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卷三)
 雍也(中)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5H 页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衣去声)
 马曰子华。弟子公西华赤之字。(邢云史记云公西赤字子华。〇郑玄曰鲁人。少孔子四十二岁。)〇邢曰冉子即冉有也。子华时仕鲁。为鲁使适于齐。为其母请粟者。其子出使而家贫也。〇补曰夫子时为大司寇。冉子为家宰管财粟。〇马曰六斗四升曰釜。(邢云昭三年左传注云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〇包曰十六斗曰庾。(邢云聘礼记云十六斗曰籔。郑注云今文籔为逾。是庾逾籔。其数同。)〇马曰十六斛曰秉。(邢云聘礼记云十斗曰斛。十籔曰秉。郑云秉十六斛。)〇补曰周赒通。朱子曰周者。补不足。继者。续有馀。〇补曰不留亲养而美其裘马。非子道也。裘马既美则其富可知。故曰不继富也。子华素贫。职当敝裘羸马。虑其亲养。子华不然。故深责之也。〇纮父曰釜庾至少。不可以遗人母。冉子知与釜与庾。乃夫子微言不可奉承。故与之五秉。适中孔子之旨。非擅与也。
 郑曰非冉有与之太多(邢云子华家富而多与之粟。是继富故非之。)〇驳曰非也。子华诚富则冉子岂有请粟之理。孔子之意。盖云世未有美裘马而忘菽水者。裘马既美则其富可知。吾何为继富哉。夫子之怒。专在于美裘马而忘菽水。非以五秉之粟。谓不当与也。始言与釜。一示意也。次言与庾。再示意也。冉子既知夫子之意。则内领其意。待子华而诵之。外厚其遗。宣夫子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5L 页
之礼貌。此贤弟子之事也。先儒真以五秉指为太多。一则曰不当与。二则曰不当多与。惟以粟之多少。争立义理。不亦谬乎。夫五秉之粟。舂之为米。不过为数十斛。措大眼孔虽小。以此琐琐看作大物。何其拙矣。
 〔质疑〕辅曰大夫无私交。此必未为大夫时事。又孔子将之荆。先之以子路。申之以冉有。皆使之类也。〇案子华之为公使私使。虽不可定。若是私事则轻裘肥马。尤不合理。
 金曰请粟与秉。皆出冉子。则是其时为夫子宰财者冉子也。如伯高之丧。冉子摄束帛。乘马而将之。可见也。(见通义)
 侃曰案包注十六斗为庾。与贾氏注国语同。而不合周礼。周礼旊人职云豆实三而成觳。(郑云豆实四升则觳实一斗二升也。)又陶人职云庾实二斛。案陶旊二文则庾二斗四升矣。而包氏注曰十六斗为庾。即是聘礼之籔也。聘礼十六斗曰籔。不知包贾当别有所出耳。(旊方往反。觳读为斛。)〇案此当以聘礼注为正。(毛云聘礼诸侯之使。皆粟十车。列馆门外。据礼注每车一秉有五籔。是馆廪之粟。计十车有十五秉。故冉有据此以三分之一。予其家。此亦准聘礼而行之者。〇案毛说亦非也。聘礼宾饩。是主国之事。何与于是。)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句)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集注连上为一章。)
 包曰弟子。原宪。思字也。(邢云史记云原宪字子思。〇郑玄曰鲁人。)孔子为鲁司寇。以原宪为家邑宰。(邢云大夫必有采邑。)〇孔曰九百。九百斗。〇邢曰毋禁辞。〇郑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孔曰禄法所得。当受无让。〇驳曰非也。仲氏曰粟非常禄也。若是常禄。不当言与也。原思虽廉。亦不得辞矣。〇案原宪至贫。而孔子使与其邻里乡党。则九百之外。本有常禄。庇其十口可知。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补曰犁牛。黑牛也。(史记索隐云犁。黑也。)周礼牧人云阴祀用黝牲。(黝黑也。)阴祀者地示之祭。社稷五祀五岳是也。(大宗伯)阳祀虽用骍牲。(阳祀者。天神之祭。)祭天之牛。又用茧栗。(见王制)骍且角则祭地祭天。俱无用矣。(宗庙之牛角握。握者四指也。角已成则宗庙之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6H 页
祭。亦不可用。)然周礼牧人云凡外祭毁事。用尨可也。毁事者。庪县副辜。(毁牲而用之。)秩亚于血祭。即山林川泽之祭也。(郑云外祭。谓王所过山川。)尨者杂也。(郑玄云)谓不拘毛色。杂用诸色也。犁牛之子骍且角。则祭地(谓社稷五祀五岳。)祭天。俱不可用。然至于山川之祭。亦当弃之乎。仲弓贤父之子。(说见下)时人谓仲弓之贤。不如其父。无所用。孔子若曰贤不如父。则虽不堪大用。独不得降一等而用之乎。凡牲骍者易得。犁者难得。故以犁牛喻贤父。〇纯曰诸之乎也。(出小尔雅。如盍之谓何不。)
 何曰犁杂文。角者角周。(角之围)正中牺牲。〇驳曰非也。犁与𤛼通。(见字书)𤛼者黎牛也。黎者黑也。(尧典注)鵹黧等字。凡从䄪者皆黑。未闻其以驳杂为犁也。国语云播其犁老。犁老者颜色垢黑也。犁之为黑。不既明乎。且孔子祗言角耳。何平叔何以知此角一字之中。含有角周正中牺牲之意耶。其义无所立矣。(韵会云犁者牛驳文。此见论语注而言之者。不足据也。)
 何曰虽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山川宁肯舍之乎。〇驳曰非也。人苟不用。山川之神。安得不舍之。其将梦告以求之乎。且如平叔之说则不但山川不合。抑亦百神皆不舍矣。
 何曰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邢云仲弓父不善。)〇驳曰非也。仲弓之父虽不善。指斥讥骂曰犁牛之子。必非君子之言。孔子岂为是也。王充论衡。以仲弓为伯牛之子。必有所据。伯牛与颜渊闵子骞。同入德行之科。及其寝疾。孔子甚惜之曰斯人有斯疾。其贤可知。(如会晢父子。同游圣门。)
 家语曰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七十二弟子解)〇史记弟子传亦同。(称其父行贱)〇驳曰非也。西京官学。原自误解。故诬云不肖。或云行贱。皆不足据。(家语者伪书)
 汉书樊郦传赞曰仲尼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言士不系于世类也。〇案汉儒于此。从来误解。
 王充论衡云母犁犊骍。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妨奇人。鲧恶禹圣。叟顽舜神。伯牛寝疾。仲弓洁全。颜路庸固。回杰超伦。孔墨祖愚。丘翟圣贤。〇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6L 页
案王充汉人。博通坟典。仲弓之为伯牛之子。必有所据。但其父子优劣。仍同注说。然其所短者。惟寝疾。寝疾岂恶行乎。诚若伯牛之子。则贤父之子也。
 许东阳云犁训杂文无据。当是负犁而耕之牛。非楅衡之牛也。骍且角者。有重骍字看者亦偏。〇驳曰非也。然其所以起疑之端则精确。
 毛曰司马牛本名耕。而孔安国谓名犁字子牛。以耕即犁也。则牛本名犁。其曰犁牛之子者。但耕牛以暗刺其名与氏。所云色杂。旁见也。〇驳曰非也。讥刺人父之名氏。非圣人之言行也。
 吴程曰犁与黧通。黑黄色。〇驳주-D001非也。鵹黄亦称黧黄。盖以莺之为鸟。黑处深黑。黄处鲜黄也。其可曰黑黄色乎。
 伊川云多曰字。(子谓仲弓曰)〇金曰此与第九篇子谓颜渊句同。曰字似无嫌。(见通义)〇案曰字不必去。与子谓南容。子谓子贱。文势不同。(子罕篇子谓颜渊曰。亦非对颜子而言之。)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日月至焉而已矣。
 朱子曰三月。言其久。(非谓三月后必违。)〇补曰违犹离也。(上篇云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仁者向人之爱也。子向父弟向兄臣向君牧向民。凡人与人之相向而蔼然其爱者。谓之仁也。其心不违则不止显于行事而已。中心实然也。〇补曰其馀。谓诸弟子。日月至。谓不违仁。或引至一月。或引至数日也。〇案中庸曰民鲜能久矣。能久则圣人也。颜子不能无过。故曰不贰过。不能无过则不能无间断。但其间断甚疏。故曰三月不违。
 何曰馀人暂有至仁时。(邢说同)〇驳曰非也。暂至旋退则其所以违于恶者几希。孔门诸弟。虽不及颜子。其不仁何至如是。萧山曰日月至三字。当是一日至一月至。不当曰日一至月一至也。一字颠倒。相去万里。其言是也。〇李南黎云日月至焉。谓或一日在仁上。或一月在仁上。非谓日一至月一至。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补曰从政。谓仕而行政也。(如从事于斯之从。)〇朱子曰果有决断。(包亦云)达通事理。(孔亦云)艺多才能。(孔亦云)〇补曰何有。言不难也。
 荻曰为政者大夫。从政者士。(纯云春秋之世。诸侯之国。为政者必其正卿一人。)〇驳曰非也。楚狂接舆曰今之从政者殆而。(见下篇)春秋传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宣十二)晋语赵宣子曰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此皆指大夫之操政柄者。况郑子产从政一年。舆人诵之。(襄三十)正是纯所谓正卿一人为政者。今必欲一反朱子之说。压之曰为政者大夫。从政者士。亦岂非心术之病乎。杂记曰期之丧。卒哭而从政。九月之丧。既葬而从政。(王制云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王制曰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义详주-D001余礼笺。 此皆士大夫之通礼。则经云从政者。亦不宜偏主一论。然三子之才。方蔚有声誉。卑位小官。不必拟议。当以朱子说为正。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复入声)
 朱子曰闵子骞。弟子名损。(鲁人也。)〇补曰费。鲁东郊地名。(伯禽誓师于费。又费庈父鲁大夫。事见隐二年。)季氏取之为己邑。〇襄七年。南遗为费宰。请城费。昭十三年。南蒯以费畔。(畔季氏)又公山弗扰以费畔。(畔季氏)定十二年。孔子(时为大司寇)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堕者。毁其城邑也。)费其一也。〇孔曰季氏以邑宰数畔。闻子骞贤。故欲用之。〇补曰善为我辞。托使者善其辞令。(为去声)复往来也。(说文云)汶。水名在齐鲁之境。(邢云地理志云汶水出泰山莱芜。西南入齐。在齐南鲁北。)〇孔曰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陈云辞之虽婉。绝之甚决。)
 孔曰季氏不臣。又曰不欲为季氏宰。(邢云僣礼乐逐昭公。是不臣也。)〇案费者。鲁之岩邑。季氏之兔窟也。(楚语范无宇曰国有大成。未有利者。昔齐有京栎。鲁有弁费。)季氏居费则不能执国命。在国则不能制费畔。其势两难。若得贤者而为之宰。则季氏之利也。季氏之利。公家之削也。君子为人谋忠。既受其任。治之不得不忠。忠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7L 页
于费则害于鲁。此子骞之所以辞也。故孔子为大司寇。使仲由为季氏宰。先堕费邑。外辅季氏。其实所以存鲁也。季氏之召子骞。虽不知在于何年。要在子路堕费之先。若云子骞以季氏不臣之故。而不欲为宰。则孔子子路目见子骞之守义。犹复不觉。同陷不义。有是理乎。仕于季氏。非孔门之所耻也。
 毛曰夫子一门。多事季氏。即夫子已先为季氏史。为季氏司职吏。如孟子所云为委吏为乘田者。不可以事犬彘诟之。〇毛述斋曰由、求事季氏。不特夫子许之。且欲倚之以行道。观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而夫子以道之将行。道之将废。阴折伯寮。此明明见之论语者。
 集注释音云复。扶又反。〇案复若非入声。则复我二字。不成文。孟子云有复于王者曰力足以举百钧。非必复命而后谓之复也。复者往来相告之义也。
 家语执辔篇云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孔子曰为政犹御也。(其文甚长。今删之。)〇案观于子骞之答。必无始辞终赴之理。家语者伪书。(杨见宇云费岩邑也。子路治之三月无成。子羔治之九月无功。宜闵子之不就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马曰伯牛。弟子冉耕。(邢云史记云冉耕字伯牛。〇郑玄曰鲁人。)〇朱子曰牖。南牖也。(说文云穿壁为窗曰牖。)礼病者居北牖下。(士丧礼牖作墉)君视之则迁于南牖下。使君得以南面视己。(本出丧大记孔疏)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〇补曰亡之。犹言失之。(孔云亡丧也。)谓将失吾贤友也。〇朱子曰命谓天命。〇补曰斯人。难得之人也。斯疾。必死之疾也。(包云再言之者。痛惜之甚。)
