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自动笺注)
第二集經集第九卷論語古今註(卷三)
 雍也(中)
  
華使於齊。
冉子爲其母請粟
子曰與之釜。
請益
曰與之庾。
冉子與之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
乘肥馬衣輕裘
吾聞之也。
君子周急
不繼富。
(衣去聲)
 馬曰子華
弟子公西華之字
(邢云史記公西赤字子華
鄭玄魯人
孔子四十二歲。
)〇邢曰冉子卽冉有也。
子華時仕魯。
爲魯使適於齊。
爲其母請粟者。
其子出使家貧也。
〇補曰夫子時爲大司寇
冉子爲家宰財粟
〇馬曰六斗四升曰釜。
(邢云昭三年左傳注云四升爲豆。
四豆爲區。
四區爲釜。
)〇包曰十六斗曰庾。
(邢云聘禮記云十六斗曰籔。
鄭注今文籔爲逾。
是庾逾籔。
其數同。
)〇馬曰十六斛曰秉。
(邢云聘禮記云十斗曰斛。
十籔曰秉。
鄭云秉十六斛。
)〇補曰周賙通。
朱子曰周者。
不足
繼者。
續有餘。
〇補曰不留親養而美其裘馬
子道也。
裘馬美則其富可知
故曰不繼富也。
子華素貧
職當敝裘羸馬。
慮其親養。
子華不然
深責之也。
〇紘父曰釜庾至少
不可以遺人母。
冉子知與釜與庾。
夫子微言不可奉承
故與之五秉
適中孔子之旨。
非擅與也
 鄭曰非冉有與之太多(邢子華家富而多與之
是繼富故非之。
)〇駁曰非也。
子華誠富則冉子豈有請粟之理。
孔子之意。
未有美裘馬而忘菽水者。
裘馬美則其富可知
何爲富哉
夫子之怒。
在於美裘馬而忘菽水
非以五秉
不當與也
始言與釜。
示意也。
次言與庾。
示意也。
冉子旣知夫子之意。
內領其意。
子華而誦之。
外厚其遺。
夫子
禮貌
賢弟子之事也。
先儒眞以五秉指爲太多
一則不當與。
二則不當多與。
惟以多少
爭立義理
不亦謬乎。
五秉
舂之爲米。
不過爲數十斛
措大眼孔雖小。
以此瑣瑣看作大物
何其拙矣。
 〔質疑〕輔曰大夫無私交。
此必未爲大夫時事
孔子將之荊。
先之以子路
申之以冉有
皆使之類也。
案子華之爲公使私使。
雖不可定
若是私事輕裘肥馬
尤不合理
 金曰請粟與秉。
皆出冉子。
則是其時夫子宰財者冉子也。
伯高之喪。
冉子攝束帛
乘馬而將之。
可見也。
(見通義)
 侃曰案包注十六斗爲庾。
與賈氏注國語同。
不合周禮
周禮旊人云豆實三而成觳。
(鄭云豆實四升則觳實一斗二升也。
)又陶人庾實二斛。
陶旊文則二斗四升矣。
而包氏注曰十六斗爲庾。
卽是聘禮之籔也。
聘禮十六斗曰籔。
不知包賈當別有所出耳。
(旊方往反
讀爲斛。
)〇案此當以聘禮注爲正。
(毛聘禮諸侯之使。
十車
列館門外
據禮注每車一秉五籔
是館廩之
十車有十五秉。
冉有據此三分之一。
予其家。
此亦準聘禮而行之者
〇案毛說亦非也。
聘禮賓餼。
主國之事。
何與於是。)
原思爲之宰。
與之九百辭。
子曰毋。
(句)以與爾鄰里鄕黨乎。
(集注連上爲一章。)
 包曰弟子
原憲
思字也。
(邢云史記原憲字子思
鄭玄魯人
)孔子魯司寇
原憲爲家邑宰
(邢云大夫有采邑。
)〇孔曰九百。
九百斗。
〇邢曰毋禁辭。
〇鄭曰五家爲鄰。
五鄰爲里。
萬二千五百家爲鄕。
五百家爲黨。
 孔曰祿法所得
當受無讓。
〇駁曰非也。
仲氏常祿也。
若是常祿
不當與也
原思雖廉。
不得辭矣。
〇案原憲至貧。
孔子使與其鄰里鄕黨
則九百之外
本有常祿
庇其十口可知
子謂仲弓犂牛之子
騂且角。
雖欲勿用
山川其舍諸。
 補曰犂牛
黑牛也。
(史記索隱云犂。
黑也。
)周牧人云陰祀用黝牲
(黝黑也。
)陰祀者地示之祭。
社稷五祀五嶽是也
(大宗伯)陽祀雖用騂牲
(陽祀者。
天神之祭。
)祭天之牛。
又用繭栗
(見王制)騂且角則祭地祭天
俱無用矣。
(宗廟牛角握。
握者四指也。
角已成則宗廟
祭。
不可用。
)然周牧人云凡外祭毁事。
用尨可也
毁事者。
庪縣疈辜
(毁牲而用之。
)秩亞於血祭
山林川澤之祭也。
(鄭云外祭
王所過山川。
)尨者雜也。
(鄭玄)謂不拘毛色。
雜用諸色也。
犁牛之子騂且角。
祭地(謂社稷五祀五嶽
)祭天
不可用。
至於山川之祭。
亦當棄之乎。
仲弓賢父之子
(說見下)時人仲弓之賢。
不如其父。
無所用。
孔子若曰不如父。
則雖不堪大用
獨不得降一等而用之乎。
凡牲騂者易得。
犂者難得
故以犁牛喩賢父。
〇純曰諸之乎也。
(出小爾雅
如盍之謂何不。)
 何曰犁雜文
角者角周。
(角之圍)正中犧牲
〇駁曰非也。
犂與𤛼通。
(見字書)𤛼者黎牛也。
黎者黑也。
(堯典注)鵹黧等字。
凡從䄪者皆黑。
未聞其以駁雜爲犁也。
國語播其犁老
犁老顔色垢黑也。
犁之爲黑。
不旣明乎。
孔子祗言角耳。
何平叔何以知此角一字之中
含有角周正中犧牲之意耶。
其義無所立矣。
(韻會犂者牛駁文
見論語注而言之者
不足據也。)
 何曰雖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
山川寧肯舍之乎。
〇駁曰非也。
人苟不用
山川之神。
安得不舍之。
其將夢告以求之乎。
且如平叔說則不但山川不合
抑亦百神不舍矣。
 何曰父雖不善
不害於子之美。
(邢云仲弓不善
)〇駁曰非也。
仲弓之父雖不善
指斥譏罵犁牛之子
必非君子之言。
孔子豈爲是也
王充論衡
仲弓伯牛之子
必有所據。
伯牛顔淵閔子騫
入德行之科。
及其寢疾
孔子甚惜之曰斯人有斯疾。
賢可知。
(如會晢父子
游聖門。)
 家語冉雍字仲弓
伯牛宗族
生於不肖之父。
德行著名
(七十二弟子解)〇史記弟子傳亦同。
(稱其父行賤)〇駁曰非也。
西京官學
原自誤解
故誣云不肖
云行賤。
不足據。
(家語僞書)
 漢書樊酈傳贊仲尼犁牛之子騂且角。
雖欲勿用
山川其舍諸。
言士不繫世類也。
〇案漢儒於此
從來誤解
 王充論衡云母犁犢騂。
無害犧牲
祖濁裔淸。
不妨奇人
鮌惡禹聖。
叟頑舜神。
伯牛寢疾
仲弓潔全。
顔路庸固。
回傑超倫
孔墨祖愚。
聖賢
王充漢人
博通墳典
仲弓之爲伯牛之子
必有所據。
但其父子優劣
仍同注說
其所短者。
寢疾
寢疾惡行乎。
誠若伯牛之子
則賢父之子也。
 許東陽云犁訓襍文無據
當是負犁而耕之牛。
楅衡之牛也。
騂且角者。
有重騂字看者亦偏。
〇駁曰非也。
其所起疑之端則精確
 毛曰司馬牛本名耕
孔安國謂名犂字子牛。
以耕卽犁也。
則牛本名犂
其曰犁牛之子者。
耕牛以暗刺其名與氏。
云色雜。
旁見也。
〇駁曰非也。
譏刺人父名氏
非聖人之言行也。
 吳程曰犂與黧通。
黑黃色。
〇駁주-D001非也。
鵹黃亦稱黧黃
蓋以鸎之爲鳥。
黑處深黑。
黃處鮮黃也。
其可曰黑黃色乎。
 伊川云多曰字。
(子謂仲弓曰)〇金曰此與第九篇子謂顔淵句同。
曰字似無嫌
(見通義)〇案曰字不必去。
與子謂南容
子謂子賤
文勢不同
(子罕篇子顔淵曰。
亦非對顔子而言之。)
子曰也。
其心三月不違仁。
其餘日月至焉而已矣。
 朱子三月
言其久。
(非謂三月後必違。
)〇補曰違猶離也。
(上篇君子終食之間違仁。
)仁者嚮人之愛也。
子嚮父弟嚮兄臣嚮君牧嚮民。
凡人與人相嚮藹然愛者
謂之仁也。
其心不違則不止顯於行事而已
心實然也。
〇補曰其餘。
諸弟子。
日月至。
不違仁。
或引至一月
或引至數日也。
〇案中庸曰民鮮能久矣
能久則聖人也。
顔子不能無過
故曰不貳過
不能無過則不能無間斷
其間斷甚疏。
故曰三月不違
 何曰餘人暫有至仁時。
(邢說同)〇駁曰非也。
暫至旋退則其所以違於惡者幾希
孔門諸弟
不及顔子
不仁何至如是
蕭山日月三字
當是一日一月至。
不當曰日一至一至也。
一字顚倒
相去萬里
其言是也
李南云日月至焉。
或一日在仁上。
一月在仁上。
非謂一至一至
季康子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子曰由也果。
從政何有
曰賜也可使從政與。
曰賜也達。
從政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
曰求也藝。
從政何有
 補曰從政
謂仕而行政也。
(如從事於斯之從。
)〇朱子曰果有決斷
(包亦云)達通事理。
(孔亦云)藝多才能。
(孔亦云)〇補曰何有
不難也。
公元前621年
 爲政大夫
從政者士。
(純云春秋之世。
諸侯之國
爲政者必其正卿一人
)〇駁曰非也。
楚狂接輿曰今之從政者殆而。
(見下篇)春秋傳曰晉之從政者新。
未能行令
(宣十二)晉語趙宣子曰事君而黨。
何以從政
此皆指大夫之操政柄者。
況鄭子産從政一年
輿人誦之。
(襄三十)正是所謂正卿一人爲政者。
今必欲一反朱子之說。
壓之曰爲政大夫
從政者士。
豈非心術之病乎。
雜記曰期之喪。
卒哭從政
九月之喪。
旣葬而從政
(王制父母之喪。
三年從政
齊衰大功之喪。
三月從政
)王制曰將徙於諸侯。
三月從政
自諸侯來徙家
朞不從政
義詳주-D001余禮箋。
此皆士大夫通禮
則經云從政者。
不宜主一論。
三子之才。
方蔚有聲譽。
卑位小官
不必擬議
當以朱子說爲
季氏使閔子騫宰。
閔子騫曰善爲我辭焉。
如有復我者。
則吾必在汶上矣。
(復入聲)
公元前615年
 朱子閔子騫
弟子
(魯人也。
)〇補曰費。
魯東郊地名。
(伯禽誓師于費。
又費庈父魯大夫
事見隱二年
)季氏取之爲己邑。
〇襄七年
南遺宰。
請城費。
十三年
南蒯以費畔。
(畔季氏)又公山弗擾以費畔。
(畔季氏)定十二年。
孔子(時爲大司寇)使仲由季氏宰。
三都
收其甲兵
(墮者。
其城邑也。
)費其一也。
〇孔曰季氏邑宰數畔。
子騫賢。
故欲用之。
〇補曰善爲我辭。
使者善其辭令
(爲去聲)復往來也。
(說文云)汶。
水名齊魯之境。
(邢云地理志云汶水泰山萊蕪
西南入齊。
在齊魯北
)〇孔曰去之汶水上。
欲北如齊。
(陳云辭之雖婉。
絶之甚決。)
 孔曰季氏不臣
又曰不欲爲季氏宰。
(邢禮樂昭公
不臣也。
)〇案費者。
魯之巖邑
季氏兎窟也。
(楚語范無宇曰國有大成
未有利者。
昔齊有京櫟
魯有弁費。
)季氏居費則不能執國命
在國則不能制費畔。
其勢兩難
得賢者而爲之宰。
季氏之利也。
季氏之利。
公家之削也。
君子爲人謀忠。
旣受其任。
治之不得不忠。
於費則害於魯
子騫所以辭也。
孔子大司寇
使仲由季氏宰。
先墮費邑
外輔季氏
其實所以存魯也。
季氏之召子騫
不知在於何年。
要在子路墮費之先。
子騫季氏不臣之故。
而不欲爲宰。
孔子子路目見子騫守義
猶復不覺
同陷不義
有是理乎。
仕於季氏
孔門之所恥也。
 毛曰夫子一門
多事季氏
夫子已先季氏史。
季氏司職吏
孟子云爲委吏乘田者。
不可以犬彘詬之。
〇毛述齋曰由、求事季氏
不特夫子許之。
且欲倚之以行道
公伯寮愬子路季孫
而夫子以道之將行
道之將廢。
陰折伯寮。
明明見之論語者。
 集注釋音復。
扶又反。
〇案復若非入聲
則復我二字
不成文
孟子有復於王者曰力足以百鈞
非必復命而後謂之復也。
復者往來相告之義也。
公元前609年
 家語執轡閔子騫宰。
問政孔子
孔子爲政猶御也。
(其文甚長。
今刪之。
)〇案觀於子騫之答。
無始辭終赴之理。
家語僞書
(楊見宇巖邑也。
子路治之三月無成
子羔治之九月無功
閔子不就也。)
伯牛有疾
子問之。
自牖執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
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
而有斯疾也。
 馬曰伯牛
弟子冉耕
(邢云史記冉耕字伯牛
鄭玄魯人
)〇朱子曰牖。
南牖也。
(說文云穿壁爲窓曰牖。
)禮病者北牖下。
(士喪禮牖作墉)君視之則遷於南牖下。
使君得以南面視己。
(本出喪大記孔疏)時伯牛家。
以此禮尊孔子
孔子不敢當
不入其室
而自牖執其手。
〇補曰亡之。
猶言失之。
(孔云亡喪也。
)謂將失吾賢友也。
朱子曰命謂天命
〇補曰斯人
難得之人也。
斯疾。
必死之疾也。
(包再言之者
痛惜之甚。)
 包曰牛有惡疾
不欲見人
(邢淮南子云伯牛癩。
)〇毛曰古以惡疾爲癩。
禮婦人有惡疾去。
以其癩也。
韓詩芣苢之詩。
謂蔡人之妻。
傷夫惡疾
雖遇癩而不忍絶。
劉孝標作辨命論。
遂謂冉耕歌其芣苢
正指是也
〇案斯人斯疾。
語意惻怛
故漢儒執此文。
演之爲說耳。
若是癩瘡
孔子愛之
骨肉
無緣親執其手。
只是必死之疾。
未見其爲癩也。
〇又按伯牛之家。
若以惡疾之故。
使孔子隔壁視疾
孔子不當執手
孔子旣有執手之愛。
則又何不入室而撫之乎。
孔子有必不得入室之故。
然後可以自牖執手
朱子之義不可易。
(君師同尊。
故冉氏用其禮。)
 〔引證〕漢書龔勝傳云稱病篤。
爲牀室中戶西南牖下。
東首朝服拕紳
使者南面立致詔。
〇案鄕黨篇加朝服之注。
亦與喪大記疏相合
 〔引證〕淮南子精神篇曰子夏失明
伯牛爲厲。
(厲癩也)〇王充論衡伯牛寢疾
仲弓潔全。
〇案仲弓潔全者。
伯牛癩也。
牲全曰牷。
是又陰用騂角之事也。
誤讀論語
演出妄言
以誣先賢
何益矣。
 毛曰亳社北牖
病者居其下。
誤矣。
〇案北本無牖。
但當曰北牖
當作北墉而已
盛氣憤罵何故也。
豈喪大記之誤字
朱子誤之耶。
子曰賢哉。
回也。
一簞食。
一瓢飮
在陋巷
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
回也。
 
