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筆記類○蘭室譚叢
  
渥丹
秦風終南之詩曰。
顔如渥丹
箋云渥厚漬也。
顔色如厚漬之丹。
此近杜撰
渥丹花名
根莖花瓣
悉似百合而小。
四五月開花
殷紅可愛
詩人君子顔色紅潤
以此花擬之。
經信
宋陳善捫蝨新話古人三傳
雖時有踈脫
當時師傅之說猶存
或亦有簡牘之記可據
書云榮河載。
與秦八神,漢太一之類。
豈可私意附會而爲之哉。
此語深中余意
儒謹前說
不敢妄爲之解。
寧歸固滯
出新奇。
寧失穿鑿
毋犯杜撰
魯衛之政兄弟也。
司馬遷以爲孔子出公哀公發也。
晉文公譎而不正
齊桓公正而不譎。
鄭陽以爲孔子哀姜發也。
二人去古未遠。
多見先秦古書
是說必有所本。
宋儒作而臆說
不勝紛紜
信經廢傳。
自歐陽子始矣。
覆舟
公元前1917年
竹書紀年
帝相二十七年
澆伐斟鄩
大戰于濰。
覆其
舟滅之。
楚辭天問
覆舟斟鄩
何道取之。
漢時竹書未出。
孔安國注。
陸地行舟
而後人因之。
武成
孟子曰。
吾於武成
信二三策而已
書之錯簡雖多。
無如武成篇之多乖繆者也。
武成孔氏本。
強爲訓釋
無如牽補何哉
是故程子朱子劉敞鄭樵王安石王守仁歸有光
皆有改定
而未得歸一
讀此篇誠難矣哉
風馬牛
左傳
楚子曰。
君處北海
寡人南海
惟是風馬牛不相及
風字無義
游宦記聞云牛走順風
馬走逆風
言其向背不同也。
成周
地理今釋
東國洛有王城
有成王城
在今河南府洛陽縣西五里
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
郟鄏
周公新築
洛州河南縣九里苑內東北隅
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
敬王
遷都成周
赧王
又居王城也。
成周在今洛陽縣東三十里。
洛誥所謂我卜瀍水東。
亦惟洛食者也。
又名下都
遷殷頑民于此
史記義云周古洛陽城也。
括地
洛陽故城。
洛州洛陽縣東北二十里。
周公所築。
王城也。
朱子詩集傳
雅頌之篇。
則皆成周之世。
朝廷郊廟樂歌之詞。
此指鎬京也。
未及刪改
論語逸文
賈公彦儀禮相見禮。
論語鄕黨孔子與君圖事于庭
圖事于堂。
今本無之
唐時尙存齊論魯論本而並行歟。
東觀漢記高麗本
聞見後錄宋神宗惡范瞱(一作曄)之名。
欲更修後漢書
東觀漢紀
久之不得
高麗以其本付醫官某來上。
神宗厭代
元祐中
高麗使人言狀訪于書省
无知者。
醫已死。
于其家得之
藏于中秘
王士禛兩漢紀跋。
小學集注
公元1783年
小學集注三卷
本題朱子所編。
然以朱子集中癸卯劉子澄書考之。
子澄之所類次
通鑑綱目
趙師淵手也。
有文章一門
後乃改定內篇四。
外篇二。
其注爲明陳選作。
隨文衍義
頗爲淺近
盖爲課蒙之計。
不得不詞取通俗
史略注童蒙先習
史略小註
宣廟朝。
玉堂金晬等所釋。
童蒙先習。
明宗朝。
軍資正朴世茂所著。
世茂卽吏曹參判素立之父。
金安老所中。
坎軻以終。
自號逍遙子
婦人詩集
婦人詩集
始於顔竣殷淳
徐陵李康成玉臺之編。
省風有瑤池之詠代如甄綜韋縠才調集,輯閨秀一卷
宋元以降
選家類不見遺
明朝則有酈琥彤管遺編
張之象彤管新編
田藝衡之女史
劉之珍之翠樓集。
兪憲之淑秀集。
周履淸宮閨詩。
鄭琰名媛彙編
梅鼎祚女士集。
靑泥蓮花記。
姚旅露書
潘之恒之亘史。
趙問奇之古今女史
无名子池上客之名媛璣囊。
竹浦蘓氏臙脂璣。
鄒氏紅蕉集。
江邦申之玉臺文菀。
方維儀宮閨詩史
沈宜修伊人思。
季嫺閨秀集。
靑黃雜糅
眞贋交錯
濟南王士祿悉從考正
爲然脂集。
百濟石室
扶餘縣
大巖石。
雙扉而扃甚固。
世傳百濟藏史於此
云石室。
或云冊巖。
有以竹籤納扉隙。
刮而周之。
策策有聲
絲匝籤而出。
推開
雷雨驟至
不敢近。
世稱百濟先王之靈守之云。
陳鳳儀誥命
公元1816年
丙子七月
戶曹吏金宗益。
造舍於中部河城近傍
治址得一磁缸。
中有誥命二軸。
一軸曰。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人之大倫
莫先於夫婦
禮之大節
莫重於婚姻
古今通義也。
特命陳鳳儀
亞中大夫宗人府儀賓
配以寶慶縣主
爾尙崇德敦禮
克愼威儀
毋忌毋驕。
用昭寵命
欽哉
一則曰。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聞有天下者。
篤親親之儀。
宗室有女。
有封號。
所以貴寵也。
堂邑王嫡第一女。
年已長成
封爲寶慶縣主
以爲宗人府儀賓陳鳳儀之配。
旣歸陳氏之門。
婦道
整肅閨儀。
毋怠毋驕。
式勤內助
其於父母生身之恩。
無忝焉。
欽哉
萬曆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所頃。
而並織成雲紋綃。
第一灰色
左右升降龍。
中織奉天誥命四字
第二朱黃色。
第三黃色
四幅白色
第五絳色
第六黃色
七幅白色
安制誥之寶。
此誥之流東土
未可料。
今之陳姓者。
自稱鳳儀後而傳于其家。
壽春憲牌
壽春
仁廟朝健弁。
天啓中
朔州府使。
遼陽敗卒。
屯駐境外。
絶食久矣
壽春憫之。
食之衣之。
以不
公元1585年
死。
是時梁之垣適爲遼東監軍
聞之。
賚折花緞銀。
憲牌一道
守備官。
今在其家。
余甞見之。
一尺強。
一尺二寸強。
上格以靘。
橫印憲牌二字
