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542-A¶ (自动笺注)
*No.1542-A
觀世音持驗紀序
觀音大士
佛法廣大教化主也。
過去巳成正法
如來
來示菩薩相。
大願
不度眾生
誓不成佛
菩薩云者
言覺有情也。
菩薩摩訶薩者。
大覺有情
也。
觀世音者。
觀世間。
眾生稱名
悉蒙救拔離苦
從他機而立名也。
又稱觀自在者
一身現千手眼
隨類應化
圓融無礙
從自而立名也。
嚴云
由我
觀聽圓明
觀音名。
十方界
能以眼根耳根
事。
故名觀世音自在無礙
菩薩具十四無畏.三十
二應.諸神通種種
左右彌陀
則為極樂親臣
顯化
娑婆
則為世尊良弼
楊枝一滴
遍灑大千世界
與我東土眾生有緣
至心持其名號經呪等。
隨獲感應
不獨慈雲偏覆南海一隅而巳。
雖然
眾生
苦難時。
輒呼菩薩求救
須思救苦救難之前
有大
大悲四字在。
菩薩不救眾生
何名菩薩
然不
慈悲
將視眾生苦難
秦越人肥瘠
漠焉無關
肯圖救。
眾生徒口菩薩之號。
不能菩薩之心。
不慈不悲。
巳先不能自救
況欲感菩薩慈悲
救其
苦難
有是理乎。
故人傾險好殺心。
則巳之刀山
矣。
人無慘毒心。
則巳之湯火消矣。
人無不忠不孝
淫貪不廉貞心
則巳之地獄枯竭矣。
人無慳悋嫉妬
心。
餓鬼之火息。
傲狠驕慢心。
修羅之惡調。
頑悍靈心
畜生之途遠矣。
大悲呪云。
唯除不善
除不至誠
誦持之需善與誠可知。
篤哉。
唐別駕
言也。
曰。
䖍奉觀音者。
其人必深信因果
生平不與
惡事為緣。
所以惡報可滅。
吾恐世之人。
徒知求救苦
難。
而不求諸慈悲之心。
一有不驗
遂曰。
大士弗子應。
是豈大士感應
果虗而無徵也哉
故編成。
而書此
意。
以為之序。
庶使世人誦持觀音共聞之。
順治已亥夏杪
荊溪淨業弟子克復齋沐
*No.1542-B
流通觀音持驗引
經典所在
流通即屬善緣
福報無量
故語云。
以大
乘法一人者。
當十善。
十人者。
當百善。
傳大貴人
大豪傑.大力量者。
當千善。
重刊廣布者。
萬善
況淨
土法門。
超出生死輪迴
永不退轉
直至成佛而後巳。
是勸一人淨土
成就一眾生作佛也。
凡作佛者。
必度無量眾生
彼所度之眾生
皆由我而始。
福報
不可窮盡
故欲勸一切見者聞者。
廣大其心。
以佛
之心為心。
使人人知之。
而盡生淨土
龍舒所言。
自宜
諦信不誣
至法華.華嚴二經
佛說妙法中之最上
乘。
觀音大士
普度世間
無剎不現。
往賢感通事跡
昭然
各為纂集
勸進修。
斯誠鈴鐸方來
津梁末
公元338年
路之最方便門也。
戊戌秋
予輯金剛持驗。
巳有流通
小引
敬懇同人
茲刻淨土法華華嚴觀音持驗諸紀。
搜採載籍
徵信古今
殫心手之微勞
用志依於
不朽
伹拙刻板吳門
未能廣傳他省。
既並生莊嚴
佛土之中。
安可法事流通之勝。
復告當世善信
見諸本。
不吝廣為刻施。
或仍原本
或易新編
見聞
所及
有關持驗者。
尤冀續緝於後。
一句讚揚
即是
句獲持善根
一念鼓動
即是一念消弭罪業
於以
慧命
自利利他
所謂獲法諸神。
既獲法寶
自獲弘
法載寶之人。
斷斷不爽
昔賢為劈窠圖。
勸人念佛
他人念佛
多生淨土
歸功施圖之人。
得生
土。
法施功德
不可思議如是
與同人共最之。
善道人周克復敬懇
*觀世音經呪持驗紀目錄
*持驗序一首
*勸引一首
*持驗紀題標
*經呪
*大悲陀羅尼
*白衣大悲五印陀羅尼
*禮觀音
*辨訛語三則
*持驗紀題標上
*晉釋竺法義
*晉釋竺法
*晉釋開達
*晉釋慧䖍
*晉釋法
*晉釋法智
*晉釋道泰
*晉釋洪滿
*晉竺長舒
*晉王珉
*晉呂竦
*晉寶傳
*晉劉度
*晉徐榮
*晉張崇
*晉南宮子敖
*富平欒荀
*晉潘道秀
*梁州司馬郭宣
*秦尚書徐義
*秦畢覽
*宋文帝
*宋釋求那䟦陀羅
*宋釋曇無竭
*宋釋竺惠慶
*宋釋道冏
*宋釋曇
*宋釋曇頴
*宋孫道德
*宋太守王球
*宋開府王玄謨
*宋張興
*宋朝請卞悅之
*宋張暢
*宋參軍萬壽
*宋車母
*齊彭子喬
*隊主李儒
*吳人陸暉
*榮陽高荀
*史雋
*魏釋道
*盧景裕
*東魏敬德
*北周釋慧恭
*揚州
*唐文宗
*唐釋玄奘
*唐釋萬迴