補曰簞。
竹筐也。
(士冠禮
櫛實于簞。
)瓢。
匏勺也。
(剖而取其半也。
莊子云剖之以爲瓢。
)食。
飯也。
飮。
水漿之屬。
(周禮漿人曰王之六飮
水漿涼醫酏。
)陋。
隘也。
巷。
里塗也。
〇邢曰他人見之。
不任其憂。
回也不改樂道之志。
(孔亦云樂道
)〇純曰孟子伊尹有莘之野。
而樂堯舜之道焉。
顔子猶是也。
 張南軒簞瓢之貧。
所不堪。
〇案邢疏之意。
旁人來見而代憂也。
南軒之意。
他人易地則不堪也。
二者未知孰勝。
從舊說。
 王草堂語類云若樂天知命四字
壞了這樂則禪和子矣。
〇案禪家話頭禪法
一題
使人窮究
終不明言
(如庭前柏樹子類。
)此所謂禪和子也。
周茂叔令人尋孔顔樂處。
云所何事
明有條路可尋。
豈與禪法同乎。
王草堂必陸學也。
 〔引證〕莊子讓王篇云顔回郭外田五十畝。
足以飦鬻
內之十畝
足以絲麻
鼓琴足以自娛
所學夫子道者
足以自樂也。
〇案敦匜不具
故曰一簞
尊罍不備
故曰一瓢
安有六十畝乎。
非也。
冉求非不說子之道。
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
中道而廢
今女畫。
 補曰中道
中行也。
(復卦中行獨復。
)廢。
傾頹也。
(說文云屋傾曰廢。
)畫者
劃之爲線。
以爲限界也。
冉子多藝。
先言不足
自畫也。
 饒曰中道而廢者。
如人擔重擔行遠路。
行到中途
氣匱力竭
十分不得
方始放下
〇駁曰非也。
放下者。
停廢也。
是讀之如大功廢業之廢也。
不亦謬乎。
廢當讀之如荊軻廢之廢。
力盡而身頹也。
(左傳三年
邾子自投於牀。
廢於爐炭
〇廢謂頹墮也。
)豈停行之謂乎。
 〔引證〕中庸君子遵道而行。
半塗而廢
不能已矣
(鄭云廢猶罷止也。
)〇案鄭注非也。
君子雖八十而死。
半塗而廢也。
半塗而廢者。
力盡氣竭。
身自崩頹而死也。
此是至死不已至言
其言惻怛激烈
罷止之意乎。
 〔引證〕表記小雅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子曰詩之好仁如此
鄕道而行。
中道而廢
忘身之老也。
不知年數不足也。
俛焉日有孳孳
斃而后已
〇鄭曰廢喩力極罷頓
不能復行則止也。
〇案鄭注非也。
廢之爲字從广
本是屋宇傾頹之名。
鄭氏每以罷止爲言
豈不謬哉。
表記中庸
以中道而廢。
喩人之嚮道而死。
論語以中道而廢。
力弱者之頹仆。
其言有大小也。
 〔引證〕楊(一作揚)子曰百川學海至于海。
丘陵學山不至于山。
是故惡夫畫也。
(學行篇)
子謂子夏曰女爲君子儒
無爲小人儒
 朱子曰儒。
學者之稱。
(周禮冢宰儒者
以道得民
)〇孔曰君子爲儒
將以明道
小人爲儒則矜其名。
(皇氏本作馬融曰。)
 王草堂曰此大小當以度量規模言。
〇駁曰非也。
儒者學道之人。
所習者詩書禮樂典章法度
然其習之也。
其心爲道君子儒也。
其心爲名則小人儒也。
舊說雖若平常
深得本旨
集注以義利公私
別其同異
亦殊明白
豈但大小言哉。
子游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曰有澹臺滅明者。
行不由徑
非公事。
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包曰武城
魯下邑
〇補曰得人
得賢以爲丞佐也。
(如今鄕亭之職。
)〇孔曰焉耳乎。
皆辭
(案記形容夫子詞氣之緩。
)〇包曰澹臺滅明名。
字子羽
補曰後爲孔子弟子
(邢云史記澹臺滅明武城人
字子羽
孔子三十九歲。
)〇補曰行不由徑
謂入公署正路也。
(其朝謁不由微徑)公事
公家之事。
(武城乃公邑。
不屬三家
)牧民奉公是也
偃之室。
如今政堂
 邢曰行遵大道
不由小徑
〇駁曰非也。
大道迃回
小徑直捷
卑賤徒行者。
不妨由徑
此云不由徑者。
無私謁也。
(祭義云子道而不徑。
伯夷行不由徑
家語高柴君子不徑。
從此徑出。)
 楊曰爲政人才爲先。
蔡淸曰聞爾爲宰於彼。
曾得有立心制行之好人否。
不必爲政人才爲先。
子游不是滅明輔政
〇駁曰非也。
非公事。
未嘗至於偃之室。
則與議公事也。
輔政而何
飮射讀法
非公事。
 王應麟曰孔門弟子
言偃吳人
澹臺滅明南游至江
史記正義蘇州五里澹臺湖
儒林澹臺子羽居楚。
 〔引證〕哀八年
左傳吳伐魯。
子洩(卽公山不狃
)率故道武城克之
王犯(吳大夫)嘗爲之宰。
(嘗奔武城宰
)澹臺子羽之父好焉。
(與王犯相好)國人懼。
(恐其爲內應)〇案澹臺子羽
世居武城
子曰孟之反不伐
奔而殿。
入門
策其馬曰非敢後也。
馬不進也。
 孔曰孟之反
魯大夫孟之
(杜預云之氏族字反。
)〇朱子誇功也。
補曰猶鳴也。
(凡戰有鍾鼓
故自鳴者謂之
)〇朱子奔敗走也。
軍後曰殿。
策鞭也。
戰敗而還
(音旋)以後爲功。
反奔而殿。
故以此言自揜其功也。
公元前558年
 左傳哀公十一年
國書帥師我。
孺子洩帥右師
冉求左師
師及齊師。
戰于郊。
右師奔。
人從之。
孟之後入以爲殿。
抽矢策其馬曰馬不進也。
艾千子當時而入。
三刻而踰者。
季氏也。
激而蒐
乘。
五日而始從者
皆孟氏也。
人爲此泣也。
孺子爲此奔也。
則諸孟之心。
可知矣。
反之言。
若不自同于季。
似重有尤者然。
若不欲立異于族。
似欲分謗者然。
夫子目擊時艱
推原魯事。
若曰人人反之不爭也。
何憂魯哉。
不然奔也殿也。
功罪半也。
何以稱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
有宋朝之美。
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朱子曰祝。
宗廟之官
(下篇云祝鮀治宗廟
)〇孔曰祝鮀。
衛大夫子魚
(子魚臯鼬之盟。
乃長衛侯。
事見定四年。
)〇補曰佞辯慧如婦人也。
朱子宋朝
公子
美色
(定十四年。
左傳云衛侯爲夫人南子
宋朝
杜注云南子宋女也。
朝宋公子
舊通於南子
)衰世諛悅色。
非此難免
蓋傷之也。
〇補曰而有。
猶言或有也。
(一不字
兩有字。
)難乎免。
謂易罹於殃咎也。
 孔曰當如祝鮀之佞
而反如宋朝之美。
難免於今之世害。
(邢云若祝鮀之佞
而反有宋朝之美。
難免於今之世害。
)〇駁曰非也。
如是也。
孔子之言。
爲慕祝鮀之口給
而哀宋朝之枉罹也。
豈當於理乎。
經文而有二字
或似衍文
穿鑿至此
然而有者。
或有也。
孔子蓋云今人若不能素有祝鮀之佞
或有宋朝之美。
難免殃咎也。
又何疑焉。
 毛曰此寓言也。
無希世之資。
而徒抱美質
以游于人。
鮮有不爲世害者。
以佞比阿世
以美比賢質
〇駁曰非也。
以此怪談
欲攻朱子難矣。
 金曰而有而字。
與字
古者兩事相兼者。
以而字中遞之。
〇案此說亦通。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
莫由斯道也。
 補曰古者室制
西北全塞。
(皆土墉)南牖以納明。
(穿壁安牕
不可出入
)惟東有戶。
(當東壁之南)以通出入
自室而出者。
惟此一路而已
〇補曰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中庸文)自生至死
所由行也。
〇補曰何莫者
焦燥之辭。
識路者。
憂人之陷澤也。
 孔曰言人立成功由道
〇駁曰非也。
漢儒不知道
章句以取功名而已
故其言如此
 〔引證〕禮器未有入室不由戶者
第二集經集第九卷論語古今註(卷三)
 雍也(下)
  
