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笔记类○兰室谭丛
  
渥丹
秦风终南之诗曰。颜如渥丹。笺云渥厚渍也。颜色如厚渍之丹。此近杜撰。渥丹花名。根茎花瓣。悉似百合而小。四五月开花。殷红可爱。诗人赞君子颜色红润。以此花拟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07H 页
废经信传
宋陈善扪虱新话云古人三传。虽时有疏脱。或当时师傅之说犹存。或亦有简牍之记可据。如书云荣河载。与秦八神,汉太一之类。岂可以私意附会而为之哉。此语深中余意。汉儒谨守前说。不敢妄为之解。宁归固滞。毋出新奇。宁失穿凿。毋犯杜撰。鲁卫之政兄弟也。司马迁以为孔子为出公,哀公发也。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郑阳以为孔子为哀姜发也。二人去古未远。多见先秦古书。是说必有所本。自宋儒作而臆说。不胜纷纭。盖信经废传。自欧阳子始矣。
浇覆舟
竹书纪年。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07L 页
舟灭之。楚辞天问。覆舟斟鄩。何道取之。汉时竹书未出。孔安国注。为陆地行舟。而后人因之。
武成解
孟子曰。吾于武成。信二三策而已。书之错简虽多。无如武成篇之多乖缪者也。今武成孔氏本。虽强为训释。无如牵补何哉。是故程子,朱子,刘敞,郑樵,王安石,王守仁,归有光。皆有改定本。而未得归一。读此篇诚难矣哉。
风马牛
左传。楚子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风字甚无义。按游宦记闻云牛走顺风。马走逆风。言其向背之不同也。
成周
按地理今释。东国洛有王城。有成周王城。在今河南府洛阳县西五里。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新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至敬王。乃迁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成周在今洛阳县东三十里。洛诰所谓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者也。又名下都。周迁殷顽民于此。史记正义云东周古洛阳城也。括地志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08H 页
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里。周公所筑。即王城也。朱子诗集传。序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此指镐京也。似未及删改。
论语逸文
贾公彦疏仪礼士相见礼。引论语乡党云孔子与君图事于庭。图事于堂。今本无之。唐时岂尚存齐论鲁论本而并行欤。
东观汉记高丽本
闻见后录云宋神宗恶范瞱(一作晔)之名。欲更修后汉书。求东观汉纪。久之不得。后高丽以其本付医官某来上。神宗已厌代。元祐中。高丽使人言状访于书省。无知者。医已死。于其家得之。藏于中秘。出王士禛两汉纪跋。
小学集注
小学集注三卷。旧本题朱子所编。然以朱子集中癸卯与刘子澄书考之。实子澄之所类次。犹通鉴纲目。出赵师渊手也。初有文章一门。后乃改定为内篇四。外篇二。其注为明陈选作。随文衍义。颇为浅近。盖为课蒙之计。不得不词取通俗。
史略注童蒙先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08L 页
史略小注。 宣庙朝。玉堂金晬等所释。童蒙先习。 明宗朝。军资正朴世茂所著。世茂即吏曹参判素立之父。为金安老所中。坎轲以终。自号逍遥子。
妇人诗集
妇人诗集。始于颜竣,殷淳。而徐陵,李康成有玉台之编。蔡省风有瑶池之咏代如甄综韦縠才调集,辑闺秀一卷。宋元以降。选家类不见遗。明朝则有郦琥之彤管遗编。张之象之彤管新编。田艺衡之诗女史。刘之珍之翠楼集。俞宪之淑秀集。周履清之宫闺诗。郑琰之名媛汇编。梅鼎祚之女士集。青泥莲花记。姚旅之露书。潘之恒之亘史。赵问奇之古今女史。无名子池上客之名媛玑囊。竹浦苏氏之胭脂玑。兰陵邹氏之红蕉集。江邦申之玉台文菀。方维仪之宫闺诗史。沈宜修之伊人思。季娴之闺秀集。而青黄杂糅。真赝交错。济南王士禄悉从考正。为然脂集。
百济石室
扶馀县。有大岩石。设双扉而扃甚固。世传百济藏史于此。或云石室。或云册岩。人有以竹签纳扉隙。刮而周之。策策有声。青丝匝签而出。欲推开。雷雨骤至。不敢近。世称百济先王之灵守之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09H 页
陈凤仪诰命
丙子七月。户曹吏金宗益。造舍于中部河城尉桥近傍。治址得一磁缸。中有诰命二轴。一轴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人之大伦。莫先于夫妇。礼之大节。莫重于婚姻。此古今之通义也。今特命尔陈凤仪。为亚中大夫宗人府仪宾。配以宝庆县主。尔尚崇德敦礼。克慎威仪。毋忌毋骄。用昭宠命。钦哉。一则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有天下者。必笃亲亲之仪。故宗室有女。咸有封号。所以示贵宠也。堂邑王嫡第一女。年已长成。特封为宝庆县主。以为宗人府仪宾陈凤仪之配。既归陈氏之门。恪修妇道。整肃闺仪。毋怠毋骄。式勤内助。其于父母生身之恩。庶无忝焉。钦哉。皆万历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所顷。而并织成云纹绡。第一幅灰色。左右织升降龙。中织奉天诰命四字。第二幅朱黄色。第三幅黄色。第四幅白色。第五幅绛色。第六幅黄色。第七幅白色。俱安制诰之宝。此诰之流到东土。实未可料。今之陈姓者。自称凤仪后而传于其家。
金寿春宪牌
金寿春。 仁庙朝健弁。天启中。为朔州府使。辽阳败卒。屯驻境外。绝食久矣。寿春悯之。食之衣之。得以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09L 页