*唐釋僧伽
*唐釋慧日
*唐釋自覺
*唐釋道
*唐釋智
*唐中書令岑文本
*唐徐善
*唐大理丞董雄
*唐杜智
*唐許儼
*長沙成珪
*唐司戶王琦
*衡陽士人
*唐軍典鄭鄰
*唐歐陽
*唐司倉孟知儉
*唐李昕
*桃林朝光
*唐馬郎婦
*唐張氏
*南唐李後主
*觀音持驗紀題標下
*宋釋遵式
*宋范文正公
*宋司獄張慶
*宋翟楫
*興化俞集
*宋宰相史浩
*宋楊
*宋賴省幹家童女
*宋張孝純
*宋李郡君
*宋觀音縣君吳氏
*宋董母李氏
*宋王氏女
*宋鄭氏
*宋倭使等
*僧惠恭
*元學士蓬山
*元王玉
*元陶氏
*明成祖
*法程
*垂髻
*明吳璋
*明周廷璋
*明劉谷
*明林翁
*明沈見泉
*明進士王應吉
*新淦令王立轂
*明尚書陸五臺
*明徐明甫
*明知事焦甲
*明吳奕
*明包憑
*明尚寶嚴
*明邑令韓弘
*明孝子彭有源
*明刑科李清
*山東癱子
*明龍子翬妻蕭氏
*明劉道隆
*明朱德
*大清釋行
*大清伯鱗
*大清孝廉虞庶顏
*大清元徵
*大清劉某
*大清揚璜
觀世音持驗紀上
**始寧沙門竺法義
精研眾典。
弟子受業常百餘
公元372年
人。
咸安二年
感心氣疾
療治不效
積月困殆
義病中
至心存念觀世音
忽夢一人為之破腹
腸胃
淨。
還納之。
寤而病愈
宋尚書令傅亮為紀其事。
常云。
先君與義公遊處
每聞說觀音神異
聽者不肅
然信仰。
(出太平廣記)
**沙門竺法純
住持山陰顯義寺。
元興中
鼎新寺殿。
至他邑買材木
舟經太湖
日暮暴風
波浪如山
純船
小水入。
危在瞬息
一意觀世音經。
以祈靈祐
大船泛流至前。
因共扳舷而上
眾甫度盡。
回視
小舟。
覆沒矣。
大舟隨波鼓蕩
頃刻達岸。
時巳入夜
行旅久絕。
何得此舟。
信是菩薩神力所致
(出法苑珠林)
**晉釋開達
公元398年
隆安二年
大饑
羗胡日殺人而食。
害者
不可勝計
時適登壟甘草
為羗所執。
一柵中。
先在柵十餘人
皆為所噉。
達自被執。
便默誦觀音經
不懈
明日當見殺。
及晨
忽有一虎
突逼群羗。
怒號
吼。
羗咸駭怖遁走
虎乃嚙柵木成一缺
可容人過。
便
去。
初見虎嚙柵。
謂必見害
既柵穿不入
心疑其異。
從缺中逃出。
夜行晝伏
得脫免。
(出法苑珠林)
**晉釋慧䖍
出家
戒行精確
義熈中
山陰嘉祥寺。
苦身眾念佛。
後寢疾。
屬想樂邦
誠祈大士
北寺
尼淨嚴。
篤行宿著。
夜夢大士西郭門入。
輝光照映
幢幡華蓋
七寶莊嚴
驚異作禮問。
菩薩何往。
答曰。
嘉祥䖍公耳。
是日神色如常
侍者皆聞異香
泊然而化。
(出雲棲徃生集)
**沙門法洪
公元416年
瓦官寺
義熈十二年
官禁鎔鑄
前發心鑄丈六金像
不得巳私鑄竟。
猶在模。
所司
知覺
收洪禁械。
至心觀音
每日百遍
忽夢所鑄
金像往獄中。
以手摩洪頂曰。
無慮
厄即解矣。
其像
胸前。
一尺許。
銅色猶如集沸狀。
旬日有赦。
洪得釋。
像即破模自現。
(出辨正論)
**晉釋法智
初未出家
獨行大澤中。
忽遇猛火延燒
四面俱至。
自知必死。
禮誦觀世音名號
俄而火過
澤中草無遺莖。
智容身處。
火不燒及。
後為姚興將。
從征索虜
失馬陷虜圍中。
乃隱溝邊荊棘叢中。
觀世音
心甚勤至。
既而虜至。
搜覔輒無見者。
於是
得免。
矢志捨俗為僧焉。
(出冥祥記)
**晉常山釋道泰
義熈中甞夢人告曰。
壽終四十二
矣。
泰寤而懼。
是年遇病。
自分必盡。
悉以衣鉢之資
分施作福
一友謂曰。
吾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
與一
觀世音
福同無異
何不至心歸依
必可增壽
感悟
遂䖍誦四日夜
專精不絕
忽所坐帷下。
光明
戶外而入。
觀音遙立。
足趺間金朗然
泰亟褰
帷叩禮。
巳不復見。
驚喜流汗
便覺體輕。
所患頓愈。
延年
(出觀音感應)
**沙門洪滿
初在俗時。
因染時疾
雙脚欒躄。
自念巳
廢人
唯旦夕誦念觀音求度。
忽見一僧
淨瓶
立。
滿問曰。
師從何來。
僧答曰。
以汝常相懇。
故來耳。
足患可脫。
吾為療之。
滿如言求治。
但覺膝上如拔去
數寸釘。
遂愈
(出善餘堂筆乘)
**晉竺長舒
天竺人
專誦觀音經為業。
