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五十六 (自动笺注)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
 第二百五十六卷目錄
 三禮部彙考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三禮
  宋鄭樵通志〈會禮 儀注 樂類〉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禮經
經籍典第二百五十六卷
三禮部彙考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三禮
馬融周官十二卷
鄭元十二卷
王肅十二卷
千寶注十三卷
《右周禮
鄭元儀禮十七卷
馬融注。
王肅注。
孔倫注。
字敬序會稽人東晉廬陵太守眾家注。
銓注
不詳何人
裴松之
字士期河東人宋太中大夫西鄉侯
雷次宗注。
蔡超注。
字希遠濟陽人宋丞相諮議參軍
儁之注。
字僧紹馮翊人齊東平太守
劉道拔注。
彭城人海豐
周續之注。
馬融以下並注喪服
《右儀禮
盧植禮記二十卷
鄭元二十卷
王肅三十卷
孫炎二十九卷
字叔然樂安人魏祕書監徵不就
業遵注十二卷
字長儒,燕人,宋奉朝請
庾蔚之略解十卷
〈闕〉隨,潁川人宋員外常侍
《右禮記
鄭元三禮音》一卷
王肅三禮音》一卷
七錄唯云:撰禮記音》
李軌周禮儀禮音》一卷禮記音》二卷
劉昌宗周禮儀禮音》一卷禮記音》五卷
徐邈周禮音》一卷七錄禮記音》一卷
射慈字孝宗彭城人吳中書侍郎,齊三傳禮記音》一卷
謝楨禮記音》一卷
不詳何人
孫毓禮記音》一卷
繆炳禮記音》一卷
曹耽禮記音》二卷
字愛道譙國人東晉諮議參軍
尹毅禮記音》一卷
天水人東晉國子助教
蔡謨禮記音》一卷
字道明濟陽考城人司徒文穆公
范宣禮記音》二卷
字宣子濟陽人東晉員外郎不就
徐爰禮記音》三卷
王曉周禮音》一卷
云定鄭氏音江南,無此書,不詳何人
右作音人,近有戚袞周禮音》沈重問禮禮記音》梁國子助教皇侃,撰禮記義疏五十卷,又傳喪服義疏並行於世。
宋鄭樵通志
《會禮》
石渠《禮論》四卷〈注〉戴聖
《禮論》三百卷〈注〉宋御史中丞何承天
《禮論條牒十卷〈注〉任預
《禮論帖三卷〈注〉任預
《禮論鈔》二十卷〈注〉庾蔚之
《禮論要帖》十卷〈注〉王儉《禮論要鈔》一百卷〈注〉賀瑒
《禮論鈔》六十九卷〈注〉《唐志》六十六卷
《禮論要鈔》十卷
《禮論》六十卷〈注〉李敬
《禮論鈔》二十卷
《禮雜鈔略》二卷〈注〉荀萬秋
《禮統》十二卷〈注〉賀述
《禮論要鈔》十三卷
《禮區分十卷
《禮論鈔略十三卷
《禮略》十卷〈注〉杜肅
《禮粹》二十卷〈注〉張頻
禮志十卷〈注〉丁公著
《禮類聚十卷
《類禮》二十卷〈注〉陸質
《類禮義疏》五十卷〈注〉元行沖
《右論鈔》二十二部七百七十六卷
《禮論答問八卷〈注〉宋徐廣
《禮論答問十三卷〈注〉徐廣
禮答問》二卷〈注〉徐廣
《禮問答六卷〈注〉庾蔚之
禮答問》三卷〈注〉王儉
《禮雜問十卷〈注〉范甯
《禮論答問九卷〈注〉范甯
禮答問》十卷〈注〉何佟之
《禮雜問答鈔》一卷〈注〉何佟之
問禮俗》十卷〈注〉董勛
問禮俗》九卷〈注〉子弘
答問雜儀二卷〈注〉杜預
禮儀答問八卷〈注〉王儉
《禮疑義五十二卷〈注〉梁護軍周捨
禮義一卷〈注〉何隆
雜禮義問答》四卷〈注〉戚壽
《右問難十六部百四十八卷
