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睡隐集看羊录 (自动笺注)
睡隱集看羊錄
 [疏]
  
中封疏(宣務郞前守曹佐郞姜沆。)
  齋沐百拜
西向慟哭
謹上言于 
公元前204年
正倫立極盛德弘烈大王主上殿下
伏以小臣
在上丁酉
以分戶曹參判李光庭郞廳。
督運楊總兵糧餉湖南
糧餉旣集。
賊鋒已犯南原
光庭亦向 京師
臣與巡察使從事金尙寯。
傳檄列邑。
收召義兵思漢之士。
聚者僅數百人
顧戀家屬
旋卽解散
不得已舟載父兄妻子
西海以謀西上
蒿卒齟齬
不能運船
倘佯海曲
猝遇賊船
自度得脫
家屬俱墮海水中。
岸水淺。
盡爲倭奴所執。
惟臣父獨乘別船得免。
戶曹空名數百通。
竝爲淪沒
奉職無狀
上辱 朝廷
無所逃罪焉。
賊認臣爲士族也。
齊縛臣及兄弟船樓
回船至務安縣海曲
賊船六七百艘。
滿數里許
我國男女
與倭幾相半
船船呼哭。
聲震海山
順天左水營。
將佐渡守者。
載臣及臣兄濬,渙,妻父金琫等及家屬一船
押送倭國
船發順天
一夜晝至安骨浦。
翌日暮至對馬島。
風雨二日
又翌暮至壹岐島。
又翌暮至肥前州。
又翌暮至長門州之下關
又翌暮至防州
公元692年
上關
所謂間關者也。
又翌暮至豫州大津留置焉。
佐渡者之私邑三城
大津其一也。
旣至我國男女前後被擄來者無慮千餘人
新來者晨夜巷陌嘯哭成群
來者半化爲倭。
歸計已絶。
臣暗以挺身西奔一事開諭
莫有應者。
至翌年四月晦。
 京師竹肆居人被擄於壬辰者。
自倭京逃至伊豫。
洞曉倭奴言語
臣風以西歸之意。
其人遂與定計
蓋以臣了不解倭語。
不帶舌人寸步亦無以自致也。
遂以五月二十五日。
乘夜西出
三日
潛憩于海上竹林中
有一倭僧年可六十餘。
洗身瀑布
假眠岩石
舌人潛告臣等所以來之意。
哀歎再三
許以船濟臣等于豐後
臣等喜甚
從僧下來
十步之內。
忽逢佐渡之部曲道兵者領卒倭遽至。
知臣逋播也。
勒還于大津城
自是之後
防禁益嚴。
有金山出寺僧好仁者。
解文字。
見臣哀之。
禮貌有加。
因示臣以其國題判。
方輿職官
該錄無餘。
臣旋則謄寫
又聞佐渡之父白雲
有其國輿圖詳備
舌人摸出。
復以目擊形勢
較我 國防御之長算
而間以愚者之千慮
竊議其間
嗚呼
敗軍之將
不可以語勇。
況臣被擄偸生賊窟中。
輒敢饒筆論 廟勝得失
極知濫越。
公元513年
無所逃罪
竊伏惟念昔人有以尸諫者。
臨死而不忘獻策者。
有利國家涓分。
則亦不可以罪人而遂已也。
萬里鯨海之外
 九重獸闥之上。
或未洞燭此奴之奸僞
前後 使蓋之出入
不但往還悤遽。
戒禁嚴密
所得未詳備。
被擄脫歸之人。
又多氓隷之徒。
不分菽麥者。
所聞見或未端的
敢冒陳錄
倭僧題判中。
以倭諺書塡處。
臣卽以我國諺書謄註。
以便諜人之探間。
降倭之推問
山人金石福者。
言都元帥權慄之家奴
癸巳秋
被擄亦來伊豫州
謀以重貨賃倭船西歸
故臣卽以所謄錄者付其人。
萬一此人無中路壅遏之患。
此書得徹于 睿鑑之下。
扶桑一域
雖在絶海之表。
而此肝膽
昭在 八彩之前
變詐百出醜奴
必以 明見萬里爲神。
防御接對之際。
不無絲毫裨補矣。
倭賊以其年八月初八日移臣等。
九月十一日至倭大坂城。
魁秀吉已以七月十七日死矣。
大坂者。
倭之西京也。
居數日。
又移臣等于伏見城。
伏見者。
倭之新京也。
賊魁旣死。
賊奴情狀
前日頓殊。
臣恐我 朝之注措區畫
失機會。
因與被擄士人之在倭京者東萊禹鼎晉州士俊等。
聚朝夕米。
各貿銀一錢
因擇舌人
洞曉倭語。
能辨異國人者。
資其路費船價。
使達于疆場之外
書未發而群倭已撤還矣。
百計謀歸。
手無一錢
不得已傭倭僧書。
銀錢五十餘。
潛買一船
東萊禹鼎, 京師人申德驥,晉州蒿卒鄭連守等。
共謀西歸
臣與兄渙妻父金琫等未起身。
臣兄濬率蒿卒舌人
已歸船所。
水邊之倭。
潛告佐渡家。
倭賊發卒搜捕
囚繫二十日
舌人皆死。
其餘則久乃得解
嗚呼
計窮矣。
技竭矣。
千思百計
幷落虛空矣。
豈臣之區區向 日之誠。
不足以感動天地
故有萬端阻礙耶。
嗚呼
嬴秦棄禮而上功。
仲連蹈東海
武王以仁而伐暴。
伯夷猶餓西山
況此倭何等醜奴
此地何等絶域
於我國臣民。
何等讎虜也。
況臣以漢南布衣。
冒忝科第
職秩雖下。
履歷雖淺。
而往甲午年秋冬
猥以銀臺假郞。
入侍 便殿者幾二十數。
 日月之光。
近臨咫尺
 天語溫溫
降問姓名
丙申年冬
又忝尙書郞
自頂至踵。
盡歸 造化生成
大澤未補塵垢
而遽陷於絶域之外犬豕之窟。
一日偸生
萬死無赦
鴻毛之命。
豈敢顧惜
片時之痛。
非不堪耐。
顧念一時滅名
有同溝瀆自經
上之不能建忠立節
報補家 國。
下之不能明白處死
以留榮名
而與
公元1599年
嬰兒愚婦。
同爲劍頭骸骨
誰則知之。
況被擄而圖後者
在昔忠臣烈士之如文天祥朱序者。
不得免。
前史不以爲非。
而予其全節者。
良以身雖被擄。
而所未嘗被擄者猶在也。
臣之陋劣
下古萬分
而願忠之志。
不讓古人一頭
螻蟻之命。
一息尙存
犬馬之誠。
萬折不已
當百計逃還。
顯戮於 王府之外
縱令身首橫分
猶勝死葬蠻夷
醜奴情狀
已落臣阿堵中。
萬一天假其便。
釁有可乘
則卽當以不費之身。
三軍之路。
憑 國家威靈
上雪 陵廟社之恥。
下洒秦臺燕獄之痛。
然後伏首司敗
以謝今日偸生苟活之罪。
此臣之按劍中夜
一日九回者也。
嗚呼
遠托異國
昔人所悲
眞箇歇後語也。
此生餘年。
不敢望復覩漢官威儀
而生過對馬島。
釜山一抹
而朝以至夕以死。
更無絲髮餘憾矣。
其倭情所錄及擬上賊魁死後奸僞
幷錄如左。
伏願 殿下
勿以小臣偸活無狀而竝棄其言。
陽開陰闔。
雷厲風飛
以此從事
則於折衝御侮之 廟算
不無少補矣。
伏惟 殿下
留神澄省焉。
無任兢惶隕越哀痛迫切之至。
謹奉疏以 聞。
 萬曆二十七年四月十日
  
倭國八道六十六州圖(見下○此圖複出
在下者加詳。
故刪諸此。)
在上世。
有葺不合尊者號爲天神
一劍一璽一鏡
降於日向州
仍都日向
遷都太和
又遷于長門州之豐浦。
遷都山城州。
今之倭京也。
開闢以來
一姓相傳
到今不易
臣得見其國史編年所謂吾妻鏡者。
(吾之得失
卽形于吾妻。
觀於吾妻。
可見吾之得失
故以爲史名云。
)則四百年前所謂倭天皇者。
不失威福
前世大臣一人
摠攝國政
(大納言大政大臣大將軍關白等官爲之。
)然猶奉行天皇之命而已
(其天皇
或稱天尊
)自關東將軍源賴朝以後
政委關白
則天皇。
及賊魁之代信長。
倒懸極焉。
天皇畿縣之土。
盡爲賊魁所占奪。
分裂土地
以授其諸將。
(在王所俸祿
多者僅數千石
賊魁之私人若家康,輝元者。
食邑連亘八九州。
俸祿至五六百萬餘石。
)諸州多置代官之土。
使諸將之食其土者。
兼察代官之土。
收其土毛
貿販銀錢
輸致王京
以爲國用
代官三萬石。
食土自食一萬石。
故倭將之多受代官土者。
例多饒富
食土在前世。
則猶恥盡取於民。
留其半以與農民
農民不甚貧瘠
將倭不甚豐足
及賊魁之代信長。
箕斂極焉。
糞田取盈
藁秸不屬於民。
故將擬秀吉。
農民無儋石
其所攝政者。
在前世則必以,源,平四大姓爲之。
貴以襲貴。
公元1655年
賤以襲賤。
故當權之倭。
猶或重惜名義
不敢恣爲不道
及信長爲其下明知所殺。
秀吉自奴隷崛起
攻殺大臣
自稱關白
請受四大姓於其國王
王所者皆曰。
餘事惟公。
姓不可許
賊魁恚退。
自稱平氏
其後改爲豐。
今之當路者。
庸奴市兒之託秀吉卒貴者也。
倭僧之稍有識者皆曰。
自有日本以來
未有如此時之顚倒者也。
(賊魁初稱關白
其後推稱大閤。
養其妹之子關白
乙未
聽飛告。
誅殺關白及其郞從云。)
秦始皇時
徐福童男女入海。
至倭紀伊州野山止焉。
野山尙有徐福
子孫今爲秦氏。
世稱徐福之後今爲倭皇則非也。
洪武中
倭僧津。
絶海入貢中原
 太祖賦詩
詩曰。
野山徐福
滿山藥草雨餘肥。
至今海上波濤穩。
直待好風須早歸。
 太祖和章曰。
熊野峯高血食祠。
松根琥珀亦應肥。
昔時徐福浮舟去。
直至于今猶未歸。
弘法大師者。
讚岐人也。
中國天竺
學成佛法而歸。
國人謂之生佛
倭人不解文字
方言以四十八字。
分作倭諺。
其諺之雜用文字者。
酷似我國吏讀
不雜文字者。
酷似我國諺文
倭人之號爲能文者。
只用諺譯。
文字了不能知。
惟倭僧多解文字者。
性情與凡倭頗異。
姍笑將倭之所爲
嘗有示臣以弘法
公元1712年
師所記者
得見其地圖後錄
日本爲國
其道八其州六十六。
壹岐對馬則不與焉。
其島二。
其鄕九萬二千。
(城池所在
謂之鄕。
)其村十萬九千八百五十六。
其田八十九萬九千一百六十町。
其畠十一萬二千一百四十八町。
(倭人我國五尺長許爲一間
五十五間爲一町。
三十六町爲一里
中一里。
我國十里之長。
關東則只謂六町爲一里
水田爲田。
山田爲畠。
)佛宇二千九百五十八。
神宮二萬七千六百十三。
數十九億九萬四千八百二十八人
女二十九億四千八百二十人
沿革贏縮
代各不同
大略可以推見也。
又曰。
日本極東則陸奧。
極西則肥前。
東陸奧至西肥前四百一十五里。
極南則紀伊。
極北則若狹。
南紀伊至北若狹八十八里。
自陸奧平和泉至夷海上三十里。
東路百八十里云。
嘗謂倭國之大。
不及我國
及見倭僧意安者。
倭京人也。
自其祖其父。
北學中國
至意安。
解算學天文地理
作土圭。
以測日影
略知天地圓方
山川遠近
嘗曰。
壬辰之役。
倭人悉取朝鮮戶曹田籍來。
不及日本田籍云。
人木可信
疑或不妄。
而且關東及奧州道里推之。
則比我國極遠矣。
公元1599年
新羅人日羅入倭中。
倭人尊事之爲大郞房。
及其死也。
尊祀爲愛宕山權現守神
擲錢求福者。
至今
輳。
神門塡咽如市。
淸正尤甚尙鬼。
蓋其風俗
小黠大癡
衆所尊譽。
不求端訊末。
一向趨之。
一番昏惑
終身不解
蠻夷之陋如是矣。
公元1712年
東海東山北陸三道
道里絶遠於我國。
故自壬辰不與犯順
畿內山陽山陰南海四道
分番出入
西海一道
道里近於我國
故自壬辰
長番屯守
壬辰之役。
數十六萬一千五百名。
(甲卒如是
藁卒不與
)將倭則
 安藝中納言輝元(在尙州者)。
養子安藝宰相秀元
 備前中納言秀家(入南別宮)。
筑前中納言金吾
 增田衛門正長盛(入京城者)。
中將政宗(先登晉州者。
一目勇悍。)
 
脇坂中
長岡越中守
 戶田治部大輔(入海西者。
役還死。
)石田治部少輔
 薩摩守島津兵庫頭義弘。
肥前州地主龍藏寺
 淺野彈正
其子淺野左京大夫
 生駒樂正
其子讚岐守一
 長曾我部土佐守盛親。
蜂須賀阿波守家政
 池田伊豫守秀雄。
藤堂佐渡守
 大谷刑部少輔。
左馬
 小川左馬助。
宮部兵部少輔
 福藁右馬助(福藁。
作福原。
)中川修理大夫秀成
 
主計淸正(一名虎介
入北道者
)小西攝津守行
 黑田甲斐守。
毛利壹岐守。
利民部大
 法印
竹中源介。
早川主馬頭長政
 楊川左根
寺澤志摩守正
 羽柴對馬守義智。
公元1717年
丁酉之役。
軍人減半
數十萬四千五百名。
將倭則
 安藝宰相秀元。
備前中納言秀家(入綾城和順)
 筑前中納言金吾
淺野左京大夫
 島津兵庫義弘(鎭泗川者)。
肥前龍藏寺(其家臣鍻島加賀守代行)
 加主計淸正
小西攝津守行長(鎭順天者)
 
田甲斐守。
阿波守家政(舟至務安)
 生狗讚岐守一正。
佐守盛親(入羅州)
 加左馬助(舟至務安)。
福藁右馬助(舟至務安)
 早川主馬頭長政。
中川修理大夫(舟至務安)
 毛利壹岐守。
利民部大輔(舟至務安)
 楊川左根
藤堂佐渡守(舟至務安)
 寺澤志摩守正成。
伊豫守秀雄(入光州
殺掠尤甚
舟至珍島
死於舟上。)
 垣見和泉守一直。
法印
 熊谷內藏允直茂。
羽柴對馬守義
 來島守(爲李舜臣敗死)
丁酉之役。
軍人減半
數十萬四千五百名。
將倭則
安國寺者。
倭僧也。
託身於輝元。
輝元與賊魁有隙
安國往來調劑
遂得相驩。
賊魁多賞以土地
固讓不受
止受二萬石之地。
兩番入寇
爲軍謀。
頗以機略自許
倭僧皆笑其先貞後黷。
力主講和
自始至今云。
有兌長老者。
文字自負
曲事賊魁。
至受萬餘石之地。
臣因倭僧。
得見其爲賊魁所作學問記及與沈遊擊問答書記
專務誇張。
至曰如 大明者。
聞風來朝
如 朝鮮者。
以不義征之云。
誠可痛心切骨
又有安國寺西堂(我國所謂玄蘇者也)者。
爲義智謀主。
能文字。
譏侮我 國文字。
多出其手云矣。
有功者。
卽以土地行賞
食邑或有亘八九州。
或亘數州。
其次專一州。
其次專數城。
其次專一城。
最小者分割鄕井
或自褊裨驟得州郡
無功貶削土地
不齒人類
故戰不勝則不誅戮自引決。
亡將士。
子弟襲其職。
伊豫守秀雄病死珍島
子孫四郞者。
軍中代受其職。
來島守戰死於全羅右水營。
其弟代居其城。
以及忿爭鬪䦧者。
斫殺仇敵
又從以刎頸決腹
則衆莫不嗟惜曰。
丈夫也。
指其子孫曰。
玆乃敢死之後裔也。
輒得貴婚。
食土者又分其土。
以許部曲有功者。
部曲又以其土之毛。
公元1599年
養精銳。
勇力學劍放砲引弓者善水者通曉軍法者急走者。
稍有一藝一能者。
竝羅而致之。
大州守則其數以累萬計
小者以累千計
一有攻戰則賊魁令諸帥。
帥令部曲
部曲家丁兩卒旅。
精兵健卒
取之左右而有餘。
農民終歲南畝
以給其糧道
一將部下一將士卒
而無倉猝徵發之勞。
一州倉庫一州軍餉
而無兵糧匱乏之患。
是雖夷狄部落常態
部伍常定。
訓鍊有素
動輒有功
臣伏見我 國不素養士。
不素敎民
壬辰以來
驅驟農民
赴戰陣。
稍有材力有恒產者。
賄賂得免。
貧民之無聊賴者。
獨賢於征戍。
加以將無常卒。
無常帥。
一邑之民。
半屬巡察使
半屬節度使
一卒之身。
朝隷巡察使
暮隷都元帥
將卒數易。
鈴束無暇
體統不屬
模樣不成
何以驅驟死地
敵人之死命哉。
衙門甚多
政令不一
州縣士卒
盡數徵發。
州縣倉庫
盡數轉輸
賊至城下
守令但擁空城。
雖使張,韓,劉,岳。
復生於今日。
不得不走矣。
李福男朝爲南原府使。
暮爲羅州使。
今日防御使
明日節度使則不可也
旣曰不可爲防御使
必至論遞。
則又豈可節度使哉。
旣曰可堪節度使
必至起廢
公元1592年
何必防御使哉。
軍門數遞。
士卒解體
其視大將
有同褒城驛
