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百五十六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五十六卷目录

 三礼部汇考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三礼〉
  宋郑樵通志〈会礼 仪注 乐类〉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礼经〉

经籍典第二百五十六卷

三礼部汇考四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三礼》

马融注《周官》十二卷
郑元注十二卷
王肃注十二卷
千宝注十三卷
《右周礼》

郑元注《仪礼》十七卷
马融注。
王肃注。
孔伦注。
字敬序,会稽人,东晋庐陵太守集众家注。

陈铨注
不详何人。

裴松之注
字士期,河东人,宋太中大夫西乡侯。

雷次宗注。
蔡超注。
字希远,济阳人,宋丞相咨议参军。

田俊之注。
字僧绍,冯翊人,齐东平太守。

刘道拔注。
彭城人,宋海丰令。

周续之注。
自马融以下并注《丧服》
《右仪礼》

卢植注《礼记》二十卷。
郑元注二十卷。
王肃注三十卷。
孙炎注二十九卷。
字叔然,乐安人,魏秘书监徵不就。

业遵注十二卷。
字长儒,燕人,宋奉朝请。

庾蔚之略解十卷。
〈阙〉随,颍川人,宋员外常侍。
《右礼记》

郑元《三礼音》各一卷。
王肃《三礼音》各一卷。
《七录》唯云:撰《礼记音》

李轨《周礼》《仪礼音》各一卷,《礼记音》二卷。
刘昌宗《周礼》《仪礼音》各一卷,《礼记音》五卷。
徐邈《周礼音》一卷,《七录》《礼记音》一卷。
射慈,字孝宗,彭城人,吴中书侍郎,齐三传《礼记音》一卷。
谢桢《礼记音》一卷。
不详何人。

孙毓《礼记音》一卷。
缪炳《礼记音》一卷。
曹耽《礼记音》二卷。
字爱道,谯国人,东晋咨议参军。

尹毅《礼记音》一卷。
天水人,东晋国子助教。

蔡谟《礼记音》一卷。
字道明,济阳考城人,晋司徒文穆公。

范宣《礼记音》二卷。
字宣子,济阳人,东晋员外郎不就。

徐爰《礼记音》三卷。
王晓《周礼音》一卷。
云定郑氏音江南,无此书,不详何人。
右作音人,近有戚衮作《周礼音》,沈重撰《问礼》《礼记音》,梁国子助教皇侃,撰《礼记义疏》五十卷,又传《丧服义疏》,并行于世。
宋郑樵《通志》《会礼》
石渠《礼论》四卷〈注〉戴圣
《礼论》三百卷〈注〉宋御史中丞何承天
《礼论条牒》十卷〈注〉任预
《礼论帖》三卷〈注〉任预
《礼论钞》二十卷〈注〉庾蔚之
《礼论要帖》十卷〈注〉王俭《礼论要钞》一百卷〈注〉贺玚
《礼论钞》六十九卷〈注〉《唐志》有六十六卷
《礼论要钞》十卷
《礼论》六十卷〈注〉李敬元
《礼论钞》二十卷
《礼杂钞略》二卷〈注〉荀万秋
《礼统》十二卷〈注〉贺述
《礼论要钞》十三卷
《礼区分》十卷
《礼论钞略》十三卷
《礼略》十卷〈注〉杜肃
《礼粹》二十卷〈注〉张频
《礼志》十卷〈注〉丁公著
《礼类聚》十卷
《类礼》二十卷〈注〉陆质
《类礼义疏》五十卷〈注〉元行冲
《右论钞》二十二部七百七十六卷

《礼论答问》八卷〈注〉宋徐广
《礼论答问》十三卷〈注〉徐广
《礼答问》二卷〈注〉徐广
《礼问答》六卷〈注〉庾蔚之
《礼答问》三卷〈注〉王俭
《礼杂问》十卷〈注〉范宁
《礼论答问》九卷〈注〉范宁
《礼答问》十卷〈注〉何佟之
《礼杂问答钞》一卷〈注〉何佟之
《问礼俗》十卷〈注〉董勋
《问礼俗》九卷〈注〉董子弘
《答问杂仪》二卷〈注〉杜预
《礼仪答问》八卷〈注〉王俭
《礼疑义》五十二卷〈注〉梁护军周舍
《礼义》一卷〈注〉何隆
《杂礼义问答》四卷〈注〉戚寿
《右问难》十六部百四十八卷

《三礼目录》一卷〈注〉郑元撰
《三礼义宗》三十卷〈注〉崔灵恩撰
《三礼宗略》二十卷〈注〉元延明
《三礼大义》十三卷
《三礼大义》四卷
《三礼杂大义》三卷
《右三礼》六部七十一卷