後居吳中
迴祿
比隣棟宇
相接皆焚。
長舒家正屬下風
火勢
猛烈
長舒一心觀世音
倐忽風迴火滅
合邑驚異
時有惡少年
訝其靈異
俟風急夜。
束薪放火
欲燒燬
之。
凡四投皆滅。
少年心折神力
至明叩頭謝過
舒云。
我何神力
恒誦觀音經不懈
每有難輒免耳。
(出辨
正論)
**晉瑯琊王珉
無子。
妻甞懇禱觀世音
求嗣
行。
逢一胡僧
敬之
僧曰。
死當為汝子。
未幾僧亡。
珉妻果有孕。
及生。
甫能言。
即解西域梵音
聰頴過人
器度不凡
尚書王洪明也。
小名阿練
敘前生時
事。
歷歷分明
(出辨正論)
**晉呂竦
字茂高
兖州人
寓居始豐縣
縣南有溪。
流急
岸峭
迴曲如縈。
多大石。
白日行者
猶懷危懼
竦父
甞行溪中
去家十餘里。
日向暮。
大風雨。
晦瞑不復
東西
自分覆溺
歸心觀世音
誦念不息
須臾有火
光到岸。
如人握炬。
前後去船十餘步。
照見溪中了了
遂得歸家
竦每向人稱菩薩靈異如此
(出法苑珠林)
**晉竇傳
河內人
永和中
并州剌史高昌冀州刺史
護。
各擁部曲不睦
傳為昌所任用
護遣騎襲擊
被執。
同伴七人
共繫一獄。
鎻械甚嚴。
剋日將殺之。
沙門
道山
時在護營中
先與傳相識。
聞其被禁。
往候之。
謂山曰。
今命在頃刻。
相救乎。
山曰。
若能至心念觀
世音。
有感應。
傳遂專心默念
凡三晝夜
鎻械忽自
解。
傳念同伴桎梏
何忍獨去。
復懇菩薩神力普濟
俱免
言畢。
餘人以次解脫
乘夜啟戶而出。
驚莫有覺者。
踰城行十餘里。
天明
共隱一林中。
須臾
追者四出
搜覓殆遍。
惟傳等所隱畝許地
無至者。
遂得免難。
還鄉里。
咸敬信奉法。
道山過江
為謝
敷具說其事。
(出真傳拾遺)
**晉劉度
平原聊城人
同邑千餘家。
供奉觀音大士
歲時誦經禮拜
值虜主木末
此縣屢有逋逃
末大
怒。
將屠其城。
眾並憂懼
度乃潔誠率眾
叩禱觀音前。
未幾
方治事。
忽見一物空中下。
其所屋柱
驚視
觀音經一卷也。
命取讀之。
末大歡喜
省刑
戮。
於是一城悉得免害。
(出冥祥記)
**晉徐榮
瑯琊人
甞至東陽
還京定山
舟人不習水道
誤墮洄洑中。
垂欲沉沒
榮無再計
唯急呼觀世音
間。
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船。
踴出洄洑
沿江而下
但天
色巳瞑。
雨驟風狂
白浪掀天
不知所向
置生死於
度外
一心誦經不輟
望見山頭火光透亮
趨之。
得達岸。
既至即不復見。
明旦問浦中人。
昨夜山上
何火。
愕然曰。
風雨如此
豈有火耶。
乃知為佛力
祐也。
榮後為會稽督護
謝敷甞聞其說。
時與榮同船
沙門道蘊
亦為傳亮具述之。
與榮所說同。
(出法苑
林)
**晉張崇
京兆杜陵人
年少奉法
太元中
苻堅既敗。
百姓望風驚竄
崇時歸晉
為鎮戒所拘。
指為游𡨥。
與同五人
手足扭械。
土坑中。
各相去二十步。
明日將殺之。
崇料必死。
唯潔心念觀世音
夜中械忽
自破。
得脫走。
路經一寺
復稱觀世音名。
至心禮拜
一石祝云。
今欲過江東訴晉帝。
理此冤。
以救妻子
心愿獲遂。
此石當分為二。
崇甫拜。
石即分裂
京師
白虎樽
具列冤狀
帝乃加宥。
為人略賣者。
皆贖為編戶
(出法苑珠林)
**晉南宮子敖
始平人
新平城
狒狒虜兒長樂公
所破。
合城數千人皆被戮。
子敖不可免。
誠心
觀世音
加害
群刃交下
不能傷。
長樂公親自
刑。
驚問之。
子敖不知所以
因問
有何能。
子敖
且答曰。
能作馬鞍
得原釋。
自後小像
貯以香函。
晨昏焚香頂禮焉。
(出冥祥記)
**富平欒荀
少奉佛法
從征盧循
小失利。
遭火殆盡
賊眾交逼。
正在中江
風浪駭異
惶懼
自分必死。
誦念觀世音名號
忽見江中一人挺然
孤立
腰與水齊。
心知祈念有感
躍水就之。
身既
浮湧。
足如履地
巳而大軍船接應敗者。
得濟
(出冥
祥記)
**吳郡潘道秀
年二十餘。
從軍北征
戰敗
被掠異域
經賣數處作奴。
欲歸不得
素信佛法
危難恒持
觀世音
每於夢寐
輒見菩薩在前
後乘南奔
至窮
山中
不知道
空隊忽現真形
如今行像
指示歸路
作禮竟。
失所在。
遂得還本國。
精進彌篤。
年六