倉卒臨敵
豈能用命
李舜臣水路長城
罪狀未著
而卒從吏獄。
元均代其任則不可也
壬辰被擄之人。
隨賊入寇者。
皆曰丁酉七月十五日
倭將募銳卒輕舟
偵探我軍動息
我國兵船
船船鼾睡
賊徒遽發二砲矣。
我軍爭割船纜
錯愕失措
賊徒引兵船。
一時進戰
閑山遂失守。
及諸倭遵西海西上
全羅道右水營。
李舜臣戈船十餘艘。
力戰却之。
將來島守敗死
民部大夫海潮僅免。
其餘小將死者數人。
以此言觀之。
均之馭軍無狀
舜臣以寡敵衆
可知矣。
閑山旣破。
賊兵已犯湖南
巡使朴弘老始論遞。
新使黃愼踐更
則不可也
弘老旣解任
黃愼未到界。
營門一散
不可收拾
五十三官。
一處聚兵之所。
賊兵散漫橫行
如入無人之境
兵興以來
八道受害
未有甚於湖南
良以一道無主故也。
閑山旣破。
賊兵已圍南原
而吳應台始爲全羅防御使
敬老始爲全羅助防將。
則不可也
臣於其時
歷在潭陽府。
目見敬老等始受 命。
手下一卒
賊勢又急。
無暇徵募
單騎奔走
借褊裨二人巡察使
以赴伏兵所。
當此之時。
雖使郭子儀
之。
無可奈何矣。
 朝家之易一官一使
似不大段
而下三道赤子之命。
陷於凶鋒大段事也。
 宗廟社稷之危。
至如綴旒大段事也。
伏願 殿下
一邊將。
重之謹之。
一邊將。
重之謹之。
勿以文武爲限
以資格爲例。
勿問尾生孝己至行
勿擇崔,盧,王,謝之家世
擇其有材力膽略
嘗倭力戰
顯有軍功者。
一定湖嶺邊將
沿邊之當賊衝處。
百里許每設一大鎭
省內地傍縣以益之。
許其久任
以便宜。
宋祖之郭進西山十二年。
潘美雁門十五年。
有功則但增其秩。
有罪則只削其資。
謗書盈篋
而必待敗軍亡城。
然後顯行梟戮。
大功進爵遷官
如唐檢校司空之例。
宋使相之比。
終其身勿許移鎭
管下民丁
自出無官以下
悉委其手中訓鍊。
土地所出
上供田稅以下
盡屬爲軍賞格
切勿使各衙門侵奪邊鎭士卒及倉積。
邊將以訓士卒備器械修戰艦治城隍爲務。
一有警急守將親率部曲
相應援。
倉廩有餘。
將士相信
規摸豫定
權力在手。
必無臨時窘迫之患矣。
且夫宮室
衣食之豐。
妻妾之奉。
人情之所必至也。
有識者尙不能免。
而況武將乎。
我 國鎭堡諸將。
寄食士卒
侵漁掊克
勢所必至
沿海諸島
地極膏腴
魚鹽之利。
又勝於土地之毛。
而往往爲海濱豪右所占。
經亂之後
邊邑一空
良田宅。
雈葦極目
勢家豪族
誘脅守宰
折受立案
多聚農民逃卒
使之耕作
徵發之際。
官吏束手
莫敢擧摘。
賊勢旣迫。
連車竝馱。
易以逃避
國之亂民
甚於此。
伏願 殿下
明勅攸司。
海濱諸島之有魚鹽沃壤處及海濱良田之化爲草萊者。
竝折與邊將之顯有軍功者。
使爲食邑
招集流民
使之開墾
其中壯士以爲軍人
土毛以爲軍餉
旣終其身。
又傳子孫
則不將帥一身富貴
亦且子孫萬世衣食有餘。
自爲守。
人自爲戰
士卒自足
兵糧自在
戰艦自備
民有奠居之安。
 國無漕轉之虞矣。
如是然後責守城。
如是然後可責制敵。
苟能守城。
亦何愛。
苟能制敵。
貪亦何傷
臣伏聞我 國在平時
嶺南田稅太半
輸入東萊釜山
以爲倭使往來之需。
及臣被俘來倭中。
因倭僧細聞平時所謂使者
皆馬島主所送私人
所謂倭國書。
皆馬島主所譔僞書
不惟群倭。
了不與知
雖壹岐肥前諸將倭。
不得聞。
對馬島中水田一畝
欺罔我 國。
賜米以爲公私之費。
金誠一等之來。
倭僧聞此事於我 
舌人
欲言其僞。
則馬島舌人情狀露洩
遽卽麾去云。
交兵之釁。
悉出於義智之謀。
攝津守行長。
義智之妻父也。
智者
不能自達於賊魁。
因行長細告我 國虛實
長者請於賊魁。
身任其事。
兵連禍結
物故相當
倭人怨之次骨曰。
攝津守實爲此事。
淸正鷙悍
亦曰開朝鮮兵釁者。
攝津守耳。
長見我 國事結末無期
一朝撤還。
我 國聲討義智。
不許互市通路
力主和解者。
實爲義智地耳。
嗚呼
一道赤子膏血
以充幺麽醜奴溪壑
竟受其厚誣如此
孰若上供田稅
以資邊將之需乎。
城邑
必於獨山之頂。
江海之濱。
夷山之巓。
斲削四面
使猿狖不得上。
城基而上尖。
四隅高樓
最高者三層
主將居焉。
軍糧軍器之庫。
皆設於樓中
一門一路
以通其出入
門內多積沙石
城外長垣高可一丈許。
中數步設砲穴。
垣外鑿城濠
深可八九丈。
江水以注之。
壕外又設木柵
濱江海處
舳艫連城底。
民丁日爲水戲
精勇之士。
環城而居之。
問之則曰獨山之頂者。
可以俯瞰
不得臨壓。
我之砲矢可以下。
彼之砲矢不得上也。
江海之濱者。
只防一面
事半而功倍也。
基廣者。
難於衝毀也。
上尖
公元1597年
者。
易以俯矚也。
一門一路者。
防守不分也。
門內沙石者。
老幼皆可下手也。
舳艫連江者。
防水路也。
民丁之日爲水戲者。
習水戰也。
精銳環城而居者。
倉卒易以入保也。
我 國城池。
正與此賊相反。
丁酉之戰。
賊見湖南諸城
莫不笑其齟齬
及見潭陽金城
羅州錦城
則曰使朝鮮固守
我何可攻陷云。
凡此皆臣親所聞於隨倭舌人者也。
臣竊又思念諸處山城
形勢雖好。
頗與邑居懸遠
緩急始收邑居之民。
使入山城。
賊勢稍緩則愚下之民。
顧戀家業
憚其險遠不肯入保。
賊勢旣迫則扶老携幼
竄匿山野
而又不肯從令。
況望其傍邑之疊入乎。
今者湖嶺城邑
盡已蕩毀。
莫若乘其蕩毀。
移設潭陽府於金城山城。
傍近數邑以益之。
收其近處及邑底吏民
使之居於城中
古昔二畝半在田。
二畝半在邑之制。
農月則留家帑於城中
耕作於野外。
滌場則收稼穡於野外。
而聚保於城中
主將農隙修改城隍
賊至則因其人因其城以守之。
城守之官
必擇文武才略有牧民御衆之才者。
久任責成
許其采地
一如邊將之例。
或令監兵使留營以鎭之。
移井邑,長城於笠巖如金城
同福昌平甕城亦如之。
以及嶺南諸山
城。
盡爲治所
則複屯相望
聲勢相倚。
此賊必不敢如前荐食矣。
或者倘曰。
道路險遠
糶糴非便。
依前社倉斂散之制。
近地則直納邑城
遠途收入社倉
城中之穀。
只屬軍糧
社倉之積。
斂散民間
未爲不可矣。
若以湖南言則惟興德,古阜兩城
形勢頗好。
兩邑守令及人民
厭憚守城。
又欲棄本城而入山城。
緩急則兩委而幷棄之。
誠可痛心
臣竊又思念沿海之有鎭堡。
所以備燎望備水戰也。
而自平時痼弊已甚
有同兒戲
僉使萬戶只徵代價
以爲朝夕妻子之奉。
亂離之後
水卒盡死亡。
所殘者空城耳。
加以靈巖之民。
屬役海南之浦。
寶城之人。
赴防於順天之堡。
行齎居送
往來艱苦
倉卒逃散
搜括非便。
此又巨弊也。
爲計莫若盡省沿邊小鎭堡。
移置海濱州縣沿邊要害
移鎭堡防卒以屬州縣
必使其邑之民。
入防其邑之城。
防卒身役之外
切勿戶口雜役侵牟
邊邑水戰之外
切勿刷馬雜事徵督。
平時裝造戰艦
泛泊洋中
齊聚城底民丁邑下防卒。
分番更代
訓鍊武備水戰
變則屬於制使
人自爲戰
城守水戰
庶乎兼擧矣。
相稱號。
或曰槎。
或曰殿。
關白庶人通用之。
之無等威如此
自將倭至奴倭。
必佩長短二劍
坐臥釋手
蓋一戰國也。
其所攝政者。
以壽終
東西南北
互相侵奪
惟力是視焉。
及賊魁之身。
專以術數御其群下
徵聚東方諸將於伏見。
以築新城
分送西方諸將於我 國。
更代出入
以銷其犯上作亂之心。
丁酉六月
諸倭盡撤還。
淸正,行長,甲斐守,義弘及龍藏寺,肥前守別將,對馬守十餘陣留在我 國云
行長與淸正有隙
壬辰交兵以來
交搆愈深。
雖賊魁極意調劑
而猶不能使之釋憾
淸正見行長。
例以暴厲相接
而行長者外示恬和以應之。
古之謀士
猶能間無疑君臣無隙兩將
況此兩賊之相構至此之甚。
而我 國不能乘便縱間。
以貳其携。
因設卞莊子之巧。
邊將可謂無策矣。
農民
獨無刀劍
受田土於守土者。
以爲稼穡
尺寸之土不屬官人者。
種一斗之地。
例徵米一斛
我國之官斗計之。
則倭一斛
可容二十五斗。
糞其田而不足
稱貸取盈焉。
不足則納其子女以爲廝養
不足囚繫岸獄
極其侵掠
旣足而後乃許解縱
故其民雖當樂歲
只食糠粃
登山採蕨葛根
以度朝夕。
又番遞入直
採薪汲水以供之。
倭中之可矜
者只小民耳。
蓋以待其民之道。
他國之民。
則雖得之
不能一朝居之。
嶺徼沿海之民。
只在夢魘中耳
精兵健卒
在城邑。
農民所有者。
鋤耰棘務。
不得不承命
然時猶聚黨
攻陷州縣
故寇我 國之日。
半分守邑之兵。
以備不虞
民巖之可畏如是矣。
公元1292年
槍戟甲冑旗帳舟楫
簡便華靡
多以虎皮鷄尾戎衣
且以金銀磈礧
以裝馬首人面
極其詭駭。
要欲眩曜人目。
初見之。
不覺一笑
壬辰年潰退之軍。
皆曰虎豹魍魎
一時俱發。
不覺喪心褫魄
嗚呼
死虎之皮。
死鷄之尾。
豈能殺人
木人之面。
木馬之面。
豈能殺人
要之我 國軍
不如死虎死鷄木人木馬可畏故耳。
其人短小無力
我 國男子。
與倭角力
倭人輒屈。
其所輕生而忘死者
不能每人得之
丁酉秋至戊戌春夏
與天兵交鋒。
殺傷甚多
督令加點
涕泣而往
間有棄家逃走者。
或囚其母妻以送之。
放砲者十居二三。
發命中者尤少。
嗟乎
以我 國士馬之精銳
弓矢長技
於此奴之短兵
寧捨 君父之讎。
寧以子女與賊。
不肯效死力戰
有如臣之被擄偸生者。
罪當萬死
不容誅矣。
戊戌夏
賊徒嶺徼撤還。
皆曰日本之劍。
只用於
數步之內。
朝鮮之矢。
遠及於數百步之外
使朝鮮力戰
難與爭鋒云矣。
臣之懦劣
最出萬夫之下。
然以耳目之所覩記
苟得手中訓鍊之兵數千。
則亦可保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矣。
殺降倭。
大失策。
非但已降
道家之深忌。
彼纔免襁褓
餬口將官之家。
平生不見父母兄弟
不入鄕黨隣里
從征四方
淹旬月。
雖有妻子
罕見其面。
故惟將倭及農民妻子
其餘則太半妻子
一分顧戀鄕土父母妻子之情。
衣食是從。
見我 國之土地膏腴
衣食豐足
其國之法令刻急
戰爭相尋常。
相謂曰。
朝鮮誠樂國也。
日本陋邦也。
或人輒因其言開風曰。
我 國待降倭。
極其恩恤
飮食衣服
一與將官一樣
間有得三品重秩者云。
聽者莫不吐舌嗟嘆
誠心願歸。
臣伏見我 國自癸甲以來
前後降倭。
或多誅殺
業已歸順
馭之有方
則必無無亡走之理。
伏願 殿下
繼今以往
明勅諸將。
降倭之已來者。
豐其衣食
結以恩信
又令舌人及降倭等潛入倭陣。
招出後來者。
則彼之歸附者。
計可日以十百數。
非但使彼有羽毛零落之漸。
交鋒之日。
其所長。
其所長。
我所長。
其所短。
則保無不勝。
公元1298年
蠻夷蠻夷
中國上策
此之謂也。
況此奴多生擒我 國男子。
以充部伍
彼之健兒自來者。
豈可戕殺
倭奴甘心哉。
倭國八道以下至此乃伊豫州所錄戊戌封付金石福者也
魁秀吉。
戊戌三月晦
已得疾。
夏季則病矣。
子年八歲
自知必死。
盡屬其諸將。
以後事。
措置旣畢。
賊魁遂以七月十七日死。
家康等祕不發喪
剖其腹。
實之以鹽。
置諸木桶
平時冠服
雖諸將莫能知其定死
至八月晦間。
不得掩覆
蓋慮其國內生變
從容發喪以鎭之。
云淸正等參齊盟。
恐其倒戈相向
故以賊魁疾甚招之。
以觀其去就
丁酉之役。
賊魁令諸將曰。
人有兩耳
鼻則一也。
宜割朝鮮人鼻。
以代首馘。
一卒一升
沈之以鹽。
送于賊魁。
鼻數旣盈而後
乃許生擒
血肉之慘。
以此尤甚
賊魁旣閱視之。
聚埋于北郊十里許。
高作一丘陵。
曾未踰年。
而鹽又實其腹矣。
賊魁死後。
佐渡者移臣等置之倭京。
始得聞家康等大集船艘
使之畢載巨濟等處軍糧
且載我 國沿海居民市肆
盡數撤還。
且令石田治部往招淸正等。
居數日。
飛使乘飛船(倭謂急使曰飛使)發釜山
七日到倭京。
淸正所送也。
來曰。
唐船及朝鮮兵船
西海蓋海而來
倭城十六。
幾盡受圍。
吾朝暮且死。
援兵若不早出。
吾且決腹
不受人刃。
部者亦留肥前不敢渡。
家康等。
曰聚諸將。
議論未決
臣落在長夜中。
昭世之事。
了不聞知已經年矣。
兵家機變
非無小臣所可遙度
而間與俘擄人稍有計慮相謀
則皆曰乘援兵之未渡海
急咨軍門諸處
盡發天兵之散在我 國者。
悉發我 國諸色軍。
距賊陣十里許。
環作營壘
番休更戰。
使此賊奔命不暇
水軍繞出賊後。
出沒洋中
切勿進薄城下
使爲窮寇
且使我船有艤膠之患。
待其失穴。
乃躡其後
使片帆隻輪不得生還
以雪 宗廟山陵萬世之恥。
此是上策也。
臣細聞淸正等軍。
不滿數千。
惟義弘所領八千。
經年攻戰
物故創殘者。
計可太半
衆寡旣絶。
主客勢殊。
萬無支吾之理矣。
淸正等雖或健鬪
孤軍客寄
不可久。
且其私邑
皆在肥前肥後
九州之內。
城池民社倉庫銀錢
盡在此處。
此其根本也。
蔚山,順天
一石田耳。
彼慮其國邑內訌
黃雀之議後。
無所得
退無所據。
汲汲撤還。
乃其本心也。
特以無緣退來爲非夫。
且慮我師追躡
不得善其歸耳。
諸倭之欲往救者。
盡顧其後
亦慮其救人災而受已禍。
畢竟不得不撤還。
但行長者
爲義智。
固求師盟。
然後乃欲退師
今若閉此虜求和之使。
陸軍分屯要害
截其應援之路。
水軍分屯形便
時以輕舟出沒抄掠
待彼計窮撤退
縱其歸路
追躡其後
至于對馬島。
使此奴大生創艾
更沮西向之心。
此是中計也。
戰爭一事
此奴之長技也。
交兵以來
自將至於小民
往來我 國者十人八九。
莫不審知我 國之虛實
城池險易
土產所在
流涎染指之心。
未嘗暫忘。
往來道里
又從以逼近
當初馬島守貪樂官賜。
道里迂遠
風濤險惡爲對。
及義智求媚於秀吉。
乃以實對
自對馬抵釜山水驛一日
自壹岐抵對馬又一日。
自肥前抵壹岐未滿一日
今雖敗退
數十年後復生心。
倭奴之性。
重盟約。
與之連盟
或可保百年無事
今者天斃賊魁。
家康,輝元等。
誠心願和。
或者因其請和
 降咫尺之書曰。
請和一事
若誠出於爾國君相。
爾等退屯對馬等處。
別以一介之使來。
不宜屯兵境上。
求盟好。
爾使旣來。
我當報聘云。
則此賊急於求和
理卽聽從
如是則不孑遺之民。
共釋干戈之苦。
而 祖宗二百年之赤子淪沒左衽者。
亦有去虎口慈母之路矣。
此是下計也。
凡此
形勢
皆臣等所目擊
非敢傳訛
以瀆 淸聽
伏願 上稟天朝
俯詢巖廊
隨時變化
觀勢屈伸
於斯三者。
取其一焉。
虞侯李曄
被擄於淸正
淸正送于賊魁。
賊魁數招見。
或將其鬚。
或撫其背。
因自超跳。
以示其勇。
館之於大藏家
衣之以錦綺
出曰。
何汝錦綺爲。