《三礼图》九卷〈注〉郑元及后汉阮谌等撰。
《三礼图》九卷〈注〉张镒
《三礼图》十二卷〈注〉夏侯伏朗
《三礼图》二十卷〈注〉聂崇义集
《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一卷〈注〉祁谌撰
《王制井田图》一卷〈注〉阮逸
《王制井田图》一卷〈注〉徐希文
《礼书》一百五十卷〈注〉陈祥道
《唐礼图等杂画》五十六卷
《宣和博古图》六十卷
《右礼图》十部三百一十九卷
《会礼》四种五十四部一千三百一十四卷

《仪注》

《汉旧仪四郑》〈注〉卫宏
《蔡邕独断》二卷
《晋尚书仪曹新定仪注》四十一卷〈注〉徐广
《晋仪注》三十九卷
《晋新定仪注》四十卷〈注〉晋安成太守傅瑗
《晋尚书仪曹事》九卷
《甲辰仪》五卷〈注〉江左撰
《晋杂仪注》二十一卷
《宋尚书仪注》三十六卷
《宋仪注》二卷
《宋尚书杂注》十八卷
《南齐仪注》二十八卷〈注〉严植之
《梁仪注》十卷〈注〉沈约
《梁尚书仪曹仪注》十八卷
又二十卷
《杂仪注》百八十卷
《陈杂仪注》六卷
《陈尚书杂仪注》五百五十卷
《后魏仪注》五十卷〈注〉常景
《后齐仪注》二百九十卷
《杂仪注》一百卷
《新仪》三十卷〈注〉鲍泉
《理礼仪注》九卷〈注〉何点
《齐典》四卷〈注〉王逸
《要典》三十九卷〈注〉《王景之
要典杂事》五十卷
《皇典》五卷〈注〉丘仲孚《五礼要记》三十卷〈注〉韦叔夏
《隋仪注目录》四卷
《中礼仪注》八卷〈注〉王悫《隋江都集礼》一百二十卷〈注〉牛弘潘徽
《大唐仪礼》一百卷
《永徽五礼》一百三十卷
《开元礼》一百五十卷〈注〉萧嵩等
《开元礼仪鉴》一百卷〈注〉萧嵩〈按唐志作礼义镜〉《开元礼京兆义罗》十卷
《开元礼类释》二十卷
《开元礼目录》一卷
《开元礼百问》二卷
《贞元新集开元后礼》二十卷〈注〉韦渠牟
《唐礼纂要》六卷〈注〉柳郢
《礼阁新仪》二十卷〈注〉韦公肃
《元和曲台礼》三十卷〈注〉王彦威
《续曲台礼》三十卷
《窦氏吉凶礼要》二十卷
《直礼》一卷〈注〉李宏泽
《古今仪集》五十卷〈注〉王方庆
《开宝通礼》二百卷
《通礼目录》三卷
《开宝通礼义纂》一百卷
《义纂目录》一卷
《礼阁新编》六十卷〈注〉王皞
《礼院杂录》〈注〉卷亡
《太常新礼》四十卷〈注〉贾昌朝等。
《类仪》一卷〈注〉魏郑公
《五礼新仪》二百四十卷
《历代创制仪》五卷
《决疑要注》一卷〈注〉挚虞
《礼乐集》十卷〈注〉颜真卿
《右礼仪》五十九部三千一百一十九卷

《晋尚书仪曹吉礼仪注》三卷
《梁吉礼》十八卷〈注〉明山宾等。
《梁吉礼仪注》四卷
《梁吉礼仪注》十卷
《陈吉礼》百七十一卷
《陈杂吉仪注》三十卷
《隋吉礼》五十四卷〈注〉高颎
《吉书仪》二卷〈注〉王俭
《祭典》二卷
《杂制注》六卷〈注〉卢谌
《祀典》五卷〈注〉卢辩
《太清宫祠》三卷〈注〉刘智
《驾幸昭应宫仪注》一卷
《右吉礼》十三部三百七卷

《梁宾礼》一卷〈注〉贺玚
《梁宾礼仪注》十三卷〈注〉贺玚
《陈宾礼》六十五卷
《陈宾礼仪注》六卷〈注〉张彦
《右宾礼》四部八十五卷

《梁军礼》四卷〈注〉陆琏
《陈军礼》六卷
《右军礼》二部十卷

《梁嘉礼》三十五卷〈注〉司马褧
《嘉礼仪注》四十五卷
《陈嘉礼》一百二卷
《冠昏仪》四卷
《右嘉礼》四部一百八十六卷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封禅议对》十九篇
《汉封禅群祀》三十六篇
《封禅仪》六卷
《东封记》一卷〈注〉韦述
《封禅录》十卷〈注〉孟利贞
《皇帝封禅仪》六卷〈注〉令狐德棻
《神岳封禅仪注》十卷〈注〉裴守真
《祥符封禅记》五十二卷〈注〉丁谓等修。
《右封禅》九部八十五卷七十七篇