 包曰牛有恶疾。不欲见人。(邢云淮南子云伯牛癞。)〇毛曰古以恶疾为癞。礼妇人有恶疾去。以其癞也。故韩诗解芣苢之诗。谓蔡人之妻。伤夫恶疾。虽遇癞而不忍绝。刘孝标作辨命论。遂谓冉耕歌其芣苢。正指是也。〇案斯人斯疾。语意恻怛。故汉儒执此文。演之为说耳。若是癞疮。孔子虽爱之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8H 页
如骨肉。无缘亲执其手。只是必死之疾。未见其为癞也。〇又按伯牛之家。若以恶疾之故。使孔子隔壁而视疾。则孔子不当执手。孔子既有执手之爱。则又何不入室而抚之乎。孔子有必不得入室之故。然后方可以自牖执手。朱子之义不可易。(君师同尊。故冉氏用其礼。)
 〔引證〕汉书龚胜传云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南面立致诏。〇案乡党篇加朝服之注。亦与丧大记疏相合。
 〔引證〕淮南子精神篇曰子夏失明。伯牛为厉。(厉癞也)〇王充论衡曰伯牛寝疾。仲弓洁全。〇案仲弓洁全者。谓伯牛癞也。牲全曰牷。是又阴用骍角之事也。误读论语。演出妄言。以诬先贤。何益矣。
 毛曰亳社北牖。谓病者居其下。误矣。〇案北本无牖。但当曰北牖。当作北墉而已。盛气愤骂何故也。岂丧大记之误字。朱子误之耶。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补曰箪。竹筐也。(士冠礼。栉实于箪。)瓢。匏勺也。(剖瓠而取其半也。庄子云剖之以为瓢。)食。饭也。饮。水浆之属。(周礼浆人曰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陋。隘也。巷。里涂也。〇邢曰他人见之。不任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道之志。(孔亦云乐道。)〇纯曰孟子曰伊尹耕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颜子亦犹是也。
 张南轩曰箪瓢之贫。人所不堪。〇案邢疏之意。谓旁人来见而代忧也。南轩之意。谓他人易地则不堪也。二者未知孰胜。姑从旧说。
 王草堂曰语类云若说乐天知命四字。又坏了这乐则禅和子矣。〇案禅家有话头禅法。出一题。使人穷究。终不明言。(如庭前柏树子类。)此所谓禅和子也。周茂叔令人寻孔颜乐处。且云所乐何事。明有条路可寻。岂与禅法同乎。王草堂必陆学也。
 〔引證〕庄子让王篇云颜回曰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鬻。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〇案敦匜不具。故曰一箪。尊罍不备。故曰一瓢。安有田六十亩乎。恐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8L 页
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补曰中道。中行也。(复卦云中行独复。)废。倾颓也。(说文云屋倾曰废。)画者。划之为线。以为限界也。冉子多艺。而先言力不足。是自画也。
 饶曰中道而废者。如人担重担行远路。行到中途。气匮力竭。十分去不得。方始放下。〇驳曰非也。放下者。谓停废也。是读之如大功废业之废也。不亦谬乎。废当读之如荆轲废之废。谓力尽而身颓也。(左传定三年。邾子自投于床。废于炉炭。〇废谓颓堕也。)岂停行之谓乎。
 〔引證〕中庸曰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不能已矣。(郑云废犹罢止也。)〇案郑注非也。君子虽八十而死。亦半涂而废也。半涂而废者。力尽气竭。身自崩颓而死也。此是至死不已之至言。其言恻怛激烈。岂罢止之意乎。
 〔引證〕表记曰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〇郑曰废喻力极罢顿。不能复行则止也。〇案郑注非也。废之为字从广。本是屋宇倾颓之名。郑氏每以罢止为言。岂不谬哉。但表记、中庸。皆以中道而废。喻人之向道而死。论语以中道而废。喻力弱者之颓仆。其言有大小也。
 〔引證〕杨(一作扬)子曰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学行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朱子曰儒。学者之称。(周礼冢宰云儒者。以道得民。)〇孔曰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皇氏本作马融曰。)
 王草堂曰此大小当以度量规模言。〇驳曰非也。儒者学道之人。所习者诗书礼乐典章法度。然其习之也。其心为道则君子儒也。其心为名则小人儒也。旧说虽若平常。深得本旨。集注以义利公私。别其同异。亦殊明白。岂但以大小言哉。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9H 页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包曰武城。鲁下邑。〇补曰得人。谓得贤者以为丞佐也。(如今之乡亭之职。)〇孔曰焉耳乎。皆辞。(案记者形容夫子词气之缓。)〇包曰澹台姓灭明名。字子羽。补曰后为孔子弟子。(邢云史记云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〇补曰行不由径。谓入公署由正路也。(其朝谒不由微径)公事。公家之事。(武城乃公邑。不属三家。)牧民奉公是也。偃之室。如今之政堂。
 邢曰行遵大道。不由小径。〇驳曰非也。大道迂回。小径直捷。则卑贱徒行者。不妨由径。此云不由径者。谓无私谒也。(祭义云君子道而不径。伯夷传云行不由径。家语高柴云君子不径。皆从此径出。)
 杨曰为政以人才为先。〇蔡清曰闻尔为宰于彼。曾得有立心制行之好人否。不必说为政以人才为先。子游不是取灭明辅政。〇驳曰非也。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则与议公事也。非辅政而何。饮射读法。恐非公事。
 王应麟曰孔门弟子。惟言偃吴人。而澹台灭明南游至江。史记正义苏州南五里有澹台湖。儒林传澹台子羽居楚。
 〔引證〕哀八年。左传云吴伐鲁。子泄(即公山不狃。)率故道险伐武城克之。王犯(吴大夫)尝为之宰。(尝奔鲁为武城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与王犯相好)国人惧。(恐其为内应)〇案澹台子羽。世居武城。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孔曰孟之反。鲁大夫孟之侧。(杜预云之侧孟氏族字反。)〇朱子曰伐誇功也。补曰伐犹鸣也。(凡战有钟鼓曰伐。故自鸣者谓之伐。)〇朱子曰奔败走也。军后曰殿。策鞭也。战败而还。(音旋)以后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掩其功也。
 左传哀公十一年。齐国书帅师伐我。孟孺子泄帅右师。冉求帅左师。师及齐师。战于郊。右师奔。齐人从之。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〇艾千子云当时用茅而入。三刻而踰者。皆季氏也。激而蒐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9L 页
乘。五日而始从者。皆孟氏也。务人为此泣也。孺子为此奔也。则诸孟之心。已可知矣。反之言。若不欲自同于季。似重有尤者然。若不欲立异于族。似欲分谤者然。夫子目击时艰。推原鲁事。若曰人人如反之不争也。何忧鲁哉。不然奔也殿也。功罪半也。何以称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朱子曰祝。宗庙之官。(下篇云祝鮀治宗庙。)〇孔曰祝鮀。卫大夫子鱼。(子鱼于皋鼬之盟。乃长卫侯。事见定四年。)〇补曰佞辩慧如妇人也。〇朱子曰宋朝。宋公子。有美色。(定十四年。左传云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杜注云南子宋女也。朝宋公子。旧通于南子。)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盖伤之也。〇补曰而有。犹言或有也。(一不字。冠两有字。)难乎免。谓易罹于殃咎也。
 孔曰当如祝鮀之佞。而反如宋朝之美。难免于今之世害。(邢云若无祝鮀之佞。而反有宋朝之美。难免于今之世害。)〇驳曰非也。苟如是也。孔子之言。为慕祝鮀之口给。而哀宋朝之枉罹也。岂当于理乎。经文而有二字。或似衍文。故穿凿至此。然而有者。或有也。孔子盖云今人若不能素有祝鮀之佞。或有宋朝之美。则难免殃咎也。又何疑焉。
 毛曰此寓言也。言无希世之资。而徒抱美质。以游于人。鲜有不为世害者。以佞比阿世。以美比贤质。〇驳曰非也。以此怪谈。欲攻朱子难矣。
 金曰而有而字。犹与字。古者两事相兼者。以而字中递之。〇案此说亦通。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补曰古者室制。西北全塞。(皆土墉)南牖以纳明。(穿壁而安窗。不可出入。)惟东有户。(当东壁之南)以通出入。自室而出者。惟此一路而已。〇补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文)自生至死。所由行也。〇补曰何莫者。焦燥之辞。如识路者。忧人之陷泽也。
 孔曰言人立身成功当由道。〇驳曰非也。汉儒不知道。习章句以取功名而已。故其言如此。
 〔引證〕礼器曰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卷三)
 雍也(下)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0H 页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补曰质谓本之以德行。(忠信之人可学礼。)文谓饰之以礼乐。(学先王之道。)〇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〇补曰史掌文书。周礼序官云胥几人史几人。(郑云史掌书)〇朱子曰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均适之貌。
 辅曰史如周官大史小史之属。〇驳曰非也。大史小史。不但掌文书而已。(大史下大夫)周官三百。各有胥史。史之为职。但知誊传。故常全无义理。所以贱也。郊特牲曰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然太史小史。职事犹广。又未必失其义也。
 辅曰野犹近本。史则徇末矣。〇毛述斋曰文质不是本末。若是本末则商尚本周尚末。必无是理。〇驳曰非也。夏殷周忠质文。本是汉儒谶纬杂说。孔子之所不言。孟子之所不道。二千年来。儒者蒙此大蔀。不知解脱。将何以议文质乎。诚若殷人尚质。是质胜文而野也。又若周人尚文。是文胜质而史也。即此一言。都把禹汤文武伊尹周公。皆作野人胥史。岂儒者之所屑言者乎。圣人欲晓后学。分言文质。苟非其质。文无所施。故所先者质。非谓徒质可以为成人也。以一身则徒质无文者。不免为野人。在一国则徒质无文者。不免为仁夷。然文者待质而成。若本无质。仍亦无文。既名为文。其本有质可知也。比之画然。虽无丹碧。犹有绢本。若本无绢。何有丹碧。徒丹徒碧。不名为文。何则不斑斑故也。由是观之。周既有文。验其有质。惟殷亦然。特其文采不能尽美。故孔子每取周文。非谓殷人以不尚文自命也。文盛则为文武成康。文衰则为幽厉平赧。今之陋儒。每云周末文胜。不亦谬乎。诚若周末文胜。周其再昌矣。文之为物。盛于西周。衰于东周。灭于秦熄于汉冷于唐。惟其文灭也。故德教礼乐典章法度。不可复兴。而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郊不郊禘不禘。祖不祖宗不宗。陵夷晦盲。不可复寻。是则文亡之。故质亦亡也。古者欲成其文者。宜先务其质。今也则不然。欲反其质者。宜先修其文。何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0L 页
者先王之道不明。卒无以反乎质也。其势之相乘相灭如此。而儒者一开口。辄以抑文为主。岂所谓识时务者乎。凡言殷尚质周尚文者。皆蒙蔀之不拨者也。(其说本由于表记之误读。)