死。是时梁之垣适为辽东监军。闻之。赉折花缎银。给宪牌一道。授守备官。今在其家。余尝见之。横一尺强。纵一尺二寸强。上格以靘。横印宪牌二字。牌面印钦差宣谕朝鲜招抚辽众辽东南路行监军道河南按察司副使梁为。(上此并靘印)嘉奖藩臣。以励忠勤事。照得辽众奔栖鲜地内。既苦于饥寒外。更畏夫虏贼所为。仰体 国王之德意。以安集而保护之者。惟地方官是赖。案查平安道呈造册内。辽民之寄食于斯者不少。该使之抚安功多。看得本官体国恤亡。鸿雁安集于中泽。奠居授食。黄鸟不叹于他邦。除本道事平回朝之日。另行使叙外。合先加奖。以劝贤劳。顷至牌者。(此下缺。并黑书。)天启▣年六月(并靘印)廿一(淡红书)日。给道(并靘印)署押定限月日缴。(并靘印) 天启年月上。掩着朱篆。印文漫然。只辽东道三字。分明可辨。
明诗综
尝观朱彝尊明诗综。其编属国也。朝鲜诗人字号爵里。纰缪非一。如李月沙称栗谷。李东岳以字子敏入。李达既入选。而又以荪谷集。入月山大君婷。系妇人类。兰雪轩以景樊入。而称为女道士。时当使华旁午。闻见不当䚹(一作訾)误。而今反如此。且顾祖禹方舆纪要。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0H 页
一统志等书。其尽朝鲜界。率多模索。不能髣髴。独何国宗所镂铜版地图颇精密。不至大错。
朝鲜书集
胡元瑞甲乙剩言云朝鲜书集。多中国所无者。且刻本精良。无一字不仿。赵文敏国初。朝鲜献颜子朝议。以伪书却之。我国书籍旧本固善。而今则刓缺。其已印者。多归裹药涂壁之用。不数百年。当无存者。不有继刻者。文献当遂扫地尽矣。颜子书。我朝未尝有。此不知何人伪撰。抑或元瑞误录欤。
著书
申叔舟著海东诸国记。丁应泰因之搆诬我邦。李晬光著芝峰类说。马岛之倭。据而争郁陵岛。著书固当审所择矣。
伪书
古人多作伪书。东坡云王氏元经,薛氏传,关子明易传,李卫公对问。皆阮逸著。逸尝以草示奉常公世传龙城记。载六丁取易说事。树萱录。载杜少陵李太白诸人赋诗事。诗体一律。而龙城记。乃王铚所为。树萱录。乃刘焘自撰也。至于书刻亦然。黄山谷尝言小字乐毅论。实王著所书。李太白醉草。即葛叔忱戏其妇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0L 页
公者。出宋何薳春渚记闻。
郑思肖心史
按郑思肖心史。元世祖杀文信国。颈间微涌白膏。剖肠而视。但黄水。剖心而视。心纯乎赤。元世祖取其心肺。与众酋食之。阿朮克泰州。杀李庭芝。颈无血。是皆正史所未见者。如陈宜中临难而逃。不知所终。而心史云宜中力请三官。不肯迁驾。遂与张世杰,刘师勇奉二王。迤逦南奔海。公尝梦二日相斗。其一隳地不见。其一隳入袖中。后因势不得。统制张侯又疑。恐为左右所卖。托失风奔占城。俄而占城亦降于鞑。占城遣百二十人兵卒服事之。寓监绊意。又遁而奔阇婆国。尝遣使赉香一器。遗张侯。约以挟外国兵来合。公未至而张侯已败。先是景炎二年丁丑。公以泉州糖甏。贮空名省札数千道。遣戴恩伪作糖商。来吴密谕使臣吕大升。遍诱浙西数州。平日有恋国者。皆旋填名补官。大升布置有法。期以戊寅正月二十四,二十五日。掩不备。一举得吴。有姚姓者泄之其主高氏。高乃告贼酋拜都。至正月二十四。果有领兵来者。以贼有备俱陷贼。予家寓于吴。身亲见。此后大升俱受极刑。且闻公至海南诸国。有让王位与者。公亦不受。或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1H 页
传在真腊之间。并集外国兵来。宜中而果有是也。宋濂作史。宁不采之耶。意思肖只传闻见。不无舛讹。姑录之。以备异闻。
史记多窜乱
史记司马相如传赞。有曰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相如传赞。乃太史公所制也。杨雄在后。何能得引也。凌稚隆以为班史所引。殊不然也。史记自太史公没。草藁散落。其外孙杨恽收之。而褚少孙又多补之。故凡后于太史而得入于太史所撰者。皆此二人所窜乱。而班史因之耳。
伪三坟
三坟之名。见于左传。自周秦以来。经传子史。无一引其说者。晁公武读书志以为张商英得于北阳民舍。陈振孙书录解题以为毛渐得于唐州。盖北宋人所为。其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之易。归藏为神农之易。乾坤为黄帝之易。各衍为六十四卦。而繁之以传。其名皆不可训诂。又杂以河图代姓记及策辞政典之类。浅陋尤甚。至以燧人氏为有巢氏子。伏羲氏为燧人氏子。古来伪书之拙。莫过于是。故宋元以来。无一人信者。独郑樵信之。 明何镗刻入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1L 页
魏丛书。又题为宋阮咸注。盖不足辨。夫古今之别。以辞之淳醨。知之其虚伪。如此文。固不足论也。
七纬
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办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曜,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记历抠,含神雾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曜嘉,仆国徵也。孝纬援神契。钩命决也。春秋纬衍乾图,元命包,文曜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佑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以对经而言故曰纬。
梵书
法苑珠林云造书凡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祛卢。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祛卢虱吒书。隋言驴唇也。西域有驴唇书,莲叶书,佛书。妄也。固不必说。其长梵而少苍。亦阴抑儒书。如谓宣圣为儒童菩萨之类。
红黄教
今回回地。有红教黄教。并佛教之馀流也。按唐书。武宗末。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大秦穆护祅僧二千馀人。大秦穆护。释氏外教。如回鹘摩尼之类。祅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2H 页