子曰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補曰質謂本之以德行
(忠信之人可學禮
)文謂飾之以禮樂
(學先王之道。
)〇包曰野如野人
鄙略也。
〇補曰史掌文書。
禮序官云胥幾人史幾人。
(鄭云史掌書)〇朱子彬彬班班
相雜均適之貌。
 輔曰史如周官史小史之屬。
〇駁曰非也。
史小史
不但掌文而已
(大史下大夫)周官三百。
各有胥史
史之爲職。
但知謄傳。
故常全無義理
所以賤也。
郊特牲曰失其義。
陳其數。
祝史之事也。
然太史小史
職事猶廣。
未必失其義也。
 輔曰野猶近本。
史則徇末矣。
〇毛述齋文質不是本末
若是本末則商尙本周尙末。
必無是理。
〇駁曰非也。
夏殷周忠質文
本是漢儒讖緯雜說
孔子所不言。
孟子所不道。
二千年來
儒者蒙此大蔀。
不知解脫
何以議文質乎。
誠若殷人尙質
是質勝而野也。
若周尙文
文勝質而史也。
卽此一言
都把禹湯文武伊尹周公
皆作野人胥史
儒者之所屑言者乎。
聖人欲曉後學
言文質。
苟非其質。
無所施。
故所先者質。
非謂徒質可以成人也。
一身則徒質無文者。
不免野人
一國則徒質無文者。
不免爲仁夷。
待質而成。
本無質。
仍亦無
旣名爲文
其本有質可知也。
比之畫然
雖無丹碧
猶有絹本
本無絹。
何有丹碧
丹徒碧。
不名爲文
何則斑斑故也。
由是觀之。
旣有
驗其有質。
惟殷亦然
特其文采不能盡美
孔子每取周
非謂殷人以不尙文自命也。
盛則爲文成康
衰則爲幽厲平赧。
今之陋儒
每云周末文勝
不亦謬乎。
誠若周末文勝
周其再昌矣。
文之爲物。
盛於西周
衰於東周
滅於秦熄於漢冷於唐。
惟其滅也。
德敎禮樂典章法度
不可復興
而君不君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郊不郊禘不禘。
祖不祖宗不宗。
陵夷晦盲
不可復尋。
是則亡之。
故質亦亡也。
古者欲成其者。
先務其質。
也則不然
欲反其質者。
先修
先王之道不明。
無以反乎質也。
其勢之相乘相滅如此
儒者一開口。
輒以抑爲主
所謂識時務者乎。
凡言殷尙質周尙文者。
蒙蔀之不撥者也。
(其說本由於表記之誤讀。)
 〔引證〕表記子曰虞夏之質。
殷周之至矣。
夏之文
不勝其質。
殷周之質。
不勝
〇案漢儒文質之說。
千枝萬葉
皆以表記爲根氏。
勝質
則其文質彬彬然也。
不勝
則其文質彬彬然也。
勝質
非質勝也。
(勝者一克一負也。
不勝相敵而止。
)質不勝
文勝質也。
孔子嘗言堯之爲君。
煥乎有文章
則虞者文盛之時也。
孔子嘗言殷已愨
則殷質厚之時也。
煥乎而卒無以克其質。
則其文質彬彬然也。
純乎其愨而卒無以蔽其
文質彬彬然也。
孔子通執四代
以爲文質彬彬
其中有氣味之不同
虞夏以質見稱
殷周以文見稱而已
然且殷周之文
孔子竝稱
所謂殷尙質周尙文者。
漢儒之白撰也。
總之曰質曰
後世之人。
執其成效而評之者
豈有立國之初。
以尙自命
以尙爲法者乎。
〇又案表記上文虞夏之道。
寡怨於民。
周之道
不勝其敝。
此以鬼神之瀆與不瀆言之。
文質無涉
子曰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
幸而免。
 補曰罔。
欺也誣也。
(孟子云難罔以非其道。
)人之所以胥匡以生者。
直道而已
(子曰斯民者。
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
)其或誣罔得生者。
倖而免禍也。
時有人坐獄訟
誣罔得生者。
人皆與之。
孔子明其不然
〇案中庸君子居易俟命
小人行險徼幸
居易者直也。
行險者罔也。
 馬曰人所生於世而自終者。
以其正直
(邢云人自壽終。
橫夭者。
以其正直
)〇駁曰非也。
壽夭非所論也。
 韓曰直讀作德
(見筆解)〇駁曰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之者
之者不如樂之者。
 補曰知者聞而識其善也。
好者行而悅其味也。
樂者得而享其充也。
張南軒知者知其可食者也。
好者食而嗜之者也。
樂者嗜之而飽者
也。
子曰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語上也。
 朱子曰語告也。
(敎人當隨其高告語之。
)〇王曰上謂上知所知也。
(釋語上之上)兩擧中人
以其可上可下。
〇邢曰人之才識
凡有九等
上上聖人也。
下下愚人也。
不可移也。
上中以下
中上以上
是可敎之人也。
中人第五中中之人也。
以上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
以其才識優長
可以告語上知所知也。
中人以下
謂中下下上下中之人也。
以其才識暗劣。
不可以告語上知所知也。
言此中人若才性稍優則可以語上。
才性稍劣則不可以語上。
是其可上可下也。
 饒曰中人以下
非是不可以語上。
且使切問近思
由下以進於中。
則亦漸可以語上矣。
〇案不設九等
只是三等
若只三等
卽此中人不可聞道
亦可聞道
豈可兩用之乎。
若云除了中人
取其上下
以上語上。
相爲平等
不可曰以聖而敎凡也。
邢氏九等之說。
精覈詳明
中經旨。
不可易也。
臯陶九德之科。
唐虞九等選人矣。
醫師著差祿之法。
則周人以九等考績矣。
班固古今人表
其所創。
夫子所稱中人
九等第五無疑
 〔引證〕東方朔非有先生論。
吳王何爲其然也。
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也。
先生試言。
寡人將聽焉。
樊遲問知
子曰務民之義。
敬鬼神而遠之
可謂知矣。
問仁。
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
(知遠皆去聲)
 補曰爲善去惡曰義。
(制其宜以善我。
)務。
專力也。
〇包曰敬鬼神而不黷。
〇補曰難者艱苦也。
獲者得利也。
艱苦事先於人。
得利事後於人則恕也。
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樊遲從游舞雩
子曰先事後得
崇德與。
亦此意。)
 王曰無(一作務)所以化道民之義。
〇駁曰非也。
孟子羞惡之心。
爲義之端。
(羞者羞己之惡。
惡者惡人之惡。
)則義者本是去惡爲善之名。
當務之宜。
急於去惡。
朱子所謂人道所宜也。
天下之務。
莫及於去惡則智者也。
 
孔曰先勞苦而後得功。
所以爲仁。
〇駁曰非也。
仁者嚮人之愛也。
勞苦得功。
皆屬自己
仍是雞鳴而起
孳孳爲利者。
何以謂之仁也。
耕者盡力於耝耰。
賈人冒險風濤
莫不其所而後其所得。
將皆謂之仁者乎。
而後成仁
仲尼氏之恒言也。
〇紘父云灑掃糞除
先於人則仁也。
觴酒豆肉
後於人則仁也。
 〔引證〕表記子曰夏道尊命
事鬼敬神而遠之。
(節)殷人尊神。
率民而事神。
先鬼而後禮。
(節)周人尊禮尙施。
事鬼敬神而遠之。
子曰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
知者動。
仁者靜。
知者樂。
仁者壽
 補曰樂。
樂之也。
(五敎反)水之爲物。
循理行己
(朱子云周流無滯
)山之爲物。
厚德澤物
(草木生焉。
禽獸歸焉。
)此其別也。
無入而不自得
故其象爲動而樂。
與物而無所競。
故其象爲靜而壽。
(老子知人者智。
知足者富。
死而不亡者壽。)
 包曰知者樂運才智治世
如水流而不知已。
〇駁曰非也。
知者利仁
仁者安仁
立心雖異。
成效皆同。
於行之外
別有所謂智者自立門戶也。
知者所求。
不外乎成己。
包以治世爲智。
失之遠矣。
 孔曰無欲故靜。
〇駁曰非也。
仁者強恕而行。
故所求乎子以事父。
所求乎弟以事兄。
所求乎臣以事君。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此不求於物而先自我施之也。
象爲厚德澤物
故曰靜。
 鄭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樂。
(邢云役用才知
成功得志
故歡樂。
)〇駁曰非也。
蘇張申韓之徒。
權謀術數之知。
非聖門之所謂知也。
聖門所謂知者
擇術居仁
順理行己
明別利害
無所碍滯。
(天下利於己者。
莫如居仁
)無入而不自得焉。
故曰樂。
 包曰性靜多壽考。
(邢云小思寡欲
性常安靜
多壽考。
)〇駁曰非也。
醫家養生方也。
所以論道乎。
壽之爲言久也
(說文云)知者遭喪
不能常樂
仁者短命
不能皆壽。
非諫(一作鍊)丹之類也。
仁之爲道
可久可長。
不動其身。
天下化之。
氣象久遠
故曰仁者壽
(朱子云有常故壽。)
 〔引證〕韓詩外傳
問曰夫智者何以樂於水也。
曰夫水者。
緣理而行。
遺小間。
似有智者而下之。
似有禮者蹈深不疑
似有勇者漳汸而淸。
知命歷險致遠
卒成不毁。
有德者天地以成。
羣物以生。
國家以寧。
萬事以平。
品物以正。
智者所以樂於水也。
詩曰思樂泮水
薄采其
魯侯戾止
在泮飮酒
樂水之謂也。
問者曰夫仁者
何以樂於山也。
曰夫山者。
萬民之所瞻仰也。
草木生焉。
萬物植焉。
飛鳥集焉。
走獸休焉。
四方取與焉。
出雲道風
嵸乎天地之間。
天地以成。
國家以寧。
仁者所以樂於山也。
詩曰泰山巖巖
魯邦所瞻。
樂山之謂也。
(第三卷)〇案所論荒矣。
 〔引證〕孔叢子子張仁者樂於山。
孔子曰夫山者巋然高。
子張曰高則何樂爾。
孔子曰夫山。
草木植焉。
鳥獸蕃焉。
財用出焉。
直而無私焉。
四方皆伐焉。
直而無私
興吐風雲
以通乎天地之間。
陰陽和合。
雨露之澤。
萬物以成。
百姓咸饗。
仁者所以樂乎山也。
〇案孔叢子僞書也。
子曰齊一變
至於魯。
一變
至於道。
 朱子曰道。
先王之道也。
〇補曰孔子之時。
齊魯皆衰。
近道
 包曰齊魯太公周公之餘化。
太公大賢
周公聖人
今其政敎雖衰。
若有明君興之。
齊可使如魯。
魯可使如大道行之時。
〇案太公周公
雖皆聖人
樹立制作
本自不同
故其立國規模
全不相類
太公封齊。
擧賢而尙功
周公治魯。
親親而尊尊。
不惟是也
魯國純用周制
以其同出於周公之手也。
國別一法
觀於管子一部及齊語一篇
可以知矣。
此是流來舊法
管仲修而行之。
如所云鄕越長
朝不越爵
罷士無伍
罷女無家
太公舊法
又如十邑爲卒
十卒爲縣。
三鄕爲縣。
十縣爲屬。
皆與周禮不合
亦非管仲創爲之也。
史記桓公管仲
復修太公之法。
程子桓公盡變太公之法。
蓋未之深察也。
孔子之言齊一變一變者。
末俗而言之。
非直㴑本之論也。
若云㴑本
一變至於魯可。
一變至於道。
無乃不可乎。
魯雖伯禽始封。
立國規模
悉出周公
之手。
何待一變至道乎。
子曰觚不觚
觚哉觚哉
 補曰上觚。
酒器也。
(馬云一升曰爵。
二升曰觚。
〇邢特牲禮用三爵二觚
)下觚。
八棱也。
(郊祀八觚宣通
八方
)酒觚之得觚名。
以其有八棱也。
若削棱爲圜。
猶名爲觚。
名實不相副矣。
孔子與人名實
有酒在前
指之以爲喩。
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非觚也。
一器天下之物。
莫不皆然
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則爲不君
臣而失其臣之職則爲虛位
〇案器物皆各有其名。
簋鉶籩俎
皆非假借
惟酒觚以觚棱故而得是名。
喩名實莫切焉。
 馬曰以喩爲政不得其道則不成。
〇駁曰非也。
 邢曰韓詩說。
一升曰爵。
爵盡也。
二升曰觚。
觚寡也。
飮當寡少
〇毛曰觚不觚者。
戒酗也。
觚者寡也。
名雖爲觚。
飮常不寡
實則不副。
何以稱名
〇駁曰非也。
孔子觚不觚
未嘗云觚不寡
 姚立方云觚者酒器也。
上古多用角。
故字從角瓜聲。
三代範金爲之。
但其形本方。
方則隅。
有四棱。
直下至足
其腹又屹起四棱
(俗呼飛戟)橫亦有之。
通俗文曰木四方爲棱。
八棱爲觚是也
〇駁曰非也。
字從角者。
以其有棱角也。
又從瓜者。
以其知瓜瓣也。
八觚六觚
不可考。
(漢有六觚算法
律歷志。)
 〔質疑集注不觚者。
當時失其制而不爲棱也。
〇案漢書酷吏傳云破觚爲圜
所謂觚不觚也。
然觚失其制。
不關世道
公(一作孔)子之歎。
豈爲是也
 顔師古學書之牘。
或以記事
削木爲之。
其形或六面八面
皆可書。
孔子卽此也。
馮椅木簡見於急就章
謂爲木簡者。
秦漢以後之稱。
孔子所謂也。
木簡之觚。
文從䉉。
 洪興祖古者獻以爵而酬以觚。
夫子獻酬之際。
有所感也。
〇駁曰非也。
 純曰觚之爲器有棱。
猶人之行。
廉隅也。
砥厲廉隅
禮之意也。
廉隅
無禮
夫子所以因觚起歎也。
〇駁曰非也。
宰我問曰仁者
雖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從之也。
子曰何爲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
不可陷也。
可欺也。
不可罔也。
(皇氏本作井有仁者焉。
〇案孔注云仁人墮井。
皇本蓋據是也。)
 補曰井。
文作穽。
(穴地出水曰穽。
)阱。
文作汬。
(字同穽)四字相通
井者陷阱也。
逝者。
遠害而去也。
(詩云逝將去女。
適彼樂土
)陷者。
見利而墮也。
(如獸之陷於阱。
)欺者誑之以理所有也。
(君子欺以其方
)罔者罩之以道所迷也。
(如魚鳥之迷而入網
)〇補曰君子有殺身成仁之義。
宰我疑而問之曰今有必死之地。
無異陷阱
而赴之可以殺身成仁
則仁者亦貪其名而從之乎。
子曰不然
君子可使之遠害而去。
不可使之見利而墮也。
可誑之以理之所有
不可罩之以道之所迷。
豈有貪仁之名。
陷身於必死之地者乎。
 孔曰宰我仁者
濟人患難
故問有仁人墮井。
自投下從而出之不乎。
極觀仁者憂樂所至
〇又曰逝往也。
君子可使往觀之耳。
不肯自投從之。
〇馬曰可欺者。
可使往也
不可罔者。
不可得誣罔自投下。
〇駁曰非也。
仁人墮井則仁者救之。
凡人墮井則仁不救乎。
欲救其墮。
宜垂綆繘。
從而同死。
抑又何益。
雖非君子
疇不往視
借使惡人
不可罔。
何必君子而後
不可罔之使投下乎。
其義無所立矣。
 〔質疑劉勉之曰有仁之仁。
當作人。
朱子曰逝。
謂使之往救。
案人墮於井。
無不往救。
使之從死
無不掉頭
不足以仁者也。
〇又案逝者遠害而去也。
子産放魚
攸然而逝。
(見孟子)鹽鐵論香餌非不美也。
龜龍聞而深藏
鳳見高逝
賈誼屈原賦曰鳳縹縹其高逝。
固自引而遠去。
盧思道孤鴻賦曰行離離高逝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
 補曰
大通也。
(說文云)約。
而小之也。
(纏束之)〇邢曰文。
先王遺文
(如左傳所謂三墳五典九丘八索之類。
)〇補曰約之以禮
非禮視聽言動也。
邢云用禮以資檢(一作儉)約。
畔。
背也界也。
(說文田界)與道違背
以自界別也。
(鄭云弗畔。
違道。)
 