 〔引證〕表记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〇案汉儒文质之说。其千枝万叶。皆以表记为根氏。然文不胜质。则其文质彬彬然也。质不胜文。则其文质彬彬然也。文不胜质。非质胜文也。(胜者一克而一负也。不胜者相敌而止。)质不胜文。非文胜质也。孔子尝言尧之为君。焕乎其有文章。则虞者文盛之时也。孔子尝言殷已悫。则殷者质厚之时也。焕乎有文而卒无以克其质。则其文质彬彬然也。纯乎其悫而卒无以蔽其文。则文质彬彬然也。孔子通执四代。并以为文质彬彬。特其中有气味之不同。故虞夏以质见称。殷周以文见称而已。然且殷周之文。孔子并称。则所谓殷尚质周尚文者。汉儒之白撰也。总之曰质曰文。皆后世之人。执其成效而评之者。岂有立国之初。先以尚文自命。或以尚质为法者乎。〇又案表记上文云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此以鬼神之渎与不渎言之。与文质无涉。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补曰罔。欺也诬也。(孟子云难罔以非其道。)人之所以胥匡以生者。直道而已。(子曰斯民者。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其或诬罔以得生者。倖而免祸也。时有人坐狱讼。以诬罔得生者。人皆与之。孔子明其不然。〇案中庸曰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而徼幸。居易者直也。行险者罔也。
 马曰人所生于世而自终者。以其正直。(邢云人自寿终。不横夭者。以其正直。)〇驳曰非也。寿夭非所论也。
 韩曰直读作德。(见笔解)〇驳曰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补曰知者闻而识其善也。好者行而悦其味也。乐者得而享其充也。〇张南轩云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1H 页
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朱子曰语告也。(教人当随其高下告语之。)〇王曰上谓上知之所知也。(释语上之上)两举中人。以其可上可下。〇邢曰人之才识。凡有九等。上上则圣人也。下下则愚人也。皆不可移也。其上中以下。中上以上。是可教之人也。中人谓第五中中之人也。以上谓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以其才识优长。故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中人以下。谓中下下上下中之人也。以其才识暗劣。故不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言此中人若才性稍优则可以语上。才性稍劣则不可以语上。是其可上可下也。
 饶曰中人以下。非是终不可以语上。且使之切问近思。由下以进于中。则亦渐可以语上矣。〇案不设九等。则只是三等。若只三等。即此中人不可闻道。亦可闻道。岂可以两用之乎。若云除了中人。取其上下。则以上语上。相为平等。又不可曰以圣而教凡也。邢氏九等之说。精覈详明。深中经旨。不可易也。皋陶设九德之科。则唐虞以九等选人矣。医师著差禄之法。则周人以九等考绩矣。班固之古今人表。非其所创。则夫子所称中人。为九等之第五等无疑。
 〔引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曰何为其然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先生试言。寡人将听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知远皆去声)
 补曰为善去恶曰义。(制其宜以善我。)务。专力也。〇包曰敬鬼神而不黩。〇补曰难者艰苦也。获者得利也。艰苦之事先于人。得利之事后于人则恕也。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樊迟从游舞雩。子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亦此意。)
 王曰无(一作务)所以化道民之义。〇驳曰非也。孟子以羞恶之心。为义之端。(羞者羞己之恶。恶者恶人之恶。)则义者本是去恶为善之名。当务之宜。莫急于去恶。此朱子所谓人道之所宜也。知天下之务。莫及于去恶则智者也。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1L 页
孔曰先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〇驳曰非也。仁者向人之爱也。劳苦得功。皆属自己。则仍是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何以谓之仁也。耕者尽力于耝耰。贾人冒险于风涛。亦莫不先其所难而后其所得。将皆谓之仁者乎。恕而后成仁。此仲尼氏之恒言也。〇纮父云洒扫粪除。先于人则仁也。觞酒豆肉。后于人则仁也。
 〔引證〕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节)殷人尊神。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节)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补曰乐。乐之也。(五教反)水之为物。循理以行己。(朱子云周流无滞。)山之为物。厚德以泽物。(草木生焉。禽兽归焉。)此其别也。无入而不自得。故其象为动而乐。与物而无所竞。故其象为静而寿。(老子曰知人者智。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
 包曰知者乐运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〇驳曰非也。知者利仁。仁者安仁。其立心虽异。其成效皆同。非于行仁之外。别有所谓智者自立其门户也。知者所求。亦不外乎成己。包以治世为智。失之远矣。
 孔曰无欲故静。〇驳曰非也。仁者强恕而行。故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此不求于物而先自我施之也。其象为厚德以泽物。故曰静。
 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邢云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欢乐。)〇驳曰非也。此苏张申韩之徒。权谋术数之知。非圣门之所谓知也。圣门之所谓知者。择术以居仁。顺理以行己。明别利害。无所碍滞。(天下之利于己者。莫如居仁。)无入而不自得焉。故曰乐。
 包曰性静者多寿考。(邢云小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〇驳曰非也。此医家之养生方也。岂所以论道乎。寿之为言久也。(说文云)知者遭丧。不能常乐。仁者短命。不能皆寿。行仁非谏(一作鍊)丹之类也。仁之为道。可久可长。不动其身。而天下化之。其气象久远。故曰仁者寿。(朱子云静而有常故寿。)
 〔引證〕韩诗外传。问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2H 页
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汸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诗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问者曰夫仁者。何以乐于山也。曰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嵷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诗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乐山之谓也。(第三卷)〇案所论荒矣。
 〔引證〕孔丛子曰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孔子曰夫山者岿然高。子张曰高则何乐尔。孔子曰夫山。草木植焉。鸟兽蕃焉。财用出焉。直而无私焉。四方皆伐焉。直而无私。兴吐风云。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咸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乎山也。〇案孔丛子伪书也。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朱子曰道。先王之道也。〇补曰孔子之时。齐鲁皆衰。而鲁犹近道。
 包曰齐鲁有太公周公之馀化。太公大贤。周公圣人。今其政教虽衰。若有明君兴之。齐可使如鲁。鲁可使如大道行之时。〇案太公周公。虽皆圣人。其树立制作。本自不同。故其立国规模。全不相类。太公封齐。举贤而尚功。周公治鲁。亲亲而尊尊。不惟是也。鲁国纯用周制。以其同出于周公之手也。齐国别自一法。观于管子一部及齐语一篇。可以知矣。此是流来旧法。管仲修而行之。如所云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皆太公之旧法。又如十邑为卒。十卒为县。三乡为县。十县为属。皆与周礼不合。亦非管仲创为之也。故史记云桓公得管仲。复修太公之法。程子谓桓公尽变太公之法。盖未之深察也。然孔子之言齐一变鲁一变者。举末俗而言之。非直溯本之论也。若云溯本。齐一变至于鲁可。鲁一变至于道。无乃不可乎。鲁虽伯禽始封。其立国规模。悉出周公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2L 页
之手。何待一变而至道乎。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补曰上觚。酒器也。(马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〇邢云特牲礼用三爵二觚。)下觚。八棱也。(郊祀志云八觚宣通。象八方。)酒觚之得觚名。以其有八棱也。若削棱为圜。犹名为觚。则名实不相副矣。孔子与人论名实。适有酒觚在前。指之以为喻。〇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〇案器物皆各有其名。簋铏笾俎。皆非假借。惟酒觚以觚棱之故而得是名。以喻名实莫切焉。
 马曰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〇驳曰非也。
 邢曰韩诗说。一升曰爵。爵尽也。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〇毛曰觚不觚者。戒酗也。觚者寡也。名虽为觚。饮常不寡。实则不副。何以称名。〇驳曰非也。孔子曰觚不觚。未尝云觚不寡。
 姚立方云觚者酒器也。上古器多用角。故字从角瓜声。三代始范金为之。但其形本方。方则隅。隅有四棱。直下至足。其腹又屹起四棱。(俗呼飞戟)横亦有之。通俗文曰木四方为棱。八棱为觚是也。〇驳曰非也。字从角者。以其有棱角也。又从瓜者。以其知瓜瓣也。其八觚六觚。今不可考。(汉有六觚算法。见律历志。)
 〔质疑〕集注云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〇案汉书酷吏传云破觚为圜。此所谓觚不觚也。然觚失其制。不关世道。公(一作孔)子之叹。岂为是也。
 颜师古曰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孔子叹即此也。〇冯椅曰木简见于汉急就章。窃谓为木简者。秦汉以后之称。非孔子所谓也。木简之觚。今文从䉉。
 洪兴祖曰古者献以爵而酬以觚。此夫子因献酬之际。有所感也。〇驳曰非也。
 纯曰觚之为器有棱。犹人之行。有廉隅也。砥厉廉隅。礼之意也。无廉隅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3H 页
则无礼。此夫子所以因觚起叹也。〇驳曰非也。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皇氏本作井有仁者焉。〇案孔注云仁人堕井。皇本盖据是也。)
 补曰井。古文作阱。(穴地出水曰阱。)阱。古文作阱。(字同阱)四字皆相通。井者陷阱也。逝者。远害而去也。(诗云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陷者。见利而堕也。(如兽之陷于阱。)欺者诳之以理所有也。(君子可欺以其方。)罔者罩之以道所迷也。(如鱼鸟之迷而入网。)〇补曰君子有杀身成仁之义。宰我疑而问之曰今有必死之地。无异陷阱。而赴之可以杀身而成仁。则仁者亦贪其名而从之乎。子曰不然。君子可使之远害而去。不可使之见利而堕也。可诳之以理之所有。不可罩之以道之所迷。岂有贪仁之名。而陷身于必死之地者乎。