三禮目錄一卷〈注〉鄭元
三禮義宗三十卷〈注〉崔靈恩
三禮宗略二十卷〈注〉元延明
三禮大義十三卷
三禮大義四卷
三禮大義三卷
《右三禮六部七十一卷
三禮圖》九卷〈注〉鄭元後漢阮諶等撰。
三禮圖》九卷〈注〉張鎰
三禮圖》十二卷〈注〉夏侯伏朗
三禮圖》二十卷〈注〉聶崇義
周室王城明堂宗廟圖》一卷〈注〉祁諶撰
王制井田圖》一卷〈注〉阮逸
王制井田圖》一卷〈注〉徐希文
禮書一百五十卷〈注〉陳祥道
《唐禮圖雜畫五十六卷
宣和博古圖》六十卷
《右禮圖十部三百一十九卷
《會禮》四種五十四部一千三百一十四卷
儀注
《漢舊儀四鄭》〈注〉衛宏
蔡邕獨斷二卷
尚書儀曹新定儀注四十一卷〈注〉徐廣
《晉儀注三十九卷
新定儀注四十卷〈注〉安成太守傅瑗
尚書儀曹事》九卷
公元1004年
甲辰儀》五卷〈注〉江左
《晉雜儀注》二十一卷
宋尚書儀注三十六卷
《宋儀注二卷
宋尚書雜注》十八卷
南齊儀注二十八卷〈注〉嚴植之
《梁儀注十卷〈注〉沈約
梁尚書儀曹儀注十八卷
二十卷
雜儀注》百八十卷
《陳雜儀注》六卷
陳尚書雜儀注》五百五十卷
後魏儀注五十卷〈注〉常景
後齊儀注二百九十卷
雜儀注》一百卷
新儀三十卷〈注〉鮑泉
《理禮儀注》九卷〈注〉何點
齊典四卷〈注〉王逸
要典三十九卷〈注〉王景
要典雜事五十卷
《皇典》五卷〈注〉丘仲孚五禮要記》三十卷〈注〉韋叔夏
《隋儀注目錄四卷
中禮儀注八卷〈注〉王慤江都集禮》一百二十卷〈注〉牛弘潘徽
大唐儀禮一百卷
《永徽五禮一百三十卷
開元禮一百五十卷〈注〉蕭嵩
開元禮儀鑑》一百卷〈注〉蕭嵩〈按唐志作禮義鏡〉開元禮京兆義羅》十卷
開元禮類釋》二十卷
開元禮目錄一卷
開元禮百問》二卷
貞元新集開元後禮二十卷〈注〉韋渠牟
唐禮纂要》六卷〈注〉
禮閣新儀二十卷〈注〉韋公肅
元和曲臺三十卷〈注〉王彥威
《續曲臺禮》三十卷
《竇氏吉凶禮要》二十卷
《直禮》一卷〈注〉李宏
古今儀集》五十卷〈注〉王方慶
《開寶通禮二百卷
通禮目錄三卷
《開寶通禮義纂》一百卷
《義纂目錄一卷
禮閣新編六十卷〈注〉王皞
禮院雜錄〈注〉卷亡
《太常新禮》四十卷〈注〉賈昌朝等。
《類儀》一卷〈注〉魏鄭公
五禮新儀二百四十卷
歷代創制儀》五卷
決疑要注》一卷〈注〉摯虞
禮樂集》十卷〈注〉顏真卿
《右禮儀五十九部三千一百一十九卷
尚書儀曹吉禮儀注三卷
《梁吉禮十八卷〈注〉明山賓等。
《梁吉禮儀注四卷
《梁吉禮儀注十卷
《陳吉禮百七十一卷
《陳雜吉儀注三十卷
《隋吉禮五十四卷〈注〉高熲
《吉書儀二卷〈注〉王儉
祭典二卷
《雜制注》六卷〈注〉盧諶
祀典五卷〈注〉盧辯
太清宮祠》三卷〈注〉劉智
駕幸昭應宮儀注》一卷
《右吉禮十三部三百七卷
《梁賓禮一卷〈注〉賀瑒
《梁賓禮儀注十三卷〈注〉賀瑒
《陳賓禮六十五卷
《陳賓禮儀注六卷〈注〉張彥
《右賓禮四部八十五卷
《梁軍禮四卷〈注〉陸璉
《陳軍禮六卷
右軍禮》二部十卷
《梁嘉禮三十五卷〈注〉司馬褧
嘉禮儀注四十五卷
《陳嘉禮一百二卷
冠昏儀》四卷
《右嘉禮四部一百八十六卷
《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
封禪議對》十九篇
《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
封禪儀》六卷
東封記》一卷〈注〉韋述
封禪錄》十卷〈注〉孟利貞
皇帝封禪儀六卷〈注〉令狐德棻
神岳封禪儀注十卷〈注〉裴守真