令終
(出冥祥記)
**太原郭宣
公元408年
義熈四年
梁州剌史楊思平司馬
以事害范元之等下獄
宣亦同被桎梏
唯一歸向
觀世音
晝夜敬念菩薩名號
一夕將眠時。
忽覩菩薩
現形
光明照獄。
叩頭懇禱
久之乃沒。
未幾
宣獨蒙
恩赦
乃繪所見慈容
併立精舍
供養終其身。
(出觀音感應)
**秦徐義
高陸人
少信法。
為符堅尚書
堅末。
兵革蜂起
賊獲義。
加害
乃埋其兩足
編髮於樹。
夜中專念
觀世音
有頃
一人謂曰。
今事亟矣。
尚暇眠耶。
義驚
覺。
見守防者並疲而寢。
乃試自奮動。
手.髮忽解。
足亦
得脫
亟遁去。
行百餘步。
隱叢草中
追者馳至。
火炬
竟無見者。
天明賊散。
歸投鄴寺。
乃免。
(出冥祥記)
**秦畢覧
東平人
崇事觀音
後隨慕容垂北征
沒虜。
單騎奔竄
虜追將及。
至誠持念菩薩名號
得脫
免。
入深山。
迷惑失道
專心歸向
中夜一僧
服持錫。
示以途徑
乃得還家
(出冥祥記)
**宋文帝
御膳雞子
忽聞鼎中群呼觀世音菩薩
愴之甚。
監宰以聞帝。
遣驗之。
果然
嘆曰。
不知佛道
神力乃能若是
自今不得雞子
(出感應篇傳)
**宋釋求那䟦陀羅
罽賓國王族也。
深入三藏
博通
乘。
元喜中東遊。
金陵祇園寺
南譙王義宣等。
咸師
事之。
王集義學沙門七百餘。
欲講華嚴經
師以未通
華言
懷媿歎。
朝夕禮懺
䖍禱觀音
以求冥應
夜夢神人執劒。
一人為易之。
豁然便覺
自後
無不通曉
講說十數遍。
聽者傾服
文帝甞問
師曰。
朕欲持戒不殺
而身主國政。
不獲從願。
奈何
曰。
帝王所修。
匹夫異。
匹夫賤名微。
苦志克巳
帝王四海為家
萬民為子。
出一嘉言
士庶咸悅。
一善政。
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勞力
風雨
時。
寒暑調。
百穀茂。
如我持齋
齋亦大矣
如此不殺
亦至矣。
安在一時之膳。
全一物之命。
而後弘濟
耶。
撫几稱善。
有司供養
舉國宗奉焉。
(出高僧傳)
**宋元嘉初龍沙門曇無竭
觀世音經。
淨修苦行
與徒二十五人
遠朝佛國
備經艱險
將達天竺
衛。
路逢山象一群
誦經稱名歸命
獅子從林出。
群象奔逸
又有野牛
鳴吼而至。
將欲加害
復歸
如初
忽見大鷲飛來。
牛亦驚走
(出法苑珠林)
**宋沙門竺惠慶
公元435年
廣陵人
經行修明
元嘉十二年
荊揚
大水
惠慶將入廬山
至江暴風忽起。
同旅巳得
依浦
惠慶飄颺江心
風急浪湧。
勢必淪覆
惠慶
正心誠誦觀世音經。
洲際之人。
望見其舫。
迎颷截流
如有數十人牽挽及岸。
全舟獲濟
(出法苑珠林)
**宋釋道冏
扶風人
師道懿病。
同侶四人
河南
山採鍾乳
探穴數里。
遇一深流。
橫木而過。
冏先渡。
溺死
炬火又滅。
默誦普門品
憑誠乞濟。
又存念
觀音
忽見光如螢火
頃之明照一穴
得路而出。
公元442年
十九年
臨川王廣陵
請冏供養
九月
十日
公元435年
音齋。
至九日。
四更
眾僧皆睡。
冏起禮拜
將欲坐禪
忽見四壁有無沙門
悉現半身
一佛
螺髻了了
分明
偉人手握長刀
貌極雄異
捻香授冏。
謂曰。
可受香。
覆護主人
倐忽而隱。
後又作普賢齋。
有二
僧來禮佛
出門飛空而去。
眾皆驚異
(出法苑珠林)
**宋慧和沙門
京師造寺僧。
嘉之難。
和猶為白
衣。
劉胡部下
胡常遣將數十人作諜。
和亦預焉。
行至鵲渚
臺軍西上
諜眾逃散
和竄至新林
以褶
易野老弊衣。
作田夫狀。
提籃負擔而行。
時諸遊軍
捕諜甚嚴。
視和形色
疑而問之。
和答稍謬。
被摛發斬。
和自散走
便力誦觀世音經。
至將斬時。
祈懇彌至
軍人揮刃屢跌。
三舉三折
軍主驚而釋之。
於是
出家
遂成精業。
(出法苑珠林)
**宋長千寺釋曇頴
會稽人
出家
持戒行。
誦經
餘萬言
唱明朗。
天然獨絕
常患癬疾。
積治不除。
觀音像。
晨夕禮拜
求愈此疾。
一日
忽見有蛇有屋。
一鼠墜地
涎沫遍身
狀如巳死。
頴候鼠活。
取竹
涎沫
因聞蛇所吞鼠。
能療瘡疾
遂以涎傅癬。
鼠尋
活。
信宿之間。
瘡疾頓盡。
方悟蛇之與鼠。
乃是誠祈
致。
名傳遐邇
國君供養
(出高僧傳)
