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自动笺注)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雜著
  
陽至日自警文(丁巳)
余年十七。
志于學
今爲六年
六年之間。
三年居憂
三年病眼
實欠旬月之安。
故所居敬以立其本。
竆理以致其知。
反躳以踐其實
三者無一事彷似。
豈非可哀也耶
余資麤率
才分魯鈍
不齒恒人固萬萬。
惟其向道一念
夙夜憧憧
每切朝聞夕死之願。
而以其麁率也。
不能存省之工。
以其魯鈍也。
故罔克致窮格之力。
旣莫存省
則多動而少靜。
其所靜者
不免昏沉思睡。
若其發處則千頭萬緖
擾亂一心
終莫能物來順應
我則如故
天君自主宰。
百體不從于令矣。
又闕竆格。
四書六經諸子百家
擧皆茫然
章句訓詁之末。
不能句讀者多矣。
矧玆通古今達事理
禮樂之原。
知道德之歸者乎。
中夜繞壁。
所以革舊圖新之道而喪威之餘。
疾病貞痼。
終不得大振作大廝殺
用副皇天降衷至意
則其亦命之窮矣。
何所怨尤哉。
然我之所有之性。
堯舜湯文共有之性也。
我之所讀之書。
孔孟程朱所共讀之書也。
堯舜湯文有是性。
而何獨以
堯舜湯文
孔孟程朱讀是書。
而何以爲孔孟程朱也。
何人何人
有爲者亦若是而已
死喪疾病
聖賢所不免。
則不當緣此而自畫也決矣。
若於朱先生三以之工。
念玆在玆。
日新又新
以至於強健篤實
高明精微之域。
可謂學問極功
聖人能事
豈非天地間一快事耶。
固無短長
區區準的則亦不在第二等。
有感於子程子以至聖人一語也。
重峯先生有言天生男子
偶然哉。
於此三復詠歎
所以服膺勿失
不得焉爾
一陽初生
萬化維新
回顧平生
了無所成。
尤悔如山
難容猝拔。
羞愧欲死。
圖其遷改
以不志學初心
故書此以自警。
警俗(己丑)
警俗者。
何爲而作也。
喚醒世俗之迷也。
華夷之分。
天下萬世大閑也。
卑高陳而貴賤不可易位
內外定而疆域不可逾限
此其故何哉
夷狄者在人與禽獸之間。
所以終難改也。
是以蠻夷猾夏
大舜五刑之法。
玁狁孔熾
孔子六月之師。
因之明荒服之制。
出入之防。
是爲王政先務也。
春秋大義數十
而尊周攘夷
爲其大者
春秋者。
禮義大宗也。
聖人
之爲億世慮
可謂深遠矣。
女眞蒙古竊據函夏
臣妾六合者。
氣數攸奪。
悖天逆理
穹壤之易處。
首足之倒居。
未足以喩其變也。
不幸遇遭此時
茫茫宇宙
上慘下黷
淨土可以容足
則秖當遯世長往
晦其身而泯其迹而已
許衡吳澄劉因之徒。
自謂誦法孔子
不知斯義。
甘心事虜。
率天下而歸之。
薛敬軒羅整菴,高梁溪羣賢生於鐵木華之餘。
其所懲毖
宜靡極不至
而處三人者。
不惟不闢廓。
又從以贊美
幾於聖人
流弊漫漫
貽禍世敎
馴致甲申之變而極矣。
彼建虜者。
亡矢遺鏃之患。
坐收漁人之功。
一朝而盜先王神器
夷其禮樂
薙其黎獻
四海九州
盡化爲戎。
是則金元之所未有也。
薛羅諸人不得辭其責。
不曰萬世而歸夷狄者乎。
斯事也端由不嚴華夷之辨。
而亦高皇帝有以啓之也。
夫以堯舜三代遺民
臣服犬羊者。
固已失身。
靡所逃於法義之誅。
而如余闕之爲胡元死者
建祠以奬之。
至遣危素守廟。
又送蔡子英出塞
從舊君。
視事虜。
常經通誼也。
創業垂統
正宜挈持大經
立人極。
一初施措
反常乃爾
今日陸沉之禍固也。
所謂禍福無門
惟人所召者歟。
然則金元
臣者。
不可以殉國乎。
各爲其主耳。
爲其主死。
何謂不可
唯唯否否
爲其部落者則當死。
死當表章
堂堂華夏之人。
而爲戎狄殉。
卽所云可以無死死者
非直傷勇而已
詎可許其忠乎
華夷之辨。
重於君臣之義。
以故呂留良少事建虜。
晩而覺非
引義自靖
君子以爲先黷後貞。
應不惑於百世篤論也。
借令臣服而爲禽民。
眞人者作。
洪武之世。
則亦當相率歸正
是識去就之分者也。
未可以服二姓而斷之以失節
宋景濂劉伯溫於皇明是已。
爲其大臣者則秖宜沒齒自廢。
以贖其失身之罪而已
然則如我朝之淸人
如之何可也
丁丑南城之役。
君臣上下
同死社稷
固爲第一義
不能直遂者。
爲其達權圖存也。
三百年宗國自在
四千里封疆依舊
黽勉爲畏天保國之圖者。
迺有不得已耳。
含冤忍痛
百世如一日。
一日而忘此義。
無人心者也。
習熟見聞
若爲常。
無復齎抱薪嘗膽之志者。
有言贒於堯舜者矣。
有言父母孔邇者矣。
自有權宜文字以來
未有若斯之極者也。
下城一事
當爲爲國諱者。
故擧咸稱講和
而今云國降者矣。
無統以還
公私碑誌
皆用崇禎年號
而今直書僞號
者矣。
又有著書立論
張皇虜勢。
李鄴之於金源者矣。
牧隱中胡制科
未免身過。
而或不以爲非。
至以其思元
比之於楊維楨者矣。
是皆不講春秋之義者也。
曰是固然矣。
旣以誠待我。
我當以誠應之。
彼之將亡。
我之所以處彼者當奈何。
彼人中國逆旅
一曙有事
必爲元順帝之逃。
而當假塗於我。
故聊爲此市恩沽惠。
異時藉力之圖。
其所以外施呴孑者。
由於眞誠哉。
天厭穢德久矣
彼之垂亡
行將中國之師臨之於前。
蒙古之兵壓之於後。
面背受敵
進退不得
詎有餘力可及借道
是固事理之所必無者也。
縱使然者。
我之所以勵志復雪。
大義天下者。
在玆一擧
齊襄公九世之恥。
春秋大之
恥辱勇之决也。
豈念區區皮幣之所相須
不一洒之哉。
假使彼人歸巢穴。
責我以舊誼
北元之於麗氏。
我當據義斥絶
圃隱潘南之爲。
詎可犧牲玉帛
待于兩境
若鄭人之爲。
事齊事楚
若滕人然哉。
若是者。
不失向背之正也。
或昧逆順之理。
効節於舊。
罔僕於新。
盡分然者。
然則視建虜眞若事君。
守貞不貳
不通禮義之旨者也。
先王夷狄禽獸
可以人而爲禽獸死乎。
天地閉塞。
彝倫斁絶。
皆喪羞惡之性而然乎。
是可與語尊攘之義哉。
報應(庚戌)
曹操令作其身後塚墓曰。
古之葬者。
必居瘠薄之地。
其規西門豹
西原爲壽陵。
因高爲基。
不封不樹
及死遺令以時服。
無藏玉珍寶。
名曰高陵
而爲疑塚七十二於漳河上。
所以防掘也。
後人有詩云何有餘機到丘壠
又用此爲科題。
其詩有舞智圓枕身後轉。
夜臺甘眠大漢盜。
墳前坐狐爾前身
一生潛機無不到。
奸人枯骨無恙
天下讎人怨未報等句。
其道得奸兇情狀者。
更無餘辭也。
淸雍正之世。
鄴下羣兒
浴於漳水輒死。
疑有水怪
發丁斷源求之。
機弩四起
矛劒變化
衆力除去
則有石槨出。
珠襦玉匣
宛然若新。
曹操眞塚也。
聞于胡皇則曰生爲瞞賊。
死害生民
焚骨漂流
此載淸人杜詩詳註云。
阿瞞螟蟊之智。
陰賊國命
而竊其權。
以至國母而極矣。
默授其子。
行簒奪。
爲事極逆。
其爲跡至㬥。
且爲疑塚
以欺天地神明
要其保體魄無竆
而竟被顯戮千餘之後
枯骸灰燼
漂散江流
生而爲狗彘所不食。
死而爲魚鱉之所不受。
是可驗天道報應也。
若使伏其尸於昭烈前。
數其罪而跪斬。
則詎
不大快活哉。
卽其機變之巧。
甚於疑塚
而竟不免乃爾
其所遠害者。
所以自害也。
工於謀者。
費盡機心機事
作爲安身立命者。
其不鏡考于玆哉。
箕子朝周辨(甲午)
箕子已知商之淪喪
而曰我罔爲臣僕。
則所矢願者素耳。
武王革命
釋囚而訪道
故爲武王陳洪範
避地朝鮮
傳道則可。
