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弘斋全书卷四十七 (自动笺注)
弘齋全書卷四十七
 判
  
公元1778年
判義禁府前訓張志恒口招原情(二首戊戌)
前此朝家之奬用。
何如也。
豈爲其人而然。
意或淬礪
有成績。
日前大臣筵奏。
卽命反閱本局諸庫。
蓋亦曲念之意。
大抵(其矣身)積困喧謗久矣
其所遭。
或涉情外。
擬待査括而昭晰之。
及見繡啓摠計各項攛那之數。
外授
曰散貸。
曰換貿。
曰料販等各種
不下幾許萬(是如乎)。
居是任歲已再周。
不念報效之圖。
犯違禁之罪。
若此者。
尙可不負國乎。
雖使(其矣身)纖芥無所取(是良置)。
然其背公循私。
罪有所歸
干紀蔑憲。
咎將誰執。
朝家所以嗟汝而咄汝者(是置)。
今以繡啓之臚列
爰辭之發明
逐一詳査
無疑端。
白放可。
嚴處亦可。
數十同價布。
千兩錢貨之不入庫
而外授。
布以易錢。
錢以易木事
(其矣)供中稱有近例。
諉諸願納。
可謂分明
何不詳言久遠古例
指陳出給姓名乎。
(是旀。
)沁庫儲綿。
馱取百同
策所木布。
加劃千匹事。
改色借曰謬例。
搬來曾所未聞。
(是旀。
)還送雖多前規
增輸果何所據乎(是旀)。
千緡流銅之買入者。
歸諸私藏
千文銀貨之換貿者。
遲俟年條。
驛保木之五年
公元1776年
預買
山城穀之周歲未捧。
軍色錢之累千稱貸。
自外面驟看。
果有䵝昩之嫌。
而又如兼料色太條之虛數取剩。
軍餉庫米錢之有送無捧事。
軍錢幾貫之稱以雜費
輸送策所也。
牛脂幾斤之諉以去滓。
私自掘封也。
丙申準價米。
無意畢捧。
丁酉輕價米。
無名發賣
私婢之擅借許多公貨
各庫之不記許多用處等事
莫非駭惑聽聞之端。
細究裏面
似因校隷作俑
主將躬犯。
其他應問條件
非曰止此而瑣屑迫切
不可煩問
(其矣身)卽乃祖之孫也。
新服之初。
首除元戎
執拗雖過。
決知其不誤國事。
信己雖甚。
亦料其不負予意(是隱則)。
種種病痛
豈不知而任用至此哉。
噫。
此囚之逋十石
可敵他人千石
一緡可倍他人百緡(是如乎)。
其所納供。
全沒肯綮
輒曰謬例。
又曰散置
國家之使此囚。
致位如彼者。
豈欲襲人之謬例。
置貨於散處乎。
又以修擧經紀等語。
乃欲漫漶彌縫
爲國修擧者。
襲用謬例。
爲公經紀者。
任自散置乎。
且念軍需所用
經費尤重。
未及收入而脫有緩急(是隱則)。
堂堂元戎之營。
其將以二包穀數同木。
接濟五千兵馬乎。
入己與否之初不盤問
亦出容忍之意。
不謹典守之責。
潛相換易之罪。
法府自有當律(是置)。
無法則已。
懲前毖後之典。
不施於此而更于何囚哉。
以此(更良)。
問取招(爲良如敎)。
觀此更招。
令人悶然不樂
命大入侍稟處者此也。
張志恒所犯。
不啻尺寸之朽。
而思其祖想其人。
不害干城(是隱則)。
豈忍終棄。
(况旀)染指入己之狀。
初不條列於繡啓。
不見露於爰辭。
合有參恕之道。
時囚罪人張志恒。
以不典守公貨議處
使恒改慮易心
負國家(爲良如敎)
判統御營設事備局回啓
頃於本府別遣御史
使之審察形便
反閱其儲蓄
蓋爲保障振刷之政(是隱則)。
御史還朝
須加別般矯捄。
庶可以責其實效(是如乎)。
諸條中統御使設事
自有古人定論
不必疑難
本司回啓以其難於更張
今又防啓(是置)。
睠此江華一區
天造地設
非人力所能及
近畿城池緩急得力者。
孰有勝於此
據賊路之咽喉
而府下十三鎭。
舟師戰艦
不得相資
視若別界之物(是如乎)。
不曰保障則已。
保障云乎
若是疎虞
豈有諸。
今之議者。
或曰
本府爲統御營
而喬桐作一別鎭。
則設有航海之擧。
難責掎角之勢云。
而此不然者。
蓋議者之說。
航海時事也。
變已到此。
無異
公元1777年
越人稽山
雖有百喬桐。
顧安事乎。
且以今制置言之。
建玆行宮
築玆高城
名以保障
夷考其實
曾無保障之具(是隱則)。
是無其具而責其名也。
奚異於倩視於瞽。
借聽於聾乎。
脫有鳴吠之警。
雖欲避住於本府
御駕
將以何船渡涉。
官民
將以何船渡涉(是旀)。
軍卒又將以何船渡涉乎。
臨亂渡津。
賊兵躡後。
當此時。
之前無船。
之後有賊。
不待到津。
其危可立而待