韓曰畔當讀如偏畔之畔。
弗偏則得中道。
〇駁曰非也。
博學不能不汎濫。
易背先王之道
故欲束之以禮法也。
 〔引證〕顔淵夫子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見下篇)
子見南子
子路不說。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
天厭天厭之。
公元前493年
 補曰南子
衛靈公夫人
(宋女子姓)素與宋朝通。
(宋之公子朝)召而淫之。
宋人譏之。
衛太子蒯聵
恥其母淫。
將殺之。
敗奔宋。
(定十四年事)魯哀公二年
衛靈公卒。
南子欲立公子
(亦靈公之子)固辭
立亡人之子輒。
孔子時在衛。
(見綱目前編)見倫紀斁絶。
衛國將亂。
入見南子
意欲召聵絶後患也。
朱子古者仕於其國。
有見小君之禮。
(見左傳)〇補曰子路不說者。
蒯聵謀殺其母。
爲父所逐。
不當復主衛國
不悅孔子所爲也。
朱子曰矢。
誓也。
(盤庚云發矢言
風云靡他
)所。
誓辭也。
如云所不與崔慶者之類。
(左傳襄十五年。
崔杼盟國人曰所不與崔慶者。
有如上帝
〇又晉重耳誓曰所不舅氏同心
有如白水
)〇補曰否。
不見也。
厭猶惡也。
孔子之見南子
有以全其骨肉之恩。
而利其社稷者。
故曰予若不見。
天必厭之矣。
重言之者
明其必然
公元前482年
 孔子序說孔子始適衛。
顔濁鄒家。
再適衛。
蘧伯玉家。
南子
有矢子路之語。
〇案孔子之始適衛。
在定十三年
(見前編)厥明年秋
蒯聵謀殺南子
敗奔宋。
南子之淫罪始彰。
面目願見孔子
魯哀公二年
孔子再適衛。
是年靈公卒。
孔子禮當入弔。
因見南子
必其立君之議。
所與聞也。
史記以爲是時見南子有矢語。
則因弔以見。
又明矣。
 孔子世家孔子
南子使人孔子曰四方之君子
不辱欲與寡君兄弟者。
必見寡小君
寡小君願見。
孔子辭謝
不得已而見之。
夫人絺帷中。
孔子入門
北面稽首再拜
環珮璆然
子曰吾鄕爲不見
見之禮答焉。
〇案此回護之言也。
 孔曰舊以南子淫亂靈公惑之。
孔子之者
欲因以說靈公使行治道。
行道
旣非婦人之事。
弟子不說。
與之呪誓
可疑焉。
(邢云我見南子
所不爲求行治道者
天厭棄我。
)〇駁曰非也。
孔子急於行道
媚於南子
以求行道
野人
之言也。
(邢亦云不近人情。)
 欒肇曰見南子者。
不獲已
文王之拘羑里也。
天厭之者
言我之否屈
天命所厭也。
(見邢疏
)〇繆播曰否。
不也。
言體聖而不爲聖者之事。
天其壓塞此道邪。
(見皇疏。
)〇王弼否泰有命
我之所屈不用於世者。
天命壓之。
非人事所免也。
(見皇疏。
)〇李充道消運否聖人亦否。
故曰予所否者。
天壓之。
壓亦否也。
聖人與天地同其否泰耳。
區區自明子路而已
(見皇疏。
)〇韓愈曰否當爲否泰之否。
厭當厭亂之厭。
後儒以矢爲誓
又以厭爲擫。
益失之矣。
吾謂仲尼南子用事
乃陳衛之政理
告子路云予道否不得行
不須悅也
天將厭此亂世
而終豈泰吾道乎。
(見筆解
)〇楊愼曰否音否塞之否。
古者仕於其國則見其小君
子路意以孔子不仕衛而見其小君
求仕
不說者。
說夫子之仕。
非不說夫子之見也。
子直告之曰予道之否屈
乃天棄絶也。
天之所棄。
南子所興哉。
之者不過答其禮耳。
如此聖賢之心始白。
王符之徒亦無所吠聲矣。
(見丹鉛餘錄〇王符
當作王充
)〇駁曰非也。
王充論衡問孔篇。
讀否爲鄙。
(爲鄙陋之義。
)讀厭爲壓。
欒肇以下
王充之支流也。
解經不解
但當闕疑
顚頓狼狽
一至是乎。
韓說尤不合理
 蔡謨曰矢陳也。
尙書敍曰皐陶矢厥謀。
夫子子路天命也。
(見皇疏。
)〇韓曰矢陳也。
(見筆解
)〇楊愼曰矢者。
直告之。
非誓也。
〇毛曰矢指也。
夫子手指天曰吾敢不見乎。
南子得天也。
〇駁曰非也。
云云者。
天必殃之。
本是誓辭之例。
朱子崔杼之誓。
明白矣。
楊升菴何爲從舊也。
公元前530年
 宋孫奕示兒編云南子是南蒯
欲張公室以叛季氏
此與夫子欲赴佛肸同意
子路不悅故矢之。
張燧南蒯者。
魯人
季氏費邑宰
昭公十二年
以費叛。
夫子見之。
亦猶公山佛肸召而欲往也
(書名曰千百年眼)〇駁曰非也。
佛肸不可佛子
南蒯可謂南子乎。
王應麟曰以傳攷之。
昭公十二年南蒯叛。
孔子二十有二。
子路孔子九歲
十三。
其說鑿而不通矣。
(駁陳子明之說。)
 李充男女之別。
國之大節
聖人義敎正內外者也。
乃廢常違禮。
淫亂婦人者。
必以權道有由而然。
子路不悅
固其宜也
(見皇蔬。
)〇純曰朱注所謂有見小君之禮。
亦無所考。
朱子意言之〇駁曰非也。
窮年矻矻
不知古之大夫有見小君之禮。
猶欲哆口談經
難矣。
古有五禮
吉凶賓嘉。
見小君。
軍禮未有所考耳。
禮曰及時將祭
先期旬有一日
宮宰宿夫人
(祭統文
)宿也者
今之所謂誓戒也。
不見而戒。
理所難通。
禮曰君夫人會於太廟
君純冕立於阼。
夫人副褘立於東房
旣迎牲。
卿大夫從入。
而夫人薦涗。
夫人薦豆。
當此之時。
大夫夫人不得不相見
不惟是也
尸酢夫人則尸自執柄。
(爵之尾。
)夫人執足。
(祭統文
)是尸與夫人相授受。
其禮親於嫂叔。
尸非卿大夫爲之乎。
吉禮見小如是也。
禮曰國君之喪。
正尸子。
坐于東方
(卽世子
)卿大夫立于東方
夫人坐于西方
內命婦立于西方
(喪大記。
)正尸者。
小斂在室之時也。
大夫夫人方且一室之內。
隔以一尸
東西相嚮
以正哭位。
當此之時。
密如母子
見與不見
遑可論乎。
禮曰凡喪爲天王斬衰
王后齊衰
(春官司服文。
)傳曰爲王斬衰
服父之義也。
爲后齊衰
服母之義也。
(昏義文
)世有母子之義。
面目不見者乎。
凶禮見小如是也。
聘禮使者受命于朝。
其受夫人之聘璋享琮皆如初
(鄭云夫人亦有聘享者。
其與同體
爲國小君也。
)如初者。
謂如受命于君也。
(宋景公欲殺桓魋
使夫人驟請享焉。
此又一驗。
)豈惟本國之臣見其小君
抑亦隣國之臣來見小君。
聘禮使至隣國
于其夫人
聘用享用如初
(賓至郊。
夫人已使下大夫勞之
)如初者。
謂如致聘于君也。
夫人又使下大夫韋弁
(鄭注致辭當稱寡小君
)賓禮見小如是也。
裂繻逆魯之伯姬
(隱二年
)周祭公逆紀之季姜。
(桓八年
)凡如是不得不相見
哀姜旣入。
魯莊公使大夫覿用幣。
(莊二十四年。
)杜注小君至。
大夫執贄以見。
臣子之道
公羊之義亦然
何休曰禮夫人至。
大夫郊迎
惟穀固陋
大夫不見夫人
何足取徵。
嘉禮見小如是也。
軍禮雖無正文
然鄭夫人竿氏氏。
楚子
柯澤。
楚子使師縉示之俘馘
僖廿二주-D001 師縉非隣國之臣乎。
此雖非禮。
當時俗例也。
大夫見小君。
若是明確
而獨於孔子之見南子
看作怪變
摸撈塗抹
彌縫遮掩
有若孔子於此作一大戾
遂成難洗之累。
千方百計
所以文飾之。
豈不大可笑矣乎
先儒皆謂南子淫亂
不宜入見
小君之淫與貞。
大夫之所敢問者。
哀姜文姜穆姜之等。
無不亂德。
孔子春秋
謹書之曰夫人某氏薨。
謹書之曰葬我小君某氏。
小君淫黷
臣子之所敢問也。
南子之行。
無以踰於三姜
而於彼則信之爲恒禮。
於此則疑之爲怪變
豈不惑與。
史記南子願見。
夫子辭謝
不得已而見之。
其實此亦回護之言。
此時夫子在衛。
目見靈公新卒。
國嗣未定
與其立輒以興亂。
不若召聵而全恩。
南子請見
孔子之人見。
於此立嗣一事有所可否
子路所不悅者。
蒯聵犯逆於其母。
被逐於其父。
不宜復主衛國也。
孔子子路於此一事
議本不合
孔子夷齊得仁
子路以拒聵至殺身
日征月邁
卽此可知
孔子解惑不得
發矢言。
其兩相牴牾
不肯相降
以至於指天爲誓
皆爭此一事
南子之淫與不淫
小君之當見與不當見。
何與於是哉。
其所天厭之者
孔子旣居是邦。
目見亂亡將至。
不肯一言援救之。
則非仁人之所忍爲。
而天必厭之也。
若無故無例。
不見淫惡之人。
則天何必厭之厭之。
孔子被執於子路
窘遁慌張
指天爲誓
以明其本心耶。
如是也。
夫子不但無禮
抑且慢天。
豈可聖人乎。
大事
不可不辯。
 〔質疑集注否謂不合於禮。
不由其道也。
〇案否一字
無以含此八字意思
子路所不說。
不過一見字。
夫子所自解。
不過一見字。
否者不見也。
易曰見惡无咎
君子固有此義。
孔子不見南子
則必有傷仁賊義
大拂上天之心者。
孔子之言如此
合禮違禮
恐非孔子所宜自明也。
 孔叢子儒服平原君子高曰吾聞子之先君
親見衛夫人南子
南游遇乎阿谷
交辭漂女
信有之乎。
答曰士之相信
流言
不信者。
其所已行之事占之也。
先君在衛。
衛君問軍旅。
拒而不告。
攝駕而去。
衛君請見
不能終。
夫人之能覿乎。
古者大饗
夫人與焉。
衛君夫人夫子
夫子亦弗獲已矣
(子高名穿
孔子六世孫也。
)〇案孔叢子僞書
同出梅賾之手。
朱子明辨之矣。
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民鮮久矣
(中庸作鮮能久矣。)
 朱子曰中者。
過不及之名。
平常也。
(何云中和
常行之禮。
)至極也。
鮮少也。
〇補曰民鮮久矣
不能朞月守也。
(見中庸)
 何曰世亂。
先王之道廢。
民鮮能行此道久矣
〇駁曰非也。
臯陶謨以日宣三德
日嚴祗敬六德
取人科目
而結之曰彰厥有常吉哉。
周公立政
歷言諸官。
而結之曰庶常吉士
民之爲德。
恒久有常爲準。
故易曰庸言之信。
庸行之謹。
中庸曰擇乎中庸不能朞月守。
孔子顔子其心三月不違仁。
皆此義也。
中庸作鮮能久矣
恐此經落一字
 〔引證〕周禮春官大司樂
樂德國子
中和祗庸孝友
(鄭云中猶忠也。
剛柔適也。
祗敬有常也。)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
而能濟衆
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
必也聖乎。
堯舜其猶病諸。
仁者
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
可謂仁之方也已
 補曰博。
廣也普也。
布惠曰施。
(易曰天施地生
)救患曰濟。
(本涉水之稱。
)所施旣博。
則其及易薄。
無以濟衆
兼者難也。
(陳云濟衆難於博施
)仁者嚮人之愛也。
(君收仁於民。
)聖者達天之德也。
病猶患也。
〇補曰樹身得位曰立。
(如所立身揚名
)遂性無閼曰達。
(自此之彼謂之達)己之所欲。
先施於人恕也。
朱子譬喩也。
方術也。
近取諸身。
以己所欲。
譬之他人
其所欲。
〇補曰能近取譬者。
絜矩也。
取譬於下。
事上
取譬於左。
以交右也。
孔子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第二集經集第九卷論語古今註(卷三)
 述而第七(凡三十九章)
  