牌面欽差宣諭朝鮮招撫遼衆遼東南路監軍道河南按察司副使梁爲。
(上此並靘印)嘉奬藩臣
以勵忠勤事。
照得遼衆奔棲鮮地內。
苦於飢寒外。
更畏夫虜賊所爲
仰體國王德意
安集保護之者
地方官是賴
案査平安道造冊內。
遼民之寄食於斯不少
該使之撫安功多。
看得本官體國恤亡。
鴻鴈安集中澤
奠居授食。
黃鳥不嘆於他邦。
本道事平回朝之日。
另行使叙外。
合先加奬。
以勸賢勞
頃至牌者。
(此下缺。
黑書
)天啓▣年六月(並靘印)卄一(淡紅書)日。
給道(並靘印)署押定限月日繳。
(並靘印)天啓年月上。
揜着朱篆
印文漫然
遼東道三字
分明可辨。
明詩
甞觀朱彜尊明詩綜。
其編屬國也。
朝鮮詩人字號爵里
紕繆非一
如李月沙稱谷。
東岳以字子敏入。
李達入選
而又以蓀谷集。
入月山大君婷。
婦人類。
蘭雪軒景樊入。
稱爲女道士
時當使華旁午
聞見不當䚹(一作訿)誤。
而今如此
顧祖禹方輿紀要
一統志等書。
其盡朝鮮界。
卛多模索。
不能髣髴
何國宗所鏤銅版地圖精密
不至大錯
朝鮮書集
胡元瑞甲乙剩言云朝鮮書集。
中國所無者。
刻本精良
一字不倣。
趙文敏國初
朝鮮顔子朝議
僞書却之。
我國書籍舊本固善。
而今刓缺
其已印者。
多歸裹藥塗壁之用。
不數百年
當無存者。
不有繼刻者。
文獻當遂掃地盡矣。
顔子書。
我朝未甞有。
不知何人僞撰
抑或元瑞誤錄歟。
著書
申叔舟海東國記
丁應泰因之搆誣我邦。
李晬光著芝峰類說。
馬島之倭。
據而爭欝陵島。
著書固當審所擇矣。
僞書
古人作僞書。
東坡云王氏元經,薛氏傳,關子易傳李衛公對問
阮逸著。
甞以草示奉常世傳龍城記。
六丁取易說事
樹萱錄。
杜少陵李太白諸人賦詩事。
詩體一律
龍城記。
王銍所爲
樹萱錄。
劉燾自撰也。
至於書刻亦然
黃山谷甞言小字樂毅論
王著所書。
李太白醉草
葛叔忱戱其婦
公者。
出宋何薳春渚記聞
鄭思肖心史
鄭思肖心史
元世祖殺文信國
頸間微湧白膏
剖膓而視。
黃水
剖心而視。
心純乎赤。
元世祖取其心肺
與衆酋食之。
阿朮克泰州
李庭芝
頸無血。
是皆正史未見者。
陳宜中臨難而逃。
不知所終
心史宜中力請三官
不肯遷駕。
遂與張世傑劉師勇二王
迤邐南奔海。
公甞夢二日相闘
其一隳地不見
其一隳入袖中
後因不得
統制張侯又疑。
恐爲左右所賣。
失風占城
俄而占城亦降於韃。
占城百二十人兵卒服事之。
寓監絆意。
又遁而奔闍婆國。
遣使賚香一器
張侯
約以挾外國兵來合。
公未至而張侯已敗。
先是景炎二年丁丑
公以泉州糖甏。
空名省札數千道。
戴恩僞作糖商。
來吳密諭使臣呂大升。
徧誘浙西數州。
平日有戀國者。
旋塡補官
大升布置有法
期以戊寅正月二十四二十五日
不備
一擧得吳。
有姚姓者泄之其主高氏
高乃告賊酋拜都。
至正月二十四
果有領兵來者
以賊有備俱陷賊。
予家寓于吳。
身親見。
此後大升俱受極刑
且聞公至海南諸國。
讓王位與者。
公亦不受
傳在眞臘之間。
傡集外國兵來。
宜中而果有是也
宋濂作史。
不採之耶。
思肖傳聞見。
不無舛訛
姑錄之。
以備異聞
史記竄亂
史記司馬相如傳贊
有曰楊䧺以爲靡麗之賦。
勸百風一
相如傳贊
太史公所製也。
楊䧺在後
何能得引也。
凌稚隆以爲班史所引。
不然也。
史記太史公沒。
艸藁散落
其外楊惲收之。
褚少孫又多補之
故凡後于太史而得入于太史所撰者。
皆此二人竄亂
班史因之耳。
三墳
三墳之名。
見於左傳
自周以來
經傳子史。
一引其說者。
晁公武讀書以爲張商英得於北陽民舍。
陳振孫書錄解題以爲毛漸得於唐州
北宋所爲
其書分山墳,氣墳,形墳。
連山伏羲之易。
歸藏神農之易。
乾坤黃帝之易。
各衍爲六十四卦
而繁之以傳。
其名皆不可訓詁
又雜以河圖代姓記及策辭政典之類。
淺陋尤甚
至以燧人氏有巢氏子。
伏羲氏燧人氏子。
古來僞書之拙。
莫過於是。
故宋元以來
一人信者。
鄭樵信之。
明何鏜刻入漢
叢書
又題爲宋阮咸注。
不足辨。
古今之別。
以辭之淳醨
知之其虗僞
如此文。
不足論也。
七緯
易緯稽覽圖,乹鑿度,坤靈圖,通卦驗,是類謀,辦終備也。
書緯璇璣鈐,考靈曜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也。
詩緯推度災,記歷摳,含神霧也。
禮緯含文嘉稽命徵,斗威儀也。
樂緯動聲儀,稽曜,仆國徵也。
孝緯援神契
鉤命决也。
春秋緯衍乾圖元命包,文曜鉤,運斗樞,感精符,合誠圖,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孶,佑助,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辭也。
以對經而言故曰緯。
梵書
法苑珠林云造書凡三人
長名曰梵。
其書右行
次曰佉盧
其書左行
少者蒼頡
其書下行
佉盧蝨吒書。
隋言驢唇也。
西域驢唇書,蓮葉書,佛書
妄也。
不必說。
其長梵而少蒼。
亦陰抑儒書
如謂宣聖爲儒菩薩之類。
紅黃
今回地。
紅敎黃敎
佛敎之餘流也。
唐書
武宗末。
歸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
大秦穆護祅僧二千餘人
大秦穆護
釋氏外敎
回鶻摩尼之類。
祅音
乎烟切。
胡神也。
唐制祠部
歲再祀磧西諸州火祅
民祈祭。
官品令有祅正。
盖主祅僧而其制未詳
大秦穆護
意卽紅黃敎之類也。
丹學
東國傳道秘記
未知爲何人所錄。