**益州道德
素為奉道祭酒
年踰五十。
未有子。
精舍
景平中
有僧謂曰。
至心禮誦觀世音經。
可冀也。
孫從之
一日得異夢。
婦果有孕。
產男。
(出冥祥記)
**宋王球
公元424年
字叔達
太原人
涪陵太守
元嘉元年
以在
失守
繫獄
防鎻堅固
球素皈釋。
居官愛民
至獄。
百餘人並多饑餓
每食。
分給之。
日自持齋
心念
觀世音
夜夢昇高座。
沙門以經一卷與之。
題名
接行品。
併諸菩薩名。
球受披讀
第一菩薩名。
二觀世音。
第三大勢至
又見一車輪。
沙門曰。
五道
門也。
既覺。
鎻皆斷脫。
球心神力
彌增專志
因自釘
治其鎻。
三日
而被原宥
(出法苑珠林)
**宋王玄謨
太原人
元嘉中
北征失律
蕭斌欲誅之。
慶之諫曰。
佛貍(魏世祖小字)威震天下
玄謨所能當。
戰將
徒自弱耳。
乃止。
玄謨將見殺。
夢人告曰。
觀世音普門品大悲呪千遍
可免。
既覺。
誦之不輟
忽報停刑
後官至開府
(出法華感通)
**宋張興
新興人
平居信佛。
甞從沙門曇翼僧融受八
戒。
後為劫盜誣引
逃避
執其妻繫獄
既而縣禁
失火
出囚於外。
會融.翼同行過囚邊。
號呼曰。
闍黎
何以救我。
融曰。
貧道無力可救
願爾勤念觀世音
獲免耳。
妻便晝夜祈念。
十許日。
夜夢沙門
足踢之曰。
咄咄可起。
妻即驚起
桎梏俱解。
伹時戶猶
閉。
防驚殊嚴。
得出
慮有覺者。
還帶鎻械而眠。
沙門喚曰。
戶巳開矣。
妻覺而馳出。
守卒並熟寐
知者
昏黑中行數里。
忽遇一人
驚懼躃仆於地。
相訊。
乃其夫也。
相扶悲喜
亟投僧翼藏匿
遂得免。
元嘉初年事。
(出觀音感應)
**宋卞悅之
濟陰人
朝請
年五十未有子。
婦為娶妾。
積載不孕
祈求繼嗣
發願觀音經千遍
其數垂
公元437年
竟。
妾即有娠
遂生男。
時元嘉十四年
(出冥祥記)
**宋張暢
常奉觀音
南譙王搆逆也。
不從
王欲
殺之。
夜夢觀音曰。
不可
不敢殺。
及王敗。
繫獄
觀世音千遍
寸寸斷。
獄司易之。
復斷。
白而釋之。
(出談藪)
**宋伏萬壽
公元442年
平昌人
元嘉十九年
廣陵為衛府參軍
乞假還州。
四更涉江
長波安流
至中而風起如箭。
時尚昏黑
不知所向
萬壽奉法
唯一歸命觀世音
念不絕口
倐爾船中人同覩北岸有光。
狀如村火
迴船趨之。
未旦而至。
彼岸人。
皆云更盡無燃火者。
方知佛力焉。
(出法苑珠林)
**宋車母者
其子遭廬陵王青泥之難。
為虜所得
陷賊
營中
在家素奉佛。
因燃燈七盞於佛前。
專心
觀世音
願子得脫
如是經年
其子乘隙南奔
晝伏
行。
隻身迷向
每見火光七道在前
疑為林落
欲趨投
之。
終不可至。
如是七日夜
不覺到家
見其母猶伏佛
前回向。
七燈煌煌
始悟前因
知是佛力
母子重逢
畢命
(出宣驗記)
**齊彭子喬
益陽人
出家
還俗日誦觀世音經。
公元826年
元元年
本郡主簿
以罪被繫。
太守文龍必欲殺
之。
防械甚嚴。
子喬憂懼無䇿
至誠誦經
至百餘遍。
疲而晝寢
湘西縣道榮
亦同繫獄
乍寐乍寤。
忽見白鶴飛集子喬身畔
雙足脫械外。
驚起
之。
子喬亦寤。
榮乃告以所見
子喬知佛庇。
難必解。
尚慮獄家疑其欲叛。
仍取械着焉。
五日蒙釋。
(出法苑
林)
**隊主李儒
虎牢
為魏虜所圍。
危急欲降
夜踰城
而出。
見賊縱橫並臥。
儒俊一心觀世音
便過賊
營。
有賊隨來。
儒俊匿入草木叢中。
賊眾奄至
儒俊
甚。
惟急念觀音經
得馬馳去。
(出辨正論)
**吳人陸暉
繫獄分死
乃令家人觀音像。
祈禱免死。
臨刑易三刀。
其刀皆折。
官問之。
答云。
恐是觀音慈
力。
看法像。
項上有刀痕
因奏宥之
(出宣驗記)
**榮陽高荀
年巳五十。
殺人
鏁頓地牢
同禁人勸以
努力共念觀世音
荀云。
我罪至
何由能免。
同禁
三勸之。
發心
誓捨惡行善。
專念觀世音
若得倖脫。
願造五層浮圖
捨身作奴。
供養眾僧。
旬日用心
切。
鉗鏁自解
監司驚異
語荀云。
若佛憐汝。
斬應不死。
臨刑之日。
刀刃斷。
上聞原免
(出宣驗記)
**史雋
文學過人
奉道慢佛。
常語人云。
佛是胡神。
不足
事也。
每見尊像
輒輕誚之。
雙足病攣。
不能下榻
醫.