則不可也
以稱十有三祀
而知箕子不臣武王
以稱王訪于箕子
而知武王不臣箕子
武王之聖。
不能虛遜訪道
箕子之聖。
不能授法無慳。
所謂天地氣象也。
二聖相與不相有如是者。
何曾於周廷。
亦何曾班瑞於靑丘哉。
史記武王乃封箕子朝鮮者。
不知武王箕子之心者也。
商容膠鬲
殷朝名賢
武王秖表商容之閭而不降其志。
不屈膠鬲爲己用。
任他孤竹二子
採薇雷岑。
以成其風節
所以物各付物
兩盡其道也。
四人猶然
况于授法之聖者乎。
箕子長往朝鮮
夫子之欲居九夷
秖要遯世無悶
我得其正。
用遂罔僕之志。
自契明夷之象。
聖德所臨。
爲東民所愛戴耳。
豈有心於爲君哉。
九井之制。
八條之敎。
道訓俗。
夷爲華。
是亦天地之心
也。
如此亦何有於封哉。
不思用晦
有懷故都
白馬鴨綠
奏言試功。
虞廷四朝者。
非義之所當出
豈以聖人而爲之乎。
史記又云箕子朝周。
麥秀之歌。
前編綱目亦云十有六年
箕子來朝
馬遷信野人之言。
綱目襲馬遷之筆也。
旣曰封於朝鮮不臣
則又何爲來朝
殷士之祼京。
永失忠聖之名哉。
淮南王伍被曰臣聞箕子故國而悲。
麥秀之歌。
微子委身以存祀。
故至申以微子之命。
則朝周固也。
微子箕子
何其傎哉。
史云微子祭器而入周。
又云造軍門肉袒面璧。
左牽右抱
膝行而前以告。
旣云入周。
則又何待周師而後面縛乎。
古者同姓
雖危不去國
微子親兄也。
縱去秖避已矣
必應隱忍徊徨都鄙之間。
寧有去商卽周之理哉。
其然者。
孔聖豈肯幷許以三仁哉。
史家承訛襲謬。
旣誣微子爲入周。
又誣箕子爲朝周。
甚矣馬遷之踈也。
入周尙云傷仁。
况朝周乎。
殷師玉帛來聘
如夫婁之於塗山
則惡在其爲靖獻先王
不顧行遯哉。
後之人不信商書信史家。
亦可異焉
武王順人應天
天下宗周
而子氏臣民不肯臣僕
康王之世。
亳社旣屋垂四十年。
逋播黎獻
矢死不貳
所謂
周之頑民
卽殷之忠臣也。
遺黎之於舊君。
其所愛慕而不忘者。
至於斯極。
箕子乎。
故曰朝周者非箕子
微子也。
讀大鐵椎傳(己亥)
士生於世。
處則當有守
出則當有爲
有爲往往豪偉倜儻
赴功名之會。
沉沒困竆
不能自奮以爲世用
欲用而卒沮於疑忌
如宋之龍伯康趙次張諸人
每讀陳同甫中興遺傳序。
未嘗不齎憾於南渡將相也。
又讀魏冰叔鐵椎傳。
有曰子房滄海力士
秦皇帝博浪沙中。
鐵椎其人歟。
天生異人
必有所用
又曰天之生才
不必爲人用歟。
抑用之自有其時歟。
嗚呼
所托意者溢於言外
亦可以不言而喩也。
冰叔生値鼎革
冠屨倒置
慷慨引決
潔身自靖
周遊四方
陰求天下奇士
其所欲爲。
鐵椎乃其所以志也。
呂留良縱有虹貫日。
終無軻入
同一意氣也。
虜無百年之運。
故待其有時
必有所用歟。
冰叔晩被康煕敦迫
益復抗志
滅景竆山
不復有爲於斯世。
而猶懷鐵椎之客。
年未四十。
爲明室復讎一念
至死不忘。
一何壯哉。
苟使冰叔可乘之機
博浪一擧
詎或專美子房哉。
然則子房已試底冰
叔。
冰叔未試底子房
祖龍將死。
故椎聲所振。
羣雄倡起逐鹿
虜運不窮
故袖却神手
旄頭不隕孛芒。
以時異也。
孰謂古今人同不同如何哉。
乾隆之季。
陳德者挾匕首荊卿之事。
羽林千軍。
㗳如木偶
陪衛諸臣。
血灑鑾輿
乾隆僅以身免
免是幸耳。
陳德皇明遺黎
故爲豫讓之塗廁歟。
抑亦子房之風者歟。
天厭穢德久矣
若將借陳德告警
冰叔之志。
其將大行歟。
何至寥寥也。
第竊有俟焉。
又題
東之江陵府
卽古所謂滄海郡也。
府治東門大昌驛。
力士遺墟
斯已奇矣。
府司又藏大鐵椎
名曰國師杖。
其重不可擧。
至今傳爲力士所用
歸自博浪
戢而不出
力士後數千年
而相守勿失云。
江陵咸樂恒。
其人自奇士。
亦能訒於言。
而爲余道其事。
其言可信也。
嗚呼
神物也。
有物必有其用。
用之自有其時歟。
抑亦有待子房歟。
子房一擧誤中。
無容再誤歟。
天下事變無竆
九世讎恥當雪。
向後之彰義滅胡。
安知不有資于玆椎歟。
若使魏冰叔知者
必應闡揚斯事。
屬意深遠
不獨待大鐵椎客也。
記嶺南樓
山南二名樓。
左曰嶺南
右曰矗石。
右之人曰矗石勝嶺南
左之人曰嶺南勝矗石。
軒近而輊遠。
入主而出奴。
兩相不下
有若聚訟
一路未决公案
余在洛聞之。
片言折之曰未論江山樓榭形勝優劣
以賤娼而殉國難。
載籍未有
卽玆一事
足以嶺南矣。
及來密州
所謂南樓者。
憑虛颺空
秀峯如飛鳳而翔其背。
澄江張弓而循其趾。
千樹萬竿
羅列渚淸沙白之間。
之如雲興霞蔚
之如鼓瑟鳴箏
斯已奇矣。
茂林脩竹之外
又有層巒拱護
巨野圍繞
樓出其上。
前臨無垠
一國之瓌觀也。
然苟擇其地。
亦有勝於凝川。
苟費其力。
平地可以起樓
是固未足名勝也。
余問故老曰昔有知印
窺覘內衙
知府女子行者而悅之。
賂結乳媼
乳媼疚於利。
托以乘月
女娘南樓
身則避之。
知印闖出而誘之萬端
女娘據義嚴斥
不敢近。
知印佩刀直前以劫之。
亦不動。
知印不可强辱。
刺殺樓東第三楹前
埋于樓下竹林
其後知府來者輒魘死。
李進士者隨知府至。
(或云因斯事進士直拜知府
)宿凌波閣。
閣卽樓之寢室也。
張燭而坐以候變。
夜半
童女
被髮冒血而入。
泣訴其事。
復讎
進士因所指。
得其屍。
顔色如生
戢木而還于其家。
卽誅其知印行兇者。
邑遂無事
觀察使嶺南樓月夜。
李上舍
前生冤債爲題。
試士于營庭。
(或云知府用此題。
白日于此樓之庭。
)且邑之知印
每當迎新
齋沐具羞。
而祭之于殉節楹前
至今不絶云。
於戲
其所以爲名樓歟。
向使知府之女。
被其汚衊
則雖若泯然無跡
天神之所鑑臨
安得以秘之哉。
縱傾南江之水。
未足以雪斯恥。
一蒙其玷穢
安所見稱哉。
此其人卽未笄女子耳。
不能勝衣
而力拒強㬥。
不辱其身。
鋒刃所加。
性命卽判。
而膚不撓目不逃。
萬夫不可奪之勇。
就戮死而靡悔。
烈哉烈哉。
惜其名姓無傳
不表於後也。
變出於府吏
府吏諱其事
幷失知府之名。
未詳爲何何人
可惜也。
然斯樓存則斯人不亡。
縱使樓毁。
貞心姱節
不與隨化
與天壤而俱弊也。
然亦自盡其性分耳。
不傳
豈其所與知哉。
盖斯樓之逢斯人
盖不偶然
而得斯人而名益重。
在人則不幸。
而在樓則幸。
與人幷傳無止也審矣。
矗樓余固未見
不知其與嶺南爭雄何如
而矗之有忠妓。
猶嶺之有烈娘。
未可謂其重若彼。
其輕若
此。
兩樓相抗宜哉
何可伯仲其間
以快務勝之心乎。
好事者之爲。
曷足與語名樓哉。
苟使異日有如龍蛇之變。
密之妓。
安知不爲介之行。
匹義聯芳。
雙節千古乎。
然則人固成樓之名。
而樓亦不爲無助也。
何必強辨乎哉
毅宗皇帝社日敬敍
公元1824年
今年甲申三月十有九日
卽我毅宗烈皇帝殉社之四回甲也。
禮云國君去其國。
止之曰奈何社稷
又曰國君社稷
是爲亡國正終之義也。
諸侯有國。
受之於天子
有死而無去。
無去者國亡君死正也。
社稷無隕。
先君克祀。
或有達權圖存者。
亦有不安其國。
致位而去者。
所以寓公也。
非義之正耳。
若至天子受命于天。
無可去之義。
君臣上下
同死社稷已矣
大君父母宗子也。
焉有宗子而爲奴隷役者乎。
鴻荒以後
國有君者。
爲累千百載。
而臻斯理者寥寥
夏后殷周。
聖人之國
而其亡也咸被放誅。
僇辱備至
矧其餘者乎。