《祥符祀汾阴记》五十二卷〈注〉丁谓等修。
《汾阴后土故事》三卷
《右汾阴》二部五十五卷

《晋明堂郊社议》三卷〈注〉孔晁等
《明堂仪》一卷〈注〉张大颐
《明堂仪注》三卷〈注〉姚璠等
《大享明堂仪注》二卷〈注〉郭山恽
《明堂序》一卷〈注〉李袭誉
《明堂新礼》十卷〈注〉李嗣真
《明堂记纪要》二卷
《皇祐大享明堂记》二十卷〈注〉文彦博《皇祐大享明堂记纪要》二卷〈注〉文彦博
《驾幸玉清昭应宫仪注》一卷
《魏氏郊丘》三卷
《南郊记图》一卷
《大唐郊祀录》十卷〈注〉王泾
《梁南郊仪注》一卷
《梁祭地祇阴阳仪注》二卷
《南郊图》一卷
《天禧大礼记》五十卷〈注〉王钦若
《元丰释奠祭社稷风雨师仪注》二卷
《诸州县祭社稷仪》一卷
《纪风雨雷师仪注》一卷
《释奠仪注》一卷
《祈雨雪法》一卷
《郊庙奉祀礼文》三十卷〈注〉杨全等
《右明堂郊祀社稷释奠风雨师仪注》二十三部百五十卷

《晋七庙议》三卷〈注〉蔡谟
《亲享太庙仪注》三卷
《崇丰二陵集礼》〈注〉裴瑾卷亡。
《永昭陵仪式》一卷
《四季祠祭文》一卷
《列国祖庙式》一卷〈注〉梁隐
《三品官祔庙礼》二卷〈注〉王方庆
《景灵宫须知》一卷
《仁宗山陵须知》一卷
《右陵庙制》九部一十三卷

《家祭仪》一卷〈注〉唐徐润
《家祭礼》一卷〈注〉孟诜
《寝堂时享仪》一卷〈注〉唐范传式。
《祠享仪》一卷〈注〉唐郑正则
《祭录》一卷〈注〉唐周元阳
《家荐仪》一卷〈注〉唐贾顼
《卢宏宣家祭仪》〈注〉卷亡
《孙氏仲享仪》一卷〈注〉唐孙日用
《家仪》一卷〈注〉徐爰
《婚仪祭仪》二卷〈注〉崔浩
《右家礼祭仪》十部十卷

《晋东宫旧事》一卷〈注〉张敞撰。
《东宫新记》二十卷〈注〉萧子云
《宋东宫仪记》二十三卷〈注〉张鉴
《东宫杂事》二十卷〈注〉萧子云
《东宫典记》七十卷〈注〉宇文恺等。
《隋皇储故事》二卷
《国亲皇太子序亲簿》一卷
《皇太子方岳亚献仪》二卷
《青宫懿典》十五卷〈注〉宋朝王纯臣撰。
《右东宫仪注》九部百五十四卷

《王后仪范》三卷
《坤仪令》一卷〈注〉伪蜀王衍撰。
《右后仪》二部四卷

《诸王国杂仪注》十卷
《杂府州郡仪》十卷〈注〉范汪
《县令礼上仪》一卷〈注〉李淑等。
《右王国州县仪注》三部二十一卷

《武后紫宸礼要》十卷
《閤门仪制》十卷〈注〉陈彭年修。
《景祐閤门仪制》十二卷〈注〉李淑等。
《閤门仪制》六卷〈注〉梁颢
《宝元二年閤门仪制》十二卷
《内东门仪制》五卷〈注〉宋绶修。
《熙宁閤门仪制》十卷
《正旦朝会仪注》十卷
《至道合班仪并追封条》一卷
《朝堂须知》一卷
《奉朝要课》一卷
《朝制要览》十五卷〈注〉宋咸撰。
《右会朝仪》一十二部九十三卷

《雍熙籍田故事》二卷
《耕籍田仪制》五卷
《恭谢籍田仪注》三卷
《州县打春牛仪》一卷
《右耕籍仪》四部十一卷

《大汉舆服志》一卷〈注〉魏博士董巴
《车服杂注》一卷〈注〉徐广
《礼仪制度》十三卷〈注〉王逡之
《古今舆服杂事》二十卷〈注〉梁周迁撰。
《古今舆服杂事》二十卷〈注〉萧子云
《陈卤簿仪》二卷
《陈卤簿图》一卷
《晋卤簿图》一卷《齐卤簿仪》一卷
《大驾卤簿》一卷
《卤簿图》三卷〈注〉王钦若
《卤簿图记》十卷〈注〉宋绶
《内衣库须知》一卷
《隋诸卫左右厢旗图样》十五卷
《染院须知》一卷
《二仪实录》一卷〈注〉刘孝孙
《二仪实录衣服名义图》一卷〈注〉袁郊
《服饰变古元录》三卷〈注〉袁郊
《内外亲族五服仪》二卷〈注〉裴𦶜《北蕃冠帽巾髻牌信制度》一卷
《右车服》二十部九十九卷