而首稱金可紀入唐。
遇正陽眞人
傳得鍊金口訣
東歸之後
遆相傳授
源派甚明。
且其口訣簡易
苟非有見於丹學者
不能如此
可紀入唐。
崔孤雲之先。
見於麗史
又見於唐人贈別詩。
今在品彙中。
又見於神仙通鑑
仙學
朱子遠遊賦參同契
惓惓神仙之學。
盖彼亦論性命之理。
不害兼修之也。
靑霞子權克中庶流也。
能文章。
隱居古阜之天台山
鍊丹不出
其後坐化
虹光自其屋起。
上燭于天。
人謂之禪學
宲非禪學
盖亦雙修性命之學者也。
讖緯
儒者多稱讖緯
其宲讖自讖。
緯自緯。
各自行而非一類也。
讖者詭爲隱語
預決吉凶
史記本紀
盧生籙圖書之類。
是其始也。
緯者經之支流
衍及傍義。
史記自序
引易失之毫釐。
差之千里
漢書盖寬饒傳。
五帝天下
三王家天下
注者均以爲緯之是也
盖秦漢以來
聖日遠。
儒者推闡論說
各自成書
原不相比附。
伏生尙書大傳董仲舒春秋陰陽
核其文軆
卽亦緯書
特以顯有主名。
不能託諸孔子
其他私相撰述
漸雜以術數之書。
不知作者爲誰。
傅會以神其說。
迨彌傳彌失。
又益以妖妄之辭。
遂與讖合而爲一
班固聖人
覽人緯之
楊侃緯書之類。
謂之秘經
圖讖之類。
以內學。
河洛之書。
謂之靈篇
胡應麟亦謂讖緯二書
相表裏而宲不同
卽讖與緯。
前人已分析之。
後人連類而譏非其實也。
五印度考訛
考曰佛經
欲界內。
須彌山爲中。
須彌山四面
四大部洲
南面者。
閻浮提
華言南贍部洲者是此。
閻浮提內。
三大國。
所屬及弗相屬小國弗與焉。
閻浮提又以崑崙爲中。
崑崙東及東南東北者。
卽我中國爲一大國
崑崙之南及西南者。
天笁大國
(卽今西藏所稱厄訥特珂克地。
)居崑崙西北及北者。
爲洪豁爾大國
天笁一國
分爲東西南北五印度
梵經所稱印達爾。
印達爾者
華言自在
公元1760年
境界之謂也。
五印度皆厄訥特珂克之地。
唐史,宋史
印度爲身毒。
或稱身篤
而所載事蹟入朝中國
大卛不實
不得要領
何言之。
自古中華聲敎所訖。
莫過於本朝
本朝百餘年中。
從未天笁遣使進貢之事。
雖於乾隆庚辰年間。
烏特噶里畢拉奇碩拉汗。
曾遣婆羅門
進表奉貢
亦其東印度
我西藏之一小國耳。
中天笁也。
若夫印度
實近我回部葉爾羗
葉爾羗西過䓗嶺
卽拔達克山
由拔達克山轉而南。
克什米爾
又轉而西。
爲溫都斯坦。
又轉而南。
方爲厄訥特珂克。
方向如此
道里莫得而詳焉。
溫都斯坦雖回地也。
而回人相傳彼地有佛遺跡
益知卽北印度交界
或者昔爲天笁屬。
而後爲回部屬
不可知
溫都斯坦。
唐古忒回語
稱爲痕都斯坦
葢亦譯者訛痕爲溫
而二語皆與印度音聲相近
所謂天笁印度回部
此亦一驗也。
要知痕與溫與印與身。
度與毒與篤與都。
皆非天竺本語
而又何必是非一字一句之間哉。
宋史
天笁僧施護行程
有至誐惹曩國之語。
誐惹曩音聲
亦與厄訥特珂克相近
通考所謂雪山
過伽濕彌勒國者。
雪山卽今䓗嶺
而伽濕彌勒
亦卽克什
米爾之誤耳。
若夫元史元太祖角端印度
疑亦卽今痕都斯坦之北印度
回部交界者耳。
中印度也。
東印度旣近西藏
天笁之事。
西藏時聞之。
西藏僧謂天笁雖佛現身說法之地。
然今天笁不與佛法而興異敎
此亦與梵帙
受記五百年後
佛法漸微而漸流東至震旦
復興之語。
符合
夫以今中國之力。
若唐宋之假道䓗嶺克什米爾
達天中印度
亦何難。
但旣非德致。
更以計求。
徠遠域。
何關實政。
不爲也。
近得蒙古源流
元太祖進兵至厄訥特珂克。
一角獸狀若跪叩者三。
元太祖曰。
是殆上天示予自此往斡齊爾圖瑣林。
道遠難極
振旅云云
(斡齊爾圖瑣林者蒙古語
金剛牀也。
卽佛現身說法中印度
)益可爲未至中印度之證。
而獸爲人言。
可信元史謬爲附會
因考天笁五印度
故並闢其蹖僞如右
七佛
乾隆御製七佛碑記
西藏斑禪額爾德尼喇嘛
七佛番軸。
凡佛之父母眷屬名字悉備
諮之章嘉國師
乃於番經漢經。
所謂長阿含經賢劫經,降生次第經及佛源廣解
一一考得其源。
第一毘婆尸佛
刹利
姓拘利若
父槃頭。
母槃頭婆
提。
居槃頭婆提城。
神足二。
一名騫荼
次名提舍。
侍者名無憂
名方膺。
第二尸棄佛。
刹利
姓拘利若
父明相。
光曜
光相城
神足二。
一名阿毘浮
次名婆婆
侍者名名行
子名無量
第三毘舍浮佛。
刹利
姓拘利若
父善燈。
母稱戒。
居無喩城。
神足二。
一名扶遊
次名欝多摩。
侍者名寂滅
子名妙覺
(以上三佛。
過去莊嚴劫佛。)
第四拘留孫佛。
婆羅門
姓迦葉
父禮德。
母善枝。
居安和城
神足二。
一名薩尼
次名毘樓。
侍者名善覺
子名上勝。
第五拘納含牟尼佛。
婆羅門
姓迦葉
大德
善勝
淸凈城。
神足二。
一名舒槃那
次名欝多樓。
侍者名安和
子名導師
第六迦葉佛
婆羅門
姓迦葉
父梵德。
母財主。
婆羅奈城。
神足二。
一名提舍
次名婆羅婆。
侍者名善友
子名進軍
第七釋迦牟尼佛
刹利
姓瞿曇
凈飯王
大淸凈。
舍衛城
神足二。
一名舍利弗
名目揵連。
侍者名阿難
子名羅㬋羅。
(以上四佛
現在賢劫。)
㢧縛
道書一卷一㢧
佛書謂之一縛。
禪學云多樹葉書二百四十縛。
縛與卷同。
硯北雜志徐季海佛經
云上第幾隔。
隔如梵夾也。
笁典
公元1818年
笁典造書之主凡三人
曰梵曰伽盧曰倉頡
梵者光音天人也。
梵天之書。
傳於印度
其書右行
伽盧創書於西域
其書左行
皆以音韻相生而成字。
諸蕃之書。
悉其變也。
其季倉頡居中
象諸物形爲文
形聲相益以成字。
此語乃黠僧附會之談。
不足深信
所謂字母凡五十中。
十六字爲轉聲之範。
三十四字爲五音之祖。