乎烟切。胡神也。唐制祠部。岁再祀碛西诸州火祅。禁民祈祭。官品令有祅正。盖主祅僧而其制未详。如大秦穆护。意即红黄教之类也。
丹学
东国传道秘记。未知为何人所录。而首称金可纪入唐。遇正阳真人。传得鍊金口诀。东归之后。遆相传授。其源派甚明。且其口诀简易。苟非有见于丹学者。必不能如此。可纪入唐。在崔孤云之先。见于丽史。又见于唐人赠别诗。今在品汇中。又见于神仙通鉴。
仙学
朱子释远游赋及参同契。颇惓惓于神仙之学。盖彼亦论性命之理。不害其兼修之也。青霞子权克中庶流也。能文章。隐居古阜之天台山。鍊丹不出。其后坐化。有虹光自其屋起。上烛于天。人谓之禅学。宲非禅学。盖亦双修性命之学者也。
谶纬
儒者多称谶纬。其宲谶自谶。纬自纬。各自行而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本纪。卢生奏箓图书之类。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衍及傍义。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汉书盖宽饶传。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2L 页
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亦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他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书。既不知作者为谁。因傅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然班固称圣人作经。览人纬之。杨侃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谶之类。谓以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胡应麟亦谓谶纬二书。虽相表里而宲不同。即谶与纬。前人固已分析之。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
五印度考讹
考曰佛经。此欲界内。以须弥山为中。须弥山四面。有四大部洲。居南面者。为阎浮提。即华言南赡部洲者是此。阎浮提内。有三大国。各所属及弗相属之小国弗与焉。而阎浮提又以昆崙为中。居昆崙之东及东南东北者。即我中国为一大国。居昆崙之南及西南者。为天竺一大国。(即今西藏所称厄讷特珂克地。)居昆崙之西北及北者。为洪豁尔一大国。而天竺一国。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印度。即梵经所称印达尔。印达尔者。华言自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3H 页
境界之谓也。五印度皆厄讷特珂克之地。唐史,宋史。讹印度为身毒。或称身笃。而所载事迹及入朝中国。大率不实。亦不得要领。何言之。自古中华声教所讫。莫过于本朝。而本朝百馀年中。从未有天竺遣使进贡之事。虽于乾隆庚辰年间。乌特噶里毕拉奇硕拉汗。曾遣婆罗门。进表奉贡。亦其东印度。近我西藏之一小国耳。非中天竺也。若夫北印度。实近我回部之叶尔羌。故叶尔羌之西过葱岭。即拔达克山。由拔达克山转而南。为克什米尔。又转而西。为温都斯坦。又转而南。方为厄讷特珂克。其方向如此。其道里亦莫得而详焉。温都斯坦虽回地也。而回人相传彼地有佛遗迹。益知即北印度交界。或者昔为天竺属。而后为回部属。皆不可知。温都斯坦。今唐古忒及回语。皆称为痕都斯坦。盖亦译者讹痕为温。而二语皆与印度音声相近。所谓天竺北印度近回部。此亦一验也。要知痕与温与印与身。及度与毒与笃与都。皆非天竺本语。而又何必较是非于一字一句之间哉。宋史。载天竺僧施护行程。有至誐惹曩国之语。誐惹曩音声。亦与厄讷特珂克相近。而通考所谓度雪山。过伽湿弥勒国者。雪山即今葱岭。而伽湿弥勒。亦即克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3L 页
米尔之误耳。若夫元史称元太祖见角端于印度。疑亦即今痕都斯坦之北印度。与回部交界者耳。非中印度也。东印度既近西藏。故天竺之事。西藏时闻之。据西藏僧谓天竺虽佛现身说法之地。然今天竺实不与佛法而兴异教。此亦与梵帙。佛受记五百年后。佛法渐微而渐流东至震旦。乃复兴之语。相符合。夫以今中国之力。若唐宋之假道葱岭克什米尔。以达天竺中印度。亦何难。但既非德致。更以计求。虽徕远域。何关实政。故不为也。近得蒙古源流。谓元太祖进兵至厄讷特珂克。遇一角兽状若跪叩者三。元太祖曰。是殆上天示予自此往斡齐尔图琐林。道远难极。遂振旅云云。(斡齐尔图琐林者蒙古语。谓金刚床也。即佛现身说法之中印度。)益可为未至中印度之證。而兽为人言。更可信元史之谬为附会。因考天竺五印度。故并辟其蹖伪如右。
七佛
乾隆御制七佛塔碑记。西藏斑禅额尔德尼喇嘛。贡七佛番轴。凡佛之父母眷属名字悉备。咨之章嘉国师。乃于番经汉经。所谓长阿含经,贤劫经,降生次第经及佛源广解。一一考得其源。
第一毗婆尸佛。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槃头。母槃头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4H 页
提。居槃头婆提城。神足二。一名骞荼。次名提舍。侍者名无忧。子名方膺。
第二尸弃佛。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曜。居光相城。神足二。一名阿毗浮。次名婆婆。侍者名名行。子名无量。
第三毗舍浮佛。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神足二。一名扶游。次名郁多摩。侍者名寂灭。子名妙觉。(以上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佛。)
第四拘留孙佛。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德。母善枝。居安和城。神足二。一名萨尼。次名毗楼。侍者名善觉。子名上胜。