《玉玺谱》一卷〈注〉纪僧真
《传国玺》十卷〈注〉姚察
《玉玺正录》一卷〈注〉徐令言
《国宝传》一卷〈注〉无名氏著,秦玉玺相传至肃宗时。《秦传玉玺谱》一卷
《玉玺杂记》一卷
《国玺记》一卷〈注〉严士元
《续国玺记》一卷
《国玺传》一卷
《右国谱》九部一十八卷

《内外书仪》四卷〈注〉谢元
《书仪》二卷〈注〉谢超
《书笔仪》二十一卷〈注〉谢朏
《宋长沙檀太妃薨吊答书》十二卷
《吊答书仪》十卷〈注〉王俭
《书仪疏》一卷〈注〉周舍
《皇室书仪》十三卷〈注〉鲍行卿
《吉书仪》二卷〈注〉王俭
《文仪》二卷〈注〉梁修端
《书仪》十卷〈注〉唐瑾
《言论仪》十卷
《妇人书仪》八卷〈注〉唐瑾
《僧家书仪》五卷〈注〉释昙瑗
《书仪》二卷〈注〉谢允
《童悟》十三卷
《大唐书仪》十卷〈注〉裴矩虞世南
《书仪》三卷〈注〉裴茝《书仪》二卷〈注〉郑馀庆
《裴度书仪》二卷
《杜有晋书仪》二卷
《新定书仪》二卷〈注〉刘岳
《胡先生书仪》二卷
《右书仪》二十二部一百三十八卷
凡仪注十八种二百十六部四千五百六十一卷七十七篇。

《乐类》

《乐元起》二卷〈注〉汉桓谭
《乐社大义》十卷〈注〉梁武帝
《乐论》三卷〈注〉梁武帝
《乐论》一卷〈注〉萧吉
《删注乐书》九卷〈注〉后魏信都芳。
《古今乐录》十二卷〈注〉陈沙门智匠。
《乐杂书》三卷
《乐元》二卷〈注〉魏僧撰
《乐要》一卷〈注〉何妥
《乐部》一卷
《乐略》四卷〈注〉元慇
《乐律义》四卷〈注〉沈重
《钟律》五卷〈注〉沈重
《钟律义》一卷
《乐论事》二卷
《乐府志》十卷〈注〉苏夔
《乐经》三十卷〈注〉李元楚
《古今乐记》八卷〈注〉李守真
《乐书要录》十卷〈注〉唐武后
《新乐书》十二卷〈注〉张文收
《太乐令壁记》三卷〈注〉刘贶
《历代乐仪》三十卷〈注〉徐景安
《教坊记》一卷〈注〉崔令钦撰,开元中,杂伎始隶太常以不应典礼,乃置教坊以处俳优。
《声律要诀》十卷〈注〉唐田琦
《乐府杂记》一卷
《大周正乐》一百二十卷
《乐苑》五卷〈注〉陈游
《补亡乐书》三卷〈注〉《房庶
乐仪》十卷〈注〉李上交
《乐说》五卷〈注〉和岘
《新纂乐书》三十卷《景祐大乐图》三十卷〈注〉聂冠卿《大乐图仪》二卷〈注〉宋祁
《景祐广乐记》八十一卷
《皇祐乐图记》三卷〈注〉阮逸胡瑗
《乐论》一卷〈注〉沈括
《乐府记》一卷〈注〉李上交
《太常乐纂》一卷
《乐本书》二十卷〈注〉宋朝王箴
《元祐新定乐法》一卷〈注〉范镇
《律管说》一卷〈注〉阮逸
《显德正乐目》一卷
《乐书》二十卷〈注〉刘炳
《隆韶导和集》一卷〈注〉姚公立
《诗乐说》三卷〈注〉吴良辅
《乐记》三十六卷
《大晟乐书》十三卷
《乐书》五卷〈注〉吴良辅
《乐演卦》一卷
《乐传》二卷
《景祐大乐制度》一卷
《乐髓新经》一卷
《审乐要记》一卷
《乐府杂录》一卷〈注〉段安节
《右乐书》五十四部五百七十五卷

《大乐杂歌辞》三卷〈注〉晋荀勖
《大乐歌辞》二卷〈注〉荀勖
《乐府歌诗》十卷
《新录乐府集》十一卷〈注〉谢灵运
《乐府歌辞》八卷〈注〉隋岐州刺史郑译。
《翟子乐府歌诗》十卷
《翟子三调相和歌辞》五卷
《周优人曲辞》二卷
《历代歌》六卷
《和乐府古辞》一卷〈注〉裴煜
《齐三调雅辞》五卷
《三调相和歌辞》五卷
《奏鞞铎舞曲》二卷
《陈郊庙歌辞》三卷〈注〉徐陵
《乐府新歌》十卷〈注〉秦王记室崔子发撰《
乐府新歌》二卷〈注〉秦王司马殷首僧
皇府三校《歌诗》十卷。
《魏燕乐歌辞》七卷
《晋燕乐歌辞》十卷〈注〉荀勖
《宋太始祭高禖歌辞》十一卷
《右歌辞》二十部一百二十三卷