今記之。
삽화새창열기
右依天笁聲。
明字源及諸敎中有十六轉聲。
今所傳者。
其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之四聲
惟有十二轉聲者。
以此四聲
已在第三第四二聲中所統也。
  三十四母分爲五音
삽화새창열기
以上喉舌二音
斯乃音韻之祖。
因之配合生生無窮焉。
肅府淳化
公元1621年
肅府淳化帖事。
詳見池北偶談
肅府淳化帖。
本自莊王受封
太祖賜之宋刻
(相傳龍膽壺,鳳喙巵。
並帖而三。
)憲王時。
洮泯道𩒮川張鶴鳴
李子崇本白下
材官於臯
肅王賜帖挍讎。
古法帖數段久𡙇而玆獨全
爲馬光怪以前物也。
姑蘓溫如玉南唐張應旨爲之雙鉤
鶴鳴携之黔陽
憲王鎸石
未竟而薨。
世子識鋐卒業萬曆辛酉
七年
其初搨用太史紙,程君房墨。
人間難得榻工。
有私購者直五十千。
刻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葉二百五十三。
藏府西園殿。
鼎革石幾淪缺
順治甲午
洮泯道楊州陳卓補刻。
成全璧。
神明不備
視初搨經庭矣。
乙卯
平凉逆焰靖逆奮威二將
河西來軍於龍
臯蘭之間。
攻城不下
賊欲破石爲礟。
知州徐某刀救得免。
移置州學
張尙書鶴鳴王尙書鐸憲王父子四跋。
稧帖
公元1151年
蘭亭稧帖。
自唐至南宋
臨本不下千種
要以定武爲最。
定武五本損本。
湍流帶右天五字有損也。
崇山字斷六七八行爲裂本。
損亭列幽盛遊古不羣殊者。
九字全本
天字全者。
定武肥本。
天字少損者。
定武瘦本。
至紹興元年
定武初搨。
後有寶字大印御製跋。
御府本。
元祐四年
張璪邯鄲
家藏定武本于石。
邯鄲本。
五字不損
更有棗木刻本
古今士人所藏稧帖。
卽一定武本。
未易殫述
大成殿
公元1812年
安平大君
甞書大成殿扁額
大成誤書大聖
端宗壬申
天使陳鈍李寬遊太學
見而譏之。
改書今扁。
鹿脯
董其昌容臺集云顔眞卿鹿脯帖。
與宋榻本
不惟字形大小不倫
乃其文亦少異。
宋搨政自不足據也。
十七帖晏歲豊。
所使有豊一鄕故自名處。
余未解
一鄕作何語。
及得高麗刻本
云所出有異彦。
讀之豁然
因知王著但憑倣書石耳
猶憶辰(案王衡字)得此帖於蒙陰公氏亟報。
展玩
如得連城
王書法。
爲此一變
今日重觀於德隅齋。
感慨係之矣。
十七帖
未知我國何人所刻。
爲薰玄宰歎賞
善本也。
中國法書
偶落我國
復入中國
鑑賞家所珍。
我國無慧眼。
不之知也。
可勝嘆哉。
李邕筆。
善本入中國。
李日華硏齋二筆金陵兪仲茅先生
李泰和邕行書大照禪師(缺)二千餘字硬黃紙。
筆法精整
歐褚風味
先生云此書自唐以來
卽爲高麗所藏。
以故絶無宣和政和等璽。
羣玉秋壑等印與蘓,米等跋。
神廟末年
一弁得之平壤
(案征倭時壯士)將獻之幕府媒進
遼事必敗
戒其毋遽往。
已而果然
此卷遂留余處
羲之眞蹟
康煕時
集羲之曹娥眞蹟快雪時晴帖
內府
李紱牧堂冷吉臣羅漢圖記云從郞溫勤公家。
唐吳道子白描十八應眞圖。
綃素縻爛無寸完。
郞公白金百兩
善手裝䌙。
唐書畵眞蹟之在近世者。
唯此而已
瘞鶴銘
公元1832年
瘞鶴銘焦山下水澁焉。
今失其處。
好事者或摸刻其傍。
今之行者贗本
石本一百一十一字。
不知何人鐫刻
而今吳承旨載紹。
字畫笨鈍
都無神明
不離東人手法
其文瘞鶴銘並序。
鶴壽不知其紀也。
我得於壬辰歲
甲午化乎朱方
未遂吾翔寥耶。
奚奪之遽。
迺裹黃幣。
藏玆山下
仙事旌事。
銘篆不朽
詞曰。
相此胎禽
浮丘著經。
余欲無言
上士惟徵。
玄門去皷。
華衮留聲。
髣髴微冥
解化亦寧。
爰有樵侶
出瘞江荊
後割洪流
前固重扃
華陽眞人撰。
逸少書。
瘞鶴銘
吳偉業梅村程崑康莊詩集序。
程公常登焦山
披艸瘞鶴銘
缺蝕不完。
別購善本
懸崖而刻之。
貽上(王士禛字也)同游
相視叫絶
各賦一詩
紀其事。
江干之人艶稱之。
米南宮
晉陵富人承氏子家。
有奇石舊米元章六字
第一山米芾識。
承氏子謂與費同音不祥
因擊碎之。
止存其半。
陸友仁硏北雜志
我東平壤練光亭
不知何人元章第一山字以顔之。
朱之蕃
使東來
乃書江字於其間
遂成一江山四大字。
朱筆比米筆。
雖極模擬
終在兒孫之列。
書畫古器
張世南字光叔
游宦記聞辨博書畫古器
前輩盖甞著書
其間論議未詳明者
臨摹硬黃響搨是四者。
各有其說。
今人皆謂臨摹一體
殊不知臨之與摹㢠然不同
臨謂置紙在傍。
觀其大小濃淡形勢而學之。
臨淵之臨。
摹以薄紙覆上。
隨其曲折宛轉用筆曰摹。
硬黃謂置紙熱慰斗。
上以黃蠟塗匀。
儼如枕角。
毫釐必見。
響榻謂以紙覆其上。
就明牕牖間。
映光摹之。
古書則有所謂欵識蠟茶色,朱砂班,眞靑絲井口之類。
方爲眞古。
製作則有雲紋雷紋山紋輕重雷紋,垂花雷紋,麟紋,細紋,粟紋蟬紋黃目飛廉饕餮,蛟,螭,虬,龍,麟,鳳,熊,乕,龜,蛇,鹿,馬,象,鸞,夔,犧,蜼,鳧,雙魚,蟠虺,如意圜,絡盤雲,百乳,鸚耳,貫耳,偃耳,直耳附耳,挾耳,獸耳,乕耳獸足夔足百獸三螭,穟艸,瑞艸,篆帶,(若蚪結之勢。
)星帶,(四旁餙以星象)輔乳,(鍾名。
以節藥者
)碎乳,(鍾名。
大乳三十六外。
後有小乳周之。
)立夔,雙夔之類。
古器制度一有合此。
則名之以雲雷鍾,鹿馬洗,鸚耳壺之類是也
如有欵識
則以欵識以周叔液鼎,齊侯鍾之類是也
古器之名。
則有鍾,(大曰特。
中曰鎛。
小曰編。
)鼎,尊,罍,彜舟,(類洗而有耳)卣,(音酉。
又音由。
