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x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大东水经(其二)
大东水经(其二)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1H 页

秃鲁水
秃鲁水。出江界府东南嶭(一作辥)列罕岭。
嶭(一作辥)列罕岭。在平安道江界府东南三百馀里。即咸镜道咸兴府。(西北二百八十里。)及长津府(南七十里。)之界也。汉魏时。称单单大岭。高丽称雪寒岭。按后汉书濊传云。玄菟复徙居句丽。自单大岭已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岭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魏志濊传云。汉武帝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徙军句丽西北。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岭之东。分治东部都尉。别主岭东七县。余谓单音蝉。华音辥单相近。东语谓大曰罕。单大岭者。辥罕岭也。岭东七县。今咸兴永兴等地也。高丽史云。恭悯王十九年。(明洪武三年。)以我 太祖为东北面元帅。将击东宁府。以绝北元。 太祖自东北面。踰黄草岭。行六百馀里。至雪寒岭。又行七百馀里。渡鸭渌江。(恭悯王世家。)雪寒岭者。辥罕岭也。长白山南走之大干。自香岭太白西南。至赴战白。亦黄草之岭。又西北为辥罕岭以东之水。入于涨水。以西之水。总注为秃鲁水之源。胜览曰。秃鲁江。出咸镜道界和乙岾下。和乙岾者。辥罕岭之西麓也。
北流径平南堡。北右合葱田之水。
平南堡。在江界府南二百四十里。置兵马万户以守之。秃鲁水径其堡北。而为杜茂水也。〇葱田水。出江界府东葱田岭。其岭以北之水。北流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1L 页

屈而西北。至立石驿北。狄踰岭北谷之水。自南来注之。
立石驿。在江界府南一百六十里。诚斋梁诚之曰。熙川之狄踰岭以北三百里。山高川大。土地饶沃。是诚不可弃者。欲守之则势甚孤单。敌兵一路。直冲满浦。縻絷于此一边。自竹田岘而入。(岘在古闾延郡南。)或自虚空(空虚)桥而入。径围江界。则声援阻绝。甚危道也。须于立石等处。特设一镇。坚筑城堡。以宿土兵。然后可通大岭之路。而江界可保矣。盖诚斋之时。新废四郡。江界以南。本无戍堡。故虑患如是也。今秃鲁水之沿。既设平南、神光二堡。严于防护。又其上设么海楸坡等五堡。接于满浦。则诚斋之论。今已施(一作试)矣。然国之大计。在于废四郡之复设。四郡若复。则长津、秃鲁两水之沿。其所在戍堡。当徙之于渌水之沿。此今日之急务也。〇大清一统志。朔州西北。有狄踰岭。朝鲜谓之西北雄关是也。〇神水。出狄踰岭。岭即江界、熙川两邑之界也。栈道险狭。人迹裁交其岭。以南之水。入于萨水。(见萨水条。)以北之水。为神水之源。备考所称神光川也。〇神水。北流至神光堡。西堡在立石南四十里。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也。〇神水。又左合狗水。水出于狗岘。东北流来合之也。〇神水。又北流。左合箭水。水出于箭川岭。东流来合之也。〇神水。又北至立石西北。入于秃鲁水。胜览云。秃鲁江。一出熙川郡狄踰岭下。一出咸镜道界。至立石。合为秃鲁江也。〇神光堡。以防辥罕岭之阨。平南堡。以防狄踰岭之阨。亦皆所以防废四郡也。栗谷李珥云。西海坪。本我地。绝远不能守。恐胡人来居滋蔓。故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2H 页

秃鲁水。又北径城干驿西。右合茂城之水。
城干驿。在立石北五十里。上有吾毛院。立石、城干二驿。并属于鱼川道察访也。〇茂城水。出于茂水(一作城)岭。西流径别河洞。至城干驿西北。入于秃鲁水。备考云。秃鲁江。出雪寒岭。西流至平南镇。为杜茂川。过葱田南川。至立石过神光川。北流经城干。至吾毛院。过别害川。别害川者。茂城水也。
秃鲁水。又北至江界府南。右合么么水。
江界者。都护府使之治也。本置平安道都节制使营于此。既而罢之。置都护府使。仍兼防御使之职。(沿革见绿水。)其府治临秃鲁水。而居其疆域。东北自厚州沿渌水以下。废四郡之地皆属焉。又东南至于辥罕。与咸兴为界。故地多于江原、黄海等道。毋(一作世)称黄海。有三不如。其一曰地不如江界者是也。地大而沃。故金、银、蔘、貂之饶。甲于一国。以此财力。复设四郡。募徙南方人户以实之。则北边之保障成矣。呜呼。孰有然者哉。〇么么水。出火通岭。西流径么么海堡。至公贵村。入于秃鲁水。么么海。或称马马海。里置权管以戌(一作戍)之。自么海已上。曰楸坡。曰从浦。曰外怪。凡有四堡。而接于满浦。此非沿秃鲁水也。专所以防废四郡也。胜览云。么么川。出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2L 页

屈从府西北流。右合从浦水。
从浦水。出牛项岭。西流径楸坡堡。北堡在江界府东北三十里。置兵马万户以守之也。〇从浦水。又径从浦旧堡。南堡在楸坡西十五里。旧置兵马万户以守之。今废为仓也。〇从浦水。又西入于秃鲁水。胜览云。古营川。源出古慈城西南。过楸坡城。入于秃鲁江。即指从浦水也。
至吾老梁北。入于渌水。
秃鲁水。又西北径时川馆。右得外怪水。水出麻田岭。西流径从浦堡。北堡在旧堡北七十里。南距江界府一百里。置同佥节制使以守之。旧置上土堡于此。嘉庆己巳。移上土堡于慈城江边。设从浦堡于此也。〇外怪水。又西北径外怪堡。南入于秃鲁水。其堡或称外叱怪堡。在从浦西北四十里。北距满浦堡五十里。置兵马万户以守之也。水道提纲。鸭渌江。又南经高山里城。又南有图鲁河。东自张杰城来。西注之。〇秃鲁水。又北为两江津。入于渌水。胜览云。秃鲁江。经渭原郡界。入于鸭渌。其可济涉处曰磨尚和。备考云。秃鲁江至江界府南。过么么川。至石隅。过从浦川。西北流至时川馆。过外怪川。为两江津。北入鸭渌江。句丽史东川王时。赐刘屋句鸭渌杜讷河原。以为食邑。详见(一作上)满浦条。 杜讷原。似秃鲁江。余按秃鲁水。自发于辥罕。至入于鸭渌。其所径之地及受水之所发。皆江界府地也。其沿则自辥罕岭西北。至江界府三百馀里。自江界西北。至吾老梁一百五十里。(吾老梁之北。即高山堡之南。)凡四百五十馀里。其防成(一作戍)之官。都护府使一员。而么海以上四堡。不在计也。
盐难水
盐难水。出塞外分水岭之南。
此水凡有九名。曰盐难水。曰佟家江。曰通加江。亦作通家江。曰通吉雅江。曰婆猪江。亦作泼猪江。曰婆提江。曰蒲洲江。盖以声音相近而变。皇朝通志云。佟家江。亦名通吉雅江。即古盐难水。(地理略。)盖通吉雅。亦以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3H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3L 页

西南流径红石、歪头两䃳子之北。
长白山一干。西南走为红石䃳子山。又为歪头䃳子山。入于鸭渌、盐难两水之间。自我废四郡以下界外之山。皆两䃳子之麓也。红石山。古谓之赪岘。句丽丸都城。在此山之傍。(详见绿水条。)
盐难水。又西合八条之水。南径珠鲁峰下。
哈尔民河、(在长白山西南。)额尔民河、(与哈尔河合。)加尔图库河、(在额尔河西。)衣密苏河、(在加尔河西。)壶勒河、(在衣密苏河西。)三木定阿河、 在壶勤(一作勒)河西。 加浑河、(在三木河西。)王成河(在兴京门东。)等诸水。皆出于分水岭。南入于盐难。皇明(一作朝)通志。 水经所举八条之水。即指此也。其地西距兴京至近。然以在栅门之外。属于边外。为船厂将军之所领也。紫岩李民寏云。建州城之水。经者片城。入于三义河。(即苏子河也。)也老江会婆提江。入于鸭渌江。山高水险。罕有平旷之原。于郎山城。在也老江之上。极险绝。今不防守云。(建州闻见录。)所称也老江。似指王成河也。〇红石、歪头两山之西南麓。即为珠鲁木克善峰。山名虽异。而峰峦相续。其东鸭渌水。其西盐难水。麓尽处。两水合焉。李民寏云。自昌城至建州城四百馀里。其间拜东葛岭牛毛岭。极高峻阻长。自满浦至建州城四百四十馀里。其间有万遮岭婆提江。闻自满浦。由率右别路。抵初部주-D015则不由万遮。道里平坦云。(建州闻见录。)又云。万历庚申七月十一日。自建州发行。十五日。渡婆提江。小船可容八九人。极轻捷。马则浮水而渡。夕宿于万遮岭下。所经婆提江万遮岭之间。六七十里之地。放牧。马群漫山蔽野者。不知几万匹也。十六日。行五十里。过皇城。渡鸭渌。到满浦。(出建州日记。)余按建州者。今之兴京也。今论地势。满浦直兴京之东南。迤而至昌城朔州。直兴京之正南。故自满浦沿渌水而下。至于朔州等地。其距兴京。皆不过四百馀里。然两国之界。不许通路。出师之时。任取一道。万历戊午之役。入自昌城。来由满浦。是其一也。今自昌城。至兴京。其间有俊团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4H 页