 孔曰宰我以仁者。必济人于患难。故问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从而出之不乎。欲极观仁者忧乐之所至。〇又曰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观之耳。不肯自投从之。〇马曰可欺者。可使往也。不可罔者。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〇驳曰非也。仁人堕井则仁者救之。凡人堕井则仁者不救乎。欲救其堕。宜垂绠繘。从而同死。抑又何益。虽非君子。畴不往视。借使恶人。亦不可罔。何必君子而后。乃不可罔之使投下乎。其义无所立矣。
 〔质疑〕刘勉之曰有仁之仁。当作人。〇朱子曰逝。谓使之往救。〇案人堕于井。无不往救。使之从死。无不掉头。斯不足以试仁者也。〇又案逝者远害而去也。子产放鱼。鱼攸然而逝。(见孟子)盐铁论曰香饵非不美也。龟龙闻而深藏。鸾凤见而高逝。贾谊吊屈原赋曰凤缥缥其高逝。固自引而远去。卢思道孤鸿赋曰行离离而高逝。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补曰博。大通也。(说文云)约。束而小之也。(缠束之)〇邢曰文。先王之遗文。(如左传所谓三坟五典九丘八索之类。)〇补曰约之以礼。谓非礼勿视听言动也。邢云用礼以资检(一作俭)约。 畔。背也界也。(说文云田界)与道违背。以自界别也。(郑云弗畔。不违道。)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3L 页
韩曰畔当读如偏畔之畔。弗偏则得中道。〇驳曰非也。博学则不能不汎滥。易背先王之道。故欲束之以礼法也。
 〔引證〕颜渊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见下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补曰南子。卫灵公之夫人。(宋女也子姓)素与宋朝通。(宋之公子朝)召而淫之。宋人讥之。卫太子蒯聩。耻其母淫。将杀之。事败奔宋。(定十四年事)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卒。南子欲立公子郢。(亦灵公之子)郢固辞。立亡人之子辄。孔子时在卫。(见纲目前编)见伦纪斁绝。卫国将乱。入见南子。意欲召聩绝后患也。〇朱子曰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见左传)〇补曰子路不说者。以蒯聩谋杀其母。为父所逐。义不当复主卫国。故不悦孔子之所为也。〇朱子曰矢。誓也。(盘庚云发矢言。鄘风云矢靡他。)所。誓辞也。如云所不与崔庆者之类。(左传襄十五年。崔杼盟国人曰所不与崔庆者。有如上帝。〇又晋重耳誓曰所不与舅氏同心。有如白水。)〇补曰否。谓不见也。厌犹恶也。孔子之见南子。必有以全其骨肉之恩。而利其社稷者。故曰予若不见。天必厌之矣。重言之者。明其必然。
 孔子序说云孔子始适卫。主颜浊邹家。再适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有矢子路之语。〇案孔子之始适卫。在定十三年。(见前编)厥明年秋。蒯聩谋杀南子。事败奔宋。南子之淫罪始彰。何面目愿见孔子。鲁哀公二年。孔子再适卫。是年灵公卒。孔子礼当入吊。因见南子。必其立君之议。有所与闻也。史记亦以为是时见南子有矢语。则因吊以见。又明矣。
 孔子世家云孔子至卫。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再拜。环佩璆然。子曰吾乡为不见。见之礼答焉。〇案此回护之言也。
 孔曰旧以南子淫乱而灵公惑之。孔子见之者。欲因以说灵公使行治道。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说。与之咒誓。义可疑焉。(邢云我见南子。所不为求行治道者。愿天厌弃我。)〇驳曰非也。孔子虽急于行道。媚于南子。以求行道。野人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4H 页
之言也。(邢亦云不近人情。)
 栾肇曰见南子者。时不获已。犹文王之拘羑里也。天厌之者。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厌也。(见邢疏。)〇缪播曰否。不也。言体圣而不为圣者之事。天其压塞此道邪。(见皇疏。)〇王弼曰否泰有命。我之所屈不用于世者。乃天命压之。言非人事所免也。(见皇疏。)〇李充曰道消运否则圣人亦否。故曰予所否者。天压之。压亦否也。明圣人与天地同其否泰耳。岂区区自明于子路而已。(见皇疏。)〇韩愈曰否当为否泰之否。厌当为厌乱之厌。后儒以矢为誓。又以厌为擪。益失之矣。吾谓仲尼见南子用事。乃陈卫之政理。告子路云予道否不得行。汝不须不悦也。天将厌此乱世。而终岂泰吾道乎。(见笔解。)〇杨慎曰否音否塞之否。古者仕于其国则见其小君。子路意以孔子既不仕卫而见其小君。是求仕。不说者。不说夫子之仕。非不说夫子之见也。子直告之曰予道之否屈。乃天弃绝也。天之所弃。岂南子所兴哉。见之者不过答其礼耳。如此则圣贤之心始白。而王符之徒亦无所吠声矣。(见丹铅馀录〇王符。当作王充。)〇驳曰非也。王充论衡问孔篇。读否为鄙。(为鄙陋之义。)读厌为压。则栾肇以下。皆王充之支流也。解经不解。但当阙疑。颠顿狼狈。一至是乎。韩说尤不合理。
 蔡谟曰矢陈也。尚书叙曰皋陶矢厥谋。夫子为子路陈天命也。(见皇疏。)〇韩曰矢陈也。(见笔解。)〇杨慎曰矢者。直告之。非誓也。〇毛曰矢指也。夫子以手指天曰吾敢不见乎。言南子方得天也。〇驳曰非也。所云云者。天必殃之。本是誓辞之例。朱子引崔杼之誓。既明白矣。杨升庵又何为从旧说也。
 宋孙奕示儿编云南子是南蒯。蒯欲张公室以叛季氏。此与夫子欲赴佛肸同意。而子路不悦故矢之。〇张燧曰南蒯者。鲁人。季氏费邑宰。昭公十二年。以费叛。夫子见之。亦犹公山佛肸召而欲往也。(书名曰千百年眼)〇驳曰非也。佛肸不可曰佛子。南蒯可谓之南子乎。王应麟曰以传考之。昭公十二年南蒯叛。孔子年方二十有二。子路少孔子九岁。年方十三。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4L 页
其说凿而不通矣。(驳陈子明之说。)
 李充曰男女之别。国之大节。圣人明义教正内外者也。乃废常违礼。见淫乱之妇人者。必以权道有由而然。子路不悦。固其宜也。(见皇蔬。)〇纯曰朱注所谓有见小君之礼。亦无所考。朱子以意言之〇驳曰非也。穷年矻矻。尚不知古之大夫有见小君之礼。犹欲哆口谈经。难矣。古有五礼。吉凶宾嘉。皆见小君。惟军礼未有所考耳。礼曰及时将祭。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祭统文。)宿也者。今之所谓誓戒也。不见而戒。理所难通。礼曰君夫人会于太庙。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既迎牲。卿大夫从入。而夫人荐涚。夫人荐豆。当此之时。大夫夫人不得不相见。不惟是也。尸酢夫人则尸自执柄。(爵之尾。)夫人执足。(祭统文。)是尸与夫人亲相授受。其礼亲于嫂叔。尸非卿大夫为之乎。吉礼之见小君如是也。礼曰国君之丧。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即世子。)卿大夫立于东方。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立于西方。(丧大记。)正尸者。未小敛尸在室之时也。大夫夫人方且于一室之内。隔以一尸。东西相向。以正哭位。当此之时。其密如母子。见与不见。遑可论乎。礼曰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春官司服文。)传曰为王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齐衰。服母之义也。(昏义文。)世有母子之义。而面目不见者乎。凶礼之见小君如是也。聘礼曰使者受命于朝。其受夫人之聘璋享琮皆如初。(郑云夫人亦有聘享者。以其与己同体。为国小君也。)如初者。谓如受命于君也。(宋景公欲杀桓魋。使夫人骤请享焉。此又一验。)岂惟本国之臣见其小君。抑亦邻国之臣来见小君。故聘礼使至邻国。于其夫人。聘用璋享用琮如初。(宾至郊。夫人已使下大夫劳之。)如初者。谓如致聘于君也。夕夫人又使下大夫韦弁归礼。(郑注云致辞当称寡小君。)宾礼之见小君如是也。纪裂繻逆鲁之伯姬。(隐二年。)周祭公逆纪之季姜。(桓八年。)凡如是者不得不相见。哀姜既入。鲁庄公使大夫觌用币。(庄二十四年。)杜注云礼小君至。大夫执贽以见。明臣子之道。公羊之义亦然。故何休曰礼夫人至。大夫皆郊迎。惟谷梁固陋。称大夫不见夫人。此何足取徵。嘉礼之见小君如是也。军礼虽无正文。然郑夫人竿氏姜氏。劳楚子于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5H 页
柯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僖廿二주-D001 师缙非邻国之臣乎。此虽非礼。亦当时之俗例也。大夫之见小君。若是明确。而独于孔子之见南子。看作怪变。摸捞涂抹。弥缝遮掩。有若孔子于此作一大戾。遂成难洗之累。而千方百计。思所以文饰之。岂不大可笑矣乎。先儒皆谓南子淫乱。不宜入见。夫小君之淫与贞。非大夫之所敢问者。故哀姜、文姜、穆姜之等。无不乱德。而孔子作春秋。必谨书之曰夫人某氏薨。又谨书之曰葬我小君某氏。明小君淫黩。非臣子之所敢问也。南子之行。无以踰于三姜。而于彼则信之为恒礼。于此则疑之为怪变。岂不惑与。史记称南子愿见。夫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其实此亦回护之言。此时夫子在卫。目见灵公新卒。国嗣未定。与其立辄以兴乱。不若召聩而全恩。南子之请见。孔子之人见。必于此立嗣一事有所可否。而子路之所不悦者。谓蒯聩犯逆于其母。被逐于其父。不宜复主卫国也。孔子子路于此一事。议本不合。故孔子以夷齐为得仁。子路以拒聩至杀身。日征月迈。即此可知。孔子解惑不得。至发矢言。其两相牴牾。不肯相降。以至于指天为誓。皆争此一事。南子之淫与不淫。小君之当见与不当见。何与于是哉。其所云天厌之者。以孔子既居是邦。目见其乱亡将至。不肯一言以援救之。则非仁人之所忍为。而天必厌之也。若无故无例。不见此淫恶之人。则天何必厌之厌之。岂孔子被执于子路。窘遁慌张。指天为誓。以明其本心耶。诚如是也。夫子不但无礼。抑且慢天。岂可为圣人乎。此大事。不可不辩。
 〔质疑〕集注云否谓不合于礼。不由其道也。〇案否一字。无以含此八字意思。子路之所不说。本不过一见字。则夫子之所自解。亦不过一见字。否者不见也。易曰见恶人无咎。君子固有此义。孔子不见南子。则必有伤仁贼义。大拂上天之心者。故孔子之言如此。合礼违礼。恐非孔子之所宜自明也。
 孔丛子儒服篇云平原君问子高曰吾闻子之先君。亲见卫夫人南子。又云南游遇乎阿谷。而交辞于漂女。信有之乎。答曰士之相信。闻流言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5L 页
而不信者。以其所已行之事占之也。昔先君在卫。卫君问军旅。拒而不告。摄驾而去。卫君请见。犹不能终。何夫人之能觌乎。古者大飨。夫人与焉。意卫君夫人飨夫子。则夫子亦弗获已矣。(子高名穿。孔子六世孙也。)〇案孔丛子伪书。同出梅赜之手。朱子明辨之矣。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鲜能久矣。)
 朱子曰中者。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何云中和。可常行之礼。)至极也。鲜少也。〇补曰民鲜久矣。谓不能期月守也。(见中庸)
 何曰世乱。先王之道废。民鲜能行此道久矣。〇驳曰非也。皋陶谟以日宣三德。日严祗敬六德。为取人之科目。而结之曰彰厥有常吉哉。周公作立政。历言诸官。而结之曰庶常吉士。民之为德。以恒久有常为准。故易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中庸曰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孔子曰颜子其心三月不违仁。皆此义也。中庸作鲜能久矣。恐此经落一字。
 〔引證〕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郑云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补曰博。广也普也。布惠曰施。(易曰天施地生。)救患曰济。(本涉水之称。)所施既博。则其及易薄。无以济众。兼者难也。(陈云济众难于博施。)仁者向人之爱也。(君收仁于民。)圣者达天之德也。病犹患也。〇补曰树身得位曰立。(如所云立身扬名。)遂性无阏曰达。(自此之彼谓之达)己之所欲。先施于人恕也。〇朱子曰譬喻也。方术也。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〇补曰能近取譬者。絜矩也。取譬于下。以事上。取譬于左。以交右也。孔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卷三)