子曰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竊比於我老彭
 補曰述者。
循而傳也。
(命者旣命。
而筮者從而命之。
謂之述命
喪禮注。
)作者
創自造也。
(樂記作者
謂聖。
述者之謂明。
)信謂篤信先王之道也。
竊比
謙辭
〇包曰老彭
殷賢大夫
(邢云卽莊子所謂彭祖
)補曰孔子殷人
(見檀弓)故曰我老彭
朱子夫子刪詩定禮樂。
周易春秋
皆傳先王之舊。
未嘗有所作也。
 鄭曰老。
老聃
彭。
彭祖
(見皇疏)〇李曰老彭名鏗。
堯臣
封於彭城
歷虞夏至商。
年七百歲。
故以久壽見聞
世本云姓籛名鏗。
在商爲守藏史。
在周爲柱下史
年八百歲。
(籛音翦)一云老子也。
(見邢疏)〇崔云堯臣
仕殷世。
其人甫壽七百年。
(見邢疏)〇王弼老是老聃
彭是彭祖
老子者。
楚苦縣鄕曲仁里人也。
李氏名耳字伯陽
諡曰聃
守藏室之史也。
(見邢疏)〇楊龜山老氏自然爲宗。
謂之不作可也
(朱子云曾子問言禮證之。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可見
)〇王應麟
周之史官
掌國之典籍
三皇五帝之書。
故能述古事。
信好之。
五千言
或有是語。
而傳之列子
黃帝書。
谷神不死章也。
知禮
謂行之反多事
故欲滅絶之。
禮運用是作。
由此起。
亦有此意。
 
〔引證〕大戴禮戴德篇。
子曰昔商老彭及仲傀。
政之敎大夫
官之敎士
技之敎庶人
揚則抑。
抑則揚。
綴以德行
不任以言。
庶人以言。
猶以夏后氏之祔懷袍褐也。
行不越境
子曰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何有於我哉。
(識去聲)
 補曰默謂內而不出也。
(易所云含章)識記也。
易曰多識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
(大畜文)默所以畜也。
〇補曰學謂考徵典籍
〇補曰何有於我。
言我粗能爲此。
何足有無於我哉。
 鄭曰無是行於我。
獨有之。
(邢云人無是行於我。
)〇侃曰言人無此諸行
天下貴於我耳。
世人皆有此三行
何復貴於我乎。
〇毛曰何者誰也。
非謙詞。
實勉辭。
(從鄭義)〇駁曰非也。
不知何說
 〔引證〕子曰爲之不厭
誨人不倦
可謂云爾已矣
(子罕篇)〇子曰我學不厭而敎不倦
(見孟子)〇案學不厭不倦
子平日所嘗自許者。
不應至此不居
不爲酒困等數事。
尤是淺行。
非謙辭。
何有於我者。
不足有無也。
公元前516年
 純曰古擊壤歌帝力何有於我。
左傳曰雖及胡耇
獲則取之。
何有二毛
僖廿二주-D001 曰蒲人翟人。
何有焉。
僖廿四주-D002 曰羣臣若急。
於何有。
襄廿三주-D003 曰何有於諸游。
(昭元年
)又國語曰將奪其國。
何有於妻。
(晉語文)曰況蠻荊何有周室
(吳語文
)凡此諸文。
同一例。
不以爲有焉。
〇案所引諸文。
其中語脈微有不同
不可一㮣言也。
 〔質疑王應麟曰默而識之。
朱子不言而存諸心。
不取虛中之說。
學者流於異端
〇案朱子自解此注曰此是得一善
拳拳服膺之意。
坐禪不同
王說非也。
子曰德之不修
學之不講。
聞義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憂也。
 補曰德者本心正直
學者先王之道藝。
時廢而復治之曰修
時晦復明之曰講。
(說文講解也。
)如所謂講信修睦也。
(禮運文)徙者遷善也。
〇補曰吾猶己也。
所以學者
 
孔曰夫子以此四者爲憂。
〇駁曰非也。
學者羣居
憂世憂民
至治不復
憂倫義之斁滅。
下焉者憂貧憂賤憂飢憂寒。
孔子聞之曰君輩之憂。
皆閒愁也。
其欲聞眞憂乎。
德之不修
學之不講。
善之不徙。
過之不改
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補曰燕安也。
退朝安居也。
(仲尼燕居
鄭注云退朝而處曰燕居
)申申
言語之慈詳也。
(申重也)夭夭
顔色和舒也。
 馬曰申申夭夭
和舒之貌。
〇駁曰非也。
出辭氣。
動容貌。
兩記之。
鄕黨篇云侃侃如也。
誾誾也者
辭氣也。
怡怡如也。
愉愉也者
容貌也。
何必此經獨記容貌乎。
書曰申命羲叔
易曰重巽申命
楚辭申申其詈予。
申申者。
言語重複也。
孔子鄕黨
恂恂不能言。
在朝廷。
便便惟謹
獨於燕居
門弟子談誨之時。
言辭申申詳悉
如云焉用佞。
賢哉之類。
重言之。
所謂申申如也。
 
侃曰申申者心和也
夭夭者貌舒也。
孫綽燕居無事
云心內夷和。
舒暢也。
〇駁曰非也。
心和非所記也。
夭夭和好之貌。
又與舒暢微有不同
子曰甚矣。
吾衰也。
久矣
不復夢見周公
 孔曰盛時夢見周公
欲行其道也。
朱子曰至老無復是心。
亦無復是夢。
 〔引證〕呂氏春秋不苟論曰孔丘墨翟
晝日諷誦習業
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
(注引論語夢見周公
)〇王符潛夫論孔子生於亂世
思周公之德。
夜卽夢之。
此謂意精之夢也。
(夢列篇)
子曰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
 補曰自此至彼曰道。
(表記嚮道而行。
)心之正直曰德。
(從直心)仁者嚮人之愛也。
〇何曰藝六藝也。
(邢云謂禮樂射御書數
)〇朱子曰志者心之所之
〇補曰持守勿動曰據。
(趙奢傳云先據北山者勝。
)如衣帖身曰依。
(朱子云不違)如魚泳水曰游。
案據於德。
所以自修也。
依於仁。
所以接人也。
 何曰依倚也。
仁者功施於人。
可倚
〇駁曰非也。
曰依者。
之反
言不相違離也。
如聲依永言。
絲竹之聲。
歌詠上下相離
亦此意也。
 〔引證〕少儀曰士依於德。
游於藝。
〇鄭曰德三德也。
一曰至德
二曰敏德
三曰孝德
(師氏文)案鄭注未必然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
未嘗無誨焉。
 邢曰束脩
十脡脯也。
(補云禮注曰物十曰束。
)此是禮之薄者。
其厚則有玉帛之屬。
故云以上包之
〇案束脩之解。
凡有三部
詳列于左。
 〔引證〕檀弓縣子曰古之大夫
束脩之問。
不出竟。
少儀曰其以乘壺束脩一犬賜人。
穀梁傳束脩之問。
不行於竟中。
漢書循吏傳云無疆外之交。
束脩之餽。
(又後漢第五倫傳有云束脩之餽。
)〇孔叢子子思居貧
或致樽酒束脩
子思不爲當也。
晉書慕容廆載記劉讚東庠祭酒
世子皝率國冑。
束脩受業焉。
北史劉焯不行束脩
未嘗有所敎
誨。
(出王楙野客叢書
)〇北史儒林傳云馮偉門徒束脩
一毫不受
北史周武帝紀(一作記)云詔諸冑子入學
束脩於師。
不勞釋奠
隋書劉炫傳云博學後進
質疑受業
不遠千里
無嗇于財。
不行束脩者。
未嘗有所敎。
〇案此云束脩。
十脡脯之謂也。
一部也。
 〔引證〕唐六典國子生初入學。
束帛一篚一壺一案
束脩之禮。
唐書百官志云凡六學束脩之禮。
督課試擧
韓愈曰說者謂束爲束帛
脩爲羞脯。
人能奉束脩於吾。
則皆敎誨之。
此義失也。
〇案此又以束帛與脯。
謂之束脩
又一部也。
其義非。
 〔引證〕後漢書伏湛傳。
杜詩伏湛疏云自行束脩
訖無毁玷
(注云年十五以上
自行束脩
)〇吳曾漫錄曰案後漢書馬援杜詩延篤傳注
皆以束脩爲年十五。
束帶修飾之意。
乃知以束脩束脯非是
又觀鹽鐵論桑弘羊曰臣結髮束脩
宿衛
此正明驗
漢人之語。
束脩束帶修飾矣。
且在馬援諸人之先。
可無疑者。
(出王楙野客叢書)〇焦竑束脩非謂脯贄也。
蓋言自行束帶修飾之禮以上
漢延篤曰吾束脩以來爲人臣。
陷於不忠
梁商曰王公束脩厲節
賈堅云吾束脩自立
此可證。
(見筆乘)〇案此又以束脩爲年十五。
束帶修飾
一部也。
然梁商賈堅之語。
又非年十五之意。
 〔引證〕後漢章帝元和
詔云議郞鄭均
束脩安貧
恭儉節整
後漢后紀云后詔從兄康等曰先公文德敎化子孫。
能束脩。
觸羅網。
(注云約束修整)〇劉般傳云沛郡太守束脩至行
諸侯師。
鄭均云束安貧
恭儉節整
馮衍傳云圭潔其行。
束脩其心。
三國志魏桓範管寧
束脩其躬。
〇案此又以束脩爲嚴束精修之意。
與年十五束帶不同
一部也。
徐奮鵬云漢疏云撿(一作檢)束修治
以上來進。
與人潔己以進意同。
〇案漢疏漢之上疏
 韓曰仲尼小子灑掃進退
束脩末事
但能勤行此小者。
則吾必敎誨大者
(見筆解)〇駁曰非也。
此乃年十五束帶之意。
總之孔子必受束脩之贄而後方纔有誨。
疑若貪財而賣道。
回護遮掩
以文孔子之過也。
公元前530年
不知古之禮俗
與今不同
凡非天屬之親者。
其始與相見
必有贄物。
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
此三者。
以義而合者也。
(非天屬)以義而合者。
苟無贄物。
不與相見
故爲人臣者。
出疆載贄
禮用鴈。
男子束帛儷皮
婦人腶脩
(舅姑亦非天屬故。
)凡非天屬相見
結倫義者。
不行
故士相見之禮。
首章首句曰
用雉用腒。
及其相見
主人吾子敢辭
賓對曰某不以不敢見。
(又云不依
不敢見。
)凡三辭三請而後
奉贄入門
大夫相見以鴈。
飾之以布。
維之以索。
(如執雉)上大夫相見以羔。
飾之以布。
維之結面。
士大夫始見于君。
執贄
再拜稽首
君必答拜
古禮雖亡。
典籍猶存
孔子非獨貪也。
弟子而請學于賢師
以結生三一之義者。
安得
劉焯劉炫
蓋欲行古之道
而得瑣謗者也。
〇紘父云師不以成禮
夫婦不以成禮
是名野合
非夫婦也。
子曰不憤不啓。
不悱不發。
一隅不以三隅反。
則不復也。
(復入聲)
 補曰憤。
心之怒也。
(莊子云草怒生)悱。
心之悲也。
(恐本是同字)啓。
開其塞也。
(學記云開而弗達)發。
撥其蒙也。
(蒙卦云發蒙)隅。
廉角也。
(室四角曰隅)反。
猶還之也。
復。
再告也。
(孟子曰有復於王者
閔子騫曰如有復我者。
)學者自怒其錮塞師啓之。
自悲蒙蔽則師發之。
敎人之法也。
然其姿質本魯下。
不能推通者。
憤悱不必再告也。
〇補曰聞舜東巡之禮。
不知西北
亦當一例
聞所求乎子以事父。
不知兄弟君臣朋友
亦當一例
是擧一隅
不以三隅反也。
 鄭曰必待其人心憤憤悱悱
乃後啓發
〇駁曰非也。
心知苟明。
口必宣之。
無所悟。
口徒悱悱則又奚取焉。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
未嘗飽也。
 補曰有喪者。
謂未葬者之主人也。
體其哀。
不多食。
 〔引證〕檀弓云食於有喪者之側。
未嘗飽也。
於是日。
則不歌。
(皇氏本連上爲一章
集注亦然。)
 朱子曰哭謂弔哭
〇補曰歌者。
長言誦詩也。
哀樂不同日者忠也。
若先而後哭者無傷
 