中尊器也。
有攀蓋足類壺。
)甁爵耳,(有耳有流有足。
流卽觜也。
)巵,觶,(之豉反。
酒觴也。
)角,(類彜而無柱。
)杯,敦,簠,(其形方)簋,(類鼎而矮。
有四足。
)豆,甗,(牛偃切。
無底甑也。
)錠,(徒經切。
又都定切。
)斝,觚,鬲,(形製同鼎
漢志謂空足曰鬲。
)鍑,(方宥切。
玉篇云似釜而大。
其實類小甕而有環。
)盉,(戶戈切又胡卧反成五味之器似鼎有盖有觜有執提攀)壺,(其類有四曰圓曰匾曰方曰溫)盦,(於含功覆盖也似洗而其腹大有足有提攀)瓿,(類壺而矮蒲後切)罌,(類釜)鑑,(盛氷器上方如斗鏤底風囱下設盤以盛之)匜,(弋支切沃盥器)盤,洗,盆,鋗,(呼元切類洗玉篇云小盆)杅,磬,錞,鐸,鉦,(類鍾而矮)鐃,戚,鐓,(餙物柄者)奩,鑑,(卽鏡)節,鉞,戈,矛,弩,盾,機,表坐,旂鈴,刀筆杖頭蹲龍,(宮廟乘輿之餙或云欄楯間物)鳩車,(兒戱之具)提梁龜蛇硯滴車輅杔轅之屬。
此其大槩。
難於盡備。
然知此者亦思半矣。
所謂欵識
乃分二義
欵謂陰字
凹入者。
刻畵成之。
識謂陽字
挺出者。
正如臨之與摹各自不同
臘茶色。
亦有差別
三代及秦漢間之器。
流傳世間
歲月寖久
其色微黃而潤澤
士大夫間論古器
以極薄爲眞
此盖一偏之見
有極薄者。
有極厚者。
但觀製作
色澤自可見也。
亦有數百年前勾容所鑄。
其萟亦精。
今鑄不及
必竟黑而燥。
自然古色
方爲眞古也
吳道子
王士祿子底菴堂
吳道子水陸畵軸歌序。
吳生
筆。
在於今。
片楮爲重。
平陽西偏庵堂水陸社。
乃有吳生畵水陸百二十軸。
社之得名以此
姜子綺季言寺僧述畵所由出。
盖奇甚。
明世宗朝。
西河郡王城有隙地。
傳爲廢寺遺址
地中方數尺許。
雨下不濡。
雪甚不積。
中夜常見奇光。
王心異之。
乃掘地以窮其怪。
掘深五丈
巨石函一。
以鐵緄二道束之。
發之又得錫函。
其最中函以木。
木函啓而畫軸見。
希代奇寶也。
王薨。
嗣王不知寶異
以乞揮使呂。
呂又死。
家落
寺僧恒直得之
因刱殿以藏焉
崇禎間事云。
姜子言亟求觀。
得見三十軸信奇筆
東人不尙書畵
東人不尙書畫
凡屛簇顔額
往往可惡
用此延賓
得不嗤點哉。
兒謙朝鮮賦。
有曰館傳壁間。
盡塗以水墨不工之書。
戶牖合處
皆寫以混沌初分之圖。
盖自國初
已有此等陋習
爲儐使者
不可不知此。
梁武帝陶弘景
二卷欲少留差。
不爲異紙卷。
是出裝書旣。
見前所以付耳
無正可取
於此及。
欲更須細書
如論箴例。
逸少書無其極細書
樂毅論乃微麄健
恐非眞蹟
太師小復方媚。
筆力過嬾。
書軆乖異
二者已經至鑒
此外便無可付也。
又省別䟽云。
故當宜微以著賞。
此旣勝事
風訓非嫌▣▣。
非所習。
聊試略言。
運筆邪則無芒角。
執手寬則書緩弱。
點畫短則法臃腫
點撆長則法離澌。
畫促則字橫。
畫踈則形慢。
拘則乏勢。
放又少則純骨無媚。
純肉無力
少墨浮澁。
多墨笨鈍
比並皆然
任意所之
自然之理也。
抑揚得所
趣舍無違
値筆連斷。
勢峰菀。
揚波折節
中規合矩
分間下住。
濃纖有方
肥瘦相和
骨力相稱
婉婉瞹瞹
視之不足
稜稜凜凜
常有生氣
適眼合心
便爲甲科
衆家可識。
亦當復貫串耳。
六義可工。
亦當復由習耳。
一聞能持
一見能記。
且古且今。
不無其人。
大抵爲論。
終歸是習。
程邈所以能變書體
爲之舊也。
張芝所以善書工。
學之積也。
旣舊且積。
可以肆其談。
少來乃至不能
畫甲子。
無論於篇紙。
老而言之。
亦復何謂
足見嗤於當今
貼笑於後代
遂有獨冠之言。
覽之背熟
隱眞于是乎
累眞矣。
眞一藝之精。
非吾所謂勝事
此道心之塵。
非吾所謂無欲也。
陶弘景答書
一卷中有襍跡。
䟽注一別
恐未允愚衷
幷竊所摹者。
以上呈。
近十餘日。
精慮悚悸。
無寧澁事。
遂至淹替
不宜復待塡畢。
餘條並非用。
叔夜威輦二篇
經書體式
追以單郭爲恨。
伏按卷上第甚爲不少
前旨惟有四卷
似是宋元嘉中撰集
由自後多致散失
逸少有名之迹。
不過數首。
黃庭勸進像贊洛神
此等不審猶得存者。
二十三卷
今見有十二條在別紙。
按此卷是右軍
惟有八條
樂毅論書。
乃極勁利非甚用意
頗有壞字
太師大雅吟。
用意甚至更成小拘束。
乃是書頭屛風好軆。
其餘五片。
無的可稱。
臣濤言一紙
(此書乃不惡而非右軍
不識迹又似是摹。
)給事黃門二紙。
治廉瀝一紙
(是子敬書。
亦似摹迹。
)後又沼瀝狸骨一紙
(是子敬書六是摹迹。
四條右軍。)
公元222年
二十四卷
今見有二十一條在。
按此卷是右軍者。
唯有十一條。
非甚合迹
兼多漫抹
於摹起難復委曲
黃初三年一紙
(是後人學右軍
)繆襲墓文一紙
(是許先生書。
)抱懷幽痛一紙
(是張澄書。
)五月十一日一紙
(是繤王泯書。
被油。
)尙想黃綺一紙
遂結滯一紙
(凡二篇並人所學。
拙惡
)不復一紙
(是子敬書。
)便復改月一紙
(是張翼書。
)五月十五日繇白一
紙。
(亦是王泯書。
)治效方一紙
(是謝安書。
)右十條右軍
伏恐未垂許以區別
謹上(許先生任靜書。
)如別比方
卽可知王泯,張翼張澄書。
公家應有
四皓
四皓之沒也。
漢惠帝爲之製文竪碑。
見於任昉文。
泰山老君堂
泰山東南麓。
老君堂前碑。
唐時建。
造像之記碑字
大周年者。
天作而。
地作埊。
聖作𤪈。
年作
月作
亦作𠥱。
日作
授作備。
初作
無可考。
疑是應字。
凡數作壹貳參肆捌玖等字。
武后所改。
自制聖曆碑。
有云設金籙寶齊河圖
大醮
桼古七字
太玄經
掜擬之二桼是也
高麗