祥符封禪記》五十二卷〈注〉丁謂等修。
《右封禪九部八十五卷七十七篇
祥符汾陰記》五十二卷〈注〉丁謂等修。
汾陰后土故事三卷
《右汾陰二部五十五卷
《晉明堂郊社議》三卷〈注〉孔晁
明堂儀》一卷〈注〉張大
明堂儀注三卷〈注〉姚璠等
大享明堂儀注二卷〈注〉郭山惲
《明堂序一卷〈注〉李襲譽
明堂新禮》十卷〈注〉李嗣真
明堂紀要二卷
《皇祐大享明堂記》二十卷〈注〉文彥博《皇祐大享明堂紀要二卷〈注〉文彥博
駕幸玉清昭應宮儀注》一卷
魏氏郊丘三卷
南郊記圖》一卷
大唐郊祀錄》十卷〈注〉王涇
《梁南郊儀注一卷
《梁祭地陰陽儀注二卷
南郊圖》一卷
天禧大禮記》五十卷〈注〉王欽若
元豐釋奠祭社風雨儀注二卷
《諸州縣祭社稷儀》一卷
《紀風雨雷師儀注一卷
釋奠儀注一卷
祈雨雪法》一卷
郊廟奉祀禮文三十卷〈注〉楊全
《右明堂郊祀社稷釋奠風雨儀注二十三部百五十卷
《晉七廟議》三卷〈注〉蔡謨
《親享太廟儀注三卷
《崇豐二陵集禮》〈注〉裴瑾卷亡。
永昭陵儀式一卷
四季祠祭文》一卷
列國祖廟式》一卷〈注〉梁隱
三品祔廟禮》二卷〈注〉王方慶
景靈宮須知一卷
仁宗山陵須知一卷
右陵廟制九部一十三卷
家祭儀》一卷〈注〉徐潤
家祭禮》一卷〈注〉孟詵
寢堂時享儀》一卷〈注〉唐范傳式。
祠享儀》一卷〈注〉唐鄭正則
《祭錄》一卷〈注〉元陽
《家薦儀》一卷〈注〉唐賈頊
盧宏宣家祭儀》〈注〉卷亡
《孫氏仲享儀一卷〈注〉唐孫日用
《家儀》一卷〈注〉徐爰
婚儀祭儀二卷〈注〉崔浩
《右家禮祭儀十部十卷
東宮舊事一卷〈注〉張敞撰。
東宮新記》二十卷〈注〉蕭子雲
宋東宮儀記》二十三卷〈注〉張鑑
東宮雜事二十卷〈注〉蕭子雲
《東宮典記七十卷〈注〉宇文愷等。
《隋皇儲故事二卷
《國親皇太子序親簿》一卷
皇太子方岳亞獻儀》二卷
青宮懿典》十五卷〈注〉宋朝王純臣撰。
右東宮儀注九部百五十四卷
王后儀範三卷
坤儀令一卷〈注〉蜀王衍撰。
《右后儀》二部四卷
諸王雜儀注》十卷
《雜府州郡儀》十卷〈注〉范汪
縣令禮上儀》一卷〈注〉李淑等。
右王州縣儀注三部二十一卷
武后紫宸禮要》十卷
閤門儀制十卷〈注〉陳彭年修。
《景祐閤門儀制十二卷〈注〉李淑等。
閤門儀制六卷〈注〉梁顥
公元1039年
寶元二年閤門儀制十二卷
內東門儀制五卷〈注〉宋綬修。
《熙寧閤門儀制十卷
正旦朝會儀注十卷
至道合班儀并追封條》一卷
朝堂須知一卷
《奉朝要課》一卷
朝制要覽十五卷〈注〉宋咸撰。
右會朝儀一十二部九十三卷
雍熙籍田故事二卷
耕籍田儀制五卷
恭謝籍田儀注三卷
州縣打春牛儀》一卷
《右耕籍儀》四部十一卷
大漢輿服志》一卷〈注〉魏博士董巴
車服雜注》一卷〈注〉徐廣
禮儀制度十三卷〈注〉王逡之
古今輿服雜事二十卷〈注〉梁周遷撰。
古今輿服雜事二十卷〈注〉蕭子雲
《陳鹵簿儀》二卷
《陳鹵簿圖》一卷
《晉鹵簿圖》一卷《齊鹵簿儀》一卷
大駕鹵簿一卷
鹵簿圖》三卷〈注〉王欽若
鹵簿圖記十卷〈注〉宋綬
內衣庫須知一卷
諸衛左右廂圖樣十五卷
染院須知一卷
二儀實錄一卷〈注〉劉孝孫
二儀實錄衣服名義圖》一卷〈注〉袁郊
服飾變古元錄》三卷〈注〉袁郊
內外親五服儀》二卷〈注〉裴𦶜北蕃冠帽巾髻牌信制度一卷
《右車服二十部九十九卷
玉璽譜》一卷〈注〉紀僧真
傳國璽十卷〈注〉姚察
玉璽正錄一卷〈注〉徐令言
《國寶傳一卷〈注〉無名氏著,秦玉璽相傳肅宗時
《秦傳玉璽譜》一卷
玉璽雜記一卷
國璽記》一卷〈注〉嚴士元
《續國璽記》一卷