四月
結壯士之解倭言者
散賊魁所與銀錢
買船西出
居數日。
大藏者覺之。
水陸追捕
至備後之土毛
追者已至。
引劍自刺。
劍出背後
自墮海中
其在船者或自刺或被執。
賊句出屍。
生致其餘。
至倭京。
盡加轘掛。
我國男女聞者。
莫不流涕
作文以祭之。
臣追到倭京。
所爲
亦可謂烈丈夫矣。
公元1412年
長者
天朝差官
館於和泉之界。
(和泉
攝津,河內三州之界。
故謂之界。
異國使至。
例置此。
)行長之兄子長右門者館守。
乘夜潛出
壬辰被擄人申繼李,林大興等往見之。
賂門者得入。
差官見臣。
極加矜愍
舌人問臣被擄曲折
飯臣而語者移時
守倭覺之。
牽臣縛暗室中。
別縛繼李等於他所。
蓋意臣告其國陰事也。
梁山人白受繪。
壬辰被擄在長右門家
聞倭以日暮欲轘臣等。
寺僧設機力救。
差官再三申解
解臣等縛。
還之伏
見。
爾後我 國人無得出入者。
差官亦必待典守倭許送人然後留置客館
仍欲帶還云矣。
公元1419年
對馬守義智。
旣搆我 國兵釁。
賊魁以博多二萬石之土賞其功。
前則惟食對馬而已
大槩倭中視壹岐,對馬。
有同外國
不與於六十六州之列。
己亥三月
群倭聞 天兵我師聲討馬島。
流言汹汹
街路喧傳
而莫有救意。
雖義智亦竄身倭京。
無如之何
是雖一孟浪
賊情則大槩如是矣。
甲午年所謂使者西飛彈守。
亦行長所送。
非賊魁之人也。
(小西姓
飛彈州名。
故以爲官號。
行長之從弟也。
行長姓亦小西。
)天朝差官在倭館中。
一守體面
略不撓屈
行長等欲還之。
而患不得家康之令。
大槩倭中諸將。
忘我 國邊和戰。
惟行長爲義智。
必欲成和而後已。
伏願 殿下
明勅諸將。
勿以賊退而小懈防備
經營布置
百倍對壘之日。
不勝幸甚
兵法
器械不利
以其卒予敵。
臣來倭中三年
日見倭奴
以鍊修軍器槍劍爲事
必以千年古劍爲最。
次以六七百年爲好。
近年所鑄則皆以爲無用
棄置而不收拾
倭奴之新劍且不中用
況我 國之新造乎。
其以卒予敵。
無足怪者。
前後降倭中。
有知鑄劍
磨劍者。
忠信重祿
逐日鍊造。
釜山若開互市前日
則令舌人之知劍者。
多載重貨
乘舡買出
以備倉卒用幸甚。
雖然
此乃一邊將之事。
要在邊將得人耳。
公元1479年
嗚呼
百聞不如一見
之前後所錄。
未嘗不竭心思
繼以目擊
緘封和血。
耿耿自奇
適因 天朝差官之行。
手書二件。
以其一付 天朝差官
以其一付我國人辛挺南等。
恐其有中路浮沈故也。
伏願 殿下
勿以小臣偸活無狀
而幷棄其言。
則 宗社幸甚
赤子幸甚
(自賊魁秀以下至此前封金石福者乃在伏見城時所錄己亥封付王建功以達者也。)
  [附識]
公元1538年
   已上封前後三本
戊戌在伊豫州時。
封付金石福者一本也。
己亥伏見城時。
封付王建功者一本也。
更寫封付辛挺南者一本也。
辛挺南則不達。
王建功所齎本。
獨達于 朝。
自 上深加歎賞
疏下于備邊司。
金石福則至辛丑秋始得出來。
呈于體察使李德馨
德馨曰。
姜已生還。
此疏不須上。
還付之云。
賊中聞見
  
倭國百官圖
 帝王(天子)。
卽倭皇帝也。
翦髮
不下堂
望前素食
望後鮮食
在前世。
威福已出。
攝政關白大納言等官。
以攝君事。
中世以後
攝政等擅執國命
所謂天皇者。
號令不出王城
奉行一人
看護王城內外
秀吉之世則德善院玄以者。
王京奉行
奉行者。
典守稱號也。
攝政(殿下)關白(殿下)將軍(幕府)大政大臣(大相國)大納言(亞相)中納言(黃門)小納言(給事)宰相(三議)貳位(特進)三位(三品)左右大弁(尙尹)左右中弁(郞中)左右小弁(員外郞)侍從(拾遺)左右大將(幕下)中將(羽林)小將(羽林)檢非違栍(大理)
(中尹)判官(廷尉)外記(外史)內記(柱下內史)縫殿式部(吏部)大學(祭酒)治部(禮部)兵部(平部)刑部(討部)民部(戶部)宮內(司農)掃部(洒掃)雅樂(大樂)玄番(鴻臚)大藏(大府)織部(兼織染署)大膳大夫(光祿)木工(匠作)大炊(大倉)主殿(尙倉)典藥(大醫)采女(采女)彈正(霜臺)左右京(京兆)主馬(廏暑)左右(衛府)將監(新衛)左右衛門(金吾)左右馬(典作廏)兵庫(武庫)左右兵衛(武衛)修理(匠作)▒解由(向▒○▒字未詳何字。
姑依倭本書塡。
)帥(都督)大武(大卿)帶力(月法)圖書(祗尹)準人(布議反)主計(度支)主稅大使(二千石)權守(判官代)監物(城門郞)主水(上林署)大舍(門僕)
 在前世。
帶其官銜者。
任其職事
中世以後
土地分付有官者。
官有其名。
不治其職。
近世以來
遂以官名及州名爲人名稱
將倭家部曲廝養
俱帶達官州守之號。
  
公元784年
倭國八道六十六州圖(用明天皇時五畿七道
文武天皇時分六十六國。
○倭僧所錄。
不成文理。
不依文則慮其失實
故幷依舊謄錄
而諸州之末。
更附新所聞見。
以便參考。)
山城(야마실오雍尋城州)上管八郡(乙訓府 野 愛宕 紀伊 宇治 久世 綴喜 拾樂拾一作相)行程
南北百有餘里。
朕跡多有。
藥方種生百倍
味升甘。
大上上國也。
(上管之上。
謂土品之上。
大上之大。
地方之大。
上上國之上。
亦以土品言之。
下皆倣此。
王京及賊魁所築伏見在)
太和(야마도和州)大管十五郡(添上 添下 平部 廣賴 上 下 忍海 字智 吉野 宇陁 城上 城下 高市 十市府 山邊)南北二百餘里。
山繞土產十倍他國
名所舊跡繁。
大上上國也。
○倭之南都也。
倭王舊都於此
名曰和國
亦名曰野馬臺
野馬臺者。
梁武帝之所命也。
倭國人道輕薄野馬
故以名其都。
倭人至今太和野馬臺。
四百八十寺
極其華麗
○(增田衛門正者以奉行
食三十萬石。
新莊駿河守。
食三萬石。
池田四郞
食二萬石。
土地膏腴
稻米甚白。)
公元889年
河內(가와우지河州)大管十五郡(錦郡 石川 古市 安福府 大縣 高安 河內 讚良 茨田 交埜 若江 澁河 志紀 冊北府 冊南)四方二日餘程。
沼池井多。
種生五倍
市廛許多也。
大中國也。
靈龜二年
河內大鳥郡。
神護慶雲
年。
河內島國
○(秀吉之諸小將分食之)
和泉(泉州)下管三郡(大鳥 和泉 日根)南北百餘里。
負山抱海。
五穀冷澁之氣。
欠味。
國廣醬醯魚鱉多。
下國也。
○(小出播摩守石田木工頭食之)
攝津(셛주攝州)上管十三郡(住吉 百濟 東城 西成府 八部 島下 島上 豐島 河邊 武庫 兔原 有馬 能勢)二日半程
皇城而抱西海
南暖北寒
五穀先熟。
魚鹽繁。
大上國也。
○(倭之西京大坂在焉。
三河大海
形勢於伏見。
土地皆屬關白。)
伊賀(잉가伊州)下管四郡(阿拜府 山田 伊賀 名張)四方一日程。
南海北山多依生。
暖氣草木簜多。
上國也。
○(筒井氏食之。
六和大姓也。
順慶者極勇悍
秀吉毒殺之。
其子移食伊賀。
長束大藏之弟伊賀守分食之。)
伊勢(이셔勢州)大管十六郡(名 朝明 鈴鹿 河曲 壹志 菴藝 多度 錦島 御坐島 員辨 三重 安濃 飯高 飯野 渡會 多氣)南北三日餘程。
海平均勝餘州。
仍爲國親。
土厚貢多。
一得百。
大大上國也。
○(京極食之。
有伊大明神宮
人事之如父母
○上產白金)
志摩(시마志州)下管二郡(答志英虞府 甕島此內一郡伊勢也。
)四方半日程。
一郡志州合爲一國
海藻多。
下下國也。
(九鬼大隅守父子食之)
公元1539年
尾張(오와리尾州)下管九郡(海部府 中島 羽 冊羽 春日部 山田 愛智 智多 當資島)南北三日程。
地厚土肥
種坐千部
里多勝。
日本國大上國也。
○(福島大夫食之。
小將分食之。)
參河(미가와參州)上管八郡(碧海 賀茂 額田 旙頭 寶飯府 八名 設樂 渥美)東西一日半程
山河多而淺一尺
五穀不熟
國之下下小國也。
○(生田三左衛門及田中兵部食之)
遠江(도도우미遠州)上管十三郡(濱名 敷智 引左 麤玉 長上 長下 盤田府 周智 山名 佐野 城飼 蓁原 山香)山河鄕相交
七尺
種到千倍。
又萬萬倍。
大上上國也。
○(掘尾帶脅食之)
駿河(수롱가와駿尋)上管七郡(志大 益頭 有度 安倍府 廬原 富士 駿河上與國同)東西二日半程
山原野里均等
海帶山。
肥產多。
大中國也。
○(中村式部少輔食之)
 地有富士山
形如覆瓿
頂有大穴。
其深無底
暖氣自下直上
有同雲霧
六月有雪
 皇明宋太史景濂詩曰。
萬朶蓮花富士山
蟠根地三州間。
六月雪花飄素竁。
何處深林白鷴是也
(倭奴貿販福建南蠻等諸國者。
望見山絶頂於海中
然後乃擧帆。
倭僧常傳伊勢之熱田,紀伊之熊野與富士三神山
或稱近江州太湖水一日自開。
而駿河州富士山
一日自出湖之沙土
上而爲山
四方遊觀富士者。
必齋滿一旬乃無災殃
近江之人雖齋一日
無失足墮死之患。
倭奴之好怪說如此。)
伊豆(이주豆州)下管三郡(田方 那賀 賀茂此外大島蛭島)東西一日餘程。
畠多而田少
山高海莊
魚類多辨貢。
大中國也。
○(內府家康及其子江戶中納言者食之)
甲斐(기이甲州)上管四郡(山梨 山代府 八代城 巨麻)南北二日餘程。
田淺畠深。
四方無陽氣。
草木牛馬夥。
中中國也。
○(淺野彈正及其子左京大夫食之)
相模(상가미相州)上管九郡(足柄上 足柄下 大住 淘綾 愛甲 高座 鎌倉倭中之名府也地多鑄名釰人 三浦 江島)四方三日程。
地厚一丈
生產肥。
山淺而無材木
海藻魚鱉多。
中下國也。
○(內府康食之)
武藏(무사武州)大管二十一郡(久良岐 都築 多麻府 橘樹 新倉 八間 高麗 比金 橫見 崎玉 兒玉 男衾 旙羅 澤 那賀 賀美 足立 秩父 荏原 豐島 大里)四方五日半程
野宏而無山。
仍欠良材
田畠豐而野菜類多
大上上國也。
○(內府康食之)
安房(이오房州)中管四郡(周郡府 安房 朝夷 長俠)南北一日半程
山河原埜田里平均
貝多
是以田糞用之。
大中國也。
○(內府家康及里見氏食之)
上總(간주사總州)大管十一郡(周集 天羽 市原 海上府 畔 望陁 
夷隅 埴生 長柄 山邊 武射)南北三日程。
海岸碧藻多。
絹布鐙鍬等發名
大中國也。
○(內府康食之)
下總(사모오사總州)大管十二郡(飾府 千葉 印旙 相馬 猿島猿又作狹 結成 豐田 迊瑳 海上 香取 埴生 岡田)南北三日程。
山海俱夥。
禽獸交充。
雖然食味
大中國也。
○(內府康食之)
常陸(디常尋)大管十一郡(新治 眞壁 筑波 河內 信太 茨城府 行房 鹿島 那珂 久河 多河右遠國)四方四日程。
田宅市廛
逐日盛。
牛馬充牧。
蠶多綿饒。
大大中國也。
○(佐竹食之)
近江(우우미江州)大管十三郡(滋賀滋又作志 本 野洲 蒲生 神崎 犬上 坂田 受智上下 淺井 伊香香又作甲 高島 甲賀 善積上下)四方三日半程
山河田畠。
保彊潤澤
種得千倍。
隣京春氣早。
日本四番國也。
(四番謂上四等之內○京極侍從石田治部少輔及長束大藏分食之)
美濃(미노濃州)上管十八郡(石津 不破府 安入 池田 大野 本巢 席田 方縣 厚見 各務 山縣 武義 群上 賀茂 可兒 土岐 惠奈 多勢右爲近國)南北三日程。
山原田圃
多綿豐而五穀萬倍
大上國也。
○(岐阜中納言及諸小將食之○土產上品紙)
飛彈(힌다飛州)下管四郡(大厚 益田 天野天又作大 荒城)南北二日程。
山深材木多。
致貢柴薪
鹽味希。
不熟
國之下下國也。
○(金森法印及其養子出雲守食之。
法印者。
僧官名。
土產黃金)
信濃(시나노信州)上管十郡(水內 高井 埴科 小縣 佐久 伊那 諏訪 筑麻府 安裹又作日雲 更級右爲中國)南北五日程。
陰氣深。
草不長。
海阻鹽味希。
地深一丈
桑麻厚而帛綿多。
大大下國也。
○(眞田氏食之。
千刻越前守其名也。
土產名馬)
上野(가미주계野州)大管十四郡(碓氷 吾妻 利根 勢田又作多 佐位 新田 片岡 邑樂 郡馬府 甘羅又作樂 多胡 綠埜 那波 山田)東西四日程。
暖氣足。
桑多絹綿豐。
致貢。
大大上國也。
○(內府家康及佐野修理大夫食之)
下野(시모주계野州)上管九郡(足利 梁田 安蘇 都賀府 芳賀 寒川 鹽屋 那須 直壁)東西三日半程
山少而野深。
土厚草木多。
種生百倍
中上國也。
○(內府康食之)
陸奧(무주노오구奧州)大管四十九郡(白川白河關所在。
關東者。
白河之東也。
黑河 磐瀨 宮城 會津 那麻 小田 安積 安達 柴田 刈田 遠田 名取 信夫 多又作菊田 摽葉 河會沼 行方 磐手 和賀 河內 稗繼 高野 日理又作利 江差 膽澤 長岡 登米 桃生 牡鹿 郡載 鹿角 階上 津輕 宇多 伊具 本吉 石川 大治 色摩 我 斯波 磐前 金原 又作新 伊達 杜鹿 閉伊 氣仙)東西六十日程
昔與出羽一國
市城
宮室
不可勝計
仙窟已共鳥獸充饒。
以漆備貢。
大大上上國也。
○(中將政宗及越後納言景勝南部松間食之)
 海中金山
守將齋沐
請其數。
然後乘船採來。
稍溢其數則歸船必敗云。
地接蝦蛦
廣漠無際
倭國
不及一州長廣
道路通行處爲五十四郡。
山戎自成聚落
無有號令節制者。
地方又過五十四郡之延袤
其人長大而身有毛。
人稱之爲蝦蛦
自奧州之平和泉至夷海上纔三十里。
(倭之里數也)或謂蝦蛦者。
我國野人之地。
聞其地多文魚貂皮等物。
疑或可信。
倭奴常言自奧州直渡朝鮮東北
道里絶近。
北海風高。
不敢渡云。
語涉怪誕
姑且備錄
以效傳疑之例焉。
出羽(녜와羽州)上管十三郡(飽海 河邊 村 置賜 雄勝 平鹿 田河 出羽府 秋田 由理 乏 最上 山本)東西五十日程
暖氣早而耘厚。
大上上國也。
○(越後納言景勝及最上羽柴出羽守及秋田大郞等食之)
若狹(와가사若州)中管三郡(遠敷 大飯 三方)南北一日半程
海近而有濕氣
魚鱉鐵多
以漆致貢。
上國也。
○(小將勝俊及其弟宮內少輔食之。
筑前中納言
金吾之兄也。
魁秀吉之本婦姪也。)
加賀(강가)加賀(賀州)中管四郡■■■■■■■南北二日半程
■■■■■■■■■■■■中上國也。
○(筑前大納言食之。
戊戌臘死。
其子宰相前守少子四郞食之。)
越前(예지젼越州)大管十二郡(敦賀 冊生府 今立 足羽 大野 坂井 黑田 池上 榊田 吉田 坂北 南條) 南北三日半程
山當南帶北海
五穀不熟
桑麻多。
(或本五穀萬倍)大上國也。
○(前關白信長之子信雄及大谷刑部少輔食之)