盐难水。又南径国内古城。
国内城者。句丽之故都也。其地在今山羊堡西北隔水之处。即鸭渌、盐难二水合流之间也。
北史云。高句丽王都平壤城。其外复有国内城及汉城。国中呼为三京。(高句丽传。)〇句丽史云。琉璃王二十一年(汉平帝二年。)春三月。郊豕逸。(句丽郊天时。)掌牲辥支逐之。至国内尉那岩得之。反见王曰。臣逐豕。至尉那岩。见其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王若移都。民利无穷。九月。王如国内。观地势。二十三(一作二)年。王迁都国内。筑尉那岩城。〇先生云。东人以州县之治。谓之邑内。此云国内。亦此语法也。〇𤲟案国内城。一名不耐城。一名尉那岩城。(或作尉耶岩。尉邦岩。并形误也。)括地志云。不耐城。即国内城也。城累石为之。句丽史云。太武神王十一年。(汉光武建武四年。)汉辽东太守。围尉那岩城。数旬不解。左辅乙豆智曰。汉人谓我岩石之城。无水泉。以待吾人之困。宜取池中鲤里。包以水草。致犒汉军。王从之。于是汉将。遂引退。盖其城在岩石之地。险阻无比也。故琉璃王。自纥升骨城。都于国内。而号令邻国。凡经二百有七年。复徙丸都。其后唐太宗之来伐也。发国内城骑四万。以救辽东。(见唐书高丽传。)泉男生之叛走也。据于国内。遣子朝唐。(见唐书本传。)则国内城者。俨是句丽之大都。遂为精兵之府库。真可谓天府金汤之地也。
三国史地理志云。李绩置州县。目录鸭渌以北。己降城十一。其一国内城。从平壤。至此十七驿。但未详其为何所耳。〇𤲟案唐制。三十里为一驿。故唐书百官志云。凡三十里有驿。白居易诗云。从陜至东京。山低路渐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以此推之。十七驿者。五百十里也。今自平壤。北距楚山之鸭渌河。恰过五百馀里。则国内城。当在鸭渌北切近之地也。乃金富轼地理志。以国内城为不而城。遂引乐浪属县不而以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4L 页

通典云。鸭渌水。经国内城南。又西与一水合。即盐难水也。二水合流。西南至安平城。入海。〇唐书高丽传云。鸭渌历国内城。(句)西与盐难水合。又西南至安平。(二条详见绿水中。)〇先生云。国内城。在今楚山府北隔江之地。西北距丸都城。宜不过二百馀里。又云。盐难水。是佟家江。则国内城。明在鸭渌、佟家未合之前。其在楚山府北隔江之地。不既明乎。〇𤲟案今楚山府山羊堡之北。两水合流。而其地势险阻。背负珠鲁峰之麓。前阻鸭渌盐难之水。古之国内城。当在于此。况安平者。今玉江堡隔水之地也。(见绿水。)今自玉江。溯而东北。则国内城。非山羊堡外之地乎。山羊之坪。土地膏沃。可于三四月耕种。(见备考。)隔水之地。何独不然。故辥支之言曰。国内城地。宜五谷。山水深险。其信矣夫。
三国史略云。国内城。今义州。(河崙权近等撰。)〇胜览云。义州。有国内城。又云。今案高丽史地理志。麟州。有长城基。德宗朝。柳韶所筑。起自州之鸭渌江入海处。又兵志。起自西海滨古国内城界鸭渌江入海处。则国内城当在古麟州境内。金富轼高句丽地志云。国内城未详的在何处。当在鸭渌以北汉玄菟郡之界。辽东京辽阳之东。未详孰是。〇星湖僿说云。高朱蒙逃难至卒本。又因豕逸而得国内城。豕逸非绝远。则国内城。分明在鸭渌之西。近于今义州者。〇先生云。麟州者。今义州之麟山堡也。李绩奏文。国内城明在鸭渌之北。今麟山堡。明在河南。安得以此当之乎。况通典鸭渌水经。国内城。乃与佟江合流。而今麟山堡。在鸭渌入海之口。其说之谬。可立破矣。又云。国内城。在岩石之地。(据乙豆智之言。)今麟山堡。在平原沙草之地。岂得为岩邑乎。〇𤲟案国内城。非麟州也。据通典。鸭渌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5H 页

胜览云。渡鸭渌、婆猪二江。有兀剌山城。距理山二百七十里。(全文见下节。)〇市南俞棨云。兀剌山城。即古尉那岩城。〇安鼎福云。汉音兀剌。与尉那同音。俞说近是。据李绩奏及通典。其在鸭渌之北。而为兀剌城明矣。〇先生云。兀剌城。在鸭渌之北二百七十里。则通典唐书。谓鸭渌水经国内城南。可乎。国内城。明在鸭渌河边临水之地。尉那、兀剌。音虽相近。与通典不合也。〇𤲟案兀剌。非尉那也。兀剌城。在盐难水之西。尉那城。在盐难水之东。不可相混也。
又东南至山羊堡。北入于渌水。
盛京志云。分水岭南。有三泉。自谷中出汇。为佟家江。西南流受哈尔民等诸河。鸭渌江。自东来会。南入于海。余按郑氏地图。婆猪江傍。有卢哥洞佟家洞汉赤川。而尹氏地图。婆猪江东西之地。有所弄怪洞、翁村里、延时山、兔子山、斡眉府、(即吾弥府)红陀里、阿闲里、兀剌山、古音汉里、铜子洞、胡照里、卖昌洞、斜阳岾、铜山、蔡家洞等名。然界外之地。琐屑难详也。
高丽史云。恭悯王十九年。(明洪武三年。)以我 太祖。为东北面元帅。将击东宁府。以绝北元。渡鸭渌江。东宁府同知李吾鲁帖木儿。闻 太祖来。移保于罗山城。欲据险以拒。 太祖至也顿村。吾鲁帖木儿来挑战。俄而弃甲再拜。愿为臣仆。(吾鲁。后改名原景。)其酋高安慰。帅麾下婴城拒守。太祖用片箭射之。凡七十馀发。皆正中其面。城中夺气。安慰夜遁。诸城望风皆降。东至皇城。北至东宁府。西至于海。南至鸭渌。为之一空。(恭悯王世家。)〇胜览云。自央土口子。今楚山府洽(一作治)。 北渡鸭渌、婆猪二江。大野之中。有城名兀剌山城。距理山郡二百七十里。四面壁立高绝。惟西可上。东宁府同知李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5L 页

明宣宗宣德七年。(我 世宗十四年。)野人四百馀骑。寇闾延。实李满住之为也。时满住为建州卫指挥。据婆猪江地。与林哈剌及沈吒纳奴连谋来侵。明年。满住还我被虏人六十四口。至江界曰。忽剌温。(即女真诸部之一也。亦称火剌温。)剽掠朝鲜人口。故我追至守定山口。夺而还之。盖绐之也。我 世宗怒曰。往者婆猪之贼。为忽剌温所逐。乞住江滨。故我既许之。(事在壬寅岁。)今反如此。不征后必难图也。乃命崔润德。为平安道都节制使。讨之。夏四月。润德会三军于江界府。令中军节制使李顺蒙。向首贼李满住寨。左军节制使崔海山。向车馀等处。右军节制使李恪。向马迁等处。助战节制使李澄石。向兀剌等处。金孝诚向林哈剌父母寨。洪师锡向八里水里等处。润德自趋林哈剌等处寨。于是润德自所滩时番洞口。过江住师。既而至鱼虚江边。留兵六百。设棚进攻林哈剌寨。贼皆遁。乃自吒纳奴东山。至林哈剌寨。遍索之。日暮退营石门。于是班师献捷而还。
宣德十年(我 世宗十七年。)春。野人寇闾延秋。又侵闾延小薰头及赵明干地。明年。(明英宗正统元年。)又侵之。乃以李蒇。为平安道都节制使。将讨之。蒇上书曰。谍者或言。李满住在凤州。或言在吾弥府。或言在兀剌山城。然其向吾弥府之路。则一自江界。涉婆猪江。直入吾弥串洞口。一自理山涉婆猪江。由兀剌山。东入吾弥府西边。一又自理山涉婆猪江。由兀剌山南西。折而入大计。自江界二日程。有吾自峙。三户居之。距吾弥府九十里也。自理山二日程。有古音闲里。二户居之。距吾弥府一日程也。九月。蒇与闾延节度使洪师锡。江界节度使李宸。自江界过满浦口子前滩。向瓮村、吾自站、吾弥府等处。上护军李桦。自理山山羊会。过鸭渌江。向兀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6H 页

