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自动笺注)
立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序
  
道東編序
息山李先生略性理大全門目
博采吾東方先輩論著而爲一部書。
十八卷
名之曰道東編。
吾道東之義也。
先生之孫將作郞敬儒
奉而示余屬爲序。
嗚呼
道之在天下
奚擇乎東西南北哉。
粤昔唐虞三代之盛。
道在二帝三王臯陶伊傅周召之身。
而使天下之人。
皆得與聞於斯道。
未有分界疆域可言矣。
自夫周室之衰。
孔孟生於鄒魯
而斯道始東。
及夫宋室之興。
程朱生於洛閩
而斯道又南。
則凡厥從遊於其門者
固多四方之人。
而亦不無隨處施敎之效。
然試觀於當日天下
則比諸三代盛時
已不慨然
而式至今日。
沈復如彼。
鴨水以西。
便成長夜乾坤
嗚呼痛哉。
尙幸吾東方自箕聖來君。
八政
本於洪範
井田之制。
宛有遺墟
當時吾道之東。
庶可想見於此
世歷千載
文獻無徵。
羅麗二氏
夷風相襲
一片靑丘
亦幾與左袵同歸矣。
天運循環
無往不復
逮入本朝
列聖右文之治。
聿追二帝三王之聖。
風敎所及
儒賢輩出
盖自圃隱鄭文忠公生於
麗末。
而爲東方理學之祖。
至我退李夫子而遂集厥大成
昭揭斯道之旨。
無異大明之麗于天。
孔孟程朱之統。
於是乎得其嫡傳
精一執中之學。
於是乎著其眞詮
宗工巨匠
岳立星羅左海之中。
遺風餘韵。
至于今未泯。
信乎今之天下
斯道之東。
惟是我朝鮮而已
從來先輩之所嘗論著
性理理氣聖賢儒學治道歷代等。
皆散在其集。
無由摠覽而會究之。
故有於斯道者
以爲恨。
先生篤實勤敏之學。
蘊涵精博之識。
凡聖經賢緯。
無所考論闡揮。
又爲之收聚諸家而彙分類別。
作爲此編。
嘉惠後人
使千載之下。
咸得開卷瞭然
吾道之東。
如是焉。
揚扢上下之際。
感發興起之餘。
亦安知無任斯道者出於其間
以重幸夫東方也耶
如是
先生此編之力。
不但東方無竆而止。
異時達之天下
亦如性理大全之書。
而使天下之人。
家誦戶讀。
則擧天下爲文明之區。
未必不兆於此矣。
所謂碩果不食之理。
愚竊三復其言而深有望焉云。
倻溪集序
倻溪先生宋公遺集二卷
一首書先生世系年譜。
書公詩文若干而已
其一附錄誌銘及㫌表
公元1785年
躋享時諸信筆而已
先生始終行治
大略備焉。
盖自麗諫議大夫冶城至公凡十六世。
冠冕奕舃蟬聯
南州淸淑之氣。
一向鍾毓如此
先生稟賦之異。
宜其迥出於人矣。
七歲而讀小學
十歲而讀孟子
十一而讀論語
逐處皆有感發勇邁之意。
孝悌忠信
吾人本分
遺親後君。
禽獸無幾
而以聖賢爲必可學而至。
先生志氣卓立
又宜其迥出於人矣。
先生受業於都杏亭之門。
其中晩。
又從晦退兩先正一時名勝遊。
質問講劘
取資益。
不可勝言
則其律己治人之一由於規矩繩準
而不越乎彝倫經法
又可槩想於此矣。
是故處而修於家則以孝敦睦
至被㫌表之典。
出而行於世則上以事君下以莅民者。
亦無所往而不得其宜。
及至乙巳之變。
執義論啓尹元衡,李芑之奸。
當時禍機潛伏
不啻如蜮弩之暗伺。
一言有忤。
輒遭中傷者。
明若觀火
先生秉直守正
確乎不撓
以爲寧剉吾骨而碎之。
不可已。
疾風勁草
虐雪之貞松
未足以喩其節。
於乎毅哉。
非其自平日有所執於
惟知義理之當如是
不知利害之爲如何者。
其孰能乃爾哉。
先生以此見嫉於壬人
畢竟賦鵩邊郡
者凡五年
始得賜環而歸。
先生時已五十七矣。
築室於高山亭
自號爲倻溪散翁
優遊自適
以終其世。
先生乙巳羣賢之一也。
宣廟御極
䨓雨大霈
先生亦得復其官。
血心赤衷
遂以炳朗宇宙
鄕人尸祝川谷院之傍以崇報焉。
於是天道不僭
公議不泯
昭昭若持左契以合。