第五拘纳含牟尼佛。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神足二。一名舒槃那。次名郁多楼。侍者名安和。子名导师。
第六迦叶佛。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婆罗奈城。神足二。一名提舍。次名婆罗婆。侍者名善友。子名进军。
第七释迦牟尼佛。种刹利。姓瞿昙。父净饭王。母大清净。居舍卫城。神足二。一名舍利弗。次名目揵连。侍者名阿难。子名罗㬋罗。(以上四佛。为现在贤劫佛。)
卷缚
道书谓一卷为一卷。佛书谓之一缚。禅学云多罗树叶书二百四十缚。缚与卷同。砚北杂志云徐季海题佛经。云上第几隔。隔如梵夹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4L 页
竺典
竺典造书之主凡三人。曰梵曰伽卢曰仓颉。梵者光音天人也。以梵天之书。传于印度。其书右行。伽卢创书于西域。其书左行。皆以音韵相生而成字。诸蕃之书。悉其变也。其季仓颉居中夏。象诸物形而为文。形声相益以成字。此语乃黠僧附会之谈。不足深信。但所谓字母凡五十中。十六字为转声之范。三十四字为五音之祖。今记之。
삽화 새창열기
右依天竺声。明字源及诸教中有十六转声。今所传者。去其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之四声。惟有十二转声者。盖以此四声。已在第三第四二声中所统也。
  三十四母分为五音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5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以上融喉舌二音。斯乃音韵之祖。因之配合而生生无穷焉。
肃府淳化帖
肃府淳化帖事。详见池北偶谈。肃府淳化帖。本自庄王受封。 太祖赐之宋刻。(相传有龙胆壶,凤喙卮。并帖而三。)宪王时。洮泯道𩒮川张鹤鸣。得李子崇本于白下。材官本于皋兰。请肃王赐帖挍雠。见古法帖数段久𡙇而玆独全。知为马房光怪以前物也。姑苏温如玉南唐张应旨为之双钩。鹤鸣携之黔阳。宪王乃镌石于兰。未竟而薨。世子识鋐卒业于万历辛酉。先后七年。其初拓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榻工。有私购者直五十千。刻用富平石一百四十四,叶二百五十三。藏府东西园殿。鼎革时石几沦缺。顺治甲午。洮泯道杨州陈卓补刻。复成全璧。然神明不备。视初拓经庭矣。乙卯。平凉逆焰及兰靖逆奋威二将。自河西来军于龙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5L 页
尾皋兰之间。攻城不下。贼欲破石为炮。伪知州徐某刀救得免。今移置州学。有张尚书鹤鸣,王尚书铎,宪王父子四跋。
稧帖
兰亭稧帖。自唐至南宋。临本不下千种。要以定武为最。定武有五本损本。湍流带右天五字有损也。又崇山字断六七八行为裂本。损亭列幽盛游古不群殊者。为九字不全本。其天字全者。为定武肥本。天字少损者。为定武瘦本。至绍兴元年。刊定武初拓。后有宝字大印及御制跋。为御府本。元祐四年。张璪官邯郸。摹家藏定武本于石。为邯郸本。若五字不损。更有枣木刻本。彼古今士人所藏稧帖。即一定武本。未易殚述。
大成殿扁
安平大君。尝书大成殿扁额。大成误书以大圣。 端宗壬申。天使陈钝,李宽游太学。见而讥之。改书今扁。
鹿脯帖
董其昌容台集云颜真卿鹿脯帖。与宋榻本。不惟字形大小不伦。乃其文亦少异。宋拓政自不足据也。十七帖清晏岁礼。又所使有礼一乡故自名处。余未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6H 页
礼一乡作何语。及得高丽刻本。乃云所出有异彦。读之豁然。因知王著但凭仿书入石耳。犹忆辰王(案王衡字)得此帖于蒙阴公氏亟报。余展玩。如得连城。辰王书法。为此一变。今日重观于德隅斋。感慨系之矣。十七帖。未知我国何人所刻。为薰玄宰所叹赏。盖善本也。中国法书。偶落我国。复入中国。为鉴赏家所珍。而我国无慧眼。不之知也。可胜叹哉。如李邕笔。亦善本而入中国。李日华六研斋二笔云金陵俞仲茅先生。庄李泰和邕行书大照禅师(缺)二千馀字硬黄纸。笔法精整。有欧褚风味。先生云此书自唐以来。即为高丽所藏。以故绝无宣和,政和等玺。群玉,秋壑等印与苏,米等跋。 神庙末年。一弁得之平壤。(案征倭时壮士)将献之幕府媒进。余策辽事必败。戒其毋遽往。已而果然。此卷遂留余处。
羲之真迹
康熙时。集羲之曹娥碑真迹及快雪时晴帖。在内府。李绂牧堂集冷吉臣罗汉图记云从郎温勤公家。观唐吴道子白描十八应真图。绡素縻烂无寸完。郎公以白金数百两。购善手装䌙。晋唐书画真迹之在近世者。唯此而已。
瘗鹤铭
瘗鹤铭在焦山下水涩焉。今失其处。好事者或摸刻其傍。今之行者多赝本。石本一百一十一字。不知何人所镌刻。而今在吴承旨载绍。字画笨钝。都无神明。不离东人手法。其文瘗鹤铭并序。鹤寿不知其纪也。我得于壬辰岁。甲午化乎朱方。天未遂吾翔寥耶。奚夺之遽。乃裹黄币。藏玆山下。仙事旌事。铭篆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著经。余欲无言。上士惟徵。玄门去鼓。华衮留声。髣髴微冥。解化亦宁。爰有樵侣。出瘗江荆。后割洪流。前固重扃。华阳真人撰。逸少书。
瘗鹤铭
吴伟业梅村集程昆崙康庄诗集序。程公常登焦山。披草搜瘗鹤铭。缺蚀不完。别购善本。磨悬崖而刻之。拉贻上(王士禛字也)同游。相视叫绝。各赋一诗。纪其事。江干之人艳称之。
米南宫书
晋陵富人承氏子家。有奇石旧刻米元章书六字。云第一山米芾识。承氏子谓芾与费同音为不祥。因击碎之。止存其半。出陆友仁研北杂志。我东平壤之练光亭。不知何人摸元章第一山字以颜之。朱之蕃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7H 页
使东来。乃书江字于其间。遂成第一江山四大字。朱笔比米笔。虽极模拟。终在儿孙之列。
书画古器
