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自动笺注)
第六地理集第六卷大東水經
 大東水經(其二)
  
淥水(三。
禿魯水、鹽難水、潼水、靉河水、古津水。)
  禿魯
禿魯水。
江界東南嶭(一作辥)列罕嶺。
 
公元1369年
嶭(一作辥)列罕嶺。
平安道江界東南三百餘里。
咸鏡道咸興府。
(西北二百八十里。
)及長津府(南七十里。
)之界也。
漢魏時
單單大嶺
高麗雪寒嶺。
後漢書濊傳云。
玄菟復徙居句麗。
自單大嶺已東沃沮濊貊
悉屬樂浪
後以境土廣遠
復分嶺東七縣
樂浪東部都尉
魏志濊傳云。
漢武帝沃沮城
玄菟郡
後徙句麗西北
土地廣遠
單單大嶺之東。
分治東部都尉
別主嶺東七縣
余謂單音蟬。
華音辥單相近。
東語謂大曰罕。
大嶺者。
辥罕嶺也。
嶺東七縣
今咸興永興等地也。
高麗史云
恭愍王十九年
(明洪武三年
)以我太祖東北元帥
將擊東寧府。
以絶北元
太祖東北面。
黃草嶺
行六百餘里。
雪寒嶺。
又行七百餘里。
鴨淥江
(恭愍王世家
)雪寒嶺者。
辥罕嶺也。
長白山南走之大幹
自香嶺太白西南
赴戰
黃草之嶺。
西北爲辥罕嶺以東之水。
入于漲水
西之水。
總注爲禿魯水之源。
勝覽曰。
禿魯江。
咸鏡道界和乙岾下。
和乙岾者。
辥罕嶺之西麓也。
北流平南堡。
右合田之水。
 平南堡。
江界南二百四十里。
兵馬萬戶以守之。
禿魯水逕其堡北。
而爲杜茂水也。
田水
江界府東田嶺。
其嶺以北之水。
北流
逕厚州。
入于淥水
以南之水。
南流至平南堡北。
入于禿魯水也。
余按平南堡者。
禿魯水之源也。
別害堡者。
漲水之源也。
(長津水。
)別害平南
相距不滿百里
中隔大嶺曰五萬嶺。
南爲田嶺。
南爲嶭(一作辥)罕嶺。
自五萬嶺以北。
東西諸谷
皆廢四郡之地也。
四郡旣廢。
朝廷遂以禿魯水漲水。
視爲江防
二水之沿。
設堡殆近數十
淥水大防
其中腰。
東自葛坡
西至滿浦。
曠無防戍
開門納賊。
此吾東忠志之士所仰屋竊歎者也。
風吹草動
國之大憂
必自廢四郡起。
嗚呼惜哉。
(又見漲水條。)
屈而西北
立石驛北。
狄踰嶺北谷之水。
南來注之。
 立石驛。
江界府南一百六十里。
誠齋梁誠之曰。
熙川之狄踰嶺以北三百里。
山高川大。
土地饒沃
是誠不可棄者。
欲守之則勢甚孤單
敵兵一路
直衝滿浦。
縻縶於此一邊
竹田峴而入。
(峴在古閭延郡南。
)或自虛空(空虛)橋而入。
徑圍江界
則聲阻絶
危道也。
須於立石等處。
特設一鎭
築城堡。
宿土兵。
然後可通大嶺之路。
江界可保矣。
誠齋之時。
新廢四郡
江界以南
本無戍堡
慮患如是也。
禿魯水之沿。
旣設平南神光二堡
嚴於防護
又其上設麼海坡等五堡。
接于滿浦。
則誠齋之論。
今已施(一作試)矣。
然國之大計
在於四郡之復設。
四郡若復。
長津禿魯兩水之沿。
其所戍堡
當徙之於淥水之沿。
今日急務也。
大淸一統志
朔州西北
有狄踰嶺。
朝鮮謂之西北雄關是也
神水
出狄踰嶺。
嶺卽江界、熙川兩邑之界也。
棧道險狹
人跡裁交其嶺。
以南之水。
入于薩水。
(見薩水條。
)以北之水。
神水之源。
備考所稱神光川也。
神水
北流神光堡。
西堡在立石南四十里。
置僉節制使以守之也。
神水
左合狗水。
水出於狗峴。
北流來合之也。
神水
北流
左合箭水
水出於箭川嶺
東流來合之也。
神水
北至立石西北
入于禿魯水。
勝覽云。
禿魯江。
一出熙川郡狄踰嶺下
一出咸鏡道界。
立石
合爲禿魯江也。
神光堡。
以防辥罕嶺之阨。
平南堡。
以防狄踰嶺之阨。
亦皆所以防廢四郡也。
李珥云。
西海坪。
本我地。
絶遠不能守。
胡人來居滋蔓
公元1805年
有時領兵驅逐
不從則擊之。
土地肥饒
宜菜穀。
胡人冒死來居。
驅而復還
終不能絶。
江界入寇之路甚狹。
僅容一足
上有絶壁
下有深川。
名曰虛空橋。
乙丑年
(明嘉靖四十四年
明宗二十年。
)金德龍節度使
虞侯秦昕等。
入覘胡人有無
使之乘機逐捕
胡人預覺之。
要於虛空橋下。
石鼓譟。
我國驚散
頗損國威
德龍坐罷。
朝廷欲報其耻。
以金秀文節度使
秀文宿將威望
銳意滅賊。
部分諸軍
潛師夜行
掩其不意
未曉至西海坪。
四面合攻
期以盡殲。
會衛將江界府使張弼武性躁。
未及合圍
吹角進軍
胡人覺之。
大呼曰。
高麗賊至矣。
壯者乘暗多遁去。
我軍盡燒其村。
老少男女皆死。
秀文大喜奏捷
乃加秀文正憲
秀文聞壯胡皆逃。
愧懼
發背而卒。
(出石潭日記。)
禿魯水。
又北逕城干驛西。
右合茂城之水。
 城干驛。
立石北五十里。
上有吾毛院。
立石城干二驛。
屬於魚川道察訪也。
〇茂城水。
於茂水(一作城)嶺。
西流逕別河洞。
城干西北
入于禿魯水。
備考云。
禿魯江。
雪寒嶺。
西流平南鎭
杜茂川。
南川
立石神光川。
北流經城干。
至吾毛院。
過別害川。
別害川者。
城水也。
禿魯水。
北至江界府南。
右合麼麼水。
 江界者。
都護府使之治也
本置平安道都節制使于此
旣而罷之。
都護府使。
仍兼防御使之職。
(沿革綠水
)其府治禿魯水。
而居其疆域
東北自厚州沿淥水以下
四郡之地皆屬焉。
東南至于辥罕。
與咸興爲界。
故地多於江原黃海等道
毋(一作世)稱黃海
有三不如
一曰不如江界是也
地大而沃。
故金、銀、蔘、貂之饒。
甲於一國
以此財力
復設四郡
募徙南方人戶以實之。
北邊保障成矣。
嗚呼
孰有然者哉。
麼麼水。
出火通嶺。
西流麼麼海堡。
至公貴村。
入于禿魯水。
麼麼海。
或稱馬馬海
里置權管以戌(一作戍)之。
自麼海已上。
坡。
曰從浦。
曰外怪。
凡有四堡
而接于滿浦。
此非沿禿魯水也。
所以防廢四郡也。
勝覽云。
麼麼川。
三水郡界誤矣
屈從西北流。
右合浦水
 從浦水
出牛項嶺。
西流坡堡。
北堡在江界府東北三十里。
兵馬萬戶以守之也。
〇從浦水
又逕從浦舊堡。
南堡坡西十五里。
舊置兵馬萬戶以守之。
今廢爲倉也。
〇從浦水
西入禿魯水。
勝覽云。
古營川。
源出古慈城西南。
坡城。
入于禿魯江。
卽指從浦水也。
至吾老梁北。
入于淥水
公元1809年
 禿魯水。
西北逕時川館
右得外怪水。
水出麻田嶺。
西流逕從浦堡。
北堡在舊堡北七十里。
南距江界府一百里。
同僉制使以守之。
舊置上土堡于此
嘉慶己巳
移上土堡于慈城江邊
設從浦堡于此也。
〇外怪水。
西北逕外怪堡。
南入禿魯水。
其堡或稱外叱怪堡
在從浦西北四十里。
北距滿浦堡五十里。
兵馬萬戶以守之也。
水道提綱
鴨淥江
南經高山里城。
南有圖魯河。
東自張傑城來。
西注之。
禿魯水。
又北爲兩江津
入于淥水
勝覽云。
禿魯江。
經渭原郡界
入于鴨淥
其可濟涉處曰磨尙和。
備考云。
禿魯至江界府南。
麼麼川。
至石隅。
過從浦川。
西北流至時川館
過外怪川。
爲兩江津
北入鴨淥江
句麗東川王時
賜劉屋句鴨淥杜訥河原
以爲食邑
詳見(一作上)滿浦條。
杜訥原。
禿魯江。
余按禿魯水。
自發於辥罕。
至入於鴨淥
其所逕之地及受水之所發。
江界府地也。
其沿則自辥罕嶺西北。
至江界府三百餘里。
江界西北
至吾老梁一百五十里。
(吾老梁之北。
高山堡之南。
)凡四百五十餘里。
其防成(一作戍)之官
都護府使一員
而麼海以上四堡
不在計也。
  鹽難
鹽難水。
出塞分水嶺之南。
 此水凡有九名
鹽難水。
曰佟家江。
曰通加江。
亦作通家江。
通吉雅江
曰婆豬江。
亦作潑豬江。
曰婆提江。
蒲洲江。
蓋以聲音相近而變。
皇朝通志云。
佟家江。
亦名通吉雅江
鹽難
(地理略。
)蓋通吉雅。
亦以佟
公元1467年
家之聲近也。
漢書地理志云。
馬訾水
(卽綠水
)西北鹽難水。
西南至西安平入海。
(通典書文下國內城說。
)備考通志云。
佟家江。
卽古鹽難水。
源出長白山分水嶺
南流鴨淥江會。
行五百餘里。
鳳凰城東南入海。
順庵安鼎福云。
佟家江。
明是鹽難水也。
則知佟家江。
是古鹽難水也。
盛京通志云。
佟家江。
長白山南源出。
分水嶺又云。
分水嶺
三泉
卽通加江之源。
一統志云。
佟家江。
吉林烏喇城南八百주-D011里。
亦名通家江
南流鴨淥江
卽古鹽難水也。
知通加。
卽佟家。
亦作通家
以其音近也。
全遼志云。
鴨淥江
遼陽城東五百三十里。
源出長白山
由夾州城
西南流禿魯合流
至艾州。
與婆豬江同流
入于海。
勝覽
山府
有婆豬江。
鴨淥江外之地。
故鄭氏地圖
婆豬江。
山羊堡之西北
入于鴨淥
則知婆豬江。
是佟家江也。
明史朝鮮傳云。
成化三年
朝廷用兵
建州
王助兵。
進勦王。
中樞府知事康純。
衆萬餘。
鴨淥潑豬二江
破九彌諸寨。
蓋以華音潑與婆近。
故婆豬。
亦云潑豬也。
紫巖李民寏之說。
婆豬。
皆作婆提。
(見下文
)蓋以東音提與豬近也。
勝覽云。
鴨淥江
山羊會。
蒲洲江合。
自註(一作注)云。
源出建州衛
備考云。
佟家江。
一云婆豬江。
一云蒲洲江。
則知蒲洲江。
是婆豬江也。
〇明一統志
女眞諸衛
建州左衛兀剌忽衛豬河。
衛建州者。
今之興京也。
興京東水
有佟家。
則知豬河者。
佟家江也。
蓋合婆豬佟家而名之也。
分水嶺者。
長白山西麓也。
長白山西幹
蜿蜒磅礴
分爲兩幹。
一西南走
紅石歪頭之山。
其一西北走。
分水嶺
亦名黑林嶺
(俗稱爾雅範山
)卽烏喇城南千餘里之地也。
山勢峻極
橫亘百里
古謂之西蓋馬山
蓋蓋馬大山者。
長白山也。
長白之西。
又一大山
可與爭雄
故謂之西蓋馬山
漢時依此山而設一縣
漢書地理志。
玄菟郡屬縣。
有西蓋馬是也
其後此縣
夷貊所據。
謂之蓋馬國。
句麗史云
大武神王九年
(漢光武建武二年
)征蓋馬國。
殺其王。
取其地者是也
嶺脊以北之水。
爲理金木等河。
入于興京
蘇子河之源也。
西南之水。
注爲靉河之源。
卽東史所稱狄江也。
(詳見下靉河條。)
以南之水。
總注爲鹽難水。
以其衆水分流。
故嶺取目焉。
嶺南三泉
谷中出滙而西南流
鹽難水之源也。
西南流紅石、歪頭兩䃳子之北。
 長白山一幹
西南走爲紅石子山
又爲歪頭䃳子山
入于鴨淥鹽難兩水之間。
自我四郡以下界外之山。
皆兩䃳子之麓也。
紅石山。
古謂之赬峴。
句麗都城
在此山之傍。
(詳見綠水條。)
鹽難水。
又西合八條之水。
南逕魯峯下。
公元1620年
 哈爾民河、(在長白山西南。
)額爾民河、(與哈爾河合。
)加爾圖庫河、(在額爾河西
)衣密蘇河、(在加爾河西
)壺勒河、(在衣密蘇河西
)三木定阿河、在壺勤(一作勒)河西
渾河、(在三河西
)王成河(在興京門東
)等諸水
皆出於分水嶺
南入鹽難
皇明(一作朝)通志
水經所擧八條之水。
卽指此也。
其地西距興京至近。
然以在柵門之外
屬於邊外
船廠將軍之所領也。
紫巖李民寏云。
建州城之水。
經者片城。
入於三义河。
(卽蘇子河也。
)也老江會婆提江。
入於鴨淥江
山高水險
罕有平曠之原。
郞山城
在也老江之上。
險絶
不防守云。
(建州聞見錄。
)所稱也老江。
似指王成河也。
紅石、歪頭兩山西南麓。
卽爲珠魯木克善峯。
山名雖異。
峯巒相續
其東鴨淥水
其西鹽難水。
麓盡處。
兩水合焉。
李民寏云。
昌城建州城四百餘里。