金哀宗自焚而死。
視彼偸生苟免
服爲俘虜者。
不翅守經
完顔守緖
東奔西走
圖存於亡。
未可謂死社也。
惟我烈皇帝
當閹兇竊柄
威震人主
不大聲色
剪除掃盪
年十七。
比諸漢昭事
尤加難矣。
因之畏天恤民隱。
經筵察吏治。
未嘗食息暇逸
而遠耳目之娛
無內外之荒。
壹是興衰撥亂爲務。
信能君臣一德
將相寅協。
可但守成英主哉。
時則璫炎燔穹。
延及四海
天下事已八九去矣。
建虜猖獗
全遼失守
闖賊不軌
中原潰裂
背腹受敵
頭目不捍。
東敗西喪。
生靈塗炭
雖有知者
無如之何矣。
先帝生丁不辰
適會末運
未明求衣
徵兵檄餉。
十七年相爲終始
及至元朝風霾
孝陵夜哭
恒星入月
下移
曆數已竆。
天祿永終
容人力於其間哉。
范景文李邦華亟請南遷不應
至於中壼就縊。
貴主手刃
而卒以身殉
朕屍可裂。
民命毋殘。
恨結幽泉
言存衣帶
嗚呼痛哉。
所謂不去社稷死者也。
嗚呼
無有不死之人。
無有不亡之國
等一死耳。
一亡耳。
苟得正則詎可云死而亡乎哉
惟吾先帝躬踐斯義。
天地貞觀
日月貞明
聖人效天下之動。
貞夫一。
皆成就一箇正也。
於戲休哉。
縱使先帝遭家不造
乘運制治
大猷時升
不過少延邦命而已
縱令享國千祀
同歸屋社
亦何裨於三綱五常之重哉。
亡國之禍。
未有酷於崇禎
亡國
之正
未有過於崇禎
竆宙一人焉耳矣。
三代後惟漢與明
得國以道。
山陽安樂
國亡不死
忝厥父祖
有初而無終乃爾
孰若先帝死國之烈。
增光得國之正
聖祖神孫
同一揆者哉。
殉社之甲子四周
神州陸沉依舊
河淸消息無聞
漢祚中天無望
是爲遺黎腐心之慟也。
或謂先帝悶仁元元
綱紀庶政
發揚蹈厲
不逮事。
則理宜克享天心
迓續景命
宗廟子孫
無絶終古
而今大謬不然
天道非耶。
以爲是乃天道也。
先帝以一死而酬百王
天經地義
民彝物則
以不墜。
將以立人極于億世。
穹壤悠久
天之報施聖主
在斯乎。
在斯乎。
興廢得喪常數
致詰老蒼者。
非知天者也。
是日海東遺民洪直弼
拜手稽首謹述。
李士蘊改字說
李君鎭玉。
擔笭于西林
皷篋南湖
余問其表德則曰待可。
曰是不襯乎玉。
請改字。
字之曰士蘊。
朱詩玉蘊山輝之義也。
又請其說。
伏枕濱死。
不能爲文。
略掇往哲成訓而復之曰。
人之蘊蓄
由學而大。
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
考跡以觀用。
察言求心
得之
以蓄成其德。
所謂蘊之德行者也。
盖人之心。
虛靈洞徹
萬理咸備。
原無不足
然理無竆
事變萬端
小而日用常行動靜語默
大而禮樂政刑因革損益
何由而得時措宜乎
必究前言往行
然後見識日長而蓄德日大。
非要誇聞見以爲博也。
易曰乾坤其蘊。
云我心蘊結
蒙叟亦言萬物盡然
以是蘊蘊之義大矣哉。
內而不出
遵養時晦
慥慥眞積力久。
馴致至德凝道
斯乃蘊之爲功也。
君子比德於玉。
故曰玉不琢不成器
不學不知道
也者
天下之所貴也。
貴之者。
君子之溫其如玉也。
士蘊乎。
名字思義
何患不造成德乎。
士蘊向學
非一時意氣。
請益眞切
然癃喘凜綴。
罔克施敎
力疾字說以貽之。
士蘊乎。
欽念哉。
梅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七
 序
  
送庶從兄(奭弼)佐幕海營序(己未)
幕官之名尙矣。
府幕而曰府端
在州幕而曰州端
節端者。
節度之幕也。
憲端者。
憲司之幕也。
所謂九綜州綱三端府職者是已。
軍府之要。
掌在賓寮
載筆旌旄
運籌帷幄
弓旌樽俎
席上之珍
而獻一代之寶。
詎直爲賓主之榮哉。
我東昇平日久
四陲
無警
方伯連帥羅致幕下者。
俱是射不穿札
身不跨馬白面書生市井子弟耳。
何以參軍謀膺使檄爲緩急之須哉。
以故主將之期之也。
已不以重。
賓佐自待也。
亦以自輕。
貨利是趨。
聲色是耽。
弁髦廉義
土苴身名
而猶不知羞恥
事固可哀也。
亦可慨也。
堂兄奭汝。
卽身不勝衣之一弱夫耳。
一朝廣袖衣。
白羽毛。
騂弓美箭
飾其腰背
出而佐幕首陽觀察營。
首陽海州也。
西臨嗚呼
海路通乎燕齊
北接浿薩。
關防控于畿輔
爲地也。
一國要衝也。
不幸金革之事。
如龍蛇之變。
丙丁之役。
則奭汝可能受命辟書
祇役戎府
成功而鮮敗事否乎。
此猶過計之憂。
而海乃紛華之所萃。
貨泉之所湊也。
人鬼判於辭受
坑坎存乎袵席
所謂滔天之惡。
於斯須不忍。
不可也哉
然則爲奭汝今日計。
如之何其可哉。
其惟操其心而律其躳乎。
情慾則思魯男燃柱之擧。
臨財𧶅則體楊公四知之訓。
寡過之道。
有出於斯者乎。
朱先生有言
貨色兩關打不透。
無話可說
苟能從事于斯
慥慥老少之戒。
其所以綜州綱而端府職者。
庶乎由是而之焉。
然終吾生虎尾春冰之中。
至於慾蛻而理融。
可但幕中良士哉。
第拱以竢焉。
外王母七十一歲壽序
公元1852年
大母碩人
春秋六十有壬子
小子直弼爲之序。
以頌岡陵之祝矣。
後十年辛酉
卽太碩人壽七十有一之歲。
五月上旬生朝也。
其盛矣乎
人生百年
七十者稀。
而况登七十而向耄悼者乎。
自髦悼而將至於期頤乎。
人生到期頤者尤稀矣。
然太碩人已杖於國。
韶顔猶昔。
綠鬢重生
鮐背鯢齒
永錫難老
可期于守一處和
仁者壽
以靜而有常也。
大德必得
卽理之固然耳。
辟如萬木凋謝不改
滄桑屢換而海屋長存
不亦矣乎
舅氏小子之所共禱者也。
小子竊有所隱痛者。
昔吾母氏
每當碩人晬辰。
潔齋具羞。
子女歸寧
愉色婉容
左右膝下
盈盈介壽之觴。
洞洞愛日之誠。
有令人生孝悌之心。
不可以復見矣。
苟使今日而在者。
髮已種種矣。
衣綵弄雀。
歡娛北堂之上。
將無西河不老仙。
音容冥邈
厚夜難晨。
此其不曁之慟。
貫徹幽明者也。
小子敢不居致其敬養致其樂。
用體著存不忘之心乎。
嗚呼
無母何恃。
繄我獨無
母氏所恃
小子所恃也。
碩人之於小子
祖孫而兼母子
拊畜
長育
飮食敎誨
扶床坐膝。
囿餘生於涵淹呴濡之中。
小子至今以爲命者。
卽太碩人賜也。
小子志物之養。
敢不逮於昔日歸寧之時。
則庶慰母氏九幽之思也歟
朱夫子壽祝夫人曰。
堂中老人壽而康。
紅顔綠鬢雙瞳方
但願年年似此日。
老萊母子徜徉
舅氏今日之願。
小子之心。
舅氏之心也。
非直舅氏之心。
母氏之心爲心焉爾。
送朴季立榮歸序(癸亥)
吾友朴季立進士
訪余于終南山下。
余爲之言曰。
子加於首而被於體者。
高皇帝之所賜乎。
標子名而書左旁者。
嘉慶年號乎。
皇朝之服。
醜虜之號。
何其不相稱也。
然則不當赴擧爾乎。
赴擧
惡乎免。
曰欲爲大明遺民
不赴已矣
道者千萬人所共由之路
人人秉此義。
將無赴擧者。
國其無人矣乎
千萬人中。
常知有己可也
當爲吾所當爲
以盡義之所在
可以人之爲而爲也。
然則吾其失身矣乎
失身則未也。
知此義而爲者。
直如泰伯之高文王
文王高武王耳。
今謂文武所爲
不義可乎。
自居第一義者赴諸己乎。
曰有復讎雪恥之志則可。
無復雪恥之志則不可。
曰吾不
欲占得第二等
何以其後
曰其唯明天理正人心。
天地立心
爲生民立而已矣。
聖人之事。
而學聖人者亦不可以自任也。
春秋大義數十
尊中攘夷狄。
第一義
此宜今日明目張膽
竭力扶植者也。
昔尤翁臨沒