獨其遺文盡佚於兵燹
只有此若干。
斯爲可恨
崑玉殘片
足以徵其寶彩。
附錄所載諸信筆
稱述公行蹟。
斑斑可垂諸永久不泯
亦復何憾焉。
先生後孫能謙近從我遊。
奉此來示求一言。
遂書區區之見如右
俾弁其首云。
景節公愚齋孫先生實紀序
愚嘗謂尙論古君子學者
苟其事蹟湮滅無傳
第觀其所交遊
一時諸賢。
而盛有所稱述啓發百世大賢
特有所闡揮者。
則斯其爲吾道先哲也審矣。
余以所聞
景節公愚齋孫先生
豈不誠其人乎哉
先生襄敏公之胤。
早承庭訓
篤實爲學
自在韋布
蔚然公輔之望。
及其遭際聖明
蜚颺中外
爲政院者三。
栢府者四。
長天曹者再。
出而膺藩臬者四。
則上焉而爲邦家之柱石
國門鎖鑰
焉而爲生民之父母
多士蓍龜
固可於此想像
而顧其遺文遺筆
並逸無存。
獨其都憲五條疏。
出於中廟實錄刊行之時。
南樓一絶
又得於流落人間之餘。
自今遡觀。
聲光赫然者。
殆若無從而得窺尋。
然尙賴五條之疏。
其曰講學民隱崇儉用人士習者。
具係於君德時務之切。
先生抱負經綸
此足爲全鼎之一臠
當是時去北門之禍不遠
格致誠正之說。
不顧時諱而進之者
豈不亦難矣哉
論者以詩止一絶少之。
鄭一蠧先生亦詩不過一絶而已
其爲千載之所諷誦欽仰者。
何如
可以此少之哉。
用是一時名公鉅卿士大夫
一口極其贊揚
以爲江河洪量
山岳偉器
以爲高明
繩墨自檢
以爲秉心無累
玉壺冰貯。
以爲斯文已喪。
天意難曉。
而乃若我文元公晦齋李先生
先生之甥也。
幼被薰陶
長益依仰
其於先生氣稟學力
景仰尊慕
必當有倍於他人
祭文弘大剛毅
得之天資
成行尊。
不假修爲等語。
旣出於親切摸寫之至。
而至其自道則又以爲粗識義方
皆舅之賜。
又以莅民只在愼怒一句話
把作牧民之元符。
尋常奉以周旋
思不失墜
弘大
剛毅四字
曾子所以重任致遠道者耶。
盖必爲學之得其方而篤其工。
然後德以成而行以尊。
推之以及於物。
無所往而不沛然
先生達施之具。
已足於竆養之日。
凡其震耀當世
輝暎千載者。
根本在於此。
至其愼怒一語
又與明道所謂忘怒觀理之訓。
同其意義
文元公少日佩服善誘之餘。
有味分符時所敎。
以至益有光於盛德大業者。
吾知其未必不由於是
文元公所以上承洛閩之統者。
初發端啓源。
有自先生
先生之於文元公
雖曰如延平之於考亭可矣。
於乎偉哉。
先生九世九。
奉先二冊來示余。
求弁
試閱之。
上卷則書年譜誌碣輓誄,丹密生祠涑水東江事蹟
下卷則附國寶鑑中廟實錄,權冲齋日記,東平聞見錄,神道碑廟宇上樑淸樓記,請額疏等
先生生卒年月仕宦履歷存沒哀榮爲後考信者。
大略備矣
之無似。
何敢一辭於諸名勝撰述之後
而但念先生生祠之爲涑水院也。
先祖文莊公蒼石沙西諸賢主其議。
遺蹟宛然
則義亦有所不容辭者。
忘其僭越
謹叙陋見如右云爾
謙庵先生重刊
公元1605年
謙庵先生遺稿
西厓先生編集
十二卷
敬庵盧公嘗寓河上松亭奉閱。
盡漂失于萬曆乙巳之水。
先生曾孫悔堂公旁求歷蒐。
若干篇。
年譜附錄四卷
至元壬戌刊行焉。
先生文字散落人間者宜不止此。
宗孫宗睦與諸後孫。
復爲之竭力裒稡。
得詩二十二書五十五雜著八篇而合諸舊帙。
摠幾卷。
於是士林謀欲重鋟于梓。
先生七代孫上舍氏奉以示宗魯
屬爲一言曰。
先祖問學行誼德業之實。
沙金公跋及訥隱李公序言之已詳。
族祖拙齋公卷末言之又詳。
固無待於復爲闡揚
然惟是增補顚末
不容不識
子盍勉諸。
宗魯瞿然不敢當
辭之至再而不獲命
遂謹受而敬閱焉。
則詩之上退陶老先生者二。
而其餘亦本於性情之發。
書則皆與同門諸賢相往復切磋者也。
措辭遣事。
類皆的確平實
尋常蘊蓄於中。
固已可見於此
乃若雜著八篇
其曰師門問答講錄私箚二者。
書敎大略
書字訓義
其所親炙盛德觀感興起於日有課程之間。
謹受明誨而眞切體認有問斯答之際。