《乐府古题要解》一卷〈注〉吴兢
《乐府古题解》一卷〈注〉刘餗
《乐府诗目录》一卷〈注〉沈建
《乐府古今题解》三卷〈注〉郗昂
《乐府题解》一卷
《乐府题解》十卷〈注〉刘次庄
《右题解》六部一十七卷

《乐簿》十卷
《齐朝曲簿》一卷
《隋总曲簿》一卷
《正声伎杂等曲簿》一卷
《太常寺曲名》一卷
《太常寺曲簿》十一卷
《歌曲名》五卷
《历代乐名》一卷
《唐郊祀乐章谱》二卷〈注〉张说王泾
《历代曲名》一卷
《外国伎曲》三卷
又一卷
《乐府广题》一卷
《太常大乐曲部并谱》一卷
《乐章记》五卷
《右曲簿》十五部四十五卷

《乐府声调》六卷〈注〉郑译
《乐府声调》三卷〈注〉郑译
《推七音》二卷〈注〉并尺法
《声律指归》一卷〈注〉元悫《律吕五法图》一卷〈注〉萧吉
《黄钟律》一卷
《明堂教习音律》一卷
《右声调》七部一十五卷

《钟磬志》二卷〈注〉公孙崇
《钟书》六卷〈注〉《四库书目》
《宝钟释文》一卷〈注〉任之奇
《乐悬》一卷〈注〉《隋艺文志》
《乐悬图》一卷
《右钟磬》五部十一卷
《管弦记》十卷〈注〉凌秀
《管弦记》十二卷〈注〉留进
《琵琶谱》一卷〈注〉贺瑰智《琵琶录》一卷〈注〉段安节
《当管七声》二卷〈注〉魏僧撰。
《觱栗格》三卷
《胡笳录》一卷〈注〉蔡文姬
《集胡笳辞》一卷〈注〉刘商
《胡笳调》一卷〈注〉蔡文姬
《胡笳十八拍》一卷
《小胡笳十九拍》一卷〈注〉蔡翼纂。
《右管弦》十一部三十四卷

《歌舞式》一卷
《柘枝谱》一卷
《舞鉴图》三卷
《采莲舞谱》一卷
《右舞》四部六卷

《汉魏吴晋鼓吹曲》四卷。
《鼓吹乐章》一卷
《羯鼓录》一卷〈注〉南卓
《衙鼓吹格》一卷
《右鼓吹》四部七卷

《琴操》三卷〈注〉晋广陵相孔衍。
《琴操钞》二卷
《琴操钞》一卷
《琴谱》四卷〈注〉戴氏
《琴经》一卷
《琴说》一卷
《琴历头簿》一卷〈注〉以上并《隋志》
《琴谱》二十一卷〈注〉陈怀
《琴叙谱》九卷〈注〉赵邪利
《金风乐》一卷〈注〉唐明皇
《无射商九调谱》一卷〈注〉萧祐
《琴书》三卷〈注〉赵惟蝀《大唐正声新徵琴谱》十卷〈注〉陈拙
《广陵止息谱》一卷〈注〉吕渭
《广陵止息谱》一卷〈注〉李良辅
《琴杓引谱》一卷〈注〉李约
《琴雅略》一卷〈注〉齐嵩
《琴调》四卷〈注〉陈康士
《琴谱》十三卷〈注〉陈康士
《离骚谱》一卷
《琴手势谱》一卷〈注〉赵邪利
《琴说》一卷〈注〉李勉
《琴说》一卷〈注〉郑文祐
《三乐图》一卷〈注〉世言荣启期撰。
《雅乐均声格》一卷
《正声五弄谱》一卷
《琴笺》一卷〈注〉崔遵度
《琴经》一卷〈注〉崔亮
《琴诀》一卷〈注〉薛易简
《琴操引》三卷
《琴心》三卷
《琴义》一卷〈注〉刘籍
《阮谱》一卷
《琴指图》一卷
《进琴式》一卷
《擘阮指法》一卷
《琴传》七卷
《隐韶集》一卷
《琴阮二弄谱》一卷
《阮咸谱》一卷〈注〉蔡逸撰
《琴调》十七卷
《琴声韵图》一卷
《琴德谱》一卷
《沈氏琴书》一卷
《张淡正琴谱》一卷
《琴式图》一卷
《三乐谱》一卷
《琴书正声》九卷
《阮咸调弄》二卷
《阮咸金羽调》一卷
《降圣引谱》一卷
《阮咸谱》二十卷
《雅琴名录》一卷〈注〉谢希逸
《碧落子断琴法》一卷〈注〉石汝砺
《右琴》五十四部一百六十八卷。