明宪宗成化三年。我 世宗(世祖)十二年。 辽东都司移咨于我。有夹攻建州三卫之敕。我 世祖以鱼有沼。为左厢大将。南怡为右厢大将。康纯为西征主将。赴之。九月丙戌(丙戌)。由江界至皇城坪。欲合军。南怡曰。不若左厢由仇郎介洞。攻兀弥府。右厢由三岐岘攻浦州倍道。出其不意也。纯然之。辛卯。주-D022厢涉婆猪江。南怡及前锋李克均等。攻李豆里右纳哈部落陷之。阵将柳子光。攻李满住部落。斩李满住、右纳哈等二十四级。退阵于防墙。(节)鱼有沼袭多会坪灭之。卫将禹贡、李叔、琦笔。踰兀弥府。又胜之。十月。左右军皆还。
潼水(即童巾水)
潼水。出楚山府南棘城岭。西流径车岭堡北。左纳牛岘水。
棘城岭。熙川郡界也。潼水。出于岭北。即胜览所称童巾江也。备考云。童巾江。源出理山。踰都幕岭。西流由熙安洞。过棘城洞川。为龙渊。盖踰都棘城之水。合为一也。〇车岭堡。在其岭北。置同佥节制使以守之。国制。岭阨之处。例有戌(一作戍)堡。是其一也。牛岘水。出于牛岘西北。径其堡前。入于潼水。其堡亦岭阨也。置佥节制使以守之。〇按自狄踰岭以西。有踰都幕岭、牟德岭、棘城岭。又西为牛岘车岭。皆岭阨之路也。然牛岘车岭。则设堡以守之。接于委曲(一作由)堡。踰都、牟德、棘城三处。则无防守。此阙典也。
潼水。又北至灵加德。(句)板幕水。自北来合。
备考云。童巾江。至牛下仓。过牛场川。至雾(一作灵)加德。过板幕川。又云。板幕川。源出理山、勿移山。为云台川。西流至古理山。过柏坡川。入童巾江。按郑氏图。有水出广大山。径古楚山。与崇德山、千石城、弓弩洞、朱砂寺等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6L 页

又北径江仓屈。而西北至阿耳堡。南入于渌水。
胜览云。上云台牛场诸水。合为童巾江。入鸭渌。备考云。童巾江。至别仓。过别害川。至江仓。过榆仓川。西北流经阿耳镇。入鸭渌(渌江)。
水道提纲。鸭渌江。又折而东南。有东金河。自东来注之。(华音童巾与东金相近。)。
叆河水
叆河水。亦出塞外之分水岭。西南流径叆阳城北。
分水岭者。船厂之南界也。岭南之水。为盐难水。(已见上。)西南谷之水。注为叆河。一名阿布河。一名狄江。亦云爱剌河。亦云爱哈河。我人称三江。以渡鸭渌及中江。而到此为第三渡也。〇叆阳城。在凤凰城北一百二十八里城。周三里一百二十步。西南二门。南曰叆阳城。西一郭城周一里九十步。南门上亦有叆阳城三字。叆河水。自其城北五里。入边故城。有斯目武备志女真考云。成化三年。筑抚顺清河叆阳诸堡。边备日严。盖明时己有城也。城傍有边门。俗号爱哈门。今自凤凰城树栅界边。北经兴京开原。截辽河。而西历广宁、义州、锦州。抵于山海关。接秦长城之端。周围一千八百馀里。凡设十有八门。叆阳门。亦其一也。
叆河水。又右合三汊、洒马之水。屈而南。
三汊子河。出凤凰城北。禁磨岭。(北一百六十里。)洒马吉河。出黄波罗峪。凰(一作凤)城北一百九十里。 俱南流入于叆河也。
주-D028河水。又南径凤凰城西。出其边门外。
城本箕子地也。秦为辽东郡地。汉属玄菟郡。晋隶平州。后入于高丽。当属大行乌骨二城之地。唐平丽。属安东都护府。渤海时。属鸭渌府界外。辽属开州地。金属石城县地。元属东宁路。明为凤凰城堡。设兵镇守。属于辽东都司。清崇德三年。移通远堡。官兵于此。置城守章京以治之。而地属于盛京。为奉天将军之所领也。城东南五里。有凤凰山。明一统志云。凤凰山在辽东都司。城东三百六十里上。有垒石古城。可容十万众。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7H 页

又西草河水注之。
草河。出桃树峪。峪在凤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青石、摩天二岭之南支也。〇草河。东南流左右(一作合)通远水。水出于分水岭。南流径通远堡。入于草河。按分水岭。在凰(一作凤)城西北一百三十里。此岭以北之水。为响水。入于太子河以南之水。为通远河。故名与乌喇之分水岭异也。通远堡。古之镇夷堡也。堡城周一里二百十步。南门左一山城。相隔二里。周一里九十步。西门右一新城。相隔二里。周一里六十步。南一门也。〇草河。又南径古城东城。周一里一百六十步南一门。即所称草河城也。〇草河。又径雪里站南站。在凤城西北七十里。古之镇东堡。亦作辥刘站。我人呼松站。达盛京之路也。〇草河。又右合六道河。水出帽盔山。(山在凤城西南五十里。)北流入于草河。麟坪大君云。过镇东堡。涉瓮北河。是八渡河第八流。盖一水盘回。凡八次渡주-D031。故名名(下名衍字)。东流数百里。与凤城大川。合注于马耳山前河之北岸。古墟。有石碑刻曰。武安王庙。所谓八渡河。即草河六似(似六)道河之谓주-D034也。〇草河。又东南径凤城。北入于叆河。
屈而东南。入于渌水。
叆河。又东南径九连城东。(句)城距我义州三十里。即明之镇江城也。按嘉靖二十五年。明设新堡于九连城之小北。称江沿台堡。四十五年。复设镇于九连城。万历二十四年。改为镇江游击府。(出考事撮要。)是时。后金方彊。辽地日蹙。故设镇于此。欲与朝鲜。共为声援也。明史朝鲜传云。万历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7L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8H 页

水道提纲。鸭渌江又西北。有阿布河。西北自凤凰城来会。自注云。阿布河。即爱哈河。出爱哈边门外。东北三源合。西南流入柳条边。经石头城西北。又南折而东南流出边。又南入江。
江汉黄景源云。崇祯六年。孔有德、耿仲明。以登州反亡入海。使曹绍宗、刘承祖。奉表降沈阳杜度济。而哈郎阿济格。迎于镇江。明兵追至威化南。 王遣林庆业。(即我仁祖十一年。)夹攻之。庆业率师。与仲明战于牛家庄。大破之。(林庆业传。)又忠悯公林庆业碑云。公为宁边都护府使。初游击孔有德与其党耿仲明。反破登州。执巡抚御史孙元化。天子命山东总兵陈弘范等。讨之。有德亡入海。使曹绍宗、刘承祖。奉表降清。弘范追至狄江西。 上乃命公夹击之。公率精兵。出兰子北二十里。据兄弟山。有德军可十馀万。被于海上。公奋剑骂有德。抽矢中其马。有德败走牛家庄。公遂驰击大破之。
大清会典则例云。雍正九年。盛京将军奏请于草河叆河。汇流入江之莽牛哨。设立水路防汛奉旨。朕思该将军所奏。设立水路防汛之处。既与朝鲜连界。著该部行文。询问该国。有无未便之处。俟奏到再议。朝鲜国王咨称恳请。仍遵旧例。着(一作著)照该国所请。不必增设防汛。〇同文汇考云。雍正九年。奉天将军那苏图。奏称凤凰城边外。设立陆路防汛之虎耳山等处。有草河▣(叆河)二水。俱自边内发源。至边外莽牛哨地方。汇流入于中江。其中江之中有洲。名江心沱。(江心沱。即于赤洲。)沱西属凤凰城管辖。沱东系朝鲜国界址。每年。常有不肖匪类。私乘小船。由水路。偷运米谷。臣请于莽牛哨地方。设立官弁。立为水路汛地。〇𤲟案自鸭渌江。至凤凰城。其间一百二十里。地皆荒废。故奉天将军。欲于此。设汛防守。而自我国移咨。言其不便。遂得停止也。〇今九连城西八里。有地名望隅者。此所云莽牛哨。即望隅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8L 页

同文汇考。乾隆十一年。奉天将军达尔党阿奏称。凤凰城边外莽牛哨。系两河会流。水汇中江。西隶凤凰城属。东乃朝鲜国址。源流皆自长白山出。至厄尔民(一作岷)、哈尔岷二道江。一带山场。皆因出产人蔘。是以陆路沿边。俱设卡伦官兵。严加巡逻。乃有不肖之徒。私造小船。装载米谷。由莽牛哨。顺江汎至冬河。偷进产蔘场。私刨人蔘。查前将军那苏图所奏。止称草河、叆河、沿边水。通鸭渌江。其江水之源。出自长白山泉之处。并未声明。而通荫厄尔岷、哈尔岷等河源亦自长白山瀑出。从分水岭南流下。西南一带。通鸭渌江。归并草河叆河莽牛哨。流入中江。直达归海。因其所奏。不能备细。遂以停止。年来不肖之徒。由莽牛哨窜入禁地。刨采私蔘。实难防查。臣请莽牛哨设八桨船四只。派佐领一员。兵一百名。管束巡查。(节)又覆奏云。臣与熊岳副都统西尔们面商。西尔们亲至莽牛哨。看得距中江东北卡伦地方二十馀里。江之中心。有一洲。江水分流。洲边两岔分流。南支之水。归流朝鲜。直抵义州。北支之水。即系莽牛哨河。其江之中心。有石屿一道。即系与朝鲜国分立之疆界。江之西北。尽属内地。派兵驻剳(一作劄)。开垦荒田。不许越过江心。可免混杂之扰。(节)我国奏文云。皇朝御宇以来。栅外沿江百馀里。虚其地方。禁人居作。其为限也。严且远矣。今若垦土屯田。则潜越益滋。奸弊百出。乞仍旧例。〇𤲟案此时。又欲于莽牛哨设汛。因我所奏。又得停止。然达尔党阿之奏。乃称草河、叆河。俱出长白。误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9H 页