幸有一二船檣
御駕雖得利涉
許多士民
又將以何船濟之。
或投於水死於兵而已
豈非懍然心寒處乎。
又或賊從湖沿順而下
帆長驅。
乘風破浪而來
則喬桐僻在一隅
將無偵哨遮遏
其勢當不刃而抵本府矣。
於是乎本府受其鋒而步無整待之船。
營無團束之卒。
顧安捍御海上乎。
且聞本府雖在常時
沿境過去之船。
一任上下
而初不檢察
其外見存私船(段置)。
只是島民商舶漁檣(乙仍于)。
春散歸。
初無艤閣而待者(是如乎)。
論以地勢
參以軍務
有水而無船。
有船而無軍。
有軍而無器。
有一於此
靡或不敗。
且觀近日御使之啓。
本營錢穀
請以江華穀物
移劃營號統御
不見蓄。
此又不成說話
由前由後。
統御不幷本府者。
非計得也
自始設之時。
花梁
於喬桐。
已無定制
到今移此設彼。
未爲不可
然於移設之際。
耗費甚鉅。
則以今經用
有時詘之歎。
而此不過破東補西。
所費無多
在朝無所損。
關防可以增重
保障有所益
水陸可以相應
利害便否。
較若燭照
因循拋棄
可惜(是乃)。
事係更張
雜議廣詢。
務得其便。
允合謀始之體(是旀)。
玆事若得歸一
繼此而又當有詢問者(是置)。
廟堂諸臣。
各陳可否
以爲取舍之地(爲良如敎)。
公元1782年
判司憲府照目提學金鍾秀緘辭(壬寅)
觀此緘答。
無文竊柄
已退媒進
把作不可出之義(是隱乃)。
見今叔季
文風委靡
司馬端明歐陽文忠者。
何處得來
(况旀)重臣自是鴻匠。
聲譽夙著(兺除良)。
多年館閣
輿望所歸
以不近似之說。
硬作木強株守
抑何委折(是旀)。
若退而復進。
無可嫌。
乞暇而不得暇。
時往時來
履聲頻聞(是如可)。
驀地云然
是誠何故
大抵人臣事君。
廉防爲重。
如有一半可以恕諒者。
朝家於此重臣
曲庇下體不暇
何必勤飭敎。
敦迫爲禮哉。
以前以後
處義無可言(是遣)。
且聞重臣進詣朝房
書送答通(是如爲有則)。
積違之餘。
能無戀係之忱乎。
朝家切欲見之。
提學金鍾秀緘答。
照律(乙良)。
分揀卽令
政院。
牌招入侍(爲良如敎)。
判司憲府照目戶曹判書金鍾秀緘辭
公元1777年
重臣尙在䵝昧中。
朝家洞言之可乎。
予在邸。
重臣釋褐登胄筵。
一再與語。
始識其人好名尙氣節。
予果輸心而待之。
及至丙申以後
歲中超遷大司馬
予非私好重臣也。
奬拔此等人。
或爲扶植一端而然。
重臣藉手事予
不外乎報效二字
在朝謇諤
處藩而廉潔
至于再昨抗箚之樹立
重臣本末畢見
豈非所謂不易得之人乎。
然而向來風波忽地惹出。
吹覓之不足
搆誣之。
搆誣之不足
必欲戕害之。
滿紙叫攘。
無非外題之外題。
何異於責瞽丹靑
重臣聞此。
不滿一哂
噫。
重臣只是一重臣耳。
有何罪犯
何等排布言者之言乎。
凶賊之出也。
請鞫者。
重臣也。
按獄者。
重臣也。
予於重臣
徒見其嚴於持論
未知其忽於聲討
古人所謂莫赤匪狐。
爲言者道(是置)。
予雖昧昧然。
尙恥爲昏辟。
豈肯言者簸揚
以是辭疏之批。
促召之敎。
齗齗一味敦迫
蓋欲保全終始恩遇
而迺新命
尤出熟量(是隱則)。
重臣道理
不遑他顧。
登時出肅。
所以明其本心
暴其眞情(是去乙)。
馹招頻繁
無意出脚(是如可)。
及其
發緘
又復偃處鄕莊
誰謂重臣名義氣節如許
予爲重臣嘅咄(兺除良)。
君臣之間。
莫嚴者分義
今日去就
能無壞於大防乎。
如不造闕
外呈答通。
雖日呈百供。
決無判下之理。
以此意。
本府嚴飭
此緘辭還給(爲良如敎)。
公元1783年
承政粘連偸膳掖隷李千孫等科治事
掖庭手本
(癸卯)
之宋吉傅生。
諺雖有之。
竊馬者。
永登被配。
法難屈矣。
(况旀其矣等)地閥。
自是儕流中王謝。
不耐安邑之累。
潛嗅山梁之味。
鼠伏天廚無人之地
鳶攫御供有數之物者。
犯雖微於口腹
名旣登於手本(是隱則)。
宜覈狙賦之實。
俾無鴻罹之苦。
一雉見失。
兩人共犯
造意出謀之時。
必有首從之別。
分肩割脚之際。
豈無多寡之差。
偸竊時刻
在於何更。
油炭器具
於何處(是旀)。
知而掩跡誰歟
見而流涎者誰也(是旀)。
昨夜之事。
平明始覺。
如非草麝之自香。
難免圉魚之見欺
窮詰之擧。
不容少緩。
知申職兼廚院左副房是推考
卿等以意見論理粘尾。
仍令院檢律照律以聞。
