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x 页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序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5H 页
道东编序
息山李先生略仿性理大全门目。博采吾东方先辈所论著而为一部书。合十八卷。名之曰道东编。盖吾道东之义也。日先生之孙将作郎敬儒。奉而示余属为序。呜呼。道之在天下。奚择乎东西南北哉。粤昔唐虞三代之盛。道在二帝三王及皋陶伊傅周召之身。而使天下之人。皆得与闻于斯道。盖未有分界疆域之可言矣。自夫周室之衰。孔孟生于邹鲁。而斯道始东。及夫宋室之兴。程朱生于洛闽。而斯道又南。则凡厥从游于其门者。固多四方之人。而亦不无随处施教之效。然试观于当日天下。则比诸三代盛时。已不胜慨然。而式至今日。陆沈复如彼。鸭水以西。便成长夜乾坤。呜呼痛哉。尚幸吾东方自箕圣来君。八政之教。本于洪范。井田之制。宛有遗墟。当时吾道之东。庶可想见于此。而世历千载。文献无徵。罗丽二氏。夷风相袭。一片青丘。亦几与左衽同归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逮入 本朝。列圣右文之治。聿追二帝三王之圣。而风教所及。儒贤辈出。盖自圃隐郑文忠公生于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5L 页
丽末。而为东方理学之祖。至我退陶李夫子而遂集厥大成。昭揭斯道之旨。无异大明之丽于天。而孔孟程朱之统。于是乎得其嫡传。精一执中之学。于是乎著其真诠。宗工巨匠。岳立星罗于左海之中。而遗风馀韵。至于今未泯。信乎今之天下。斯道之东。惟是我朝鲜而已。顾从来先辈之所尝论著。如性理理气圣贤诸儒学术治道历代等。皆散在其集。无由得总览而会究之。故有志于斯道者。常以为恨。乃先生以笃实勤敏之学。蕴涵泓精博之识。于凡圣经贤纬。无所不考论阐挥。又为之收聚诸家而汇分类别。作为此编。以嘉惠后人。使千载之下。咸得开卷瞭然。知吾道之东。果如是焉。则扬扢上下之际。感发兴起之馀。亦安知无任斯道者出于其间。以重幸夫东方也耶。诚如是。先生此编之力。不但于东方为无穷而止。异时达之天下。亦如性理大全之书。而使天下之人。家诵户读。则举天下为文明之区。未必不兆于此矣。易所谓硕果不食之理。愚窃三复其言而深有望焉云。
倻溪集序
倻溪先生宋公遗集二卷。其一首书先生世系年谱。次书公诗文若干篇而已。其一附录状志铭及㫌表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6H 页
跻享时诸信笔而已。然先生之始终行治。亦大略备焉。盖自丽谏议大夫冶城君至公凡十六世。冠冕奕舄蝉联。南州清淑之气。一向钟毓如此。则先生禀赋之异。宜其迥出于人矣。七岁而读小学。十岁而读孟子。十一而读论语。逐处皆有感发勇迈之意。谓孝悌忠信。是吾人本分。遗亲后君。去禽兽无几。而以圣贤为必可学而至。则先生志气之卓立。又宜其迥出于人矣。先生始受业于都杏亭之门。迨其中晚。又从晦退两先正暨一时诸名胜游。质问讲劘。以取资益。不可胜言。则其律己治人之一由于规矩绳准。而不越乎彝伦经法。又可槩想于此矣。是故处而修于家则以孝友敦睦。至被㫌表之典。出而行于世则上以事君下以莅民者。亦无所往而不得其宜。及至乙巳之变。以执义论 启尹元衡,李芑之奸。则当时祸机之潜伏。不啻如蜮弩之暗伺。一言有忤。辄遭中伤者。明若观火。而先生秉直守正。确乎不挠。至以为宁剉吾骨而碎之。此不可已。疾风之劲草。虐雪之贞松。犹未足以喻其节。于乎毅哉。非其自平日有所执于中。惟知义理之当如是。而不知利害之为如何者。其孰能乃尔哉。先生遂以此见嫉于壬人。毕竟赋鵩于边郡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6L 页
