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隋 (自动笺注)
歷朝釋氏資鑑第五
閩扆峯沙門熈仲集
南北朝
*南
*(陳氏霸先
受梁禪。
建康
丁丑盡已酉。
五主。
三十三年)
*後梁(蕭詧
江陵
三主
三十八年)
*北
*(高氏洋丞受東魏禪。
自庚午盡丁酉。
五主。
二十八年)
*(〔字〕文覺。
西魏禪。
長安
自丙子盡辛丑。
五主。
二十五年)
公元557年
陳高祖武帝受梁禪。
九月即位
改元永定
寶歷
君臨
會昌司牧
身長九尺
長三尺。
垂手
膝。
神明高放。
戡剪多難
復梁舊政。
崇重釋氏
金陵
來七百餘寺。
侯景焚蕩幾盡。
帝既登極
悉皆修復
講道
不替前朝
越六日出佛牙於杜姆宅。
大會
公元558年
上。
出闕前膜拜
次年大會
供僧布施
放生宥罪
弘宣
十善
汲引四民
寫經度僧。
鑄像造寺
並皆宏麗
為國
公元557年
莊嚴
爰逮群靈
五月莊嚴寺
捨身
群臣表請還宮。
己卯帝崩(卞正論)。
公元316年
孝愍帝
丙子十二月
西魏禪。
明裕研機
弘達
天縱神武
歸獄訟。
金鏡以居。
尊齊玉衡
建極
大弘像化。
廣闢慈門。
海內名德
慕義歸仁
公元317年
焉。
惜乎天不假其壽矣。
丁丑九月崩。
公元557年
丁丑九月
世宗孝明帝
即位
上奉三乘
內親
九族
乃至本枝維翰
列辟庶官
五向十行
俱識歸依
公元558年
之道。
外觀內覺。
同登解脫之門。
歲戊寅
先皇造盧
舍那織成一軀
并二菩薩
二丈六尺
等身檀像
一十六軀。
各二菩薩
金剛師子等。
麗極天成
妙同
神製(卞正)。
公元559年
己卯陳高祖將欲修葬。
溫凉車。
文帝欲取梁武
重雲殿中佛帳珠佩
以飾送終
人力既足。
忽見
氣擁結。
大雨洪澍。
雷震電燁。
煙張殿表。
火烈雲中
見重雲殿金銀二像。
八部神王
及帳座一時騰舉
烟火挾之。
忽然遠逝
觀者傾國
晴後覆看
故所唯礎
存焉。
是日人見殿像乘空飛於海上(感通錄)。
公元560年
庚辰周高祖武帝邕即位
文皇帝
釋迦像一
丈六尺。
并菩薩聖僧
金剛師子
周迴寶塔二百二十
軀。
仍於京下。
寧國會昌永寧三寺
以追冥福焉(卞正)
齊文宣帝
暇日甞對稠禪師曰。
朕欲覩佛之靈異
曰。
沙門所宜
強之。
乃投袈裟于地。
使十
人舉之不動。
沙彌取之。
無難焉。
因爾篤信
勞賜
優渥
每年元日
一歲吉凶
至天保十年
今年不好
不悅
復問何如師云。
貧道不久
公元571年
示寂
至冬帝崩(本傳)。
公元561年
辛巳周武帝保定元年
涼州御谷山上
雷雨
岩。
挺出石像
丈八尺。
無首
至周初。
州城東㵎有光
發。
視之乃像首也。
奉安像身。
宛然符合
計四十年。
方足
是年立為瑞像寺。
建德將廢教。
像首自落。
令安之。
次早如故
遂有廢教滅國之讖。
周雖滅法。
及此像。
靈異非一(感通)。
公元562年
壬午齊世祖武成帝
篤敬佛乘
營寺塔。
珍御
服。
並人檀財。
大品經。
月盈數遍。
層臺別觀
皆建伽
藍。
玉珠璣。
咸充供具
築壇於內。
上法師
授歸戒
法師
髮于地。
踐升座。
受畢。
八座重臣后妃
屬。
皆受歸戒。
報德寺
上法師主之○上法師者。
山崇峻。
慧海幽深
德可軌人。
威能肅物
雖當大統
國師
而衣布褐
未甞乘肩輿。
世益以此重之。
故魏
齊之世。
歷為統都。
僧尼將二百萬。
而上綱紀將四十
年。
文宣時
盛行釋典
上統擔荷緝諧
內外闡揚
成允(僧史)。
公元569年
已丑周天和四年
武帝
三月名儒僧道百官
公元562年
正殿
御座
親量三教優劣
至四月初。
勑廣召僧
俗。
極言陳理
又勑大夫甄鸞
佛道二教其先
淺深
上笑道論三卷(出大藏)。
五月集群臣。
之論。
九月法師道安慨之。
乃作二教十二篇
以救
形之教。
稱為外。
濟神之教。
稱為內。
若論內外
該彼華夷
若局命此方。
則可云儒釋
儒道九流
儒宗外教
以釋之窮理盡性內教
詳闡正義
奏之于朝(全文大藏)。
帝為張賓搆譖。
意在排斥佛教
覽安論。
其議遂寢○道安法師
風韵踈通
雅調翔簡。
仁被朝貴
儒宰知名
流天下。
草偃從之。
武帝禮敬
勑住大中興寺(僧史)。
公元570年
庚寅周武帝二教鐘銘
有云。
五月丙寅
造鐘一
口。
弘宣兩教
同歸一族
九宮九地
遙徹洞玄。
三千大
千。
遠聞邊際
法侶瓊樓應供
侯仙冠而金闕
真云(弘明集)○是年陳宣帝重為太妃靈剎一十五
丈。
下安佛爪長二寸一寸
藏諸寶篋或光五色
一尋
神變不窮
覩者生信(陳史)。
辛卯陳天建三年
宣帝國內
受戒者。
未滿
皆參律部。
於都邑大寺
廣置聽場。
仍賜瑗律師
知監檢。
明示科舉
司給衣俸。
又勑瑗為國大僧
正。
壬辰周建德元年
釋僧勐。
邪正相參