(爲良如敎)。
承政院粘啓偸膳掖隷李千孫等照律
法是治具
而或以不治治。
則法有時不用(乙仍于)。
魚之諺。
戒存太淸
烹鮮之喩。
義取勿撓。
今此査問
豈爲一雉
特以事係掖隷。
名是御供而然耳。
及觀原情
俱屬微瑣
潛蹤噬橐。
殆同盜肉之鼠。
聚首爇火。
無異招朋之蠅。
初無庖人之賜。
而諉以誤認
雖有膳夫之索。
而佯若不知。
所竊不止於一贄。
共謀忽變爲三人
論其罪攷其律。
則卿等之當固是也
朝家於此切欲寬恕之。
周囿皆往。
樂與芻蕘衛卵不棄
豈亶干城
渠雖隷皁之賤。
寧懷竊白之心。
而偶因燒羊之命。
忽生嘗臠之慾。
禁門天寒之時。
仙廚夜闌之際。
著卽喫。
人情固然(是如乎)。
跡異負俎
莫曰難貰。
事同執炙。
何妨知味。
欲強區別
所謂若首若從。
眞是誰知烏之雌雄
(向前)李千孫等。
特從曠蕩之典。
照律(乙良)。
安徐
手本(段置)。
分揀(爲旀)。
旣恕其罪。
宜愧其心。
玆倣唐宗賜絹之意。
兼推秦穆饋酒之恩。
生雉三首出給(爲去乎)。
卿等招致三漢
使之一飽
仍以判付辭意
申明曉諭(爲有矣)。
惟今處分
非謂割肉之廉。
俾知懲羹之義。
此意(並以)分付(爲良如敎)。
公元1784年
判義禁府懷德前縣監朴光晦議處啓目(甲辰)
滿紙張皇。
煩屑極矣。
要厥歸趣
一相鬨事。
此則自有道伯在焉。
何不登時査處
致煩上聞
至於士子
劒。
決是常情之外
誠有是也
大關風化
然非王府所可擬律者。
嚴飭該道。
詳覈勘斷(爲旀)。
蓋聞本縣
先正文正公杖屨之鄕也。
自執端。
十四世世居。
絃誦遺風
尙云不沬。
間或強梁者(是良置)。
豈盡必宋之子
爲官長者
苟能禮以導之。
法以糾之。
感化之效。
必當倍易於他邑。
魯治蜀。
所以有分
所謂強梁者
幾何不變以爲飭躬佳士
渠供中。
宋以四百年世居之民。
恣行武斷之習云云
此溯論執以後事耶。
抑只言挽近謬俗耶。
尊慕之地。
口氣不愼
此雖無關於本事大體
似此風習
朝家切欲禁之(是置)。
今則本府別無待査事回啓擧行者。
投印一款(兺)。
照律以聞(爲良如敎)。
判義禁府懷德前縣監朴光晦照律啓目
士人拔劒事。
無論官門抽刃
官庭擬刃。
律有已行未行之別(兺除良)。
又或在家向捕者。
拔劒拒捕
敺人至折傷
然後置辟。
折傷以上勿問。
此一款。
已令付之該道。
自可按法準繩
而際見兵議對章。
此囚之在邑也。
吏校無時調發
鼓角半夜大振
赭其丘壟
毁其門屛
繼有奏凱犒賞之擧云。
則不可但以妄錯論(是如乎)。
無警急。
不先申而擅調者。
典憲自有斷例
朝家旣聞
之後
不可不一番按問勘處。
投印事照律(乙良)。
今姑安徐
以此判付。
發問目取招(爲良如敎)。
判備邊司門定式啓目
留門
須有墨勑
始許出入
不但宋制爲然
我朝故事
亦有可據者。
挽近以來
閣而不行
殆無防閑(乙仍于)。
年前特命定式
門未閉而仍留也。
宣傳標信。
旣閉而留門也。
開門標信。
宣傳官捧標信。
仍立於本門。
待還閉命下。
守門將按鑰。
然後還納
出入
除非符信之別爲祇受。
待政兵曹知委擧行
此蓋略存墨勑遺意
無至如前太疎忽也。
今若復刱墨勑
所以施行之方。
不可一定之䂓度。
要之𥳑而易行。
可以悠久無弊。
更自本司
指一稟處(爲良如敎)。
備邊北關監賑使李在學別單回
長坡設鎭事。
茂山刱邑也。
朝議多歧
成效難期
土沃人衆
今成雄府。
設置百年
未嘗一經歉荒
茂之樂土
可知耳。
惟長坡介於茂甲之間。
節候則早寒。
土品則太薄。
卿等言是矣。
三甲爲邑
白頭尾麓。
播穀艱食之患。
豈獨長坡爲然
又况設置之䂓。
邑鎭有殊乎。
卿等又言民蕃則潛越有慮。
而此又有不然者。
六鎭諸治。
無不與彼壤相接
所限者卽一衣
帶水
古人制置
未始以此爲拘。
且况此地間之以大嶺峻阨。
比諸六鎭
遠近不啻較異。
右甲。
最爲兩關咽喉
脫有緩急
鎭守無人
今此監賑使所論儘有意見
若言土地
則有汙萊之嘆。
若言關防
則有疎虞之慮。
以此以彼。
設鎭爲便。
而說者又以刱始之初。
廨宇刱置之費爲念。
苟利厚生
有賴設險
則雖劃若干公物
在所當行
此地於茂山。
茂之穀簿。
輒以多爲患。
其中割而經紀
未爲不可
曾經兵判道帥臣爛議。