國璽傳》一卷
《右國譜九部一十八卷
內外書儀四卷〈注〉謝元
書儀二卷〈注〉謝超
書筆儀》二十一卷〈注〉謝朏
長沙太妃薨弔答書》十二卷
《弔答書儀十卷〈注〉王儉
書儀疏》一卷〈注〉周捨
皇室書儀十三卷〈注〉鮑行卿
《吉書儀二卷〈注〉王儉
文儀二卷〈注〉梁修端
書儀十卷〈注〉唐瑾
言論儀》十卷
婦人書儀八卷〈注〉唐瑾
僧家書儀五卷〈注〉釋曇瑗
書儀二卷〈注〉謝允
《童悟》十三卷
大唐書儀十卷〈注〉裴矩虞世南
書儀三卷〈注〉裴茝書儀二卷〈注〉鄭餘慶
裴度書儀二卷
《杜有晉書儀二卷
新定書儀二卷〈注〉劉岳
胡先生書儀二卷
右書儀》二十二部一百三十八卷
儀注十八種二百十六部四千五百六十一卷七十七篇
《樂類》
《樂元起二卷〈注〉桓譚
《樂社大義十卷〈注〉梁武帝
樂論三卷〈注〉梁武帝
樂論一卷〈注〉蕭吉
《刪注樂書九卷〈注〉後魏信都芳
古今樂錄十二卷〈注〉陳沙門智匠。
《樂雜書三卷
《樂元》二卷〈注〉僧撰
《樂要》一卷〈注〉何妥
樂部一卷
《樂略》四卷〈注〉元慇
樂律義》四卷〈注〉沈重
鍾律五卷〈注〉沈重
鍾律義》一卷
樂論事》二卷
樂府志》十卷〈注〉蘇夔
樂經三十卷〈注〉元楚
古今樂記八卷〈注〉守真
樂書要錄十卷〈注〉唐武后
新樂書》十二卷〈注〉張文收
太樂令壁記三卷〈注〉劉貺
歷代樂儀三十卷〈注〉徐景
教坊記一卷〈注〉崔令欽撰,開元中雜伎始隸太常以不應典禮,乃置教坊以處俳優
聲律要訣十卷〈注〉唐田琦
樂府雜記一卷
大周正樂一百二十卷
樂苑五卷〈注〉陳游
《補亡樂書三卷〈注〉房庶
樂儀十卷〈注〉李上交
樂說五卷〈注〉和峴
《新纂樂書三十卷《景祐大樂圖》三十卷〈注〉聶冠卿大樂圖儀二卷〈注〉宋祁
《景祐廣樂記》八十一卷
《皇祐樂圖記三卷〈注〉阮逸胡瑗
樂論一卷〈注〉沈括
樂府記》一卷〈注〉李上交
《太常樂纂》一卷
樂本書》二十卷〈注〉宋朝王箴
《元祐新定樂法一卷〈注〉范鎮
律管說》一卷〈注〉阮逸
顯德正樂目》一卷
樂書二十卷〈注〉劉炳
《隆韶導和集一卷〈注〉公立
《詩樂說三卷〈注〉吳良輔
《樂記》三十六卷
大晟樂書十三卷
樂書五卷〈注〉吳良輔
《樂演卦》一卷
《樂傳》二卷
《景祐大樂制度一卷
樂髓新經》一卷
審樂要記》一卷
樂府雜錄一卷〈注〉段安節
《右樂書五十四部五百七十五卷
大樂雜歌辭》三卷〈注〉晉荀勗
大樂歌辭二卷〈注〉荀勗
樂府歌詩十卷
《新錄樂府集》十一卷〈注〉謝靈運
樂府歌辭八卷〈注〉隋岐州刺史鄭譯
《翟子樂府歌詩十卷
《翟子三調相和歌辭》五卷
《周優人曲辭二卷
歷代歌》六卷
和樂古辭一卷〈注〉裴煜
《齊三調雅辭五卷
三調相和歌辭》五卷
《奏鞞鐸舞曲二卷
陳郊歌辭三卷〈注〉徐陵
樂府新歌》十卷〈注〉王記室子發撰《
樂府新歌》二卷〈注〉秦王司馬殷首僧
皇府三校歌詩十卷
《魏燕樂歌辭七卷
《晉燕樂歌辭十卷〈注〉荀勗
宋太始高禖歌辭十一卷
《右歌辭二十部一百二十三卷
樂府題要解》一卷〈注〉吳兢
樂府題解一卷〈注〉劉餗
樂府詩目錄一卷〈注〉沈建
樂府古今題解三卷〈注〉郗昂
樂府題解一卷
樂府題解十卷〈注〉劉次莊
《右題解六部一十七卷
《樂簿》十卷
《齊朝曲簿一卷
《隋總曲簿一卷
正聲伎雜等曲簿一卷
太常寺曲名》一卷
太常寺曲簿十一卷
歌曲名》五卷
歷代樂名一卷
《唐郊祀樂章譜》二卷〈注〉張說王涇
歷代曲名》一卷
外國伎曲三卷
一卷
樂府廣題》一卷
太常大樂曲部并譜》一卷
樂章記》五卷
《右曲簿十五部四十五卷
樂府聲調六卷〈注〉鄭譯