 述而第七(凡三十九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补曰述者。循而传也。(命者既命。而筮者从而命之。谓之述命。见丧礼注。)作者。创自造也。(乐记云作者之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6H 页
谓圣。述者之谓明。)信谓笃信先王之道也。窃比。谦辞。〇包曰老彭。殷贤大夫。(邢云即庄子所谓彭祖。)补曰孔子殷人。(见檀弓)故曰我老彭。〇朱子曰夫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郑曰老。老聃。彭。彭祖。(见皇疏)〇李曰老彭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至商。年七百岁。故以久寿见闻。世本云姓篯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篯音剪)一云即老子也。(见邢疏)〇崔云尧臣。仕殷世。其人甫寿七百年。(见邢疏)〇王弼云老是老聃。彭是彭祖。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见邢疏)〇杨龟山曰老氏以自然为宗。谓之不作可也。(朱子云以曾子问言礼證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皆可见。)〇王应麟曰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信好之。如五千言。或有是语。而传之列子。引黄帝书。即谷神不死章也。聃虽知礼。谓行之反以多事。故欲灭绝之。礼运谋用是作。兵由此起。亦有此意。
 
〔引證〕大戴礼虞戴德篇。子曰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扬则抑。抑则扬。缀以德行。不任以言。庶人以言。犹以夏后氏之祔怀袍褐也。行不越境。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去声)
 补曰默谓内而不出也。(易所云含章)识记也。易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文)默所以畜也。〇补曰学谓考徵于典籍。〇补曰何有于我。言我粗能为此。何足有无于我哉。
 郑曰无是行于我。我独有之。(邢云人无是行于我。)〇侃曰言人无此诸行。故天下贵于我耳。若世人皆有此三行。则何复贵于我乎。〇毛曰何者谁也。此非谦词。实勉辞。(从郑义)〇驳曰非也。不知何说。
 〔引證〕子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子罕篇)〇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见孟子)〇案学不厌教不倦。夫子平日所尝自许者。不应至此谦而不居。况不为酒困等数事。尤是浅行。必非谦辞。何有于我者。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6L 页
谓不足有无也。
 纯曰古击壤歌云帝力何有于我。又左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僖廿二주-D001 曰蒲人翟人。余何有焉。僖廿四주-D002 曰群臣若急。君于何有。襄廿三주-D003 曰何有于诸游。(昭元年。)又国语曰将夺其国。何有于妻。(晋语文)曰况蛮荆则何有于周室。(吴语文。)凡此诸文。皆同一例。言不以为有焉。〇案所引诸文。亦其中语脉微有不同。不可一槩言也。
 〔质疑〕王应麟曰默而识之。朱子谓不言而存诸心。不取虚中之说。恐学者流于异端。〇案朱子自解此注曰此是得一善。拳拳服膺之意。与坐禅不同。王说非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补曰德者本心之正直。学者先王之道艺。时废而复治之曰修。时晦而复明之曰讲。(说文云讲解也。)如所谓讲信修睦也。(礼运文)徙者迁善也。〇补曰吾犹己也。所以戒学者。
 
孔曰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〇驳曰非也。学者群居。或忧世或忧民。忧至治之不复。忧伦义之斁灭。下焉者忧贫忧贱忧饥忧寒。孔子闻之曰君辈之忧。皆閒愁也。其欲闻真忧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善之不徙。过之不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补曰燕安也。谓退朝而安居也。(仲尼燕居。郑注云退朝而处曰燕居。)申申。言语之慈详也。(申重也)夭夭。颜色之和舒也。
 马曰申申夭夭。和舒之貌。〇驳曰非也。出辞气。动容貌。宜两记之。乡党篇云侃侃如也。訚訚如也者。辞气也。怡怡如也。愉愉如也者。容貌也。何必此经独记容貌乎。书曰申命羲叔。易曰重巽以申命。楚辞曰申申其詈予。申申者。言语之重复也。孔子在乡党。恂恂似不能言。在朝廷。便便言惟谨。独于燕居。与门弟子谈诲之时。其言辞申申然详悉。如云焉用佞。贤哉回也之类。皆重言之。所谓申申如也。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7H 页
侃曰申申者心和也。夭夭者貌舒也。〇孙绰曰燕居无事。故云心内夷和。外舒畅也。〇驳曰非也。心和非所记也。夭夭者和好之貌。又与舒畅微有不同。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曰盛时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也。〇朱子曰至老无复是心。亦无复是梦。
 〔引證〕吕氏春秋不苟论曰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注引论语梦见周公。)〇王符潜夫论曰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此谓意精之梦也。(梦列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补曰自此至彼曰道。(表记云向道而行。)心之正直曰德。(从直心)仁者向人之爱也。〇何曰艺六艺也。(邢云谓礼乐射御书数。)〇朱子曰志者心之所之。〇补曰持守勿动曰据。(赵奢传云先据北山者胜。)如衣帖身曰依。(朱子云不违)如鱼泳水曰游。〇案据于德。所以自修也。依于仁。所以接人也。
 何曰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倚。〇驳曰非也。荻曰依者。违之反。言不相违离也。如声依永言。丝竹之声。与歌咏上下不相离。亦此意也。
 〔引證〕少仪曰士依于德。游于艺。〇郑曰德三德也。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师氏文)案郑注未必然。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邢曰束脩。十脡脯也。(补云礼注曰物十曰束。)此是礼之薄者。其厚则有玉帛之属。故云以上以包之。〇案束脩之解。凡有三部。详列于左。
 〔引證〕檀弓县子曰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出竟。〇少仪曰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〇谷梁传曰束脩之问。不行于竟中。〇汉书循吏传云无疆外之交。束脩之馈。(又后汉第五伦传有云束脩之馈。)〇孔丛子云子思居贫。或致樽酒束脩。子思不为当也。〇晋书慕容廆载记云刘赞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冑。束脩受业焉。〇北史云刘焯不行束脩。未尝有所教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7L 页
诲。(出王楙野客丛书。)〇北史儒林传云冯伟门徒束脩。一毫不受。〇北史周武帝纪(一作记)云诏诸冑子入学。但束脩于师。不劳释奠。〇隋书刘炫传云博学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无啬于财。不行束脩者。未尝有所教。〇案此云束脩。皆十脡脯之谓也。此一部也。
 〔引證〕唐六典云国子生初入学。置束帛一篚酒一壶脩一案。为束脩之礼。〇唐书百官志云凡六学束脩之礼。督课试举。〇韩愈曰说者谓束为束帛。脩为羞脯。人能奉束脩于吾。则皆教诲之。此义失也。〇案此又以束帛与脯。谓之束脩。又一部也。其义非。
 〔引證〕后汉书伏湛传。杜诗荐伏湛疏云自行束脩。讫无毁玷。(注云年十五以上。自行束脩。)〇吴曾漫录曰案后汉书马援、杜诗、延笃传注。皆以束脩为年十五。束带修饰之意。乃知以束脩为束脯者非是。又观盐铁论云桑弘羊曰臣结发束脩。得宿卫。此正明验。汉人之语。以束脩为束带修饰矣。且在马援诸人之先。可无疑者。(出王楙野客丛书)〇焦竑曰束脩非谓脯贽也。盖言自行束带修饰之礼以上。汉延笃曰吾束脩以来为人臣。不陷于不忠。梁商曰王公束脩厉节。贾坚云吾束脩自立。此可證。(见笔乘)〇案此又以束脩为年十五。束带修饰。别一部也。然梁商贾坚之语。又非年十五之意。
 〔引證〕后汉章帝元和。诏云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〇后汉邓后纪云后诏从兄康等曰先公以文德教化子孙。故能束脩。不触罗网。(注云约束修整)〇刘般传云沛郡太守荐般束脩至行。为诸侯师。郑均传云束脩安贫。恭俭节整。〇冯衍传云圭洁其行。束脩其心。〇三国志云魏桓范荐管宁。束脩其躬。〇案此又以束脩为严束精修之意。与年十五束带者不同。别一部也。徐奋鹏云汉疏云捡(一作检)束修治。以上来进。与人洁己以进意同。〇案汉疏汉之上疏。
 韩曰仲尼言小子洒扫进退。束脩末事。但能勤行此小者。则吾必教诲其大者。(见笔解)〇驳曰非也。此乃年十五束带之意。总之孔子必受束脩之贽而后方才有诲。疑若贪财而卖道。故回护遮掩。以文孔子之过也。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8H 页
不知古之礼俗。与今不同。凡非天属之亲者。其始与相见。必有贽物。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此三者。以义而合者也。(非天属)以义而合者。苟无贽物。不与之相见。故为人臣者。出疆必载贽。昏礼用雁。而男子束帛俪皮。妇人枣栗腶脩。(舅姑亦非天属故。)凡非天属而相见。以结伦义者。非贽不行。故士相见之礼。其首章首句曰贽。冬用雉夏用腒。及其相见。主人曰吾子称贽敢辞贽。宾对曰某不以贽不敢见。(又云不依于贽。不敢见。)凡三辞三请而后。宾奉贽入门。大夫相见以雁。饰之以布。维之以索。(如执雉)上大夫相见以羔。饰之以布。维之结面。士大夫始见于君。执贽奠贽。再拜稽首。君必答拜。古礼虽亡。典籍犹存。孔子非独贪也。以弟子而请学于贤师。以结生三事一之义者。安得无贽。刘焯、刘炫。盖欲行古之道。而得琐谤者也。〇纮父云师弟不以贽成礼。如夫妇不以贽成礼。是名野合。非夫妇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复入声)
 补曰愤。心之怒也。(庄子云草木怒生)悱。心之悲也。(恐本是同字)启。开其塞也。(学记云开而弗达)发。拨其蒙也。(蒙卦云发蒙)隅。廉角也。(室四角曰隅)反。犹还之也。复。再告也。(孟子曰有复于王者。闵子骞曰如有复我者。)学者自怒其锢塞则师启之。自悲其蒙蔽则师发之。教人之法也。然其姿质本鲁下。不能推通者。虽愤悱亦不必再告也。〇补曰闻舜东巡之礼。不知南西北。亦当一例。闻所求乎子以事父。不知兄弟君臣朋友。亦当一例。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也。
 郑曰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〇驳曰非也。心知苟明。口必宣之。心无所悟。口徒悱悱则又奚取焉。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补曰有丧者。谓未葬者之主人也。体其哀。故不多食。
 〔引證〕檀弓云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皇氏本连上为一章。集注亦然。)
 朱子曰哭谓吊哭。〇补曰歌者。长言以诵诗也。哀乐不同日者忠也。若先歌而后哭者无伤。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8L 页