张世南字光叔。其游宦记闻云辨博书画古器。前辈盖尝著书。其间有论议而未详明者。如临摹硬黄响拓是四者。各有其说。今人皆谓临摹为一体。殊不知临之与摹迥然不同。临谓置纸在傍。观其大小浓淡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摹以薄纸覆上。随其曲折宛转用笔曰摹。硬黄谓置纸热慰斗。上以黄蜡涂匀。俨如枕角。毫釐必见。响榻谓以纸覆其上。就明窗牖间。映光摹之。辨古书则有所谓款识,蜡茶色,朱砂班,真青丝,井口之类。方为真古。其制作则有云纹,雷纹,山纹,轻重雷纹,垂花雷纹,麟纹,细纹,粟纹,蝉纹,黄目,飞廉,饕餮,蛟,螭,虬,龙,麟,凤,熊,虎,龟,蛇,鹿,马,象,鸾,夔,牺,蜼,凫,双鱼,蟠虺,如意圜,络盘云,百乳,鹦耳,贯耳,偃耳,直耳,附耳,挟耳,兽耳,虎耳,兽足,夔足,百兽三螭,穟草,瑞草,篆带,(若蚪结之势。)星带,(四旁饰以星象)辅乳,(钟名。用以节药者。)碎乳,(钟名。大乳三十六外。后有小乳周之。)立夔,双夔之类。凡古器制度一有合此。则名之以云雷钟,鹿马洗,鹦耳壶之类是也。如有款识。则以款识名以周叔液鼎,齐侯钟之类是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7L 页
古器之名。则有钟,(大曰特。中曰镈。小曰编。)鼎,尊,罍,彝舟,(类洗而有耳)卣,(音酉。又音由。中尊器也。有攀盖足类壶。)瓶爵耳,(有耳有流有足。流即觜也。)卮,觯,(之豉反。酒觞也。)角,(类彝而无柱。)杯,敦,簠,(其形方)簋,(类鼎而矮。盖有四足。)豆,甗,(牛偃切。无底甑也。)锭,(徒经切。又都定切。)斝,觚,鬲,(形制同鼎。汉志谓空足曰鬲。)鍑,(方宥切。玉篇云似釜而大。其实类小瓮而有环。)盉,(户戈切又胡卧反成五味之器似鼎而有盖有觜有执提攀)壶,(其类有四曰圆曰匾曰方曰温)盦,(于含功覆盖也似洗而其腹大有足有提攀)瓿,(类壶而矮蒲后切)罂,(类釜)鉴,(盛冰器上方如斗镂底风囱下设盘以盛之)匜,(弋支切沃盥器)盘,洗,盆,鋗,(呼元切类洗玉篇云小盆)杅,磬,錞,铎,钲,(类钟而矮)铙,戚,镦,(饰物柄者)奁,鉴,(即镜)节,钺,戈,矛,弩,盾,机,表坐,旂铃,刀笔,杖头,蹲龙,(宫庙乘舆之饰或云栏楯间物)鸠车,(儿戏之具)提梁,龟蛇砚滴,车辂杔辕之属。此其大槩。难于尽备。然知此者亦思半矣。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正如临之与摹各自不同。腊茶色。亦有差别。三代及秦汉间之器。流传世间。岁月寖久。其色微黄而润泽。今士大夫间论古器。以极薄为真。此盖一偏之见。有极薄者。有极厚者。但观制作。色泽自可见也。亦有数百年前勾容所铸。其萟亦精。今铸不及。必竟黑而燥。须自然古色。方为真古也。
吴道子画
王士禄子底普庵堂。吴道子水陆画轴歌序。吴生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8H 页
笔。其在于今。殆片楮为重。平阳西偏普庵堂水陆社。乃有吴生所画水陆百二十轴。社之得名以此。姜子绮季言寺僧述画所由出。盖奇甚。明 世宗朝。西河郡王城北有隙地。传为废寺遗址。其地中间方数尺许。雨下不濡。雪甚不积。又中夜常见奇光。王心异之。乃掘地以穷其怪。掘深五丈。得巨石函一。以铁绲二道束之。发之又得锡函。其最中函以木。木函启而画轴见。乃希代之奇宝也。王薨。嗣王不知宝异。以乞挥使吕。吕又死。其家落。寺僧以恒直得之。因刱殿以藏焉。则崇祯间事云。因姜子言亟求观。得见三十轴信奇笔。
东人不尚书画
东人不尚书画。凡屏簇颜额。往往可恶。用此延宾。得不受嗤点哉。儿谦朝鲜赋。有曰馆传壁间。尽涂以水墨不工之书。户牖合处。皆写以混沌初分之图。盖自国初。已有此等陋习。为傧使者。不可不知此。
梁武帝与陶弘景书
近二卷欲少留差。不为异纸卷。是出装书既。须见前所以付耳。无正可取。备于此及。欲更须细书。如论箴例。逸少书无其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8L 页
太师箴小复方媚。笔力过懒。书体乖异。二者已经至鉴。此外便无可付也。
又省别疏云。故当宜微以著赏。此既胜事。虽风训非嫌▣▣。然非所习。聊试略言。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画短则法臃肿。点撇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横。画疏则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独势峰菀。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住。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瞹瞹。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众家可识。亦当复贯串耳。六义可工。亦当复由习耳。一闻能持。一见能记。且古且今。不无其人。大抵为论。终归是习。程邈所以能变书体。为之旧也。张芝所以能善书工。学之积也。既旧且积。方可以肆其谈。吾少来乃至不能。尝画甲子。无论于篇纸。老而言之。亦复何谓。正足见嗤于当今。贴笑于后代。遂有独冠之言。览之背熟。隐真于是乎。累真矣。此真一艺之精。非吾所谓胜事。此道心之尘。非吾所谓无欲也。
陶弘景答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9H 页
第一卷中有杂迹。谨疏注一别。恐未允愚衷。并窃所摹者。亦以上呈。近十馀日。精虑悚悸。无宁涩事。遂至淹替。不宜复待填毕。馀条并非用。唯叔夜威辇二篇。是经书体式。追以单郭为恨。伏按卷上第数甚为不少。前旨惟有四卷。此似是宋元嘉中撰集。当由自后多致散失。逸少有名之迹。不过数首。黄庭劝进像赞洛神。此等不审犹得存者。
第二十三卷。今见有十二条在别纸。按此卷是右军书。惟有八条。前乐毅论书。乃极劲利而非甚用意。故颇有坏字。太师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更成小拘束。乃是书 头屏风好体。其馀五片。无的可称。臣涛言一纸。(此书乃不恶而非右军。又不识迹又似是摹。)给事黄门二纸。治廉沥一纸。(是子敬书。亦似摹迹。)后又沼沥狸骨方一纸。(是子敬书六是摹迹。右四条非右军书。)
