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官曾成法缘尼传第一¶ (自动笺注)
比丘尼卷第三()
莊嚴寺釋寶唱
東官曾成法緣尼傳一
南永安寺曇徹尼傳二
崇聖寺僧敬傳三
鹽官齊明僧猛尼傳四
華嚴寺妙智尼傳五
建福寺智勝尼傳六
禪基寺僧蓋尼傳七
青園法全尼傳八
普賢寺淨暉尼傳九
法音寺曇簡尼傳十
法音寺淨珪尼傳十一
集善寺慧緒尼傳十二
錢塘齊明寺超明尼傳十三
法音寺曇勇尼傳十四
剡齊興寺德樂尼傳十五
**東官曾成法緣尼傳第一
法緣
本姓侖
東官成人也。
宋元嘉
年。
十歲
妹法綵年九歲
未識經法
忽以
其年二月八日失所在。
三日而歸。
說至
淨土天宮見佛。
佛為開化
至九月十五日
去一旬乃還。
便能外國書語誦經
公元433年
西域人言善相了解
十年正月十五日
失去
田中作人見其隨風飄颺上天
父母
憂之祀神求福
既而經月乃返。
返已出家
法服持髮而歸。
自說見佛及比丘尼
語云
前世因緣應為我弟子。
舉手摩頭自墮
落。
為立法名大名法緣
小曰法綵。
臨遣
還曰。
可作精舍
當與汝經。
法也緣等還家
即毀神座繕立精廬
晝夜講誦
夕中每有五
色光明。
流泛峯嶺有若燈燭
自此以後容止
雅音詮正
上京諷誦不能過也。
刺史
朗孔默並屈供養
聞其談說敬異焉。
因是
土人皆事正法
年五十六。
建元中卒也。
**南永安寺曇徹尼傳二
曇徹尼。
未詳何許人也。
少為普要尼弟子
要住南永安寺
要道潔學優有聞當世
操無矯習業不休
佛法奧義必欲總採。
未及
成戒已究經論
具足已後遍習毘尼
才堪
務尤能講說
剖毫析滯探賾幽隱
諸尼大小
皆請北面
隨方應會負帙成群
五侯七貴
公元484年
以下莫不修敬
年六十三。
齊永明二年
矣。
**崇聖寺僧敬傳三
僧敬
本姓李
會稽人也。
寓居秣陵
僧敬在孕
家人設會
瓦官寺僧超西寺尼。
使二
指腹呼胎中兒為弟子
母代兒喚二人
師。
不問男女必令出家
將產之日母夢神
人語之曰。
可建八關
即命經始
僧像未集
敬便生焉。
空中語曰。
可與建安寺白尼作
弟子
母即從之。
及年五六歲聞人經唄輒能
誦憶
讀經數百卷妙解日深
菜蔬刻已清風
漸著。
元嘉中魯郡孔默出鎮廣州
與同
行。
遇見外國鐵薩羅尼等來向宋都。
風節
峧異。
更從受戒深悟無常
乃欲乘船泛海
尋求聖跡
道俗禁閉
留滯嶺南三十餘載。
流所漸獷俗移心
捨園宅施之者十有三家
共為立寺於潮亭。
名曰眾造。
宋明帝聞之遠
遣徵迎。
番禺道大相悲戀
還都勅住崇聖
寺。
道俗服其進止
丹陽樂遵為敬捨宅立寺
遷居之。
文惠竟陵文宣王
欽風
公元486年
䞋施無闕。
年八十四。
永明四年二月三日
卒。
葬于鍾山之陽。
弟子造碑。
中書侍郎吳興
沈約製其文焉。
**鹽官齊明僧猛尼傳四
僧猛
本姓岑
南陽人也。
遷居鹽官縣
世矣。
曾祖率晉正員郎餘抗令。
世事黃老
信敬邪神
猛幼而慨然拔俗之志。
年十二
父亡。
號哭吐血絕而復蘇
三年告終
示不
滅性
辭母出家
行已清潔奉師恭肅
蔬糲
之食止存支命。
行道禮懺未嘗疲怠
說悔先
精懇流淚
行人所不能行。
益州刺史
公元473年
張岱聞風貴敬