俱無效驗
友人趙文謂曰。
此病非慈悲大力不能
救。
發心觀音像。
祈之必應。
雋以病急。
如言鑄像
像成。
忽夢觀音其室
果得差。
由此悔過信法。
(出宣
驗記)
**魏沙門道集
壽陽西山
為賊所獲。
縛之於樹。
將殺
之。
集念觀世音
守死不輟
及引刀。
屢斫皆無傷損。
怖走。
集因得脫
沙門法禪。
山行逢賊。
惟念觀音
挽弓射之。
不能傷。
遂投弓於地歸誠焉。
(出觀音感應)
**魏盧景裕節閔
初為國子博士
坐累
晉陽獄。
至心
誦法普門品
餘力亦誦全經
俄而枷鎻自脫
主者
以聞於朝。
特見原宥
(出法華感通)
**東魏敬德
天平中
定州募士
釋教
甞造觀音像。
加禮敬。
後為劫賊所引。
不勝拷楚。
忽夢一沙門
救苦觀世音千遍
臨刑誦念數滿。
刀自折為兩段
膚頸不傷
三易其刀皆然
所司以狀奏聞
丞相高歡
表請免死。
歸家
觀音像項有刀痕者三焉。
(出〔宣祥〕記)
**北周益州招提寺釋慧恭
與同僧慧達結契
後遊
公元453年
荊揚
訪道而歸。
契潤三十年
夜話次。
遠語如流。
師默
無所對。
遠曰。
可不一經乎。
師曰。
誦法普門品
一卷
當為誦之。
至心聽。
結壇升高座。
發聲
經題。
覺有香氣
久之聞天樂振空。
雨花零亂
經巳方
歇。
敬禮謝之。
(出法華感通)
隋開皇初
揚州僧。
逸其名。
誦通涅槃。
自矜其業。
東山沙彌
觀世音經。
二人暴死
冥府
王處
沙彌金座
敬之
處涅槃僧銀座
禮稍弛。
不平
沙彌住處
既甦
南至
訪得沙彌
詢其事。
沙彌云。
每啟觀音經
必衣淨衣
燒名香。
呪願畢乃誦。
不敢
怠。
僧謝曰。
吾罪深矣。
所誦涅槃。
威儀不整
身心未淨。
冥王禮貌祟減所由分也。
(出法苑珠林)
**唐文宗
蛤蜊
東南沿海頻年入貢
不勝苦。
一日
御庖獲一巨蛤。
刀劈不開
扣之乃張。
中有觀音梵相
愕然
命以金飾檀香盒貯焉。
後問惟正禪師
師曰。
物無虗應。
乃啟陛下信心
節用愛人耳。
經云。
應以
菩薩得度者。
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帝曰。
菩薩
身矣。
未聞說法
師曰。
陛下信否
帝曰。
焉敢不信
師曰。
如此陛下聞其說法竟。
大悅悟。
戒食蛤。
因詔天
寺院各立觀音像。
所從來矣。
(出觀音感應)
**唐沙門玄奘
姓陳
偃師縣人
聰慧
操行
武德初
奉旨西域取經
行至罽賓國
道路險阻
不可過。
計無所出
乃鏁空房而坐。
至夕開門
見一老僧
遍體
瘡痍膿血
獨坐榻上
莫知所自來。
奘乃禮拜懇求
口授心經一卷
令奘誦之。
遂得山川平易
道路
闢。
虎豹藏形
魔鬼潛跡
佛國取經六百餘部而歸。
其多心經至今傳之。
初。
奘將往西域
靈巖寺
株。
奘立於庭
以手摩其枝曰。
西去佛教
汝可西
指。
若吾歸。
東迴
使吾弟子知之。
及去。
其枝年年西
公元581年
向。
約長數丈。
一年忽轉東。
弟子曰。
教主歸矣
西迎
之。
奘果還。
至今謂此摩頂
(出唐新語)
**唐萬回師
閿鄉人
俗姓張
初。
母祈於觀音像而娠
回生而愚。
八.九歲能言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年長
父令耕田
直耕。
數十不轉
遇溝坑乃止。
口但
連稱平等
其父怒擊之。
曰。
彼此總耕。
何須異相
遠戍安西
音問久絕。
父母謂其死矣。
日夕憂泣。
父母
跪而言曰。
今為兄憂泣無益
計兄所需者衣
服.糗糧
請速備焉。
我將候之。
一日辰起
告親前往
即返家。
曰。
兄甚平安
書省父母
視之
果兄迹也。
家異之。
弘農安西
葢萬餘里。
以其萬里一日而回。
號曰萬回
先是玄奘佛國取經
佛龕題柱曰。
菩薩萬回
謫向閿鄉布化
馳驛至閿訪萬回
師禮
之。
三衣瓶鉢而去。
(出高僧傳)
**唐僧伽大師
西域人
姓何
龍朔初
來遊此土。
泗州
臨淮縣信義坊。
乞地立標
將創伽藍
標下掘得古香
積寺銘記
金像一軀
上有普照王佛字。
遂建寺焉。
公元708年
景龍二年
中宗遣使迎師入內
尊為國師
尋出。
居薦
福寺。
獨處一室
其頂有穴。
恒以絮塞之。
夜則去絮。
香從頂出。
芳馥非常
曉香還入頂。
師常濯足
人取
水飲之。
痼疾皆愈。
一日
帝於內殿語師曰。
幾數
月無雨。
慈悲解朕憂。
師乃將瓶水泛灑空中
俄頃
陰雲驟起。
甘雨大降。
弟甚喜。
詔賜所修寺額
師請以
普照王為名。
帝欲避天后廟諱。
乃改普光王寺。
仍御
公元710年
筆書額賜焉。
景龍四年三月二日
長安薦福寺