第二十四卷。今见有二十一条在。按此卷是右军书者。唯有十一条。皆非甚合迹。兼多漫抹。于摹起难复委曲。前黄初三年一纸。(是后人学右军。)缪袭告墓文一纸。(是许先生书。)抱怀幽痛一纸。(是张澄书。)五月十一日一纸。(是纂王泯书。被油。)尚想黄绮一纸。遂结滞一纸。(凡二篇并人所学。甚拙恶。)不复展一纸。(是子敬书。)便复改月一纸。(是张翼书。)五月十五日繇白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19L 页
纸。(亦是王泯书。)治效方一纸。(是谢安书。)右十条非右军书。伏恐未垂许以区别。今谨上(许先生任静书。)如别比方。即可知王泯,张翼,张澄书。公家应有。
四皓碑
四皓之没也。汉惠帝为之制文竖碑。见于任昉文。
泰山老君堂碑
泰山之东南麓。老君堂前碑。皆唐时建。醮造像之记碑字。凡大周年者。天作而。地作地。圣作𤪈。年作。月作。亦作𠥱。日作。授作备。初作。唯字无可考。疑是应字。凡数字作壹贰参肆捌玖等字。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其圣历碑。有云设金箓宝齐河图。大醮桼。桼古七字。太玄经。掜拟之二桼是也。
高丽碑
高丽碑石。雅多可观。然间多磨灭。不知其处。存者亦剥落不可考。今录其最著者。阳陵井碑,(在开城府南八里。大明洪武三年。 帝遣朝天宫道士徐师昊。祭高丽山川。师昊又载石来问都城南枫川何地。乃以是井对。师昊致祭竖碑而去。)妙莲寺重兴碑,(基在三岘里。高丽李齐贤撰。)甓寺碑,(在骊江东岸。寺有江月轩。懒翁所居。其徒藏舍利于石钟。仍建真堂。高丽李穑记。)高达寺碑,(在骊州慧目山。即高丽干林学士金廷彦所撰僧慧真塔碑。)智足寺碑,(在山阴县智异山。即高丽礼部尚书孙梦周所撰慧月及真观二碑。)凤林寺碑,(在昌原凤林山。即新罗执事侍郎崔仁渷所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0H 页
僧真镜碑。)月影台石字,(在昌原会原县西。崔致远所游处。有石刻剥落。)麟角碑,(在义兴华山洞口。有壁矗立。俗传麒麟挂角于壁。因名。有高丽侍郎闵渍所撰普觉碑铭。)太子寺碑,(在奉化太子山。即新罗兵部侍郎崔仁渷所撰僧朗空塔铭。释端月集金生字。摸勒上石。今移置县廨。又有高丽左谏议大夫金审言所撰僧通真塔铭。)桐华寺碑,(在大丘公山。即高丽金晅所撰僧弘真碑铭。)芬皇寺碑,(在庆州府东五里。新罗善德王三年建寺。有高丽平章事韩文俊所撰和净国师碑。碑即乌金石。)鍪藏寺碑,(在庆州府东北三十里暗谷村北。谚传丽祖统合后。藏鍪此故名。有古碑。)奉德寺钟铭,(新罗惠恭王铸钟铜。重十二万斤。撞之声闻百馀里。后寺沦于山中。天顺四年。移县灵妙寺后。府尹芮椿年移置南门外。搆屋以悬。凡徵军击之。)昌林寺碑,(庆州金鳌山麓。有新罗时宫殿遗址。后人即其地建寺。今废。古碑亦无字。元学士赵子昂昌林寺碑跋云。右唐新罗金生所书。其国昌林寺碑字画。深有典刑。虽唐人名刻。无以远过。古语云何地不生才。信然。)断俗寺碑,(在晋州智异山东洞口。有崔致远所书广济岩门四字刻石。又有致远读书堂。后废为僧太鉴影堂。又有新罗兵部令金献贞所撰僧神行碑铭。高丽平章事李之茂所撰僧大鉴碑铭。翰林学士金敦舟西撰真定大师之碑。)双溪寺碑,(在晋州智异山。崔致远撰其碑。)般若寺碑,(在陜川伽倻山下。寺废已久。只有古碑。即高丽枢密院知奏事金富佾所撰无景和尚之碑。)宁国寺碑,(在沃川智勒山。即高丽韩文俊所撰僧圆觉碑。)法作寺碑,(在报恩俗离山。新罗僧义信所建。圣德王重修。门前有铸铜幢㨾甚高。其一面书统和二十四年造。又有高丽密直代言李叔琪所撰僧焦净碑铭。)普光寺碑,(在林川圣住山。即元危素重建碑。)法泉寺碑,(在原州鸣凤山。即高丽僧智光塔碑。)兴法寺碑,(在建登山。高丽太祖所制。仍命崔光胤集唐太宗书上石。)居顿寺碑,(在原州玄溪山。即高丽崔冲所撰僧胜妙碑。)文殊寺碑,(在春川清平山下。元泰定帝后以憎性澄允坚所进佛经。藏之此寺。李齐贤奉王旨撰此碑。)兴教寺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0L 页
(在宁越太华山西。有高丽僧冲曦碑。曦仁宗之子。碑文尽剥落不能读。唯碑阴志。曦之门人宝文阁学士崔诜奉宣而撰。)长安寺碑,(在淮阳表训寺下。堂殿佛像。皆华人所造。碑即李谷所撰也。)表训寺碑,(在淮阳万瀑洞口。即皇帝与太皇太后施钱帛文。寺门右又有刻。即元人梁哉所撰常住分粮记。高丽中权汉功书。)玄化寺碑,(在牛峰灵鹫峰下。即周伫所撰。)广照寺碑,(在海州须弥山。即高丽捡校尚书左仆射崔彦撝所撰真澈大师碑。)普贤寺碑,(在宁边妙香山。即高丽太师金富轼撰。学士文公裕书。)道岬寺碑,(在灵岩月岩。道诜所尝住也。碑字缺落。寺古有二石。其一刻国长生三字。其一刻皇长生三字。)佛岬寺碑,(在灵光母岳山。碑字缺不可读。)宝林寺碑,(在长兴迦智山。即新罗司马金颖所撰普照禅师塔铭。)月南寺碑,(在康津月出山南。高丽僧真觉刱寺。李奎报撰此碑焉。)玉龙寺碑,(在光阳白鸡山。即崔惟清所撰道诜碑。又有金廷彦所撰僧理严碑。)佛盖寺碑,(在兴阳智巅山麓。即高丽李益培所撰僧圆悟碑。)苏定方碑,(在扶馀县西二里。定方伐百济灭之。立石纪功。贺遂良制。权怀素书。)刘仁愿碑,(亦在扶馀县。仁愿镇百济。伐石纪功。)圣住寺碑,(在蓝浦圣住山。即崔致远所撰朗惠和尚塔碑。)天灯山碑,(在忠州北四十里。一云开天寺碑。俗传唐开元间所立。文剥落不可读。)龙头寺碑,(在忠州未讫山下。即高丽崔彦撝所撰僧慈灯塔碑。)草方院碑。(在长津黄草岭。即新罗真兴王北巡碑。)如此类者甚多。不能一一数也。
宣春碑
宣春岭去甲山三日程。近白头山下。有断碑隐草中。申砬为北兵使。尝拓以来。高仅五尺。广二尺许。字如笔阵图而小。太半缺落。其曰皇帝者。高丽王也。有曰喙部某者六七人。许荷谷对云古史喙部。犹今之大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1H 页
夫。出五山说林。
埋香碑
埋香碑在三日浦南岸。元武宗至大二年己酉。江陵道存抚使金天皓等。与山僧志如。埋香于沿海邑。志其地与条。其碑曰。平海郡地海岸寺洞口。埋一百条。三陟县地孟方村汀。埋一百五十条。江陵地正东村汀。埋三百一十条。洞山县地文洒汀。埋二百条。蔚珍县地(刓二。字)埋二百条。襄阳德山望。埋一百条。杆城县地公(刓二。字)埋一百一十条。歙首县地短末乙。埋二百一十条。押城县鹤浦。埋一百二十条。开数。(碑止此。)
真兴北巡碑