者凡五年。始得 赐环而归。则先生时已五十七矣。遂筑室于高山亭。自号为倻溪散翁。而优游自适。以终其世。先生盖乙巳群贤之一也。及 宣庙御极。䨓雨大霈。则先生亦得复其官。而血心赤衷。遂以炳朗于宇宙。乡人又尸祝于川谷院之傍以崇报焉。于是而天道之不僭。公议之不泯。盖昭昭若持左契以合。独其遗文尽佚于兵燹。只有此若干。斯为可恨。然昆玉残片。犹足以徵其宝彩。而附录所载诸信笔。其称述公行迹。又斑斑可垂诸永久而不泯。亦复何憾焉。先生后孙能谦近从我游。奉此卷来示求一言。遂书区区之见如右。俾弁其首云。
景节公愚斋孙先生实纪序
愚尝谓尚论古君子之学者。苟其事迹湮灭无传。第观其所交游。皆一时诸贤。而盛有所称述所启发为百世大贤。而特有所阐挥者。则斯其为吾道中先哲也审矣。余以所闻。若景节公愚斋孙先生。岂不诚其人乎哉。先生以襄敏公之胤。早承庭训。笃实为学。自在韦布。蔚然有公辅之望。及其遭际 圣明。蜚飏中外。凡为政院者三。长柏府者四。长天曹者再。出而膺藩臬者四。则上焉而为邦家之柱石。国门之锁钥。下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7H 页
焉而为生民之父母。多士之蓍龟。固可于此焉想像。而顾其遗文遗笔。并逸无存。独其都宪时五条疏。出于 中庙实录刊行之时。岭南楼诗一绝。又得于流落人间之馀。自今溯观。其声光之赫然者。殆若无从而得窥寻。然尚赖五条之疏。其曰讲学曰民隐曰崇俭曰用人曰士习者。具系于君德时务之切。在先生所抱负经纶。此足为全鼎之一脔。当是时去北门之祸不远。而格致诚正之说。又不顾时讳而进之者。岂不亦难矣哉。论者以诗止一绝少之。然郑一蠹先生亦诗不过一绝而已。其为千载之所讽诵而钦仰者。果何如。而可以此少之哉。用是一时名公钜卿贤士大夫。咸一口极其赞扬。或以为江河之洪量。山岳之伟器。或以为学臻高明。绳墨自检。或以为秉心无累。玉壶冰贮。或以为斯文已丧。天意难晓。而乃若我文元公晦斋李先生。即先生之甥也。幼被薰陶。长益依仰。其于先生之气禀学力。景仰尊慕。必当有倍于他人。祭文中弘大刚毅。得之天资。德成行尊。不假修为等语。既出于亲切摸写之至。而至其自道则又以为粗识义方。皆舅之赐。又以莅民之只在慎怒一句话。把作牧民之元符。寻常奉以周旋。思不失坠。夫弘大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7L 页
刚毅四字。非曾子所以胜重任而致远道者耶。盖必为学之得其方而笃其工。然后德以成而行以尊。推之以及于物。无所往而不沛然。则先生达施之具。已足于穷养之日。凡其震耀当世。辉映千载者。其根本都在于此。至其慎怒一语。又与明道所谓忘怒观理之训。同其意义。则文元公自少日佩服善诱之馀。尤有味于分符时所教。以至益有光于盛德大业者。吾知其未必不由于是。则文元公所以上承洛闽之统者。其初发端启源。实有自于先生。而先生之于文元公。虽曰如延平之于考亭可矣。于乎伟哉。日先生之九世孙纶九。奉先生实记二册来示余。求弁文。试阅之。上卷则书年谱志碣挽诔,丹密生祠涑水东江院事迹等文。下卷则附国朝宝鉴, 中庙实录,权冲斋日记,东平尉闻见录,神道碑铭庙宇上梁,文濯清楼记,请 额疏等文。凡先生之生卒年月仕宦履历及存没哀荣之为后学考信者。大略备矣。余之无似。何敢赞一辞于诸名胜撰述之后。而但念先生生祠之为涑水院也。吾先祖文庄公与苍石沙西诸贤实主其议。遗迹尚宛然。则义亦有所不容辞者。故忘其僭越。谨叙陋见如右云尔。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8H 页
谦庵先生集重刊序
谦庵先生遗稿。西厓先生所编集。本十二卷。而敬庵卢公尝寓河上松亭奉阅。尽漂失于万历乙巳之水。先生曾孙悔堂公旁求历蒐。得若干篇。并年谱附录为四卷。至 元陵壬戌始刊行焉。然先生文字之散落人间者宜不止此。故宗孙宗睦与诸后孙。复为之竭力裒稡。凡得诗二十二书五十五杂著八篇而合诸旧帙。总几卷。于是士林谋欲重锓于梓。先生七代孙上舍象春氏奉以示宗鲁。属为一言曰。吾先祖问学行谊德业之实。鹤沙金公跋及讷隐李公序言之已详。族祖拙斋公于卷末言之又详。固无待于复为阐扬。然惟是增补颠末。不容不识。子盍勉诸。宗鲁瞿然不敢当。辞之至再而不获命。遂谨受而敬阅焉。则诗之上退陶老先生者二。而其馀亦本于性情之发。书则皆与同门诸贤相往复切磋者也。而措辞遣事。类皆的确平实。寻常所蕴蓄于中。固已可见于此。乃若杂著八篇。其曰师门问答讲录私劄二者。或书教诱大略。或书字句训义。其所以亲炙盛德而观感兴起于日有课程之间。谨受明诲而真切体认于有问斯答之际。笃志笃学弗得弗措者。皆出于有为若是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8L 页