篤志篤學弗得弗措者。
皆出於有爲若是
人一己百之意。
故其於讀書之時。
一字之微
一句之細。
不敢放過
而必深求力索之如彼。
况於義理大關係者。
尤豈容絲毫有所泛忽乎。
卽此觀之。
亦可見希聖造德之功。
尋常萬萬。
至於山書事蹟
先生之於往哲
其爲之崇奉衛護
布置規模
使百歲之下。
永遵無墜者。
卽一學宮中大典禮也。
非其好德之至。
而尤致意扶植名節
百世與之心融神會
足以於此哉。
惟其尊賢如是
親親之道隨之而亦盡。
世系先君遺事追遠雜儀等作
無非誠孝篤慕事亡如存。
而必欲繼志述事
無忝所生
夙興夜寐
圖報無竆之致。
有是哉。
先生之學。
有得曾子傳習之訓。
子務本之義也。
於是焉推而事君。
其當龍蛇之亂。
豐基守。
賑飢募兵粮。
以爲救民御暴之地。
使人間道行在
以致千里朝正之禮者。
盡節效忠旣盛矣。
竹嶺防守一疏
義陣立約數條。
可見籌略切當於時務。
所謂金剛一錄。
不過爲閒漫記勝之書。
而斯亦不害發舒精神
玩物適情之歸。
則並收入遺稿中。
以補元集之未備者。
豈可已乎
抑余於先生之號。
有感焉。
盖天下之受益
莫謙若也。
是故易謙
之彖曰。
天道虧盈益謙
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福謙
人道惡盈而好
天地神人之所共益。
而盈則反是
人苟知此。
自不敢不
然此猶以衆凡之有所畏而言之耳。
至於君子所以則又異於是
有見道體之無竆則設令做得堯舜事業
不過太虛中一點浮雲
進進工夫
不知何時而可足也。
尙安得少自盈而不自謙乎。
先生之以自號
意者有見於此意思
而自其遊陶門以後
不論存諸心施諸事
惟務約損
恒謹而不放。
言思拙訥惟恐其或失於巧辯
行思退遜惟恐其或失於矜傲
專以虛自牧而常如無所知無所能。
故其文辭
亦只取達意而止。
少無浮夸矜衒之意。
讀而味之。
一語不出躳行心得之餘。
恭遜讓之實。
是則先生其受天下之益。
之而日進於道。
又烏可量哉。
而厓老晩年所以斂却鴻功
寂若無者。
亦安知不從友于中益得力來耶。
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踰者也。
後之慕先生之德而仰先生之光者。
於此益思紬繹焉。
之無似。
其於弁卷之任
不敢當
而旣辭謝不獲
在外裔之末。
義亦有不容已者。
故遂略記顚末
並附陋見於後如右云爾
湖翁集序
盖當我宣仁盛際
名儒輩出
殆同岳立星羅
其中頤齋曹公先生
風節文章著焉。
鄕士林爲俎豆崇奉之。
其胤湖翁公克世之。
今觀其遺稿若干卷。
無論若文
擧皆淵源浩博。
音調瀏亮
盖自義理性情中流出來
而其末公之曾孫上舍隱公所爲狀。
又歷鋪平素。
令人不覺三復起敬
盖公幼而聰穎
已襲家庭之學。
詞藻超逸
至被一鞭千里之褒。
早年通籍
有聲望。
又况歷任郵縣。
遺愛在碑。
應旨陳疏。
聖批踰袞。
穌民救時之策。
隨處有恢。
奮筆斥姦。
直節凜然
處腴持蘗。
風肅然。
凡其經綸操執
當時無與伍。
奈之何時命齲𪙉。
賢路崎嶇
棲棘之鸞。
至中於蜮弩。
騁衢之驥。
竟騈於駑櫪。
使朝廷不得諫諍之益。
使斯民不得撫摩之澤。
斯則可歸於時
而匪公之所以輕重也。
獨其享大耋膺胡福
一時名勝
漁釣嘯詠湖山雲水之間。
以寓其蕭散之趣。
鶴髮韶顔
儼臨庠序
優優作一方之典刑
雖其沒世之後
莫不遺詩遺文而考其世。
擊節斂袵
想見名行標致
只如晨事
景仰不能已焉。
亦爲俎豆之。
噫。
天之所以報施於公者。
其止於此而已耶。
之後孫明績屬余弁一語
以此復之云。
東湖集序
愚嘗病夫世之便嬛皎厲者。
不爲巧佞欺詐
害於國之徒。
而求其資質重厚寡默
可以進於篤實爲己之學。
可以有益於世者。
則在古惟冉雍爲然
孔子引而置之門。
敎之以主敬行恕之道。
爲政得人之術。