公元1370年
高麗碑石
多可觀。
然間多磨滅
不知其處。
存者亦剝落不可考。
今錄其最著者
陽陵井碑,(在開城府南八里。
大明洪武三年
帝遣朝天宮道士徐師昊。
高麗山川
昊又載石來都城南楓川何地。
以是井對。
致祭竪碑而去。
)妙蓮寺重興碑,(基在三峴里。
高麗李齊賢撰。
)甓寺碑,(在驪江東岸
寺有江月軒。
懶翁所居
其徒藏舍利石鍾
仍建眞堂
高麗李穡記。
)高達寺碑,(在驪州慧目山。
高麗林學士廷彦所撰僧慧眞塔碑。
)智足寺碑,(在山陰縣智異山。
高麗禮部尙書夢周所撰慧月及眞觀二碑
)鳳林寺碑,(在昌原鳳林山。
卽新羅執事侍郞崔仁渷所撰
僧眞鏡碑。
)月影臺石字,(在昌原原縣西。
崔致遠遊處
石刻剝落
)麟角碑,(在義興華山洞口
有壁矗立
俗傳麒麟挂角于壁。
因名。
高麗侍郞閔漬所撰普覺碑銘
)太子寺碑,(在奉化太子山
卽新羅兵部侍郞崔仁渷所撰僧朗空塔銘。
端月集金生字
摸勒上石。
移置縣廨
又有高麗左諫議大夫審言所撰僧通眞塔銘。
)桐華寺碑,(在大丘公山。
高麗金晅所撰僧弘眞碑銘
)芬皇寺碑,(在慶州府東五里
新羅善德王三年建寺。
高麗平章事文俊所撰和凈國碑。
碑卽烏金石。
)鍪藏寺碑,(在慶州府東北三十里暗谷村北
諺傳麗祖統合後
藏鍪此故名。
有古碑。
)奉德寺鍾銘,(新羅惠恭王鑄鐘銅。
重十二萬斤。
撞之聲聞百餘里。
後寺淪於山中
天順四年
移縣靈妙寺後。
府尹椿年移南門外
搆屋以懸。
凡徵軍擊之。
)昌林寺碑,(慶州金鰲山麓。
新羅宮殿遺址
後人卽其地建寺。
今廢。
古碑亦無字。
元學士趙子昂昌林寺碑跋云。
新羅金生所書。
國昌寺碑字畫
深有典刑
雖唐人名刻。
無以遠過
古語云何地不生才
信然
)斷俗寺碑,(在晉州智異山東洞口
崔致遠所書廣濟巖門四字刻石
又有致遠讀書堂。
後廢爲僧太鑑影堂。
又有新羅兵部金獻貞所撰僧神行碑銘
高麗平章事李之茂所撰僧大鑑碑銘
翰林學士金敦舟西撰眞定大師之碑。
)雙溪寺碑,(在晉州智異山。
崔致遠撰其碑。
)般若寺碑,(在陜川伽倻山下
寺廢已久。
只有古碑。
高麗樞密院奏事佾所撰无景和尙之碑。
)寧國寺碑,(在沃川智勒山
高麗文俊所撰僧圓覺碑。
)法作寺碑,(在報恩俗離山。
新羅僧義信所建。
聖德王重修。
門前鑄銅幢㨾甚高。
一面統和二十四年造。
又有高麗密直代言李叔琪所撰僧焦凈碑銘
)普光寺碑,(在林川聖住山。
元危素建碑
)法泉寺碑,(在原州鳳山
高麗僧智光塔碑。
)興法寺碑,(在建登山
高麗太祖所製。
仍命崔光胤唐太宗書上石。
)居頓寺碑,(在原州溪山
高麗冲所撰僧勝妙碑。
)文殊寺碑,(在川淸平山下。
元泰定帝后以憎性澄允堅所進佛經
藏之此寺。
李齊賢奉王旨撰此碑。
)興敎寺碑,
(在寧越太華山西
高麗僧冲曦碑。
仁宗之子
碑文剝落不能讀。
碑陰誌。
曦之門人寶文閣學士崔詵奉宣而撰。
)長安寺碑,(在淮陽表訓寺下
堂殿佛像
華人所造。
碑卽李糓所撰也。
)表訓寺碑,(在淮陽萬瀑洞口
皇帝太皇太后錢帛文。
寺門右又有刻。
卽元人梁哉所撰常住分粮記。
高麗權漢功書。
)玄化寺碑,(在牛峯靈鷲峯下。
卽周佇所撰。
)廣照寺碑,(在海州須彌山
高麗撿校尙書左僕射崔彦撝所撰眞澈大師碑。
)普賢寺碑,(在寧邊香山
高麗太師軾撰。
學士文公裕書。
)道岬寺碑,(在靈巖月巖
道詵所甞住也。
碑字缺落
寺古有二石
一刻國長生三字。
一刻長生三字
)佛岬寺碑,(在靈光岳山
碑字不可讀。
)寶林寺碑,(在長興迦智山。
卽新羅司馬金穎所撰普照禪師
)月南寺碑,(在康津月出山南
高麗僧眞覺刱寺。
李奎報撰此碑焉。
)玉龍寺碑,(在陽白鷄山
卽崔惟淸所撰道詵碑。
又有金廷彦所撰僧理嚴碑。
)佛盖寺碑,(在興陽山麓
高麗李益培所僧圓悟碑。
)蘓定方碑,(在扶餘縣西二里
定方百濟滅之。
立石紀功
遂良製。
懷素書。
)劉仁願碑,(亦在扶餘縣
仁願鎭百濟
伐石紀功
)聖住寺碑,(在藍浦聖住山。
崔致遠所撰惠和尙塔碑。
)天燈山碑,(在忠州北四十里。
一云開天寺碑
俗傳唐開元間所立。
剝落不可讀。
)龍頭寺碑,(在忠州未訖山下
高麗崔彦撝所撰僧慈燈塔碑。
)艸方院碑。
(在長津黃艸嶺
新羅興王北廵碑。
)如此類者甚多
不能一一數也。
春嶺去甲三日程。
白頭山下。
斷碑草中
申砬爲北兵使。
甞搨以來
高僅五尺
二尺許。
字如筆陣圖而小。
太半缺落
其曰皇帝者。
高麗王也。
有曰喙部某者六七人
谷對云古史喙部。
猶今之大
夫。
五山說林。
埋香
埋香碑在三日南岸
元武宗至大二年己酉
江陵道存撫使金天皓等。
山僧志如。
埋香沿海邑。
其地與條。
其碑曰。
平海郡地海岸洞口
埋一百條。
三陟縣地孟方村汀。
埋一百五十條。
江陵地東村汀。
埋三百一十條。
洞山地文洒汀。
埋二百條。
蔚珍縣地(刓二。
字)埋二百條。
襄陽德山望。
埋一百條。
杆城縣地公(刓二。
字)埋一百一十條。
首縣地短末乙。
埋二百一十條。
押城縣鶴浦
埋一百二十條。
開數
(碑止此。)
眞興北廵
公元1383年
東國地志曰。
咸興黃草嶺及端川。
新羅興王廵狩碑。
申景濬曰。
坊院
在今咸興府北百餘里草黃嶺下
輿地勝覽作黃。
坊黃音相近
海東集古錄。
碑十二行。
行三十五字。
全碑爲四百二十字。
而滅泐不可辨者。
堇二百七十八字。
今考新羅本紀
興王十六年戊子冬十月
廵北漢山
拓定封疆
十二月
至自北漢山
經州郡。
一年租。
戊子果眞廵狩咸興之年。
八月定界
十月北漢
十二月還都
八月事。