人一己百之意。故其于读书之时。虽一字之微。一句之细。亦不敢放过。而必深求力索之如彼。则况于义理之大关系者。尤岂容丝毫有所泛忽乎。即此观之。亦可见希圣造德之功。出寻常万万。而至于吴山书院事迹。则先生之于往哲。其为之崇奉卫护。而布置规模。使百岁之下。永遵无坠者。即一学宫中大典礼也。非其好德之至。而尤致意于扶植名节。旷百世与之心融神会。曷足以与于此哉。惟其尊贤如是。故亲亲之道随之而亦尽。世系录先君遗事追远杂仪等作。无非诚孝笃慕事亡如存。而必欲继志述事。以无忝所生。夙兴夜寐。以图报无穷之致。有是哉。先生之学。其有得于曾子传习之训。有子务本之义也。于是焉推而事君。其当龙蛇之乱。以丰基守。赈饥荒募兵粮。以为救民御暴之地。又使人从间道诣 行在。以致数千里朝正之礼者。其尽节效忠既盛矣。而竹岭防守一疏。义阵立约数条。又可见筹略之切当于时务。惟所谓金刚一录。不过为閒漫记胜之书。而斯亦不害为发舒精神。玩物适情之归。则并收入于遗稿中。以补元集之未备者。又岂可已乎。抑余于先生之号。窃有感焉。盖天下之受益。莫谦若也。是故在易谦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9H 页
之彖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者天地神人之所共益。而盈则反是。人苟知此。自不敢不谦。然此犹以众凡之有所畏而言之耳。至于君子之所以谦则又异于是。苟有见于道体之无穷则设令做得尧舜事业。不过如太虚中一点浮云。而进进工夫。不知何时而可足也。尚安得少自盈而不自谦乎。先生之以谦自号。意者实有见于此个意思。而自其游陶门以后。不论存诸心施诸事。惟务约损。恒谨而不放。言思拙讷而惟恐其或失于巧辩。行思退逊而惟恐其或失于矜傲。专以虚自牧而常如无所知无所能。故其文辞。亦只取达意而止。少无浮夸矜衒之意。读而味之。无一语不出于躬行心得之馀。温恭逊让之实。是则先生之谦其受天下之益。由之而日进于道。又乌可量哉。而厓老晚年所以敛却鸿功。寂若无者。亦安知不从友于中益得力来耶。且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者也。后之慕先生之德而仰先生之光者。盍于此益思䌷绎焉。余之无似。其于弁卷之任。固不敢当。而既辞谢不获。且在外裔之末。义亦有不容已者。故遂略记颠末。并附陋见于后如右云尔。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79L 页
湖翁集序
盖当我 宣仁盛际。名儒辈出。殆同岳立星罗。而其中有颐斋曹公先生。以风节文章著焉。乡士林为俎豆而崇奉之。其胤湖翁公克世之。今观其遗稿若干卷。则无论诗若文。举皆渊源浩博。音调浏亮。盖自义理性情中流出来。而其末公之曾孙故上舍老隐公所为状。又历铺平素。令人不觉三复而起敬。盖公幼而聪颖。已袭家庭之学。词藻超逸。至被一鞭千里之褒。早年通籍。蔚有声望。又况历任邮县。遗爱在碑。应旨陈疏。 圣批踰衮。稣民救时之策。随处有恢。而奋笔斥奸。直节凛然。处腴持檗。清风肃然。凡其经纶操执。在当时殆无与伍。而奈之何时命龋𪙉。贤路崎岖。栖棘之鸾。至中于蜮弩。骋衢之骥。竟骈于驽枥。使 朝廷不得受谏诤之益。使斯民不得咸抚摩之泽。斯则可归讥于时。而匪公之所以轻重也。独其享大耋膺胡福。与一时诸名胜。渔钓啸咏于湖山云水之间。以寓其萧散之趣。鹤发韶颜。俨临庠序。优优作一方之典刑。虽其没世之后。莫不诵遗诗读遗文而考其世。击节敛衽。想见其名行标致。只如隔晨事。而景仰之不能已焉。亦为俎豆之。噫。天之所以报施于公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0H 页
其止于此而已耶。公之后孙明绩属余弁一语。遂以此复之云。
东湖集序