其間拜東葛嶺牛毛嶺。
高峻阻長
自滿浦至建州城四百四十餘里。
其間有萬遮嶺婆提江。
自滿浦。
由率右別路
初部주-D015則不由萬遮。
道里平坦云。
(建州聞見錄。
)又云。
萬曆庚申七月十一日
建州發行
十五日
渡婆提江。
小船可容八九人
輕捷
馬則浮水而渡。
夕宿於萬遮嶺下
所經婆提江萬遮嶺之間。
六七十里之地。
放牧
馬群漫山蔽野者。
不知萬匹也。
十六日
行五十里。
皇城
鴨淥
到滿浦。
(出建州日記
)余按建州者。
今之興京也。
今論地勢
滿浦直興京東南
迆而至昌城朔州
興京之正南。
故自滿浦沿淥水而下
至于朔州等地
其距興京
不過四百餘里。
兩國之界。
不許通路
出師之時。
任取一道
萬曆戊午之役。
入自昌城
來由滿浦。
是其一也。
今自昌城
興京
其間有俊團
山、撤木禪山。
皆極險峻
自滿浦至興京
始踰珠魯峯
又渡佟家江。
分水嶺麓。
乃可達焉。
紫巖所稱遮嶺。
卽是魯峰之謂也。
鹽難水。
南逕國內古城
 國內城者。
句麗故都也。
其地在今山羊西北隔水之處。
鴨淥鹽難二水合流之間也。
公元1年
 北史云。
高句麗王都平壤城
其外復有國內城漢城
國中呼爲三京
(高句麗傳。
)〇句麗史云
琉璃王二十一年(漢平帝二年
)春三月
郊豕逸。
(句麗郊天時。
)掌牲辥支逐之。
國內尉那巖得之
見王曰。
臣逐豕。
至尉那巖。
見其山水深險
地宜五穀
又多麋鹿魚鼈之產。
王若移都
民利無窮
九月
王如國內
觀地勢。
二十三(一作二)年。
王遷都國內。
築尉那巖城。
先生云。
東人州縣之治。
謂之邑內。
云國內。
亦此語法也。
〇𤲟案國內城
一名不耐城
一名尉那巖城
(或作尉耶巖。
尉邦巖。
竝形誤也。
)括地志云。
不耐城。
卽國內城也。
城累石爲之。
句麗史云
太武神王十一年。
(漢光武建武四年
)遼東太守
圍尉那巖城。
數旬不解
左輔乙豆智曰。
漢人謂我巖石之城。
水泉
以待吾人之困。
宜取池中鯉里。
包以水草
致犒漢軍
王從之
於是漢將
引退
蓋其城在巖石之地。
險阻無比也。
琉璃王。
自紇升骨城。
都于國內
號令鄰國
凡經二百有七年
復徙丸都。
其後唐太宗來伐也。
發國內城騎四萬。
以救遼東
(見唐書高麗傳。
)泉男生之叛走也。
據於國內
子朝唐。
(見唐書本傳。
)則國內城者。
儼是句麗大都
遂爲精兵府庫
眞可天府金湯之地也。
 三國地理志云。
李勣州縣
目錄鴨淥以北。
降城十一。
一國內城
平壤
至此十七驛。
未詳爲何所耳。
〇𤲟案唐制。
三十里爲一驛
唐書百官志云。
凡三十里有驛。
白居易詩云。
從陜至東京
山低路漸平。
風光四百里。
車馬十三程。
以此推之。
十七驛者。
五百十里也。
今自平壤
北距楚山鴨淥河。
恰過五百餘里。
則國內城
當在鴨淥切近之地也。
乃金富軾地理志。
以國內城不而城。
遂引樂浪屬縣不而
公元245年
當之。
(三國史。
)大誤也。
不而者。
今咸興、永興等地也。
與國無涉
〇又按國內城
與丸都城相近
故魏志云。
正始六年
幽州刺史母丘儉(毋丘儉)。
句麗
刊丸都之山。
不耐之城。
出母丘儉(毋丘儉)傳。
而金富軾謂丸都山
與國內城相接
(句麗史。
)丸都者。
今滿浦堡外皇城坪也。
(見綠水逕丸都條。
)則國內城
當在皇城連疆之地也。
 通典云。
鴨淥水
經國內城南。
又西與一水合。
鹽難水也。
二水合流
西南安平城
入海。
唐書高麗傳云。
鴨淥歷國內城
(句)西與鹽難水合
西南安平
(二條詳見綠水中。
)〇先生云。
內城
在今楚山府北隔江之地。
西北距丸都城
不過二百餘里。
又云。
鹽難水。
是佟家江。
則國內城
明在鴨淥、佟家未合之前
其在楚山府北隔江之地。
不旣明乎。
〇𤲟案今楚山府山羊堡之北。
兩水合流
而其地勢險阻
背負魯峰之麓。
前阻鴨淥鹽難之水。
之國內城
在於此。
安平者。
今玉江堡隔水之地也。
(見綠水
)今自玉江。
溯而東北
則國內城
山羊堡外之地乎。
山羊之坪。
土地膏沃
可於三四月耕種
(見備考
)隔水之地。
何獨不然
故辥支之言曰。
內城地。
五穀
山水深險
其信矣夫。
 三國史略云。
內城
義州
(河崙權近等撰。
)〇勝覽云。
義州
有國內城
又云。
今案高麗地理志。
麟州
長城基。
德宗朝。
柳韶所築。
起自州之鴨淥江入海處。
又兵志。
起自西海古國內城鴨淥江入海處。
則國內城當在古麟州境內
金富軾高句麗地志云。
內城未詳的在何處
當在鴨淥北漢玄菟郡之界。
東京遼陽之東。
未詳孰是。
星湖僿說云。
朱蒙逃難至卒本。
又因豕逸而得國內城
豕逸非絶遠
則國內城
分明鴨淥之西。
於今義州者。
先生云。
麟州者。
義州麟山堡也。
李勣奏文。
內城明在鴨淥之北。
麟山堡。
明在河南
安得以此當之乎。
通典鴨淥水經。
內城
乃與佟江合流
而今麟山堡。
鴨淥入海之口。
其說之謬。
可立破矣。
又云。
內城
巖石之地。
(據乙豆智之言。
)今麟山堡。
平原沙草之地。
豈得巖邑乎。
〇𤲟案國內城
麟州也。
通典
鴨淥
水。
經國內城後。
又西南流
安平入海。
唐志。
鴨淥口。
舟行東北一百三十里。
始到安平城
(詳見綠水玉江堡下。
)則又自安平東北溯流。
可抵國內城也。
今之麟山堡。
卽是鴨淥而已
不可擬議也。
安順菴云。
麟州
爲國內者
後來別置
亦謬矣。
內城而已
安有二城乎。
朴燕巖又以九連城當之。
(見靉河條。
)亦非也。
內城者。
山羊堡隔水之地也。
 勝覽云。
鴨淥、婆豬二江
兀剌山城
距理山二百七十里。
(全文下節
)〇市南俞棨云。
兀剌山城
卽古尉那巖城。
安鼎福云。
漢音兀剌
與尉那同音
俞說近是
李勣奏及通典
其在鴨淥之北。
而爲兀剌城明矣。
先生云。
兀剌城。
鴨淥之北二百七十里。
通典唐書
鴨淥水經國內城南。
可乎。
內城
明在鴨淥河邊臨水之地。
尉那、兀剌
音雖相近
通典不合也。
〇𤲟案兀剌
非尉那也。
兀剌城。
鹽難水之西。
尉那城。
鹽難水之東。
不可相混也。
東南山羊堡。
北入淥水
 
盛京志云。
分水嶺南。
三泉
谷中出滙。
爲佟家江。
西南流受哈爾民等諸河。
鴨淥江
東來會。
南入於海。
余按鄭氏地圖
婆豬江傍。
有盧哥洞佟家洞漢赤川。
尹氏地圖
婆豬江東西之地。
有所弄怪洞、翁村里、延時山兔子山、斡眉府、(卽吾彌府)紅陀里、阿閑里、兀剌山、古音漢里、銅子洞、胡照里、賣昌洞、斜陽岾、銅山、蔡家洞等名。
界外之地。
瑣屑難詳也。
公元1369年
 高麗史云
恭愍王十九年
(明洪武三年
)以我太祖
東北元帥
將擊東寧府。
以絶北元
鴨淥江
寧府同知李吾魯帖木兒
太祖來。
移保亐羅山城
據險以拒。
太祖至也頓村。
吾魯帖木兒挑戰
俄而棄甲再拜
願爲臣僕
(吾魯。
後改名原景
)其酋高安慰。
麾下嬰城拒守
太祖用片箭射之。
凡七十餘發。
正中其面。
城中奪氣
安慰夜遁
諸城望風皆降
東至皇城
北至東寧府。
西至于海。
南至鴨淥
爲之一空
(恭愍王世家
)〇勝覽云。
自央土口子。
楚山府洽(一作治)。
北渡鴨淥、婆豬二江
大野之中。
有城名兀剌山城
距理山郡二百七十里。
四面壁立高絶
惟西可上。
寧府同知
兀魯帖木兒
保是城。
〇𤲟案兀剌城。
卽亐羅城也。
武備志。
女眞諸衛
建州左衛兀剌衛。
(明一統志亦云)是其故址也。
其地在於佟家江西
近於興京
麗末爲北元所有
至明宣德時
建州衛指揮李滿住
據有建州毛憐等地
而佟家江東西之地。
皆入其中
屢寇我邊。
殺掠人民
參考諸書略記。
佟家江邊
出師之路。
欲以明沿水諸地也。
公元1432年
 明宣宗宣德七年
(我世宗十四年
)野人四百餘騎。
寇閭延。
李滿住之爲也。
滿住建州衛指揮
據婆豬江地。
林哈剌及沈吒納奴連謀來侵。
明年
滿住還我被虜人六十四口。
至江界曰。
忽剌溫。
(卽女眞諸部之一也。
亦稱火剌溫。
)剽掠朝鮮人口
故我追至守定山口
而還之。
蓋紿之也。
世宗怒曰。
往者婆豬之賊。
忽剌溫所逐。
乞住江濱
故我旣許之。
(事在壬寅歲
)今反如此
不征後必難圖也。
乃命崔潤德。
平安道都節制使
討之。
夏四月
德會三軍江界府。
中軍制使李順蒙。
向首賊李滿住寨。
左軍制使海山
向車餘等處。
右軍制使李恪
向馬遷等處。
助戰制使李澄石。
兀剌等處。
孝誠林哈剌父母寨。
師錫八里水里等處。
潤德自趨林哈剌等處寨。
於是潤德自所灘時番洞口
過江住師。
旣而至魚虛江邊
留兵六百。
設棚進攻林哈剌寨。
賊皆遁。
乃自吒納奴東山
林哈剌寨。
徧索之。
日暮退營石門
於是班師獻捷而還
公元1435年
 宣德十年(我世宗十七年
)
野人寇閭延
又侵閭延小薰頭及趙明干地。
明年
(明英宗正統元年
)又侵之。
乃以李蕆。
平安道都節制使
將討之。
上書曰。
諜者或言。
李滿住鳳州
或言在吾彌府。
或言在兀剌山城
然其向吾彌府之路。
一自江界
涉婆豬江。
直入吾彌串洞口
一自理山涉婆豬江。
兀剌山。
東入吾彌府西邊。
一又自理山涉婆豬江。
兀剌山南西。
折而入大計
江界二日程。
有吾自峙。
三戶居之。
距吾彌府九十里也。
自理二日程。
有古音閑里。
二戶居之。
距吾彌府一日程也。
九月
蕆與閭延節度使師錫
江界節度使李宸
江界過滿浦口子前灘。
向瓮村、吾自站、吾彌府等處。
上護軍李樺。
自理山羊
鴨淥江
向兀
山南紅拕里。
護軍鄭德成。
自山
過江兀剌山南阿間。
於是左右軍
古音閑地
夾攻田莊
賊皆遁。
左軍紅拕里。
中軍自吾自站。
沿江而下
搜索諸寨。
明日
右軍過婆豬江。
搜索兀剌山城及阿間地面
賊皆逃。
乃還涉婆豬江。
明日
右軍俱到吾彌府。
賊已預知皆遁。
班師
右軍屯所土里。
旣而皆還。
遣師奏捷
公元1467年
 明憲宗成化三年
世宗(世祖)十二年
遼東都司移咨於我。
夾攻建州三衛之勑。
世祖以魚有沼。
左廂大將
南怡爲右廂大將
康純爲西征主將
赴之。
九月丙戌(丙戌)。
江界皇城坪。
合軍
南怡曰。
不若左廂由仇郞介洞。
攻兀彌府。
右廂三岐峴攻浦州倍道
出其不意也。
純然之。
辛卯
주-D022廂涉婆豬江。
南怡及前鋒李克均等
攻李豆里右納部落陷之。
陣將柳子光。
李滿住部落
李滿住右納哈等二十四級。
退陣于防墻。
(節)魚有沼襲多會坪滅之。
衛將禹貢、李叔、琦筆。
踰兀彌府。
又勝之。
十月
左右軍皆還。
  
潼水(卽童巾水)
潼水
楚山府南棘城嶺。
西流逕車嶺堡北。
左納牛峴水。
 棘城嶺。
熙川郡界也。
潼水
出於嶺北
勝覽所稱童巾江也。
備考云。
童巾江。
源出理山。
都幕嶺。
西流熙安洞。
棘城洞川
龍淵
蓋踰都棘城之水。
合爲一也。
〇車嶺堡。
在其嶺北
同僉制使以守之。
國制
嶺阨之處。
例有戌(一作戍)堡。
是其一也。
牛峴水。
出於牛峴西北
逕其堡前。
入于潼水
其堡亦嶺阨也。
置僉節制使以守之。
〇按自狄踰嶺以西。
有踰都幕嶺、牟德嶺、棘城嶺。
又西爲牛峴車嶺。
嶺阨之路也。
然牛峴車嶺。
則設堡以守之。
接于委曲(一作由)堡。
踰都、牟德、棘城三處
則無防守
闕典也。
公元1476年
潼水
北至靈加德。
(句)板幕水。
北來合。
 備考云。
童巾江。
牛下倉。
牛場川。
至霧(一作靈)加德。
過板幕川。
又云。
板幕川。
源出理山、勿移山