东国地志曰。咸兴黄草岭及端川。有新罗真兴王巡狩碑。申景浚曰。草坊院。在今咸兴府北百馀里草黄岭下。坊舆地胜览作黄。坊黄音相近。海东集古录。碑十二行。行三十五字。全碑为四百二十字。而灭泐不可辨者。堇二百七十八字。今考新罗本纪。真兴王十六年戊子冬十月。巡北汉山。拓定封疆。十二月。至自北汉山。所经州郡。复一年租。则戊子果真兴巡狩咸兴之年。而八月定界。十月至北汉。十二月还都。八月事。特逸于史耳。当三国鼎峙之时。新罗之地。不得遇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1L 页
比列忽。比列忽今之安边府也。逮三国统合之后。又不能过泉井。泉井今德源府也。咸兴在安边之北二百馀里。端川在咸兴之北三百六十里。以巡狩碑观之。端川以南。尝折入于新罗者可知。此国史野乘所不著。而独荒裔片石。留作千古故事矣。碑在岭之南路傍东偏小谷中。有为长津倅者拓来。其文曰。(以上缺)交道。(以下缺)月▣一日癸未。真兴太王▣▣访采民心。▣▣▣。(以下缺)世道乖真。玄化不敷。则▣为交竞。▣以章勋效回驾。(以下缺)绍太祖之基。纂承王位。兢身自慎。▣▣沙门道人法藏慧▣知使干。未知四方托境。广获民土。邻国誓信。和使(以下缺)知太阿干比知(以下缺)人喙部。(以下缺)于是岁次戊子秋八月。巡狩管领沙喙部另知大舍沙喙部笃几(以下缺)者矣。于时随驾部与难大舍药师哀公攸本小舍(以下缺)知乃于喙部服▣喙部▣知吉之▣人沙喙部(以下缺)兮大舍▣喙部非知沙干。
西汉碑不可得
自古鉴赏家谓秦碑可得。西汉碑不可得。洪氏隶释。有西汉哀帝建平五年野县一碑。或云后人伪为。如阳朔砖宇。要亦非真。新莽恶称汉德。几有石刻。皆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2H 页
而䃺之。仍禁不得容留。至若秦碑。乃反加营护。遂得不毁。故至今犹有存者。一云西汉以上纪功述事。多寓之金刻。自东汉以来。石碑始盛而金刻鲜矣。欧阳公集古录。恨独缺西汉字。及刘原父出守永兴。多遗古物奇器。因抚林华宫行鉴,莲勺宫博山垆槃及谷口铜甬三铭遗之。于是始得西汉字。以补其缺。石刻卒无有也。一云西汉至今历年甚久。所刻石皆已缺坏不复有。东汉则以年差近得存。此说亦非也。周宣王石鼓文,秦二世泰山诏。何得至今尚存。按赵崡石墨镌华。孔庙有汉五凤三年石刻残字。因金高德裔修孔庙。得之灵光殿南。因晚出。欧阳永叔,赵德甫未之见也。然则西汉未尝无石刻。但极少耳。
杨厥碑
杨用脩云汉司隶杨厥碑。𨗩通石门。洪适亦不知𨗩为何字。按𨗩即凿字也。
僧迦寺石像
三角山僧迦寺石窟有石像。颜如老妪。有物盖头。如儒家儒巾制。背有石障若莲花。后刻太平甲子四字。案高丽史。显宗十五年甲子。行契丹年号。即圣宗隆绪太平四年。宋仁宗天圣二年。距今壬子为八百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2L 页
十九年。舆地胜览。此为秀台道人像。
朴瞱(一作晔)
朴瞱(一作晔)光海友婿也。癸亥之反正。瞱(一作晔)预闻。而金自点挟宿怨而杀之。且忌其才也。平壤人至今祀瞱(一作晔)甚敬。如德岉山崔莹祠。其像在后孙。貌短小。美好如妇人。精彩逼目。不可狎视。其家每当曝晒。子孙婢使。辄有痛者。
宣和垆爵
尹光莘为北兵使时。巡至会宁。时高岭佥使约会旁近边将。置酒为欢。时夜雨阴昏。相谓曰有能驰往皇帝冢。树帜而还者乎。有一边将应曰诺。望见冢傍。火光烛天。笙箫缥缈。遂策马而前。大呼驰入。火光息而乐声歇。马蹄所触。有物铿然。扪之只拾一垆一爵以归。垆则铁铸而形方。爵则犀质而篆周字。二器古雅。真宣和旧物。并勒以臣京制。盖蔡京也。蓄火于垆。能数月不息。一足微短。磨其长而齐之。火不能久也。尹光莘取之。后尹妾卖于李参议德重。竟为李丹陵胤永所藏。世传徽,钦冢有二处。一在会宁。一在满浦。不辨何者为真。今得二器。当以会宁为真。冢甚高大。右傍有三十馀小冢。传为侍臣冢。丹陵子羲天及于青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3H 页
岩辑略之祸。世以为不祥之器所崇云。吴承旨载绍说。
摺叠扇
摺叠扇始自倭。和汉三才图会曰。神功皇后征伐三韩时。见蝙蝠羽。始作扇。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曰。高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摺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砂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掇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近岁尤秘惜典客者。盖稀得之。高士奇天禄识解曰。摺叠扇古名聚头扇。仆隶所执。取其便于袖藏以避尊贵者之目。元时高丽始以充贡。明永乐间。稍效为之。邓椿画继曰。高丽松扇。如节板状。其土人云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腻可爱。其纹酷似松柏。所画多作士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纸面。及作星汉星月人物。粗有形似。以其来远磨擦故也。其所染青绿奇甚。与中国不同。专以空青海绿为之。近年所作。尤为精巧。亦有以绢素为团扇。持柄长数尺为异耳。盖朝鲜扇始于倭。今醴川郡。有高丽太祖所御扇。即今㨾自高丽而入中国。所谓白松。即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3L 页
柳皮黑边竹者也。所谓琴光竹。即乌竹也。
东人鲜好记述
东人鲜好记述。虽有异闻。徒凭口传。差过数纪。便已茫然不知。余得釰录,琴谱各五则以记之。以待著书家采择。 南春城以雄年十八。遭壬辰乱。为倭所得。倭甚爱之。常以自随。恐其逸。夜则纳诸袋括其口。悬树乃寝。公佯示亲附无去意。贼稍懈则袋置地。公间贼睡。睨一短釰甚利。就解之。跳匿林中遂免。及贵航海朝燕。卒无风涛惊。公谓有釰助。后其子佩之侍 孝庙。质于沈八年。亦无恙。 林将军庆业尝北游长白山中。白日雾拥林壑。有物跳跃。居人曰。蛟斗不可近。林怒马赴之。射杀二蛟。视所争。乃一铁块也。铸为短釰。精利无双。林常佩之。后为尹善道所得。今不知所在。 崔将军庆会有三绝。一雌雄釰。一高丽恭悯王青山白云图。一牧隐诗圃隐笔。为倭酋所蓄。壬辰。倭攻晋州。酋持是釰。攀堞而跃。庆会获斩之。兼得书画。翌日城破。庆会将殉节。以是付其侄。侄勇士也。而免。归之庆会家中。遘火书画皆燬。釰独自拔。插于门前柳树。至今在崔氏家。光莹如水。天欲雨。釰必流液。 吾家故有毛文龙所遗釰。先祖观察公管饷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4H 页