甘受白受采
忠信之人。
方能學禮
聖人之所取。
豈不以此也歟
人品有萬不同
英發敏銳開豁明爽者。
自是易於上達之才。
非不可貴
至於堅確持守
白直履踐
得寸得尺
皆爲己物。
或有所不足焉。
是知欲人之勉於下學者。
不得不魯鈍朴茂爲尤
而彼所謂便嬛皎厲者。
不可以入於吾道之中者也。
尙足論哉。
尙足論哉。
東湖李公重厚寡默
今觀其遺集所載。
別無驚天動地言論
出類拔萃事業
平居云爲
只日用間民彝物則而已
則雖謂之魯鈍朴茂之人可矣。
寒岡鄭先生引而置之於門。
循循然有所訓誨
則其必可進於篤實爲己之學而有益世故也。
又公以世所稱三容處士家人
氣脈之流傳。
芬芳之薰襲。
自來有異於他。
負笈從師
服勤至死
其中心之至願
自量其力有以承當故也。
又安知先生之於當日
不以主敬行恕
爲政得人之法告之。
而公之無請事斯語之對。
焉知賢才之問乎。
道極至大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入於至小則禮儀威儀至於三百三千。
峻極于天者。
先生旣有所體之矣。
而三百三千之散見濂洛關閩之書。
則其以屬之公。
使重編五先生禮說者。
是非所與聞。
豈容遽爾哉。
惟其所與聞也。
旣以之修其身。
又以之齊其家。
莊恪之容。
肅穆之儀。
有如彼。
當時或以孔門有若擬之。
又能視爵祿浮雲
貧素本分
所致力者。
惟是爲先師俎豆剞劂之事而已
儆戒子姪之言。
又皆親切的當
少無近利向外之意。
嗚呼
是顧無所得而然乎哉
盖於上達則雖未知何如
而於下學則不啻其有餘。
誠使世之人。
皆如公之爲則巧佞欺詐之風永熄。
而國之所賴亦多矣。
有益如何哉。
吾故引冉雍氏之事而云云如右
非謂公之遂與彼同也。
盖亦有所病焉。
而深有取於公之資質能隨所得
皆爲己物。
未必不反賢於英發明爽者云。
秋月堂集序
自古巨人
生不遇時
埋沒草澤何限
然苟其影響之留於世者。
不至全然沈絶。
猶可卽其一二而得想像焉。
譬如伏龍卧虎
雖已亡逝之後
神變䧺嘯之在人耳目者。
宛如昨日
則其興雲烈風威靈
髣髴睹也。
立功名光耀當世
使後人景仰無竆者。
亦惟在夫其人之盛氣大力而已
尙可勳業有無
爲之軒輊也哉
余以所聞
秋月韓公
卽其人歟。
公生七歲而因長者呼韻。
應口對曰地濶靑山小。
天高白日遲。
茫茫宇宙內。
幾箇男兒
則其志槩之軒豁
可見矣。
及遭黑齒之亂。
賴天兵蕩掃。
鑾輿還京之後
以倭再動。
廟堂宰相率而爲去邠之議。
則國之存亡
在此一擧
當是時公是草野藿食一布衣也。
竄伏巖穴
以圖苟活不暇
而特其節義膽略之得於天者。
輪囷弸鬯而不自抑。
遂卽出位抗疏
以請死守都城
而親御六飛
董率三軍
壯士氣摧兇鋒
寇準澶淵之策。
旣又徒手紅衣將軍之幕。
倡義旅。
而參兵籌王愾
從來肉食者
有過之而無不及焉。
是其磊落慷慨不肯碌碌鳥獸匿。
炳炳一心
惟知爲君父死。
而必擊滅賊乃已者。
眞是宇宙間奇男兒
旣定
公車
又以試券之爲風雨漬墨
决意謝擧業。
隱居田園
以從吾所好
而視儻來軒冕
浮雲弊屣
漠然不以介於胷中
惟以考論經史。
成就後進爲事者。
何其俊偉卓犖而出尋常萬萬也。
觀其赴擧時所詠詩
有曰誰道桓文覇世
必稱堯舜便陳王一句
可見王覇之分。
素定於中。
平日之所從事
元自正當
拘儒曲士枉尺直尋者。
可望其步趣哉。
曏使公得見用於時
所謂建功名震光耀者。
直是分內事
顧乃不遇如彼。
至于今數百載
不免埋沒無稱
良足慨恨
然乃若其盛氣大力量。
不以是有加損
依舊是傑巨人而已矣。
又其遺事
不盡磨滅
當日抗言之章。
火旺倡義之蹟。
昭載於遺集
其外若文
又皆出於閎肆之餘。
多有可諷而玩。
此其影響之流傳者。
豈止如龍虎嘯之爲可想像威靈而已哉。
公之六世孫德鳳甫。
要余爲弁卷語曰。