何曰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亵于礼容。〇案此义亦通。但先歌而闻丧者。一日之中。不得不或哭或歌。其言未备也。
 〔引證〕檀弓云吊于人。是日不乐。不饮酒不食肉。〇案是日不乐。谓不听乐不秦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补曰行藏二句。盖古语。(行与藏叶韵)用之而不行则洁身乱伦者也。舍之而不藏则无耻干禄者也。〇孔曰大国三军。(朱子云万二千五百人为军。)〇补曰谁与。谓谁与共也。徒手搏兽曰暴。(郑风云袒褐暴虎。)无舟渡水曰冯。(冯者乘陵也)〇朱子曰抑其勇。
 孔曰冯河徙(一作徒)涉。(邢云尔雅释训文也。〇郭璞曰无舟楫。)〇驳曰非也。尔雅亦误。徒涉者徒步而涉浅水也。冯者乘陵波涛。以犯必死之地者也。小旻诗云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毛传云冯陵也。易曰用冯河。孔疏云冯河者。无舟渡水。
子曰富(句)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伯夷传云富贵如可求。)
 补曰古者分田制禄。非仕不富。故独言富。言富而贵在其中。〇补曰可求。谓治世。(可以仕则仕。)不可求。谓乱世。(可以止则止。)〇邢曰周礼秋官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子男则二人。(注云趋辟。趋而辟行人。)序官云条狼氏下士。是贱职也。〇孔曰所好者古人之道。
 郑曰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而得之。〇驳曰非也。可求不可求之理。圣人讲之已熟。何乃曰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乎。若如先儒之说。孔子当曰富而可求。虽天官冢宰。吾亦为之。岂宜以执鞭之士为准乎。其言若曰若当可仕之世则虽卑官末职。吾当仕焉。若当不可仕之世。则虽召我以三公。不如修道而自乐也。语势不然乎。
子之所慎。齐战疾。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9H 页
朱子曰齐之为言。齐也。将祭而齐其思虑。以交于神明也。〇补曰交兵曰战。(左传云皆陈曰战。)古人疾病亦齐。其慎可知。
 〔引證〕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礼器文郊特牲亦云。)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云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补曰在齐者。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为季氏所逐)孔子亦适齐留数年也。韶舜乐。〇周曰韶乐盛美。故忽忘于肉味。〇补曰不图。犹不意。(图虞也)至于斯。谓尽善尽美。
 王曰为。作也。不图作韶乐至于此。〇侃曰孔子至齐。闻齐君奏韶乐之盛。而心为痛伤。故口忘肉味。至于一时。乃止也。三月。一时也。何以然也。齐是无道之君。而滥奏圣王之乐。器存人乖。所以伤慨也。〇宋孙奕示儿编云怒其在齐。故忘味。〇杨慎曰不意齐之为乐至此。〇驳曰非也。齐是太公之国。固不可慢。况声明文物。洋溢于四海者。圣人之极功也。诚若无道之国。亦奏韶乐。舜之荣也。孔子何怒焉。
 韩曰三月。即音字之误。〇仲和卿云三月。一本作音字。(出四书备考)〇驳曰非也。史记云闻韶音。学之三月。是音与三月连文各出。焉得形误。
 邢曰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韶乐存焉。〇冯椅曰舜之后封于陈。为之后者得用先代之乐。自陈敬仲奔齐。而韶乐有传。当是时。鲁具四代之乐。然恐不无差舛。韶之来最远。而独得其传。〇驳曰非也。有虞之后。厥有虞思。见于国语。其后灭绝。周武王时。帝舜之冑。有虞阏父。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利。以元女大姬妻其子满而封之于陈。是为胡公。此事见于乐记。见于周本纪。见于田敬仲世家。见于郑玄诗谱。乃邢冯二子之言如此。有若商均以来。世世不绝。以至于陈敬仲者然。岂不迂哉。诸侯之国。未尝无乐。故学乐习舞。得为吾人之恒礼。若惟天子之国。乃有先王之乐。则内则所云十有三年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而冠。舞大夏。是惟周人能为之。列国之人。皆不得按年肄业。岂可通耶。岂勺、象、大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19L 页
夏。皆非天子之乐乎。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乐记文)其卧则非矣。其有古乐则不可讳也。梁惠王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其非能好则非矣。若使先王之乐。非分之所敢好。则惠王何至愧赧如此。楚辞云奏九歌而舞韶。聊暇日以媮乐。韶固楚人之所恒舞。故屈原得愿之如此。邶风云硕人俣俣。公庭万舞。又云左手执籥。右手秉翟。万者大武之舞也。籥者大象之舞也。若云诸侯之国。皆无天子之乐。卫之伶人。何以万舞籥舞。乐记曰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三代之乐。齐固习之。虽非敬仲。齐其无乐乎。由是观之。四代之乐。国国有之。特不以为庙乐而已。后世通儒苦少。惟知成王赐鲁以天子之乐。故四代之乐。惟鲁有之。又谓杞宋陈三国。特以天子之后。故得有古乐。岂不固哉。
 〔引證〕说苑曰孔子至齐郭门之外。遇一婴儿挈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正其行端。孔子谓御曰趣驱之趣驱之。韶乐方作。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缺)矣哉。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修文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补曰夫子为卫君。谓若使夫子处蒯辄之地。将亦立为卫君乎。(为当读之如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之为。)疑而问也。卫灵公之太子蒯聩。欲杀其母南子。事败奔宋。及灵公卒。南子欲立公子郢。郢固辞。请立蒯聩之子辄。辄即位。〇补曰欲知此事。诡问夷齐者。语夫子设以身处其地。则言辞亵慢。故求其类以问之。探其所以处是也。〇补曰怨乎者。上怨父。下而兄弟胥怨也。仁者人伦之至善也。伯夷求父子之间尽其分。叔齐求兄弟之间尽其分。是求仁也。卒成其志。是得仁也。仁者天下之至善。得仁。贤于得国。又何怨。〇补曰夫子以夷齐之事。为求仁得仁。则设以身处卫辄之地。必让国逃身。以全父子之爱而成其仁矣。故知夫子不为卫辄之所为也。(卫辄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0H 页
拒父而不纳。此其父子胥怨也。)
 郑曰为。犹助也。晋赵鞅纳蒯聩于戚。卫石曼姑帅师围之。故问其意助辄不乎。〇驳曰非也。鲁哀公二年夏四月。卫灵公卒。卫人立辄。六月晋人纳聩。孔子虽以是年适卫。原不久留。旋又适曹适宋。厥明年石曼姑围戚。而是时孔子去卫已久。自宋适郑。以至于陈。(皆哀三年事)孔子心中无卫久矣。助与不助。何议之有。郑所谓助者。犹言为蒯辄左袒。非谓出力以相助也。然蒯辄尸居君位。坐见石曼姑之拒父。而腼然在位。天下有为蒯辄左袒者乎。冉子所疑者。特原初嗣位为君。其义理当否。犹在可疑也。朱子谓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然蒯辄拒父之年。孔子明不在卫。不可曰居是邦。且助与不助。与非议君父者。原不相类。子贡之诡问。岂为是也。冉有所疑者。只是辞位当否。拒与不拒。非所问也。若云子路拒聩以死。为孔子助辄之證。则孔子子路于此一事。秉义本不相合。故子见南子。明是为蒯聩释难。(义见前)而子路弗说。孔子解惑不得。至发矢言。岂以子路之误身。并疑孔子之阴助乎。
 公羊传曰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〇案公羊之义。悖理乱常。不可述也。卫灵公生时。谓公子郢曰余无子。将立女。凡再命而再辞之。卫灵公既卒。夫人曰命公子郢为太子。君命也。郢辞曰君没于吾手。(言扶体)若有君命。郢必闻之。且曰亡人之子辄在。于是立辄。(左传哀二年)此春秋之策书也。不容有误。公羊所谓王父之命。原是白撰。藉使有之。不足引重。何者伯夷叔齐。明明有父命。弃而违之。孔子犹谓之求仁得仁。则蒯辄之罪。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毛曰观春秋经文及左传策书。知卫人与夫子。皆有实为卫君之事与意。(节)赵鞅用阳虎计。借纳蒯聩。以伐卫丧。帅师入戚。是伐丧当拒。借纳君以报宿怨。其意回测。又当拒。且晋所怨者灵也。灵甫在殡。而报怨者已在境。虽非纳君。亦定无拱手而听之者。是不可不拒。况晋为齐鲁卫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0L 页
所共雠。卫碍世子。齐鲁不碍世子也。则又不得不拒。故当时卫人无不以拒晋为能事者。(节)若夫子之为卫君。则其意显然。哀二年书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节)至三年始书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其历恶鞅蒯。斥晋为卫。明见简书。(节)其后哀八年。夫子还卫。且与出公相周旋。亦皆此意。〇驳曰非也。卫人拒聩。势也非义也。蒯聩出奔之初。灵公尽逐其党。(公孟彄奔郑之时)则凡不在逐中者。皆非蒯聩之党。石曼姑、孔悝之等。方且惴惴慄慄。惟恐太子之复入也。其心何尝顾社稷耶。卫之社稷。辄在未必安。聩入未必亡。旁观之有公心者。何苦助辄而挤聩乎。春秋笔法。本惟据实。有其事则书之。无其事则不书。书纳聩书围戚。何以为助辄之断案乎。孔子于卫辄在位之时。数数在卫。(辄二年三年四年。孔子皆至卫。)然孔子此时栖栖特甚。适宋适陈适曹适郑适蔡适楚。曾无一日黔其突而暖其席。若以足迹所至。并以为阴助之断案。孔子亦不胜助矣。孔子顾有何力能博施如此乎。萧山之诬圣人。一至是矣。
 
〔质疑〕集注云怨犹悔也。〇案卫君三世。子怨父父怨子。子贡不待质之于夫子。已知其不仁。故特拈一怨字。以问于夫子。怨也者。直是怨怼如敌雠之谓也。奚但悔恨而已。〇太史公引轶诗疑伯夷叔齐有怨。谬矣。得仁不怨者。不怨其父子兄弟也。(孟子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轶诗之怨武王何疑焉。(朱子云二子虽贤。而其所为或出于激发过中之行。不能无感慨不平之心。则卫君之争。犹未为甚得罪于天理也。〇案此说最确。)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皇氏本疏作蔬。)
 补曰饭。簋实也。饮。周礼六饮之谓也。(酒正文见上)疏粗也。(郑玄丧服注)饭以疏食则非膏梁也。饮以清水则无医酏也。〇补曰浮云在空。在空주-D001人虽仰视。无所用。故不足以动心。〇案此节恐亦在夷齐问答之后。因以言之也。
 郑曰浮云非己之有。〇孔安国孝经传浮云无润泽于万物。故君子弗从。〇驳曰非也。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1H 页
孔曰疏食。菜食也。〇案古本误作蔬食。故孔注如此。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加作假。)
 何曰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文)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邢云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〇补曰加当作假。(从史记)谓天庶几借我以数年之寿也。(汉光武云人生安能远期十年。皆畏天命之言。)五十学易。盖古之遗文。内则云十年学书计。十三学乐。二十学礼。皆有定期。五十学易。亦此类也。〇补曰易之为书。主于悔吝。悔者改过也。吝者不改过也。(能悔则改过不吝。)故曰学易则可以无大过。(秦他石云过者即易所载悔吝凶之义也。)