何曰一日之中。
或哭或歌。
是褻於禮容
〇案此義亦通。
但先歌而聞喪者。
一日之中。
不得不或哭或歌。
其言未備也。
 〔引證〕檀弓云弔於人。
是日不樂
不飮酒不食肉
〇案是日不樂
不聽樂不秦樂。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
死而無悔者。
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也。
 補曰行藏二句
古語
(行與叶韻)用之而不行潔身亂倫者也。
之而不藏則無恥干祿者也。
〇孔曰大國三軍
(朱子云萬二千五百人爲軍
)〇補曰誰與。
謂誰與共也。
徒手搏獸曰暴。
(鄭風云袒褐暴虎
)無舟渡水曰馮。
(馮者乘陵也)〇朱子曰抑其勇。
 孔曰馮河徙(一作徒)涉。
(邢云爾雅釋訓文也。
郭璞曰無舟楫
)〇駁曰非也。
爾雅亦誤。
徒涉徒步涉淺水也。
馮者乘陵波濤
以犯必死之地者也。
小旻詩云不敢暴虎
不敢馮河
毛傳馮陵也。
易曰用馮河
孔疏馮河者。
無舟渡水
子曰富(句)而可求也。
執鞭之士。
吾亦爲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伯夷傳云富貴可求。)
 補曰古者分田制祿。
非仕不富。
獨言富。
言富而貴在其中
〇補曰可求
治世
(可以仕則仕。
)不可求
亂世
(可以止則止。
)〇邢曰周禮秋官條。
狼氏掌執鞭以趨辟
出入八人夾道
公則六人
侯伯四人
子男二人
(注云趨辟。
趨而辟行人
)序官條狼氏下士
賤職也。
〇孔曰所好古人之道
 鄭曰富貴不可求而得之
修德得之
〇駁曰非也。
可求不可求之理。
聖人講之已熟。
何乃曰雖執鞭之士。
吾亦爲之乎。
若如先儒之說。
孔子當曰富而可求
天官冢宰
吾亦爲之。
豈宜以執鞭士爲準乎。
其言若曰當可仕之世則卑官末職
吾當仕焉。
若當不可仕之世。
則雖召我以三公
不如修道而自樂也。
語勢不然乎。
子之所愼。
齊戰疾。
 
朱子曰齊之爲言
齊也。
將祭而齊其思慮
以交於神明也。
〇補曰交兵曰戰。
(左傳云皆陳曰戰。
)古人疾病亦齊。
其愼可知
 〔引證〕孔子曰我戰則克。
祭則受福
(禮器郊特牲亦云。)
在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
不圖爲樂至於斯也。
(史記云學之三月
不知肉味。)
公元前517年
 補曰在齊者。
魯昭公二十五年
孔子年三十五。
昭公奔齊。
(爲季氏所逐)孔子亦適齊留數年也。
舜樂
〇周曰韶樂盛美
忽忘於肉味。
〇補曰不圖
不意
(圖虞也)至於斯。
盡善盡美
 王曰爲。
作也。
不圖韶樂至於此。
〇侃曰孔子至齊。
聞齊君奏韶樂之盛。
而心爲痛傷
故口忘肉味
至於一時
乃止也。
三月
一時也。
何以然也。
齊是無道之君。
而濫奏聖王之樂。
器存人乖。
所以傷慨也。
宋孫奕示兒編云怒其在齊
忘味
楊愼不意齊之爲樂至此
〇駁曰非也。
齊是太公之國
不可慢。
聲明文物
洋溢四海者。
聖人極功也。
誠若無道之國
亦奏韶樂
舜之榮也。
孔子何怒焉。
 韓曰三月
音字之誤。
仲和卿云三月
一本音字
(出四書備考)〇駁曰非也。
史記聞韶音。
學之三月
是音與三月連文各出。
焉得形誤。
公元前1048年
 邢曰春秋時
公子完奔
之後
樂存焉。
馮椅曰舜之後封於陳。
之後得用先代之樂。
陳敬仲奔齊。
韶樂有傳。
當是時。
魯具四代之樂。
然恐不無差舛
韶之來最遠。
獨得其傳。
〇駁曰非也。
有虞之後
厥有虞思
見於國語
其後滅絶
周武王時
帝舜之冑。
虞閼父
周陶正
武王賴其利。
元女大姬妻其子滿而封之于陳。
是爲胡公
此事見於樂記
見於本紀
見於田敬仲世家
見於鄭玄詩譜。
乃邢馮二子之言如此
有若商均以來
世世不絶
以至于陳敬仲者然。
豈不迃哉。
諸侯之國
未嘗無樂
學樂習舞。
得爲吾人之恒禮。
若惟天子之國
乃有先王之樂。
內則所云十有三年舞勺
成童舞象
二十而冠。
大夏
惟周能爲之。
列國之人。
不得按年肄業
豈可通耶。
豈勺、象、大
公元前517年
皆非天子樂乎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惟恐臥。
(樂記文)其臥則非矣。
有古樂則不可諱也。
梁惠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
其非能好則非矣。
若使先王之樂。
非分之所敢好。
惠王何至愧赧如此
楚辭云奏九歌而舞韶。
暇日婾樂
韶固楚人之所恒舞
屈原得願之如此。
邶風碩人俁俁
公庭萬舞
又云左手執籥。
右手秉翟
萬者大武之舞也。
籥者大象之舞也。
若云諸侯之國
無天子之樂。
衛之伶人
何以萬舞籥舞
樂記曰齊者三代遺聲也。
齊人識之。
故謂之齊明三代之樂。
固習之。
雖非敬仲
齊其無樂乎。
由是觀之。
四代之樂。
國有之。
不以爲廟樂而已
後世通儒苦少。
惟知成王賜魯天子之樂。
四代之樂。
惟魯有之。
又謂杞宋陳三國
特以天子之後
故得有古樂。
豈不固哉。
 〔引證〕說苑孔子至齊郭門之外
遇一嬰兒一壺
相與俱行。
其視精其心正行端
孔子謂御曰趣驅之趣驅之。
韶樂方作。
孔子至彼。
聞韶三月
不知肉味。
故樂非獨以自樂也。
又以樂人非獨以自正也。
又以正人(缺)矣哉
於此樂者。
不圖爲樂至於此。
(修文篇)
冉有夫子爲衛君乎。
子貢曰諾。
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
何人也。
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爲也。
 補曰夫子爲衛君。
若使夫子處蒯輒之地。
將亦立爲衛君乎。
(爲當之如管仲西之所不爲之爲。
)疑而問也。
衛靈公太子蒯聵
欲殺其母南子
敗奔宋。
靈公卒。
南子欲立公子
固辭
請立蒯聵之子輒。
卽位
〇補曰欲知此事。
詭問夷齊者。
夫子設以身處其地。
言辭褻慢
故求其類以問之。
其所以處是也
〇補曰怨乎者。
上怨父。
下而兄弟胥怨也。
仁者人倫至善也。
伯夷父子之間盡其分。
叔齊兄弟之間盡其分。
是求仁也。
卒成其志。
是得仁也。
仁者天下至善
得仁
賢於得國
又何怨。
〇補曰夫子齊之事。
求仁得仁
則設以身處衛輒之地。
讓國逃身
以全父子之愛而成其仁矣。
故知夫子不爲衛輒所爲也。
(衛輒
拒父而不納。
此其父子胥怨也。)
公元前1034年
 鄭曰爲。
助也
晉趙鞅蒯聵於戚。
衛石曼姑帥師圍之。
故問其意助輒不乎。
〇駁曰非也。
魯哀公二年夏四月
衛靈公卒。
人立輒。
六月晉人納聵。
孔子以是年適衛。
原不久留
旋又適曹適宋。
明年石曼姑圍戚。
是時孔子去衛已久。
自宋適鄭。
以至于陳。
(皆哀三年事)孔子心中無衛久矣
助與不助。
何議之有。
所謂助者。
猶言爲蒯輒左袒
非謂出力相助也。
然蒯輒尸居君位
坐見石曼姑之拒父。
靦然在位
天下有爲蒯輒左袒者乎。
冉子所疑者。
原初嗣位爲君。
義理當否。
猶在可疑也。
朱子謂居是邦。
不非其大夫
子貢不斥衛君。
而以夷齊爲問
然蒯輒拒父之年。
孔子不在衛。
不可曰居是邦。
且助與不助。
非議君父者。
原不相類
子貢詭問
豈爲是也
冉有所疑者。
只是辭位當否。
拒與不拒。
非所問也。
若云子路拒聵以死。
孔子助輒之證。
孔子子路於此一事
秉義本不相合
故子見南子
明是爲蒯聵釋難
(義見前)而子路弗說。
孔子解惑不得
發矢言。
豈以子路誤身
竝疑孔子陰助乎。
公元前540年
 公羊傳曰輒之義。
可以立乎。
曰可。
可奈何。
不以父命辭王父命。
王父命辭父命。
是父之行乎子也。
不以家事王事
王事辭家事。
是上之行乎下也。
〇案公羊之義。
悖理亂常
不可述也。
衛靈公生時
公子曰余無子。
將立女。
再命而再辭之。
衛靈公旣卒。
夫人曰命公子太子
君命也。
辭曰君沒於吾手。
(言扶體)若有君命
必聞之。
且曰亡人之子輒在。
於是立輒。
(左傳二年)此春秋策書也。
不容有誤。
公羊所謂王父之命。
原是白撰
藉使有之。
不足引重
何者伯夷叔齊
明明有父命。
棄而違之。
孔子猶謂之求仁得仁
則蒯輒之罪。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
 毛曰觀春秋經文左傳策書
知衛人與夫子
皆有實爲衛君之事與意。
(節)趙鞅陽虎計。
借納蒯聵
以伐衛喪。
帥師入
伐喪當拒。
借納君以報宿怨
其意回測。
又當拒。
且晉所怨者靈也。
靈甫在殯
報怨者已在境。
雖非納君。
亦定無拱手而聽之者
不可不拒。
況晉爲齊魯衛
所共讎。
世子
齊魯不礙世子也。
則又不得不拒。
故當無不以拒晉爲能事者。
(節)若夫子之爲君。
則其意顯然
二年晉趙鞅帥師納世子蒯聵于戚。
(節)至三年始書齊國夏石曼姑。
帥師圍戚。
其歷惡蒯。
斥晉爲
明見簡書
(節)其後八年
夫子
且與出公相周旋。
亦皆此意。
〇駁曰非也。
人拒聵。
勢也非義也。
蒯聵出奔之初。
靈公盡逐其黨。
(公孟彄奔鄭之時)則凡不在逐中者。
皆非蒯聵之黨。
石曼姑、孔悝之等。
方且惴惴慄慄
惟恐太子復入也。
其心何嘗社稷耶。
衛之社稷
輒在未必安。
聵入未必亡。
旁觀之有公心者。
何苦助輒而擠聵乎。
春秋筆法
本惟據實
有其事則書之。
無其事則不書。
書納聵書圍戚。
何以爲助輒之斷案乎。
孔子衛輒在位之時。
數數
(二年三年四年。
孔子皆至
)然孔子此時棲棲特甚
適宋適陳適鄭適楚。
曾無一日黔其突而煗其席。
若以足跡所至
以爲陰助斷案
孔子不勝助矣。
孔子有何力能博施如此乎。
蕭山之誣聖人
一至是矣。
 
質疑集注云怨猶悔也。
案衛三世
子怨父父怨子。
子貢不待質之於夫子
已知其不仁
故特拈一怨字。
以問於夫子
也者
直是怨懟敵讎之謂也。
奚但悔恨而已
太史公軼詩伯夷叔齊有怨。
謬矣。
得仁不怨者。
不怨父子兄弟也。
(孟子仁人之於弟也。
藏怒焉。
不宿怨焉。
)軼詩之怨武王何疑焉。
(朱子云二子雖賢。
其所爲或出於激發過中之行。
不能無感不平之心。
則衛君之爭。
猶未爲甚得罪天理也。
〇案此說最確。)
子曰飯疏食飮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皇氏本疏作蔬。)
 補曰飯。
簋實也。
飮。
周禮六飮之謂也。
(酒正文見上)疏麤也。
(鄭玄喪服注)飯以疏食則非膏梁也
飮以淸水則無醫酏也。
〇補曰浮雲在空。
在空주-D001人雖仰視
無所用。
不足以動心
〇案此節恐亦在夷齊問答之後
因以言之也。
 鄭曰浮雲非己之有。
孔安國孝經浮雲潤澤萬物
故君子弗從。
〇駁曰非也。
 