樂府聲調三卷〈注〉鄭譯
《推七音二卷〈注〉并尺法
聲律指歸一卷〈注〉元慤律呂五法圖》一卷〈注〉蕭吉
黃鍾律》一卷
明堂教習音律一卷
右聲調》七部一十五卷
鐘磬志》二卷〈注〉公孫崇
《鍾書》六卷〈注〉四庫書目》
《寶鍾釋文一卷〈注〉任之
樂懸一卷〈注〉《隋藝文志
樂懸圖》一卷
右鐘磬》五部十一卷
管弦記》十卷〈注〉凌秀
管弦記》十二卷〈注〉留進
琵琶譜一卷〈注〉賀瓌琵琶錄一卷〈注〉段安節
當管七聲二卷〈注〉僧撰。
觱栗格》三卷
胡笳錄》一卷〈注〉蔡文姬
《集胡笳辭》一卷〈注〉劉商
胡笳調》一卷〈注〉蔡文姬
胡笳十八拍一卷
《小胡笳十九拍》一卷〈注〉蔡翼纂。
《右管絃十一部三十四卷
歌舞式》一卷
柘枝譜》一卷
《舞鑑圖》三卷
採蓮舞譜一卷
《右舞》四部六卷
漢魏吳晉鼓吹曲四卷
鼓吹樂章》一卷
羯鼓錄》一卷〈注〉南卓
衙鼓吹格》一卷
《右鼓吹四部七卷
琴操三卷〈注〉廣陵孔衍
琴操鈔》二卷
琴操鈔》一卷
琴譜四卷〈注〉戴氏
《琴經》一卷
琴說一卷
《琴曆頭簿》一卷〈注〉以上《隋志》
琴譜二十一卷〈注〉陳懷
琴敘譜》九卷〈注〉邪利
《金風樂一卷〈注〉唐明皇
無射商九調譜》一卷〈注〉蕭祐
琴書三卷〈注〉趙惟蝀大唐正聲新徵琴譜十卷〈注〉陳拙
廣陵止息譜》一卷〈注〉呂渭
廣陵止息譜》一卷〈注〉李良輔
《琴杓引譜》一卷〈注〉李約
《琴雅略》一卷〈注〉齊嵩
琴調四卷〈注〉陳康士
琴譜十三卷〈注〉陳康士
離騷譜》一卷
《琴手勢譜》一卷〈注〉邪利
琴說一卷〈注〉李勉
琴說一卷〈注〉鄭文祐
三樂圖》一卷〈注〉世言榮啟期撰。
雅樂均聲格》一卷
正聲五弄譜》一卷
琴箋一卷〈注〉崔遵度
《琴經》一卷〈注〉崔亮
《琴訣》一卷〈注〉薛易簡
琴操引》三卷
琴心三卷
琴義一卷〈注〉劉籍
《阮譜》一卷
《琴指圖》一卷
《進琴式一卷
擘阮指法一卷
琴傳七卷
《隱韶集》一卷
琴阮二弄譜》一卷
阮咸譜》一卷〈注〉蔡逸
琴調十七卷
琴聲韻圖》一卷
琴德譜》一卷
《沈氏琴書一卷
《張淡正琴譜一卷
琴式圖》一卷
三樂譜》一卷
琴書正聲九卷
阮咸調弄二卷
阮咸金羽調》一卷
降聖引譜》一卷
阮咸譜》二十卷
雅琴名錄一卷〈注〉謝希逸
碧落子斷琴法》一卷〈注〉石汝礪
右琴五十四部一百六十八卷
《樂緯》三卷〈注〉宋均
《右讖緯一部三卷
凡樂十一種一百八十一部一千四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禮經
《禮古經五十六卷
劉歆欲立逸禮《書》曰:魯恭王古文於壞壁,逸禮有三十九〈注〉論衡宣帝時河內女子老屋得佚禮。
儀禮疏》曰:高堂生十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儀禮五十六篇,其字皆篆書是古文也,古文十七篇,與高堂生所傳者同,而字多不同,餘三十九篇絕無師說〈注〉七錄篇皆亡。
在於〈注〉志云禮古經於魯淹中及孔氏劉原父孔氏安國所得中書也,六藝論云孔壁得之
今其篇名頗見於他書若學禮〈注〉賈誼
天子巡狩禮》〈注〉內宰注》
朝貢禮》〈注〉聘禮注》
朝事儀》〈注〉覲禮注》
烝嘗禮》〈注〉射人疏》
中霤禮》〈注〉月令注疏《詩泉水疏》
王居明堂禮》〈注〉月令禮器注》
《古大明堂禮昭穆篇》〈注〉蔡邕論》
本命篇》〈注〉通典
聘禮志》〈注〉荀子
又有《奔喪》《投壺》《遷廟》《釁廟》《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見大小戴記,及管子〈注〉七錄》云古經周宗伯