岛。天兵文龙为岛帅。甚敬公。尝会于西海。以釰二口,书一舸寿焉。釰盖文龙所服也。公甚珍之。常置诸左右。会官库火而扃鐍坚。公授侍者釰斮锁。应手而断。库货以免。而釰则微缺其铓。及丙子之乱。失其一。独铓缺者存。后误付庸工。平其缺。釰遂丧其光莹。绣涩尘蚀。见者不知为宝。 青城县西。有俞总管应孚遗墟。其南数十武。有过僧营小刹。才开基。获兵器甚多。余家得藏一古釰。意总管所服。 新罗琴小而声甚壮。旧属全昌都尉家。间为申光绥所蓄。今不知所在。 九霄环佩。故碧梧李氏琴也。品为国中第一。 蓬莱琴板。刻蓬莱诗曰。绿绮琴伯牙心。钟期是知音。一鼓复一吟。泠泠虚籁起遥岑。江月娟娟江水深。蓬莱自笔也。诗本为洞阴金水亭主人作。刻莲花岩。又铭诸琴。盖其得意诗也。琴材宲下中。以蓬莱故名。申光绥雅善琴。是琴及九霄环佩。皆入其家。 郑松江尝取朴醉琴手植桐。成梅竹手植。栗谷以制琴。栗谷置之石潭。后归坡山。张溪谷为之铭。今在李金化琰家。琴材亦下中也。 东皋相蓄琴。琴有九孔故名九孔琴。东皋之孙有工琴者。尝夜鼓舟中。水鸟皆鸣。
排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4L 页
兄弟二名而用其一字者。谓之排行。如德文德宗义真义庆之类。起自晋。
陈理后裔
明高皇帝洪武五年壬子。(高丽恭悯王二十一年。)徙陈理,明升于高丽。居易录柯陈氏谱。陈友谅子理。败亡入蜀。改姓郁。居合江县。子孙繁。散在涪州,长寿诸邑。明末陈新甲其后也。后理年七十。携一子再入楚。居兴国州。其子姓尤繁衍。不下万人。即今柯陈是也。明纪遗闻。陈友谅亡后。陈理(似是理字之讹。)被擒。友谅尚有二子。挈眷属。逃入楚中深洞。自相昏配。将一姓弟仍陈。兄将字易作字。名曰哥陈。子孙繁衍。两书所记。互有异同。而陈理再入楚。恐涉孟浪。
陈理明升
洪武五年壬子。高丽王颛二十一年。陈理,明升男女二十七人。航海而来。皇帝诏曰。不做军不做民。闲住过活。升年十八。理年二十二。恭悯王出见报平厅。理,升拜阶上。王坐受之。给臧获第舍。俾安其生。时使臣孙内侍自缢于佛恩寺。人莫知其故。升为总郎尹熙宗婿。开城府兴国寺后。有明升遗墟。升来时。携其父玉珍衮冕画像。至万历壬辰。焚于倭难。今都下及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5H 页
西。多有明姓。岭南多陈姓。皆其裔也。
箕子后裔
赵斯文衍龟尝见一书。录箕子以后谥讳历韦。虽甚荒诞。姑记之。以备异闻。太祖文圣王箕子四十年。庄惠王松二十五年。敬孝王询二十七年。恭贞王伯三十年。文武王椿二十八年。太原王札四十四年。景昌王庄十一年。兴平王捉十四年。哲威王调十八年。宣惠王荣五十九年。(本注。国家晏然无事。)谊襄王师五十三年。文惠王炎五十年。盛德王越十五年。悼怀王职二十五年。文烈王优十五年。昌国王睦十三年。武成王平二十六年。贞敬王阙十九年。乐成王怀二十八年。孝宗王存十七年。天老王孝二十四年。修道王襄十九年。徽襄王迩二十一年。奉日王参十六年。德昌王仅十八年。寿圣王翔四十二年。英杰王藜十六年。逸民王岗十七年。济世王混二十二年。清国王壁三十五年。导国王澄十九年。赫圣王骘二十八年。和罗王十六年。说文王贺八年。庆顺王萃十九年。佳德王诩二十七年。三老王(疑煜。)二十五年。显文王释三十九年。章平王润二十八年。宗统王恤十二年。哀王准二年八月。(本注。自箕子至哀王。四十一世。合九百二十七年。案东史。箕子四十一世孙否。服属于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5L 页
子准嗣位。为卫满所逐。南奔为马韩。自箕子至准。凡四十二世。合九百二十九年。此文无所谓否者。历年亦少差。或传写之误欤。又案魏略云箕子后四十馀世。朝鲜侯准僭称王。自准而前无称王者。可知今箕子以后。并皆称王。无或追尊欤。舆地胜览所谓朝鲜武康王即准。而今称哀王何也。)马韩康王卓三年。(本注。汉惠帝二年戊辰立。案东史。箕准汉惠帝元年丁未。避卫满至金马渚都焉。箕准当为马韩始祖。今以康王为始祖。年纪亦差。)安王龛三十二年。惠王寔十三年。明王武三十一年。孝王亨四十年。襄王燮十五年。元王勋二十六年。稽王(缺)十六年。(本注癸卯。为百济温祚王所并。自箕子封朝鲜。周武王元年己卯。至汉成帝鸿嘉三年癸卯。凡四十九世。合一千一百六十八年。案东史。新莽始建国元年己巳。马韩为百济王温祚所灭。自箕子至马韩。总一千一百三十年。与此少异。)近世奇氏于光州。浚渠得碑。刻箕子以后奇氏世系甚详。又济州高氏。尝凿地得石刻。自高氏始为星主世系亦详。今箕子世系。亦此类欤。
耽罗梁姓
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元世祖之后也。 明太祖平云南。梁王自经死。 太祖迁其家属于耽罗。济洲中梁,安,姜,对皆其裔也。土著梁姓者。本良而后改梁。
郑臣保
高丽郑臣保。中州浙江人。仕宋为刑部员外郎。胡元混一。乘桴渡海。来居瑞山看月岛。终身不失臣节。移居于瑞山大寺洞家焉。为郑氏之祖。噫。彼许衡,吴澄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一 第 126H 页
诸人。以宋朝臣子。道学自任。而一朝改节。臣保则流落海外。罔为臣。保箕子后一人而已。望云岛在瑞山邑南五里许。臣保所筑。
佟姓
俗称放秽气者谓之𨳈。姜山侍郎尝按节湖南。见一校颇俊秀。捡其名牒。即𨳈某也。我国姓谱无𨳈姓。而惟青海伯李豆兰之本姓乃佟字。李公疑其佟也。问其姓贯。乃青海也。密教改姓为佟。某对曰。𨳈字甚不雅。为洞里人嘲戏。行之甚赧然。然行之已久。非有的證。难以遽改。李公细语其误。今诉于本县。得其判。令为左弊。某甚喜即行之。东俗贸贸。有稀异之姓。则不细捡而写字。一误于帐籍。相袭而莫之改也。如此类甚多。僻姓又有石牛氏。音萧。即牛之俗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