中(엳쥬越州)上管四郡(礪波 射水 婦負 新川右爲中國)四方三日程。
鹽藻魚鱉多。
五穀器械多。
以漆充貢
大大中國也。
○(前田肥前守及其弟孫四郞者食之)
越後(예징고越州)上管七郡(頸城又曰伊保野) 古志 三島 魚治(又作沼 蒲原 治垂 磐船)四方六日程。
山當南帶北海
五穀不熟
桑麻多。
大大上國也。
○(掘里氏久大郞食之○土生細布
常於雪中練晒。)
能登(노도能州)中管四郡(羽咋 能登府 鳳至 珠洲)東西二日半程
土冷五穀遲。
鐵多
大器
桑多衣厚。
上國也。
○(前田肥前守食之)
佐渡(산도佐州)中管三郡(羽茂 雜太府 賀茂又有見島上上島○右爲遠國)四方三日半程
草木勝地
牛馬不知貴。
魚鱉五穀多。
中上國也。
○(納言景勝食之)
山陰 八國
丹波(담바丹尋)上管六郡(桑田府 船井 多紀 天田 氷上 何鹿)四方二日程。
王城附庸之國
穀米柴薪多。
中上國也。
○(德善院玄以父子食之)
丹後(당고丹州)中管五郡(伽佐 與謝 丹後 片野片又作 熊野)南北一日半程
魚鱉桑麻饒。
精好爲國產。
中上國也。
○(幽齋孝及其子長崗越中守食之○土產厚綿紬甚堅靭
能過十餘年云。)
但馬(단지마但州)上管八郡(朝來 養父 出石 氣多府 城崎 二方 七美 美含含又作念)東西二日程。
田厚宏。
粟稗繁多柴木饒。
中上國也。
○(小出太和守及新村兵衛別所豐後守食之○土產白金)
因憣(이나바因州)上管七郡(法美 八上 智頭 邑美 高草 氣多 巨濃)南北二日程。
北海山深海藻絹布多。
中中國也。
○(宮部兵部食之。
路城則右衛大夫食之。
金吾之兄也。)
伯耆(호기伯州)上管六郡(河村 久米 八憣 汗入 會見又作美 日野)南北二日半程
山深土厚
五穀衣帛二輪轉。
中中國也。
○(安藝中納言輝元食之)
出雲(인주무雲州)上管五郡(意宇府 能美 島根 鹿 楯)東西二日半程
木瓜蓏。
相交野菜
土產農器
絹布多。
大上國也。
○(安藝中納言輝元食之)
石見(이와이石州)中管六郡(安濃 近摩 那賀 邑智 美濃 鹿足)南
二日程。
藻布鹽利多。
稅貢倍他國
中下國也。
○(安藝中納言輝元食之)
隱岐(오기隱州)下管四郡(知天 海部 周吉 穩地)四方二日程。
五穀乏。
蜜多
以鮑稱名
下國也。
○(安藝中納言輝元食之○石見隱岐等一帶
我國關東嶺東等處云。)
播摩(회리마播州)大管十四郡(明石 賀古東西 賀茂 印南 飾磨 揖保東西 赤穗 佐用 完 神崎東西 多河 美壺 揖東 揖西)四方三日半程
土暖不見雹霰
絹布紙帛多。
衣食足。
大上國也。
○(賊魁之諸小將分食之)
美作(미미사기作州)上管七郡(英田 勝田 苫西 苫東府 久米 大庭 眞島)東西三日餘程。
四境圍寒無風
草木衣食繁多
中上國也。
○(安藝中納言輝元,備前中納言秀家分食之。)
備前(비젼備州)上管十一郡(小島 和氣 磐 邑久 赤坂 上道 御野 兒島 小足 津高 釜島)四方三日餘程。
南海暖氣
草木五穀
致貢早。
利刀銳戟帛多。
中上國也。
○(備前中納言家食之。
賊魁之養女壻
督戰於閑山者也。)
備中(비쥬備州)上管十一郡(都宇 窪屋 賀屋府 下道 淺口 小田東西 後日 喆多 英上下 三郞島 寄島)東西三日半程
利刀多。
五穀布滿而日飽美食
大上國也。
○(秀家,輝元分食之。)
備後(방고備州)上管十四郡(安部 深津 神石 奴可 沼隅又作隈 品治 葦田府 甲奴 三上 上谿上又作三 御調 惠蘇 世羅 三原又作茨右爲中國)東西二日餘程。
田畔阡陌繁。
五穀早熟而酒醯久。
中上國也。
○(輝元之子藝州宰相秀元食之。
賊魁之養女壻也。)
安藝(아기藝州)上管八郡(沼田 高田 豐田 沙田 賀茂 佐伯 安藝府 高宮 嚴島郡外也)南北二日半程
山深材木多。
海近而鹽苔饒。
五穀不秀。
下國也。
○(輝元食之。
今之廣島在安藝之內。)
周防(수오防州)上管六郡(大島 玖賀 熊手又作毛 都濃 佐波府 吉敷)東西三日程。
草藌鱗甲類多
土產十倍他國
以鯖施名也。
中上國也。
○(輝元食之)
長門(낭가도長州)中管六郡(厚狹 豐浦府 美稱 大津 河武 見島)東西二日半程
南海北山
魚鱉充。
稷穀倍他國
中中國也。
○(輝元食之)
紀伊(가이紀州)上管七郡(伊都 那賀 名草府 海部 在田 日高 年樓一作婁)南北四日半程
三方海。
平地
五穀不熟
下國也。
○(賊魁之諸小將食之)
淡路(이와지淡州)下管四郡(津名 三原 六島 繪島)四方一日程。
國之母也。
(倭俗傳言。
倭之始祖於此島。
故曰國之母。
)號二柱衣
鹽魚不乏
良材又多。
上國也。
○(脇坂中食之)
阿波(아와波州)上管九郡(三好 麻植 名東 名西 勝浦 那賀 板野 阿波 美馬)四方二日程。
土厚豐稔
山深魚鱗禽獸類多
中上國也。
○(蜂須賀阿波守家政食之)
讚岐(사수기讚州)上管十一郡(大內 寒川 三木 三野 山田 神神又作刈 阿野府 鵜足 那賀 多度 香阿)東西三日程。
山川均等
五穀豐。
魚貝之類多
名人多出是地。
大中國也。
○(生駒雅樂及其子讚岐守一正分食之)
伊豫(이요豫州)上管十四郡(新居 周敷 桑村 越智 風旱 野間 智器 溫泉 久米 浮穴 伊豫 喜多 宇和 宇麻)四方二日程。
原野田畑(火田爲畑)多。
桑麻鹽草豐。
大中國也。
○(藤堂佐渡守及加左馬助及小川左馬助食之。
伊豫守秀雄死。
小川代之。)
土佐(도사土州)中管七郡(土佐 吾川吾又作五 高岡 旙多 長岡 畑島 香美)東西二日程。
土肥五穀純熟
良材多。
中上國也。
○(長曾我部土佐守盛親食之。
己亥死。
子代之。)
筑前(지구젼筑州)上管二十郡(志摩 嘉麻 夜須上下 志賀島 御笠 宗像 遠賀 席田 穗波 早良 那珂 釋迦 牟島 糟屋 怡土 席內 鞍手 殘島 下座 上座國府大宰)南北四日程。
米粟寶器械備。
中上國也。
○(筑前中納言木下金吾食之。
賊魁之本婦姪也。
志賀島則中川修理大夫秀成食之。)
筑後(지궁구筑州)上管十郡(御原 御井府 生又作葉 三猪 三毛 上妻 下妻 山門 山下 野)南北五日程。
穀與魚鱉
不可勝計
珍寶器械多。
大中國也。
○(金吾食之)
豐前(부젼豐州)上管八郡(田河 金救 京都府 仲津 筑城 上毛 下毛 宇佐)南北四日程。
隣唐藥種器充。
錦帛致貢。
大中國也。
○(黑田甲斐守及毛利壺岐守食之)
豐後(붕고豐州)上管八郡(日田 球珠 直入 大野 海部 大方 速見 國崎)四方三日程。
桑麻多。
衣服充。
五穀唐物多。
中上國也。
○(福原右馬助及大田飛彈守及毛利民部大輔及中川修理大夫成及早川主馬頭長政竹中源介等食之。
右馬助後爲僧土削。)
肥前(히젼肥州)上管十二郡(基諱 養父 三根 小城府 神奇 佐賀 浦 杵島 津 彼杵 葛木 高來)南北五日程。
土厚種生百倍
桑柘農衣厚。
魚鳥備食。
中上國也。
○(龍藏寺大姓食其土。
唐船,琉球南蠻呂宋商船往來不絶
唐津,名濩屋等地則寺澤志摩守政成食之。
因爲水路奉行
主管我國往來接待等事
平戶島則法印食之。
楊川左根者亦食肥前之一隅
地小而兵強云。)
肥後(힝고肥州)大管十四郡(玉名 山鹿 山本 菊池 阿蘇 合志 託摩 球磨 飽田府 益城 宇土 八代 天草 葦北)四方五日程。
材木柴薪饒。
五穀魚鱉紙綿多。
大中國也。
○(加主計淸正及小西攝津守行分食之)
日向(▒웅가向州)中管五郡(臼杵 兒湯府 那珂 宮崎 諸縣)四方三日程。
桑麻五穀平均
飢寒
中中國也。
○(島津兵庫義弘食之)
大隅(우수미隅州)中管八郡(大隅 菱刈 原 贈於府 始羅始又作姑 肝屬又作附 駒路 熊尾 多禰島郡外也在海中)東西二日程。
雖爲小國
食類豐。
魚鱉類多
紙帛殊饒。
中上國也。
○(義弘食之)
薩摩(사주마薩州)中管十四郡(出水 高城 薩摩 日置 伊佐 阿多 河邊 款娃 指宿 結黎 溪山 興小島 鹿兒島 甑島)四方二日程。
小國
隣唐。
備器用之。
雖然桑麻衣服
中上國也。
○(義弘食之○市肆太半唐人
唐船蠻船
無日往來住泊。)
壹岐(이기壹州)下管二郡(壹岐 石田)四方一日程。
此州與對馬曰二島。
西戎來侵。
故勸淸守佐備。
貢皆異珍也。
○(法印食之。
幷食肥前之平戶島。)
對馬(주시미對州)下管二郡(上縣 下縣)四方一日程。
日本地
故號爲島。
有異珍之類。
淸神隨唐。
是故被置探題職。
下國也。
○(羽柴對馬守義智食之)
 羽柴者。
秀吉之本姓也。
秀吉以義智爲入寇我國嚮導
故賜其姓以賞其功。
平調信者。
義智之家老也。
人稱楊川下野守
主一居守之事。
玄蘇
者。
義智之謀主僧也。
人稱安國寺西堂
(僧官名)主我國書啓等事
其邑稱芳津
形勢雖好。
而絶與倭城郭不同
大山下大海之口。
高城深池可以防守
四面山坂岑蔚
有急則只足以竄匿而已
東距壹岐島。
待盡日風可渡。
南距平戶島。
近於壹岐。
風浪益惡。
西距豐崎。
陸行二日
船則順風一日
櫓行二日
自豐西距我國海面
只是半日風。
山東西長而南北短。
其土磽确
水田一畝
蔬菜牟麥
盡種之沙石之上。
不滿數寸。
平時
只通我國關市
以資生理
黑角胡椒等物。
南蠻出來
獺皮狐皮等物。
倭國無用
故此奴賤買於虜中。
貴賣於我國。
紗羅綾段罽布金銀
則其國之所重。
不得轉賣於我國。
女子多着我國衣裳
男子幾解我國言語
倭國必曰日本
我國必曰朝鮮
未嘗專以日本自處
平時則蒙利於我國者多。
日本者少。
故自將倭至卒倭。
我國之心。
勝於附日本
常以道路迂遠
風濤險惡
深處之倭。
及秀吉幷吞六十六州。
義智懼罪
遂賣我國
媚秀吉而爲前鋒
秀吉割筑前博多地以賞其功。
馬島之將倭始得粒食爾。
前則
惟食我國賜米而已
然在倭京。
未有家舍
市樓之近其婦翁行長家暫時賃泊。
不與諸將倭之例云。
大槩深處之倭。
銳毒有餘而不甚巧詐
於我國之事。
不知東西
交兵八年
不識我國邊將姓名
對馬之倭。
銳毒不足巧詐百出
於我國之事。
無不周知
平時島中童子伶俐者。
以敎我國言語
又敎我國書啓簡牘低昂曲折
明眼者。
倉卒則不能辨其爲倭書。
我國無釁則專意內附
倭奴盛強則賣弄我國
請爲嚮導
凶謀詐計
不一而足
邊將撫御
若或失道
則必復爲此奴之所誣矣。
(羈縻之策。
早晩施之。
則依北道野人宴享之例。
監兵使預其來期
聚會釜山東萊待之可也
不必引入京城
煩費一路
使知都中虛實也。
北道野人賞賜之例。
略以土產
應其方物可也
不必嶺南田稅
齎盜糧也。
所持黑角
丹木胡椒硫黃狐皮獺皮等物。
監兵使嚴勑釜山太守
隨其上中下折定價物。
貿販釜山以歸之可也
不必輸致京城
勞弊人馬
許都抑買
以結憤怨之氣也。
來貢之期。
必也恒定月朔
使無無時往來之弊。
來貢之船。
必也預定隻數
使無連船熒惑之患。
寘之處。
一切呵禁守護
使姦細之民不得邊備虛實
使彼奴不得城池險易
約束旣定
防禁旣明。
而加之以禮貌
撫之以恩信
則此奴將怛威赧德之不暇
以不京城
不賜歲米。
爲怨哉。
深處之倭。
犯順之謀。
則許令無時來告。
不拘貢獻之月。
則此奴欲取信於我國。
以賞前日賣弄之罪。
計必前期來告。
請爲預備矣。
倭奴莫先於待馬島。
待馬島無出於此策。
後之籌邊之士。
備諳此奴之勢者。
爲國家謀此奴。
必知所擇矣。)
 
此外又有永良部,平戶島,五島,七島,多彌島,一艘島,甑島,八丈島。
地方或有大於壹岐對馬者。
公元872年
壬辰丁酉入寇諸倭將數(見上○將數復出在上者已詳。
故刪諸此。)
有曰家康者。
關東大帥也。
今稱內府原源義定十一世孫
義定嘗任關白
子孫世居關東
食邑連延八州
其人勇悍善戰
擧國莫敢爭鋒
及家康之身。
秀吉始代信長。
以家康據城不服
秀吉親往攻之。
家康以精兵萬八千人逆戰於相模。
秀吉兵敗。
遂與連和
家康亦釋怨歸服
終身不失臣禮
長子三河守。
智勇勝於家康。
而家康愛其次江戶中納言
欲以爲嗣
少子曰壹岐守。
年甫十歲云。
家康之年時六十三。
土地所出二百五十萬石。
實則倍之。
(田籍之上秀吉者雖曰二百五十萬石。
而其自先祖父及其身所加開墾者。
不在此數。
故曰倍之云。
)深沈寡言
狀貌豐厚
城府甚阻。
在秀吉生時
得衆心。
及代秀吉。
不厭倭望。
(秀吉則攻城破敵
敵人旣服。
卽忘讎怨
城池民社
一不侵奪
或以他邑附益之。
家康則暗行恩怨
一與目則必置之死而後已。
故諸酋畏力面從
而無一人心服者云。)
公元932年
有曰輝元者。
京西大帥也。
壬辰之役。
元帥者也。
稱安藝中納言
或稱毛利中納言
(安藝者。
州名也。
毛利者。
其姓也。
)始百濟亡。
臨政太子乘船倭國
大內左京大夫
(倭人謂王爲大內
至今周防州有大內殿稱號
)都周防州。
子孫歷四十七世。
世爲倭官。
襲其土地
輝元之先。
乃其從者也。
臨政之裔。
多多良氏。
輝元之先。
大江氏。
後改毛利
臨政之裔旣絶。
輝元之祖代襲其土。
都於安藝州之廣島
物力雄富
擬於倭京。
風俗視倭中稍厚。
性頗寬緩
多有我國人氣象云。
輝元之年時四十八。
食邑京西九州
土地所出一百五十萬石。
實則過之
與秀家壓於賊魁之令。
不得任便
而斬劓我國人時
稍存矜憫之意云。
公元938年
有曰前田肥前守者。
賀大納言之子也。
(前田者
其姓也。
)大納言素與家康爵勢相等。
秀吉臨死
屬秀賴於肥前曰。
汝與備前中納言秀家。
奉秀賴居大坂
調護諸事
一任之。
秀吉旣死。
大納言者亦以戊戌冬死
前守襲越中,加賀,能登三州之地。
奉秀賴居大坂
勢焰不下家康。
(高起門樓
大坂內城齊。
潛與景勝,政宗,佐,秀家,淸正,越中守等。
謀殺家康。
共分土地
歃血同盟
盟約已定
退歸越中。
石四治部少輔者。
方被謫於家康。
退在其私邑江州
知其謀。
潛以書告家康。
家康以己亥九月九日
托稱朝秀賴。
乘虛入據大坂城。
招肥前麾下
使毀其門樓
麾下皆曰。
吾主在外
未敢聞命
一耳
死於違內府之令。
無寧死於違吾主之命乎。
家康怒益甚
秀家於肥前爲妻甥
往諭肥前麾下
使之撤去曰。
主有言。
吾任其責。
家康遂令其關東諸將。
塞肥前上倭京之路。
又令石田治部少輔。
截守近江州要害
前守者亦修改城隍
爲固守之計。
間日託稱田獵
精兵數萬。
出沒於越中越後等地
景勝陰結盟援。
群倭勸家康許和
家康恐其不聽
蓋其勢不戰則和
不和則戰。
使和事
幸而不成