坐而終。
即令於寺中造塔。
漆身供養
俄起大風
氣徧滿長安
帝問故。
近臣奏曰。
僧伽大師化緣在臨
淮。
想欲歸彼處。
故現此變。
默然心許
其穢頓息
刻間奇香郁烈
即以其年五月
送至臨淮
今塔現存
中宗萬回曰。
僧伽大師何人
萬回曰。
觀音
身也。
普門品云應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
皆現之而說法是也
師初至長安
萬回禮謁甚恭。
師拍其首曰。
小子何故久留
可行矣。
及師還化後。
數月。
萬回亦卒。
化跡甚多
具載本傳
(出記聞錄)
**唐釋慧日
泛海舶達天竺
參訪知識
捷徑法要
犍䭾羅國
東北大山觀音像。
師乃七日叩頭斷食。
畢命為期
至七日夜
忽見觀音紫金身。
坐寶蓮花
垂手摩頂曰。
汝欲傳法
自利利他
惟念西方極樂
阿彌陀佛
勝過諸行
言巳忽滅。
師回長安
因普勸
念佛焉。
(出丁蓮侶菂商)
**唐釋自覺
真州
發願
願因觀音得見阿彌陀佛
是鑄觀音像。
高四十九尺。
既成
至心祝願
三更
忽有金光二道
見佛自光而下
觀音勢至左右
之。
垂手摩覺頂曰。
守願勿易。
利物為先。
寶池生處
公元721年
孰不如願
後十一年七月望夕
一人形如天王
雲間
謂覺曰。
安養之期至矣。
遂於觀音像前。
趺坐
而化。
(出徃生集)
**唐聖善寺僧道憲
開元中
住持江州大雲寺
法侶
之。
時剌史元某。
欲畵觀世音七軸
以憲練行委之。
畵工齋戒運筆
諸綵色悉以乳頭香代膠。
備極
嚴。
元深嘉之
事畢。
往預寧斫木排。
文殊堂
排成將
還。
忽然墮水。
江流湍急
同行欲拯不及
憲墮水之際。
便思念觀世音
水底異光
所畵七菩薩在前
謂憲曰。
爾但念南無阿彌陀佛
此厄即解。
出水上。
衣履不濕
大雲寺菩薩現在
兼畵落水事。
誌其異。
(出廣異記)
**唐釋智
長沙人
姓吳
甞為征蠻卒。
性好漁獵
因得
一白龜。
烹而食之。
遍身患瘡。
悉皆潰爛
眉.鬚.手足
墮落無餘。
號呼未即死
行乞安南市中
一僧
見而哀之。
謂曰。
汝可回心觀音大悲呪
吾當口授
若能精進
必獲善報
卒依言受之。
一心念誦
自是
痍漸復。
手指皆生。
平愈
削髮為僧
伏波將軍
故宅
建立精舍住持焉。
(出太平廣記)
**唐岑文本
字景仁
棘陽人
少信佛。
普門品
乘舟
吳江
中流舟覆
人俱溺死
文本沒水中。
俄聞有
人云。
能誦普門品
水難應免。
如是者三。
浮水面。
臾抵岸。
一日於家設齋
一僧後去。
謂曰。
天下方亂。
善緣
幸不及難
終逢太平
致富貴。
言訖不見
及徹
齋。
復於椀得舍利二粒。
後仕
中書令
(出法華感通)
**唐武德中醴泉徐善
齋戒觀世音經。
逾數
千遍
曾往京城延興寺。
修營功德
歸時道逢胡賊。
所掠漢人
併向洪崖殺之。
善才不免
唯疾念觀音
經。
當殺時。
不自覺
至夜方知身在深㵎樹枝上。
崖三百餘尺。
以手摩頂
覺微痛而無傷
漸下樹。
循㵎
南行約數十里
天曉
去賊巳遠。
得路還家
琬法師
說其事。
(出法苑珠林)
**唐貞觀中河南董雄
大理丞
李仙童事。
震怒
使侍御韋悰
鞫問甚急
大理李敬玄司直王忻等數
十人繫獄
雄專念普門品
日誦三十遍。
夜亦不息
枷鎻自解
驚告守者。
其夜監察御史張守一直宿。
親視。
甚怪之。
更鎻嚴封而去。
雄仍誦經
五更鎻復解。
落地有聲
封題如故
臺中內外聞者奇之。
事平。
室囚俱獲免
(出法苑珠林)
**唐杜智
濟陰人
少好釋典
不仕不娶。
僧衣
隱居
公元647年
太山
讀誦為事
貞觀二十一年
自山中還
患疾
垂死
袈裟覆體。
昏然如夢。
婦女十數人
屢來相
擾。
智楷端然不動。
逼近前。
言欲共執智楷去擲北
㵎裏。
有攬着袈裟者。
齊聲念佛
退後懺悔
請為造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三十餘遍。
少間
覺體上大
汗而愈。
(出法苑珠林)
**唐麟德中京師永興許儼
取魚為業。
後患疾。
冥然
苦死
身赤如火。
痛踰炭灸。
自云。
伹見火車來燒身。
官責其取魚業重
現生受罪
經數日。
乍生乍死。
親戚勸作功德
遂造觀音像兩軀。
供養懺悔
令合
茹素
未幾
病遂差。
(出法苑珠林)
**唐成珪
天寶初
長沙部。
送河南橋木。
始至揚州
遭風水。
遺失甚眾。
州司謂其盜賣
拷掠難堪
承破
用。
州司轉帖潭府
班景倩潭府嚴察之吏也。
校楊覲。
至揚執珪
覲欲婪賄。
非刑逼勒
鏁枷附於
船梁。
四面釘塞。
唯開小孔通食。
珪意若至潭府必死。