指一稟處(爲旀)。
長津堡設邑事。
此亦西北要衝
而坐處迂回
官府敻越。
咸水兩邑
俱未管攝(乙仍于)。
西而寧陽
北而平高
若吏若奴若民之避罪避逋避丁者。
率皆爭先坌集
從以生計豐足
土品膏沃
互事販貿
徒增姦僞
於是乎斷岸村落
飜作撲地人烟
所謂鎭况。
昔儉而今裕。
所謂鎭窠。
始辭而終願。
觀於年前訓將禁堂之奏。
可驗該鎭之不可拋棄也審矣。
今以秩卑人微之一營校。
任其統轄彈壓之權。
決知行不得處。
設邑之論。
可謂有理
土地人民
尙可從中經理
外此衙庾之營建
糶糴之貯蓄
比長坡之設鎭。
持久不決
坐是耳。
無已則略倣羣山,法聖。
或古羣山之已例。
或作履歷窠。
或作
兼營將窠。
或作邊地窠。
武弁中有地望步趣人。
另擇差擬(是隱則)。
句檢撫摩之策。
庶乎兩得其宜。
近來久勤窠之陞作階梯職。
止一二。
奪此與彼。
不無渠輩抑鬱之嘆。
如欲決意通變
先講推移換窠之方。
合謀始之宜。
爛加商議稟處(爲旀)。
端川設防營事
陰雨之備。
不係防御虛名
扞衛之力。
擇人云者
誠如卿等言。
防營換設。
雖難遽議。
端之爲治。
天雲兩嶺之交。
財賄之所輻輳
商市之所絡繹
其產則銀蔘貂馬也。
其利則魚鹽泉布也。
以至攻玉採石
皆資日用者。
不可以悉數
所謂大都會也。
然於差遣之際。
不愼揀。
頃年命通變。
伊後充擬。
率以未經事不著績者除送。
便作訓判都經應遷之窠。
如是巖邑安有所恃
防營如難遽設。
官方理合稍改。
兩銓長相議稟處(爲旀)。
北關軍制事。
一入校鄕。
羞隷軍伍
專責於北民。
玆皆等威日就陵夷
廉約絶無聲稱
流弊不得不然。
卿等所謂戎政任恬嬉。
猶屬第二件事。
苟矯弊源
朝廷
是豈燭刻所可釐革哉。
然而仍置。
無異於因噎而廢食。
所期先自廟堂淬礪(是旀)。
別親騎衛設置事。
此說之可否說難
今已八年于玆。
從違之間。
迄無定論。
北人有識慮者。
豈不
朝廷淺深乎。
今番(段)。
更勿如前因循。
評事豐之
監司趙重晦,趙㻐。
兵使李漢膺徐有大,安宗奎等狀辭節目
施行當否。
從速決定以聞(爲旀)。
營軍士事
亦民也。
民之爲弊。
乃至於斯
朝家旣聞之矣。
宜講矯捄之策。
但其一保加給
雖似無難
十二番軍。
數至三千。
三千之保。
當爲三千。
當此閒丁日縮塗抹無路之時。
許多保軍
何處得來
賑使所請。
以元數三千。
番代布。
似無掣礙之端。
而卿等旣以難愼之意。
更請帥臣論理狀聞
此亦依回啓施行(爲旀)。
北關田事
要之待豐爲好(兺除良)。
因諸疏奏
已令各道從便設施
擧行遲速
道臣
量宜措置之如何(是旀)。
人才搜訪事。
北人物。
俊偉
士馬精壯
勝於南關
以至儒服儒者
莫不明秀云。
苟欲任用
何官不做。
特以逖矣遐陬
攀登無梯。
旣難自致靑雲
朝廷亦不搜羅
大有違於懷綏之政。
朝家常所耿耿者。
此也間有來求宦者
徊徨旅託
畢竟成就
不過是殘署冷麾。
甚者往往空往而空來。
弊弊於道路之間。
此足爲干和一端
特指文蔭而言也。
可矜悶者。
武士是已。
付料之式。
抄上之規。
有以祖宗朝慰悅遠人聖意
銓曹收用
只是西之植松
北之造山
薄薄不願而已
曷嘗揀人地。
拔例擢用者乎。
賑使。
亦以軍門哨官有名無實爲言
以今各營言之。
除非德麟,姜守性,南履周,崔光烈等數人。
需用者爲幾人。
又若固窮自守之士。
不求顯達
讀書林下者。
豈肯入於近日所謂伯之薦目乎。
振拔之要。
如何
得對揚。
廊廟
此意傳于大臣
因此提敎者。
文蔭人地
未詳曉。
武弁中如韓光濟者。
資歷身手俱合擢任
况是安川國舅之後
曾欲置之近侍之列。
而未之果焉。
聞纔闋服。
差別軍職
分付道伯。
使之給馬起送(爲良如敎)。
公元1791年
戶曹年分事目(辛亥)
公元1777年
凡事豫則立。
備豫之政。
莫先於民事
此政豫之時義大矣哉。
以是之故。
前此停糴之令。
不待封倉代捧之擧。
每因特敎者。
區區苦心
在於欲使實惠下究
姦竇莫售。
至於今年穡事
田穀在在歉荒
於諸道農形之狀。
足可領略
大抵小民終歲矻矻
認作掌中口吻物者。
田種
而厥穀若彼其被損。
來頭蔀屋生涯
無論
窮冬亦難給。
言念及此
恫若在己。
每歲度支頒降年分事目
卽有國大政也。
上而供祀典之用。