古津水
古津水。出义州天磨山。南流径安州仓东。
天磨山。在义州东北一百五十里。即朔州龟城之界也。山脊以西之水为玉江。以东之水为大宁江。以南之水为古津也。〇古津至安州仓东。左合芦水。水出龟城府芦洞。西流径安义堡。西入于古津。其堡有同佥节制使。以守之岭阨之地也。(在龟城西南。)备考云。古津源出天磨之阳。南流为喜驿川(喜川驿)。经安州仓。过芦洞水。
屈而西。径宁朔古镇南。左合良策之水。
古津。西流径植松堡南。堡即兵马万户之戍也。其西有塞墙之阨。〇古津。又左合一水。水出于普光山。北流入于古津也。〇古津。又西径宁朔古城南。高丽文宗时。置镇于此。以扼蕃贼要冲。今废属于义州也。京(一作东)南百二十里。 〇古津。又右得月化水。水出于大城岘南流。入于古津也。〇古津又西径临川城南。城即高丽柳韶之筑也。在今义州东南八十里。〇古津。又南合良策水。水出铁山府望日山。西北流径良策驿。为运粮浦。入于古津。备考云。古津折而西流。由植松塞墙之阨。为临川。至宁朔。过月化川。为冬乙郎江。过良策川也。
古津水。又西径灵州古城。南至麟山堡南。(句)入于渌水。
雾(一作灵)州亦云。宁州。高丽之兴化镇也。宋真宗天禧二年。(高丽显宗九年。)契丹萧逊宁侵高丽。显宗以姜邯赞。为西北面行营都统使。大将军姜民瞻副之。帅兵二十万八千御之。邯赞至兴化镇。选骑兵万二千。伏山谷中。以大绳。贯牛皮。塞城东大川以待之。贼至。决塞伏发。大破之。(丽史姜邯赞传。)今废。镇주-D048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59L 页

满水一
满水。出白山之东南陬。
此即豆满河也。水有六名。金时称统门水。亦称徒门水。明时称阿也苦江。今称土门江。亦称爱滹江。我邦称豆满江。译语之变也。盖长白之山。出八条大水。出其东陬曰分界河。(见下潼关条。)出其东南陬曰鱼润河。是满水之源也。
金史留可传云。可统门浑蠢水合流之地。乌古伦部人。〇世纪景祖。为生女真节度使。统门水温迪痕部。神隐水完颜部。皆相继来附。〇又太宗本纪云。天会九年。以徒门水以西。浑疃、星显、潺蠢三水以北闲田。给曷懒路诸谋克。주-D001康宗四年。高丽筑九城。康宗使斡赛伐之。浑坦与石适欢。合兵于徒门水。 〇明一统志云。徒门河。流经建州卫东南一千里。入于海。(女真条。)又阿也苦河。源出长白山。东流入于海。(亦女真条。)又云。真珠。阿也苦河出。〇盛京通志云。土门江。在宁古塔南六百里。源出长白山。东北流绕朝鲜北界。复东南折入海。又云。今长白之水东流者。有土门江。无阿也苦之名。古今称呼之异也。〇清一统志云。土门江。在宁古塔城南六百馀里。源出长白山。东北绕朝鲜北界。又东南折会诸水。入于海。按金史。留可。统门、浑蠢水合流之地。乌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0H 页

开国方略云。长白山之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源深流广。鸭渌、混同、爱滹三江之水出焉。鸭渌江。白(一作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流。入北海。爱滹江。东流入东海。〇高宗盛京赋云。粤我清初。肇长白山。扶舆所钟。不显不灵。周八十里。潭曰闼门。鸭渌、混同、爱滹三江出焉。两朝平壤录云。倭兵聚于平壤。檄告朝鲜曰。遣丰臣、清正。至豆满江边。举归一握。〇广舆记云。(陆庭阳。)土木江。在开原城北六千馀里。源出长白山。〇同文汇考。乾隆二十二年。礼部咨文云。浑春至高丽。相隔土门江。由浑春至噶哈里河口。原属浑春所辖也。是以。每年派官兵。至噶哈里河口巡查。今高丽赵自永等。越边杀人。其供称豆满江查该界册内。并无豆满江名色。遍传八旗界官。亦不知。仍行文知会。(节)我国回咨曰。小邦北界一带水。国俗谓之豆满江。即大国所称土门江也。是一江而二名也。(犯越篇。)
同文汇考。康熙五十一年。乌喇总管穆克登。至长白山定界(定界事。详绿水条。)后。移咨于接伴使曰。我亲至白山审视。鸭渌、土门两江。俱从白山根底发源。东西两边分流原。定江北为大国之境。江南为朝鲜之境。历年已久。故在两江发源分水岭之中立碑。从士(一作土)门江之源。顺流而下审视。流至数十里。不见水痕。从石缝暗流。至百里。方现巨水流于茂山两岸。草稀地平。人不知边界。所以往返越境结舍。路径交杂。故此于接伴、观察。同商议于茂山、惠山相近无水之地如何。设立坚守。使人知有边界。不敢越境。为此相议(节。)接伴使朴权呈文云。大人指示立栅之便否。有此送咨。而木栅非长久之计。或筑土。或聚石。或树栅。当趁农歇始役。至二三年后完毕。亦且无妨。元史地理志云。合兰府水达达等路。设五镇。一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0L 页

和汉三才图会云。朝鲜之北鞑靼界。有大河。名保吕川。其广凡十五里。每八月至三月。坚冻塞河。厚三尺有馀。以如陆船底设车输。可以推行。履人外列钉。可以步行。三月以后冰解。复为大河。〇𤲟案保吕川。疑是豆满河。然远徼传闻。难可详也。
东流为鱼润之水。右会西北川。
长白山之大干。南至于胭脂之峰。虚项之岭。环为大坪。东南迤宝多岭及沙峰。而胭脂峰一麓。东迤至大角、甘土、南甑之峰。沙峰一麓。东为芦隐洞山、鱼润之水。盖出于天坪而东流。受此诸谷之水也。郑氏图。虚项岭之东。有三池半桥、柳洞、东石浦。尹氏图。又有大红丹水、小红丹水、长陂水。皆鱼润水之所合也。〇满水东径三山社北。即茂山府西北三百五十里之地。江沿防戍。自此社而始。北距发源处三百馀里也。〇满水。又右合宝多水。水出于宝多会山。(茂山西南二百三十里。)东北流注于满水也。〇满水。又东径长坂桥。右会西北川水。水出吉州圆山(亦称头里峰。)之狗峰。北流径缓项岭之东。至茂山府西九十里界。入于满水也。备考云。豆满江。源出白头山之阳。甲山天坪。(天坪。属甲山府。)东流为鱼润江。右过宝多川。经长阪石桥。右过西北川。
满水。又右受朴下水。
朴下。或作博河水。出于镜城府之长白山。山势甚峻。盘据数百里。五月。雪始消。七月复有雪。石皆色白。故名圆山之一支。东北行为此山。与顶有池者。异也。〇朴下水。北流合巨门岭之水。至茂山府之西。入于满水。胜览云。虚修罗川。源出长白山。至检天朴加迁。入豆满江。方言水厓石路曰迁。朴加者。朴下也。咸镜道观察使南九万启曰。富宁车踰岭以外。会宁、都昆以上。乃是二百馀里之地。宜置一府。而西加先。(句)利施、都昆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1H 页

东北经茂山府西北。(句)受其府东之水。
府故靺鞨白山部地也。高丽时入于金人。至属胡里改南界。我国初自车踰岭、虚水罗、三蓬坪等地。至豆满河边。曾为藩胡老吐摩于之所据。(备考摩亏。作亇亏。亇读如华音摩字。)明万历二十八年。我 宣祖三十三주-D004。 藩胡撤归于我。清康熙十三年。我 显宗。(十五年。)初置佥节制使堡于三蓬坪。撤富宁府所统茂山堡。移之于此。(今之废茂山堡。即是也。)二十三年。我 肃宗。(十年也。)升为都护府也。〇城川。亦出于镜城之长白山。北流至麻田。右与车踰岭水。合至茂山府东北。入于满水。经所举府东之水。即此也。
屈而东。历梁永、丰山二堡北。
梁永万洞堡。在茂山东北二十七里。差权管戌(一作戍)之。本在富宁府주-D006五十里。康熙二十三年。移设于此也。〇丰山堡。在梁永东五十五里。(茂山东北八十五里。)置兵马万户以守之。本在于富宁之东北。康熙十三年。移设于利施都昆地。即今堡也。其设堡之时。观察使南九万启曰。车踰岭外自茂山。(指废茂山也。)北行一百二十馀里。历政丞破(句)、吾达竹(句)、顿毛老(句)、东良洞老土部落等地。至江边。始有摩乙于施培地。摩乙于。本作亇乙子(一作于)、亦作亇亏。 摩乙于者。酋长之名。而施培者。彼方言堡城也。至今有城基古迹。自摩乙于施培。沿江东下。历歇然坪(句)、西加先(句)、利施都昆等地一百数十馀里。始出于会宁农山堡。所谓歇然坪等地。皆昔日彼人聚落之处。开野之广阔。不及于摩乙于施培。而土地沃饶。是天作奥区。决不可弃而可守也。(文止此。)余按宣德时。措置六镇。(我 世宗朝。)而初以富宁。为边界。车踰岭以北。都属界外。故沿边防戍。自会宁而南。以岭脊为准。及万历以后。(我 宣祖时。)车踰岭西北之地。尽为我有。康熙时。(我 显宗肃宗朝。)稍移内地之镇堡。树于满水之沿。今茂山府及梁永、丰山、颊河三堡是也。故富宁之府。今为内地。而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1L 页