雲臺川。
西流古理山。
坡川。
入童巾江。
按鄭氏圖。
水出廣大山。
逕古楚山
崇德山、千石城、弓弩洞、朱砂寺等水。
合至國士倉。
此皆板幕水之源也。
又北逕江倉屈。
而西北至阿耳堡。
南入淥水
 勝覽云。
雲臺牛場諸水
合爲童巾江。
鴨淥
備考云。
童巾江。
至別倉。
過別害川。
至江倉。
倉川。
西北流經阿耳鎭。
鴨淥(淥江)。
 水道提綱
鴨淥江
又折而東南
有東金河
東來注之。
(華音童巾與東金相近。)。
  靉河水
河水
出塞外之分水嶺
西南流靉陽城北。
公元1467年
 分水嶺者。
船廠南界也。
嶺南之水。
鹽難水。
(已見上。
)西南谷之水。
注爲靉河。
一名阿布河
一名狄江
亦云愛剌河。
亦云愛哈河。
人稱三江
以渡鴨淥中江
而到此爲第三渡也。
靉陽城
鳳凰城北一百二十八里城。
三里一百二十步。
西南二門
南曰靉陽城
西一城周一里九十步。
南門上亦有靉陽城三字
河水
自其城北五里
入邊故城
有斯目武備女眞考云。
成化三年
撫順淸河靉陽諸堡。
邊備日嚴
明時己有城也。
城傍邊門
俗號愛哈門
今自鳳凰城樹柵界邊
北經興京開原
遼河
西歷廣寧義州錦州
抵于山海關
接秦長城之端。
周圍一千八百餘里。
凡設十有八門
陽門
亦其一也。
河水
右合三汊、灑馬之水。
屈而南。
 三汊子河。
鳳凰城北。
禁磨嶺。
(北一百六十里。
)灑馬吉河。
出黃波羅峪
凰(一作鳳)城北一百九十里。
南流入于靉河也。
 
주-D028河水
南逕鳳凰城西。
出其邊門外。
公元1638年
 城本箕子地也。
秦爲遼東郡地
漢屬玄菟郡
晉隷平州
後入高麗
當屬大行烏骨二城之地。
唐平麗。
安東都護府
渤海時。
鴨淥府界外。
遼屬開州地
金屬石城縣地
元屬東寧路
明爲鳳凰城堡。
設兵鎭守
屬於遼東都司
淸崇德三年
通遠堡
官兵于此
城守章京以治之。
地屬盛京
奉天將軍之所領也。
東南五里
鳳凰山
一統志云。
鳳凰山遼東都司
城東三百六十里上。
壘石古城
可容十萬衆。
唐太宗高麗
駐蹕於此
余按太宗蓋平而止。
(安市蓋平
)其云駐鳳山者。
妄也。
開州鎭國軍。
領鹽、穆、賀三州
開遠一縣
金廢之。
遼志稱疊石爲城。
鳳凰山上古城
開州古城也。
我人皆指此爲安市城。
誤甚矣。
邊門
兩國相通之路。
東北鳳凰城三十里。
(舊柵在鳳城南十五里。
今退而展之也。
)東南距我義州一百二十里。
東頭之柵。
於此門。
自此至於山海關地柵門內者
奉天將軍之所領。
柵門之外者。
謂之邊外也。
又西草河水注之。
 草河。
桃樹峪。
峪在鳳城西北一百五十里。
靑石摩天二嶺南支也。
〇草河。
南流左右(一作合)通遠水。
水出分水嶺
南流通遠堡
入于草河。
分水嶺
在凰(一作鳳)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此嶺以北之水。
響水
入于太子河以南之水。
通遠河。
故名與烏喇之分水嶺異也。
通遠堡
古之鎭夷堡也。
堡城一里二百十步。
南門左一山城
相隔二里
一里九十步。
西門右一新城
相隔二里
一里六十步。
一門也。
〇草河。
南逕古城東城
一里一百六步南一門
卽所稱草河城也。
〇草河。
又逕雪裏站南站。
鳳城西北七十里。
古之鎭東堡
亦作辥劉站。
我人站。
盛京之路也。
〇草河。
右合六道河
水出帽盔山。
(山在鳳城西南五十里。
)北流入于草河。
麟坪大君云。
鎭東堡
涉瓮北河
八渡第八流。
一水盤回
八次渡주-D031。
名名(下名衍字)。
東流百里
鳳城大川
合注馬耳山前河之北岸
古墟。
石碑刻曰。
武安王
所謂八渡河。
卽草河六似(似六)道河之謂주-D034也。
〇草河。
東南鳳城
北入于靉河。
屈而東南
入于淥水
公元1546年
 靉河。
東南九連城東。
(句)城距我義州三十里。
卽明之鎭江城也。
嘉靖二十五年
明設新堡于九連城之小北。
稱江沿臺堡
四十五年
復設鎭于九連城
萬曆二十四年
改爲江游擊府。
(出攷事撮要
)是時
後金方彊。
地日蹙。
故設鎭于此
欲與朝鮮
共爲聲援也。
明史朝鮮傳云。
萬曆
公元1620年
四十八年
光海君(十二年)奏敵兵攻北關
(淸兵也。
)又聞設兵牛毛寨萬遮嶺。
欲略寬奠、鎭江等處。
寬奠鎭江
昌城義州諸堡。
隔水相望
孤危非常
敵若從靉陽境上鴉(一作骨)鶻關取路。
遶出鳳凰城裏。
一日長驅
寬鎭(一作奠)、昌城俱莫自保
內而遼左八站。
外而東江一城
彼此隔斷
聲援阻絶
可爲寒心
望速調大兵
共爲犄角
以固邊防
(詔不從
)其形勢可知也。
盛京通志云。
一統志
九連城三萬衛東北九十里。
連屬有九。
不言建置
應在烏喇界內。
故址無考。
金史斡魯於合懶甸之地。
九城
高麗出戰入守。
鳳凰城邊外
九連城遺址尙存
(古蹟條。
)按合懶甸。
卽曷懶路。
今我之咸興等處也。
金史高麗傳。
康宗四年
高麗出兵曷懶甸築九城
康宗乃使斡塞。
將兵伐之。
高麗九城之戍。
此卽高麗尹瓘所築之城。
在今咸興以北長白山以南之地。
盛京志。
九連城當之。
大誤也。
崔溥云。
九連城今頹。
只有舊址
又謂之婆娑堡。
堡前有水。
楓浦也。
又舟渡吾夜江
二水同源而分。
復爲一。
通謂之狄江。
夜者
靉河之聲轉。
楓浦之目。
未聞且婆娑堡。
卽古之泊灼城。
在今玉江堡隔水之地。
見綠주-D037第二條。
九連城也。
貢使之行。
皆渡鴨淥靉河三十里。
而至九連城
又三十里至金石山
三十里歷秀。
又三十里抵鳳凰城柵。
九連者。
往來之衝也。
燕巖朴趾源云。
鴨淥三江
江淸如練
名靉剌河。
鴨淥相距
不過十里
河廣似我國臨津
卽向九連城
擧目四望
山明水淸
樹木連天
土地肥沃
浿江以西。
鴨淥以東。
無與此比。
彼我兩棄。
遂成閑區。
或云。
高句麗時。
亦嘗都此。
之國內城
明爲鎭江府
今淸陷遼。
鎭江民人
或投毛文龍
或投我國
其爲空地
且將百年漠然
見山高水而已
(出熱河日記
)蓋其地在於鳳城邊門之外
屬於烏喇。
僻遠蕪廢如是也。
然其以九連城
爲國內城者。
塗聽之說也。
內城者。
山羊堡隔水之地。
九連城何干
〇靉河。
又至淸水梁之西。
會于淥水之西派。
盛京志云。
靉河。
在烏喇西南
源出分水嶺
西繞鳳凰城
南入鴨淥江
又云。
靉河。
在鳳鳳城(鳳凰城)北二十里。
出邊外。
靉陽城西北五里入邊。
鳳凰城東南
十里出邊
流入鴨淥江
今考鳳주-D039城邊外。
宣城古之宣州也。
宣城之側。
有俊團山
其麓盡處。
淥水、靉河會焉。
 水道提綱
鴨淥江西北
有阿布河。
西北鳳凰城來會
自注云。
阿布河。
卽愛哈河。
出愛哈邊門外。
東北三源合。
西南流柳條邊
石頭城西北
又南折而東南流出邊
南入江。
公元1633年
 江漢黃景源云。
崇禎六年
孔有德耿仲明
登州反亡入海。
使曹紹宗劉承祖。
奉表瀋陽杜度濟。
哈郞阿濟格。
迎于鎭江
明兵追至威化南。
王遣林慶業。
(卽我仁祖十一年
)夾攻之。
慶業率師
仲明戰于牛家庄
大破之。
(林慶業傳。
)又忠愍公林慶業碑云。
公爲寧邊都護府使。
游擊孔有德與其耿仲明
反破登州
巡撫御史孫元化
天子山東總兵陳弘範等。
討之。
有德亡入海。
使曹紹宗劉承祖。
奉表降淸。
弘範追至狄江西
上乃命公夾擊之。
公率精兵
蘭子北二十里。
兄弟山。
有德軍可十餘萬。
被於海上
公奮劒罵有德
抽矢中其馬。
有德敗走牛家庄
公遂馳擊大破之。
公元1731年
 大淸會典則例云。
雍正九年
盛京將軍奏請於草河靉河。
滙流入江之莽牛哨
設立水路防汛奉旨
朕思該將軍所奏。
設立水路防汛之處。
旣與朝鮮連界
著該部行文
詢問該國。
有無未便之處。
俟奏到再議
朝鮮國王咨稱懇請
遵舊例。
着(一作著)照該國所請。
不必增設防汛
同文彙考云。
雍正九年
奉天將軍那蘇圖
奏稱鳳凰城邊外
設立陸路防汛虎耳山等處。
有草河▣(靉河)二水
俱自邊內發源。
邊外莽牛哨地方。
匯流入於中江
中江中有洲。
江心沱。
(江心沱。
卽於赤洲。
)沱西屬鳳凰城管轄
沱東係朝鮮國界址
每年
常有不肖匪類
私乘小船
水路
偷運米穀
臣請於莽牛哨地方。
設立官弁。
立爲水路汛地
〇𤲟案自鴨淥江
鳳凰城
其間一百二十里。
地皆荒廢
奉天將軍
於此
汛防守。
自我移咨
言其不便
遂得停止也。
〇今九連城西八里
有地名望隅者。
此所云莽牛哨
卽望隅也。
 
公元1742年
同文彙考。
乾隆七年。
冬至使洛昌君樘別單云。
鳳凰城柵外百餘里。
土沃地腴。
內之民。
覬覦已久。
上年
都察院史祿謙。
以曾任柵門御史
奏言東使露宿時。
人馬凍死
猛獸縱橫
宜設店于柵外。
以便東使
皇帝留中不下
盛京將軍額圖入朝
問其便否。
圖言柵門外。
不設店本出邊禁疆界之意。
不可創開
皇帝納其言。
〇𤲟案此時
協理山東道監察御史祿謙。
欲於中江鳳城適中之地。
修造公館
巡哨兵丁住宿
因額圖之奏。
又得停止
公元1746年
 同文彙考。
乾隆十一年
奉天將軍達爾黨阿奏稱。
鳳凰城邊外莽牛哨
兩河會流
水滙中江
西隷鳳凰城屬。
東乃朝鮮國址。
源流皆自長白山出。
至厄爾民(一作岷)、哈爾岷二道江
一帶山場
皆因出產人蔘。
是以陸路沿邊
俱設卡倫官兵
嚴加巡邏
乃有不肖之徒
私造小船
裝載米穀
莽牛哨
順江汎至河。
偸進產蔘場。
私刨人蔘。
査前將軍那蘇圖所奏。
止稱草河、靉河、沿邊水。
鴨淥江
江水之源。
出自長白山泉之處。
竝未聲明
而通蔭厄爾岷、哈爾岷等河源亦自長白山瀑出。
分水嶺南流下。
西南一帶
鴨淥江
歸併草河靉河莽牛哨。
流入中江
直達歸海。
其所奏。
不能備細
遂以停止
年來不肖之徒
莽牛哨入禁地。
刨採私蔘。
難防査。
臣請莽牛哨八槳四隻
佐領一員
兵一百名。
管束巡査
(節)又覆奏云。
臣與熊岳副都統西爾們面商
西爾們親至莽牛哨
看得中江東北卡倫地方二十餘里。
江之中心
一洲
江水分流
洲邊兩岔分流
南支之水。
歸流朝鮮
直抵義州
北支之水。
卽係莽牛哨河。
其江之中心
石嶼一道
卽係與朝鮮國分立疆界
江之西北
盡屬內地
派兵駐剳(一作箚)。
開墾荒田。
不許越過江心
可免混雜之擾。
(節)我國文云
皇朝御宇以來
柵外沿江百餘里。
虛其地方
禁人居作
爲限也。
嚴且遠矣。
今若墾土屯田
則潛越益滋。
奸弊百出
仍舊例。
〇𤲟案此時
又欲於莽牛哨設汛。
我所奏。
又得停止
達爾黨阿之奏。
乃稱草河、靉河。
俱出長白
誤也。
 
公元668年
唐書高麗傳云。
乾封三年
李勣率辥仁貴。
扶餘城
泉男建以兵五萬。
扶餘
破之薩賀水上。
斬首五千級。
俘口三萬。
進拔大行城。
契苾河(一作何)力。
軍于鴨淥
〇淸一統志云。
賀水
開州西南
一作辥賀水
舊志賀水
北山中。
南流鴨淥江
〇𤲟案李勣
自薩賀而至鴨淥
則薩賀。
鴨淥之西矣。
東南鴨淥者。
有靉河。
似古之薩賀水也。
  古津水
津水
義州磨山
南流安州倉東。
 天磨山
義州東北一百五十里。
朔州龜城之界也。
山脊西之水爲玉江。
東之水爲大寧江。
以南之水爲古津也。
〇古津至安州倉東。
左合蘆水
水出龜城府蘆洞。
西流安義堡。
西入于古津。
其堡有同僉制使
以守之嶺阨之地也。
(在龜城西南
)備考云。
古津源出天磨之陽。
南流爲喜驛川(喜川驛)。