醜奴方域
將化一戰場。
我國之幸。
豈可勝言哉。)
有曰景勝者。
今稱越後納言
世據越前中後三州之地。
及賊魁代信長。
景勝戰敗請服
秀吉以出羽,佐渡。
移授景勝
而奪越後之地與掘里久大郞。
景勝不能平。
越後之民。
欲得景勝爲主
及家康代秀吉。
前守與家康搆隙
景勝擅歸私邑
欲與前守連兵
攻奪越後之地。
久大郞大懼。
數報家康。
家康亦以根本爲懼。
移書勸令還京。
景勝不從
(倭人皆曰。
使景勝誠與肥前守連兵
直擣家康根本
則家康欲歸救則恐淸正一時俱起
兩京非己有。
不歸救則根本先破。
腹背受敵
景勝等動無不濟。
而惜其鈍懦也。
不能自奮發云。)
有曰政宗者。
世據陸奧一州
富貴倭國
及秀吉代信長。
政宗戰敗請服
金穀倍諸倭。
道路絶遠
北海風高。
舟楫又多覆敗
故在倭京人夫調度
不及輝尤等。
(政宗兇旱
比諸倭尤甚
殺其親兄親子
性又機巧
伏見城中無水。
政宗設策城外江水
作長直入秀吉內城
城中男女
至今賴之云。)
有曰佐者。
據常等數州。
至秀吉依舊
有曰最上者。
世據陸奧之一隅
至秀吉依舊
有曰筑前中納言金吾者。
秀吉之本婦姪。
而輝元之女壻也。
秀吉嘗稱其姓曰木下
金吾冒其姓。
亦曰木下金吾
與若州小將勝俊及始路城主右衛大夫
公元940年
宮內少輔爲四昆季
金吾居其末。
得幸於秀吉。
故得邑倍諸兄
庚子年其年甫十九。
丁酉之役。
元帥釜山
賊魁多以失律鐫譙
(蓋其性輕佻
喜怒無常
不及其諸兄遠甚。
首座者嘗敎金吾書。
故知爲人甚詳云。
土地所出九十九萬石。)
公元1052年
有曰備前中納言豐秀家者。
秀吉之養女壻也。
初以赤松播摩守之麾下
附秀吉崛起
其先我國人也。
據備前一州。
備中之半美作之半。
邑于備前之岡山
兵利卒銳。
土沃財豐。
壬辰之役。
京師別宮
禁殺掠。
多生我國年少男子以歸。
(與家康積相猜怨。
丁酉之後
又多顚妄。
士卒心。
庚子二月
麾下怒秀家所爲。
佩刀鎗。
前劫秀家曰。
不改所行。
禍且不測
秀家倉皇不知所出
大谷刑部少輔聞之。
邀秀家出。
一船下大坂。
以故事皆已。
首謀者數人。
自殺逃走
其餘則置而不問
家康幸秀家有釁
不治叛者之罪。
群倭以此益少家康云。
土地所出六十九萬石。)
有曰義弘者。
稱島津兵庫頭
(島津者。
姓也。
庫頭者。
武庫之長也。
)世據薩摩,大隅,日向等州。
地近大唐琉球呂宋等國。
唐船蠻船
往來不絶
倭之來往天朝地方南蠻者。
路必由此
唐貨蠻貨
充牣市肆
唐人蠻人
列廛比屋
義弘武勇又冠諸倭。
倭人皆曰使義弘居用武之地
幷吞日本無難
麾下極精勇。
又皆世臣
及信長之季。
盡吞九州
(西海一道九州
壹岐,對馬不數焉。
)秀吉代立
親往爭之。
無成功。
義弘自歸六州於秀吉。
而只據前所有三
公元1117年
州。
(丁酉之役。
其麾下鎭泗川
賊奴喧傳 天兵戊戌春圍泗川倭陣。
大爲所敗。
攻堅瑕堅。
此之謂也。
己亥春
家臣有受八萬石之地者有異謀
義弘設策之死
其子方在日向州
年十七。
修城池十二所以叛。
義弘親往攻圍
暴骨如山
僅陷三城
金吾淸正等請遣援兵
則義弘辭之曰。
吾褊裨叛。
吾當誅夷
煩人援兵哉。
叛者亦廣樹賂於家康等。
得通和免死云。
弘之精兵健卒
太半傷死於一年之間。
家康等心喜之云。)
其餘諸倭將。
如崛尾氏,崛里氏,筒井氏,眞田氏,增田衛門尉石田治部,福島大夫田中兵部,宮部,兵部大谷刑部龍藏寺生田三左,衛門主計淸正,攝津守行長,淺野彈正父子,岐阜中納言羽柴,出羽守少將勝俊,佐野修理,阿波守家政生駒雅樂父子,土佐守親父子,黑田甲斐守藤堂,佐渡守加左馬助長岡,中守等。
食土地多或至四五十萬石。
不下十萬石。
不及十萬石者。
不能爲有無云。
公元1536年
魁秀吉。
尾張州中村鄕人也。
生於嘉靖丙申
貌寢身短。
狀如猿猴
以爲小字
(生而右手六指
及長曰。
人皆五指
六指何用
自以刀截去之。
)父家素貧賤。
農家傭芻草以爲生。
壯歲自奮發。
爲前關白信長奴隷
未有以見奇。
亡走關東
居數年又來自首。
信長赦其罪。
使復其舊。
秀吉刻己奉公
不廢風雨晝夜
信長每令衆貿易市中物。
必索重價
價稍不稱
不能貿還。
及使秀吉。
輒以賤價市重
物。
往旋返。
長大奇之。
(其實則秀吉覬信長恩遇。
輒以己貨加一半。
而衆僕不識也。
)及信長親北州之叛者。
秀吉持槍突鬪。
所向披靡
長遂割播摩州始路城
以賞其功。
頃之
又陞筑前守。
初稱其姓曰木下
名藤吉
(或曰)及是改其姓曰羽柴。
因稱羽柴筑前守。
(倭奴例稱其始生之地村巷之名爲其姓氏
貴則必改賤時所稱。
賤則必改貴所稱。
)信長末年
恣行刑殺
猜忌大臣
人不自保
修城繕隍。
自固之計。
(有別所三郞者據播摩。
因播以叛。
長使往。
殺戮
秀吉自請往諭。
信長許之。
秀吉僅率親兵百餘人
旣至
諸城外曰。
無煩汝等也。
吾當獨入
其下泣請曰。
單騎入城。
事且不測
請從之。
以共休戚
秀吉笑曰。
較勝則百餘殘卒。
何異肉投餒虎
若不較勝負則挺身獨入
亦可無患
遂乘單騎
刀槍
賈人之狀。
以入城門
門者不禁
直至別所帳前
突前執別所手曰。
主公公厚
公何苦而叛。
今計莫如釋甲投兵
束身歸罪
則保不失富貴矣。
別所曰。
釁隙已深。
無及矣。
別所麾下請殺秀吉。
別所曰。
彼爲吾計耳。
可殺
護送秀吉出城門
秀吉之下謂秀吉已死。
及其出門
莫不錯愕歡迎
回報信長。
長遂令秀吉往擊別所
別所兵敗。
亡走西路
)輝元時山陽山陰十一州。
聽信節度
信長又令秀吉將兵擊輝元。
(輝元別將固守別城曰高松
以當秀吉兵衝
秀吉環城土山
灌水攻城
益高而水益壯。
城不浸者僅丈餘。
城守者志益固。
)適日向明知
弑殺信長。
告訃者倍日至。
秀吉發書
惡其聞也。
手刃告者於幕下
攻城益急。
佯示閑暇
(有安國寺者。
輝元之謀主僧也。
秀吉貽書請見之。
安國寺聞命卽來。
秀吉延入帳中曰。
城陷在朝夕。
然吾不忍數萬人命。
爲魚肉。
城主決腹自死。
吾當罷兵連和
安國寺入告城主
城主卽乘單舸
自決江中
)卽與輝元釋憾修睦
而捲兵東上
日向守親諸軍
逆戰於攝津州之山崎。
(在大坂伏見之間。
宇治河口
)勞逸旣懸。
衆寡又絶。
而秀吉氣益壯戰益力。
親斬日向之頭於萬衆
其衆不戰自潰。
秀吉擁衆入城。
求信長屍所在
持其頭上山寺
齋蘸三七日。
一國無主
衆情疑懼
而秀吉行晏然
略無顧忌
大臣莫敢出聲
攻殺不附己者殆無虛日
(紀伊之民聚衆叛。
連營數十里。
秀吉親往滅之。
島津兵庫頭義弘。
世據薩摩等三州
國內有變。
幷吞九州一島
秀吉又往攻之。
義弘只據前所三州
而盡獻其餘。
家康據關東八州
觀望成敗
秀吉親往擊之。
反爲所敗。
遂與家康連和
家康亦折身事之。
一依臣妾之禮。
輝元聞之。
亦獻備前等二州
)六十六州旣定
對馬守義智。
因攝津守行長。
請爲寇我國嚮導
長遂女妻義智。
以義智入見秀吉。
秀吉大喜
賜義智以其姓曰羽柴。
(我國使臣之來。
秀吉使倭僧兌長老,哲長老等。
爲復書。
使明書動兵之狀。
其下皆曰。
姑以善辭復其書。
出其不意可也
秀吉曰。
何異於斷睡人之頭乎。
今且直書
使彼豫爲之備。
然後決勝負可也
朝人許宜後。
漂泊薩摩州。
賣藥爲生
詳書倭陰事
報天朝。
隣居唐人
潛竊其書。
告淺野彈正
彈正告秀吉。
生致宜後於倭京。
左右皆請烹之。
秀吉曰。
彼是大明人。
大明日本事。
無不可。
出人不意
實非吾心。
使大明豫爲之圖。
未爲不可
況自古帝王
起草昧。
使大明知吾素賤
亦非害事
置宜後不問
反謂告密者曰。
汝亦大明人而敢訴大明人。
汝乃凶人也。)
公元1592年
壬辰年
遣群倭入寇我國
僭謂幷吞之勢。
指日可成。
及行長敗於平壤
而群賊退屯嶺徼
賊魁大怒
親率群倭。
癸巳三月九州
新宮於肥前之名護屋。
爲久督戰之計。
聲言湖嶺畢定。
親渡釜山
適聞其母病死
倍道東還
當時倭將之跋扈者。
已有殺金亮烏祿之議。
不幸早歸。
其謀不遂云。
(琉球一國
最近薩摩州。
島嶼錯峙
水路甚便。
秀吉欲移兵琉球
薩摩守義甚恐
重賂秀吉之寵臣石田治部少輔者。
使言於秀吉曰。
琉球爲國
只有兩海島如彈丸
別無珍器寶貨
不足以勞民動衆
又引琉球人
齎書方物
以謝秀吉。
秀吉乃已。
)京西諸倭。
旣疲於我國。
秀吉又欲疲京東諸倭。
悉聚東倭士卒山城伏見里宇治河上
王京十里新城
高山絶頂
占爲宮室
未幾地大震。
城舍盡傾。
又占新城於舊城之東。
一依前制
外城築室
居諸寵臣
增田衛門正居其南。
石田治部少輔,淺野彈正居其西。
長束大藏頭,德善院玄以等居其北。
大野修理大夫居其東。
家康,輝元以下諸將倭第舍又環其外
江水注之城東門。
深可二十餘丈。
四面空地
列植
不數月。
南山薈蔚
移山塡海
走石飛木。
責成叱咤顧眄之間。
廣廈數十間。
不煩撤毀
而擔載人肩。
移東就西
日常扶杖荷鍤。
親自董役
祁寒盛暑不避
家康等奔走服役
發聲助力
有同奴隷
(秀吉斃後。
嘗値伏見空城
隨倭僧潛入城中
五步一寺
十步一閣
連延回互
不知所從
神運鬼輸
不可以歲月畢工。
未滿一年
板築已畢云。
此奴之虐使其民。
倭人之能任力役。
盡可想見矣。
)先是賊魁無子。
養其妹之子爲己子。
及賊
公元1652年
自稱大閤
稱其養子關白
分伊勢尾張等州以爲其采。
及至壬辰年冬
秀吉之嬖妾男子秀賴。
(或云大野修理大夫得寵於秀吉。
出入臥內
潛通秀吉之嬖妾所生也。
)秀賴旣生。
關白內自疑懼
潛懷異圖
石田部者又從而媒孼之。
秀吉使關白自決
關白亡走伊州野山
剃髮爲僧。
秀吉卽所在又賜之死
(倭法負死罪者。
失土爲僧則例不問
獨秀必殺關白而後已云。
)圍關白第。
盡殺從官
贖其第與加賀大納言
內難甫定。
而寇我國之師又無功
家康等以再擧失計
石田部者常曰六十六州足矣
焉用窮兵異國爲。
淸正獨以再擧爲便。
(秀吉曰。
年年發兵
盡殺朝鮮人物
使朝鮮空地
然後西路人使朝鮮
東路人使西路
十年之後
有成功矣。
)再擧之議遂決。
令諸倭之入寇者曰。
人有兩耳
鼻則一也。
宜割朝鮮人鼻。
以代首馘。
(一卒一升
鼻數者準然後可許生擒
)諸倭依令。
各割我國人鼻。
沈之以鹽。
送于秀吉。
(秀吉旣閱視之。
聚埋于北郊十里大佛寺之傍。
高作一丘陵。
血肉之慘。
擧此可見
)戊戌五月
諸倭等。
嶺海盡撤還。
淸正,行長,義弘,義智,申斐守等十餘陣獨留我國
賊魁盡屬其諸將而告之曰。
朝鮮之事。
迄未結末何也。
家康等皆曰。
朝鮮大國也。
衝東則守西。
擊左則聚右。
縱使十年爲限
了事無期
賊魁泣曰。
公等以我爲老矣。
我之初志
天下爲無難事
今老矣。
死亡
無幾矣。
朝鮮休兵議和如何
其下皆曰幸甚
容貌辭氣
侮慢倨肆
想見不覺痛心切骨
講和之義。
已出於未死之前矣。
(性甚姦猾
專以謔浪笑敖
戲玩群下
侮弄家康等如弄嬰兒
又喜爲沽漿賣餠之狀。
使家等作行人買食之態。
一文一鐺。
戲爲計較
又專以權謀術數
制馭諸將。
出令曰。
夜宿于東則入昏便在西
曺操疑塚之餘術也。
出獵
詐死良久
群從倉黃失措
大臣晏然不動。
已知其詐也。
良久爲復甦之態。
)自戊戌三月晦得疾。
自知其必死。
召諸將托以後事。
使家康室秀賴之母。
攝其政事
成立然後還政
使加賀大納言之子前守爲秀賴乳父。
與備前中納言秀家。
終始奉秀賴居大坂
(又多養他人女爲己女。
稍有權力者。
盡以婚媾籠絡
又以金銀土地重賞賜之。
以留其後恩。
而絶其後望。
使家之子江戶中納言之女爲秀賴之妻。
大坂者。
西京也。
在攝津州
伏見者。
東京也。
山城州。
)大坂形勢
伏見尤勝。
使家領率東諸將居大坂
以扞西諸將之謀逆者。
使輝元領率西諸將居伏見
以備東諸將之生事者。
因令撤毀大坂市肆
廣修城池
(蓋倭奴之性。
囂然好生事。
燕處一兩月。
則必生作亂之心。
力役不休
盡其筋力
以銷其銳毒之氣云矣。
)賊魁旣死。
諸倭歃血同盟
期共戴幼子
內變不作
厝賊魁遺骸於大佛寺之上。
金殿其下。
極其壯麗焉。
(紀伊州熊野之民謀叛
家康等遣將勦滅之。
蓋賊魁之餘威。
猶震乎國中
權謀術數
有以籠絡故也。
權謀術數
豈能終制人手足。
而術中之隱禍。
久必橫生云矣。
)家康等令石田治部少輔。
招義弘,淸正,行長等。
居數日。
淸正送飛使
告急
部者亦留肥前不敢渡。
家康等欲遣援則無肯行者
不欲遣則恐其敗沒
藤堂佐渡守者獨請行
喜而許之。
(未幾飛報又來曰。
唐兵圍泗川倭義弘陣。
義弘佯敗入城。
城門不閉。
兵闌城中
義弘縱兵突擊
入城者無噍類云。
群倭聞之。
稍有生氣
倭奴喜誇張。
首級虛實
未可知矣。
)臣以倭奴形勢觀之。
爲我國之計。
不可不洞燭賊奴情狀
操縱伸縮之宜。
於是時。
備書倭奴形勢
濫畫三策
共謀資送舌人
往來倭船。
使之上達疆域之外
舌人未及發。
而群倭盡撤還。
戊戌年臘月望後。
淸正與甲斐守先到倭京。
行長及義弘。
臘月之末。
追到倭京。
(淸正先至。
笑行長之懦怯
行長旣到。
則又宣言曰。
淸正不待朝鮮王子。
焚營遽退
使和議一事
敗於垂成
我與島津。
領唐質官。
從容殿後來。
我爲怯乎。
淸正爲怯乎。
輝元等。
和事不成
歸咎於淸正
淸正者亦以行長之貳於我國爲咎。
論議紛紜
釁隙益深。
)石田治部少輔者。
賊魁之甚寵臣也。
食邑在近江州
膏腴倭國
與增田衛門正,淺野彈正,德善院玄以,長束大藏頭等爲五奉行
專執國論
丁酉役還。
福原右馬助者。
因治部以逗撓不進。
訴諸將。
阿波守,甲斐守,佐渡守,淸正,主馬頭長政,竹中源介等。
竝被謫。
賊魁奪主馬頭及源介等豐後六萬石之地。
以賞右馬助。
淸正等盡撤還。
因賊魁之已斃。
欲構殺右馬助而後已。
治部之黨亦救右馬助。
黨與益分。
(家康與淸正及長岡越中守,福島大
夫,甲斐守,阿波守,佐渡守,淺野彈正父子等爲一黨
小將不可勝數
輝元與備前中納言筑前中納言石田治部,增前衛門正常州之佐,奧州之政宗及最上出羽之景勝,長束大藏,島津義弘及行長等爲一黨
附者益衆。
晨夜聚謀。
有同鬼蜮
)己亥正月十二日
家康稱賊魁遺令
送秀賴居大坂
身留伏見
變萌將作。
一日屢驚。
市肆半撤。
至閏三月初九日
淸正等領甲兵伏見
(倭曆有閏三月故曰閏三月)欲攻治部。
輝元之謀主僧安國寺者說輝元曰。
關白攝政
一人耳。
人臣富貴
莫踰於公。