满水。又东径云头城北。
云头城。在丰山堡东十五里。即会宁府西四十里地也。其城周回一万八千二百二十尺。高十四尺。女墙二百四十。雉有八。旧废。清雍正九年。我 英宗(七年也)移颊河堡于此城。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仍称颊河堡。俗称甫乙下堡。盖以方言颊曰甫乙故也。城外有大陇。世以此为五国城。金人囚徽、钦二帝于此。恐未然也。今取五国城本末。明辨之。
契丹国志云。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海。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辽人酷爱。岁岁求之。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不胜其扰。出清一丝(一作统)志。 〇通考。女真岁以海东青。贡于契丹。海东青者。小而健。能擒天鹅。出于五国之东。契丹酷爱之。然不能自致。女真之东北。与五国邻。每岁大寒。契丹必遣使入五国界。即巢穴取之。及延禧嗣位。责贡尤苛。至遣雁坊子千辈。越长白山罗取。岁甚一岁。女真不胜其扰。〇金史世纪云。景祖(乌古乃。)稍役属诸部。白山、耶悔、统门、(豆满河。)耶懒、(咸兴等。)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之长。皆听命。又五国蒲聂部节度使拔乙门叛辽。鹰路不通。景祖袭而擒之。又五国没撚部谢野勃菫叛辽。在辽成▣(咸雍)八年。 鹰路不通。景祖伐之。〇又云。穆宗三年。(盈歌也。)星显水、纥石烈部阿、疏毛赌禄。阻兵为难。穆宗自将伐之。会陶温水徒笼古水、纥石烈部阿、閤叛(一作版)。及石鲁阻五国鹰路。辽诏穆宗。讨之。又主隈秃答两水之民。阻绝鹰路。辽命穆宗。讨之。穆宗声言平鹰路。畋于土温水而归。又云。自景祖以来。两世四主。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东南至于乙离骨曷懒耶懒土骨论。东北至于五国主隈秃答金盖盛于此。〇𤲟案通考云。女真外。又有五国。曰铁勒。曰喷讷。曰玩突。曰怕忽。曰咬里没。皆与女真接境。〇又按胜览。稳城府女真。乘虚入居。号多温平。(又多温洞在府北七里。)陶温疑多温之音转也。又镜城府本号于笼耳。辽东志。作木郎古。(亦女真所居。)徒笼古疑于笼耳之变也。又富宁府。本号石幕。石幕山。在府南五里。山底以石为慕(一作幕)。故名。 石鲁。或似石幕之变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2H 页

元史云。混同江。经会宁府。达五国头城北东。入海。〇明一统志云。五国城。在三万卫北千里。自此而东。分为五国故名。〇盛京通志云。金史五国城去上京东北千里。今乌喇界内城堡。多无名相传。所属三姓地方。有五国城。未知确否。(宁古塔古迹条。)〇清一统志云。五国头城。在宁古塔城东北。(节)旧传宋徽宗。葬于此。扈从录。自宁古塔东行六百里。曰姜突里噶尚。松花、黑龙二江。合流于此。有大土城。或云五国城。〇𤲟案此诸文五国城。当在今宁古塔以东。乌苏江左右之地也。
金史世纪云。太宗天会八年。上如东京温泉。徙昏德公、(宋徽宗。)重婚候(钦宗也。)于鹘里改路。又熙宗即位四月丙寅。昏德公赵佶卒。皇统二年。归宋帝天水郡王。(徽宗也。)并妻郑氏。丧于江南。又海陵正隆元年六月。天水郡公赵桓薨。(钦宗也。)世宗大定十二年。命有司。以天水郡公旅榇。依一品礼。葬于巩洛之原。〇东都事略云。靖康二年。道君皇帝北狩。绍兴五年。帝崩。十二年八月。归殡于龙德宫。十月。葬永祐陵。(宋史后妃传云。郑皇后从上皇。幸青城北迁留。五年。崩于五国城。谥显肃。梓宫归入境。合攒于永祐陵。)〇朝野杂记云。徽宗初葬五国城。后七年。金人乃以梓宫还。钦宗之丧。遥上陵。名曰永献。乾道中。朝廷遣使求陵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2L 页

海东古记云。五国城有二。一云在江界伐登堡江越边。有方城形址。一云在会宁甫乙下堡西。豆满江南古城形址是也。〇备考云。今会宁府西甫乙下镇西。有古城址。世传为五国城。有大冢。称皇帝冢。又有累累小冢。称侍臣冢。今于古城近处。时得金银器。乃禁中物。又得古钱。乃钦宗以前年号。似是五国城也。〇星湖僿说云。女真之黑水部。与我东之北路最近。黑水部之最深难入者。莫如乌喇城。乌与五俗音相似。五国。恐是乌喇之误也。一统志。在三万卫北一千里。乌喇。即其地也。东人以镜城有皇帝墓。五国。即其地者。误矣。〇李重焕云。穆克登。定两国地界。沿豆满河。至会宁云头山。见城外大坂。土人指为皇帝冢。克登令人掘开冢傍。得短碣。上书宋皇帝之墓五字。克登仍令大其封筑。始知金人五国城。即云头也。但云宋帝。不知是徽是钦。(择里志。)〇道君皇帝之北狩也。金人降封为公。何称宋帝之墓。若果非也。何以北人。往往得古彝尊之属。历历可验。何也。〇先生云。嘉庆初。有从北方来者言。会宁府掘地。获一炉。考其款识。有绍圣二(一作三)年铸五字。全体无残缺。而独跛一足。是炉也。能令火耐久不息。以温食物。瞬而熟。置之房中。大冬如阳春。至宝也。府使病其跛。令工足补之。自是炉不灵。虽去其所足补。亦不灵。于是都人盛相传说。谓古器复出。而曩所谓皇帝冢者。果其(一作真)无疑。〇𤲟案五国城。明在金人会宁府东北。今宁古塔以东地也。若云乌喇。则是金人之囚帝自深而还浅。恐不可也。若云云头。则在会宁之南矣。亦不可也。且徽钦无留葬之事。云头之葬宋帝。尤无据也。〇又按备考。会宁府花丰德上。有皇帝冢。僿说镜城。亦有皇帝墓。则所称帝冢。都是野人之传说。不足为凭。若云头之有帝冢。亦此类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3H 页

颊河旧堡。在新堡东二十里。(会宁西二十里。)明正德四年。我 中宗。(亦四年)设堡于浦项洞口注乙岩下。称甫乙下堡。置佥节制使。万历时。郑忠信为佥使。始筑城。后颓。清雍正九年。移设于云头城。而旧堡今废之也。〇满水、又右合颊河水。水出于会宁之车踰岭。北流至颊河旧堡。东入于满水。备考云。豆满江。经临江台古城。右过博下川。经茂山之西。右过城川。经梁永、丰山、云头之堡。右过甫乙下川。
至会宁府西。右会斡木河。
府本句丽旧疆也。久为女真所据。称斡木河。因水而名也。(一云吾音会。)明永乐时。(我 太宗朝。)斡朵里部落(或作干他里。)猛哥帖木儿(名也。亦云管秃。)乘虚入居。尽有豆满河内外之地。宣德七年。(我 世宗十四年。)七姓野人。攻斡木河。杀猛哥父子及管下人。惟凡察耳伊等得免。(案武备志。孟哥见杀。其弟凡察及子童仓。逃居朝鲜。而我国史云。猛哥父子。俱见杀未可详。)乞于我曰。势难居此。愿徒(一作徙)庆源附近时反等处。我 世宗。遣兵曹佐郎禹孝刚。谕之安业。遂召黄喜、孟思诚等议曰。斡木河。本我国地也。 太祖始置庆源府于孔州。(今庆兴。) 太宗移置于苏多老。(今属于庆源。)后为寇盗所侵。而 太宗犹不忍弃之。设栅于富居站。(今属于镜城。)屯兵守之。是 祖宗必欲以斡木河为界也。今苏多老孔州。鞠为茂草。予每痛之。且斡木河直豆满之南。土地沃饶。宜于耕牧。正当要冲。合设巨镇。以壮北门。若凡察等。移居于他。而又有强适(一作敌)来居。是又一生敌也。不如乘其虚。移宁北镇于斡木河。庆源府于苏多老。以复旧疆。予非好大喜功。猛哥父子一时俱亡。是天亡之也。时不可失。况豆满河回抱我疆。天作之险。甚合古人大江为池之意。八年。置会宁镇于斡木河。斡朵部落。散处于外。九年。(我 世宗十六年。)以金宗瑞。为咸吉道都节制使。措置北边。沿豆满河而设镇。曰庆兴、会宁、钟城、稳城。而与庆源、富宁。合称六镇。仍升会宁为都护府。徒(一作徙)南界民户以实之。遂以豆满河为界。实无疆之休也。或以我之会宁府。为金都。谬矣。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3L 页