愚尝病夫世之便嬛皎厉者。鲜不为巧佞欺诈。害于国之徒。而求其资质之重厚寡默。可以进于笃实为己之学。又可以有益于世者。则在古惟冉雍氏为然。故孔子引而置之门。教之以主敬行恕之道。为政得人之术。盖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方能学礼。则圣人之所取。岂不以此也欤。且人品有万不同。其英发敏锐开豁明爽者。自是易于上达之才。而非不可贵。然至于坚确持守。白直履践。得寸得尺。皆为己物。则或有所不足焉。是知欲人之勉于下学者。不得不以鲁钝朴茂为尤。而彼所谓便嬛皎厉者。决不可以入于吾道之中者也。尚足论哉。尚足论哉。东湖李公重厚寡默。今观其遗集所载。别无惊天动地之言论。出类拔萃之事业。平居云为。只日用间民彝物则而已。则虽谓之鲁钝朴茂之人可矣。然寒冈郑先生引而置之于门。循循然有所训诲。则其必可进于笃实为己之学而有益于世故也。又公以世所称三容处士家人。其气脉之流传。芬芳之薰袭。自来有异于他。则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0L 页
负笈从师。服勤至死。亦其中心之至愿。而自量其力有以承当故也。又安知先生之于当日。不以主敬行恕。为政得人之法告之。而公之无请事斯语之对。焉知贤才之问乎。夫道极于至大则发育万物而峻极于天。入于至小则礼仪威仪至于三百三千。峻极于天者。先生既有所体之矣。而三百三千之散见于濂洛关闽之书。则其以属之公。使重编五先生礼说者。是非有所与闻。岂容遽尔哉。惟其有所与闻也。故既以之修其身。又以之齐其家。庄恪之容。肃穆之仪。有如彼。而当时或以孔门之有若拟之。又能视爵禄如浮云。守贫素为本分。而所致力者。惟是为先师地俎豆剞劂之事而已。儆戒子侄之言。又皆亲切的当。少无近利向外之意。呜呼。是顾无所得而然乎哉。盖于上达则虽未知其何如。而于下学则不啻其有馀。诚使世之人。皆如公之为则巧佞欺诈之风永熄。而国之所赖亦多矣。其有益果如何哉。吾故引冉雍氏之事而云云如右。非谓公之遂与彼同也。盖亦有所病焉。而深有取于公之资质能随所得。皆为己物。未必不反贤于英发明爽者云。
秋月堂集序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1H 页
自古杰巨人。生不遇时。埋没草泽者何限。然苟其影响之留于世者。或不至全然沈绝。则犹可即其一二而得想像焉。譬如伏龙卧虎。虽已亡逝之后。其神变雄啸之在人耳目者。宛如昨日。则其兴云烈风之威灵。可髣髴睹也。盖立功名震光耀于当世。使后人景仰无穷者。亦惟在夫其人之盛气魄大力量而已。尚可以勋业之有无。为之轩轾也哉。余以所闻。若秋月堂韩公。即其人欤。公生七岁而因长者呼韵。即应口对曰地阔青山小。天高白日迟。茫茫宇宙内。几个是男儿。则其志槩之轩豁。已可见矣。及遭黑齿之乱。赖天兵荡扫。而 銮舆还京之后。以倭再动。庙堂诸宰相率而为去邠之议。则国之存亡。在此一举。当是时公是草野藿食之一布衣也。惟窜伏岩穴。以图苟活之不暇。而特其节义胆略之得于天者。轮囷弸鬯而不自抑。故遂即出位抗疏。以请死守都城。而 亲御六飞。董率三军。壮士气摧凶锋。如寇准,澶渊之策。既又徒手往红衣将军之幕。以倡义旅。而参兵筹敌王忾。比从来肉食者。有过之而无不及焉。是其磊落慷慨不肯碌碌效鸟兽匿。炳炳一心。惟知为 君父死。而必击灭贼乃已者。真是宇宙间奇男儿。乱既定。赴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1L 页
公车。又以试券之为风雨渍墨。即决意谢举业。隐居田园。以从吾所好。而视傥来轩冕。如浮云弊屣。漠然不以介于胸中。惟以考论经史。成就后进为事者。又何其俊伟卓荦而出寻常万万也。观其赴举时所咏诗。有曰谁道桓文能霸世。必称尧舜便陈王一句。则可见王霸之分。素定于中。而平日之所从事。元自正当。岂拘儒曲士枉尺直寻者。所可望其步趣哉。向使公得见用于时。则所谓建功名震光耀者。直是分内事。而顾乃不遇如彼。至于今数百载。不免于埋没无称。良足慨恨。然乃若其盛气魄大力量。不以是有所加损。依旧是杰巨人而已矣。又其遗事。犹不尽磨灭。当日抗言之章。火旺倡义之迹。昭载于遗集。其外诗若文。又皆出于闳肆之馀。多有可讽而玩。此其影响之流传者。岂止如龙变虎啸之为可想像其威灵而已哉。公之六世孙德凤甫。要余为弁卷语曰。吾先祖已为乡人之所俎豆。而犹欲得执事一言以阐扬之。遂书所感如右云尔。