特逸於史耳。
三國鼎峙之時。
新羅之地。
得遇
公元1823年
比列忽。
比列忽今安邊府也。
三國統合之後
不能泉井
泉井德源府也。
咸興在安邊之北二百餘里。
端川在咸興之北三百六十里。
巡狩碑觀之。
端川以南
甞折入於新羅可知
國史野乘所不著。
而獨荒裔片石
留作千古故事矣。
碑在嶺之南路東偏谷中
有爲長津倅者搨來。
其文曰。
(以上缺)交道
(以下缺)月▣一日癸未
眞興太王▣▣訪採民心
▣▣▣。
(以下缺)世道乖眞
玄化不敷
則▣爲交競
▣以章勳効廻駕
(以下缺)紹太祖之基。
纂承王位
身自愼。
▣▣沙門道人法藏慧▣知使干。
未知四方託境。
獲民土。
隣國誓信
和使(以下缺)知太阿干比知(以下缺)人喙部。
(以下缺)於是歲次戊子秋八月
廵狩管領沙喙部另知大舍沙喙部篤几(以下缺)者矣。
于時駕部與難大舍藥師哀公攸本小舍(以下缺)知迺于喙部服▣喙部▣知吉之▣人沙喙部(以下缺)兮大舍▣喙部非知沙干。
西漢不可得
公元前2年
自古鑒賞家秦碑可得。
西漢不可得
洪氏隸釋
西漢哀帝建平五年野縣一碑
或云後人僞爲。
陽朔甎宇。
要亦非眞。
新莾惡稱漢德
几有石刻
皆仆
公元前55年
而䃺之。
禁不得容留
至若秦碑
乃反加營護
得不毁。
至今猶有存者。
一云西漢以上紀功述事
多寓之金刻
東漢以來
石碑始盛而金刻鮮矣。
歐陽公集古錄。
恨獨缺西漢字。
劉原父出守永興
多遺古物奇器
因撫林華行鑑蓮勺博山罏槃及谷口銅甬三銘遺之。
於是始得西漢字。
以補其缺。
石刻無有也。
一云西漢至今歷年甚久。
刻石皆已缺壞不復有。
東漢則以年差近得存。
此說亦非也。
周宣王石皷文秦二世泰山詔。
何得至今尙存
趙崡石墨
孔廟漢五鳳三年石刻殘字。
因金高德裔孔廟
得之靈光殿南。
晩出
歐陽永叔趙德甫未之見也。
然則西漢未甞石刻
但極少耳。
楊厥
用脩云漢司隷楊厥碑。
𨗩通石門
洪适不知𨗩爲何字。
按𨗩卽鑿字也。
僧迦寺石像
公元339年
三角僧迦寺石窟石像
顔如老嫗
有物蓋頭
儒家儒巾制。
背有石障若蓮花
後刻太平甲子四字
高麗史。
顯宗十五年甲子
契丹年號
聖宗隆緖太平四年
宋仁宗天聖二年
距今壬子爲八百二
十九年。
輿地勝覽
此爲秀台道人像。
朴瞱(一作曄)像
公元1803年
朴瞱(一作曄)光海友婿也。
癸亥反正
瞱(一作曄)預聞
而金自點宿怨而殺之。
且忌其才也。
平壤至今祀瞱(一作曄)甚敬。
如德岉山崔瑩
其像在後孫。
短小
美好婦人
精彩逼目
不可狎視
其家每當曝曬
子孫婢使
輒有痛者。
宣和罏爵
尹光莘爲北兵使時。
巡至會寧
高嶺僉使約會旁近邊將
置酒爲歡。
夜雨陰昏。
相謂曰有能馳皇帝塚。
樹幟而還者乎。
一邊將應曰諾。
望見塚傍。
火光燭天
笙簫縹緲
策馬而前。
大呼馳入。
火光息而樂聲歇。
馬蹄所觸。
有物鏗然
捫之只拾一罏一爵以歸。
罏則鐵鑄形方
爵則犀質而篆周字。
二器古雅
宣和舊物
並勒以臣京製。
蔡京也。
蓄火於罏。
能數月不息
一足微短。
磨其長而齊之。
不能久也
尹光莘取之。
後尹妾賣於李參議德重。
竟爲李丹陵胤永所藏。
世傳徽,欽塚有二處
一在會寧
一在滿浦。
不辨何者爲眞
得二器。
當以會寧爲眞
塚甚高大
右傍有三十餘小塚。
傳爲侍臣塚。
丹陵子羲天及於靑
輯略之禍。
以爲不祥之器所崇云
吳承旨載紹說。
摺疊扇
摺疊扇始自倭。
和漢三才圖會曰。
神功皇后征伐三韓時。
蝙蝠羽。
始作扇。
郭若虗圖畵見聞志曰。
高麗使人每至中國
或用摺疊扇
私覿物。
其扇用鵶靑紙爲之。
上畵本國豪貴
雜以婦人鞍馬
或臨水爲金砂灘。
曁蓮荷花木水禽之類。
點掇精巧
又以銀泥爲雲月色之狀。
可愛
謂之倭扇
本出倭國也。
近歲秘惜典客者。
盖稀得之
高士奇天祿識解曰。
摺疊扇古名聚頭扇
僕隷所執。
取其便於袖藏以避尊貴者之目。
元時高麗始以充貢
明永樂間
稍効爲之。
鄧椿畫繼曰。
高麗松扇
如節板狀。
土人云非也。
水柳木之皮。
柔膩可愛
其紋酷似
所畵多作士乘車跨馬
踏靑拾翠之狀。
又以金銀屑餙紙面。
及作星漢星月人物
有形似。
以其來遠磨擦故也。
其所染靑綠奇甚。
中國不同
專以空靑海綠爲之。
近年所作。
尤爲精巧
亦有以絹素團扇
持柄長數尺爲異耳。
朝鮮扇始於倭。
今醴川郡。
高麗太祖所御扇。
卽今㨾自高麗入中國。
所謂白松
卽水
黑邊者也。
所謂琴光
烏竹也。
東人鮮好記述
公元1832年
東人鮮好記述
雖有異聞
徒憑口傳
過數紀。
便已茫然不知
余得釰錄,琴譜五則以記之。
以待著書採擇
春城以䧺年十八。
壬辰亂。
爲倭所得
倭甚愛之
常以自隨
恐其逸。
夜則納諸袋括其口。
懸樹乃寢
公佯示親附無去意。
賊稍懈則袋置地。
公間賊睡。
一短釰甚利。
就解之。
跳匿林中遂免。
及貴航海朝燕
無風濤驚
公謂有釰助。
後其子佩之侍孝廟。
質于瀋八年
亦無恙。
林將軍慶業甞北遊長白山中。
白日霧擁林壑
有物跳躍
居人曰。
蛟闘不可近。
怒馬赴之。
射殺二蛟
視所爭。
乃一䥫塊也。
鑄爲短釰。
精利無雙
林常佩之。
後爲尹善道所得
不知所在
崔將軍慶會三絶
一雌䧺釰。
高麗恭愍王靑山白雲圖。
一牧隱詩圃隱筆。
爲倭酋所蓄。
壬辰
倭攻晉州
酋持是釰。
攀堞而躍。
慶會獲斬之。
兼得書畵
翌日城破。
慶會殉節
以是付其侄。
勇士也。
而免。
歸之慶會家中。
遘火書畫皆燬。
獨自拔。
揷於門前柳樹
至今在崔氏家。
光瑩如水
欲雨
釰必流液。
吾家故有毛文龍所遺釰。
先祖觀察公管餉
公元1816年
島。