經安州倉。
過蘆洞水
屈而西。
寧朔鎭南
左合良策之水。
 古津。
西流植松堡南。
堡卽兵馬萬戶之戍也。
其西有塞墻之阨。
〇古津。
左合一水
水出於普光山
北流入于古津也。
〇古津。
又西逕寧朔古城南。
高麗文宗時
置鎭於此
以扼蕃賊要衝
今廢屬于義州也。
京(一作東)南百二十里。
〇古津。
右得月化水。
水出於大城南流
入于古津也。
〇古津又西逕臨川城南
城卽高麗柳韶之築也。
在今義州東南八十里。
〇古津。
南合良策水。
水出鐵山府望日山
西北流逕良策驛。
運粮浦。
入于古津。
備考云。
古津折而西流
植松塞墻之阨。
臨川
寧朔
過月化川。
爲冬郞江
良策川也。
津水
又西逕靈州古城
南至麟山堡南。
(句)入于淥水
 
公元1018年
霧(一作靈)州亦云。
寧州
高麗興化鎭也。
宋眞宗天禧二年
(高麗顯宗九年
)契丹蕭遜寧高麗
顯宗以姜邯贊。
西北行營都統使。
大將軍民瞻副之。
帥兵二十萬八千御之。
邯贊至興化鎭。
騎兵萬二千。
山谷中。
大繩
牛皮
城東大川待之
賊至。
決塞伏發。
大破之。
(麗史姜邯贊傳。
)今廢。
鎭주-D048
義州也。
(州南五十里。
)〇古津。
又西逕太祖峰之南。
(義州東南四十里。
)所串驛之北。
(義州南三十二里。
)至麟山堡之南。
楊下堡之北。
入于淥水之東派。
大總江。
倪謙使朝鮮錄云。
古津。
義州東南三十六里。
源出天磨山
流入鴨淥江
勝覽云。
古津之源有三。
一出天磨山東南。
一出西南
一出普光山北
彌勒堂。
俱合經古定寧十餘里。
廣化里。
爲古津。
南流
經古寧州
麟山西。
流入鴨淥江
天順間
書狀官耆壽溺死
故稱書狀江
麟坪大君云。
古津。
源出天摩山。
普光山西
爲此江。
西注四十里。
入于大總江。
備考云。
古津。
西至下鎭
大總江。
水道提綱海。
又經龍川城西南
朔川小口
龍川城河北岸。
義州城
自注云。
朔川河。
東出山西流。
龍川北義州南。
西南入海。
滿水一
滿水。
白山東南陬。
 此卽豆滿河也。
水有六名
金時稱統門水
亦稱徒門水
明時阿也苦江。
今稱土門江。
亦稱愛滹江
我邦稱豆滿江。
譯語之變也。
長白之山。
八條大水
出其東陬分界河。
(見下潼關條。
)出其東南陬曰魚潤河。
是滿水之源也。
公元1131年
 金史可傳云。
可統門渾蠢水合流之地。
烏古部人
世紀景祖
爲生女眞節度使
門水溫迪痕部。
神隱完顏部
相繼來附
〇又太宗本紀云。
天會九年
以徒門水以西。
渾疃、星顯、潺蠢三水以北閑田
給曷懶路諸謀克
주-D001康宗四年
高麗九城
康宗使斡賽伐之。
渾坦與石適歡。
合兵於徒門水
〇明一統志云。
徒門河。
流經建州衛東南一千里。
入於海。
(女眞條。
)又阿也苦河
源出長白山
東流入于海。
(亦女眞條。
)又云。
眞珠
阿也苦河出。
盛京通志云。
土門江。
寧古塔南六百里。
源出長白山
北流朝鮮北界
東南折入海。
又云。
長白之水東流者。
土門江。
阿也苦之名。
古今稱呼之異也。
〇淸一統志云。
土門江。
寧古塔城南六百餘里。
源出長白山
東北朝鮮北界
東南折會諸水
入於海。
金史
留可。
統門、渾蠢水合流之地。
古倫部人
今渾春河南流
土門江合。
統門。
土門音之轉也。
明志徒門河。
此卽統門河也。
阿也苦河
當是一水也。
勝覽云。
豆滿江。
慶源府東二十五里。
眞語萬爲豆滿。
以衆水至合流
故名之。
〇𤲟案諸書所記。
皆據滿水之下流也。
公元1757年
 開國方略云。
長白山之上有潭。
闥門
周八十里。
源深流廣。
鴨淥混同、愛滹三江水出焉。
鴨淥江
白(一作自)山南西。
入遼東之南海
混同江
山北流。
北海
愛滹江。
東流東海
高宗盛京賦云。
粵我淸初。
長白山
扶輿所鍾。
不顯不靈
周八十里。
潭曰闥門
鴨淥混同、愛滹三江出焉。
兩朝平壤錄云。
倭兵聚于平壤
檄告朝鮮曰。
遣豐臣、淸正
至豆滿江邊
歸一握。
〇廣輿記云。
(陸庭陽。
)土木江。
開原城北六千餘里。
源出長白山
同文彙考。
乾隆二十二年
禮部咨文云。
春至高麗
相隔土門江。
由渾春至噶哈里河口
原屬渾所轄也。
是以
每年官兵
至噶哈里河口巡査
高麗趙自永等。
越邊殺人
供稱豆滿江査該界冊內。
竝無豆滿江名色
遍傳八旗界官。
不知
行文知會
(節)我國回咨曰。
小邦北界帶水
國俗謂之豆滿江。
大國所稱土門江也。
一江二名也。
(犯越篇。)
公元1712年
 同文彙考。
康熙五十一年
烏喇總管穆克登。
長白山定界(定界事。
綠水條。
)後。
移咨接伴使曰。
我親至白山審視
鴨淥土門兩江
俱從白山根底發源
東西兩邊分流原。
江北大國之境。
江南朝鮮之境。
歷年已久。
故在兩江發源分水嶺中立碑。
從士(一作土)門江之源。
順流而下審視
至數十里
不見水痕
石縫暗流
百里
方現巨水流於茂兩岸
草稀地平
不知邊界
所以往返越境結舍。
路徑交雜
故此接伴觀察
商議於茂山、惠山相近水之如何
設立堅守
使人知有邊界
不敢越境
爲此相議(節。
)接伴使朴權呈文云。
大人指示立柵之便否。
有此送咨。
木柵長久之計
築土
或聚石。
樹柵
當趁農歇始役。
至二三年後完畢
亦且無妨
元史地理志云。
合蘭府水達達等路。
五鎭
胡里改
胡里改江。
混同江
又有合蘭河。
入于海。
〇𤲟案合蘭府者。
今之咸鏡道也。
胡里改江者。
今之虎兒哈河。
自虎河而至咸鏡
其間大水有豆滿。
則元史之合蘭河。
疑是與。
 和漢三才圖會云。
朝鮮之北韃靼界。
大河
名保呂川
其廣凡十五里。
八月三月
堅凍塞河。
三尺有餘。
以如陸船底設車輸。
可以推行
人外列釘。
可以步行
三月以後氷解
復爲大河
〇𤲟案保呂川
疑是豆滿河。
遠徼傳聞
難可詳也。
東流爲魚潤之水。
右會西北
 長白山大幹
南至臙脂之峰。
虛項之嶺。
環爲大坪
東南迆寶多嶺及沙峰。
臙脂峯一麓。
東迤至大角、甘土、南甑之峯。
沙峯一麓。
東爲蘆隱洞山、魚潤之水。
蓋出於天坪而東流
受此諸谷之水也。
鄭氏圖。
虛項嶺之東。
三池半橋、柳洞、東石浦
尹氏圖。
又有大紅丹水小紅丹水長陂水。
皆魚潤水之所合也。
〇滿水東逕三山社北
卽茂山府西北三百五十里之地。
江沿防戍
自此社而始。
北距發源處三百餘里也。
〇滿水。
右合寶多水。
水出於寶多會山。
(茂山西南二百三十里。
)東北流注于滿水也。
〇滿水。
東逕長坂橋。
右會西北川水
水出吉州圓山(亦稱頭里峯。
)之狗峯。
北流逕緩項嶺之東。
至茂山府西九十里界。
入于滿水也。
備考云。
豆滿江。
源出白頭山之陽。
山天坪。
(天坪。
屬甲山府
)東流爲魚潤江。
右過寶多
長阪石橋
右過西北
滿水。
又右受朴下水
 朴下。
或作博河水
出於鏡城府長白山
山勢甚峻。
盤據百里
五月
雪始消。
七月有雪
石皆色白
故名圓山一支
東北行爲此山。
與頂有池者。
異也。
〇朴下水
北流巨門嶺之水。
至茂山府之西。
入于滿水。
勝覽云。
虛修羅川
源出長白山
至檢天朴加遷。
入豆滿江。
方言水厓石路曰遷。
朴加者。
朴下也。
咸鏡道觀察使南九萬啓曰。
富寧車踰嶺以外
會寧都昆以上
乃是二百餘里之地。
宜置一府
而西加先。
(句)利施都昆
(今之豐山堡)等地
列置二三鎭堡。
以爲沿江防守之處。
車踰嶺外
可通長白山
後者只有下遷一路
亦宜置一堡於此備之
會寧以西。
泝滿水而上
凡有一府三堡
而惟朴下遷
未有防戍也。
東北經茂山府西北
(句)受其府東之水。
公元1600年
 府故靺鞨白山部地也。
高麗時入金人
至屬胡里改南界
我國初自車踰嶺、虛水羅、三蓬等地
至豆滿河邊
曾爲藩胡老吐摩亐之所據。
(備考摩亏。
作亇亏。
讀如華音摩字。
)明萬曆二十八年
宣祖三十三주-D004。
藩胡撤歸于我。
淸康熙十三年
顯宗
(十五年。
)初置僉節制使堡于三蓬坪。
富寧府所統茂山堡。
移之於此
(今之廢茂山堡。
卽是也。
)二十三年
肅宗
(十年也。
)陞爲都護府也。
〇城川。
亦出於鏡城之長白山
北流麻田
右與車踰嶺水
合至茂山府東北
入于滿水。
經所擧府東之水。
卽此也。
屈而東。
梁永豐山二堡北。
公元1684年
 梁永萬洞堡。
在茂山東北二十七里。
差權管戌(一作戍)之。
本在富寧府주-D006五十里。
康熙二十三年
移設于此也。
豐山堡。
梁永東五十五里。
(茂山東北八十五里。
)置兵馬萬戶以守之。
在於富寧東北
康熙十三年
移設于利施都昆地
卽今堡也。
其設堡之時。
觀察使南九萬啓曰。
車踰嶺外自茂山。
(指廢茂山也。
)北行一百二十餘里。
政丞破(句)、吾達(句)、頓毛老(句)、東良洞老土部落等地
至江邊。
始有摩乙于施培地。
摩乙于。
本作亇乙子(一作于)、亦作亇亏。
摩乙于者。
酋長之名。
而施培者。
方言堡城也。
至今城基古迹
自摩乙于施培。
沿江東下
歷歇然坪(句)、西加先(句)、利施都昆等地一百數十餘里。
始出於會寧農山堡。
所謂歇然坪等地
昔日彼人聚落之處。
開野之廣濶
不及於摩乙于施培。
土地沃饒
天作奧區
決不可棄而可守也。
(文止此。
)余按宣德時
措置六鎭
(我世宗朝。
)而初以富寧
邊界
車踰嶺以北。
屬界外。
沿邊防戍
會寧而南。
嶺脊爲準。
萬曆以後
(我宣祖時
)車踰嶺西北之地。
爲我有。
康熙時
(我顯宗肅宗朝。
)稍移內地之鎭堡。
樹於滿水之沿。
今茂山府梁永豐山、頰河三堡是也
富寧之府。
今爲內地
疆域
不及於滿水之沿。
觀此南相公之啓。
蓋其移設時所論也。
滿水。
東逕雲頭城北。
公元1731年
 雲頭城。
豐山堡東十五里。
會寧府西四十里地也。
城周回一萬八千二百二十尺。
高十四尺。
女墻二百四十。
雉有八。
舊廢。
淸雍正九年
英宗(七年也)移頰河堡于此城。
置僉節制使以守之。
仍稱頰河堡。
俗稱甫乙下堡。
蓋以方言頰曰甫乙故也。
城外大隴
以此五國城
金人囚徽、欽二帝於此
未然也。
今取五國城本末
明辨之。
 契丹國志云。
女眞東北
五國爲鄰。
五國之東。
大海
出名鷹。
海東來者
謂之海東靑
酷愛
歲歲求之。
女眞五國
戰鬪而後得。
不勝其擾
出淸一絲(一作統)志。
通考
女眞歲以海東靑
貢於契丹
海東靑者。
小而健。
能擒天鵝
出於五國之東。
契丹酷愛之。
然不自致
女眞東北
五國鄰。
每歲大寒
契丹遣使五國界。
巢穴取之。
及延禧嗣位
責貢尤苛。
至遣雁坊子千輩。
長白山羅取
歲甚一歲
女眞不勝其擾
金史世紀云。
景祖(烏古廼
)稍役屬諸部。
白山、耶悔、統門、(豆滿河。
)耶懶、(咸興等。
)土骨論之屬。
以至五國之長。
聽命
五國蒲聶部節度使拔乙門叛遼。
鷹路不通
景祖襲而擒之。
五國沒撚部謝野勃菫叛遼。
在遼成▣(咸雍)八年
鷹路不通
景祖伐之。
〇又云。
穆宗三年
(盈歌也。
)星顯水、紇石烈部阿、疏毛賭祿。
阻兵爲難
穆宗自將伐之。
會陶溫水徒籠古水、紇石烈部阿、閤叛(一作版)。
石魯五國鷹路
遼詔穆宗
討之。
又主隈禿答兩水之民。
阻絶鷹路
遼命穆宗
討之。
穆宗聲言鷹路
畋於土溫水而歸。
又云。
景祖以來
兩世四主
志業相因
卒定離析
東南至于乙離骨曷懶耶懶土骨論。
東北至于五國主隈禿答金蓋于此
〇𤲟案通考云。
女眞外。
又有五國