翠厓遗迹序
寒冈郑文穆公。以陶门高弟。倡导后学。当日从游之士。盖皆极一时之选。而翠厓都公居其一焉。虽其不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2H 页
遇于时。以一司马老于蓬荜之下。而平生秉执。惟笃于生三事一之义。当甲子适贼之变。乡议峻发。推公为奋义有司之首。则投袂挺身。召募兵粮。以为刻期追歼之地。丁卯胡寇之乱。雪涕攘臂。收合军饷。以为碎首敌忾之计。及因旋即平定而罢。则忠愤未已。深致意于设险御暴之术。以筑城选将二策。草疏屡千言而欲上之。其言皆切中时务。此则事君之义也。庚戌文穆公被凶人朴而立所构诬。则与同门多士。屡叫 天阍。竟得伸理。辛亥晦退两先正为郑仁弘所诋毁。则与远迩章甫。投疏辨破。以卫斯道。文穆公类编宋朝五贤礼说。以示有国有家者日用绳尺。则承命裒录而精写之。以成其志。此则事师之义也。其丁先公之忧。哀毁过制。丧葬与祭。一遵家礼。奉母氏至孝。菽水之供。寝处之节。靡不用极。及其遭艰守制。致毁一如前丧。不以老衰而或怠。此则事亲之义也。是其于三大节一事之果如何哉。盖公于冈门。薰炙最久。又与张旅轩,李石潭,徐乐斋诸贤。或师或友而相讲劘。博通经史。谨饬言行。又旁及天文易象六韬八阵之法。盖将以经纶于世。而卒穷死不得有所展焉。良足慨然。然百世之公议不泯。 先朝乙巳。乡人士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2L 页
并公弟洛阴公。跻享于屏岩祠。斯其为报公者欤。日公之从五世孙必复。以公遗事属余为弁卷语。遂最其大致。书此以归之。噫。若公者。盖亦无愧为文穆公之门人者欤。
埙篪集序
孟子论王天下不与存之乐有三。兄弟无故居其一。夫以分形连气之人。虽止无故而已。犹尚如此。况于并禀英粹之资。同趋圣贤之轨。金昆玉季。日征月迈。而偕造于高明广大之域。又有信从者众。以善及人也无穷。则是并不愧怍得才育二者而有之于己矣。其为王天下不与存之乐。为如何哉。然而此三乐也。从古以来兼之者盖鲜。如只以人器若行谊若功业文章并称者。亦往往有之。而俱不足以与语于此。惟必如河南之两程夫子。武夷之二蔡先生及我东先辈中兄弟皆志同道合。推以成物者。然后方可以此乐言。故愚窃以是而常有至难得之叹。今阅郑埙叟篪叟二先生遗集。不觉蹶然而起。耸然而喜。以为二先生其庶几得全此乐者欤。二先生生而有绝异之资。长而有淹博之识。观其自幼时敬承亲意。而冬不炉夏不扇。及十一岁而上叔祖书。要其作万古忠臣。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3H 页
则其志气之大过于人。已可知矣。弱冠而次班孟坚幽通赋及对理气策。如水涌山出。则其抱负之悬远于俗。又可知矣。向使屈首风尘。以求声利。则取青紫登竹帛。可易如拾芥。而观变玩占。炳几晦迹。屣脱公车。炙嗜古书者。尤非众凡之所可能。及其一朝读心经而惕然有悟。至通身汗下。遂即从事于实地之工。立志居敬与格物反躬。无一不本于古圣贤节度。而兢兢焉自强不息。以一直上达乎天理。其充足之馀。发辉之盛。又足以左酬右酢。曲当其宜。而经纶之所蕴蓄于中。亦自有不掩者。故远近学子。争负笭箵而归之。中外卿宰。交致款曲而荐之。盖其蔚然为一方之师表。俨然为昭代之耇俊。有如是矣。顾先生高尚不事。惟以肥遁为乐。而自 朝廷亦不果特加甄用。竟以一寝郎考终于牖下。斯则时运之穷而世道之责也。于先生何与焉。今观埙篪录凡三十馀卷。而首图乐器之埙篪与音律。并为乐歌以揭之。以形其相唱和共湛乐之意。其下诗若文。并随所得以次书之。兄作则曰埙以标。弟作则曰篪以标。间见迭出。不曾各为一帙。斯又古人之所未有。而篇篇皆由于儒家真味之所发溢。吾道正见之所流出。不特文章尔雅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3L 页
而皆可诵。若使举而措之当世。则其功业亦必粹然乎其一出于王道矣。是非有天德为之本而能然乎。想其在世之日。形虽分而为二。志则合而为一。交资互益而怡怡焉。愈久不厌。我教尔受而惓惓焉。终始不倦。不复知世间何乐可以易此。则向所谓王天下不与存者。二先生于是乎庶得其真际。而自夫两程二蔡及我东先辈中兄弟与同之外。则舍先生而又复有几人哉。若愚者兄弟无故亦不得。白首暮景。方抱鸰原之悲。先生曾孙台摄甫属一言以弁其卷。跪读仰羡之馀。益不觉敛衽而起敬。遂不敢固辞。略记所感于心者。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