門人學問當主朱子
事業當主孝廟。
同志之士。
相守勿失
斯義之不可忘。
百世如一日。
而不講久矣
將弁髦尤翁訓乎。
能無感于中者乎。
聞子之鄕有尤翁祠。
歸應登堂而拜。
只以軟巾襴衫鈴帶焉可矣。
不可以牌入也。
仍述答問
榮歸序。
李子囿隨其大人中樞公使燕序(丙子)
公元1816年
吾友李子囿。
隨其尊大赴燕之行。
子弟職也。
臨行要余贈言
贈言仁者事耳。
余曷敢焉。
不獲已
强爲之說曰。
子囿以丙子之冬而往
將以丁丑之春而還矣。
伊昔是年冬春
卽吾東天翻覆
滄桑改易之辰。
甲子三周于玆矣。
嗚呼
忍言當日之事乎。
不忍言
亦何不思
餘人固當乃爾
爲文忠文貞兩公之孫如吾子囿者乎。
忠公國家百六之運。
四朝皇京
四儐天使
竭心志之力。
盡忠貞之節。
能解釋難
轉危爲安
有成績。
銘金
石而勒鍾鼎
斯已盛矣。
若其辨誣一奏
辭嚴義明
正理得。
伸萬折必東之誠。
大義天下後世
政尤翁所謂微此文。
千年箕子之邦。
未免夷狄禽獸之歸。
天之經地之義民之彝。
燦然復明者也。
文貞先生寧陵大有爲之會。
夾贊聖志
雪國恥。
弓劒遽遺。
大業罔究。
勇退急流之中。
自靖嵁巖之下。
以獻于先王先人者。
志誠亦戚矣。
若至千秋大義無人識。
石室山痛哭回之詩。
有激而發。
所感者深矣。
子囿苟能有契於二祖之心。
其於春秋尊攘之義。
山河今古之感。
自有所不能已者。
靡時不然
况于是年乎。
自有太一肇判
無可盡之理。
夷狄而主中國
至於二百年之久者。
洪荒以後未有大變
而陰之盛極矣。
剝盡於上而復生於下。
自然而然者。
詎終無大來之運乎。
得失之數。
循環然。
虜人旣以是年得意
則其不以是年失意歟。
可以皓天之必復歟。
物極必反
理之常也。
理終不可勝氣乎。
以是年之行。
是年之運。
其將有紅雲一朶日邊開。
文貞先生詩語乎否乎。
待到子囿之還。
而可聞而知也。
然斯事也。
可以取必
則其異於影響語者幾希矣。
惟有一事可以奉聞者。
黃岡
金公之赴京也。
沙翁隨行
所以扶持奉護者。
誠孝篤至
至於進食必從傍。
默數擧匙多少
以爲健憊之候。
往返萬里
罔或少怠。
子囿之所法象
不在玆乎。
至於聲色紛華之叢。
玉帛淵藪之萃。
所以耳目而蠱心志者。
整頓自將
漠然不以經意
固有雲塘丈人成矩。
此尤子囿所宜觀法者也。
觀法近則收功易。
雲塘而達乎沙溪
因之祖述文忠文貞兩公志事
則不可謂虛作此行。
詎但遼薊風霜
晨昏無闕之爲恭修子職已矣哉。
子囿乎。
欽念哉。
姜文遊燕序(戊寅)
不佞生於天王不頒正朔二百四十年之後
哀時命之不遘而靡所舒憤懣。
惟願沒齒山澤
矢心自靖
一日姜居士文老甫。
上行赴燕戒駕。
要不贈言
嗚呼
建虜之竊據中土
已一百七十有五年于玆矣。
鴻荒以來
廢興無常
蠻夷猾夏
五胡亂華
蒙古統一區宇
若是者固多矣。
亡矢遺鏃之患。
坐收漁人之利
因以享國
旣永且專。
未有若建虜之爲者。
巍然堯舜三代所傳之位。
臣妾堯舜三代所臨之民。
天下之髮。
天下之袵。
天下夷狄之。
堯舜三代之民。
亦擧夷狄之法。
而加之先王之敎之
上。
淪胥而爲夷矣。
金元之所未施于宋餘。
而建虜爲之。
建虜之罪。
所以上通于天也。
中州士大夫
習熟見聞
若爲常。
不復知有華夷大分
志士仁人憤恨徹骨
無樂爲生者也。
身已化爲戎。
所不化者其心耳
然逐腥穢之臭。
旃裘之叢。
應擧覓官
趨走龍庭
猶患其或失者。
滔滔聖賢遺裔
宋明遺黎
則其迹然矣。
其可曰其心不化乎。
王仲淹心跡之辨。
所以見斥於聖門也。
徐乾學李光地熊賜履陸隴其之徒。
自謂誦法孔朱。
紅兜馬蹄
翺翔穹廬之中。
贊頌功德比隆唐虞
誇張遭逢激昂風雲
無復忍痛含冤意思
眞不識人羞恥事者。
餘子又何足誅哉。
天地之生久矣
陰陽消長氣數
漸就姤遯者。
無如之何矣。
至若吾道一脉
則終無可絶之理。
以故鐵木之世。
有若金仁山許白雲鮑魯齋程林隱羣賢
抱經嵁巖
傳道授業
天地閉塞。
腥臊幷御。
斯文賴而不喪。
啓大御夫之運。
厥功韙哉。
日域中。
重入於長夜漫漫之中。
讀書種子
綿延其間
竆山絶海。
應有頭不剃心不易
守死善道之士。
正如九野閉寒而陽德孔昭
風霜剝林而碩果不食
漢祚中天之兆。
在斯乎。
在斯乎。
黑窣窣地。
安知不爲皪皪地乎。
近世黃越汪佑,李霈霖兄弟
不變未可知。
而是亦遯世無悶
滅景丘壑者也。
修學著書
流傳于吾東。
不佞托以九京神契久矣
其人與骨皆已朽。
獨其書在耳
三子作者
必有其人。
存則求其人。
歿則求其書。
人與書俱得以見。
相得益章
不爲天下善士乎。
其然者。
不虛作此行。
文老乎哉
不佞匏繫也。
不識中州之大。
吾子之行。
而聞其人讀其書。
可以萬里神交
相許大明遺民
而虜運之垂竆。
亦可卜於此矣。
第拱以俟之。
蘇純汝(輝冕)歸濟陽序(甲午)
公元1833年
南在煕朝中葉
多道德文章之士。
爲氣節。
諸事業。
磊落炳烺
在簡策。
以鳴國家之盛。
非諸路所可擬也。
賢澤寖湮。
弊陋不振者。
久矣
英傑之生乎其間者。
應無古今之殊。
寥寥無聞
可異焉。
盛衰之理常相仍
而行其將反古昔之盛美乎。
癸巳孟冬
益州蘇君輝冕純汝
款扉請學。
余愧無德以將之。
特書往哲格言以贈。
翌歲再訪。
月日不爽
世謂湖俗尙文故欠質。
而視純汝信義崇篤
眞影響語也。
純汝處。
其氣薰然以和。
其容翼然以恭。
其志
粹然以正。
眞可與入道者也。
但所求助者。
非其人耳。
重以淹病垂死
聲氣不續。
僅斅以大學太極西銘
微辭奧旨
未盡喩。
其誤遠來者大矣
可但讓抗慙丁哉。
純汝臨歸乞言
其意肫摯
贈言仁者事也。
豈敢焉。
然亦可無一言以送之乎。
士之處嵁巖者。
木石之與儔。
麋鹿之與朋。
人羣絶世膠。
罔克從先覺者。
切偲諮諏
以廣厥業。
其弊多失之陋。
亦因無相觀而善。
往往半塗而廢
是爲離索所宜識戒也。
固宜心爲嚴師專精聖經
可以自得而化也。
不善學者
足以得經之理。
誦習則有餘。
措施則不達。
於斯理也。
悅于目而不通于心。
究其常而不究其變。
如觀寶玉富人之室。
非不知其可珍。
不能使之爲己有。
若是何因聞道哉。
信能鑽硏名理
體驗身心
養之純守之篤。
則不事物之所移。
習俗之所敓。
馴致至德凝道
是無待勝已警益。
何有於陋哉。
夫不安於小成
然後可以大器
不誘於近利
然後可以遠功
程子曰言學便以道爲志。
言人便以聖爲志。
如此
便是自小自棄也。
純汝乎。
毋狃於小成
毋屑於近利
亟就遠者大者
至於聖人而後吾事始了也
己立而立人。
是爲與人爲善
倡率
方之髦俊
考論道德仁義之緖。
擴充其所爲。
正學一路
庶幾回醇返樸
儒敎大行
湖南風氣之舊。
純汝乎。
欽念哉。
信菴集序(乙未)
古人有言
死而有三不朽
曰德曰功曰言。
言必藉功德而立
功德亦藉乎言。
不立
功德安所托以寄其不朽哉。
然則三者備而後
方可云久而不廢也。
不佞竊嘗存念乎世敎人物
用此三者。
歷選幷世君子
惟故諭善信菴先生尹公其人乎。
公晩而策名
歷事英正兩朝
獨持淸裁
盡言不諱
庶幾不撓目不逃。
所以扶綱常而正名義者。
當匹美於古之遺直
直聲振朝
婦孺輿儓所歆誦。
觸忤權倖。
幾陷大僇
賴正明聖
一生萬死之中。
亦公之所樹立使然也。
嘗臨筵歎曰尹某癸卯朝參日所奏。
喚醒耳目