鐵勒
曰噴訥。
曰玩突。
曰怕忽。
曰咬里沒。
皆與女眞接境
〇又按勝覽
城府女眞
乘虛入居。
號多溫平
(又多溫洞在府北七里
)陶溫疑多溫之音轉也。
又鏡城府本號亐籠耳。
遼東志。
作木郞古。
(亦女眞所居
)徒籠古疑亐籠耳之變也。
富寧府。
本號石幕。
石幕山。
在府南五里
山底以石爲慕(一作幕)。
故名。
石魯
或似石幕之變也。
 
公元1130年
大金國志云。
天會八年
二帝
韓州五國城
城在金國所都之東北千里
(出淸一統志
)〇高麗史云
仁宗六年
(宋建炎二年。
金天會六年。
)宋使刑部尙書楊應誠
齊州防御使韓衍。
來詔曰。
若使貴國之路。
迎請二帝
國家報功
倍於疇昔
王答曰。
女眞強盛
抑令小國稱臣
常欲侵淩
如聞使節假道入境
猜疑生事
備考引宋史云
金人二帝中京大定府
靖康二年
徙之韓州鶻里改路
高宗建炎四年
又徙之均州五國城
城在白頭山南云
〇𤲟案金之中京大定府
在今遼西義州邊外
上京會寧府
在今寧古塔西南虎兒哈河之傍。
且鶻里改者。
呼里改也。
胡里改路
烏蘇哩江之近地也。
金人之囚二帝也。
自西而東。
入深遠。
五國城者。
當踰烏蘇而漸入。
會寧府東北千里而後得也
備考謂在白山之南。
誤矣。
且所引宋史
未有攷也。
 元史云
混同江
會寧府
五國頭城北東
入海。
〇明一統志云。
五國城
三萬衛千里
自此而東。
分爲五國故名。
盛京通志云。
金史五國城上京東北千里
今烏喇界內城堡。
無名相傳
所屬三姓地方
五國城
未知確否。
(寧古塔古蹟條。
)〇淸一統志云。
五國頭城。
寧古塔城東北
(節)舊傳宋徽宗
於此
扈從錄。
寧古塔東行六百里。
曰姜突里噶尙。
松花黑龍二江
合流於此
大土城。
或云五國城
〇𤲟案此諸文五國城
當在今寧古塔以東。
烏蘇江左右之地也。
 金史世紀云。
太宗天會八年
上如東京溫泉
徙昏德公、(宋徽宗
)重婚候(欽宗也。
)于鶻里改路
熙宗卽位四月丙寅
德公趙佶卒。
皇統二年
歸宋帝天水郡
(徽宗也。
)幷妻鄭氏。
喪于江南
海陵正隆元年六月
天水郡趙桓薨。
(欽宗也。
)世宗大定十二年
有司
天水郡旅櫬
一品禮。
葬於鞏洛之原。
東都事略云。
靖康二年
道君皇帝北狩
紹興五年
帝崩。
十二年八月
歸殯龍德宮。
十月
葬永祐陵。
(宋史后妃傳云。
鄭皇后上皇
靑城北遷留。
五年
崩于五國城
諡顯肅
梓宮入境
合欑于永祐陵。
)〇朝野雜記云。
徽宗初葬五國城
後七年
金人乃以梓宮還。
欽宗之喪。
上陵
名曰永獻。
乾道中
朝廷遣使求陵
寢地。
金人許以遷奉
且併靖康梓宮
朝廷難之。
金人以禮
陪葬鞏縣
輟耕錄
楊璉眞瑕發宋陵時
徽陵有朽木一段
欽陵有木燈檠一枚而已
〇𤲟案徽、欽二帝
返葬中國
無留五國城之文。
而淸統志。
徽宗葬此之說。
謬矣。
 海東古記云。
五國城有二。
一云江界伐登堡江越邊。
有方城形址。
一云會寧甫乙下堡西。
豆滿江南古城形址是也
備考云。
會寧府西甫乙下鎭西
有古城址。
世傳五國城
有大塚。
皇帝塚。
又有纍纍小塚。
侍臣塚。
今於古城近處
得金銀器
禁中物。
又得古錢
欽宗以前年號
似是五國城也。
星湖僿說云。
女眞黑水部。
與我東之北路最近
黑水部之最深難入者。
莫如烏喇城。
烏與五俗相似
五國
恐是烏喇之誤也。
一統志
三萬衛北一千里。
烏喇。
卽其地也。
東人以鏡城有皇帝墓。
五國
卽其地者。
誤矣。
李重煥云。
穆克登。
兩國地界
沿豆滿河。
會寧雲頭山。
城外大坂
土人指爲皇帝塚。
克登令人掘開塚傍。
得短碣。
上書皇帝之墓五字
克登仍令大其封築。
始知金人五國城
卽雲頭也。
但云宋帝。
不知是徽是欽。
(擇里志。
)〇道君皇帝北狩也。
金人降封爲公
何稱宋帝之墓。
若果非也。
何以北人
往往得古彝尊之屬。
歷歷可驗。
何也。
先生云。
嘉慶初
有從北方來者言。
會寧府掘地。
一爐
攷其款識
有紹聖二(一作三)年鑄五字
全體殘缺
而獨跛一足
是爐也。
能令火耐久不息
溫食物。
瞬而熟。
置之房中
大冬陽春
至寶也。
府使病其跛。
令工足補之
自是不靈
雖去其所足補。
不靈
於是都人相傳說。
古器復出
而曩所謂皇帝塚者。
果其(一作眞)無疑
〇𤲟案五國城
明在金人會寧府東北
寧古塔東地也。
若云烏喇。
則是金人之囚帝自深而還淺。
恐不可也
云雲頭。
則在會寧之南矣。
亦不可也
徽欽無留葬之事。
雲頭之葬宋帝。
無據也。
〇又按備考
會寧府花豐德上。
皇帝塚。
說鏡城。
亦有皇帝墓。
則所稱帝塚。
都是野人傳說
不足爲憑
雲頭之有帝塚。
亦此類也。
東過頰河舊堡北。
公元1509年
 頰河舊堡。
在新堡東二十里。
(會寧西二十里。
)明正德四年
中宗
(亦四年)設堡于浦項洞口注乙巖下
稱甫乙下堡。
置僉節制使
萬曆時
鄭忠信爲僉使。
築城
後頹。
淸雍正九年
移設于雲頭城。
而舊堡今廢之也。
〇滿水、又右合河水
水出會寧之車踰嶺。
北流至頰河舊堡。
東入于滿水。
備考云。
豆滿江。
臨江古城
右過博下川
經茂山之西。
右過城川。
梁永豐山雲頭之堡。
右過甫乙下川
會寧府西。
右會斡木河。
公元1432年
 府本句麗舊疆也。
久爲女眞所據。
稱斡木河。
因水而名也。
(一云吾音會。
)明永樂時
(我太宗朝。
)斡朶里部落(或作幹他里。
)猛哥帖木兒(名也。
云管禿。
)乘虛入居。
盡有豆滿河內外之地。
宣德七年
(我世宗十四年
)七姓野人
攻斡木河。
殺猛哥父子管下人。
凡察耳伊等得免。
(案武備志。
孟哥見殺。
其弟凡察子童倉。
逃居朝鮮
我國史云
猛哥父子
俱見殺未可詳。
)乞於我曰。
勢難居此。
願徒(一作徙)慶源附近時反等處。
世宗
遣兵曹佐郞禹孝剛。
諭之安業
遂召黃喜、孟思誠等議曰。
斡木河。
我國地也。
太祖始置慶源府于孔州。
(今慶興。
)太宗移置于蘇多老。
(今屬于慶源
)後爲寇盜所侵。
太宗不忍棄之。
設柵于富居站。
(今屬于鏡城。
)屯兵守之。
祖宗欲以斡木河爲界也。
今蘇多老孔州。
鞠爲茂草
予每痛之。
且斡木河直豆滿之南。
土地沃饒
宜於耕牧
正當要衝
合設巨鎭
以壯北門
凡察等。
移居於他。
而又有強適(一作敵)來居。
是又一生敵也。
不如乘其虛。
北鎭于斡木河。
慶源府于蘇多老。
復舊疆。
予非好大喜功
猛哥父子一時俱亡。
天亡之也。
時不可失
況豆滿河廻抱我疆
天作之險。
合古大江爲池之意。
八年
會寧鎭于斡木河。
斡朶部落
散處於外。
九年
(我世宗十六年
)以金宗瑞
爲咸吉道都節制使
措置北邊
沿豆滿河而設鎭。
曰慶興、會寧、鍾城、穩城。
而與慶源富寧
合稱六鎭
仍陞會寧都護府
徒(一作徙)南界民戶以實之。
遂以豆滿河爲界。
無疆之休也。
或以我之會寧府
金都
謬矣。
 
公元1138年
金史
熙宗天眷元年
以所都會寧府上京
盛京志云。
會寧府
長白山北按出虎水之傍。
寧古塔西南虎兒哈河之南。
有古宮殿基。
卽金之遺址
朝鮮界。
又有會寧府名。
未知的據
(見古蹟條。
)蓋此六鎭之地。
在古爲北沃沮之國
漢、晉以來
或爲高句麗所得
或爲北扶餘所據。
隋唐之時。
靺鞨白山部。
開元以後
入於渤海
東京龍原於此
至於金人
以其地屬於呼改路
高麗疆理
不及於此
然金之會寧
明在虎河之傍。
非我界內。
且我之會寧名。
始於宣德之時
與金都無涉。
金史地理志。
呼里改路節度使
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
〇淸주-D017統志。
胡里改路
寧古塔城東。
金置節度使
元置軍民萬戶府。
〇斡木河。
會寧山嶺
嶺在茂山廢堡之側。
以此堡。
邊界
故嶺取目焉。
康熙十三年
撤此堡而設于三蓬坪。
(今之茂山府
)然猶有堡焉。
謂之廢茂山堡。
萬戶
統于富寧也。
〇斡木河。
北流豐山古堡東。
其堡雖移於滿水之邊。
(今之豐山堡。
)亦不全廢。
謂之古豐山堡。
萬戶以守之也。
〇斡木河。
又北過靈通山下
會寧府西。
(句)入于滿水。
眞語斡木河曰吾音會。
俗稱城川。
勝覽云。
豐山川。
出錢挂峴諸谷
豐山堡。
至會寧西
爲斡木河。
按明黃瑜雙槐雜記云。
建州海西兀者等衛人。
居幹木河(斡木河)。
七姓野人有讎
投奔朝鮮
復爲所戕。
陽附朝鮮
此指猛哥之事也。
 開國方略云。
長白山之東。
布庫哩山。
下有池。
曰布布勒瑚(一作湖)。
相傳
天女庫倫
浴于池。
有神鵲。
含(一作銜)朱果于衣
含于口中。
忽己入腹。
遂有身。
一男
姓愛信覺羅
布庫雍順
居于長白山北之俄朶里城。
國號滿洲
越數世。
不善撫。
其衆國人叛。
戕害宗族
幼子遯于荒野
乃得免。
數傳至肇祖
于赫阿拉地。
去俄朶里一千五百里。
(卽興京
)通鑑輯覽云。
布庫雍順
居于長白山東俄漠惠之野俄朶里城。
其後有名樊察者。
爲國不靖
逃于荒野
鵲巢于頭。
追者以爲枯木
乃得免。
〇𤲟案滿洲之始起於長白山
後居於蘇謨河。
建州之地也。
據東
斡朶里部落
曾居于幹木河。
子童倉。
逃附于我。
(詳上節
)而博物典彙。
童倉所居
建州祖地。
方略所稱俄朶里城。
疑卽我之所稱斡朶里部落
蓋其部落
居於白山東北境。
而抵於斡木河也。
鄂多理。
亦與俄朶里。
聲同。
滿洲之始。
蓋居斡朶里之舊地歟(一作也)。
 皇朝文獻通考云。
朝發長白
遠祖三姓之亂。
居俄漠惠之野。
鄂多理城。
在今寧古塔西南三百餘里。
國號滿洲
(輿地考。
皇朝通志氏族略云。
長白山東鄂多理城。)
於此屈從北流
公元1451年
 滿水。
東入煙臺長城北城
所以處藩胡也。
明宣德時
(我世宗朝。
)咸吉道都節制使金宗瑞
措置六鎭
上疏論築行城
景泰二年
(我文宗元年
)軆察使皇甫仁
黜陟使鄭甲孫。
始因其疏而築城
起自會寧府西北三里禿山烟臺
沿滿水之岸。
迂回屈曲
慶源訓戎堡而止。
其在會寧府境者。
長三萬一千六百尺。
景泰時
不過一萬餘尺。
(其長一萬一千七百二十尺。
)正德四年
始設頰河堡而退築。
增長之多(一作也)。
增長一萬五(一作九)千八百八十尺。
其在鍾城府境者。
凡有土石三格
總長十五萬一千五百九十尺。
(石築長六萬二千四百八尺。
土築長八萬五千六百尺。
木柵長三千五百八十二尺。
)其在穩城府境者。
長十四萬三千七百六十八尺。
而接于訓戎堡。
其高皆十五尺。
連亘二百五十餘里。
總長三十二萬六千九百五十八尺。
或累石。
或削土。
或附以木柵
康熙時
(我肅宗朝。
)咸鏡道觀察使南九萬啓曰。
在昔英陵。
(世宗)復開六鎭。
其時藩胡之居在江內者。
離土徙居(一作去)爲悶。
請仍居江內
永爲不叛不貳之臣。
其勢有難。
一時盡逐。
挑其仇怨
朝廷不得已長城江邊
而凡江之內地
長城之外者。
割而與之。
使藩胡居之。
(文止此)蓋自高麗以前
滿水內外之地。
淪爲異域
我國初。
猶未埽(一作掃)平。
忽剌溫之來侵。
有斡朶里之入居。
部落滋蔓
故東史總謂之兀良哈。
或謂野人
其實混稱之也。
故鏡城以北。
未全疆理
及夫世宗六鎭
不能盡逐。
終有行城之役以處之。
東史所稱六鎭藩故(一作胡)是也
其後景泰六年
萬戶時來入貢
(我世祖卽位之年
)天順四年
兀良哈金這比之來寇
有尼麽車非等之來朝
公元1647年