戰欲何爲
元心然之。
遂令安國寺往說家康。
家康許之。
長束大藏者。
治部之婚家也。
亦說治部。
使往謝家康。
輝元等遂推家康爲盟主
使入居伏見城。
以治權首也。
質其子于家康。
家康黜治部于其食邑
以右馬助禍的也。
奪其土地
還付馬頭等。
右馬助者剃頭髮爲僧。
更名綠雲
山寺居之。
蓋其氣象酷似春秋戰國之世。
(治部者
禮部也。
少輔者。
員外郞也。)
公元前562年
淸正者。
性本凶鷙。
故勸家康攻治部。
因欲作亂。
及家康與治釋憾
不得逞其禍心
多出忿言
遂畔家康。
與前田肥前守(備前中納言中將政宗,長岡越中守,黑田甲斐守,淺野彈正父子
)等刺血同盟
期共滅家康而分其地。
(不參其謀者。
惟輝,金吾等五六人
盟約已定
地醜德齊
莫相統屬
前守淸正等。
太半告歸私邑
)己亥九月九日
家康朝秀於大坂。
前之豫知之。
伏兵道左
以邀之。
土肩勘兵者請身刺家康。
石田部者旣與淸正有隙
欲求媚於家康。
潛以書告家康。
家康以問彈正
彈正固諱之。
(初秀吉之養子關白爲秀吉所殺。
彈正關白之黨。
被逮將死。
家康力救得免。
故家康以心腹彈正
及是首問彈正
彈正已與肥前有盟。
故匿不以告。
)次問衛門正
答曰吾亦聞之。
(餘在肥前守下)家康大怒
使彈正自決
彈正曰秀賴雖小主也。
秀賴賜吾死。
吾當聞命
內府大班也。
內府賜我死。
不可從。
家康遂逐彈正使歸其邑斐州。
家康又以秀吉之遺命
欲室秀賴之母。
秀賴之母方與大野修理等通有身
故辭不從
家康益怒。
執修理竄于關東
賜死道中
執土肩勘兵。
又竄于關東
使其關東諸將。
領兵守肥前上來之路。
身居大坂
以鎭危疑
(使其長子三河守,少子壹岐守。
留守伏見城中
中子江戶中納言守關東根本。
)急招歸郡諸倭。
將以觀其去就
附家康者欲求媚。
忤家康者欲自明
一時進道
淸正聞命退伏
三月上來
越中守者。
繕丹後私城曰。
守此足矣
焉用內府爲。
當是時也。
元若一足勝敗立決
而二酋旣睦。
諸倭莫敢動。
因使備前中納言筑前中納言往鎭伏見
前者辭曰。
大閤遺命前守及我二人
共戴秀賴守大坂
言猶在耳
未敢聞命
家康固拒不聽
秀家不得已移駐伏見
(始秀吉賜諸倭第舍於王
京,伏見大坂三處
使隨身往來居之。
及家康居大坂
諸倭一時下去
伏見一空矣。
)家康私邑關東
(自關東至倭京。
遠地則不二十日程。
近地須費十五日
)輝元私邑山陽山陰
(自山陽山陰至倭京。
遠地則不十五日程。
近地須費七八日。
)倭人皆曰。
關東至倭京。
家康可以米斛陸路
山陽山陰至倭京。
輝元可以銀錢海橋
古之所謂燕趙收藏
韓魏經營
不能遠過
其餘諸倭。
視兩倭萬萬不敵
次次推之。
槩可想見
(一千石之地養精卒五十人
一萬石之地養精卒五百人
甲兵之數。
據穀數可知
)家康,輝元,景勝,佐,政宗,最上,義弘,龍藏寺生田,崛尾,崛里,筒井,眞田,土佐之盛親,讚岐之雅樂
土地世襲
部曲世臣
主將戰敗自裁
下盡自引決。
五百義士之死田橫
一等閑事
(古之所謂桓文節制
齊楚技擊
無以踰此。
)其餘諸倭。
皆以傭奴下賤
因秀吉崛起
膂力勇悍
自致富貴
土地皆新得。
部曲烏合
雖大如秀家,金吾
如淸正,長岡。
主將戰敗自裁
則其下或散或降云。
嘗問倭將倭卒曰。
好生而惡死。
人物同此心。
日本之人。
獨樂惡生何也。
皆曰。
日本將官
民利柄。
一毛一髮
不屬於民。
故不寄口將官之家。
衣食無從出。
寄口將官之家。
則此身非我身。
一名膽薄到處見容
佩刀不精人類見齒
刀槍之痕在面前
則指爲勇夫而得重祿
在耳後則指爲善走而見擯斥
與其無衣食而死。
不若赴敵爭死
力戰爲身謀。
非爲主計也。
蓋其蛇虺之毒。
虎狼之貪。
阻兵安忍
囂然好戰之心。
不惟得之天性
慣於耳目
而其法令又從以束縛之。
賞罰又從以驅使之。
故其將太半奴材
而皆能得人死力
其卒太半脆弱
而皆能向敵爭死
滿萬不能敵者。
此奴之謂也。
而況數十餘萬乎。
天下之禍。
例生於所忽。
我國防備野人
南北二兵使。
皆以二品重秩。
西北評事
皆以名望文官
湖嶺邊將循例而已
二品重秩。
名望文官
無補防御
而其輕南重北則擧此可知
竊嘗以爲百萬野人
不敵十萬倭卒。
國家之輕南重北。
未知其故。
謀之於心。
詢之於倭。
則數百年倭國法令
與天朝及我國無異
貴家有私奴。
凡民有私田。
守宰更遞
科目取材
大略相同
蓋數千里一樂國也。
而自關東將軍賴朝爭戰以來
遂成戰國
其所砲手者。
在前無之
只以槍劍爲長技而已
退計五十年前。
南蠻一艘漂到倭中。
滿載砲矢及火藥等物。
倭人從此放砲
倭性伶俐善學
四五十年之間。
妙手一國
今之倭奴
非古之倭奴也。
我國防御
又非古之防御也。
疆域之憂。
不可不百倍前日
伏願繼今以往
痛革輕南重北之弊。
一以結人心邊維
邊將修城隍。
舟楫烽火
軍卒器械爲務。
不勝幸甚
大槩御戎救荒一樣
救荒只有兩說
一是感召和氣以致豐穰
其次只有儲蓄之計。
若待他飢餓理會
更有何策。
御戎亦有兩說
一是春秋有道在西夷。
其次只有壯邊之計。
若待他衝突理會
更有何謀。
 小臣自來倭京。
欲得中虛實。
間日與倭僧相接
其中解文識事理者。
不無其人。
醫師安理安者。
數來見小臣於琅璫中。
又有妙壽院僧舜首坐者。
京極黃門定家之孫。
但馬赤松左兵廣通之師也。
聰明古文
於書無不通。
性又剛峭
於倭無所容。
內府家康聞其才賢
築室於倭京。
歲給米二千石
首座者捨室不居
不受
獨與若州小將勝俊左兵廣通遊。
(廣通者。
其國桓武天皇九世孫也。
篤好六經
風雨馬上
未嘗釋卷
而其性鈍魯
舍其諺譯則不能讀一行云。
)舜首座者嘗曰。
日本生民憔悴
未有甚於此時
朝鮮若能共唐兵弔民伐罪
先令降倭及舌人
以倭諺揭榜知委
以示救民水火之意。
行所過。
秋毫不犯
則雖至白河可也
若以倭人殺掠朝鮮人物
換手於此
則雖對馬不濟矣。
(又問臣以我國科擧節次
公元前510年
春秋釋奠
經筵朝著等節目
臣答以草茅之人。
未及豫聞
但告以科擧釋奠等大槩。
僧必憮然長嘆曰。
惜乎。
不能大唐
不得朝鮮
而生日本此時也。
吾於辛卯年三月下薩摩。
海舶欲渡大唐
而患瘵疾還京。
待病少愈。
欲渡朝鮮
而繼有師旅
不相容
故遂不敢越海。
不得觀光上國亦命也。
)又曰。
日本將官盡是盜賊
而惟廣通頗有人心
日本素無喪禮
廣通獨行三年喪
篤好唐制及朝鮮禮。
衣服飮食末節
必欲效唐與朝鮮
雖居日本
日本人也。
遂以臣事廣通
廣通時相候問
而自以與淸正,佐渡等有隙
絶不令佐渡家知。
又嘗從我國士人之在俘虜者及臣兄弟
求書六經大文
潛以銀錢助臣等羈旅之費。
以資歸路
(又嘗得我五禮儀書。
郡學釋菜儀目。
於其但馬私邑
督立孔子
又制我國祭服祭冠。
間日率其下習祭儀
)至今年二月初九日
佐渡者自其私邑應家康命來伏見
被擄人金景行解書倭諺。
臣等倩其人以倭諺書贈佐渡曰。
十口空養
無所益。
四年孤囚。
不如死。
倘不欲殺則願許出門
不許出門則生無所欲云。
則倭僧慶安力勸佐渡曰。
思親懷土
彼此一樣
倘許出門
或有歸便。
佐渡者卽將臣一家出其門外
收合我國士人之曾結約束者。
引出篙卒之在倭家者。
前後所得銀錢
潛買一船及船糧。
異國之人。
獨經虎穴千里
有意不測之患。
遂往見舜首座廣通
借力出彊。
公元前562年
廣通求寺澤志摩守書。
以備關市譏察
首座且許篙師一人
以敎水路
至對馬乃許其還。
臣遂率臣家屬十人
被擄士人及篙卒其妻女三十八人同船。
四月初二日發倭京。
船卒齟齬
風勢不利
五月十九日
始到釜山
被擄人欲出來者。
例以馬島爲鬼門限。
故臣爲一檄開陳曉告之。
勖以歸正之義。
使無以馬島爲疑阻矣。
  
公元前501年
(自賊聞見至此
庚子歸國日所封進者。)
告俘人檄
公元前562年
嗟我一介未亡之人。
告爾同盟有志之士
哀此流離瑣尾之屬。
盡出文明鄒魯之鄕。
術序學校家塾黨庠之中。
盡是於斯長於斯者。
禹湯武周公孔子之道。
莫不見而知聞而知之。
外夷之分。
熟口順耳
尊君親上之志。
暢外弸中
國恩之已深。
人心不泯
乃祖乃父以上
親逢六七作之聖君
於若孫之身。
更承三十年之恩育。
蓋二百歲之久。
雖千萬世可忘。
豈意我生之多艱。
逢此國運不幸
豐享豫大之欲末。
泰往否來之交承
衆地大。
孼芽其間
旣見逆賊之煽禍。
文恬武嬉
兵革不用
致戎馬之生郊。
顧玆漆齒陋邦
實是橫目異類
禹迹之所
未訖。
周軌之所不同。
顏師古不載華夷圖。
柳宗元遺風土記。
僭稱日出天子
竊據海外地方
置君如奕棊
亂臣賊子接迹後世
視人草芥
薄物細故竝驅淫刑
魁秀吉。
豺狼禍心
蜑蠆醜種。
豢牢之舊主。
旣作桃蟲之拚飛。
抗螗蜋之大車
注射日之毒矢
犬馬之心不若
溪壑之求無饜
我家百年昇平
白丁不習兵革
我家累歲飢饉
蒼生轉街衢。
先擧侵阮徂共之師。
敢爲滅號取虞之計。
鷄豚狗彘
靡有孑遺
草木昆蟲
竝被荼毒
蓋以國家之讎言之。
焚燒社稷
汚穢郊畿
夷我左墄右平
據我南宮北內
九重城闕。
忍見三月紅。
十世園陵
終盜一抔土
兵符黃石老
作戰場之冤魂
王子白衣行。
久詠旄丘之泥露。
爲臣不忍言之痛。
血氣者孰無是心。
一身之讎言之。
燒夷我家廟。
發掘先塋
劫掠耄倪
係累子弟
劍下橫分
盡顧我復我之遺體
槊上盤舞
皆婉兮孌兮之孩兒
鳳凰枝頭
罔保死生成說
鶺鴒原上
不堪兄弟急難
人倫之禍。
有如是焉。
骨肉之情。
烏可已也。
其免於殺戮者。
又從而生致之。
崔盧王謝之兒。
半屬讎人之役。
欒郤范韓之女。
盡作胡家之婢。
秀眄疏眉。
已壞宣和裝束
裒衣
博帶
不復漢官威儀
或效衛輒夷言
或翦仲雍吳髮
或滯三年之燕獄。
或悲四座楚囚
冤號徹天
正氣掃地
我罔爲臣僕。
宜念宋微子徽言
死則葬蠻夷
豈忍李少卿之胡鬼。
故鄕可念
常物大情
蜀禽催歸
越鳥巢南
羽族乃爾
狐首丘
代馬依北。
走獸猶然
況我體仁之人。
豈無反本之志。
彼岵彼屺。
須憶父母瞻望
某水某
盍記童子釣遊
冷雨殘煙。
孰非傷心之色。
鳴鷄吠犬
盡作斷腸之聲。
宿草先塋
誰薦一盂麥飯
喬木荒閭。
已入三年禾黍
是用依依
焉能鬱鬱
涼秋塞外
不堪吟嘯成群
暮春江南
遐想雜花之滿樹。
嗟我流離瑣尾之屬。
孰無哀痛憤惋之心。
余者。
江南舊族
魯中諸生
結髮六經
粗識君臣大義
應制三策
早依日月末光
毫髮盡是國恩
頂踵歸天造。
四年之內。
六品之官
國耳忘君耳忘。
不憚握蛇騎虎
生所欲義所欲。
自分捨魚取熊。
補天之力雖微。
擎日之誠常切。
不意中流擊楫
遽成五坡就擒
片時偸生
豈容鴻毛顧惜
八日不食
猶恨一息尙存
不死欲將以有爲
殺身未足以滅恥。
匕首於橋下。
期復趙孟之讎。
鐵椎沙中
誓雪張良之憤。
呼秦敗於陣
後。
擬遂襄陽刺史來歸
師於關西
願效鄜延副將壯志
此其素所蓄積
堪可質諸鬼神
趙璧之猶完。
漢節尙在
羝羊不乳。
可作十九年之蘇卿
馬畜彌山。
豈忍數萬衆衛律
常思白首歸國
遠愧黑頭還家
命如鷄豚
身非木石
靑丘海外
山川渺然
望白雲天涯
方寸亂矣
奉天哀痛之詔。
猶在汪洋
晉陽龍鳳之姿
不違咫尺
問天矯首
地奮拳。
義勝之謀成。
人衆之力濟。
錢可使鬼
東海豈患無梁
通波非難圖。
西風想必借力
使船如使馬。
豈無其人。
擒賊先擒王。
亦非難事
呂氏右袒
誰昧逆順之分。
管仲左衽
共厲尊攘之志。
幸無遠托異國
念義重三生。
成敗由天。
縱未逆覩
精誠貫日
定有成功
無二言。
爾可一力
嗚呼
武王以仁而伐暴。
伯夷猶餓西山
嬴秦棄禮而上功。
仲連蹈東海
葵藿猶傾白日
可以人而不如草乎。
吉了不入蠻山。
恥用而變於者。
詞不盡意
檄到如章。
承政院啓辭
  
(庚子五月十九日回泊釜山
事聞。
 上命召至
降問中事情。
又進此啓。
辭 賜酒於差門外
 命給馬見老父。
時八月初吉也。)
公元前561年
小臣發倭京日。
倭僧舜首座招大丘被擄人金景行者。
屬臣耳密語曰。
昨見筑前中納言金吾則曰。
內府將以明年再擧朝鮮
若然則吾亦當行云。
秀吉生時
家康力主寢兵
而今有是議者。
必是內府與肥前備前等有隙
置之平地則恐其生變
故欲送此輩朝鮮
以消其兵勢
今年之內。
前之和事不成
根本未定
朝鮮可無患。
若成則動兵無疑
在明年間
朝鮮不可不豫爲之備。
子歸須不忘今日之言。
朝鮮之人。
無辜被秀吉兵禍
未嘗氣塞
故今相告報耳。
又有醫師理安
金吾處來言。
明年再擧
內府將以其長子三河守爲大將云。
不勝駭惑
停行數日。
聞見於諸處。
或曰今年正月中
內府責五萬石以上倭之侍子送質于關東
諸倭或送養子
送親弟。
淸正,越中守等。
責其親母親子
內府又以正朝
將朝倭皇帝王京
淸正領兵甲先伏見
欲爲迎候
內府聞之。
稱疾上來
倭人皆笑內府爲怯。
若州小將勝俊。
方侍秀吉本婦在王京
聞家康將至。
黃金四十餘錠。
以費供饋
聞其稱疾
甚懷缺望云
淸正等所欲不在朝鮮
而家康未嘗一日此輩
日本百年來。
四分五裂
關東一國
奧州爲一國
中國
一國
四國一國
九州一國
信長旣立
暫時統合
末年還復離析
秀吉旣立
亦暫統合
今其身已死。
其勢又將離析。
若復離析則後必有如秀吉者更生
然後朝鮮再受兵禍矣。
世間事朝更夕變。
終始堅凝
未可知。
家康擁廣土衆民
兩都形勢
號令諸倭。
心服者雖少。
從者亦多。
姑爲不可犯者以待之
貴國得計也。
(嵯峨院之倭與一之辭也)輝元之謀主僧安國寺者。
例聞其國政
左右我國之人。
而皆不忘思漢之心。
歷路密招問之。
則皆曰數十年來
保無此患。
倭輩方爭棧豆
憂者蕭墻
何暇他國云云
前後所聞不同
故幷爲上 啓。
公元1592年
平調信者。
義智之家老也。
馬島之事。
皆在其掌握
智則受成而已
臣等船過馬島時。
智方向倭京。
調信爲義智居守
一小船來問向那邊去。
等不得已以實告之。
調信送船菜把
舌人再三請見
等不得下見之。
調信曲爲恭謹
溫言順辭
舌人傳言曰。
秀吉之生於日本
天時也。
上國之酷受兵禍
天時也。
而上國每以壬辰之事。
歸咎於此島。
此島每欲自明
前後差人
不見還。
故無路得達也。
島居一國之間。
秀吉之侵犯上國
此島何能阻搪乎。
故兵未動而豫告其期。
欲上國豫爲之備也。
大衆席卷而過。
則此島不得不強從也。
人事翻覆
早晩日本衰弱
而上國富強。
大軍渡海東征
則此島亦不得不強從也。
二百年來
竊發倭船。