請為門師
宋元徽元年
度尼入
携出京城
仍住建福寺
歷觀
經以日係夜。
隨逐講說無厭勌。
多聞強記
經耳必憶。
由是經律皆悉研明。
澄情宴坐
公元482年
然不測。
齊建元四年母病。
乃捨東宅為寺。
名曰齊明
締搆殿宇植竹樹
內外清靖
仙居
飢者撤饍以施之。
寒者解衣而與之。
嘗有獵者近於寺南。
飛禽走獸競來投猛。
鷹犬馳逐相去咫尺
猛以身手遮遏
雖體被
啄嚙。
而投者獲免
同止數十人
三十餘載未
公元489年
嘗見其慍怒之色。
年七十二。
永明七年卒。
又有僧瑗尼。
猛之從弟女也。
以孝聞。
業行
高邈慧悟凝深也。
**華嚴寺妙智尼傳五
妙智
本姓曹
河內人也。
稟性柔明陶心大化
執持禁範如護明珠
心勤忍辱與物無忤
有毀惱必以和顏
下帷窮年終日無悶
精達
法相
物共宗之。
禪堂初建。
齊武皇帝勅請
妙智講勝鬘淨名開題
及講親臨
詔問
無方
連環剖析初無遺滯
屢稱善。
四眾
雅服
竟陵文宣王疆界鍾山集葬名德
公元336年
六十四。
建武二年卒葬于定林寺
南齊侍中
瑯瑘王倫妻江氏為著石讚文序立于墓左
耳。
**建福寺智勝尼傳六
智勝
本姓徐
長安人也。
寓居會稽于其三
世。
六歲隨王母出都遊瓦官寺
招提
寶飾嚴華。
澘然泣涕
仍祈剪落
王母問之
具述此意。
謂其幼稚而未許之也。
宋季多難
四民失業
時事紛紜奄冉積載
年將二十方
得出家住建福寺
獨行無倫絕塵難範。
聽受
涅槃經一聞能持。
後研律藏不再受。
持之譽僉然改目
自製數十卷義疏
辭約而
旨遠
義隱而理妙。
逢涅不淄遇磨不磷
明中一男子。
詭期抱梁欲規不遜
勝剋意
淵深雅操壁立
正色告眾。
眾錄付官。
守戒
清淨如護明珠
莊嚴寺曇斌法師弟子
宗玄趣。
共直佛殿慢藏致盜。
乃失菩薩瓔珞
七寶澡罐衣鉢之外室如懸磬
無以
為備。
憂慨輟講。
閉房三日
宣告四部
備辦
感化行皆類此也。
文惠聞風
雅相接召。
延入講說眾經。
司徒竟陵
宣王崇敬焉。
勝志貞南金心皎比雪。
裁箴尼眾實允物望
令旨仍使為寺主闔眾愛
敬如奉嚴尊
定林寺僧遠法師菩薩戒
座側常置香鑪
勝乃捻香
止之曰。
取火
信宿矣。
所置之香遂氛氳流煙
咸歎其肅
恭表應若斯也。
永明中聖僧攝心祈想。
忽聞空中彈指合掌側聽
勝居寺三十年。
赴齋遊踐貴。
勝每重閑靜係念思惟
流芳不遠
文惠特加供俸。
日月充盈
締搆房宇
闔寺崇華
勝捨衣鉢為宋齊七帝
公元492年
攝山石像
永明十年寢疾
忽見金車
宇悉來迎接
四月五日諸弟子曰。
吾今
逝矣。
弟子皆泣。
披衣出胸
胸有草書
字。
字體鮮白色相明潤
八日正中而卒也。
年六十六。
葬于鍾山
文帝給其湯藥
凶事
所須並宜官備也。
**禪基寺僧蓋尼傳七
僧蓋
本姓田
趙國仁人也。
父宏梁天水
太守
出家為僧志尼弟子彭城華林
公元650年
寺。
利養毀譽
永徽元年索虜侵州。
與同
法進南遊京室
妙相尼寺
聽經律深
究旨歸。
專修禪定惟日不足
寒暑不變
裳。
四時無新飲食
但資一菜中飯而已
受業於隱審二禪師
禪師皆歎其易悟。
齊永
明中
移止禪基寺。
欲廣弘觀道。
道俗諮訪
成紛動。
乃別立禪房於寺之左。
宴默其中
善誘諄諄不勌。