先祖已爲鄕人之所俎豆
而猶欲得執事一言闡揚之。
遂書所感如右云爾
翠厓遺蹟
寒岡鄭文穆公
以陶門高弟。
倡導後學
當日從遊之士。
盖皆極一時之選
翠厓都公居其一焉。
雖其不
公元1807年
於時
以一司馬老於蓬蓽之下。
平生秉執
惟篤於生三一之義。
甲子适賊之變。
鄕議峻發
推公爲奮義有司之首。
投袂挺身
召募兵粮
以爲刻期追殲之地。
丁卯胡寇之亂。
雪涕攘臂
收合軍餉
以爲碎首敵愾之計。
及因旋卽平定而罷。
忠憤未已
深致意於設險御暴之術。
築城選將二策。
草疏千言而欲上之。
其言皆切中時務
此則事君之義也。
庚戌文穆公兇人而立所構誣。
與同多士
屢叫天閽
竟得伸理
辛亥退兩先正鄭仁弘詆毁
則與遠邇章甫
投疏辨破。
以衛斯道。
文穆公類編宋朝五賢禮說。
以示有國有家者日用繩尺
承命裒錄而精寫之。
以成其志。
此則事師之義也。
其丁先公之憂。
哀毁過制
喪葬與祭。
一遵家禮
母氏至孝
菽水之供。
寢處之節。
不用極。
及其遭艱守制
致毁一如前喪。
不以老衰而或怠。
此則事親之義也。
是其於三大節一事之果如何哉。
盖公於岡門。
薰炙最久。
又與張旅軒,李石潭徐樂齋諸賢。
或師或友而相講劘
博通經史。
謹飭言行
旁及天文象六八陣之法。
盖將以經綸於世。
而卒竆死不得有所展焉。
良足慨然
百世公議不泯
先朝乙巳
鄕人
並公弟洛陰公。
躋享於屛巖
斯其爲報公者歟。
日公之從五世孫必復。
以公遺事屬余爲弁卷語。
遂最其大致
此以歸之。
噫。
若公者。
盖亦無愧爲文穆公之門人者歟。
塤篪集序
公元1791年
孟子王天下不與存之樂有三。
兄弟無故居其一。
夫以分形連氣之人。
雖止無故而已
猶尙如此
况於幷稟英粹之資。
同趨聖賢之軌。
昆玉季。
日征月邁
而偕造於高明廣大之域。
有信從者衆。
以善及人也無竆
則是不愧得才育二者而有之於己矣。
其爲王天下不與存之樂。
如何哉。
然而三樂也。
從古以來兼之者盖鮮。
如只以人器若行誼功業文章並稱者。
往往有之。
而俱不足以與語於此
惟必如河南兩程夫子
武夷之二蔡先生及我東先輩中兄弟皆志同道合
推以成物者。
然後可以樂言
故愚以是而常有至難得之歎。
今閱鄭塤二先生遺集
不覺蹶然而起。
聳然而喜。
以爲二先生庶幾得全此樂者歟。
二先生生而有絶異之資。
長而有淹博之識。
觀其自幼時敬承親意。
不爐不扇。
及十一歲而上叔祖書。
要其作萬古忠臣
則其志氣大過於人。
可知矣。
弱冠而次班孟堅幽通賦及對理氣策。
如水山出
則其抱負懸遠於俗。
可知矣。
曏使屈首風塵
以求聲利
則取靑紫竹帛
易如拾芥
而觀變玩占
炳幾晦跡
屣脫公車
嗜古書者。
尤非衆凡之所可能
及其一朝心經惕然有悟。
至通汗下
遂卽從事實地之工。
立志居敬格物反躳
無一不本於古聖賢節度。
兢兢自強不息
一直上達天理
充足之餘。
發輝之盛。
足以左酬右酢。
曲當其宜。
經綸之所蘊蓄於中。
亦自有不掩者。
遠近學子
爭負笭箵而歸之。
中外卿宰
交致欵曲而薦之。
盖其蔚然爲一方之師表。
儼然昭代之耇俊。
有如是矣。
顧先生高尙不事
惟以肥遯爲樂
而自朝廷不果特加甄用
竟以一寢考終牖下
斯則時運之竆而世道之責也。
先生何與焉。
今觀塤篪凡三十餘卷
而首圖樂器塤篪音律
爲樂歌以揭之。
以形其相唱和湛樂之意。
其下詩若文
幷隨所得以次書之。
作則曰塤以標。
作則曰篪以標。
間見迭出
不曾各爲一帙
斯又古人之所未有
而篇篇皆由於儒家眞味之所發溢。
吾道正見之所流出。
不特文章爾雅
而皆可誦。
若使擧而措之當世
則其功業亦必粹然乎其一出王道矣。
是非天德爲之本而能然乎。
想其在世之日。
形雖分而爲二
志則合而爲一
交資互益而怡怡焉。
愈久不厭。
我敎爾受惓惓焉。
終始不倦
不復世間何樂可以易此。
則曏所謂王天下不與存者。