《乐纬》三卷〈注〉宋均注
《右谶纬》一部三卷
凡乐十一种一百八十一部一千四卷。

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證。

《礼经》

《礼古经》五十六卷
刘歆欲立《逸礼》《书》曰:鲁恭王得古文于坏壁,《逸礼》有三十九〈注〉论衡谓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屋得佚礼。
《仪礼疏》曰:高堂生传十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篆书,是古文也,古文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者同,而字多不同,馀三十九篇,绝无师说〈注〉七录云馀篇皆亡。
秘在于馆〈注〉志云礼古经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刘原父曰孔氏安国所得壁中书也,六艺论云孔壁得之。
今其篇名颇见于他书若学礼〈注〉贾谊传
《天子巡狩礼》〈注〉《内宰注》
《朝贡礼》〈注〉《聘礼注》
《朝事仪》〈注〉《觐礼注》
《烝尝礼》〈注〉《射人疏》
《中霤礼》〈注〉《月令注疏》《诗泉水疏》
《王居明堂礼》〈注〉《月令礼器注》
《古大明堂礼昭穆篇》〈注〉《蔡邕论》
《本命篇》〈注〉《通典》
《聘礼志》〈注〉荀子
又有《奔丧》《投壶》《迁庙》《衅庙》《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见大小戴记,及管子〈注〉《七录》云古经《周宗伯

》 所掌五礼威仪之事。
《经》七十篇〈刘原父曰:当作十七〉
儒林传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注〉《史记》正义谢承云:秦代有鲁人,高堂伯人。
按今《仪礼》《士礼》《冠婚》《相见》《丧》《夕虞》《特牲》《馈食》七篇,他皆天子、诸侯、卿大夫礼丧服,传子夏所为,白虎通谓之礼服,传郑康成注,以今古二字并之,或从今,或从古,或叠二文,别释馀义。张淳曰:汉初未有仪礼之名,疑后汉学者见十七篇中有仪有礼,遂合而名之也。欧阳氏曰:大射之篇。独曰仪。盖射主于容升降揖逊不可失〈注〉《七录》云:博士侍其生得十七篇。

《记百》三十一篇
《隋志》云:河间献王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今逸篇之名可见者,有《三正记》《别名记》《亲属记》《明堂记》《曾子记》《礼运记》《五帝记》〈注〉《白虎通》
《王度记》〈注〉《礼记》《礼记周礼》疏。《白虎通》,后汉《舆服志》注。
《王霸记》〈注〉《夏官》
《瑞命记》〈注〉《文选注论衡》
《辨名记》〈注〉《春秋疏》
《孔子三朝记》〈注〉《史记》《汉书》
《月令记大学志》〈注〉《蔡邕论》
《杂记正义》云:案别录王度记云:似齐宣王时,淳于髡等所说也。

《明堂阴阳》三十三篇
隋牛弘曰:案刘向别录及马宫蔡邕等所见,当时有古文《明堂礼》《王居明堂礼》《明堂图》《明堂大图》《明堂阴阳》《泰山通义》《魏文侯孝经传》等,并说古明堂之事,其书皆亡,唐会要引《礼记》《明堂阴阳录》,牛弘,亦引《明堂·阴阳录》,今《礼记》《月令》于别录中属《明堂·阴阳记》,故谓之《明堂·月令》,说文引《明堂·月令》

《王史氏》二十一篇
《隋志》:河间献王得《记》一百三十一篇,刘向检得一百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

《曲台后仓》九篇
本传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授大小戴。服虔曰:在曲台校书著记,因以为名。七略曰:宣皇帝时,行射礼博士后仓为之辞,至今记之曰《曲台记》〈注〉颜氏曰:曲台殿在未央宫。
初礼唯有后孝宣世复立,大小戴礼〈注〉,按大戴《公符篇》载孝昭冠辞,盖宣帝时曲台记也。

大戴礼小戴礼〈注〉不著录
二戴皆传《仪礼》十七篇,次第自冠昏士相见已下,大小戴先后不同,唯刘向别录《大射》以上七篇,与小戴同,其下尊卑、吉凶、次第、伦叙,郑氏用之《礼记》,所以释《仪礼》之义也,陈劭《周礼论叙》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注〉按刘向别录有四十九篇,
后汉马融卢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缺略,而行于世,即今《礼记》是也。〈注〉《中庸》子思作缁衣,公孙尼子,《月令》吕不韦王制,汉博士所为。
《大戴礼》十三卷,总四十篇,〈注〉《隋志》夏小正别为卷。
始三十九,终八十一,当为四十三篇,中间缺者四篇,重出者一篇,〈注〉两篇七十三。
其上不见者,犹三十八篇不能合八十五篇之数,岂但当为八十一耶?其缺者,或既逸其不见者,抑圣所取者,然《哀公问》《投壶》二篇,与小戴书无甚异,《礼察篇》《经解》亦同,《曾子大孝篇》《祭义》相似,则圣已取之篇,岂其文无所删者也?劝学礼三本见荀卿子取舍之说,及保傅见贾谊疏间,与经子同者尚多有之。《隋志》:戴圣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马融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注〉《七录》云:自后汉诸儒多为小戴训,即今之《礼记》