梧山遗稿序
达城徐君干发。奉其从大父梧山处士遗稿与所裒辑礼书。自顺兴不远数百里。示余求弁语。处士盖我大山李先生门人也。李先生与公书及状公文。其称许期待已不浅鲜。樊庵蔡相国又作铭而阐扬之。余复何加焉。独念我先生门人其为前辈于无似者。如金川沙柳东岩,李后山诸公。皆得亲见其颜色。槩闻其绪论。而独于公未也。玆岂非同门者之切可恨者耶。大抵我先生道学。实接陶山之绪。譬之于山则乃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4H 页
泰山之自昆崙来者也。譬之于水则乃太湖之自黄河来者也。是故凡厥学于其门者。亦如泰山之馀麓。太湖之下流。各随其分量而为峰峦陂池。可指数焉。虽未知其孰为正干。孰为宗派。而要皆一气脉相连。至若向所称数公。即其泓峥之尤特异者。而公又鼎峙并流于其间。于乎伟哉。盖公天资异凡。行谊出伦。执亲之丧则毁而成疾。哭其忌。至于呕血。育兄之孤则起其死疾而奠其居。以完宗事。自某年即废举业。而专意问学。凡系理数诸书。无所不究观。而尤用力于曾思两传。期必融贯而后已。用是充养既厚。气象自别。虽当意外横逆。略无所动。及其孚尹旁达。远迩信服。则黉舍讲会之席。举皆推公为盟主。诱掖启发之功居多焉。向使公得有遐寿。以究大业。则其所以自成己以及于物者。尤当如何。而顾乃仅踰中身。奄摧长道。以若志气之坚工夫之笃。不免抱遗恨埋没于蓬蒿之下。宁不慨然也哉。今其遗稿所载。不过诗与文若干篇。而诗则其意味本于濂洛。绝无流连閒漫之咏。文则其理趣本于经训。亦无驰骋藻绘之习。倘微所存有过于人万万。则其流出性情而发为英华者。其孰能及此哉。又况所裒集礼书问目。明备考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4L 页
据精博。可以传之久远而便于人之参订。若公其真无愧为我先生门人哉。余于是既为之三复叹仰。因书陋见如右。以寓其平日未能觌德之恨云。
晚谷集序
大凡圣人之道。精微广博。有未易洞见而实体之。然若语其要领则不过曰精思力践而已。是故苟有能从事于此而扩充其才力之所及者。岂不卓然为吾道中钜匠。而师表乎后世也哉。余于晚谷赵公。其年少九岁。而谬蒙辱与之交。虽以山川之间阔。不得源源从游。前后凡目其仪容。耳其辞气。又得其书牍言论而心伟之者。盖亦屡矣。顾坐昧陋。无以仰测其底蕴。而第以管中之窥言之。公殆所谓豪杰之士哉。方其少日。盖习为功令家言。其才调词藻。既出人远甚。当滔滔之时。因为流循渐染而不可回也易矣。惟其家庭之承袭。埙篪之唱和者。有异于他。而天资卓越。地步超逸。故不待师友之有所开发指引。而便能觉俗学之外。有吾儒家真的妙诀。即为之幡然谢绝。而专心一意于穷理尽性之工。平生所潜究默玩者。皆圣贤文字。而尤于子朱子之书。益致其力。如大全语类等书。编帙极其浩穰。而反复翻阅。不少休废。举以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5H 页
告人。如诵己言。既而从李大山金九思两先生质问讲磨。以极其归趣。则其于此学之大纲领。此理之大原头。固已觑破之无馀矣。是故其服膺而发见于外者。衣冠常整齐也。居处常净洁也。言语常正大也。行事常平易也。吐辞宏博而动辄根于义理。阐人潜德而未尝浮于事实。尝著云桥问答而痛辨邪学于未及炽盛之时。居常训诲后进。使不迷于趋向。则其深造自得之妙。固非人人之所能知。而大抵特立于颓波之中。直趋于上达之域。以而撑拄夫东南半壁之天。而屹然为障川之柱指南之车。若彼其荦荦焉。倘非豪杰之士。其孰能如是乎。今观其遗集凡数十卷。而类皆可诵可法。不特其文词有炳然者而已。则其得传于后无疑。若公诚死而不朽者欤。余自哭公以来。常切后死之叹。今者公之犹子居信。要我校雠而为一言以弁之。遂与公族孙根复共卒业。因书此而归之。然此特陋见如是而已。若其精思实践之功。于圣人之道。有能默契而高诣者。则读是集者当有以自识之矣。玆不缕缕云。