自大海犯湖南
未嘗一至嶺徼者。
皆此島爲之扞蔽也。
今後上國一切不許通路
則此島雖不敢犯上國。
他倭之過此島者。
此島何辭以拒之。
難從之請則皆秀吉爲之。
不復有是請矣。
賜米則不須更賜。
使臣不須高官
釜山太守差人奉禮曹公文來。
則此島中被擄之人。
可先討回也云云
臣等退問我國被擄人。
則自壬辰交兵以來
諸倭之過對馬者。
例徵舍館薪菜
雖或不求之。
未嘗不備給。
蕭然煩費
極生創艾之心。
撤兵二年
稍爲蘇息
千方百計
欲求通路而後已。
每於我國人過海時。
例爲接待
冀得上達云
臣等又謂調信曰。
俺等四年異國中。
本國之事。
了不聞知
但聞天兵充滿八道
調信曰。
此島亦聞之。
禮曹書啓
未可一行否。
臣等答曰。
此島若欲爲書啓
專船送人也。
俺等不當持去。
調信曰。
極是極是矣。
 倭俗每事百工
必表一人天下一。
一經天下一之手。
則雖甚麤惡
雖甚微物
必以金銀重償之。
經天一之手。
則雖甚夭妙。
不數焉。
縛木塗壁蓋屋薄技
俱有天下一。
甚至於着署表相花押
亦有天下一。
一經點抹
一經眄睞
輒以金銀三四十錠塞其價。
有掘田織部者
每事天下一。
栽植花竹
裝造茶屋
必以黃金百錠。
一品題。
盛炭破瓢。
汲水木桶
若言織部稱賞
則更不論價
習俗已成。
故識字者雖或姍笑
莫能禁止
織部之家。
富擬家康。
其餘天下一皆此類。
 我國之人。
每稱倭賊善符術卜筮善觀天文善相地理人物
探問其所符術
絶然不聞。
所謂卜筮者。
只以所生年月
周易某卦。
謄書一卦卦爻象辭
以遺來問者。
問者輒以金銀償卜債。
問其吉凶則答曰。
盡在其中
問者唯唯而退。
珍藏篋笥
不以宣泄
(然唯天下一所謄書。
得債甚重。
其餘則所錄雖同。
所得遼絶
)相天文地理人物者。
從古無傳
安國寺者稱稍解天文
然亦不過詭言惑衆耳。
僧意安。
日影銅渾儀
測天地四方之遠近
然其於天象人事蔑如也。
 天朝黃友賢等。
皆以府學生員
海舶到倭京。
自稱善相善醫術善推步
倭人遂推爲天下一。
諸將倭等。
日以輿馬相迎。
錦帛
充滿匱笥。
居夷十餘年。
遂忘西歸
不惟其人之無狀。
而倭賊之愚惑
有以來之也。
其所謂將倭者。
一人解文字。
其使文字
酷似我國吏讀
問字本義邈然不知
武經七書
人皆印藏。
而亦未有通讀半行者。
雖其人散而自鬪。
足以一時之勝。
兵家機變
莫或與聞
玆乃俘人之所親聞見
足以萬古愚氓潰卒之惑。
宮室務極高爽明麗
材木尖細
轉動爲便。
堅緻則百不及我國臺榭
問之則曰。
兵火數起。
不保朝夕。
故只務高明
不務堅緻云。
其後園皆列植奇花異草
無遠不致
作茶其中
其大如舟。
覆以苴茅
塗以黃土
橫門竹扇
務極儉約
闢小穴僅容出入
上客至則開穴延入
飮茶其中
蓋其本心
非但欲以樸素示人
銜杯立談
釁隙突起
屛絶群從
以防不虞云矣。
 其男子必帶刀釰。
旣帶刀釰。
所治者惟戎事力役而已
僧人不帶刀釰。
或學醫術
業商販。
或事推卜。
或供將倭家茶室洒掃
此輩皆有妻子
飮酒食肉
雜處市肆中。
敎授生徒
或尊誦梵唄
誦法孔子
放浪山野
禍福行乞
此輩皆無妻
公元前562年
子。
食肉
別處林藪間。
男子十分削髮者居四五。
厭戎事力役。
全身遠害者。
盡爲僧故也。
僧之爲將倭者。
其官或曰或曰或曰法印
不爲將倭者。
其官始曰藏師次曰首座次曰東堂次曰西堂次曰和尙次曰長老而極焉。
其僧之治佛經者。
或主南無阿彌陁佛。
或主妙法蓮華經
分寺爭難。
有同仇敵
聖經者。
或主孔安國鄭玄箋註
或主朱晦庵訓解
分門往復
各立黨與
風俗好爭如此
僧道不能免也。
有照高院者。
大佛寺梵王
而其皇帝叔父也。
食邑一萬石。
統攝六十六州諸山緇髡。
正月
來獻禮。
有兌長老者。
文字自負
有山長老長老者。
能詩著名
學校者。
論語家語爲家康之
其實則不魚魯云。
間有醫僧之稍解文字者。
時事將倭。
隨到我國者。
比比有之。
諸僧以僧論之。
(長老和尙等官。
皆自倭天皇給牒云。
)其風俗酷信鬼神
事神如事父母
爲人尊信者。
死必爲人享祀
父母死日。
或不齋素
神人之忌。
切禁魚肉
自將倭及將倭之妻妾以至庶人男女
每遇名節神人忌日
明盛服。
躡門擲錢塡咽街路
神社宏侈
碧照耀。
天照皇大神宮
者。
始祖女神也。
有熊野山權現守神者。
徐福之神也。
宕山權現守神者。
新羅人日羅之神也。
又有春日大明神,八幡菩薩大郞房,小郞房等神。
其麗不億
盟約禁戒
必引此等以爲誓。
間有燃臂斷筋而不忍破戒者。
必曰畏天道畏雷霆云。
相稱
必曰槎。
次曰殿。
書辭必曰御。
天皇庶人通用之。
上賜或曰貢。
上臨或曰朝。
無等如此
間或爭詰禮貌
却立冷笑
怡然從之。
麤豪紊亂如此
 倭奴之性。
好大喜功
遠國楫之相通
以爲盛事
商船賈舶來者
必指爲使臣
在倭京日。
聞倭賊盛傳南蠻使臣來到
國內喧騰
以爲美談
旣聞諸我國人。
商賈十餘人
持白鸚鵡一隻來到云。
遠國人來者。
卒倭間或賊害
則恐絶其來路
必夷其三族
前年八月
福建路商船來向薩摩州。
水邊倭卒。
船載兵甲
奪其寶貨
只留其人。
其人輩恚甚。
遂來薩摩州愬之於義弘部曲
義弘告家康。
生致奪貨者於倭京。
盡加轘掛。
取其貨還之其人。
天竺等國。
倭奴絶遠
倭奴往來不絶
建商船及南蠻琉球呂宋商船
則義弘及龍藏寺句管
我國行船則正成及義智句管
驢騾駝象孔雀鸚鵡之來。
歲歲不絶
而家康等例以金銀槍釰重償之。
無益有益
故彼亦樂來。
市中俱唐物蠻貨
若其國所產則除金銀外。
別無珍異云。
 自倭王京伏見
陸行三里
(以下皆以倭里數計之。
三里之遠。
我國三十里。
)自伏見至大坂。
水陸十里
自大坂至攝津州兵庫
水行十里
左邊淡路。
右邊津州
舟行兩陸間。
兵庫至播摩之寶津二十里。
左邊淡路。
右邊播摩。
舟行兩陸間。
寶津至備前之牛窓十里
左邊四國
右邊備前。
舟行兩陸間。
自牛窓至備後之戶望二十三里。
左邊四國
右邊備後。
舟行兩陸間。
自戶望至周防上關三十五里。
左邊四國旣盡。
望見九州豐後
右邊歷安藝至周防
舟行兩陸間。
海口極狹。
潮水迅疾
故謂之關。
上關長門州之下關三十五里。
左邊豐後至豐前。
右邊周防長門
舟行兩陸間。
海門相對
廣狹如我國錦江口
制船極難。
下關至間島二十五里。
下關博多壹岐之間。
故謂之間島。
右邊之陸已盡。
海接嶺南左道云。
而浩無津嶼。
左邊豐前筑前
行自間島。
直渡壹岐則四十八里。
渡于肥
前之則二十一里。
自唐至名護屋三里。
自名護屋至壹岐十五里。
自壹岐至對馬之芳津四十八里。
(芳津或云府中)自芳津至豐碕三十五里。
自豐碕至釜浦三十八里。
東南北風
皆可擧帆云。
自豐望見釜山金海熊川昌原巨濟等處。
歷歷可數
機張以北則海水浩闊
風勢不利則必有失船之患。
閑山以西則水路遙遠
不可容易過涉云矣。
公元815年
 倭國甚多災異
白晝紅霧四塞
土雨毛雨連日不止
倭人以爲瑞。
盛囊以佩。
倭僧之稍有識者。
獨曰漢武帝時土木征伐繁興
雨毛下。
日本前古土木徭役
未有甚於此時
天雨毛。
乙未丙申以來 大震
以及四五年間。
間數日不止
己亥十二月二十四日
伏見大災。
大田飛彈守家。
小西攝守行長家
增田衛門正上下二家
土肩勘兵家
一時延燒
火入家康外城
北風甚急
火勢甚盛。
內城張幕簸揚
殺風勢。
內城得不火。
庚子二月初十日
備前中納言家災。
四月初二日
宮部兵部家災。
夷德不能久耶。
乃賊魁窮兇極惡之餘。
有以天地乖氣故也。
涉亂事迹
公元1597年
歲丁酉二月初八日
余以秋官郞。
呈告歸覲
明農于流峯舊業
五月十七日
天將楊總兵
京師領防倭兵三千南下
南原李參光庭
以分戶曹
督餉全羅道
請承于朝。
朝廷以余及三嘉居曹佐郞尹銑塡差。
余以五月晦
沿檄往赴。
李相在南原
監檢支放
命余催促搬運
七月晦間。
制使元均戰敗于閑山島
閑山失守
八月望間。
賊鋒已犯南原
攻圍三日
總兵突圍北出
城遂陷。
余謂作人幕府
不可以不知主司去處
咸平一晝夜馳至淳昌。
北上
還至本郡
與前郡守巡察使從事金尙寯。
傳檄列邑。
收召義兵思漢之士。
至者數百人
賊兵一路已踰蘆嶺。
海甸一寸乾淨地
烏合之衆
一時星散
公出北去
余出城至家。
老親家小
以謀海船於論岑浦。
巡察使黃愼令公從事見招。
陸路則道已塞矣。
九月十四日
賊已焚靈光郡。
搜山漉海。
屠殺人物
余以夜二更乘船
父親素患水疾
以船小易蕩。
移跨季父船。
從兄弟以船窄不見容
不得已兩兄嫂及丘嫂祖父父母及余妻妾一船
姊夫之父沈安枰一家
無所歸。
亦許同載
小人夥。
舟行甚遲。
五日
兩船同宿貓頭
避亂船聚者幾百餘艘。
十六日
又宿貓頭
十七日
宿飛露草
十八日
從兄浹以宣傳官奉標信。
付新統制李舜臣
右水營馳至船所。
二十日
始聞水路千餘艘已到右水營。
制使衆寡不敵
遵海西上
乃與一門父兄所向
或請捨船登陸
或請入黑山島
余與從兄洪,浹言。
舟中壯士
兩船四十餘人
附統制使
且戰且退
不成不失明白死。
議已克完
工文己者竊聽之。
以其子女四人在於矣島。
所以載來
二十一日夜半
乘余兄弟熟寐
風解纜。
瞥眼間遂與父親乘船相失
行至月島
統制船十餘艘已過各氏島。
叱蒿工使回船西上
北風甚迅。
不得上。
賊勢已迫。
父子相失
窮途所仗。
只蒿卒。
不得治其罪。
二十二日
誤聞父親乘船回向鹽所。
遂指鹽所唐頭。
則又無所見
沈安枰一家以船窄下陸。
蒼頭萬春
余所倚愛者。
托稱汲水
乘陸而走。
二十三日朝巳時
自唐頭又向論岑浦。
老親或在岑浦也。
海霧忽見荒唐一隻突出飛來。
蒿卒呼曰倭船也。
自度不能免。
解衣水中
一家妻子兄弟
一舡男女太半同溺。
岸水淺。
賊盡句出臥船槳。
齊縛立之。
外弟金柱天兄弟
十餘人
登岸走免
亡母亡兄木主
仲兄負墮水中
句出之際。
不得收拾
生事亡之志。
一擧盡矣。
稚子龍及妾女愛生
遺置沙際
潮回浮出。
呱呱滿耳。
良久而絶。
年三十
始得此兒。
方娠夢。
見兒龍浮水中。
以爲名。
孰謂其死於水中也。
浮生萬事
莫不前定
而人自不悟矣。
賊以余所乘船擊其船尾
從風南下
船往如箭。
二十四日
至務安縣海曲
名曰落頭
賊船千艘
充滿海港
紅白照耀天日
我國男女太半相雜
兩邊積尸
狼藉如山
哭聲徹天
海潮嗚咽
生之何心。
死也何罪。
平生懦怯最出萬夫之下。
此時則亦不每生矣。
船旣中流
一賊舌人問曰。
路大將
今在何處
余答曰。
泰安安行梁。
舊號難行梁。
下道漕船
逐年漂敗。
故善其名以壓之。
水路天險也。
天將名顧兩遊擊
戈船萬餘艘。
橫截上下
遊船已到群山浦。
制使衆寡不敵
退與天合勢矣。
賊徒相顧色沮
余潛問舌人曰。
執我者爲誰。
則伊豫州佐渡之部曲七郞者也。
二更
妻父潛解其縛,裸身赴海。
賊徒群譟
旋卽句出。
以故縛余一家益急。
徽纏入膚。
手背龜拆。
遂成大腫。
三年不得屈伸
右手瘡痕猶在
回問舌人曰。
何不吾輩
舌人曰。
以公等着絲笠衣輕暖。
認爲官人
將縛致日本
戒守嚴云
嗚呼
嬴秦棄禮
仲連尙欲蹈東海
武王伐暴。
伯夷猶且西山
況此賊百蠻之醜種也。
我國臣民
不共戴天之讎也。
一息偸活
萬殞猶輕。
縶縛在身
無以自由也。
三日
賊帶舌人來問孰是正妻。
婦人自首
驅令上倭船。
移余兄弟同載曰。
將殺汝曺
余之帚妾妻祖父丘嫂婢子十餘人
妻父之庶弟妹。
或分載或遇害
噫。
亡兄死日。
一紙托余曰。
汝在人間
寡妻有賴
誰謂遽如許
感念存歿
不覺一慟
而我亦不知命在何時也。
奴婢之遺我而走者盡偸生
戀主不忍去者俱被殺。
吁亦可哀也已
頃之
諸倭撥群船南下
行過榮山倉右水營。
順天倭橋。
板築已具。
築城海岸
上切星漢
群船竝艤泊
惟俘人所乘船百餘艘俱泛洋中
蓋自被擄至此者凡九日
水槳不得入口
而猶不死
信乎其命之頑也。
後來男女太半
親舊家屬
始聞梁宇全家之沒。
其日。
倭姬以飯一盂
人各分付
米不脫殼
沙石相半
腥膻之臭擁鼻
舟人飢甚。
乾淨爲糗以療之。
夜半
傍船有女子
哭罷歌聲
似裂玉。
一家之沒。
兩眼已枯。
而此夜則衣袖盡濕。
仍占一絶曰。
何處竹枝詞
月白時。
隣船皆下淚。
濕楚臣衣
翌日賊船一隻掠而過。
女子急號靈光人靈光人
仲嫂出問之。
愛生母也。
分載之後
已爲鬼。
至此始知其生。
千般哀訴
不忍聞。
自是夜夜慟哭
倭奴亂扑不已
畢竟聞其不食死。
遂賦一絶曰。
滄海茫茫月欲沈。
淚和涼露羅襟
盈盈一水相思恨。
牛女應知此夜心。
仲兄可憐者年八歲
飢渴飮鹹
嘔泄成病
賊抱投水中。
呼爺之聲。
久而不絶
兒兮莫望父信矣。
越數日。
妻父與二兄謀竊小艇載出。
賊覺卽奔告於佐渡。
其日夕
吾家於一大船
士族女子自他船移來者九人
群玉之女與焉。
相與話舊一慟
妻父之孼妹羽英年十三。
貌色
自分載。
莫知死生
而其日亦至。
始聞妻祖父及諸婢之定死
船旣解纜
日已晡矣。
夜宿安骨浦。
翌日安骨浦。
乍南乍東。
橫截大海
窮日之力。
繼之以夜。
忽聞遠鷄聲
曉頭雲霧中。
望見大陸橫亘
卽對馬島也。
人家異制度。
衣巾詭製
始知爲他世界也。
男子之生。
固以桑蓬射天地四方。
然孰謂身到倭國也。
風雨二日
翌日又渡一大海得一陸。
卽壹岐島也。
翌日又渡一海得長山大關市
長門州之下關也。
翌日又渡一海
沿岸而行。
得一
大關市。
周防州之上關也。
海山如畫
照耀
惜其爲鬼窟耳。
翌日又渡一海
泊伊豫州長崎
舍船登陸
飢困已甚
十步九顚。
小女六歲
不能自行
與妻及妻母更負。
負渡一川
頓臥水中
無力不能起。
岸上有一倭人
垂涕扶出曰。
噫其甚矣。
大閤俘致此人等
將欲何用
豈無天道哉。
急走其家。
取稷糠茶飮
以饋吾一家
耳目始有聞見
倭奴中有至性如此
好死喜殺。
法令驅之耳。
倭奴號秀吉爲大閤故云。
行可十里
至伊豫州大津留置
與二兄及妻父家屬
一家異室
令一卒倭一女倭。
朝夕供給飯羹一盂
一頭
蠻夷絶域之中。
得與兄弟源源
是則一幸也。
冬至集句
以紓悼鬱之懷。
去歲玆辰捧御床
戴星先捧祝堯觴。
今年流落丹心在。
一日愁隨一線長。
(在鬼窟中。
故表年以寓尊 王之意。)
公元1598年
萬曆二十六年戊戌
歲已改矣。
爆竹驅鬼
燃燈守歲
頗與荊楚歲時記相似
恨其人人面獸心耳。
良辰盛節
令人忉怛
回望君親
竝隔萬里鯨海外。
春和時。
草木群生之物。
皆有以自樂。
吾兄一家
竝以淚眼相對
舊壟。