中而頒百官之祿。
下而資三軍之食。
有司
公元1789年
謹守前摠。
無欲濫蠲。
亦出於爲經費不得已
而今年則異於常年
此而膠執
不念闊狹之方。
其可曰朝廷有若保如傷不忍人之心乎。
觀此事目。
俵災則其摠。
不如己酉備之餘。
雖令塗抹
似難排比(兺不喩)。
見今諸道伯。
俱非甘聽守令之面囑。
不恤經費之足不足者。
任之勿疑。
若爲準備語。
當年災摠(段)。
一付之道伯。
十分精抄啓聞後。
廟堂稟處。
朝家旣令道伯。
權兼敬差之任
則今此專委之擧。
豈有關於事面乎。
此意(幷以)分付
俾各惕念擧行(爲有矣)。
不給災。
以其歲必再穫。
而長霖屢朔。
濱江諸處
却無一穗之收者。
往往必有之。
然而拘於格式
只給不當給之畓災。
非務實之道。
况頹漂之戶。
猶皆另施拔例之恤典
渠輩所益。
還有浮於蝸匡數口之產。
獨於有田之民。
知其顑頷荷擔
勢必不免不死則散。
而都不擧論於拯救之策。
是豈一視之典。
田民之被災尤甚之次。
各令道伯。
嚴飭守宰
較櫛分秩。
準頹戶例施行(爲旀)。
最矜最悶。
墊沒之田。
特倣綿田給災例施行事。
一體分付(爲旀)。
田與畓各穀之不得不代捧者。
亦令預爲分數許施。
如是下敎之後
給災也。
停糴也。
代捧也。
更不當登聞年例災實分等狀本中。
在朝家省勞多矣。
在小
民有助亦大矣
此後實效有無
宣揚勤慢。
在於按藩之列者。
一有不能盡職
何敢重入脩門
冒對香案之前乎。
度支長。
今下判付。
示大臣。
卽令措辭
行會於道守臣等處(爲良如敎)。
判禮曹進士黃鍾五事收議啓目
朝廷所以決此案。
一言倫常二字(是置)。
黃鍾五與李女。
委禽合卺之初。
卽鍾五及鍾五之父之子之子之妻。
爲夫爲舅。
爲子爲婦。
天倫人常已定之日。
今以地閥之不愜
議到於降稱爲妾。
父子夫婦舅姑名位
卽夷俗之所恥爲。
焉以堂堂禮義之邦
行此黷化斁典之事哉。
五後妻李女。
一循已定之天倫人常施行(爲旀)。
左相獻議中男居外
女子居內。
何累鍾五云云。
爲鍾五地者至矣。
大臣樂欲成人苦心
令人感服
朝家過慮
還在此一句
若使鍾五謹守內外分限
或忽宛轉委曲處變爲常之際。
則其爲干和一也。
於是乎大臣未免未達意。
不可不令鍾五知此(是旀)。
鍾五妻父(是在)李命裕(段)。
婚班所貴敵己。
則秦楚匪耦。
而不求朱張以下者。
此非踰濫而何
初意在於復其倫常
治其踰濫。
取考(其矣)原情
士族結姻
始自渠之祖先
凡爲十三名家(是隱則其矣身耳亦)。
有難
獨加之罪。
此意(幷以)本曹相考施行(爲良如敎)。
幼學鄭履請故忠臣鄭雷卿旌諡上言
禮曹回啓。
忠臣鄭雷卿之精忠卓節。
比如大冬窮沍。
亭亭獨也靑之孤松
一起想。
百世之下。
不禁淸風襲人
方諸吳洪三臣
莫辨孰伯孰仲(是隱則)。
閭闕丹楔之飾。
無華諡之題。
已不免欠典中最欠典(是去乙)。
聞又親盡。
將埋其神主云爾
忠與節同三臣
恩與禮太不相侔
豈非斑駁之甚乎(是旀)。
不祧之典。
當用於勳臣
不當用於忠臣
在三臣。
以忠而猶許不祧
忠臣不祧
亦有舊例可據
大抵慷慨殺身易。
從容就義難。
成仁則雖無彼此
終始靡渝。
可謂無間然。
特許不祧之禮。
以樹天下後世風聲(爲旀)。
旌與諡之幷施與單施間當否。
發遣郞官
于時原任大臣及文任館閣之臣。
啓稟處(爲良如敎)。
公元1794年
判義禁府柳夢寅伸雪收議回啓(甲寅)
茹恨齎寃者百年
而人莫有議到於伸屈
雖謂之欠事闕典
可也
大抵柳夢寅事蹟
輿儓誦之。
婦孺傳之。
不待老成長者從緩之說。
槩可驗公論不誣(是如乎)。
人臣捐軀捨命
其爲辦大節則一也。
熊魚之所
欲。
難易各異(乙仍于)。
以是從容就義
勝似慷慨殺身
夢寅者。
豈不是難之難者。
舟之唱。
云下俚鄙辭。
南麓之詠。
誠爲千古絶調
其音如怨如訴。
其義如興如比。
見者掩卷
聽者墮淚
此又夢寅爲人爲鬼之節拍
其在昏朝也。
守正屛跡
自甘淪廢(是可)。
逮夫改玉之辰。
日月光華
大明中天
乃能矢心不渝
未嘗常分絲毫有虧觖處(兺除良)。
奇自獻之同時被誣。
而恕不加罪。
因他伏辜而旋獲復官。
獨於夢寅
反以夢寅操行
竟歸勿論之科者。
非所以處吉再金時習諸人聖志也。
且聞夢寅之親姪潚湙。
自謫蒙宥
一爲騎堂。