静窝集序
昔子周子发主静二字。子程子又发敬一字。而我退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5L 页
陶老先生又兼言之曰。静以立本。敬贯本末。盖至是而为学之方尽矣。然主静则敬在其中而无异道。此明道所以且教人静坐。而自家之终日端坐如泥塑人者。其不以是也耶。近故上舍丰壤赵公。以黔涧先生之孙。学于清台权僖靖公之门。一生受用。惟主静二字。故方其在世之时。余获承拜者屡矣。而望其容仪。听其辞气。则一于沈重安详。未尝有毫发轻浮粗率之像。且不独待人接物有如是。侧闻其平居日用之间。镇常如是。固意公所学必有所本。率是以往。其动之无不有资于静可知。而叹仰之夙矣。乃者公之孙述师以公遗集示余。属为序。而卷面静窝二字。即公所自号也。又龟湖金承宣所为状。称述公德行甚备。余览毕即敛衽而言曰。公之学。其殆有见于周程退陶之训者欤。夫人固为万物中最灵者。然惟其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而未能主静以定之。故失其本然之性而违禽兽不远。此自古所患。而降及后世。尤患其然。则其在定之之道。主静之学。正今日之急务。而公乃以是而自号焉。斯已可钦者也。观其自幼时发愿。思欲读书为君子人。而既长至老。允蹈其言。虽未知造理之工至于何境。而原夫所以格物致知者。将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6H 页
欲诚意正心以修其身也。既修其身则又当推之以及于齐治平。而治平一款。非布衣之所可语。惟是齐其家。乃日用之不可阙。而为异时之所当推者。故大学八条。其归结在修身齐家。而公于修身齐家。靡不曲尽。蚤夜孜孜。寻常勉勉。不外于此二者。则正心以上之工夫。其必有不浅而深者矣。使其见用于时。又安知不举而措之无难矣乎。盖公之立心。深有病于腾理口舌者之为。而惟体验之是力。故今其遗集所载。无论诗若文。类皆平易明白。敦厚切实。虽无发挥微奥之语。而一言一句。都是从躬行心得中流出来。大抵存养践履之功。有不可诬焉。然推原其本则专由主静二字为之田地。致得方寸常虚。而无欲动情胜之弊。故于凡事物之来。是非可否。便自昭昭。而去取从违之间。戒惧一念。无时或怠。而然于是焉静以立本。敬贯本末之意。大略见矣。而此个心法与学力。亦未必不自师门而启发之者也。夫如是。其为一时之所推服与后人之所景仰。又当如何也哉。余以无似。辱知奖甚厚。故今于述师之请。有不容辞者。遂就公所自号而敢书陋见如右云。
南屏集序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6L 页
余读韩昌黎送孟东野序。观其历叙古今善鸣者。因以东野之不得鸣国家之盛。而卒穷如彼归之于天。其言盖亦有足悲者。然东野犹得溧阳尉。而死又有如昌黎者为之友而铭其墓焉。至于后世则并此亦不能得者。有不可胜数。不知天之于是人。其生之也何意。其穷之也亦何意。将为其鸣在羁旅草野则善。在豪华富贵则不能善而然耶。抑以与之齿者。不与之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亦理也。昌黎所以归之于天者。其以是夫。南屏郑公生于桐溪文简公之家。以颖秀拔萃之资。有高才妙能。为词章自当日观之。宜若蜚飏 圣朝。主张文衡。而顾以之鸣于时者。不过场屋间盛名。晚虽幸而占一司马。终未能取嵬第登膴仕。以大鸣国家之盛。盖自 九重览其作而垂 衮褒者。不止一二矣。使公而少得须臾无死。彼桂籍笋班。安知非公分内物。而奈天之不欲与何。公于落拓日。以其可大鸣者。寓之于寻常唱酬之诗。等閒题咏之什。若是而犹有馀兴。则或弹琴弄箫。以发其慷慨之思。或长啸浩歌。以泄其湮郁之气。方其举醇醪属胜伴。高酣剧谈之际。自不知者观之。其不以为风流迭宕之士者几希矣。夫孰知其中之所存。乃度越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7H 页