不免久枳。
亦可見世道。
因之簡在聖心
專畀公以敎胄
是所云須尋天下第一等人者也。
公殫誠輔翼
仰贊純廟養正之功。
用基三紀無爲之化。
是公之不自爲功。
而功在是矣。
公居恒守身。
獨行君子之德。
不苟合當世。
當世所不容。
然不容何病。
不容然後君子
其所以爲公也。
以故遇巷之知。
終有裨於宗國乃爾
豈無所本而然哉。
所謂先得吾身好。
吾君好天下國家亦好者歟。
天分絶異
蚤自志學
服習伯氏竹菴處士
師資乎黎湖渼湖兩賢
專務自得
深造獨詣
慥慥內積忠信
以先立其大者
庶乎默而成之。
存乎德行
其發之爲文辭者。
守約踐實
實有諸己之所推。
而醇乎一出於眞。
有德者有言也。
嗚呼
世運偏陂。
滄桑百變
滔滔是威怵利疚。
用能立腳得住者尠矣。
公獨置身標榜之外
挺然特立
大冬寒松
以底俯仰無怍。
身名俱完。
苟非冲乎其不盈
悠乎其與逝。
畢其生而無累者。
何以垂世致遠
煕朝耿光哉。
不佞慕公最深。
且有朱陳親誼
形跡攸拘。
未納床下一拜
是爲齎恨千古
嗣孫經烈汝常甫。
不佞以弁卷之文。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可以無言。
特擧其本之學問
歸重名節
以成三不朽者。
而爲之義諦
公意不在文。
不期傳。
而傳之以文者。
卽公造道成德之載是焉耳
公諸一世
俾讀斯集者
知有名實純粹眞士夫。
用揭今與後之標準云爾
淸德祠誌序(丙申)
淸德祠者。
鎭安大君章懿公諱芳雨之廟。
朝家伯夷之淸與太伯之德而錫號者也。
公以太祖胄子
麗朝大宗伯
戊辰威化之役。
公察其爲化家爲國之幾。
挈家入鐵原山中。
壬申太祖光膺寶籙
公避于咸州故里
太祖不欲枉其志。
一區田宅
終老焉。
嗚呼
冢嗣之尊。
垂統之始。
望望然去。
無與家國事者何哉
公心知定宗太宗咸有聖德
天與人歸
如姬宗之王季文王。
遂爲泰伯之逃。
人秖知公無愧三讓至德
不知棄世長往於肇刱之前
身自於革之後者。
無遜二松之淸也。
史遷嘗稱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贒人而曰。
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
泰伯採藥荊蠻
以爲飾。
不倫甚矣。
而今稱述
伯夷班者。
豈無以哉。
朱子嘗云泰伯之心。
叩馬之心。
而其弟仲雍
寔與泰伯同歸
孔子又稱之曰身中淸
然則其跡差殊伯夷
其德亦何不侔哉。
如公者是爲不從
不嗣
無所事于毁冠裂冕。
登山採薇
如癡如聾。
泯其形跡
無得以稱焉。
非獨全其心。
表裏無憾者歟。
好名者能讓。
見賢思齊
公非有爲而爲。
眞性所發。
自符于二子者。
可異焉。
嗚呼
公之遯固
夷伯之心。
天地常經也。
太祖之擧。
武王之心。
古今通誼也。
然靡聖父
不能遂不奪之志。
賢子
不能盡處變之道。
斯義也。
可謂幷行不悖也。
公歿四百年。
受知于正廟。
豐碑墓隧
賜恩侑于家廟
又嘗敎筵臣曰。
朝之太伯仲雍
卽讓寧孝寧
鎭安大君
視兩寧尤爲卓絶
予別有所表章意而未遑也。
逮純廟戊子
宣祠額曰淸德
承正廟闡顯之遺志者。
靡有餘憾。
猗歟盛哉
嗣孫敏坤及後孫夏永
裒輯公私文字
名之曰淸德祠誌。
不佞敍其事。
是非不佞所及
不佞嘗服公爲王氏之純臣
太祖賢子
卓然百世之師
爲公後承者。
克紹先烈
盡忠盡孝
無徒餘人聞風而興起哉。
是爲序。
士禮彙攷序(丁酉)
禮之爲書難矣。
儀禮缺而不完。
禮記宂而無序
無全經。
而代各爲書
靡所乎折衷
家禮作。
而禮在下者定矣。
然其書中逸。
未經再修。
通解一部
以經統傳。
以傳釋經。
禮之大全
然猶苦於體大。
罔究厥業。
賴有黃楊兩賢克紹師志。
補完喪祭二編。
大綱小紀
詳法略則
庶幾悉擧。
苟欲極天地之變。
酌古今之
宜。
又通乎南北風氣
損文就質。
以求厥中。
亦有俟乎來者。
以後出者明也。
杜典鄭志。
歷代典禮
而私禮闕焉
徐秦通考
盡公私之常變。
不及吾東。
吾東禮敎之盛。
如周禮之在魯。
上下制作
彬彬乎可班三古
然散出於羣賢纂述者。
充棟汗牛
記識之難熟。
講習之弗理。
學者所爲病者也。
上舍咸君鎭泰聖登蚤自守身。
皓首竆經
又能專門三禮
慥慥恭儉莊敬之敎。
蒐輯羣書
立綱分條。
先之以古經
次之儀式
百家辨說
逐節收入
細大不遺
而擇之必精。
執之有要。
天壤不可少之書也。
名之曰士禮彙攷。
附以王朝鄕學三禮而曰士禮者。
篇目次第之專宗家禮。
家禮士禮也。
卷爲二百編。
編禮以來所創有者。
矣哉
其孰尙焉。
聖登秉觚牘焦思慮。
老盡力
就此書。
可傳無疑
然竊觀往哲著述
必有幷世君子之流而後
可圖不朽
澔之禮記集說
陳櫟禮記解成。
而世無知者。
吳幼淸評之曰二陳君之說禮。
無可疵。
後皆列之學宮
斯書也曾被老洲吳先生指引
卒底于成。
按說亦經稟裁。
其所取重
可但二陳之於幼淸哉。
噫。
禮本於天。
聖人裁之以天理
此勅典庸禮。
必擧天而實之者也。
聖人之心。
理一而用殊。
天下之事。
萬殊一本
故三百三千。
咸從聖人胷中流出。
永世法。
所以同異是非
定親疎决嫌疑
綱紀萬事
雕琢六情者。
承天道盡人性。
而因其所自然耳。
人心之發。
過不及之差。
聖人抑其過而勉其所不及
以造于中。
中者禮也。
是以濂溪圖說
以禮爲中。
不中非禮
故曰禮所以制中也。
子思子論聖人中和極致
贊其優優之大。
則亦可見禮之爲中也。
冠而成人之道。
婚而造端之則。
喪而情文備。
祭而誠敬盡。
皆中而已
今之擧四禮者。
不此之求。
而徒屑屑於儀章度數之微。
何以爲禮哉。
學者必敬以爲主。
戒懼天理
愼獨防人欲。
大本旣立
應物無差。
則自其語默動靜
而禮已行矣。
凡立有家常體
吉凶大節者。
由是而之焉。
何患不得其中哉。
然則其不本之修身
而能善乎四禮者。
未之有也。
禮之弊久矣。
知斯義者寥寥
聖登獨苦之心。
其出於憂患世敎之意乎。
卒業
將請序于老洲。
老洲遽捐函丈
而聖登亦繼歿矣。
登之季鎭嵩聖中。
亦邃於禮。
與共編摩
大小都梁之於四書條辨也。
以不佞亦嘗與聞緖論
爲文弁卷。
不獲已
特擧子思濂溪之訓。
俾讀是書
者。
得禮之本而知所用中。
慰逝者於無窮云爾
東山李公(秉泰)傳後序(戊戌)
弘文館副提學東山公秉泰卒後。
雪窓公純澤爲之傳。
雷淵文淸公爲傳後序
用補其闕。
而余以所聞
猶恨其未該。
更爲之敍云。
天性篤孝
養親以志。
父死於癘。
家貧不克備襚賵。
以時服。
終身隱痛
痛自菲惡。
飢寒到骨而不恤
母嘗饋以祭餕。
其所自出
出而哇之。
平市郞騶直。
不入于家。
地部捧稅糓。
例用剩米。
公不納曰詎可曹吏分利乎。
及爲陜川。
饔飧于官。
無所取。
値歲大饑
盡捐餼廩以賑之。
道伯廵部到邑。
設饌只具一魚
幕裨視饍者。
驚喝廚吏
公招其人責之曰民方塡壑
救死不給
吾則飯蔬食。
食無魚
食亦半臠。
以按使故供全魚。
爾是何人
敢云爾。
道伯立逐客謝之云。
方夏告旱。
齋祓禱雨
雨隨下。
惟陜境普洽
海印寺紅流洞巖勝絶
遊者皆題名
石面無完所。
寺僧服公蠲役。
無以報至渥。
請鑱公名
公嫌與人列書。
指截壁曰是其所宜。
而下臨深湫。
非人所及奈何