开国方略云。长白山之东。有布库哩山。其下有池。曰布布勒瑚(一作湖)。里相传。有天女佛库伦。浴于池。有神鹊。含(一作衔)朱果置于衣。含于口中。忽己入腹。遂有身。产一男。姓爱信觉罗。名布库哩雍顺。居于长白山北之俄朵里城。国号曰满洲。越数世。不善抚。其众国人叛。戕害宗族。有幼子遁于荒野。乃得免。数传至肇祖。居于赫图阿拉地。去俄朵里一千五百里。(即兴京。)通鉴辑览云。布库哩雍顺。居于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俄朵里城。其后有名樊察者。为国人不靖。逃于荒野。有鹊巢于头。追者以为枯木。乃得免。〇𤲟案满洲之始起于长白山。后居于苏谟河。即建州之地也。据东史。斡朵里部落。曾居于干木河。其子童仓。逃附于我。(详上节。)而博物典汇。以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4H 页

皇朝文献通考云。我朝发祥长白。自远祖定三姓之乱。居俄漠惠之野。鄂多理城。在今宁古塔西南三百馀里。国号曰满洲。(舆地考。皇朝通志氏族略云。居长白山东鄂多理城。)
于此屈从府北流。
满水。又东入烟台长城北城。所以处藩胡也。明宣德时。(我 世宗朝。)咸吉道都节制使金宗瑞。措置六镇。上疏论筑行城。景泰二年。(我 文宗元年。)体察使皇甫仁。黜陟使郑甲孙。始因其疏而筑城。起自会宁府西北三里秃山烟台。沿满水之岸。迂回屈曲。至庆源北训戎堡而止。其在会宁府境者。长三万一千六百尺。景泰时。长不过一万馀尺。(其长一万一千七百二十尺。)正德四年。始设颊河堡而退筑。故增长之多(一作也)。增长一万五(一作九)千八百八十尺。 其在钟城府境者。凡有土石木三格。总长十五万一千五百九十尺。(石筑长六万二千四百八尺。土筑长八万五千六百尺。木栅长三千五百八十二尺。)其在稳城府境者。长十四万三千七百六十八尺。而接于训戎堡。其高皆十五尺。连亘二百五十馀里。总长三十二万六千九百五十八尺。或累石。或削土。或附以木栅。康熙时。(我 肃宗朝。)咸镜道观察使南九万启曰。在昔 英陵。(世宗)复开六镇。而其时藩胡之居在江内者。以离土徙居(一作去)为闷。请仍居江内。永为不叛不贰之臣。其势有难。一时尽逐。挑其仇怨。故朝廷不得已筑长城于江边。而凡江之内地。在长城之外者。割而与之。使藩胡居之。(文止此)盖自高丽以前。满水内外之地。沦为异域。逮我国初。犹未埽(一作扫)平。有忽剌温之来侵。有斡朵里之入居。而部落滋蔓。故东史总谓之兀良哈。或谓之野人。其实混称之也。故镜城以北。未全疆理。及夫 世宗设六镇。犹不能尽逐。终有行城之役以处之。东史所称六镇藩故(一作胡)是也。其后景泰六年。有万户好时来之入贡。(我 世祖即位之年。)天顺四年。有兀良哈金这比之来寇。有尼么车非舍等之来朝。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4L 页

满水(二)
满水。又北径高岭、防垣二堡。至钟城府西。
高岭堡。亦称古宁堡。明正统六年。我 世宗。(二十三年也。)始设之。万历二十四年。筑城后废之。清康熙十八年。我 肃宗。(六年也。)复设之。置佥节制使。属于会宁也。〇防垣堡在高岭北四十里。置兵马万户以守之。属于钟城也。〇钟城府。本北沃沮地也。(见上会宁府。)逮我国初。久为女真所居。称愁州。宣德九年。(我 世宗十六年。)措置六镇。设钟城郡于伯颜愁所。(今行营。)寻以斡木河西北。当贼冲。特置会宁府。以相掎角。正统六年。(我 世宗二十三年。)移钟城郡于愁州。今所治是也。寻升为都护府。以伯颜愁所。为节度使之行营。在今府南六十里。又府北二十五里。有童巾山。形如覆주-D001。 故府取目焉。
又北过潼关堡未远。分界河。从塞外来。注之。
潼关堡。在钟城府北四十里。置佥节制使以守之。明万历十一年。(我 宣祖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5H 页

同文汇考。乾隆四年。我国移咨于礼部曰。去乙卯年。钟城人金成白。与稳城人金时宗。由永达堡下滩越境。西至七十里分界江边于乙冰浦。(一名述汝洞。)与上国人结幕留接。今年又移于分界、豆满两江间。去我境三十里。咸之朴洞(一名厚地洞。)居住。被官兵拿获。(犯越篇。)
皇朝文献通考云。额木赫索啰。在吉林乌拉城东南三百四十五里。乾隆三年。设佐领及防御骁骑校等员于此。管理各旗户。(舆地考。)又云。额木赫索啰。(驻劄吉林东南方。)佐领一人。防御一人。骁骑校一人。满洲领催六名。骁骑一百十四名。(出兵考。)〇𤲟案白山之傍。皆有卡伦官兵。设此额木佐领以管之。满水、渌水之外白山地面。皆所巡哨。故会宁开市时。乌喇、宁古塔往来买卖。皆关由焉。
盛京志云。吉林乌喇城东南至土门江七百二十里。朝鲜界。宁古塔南至土门江六百里。朝鲜界。(疆域条。)〇𤲟案满水以北。总为宁古塔之所辖。故大将驻劄于吉林城。而镇守乌喇宁古塔等处。而宁古塔。置副都统以守之。又满水下流之界外。又有浑春城。置佐领以管之。自满水发源。至噶哈河주-D003管子(一作于)。宁古塔副都统。自噶哈河以东。以满水入海。管于浑春佐领。今自我稳城钟城等地。正北溯噶哈河。而至宁古塔为六百馀里。西北出白山之北麓。沿混同江而至乌拉城为七百馀里也。〇又按胜览钟城府。载愁州洞、甫青浦洞、南京馀洞、伐时温洞、下乙阿洞。皆系豆满江外之地。郑氏地图。钟城界外。有浦项洞、下毛洞、门岩洞、阿只洞、毛老洞、古城洞、五华洞、原之洞、乃也洞、盗贼洞、尔板洞。至于分界江之下。今未可详也。(分界江边。又有件加堆。)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5L 页

满水。又至柔远堡西。屈而东流。径稳城府北。
满水。又北为犬滩。为压江滩。径永达堡西。堡即永乐十六年所置。(我 太宗十八年。)有兵马万户以守之。属于稳城也。明万历二十二年。(我 宣祖二十七年。)钟城境易水部。野人来围永达堡。兵马使郑见龙。领兵二千攻破之也。〇满水。又北径柔远堡西。堡置佥节制使以守之也。〇满水自柔远堡北。屈而东流。至稳城府北。府古胡里改路주-D005也。(详见会宁府。)逮我国初。女真乘虚入居号多温平。宣德九年。金宗瑞措置北边。正统六年。(我 世宗二十三年。)置稳城郡于多温平。寻升为都护府。即我东北边界之顶也。
葛哈水。自宁古塔来会。
葛哈河。盛京志。作噶哈哩河。源出于马儿虎力窝集。窝集者。山也。其山在宁古塔城南一百五十里。长白山一干。东北走为勒福陈冈。又东北为马儿虎力山。方言谓巨山多树林者曰窝集也。此山北麓之水。为马儿河、阿布河。入于虎儿哈河。西麓之水。为松景河。渣准河。入于镜泊南麓之水。总注为噶(一作葛)哈河之源也。〇葛哈河南流。右合虎脊河。河出于宁古塔南三百里无名山。东流入于葛哈河。盖宁古塔之地。多太山深林。而土旷人稀。山多无名也。〇葛哈河。又南左合哈孙河(跲孙河)。河出于宁古东南五百里无名山。西北流入于葛哈河也。哈孙河(跲孙河)。在宁古南三百二十里。 〇葛哈河。又南右与布儿河合。即布儿哈图河也。出宁古塔南六百里无名山。东北流受拦河。入于葛哈河。(布儿河在宁古南四百里。)拦河亦出无名山。东北流入于布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6H 页