兵火延燒
誰以一盂麥飯
洒於抔土也。
物物感觸
節節傷痛
不必暮春三月秋九月
獨令
銷魂也。
初五日。
叔兄女禮媛病死
初九日。
仲兄可喜病死
兄弟擔負
葬於水濱
吾兄弟子六人
死於海水者三。
死於倭土者二。
所餘者只小女耳。
山斗所謂致汝無辜惟我罪。
百年慙痛淚闌干者也。
傷憐之至。
却羨汝曺死而無知也。
正月晦間。
聞天大至
蔚山之賊。
半爲鯨鯢
湖南諸窟。
只殘順天
哀情吉語
惝怳難雙
因賦四韻一首
聞道王師至。
全湖半已平。
吾君無疾病
老父康寧
鯨海天威動。
蜂屯月暈成。
哀情吉語
喜淚作河傾
二月初五日
舌人聞平義智部曲百餘人歸順
餘倭降者相繼
又賦四韻一首
聽說凶鋒拆。
降書日日聞。
湖南荐食
嶺外孤軍
鯨浪東海
狼星拱北辰
孤臣萬死
白骨有餘欣。
春雨中又賦一聯
春雨一番過。
歸心一倍多。
何時短墻下。
重見手栽花
四月二十七日
亡母忌辰也。
衣服不備
粢盛不潔
不以祭。
況以倭賊之餘。
敢申昭告之誠。
不忍虛度
略修薦儀。
賣枕供具
祝曰。
不肖諸息。
不嗣先祿。
合家淪胥
旅寓絶國
抔土榛荊
木主載溺。
感念存沒
痛心切骨
秋霜春露
羹墻無依
日往月來
諱辰已歸。
客橐垂罄。
物不豐盈
豺虎爲隣。
不盡誠。
瞻望天涯
草木嗚咽
先魂有知
庶垂歆格。
公元1652年
山出石寺。
在伊豫州南三十里而遠。
有僧自言肥前州人也。
少隨朝倭。
見我京師
嘗位彈正
(官名)年老歸隱
猶食寺下田土
役其民人
見我加禮
以扇求詩
因書四韻七言一首
錦帳名郞海東
程千里便風
鳳城消息鯨濤外。
鶴髮儀形蝶夢中。
兩眼却慙同日月。
一心猶記舊鴛鴻
江南芳草鶯亂
倘有飛艎返寓公
惻然點頭曰已會矣。
無船且埶阻可嘆
大津城據高山絶頂
山下長江淵澄纏繞
乘空城。
西望慟哭
哭罷施施而下
因賦五言四韻一首
玆行曾入夢
滄海一天東。
城邑層峯上。
民居水中
恒言佛戒
常日軍容
信美非吾土
南山隔幾重。
京師竹肆居人被擄於壬辰
自倭京亡奔豫州
逐日來見曰。
倘可相濟而歸耶。
余曰。
賴汝得復見故國天日
當以一死報汝。
彼有銀錢
且善倭語。
故力懇不已
遂以五月二十五日
乘夜西出
夜行八十里。
兩足流血
晝隱竹林中
翌夜過板島縣。
大書城門曰。
日本君臣
無名之師
無罪之國
其先王宗
其先王陵寢。
斬殺旄倪
係累子弟
以及鷄豚狗彘之畜昆蟲草木之微。
不免荼毒焉。
蓋自有生民以來
兵火之慘。
未有甚於君臣所爲
公元1598年
也。
汝好祭日月以求吉祥
釋迦求福利。
日月者。
吾之兩目
照臨下土善惡
以告於余而禍福之者也。
釋迦者。
吾之所遣。
以爲民師表。
禁殺傷。
以導余好生之意也。
環海之外
盡吾所覆。
朝鮮之民。
亦吾赤子
一方君臣
殄滅殘傷之。
未有遺育
日月豈爲汝私阿
釋迦豈享汝非義哉。
上年京師城陷。
壓溺民畜而汝不悟
今年東南大水
大無麥禾而汝不懲
一方盲聾
一至此哉。
今遣主東方迦牟尼佛
書以告諸汝君臣
以爲朝鮮孑遺之民。
請命于汝君臣
君臣倘不覺悟
吾將大降害于汝一方不少延。
汝其念哉
吾不貳言
汝無後悔
倭人尙鬼。
飮食祭日月。
窹寐常誦梵唄
故因其所明。
而借天命言。
警動之。
庶幾其萬一覺悟
未幾而賊魁自六月寢疾
至秋而死。
此言亦不可無驗矣。
自板島西出十里許。
憩于林莽中。
有一老僧
年可六十餘。
浴身瀑布
炊米祭日
假眠巖石上。
舌人潛往晤語
語及西歸事。
則僧諾以船濟豐後州。
吾等喜甚
從僧下來
舌人先。
次之
吾等稍後
十步之內。
忽逢一倭賊。
領卒倭二人猝至。
吾等曰。
朝鮮亡走者也。
承之以劍。
吾等引頸受刃。
賊令卒倭扶曳
回至板島市門外。
長木餘條
多懸死人頭。
乃賊中藁街也。
吾等于其下。
斫頭之狀。
一賊援劍止之。
乃送吾等城中
路經市門
有一倭自門內突出引入
乃初擄我家七郞者也。
茶酒羹飯
三日
勒還于大津城
自此無聊
出遊城底曾(一作僧)舍。
一僧加禮
一絶曰。
初逢賢聖夢耶眞。
堪惜高人客裏身。
月見應有恨。
扶桑國戰爭塵。
次曰。
雪髮霜眉創見眞。
胡雛老是前身
淸詩寫盡泥中恨。
帶劍諸奴隔幾塵。
佐渡之父白雲家有玄鶴
感懷四韻一首
仙鶴下人間。
芝田幾日還。
千年華表柱。
載赤間關
拂塵中累。
常懷海上山
那時換毛骨。
琪樹重攀
安縣徐國擄去大津
數來訪求詩。
贈之曰。
早作西京客。
今爲東海人
歲行再易
天道豈終貧。
戀闕頻看日。
懷親輒望雲
歌工逬淚
冷笑却成嚬。
其六月
佐渡自固撤兵還倭京。
部曲勒吾一家
赴倭西京大坂城。
乘船
感慨一詩曰。
去國千里
迢迢更向東。
應須出日
都只信便風
禍首軒轅氏
妖胎采藥童
男兒四方志
不意到倭中。
又於舟中一首曰。
滿臆千愁若蜜房
年纔三十鬢如霜
豈緣鷄肋消魂骨。
端爲龍顏渺茫
平日讀書名義重。
後來觀史是非長。
浮生不是遼東
等死須看海上羊。
船行八日
曉頭困睡
同舟我國人急道京城已近。
夢中驚起
望見粉堞突出滄海雲霧中。
十層樓閣
高入半空
膽悸神慘。
久不能自定
乃賦一詩曰。
報道王京近。
王京鬼關
非緣探虎穴
無路覲龍顏
痛飮初年計。
孤囚幾日還。
愁多翻作夢。
倏忽見南山
(用岳飛直抵黃龍府痛飮事)我國兵船
爲賊所奪。
來宇治河口
見之一愴然
可惜黃龍舳。
胡爲碧海東。
將軍自失律。
制作豈非工。
上雨牙槳折。
中權虎節空。
吾生泛梗
見爾涕無徒
自大坂又載小舟。
伏見城。
夜宿舟中
一絶遣悶曰。
舟着蘆花月正明。
五更沙岸宿鷗驚
經年海舶爲吾室。
頭白蒿工上棹聲
伏見
賊將吾家屬。
安頓於空家太倉中。
令老倭市村者典守之。
我國士人東萊禹鼎河東士俊,姜天樞鄭昌世,咸陽汝楫泰安時習,務安徐景春等皆在擄中。
連日來見。
禹鼎全羅兵營虞侯李曄
被擄於淸正
淸正送之秀吉。
秀吉待之極厚
帳御飮食
皆如伊所居
散盡錦綺
交結壬辰被擄來人
買船西出
行至間關
追者已至。
引劍自刺墮海中
賊句出其屍。
竝其餘轘掛於街上
能文
將發船。
一詩曰。
春方東到恨方長。
風自西歸意自忙。
親失夜筇
曉月
如晝燭哭朝陽
傳承舊院花應落。
世守先塋草必荒。
盡是三韓侯閥骨。
安能異域牛羊
余聞之不覺顙有泚曰。
武士中有此人乎。
我非讀書人乎。
因步其韻曰。
將軍氣槩與天長。
何者翻論此去忙。
義骨樂沈東海底
淸風遙接首山陽
竿頭好受秋霖洗。
埋土寧敎塞草荒。
萬卷書生無面目
兩年窮髮牧羝羊。
又用前韻
君恩望海天長
葛節東偏歲月忙。
觀物每慙向日
逢秋却羨雁隨陽
魂追斷雨遙塞。
心逐雄風大荒
多謝故人珍重意。
一壺椒醑慰看羊。
又疊前韻
萬里丘海驛長
夢魂何自去來忙。
三淸離恨蓬山外。
一片歸心水陽
算得人生眞抄忽。
看來天道豈蒼荒。
成仁取義吾家訓。
童子猶慙拜犬羊
贈姜士俊鄭昌世,河大仁
晉州三大姓。
言姜河鄭也。
絶黨相逢
相憐故也。
方丈山高異人
晉陽三姓接雲因。
如何赫世貂蟬骨。
竟作炎荒瑣尾身。
斷俗寒梅花自發
(吾祖通亭種梅於斷俗寺。
山僧號曰政堂梅
梅枯輒植他於其地。
)鳴珂舊里草空
東皇借東風便。
白露靑原卜隣
又用前韻
絶域相逢故國人。
傷心不忍問由因。
慙吾北海三年節。
愛子南冠八尺身。
勁草不摧霜後綠。
寒梅猶戀臘前春
樽前破涕還成笑。
泥露多君德有隣
公元1573年
名賢金大司成湜之孫。
學士權之姪子興達,兄弟
以余與學士有分
數相訪。
又以米布救飢寒。
以詩回謝。
更疊前韻
文身異地斯人
作意追從別有因。
學士風流傳令姪。
名賢氣骨見前身。
霜寒謝江神布。
囊罄難謀麴米春
今日相逢涕淚
他年幸許芳隣
又用前韻
上歲金門待詔人。
式微今日問誰因。
偸生却負三生義。
許國終爲去國身。
好事空憑千里夢。
窮鄕又値一年春
綱常萬古人倫重。
我輩寧爲鳥獸隣。
又用前韻
燕霜萬里楚囚人。
旅泊三年宿因
禮樂詩書男子事。
聰明耳目丈夫身。
他生莫値干戈日。
樂事空抛桃李
王業艱難誰作厲。
欲將靑血宮隣
己亥正朝
感傷有詩曰。
瓊霜不忍緇塵
璧月關愁夜夜新。
馬角不生靑歲至。
客心還自劫逢辰
僧照高院者。
皇帝叔父也。
出家大佛寺
遣僧送扇十把求詩
十幅蠻牋陣陣淸。
寄來深荷上人情。
偸生久値看天日
從此氈城掩面行。
魁秀吉死埋於北郊
其上作黃金殿。
倭僧南化。
大書銘其門曰。
大明日本
一世豪。
開大平路
海闊山高
出遊
以筆塗抹
題其傍曰。
世經營土一抔
十層金殿崔嵬
彈丸亦落他人手。
何事靑丘捲土來。
僧妙壽院
公元932年
首座後來見我曰。
向見大閤冢殿所書。
足下筆也。
何不自愛也。
守倭市材者。
吾家豈伊他人兄弟甥舅
令叔季處
甥往舅留。
余因之聞天差官茅國科,王建功等。
來在沙蓋(倭名曰堺。
西海上市館。
)之館。
與我國人申繼李往叩其門。
賂守者得入。
差官坐倚床西向
與我一倚床東向對坐
相溫
茶酒
余請且泣曰。
倭奴整船格。
將送行李
願備舟中一卒
得以卽刑故國
天將哀憐曰。
公所寄何倭。
答曰。
佐渡。
天將答曰。
吾等通家康。
使佐渡送君
申繼李者素輕薄
高聲大呼曰。
秀吉死。
倭國大亂
倭賊將盡死。
馬島舌人通曉我國言語
奔告典守長右門。
長右門。
行長之兄也。
俟吾出門
縛收別室
別縛繼李於他所。
夕將轘掛。
天將再三申救曰。
彼來只問老父消息耳。
非有他端也。
長右門者
重違其請。
解而歸之。
胥靡登高而不懼。
遺死生也。
歸對二兄。
一笑而已
自吾之入倭中。
歸骨之心。
未嘗食息解。
倭土之風。
有錢則可使鬼。
遂從倭僧舜首座
傭其書。
銀錢
暗與壬辰被擄人申繼李,林大興相結
仲兄率繼李等。
以銀八十文買一船
待船事粗完。
將盡起身
而繼李輕薄
又漏於倭佐渡家。
仲及繼李等。
囚之大坂
日殺一人
公元1598年
以仲不解倭言。
必是繼李等誘之。
三日
放歸伏見城。
我國人姜士俊持酒來慰。
中座一詩排悶曰。
擧目山河昔時
新亭猶作楚囚悲
如今高會問何地。
山是愛湯河宇治。
倭僧加古。
上畫黃白女郞牽牛花
請我題詩
三徑秋風夜有霜。
離離淡白輕黃
重陽靑蕊猶堪摘。
何事牽牛女郞
又一幅畫琪花瑤草
瓊花瑤草不知各。
九十春光外榮
明月樓前如可寄。
美人應識遠人情。
首座和題一幅曰。
數莖叢菊色交奇。
遠客新題亦自宜。
節義高秋霜露底。
對花猶道是吾師。
秀吉之再寇我國也。
令諸將曰。
人各兩耳
鼻則一也。
令一卒各割我國人鼻。
以代首級
輸致倭京。
積成一丘陵。
埋之大佛寺前。
幾與愛湯山腰平。
血肉之慘。
擧此可知
我國聚米以祭。
要余作文
有鼻西峙
脩蛇東藏。
帝羓藏鹽。
鮑魚不香之語。
庚子二月
將佐渡招守倭。
使寬吾家防守
守倭敎令出去
乃往見舜首座
利涉之路。
(在疏中)四月初二日發倭京。
乘船一絶曰。
聖恩遙及窖中囚。
絶域歸帆
蓬島渺茫滄海闊。
却將忠義滿孤舟
行至壹岐島。
風雨留一旬。
登山祭天以祈風。
曉月星明槪。
風伯指路
時五月五日也。
倭國地圖
삽화 새창열기
睡隱集看羊錄
 [跋]
  
看羊錄跋[尹舜擧]
 
公元940年
是書始名巾車錄。
先生手所題。
巾車
罪人之乘。
先生遂取以爲名者何居
先生執謙卑若罪人然也。
先生所自處雖如此
他人則不可。
子弟門生
因是損貶之稱而不思其變耶。
嗚呼
先生所遭罹。
今古罕有逆境
先生所以處之。
較然不失於正。
觀其再墮海。
九日不食
三疏拱 九重
四年持一節。
慷慨從容
至誠大義
始終烈烈
凌霜雪而貫日月
質諸天地鬼神無疑矣。
漆齒殊俗
亦知慕義
嘖嘖稱美
比之蘇卿
而及其歸國也。
不有建請褒嘉之典。
乃反擠陷下石焉者。
蠻貊不如
噫。
不仁之甚矣。
當其自倭京移海窖也。
感慨一絶曰。
平日讀書名義重。
後來看史是非長。
浮生不是遼東
等死須看海上羊。
旣至海窖。
有答人詩末句亦曰。
一壺椒醑慰看羊云爾
先生旣已自見其志矣。
石洲所謂節爲看羊落。
書纔賴雁傳者。
蓋取諸蘇中郞不死輿誦而匹美之言也。
由是乃今
得與諸益消詳之。
改定名曰看羊錄。
以標先生操執而已
至於尙節闡幽發揮之。
則秪俟有道能言之君子云
 崇禎紀元龍集甲午夏
 門人坡平尹舜擧識。
睡隱集看羊錄
 [跋]
  
看羊錄跋[兪棨]
不佞少從先生長者後。
數聞晉山姜員外雋才奇節
不耦於時
固已心識之。
中歲宦游南方
過公鄕閭
益聞公事行而猶未詳也。
乃今始因公從游尹君舜擧甫。
公所著看羊錄者讀之。
然後始盡得公心事也。
遂爲之反袂潸然曰。
嗟夫
斯人而遘斯禍。
何其不幸也。
旣又爲之掖腕奮然曰。
嗟嗟斯人斯禍。
免之幸而終於厄。
何不幸之甚也。
蓋嘗推公所遭者。
槪諸古昔
倉卒蒙難
求死不獲
文文山
備嘗窘辱
一節不撓
蘇中郞
探刺賊情
道封疏。
庶幾有補於
軍機
洪皓朱弁之忠。
若其邂逅不死
終歸故國
鍾儀鄧攸之流耳。
不佞竊僭謂士君子不幸處變
能辦捐生致命底志。
初無自我苟免之計。
則雖或生或死或囚或還。
所遇殊塗
而其致一也。
善夫
南軒先生之說曰。
古人志慮深遠
故以節義爲重。
後世志慮迫狹
故以死生爲重。
由此觀之。
君子之處命也。
鴻毛其軀。
金石其心。
死生存亡
容有不能自由者。
所謂節義者。
固自若也。
許遠就俘洛陽
未必中丞卽死
文山設得黃冠返鄕
亦自
燕市文山
又可二而差之哉。
公以孤貞百罹
萬死一生
炯炯丹忱
可質神明
殊俗醜類
猶知敬服
至比於文山子卿云。
若公之所守者。
固宜當時後世無愧也。
知罃華元
曷嘗爲晉宋之棄人哉。
奈何時命相仇
世情孔難。
求瑕返璧
索瘢於完肌。
使公之苦節危衷。
不得有所表見於世。
畢竟坎壈以歿。
天下是非
有如是耶。
噫嘻亦甚矣。
然而幸是錄者存。
令公心者按文以求情
論議之定。
不待百年
又奚戚戚薄夫
見朝暮之嘵嘵哉。
而況是錄之所纂者。
於夷情蠻俗
異域殊制
紀載甚詳。
使重溟萬里外。
歷歷眼前
所以區畫應變者。
有意見。
非如懸度億中之類。
籌邊不可不一通置之座右
此亦可見公之一端
而錄尤不可無傳也。
公嘗以巾車名是錄
蓋取馮將軍無忘束縛之意。
今曰看羊者。
門人弟子者改之也。
公名沆字太初
文章贍敏
年二十七擢第
五年而罹厄。
三年歸國
擯斥二十有二年而沒。
此公終始槪云
公元1656年
崇禎後丙申秋
通訓大夫弘文館校理杞溪兪棨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