(我世祖五年
)弘治四年
有尼麽車往征之役。
(我成宗二十二年。
)嘉靖三十三年
有艸串野人骨幹不之入寇
(我明宗九年
)萬曆二十二年
易水部野人來寇
(我宣祖二十七年
)凡此之類。
皆在滿水之外者也。
若藩胡則在行之外
歸順於我。
時或作亂
正德十三年
會寧城野人古乃
潛討之議。
(我中宗十三年
)萬曆十一年
有尼湯介亐乞乃之入寇
(我宣祖十六年
)及夫大淸之興。
諸種部落
悉皆歸服
大將軍副都統鎭守寧古塔等處而治之。
滿水遂爲天塹
行城之外
爲我有此。
古今之異也。
〇滿水。
右合下水
水出會寧黿山
北流鼇山下。
入于滿水。
勝覽云。
八乙下川
源出圓山
會寧府鼇山下。
入豆滿江三歧是也
〇滿水。
又屈而北。
備考云。
豆滿江至會寧之北。
右過斡木河八下川
折而北流是也
〇案勝覽會寧府
載古羅耳、(一)沙吾耳、(二)常家下、(三)阿赤郞耳、(四)下多家舍、(五)伐引、(六)無乙界、(七)上東良、(八)中東良、(九)下東良、(十)魚厚江、(十一)厚訓(十二)等名。
皆係界外之地。
鄭氏地圖
會寧界外
有井洞、金天浦、登臺巖。
凡此皆滿水以北傍近地也。
滿水(二)
滿水。
又北逕高嶺、防垣二堡
至鐘城府西。
公元1441年
 高嶺堡。
亦稱古寧堡
明正統六年
世宗
(二十三年也。
)始設之。
萬曆二十四年
築城後廢之。
淸康熙十八年
肅宗
(六年也。
)復設之。
置僉節制使
屬于會寧也。
〇防垣堡在高嶺北四十里。
兵馬萬戶以守之。
屬于鍾城也。
〇鍾城府
本北沃沮地也。
(見上會寧府
)逮我國初。
久爲女眞所居
稱愁州。
宣德九年
(我世宗十六年
)措置六鎭
設鍾城郡于伯顏愁所。
(今行營
)尋以斡木河西北。
賊衝
特置會寧府
以相掎角
正統六年
(我世宗二十三年
)移鍾城郡于愁州。
今所治是也
尋陞爲都護府
伯顏愁所。
節度使行營
在今府南六十里。
又府北二十五里。
有童巾山
形如覆주-D001。
故府取目焉。
又北過潼關堡未遠。
分界河。
塞外來。
注之。
公元1583年
 潼關堡。
在鍾城府北四十里。
置僉節制使以守之。
明萬曆十一年
(我宣祖
十六年。
)甫里寇潼關
卽此堡也。
分界河주-D002。
長白山東麓。
東流諸谷之水。
潼關堡外。
入于滿水。
源流可二百里也。
白山東麓之水。
上者。
爲阿几河。
下者
爲分界河
以此水界兩國
故有斯目焉。
我人以此別稱土門江
非也。
咸鏡道兵馬使汝水
善撫其衆。
野人懷之。
立碑分界河邊
至今猶存也。
公元1739年
 同文彙考。
乾隆四年
我國移咨禮部曰。
乙卯年
鍾城人金成白。
與穩城人金時宗。
由永達堡下灘越境
西至七十里分界江邊於乙氷浦
(一名述汝洞
)與上國結幕留接。
今年又移于分界、豆滿兩江間。
去我境三十里。
咸之朴洞(一名厚地洞
)居住
官兵拿獲
(犯越篇。)
公元1738年
 皇朝文獻通考云。
額木赫索囉。
吉林烏拉東南三百四十五里。
乾隆三年
佐領防御驍騎校等員於此
管理各旗戶。
(輿地考。
)又云。
額木赫索囉。
(駐箚吉林東南方。
)佐領一人
防御一人
驍騎校一人
滿洲領催六名
驍騎一百十四名。
(出兵考。
)〇𤲟案白山之傍。
皆有卡倫官兵
設此額木佐領以管之。
滿水、淥水之外白山地面
皆所巡哨
會寧開市時。
烏喇、寧古塔往來買賣
關由焉。
 盛京志云。
吉林烏喇城東南土門江七百二十里。
朝鮮界。
寧古塔南至土門江六百里。
朝鮮界。
(疆域條。
)〇𤲟案滿水以北。
總爲寧古塔之所轄。
大將駐箚吉林城
鎭守烏喇寧古塔等處。
寧古塔
副都統以守之。
又滿水下流之界外
又有渾春城
佐領以管之。
自滿水發源。
至噶哈河주-D003管子(一作于)。
寧古塔副都統
自噶哈河以東。
以滿水入海。
管于渾佐領
自我穩城鍾城等地
北泝噶哈河。
而至寧古塔爲六百餘里。
西北白山北麓
沿混同江而至烏拉城爲七百餘里也。
〇又按勝覽城府
載愁州洞、甫靑浦洞、南京餘洞、伐溫洞、下乙阿洞。
皆係豆滿江外之地。
鄭氏地圖
鍾城界外
有浦項洞、下毛洞、門巖洞、阿只洞、毛老洞、古城洞、五華洞、原之洞、乃也洞、盜賊洞、爾板洞。
至于分界江之下。
未可詳也。
(分界江邊
又有件加堆。)
 
勝覽云。
潼關堡。
渡豆滿江。
經甫靑浦
渡舍川。
有古城號南京
西北
又有山城
(尹氏地圖
豆門河邊
南京及童巾古城
又有圓山城。
)〇𤲟案所謂南京城
必古渤海東京也。
唐書渤海傳云。
東京龍原府。
亦曰柵城府
、鹽、穆、賀四州
貞元時
王欽茂。
上京東南
徙都東京
賈耽郡國志云。
新羅泉井郡。
至柵城府凡三十九驛。
(一千一百七十里。
)泉井郡者。
今之德源府也。
今自德源
遵海北一千二百里。
正得鍾城、潼關、滿水內外之地。
渤海東京
在於此。
其云南京者。
只憑舊傳而換也。
滿水。
又至柔遠堡西。
屈而東流
逕穩城府北。
公元1418年
 滿水。
又北爲犬灘。
爲壓江灘
逕永達堡西。
堡卽永樂十六年所置。
(我太宗十八年
)有兵馬萬戶以守之。
屬于穩城也。
明萬曆二十二年
(我宣祖二十七年
)鍾城境易水部
野人來圍永達堡。
兵馬使見龍
領兵二千攻破之也。
〇滿水。
又北逕柔遠堡西。
堡置僉節制使以守之也。
〇滿水自柔遠堡北。
屈而東流
至穩城府北。
府古胡里改路주-D005也。
(詳見會寧府
)逮我國初。
女眞乘虛入居號多溫平。
宣德九年
金宗瑞措置北邊
正統六年
(我世宗二十三年
)置穩城郡於多溫平。
尋陞爲都護府
卽我東北邊界之頂也。
哈水。
寧古塔來會
 哈河。
盛京志。
噶哈哩河。
源出於馬兒虎力窩集
集者
山也。
山在寧古塔城南一百五十里。
長白山一幹
東北走爲勒福陳岡。
東北爲馬兒虎力山。
方言謂巨山多樹林者曰窩集也。
山北麓之水。
爲馬兒河、阿布河。
入于虎兒哈河。
西麓之水。
松景河。
渣準河。
入于鏡泊南麓之水。
總注爲噶(一作)哈河之源也。
河南流。
右合虎脊河。
河出寧古塔南三百里无名山。
東流入于哈河。
寧古塔之地。
太山深林
土曠人稀。
山多无名也。
哈河。
又南左合孫河(跲孫河)。
河出於寧古東南五百里无名山。
西北流入于也。
孫河(跲孫河)。
在寧古南三百二十里。
又南右與布兒合。
布兒哈圖也。
寧古塔南六百里无名山。
北流受攔
入于
(布兒在寧古南四百里。
)攔亦出无名山。
北流入于布
也。
哈水。
南至城府北。
入于滿水。
自發至此
可四百五十餘里也。
武備志。
女眞諸衛
有哈溫衛舊會典
作哈里衛。
此卽哈里也。
公元1441年
 後漢書東夷傳云。
沃沮一名買溝婁
南沃沮八百餘里。
其俗皆與南同界。
南接挹婁。
(案俗與南同者。
謂與東沃沮同俗也。
挹婁今寧古塔地也。
當作北接挹婁。
)挹婁人喜乘船寇鈔沃沮畏之。
輒藏於巖穴
至冬船道不通
下邑落。
(其耆老嘗言於海中得一布衣
)又云。
挹婁東濱大海
南與北沃沮接。
(魏志同
)〇先生云。
沃沮者。
咸鏡北道六鎭之地也。
沃沮明是興之地。
興之北八百里
大海之濱者。
豈非慶源慶興等地乎。
挹婁之人。
乘船寇鈔者。
北自噶哈哩
順流南下四五百里。
至我穩城府北。
入于豆滿
則穩城慶源慶興諸邑
皆在沿河之地。
當受寇鈔也。
此以外。
沃沮之北八百里大海之濱。
而受挹婁人乘江寇鈔者。
更無其地也。
(至冬不通則非海船也。
)魏志母丘儉(毋丘儉)傳云。
正始五年
儉出玄菟
句麗六年
宮遂奔買溝。
(東川奔北沃沮
)儉遣王頎追之。
沃沮千有餘里。
肅愼南界
句麗史云
王以一千騎。
鴨淥原。
王頎追之。
王奔南沃沮
至于竹嶺
先生云。
買溝者。
今之豆滿河南地也。
句麗東川
爲母丘儉(毋丘儉)所逐。
自丸都城
南渡鴨淥
東南踰嶭(一作辥)罕嶺。
(卽竹嶺
)至咸興地。
(南沃沮
)又爲王頎所逐。
北走千餘里。
至豆滿河邊
(卽買溝。
)卽所謂肅愼南界也。
(寧古塔之南。
)〇𤲟案北沃沮者。
六鎭之地也。
漢成帝河平元年
句麗東明
伐北沃沮
滅之。
以爲城邑
東川王得奔於此
至晉武帝太康六年
慕容廆襲夫餘滅之。
子弟走保沃沮
(見晉書
)沃沮者。
沃沮也。
唐玄宗之後
地入渤海
則豆滿、二河
南北諸地。
其所疆理者也。
公元1491年
 星湖僿說云。
成宗二十二年(明孝宗弘治四年
)春正月
尼麽車野人
寇造山堡。
搶掠人畜
慶興府使羅嗣宗追之。
中箭死。
將討之。
城底野人吾道里等。
皆言女眞兀狄哈。
五姓而尼麼車最盛。
居速平江邊。
距我境五日程。
其間有鬱地林深路阨。
過此平原矣。
可以長驅往征。
於是永安
道觀察使許琮
都元帥
大司憲李季全。
爲副。
發兵二萬。
刻日進討
是時
城底野人護軍阿良哈。
願爲嚮導
李季田霖黃衡等諸將。
由穩城。
浮橋於豆滿河。
十月辛酉
渡師。
有兀狄哈游兵
擒斬三人
四人逸。
乙丑
前軍踰鬱地。
逸者奔告兀狄哈。
兀狄哈以百騎挑戰
我軍射中之阿良哈。
阿速
大軍繼至
散走
翌日丙寅
賊巢
逃匿無所得
焚蕩廬舍
丁卯
糧盡班師
賊五百騎躡後。
後軍力戰
殺傷相當
甲戍(甲戌)。
還渡豆滿河。
〇又按(一作云)兀狄哈。
在速平江之南。
平之外。
瀰茫大野
兀狄之南。
惟有地險阻。
又有河順坪。
濶遠無限
則恐是下接坪者也。
〇𤲟案速平江者。
今之娘木河也。
則自娘木河以南土門河以北。
而至哈河左右之地。
皆古尼麽車兀狄哈之所據也。
〇又按鬱地。
未詳所在
勝覽城府
江外之地。
龜巖峯、(府西北二十里。
)橐駝山、(府西三十里。
)多溫洞、(府北七里
)右地山。
(距龜巖峰三十里。
)鄭氏地圖
城府界外
有市大洞、坡洞、月德下田等地
皆在滿水之北。
未可周知
盛京志。
寧古塔南界之地。
未詳載。
則鬱地、河順。
不可的指。
然今寧古塔
方言大山
茂林窩集
則鬱地與窩集
聲同也。
寧古塔南三百二十里。
有哈順河。
入于哈河。
則河順與哈順。
聲同也。
公元1658年
 僿說又云。
孝宗九年
(淸順治十五年
)大國徵兵助攻車漢。
車漢者。
羅禪也。
於是
惠山僉使申瀏。
移拜北虞候
領兵赴之。
三月初一日
渡豆滿河。
十三日
渡魚濟江
十六日
毛段江。
十九日
寧古塔中間
樹林蔽天
人跡未到。
麋鹿成群
魚不避人
長十餘尺。
以佃以漁。
饗士皆飽。
(詳見混洞江條。
)〇𤲟案渡豆滿而北。
行六百餘里。
可達寧古塔
其間洽河(哈河)而已
僿說所云。
魚濟、毛段二水
必是洽河(哈河)及其所合之水若布兒洽達(布兒哈達)等也。
洽河(哈河)左右之地。
荒僻蕪廢
樹林蔽天者。
公元1491年
 廢四郡故事曰。
太祖受命
東北一道
畏威懷德
野人長至蘭豆滿。
皆來服事
佩劒
東征西伐
不從焉。
如女眞幹朵、豆溫、夾溫、猛哥帖木兒等。
兀良哈則土門括兒牙戶兒逸嫌眞等。
兀狄哈則速平江
南突阿剌伯顏闊兒看等。
是也
卽位
量授千戶萬戶
使李豆招安之。
習禮義之敎。
與國人相婚。
服役納賦。
無異編戶
且耻役於酋長
願爲民。
自孔州迆北。
至于甲山。
設邑置鎭。
治民束卒。
延袤千里
皆入版籍
以豆滿江爲界。
江外殊俗
至於貝州
聞風慕儀。
或親來朝
或遣子弟
獻土良馬
公元955年
 高麗地理志云。
九城之地。
久爲女眞所據。
睿宗二年
(宋徽宗大觀元年
)命元帥尹瓘。
副元帥吳延寵。