百千等。惟以守故家风节。而昂然自持。挺然特立。以不失士君子大丈夫本色者乎。不宁惟是。平居日用。惟笃于彝伦。孝睦之行。播在舆诵。随所处训诲后进。使有成就者多。又能逆睹邪说之将炽。泮居一疏之斥。足以观其学之正。即使公出而能黼黻皇猷。润色鸿业。以售其大鸣。苟无此个本领。亦安足贵也哉。方公之少也。余亦尝一见之。甚伟其器宇。固意其所抱负必不浅鲜。今者公门下诸人。方收拾散稿。绣诸梓以传后。而铁城李持宪周桢暨秉秀甫。请余弁一语。其为师之诚。亦可尚。遂书此而归之。以见公之穷有甚于东野。而善鸣之自有其本。有不可以不大鸣少之云。
朴判尹遗事序
朴毅悯,忠壮二公殉忠录。自星州德峰院。今将刊行。而乡士林皆曰公之先判尹公。当胜国革命时。有罔仆大节。其事迹不可不并载。而或者以其事迹之寂寥为叹。余曰无伤也。丽亡如金笼岩。沦于中土。吉冶隐隐于乌山。其外元耘谷,李处士,徐掌令之伦。皆表表载于国乘野史。而夷考其事迹。亦何尝有多传于后者哉。是知大节卓荦。则只此可以震耀于天壤间。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7L 页
馀行可不问而知也。今以公观之。当日事迹之不大关于名教者。虽不多传。固无伤也。惟其痛宗社之沦亡。秉君臣之大义。不忍处于市朝异昔之地。而遐举远引。甘心没齿于伽倻万叠之中。及至我 太宗大王以正卿屡徵。轩驷钟鼎之荣。便是分内物。而视若浮云。确乎不动。惟以自靖自献。归见故主为心者。此其炳炳赤忠。岂下于笼岩以下诸君子。虽其细行之不能详。而大节之卓荦。更有加于是者乎。夫如是。其子孙之立慬于我 朝者。乃有若毅悯,忠壮二公之为是。其节义气脉之流传于后昆者。宁可不表出而合为一家之史。以垂诸千百世哉。然则乡士林之论。其亦非阿好。而秉彝好德之所同。斯可见矣。吾故因公之十二世孙弘汉之请。而历叙同时诸君子之事。以见天壤间所震耀者。自有所在。而不系乎事迹之多传云。
台岩集序
余尝入八公山之桼溪。拜百弗庵崔先生于其第。见其所居后绝顶上。有岩特起为台。望之如卓节之人。有壁立千仞底气象。异而问之。则曰是其名为台岩。而先生六世祖 大君师傅公当 大明之亡。义不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8H 页
帝秦。隐于此山之中。而取以自号云。为之慨然想象。知公寓意之有在。而谓与旅轩张先生之立岩。雩潭蔡公之天台。并峙于鲁连东海之上。盖终古不泐者也。顾未能得详公遗事。常耿耿在心。今百弗庵之曾孙孝述。以台岩逸稿一卷示余。请为之序。试阅之。诗九十八书五记二序二跋一祭文四碣铭二赋一论策各二。其下附挽词状碣聋渊遗墟碑铭。公一时诸先辈投赠题咏。凡此盖遵百弗庵遗意云。噫。公以能文章。有名于时。其所著述。宜不止此。而年代久远。散佚殆尽。为若可恨。然即其所馀咳唾之末。而平日所存。犹得髣髴其万一。抑此于公。亦馀事耳。公以经行屡被 朝廷之荐。初拜为 长陵郎。及 孝庙以凤林大君见质于沈阳也。公之为师傅。承 命以从。实在此时。而时则 主辱已极矣。 皇统已坠矣。万里殊方。事机叵测。而特蒙 简拔。付以保护之任者。可见倚重之出于寻常。然大抵是生死路头。公投袂奋起。但知竭股肱之力而尽悴乃已。直置祸福于度外。是其忠节。为如何哉。而及既登途。闻 质行已发。追及末由。故西望痛哭而归。遂入于此山中。以没其世。所谓聋渊遗墟者。即公筑室以居之所。而洞壑幽邃。
立斋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第 488L 页
人寰隔绝。黑汉天地。独戴 大明日月。而自号为台岩。向吾所谓与立岩天台并峙者。果不信然矣乎。虽然公之所以能如是者。又自有本焉。盖公考县令公当龙蛇之乱。以大丘义兵假将。奋忠敌忾之迹。斑斑有可考者。及北人用事之时。为一权宰要见公二子。而即日还乡。以明哲称焉。则是其遗风馀韵之钟毓于气脉者。已不浅鲜。而公又从寒冈郑先生游。与一时诸贤。质问请益。而相讲磨道义。以存心克己。为涵养本原之地。而见于日用者。惟民彝物则是重。丧亲及兄。送终诸节。皆克致无憾。进修内行之笃既如此。则其于出处隐见之节。安得不磊落光明。而以扶树大义。如彼其荦荦乎。后人之景仰高风。宜其愈久而未已矣。况有诸名胜阐扬称述之语。足以传信于百代者哉。其遗文虽少。亦可知为全鼎之一脔。且有台岩在彼。公当与之俱矣。余言特识所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