羣僧虔誠祭湫。
湫忽冰塞
始駕梯施功
功訖而冰泮
余曾停屐其下。
仰見公姓名。
字畫宛如新鐫
徘徊久之不忍去。
緇徒爲余道其
甚悉
在官而服重制。
及歸解所受喪袍還陜人。
人立生祠揭之。
公歿而祭。
余屢過嶺。
人稱述公語吃吃不休
又聞公爲西邑
及瓜脫所着衣輸官庫。
還來舊服
邑例買馬資行。
吏以馬留公所
公曰此官馬非我物也。
仍不納。
當與麗朝八馬碑匹美云。
公廉貞出於眞誠
其所孚感
捷於影響
是豈強勉而致之哉。
世之訿公以矯飾者。
不知誠者也。
誠者無息
不誠何能不貳操以終其身哉。
亦何能使人久而不忘乃爾哉。
程子不能動人
只是不至
至誠動天
况人乎。
如公者亦庶幾能天。
能人者也。
今世靡靡
名檢掃地
自好者。
亦不可見
况其誠者乎。
安得作公於九京
喚醒人之迷魂哉。
想像淸節
愾然興慕
追述逸事
風切當世君子
李忠公實記序(辛丑)
故順興府使莊公李先生
殉國垂四百年。
凜凜生氣
可以日月抗泰嵩。
彌遠而彌彰者。
豈非以節與功。
幷立無止哉。
先生妙歲策名
翺翔金馬玉堂
與成諸公
左右廈氈。
一世黼黻笙鏞之需。
事乃大謬
退耕于野
其膺興州之命。
則將以有爲也。
穿萬峽朝越中。
候問不絶
用伸愛戴血忱
錦城大君誓天矢心
仗義興師
傳檄遠近
塞斷鳥兩嶺
倡起山南忠義之士。
迎復上王。
再造宗國
名正言順
而事竟不成則天也。
當是時。
三相以扶社稷而死。
六臣以謀復辟而死。
烈焰燔空。
兩儀煕灼。
先生豈不隻手不可以爭天哉。
乘人之弊車者。
不以折轘而不救
登人之壞舟者。
不以遇溺而不拯。
惟盡在我之道。
詎可成敗利鈍哉。
若是欲以九牛一毛
天地參三光。
是可驗英陵化育之盛。
而端廟之尊賢
得報禮之重者乃爾也。
先生生丁鼎革
自分一死。
逮其談笑刀鋸
指叱鼎鑊
九族不悔者。
天理當然而然耳。
亦何有於身後之名哉。
奕世愍忠之士。
莫不長歌短述。
痛哭流涕
不能自遏。
可見未死人心也。
扶綱常於旣墜。
士風靡然者。
先生之贊冶隱
而乃所以自贊歟。
天運回環
端廟追正寶位
是爲先生素志蘊結
百劫而不泐者也。
未就當世者。
竟成於三百年之久。
不固死事羣贒精忠上格。
其孰能與此哉。
復位之擧。
雖肅廟之所義起。
復位之計。
權輿于先生
向所云節與功幷立者。
豈不然耶。
元陵戊午特贈先生大冢宰
健陵辛亥賜諡忠莊
與立
諸人
配食于莊寢之忠臣壇。
此方鐵諸子之所未獲於建文者也。
皇朝壬午殉亂。
本朝丙丁死義
同一氣數
而克享一體祭祀
神理人情
無所憾者。
獨有先生諸人耳。
聖朝忠遂良用極崇報者。
度越千古
於戲盛哉
先生擧義同志之士。
死者致命遂志
如赴樂地
生者背北面東。
終身自靖
而其名湮滅不稱
不如雪菴和尙東湖樵夫之與方鐵同傳。
是爲所齎恨
然傳不傳
豈其心之所存哉。
先生富於文章
著述盡逸於炎劫。
一二斷爛
亦可見全鳳之一羽也。
永川章甫裒蒐公私文獻
名之曰大田實記。
大田先生也。
先生傍孫遠欽。
問序于不佞
不佞常慕先生氣節
欲爲之執鞭不可得
備述其事。
用戒爲人臣而販君賣國者。
松軒公實記序
本朝龍蛇之役。
國以再造者。
專賴士大夫之力。
而士之奮忠抗義立功紓亂。
多出於嶠南。
南爲倭冦下陸首路
縱之爲焚掠
伏之爲巢穴
千里無人烟。
卒能收討復之勳者。
海防李忠武
陸則忠毅居最
忠毅之族有松軒權公汝精。
亦能用敵王愾
保有一方
其功不已韙哉。
世居迎日
讀書獨行君子
德義
聞列鎭望風奔潰
無敢一矢向賊。
喟然歎曰。
生長昇平之世。
君食君。
而逢犬羊之亂。
詎忍爲苟活之計乎。
遂與親戚鄕隣
首倡義旅
雪涕諭衆曰。
效死報國
人臣之職。
勢窮力竭死當爲義鬼。
傾家備戰具。
祭天行師
敗賊于兄江。
與權忠毅合。
敗之于永川
又敗之于西川及達峴。
與郭忘憂再祐會。
退賊于火旺山城
復與權忠毅
討賊于達城。
三戰三捷
進兵八公山
轉鬪至島山。
無不告功
盖以數百不敎之民。
抗千萬慓悍之賊。
奚翅寸莛之敵千匀。
而有全勝而無挫衂者。
忠憤所激。
氣義自奮
強弱衆寡之可較哉。
竟能匡恢舊疆。
廟社光奠者。
寔由皇朝威靈
祖宗聖神
基命宥密
確然不拔之勢
而抑有藉於培士氣人心
子弟之衛父兄
效死勿去
於乎盛哉
公之祖先
有以麗朝判事
自靖於鼎革之際者。
有爲莊陵殉節
坐謫迎日者。
奮不顧身
徇國家之急者。
豈無所自而然哉。
夫公之所樹立
卓犖奇偉
無讓乎幷世羣彦
而名湮滅不稱者。
無爲先後也。
然公秖知有國。
不知有身者。
卽以天理當然
不得不然耳。
名位崇卑
闡揚有無
亦何與於公哉。
公後孫翌嘗從余遊。
起兵時日記。
而謁序曰原記太半殘缺
無文獻可徵。
願有述焉。
余嘉眞朴
以無徵爲有徵。
力疾而敍之。
且諗于人臣志節
莫大忠義
緩急國家之所時有也。
爲公後承者。
各自努力
紹先休。
居則講忠敬
出則思捍衛
用盡內修外攘之道。
仰報我列聖深恩厚渥。
不爲一路耿光
而永有辭來世乎。
權氏乎。
欽念哉。
懷齋集序
古人有言
赴君難忠也。
王事義也。
忠與義。
亦復何求。
又云非死之難。
處死之難。
以故殞節苟合其宜。
義夫豈吝其歿。
捐軀得其所
烈士不愛其生。
臣道畢矣。
本朝龍蛇之變。
天步艱難
社稷丘墟
生靈魚肉
肝腦塗地
嗚呼尙忍言哉。
倭奴入冦也。
吾邦之狃安久矣。
猝見其封豕長蛇
逞毒肆凶
握節腰符者。
莫之與攖。
望風奔潰
當時國勢
岌岌乎殆哉。
於是乎義旅興焉。
慷慨奮忠。
躳嬰矢石
卒能掃盪腥穢
復我袵席
君子廟祏光奠。
金甌無缺者。
專賴皇朝之恩。
而雖微天兵
國有再造之理者。
以祖宗聖神。
基命宥密
已有所養士氣而定民志也。
於乎盛哉
抗義紓亂者。
湖南居先
有若趙重峯高霽峯
健齋以身殉國
尤爲卓絶
若其首事先倡
激發一路義士之心者。
懷齋朴公光玉是已。
方高兩賢出師也。
朴公則病未從軍
調兵糧。
未就而身先殞。
公與兩賢萬死不顧一生之計。
公家之難。
其死雖異。
其志則同。
詎可兩賢差殊觀哉。
李洸兵之再潰也。
全省人心
土崩瓦解
公獨發憤和淚。
緘䟽行在
道臣之罪。
薦引權元帥
怯懦用贒能。
一戰而報龍城之捷。
再戰而收涬洲之績。
終成匡恢之基本
是所云保睢陽以保江淮
江淮以保四海者也。
原始要終朴公之功爲大。
而又有大焉
漢人只知給餽餉不絶粮道
蕭何之功。
而不知擧淮陰之功。
朴公則具玆兩美
而世無知者。
抑以與兩賢不同其死歟。
箕微比干之行不同
同出至誠惻怛
聖人許以三仁
朴公規畫兵食
盡瘁成病
以至於死。
死不忘國。
何必血膏原野
然後謂死於王事哉。
世之貳視於兩公者。
其亦不達於理也。
從事性理之學。
剡薦百里
思菴文忠公許公以文武全才
用備王國之楨
臺閣則振謇諤之聲。
郡邑興風草之化。
道不可行則克遂初服。
出處語默
無一不準繩墨
馴致身命徇國
歷夷
險而一節
是豈無所本而然哉。
本之學問究竟以節義。
爲公始終條理也。
種學績文
文詞富贍
而因絶嗣靡所收戢。
公從七代孫▣▣蒐輯斷爛
附以紀述
合爲四編。
零金片羽
尤足可珍。
亦何以多爲哉。
公從▣代孫蘭赫。
不佞以弁卷之文。
不佞嘗聞公願慕河西之遺風
從遊高峯思菴玉溪羣賢
講磨道義
其所造就
出於師友淵源之正
縱微壬辰樹立
亦無愧爲一世名儒
學問爲氣節所掩。
不有氣節