一爲承宣云爾
聖祖聖意
尤亦可以仰認。
然而丹書鐵案
尙在王府
今於博詢。
雖有甲乙之論。
事苟當爲
且有光於仰體志事一端
何待參差爛漫
柳夢寅伸雪事。
特爲依願施行(爲良敎)。
公元1795年
湖南暗行御史李羲甲書啓(附註
吏文製述定式敎。
乙卯。)
士大夫之不讀律文。
實爲識者譏笑(兺除良)。
至於吏文
其爲關緊官府公私文書
無異經傳之諺讀。
近俗不致察(乙仍于)。
甚至繡啓句語
有此不成話頭之吏讀
遍考原書。
初不近似
大抵吏文
昉自弘儒侯薛聰
伊後勘定
作爲金石不易之典。
如是魯莽
成說乎。
有司堂上中吏判知悉
全謄吏文一冊。
具音釋印出。
分給京各司聽訟衙門及諸道營閫。
因此而又有提飭者。
事大吏文
雖異於國中吏文
制置法意
何如
其程冊子
不但用於承文參下之九處講,六臘貶坐政府而已
殿試題也。
頭辭結語
渠各誦書
而又於文臣之新出身者。
三十以前科。
應付漢學殿講。
其外幷付吏文製述
一如專經殿講春秋製述之䂓。
十數年來
全然拋置
出身文臣
不知漢學吏文爲何物事
愛禮之義。
如是乎。
院譯院。
考例草記。
如式抄啓。
以爲修明舊典地事
使之知悉(爲良如敎。
欽惟與伏遇句語之所重。
頭辭及結辭。
號之莫重
俱果何等至尊敬處。
决不可坐椅而呼題。
席地書券
大抵吏文製述之刱式。
專爲程式規度
今若勿書尊敬處。
則與功令儷文之尋常試取何異乎。
左相施行
試官則旣兼講試官
當仍留只令應製人出待賓廳受題後。
各於闕內公廨
使之製進。
此後以爲例。
仍令禮判知此意。
卽爲釐正於儀注。)
忠州幼學許澓上言
公元1800年
大臣事。
嘗有所深量者。
義理公物也。
其體如鑑之空。
其用如衡之平。
一有私意
豈可義理
庚申事實
昭載公私文蹟
人孰不知
其中心可恕而跡不犯者。
一曰筵奏。
二曰囚供。
然而黨禍痼而人無自立定見
百有餘年之間。
事關故相。
置之不須提之科。
公元1661年
豈義也理也哉
苟使故相懷二心而有異跡
如故大司憲李翊相
故大司諫金萬重
何以將順於減律之際乎。
恐傷則哲聖敎
亦有可以分明仰認者。
况今年何年。
卽我聖祖初元之再周甲也。
以伊時爲相者
於此年。
得蒙霈典。
此亦仰體中一事。
故領議政許積。
雪其齎寃。
宥其削職(爲良如敎)。
判禮曹生員朴燦玟上言勿施啓
朝家於文𥳑公朴祥
實有別般曠感者。
其危忠高操
嘗所歎服(兺除良)。
言議志槩之見於文字事爲之際者。
有非匹夫一時慷慨之思。
最是奇壯醲郁
不失三百篇遺意者。
其詩卽然。
世降俗下。
禮壞樂缺
今之世。
求古之俗。
樂之敎。
當於詩考之。
此尤所以深契於文𥳑之詩。
以爲讀其詩想其人。
造詣不知至於何域云爾
勳臣不祧
無所載。
間因特敎
多有另施於節行
則獨於曠感深契之朴文𥳑。
若靳一兪。
烏在其表此心之義哉。
特許不祧
遣官賜祭(爲旀)。
因此思之。
先正趙憲學行鑑識
何如
每欲一番賜祭
未遑爲。
且如先正金麟厚
忠臣高敬命
贈吏判奇大升諸人之後孫。
率皆收用
文烈之後
未聞有立朝者。
令該道訪問祀孫。
以其姓名年歲
後錄狀聞
一體遣官
致祭文烈之祠(爲良如敎)。
公元1796年
判弘文館抄啓文臣緘辭粘目(丙辰)
洪奭周處中
泛引先正發與所發之論云者
似指李文成所謂之者氣。
所以發者理也之語。
專精致神於理字之釋。
其要專在於以之一字
爾等刪却以字。
云所然。
惜乎。
太未照檢。
誠如爾等之言。
所以然之理與所當然之則。
皆當去以去當。
而曰以所然之理所然之則乎。
不可但以語病論(是旀)。
徐俊輔議處中
理氣之詳於分析
而忽於妙合者。
有道二物之病云者
似以分析屬理。
妙合屬氣而言。
妙合
固有論氣之明證
分析
何關釋性左契(是旀)。
又云。
先言字。
次言已發者。
能覰作用爲性之弊。
心亦有已發未發。
則能覰作用
何謂也(是旀)。
金近淳議處中
心性分開
縱似隔壁
理氣妙用
猶有窺斑云者
未免說得分明(是置)。
心是氣而是理也。
則不分開心性者。
安知理氣妙用
何乃一以斥之。
以是之。
爾等更須硏究(爲有矣)。
分開之開字。
亦必非此開字(是旀)。
玉署非照律衙門(是隱則)。
但當議處
不必擬律。
跋辭結語未知爲是
此粘目下成均館。