天兵文龍爲島帥。
敬公
甞會于西海
以釰二口,書一舸壽焉。
釰盖文龍所服也。
公甚珍之
置諸左右
官庫火而扃鐍堅。
公授侍者釰斮鎖。
應手而斷。
庫貨以免
而釰則微缺其鋩。
丙子之亂。
失其一。
獨鋩缺者存。
後誤付庸工。
平其缺。
釰遂喪其光瑩
繡澁塵蝕。
見者不知爲寶。
靑城縣西。
兪捴管應孚遺墟
其南數十武。
有過僧營小刹。
開基
兵器甚多
余家得藏一古釰。
捴管所服。
新羅琴小而聲甚壯。
舊屬全昌都尉家。
間爲申光綏所蓄。
不知所在
九霄環珮
碧梧李氏琴也。
爲國中第一。
蓬萊琴板。
蓬萊詩曰。
綠綺琴伯牙心。
鍾期知音
一皷一吟
泠泠虗籟遙岑
江月娟娟江水深。
蓬萊自筆也。
詩本洞陰水亭主人作。
刻蓮花巖
又銘諸琴。
盖其得意詩也。
琴材下中
蓬萊故名。
申光綏雅善琴。
是琴及九霄環珮
皆入其家。
鄭松江甞取朴醉琴手植桐。
竹手植。
以製琴。
谷置之石潭
後歸坡山
張谿谷爲之
今在李金化琰家。
琴材下中也。
東臯相蓄琴。
琴有九孔故名九孔琴。
東臯之孫有工琴者。
夜皷舟中
水鳥皆鳴。
排行
兄弟二名而用其一字者
謂之排行
德文德宗義眞義慶之類。
起自晉。
陳理後裔
公元1372年
明高皇帝洪武五年壬子
(高麗恭愍王二十一年
)徙陳理明昇高麗
居易錄柯陳氏譜
陳友諒子理
敗亡
改姓欝
合江縣
子孫繁。
散在涪州長壽諸邑
明末陳新甲其後也。
年七十。
一子再入
興國州
子姓繁衍
不下萬人
卽今柯陳是也
明紀遺聞
陳友諒亡後。
陳理(似是字之譌
)被擒。
友諒尙有二子
挈眷屬。
逃入楚中深洞
自相昏配。
一姓弟仍陳。
兄將字易作字。
名曰哥陳。
子孫繁衍
兩書所記。
互有異同
陳理再入
恐涉孟浪
陳理明昇
洪武五年壬子
高麗王顓二十一年
陳理明昇男女二十七人
航海而來
皇帝詔曰。
不做軍不做民。
閑住過活
昇年十八。
年二十二。
恭愍王出見報平廳。
拜階上。
坐受之。
臧獲第舍
安其生
使臣孫內侍自縊於佛恩寺。
人莫知其故。
爲総郞尹煕宗婿。
開城府興國寺後。
明昇遺墟
來時。
携其父玉珍衮冕畫像
至萬曆壬辰
焚於倭難。
都下及關
西。
有明姓。
嶺南多陳姓。
皆其裔也。
箕子後裔
公元1612年
斯文衍龜甞見一書
箕子以後謚諱歷韋
雖甚荒誕
姑記之。
以備異聞
太祖文聖箕子四十年
莊惠王松二十五年。
敬孝王詢二十七年。
貞王伯三十年。
文武王椿二十八年。
太原王四十四年
景昌王莊十一年。
平王捉十四年。
哲威王調十八年。
宣惠王榮五十九年。
(本註。
國家晏然無事
)誼襄王師五十三年。
文惠王炎五十年。
盛德王越十五年。
悼懷王職二十五年。
烈王優十五年。
昌國王睦十三年。
武成王平二十六年。
貞敬王闕十九年。
樂成王懷二十八年。
孝宗王存十七年。
天老王孝二十四年。
修道王襄十九年。
襄王邇二十一年。
奉日王參十六年。
德昌王僅十八年。
壽聖王翔四十二年。
英傑十六年。
逸民王崗十七年。
濟世王混二十二年。
國王壁三十五年。
導國王澄十九年。
赫聖王隲二十八年。
和羅十六年。
說文王賀八年
慶順王萃十九年。
佳德王詡二十七年。
三老(疑煜。
)二十五年。
文王釋三十九年。
章平王潤二十八年。
宗統王恤十二年。
王準二年八月
(本註。
箕子哀王
四十一世。
合九百二十七年。
案東史。
箕子四十一世孫否。
服屬于秦。
公元1575年
子準嗣位
衛滿所逐。
南奔爲馬韓。
箕子
凡四十二世。
合九百二十九年。
此文無所謂否者。
歷年少差
傳寫之誤歟。
又案魏略云箕子後四十餘世。
朝鮮僭稱王。
而前無稱王者
可知箕子以後
並皆稱王。
無或追尊歟。
輿地勝覽所謂朝鮮康王
而今哀王何也。
)馬韓康王三年
(本註。
漢惠帝二年戊辰立。
案東史。
漢惠帝元年丁未
衛滿金馬渚都焉。
當爲馬韓始祖
今以康王始祖
年紀亦差。
)安王三十二年
王寔十三年。
王武三十一年。
孝王四十年
襄王爕十五年。
王勳二十六年。
稽王(缺)十六年。
(本註癸卯
百濟溫祚王所幷。
箕子朝鮮
周武王元年己卯
至漢成帝鴻嘉三年癸卯
凡四十九世。
合一千一百六十八年。
案東史。
新莾始建國元年己巳
馬韓百濟王溫祚所滅。
箕子馬韓
総一千一百三十年。
與此少異。
)近世奇氏於光州
浚渠得碑。
箕子以後奇氏世系甚詳。
濟州高氏
甞鑿地得石刻
自高氏始爲星主世系亦詳。
箕子世系
亦此類歟。
耽羅梁姓
梁王把匝剌瓦爾密
元世祖之後也。
明太祖雲南
梁王自經死。
太祖遷其家屬於耽羅。
洲中梁,安,姜,對皆其裔也。
土著梁姓者。
本良而後改梁。
鄭臣保
高麗鄭臣保。
中州浙江人
刑部員外郞
胡元混一
乘桴渡海
來居瑞山月島
終身不失臣節
移居于瑞山大洞家焉。
爲鄭氏之祖。
噫。
許衡吳澄
諸人
以宋朝臣子。
道學自任
一朝改節
臣保則流落海外
爲臣
箕子一人而已
望雲島在瑞山邑五里許。
臣保所築。
佟姓
俗稱穢氣者謂之𨳈。
薑山侍郞按節湖南
一校俊秀
撿其名牒
卽𨳈某也。
我國姓譜無𨳈姓。
惟靑海伯李豆本姓乃佟字
李公疑其佟也。
問其姓貫。
靑海也。
密敎改姓爲佟
某對曰。
𨳈字甚不雅
洞里嘲戱
行之甚赧然
然行之已久。
非有的證。
難以遽改。
李公細語其誤。
今訴於本縣
得其判。
令爲左弊。
某甚喜卽行之。
東俗貿貿
有稀異之姓。
則不細撿而寫字
一誤帳籍
相襲而莫之改也。
如此甚多
僻姓又有石牛氏。
音蕭。
卽牛之俗音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