《中庸说》二篇
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中庸》,程氏曰:《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传于孟子,白虎通谓之《礼》《中庸》记孔丛子云:子思年十六。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东莱吕氏曰:未冠既非著书之时。而《中庸》之书亦不有四十九篇也,此盖战国流传之妄。

《周官经》六篇
河间献王得《周官》,有李氏得而上于献王,独缺《冬官》,取《考工记》补之,合成六篇。《礼记疏云孝文时求得此书不见《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记》补之,谓孝文时非也。五峰胡氏曰:司徒掌邦教,司空掌邦土,《冬官》未尝阙也,乃刘歆妄以《冬官》事属之《地官》。俞庭椿取其说,为《周礼复古编》,谓司空之篇,杂出于五官之属,且因司空之复,而六官之讹撰,亦遂可以类考。程氏曰:《冬官》之属,才二十八,而五官各有羡数,考《冢宰》六属,各六十,今《天官》六十三,《地官》七十八,《春官》七十,《夏官》六十九,《秋官》六十六,盖断简失次名实散亡,取羡数,凡百工之事,归之《冬官》。其数乃《周贾氏疏》曰:刘向未校之前,或在山岩石室有古文考校,后为今文,古今不同。郑氏据今文注,朱文公以为广大精密,周家之法度在焉。〈注〉齐文惠太子镇雍州,有发楚王冢,获竹简书青丝编简,广数分长二尺,有得十馀简,以示王僧虔。僧虔曰:是科斗书《考工记》,然则《考工记》亦先秦书,谓之汉博士作,误矣。
马融云:成帝命刘歆考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知其周公致太平之迹,承平初,杜子春年且九十能通其读,郑众贾逵往受业焉,郑康成序云:郑少赣〈兴〉仲师〈众〉卫次仲贾景伯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注〉说文引任削地垗五帝于四郊庙门,容大鼎七个孤乘夏赤魃氏煣牙外不熑与今字异。

《周官传》四篇
《诗正义》: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及马融为周礼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
周官县师将有军旅会同田役之戒,则受法于司马,以作其众庶小司马掌事,如大司马之法司兵授兵从司马之法以颁之,此古者司马法即周之政典也,《周礼疏》云:齐景公时,大夫穰苴作司马法

, 至齐威王大夫等,追论古法,又作司马法,附于穰
苴,太史公曰: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又曰: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注〉王子成甫。
穰苴传曰: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注〉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
汉武帝诏引登车不式,《周礼注》引鼓声不过阊,鼙声不过阘,铎声不过琅土,上下谋是谓参之昏鼓,四通为大鼜、弓矢、围殳、矛守,戈戟助疏引,十人之长执钲,百人之师执铎,千人之师执鼙,万人之主执大鼓。《左传疏》:服虔引《谋帅篇》曰:大前驱启乘卑大晨倅车属焉。又引五十乘为两,百二十乘为伍,八十一乘为专,二十九乘为参,二乘〈阙二字〉为偏。说文〈阙〉騛卫斯舆善者,忻民之善〈阙二字〉之恶师多,则人杜佑引上谋下斗围,其三面开其一面之类。然其文或不见,今五篇中〈注〉百五十五篇,今存五篇而已。李靖曰:周司马法本太史公者也。按《周礼注》《军礼》曰:无于车无自后射,岂即此书所载欤?《大宗伯》所掌《军礼》之别,有五孔丛子有问《军礼》之篇。

《古封禅群祀》二十二篇
梁许懋曰:燧人之前世,质民淳安,得泥金检玉,结绳而治,安得鑴文告成。胡氏曰:考舜典可以知后世封禅之失,稽懋言可以知史迁著书之谬文中。
子曰:封禅之费非古也,徒以夸天下,其秦汉之侈心乎。孙氏曰:帝王巡守,每至方岳,必燔柴以告天,非谓自陈功于天也。

《奏议》二十八篇〈石渠〉
论石渠者,戴圣韦元成闻人通汉,《隋志》:石渠《礼论》四卷,戴圣撰《后汉礼仪》《服志注》《王制疏》《诗疏》,并引石渠《论通典》,引石渠《礼议》。甘露三年三月,黄门侍郎临奏经曰:乡射合乐。大射不何也?戴圣曰:乡射合乐者质也,大射人君之礼仪多,故不合乐也。闻人通汉曰:乡射合乐,所以和百姓也,大射不合乐者,诸侯之礼也。韦元成曰:乡人本无乐,故合乐,所以和百姓,而同其意,诸侯当有乐,故不曰合乐。时公卿以元成议是〈注〉梁丘临为黄门郎奉,使问诸儒于石渠。