亦何以見學問之眞哉。
力疾而副其願。
俾示湖南學者
庶乎聞風而興起焉。
忠平公事蹟考序
忠平公事蹟考五編。
高麗忠臣靜軒洪先生實記。
先生後孫秉喆氏所攟摭而成者也。
先生左僕射
持被都省
聞李資謙與拓俊京謀反犯闕
卽夜縋城而入。
不離左右
資謙燒宮殿
王南內
先生衛王
步至西華門
當刃直前而死之。
及資謙敗。
報國勳。
太尉門下侍郞諡忠平
君子如此而後天下之爲君臣者定也。
夫君臣之分。
無所逃於霄壤之間。
斯義也如日月之麗于天。
夫人能知之。
一遇邦命垂絶之會。
往往不識逆順之變。
能竭身命以殉
國。
夷險一節
先生之爲者。
歷選崇昔。
僅可以一二數。
當是時。
先生癃疾退休
非有偸生之責。
而臨亂慨然主辱臣死
吾可自安
危難不顧
白刃其如歸。
苟非熊魚之判。
有定於素日講磨者。
何以與此哉。
昔人有云非死之難。
處死之難。
若乃申蒯之斷臂
弘演納肝
蕩陰之被矢。
侍中濺血
靑城之易服。
侍郞抱哭。
莫不氣激傾輈
志堅化碧
皜皜乎與秋霜烈日比潔也。
然如此者
亦或取辦一時意氣
不專有素養之正。
先生則所學者周公孔子
所講者六經四書也。
由是而引君當道
由是樂育譽髦
由是專對上國
不辱君命
用華變夷。
宣暢人文
將使道術明乎書。
風敎成乎身。
經世淑民。
用垂無竆
而竟以身殉道
先立其大者
篤論者秪知先生之爲純忠。
不知純忠之所自者。
爲有本而如是也。
苟究其體用之全。
則是大德中川流
或擬之於崔卓,金鎭安甫鱗之倫者。
詎可謂知先生哉。
幷時被禍數十人
皆直犯虓怒之勢。
有非可免而免者。
先生可以避患而有不爲者。
所謂赴君難忠也。
王事義也。
忠義以固君臣社稷
天地鬼神
先生豈非其人哉。
竊嘗謂以一身而任三綱五常之重者。
勝國五百年。
惟有先生與圃隱鄭文忠公
圃隱所就。
不可以一事盖之。
然與先生始終條理
爲王氏結局
重峯趙文烈公歷敍忠臣之統。
而至高麗則曰得洪忠平鄭文忠二人
又爲之詩歌
詠其氣義之感。
其欲死於忠而竟死於節者。
先生有以啓之也。
先生後承蕃衍
名德相禪
而汔今擧一國閥閱
不爲先生所自出者幾希
忠賢垂裕後昆
未有若斯之盛者。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豈不信哉。
秉喆氏旣輯遺文故事
又述其年表
仍形諸繪事
所以微顯闡幽者。
復餘蘊。
是書之成。
可以萬世爲人臣者。
非直一家文獻
於乎休哉。
原編已鋟梓軍威
秉喆胤子祖燮。
嶺中宗人宅秀範九
謀及諸宗
徵序于直弼曰。
以子之爲先祖傍裔與彌甥也。
直弼不佞敢當玆役。
第嘗紬閱麗乘。
誦服先生德業風烈久矣
亦何敢讓。
力疾泚筆
用敍高山景行之慕云爾
三隱合稿序
麗氏之季。
守義成名之士。
以隱爲號者爲十人
田氏兄弟居其三焉。
隱諱祿生。
玄陵之世。
逆臣李仁任議迎元使。
背貳皇明
圃隱鄭文忠公,潘南朴文正公共爭其不可
埜隱率諫官李詹
抗䟽請誅
任。
同被淫刑以死。
埜隱仲氏隱諱貴生
見王屋社
杜門諸子
各言其志。
耒隱曰深入於山。
畊者誰知
遂逃入絶海。
耒隱季氏文元公諱祖生
學問顯。
際遇忠惠王
至托二王子。
而期以霍
涕泣受命
朝服盡濕。
忠定王遜位
從王江華
而托耕于隱。
三隱齊名幷美。
不翅若賈門三虎
王氏三珠
噫。
幷世諸隱。
或輕性命殉國
忘身世而自靖
是所云殷之三仁
同出至誠惻怛
而全其心之德者也。
隱耕隱殉忠麗世。
隱色本朝
爲易地則皆然也。
革代之際。
忠臣烈士成仁取義者。
未易一二言。
而或死生患難
不奪所守。
事功無可稱。
或節與功幷著。
立身處心
不無遺議
論人當觀其大節
大節旣立
其餘曷足較哉。
孔子國有道。
不變塞焉。
無道
至死不變
孟子君子所性。
大行不加焉。
窮居不損焉。
如此而後
可以爲君子。
三隱庶幾近之。
有節孝公漢老,松潭公有性菴公佐命晦亭公子壽。
出處雖殊。
而咸稱名德。
田氏之門。
一何多賢也。
卽所云各得其本心
而同謂之仁者歟。
隱耕隱二稿之行久矣
三隱後承。
方謀合三稿而一之
如古之聯珠花萼
問序于不佞
不佞老閣鉛槧
有感名行風節
力疾而書之。
用附微顯闡幽義云爾。
忠壯公記序(辛亥)
東兵燹之憯。
莫酷乎龍蛇之變。
當是時。
都元帥權公戰於陸
制使李公戰於海。
功俱爲最。
史載之
然李公少從武選
洞貫穰苴孫武握奇諸書
臨機制勝
固有蓄積也。
權公相門子
繩墨是遵。
經術是崇。
晩通朝籍
人亦惟黼黻弘猷是期。
一朝大亂
神智猋發
批亢擣虛
動合機宜
卒成不世之勳。
嗚呼
自古國家危亡之會。
天不欲遂顚覆之。
必生文武全才已亂之人。
以儲其用。
使之撥亂反之正。
周之吉甫,晉之杜預,唐之畢諴,宋之宗汝霖虞允文是已。
若我朝島夷猖獗也。
長驅入冦
三京失守
皇輿敗績
車駕西狩
淸川以東。
非復吾有。
况穴據都城
游騎郊坰
虺盤蚓結
莫可掀撼。
而公以南徼一刺史
號召義旅
北首勤王
創殘飢羸之餘。
兵革朽鈍
以忠相感激。
一進有熊峙之捷。
進而奏幸州之績。
含憤肆毒
矢死一逞而竟不可得
則遂捐京城而走。
鍾簴不移
以中恢。
於是權元帥善用兵聞天下
是所云武夫奪其氣。
儒者京師者也。
不佞
家居上游
挐舟至幸州。
觀公壁壘遺墟
岡阜陂陁
儲胥然。
峭壁削立
劒戟之簇攢。
想見公勵廵師
威勇燀爀
彷徨歎息不能去者久之
其後人。
博考史乘
採諸名公文人之言。
彙爲公實記。
以不爲公彌甥
使爲文而弁其首。
嗚呼
公之勳庸顚末
豈待讀此書而盡得之
嚮所彷徨歎息求觀於幸州者。
纔十之一二耳。
然公前後倭奴
鏖於禿城。
設奇而褫其魄。
遻於稷山而脫其距。
掎於島山而落其角。
所在樹立
無不銘彝紀常
而論者特以熊峙幸州爲稱首者。
豈非以時勢之難。
關係爲尤大也歟。
於此有感焉。
李公閑山鳴洋之勩。
與公幷跱。
而中罹文網
旋卽死綏
莫究厥用。
而公削平禍亂
婾佚
天年終。
哀榮備至
其幸不幸何如也。
而顧近世鮮究往牒
或有水陸成績差殊觀者何哉
二公之名。
焜耀寰宇
輿儓婦孺
誦而傳之。
至今凜凜生氣
二公不同前者暫耳。
所以同於後者將無竆已
又何有幸不幸也。
古人有云讀武侯出師表不流涕者。
無人心者也。
余亦謂讀公實記而有不感發興立者。
烝民首章之義泯矣。
蘭菊齋遺稿
不佞曾讀小戴儒行篇。
有以知儒無古今
惟觀其志與行如何耳。
及閱蘭菊齋李公遺編行錄
又乃慨然興歎
夫以我東華右文崇儒之盛。
而諸老先生闡明開發道術
不爲天下裂。
祖孔禰朱。
若斯彬彬
而猶不無門戶之歧。
聞行之殊。
往往篤行高識
潛藏晦養
竆約艱貞
沒世不著稱者。
夫以公師友之講習
行治醇樸
禮律謹嚴
方之近世羣儒。
亦已孟晉而優入。
特以聲聞稍遠於京洛
志意不屑吹噓
介如石。
自存身。
然觀其竆格則條痕掌血。
尤見其精密
論其踐述則虎尾春冰
益臻其謹畏
求之一路善士
略鮮倫比
卽其咳唾之餘。
彌見其難及
竿牘諸篇。
蘊奧畢顯。
造詣地步
在於善信之間。
庶幾安時處順
不曒不昧者也。
幷世不一識。
豈非留恨平生哉。
不佞癃朽龍鍾
不堪爲人文字
而公孫奎鉉請公弁卷之托。
守時月。
積苦血。
有靡敢終辭者。
誠以發潛闡幽
其責在人。
而若公之見理深切
制行眞篤
無愧儒行所云。
後世子雲堯夫必有誦讀知人而論公之世者。