輪示諸儒。
博採輿論
使之議處(爲良如敎)。
公元1797年
前修李明淵原情(附註
承旨趙鎭寬等聯疏批。
丁巳。)
公元1800年
所供。
果若所料。
不問可知爲李淵(是置)。
如許寃枉沸懣之情。
一生坑坎刀俎之物。
覆盆無照
幽谷
在乎翔走喙息之微。
尙欲各遂其性。
矧玆淵。
官以諫名。
一言速禍
置之不屈不伸不生不滅之中。
任渠鳴暴無階
使予造化莫施。
草野視朝廷。
後人之視今時
謂何世界乎。
淵疏入之日。
已有設言於故相。
出場結梢之徐遲至今者。
蓋有俟於激而鳴者。
平陂還他平陂(是如乎)。
今因可控之會。
一一直說
出款眞情
令人一讀一涕。
雖有織貝哆侈十百輩。
洗舊瘢而覓隱疵
終當歸於不見信之科。
哿矣淵。
於是乎絳市之戮。
六日而蘇。
活一不辜
其恩重。
一世家。
事大
而比之於言者獲免鬼關
豈不誠尤重且大永有辭焉者哉。
不在多言
淵特放。
應敎除授
令政院牌招入直(爲良如敎。
近俗
於諸同異之跡。
許之以先病後瘳。
西京篤厚
何以加此。
此固喜消息
獨於李明一人
始疑不當疑。
末又付之走坂之術。
拳踢交加
大抵淵。
其心不回
其人可取
已自衆喙爭鳴之時。
明知本情相反
昨日供語。
卽一明義錄序跋。
此而攻斥。
是誠何心。
此兩承宣出入近密幾年。
能作淵昨供中森嚴口法乎。
雖謂之淵之罪人
可也
每見此等習氣
陡發太陽而已
原疏還給。
承宣
皆令納其告身而去。)
公元1799年
判備局定山幼學金勳農書回啓(己未)
依允(爲旀)。
可言之會而捨已陳之說。
推明立敎之方。
裕民制產之本者。
定山士人金勳見之(是如乎)。
大抵治國之要。
財出於九職
兵起於八夫
敎行於學膠。
士選庠塾
政令嚴乎世臣
仁化浹乎小民
然後有如造車於室。
可以通天下之險易也。
也則不然
內而朝廷不迪有功
外而田野而不昏作勞。
乃逸乃諺。
式從匪彝
所謂西來之法。
漸染淫俗
轉相誘惑
之者吐舌
之者寒心
苟若孟子道行楊墨熄。
朱子之學明而王蘇微。
則雖日撻而使之爲之。
恐無其人。
予嘗以爲正學一世
則彼邪說不待距而自距也。
至如雜技嚴禁
庶僚之愼揀。
急先之良務。
今此縷縷敷析。
足可爲居銓按藩者座右之銘(是旀)。
田賦米與太之換定。
軍役木代錢之濫捧。
未知始自何年。
於何道(是隱喩)。
廟堂拔例。
留意懲前毖後之道(爲旀)。
外邑簽伍之日就艱窘
可勝言哉。
自昔卿相別業
禾稼如櫛。
雞犬散野。
計其戶。
大則過三數百家
小亦不下六七十家。
募入良丁
假稱奴僕
石壕之吏。
不敢窺其籬樊一步
獨無辜者。
食土編氓也。
一己兩役
亦云寃矣。
靑山纍纍
不免前身之惡緣。
其爲感傷和氣
奚止於東海匹夫乎。
先令廟堂諸臣知悉
俾無弱榦強枝之歎(爲旀)。
供獻生物事。
誠有是也
安所施。
顧予否德
敢曰恩及禽獸
燒羊之戒。
自稱不愧
故相蔡文肅
嘗書靑陽之楣帖。
有云。
空山猪鹿閒遊。
靑陽觀國之路也。
進書者尙亦見之。
悠悠之旌。
蕭蕭之馬。
被山遍野
賭得飛走
乃有此漆室之憂。
至登於黃門之奏。
對飯停筯。
不覺駭歎
嚴飭諸道。
俾各從實登聞
考律抵辟。
以信朝令(爲良如敎)。
判備局光州進士李昌農書回啓
依允(爲旀)。
美哉言乎。
言言切中
罕見其倫。
此儒之有識
已自昨年對策知之(是如乎)。
有種而後
可以作農。
有糧而後
可以勸農
其本在於糶糴。
糶糴不實
農受其害。
爲當飭之一端(是旀)。
三司之穀。
日漸耗縮。
盡分之條。
隨以蝟興
民之爲瘼。
甚於此。
朶頤染指種種弊源
由於彼者。
所謂不可使聞。
向來湖倅疏中。
重臣鄭一祥按是道時恬約之事。
朝家見其疏。
尙今不忘。
今之做外任者。
何乃不以重臣爲法(是旀)。
事。
其言誠然
問諸自鄕還朝者。
鄕中松牌處。
其山不濯云爾
則別定有司。
以嚴其禁。
不害虞衡之故制。
向者左相筵奏。
亦此意。
未知草記回下之後
實效可言云乎
且况故相金奉朝賀拔例申明之後
未免拋置
人存政擧
如許(是置)。
廟堂各別著念。
一遵約束
守而勿失(爲旀)。
闢異端勸文學事。
朝家所謂正學明則邪說自熄云者
卽亦此意。
今其論列
求之公車
未易多見。
信乎湖南之爲士子冀北(爲良如敎)。
判備局靈光進士大圭農書回啓