率兵十七萬。
擊逐女眞
築城英州、(後併于吉州
)雄州、(亦併于吉州
)福州、(今端川。
)吉州
(今吉州
)三年
咸州及公嶮鎭。
宜州、(今德源)通泰平戎三城
於是女眞失其窟穴
連歲來侵。
四年
九城
又云。
公嶮山城
一云孔州。
一云匡州
一云在先春嶺東南
白頭山東北
一云在蘇下江邊。
未可考。
勝覽云。
尹瓘自咸州
至公嶮鎭。
九城爲界。
立碑先春嶺。
又云。
高嶺鎭、豆滿江。
踰古羅耳。
歷吾童站、英哥站。
至蘇下江濱。
有公嶮鎭古基。
南鄰貝州
北接堅州
〇𤲟案林彦九城記明云。
地方三百里。
西北介于馬山
九城
皆在咸興以北三百里之內白頭山之南也。
 備考云。
豆滿江。
會寧高嶺之鎭。
防垣之堡。
鐘城之府。
潼關之鎭。
爲壓江灘
左過土門江。
東流經穩城府北。
左過哈里河。
滿水。
又東至美錢堡北。
左合蘭水
公元1484年
 錢堡。
在穩城府東二十六里。
置僉節制使以守之。
明成化二十年
(我成宗十五年
)所置也。
滿水自穩城至美錢。
其間龜巖灘、(穩城北八里
)田灘、(穩城東六里
)於汀灘、(穩城東七里
)他乃灘、(穩城東八里
)浦項灘(穩城東九里
)之名。
備考云。
豆滿江。
東流龜巖田於汀之灘。
錢堡是也
勝覽又有禿邑灘。
(穩城北五里。)
又折而東南
左受英愛之水。
 此卽盛京志所稱土門江。
朝鮮北界
東南折。
備考所云。
豆滿江。
左過三漢川
又折而南流者也。
〇英愛河
我邦稱三漢川
源出於笟籬山。
山在寧古塔東南五百八十里。
一里
周圍四里
忒林、模稜窩集南幹
南走爲此山也。
〇英愛河
南流古城下按古城
凡有三處
一曰英愛城。
周圍一里
東南一門
二曰旡(一作无)名古城
周圍五里
四門西三門
東北各一(一作二)門。
內有小城。
周圍一里
三門東西
一門
寧古塔東南五百八十里之地也。
三曰飛腰城。
周圍三里
西南二門
東北一門
寧古塔東南五百八十五▣(一作里)之地也。
〇英愛河
又南至美錢堡。
東入于滿水。
南逕柘坡訓戎堡。
公元1523年
 黃柘坡堡。
在穩城東二十七里。
差權管以戍之。
明嘉靖二年所置也。
(我中宗十八年
)〇滿水。
右合柘水
水出城府關嶺
北流入于滿水也。
〇滿水。
南出行城下。
其城始於會寧府禿山烟臺
盡之於此
(詳見上會寧條。
)城外大石
立於水邊
戍削四稜
矗入霄漢
其上常有雲氣
命曰立巖。
水至此爲灘也。
〇滿水。
南逕訓戎堡東。
堡有僉節制使以守之。
水逕其堡而分派
環古耳洲而復合也。
按淸會典則例云。
乾隆十三年
(我英宗二十四年
)題準朝鮮國王咨。
稱彼國訓戎鎭。
江東邊。
有烏喇民人
造家墾田
康熙五十四年定例
(見下厚春條
)行令寧古塔將軍確察禁止也。
慶源府東。
(句)受其府前之水。
公元1409年
 府古五國之地也。
(沿革詳見會寧府
)久爲女眞所據。
稱會叱家。
明洪武時
太祖始置府于孔州。
(今慶興。
)以其地有德安陵
改爲慶源府
永樂七年
(我太宗九年
)移治於蘇多老。
(今屬于慶源
)明年
女眞入寇
興富戰死。
承佑敗績
於是
遷兩陵于咸州
徙其民於鏡城郡。
遂空其地。
十五年
(我太宗十七年
)復置慶源府於鏡城之富居站。
蓋不忘其舊也。
宣德八年
世宗因斡朶之亡。
設鎭於斡木河。
(今會寧
)遂措置六鎭
移府於會叱家之地。
仍稱慶源府
卽今所治是也
自發源。
至入海。
通稱豆滿。
然在慶源爲主
故祀典。
北瀆于此
中祀
勝覽云。
豆滿江。
白頭山
歷東良。
(句)北斜地、(今茂山地
)阿木河、(今會寧
)愁州、(今鍾城。
)童巾、(鍾城北。
)多溫、(今穩城。
)速障(穩城東
)等處。
至會叱家南流
會叱家者。
慶源也。
〇府前之水。
凡有三條
一曰會叱家水。
源出於甑山
東流來合。
一曰盛水
源出於雲峯山
東流來合。
一曰農圃水。
源出於羅端山
東流來合。
慶源府南之地也。
滿水。
東南
安原堡東。
公元1410年
 滿水。
又東南逕鎭古城
東舊有堡於此
今廢之也。
〇滿水。
又逕安原堡。
東堡距慶源府三十里。
差權管以守(一作戍)之也。
〇滿水。
南至蘇多老古營東。
女眞地也。
太宗九年
慶源府於此
木柵以居。
明年
女眞入寇
遂虛其地。
而營仍廢之也。
春水
塞外西注之。
公元1714年
 厚春水
金史
稱渾蠢水。
提綱
作輝春河
盛京通志
作渾春河
勝覽
作訓春江
備考
後春江。
皆一也。
源出於通墾山。
山在寧古塔東南
春城東北(一作南)七百里。
一里
周圍四里也。
〇厚春水
西南流右合漢達河。
河出寧古塔東南六百二十里烏兒渾山。
西流入於厚春河也。
〇厚春水
西南逕渾春城東。
駐防協領所居也。
舊無防守
康熙五十三年
始設諸官。
滿洲兵以守之。
盛京通志
春城
協領
(一員)副協領
(一員)佐領
(二員)防御
(二員)饒(一作驍)騎校
(三員)筆帖式
(二員)淸一通志。
春地方在寧古塔城東南春河左右
其南與朝鮮接界
皆庫雅拉等所居
(卽我所稱厚部落
)其管轄
東至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土門河二十里。
北至佛思恒山一百二十里。
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喀哈里河一百一十里。
而阿爾楚呼山。
(東五里
)喀爾代山。
(東八十餘里。
)皆在城東之境也。
 皇朝文獻通考云。
寧古塔城東南六百餘里。
其南與朝鮮接界
自渾春河左右
皆庫雅拉人所居
亦名庫爾哈
康熙五十三年
協領佐領防御饒(一作驍)騎校等員。
管理各戶。
屬隷於寧古塔副都統
仍統於奉天將軍
(輿地考。
)又云。
協領一人
佐領三人
防御三人
驍騎校三人
筆帖式二人
敎官一人
八旗滿洲
領催三十八名。
驍騎四百十二名。
(又云。
康熙五十三年
設渾協領
卽以捕獺之庫爾哈一百五十名。
額兵
五十四年。
四十名
乾隆十七年
增六十名。
二十五年。
增二百名。
公元1752年
〇竝見兵考。
)厚春河
又逕縣城東城
今廢古謂之奚關城
龍飛御天歌。
關城
東距江七里
西距豆滿江五里卽此
翼祖老嫗之處也。
(見下入海條)勝覽曰。
鎭北堡
渡會叱家川。
大野中有土城
名曰縣城
內有六井
尹氏地圖
春江邊。
有玄城坪。
皆指此也。
〇厚春河
西入于滿水。
勝覽云。
春江
出女眞之地。
車(一作至)東林城。
入于豆滿江。
斡朶里野人所居也。
金史可傳云。
可統門渾蠢水合流之地。
烏古部人
(詳見上。
)渾蠢水。
卽厚春河也。
一統志云。
土門江。
朝鮮國東北界。
源發長白山東南麓。
南流入海。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
(卽我朝肅宗四十一年。
)以渾之庫爾喀齊等處。
朝鮮止隔土門江。
居人往來生事
令將安都立他木弩房屋窩舖
卽行折毀。
寧古塔那去官兵屯莊
俱令離江稍遠居住
嗣後沿江近處
蓋屋種地
嚴行禁止
公元1637年
 淸會典則例云。
崇德年間
寧古塔人
會寧地市易者。
每年一次
庫爾喀人。
慶源地市易者。
二年一次
〇𤲟案北關互市二處
仁祖朝。
寧古塔烏喇兩處人。
戶部票文來。
貿農牛、農器食鹽
是爲會寧開市
後巖丘賴達戶人。
來貿農牛、犂釜。
是爲慶源開市也주-D026。
 勝覽云。
春江東北七十里。
有於孫山
其北二十里。
古石城
名曰於羅孫站。
其北三十里。
有虛乙孫站。
其北六十里。
有留善站。
東北七十里。
有土城古基。
名曰巨陽城
(亦云開陽城
)內有兩石柱。
古懸鍾處。
三尺
圓徑四尺有奇
嘗有慶源人庾誠者。
至其城。
碎其鍾。
用九馬駄來。
纔十之一。
從者三十餘人皆死。
其遺鐵。
草中
不敢取之。
世傳城乃高麗尹瓘所築。
西距先春嶺六十里許
〇𤲟案今自厚春河合流處。
東北踰壺蘭河二百餘里。
有飛腰城英愛城及旡(一作无)名古城(見上英愛水條)自此東南有喀爾代山通
皆是寧古塔南界
而無巨陽羅孫等名。
古今方言之殊也。
南至乾原堡東。
 滿水。
南逕東林古城
亦稱龍堂城
慶源東南四十里地也。
城極險
公元1401年
阻。
內有大井
其深莫測
明建文三年
太宗
(元年也)遣都巡察使思德築之
世傳穆祖。
嘗居于此
後移於斡東。
(慶興東。
)故爲築城
今廢之也。
〇滿水。
右合安原水。
水出慶源府端山
南流入于滿水也。
〇滿水。
南逕(一作源)堡東。
堡有權管以戍之也。
右受五龍之水。
 五龍水
會寧府葛坡嶺。
北流鹿野倉。
右合魚隱水。
水出於嚴明山
北流入五龍水也。
〇五龍水
又北爲涪溪
亦曰俯溪鹿野峴之水。
亦入于此城府南四十五里地也。
〇五龍水
右與柳水合水
出於慶興府之眞山。
西北流逕柳城洞及防山倉。
入于五龍水也。
〇五龍水
北至陪下倉。
與中秋溪合。
溪出於會寧之全以尙嶺。
東流逕細谷潤洞。
關北行營之南。
古北沃沮地也。
我國初沒于女眞
伯顏愁所。
宣德時。
措置六鎭
移石幕北鎭于此
號鍾城郡
尋以斡木河當賊衝
而距鎭阻隔
聲援懸絶
別置鎭於斡木河。
(會寧府
)移鍾城治于愁州。
(今鍾城。
)以北鎭
爲行營。
正在六鎭之中。
聲援相及
(鍾城地)豆滿河氷合之時。
咸鏡北道馬節度使
自鏡出鎭于此
所謂風和六朔。
居鏡城。
風高六朔。
行營是也
中秋溪。
右合豐水
龍巖
入于五龍水也。
豐水
出於花豐德山。
東流來合。
山上
皇帝塚云。
〇五龍水
東至乾原堡南。
入于滿水。
勝覽云。
吾弄草川。
慶源南四十五里。
源出鏡城府柳城洞。
會寧府谷里等處。
東流入豆滿江。
吾弄者。
五龍之聲轉也。
滿水。
南逕阿山堡。
 滿水。
南逕阿山堡東。
堡有兵馬萬戶以守之。
屬于慶源也。
〇滿水。
又南右合農耕水。
水出於慶興府農洞。
北流水合
入于滿水也。
〇滿水。
東南逕阿吾地堡東。
堡置兵馬萬戶以守之。
屬于慶興也。
折而東。
撫夷堡。
左受塞外八池之水。
 撫夷堡。
在慶興府北三十里。
兵馬萬戶以守之也。
塞外八池。
寧古
南界之地也。
有八池相通
西流入于滿水。
盛京志。
寧古塔東南六百三十里。
有夏渣山。
五里
周圍三十里。
渾綽河出於此
南流土門江。
(渾綽河。
寧古塔東南六百六十里。
)蓋八池之水。
與渾綽河而同流
入于滿水也。
鄭氏地圖
慶興界外
有豬嶺下平野
又有納納古坪。
近於八池者也。
公元1636年
 淸一統志云。
崇德元年
瓦爾喀不靖
尼堪
率衆朝鮮咸鏡道往征。
將出會寧
朝鮮列營拒之。
以兵襲我。
尼堪皆敗之。
降其哈忙城。
開國方略云。
太祖高皇帝戊申年
東海瓦爾喀來朝
己酉年
明令朝鮮
歸我瓦爾喀八戶
太祖遺明書曰。
朝鮮境而居。
瓦爾喀部衆
皆吾所屬也。
太宗崇德四年
朝鮮舟師攻熊島。
遣將率兵百人
瓦爾喀
收其餘黨。
聖祖御製集云。
朝鮮國八道
北道瓦爾喀地方
土門江爲界。
西道接我鳳凰城
〇𤲟案滿水之北。
爲庫爾喀、瓦爾喀二部之地。
庫爾喀。
慶源江對界。
春城之所轄也。
瓦爾喀
卽慶興江對界。
近海之地也。
東南至慶興府東
(句)受赤池之水。
公元1107年
 府古渤海東京界也。
高麗時。
女眞所據。
宋大觀元年
睿宗遣尹瓘、吳延寵。
擊逐女眞
九城
(睿宗二年也。