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資給
雖已耆艾志向不衰
終日清虛
公元493年
通夜不寐
年六十四。
永明十一年卒也。
寺又有法延者。
本姓許
高陽人也。
精進
行業
亦以禪定顯聞也。
**青園東寺法全尼傳八
法全本姓戴
丹陽人也。
端莊好靜雅勤定慧
初隨宗瑗博綜眾經。
後師審隱遍遊禪觀
披文遠思
夕則歷觀妙境
大乘奧典皆能
宣講
三昧祕門並為師匠
食但蔬菜衣止蔽
形。
訓誘未聞獎成後學
聽者修行益甚眾。
公元467年
寺既廣大閱理為難
泰始三年眾議分為
二寺
時寶嬰尼求於東面起立禪房更搆靈
公元478年
塔。
於是分為青園寺。
昇明二年嬰卒。
既新分人望未緝。
乃以全為寺主
於是大小
公元494年
愛悅情無纖介
年八十三。
隆昌元年卒。
寺復有淨練僧律慧形。
並以學顯名也。
**普賢寺淨暉尼傳九
淨暉本姓楊
建康人也。
志道專誠樂法
懇。
具戒之初從濟瑗稟學
精思研求大乘
之奧。
十臘之後便為宗匠
文惠竟陵
公元490年
宣王莫不服膺
永明八年竟陵王請於第講
維摩經
後為寺主
二十餘年。
長幼崇奉
父母
從為弟子四百餘人
年七十二。
公元492年
十年卒也。
時寺又有僧要光淨
學行
有聞也。
**法音寺曇簡尼傳十
曇簡
本姓張
清河人也。
法淨弟子住寺
遊學淮海弘宣正法
先人後己志在廣
公元482年
濟。
齊建元四年立法精舍
禪思靜默
三昧
德聲遐布功化自遠。
道俗敬仰盛修
供施。
時有慧明法師
深愛寂靜
本住道林寺
永明時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之所修飾
多義學累講經論。
去來諠動明欲去之。
簡以
寺為施因移白山
更立草菴以蔽風雨
應時
行乞
取給所資。
常聚樵木。
云營功德
以建
公元483年
元年二月十八日夜
登此積薪引火自焚
捨生死身供養三寶
近村火競來赴救。
至簡遷滅
道俗哀慟聲振山谷
即聚所餘
為立墳剎也。
**法音寺淨珪尼傳十一
淨珪
本姓周
晉陵人也。
寓居建康縣三世矣。
幼而聰頴一聞多悟。
不狎俗早願出家
父母怜之不違其志。
法淨弟子法音
寺。
德行純邃經律博通
三業禪祕無不善
達。
神量淵遠物莫能窺。
遺身忘味常自枯槁
精進總持世法則。
傳授訓誘多能導利
當世歸心
曇簡尼同憩法音寺。
後移白山
公元335年
栖託樹下
功化轉弘。
建武元年二月八
日。
曇簡夜燒身。
道俗哀赴莫不哽咽
收其舍利封墳剎焉。
**集善寺慧緒尼傳十二
慧緒
本姓周
閭丘高平人也。
為人高率
遠。
之如丈夫不似婦人
發言吐論甚自方
直。
無所迴避
七歲便蔬食持齋志節
猛。
十八出家荊州三層寺。
戒業具足道俗
所美。
江陵有隱尼。
西土德望
見緒而異
之。
忘年契意相携行道
同居一夏
共習
般舟。
心形勤苦晝夜不息
沈攸之刺史
沙簡僧尼
緒乃避難下都
及沈破敗復還
西。
齊太尉大司馬豫章王蕭嶷
宋昇明末
荊陜
知其有道迎請入內
備盡四事
玄暢禪師
從蜀下荊。
緒就受禪究極
妙。
每稱其宿習不淺
緒既善解禪行兼菜
勵節
豫章王妃及內眷屬。
敬信甚深從受
禪法
每有䞋施。