公元1800年
依允(爲旀)。
以吾道言之。
周子主靜
張子主誠。
程子主敬
姚江致知
川陰愼獨
莫不以學一字階級(是如乎)。
今以農說進者。
言人人殊而其指趣則皆農也。
其中靈光進士大圭農圃問答
多有可採者(是置)。
遠倣康節漁樵
近傚文成東湖
上以天時
下以地利
中以人事
設難質疑
井井有條理。
若其肯綮
則曰明曆候也。
租庸調也。
曆凡七十有二變
歲差氣差後出愈巧。
夫子云行之時者。
萬世章範矣。
賦自十一。
至二十有一。
宇文泰蘇綽之法。
至唐益明
成周所以度其隰原徹田爲糧。
百王之關和矣。
若其施措間事
德敎推廣
節儉崇尙是耳。
幷與待士作人之方。
深得識體之義。
極爲嘉乃。
採其有裨於穡政之語。
編入農書
大圭者近遊上舍
習知文詞超等
屢被奬詡。
今其說又如是勤據。
可嘉也(爲良如敎)。
判備局星州進士崔演重農書回
依回啓施行(爲旀)。
援據甚博。
指陳頗詳。
非出杜撰之說。
得對揚之體。
採以行之。
優可奏效(是如乎)。
陶冶利用
雖曰民生不可闕。
俗習日卑。
民趨末利(乙仍于)。
農之家比昔。
爲強半有餘。
其爲民國之弊。
不止牛山斧斤
則寧用唐文皇權萬紀故事
一切禁之。
誠爲務本第一義諦
每所靳許於採金鎔銀之請者(是置)。
使民南畮賈生之策。
無恒居者。
籍法不嚴也。
無恒產者。
經界不正也。
法嚴經界正。
則今之民何遽不若靑州之民(是旀)。
至於薄稅斂。
三十稅一。
不啻較輕於九一什一
而殷周之治
遠邁於漢者。
以其有仁愛惻怛之誠。
聚斂亟疾之心也。
朝之正貢常稅。
非不輕歇。
從而墨倅。
玩法射利
無名不正徵斂
日朘月削
毒遍小民
諸路之中。
湖嶺聞益爲甚
此政東南民力竭矣。
若不懲尤而戢他。
尙可草野之誤疑爲解(是旀)。
改量之請議者多矣。
故相所謂古之量田。
意在爲民。
今之量田。
先欲益上云者
可謂確論
予聞之有年
至今味其言(是旀)。
社壇享事事。
觀於
金溝倅之干科可知
列邑之不遵飭令
凡在牧民之官
苟念朝家歲上辛躬祼太社之意。
則敢若是乎(是旀)。
人質直。
論及袞職
上段有曰遇水旱恐懼修省
果如禹湯腁胝自責乎。
可見一段忠愛
道臣
印給大學一件(爲良如敎)。
判備局咸昌幼學申紹農書回啓
依回啓施行(爲旀)。
所陳七弊。
敷陳田家疾苦
劈畫民邑利害
不襲不泥。
瞭如指掌
所謂農夫養苗
先祛其害苗者。
莫曰前人之已言。
可見平日有所抱負
曾因公州儒生柳鎭穆所對。
許之以諸說之最。
此儒文辭識解
較又勝焉。
咸昌儒申紹平與公州儒柳鎭穆。
書其姓名御覽傳案事。
分付銓曹(爲旀)。
其所火田與糴政與牛禁與改量與號牌書院也。
科條有令燦然
不能修以明之。
使吾民受其弊者。
有司守土者之責耳。
然而朝廷之上。
紀綱立。
然後民始信其令而從其禁(是旀)。
其書中六月三十日
最是農家不可頃刻遲延云者
畫出南畝眞境
見今月屆初吉
天降時雨
泥褌秧馬
四野畢出。
巡疇省稼。
警怠助乏之道。
才下數行飭諭。
而此不奪時之說。
尤覺犂然于中。
還之退以秋冬
雖似掣礙難行。
出秩
開倉緩急遲速
亦豈無相時闊狹之方乎。
毋或追呼及於田廬
鞭扑加於襏襫
少紓民力
毋失其時
先自本道
講修明之策。
俾爲諸道率則(爲良如敎)。
判義禁府川府使任長源議處啓目(庚申)
其所昭脫。
在於置對一路(乙仍于)。
使之就囚對供(是如乎)。
觀其爰辭條辨。
可知其衙無他客傔。
亦卽送彈文
肯綮自歸於責僧啖肉
何似向來臺臣錯發四字
風聞永感獨身乎。
前此此囚旣擢又補。
不惟惜其人。
所以惜其官名也。
官以言名。
則設有多少妄發。
務當曲護周遮
一以堲讒
以立懦。
况其年前一非妄發。
愚忠
其間節次驟躐。
未必專出於有激而爲者。
今於孟浪之事。
不令出淸江。
此囚之升沈。
無論
竊恐人人者。
因此囚而囚舌。
含膠漆。
啞者愈啞。
其爲弊殆有浮於拒人千里(兺除良)。
矧今惜乾。
尙未浹洽之澤。
左訪昌言
右勘此囚。
何異却步而求前。
一言曰使此囚還任
然後西民亦知言事之效。
能使臺參不敢衊(是置)。
卽爲放送
使之待城門還官(爲良如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