孔曰疏食
菜食也。
〇案古本誤作蔬食
故孔注如此
子曰加我數年。
五十以學易。
可以大過矣。
(史記作假。)
公元前532年
 何曰易。
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
(說卦文)年五十而知天命
知命之年
讀至命之書。
可以大過
(邢云加我數年。
方至五十。
謂四十七時也。
)〇補曰加當作假。
(從史記)謂天庶幾借我以數年之壽也。
(光武人生安能遠期十年
畏天命之言。
)五十學易
蓋古之遺文
內則十年學書計。
十三學樂
二十學禮
皆有定期
五十學易
亦此類也。
〇補曰易之爲書
主於悔吝
悔者改過也。
吝者不改過也。
(能悔則改過不吝
)故曰學易則可以大過
(秦他石云過者卽易所載悔吝凶之義也。)
 〔質疑劉安世云嘗讀他論。
作假
五十作卒。
蓋加假聲相近而誤讀。
卒與五十。
相似而誤分也。
〇毛曰魯魚亥豕
必其字形相類者。
故曰形近致誤。
卒與五十不近也。
說文五者互也。
從二從㐅。
陰陽交互二大間也。
卒者隷人給事名也。
古以染衣題識
故從衣從十。
衣飾異色也。
則試以今文觀之。
五字與衣字相近乎否乎。
因而古文𠄡與
相近乎否乎。
宋後草書卒字作卆。
合九爲文
九字近五。
故以云。
案前孔子非不學易。
特因古經五十學易之語。
孔子年近五十。
古語爲此言。
五十非誤字
 史記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彖繫象說卦文言。
讀易韋編三絶
曰假我數年。
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朱子是時孔子年已幾七十矣。
五十字誤無疑
〇案史記可信
不如論語
不必史記以改論語
況此云學易彼云若是。
(若是謂讀易)雖假我數年四字
彼此相同
彼之所用
未必此經。
學易喜易讀易贊易。
各爲一事
五十六十以至七十。
無時不假
不必執一而廢一也。
(蘇紫溪云五十以學易。
分明孔子五十歲以前說話。)
第二集經集第九卷論語古今註(卷三)
 述而(下)
  
子所雅言
詩書執禮
雅言也。
 朱子曰雅。
常也。
〇補曰執禮者。
臨事所執之禮。
今之儀禮
是其遺也。
(如今之笏記)
 
孔曰雅言
正言也。
〇鄭曰讀先王典法
正言其音然後義全。
不可有所諱。
(邢說同)〇毛曰雅言常言無據
雅言
正言也。
〇駁曰非也。
臨文不諱
謂之雅言可乎。
鄭說不中如此
而後人猶欲述之。
豈不惑歟。
史記張耳傳云張耳雅游
(韋云雅素也)武帝本記云上雅尙儒術
南史陳武帝紀云雅尙儉素
魏志司馬朗云朗雅好人倫典籍
南史梁簡文帝紀云雅好賦詩
(北史道衡傳云江東雅好篇什
)後漢書后紀云及見雅以爲美。
(常以爲美也)雅也者
素也常也。
(兼素常二字之意。
其義乃備。
)何謂無據
朱子所言。
惟一反之爲務。
蕭山心術之病。
 毛曰雅言者。
謂端其音聲
審其句讀
莊重而出之。
恒俗逈別
謂之雅言
〇駁曰非也。
詩書執禮
莊重而出之。
則他言皆戲慢乎。
(諸葛亮出師表云祭納雅言
淺近平常之言。
亦可察納也。)
 程伊川世俗之言。
失正者多矣。
吳楚失於輕。
趙魏失於重。
旣通於衆
君子正其甚者
不能盡違也。
於詩執禮
必正其言也。
〇案二程之記不同
朱子明道之說者。
誠以性與天道。
夫子罕言。
詩書執禮
常言之。
故必如明道之說。
有味也。
 鄭曰禮不誦故言執。
〇邢曰禮不背文誦。
但記其揖讓周旋
執而行之。
故言執也。
應麟石林執禮云猶執射執御之執。
記曰秋學禮
執禮者詔之。
(文王世子文)蓋古者禮書治人者。
皆曰執。
周官太史大祭禮。
宿之日。
禮書
祭之曰執書。
以次位常。
凡射事執其禮事
禮之見於書者也。
〇案今公家祭禮
贊者執笏高唱
其在階上者。
謂之堂上執禮
其在階下者。
謂之堂下執禮
所謂執禮者詔之也。
儀禮諸篇。
卽古之笏記。
葉公孔子子路
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爲人也。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曰葉公名諸梁
楚大夫食采於葉。
僣稱公。
(據左傳世本)邢曰字子高
葉縣伊。
楚子僣稱王。
故縣皆僣稱公。
(本出陸德明釋文)〇孔曰不對者。
未知
以答。
(朱子云聖人之實。
未易名言
)〇補曰發憤
勇於進就也。
欲語之以嗜學樂道者
要使葉公知我無求
 楚語云子西召王孫勝
(卽白公)沈諸梁止之。
(左司馬沈尹戍之子
葉公子高
)子西不聽
子高以疾。
閒居于蔡。
白公之亂。
子西子期死。
葉公聞之曰吾怨其棄吾言而德其治楚。
國入殺白公定王室。
二子之族。
〇案葉公蓋有知人之明者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句)敏以求之者也。
 朱子敏速也。
〇補曰敏以求之。
敏疾之心以求知也。
〇鄭曰言此者
人學
(邢云恐人以己爲生知而不可學故告之。)
 尹曰孔子生知之聖。
每云好學者。
惟勉人也。
蓋生而可知者。
義理爾。
若夫禮樂名物
古今事變
亦必待學而後。
有以其實也。
〇案大戴禮黃帝生而神靈
弱而能言
帝嚳生而神靈
自言其名。
皆齊東野言。
孔子刪書
無此諸說。
生而知之者。
蓋謂自幼至長。
修身飭行
中禮法。
不學而能者也。
孔子不知父墓。
問於郰曼父之妻。
何嘗生而神靈耶。
則非生知者耶。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曰怪。
怪異也。
力謂若奡盪舟
烏獲擧千均之屬。
亂謂臣弑君子弑父。
神謂鬼神之事。
無益敎化
或所不忍言
(邢氏本作王曰。
皇氏本作孔曰。
今從皇。
)〇謝曰聖人語常而不語怪
語德而不語力。
語治而不語亂。
語人而不語神。
(王應麟云比本王无咎之說。
)〇案怪者如石言木起及解禽言吞刀吐火之類。
(周伯耕不語力則知聖人所稱尙德哉。
不語神則聖人未能事人之誡昭也。)
 李充曰力不由理。
怪力也。
不由正。
亂神也。
怪力亂神
有與於耶。
無益於敎。
不言也。
〇駁曰非也。
 〔引證〕大戴禮
曾子君子亂言而弗殖。
神言不致也。
靈言不與
(曾子立事篇)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不善者而改之。
 
補曰三人行。
同行者少也。
必有我師者。
非謂道學之師。
四方謠俗
百工技藝
及有一善學者
我師也。
〇補曰擇其善者。
謂通執兩人
擇其善言善事
不必偏取一人
棄其一也。
〇補曰其不善者。
上文而遂言之。
欲其見不善而內自省
非謂善惡我師也。
 邢曰彼二人言行
必有一人一人不善
〇駁曰非也。
三人偶然同行
豈必一善一惡
每不差忒
君子同行
三人皆善。
羣盜同行
三人皆惡。
今必欲於兩人之中。
一善執一惡難矣。
所謂我師
本非全德之人。
或有一聞一識一技一能
兼有愆尤疵病
擇其善者而師之。
不善者。
內省而改之也。
子曰天生德於予。
桓魋其於予何。
 包曰桓魋
宋司馬
朱子向魋也。
出於桓公
又稱桓氏
(金云世爲司馬
故又以司馬爲氏。
司馬牛其弟也。
)〇邢曰案世家
孔子去曹適宋。
弟子習禮大樹下
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
拔其樹。
孔子去。
弟子曰可速矣。
孔子發此語。
朱子其奈我何。
不能違天害己。
〇邢曰此章言孔子無憂懼也。
子曰二三子
以我爲隱乎。
無隱乎爾
無行不與二三子者。
也。
 包曰二三子
諸弟子。
〇包曰聖人廣道深。
弟子學之不能及。
以爲有所隱匿
故解之。
〇補曰行者
躬所行也。
不言之敎也。
吾無一事不以二三子
二三子當見而效之。
無以我爲隱也。
〇補曰是一句
自證自明之辭。
說其名。
著己事之明白
如契劵(一作券)質齊必書名
 包曰我所無不與爾共之者
之心。
〇駁曰非也。
心字添出。
本旨也。
 或曰二三子
弟子之賢者。
四科十哲
〇駁曰非也。
當時之俗。
凡稱諸人
皆云二三子
國語共華二三子皆在而不及
呂甥曰君使告二三子
子犯天賜也。
二三子志之。
子餘謂秦大夫二三子敬乎。
范武子曰爾勉從二三子
魏絳七合諸侯
二三子之勞也。
若是不可勝數
檀弓二三子絰而出。
此則指弟子之賢者。
子以四敎
文行忠信
 邢曰文謂先王遺文
行謂德行
在心爲德。
施之爲行
中心無隱謂之忠。
人言不欺謂之信。
〇補曰文行外也。
忠信內也。
則孝出則悌行也。
嚮人以誠曰忠
與人無偝曰
 四敎
四科也。
文卽文學
行卽德行
忠施諸政事
施諸言語
〇駁曰非也。
傅會之巧也。
政事言語
以當忠信可乎。
子曰聖人
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君子者。
斯可矣。
 補曰大而化之曰聖。
文質兼備君子
文質兼備
然後可以治人
古者治人之德者。
乃得在位
在位君子
大君之子也。
帝王之稱天子
(或云君國子。
民曰君子
其義非也。
)〇案古本下節別爲二章
今從之。
若是一章
當云君子不得而見之。
得見善人斯可矣。
君子善人
不相牽連
而又有子曰字以問之。
其非一章可知
以其文勢相類
故記序次如是
 何曰疾世無明君。
〇駁曰非也。
不見有此義。
子曰善人
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有恒者。
斯可矣。
亡而爲有。
虛而爲盈。
約而爲泰。
難乎有恒矣。
 補曰善人
成德之稱。
行己無惡
以至於善者也。
有恒者。
其德劣於善人
然不虛矯飾詐
守常不變者也。
〇補曰約。
所持者少也。
(束而小之曰約。
)泰。
所充者實也。
(泰卦三陽在內
內實曰泰。
)〇案亡者無形無質也。
虛者有器而無實也。
約者有少而無多也。
 陸德明曰此舊爲別章。
今宜與前章合。
〇朱子曰子曰字。
衍文
〇案邢氏本亦合之爲一章
君子善人
旣非同名
亦難殊品
古本爲是
 邢曰內實窮約而外奢泰
〇駁曰非也。
有恒無恒
皆以德行言。
用度奢儉
何與於是
然約而爲泰者。
正如貧者之奢。
難於有恒
以之設喩可也
 王應麟善人
周公所謂吉士也。
有恒
周公所謂常人也。
〇案臯陶謨云彰厥有常
吉哉。
立政云庶常吉士
未嘗常吉
分爲二等
子。
釣而不綱
弋不射宿
 侃曰釣者。
一竿一鉤而取魚也。
朱子曰綱以大繩屬網。
截流而漁者也。
〇孔曰弋。
繳射也。
(邢云司弓矢注云結繳於矢。
謂之矰。
)〇邢曰夫子雖爲弋射
晝日爲之。
不夜栖鳥也。
爲其欺暗必中。
且驚衆也。
 孔曰綱者。
大綱橫絶流。
以繳繫鉤。
羅屬著綱。
(侃云作大綱
橫遮廣水。
羅列多鉤以取魚也。
)〇案余家洌水之濱。
漁者或用此物。
謂之萬鉤之釣。
然古有是否
綱者當是網字之譌。
形誤也。
(亦云)故朱子所訓。
只是網也。
無繫鉤之說。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無是也
多聞
擇其善者而從之。
多見而識之。
知之次也。
 補曰作。
創造也。
創造一書謂之作。
(如老子道德經)不知道作書者。
流毒萬世
聖人之所深懼也。
蓋有者。
辭之謹也。
〇補曰我無是也者。
自慶之辭。
猶言不犯此罪也。
〇補曰擇其善者。
刪也。
詩書所以刪也。
識者
記也。
易傳書序儀禮諸篇之有附記是也
〇補曰二者雖不如知而作之者
其次也。
下者
不知而作之。
(毛云春秋時異學爭出
著書滿天下。)
 包曰時人穿鑿妄作篇籍者。
云然
〇案穿鑿二字周章矣。
 孔曰如此者。
次於天生知之。
〇駁曰非也。
自古無天生知之者
 〔質疑集注孔子自言未嘗妄作
蓋亦謙辭
〇案此非謙辭。
述而不作
君子盛德也。
 〔引證〕漢書朱雲傳贊世稱朱雲
言過其實
蓋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無是也
互鄕難與言。
童子見。
門人惑。
子曰與其進也。
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
潔己以進。
與其潔也。
不保往也
 鄭曰互鄕
鄕名。
(王无咎鹿邑之外
有互鄕城
鹿邑亳縣
)補曰蓋衛地。
朱子曰其鄕人習於不善
難與言善。
〇補曰與其不與其退。
古語
與許也。
凡接人之法。
來則迎之。
去則止之。
許其進
不許其退也。
引此語。
以明來者不可拒。
〇補曰惟何甚。
惡惡不可已甚
保守也。
往謂前日惡行也。
(王觀濤不保其往。
安能保其已前之皆潔也。
亦通。)
 鄭曰互鄕人。
言語自專
不達時宜
〇駁曰非也。
不達時宜
善人好古者也。
 鄭曰往猶去也。
當與之進。
亦能保其去後之行。
(邢云去後之行。
往前之行。
今已過去
)〇駁曰非也。
邢昺鄭說之誤。
釋之以己意。
冰炭何。
 顧歎云往前日之行。
夫人爲行
未必可一。
有始無終
先迷後得
敎誨之道
潔則與之。
往日之行。
非我所保也。
(見邢疏)〇案此極是
有始無終四字宜刪。
 琳公云此互鄕難與言童子八字
通爲一句
(見邢疏
)〇駁曰非也。
其意蓋以爲一鄕之人。
未必盡惡。
故爲也。
然妹邦崇飮
桑中好淫。
惡俗漸染如此
不足疑也。
琳公僧也。
 〔質疑〕此章未見其有錯簡
(李卓吾云後十四字。
倒轉
文法更古。)
曰仁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曰仁者。
嚮人之也。
處人倫盡其分。
謂之仁。
(義見前)爲仁由己。
故曰不遠
陳司敗昭公知禮乎。
孔子知禮
孔子退。
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
君子亦黨乎。
君取於吳。
爲同姓
謂之吳孟子
君而知禮
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
有過
人必知之。
 孔曰司敗官名
陳大夫
(邢云左傳楚子西曰臣歸死司敗
杜注云陳楚司寇司敗
)昭公
魯昭公
(朱子云名稠)巫馬期
弟子
(史記巫馬施字子旗
孔子三十歲。
鄭玄魯人
)補曰巫馬官名
世其官。
以爲氏。
(周禮夏官
巫馬養疾馬。
)當作旗。
聲誤也。
〇補曰黨猶偏也。
(孔曰相助匿非曰黨)〇孔曰魯吳俱姬姓。
(邢云吳泰伯之後
)禮同姓不昏。
(見曲禮
大傳云同姓不昏。
周道也。
)而君取之。
當稱吳姬
諱曰孟子
(事見哀十二)〇朱子曰諱之似若女子姓者然。
〇孔曰諱國惡
禮也。
聖人道弘。
故受以爲過。
公元前530年
 〔事實春秋十二年
孟子卒。
左傳昭公取於吳。
不書姓。
謂之吳孟子
坊記子云取妻不取同姓
以厚別也。
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
之。
以此坊民。
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
其死曰孟子卒。
 鄭曰司敗人名
齊大夫
〇駁曰非也。
 應劭風俗通序云孔子稱幸苟有過
人必知之。
(幸字連下句讀)〇駁曰非也。
周書王佩解云不幸在不聞其過。
福在受諫。
子曰丘也幸
蓋有所本。
與人歌而善。
必使反之
而後和之
 補曰歌者。
長言誦詩也。
朱子反復也。
(復音覆)必使復歌者。
欲得其詳而取其善也。
(純云覆者。
從首更歌一遍也。)
 邢曰反猶重也。
(何云樂其善。
故使重歌而自和之
)〇駁曰非也。
說則無錯。
字義不然
子曰文莫猶人也。
躬行君子
吾未有得
 朱子曰莫疑辭
(案莫者猶言豈不)猶人
不能過人
尙可以及人。
〇補曰夫子言文學豈不猶人也。
躬行君子之德。
則吾無所自得者。
(自謙也)子曰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某者焉。
不如某之好學也。
文學所自許。
德行所自謙。
 