二先生於是乎庶得其眞際
而自夫兩程二蔡及我東先輩中兄與同之外
則捨先生又復有幾人哉。
若愚者兄弟無故不得
白首暮景
方抱鴒原之悲。
先生曾孫台攝甫屬一言以弁其卷。
跪讀仰羨之餘。
不覺斂袵起敬
不敢固辭
略記所感於心者。
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
梧山遺稿
達城徐君榦發。
奉其從大父梧山處士遺稿與所裒輯禮書
自順興不遠百里
示余求弁語
處士盖我大山李先生門人也。
李先生與公書及公文
稱許期待已不淺鮮
樊庵蔡相國又作銘而闡揚之。
余復何加焉。
獨念我先生門人其爲前輩無似者。
金川沙柳東巖李后山諸公
皆得親見其顔色
槩聞其緖論
而獨於公未也。
豈非同門者之切可恨者耶。
大抵先生道學
實接陶山之緖。
譬之於山則乃
泰山之自崑崙來者也。
譬之水則太湖之自黃河來者也。
是故凡厥學於其門者
亦如泰山之餘麓。
太湖下流
各隨其分量而爲峯巒陂池
指數焉。
未知其孰爲正榦
孰爲宗派
而要皆一氣相連
至若曏所稱數公。
卽其泓崢之尤特異者。
而公鼎峙並流其間
於乎偉哉。
盖公天資異凡。
行誼出倫
執親之喪則毁而成疾。
哭其忌。
至於嘔血
育兄之孤則起其死疾而奠其居。
以完宗事
自某年卽廢擧業。
專意問學
凡係理數諸書
無所究觀
而尤用力曾思兩傳。
期必融貫而後已。
用是充養旣厚。
氣象自別。
當意外橫逆。
略無所動。
及其孚尹旁達
遠邇信服
黌舍講會之席。
擧皆推公爲盟主
誘掖啓發之功居多焉。
曏使公得有遐壽
以究大業
其所以自成己以及於物者。
尤當如何
顧乃僅踰中身
奄摧長道
以若志氣之堅工夫之篤。
不免遺恨埋沒蓬蒿之下。
寧不慨然也哉
今其遺稿所載。
不過詩與文若干篇。
而詩則其意味於濂洛。
絶無流連閒漫之詠。
文則理趣本於經訓
亦無馳騁藻繪之習。
倘微所存有過於人萬萬。
則其流出性情而發爲英華者。
其孰能及此哉。
又况所裒集禮書問目
備考
精博
可以傳之久遠便於人之參訂
若公其眞無爲我先生門人哉。
於是旣爲之三復歎仰
因書陋見如右
以寓其平日未能覿德之恨云。
晩谷集序
大凡聖人之道。
精微廣博
未易洞見實體之。
然若語其要領則不過曰精思力踐而已
是故苟有能從事於此擴充才力所及者。
豈不卓然吾道中鉅匠。
師表後世也哉
余於晩谷趙公
年少九歲
而謬蒙辱與之交。
雖以山川間濶
不得源源從遊
前後凡目儀容
耳其辭氣
又得其書牘言論而心偉之者。
盖亦屢矣。
顧坐昧陋
無以仰測其底蘊
而第以管中之窺言之。
公殆所謂豪傑之士哉。
方其少日
盖習爲功令家言。
才調詞藻
出人遠甚。
滔滔之時。
因爲流循漸染不可回也易矣。
惟其家庭承襲
塤篪唱和者。
有異於他。
天資卓越
地步超逸
不待師友之有所開發指引
便能俗學之外
有吾儒家眞的妙訣
卽爲之幡然謝絶
專心一意竆理盡性之工。
平生潛究默玩者。
聖賢文字
而尤於子朱子之書。
益致其力。
大全語類等書。
編帙極其浩穰
反復繙閱
不少休廢
擧以
告人
如誦己言。
旣而從李大山九思先生質問講磨
極其歸趣
則其於此學之大綱領。
此理之大原頭。
固已覷破之無餘矣。
是故服膺發見外者
衣冠整齊也。
居處凈潔也。
言語常正大也
行事常平易也。
吐辭宏博動輒根於義理
闡人潛德未嘗浮於事實
嘗著雲橋問答而痛辨邪學未及熾盛之時。
居常訓誨後進
使不迷於趨向
則其深造自得之妙。
固非人人之所能知。
大抵特立頹波之中。
直趨上達之域。
以而撑拄東南半壁之天。
屹然爲障川之柱指南之車。
彼其犖犖焉。
倘非豪傑之士。
其孰能如是乎。
今觀其遺集凡數十卷
而類皆可誦可法。
不特文詞有炳然者而已
則其得傳於後無疑
公誠死而不朽者歟。
余自哭公以來
常切後死之歎。
今者公之猶子居信。
要我校讐而爲一言以弁之。