受已隨散。
不嘗儲畜意。
高遠都。
不以生業關懷蕭。
王要共還都
為起
精舍在第東田之東。
名曰福田寺
常入第行
公元491年
道。
永明九年自稱忽忽苦病亦無正惡。
唯不
復肯食。
顏貌憔顇苦求還寺。
還寺即平愈
日中輒復請入。
入轉如前。
不知所以
而王薨禍故相續
武皇帝東田郊逈更起
集善寺。
悉移諸尼還集善。
而以福田寺別安
外國道人阿梨
第中還復供養讀誦呪。
自移集善寺以後
不復入第者數年。
時內
外既敬重此尼。
每勸其暫至後第內
夫人
欲建禪齋
遣信諮請
尼云甚善。
貧道年惡。
此段實願一入第與諸夫娘別。
既入齋。
齋竟
自索紙筆作詩曰。
世人不知
呼我作老周。
忽請作七日。
禪齋不得休(後復有十字道別今忘之)作詩
言笑接人。
了不異常日高傲也。
因具敘離
云。
此段出寺方為永別
年老無復入第理。
時體中甚康健
出寺月餘
便云病。
無有
公元313年
異於恒少日而卒也。
是永元元年十一月
二十日卒。
時年六十九周捨為立序贊
有德盛尼。
合志同為法眷屬。
行道習觀
親承音旨也。
**錢塘齊明寺超明尼傳十三
超明本姓范
錢塘人
父先少為國子生
大法
聰頴有志尚。
五經善文義。
方正有禮內外敬之
年二十一夫亡寡居
隣求嫂誓而弗許。
因遂出家住崇隱寺。
神理
明徹道識清悟
吳縣北張寺有曇整法師
道行精苦受具足。
後往塗山慧基法師
講說眾經便究義旨
一經於耳退無不記。
士庶內外崇敬
尋還錢塘移憩齊明寺。
公元339年
六十餘。
建武五年而卒也。
時又有法藏尼。
亦以學行馳名也。
**法音寺曇勇尼傳第十四
曇勇者。
曇簡尼之姊也。
為性剛直不隨物以
傾動
常以禪律為務。
不以衣食經懷
法音
公元386年
精舍
深悟無常高崇我樂。
建武元年隨簡
公元315年
同移白山
永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夜積薪
燒以身供養
當時聞見咸發道心
共聚遺燼
以立墳剎云。
**剡齊興寺德樂尼傳十五
德樂
本姓孫
毘陵人也。
高祖豫州刺史
樂生而口有二牙。
及長常於闇室不假燈燭
了了能見。
願樂離俗
父母愛惜不敢遮。
八歲許。
姊妹同時入道
為晉陵光尼弟
子。
具足以後遊學京師
南永安寺
精勤以晝繼夜。
窮研經律言談典雅
宋文
公元430年
帝善之。
元嘉七年外國沙門求那跋摩
宋大
將軍王園寺(在枳園寺路北也)請移住焉。
到十
一年師子國比丘尼十餘人至。
重從僧伽
公元444年
摩受具足戒
至二十一年
寺尼法淨曇覽。
孔熙先謀人
身窮毀壞寺舍
諸尼離散
德樂移憩東青園
諮請深禪窮究妙境
文帝崩。
東遊會稽
止于剡之白山照明
舍。
學眾雲集從容教授
道盛東南矣。
齊永明
五年陳留阮儉篤信士也。
所居宅立齊興
精舍
綱紀大小悅服遠近欽風
皆願依止
徒眾二百餘人
不聚䞋施歲建大講。
僧尼
公元501年
不限平等資供
年八十一。
永元三年卒剡。
有僧茂尼。
本姓王
彭城人也。
節食單蔬勤苦
為業。
用其䞋遺紀竹園精舍焉。
比丘尼傳卷第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