何曰莫無也。
文無者。
俗言文不。
(又云文不吾猶人者。
言文不勝於人。
)〇欒肇論語駁曰燕齊勉強爲文莫。
莫之聲又轉爲務。
又轉爲楙黽之聲轉爲睯。
故爾雅曰茂勉也。
務睯強也。
〇駁曰非也。
何晏邢昺
旣以文莫成語
又釋之曰文不勝人則周章矣。
欒說亦非。
 楊雄方言侔莫強也。
北燕之外郊。
凡勞而相勉。
若言努力者。
謂之侔莫
陳騤雜職方言侔莫強也。
凡勞而相勉。
若所努力者。
輒曰侔莫
方以智通雅閔勉閔免僶勉一也。
轉爲密勿蠠沒
又轉爲侔莫文莫
〇純曰亹亹文王
令聞不已
文王尙勉。
況後之君子乎。
〇駁曰非也。
論語古奧文字
讀書必先文體
不惑如此雜說
曰若聖與仁。
豈敢
抑爲之不厭
誨人不倦
可謂云爾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補曰爲之者學也。
學將以成聖也。
誨人者敎也。
所以廣仁也。
(孟子不厭知也。
不倦仁也。
)云爾已矣
語辭
蹉跎其語。
至於四轉
自許而猶有恐懼
退蹙之心也。
〇補曰只此二事
正唯弟子所願學而不能者。
 馬曰正如所言。
弟子不能學。
仁聖乎。
〇案此未允。
孔子辭其上。
其次
公西華贊之曰夫子所謂其次
亦吾之所不能。
意在贊美
不在翹企
 毛曰鄕飮酒義曰嚮仁而左聖。
(施愚山聖者通也。
聲入心通之謂也。
耳呈爲聖。
〇毛云洪範曰睿
睿作聖。
與聽曰聰。
正當分別
)〇案表記曰仁者右也。
道者左也。
皆說喩之言。
(謂仁與道當竝行)非有實理
洪範睿作聖。
亦聖字之原義。
非此經之義也。
大而化之曰聖。
不必鑿也。
疾病
子路請禱
子曰有諸。
子路對曰有之。
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禱久矣
(鄭本皇本陸本無病字。)
 補曰疾甚曰病。
(包氏云見子罕篇。
)有諸。
謂於禮有之乎。
朱子曰誄者。
哀死而述其行之辭。
(周禮大祝六辭
六曰誄。
)補曰子路引古誄文句。
以證疾病之有禱。
朱子曰天曰神。
地曰祗。
〇孔曰孔子素行
合於神明
故曰之禱久矣
(邢云若人之履行
違忤神明
罹其咎殃則可禱。)
 〔考異諸家本無病字。
〇純曰集解子罕篇。
始釋病曰疾甚
此章病字無解
衍文明矣。
 孔曰誄禱篇名。
(邢云誄累也。
功德求福
)〇駁曰非也。
檀弓云戰于乘丘縣
賁父卜國死之。
公曰非其罪也。
遂誄之。
(土之有誄自此始。
)左傳孔子卒。
哀公誄之曰嗚呼哀哉尼父
孔氏不知誄法。
以爲禱篇之名。
漢代專門之學。
固陋如此
 〔質疑〕士喪禮之行禱五祀
本在屬纊之後
子路請禱
非請此禱也。
武王有疾
周公于三王
易曰巽于牀下
史巫紛若
右蓋有禱疾之禮。
 〔引證〕太平御覽莊子孔子病。
子貢出卜。
孔子曰子待也。
坐席不敢先。
居處若齊
食飮若祭。
吾卜之久矣
王應麟子路請禱
可以參觀
 瀛波老叟子路壇壝前禱。
夫子屋漏中禱。
子路祝史禱。
夫子
精神禱。
子曰奢則不孫。
儉則固。
與其不孫也。
寧固
 邢曰孫。
順也
固。
陋也。
(案固者四塞也。
不通
)〇孔曰俱失之。
(邢云二者俱失之)奢則僣上。
(儉不及禮)
 晁曰不得已救時之弊。
〇駁曰非也。
管氏之僣而難爲上。
晏子之偪而難爲下。
與其僣上也。
寧偪下。
古今通義
非獨捄時弊然也。
子曰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鄭曰坦蕩蕩
寬廣貌。
長戚戚。
多憂懼。
〇補曰君子素位而行。
故心寬樂
小人患得患失
故心憂愁
子。
溫而厲。
威而不猛
恭而安。
 補曰厲嚴峻也。
(周易以厲爲危。
危者高峻也。
)猛鷙悍也。
(鳥曰鷙獸曰猛)足恭不能安。
(容體終不能純熟)恭而安則允恭也。
 純曰溫言其色。
厲言其聲。
子夏曰卽之也溫。
聽其言也厲。
〇駁曰非也。
不唯色厲內荏乎。
(衛風云在彼淇厲
岸危處曰厲。)
 陸德明釋文一本作子曰厲作例。
皇本作君子
案此章說孔子德行
依此文爲是也。
第二集經集第九卷論語古今註(卷三)
 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
  
子曰泰伯
可謂至德也已
三以天下讓。
無得而稱焉。
(陸德明一本得作德。)
 王曰泰伯
周大(一作太)王之長子
〇補曰旣行其德。
又泯其名。
至德也。
(朱子云德之至極
無以復加者。
)三讓
三以國讓季歷也。
謂之天下者。
周竟得天下。
讓周是讓天下也。
朱子無得而稱。
其遜隱微
無迹可見也。
 鄭曰太王疾。
泰伯因適吳越採藥
太王沒而不返
季歷喪主一讓也。
季歷赴之。
不來奔喪二讓也。
免喪之後
斷髮文身三讓也。
(見邢疏)〇駁曰非也。
免喪之後
雖不斷髮
周其追之乎。
公元前1110年
 范甯太王薨而季歷立。
一讓也。
季歷薨而文王立
二讓也。
文王薨而
公元前1060年
武王立
於此遂有天下
是爲三讓也。
(又一云太王病而託采藥出。
不事以禮
一讓也。
太王薨而不反
使季歷主喪
死不葬之以禮
也。
斷髮文身
不可用。
使季歷主祭
不祭以禮
三讓也。
〇見皇疏)顧炎武曰。
(見篇末)
 繆協曰季曆文武三人王道成
是三以天下
(見皇疏)〇駁曰非也。
 〔質疑集注三讓
固遜也。
(古人辭讓
以三爲節。
一爲禮辭
爲固辭。
三爲終辭。
)〇案三辭之禮。
見於聘禮大射禮、鄕飮禮、鄕射禮投壺禮、士相見禮。
然父傳子
或弟獻兄
不必一日設席行禮
賓主致辭答辭者。
然則泰伯三讓
必非三辭三揖之禮。
飾其貌以成文者。
三授三讓
有事實。
今典殘滅
無以考徵
鄭玄范甯之徒。
左猜右忖。
上穿下鑿
終日之而莫肯信而從之。
不如闕疑爲善也。
(晉語云趙衰三讓
三使爲卿。
三讓之也。
非一三讓。)
 〔引證〕吳越春秋云古公病將卒。
季歷讓國泰伯
三讓不受
故云太伯三以天下
〇案吳越春秋
信書也。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
愼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故舊遺則不偸
 
補曰勞不安貌。
(孔子恭而安。
)葸不怡貌。
(無和柔之色。
)亂紊也。
(無上下之分)絞急也。
(朱子云絞如繩兩頭絞得緊。
都不寬舒
)〇補曰故舊
先君舊臣也。
義見不(一作下) 遺。
棄也忘也。
(孟子未有仁而遺其親者。
)偸佻也。
(爾雅釋詁文輕薄之義。
)不偸
謂民亦不倍死者也。
 何曰葸。
畏懼以貌。
(蔡淸云葸所謂畏首畏尾
)〇駁曰非也。
大戴禮人言善而色葸焉。
近於不說其言。
(曾子立事篇。
)註曰葸焉。
不悅之貌。
葸與偲通。
朋友偲偲
兄弟怡怡
正是不怡曰葸也。
非禮過於愼則其色似不怡者。
 馬曰絞。
絞刺也。
邢云絞刺人之罪(一作非)。
〇侃曰直若有禮則自行而不邪曲
若不得禮
對面說刺他人之非。
必致怨恨
〇駁曰非也。
犯顔極諫
亦禮也。
豈以怨恨而已之乎。
 〔引證〕仲尼燕居曰。
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
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足恭
便佞貌。
)勇而不中禮謂之逆。
子曰給奪慈仁
〇案給謂供給僕御也。
(舊說非)
 包曰君能厚於親屬
不忘其故舊
民皆化之。
胡雲峰君子不弛其
親。
故舊大故則不棄。
(微子篇)周公之言。
與此同。
忠厚之至也。
〇駁曰非也。
故舊者。
先君舊臣也。
盤庚曰古我王。
亦惟圖任舊人
微子曰乃咈其耇長舊有位人。
皆指先王舊臣
在上之人。
輕棄先君舊臣
則民亦偸薄
輕棄其故舊
坊記大學
皆有此戒。
而齊語載管子之言。
亦是此意。
(竝見左)孔子稱孟莊子之孝曰其他可能
不改父之政與父之臣。
難能也。
此義炳然
不可沒也。
 〔引證〕齊語管子桓公曰政不旅舊則民不偸
(韋云故舊不以爲師旅則民不偸
)〇案故舊者。
先君舊臣也。
旅舊。
謂使故舊羇旅然。
 〔引證〕坊記子云利祿先死而後生者則民不偝。
亡者而後存者則民可以託。
詩云先君之思。
以畜寡人
以此坊民。
民猶偝死而號無告
 〔引證〕大學云上老老而民興孝
恤孤而民不倍
〇案倍與偝通。
謂民不偝死者
收其遺孤也。
泰伯補遺
 
范甯云云
顧炎武皇矣之詩曰帝作邦作對
太伯王季
泰伯之時。
周日以彊大矣
乃託之採藥
往而不反
其時國讓也。
自後日言之則以天下讓也。
(猶南宮适謂稷躬稼而有天下
)當其時王季也。
自後日言之則讓於文王武王也。
天下在三之後
而讓之者在三之前
宗祧不記其功。
彝鼎不銘其迹。
所謂三以天下讓。
無得而稱焉者也。
路史曰方太王時。
以與王季
王季以與文王
文王以與武王
泰伯啓之也。
故曰三讓
〇駁曰非也。
(顧又云父不赴
傷毁髮膚
不爲不孝
〇案斷髮文身
仲雍順俗治政也。
子貢之言。
本來明白
後人謂之傷毁髮膚
謬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