 〔质疑〕刘安世云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〇毛曰鲁鱼亥豕。必其字形俱相类者。故曰形近致误。卒与五十不近也。案说文五者互也。从二从㐅。谓阴阳交互于二大间也。卒者隶人给事名也。古以染衣题识。故从衣从十。谓衣饰有异色也。则试以今文观之。五字与衣字相近乎否乎。即因而观古文𠄡与。相近乎否乎。宋后草书卒字作卒。合九十为文。九字近五。故以云。〇案前此孔子非不学易。特因古经有五十学易之语。故孔子年近五十。诵古语而为此言。五十非误字。
 史记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〇朱子曰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〇案史记之可信。不如论语。不必据史记以改论语。况此云学易彼云若是。(若是谓读易)虽假我数年四字。彼此相同。彼之所用。未必此经。学易喜易读易赞易。各为一事。五十六十以至七十。无时不假。不必执一而废一也。(苏紫溪云五十以学易。分明是孔子五十岁以前的说话。)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卷三)
 述而(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朱子曰雅。常也。〇补曰执礼者。临事所执之礼。今之仪礼。是其遗也。(如今之笏记)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1L 页
孔曰雅言。正言也。〇郑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邢说同)〇毛曰雅言作常言解无据。雅言。正言也。〇驳曰非也。临文不讳。谓之雅言可乎。郑说之不中理如此。而后人犹欲述之。岂不惑欤。史记张耳传云张耳雅游。(韦云雅素也)武帝本记云上雅尚儒术。南史陈武帝纪云帝雅尚俭素。魏志司马朗传云朗雅好人伦典籍。南史梁简文帝纪云帝雅好赋诗。(北史薜道衡传云江东雅好篇什。)后汉书窦后纪云及见雅以为美。(常以为美也)雅也者。素也常也。(兼素常二字之意。其义乃备。)何谓无据。凡朱子所言。惟一反之为务。此萧山心术之病。
 毛曰雅言者。谓端其音声。审其句读。庄重而出之。与恒俗迥别。谓之雅言。〇驳曰非也。惟诗书执礼。庄重而出之。则他言皆戏慢乎。(诸葛亮出师表云祭纳雅言。谓浅近平常之言。亦可察纳也。)
 程伊川云世俗之言。失正者多矣。如吴楚失于轻。赵魏失于重。既通于众。君子正其甚者。不能尽违也。惟于诗书执礼。必正其言也。〇案二程之记不同。而朱子取明道之说者。诚以性与天道。夫子罕言。惟诗书执礼。常言之。故必如明道之说。乃有味也。
 郑曰礼不诵故言执。〇邢曰礼不背文诵。但记其揖让周旋。执而行之。故言执也。〇应麟曰石林解执礼云犹执射执御之执。记曰秋学礼。执礼者诏之。(文王世子文)盖古者谓礼书以治人者。皆曰执。周官太史大祭礼。宿之日。读礼书。祭之曰执书。以次位常。凡射事执其礼事。此礼之见于书者也。〇案今公家祭礼。赞者执笏记高唱。其在阶上者。谓之堂上执礼。其在阶下者。谓之堂下执礼。此所谓执礼者诏之也。仪礼诸篇。即古之笏记。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采于叶。僣称公。(据左传世本)邢曰字子高。为叶县伊。楚子僣称王。故县尹皆僣称公。(本出陆德明释文)〇孔曰不对者。未知所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2H 页
以答。(朱子云圣人之实。未易名言。)〇补曰发愤。勇于进就也。欲语之以嗜学乐道者。要使叶公知我无求。
 楚语云子西召王孙胜。(即白公)沈诸梁止之。(左司马沈尹戍之子。叶公子高。)子西不听。子高以疾。閒居于蔡。及白公之乱。子西子期死。叶公闻之曰吾怨其弃吾言而德其治楚。国入杀白公而定王室。葬二子之族。〇案叶公盖有知人之明者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句)敏以求之者也。
 朱子曰敏速也。〇补曰敏以求之。用敏疾之心以求知也。〇郑曰言此者。劝人学。(邢云恐人以己为生知而不可学故告之。)
 尹曰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〇案大戴礼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皆齐东野言。孔子删书。无此诸说。生而知之者。盖谓自幼至长。其修身饬行。动中礼法。不学而能者也。孔子不知父墓。问于鄹曼父之妻。顾何尝生而神灵耶。则非生知者耶。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曰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均之属。乱谓臣弑君子弑父。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邢氏本作王曰。皇氏本作孔曰。今从皇。)〇谢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王应麟云比本王无咎之说。)〇案怪者如石言木起及解禽言吞刀吐火之类。(周伯耕云不语力则知圣人所称尚德哉。不语神则圣人未能事人之诫昭也。)
 李充曰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于耶。无益于教。故不言也。〇驳曰非也。
 〔引證〕大戴礼。曾子曰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不致也。灵言不与。(曾子立事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2L 页
补曰三人行。言同行者少也。必有我师者。非谓道学之师。或四方谣俗。百工技艺。及有一善可学者。皆我师也。〇补曰择其善者。谓通执两人。择其善言善事。不必偏取一人。弃其一也。〇补曰其不善者。因上文而遂言之。欲其见不善而内自省。非谓善恶皆我师也。
 邢曰彼二人言行。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〇驳曰非也。三人偶然同行。岂必一善一恶。每不差忒。君子同行。或三人皆善。群盗同行。或三人皆恶。今必欲于两人之中。奉一善而执一恶难矣。所谓我师。本非全德之人。或有一闻一识一技一能。兼有愆尤疵病。择其善者而师之。其不善者。内省而改之也。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于予何。
 包曰桓魋。宋司马。朱子曰向魋也。出于桓公。故又称桓氏。(金云世为司马。故又以司马为氏。司马牛其弟也。)〇邢曰案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故孔子发此语。〇朱子曰其奈我何。言不能违天害己。〇邢曰此章言孔子无忧惧也。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包曰二三子。谓诸弟子。〇包曰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〇补曰行者。躬所行也。不言之教也。吾无一事不以示二三子。二三子当见而效之。无以我为隐也。〇补曰是丘也一句。自證自明之辞。说其名。以著己事之明白。如契劵(一作券)质齐必书名。
 包曰我所以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〇驳曰非也。心字添出。非本旨也。
 或曰二三子。谓弟子之贤者。如四科十哲。〇驳曰非也。当时之俗。凡称诸人。皆云二三子。国语共华曰二三子皆在而不及。吕甥曰君使告二三子。子犯曰天赐也。二三子志之。子馀谓秦大夫曰二三子敬乎。范武子曰尔勉从二三子。魏绛曰七合诸侯。二三子之劳也。若是者不可胜数。然檀弓曰二三子绖而出。此则指弟子之贤者。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邢曰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忠。人言不欺谓之信。〇补曰文行外也。忠信内也。入则孝出则悌行也。向人以诚曰忠。与人无背曰信。
 荻曰四教。即四科也。文即文学。行即德行。忠施诸政事。信施诸言语。〇驳曰非也。傅会之巧也。政事言语。以当忠信可乎。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补曰大而化之曰圣。文质兼备曰君子。文质兼备。然后可以治人。古者有治人之德者。乃得在位。在位曰君子。谓大君之子也。犹帝王之称天子。(或云君国子。民曰君子。其义非也。)〇案古本与下节别为二章。今从之。若是一章。当云君子吾不得而见之。得见善人斯可矣。今君子善人。不相牵连。而又有子曰字以问之。其非一章可知。以其文势相类。故记者序次如是。
 何曰疾世无明君。〇驳曰非也。不见有此义。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补曰善人。成德之称。行己无恶。以至于善者也。有恒者。其德劣于善人。然不虚矫不饰诈。能守常而不变者也。〇补曰约。所持者少也。(束而小之曰约。)泰。所充者实也。(泰卦三阳在内。故内实曰泰。)〇案亡者无形而无质也。虚者有器而无实也。约者有少而无多也。
 陆德明曰此旧为别章。今宜与前章合。〇朱子曰子曰字。疑衍文。〇案邢氏本亦合之为一章。然君子善人。既非同名。亦难殊品。恐古本为是。
 邢曰内实穷约而外为奢泰。〇驳曰非也。有恒无恒。皆以德行言。用度奢俭。何与于是。然约而为泰者。正如贫者之奢。难于有恒。以之设喻则可也。
 王应麟云善人。周公所谓吉士也。有恒。周公所谓常人也。〇案皋陶谟云彰厥有常。吉哉。立政云庶常吉士。未尝以常吉。分为二等。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侃曰钓者。一竿属一钩而取鱼也。〇朱子曰纲以大绳属网。截流而渔者也。〇孔曰弋。缴射也。(邢云司弓矢注云结缴于矢。谓之矰。)〇邢曰夫子虽为弋射。但昼日为之。不夜射栖鸟也。为其欺暗必中。且惊众也。
 孔曰纲者。为大纲以横绝流。以缴系钩。罗属著纲。(侃云作大纲。横遮广水。而罗列多钩以取鱼也。)〇案余家洌水之滨。渔者或用此物。谓之万钩之钓。然古有是否。纲者当是网字之讹。形误也。(荻亦云)故朱子所训。只是网也。无系钩之说。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3L 页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补曰作。创造也。创造一书谓之作。(如老子作道德经)不知道而作书者。流毒万世。圣人之所深惧也。盖有者。辞之谨也。〇补曰我无是也者。自庆之辞。犹言我不犯此罪也。〇补曰择其善者。删也。此诗书之所以删也。识者。记也。若易传书序及仪礼诸篇之有附记者是也。〇补曰二者虽不如知而作之者。抑其次也。最下者。不知而作之。(毛云春秋时异学争出。著书满天下。)
 包曰时人有穿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〇案穿凿二字周章矣。
 孔曰如此者。次于天生知之。〇驳曰非也。自古无天生知之者。
 〔质疑〕集注云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〇案此非谦辞。述而不作。乃君子之盛德也。
 〔引證〕汉书朱云传赞云世称朱云。言过其实。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郑曰互乡。乡名。(王无咎云鹿邑之外。有互乡城。鹿邑属亳县。)补曰盖卫地。〇朱子曰其乡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善。〇补曰与其进不与其退。盖古语。与许也。凡接人之法。来则迎之。去则止之。是许其进。不许其退也。引此语。以明来者之不可拒。〇补曰惟何甚。谓恶恶不可已甚。保守也。往谓前日之恶行也。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4H 页
(王观涛云不保其往。谓安能保其已前之皆洁也。亦通。)
 郑曰互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〇驳曰非也。不达时宜。则善人之好古者也。
 郑曰往犹去也。当与之进。亦能保其去后之行。(邢云去后之行。谓往前之行。今已过去。)〇驳曰非也。邢炳知郑说之误。释之以己意。奈冰炭何。
 顾叹云往谓前日之行。夫人之为行。未必可一。或有始无终。先迷后得。教诲之道。洁则与之。往日之行。非我所保也。(见邢疏)〇案此说极是。但有始无终四字宜删。
 琳公云此互乡难与言童子见八字。通为一句。(见邢疏。)〇驳曰非也。其意盖以为一乡之人。未必尽恶。故为此说也。然妹邦崇饮。桑中好淫。恶俗渐染如此。不足疑也。琳公僧也。