)時設砦于此
爲公嶮鎭內防御所。
三年
還撤之。
入于女眞
明洪武三十一年
太祖(七年也)拓地
至豆滿河。
因古址(一作趾)築城于此
爲孔州。
尋以國家肇基之地。
改爲慶源府
爲其地有德陵、安陵也。
永樂七年
太宗
(九年也。
)移慶源府于蘇多老。
今屬子(一作于)慶源
明年
女眞入寇
遷兩陵于咸州
遂空其地。
宣德九年
世宗
(十六年。
)遣金宗瑞措置六鎭
明年
修孔州舊城。
析爲孔城縣。
改爲慶興。
都護府也。
〇赤池。
在慶興府南十里
周數里。
北與滿水相連。
池上有古城。
危險
世傳我度祖射龍于此池。
蓋漢高澤蛇。
高麗龍女之類也。
正宗御製赤池碑。
若曰
先祖度王。
嘗居于慶興之望德山下
(卽所云斡東。
)夢一神翁告曰。
南池之龍也。
有客龍據我池。
將奪我潛窟。
聞公善射
請以一矢殪我敵。
事苟成。
我且知德
慶公之後
王許諾。
旣覺帶櫜鞬
公元1435年
府之南麓
大雨暴作
群動震慴
望見雲烟迷茫中。
黑龍東北起。
白龍交戰
蜿蜒千尺
互相挐攫
麟甲(鱗甲)閃閃電光爭燭。
王欲射之。
莫辨主客
竟不發而歸。
是夜神翁。
復覿于夢曰。
公旣諾我而終惜一矢
何也。
王曰。
非惜一矢
不知誰爲客。
翁曰。
爲我
黑爲客。
明日愼勿誤。
王又諾。
翌朝又登于南麓
兩龍交戰昨日
王乃指黑龍
一矢正中其腰。
於是驚血淋漓
渾池皆赤。
故曰赤池。
亦曰射龍淵
蓋如交阯丹池得名
而其事尤奇。
然說者。
以慶後之報。
合於龍之德我。
豈其然哉。
我家克世懿問。
厚積仁澤
含光弗耀
率履而弗伐。
能亨天受命。
百神所嚮福。
萬姓所歸往。
赤池之事。
先人以爲而已
豈能慶人哉。
乃系之以銘也。
五山車天輅云。
慶興府南十二里許
池中
有圓峯高三十五步。
圍九十步。
四面沮洳未易通。
祖德陵在峯上其葬也。
中國人來相之。
(又有懶翁無學
擇地之說。
竝出說林。
)後因寇難
遷庴于咸興。
而赤池爲舊兆也。
〇滿水於此
有愁濱江之目。
備考云。
豆滿江至慶興府東
經赤池爲愁濱江
又云。
濱江
在慶興南十里豆滿下流
卽是也。
勝覽云。
濱江
源出白頭山
北流爲蘇下江
作速平江
歷公嶮鎭先春嶺。
至巨陽。
東流一百二十里。
至阿敏。
入于海。
又云也春山
慶源府東七十里愁濱江邊。
(也或作野春
)而尹氏地圖
水出白頭山東北虎山
南流爲蘇下江
潭州平而東流
又逕公嶮鎭、先春嶺、圓山城、開陽城
至只人吾巖城。
南流爲愁濱江
入于海而老串、(句)伐引、(句)安土、(句)也雉城、于而未城、厚飛石城。
皆在愁濱江北。
據此二說
濱江
出於白山東流
自達于海也。
雖然
今考白山
出九大水
曰魚潤也。
分界也。
克通娘木也。
兩土拉庫也。
兩訥音河也。
鴨淥也。
(詳見綠水條)則外此九者。
更無大水
愁濱之出于白山
何據矣。
且豆滿之北水自達于海者。
有渚淪。
遂分二河
而渚淪之河。
源出渣之山。
南流入海。
其流甚小。
不可以擬之也。
遂分之河。
其流稍大。
然源出於模稜窩集
南流入海。
不可以擬之也。
何況豆滿之外
更無東流之水。
愁濱之東流
不亦妄乎。
余謂古之蘇下江
卽今之娘木河也。
勝覽
白山之外
有東北流之水。
不知合於混同
又聞慶源之外
南流大水
不知出於模稜
遂勒相膠合
定源委。
然且界外荒遠
無人明辨
故人得以從之也。
滿水。
東南逕造山堡。
 滿水。
逕造山堡。
東古鎭邊堡也。
兵馬萬戶以守之。
今廢也。
〇滿水。
東逕東地北。
卽慶興府東南三十里也。
元末。
我穆祖。
德源移居于此地。
元以穆祖。
南京五千戶達魯花赤
王業之興。
自此始也。
穆祖每至女眞千戶所。
必宰牛馬
饗宴累日
千戶所。
至斡東。
穆祖亦如之。
數相宴會
翼祖承襲
亦如之。
翼祖威德漸盛。
千戶手下之人。
歸心焉。
千戶所。
忌而謀害之。
乃謬告曰。
吾等將獵北地而來
請停會二十日。
翼祖許之。
過期不來
親往至奚關城
(在厚春河邊。
)道逢一老嫗
水桶而來
翼祖渴欲飲。
老嫗告之曰。
此處之人。
實欲因兵謀貴官也。
翼祖遑遽而反。
使家乘舟
順豆滿河而下
期會赤島。
自與孫夫人
至慶興後峴。
望見東之野。
賊騎已彌滿矣。
遂入赤島避禍
而事有非常
滹沱氷合焉。
後還居于德源府也。
至鹿屯島。
入于海。
公元1587年
 鹿屯島。
在造山南二十里。
亦稱沙次麻島
方言呼鹿曰沙兒。
參謂麻曰參。
故目之也。
舊有農堡。
兵船
今廢。
勝覽云。
豆滿江。
至慶興府沙次麻島。
分流五里許。
入海。
備考云。
豆滿江。
東流經造山。
至鹿屯島。
入于海。
余按鹿屯島。
戰勝臺。
明萬曆十五年
(我宣祖二十年
)忠武公李舜臣
爲造山萬戶
破賊於此
忠武公行錄云。
萬曆丙戍(丙戌)。
公爲造山堡萬戶
丁亥
兼鹿屯島屯田官。
本島孤遠
防守軍少爲慮。
屢報於兵馬營。
請添兵節度使李鎰。
不從
賊果擧兵圍公木柵
有衣紅氈者數人。
在前麾進。
彎弓
連中紅氈者。
皆仆于地。
退走
公與李雲龍等。
追擊之。
還被虜人六十餘名。
公亦中矢
左股
恐驚衆。
自發而已
鎰欲殺公滅口
以免己罪。
公欲刑之。
事聞。
白衣從軍
又慶興府志云。
鹿屯島一名沙次麻
在府南五十六里。
豆滿江入海處
丁亥
令造山萬戶李舜臣
兼掌屯田
府使李景祿。
率烟軍收獲(一作穫)。
有藩酋卬尼應介、沙送阿等
嘯聚胡於楸島。
先使騎兵圍柵。
縱兵大掠
守護將吳亨等戰死。
李景祿、李舜臣殊死拒戰
得免。
卬尼應介。
蹈壕而入。
別將李夢瑞一箭射倒。
賊皆散。
舜臣尾擊破之也。
其後忠武公五世觀祥
立碑島之戰勝臺上
弘文館提學趙明鼎
識其碑陰
略曰。
萬曆丁亥
胡鹿圍(圍鹿)屯堡木柵
公登鎭北三里許高峯而御之。
奇兵賊路。
日暮邈(一作邀)其歸。
放砲鳴鼓擊之。
殺傷甚多
賊大懾。
更不敢近。
後人名其峯曰戰勝臺也。
水道提綱
土門江。
源出長白山頂之東麓
土門色禽。
東流若隱若見數十里
折東北流數十里。
一水西北
一水二源
南來竝會。
長白支峰也。
南流百餘里。
一水二源
西南來會
(水南朝鮮國
)折而東北流百數十里南岸
小水二大水一。
(二小水。
甑山以北北流百里許。
大水曰洪丹河
西南大山
三池源之水。
東流百數十里
折東北流合。
一小水。
又北經甑山東麓
東北而北百餘里。
土門江。
)稍東有几个土門
西北合一水。
南流來會
(阿几个色禽。
長白頂。
東北百里
大山其西。
卽泥牙毋泥牙庫色禽西北流。
松花江者。
此河自山東流百數十里
一水二源
西北來會
折東南流百里
土門別源也。
)又東北百里南岸
受水二。
(一曰魚順河。
南合兩源。
北流合一水。
行三百餘里。
土門江。
一曰下川
三源合而北流
曲曲二百數十里。
土門江。
)至大山東麓。
北流
東來二水
東岸
朝鮮山城也。
折而西北
西來一水
東岸
朝鮮良雍城也。
又折東北流平地中數百十里。
南來水三。
東南岸。
朝鮮方山堡及會寧高嶺王坦、鍾城、潼關
雍大七城
濱江
小水西北流入焉。
北岸至大山南麓。
有噶哈里河。
北自興安嶺西南麓
西南流諸水
折東南合西來卜兒兔河
東南來會
巨川
其南對岸
朝鮮穩城也。
(噶哈里河。
興安嶺
西南流數十里。
北來
一水西南數十里。
哈達河
西北自馬兒呼里嶺。
大山合數源。
南流來會
折東南流西南來。
自活渾山之艾衣六河。
又東南會西來之活几河及東來之薩其庫河。
又東南合東來薩克得享嶺之付兒哈河。
又東南合東來之哈順河。
此水自源至此
已四百餘里。
卜兒兔河
自西合
二大來會
〇噶哈里河。
東南數十里。
土門江。
)土門江折東流百餘里。
北來小水三(一無名。
一曰呼蘭河
一曰米瞻河。
)其南岸
朝鮮美踐鎭城也。
折東南流數十里。
又有東英額河來注之。
西岸
朝鮮鎭城南爲慶源府城也。
東南經輝村西南。
東南有輝春河
東北合十數水。
西南流來會
(輝春河
東北諸山西流
北來之牛非尖舍利河。
西來之夫答足渾河
折西南流百餘里。
東南來之西白河西北來之心鷄拉庫河。
又折西流百數十里
北來之哈爾達山水東南一河南來之虎魯河、你牙河、下禾里河。
又折西北
北來哈達河、勒忒河。
西南數十里。
東來哈達河
西南土門江。
)土門江。
東南百里
朝鮮西岸之水二。
(一爲慶源府南水
西南山東北流。
土門江。
一爲前元前水
自西而東入土門江。
長百餘里。
)折而南二十里。
又折而東受南岸水一。
(卽阿山舖南一水也。
百數十里
)又折東北二十餘里。
(卽烏兒滾南八里許
)東岸山城北水西水洛川
源出東源
(案當作東海
)濱大山西北流。
南來二水
北流曲曲
經茂山城
(案此茂似誤。
或似造之訛。
)東折經城北而西。
土門江。
北一無名
南岸當水曲。
朝鮮興城
(案此數節文勢似錯簡
)又東南流大海
(海口東十四度五分
極四十二度五分
海口南有二小洲。
其東一山
卽代都薩哈也。
又東數十里。
西思河島也。
島與之北。
卽火擢火河海口也。
河源流長千餘西岸
自慶興城而南濱水曰索鳳坡
南至海口西水洛城。)
 盛京志云。
寧古塔正南。
土門江入海處
約一千餘里。
〇𤲟案今自滿水入海之口。
西北距慶興府六十里。
北距寧古塔千餘里。
而卵島、麻田島、楸島。
皆在其口。
兩國之界也。
鄭氏地圖
岳陽串瑟海。
在於海口
尹氏地圖
自此東北
有熊島、尒邑富、白無、黑無等島也。
今自其入海之口。
西行則歷西水羅堡。
而達于富寧鏡城。
東行則歷渚淪河口
遂分河口
迆而東南
抵唏喀塔山之南及喜祿河之口。
寧古塔東南界也。
備考云。
白頭以東。
(魚潤土門之所源。
)圓山長白之嶺。
(西北川下水
斡木河之所源。
)至于眞白兵(五龍農耕水之所源。
)以北諸之水。
入此原派。
界碑發源
至魚潤合處
爲四百里。
〇𤲟案備考
當添馬兒、(哈河之源
)笟籬、(英愛水之源
)通墾烏兒。
(厚春河之源
)以南一條
 備考關防篇云。
豆滿江沿。
自茂三山社而始。
、(三百五十五里。
)會寧、(九十六里。
)鍾城、(一百十六里。
)穩城、(七十一里。
)慶源、(一百十五里。
)慶興(九十一里。
)總八百四十四里。
又云
三山社주-D036白頭山出處
三百餘里。
〇𤲟案今提其大略
記其道里也。
滿水之源。
自天坪而發。
東南三百餘里三山社。
東三百五十里茂
東二十五里梁永
東六十里豐山
十里頰河。
東二十里舊頰河。
東二十里會寧
北二十三里高嶺
北四十里防垣。
北三十里鍾城。
北三十五里潼關
北二十五里永達。
北四十里柔遠
東二十里穩城。
東北二十五里美錢。
東南二十里黃柘坡
東南三十里訓戎
南三十里慶源
南三十里安原
南二十里乾
東南二十里阿山
南三十里阿吾地。
東二十里撫夷
南三十五里慶興。
東南三十五里造
東南二十里鹿屯島。
〇已上道里凡一千二百餘里。
其沿水防之官
都護府使六員
兵馬僉節制使六員
兵馬萬戶六員
權管四員也。
 水道提綱
土門江南岸。
朝鮮東北境。
自注云。
東北最遠者曰慶源府
西北之穩城及美踐鎭城
東十三度近。
十四度極。
出地四十二度弱也。
最東者曰慶源府
東南之慶興城李鳳坡。
土門海口
東十四度五分極。
出地四十二度五分也。
南爲海岸西水洛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