》 所掌五禮威儀之事。
《經》七十篇劉原父曰:當作十七〉
儒林傳魯高堂生士禮十七篇〈注〉史記正義謝承云:秦代魯人高堂人。
按今儀禮士禮冠婚相見《喪》《夕虞》特牲饋食七篇,他皆天子諸侯卿大夫喪服,傳子夏所為白虎通謂之禮服,傳鄭康成注,以今古二字並之,或從今,或從古,或疊二文,別釋餘義。
張淳曰:漢初未有儀禮之名,疑後漢學者十七篇中有有禮,遂合而名之也。
歐陽氏曰:大射之篇。
獨曰儀。
蓋射主於容升降揖遜不可〈注〉七錄云:博士侍其生得十七篇
《記百》三十一篇
《隋志》云:河間獻王仲尼弟子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今逸篇之名可見者,有三正記》別名記》親屬記》明堂記》曾子記》禮運記》五帝記》〈注〉白虎通》
王度記》〈注〉禮記禮記周禮疏。
白虎通》後漢輿服志》注。
王霸記》〈注〉夏官
瑞命記》〈注〉文選論衡
《辨名記》〈注〉春秋疏》
孔子三朝記》〈注〉史記漢書
月令大學志》〈注〉蔡邕論》
雜記正義云:案別錄王度記云:似齊宣王時淳于髡所說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
隋牛弘曰:案劉向別錄馬宮蔡邕所見當時有古明堂禮》王居明堂禮》明堂圖》明堂大圖《明堂陰陽》《泰山通義魏文侯孝經傳》等,並說古明堂之事,其書皆亡,唐會要禮記《明堂陰陽錄》牛弘,亦引明堂·陰陽錄》,今禮記月令別錄中屬明堂·陰陽記》,故謂之明堂·月令說文明堂·月令
王史氏二十一篇
《隋志》河間獻王《記》一百三十一篇劉向檢得一百三十篇,第而敘之,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
曲臺后倉》九篇
本傳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大小戴
服虔曰:在曲臺校書著記,因以為名。
七略曰:宣皇帝時,行射禮博士后倉為之辭,至今記之曰曲臺記》
〈注〉顏氏曰:曲臺殿在未央宮
初禮唯有孝宣世復立,大小戴〈注〉,按大戴公符篇》孝昭冠辭,蓋宣帝時曲臺記也。
大戴禮小戴禮〈注〉著錄
二戴皆傳儀禮十七篇次第冠昏相見已下,大小戴先後不同,唯劉向別錄大射以上七篇,與小戴同,其下尊卑、吉凶次第倫敘鄭氏用之禮記所以儀禮之義也,陳劭周禮論敘云:戴德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
戴聖大戴禮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
〈注〉劉向別錄四十九篇
後漢馬融盧植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缺略,而行於世,即今禮記是也
〈注〉中庸子思緇衣公孫尼子,月令呂不韋王制,漢博士所為
大戴禮十三卷,總四十篇〈注〉《隋志》小正別為卷。
始三十九,終八十一,當為四十三篇中間缺者四篇重出一篇〈注〉兩篇七十三。
其上不見者,猶三十八篇不能八十五篇之數,豈但當為八十一耶?
其缺者,或既逸其不見者,抑聖所取者,然哀公問》投壺二篇,與小戴書無甚異,禮察篇》經解亦同,曾子大孝篇》《祭義》相似則聖已取之篇,豈其文無所刪者也?