稿凡四編。
質愨精深
在於書牘
惜乎。
及門不多
而所叩發者猶簡也。
公專於內修
不遑修辭
修辭立誠
爲實修業處。
所願在玆。
則以文藝輕重公者。
非淺之爲知哉。
讀斯集者
不可以不知斯義也。
悅菴集序(甲午)
士之守身
室女之處閨。
跬步不可踰閑
苟可踰也。
其異乎塗澤倚市門幾希
以故讀書獨行君子德義
遵晦物表
介然離俗
枯死嵁巖
不見知而不悔
乃爲能守其身。
余觀之。
悅菴夏處士時贊
無愧於是歟。
處士居達城之晩村
悅聖賢之學。
宋心齋,李鏡湖兩賢遊。
與聞名理
晩擬畢命
丙舍而處焉。
卽所云獨茂巖棲也。
冥心萬緣
不出山扃
享年七十九而終。
處士身以介子無嗣
臨終遺書姪孫
俾之體祔于墓。
神祔于廟。
祭止兄孫。
措置後事
鑿鑿中禮
素日持守
生死豈二揆哉。
不佞常恨幷世不識其面。
及覲府。
處士一顧
處士不入偃室之義而辭焉。
彌服其自重
不以不旣覯爲憾也。
處士常恥聲譽
屢避方伯薦引
有欲擧剡而嫌其名同先諱。
要亟改者。
處士曰禮孤子改名
遂辭。
其軌於正義乃爾
不固不更所守者。
亦何能與此哉。
士之回面汚行
不知失身之爲辱者。
處士之爲。
能不顔厚忸怩乎。
處士從孫益,昌。
抱公遺藁
千里京師
一言弁卷。
知其聲氣之感。
不可以親踈限也。
顧此窾見。
徒能薄觀其外
而未窺閫域
秖用影響語。
潦率應副
亦曷足以輕重處士哉。
修辭須要立誠
立誠而可處。
是實居業
處士修辭精粗者。
淺之知處士者也。
以故特擧守身大致而告之曰。
無所有素守。
悅菴處士
方許其爲守經之士也。
讀書要訣
晦菴夫子始述讀書之要。
聖贒成訓
學者階級
石潭先生續撰擊蒙要訣讀書章。
敎理浸灌
時間斷。
斯已至矣。
修齋宋公又編讀書要訣
首揭以圖。
歷擧爲學之道。
讀書之本。
若法若序。
靡一不該
黃文肅公眞實心地刻苦工夫八字
爲其節度
綱領旣擧。
條目斯張。
博之盡萬物之理。
約之一心之妙。
立志之大則復其性而參天地。
體驗實則修諸己而安百姓
體用兼而等級密。
病於博者可得反約之術。
於聞可知講學之端。
由是而之焉。
則爲聖爲賢。
其猶視掌
爲公所嘗雅言
無容改評者也。
學問之道。
惟知與行
二者如輪翼之不可偏廢
輕重固知輕而行重。
然若究知行全體
乾雖資
始。
不能成物
寔無貴乎資始
而亦未有不資始而成物者。
推斯義也。
不可分輕重
以故讀書硏理
爲學第一義諦
而吾東儒學之弊痼矣。
狃於言詮而懶於知新。
原始發頭
不要博約齊造。
所謂博文終是踈略
往往雇耳傭目。
無所定準
要訣所由作也。
學者信能一此爲度。
循序致精
浸涵不足
游泳之。
溫燖之不足
濃郁之。
咀嚼不足
厭飫之。
融而通之。
會其有極
自應心與理一。
馴致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者。
亦豈舍是而能之哉。
修齋公厚望後學者也。
於戲
同春先生稟明道之資。
紫陽之學。
天德王道
所不備。
公迺溯家學淵源
自樹立。
弱冠用述斯編。
卽因翁所從事而寫成者也。
亦可謂公家單傳密付
詎但闡朱李兩賢妙道精義之蘊哉。
公之孫正煕文吾。
要不佞爲弁卷之文。
不佞亦曾奉敎于公。
而荒頹垂死
竟未聞道。
媿無以藉手拜公。
願將餘日。
克踐惠訓。
因之警策文吾。
壹遵成法
用盡繼述義云爾。
性堂集序
士有二道
出與處已矣
出則有爲
處則有守
莫大守身
守身亦有時措之宜焉。
嗚呼
皇朝之社
旣屋。
乾坤毁矣。
冠屨倒置
腥臊幷御。
中州士大夫安常習故
不復忍痛含冤之義。
搏顙虜庭
恬然不以爲恥
從而爲辭曰彼雖夷狄
重道而崇儒
君子亦可以仕矣。
彼竊唐虞三代所傳之神器
夷其禮樂
薙其遺黎
變其風而易其俗曰。
我重先聖之道。
則是矯誣僭猾。
厥罪彌天
莫逃於麟經之誅。
安有君子虛拘辱身
華夷大防哉。
獨吾東人士。
羞爲淸人陪臣
往往抗義自靖者。
足以有辭天下後世
近故性堂處士鄭公居其一焉。
公自髫齔
丙丁事。
慨然曰吾不忍爲建虜之民。
矢心自廢。
終身空室蓬戶
糟糠不厭
妻子餓死而猶不悔
與人北伐談兵事。
聲氣激烈
腔血如沸。
發諸聲詩者。
皆是東海之蹈西臺之哭。
可備風泉之亂者也。
其能以一身而任大經
卓然自立頹波之中者。
斯已奇矣。
而又能慮湖海之變。
見幾而作
遵晦嵁巖
超然崑岡之炎。
苟非理知微。
亦何以與此哉。
讀書獨行君子德義
不苟合當世。
當世齮齕極矣。
禍焰剝床
不能免。
値健陵明聖坑坎而奠袵席
必欲進用
敦遣不已
而終未拔介石之志。
所謂非伏其身而不見
非閉其言而不出
非藏其知而不發。
以時然耳。
其所以爲公歟。
如此
何以爲有明遺民哉。
夫身之否亨。
由乎時。
道之否亨。
由乎我。
故曰大人否亨。
不以道而身亨。
乃道否也。
如公者畢生秉義
至死不顧
亦可謂身道俱亨。
豈不是可則進退道者歟。
爲學
專於內養
不事著述
述亦不屑修辭
散佚殆盡
存者未足爲全。
鼎之一臠耳。
詩多膾炙人口
三山齋金公評之以淸水芙蓉
卽其藝而驗性情之正也。
公之孫浩乾,坤。
印公遺文
而其第三婿胤子金博惟誠甫。
整釐爲若干卷。
徵序于不佞
不佞童丱誦義無竆
靡敢以癃病辭。
援筆而敍之如右。
使人天壤間。
尊攘大義
亦可以藉手而見往哲
知德者尙有取焉爾
任明老慈夫人洪氏七十歲壽序(壬子)
河南老子雅言無父母。
生日當倍悲痛
安忍置酒張樂
朱子載其說於小學近思
垂敎後世
盖其自爲如此
事親也接人也。
何獨不然
然而朱子嘗有壽母生朝之詞矣。
嘗有卓夫人生朝之詞矣。
亦嘗有賀高倅生朝之詞矣。
然則是其置酒以爲可知也。
陳安卿深疑之。
程子之訓而問之。
則答曰吾力量不足
未免放過耳。
然且不得已者存。
其情各不同
也。
意亦可見矣。
任君晦明老貽書於余曰。
父母晬甲。
獻壽飾喜
人子所不容已也。
先子回甲。
牢守程子之訓而莫之許。
偏闈回甲。
在先子喪中。
亦莫之行。
也則家親年準七耋。
喜懼之至。
尤不自已
將以設帨之辰。
小酌
涑水家儀。
上宜家之祝。
父老故舊
共歡娛。
先生寵錫序引
用賁荒寒也。
不辭而言曰。
君子之於生朝也。
顧復之恩
風樹之慟。
聞樂而不樂
食旨不甘
不爲之讌者。
天理自然也。
孝子之於爲親也。
是日不可昧然而已
則宰畜醑釀。
獻壽秩然
旣醉止。
式歌且舞。
人道當然也。
斯二者。
幷行不相悖者也。
程子雅言也如彼。
朱子庸行如此
然則先公疇昔之牢拒。
明老今日飾喜
可謂兩得之矣。
又况明老之慈夫人在家也。
父母曰孝。
于歸也。
尊章善事
夫子夫子曰甚宜。
推之娣姒宗族
皆曰古之女士
閨範孚於有如此者
喜施而恤窮。
隱惡揚善
蟲蟻微物
不忍殺傷
醞釀祥和
旣壽且康。
仁心之感於天有如此者
明老從余游。
洛閩之書。
謝絶功令
夫人而順之。
見識超詣
不讓於和靖之母矣。
安貧固竆
義方是敎。
而於富貴利達
泊然無歆
豔之意。
則祝夫人竈陘不煬。
而勉子以無疆道義
勵子以堅剛峻節者。
未知其孰爲伯仲也。
老學十年
而不志於糓。
高標雅操
竹君石友也。
是其資稟學問
大過人者。
根醴源。
不可誣矣。
於是乎力疾而書之。
用備慈孝兩盡義諦云爾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