后汉书东夷传云。北沃沮一名买沟娄。去南沃沮八百馀里。其俗皆与南同界。南接挹娄。(案俗与南同者。谓与东沃沮同俗也。挹娄今宁古塔地也。此当作北接挹娄。)挹娄人喜乘船寇钞北沃沮畏之。每夏辄藏于岩穴。至冬船道不通。乃下邑落。(其耆老尝言于海中得一布衣。)又云。挹娄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魏志同。)〇先生云。北沃沮者。今咸镜北道六镇之地也。东沃沮明是咸兴之地。则咸兴之北八百里。在大海之滨者。岂非今庆源庆兴等地乎。挹娄之人。乘船寇钞者。北自噶哈哩河。顺流南下四五百里。至我稳城府北。入于豆满河。则稳城庆源庆兴诸邑。皆在沿河之地。当受寇钞也。除此以外。在沃沮之北八百里大海之滨。而受挹娄人乘江船寇钞者。更无其地也。(至冬不通则非海船也。)魏志母丘俭(毋丘俭)传云。正始五年。俭出玄菟。讨句丽六年。宫遂奔买沟。(东川王奔北沃沮。)俭遣王颀追之。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〇句丽史云。王以一千骑。奔鸭渌原。王颀追之。王奔南沃沮。至于竹岭。〇先生云。买沟者。今之豆满河南地也。句丽东川王。为母丘俭(毋丘俭)所逐。自丸都城。南渡鸭渌河。东南踰嶭(一作辥)罕岭。(即竹岭。)至咸兴地。(南沃沮。)又为王颀所逐。北走千馀里。至豆满河边。(即买沟。)即所谓肃慎南界也。(宁古塔之南。)〇𤲟案北沃沮者。今六镇之地也。汉成帝河平元年。句丽东明王。伐北沃沮。灭之。以为城邑。故东川王得奔于此。至晋武帝太康六年。慕容廆袭夫馀灭之。其子弟走保沃沮。(见晋书。)沃沮者。北沃沮也。及唐玄宗之后。地入于渤海。则豆满、葛哈二河。南北诸地。皆其所疆理者也。
星湖僿说云。我 成宗二十二年(明孝宗弘治四年。)春正月。尼么车野人。寇造山堡。抢掠人畜。庆兴府使罗嗣宗追之。中箭死。将讨之。城底野人吾道里等。皆言女真兀狄哈。有五姓而尼么车最盛。居速平江边。距我境五日程。其间有郁地林深路阨。过此平原矣。可以长驱往征。于是以永安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6L 页

僿说又云。我 孝宗九年。(清顺治十五年。)大国徵兵助攻车汉。车汉者。罗禅也。于是。以惠山佥使申浏。移拜北虞候。领兵赴之。三月初一日。渡豆满河。十三日。渡鱼济江。十六日。历毛段江。十九日。达宁古塔中间。树林蔽天。人迹未到。麋鹿成群。鱼不避人。长十馀尺。以佃以渔。飨士皆饱。(详见混洞江条。)〇𤲟案渡豆满而北。行六百馀里。可达宁古塔。其间有葛洽河(葛哈河)而已。僿说所云。鱼济、毛段二水。必是葛洽河(葛哈河)及其所合之水若布儿洽达(布儿哈达)等也。今葛洽河(葛哈河)左右之地。多荒僻芜废。树林蔽天者。
废四郡故事曰。 太祖受命。东北一道。畏威怀德。野人酋长至移兰豆满。皆来服事。佩剑入卫。东征西伐。靡不从焉。如女真干朵、豆温、夹温、猛哥帖木儿等。兀良哈则土门括儿牙户儿逸嫌真等。兀狄哈则速平江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7H 页

高丽史地理志云。九城之地。久为女真所据。睿宗二年。(宋徽宗大观元年。)命元帅尹瓘。副元帅吴延宠。率兵十七万。击逐女真。筑城于英州、(后并于吉州。)雄州、(亦并于吉州。)福州、(今端川。)吉州。(今吉州。)三年。城咸州及公崄镇。筑宜州、(今德源)通泰、平戎三城。于是女真失其窟穴。连岁来侵。四年。撤九城。又云。公崄山城。一云孔州。一云匡州。一云在先春岭东南。白头山东北。一云在苏下江边。未可考。〇胜览云。尹瓘自咸州。至公崄镇。筑九城为界。立碑先春岭。又云。自高岭镇、豆满江。踰古罗耳。历吾童站、英哥站。至苏下江滨。有公崄镇古基。南邻贝州。北接坚州。〇𤲟案林彦九城记明云。其地方三百里。西北介于盖马山。则九城。皆在咸兴以北三百里之内白头山之南也。
备考云。豆满江。至会宁经高岭之镇。防垣之堡。钟城之府。潼关之镇。为压江滩。左过土门江。东流经稳城府北。左过葛哈里河。
满水。又东至美钱堡北。左合呼兰水。
美钱堡。在稳城府东二十六里。置佥节制使以守之。明成化二十年。(我 成宗十五年。)所置也。满水自稳城至美钱。其间有龟岩滩、(稳城北八里。)柳田滩、(稳城东北六里。)于汀滩、(稳城东北七里。)他乃滩、(稳城东北八里。)浦项滩(稳城东北九里。)之名。备考云。豆满江。又东流为龟岩柳田于汀之滩。经美钱堡是也。胜览又有秃邑滩。(稳城北五里。)
又折而东南。左受英爱之水。
此即盛京志所称土门江。绕朝鲜北界。复东南折。备考所云。豆满江。左过三汉川。又折而南流者也。〇英爱河。我邦称三汉川。源出于箍篱山。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7L 页

又南径黄柘坡、训戎堡。
黄柘坡堡。在稳城东二十七里。差权管以戍之。明嘉靖二年所置也。(我 中宗十八年。)〇满水。又右合黄柘水。水出稳城府庆关岭。北流入于满水也。〇满水。又南出行城下。其城始于会宁府之秃山烟台。尽之于此。(详见上会宁条。)城外有大石。立于水边。戍削四棱。矗入霄汉。其上常有云气。命曰立岩。水至此为滩也。〇满水。又南径训戎堡东。堡有佥节制使以守之。水径其堡而分派。环古耳洲而复合也。按清会典则例云。乾隆十三年。(我 英宗二十四年。)题准朝鲜国王咨。称彼国训戎镇。越江东边。有乌喇民人。造家垦田。照康熙五十四年定例。(见下厚春条。)行令宁古塔将军确察禁止也。
至庆源府东。(句)受其府前之水。
府古五国之地也。(沿革详见会宁府。)久为女真所据。称会叱家。明洪武时。我 太祖始置府于孔州。(今庆兴。)以其地有德陵安陵。改为庆源府。永乐七年。(我 太宗九年。)移治于苏多老。(今属于庆源。)明年。女真入寇。韩兴富战死。郭承佑败绩。于是。迁两陵于咸州。徙其民于镜城郡。遂空其地。十五年。(我 太宗十七年。)复置庆源府于镜城之富居站。盖不忘其旧也。宣德八年。我 世宗因斡朵之亡。设镇于斡木河。(今会宁。)遂措置六镇。移府于会叱家之地。仍称庆源府。即今所治是也。水自发源。至入海。通称豆满。然在庆源者为主。故祀典。祭北渎神于此。载中祀。胜览云。豆满江。出白头山。历东良。(句)北斜地、(今茂山地。)阿木河、(今会宁。)愁州、(今钟城。)童巾、(钟城北。)多温、(今稳城。)速障(稳城东。)等处。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8H 页

满水。又东南。至安原堡东。
满水。又东南径镇北古城。东旧有堡于此。今废之也。〇满水。又径安原堡。东堡距庆源府三十里。差权管以守(一作戍)之也。〇满水。又南至苏多老古营东。营古女真地也。我 太宗九年。移庆源府治于此。设木栅以居。明年。因女真入寇。遂虚其地。而营仍废之也。
厚春水。从塞外西注之。
厚春水。金史。称浑蠢水。提纲。作辉春河。盛京通志。作浑春河。胜览。作训春江。备考。作后春江。皆一也。源出于通垦山。山在宁古塔东南。浑春城东北(一作南)七百里。高一里。周围四里也。〇厚春水。西南流右合汉达河。河出宁古塔东南六百二十里乌儿浑山。西流入于厚春河也。〇厚春水。又西南径浑春城东。即驻防协领之所居也。旧无防守。康熙五十三年。始设诸官。留满洲兵以守之。盛京通志。浑春城。有协领。(一员)副协领。(一员)佐领。(二员)防御。(二员)饶(一作骁)骑校。(三员)笔帖式。(二员)清一通志。浑春地方在宁古塔城东南浑春河左右。其南与朝鲜接界。皆库雅拉等所居。(即我所称厚春部落。)其管辖。东至海二百八十里。西至土门河二十里。北至佛思恒山一百二十里。南至海一百一十里。西北至喀哈里河一百一十里。而阿尔楚呼山。(东五里。)喀尔代山。(东八十馀里。)皆在城东之境也。
皇朝文献通考云。浑春。在宁古塔城东南六百馀里。其南与朝鲜接界。自浑春河左右。皆库雅拉人等所居。亦名库尔哈。康熙五十三年。设协领及佐领防御饶(一作骁)骑校等员。管理各户。属隶于宁古塔副都统。仍统于奉天将军。(舆地考。)又云。浑春。协领一人。佐领三人。防御三人。骁骑校三人。笔帖式二人。助教官一人。八旗满洲。领催三十八名。骁骑四百十二名。(又云。康熙五十三年。设浑春协领。即以捕獭之库尔哈一百五十名。充额兵。五十四年。增四十名。乾隆十七年。增六十名。二十五年。增二百名。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8L 页