勸學禮三本荀卿取舍之說,及保傅賈誼疏間,與經子同者尚多有之。
《隋志》戴聖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馬融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注〉七錄云:自後漢諸儒多為小戴訓,即今禮記
中庸說》二篇
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中庸,程氏曰:中庸之書,是孔門傳授成於子思,傳於孟子白虎通謂之《禮》中庸孔叢子云:子思年十六。
中庸之書四十九篇
東萊呂氏曰:未冠既非著書之時。
中庸之書亦不有四十九篇也,此蓋戰國流傳之妄。
周官經》六篇
河間獻王得《周官》,有李氏而上獻王,獨缺《冬官》,取《考工記補之合成六篇
禮記疏云孝文時求得此書不見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記補之,謂孝文時非也。
五峰胡氏曰:司徒邦教司空邦土,《冬官未嘗闕也,乃劉歆妄以《冬官》事屬之《地官》。
俞庭椿取其說,為《周禮復古編》,謂司空之篇,雜出於五官之屬,且因司空之復,而六官之譌譔,亦遂可以類考
程氏曰:《冬官》之屬,才二十八,而五官各有羨數,考《冢宰六屬,各六十,今《天官》六十三,《地官》七十八,《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蓋斷簡失次名實散亡,取羨數,凡百工之事,歸之《冬官》。
其數乃《周賈氏疏》曰:劉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巖石室有古文考校,後為今文古今不同
鄭氏據今文注,朱文公以為廣大精密,周家之法度在焉。
〈注〉齊文惠太子鎮雍州,有發楚王冢,獲簡書青絲編簡,廣數分長二尺有得十餘簡,以示王僧虔
僧虔曰:是科斗書考工記》,然則考工記》亦先秦書,謂之漢博士作,誤矣。
馬融云:成帝命劉歆考理祕書,始得列序著於錄,略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跡,承平初,杜子春年且九十能通其讀,鄭眾賈逵受業焉,鄭康成序云:鄭少贛仲師次仲賈景伯馬季長,皆作《周解詁〈注〉說文引任削地五帝四郊廟門,容大鼎七箇孤乘赤魃氏煣牙外不熑與今字異。
周官傳》四篇
《詩正義: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行,及馬融周禮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然則後漢以來就經為注。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
周官縣師將有軍旅會同田役之戒,則受灋司馬,以作其眾庶小司馬掌事,如大司馬灋司兵授兵司馬之灋以頒之,此古者司馬灋即周之政典也,周禮疏》云:齊景公時大夫穰苴司馬法
, 至齊威王大夫等,追論古法,又作司馬法,附於穰
苴,太史公曰: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申明之。
又曰:司馬法所從來尚矣。
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注〉王子成甫。
穰苴傳曰: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
〈注〉太史公曰:余讀司馬兵法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亦少褒矣。
若夫穰苴區區小國行師何暇司馬兵法揖讓乎?
漢武帝詔引登車不式周禮注》引鼓不過閶,鼙聲不過闒,鐸聲不過琅土,上下謀是謂參之昏鼓四通大鼜弓矢、圍殳、矛守,戈戟疏引十人之長執鉦,百人之師執鐸,千人之師執鼙,萬人主執大鼓
左傳疏》服虔謀帥篇》曰:大前驅啟乘卑大晨倅車屬焉。
又引五十乘為兩,百二十乘為伍,八十一乘為專,二十九乘為參,二乘〈闕二字為偏。
說文〈闕〉騛衛斯輿善者,忻民之善〈闕二字惡師多,則人杜佑引上謀下鬥圍,其三面開其一面之類。
然其文或不見,今五篇〈注〉百五十五篇,今存五篇而已
李靖曰:周司馬法本太史公者也。
周禮注》軍禮曰:無於車無自後射,豈即此書所載歟?
大宗伯所掌軍禮之別,有五孔叢子有問軍禮之篇。
《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
梁許懋曰:燧人之前世,質民淳安得泥檢玉結繩而治安得鑴文告成
胡氏曰:攷舜典可以後世封禪之失,稽懋言可以史遷著書之謬文中
子曰:封禪之費非古也,徒以夸天下,其秦漢之侈心乎。
孫氏曰:帝王巡守,每至方嶽,必燔柴告天非謂陳功於天也。
奏議二十八篇石渠
公元前370年
石渠者,戴聖元成聞人通漢《隋志》石渠《禮論》四卷戴聖後漢禮儀輿《服志注》王制疏》詩疏並引石渠《論通典,引石渠《禮議》
甘露三年三月黃門侍郎臨奏經曰:鄉射合樂
大射不何也?