《王制》〈不著录〉
《史记·封禅书》: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索隐刘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白虎通引《礼王制》曰:天子棺椁九重,今《礼记·王制》篇,盖其略也。

《汉仪》〈不著录〉
肃宗章和元年正月,召曹褒诣嘉德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经,然十二篇不著于《七略》,盖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法家。《礼记正义》云:许氏谨案高祖时,皇太子纳妃,叔孙通制礼,以为天子无亲迎南史。沈文阿云:叔孙定礼,尤失前宪奠贽不圭致享无帛公王同璧鸿胪奏贺。若此数事未闻,于古三礼注疏所引,汉礼器制度通所作也,《隋志》已亡,此书《仪礼乡射疏》引汉礼云:五武成步,步六尺。《周礼·小祝》注:杜子春云汉仪每街路辄祭,礼记祭法疏案汉仪高帝庙主九寸,前方后圆,围一尺。《论衡》:高祖诏叔孙通制作仪品十六篇。
《乐》
《乐记》二十三篇
《礼记·正义》云:《乐记》者,记乐之义,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谓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理》、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今虽合此,略有分焉,刘向所校二十三篇,著于别录,今《乐记》所断取十一篇,馀有十二篇,其名犹在奏乐第十二,乐器第十三,乐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乐穆第十六,说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乐道第十九,乐义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昭颂第二十二,窦公第二十三。〈注〉王禹二十四卷记无所录。
《周礼乐师》注云:狸首在《乐记》,蔡邕《明堂论》《乐记》曰:武王伐殷,为俘馘于京太室。〈注〉沈约云:《乐记》取公孙尼子。《史记·正义》云:《乐记》,公孙尼子次撰。

《乐记》〈不著录〉
元始四年,立《乐经三礼图》云旧图,引《乐经》云黄钟,磬云云周礼磬氏疏案乐云磬,前长三律二尺七寸,后长二律尺八寸,与《三礼图》所引同,今《乐经》亡,传莫知谁作。王充《论衡》曰:阳成子长作《乐经》,非庶几之才不能成也。又曰:阳成子张作乐然,则汉儒所作欤,《后汉律历志》注:建初二年七月,太常丞鲍邺上言,亦引《乐经》曰十二月行之,所以宣气丰物也。〈注〉《隋志》有乐经四卷。
沈约云:秦代灭学,乐经残亡,〈注〉晋中经簿无复乐书,别录所载已复亡逸。《尚书》大传引乐曰: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皇喈喈。

《雅歌诗》四篇
《文选注七略》曰:汉兴鲁人虞公善雅歌发声尽动梁上尘。《晋志杜夔传》:旧雅乐四曲,一曰鹿鸣,二曰驺虞,三曰伐檀,四曰文王,皆古声辞,此四篇,岂即四曲,欤当考。

《雅琴赵氏》七篇《师氏》八篇《龙氏》九十九篇
刘向别录雅琴之意。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宣帝元康神爵间丞相奏能鼓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龙德皆召入见温室,使鼓琴待诏定,为人尚清静少言语,善琴琴,时閒燕为散操〈注〉向有雅琴赋,见《文选注》
沈约曰:别录龙氏雅琴百六篇,刘昆能弹雅琴,知清角之操文,选注引七略,雅畅第十七。夹漈郑氏曰:琴之九,操十二,引以音相授,并不著辞琴之有辞,自梁始〈注〉王褒传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龚德皆召见待诏。

《乐元语》〈不著录〉
《食货志》:乐语有五均,邓展曰乐元语,河间献王所传道五均,事瓒曰:其文云天子取诸侯之士,以立五均,则市无二贾,四民常均。白虎通引乐元语曰:东裔之乐曰朝离,南裔乐曰南,西裔乐曰味,北裔。
乐曰禁。又云:受命而六乐,乐先王之乐,明有法也。

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
《通典》:伏羲乐名扶来,亦曰立本,神农乐名扶持,亦曰下谋。黄帝作咸池,少皞作大渊,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周武王作大武,周公作勺,大司乐周所存六代之乐,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大磬,禹大夏,汤大濩,武王大武。

《河间献王作乐记》
本传: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大事记》,在元光五年冬十月,《礼乐志》河间献王有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天子下大乐官常存肄之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至成帝时谒者,常山王禹世受河间乐,能说其义,其弟子宋晔等上书言之,下大夫博士平当等考试,当以为河间献王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教化,时大儒公孙弘董仲舒等皆以为音中正雅,立之大乐,春秋乡射作于学官,希阔不讲,今晔等守习孤学大指归于兴助教化,宜领属雅乐以继绝表微,事下公卿以为久远,难分明当议复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