清会典则例云。崇德年间。定宁古塔人。往会宁地方市易者。每年一次。库尔喀人。往庆源地方市易者。每二年一次。〇𤲟案北关互市有二处。我 仁祖朝。宁古塔乌喇两处人。持户部票文来。贸农牛、农器、食盐。是为会宁开市。其后岩丘赖达户人。来贸农牛、犁釜。是为庆源开市也주-D026。
胜览云。训春江东北七十里。有于罗孙山。其北二十里。有古石城。名曰于罗孙站。其北三十里。有虚乙孙站。其北六十里。有留善站。其东北七十里。有土城古基。名曰巨阳城。(亦云开阳城。)内有两石柱。古悬钟处。高三尺。圆径四尺有奇。尝有庆源人庾诚者。至其城。碎其钟。用九马驮来。才十之一。从者三十馀人皆死。其遗铁。置草中。人不敢取之。世传城乃高丽尹瓘所筑。西距先春岭六十里许。〇𤲟案今自厚春河合流处。东北踰壶兰河二百馀里。有飞腰城英爱城及旡(一作无)名古城(见上英爱水条)自此而东南有喀尔代山通垦山。皆是宁古塔之南界。而无巨阳罗孙等名。盖古今方言之殊也。
又南至乾原堡东。
满水。又南径东林古城。东亦称龙堂城。庆源东南四十里地也。城极险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9H 页

右受五龙之水。
五龙水。出会宁府之葛坡岭。北流径鹿野仓。右合鱼隐水。水出于严明山。北流入五龙水也。〇五龙水。又北为涪溪。亦曰俯溪鹿野岘之水。亦入于此钟城府南四十五里地也。〇五龙水。又右与柳水合水。出于庆兴府之松真山。西北流径柳城洞及防山仓。入于五龙水也。〇五龙水。又北至陪下仓。左与中秋溪合。溪出于会宁之全以尚岭。东流径细谷润洞。至关北行营之南。营古北沃沮地也。逮我国初没于女真。称伯颜愁所。宣德时。措置六镇。移石幕宁北镇于此。号钟城郡。寻以斡木河当贼冲。而距镇阻隔。声援悬绝。别置镇于斡木河。(会宁府。)移钟城治于愁州。(今钟城。)以宁北镇。为行营。正在六镇之中。声援相及。(钟城地)豆满河冰合之时。咸镜北道兵马节度使。自镜城出镇于此。所谓风和六朔。居镜城。风高六朔。居行营是也。〇中秋溪。又右合花丰水。至龙岩。入于五龙水也。花丰水。出于花丰德山。东流来合。其山上。有皇帝冢云。〇五龙水。又东至乾原堡南。入于满水。胜览云。吾弄草川。在庆源南四十五里。源出镜城府柳城洞。会宁府细谷里等处。东流入豆满江。吾弄者。五龙之声转也。
满水。又南径阿山堡。
满水。又南径阿山堡东。堡有兵马万户以守之。属于庆源也。〇满水。又南右合农耕水。水出于庆兴府农洞。北流与松真山水合。入于满水也。〇满水。又东南径阿吾地堡东。堡置兵马万户以守之。属于庆兴也。
折而东。历抚夷堡。左受塞外八池之水。
抚夷堡。在庆兴府北三十里。有兵马万户以守之也。〇塞外八池。宁古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69L 页

清一统志云。崇德元年。瓦尔喀不靖。命尼堪。率众出朝鲜咸镜道往征。将出会宁。朝鲜列营拒之。以兵袭我。尼堪皆败之。降其哈忙城。〇开国方略云。太祖高皇帝戊申年。东海瓦尔喀部来朝。己酉年。明令朝鲜。归我瓦尔喀八户。太祖遗明书曰。邻朝鲜境而居。瓦尔喀部众。皆吾所属也。太宗崇德四年。命朝鲜以舟师攻熊岛。仍遣将率兵百人。往瓦尔喀。收其馀党。〇圣祖御制集云。闻朝鲜国有八道。北道与瓦尔喀地方。土门江为界。西道接我凤凰城。〇𤲟案满水之北。为库尔喀、瓦尔喀二部之地。库尔喀。即庆源江对界。浑春城之所辖也。瓦尔喀。即庆兴江对界。近海之地也。
又东南至庆兴府东。(句)受赤池之水。
府古渤海东京界也。高丽时。为女真所据。宋大观元年。睿宗遣尹瓘、吴延宠。击逐女真。筑九城。(睿宗二年也。)时设砦于此。为公崄镇内防御所。三年。还撤之。入于女真。明洪武三十一年。我 太祖(七年也)拓地。至豆满河。因古址(一作趾)筑城于此。为孔州。寻以国家肇基之地。改为庆源府。为其地有德陵、安陵也。永乐七年。我 太宗。(九年也。)移庆源府于苏多老。今属子(一作于)庆源。 明年。因女真入寇。迁两陵于咸州。遂空其地。宣德九年。我 世宗。(十六年。)遣金宗瑞措置六镇。明年。修孔州旧城。析为孔城县。寻改为庆兴。升都护府也。〇赤池。在庆兴府南十里。周数里。北与满水相连。池上有古城。甚危险。世传我 度祖射龙于此池。盖汉高泽蛇。高丽龙女之类也。 正宗御制赤池碑。若曰。我 先祖度王。尝居于庆兴之望德山下。(即所云斡东。)梦一神翁告曰。我南池之龙也。有客龙据我池。将夺我潜窟。闻公善射。请以一矢殪我敌。事苟成。我且知德。俾庆公之后。王许诺。既觉带櫜鞬。登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70H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70L 页

满水。又东南径造山堡。
满水。又径造山堡。东古之镇边堡也。有兵马万户以守之。今废也。〇满水。又东径斡东地北。即庆兴府东南三十里也。元末。我 穆祖。自德源移居于此地。元以 穆祖。为南京五千户所达鲁花赤。王业之兴。自此始也。 穆祖每至女真诸千户所。必宰牛马。飨宴累日。诸千户所。至斡东。 穆祖亦如之。遂数相宴会。 翼祖承袭。亦如之。后 翼祖威德渐盛。诸千户所手下之人。皆归心焉。诸千户所。忌而谋害之。乃谬告曰。吾等将猎北地而来。请停会二十日。 翼祖许之。过期不来。乃亲往至奚关城。(在厚春河边。)道逢一老妪。戴水桶而来。 翼祖渴欲饮。老妪告之曰。此处之人。实欲因兵谋害贵官也。 翼祖遑遽而反。使家人乘舟。顺豆满河而下。期会赤岛。自与孙夫人。至庆兴后岘。望见斡东之野。贼骑已弥满矣。遂入赤岛避祸。而事有非常。如滹沱之冰合焉。后还居于德源府也。
至鹿屯岛。入于海。
鹿屯岛。在造山南二十里。亦称沙次麻岛。方言呼鹿曰沙儿。参谓麻曰参。故目之也。旧有农堡。置兵船。今废。胜览云。豆满江。至庆兴府沙次麻岛。分流五里许。入海。备考云。豆满江。又东流经造山。至鹿屯岛。入于海。余按鹿屯岛。有战胜台。明万历十五年。(我 宣祖二十年。)忠武公李舜臣。为造山万户。破贼兵于此。忠武公行录云。万历丙戍(丙戌)。公为造山堡万户。丁亥。兼鹿屯岛屯田官。以本岛孤远。且防守军少为虑。屡报于兵马营。请添兵节度使李镒。不从。秋。贼果举兵围公木栅。有衣红毡者数人。在前麾进。公弯弓。连中其红毡者。皆仆于地。贼退走。公与李云龙等。追击之。夺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71H 页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71L 页

盛京志云。宁古塔正南。至土门江入海处。约一千馀里。〇𤲟案今自满水入海之口。西北距庆兴府六十里。正北距宁古塔千馀里。而卵岛、麻田岛、楸岛。皆在其口。两国之界也。郑氏地图。岳阳串瑟海。在于海口。尹氏地图。自此而东北。又有熊岛、尔邑富、白无、黑无等岛也。今自其入海之口。西行则历西水罗堡。而达于富宁镜城。东行则历渚沦河口。遂分河口。迤而东南。抵唏喀塔山之南及喜禄河之口。皆宁古塔东南界也。备考云。白头以东。(鱼润土门之所源。)圆山长白茂山之岭。(西北川朴下水。斡木河之所源。)至于松真白兵(五龙农耕水之所源。)以北诸山之水。入此原派。自界碑发源。至鱼润合处。为四百里。〇𤲟案备考。当添马儿、(葛哈河之源。)箍篱、(英爱水之源。)通垦乌儿。(厚春河之源。)以南一条。
备考关防篇云。豆满江沿。自茂山三山社而始。茂山、(三百五十五里。)会宁、(九十六里。)钟城、(一百十六里。)稳城、(七十一里。)庆源、(一百十五里。)庆兴(九十一里。)总八百四十四里。又云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第 372H 页

水道提纲。自土门江南岸。为朝鲜东北境。自注云。国东北最远者曰庆源府。西北之稳城及美践镇城。东十三度近。十四度极。出地四十二度弱也。最东者曰庆源府。东南之庆兴城及李凤坡。当土门江海口。东十四度五分极。出地四十二度五分也。又南为海岸之西水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