戴聖曰:鄉射合樂者質也,大射人君禮儀多,故不合樂也。
聞人通漢曰:鄉射合樂所以百姓也,大射不合樂者,諸侯之禮也。
元成曰:鄉人本無樂,故合樂所以百姓,而同其意,諸侯當有樂,故不曰合樂
公卿以元成議〈注〉梁丘臨黃門郎奉,使問諸儒於石渠
王制〈不著錄
史記·封禪書文帝使博士諸生六經中作王制索隱劉向七錄云:文帝所造書,有《本制》兵制服制篇。
白虎通引《禮王制曰:天子棺槨九重,今禮記·王制篇,蓋其略也。
漢儀〈不著錄
公元87年
肅宗章和元年正月,召曹褒嘉德門令小黃門,持班固所上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敕,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然十二篇不著七略,蓋與律令同,錄藏於理官法家
禮記正義云:許氏謹案高祖時皇太子納妃,叔孫通制禮以為天子無親南史
沈文阿云:叔孫定禮,尤失前憲奠贄不珪致享無帛公王同鴻臚奏賀。
若此數事未聞,於古三禮注疏所引,漢禮器制度通所作也,《隋志》已亡,此書儀禮鄉射疏》漢禮云:五武成步,步六尺
周禮·小祝》注:杜子春云漢儀每街路輒祭,禮記祭法疏案漢儀高帝九寸前方後圓,圍一尺
論衡高祖叔孫通制作儀品十六篇
《樂》
《樂記》二十三篇
禮記·正義》云:《樂記》者,記樂之義,此於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合為一篇,謂有《樂本、有《樂論》、有《樂施》、有《樂言》、有《樂理》、有《樂情》、有《樂化》、有《樂象》、有《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今雖合此,略有分焉,劉向所校二十三篇,著於別錄,今《樂記》所斷取十一篇,餘有十二篇,其名猶在奏樂第十二,樂器第十三,樂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樂穆第十六,說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樂道第十九,樂義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昭頌第二十二,竇公第二十三。
〈注〉王禹二十四卷無所錄。
周禮樂師注云:貍首《樂記》蔡邕明堂論》《樂記》曰:武王伐殷,為俘馘於京太室
〈注〉沈約云:《樂記》公孫尼子。
史記·正義云:《樂記》公孫尼子次撰。
《樂記》〈不著錄
公元4年
元始四年,立樂經三禮圖》云舊圖,引樂經云黃鍾,磬云云周禮磬氏疏案樂云磬前長三律二尺七寸後長二律尺八寸,與三禮圖》所引同,今樂經亡,傳莫知誰作。
王充論衡曰:陽成子長作樂經,非庶幾之才不能成也。
又曰:陽成子張作樂然,則漢儒所作歟,後漢律歷志注:建初二年七月太常丞鮑鄴上言,亦引樂經十二月行之,所以宣氣豐物也。
〈注〉《隋志》樂經四卷
沈約云:秦代滅學樂經殘亡〈注〉中經簿無復樂書別錄所載已復亡逸
尚書大傳引樂曰:舟張辟雍鶬鶬相從八風回回鳳皇喈喈
雅歌詩》四篇
文選七略曰:漢興魯人公善雅歌發聲盡動梁上塵
《晉志杜夔傳》舊雅四曲一曰鹿鳴,二曰騶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聲辭,此四篇,豈即四曲,歟當攷。
雅琴趙氏七篇師氏八篇《龍氏》九十九篇
劉向別錄雅琴之意。
皆出龍德諸琴雜事宣帝元康神爵間丞相奏能鼓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龍德皆召入見溫室,使鼓琴待詔為人清靜言語善琴琴,時閒燕為散操〈注〉雅琴賦,見文選注》
沈約曰:別錄龍氏雅琴百六篇劉昆能彈雅琴,知清角之操文,選注七略雅暢第十七。
夾漈鄭氏曰:琴之九,操十二,引以音相授,並不著辭琴之有辭,自梁始〈注〉王褒傳上頗作歌詩,欲興協律之事。
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
龔德召見待詔
《樂元語》〈不著錄
食貨志樂語五均鄧展曰樂元語,河間獻王傳道五均,事瓚曰:其文云天子諸侯之士,以立五均,則市無二賈四民常均
白虎通引樂元語曰:東裔之樂曰朝離南裔樂曰南,西裔樂曰味,北裔
樂曰禁。
又云:受命六樂,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
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
公元77年
通典伏羲樂名扶來,亦曰立本神農樂名扶持,亦曰下謀。
黃帝咸池少皞大淵顓頊六莖帝嚳五英,堯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湯作大濩,周武王大武周公作勺大司樂所存六代之樂,黃帝雲門大卷,堯大咸,舜大磬,禹大夏,湯大濩武王大武
河間獻王作樂記》
公元前54年
本傳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大事記,在元光五年冬十月禮樂志》河間獻王雅材,亦以為治道非禮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
至成帝時謁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間樂,能說其義,其弟子宋曄等上書言之,下大夫博士平當考試以為河間獻王聘求幽隱興雅樂,以助教化,時大公孫弘董仲舒等皆以為中正雅,立之大樂春秋鄉射作於學官希闊不講,今曄等守孤學大指歸於助教化,宜領屬雅樂繼絕表微,事下公以為久遠,難分明復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