遂與公族孫根復共卒業
因書此而歸之。
然此特陋見如是而已
若其精思實踐之功。
聖人之道。
有能默契而高詣者。
則讀是集者有以自識之矣。
玆不縷縷云。
窩集
昔子周子發主靜二字
程子又發敬一字
而我退
老先生兼言之曰。
靜以立本
敬貫本末
盖至是而爲學之方盡矣。
主靜則敬其中而無異道
明道所以且敎人靜坐。
自家終日端坐泥塑人者。
不以是也耶。
近故上舍豐壤趙公
以黔澗先生之孫。
學於淸臺僖靖公之門。
一生受用
主靜二字
故方在世之時。
獲承拜者屢矣。
而望其容儀
聽其辭氣
則一於沈重安詳
未嘗毫髮輕浮粗率之像。
不獨待人接物有如是。
側聞平居日用之間。
鎭常如是
固意公所學必有所
是以往。
動之無不有資於靜可知
歎仰之夙矣。
乃者公之孫述師以公遺集示余。
屬爲序。
卷面靜窩二字
公所自號也。
龜湖金承宣所爲狀。
稱述公德甚備
余覽畢卽斂袵而言曰。
公之學。
其殆有見於周退陶之訓者歟。
夫人固爲萬物中最靈者。
惟其欲動情勝。
利害相攻。
而未能主靜定之
故失本然之性而違禽獸不遠
自古所患
而降後世
尤患其然
則其在定之之道。
主靜之學。
正今日之急務
而公以是自號焉。
斯已可欽者也。
觀其自幼時發願。
思欲讀書君子人
而旣長至老。
允蹈其言。
未知造理之工至於何境。
原夫所以格物致知者。
誠意正心以修其身也。
旣修其身則又當推之以及治平
治平一欵。
布衣之所可語。
惟是齊其家。
日用不可闕。
而爲異時之所當推者。
大學八條
歸結修身齊家
而公修身齊家
靡不曲盡
蚤夜孜孜
尋常勉勉
不外於此二者。
正心以上工夫
其必有不淺而深者矣。
使其見用於時
又安知不擧而措之無矣乎
盖公之立心
有病於騰理口舌者之爲。
而惟體驗之是力。
故今其遺集所載。
無論若文
類皆平易明白
敦厚切實
雖無發揮微奧之語。
一言一句
都是從躳行心得中流出來
大抵存養踐履之功。
不可誣焉。
推原本則專由主靜二字爲之田地
致得方寸常虛。
而無欲動情勝之弊。
故於凡事物之來。
是非可否
便自昭昭
去取從違之間。
戒懼一念
無時或怠。
而然於是焉靜以立本
敬貫本末之意。
大略見矣。
而此心法學力
未必不自師門啓發之者也。
如是
其爲一時之所推服後人之所景仰
又當如何也哉
余以無似
辱知奬甚厚。
故今於師之請。
不容辭者。
遂就公所自號而敢書陋見如右云。
南屛集序
余讀韓昌黎孟東野序。
觀其歷敍古今善鳴者。
因以東野不得國家之盛。
而卒竆如彼歸之於天。
其言盖亦有足悲者。
東野猶得溧陽
而死又有如昌黎者爲之友而銘其墓焉。
至於世則幷此亦不能得者。
不可勝數
不知天之於是人。
其生之也何意
其竆之也亦何意。
將爲其鳴在覊旅草野則善。
豪華富貴則不能善而然耶。
抑以與之齒者。
不與之角。
傅其翼者兩其足。
是亦理也。
昌黎所以歸之於天者。
以是夫。
南屛鄭公生於桐溪文簡公之家。
穎秀拔萃之資。
高才妙能
詞章自當日觀之。
宜若蜚颺聖朝
張文衡
而顧以之鳴於時者。
不過塲屋盛名
晩雖幸而占一司馬
終未能取嵬第登膴仕
大鳴國家之盛。
盖自九重覽其作而垂袞褒者。
不止一二矣。
使公而少得須臾無死
桂籍班。
安知非公分內物。
而奈天之不欲與何。
公於落拓日。
以其可大鳴者。
寓之於尋常唱酬之詩。
等閒題詠之什。
若是而猶有餘興。
則或彈琴弄簫。
以發其慷慨之思。
長嘯浩歌
以洩其湮欝之氣。
方其擧醇醪屬勝伴。
高酣劇談之際。
自不知者觀之。
不以爲風流迭宕之士者幾希矣。
孰知其中所存
度越
百千等。
惟以守故家風節。
昂然自持
挺然特立
以不士君子大丈夫本色者乎。
不寧惟是。
平居日用
惟篤於彝倫
孝睦之行。
播在輿誦
所處訓誨後進
使有成就者多。
又能逆睹邪說之將熾。
泮居一疏之斥。
足以觀其學之正
卽使公出而能黼黻皇猷
潤色鴻業