 〔质疑〕此章未见其有错简。(李卓吾云后十四字。不倒转。文法更古。)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补曰仁者。向人之爱也。处人伦尽其分。谓之仁。(义见前)为仁由己。故曰不远。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孔曰司败官名。陈大夫。(邢云左传楚子西曰臣归死于司败。杜注云陈楚名司寇为司败。)昭公。鲁昭公。(朱子云名稠)巫马期。弟子名施。(史记云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〇郑玄云鲁人。)补曰巫马官名。世其官。遂以为氏。(周礼夏官。巫马养疾马。)期当作旗。声误也。〇补曰党犹偏也。(孔曰相助匿非曰党)〇孔曰鲁吴俱姬姓。(邢云吴泰伯之后。)礼同姓不昏。(见曲礼。又大传云同姓不昏。周道也。)而君取之。当称吴姬。讳曰孟子。(事见哀十二)〇朱子曰讳之似若宋女子姓者然。〇孔曰讳国恶。礼也。圣人道弘。故受以为过。
 〔事实〕春秋哀十二年。孟子卒。左传曰昭公取于吴。故不书姓。谓之吴孟子。〇坊记曰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4L 页
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
 郑曰司败人名。齐大夫。〇驳曰非也。
 应劭风俗通序云孔子称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幸字连下句读)〇驳曰非也。周书王佩解云不幸在不闻其过。福在受谏。子曰丘也幸。盖有所本。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补曰歌者。长言以诵诗也。〇朱子曰反复也。(复音覆)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纯云覆者。从首更歌一遍也。)
 邢曰反犹重也。(何云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〇驳曰非也。说则无错。但字义不然。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朱子曰莫疑辞。(案莫者犹言岂不)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〇补曰夫子自言文学岂不吾犹人也。若躬行君子之德。则吾无所自得者。(自谦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某者焉。不如某之好学也。文学素所自许。德行素所自谦。
 
何曰莫无也。文无者。犹俗言文不。(又云文不吾犹人者。凡言文皆不胜于人。)〇栾肇论语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莫之声又转为务。又转为楙黾之声转为睯。故尔雅曰茂勉也。务睯强也。〇驳曰非也。何晏邢炳。既以文莫为成语。又释之曰文不胜人则周章矣。栾说亦非。
 杨雄方言云侔莫强也。北燕之外郊。凡劳而相勉。若言努力者。谓之侔莫。〇陈骙杂职云方言侔莫强也。凡劳而相勉。若所云努力者。辄曰侔莫。〇方以智通雅曰闵勉闵免僶勉一也。转为密勿蠠没。又转为侔莫文莫。〇纯曰亹亹文王。令闻不已。文王尚勉。况后之君子乎。〇驳曰非也。论语非古奥文字。读书必先辩文体。庶不惑于如此之杂说。
子曰若圣与仁。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补曰为之者学也。学将以成圣也。诲人者教也。教所以广仁也。(孟子云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云尔已矣。皆语辞。蹉跎其语。至于四转。虽自许而犹有恐惧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5H 页
退蹙之心也。〇补曰只此二事。正唯弟子所愿学而不能者。
 马曰正如所言。弟子犹不能学。况仁圣乎。〇案此未允。孔子辞其上。居其次。公西华赞之曰夫子所谓其次。亦吾之所不能。意在赞美。不在翘企。
 毛曰乡饮酒义曰向仁而左圣。(施愚山云圣者通也。声入心通之谓也。耳呈为圣。〇毛云洪范思曰睿。睿作圣。与听曰聪。正当分别。)〇案表记曰仁者右也。道者左也。皆说喻之言。(谓仁与道当并行)非有实理。洪范之睿作圣。亦圣字之原义。非此经之义也。大而化之曰圣。不必凿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郑本皇本陆本无病字。)
 补曰疾甚曰病。(包氏云见子罕篇。)有诸。谓于礼有之乎。〇朱子曰诔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辞。(周礼大祝掌六辞。六曰诔。)补曰子路引古诔文句。以證疾病之有祷。〇朱子曰天曰神。地曰祗。〇孔曰孔子素行。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邢云若人之履行。违忤神明。罹其咎殃则可祷。)
 〔考异〕诸家本无病字。〇纯曰集解于子罕篇。始释病曰疾甚。此章病字无解。衍文明矣。
 孔曰诔祷篇名。(邢云诔累也。累功德以求福。)〇驳曰非也。檀弓云战于乘丘县。贲父卜国死之。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土之有诔自此始。)左传云孔子卒。哀公诔之曰呜呼哀哉尼父。孔氏不知诔法。乃以为祷篇之名。汉代专门之学。其固陋如此。
 〔质疑〕士丧礼之行祷五祀。本在属纩之后。子路请祷。非请此祷也。武王有疾。周公祷于三王。易曰巽于床下。用史巫纷若。右盖有祷疾之礼。
 〔引證〕太平御览引庄子曰孔子病。子贡出卜。孔子曰子待也。吾坐席不敢先。居处若齐。食饮若祭。吾卜之久矣。〇王应麟云子路请祷。可以参观。
 瀛波老叟云子路在坛壝前祷。夫子在屋漏中祷。子路以祝史祷。夫子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5L 页
以精神祷。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邢曰孙。顺也。固。陋也。(案固者四塞也。谓不通。)〇孔曰俱失之。(邢云二者俱失之)奢则僣上。(俭不及礼)
 晁曰不得已而救时之弊。〇驳曰非也。管氏之僣而难为上。晏子之偪而难为下。与其僣上也。宁偪下。此古今之通义。非独救时弊然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郑曰坦荡荡。宽广貌。长戚戚。多忧惧。〇补曰君子素位而行。故心常宽乐。小人患得患失。故心常忧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补曰厉严峻也。(周易以厉为危。危者高峻也。)猛鸷悍也。(鸟曰鸷兽曰猛)足恭者不能安。(容体终不能纯熟)恭而安则允恭也。
 纯曰温言其色。厉言其声。故子夏曰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〇驳曰非也。不唯曰色厉而内荏乎。(卫风云在彼淇厉。岸危处曰厉。)
 陆德明释文曰一本作子曰厉作例。皇本作君子。案此章说孔子德行。依此文为是也。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卷三)
 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陆德明云一本得作德。)
 王曰泰伯。周大(一作太)王之长子。〇补曰既行其德。又泯其名。是至德也。(朱子云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三让。三以国让于季历也。谓之天下者。周竟得天下。让周是让天下也。〇朱子曰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
 郑曰太王疾。泰伯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没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发文身三让也。(见邢疏)〇驳曰非也。免丧之后。虽不断发。周其追之乎。
 范宁曰太王薨而季历立。一让也。季历薨而文王立。二让也。文王薨而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6H 页
武王立。于此遂有天下。是为三让也。(又一云太王病而托采药出。生不事之以礼。一让也。太王薨而不反。使季历主丧。死不葬之以礼。二让也。断发文身。示不可用。使季历主祭。不祭之以礼。三让也。〇见皇疏)顾炎武曰。(见篇末)
 缪协曰季历文武三人而王道成。是三以天下让。(见皇疏)〇驳曰非也。
 〔质疑〕集注云三让。谓固逊也。(古人辞让。以三为节。一为礼辞。再为固辞。三为终辞。)〇案三辞之礼。具见于聘礼、大射礼、乡饮礼、乡射礼、投壶礼、士相见礼。然父传子让。或弟献兄让。不必一日设席行礼。如宾主之致辞答辞者。然则泰伯三让。必非三辞三揖之礼。饰其貌以成文者。其三授三让。必有事实。今典籍残灭。无以考徵。乃郑玄、范宁之徒。左猜右忖。上穿下凿。终日言之而民莫肯信而从之。恐不如阙疑之为善也。(晋语云赵衰三让。亦三使为卿。而三让之也。非一日三让。)
 〔引證〕吴越春秋云古公病将卒。令季历让国于泰伯。而三让不受。故云太伯三以天下让。〇案吴越春秋。非信书也。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补曰劳不安貌。(孔子恭而安。)葸不怡貌。(无和柔之色。)乱紊也。(无上下之分)绞急也。(朱子云绞如绳两头绞得紧。都不宽舒。)〇补曰故旧。谓先君之旧臣也。义见不(一作下) 遗。弃也忘也。(孟子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偷佻也。(尔雅释诂文轻薄之义。)不偷。谓民亦不倍其死者也。
 何曰葸。畏惧以貌。(蔡清云葸所谓畏首畏尾。)〇驳曰非也。大戴礼云人言善而色葸焉。近于不说其言。(曾子立事篇。)注曰葸焉。不悦之貌。葸与偲通。朋友偲偲。兄弟怡怡。正是不怡曰葸也。非礼而过于慎则其色似不怡者。
 马曰绞。绞刺也。邢云绞刺人之罪(一作非)。 〇侃曰直若有礼则自行而不邪曲。若不得礼。对面说刺他人之非。必致怨恨。〇驳曰非也。犯颜极谏。亦礼也。岂以怨恨而已之乎。
 〔引證〕仲尼燕居曰。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足恭。便佞貌。)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〇案给谓供给如仆御也。(旧说非)
 包曰君能厚于亲属。不忘其故旧。民皆化之。〇胡云峰曰君子不弛其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 第 226L 页
亲。故旧无大故则不弃。(微子篇)周公之言。与此同。忠厚之至也。〇驳曰非也。故旧者。先君之旧臣也。盘庚曰古我王。亦惟图任旧人。微子曰乃咈其耇长旧有位人。皆指先王之旧臣。在上之人。轻弃先君之旧臣。则民亦偷薄。轻弃其故旧。故坊记大学。皆有此戒。而齐语载管子之言。亦是此意。(并见左)孔子称孟庄子之孝曰其他可能。其不改父之政与父之臣。是难能也。此义炳然。不可没也。
 〔引證〕齐语管子对桓公曰政不旅旧则民不偷。(韦云故旧不以为师旅则民不偷。)〇案故旧者。先君之旧臣也。旅旧。谓使故旧若羁旅然。
 〔引證〕坊记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背。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犹背死而号无告。
 〔引證〕大学云上老老而民兴孝。上恤孤而民不倍。〇案倍与背通。谓民不背死者。收其遗孤也。
泰伯章补遗
 
范宁曰云云。〇顾炎武曰皇矣之诗曰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则泰伯之时。周日以彊大矣。乃托之采药。往而不反。当其时以国让也。而自后日言之则以天下让也。(犹南宫适谓稷躬稼而有天下。)当其时让王季也。而自后日言之则让于文王武王也。有天下者在三世之后。而让之者在三世之前。宗祧不记其功。彝鼎不铭其迹。此所谓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者也。路史曰方太王时。以与王季。而王季以与文王。文王以与武王。皆泰伯启之也。故曰三让。〇驳曰非也。(顾又云父死不赴。伤毁发肤。而不为不孝。〇案断发文身。是仲雍顺俗之治政也。子贡之言。本来明白。后人谓之伤毁发肤。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