揚州日。
便矢心救苦觀世音菩薩
一日一食
不食
飲水清齋
經十餘日。
至滁口。
心口念誦
至。
枷鏁忽然自開。
乃伺夜深
舟人盡臥。
拔除所釘。
艙呼覲曰。
汝如我何。
驚起問。
何得至此
珪曰。
我寧
江魚腹中。
豈甘死汝輩手耶。
即跳入水。
至江底。
一浮木。
抱之得水面
憑浪送入蘆灘。
天明投村
落中。
居民送至滁州
官寮悉為驚嘆
代具行李途費。
勸珪入
御史臺申枉
覲既失珪。
一時潰散
因此
出家焉。
(出集異記)
**唐王琦
大原人。
滎陽
童孺不茹葷血
大曆初
衢州司戶
性喜持誦觀音經
由少及長。
數患重病
無不差愈
又誦時每有異類奇形之鬼。
來相觸惱
以琦心正
不能干犯
自致消滅
(出廣異記)
**衡陽一士
年高無子。
祈嗣靡所不至。
忽遇老僧
白衣觀音經授之。
曰。
佛說此經有能授持
心所
願。
獲福無量
欲求子。
即生智慧之男。
白衣重包
之異。
於是夫婦竭誠誦滿一藏
數年遂生三子
果有
白衣重包。
衡陽太守親覩其事。
重為印施
亦以祈祠。
逾年生一子。
(出白衣經紀驗)
**饒州軍典鄭鄰
至陰府。
按籍
知是誤追。
乃放
還。
語之曰。
汝還人間
勉力為善
見人殺生
伹念阿
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
彼得受生
汝亦得福
(出龍舒淨土
觀音感應)
**唐歐陽
徐州人
素持觀音大悲神呪
家在州南
五十里。
夏月入城。
薄暮方歸。
夕天暝晦
約行
二十里。
雷雨大澍
路之半有山林夾道
陰䆳谷。
猛獸
心悸不巳。
既達山路
雨勢彌盛。
俄見巨物
出於前。
長丈餘。
色白
首足不可辨。
相去纔十餘步。
同行不離
璨懼甚。
欲持大悲呪
菩薩力以禦之。
口噤不能發聲
存心默念
數遍後。
方能朗誦
誦之
不輟
怪忽隱滅
雨亦稍息
遂得至家。
(出玉堂閑話)
**唐孟知儉
并州人
少時病忽亡。
衙府如常
不知
其死。
故人為吏。
謂曰。
因何得來
具告知。
始知所至
冥途
吏為撿籍曰。
君平生無福果
何以得還。
知儉
曰。
一生誦多心經觀音經
雖不記數。
約三.四萬
遍。
吏果撿獲之。
白冥放還
吏問。
欲知爾前程乎。
遂以簿示之。
上載知儉合運出身
曹州參軍
轉鄧
司倉
即掩却不許看。
引入一黑坑。
遂活。
不知運是
何事
尋有敕募運糧
選授曹州參軍
鄧州司倉
去任
又選晉州判司
未至而卒。
(出朝野僉載)
**唐李昕
善持千手千眼呪。
有人患瘧。
呪之。
其鬼見
形。
謂人曰。
我本欲大困辱君。
為懼李十四郎。
不敢
來矣。
十四郎即昕也。
昕家在東郡
客遊河南
其妹染
疾。
死數日。
回生云。
初被數人引入墓間。
一人云。
李十四郎妹。
今從河南還。
將至家。
善人也。
如聞吾
等取其妹。
必以神呪窘我等。
不如送還之。
女活。
亦到舍。
(出廣異記)
**桃林光祚
携家之官
途經華山廟。
下車謁焉。
入廟而愛妾暴死
令巫請於神。
巫言。
三郎欲取汝妾。
既請。
且免。
至縣終當取之。
光祚到任
乃召金工
為妾
鑄金觀世音像。
求免此難。
五日
妾復暴卒
半日
甦。
云。
華山府君車騎來迎。
出門
一僧金色
其前。
車騎畏。
不敢過。
因之散去。
光祚由是益信內教
(出記聞)
**唐馬郎婦
出陜右。
先是此地俗習騎射
不知有三
公元817年
寶名
元和十二年
忽有美女
挈籃鬻魚。
人競欲娶之。
女曰。
一夕能誦普門品者。
則吾歸之。
黎明能誦者
二十餘輩。
復授金剛般若
能誦猶十人
更授
全經
期以三日通徹
馬氏子能之。
具禮迎歸。
入門
稱疾
求止別房
須臾便死。
體即爛壞
遂瘞焉。
數日。
紫衣老僧至葬所。
命啟視。
黃金鎻子骨
巳。
謂眾曰。
觀音大士
汝輩障重。
故垂方便示現
以化汝耳。
言訖
飛空而去。
(見宋潛溪像贊序)
**唐陳玄範妻張氏
精心奉佛。
恒願自造觀音像。
終身
供養
不能從。
專心日久
忽有觀世音金像
光彩
煌。
五尺許。
現於高座
眾歎其精感所致
(出辨正論)
**南唐李後主
手書金字心經一卷
宮人喬氏。
後入
宋太宗禁中
後主薨。
內庭出經。
相國寺
以資
薦度
且自書於後云。
故李風主宮人喬氏。
伏遇國主
百日
謹捨昔時賜妾所書般若心經一卷相國寺
西塔院
伏願彌勒尊前
持一花而見佛。
云云
其後
南僧持歸故國
天禧寺相輪中。
後大火。
相輪
自火墮落
而經不損
(出默記)
觀世音持驗紀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