以售其大鳴
苟無此箇本領
安足也哉
方公之少也。
余亦嘗一見之。
甚偉其器宇
固意其所抱負必不淺鮮
今者公門諸人
方收拾散稿。
繡諸梓以傳後。
鐵城持憲周楨曁秉秀甫
請余弁一語
其爲師之誠。
亦可尙。
遂書此而歸之。
以見公之竆有甚東野
善鳴之自有其本。
不可以不大鳴少之云。
朴判尹遺事
毅愍忠壯二公殉忠錄。
自星州德峯院。
今將刊行
鄕士林皆曰公之先判尹公
勝國革命時。
有罔僕大節
事蹟不可不並載
而或者以其事蹟寂寥爲歎。
余曰無傷也。
亡如金籠巖。
淪於中土
吉冶隱隱於烏山
其外元耘谷李處士,徐掌令之倫。
表表載於國乘野史
夷考事蹟
亦何嘗有多傳於後者哉。
是知大節卓犖
只此可以震耀天壤間。
行可不問而知也。
今以公觀之。
當日事蹟不大關於名敎者。
不多傳。
固無傷也。
惟其宗社淪亡
君臣大義
不忍處於市朝異昔之地。
遐擧遠引
甘心沒齒於伽倻萬疊之中。
及至太宗王以正卿屢徵。
軒駟鍾鼎之榮。
便是分內物。
而視若浮雲
確乎不動。
惟以自靖自獻。
歸見故主爲心者。
此其炳炳赤忠
豈下於籠巖以下諸君子。
雖其細行不能詳。
大節卓犖
更有加於是者乎。
如是
子孫立慬於我朝者。
有若毅愍忠壯二公爲是
節義氣脈之流傳於後昆者。
寧可不表出而合爲一家之史。
以垂諸千百世哉。
然則鄕士林之論。
其亦非阿好
秉彝好德之所同。
可見矣。
吾故因公之十二世孫弘漢之請。
而歷敍同時諸君子之事。
見天壤間所震耀者。
自有所在
不係事蹟之多傳云。
臺巖集序
余嘗入八公山之桼溪。
拜百弗庵崔先生於其第。
其所後絶頂上
有巖特起爲臺。
之如卓節之人。
壁立千仞底氣象。
異而問之。
則曰是其名爲臺巖
先生六世大君師傅公當大明之亡。
義不
帝秦
於此山之中。
而取以自號云。
爲之慨然想象
知公寓意之有在。
而謂與旅軒張先生之立巖。
雩潭蔡公之天臺
並峙於魯東海之上。
終古不泐者也。
顧未能得詳公遺事
耿耿在心
今百弗庵曾孫孝述。
臺巖逸稿一卷示余。
請爲之序。
試閱之。
詩九十八書五記二序二跋一祭文四碣銘二賦論策各二。
其下附輓詞狀碣聾淵遺墟碑銘
一時先輩投贈題詠
凡此盖遵百弗庵遺意
噫。
公以能文章。
有名於時
其所著述
不止此。
年代久遠
散佚殆盡
爲若可恨
然卽其所咳唾之末。
平日所存
猶得髣髴其萬一。
抑此於公
亦餘事耳。
公以經行屢被朝廷之薦。
初拜爲長陵郞。
及孝廟以鳳林大君見質瀋陽也。
公之爲師傅
承命以從。
實在此時
時則主辱已極矣。
皇統已墜矣。
萬里殊方
事機叵測
而特蒙簡拔
付以保護之任者。
可見倚重之出尋常
大抵生死路頭
投袂奮起
但知竭股肱之力盡悴乃已。
直置禍福於度外。
是其忠節
如何哉。
而及旣登途
質行已發。
追及末由
西望痛哭而歸。
遂入於此山中
以沒其世。
所謂聾淵遺墟者。
卽公築室以居之所。
洞壑幽邃
人寰隔絶
黑漢天地
獨戴大明日月
自號爲臺巖
曏吾所謂與立巖天臺並峙者。
不信矣乎
雖然公之所以如是者。
又自有本焉。
盖公考縣令公龍蛇之亂。
以大丘義兵假將。
奮忠敵愾之蹟。
斑斑有可考者。
北人用事之時。
一權宰要見公二子
卽日還鄕
明哲稱焉。
則是遺風餘韵之鍾毓氣脈者。
已不淺鮮
而公又從寒岡鄭先生遊。
一時諸賢。
質問請益
而相講磨道義
存心克己
涵養本原之地。
見於日用者。
民彝物則是重。
喪親及兄。
送終諸節。
皆克致無憾
進修內行之篤旣如此
則其出處隱見之節。
安得磊落光明
而以扶樹大義
彼其犖犖乎。
後人景仰高風
其愈久而未已矣。
况有諸名勝闡揚稱述之語。
足以傳信百代者哉。
遺文雖少。
亦可知爲全鼎之一臠
且有臺巖在彼。
公當與之俱矣。
余言特識所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