乃著難道
十八章
三科釋之。
賢聖既序。
凡位皎然
其序略
云。
勐以老子尹喜化胡出家
又稱鬼谷先生撰
四皓注。
無識異道所作也。
然教有內外
生疑
似。
人有聖賢
多述本迹。
班固漢書
品人九等
以孔
丘之徒。
上上類。
皆是聖。
李老之儔。
中上類。
皆是賢。
何晏王弼云。
老子未及於聖。
魏文帝勑云。
老聃賢人
未宜先孔子
聖賢天分
優劣自顯。
今依
內經外典
區別真假
使一覧便見也(僧史)。
甲午陳天建六年後梁天保十三年齊武平
公元574年
五年周建德三年
此夷佛滅僧之第二武也。
是年五月
周武帝邕
惑於道士張賓等妖言黑衣
之讖。
乃欲遍廢釋教
大集百僚
沙門道士
辨其
優劣
且云。
長留短廢。
道士張賓。
預令其徒飾詭辭。
釋子
冀其義負而擠之。
於是華野高僧
岳道士
千里之外
大術大集京師
大極殿。
陳設高座
帝躬臨。
道士先登
道士張賓最為首長。
登座唱言
曰。
原夫大道清虗
淳一無雜。
祈恩請福
上通天曹
日昇仙。
與天地同畢。
風教被中
無始無終
生賴之。
得長生。
洪恩厚利
不可較量
豈如佛法
幻。
言過其實
不容本土
客寓中華
百姓無知
信其詭
說。
今日欲定臧否
出頭來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
意。
座首少林寺行禪師發憤而起。
諸僧止曰。
師為佛
大海
眾咸仰知。
可令末座對揚
共推如意智炫
安詳而起。
徐升論座。
坐定如意
謂張賓曰。
先生
者所陳。
大道清虗
淳一無雜。
又云。
風教被中
知風教起自何時
所說之教。
於何處說。
又言。
不容
土。
客寓中華
可卞道是何時生。
佛是何時出。
賓曰。
出世有何定時
說法興行有何定處
道教舊來
有。
佛法近自西來
炫曰。
若時無時
亦應無出。
若無定
處。
亦應無說。
舊來本有。
非復清虗
上請天曹
得無
雜。
與天地同畢。
豈得無始無終
賓曰。
道人浪語
前王無識
留汝等輩
至于今。
今日聖帝盡須殺却。
帝惡其理屈
舍人賓下座。
帝自升座言。
佛法
三種不淨
納耶輸陀羅羅睺羅
此主不淨一也。
經律中。
許僧食三種淨肉。
此教不淨二也。
僧多造罪
過。
好行婬妷
在世時。
徒眾不和
遞相攻伐
此眾不
淨三也。
主法眾俱不淨
朕意將除之。
以息虗幻
道教
中無此事。
朕將留之。
以助國化
[(厂@?)*頁]謂炫師曰。
能解
三難
真是好人
應聲曰。
階下所陳。
並引經論
誠非
謬言
但見道教之中三種不淨甚於此。
天尊
紫微宮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淨
甚於耶輸多羅
一人
道士中章醮諸福之時。
必須麞哺百柈清酒
十斛
此教不淨
又甚三種淨肉。
道士罪過代代
有。
千古亂常
姜斌犯法
尤甚於眾僧。
僧眾造罪
乃言佛法可除。
猶如至尊亨國。
嚴設科條
不妨逆子
叛臣相繼而出。
豈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於大寶之位
耶。
大寶之位。
不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豈得
以眾僧犯罪而廢。
愕然良久
謂炫曰。
所言天尊
五百童女
出何經。
炫曰。
出道三皇經。
帝曰。
三皇
何曾有此。
炫曰。
陛下自不能見。
非是經上無文
今欲
廢佛存道。
猶如以庶代嫡。
動色而下
因入。
群臣眾
僧皆驚。
語觸天帝
何以自保(周武庶生)。
炫曰。
主辱臣死
戮如歸。
有何可懼。
乍可早亡神遊淨土
不與無道
同生於世乎。
至十七日
下二教俱廢○
仍相器重
許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師雅調抑揚
志操
愈勵。
與同三人赴齊。
時周齊之界。
皆被槍布棘。
有富姓張者。
鋪氈三十里。
令炫得過至齊。
盛為三藏
名振東國○張賓罔上
蠅飛黃屋
潛進李宗。
欲廢釋
教。
與前僧衛元嵩
唇齒相副
然帝精悟朗鑒
內烈外
溫。
召僧入內
七宵禮懺
欲親𠎝犯。
帝亦七宵同僧不
眠。
為僧誦唄并諸佛事
經聲七轉
莫不清靡
事訖設
會。
公陳本意
猛法師
躬抗帝旨。
頗激切。
帝但述
懷。
曾無赦退。
法師靜藹詣闕上表
談敘正義
據證顯
然。
所謂三寶慈恩
檀越厚德
帝雖愜其詞理
毀滅之情巳決。
既不納諫
不見遣。
藹又進曰。
請索
油鑊殿庭身兩宗人法俱煑。
不害者立可知矣帝乃
引遣。
事既不濟
乃携門人三十四人
終南山東西
寺二十七所。
依岩附嶮。
使逃逸僧得游游
及法滅之
後。
帝遂以關東西。
百年來。
公私佛法掃地而巳。
聖像
焚燒經典
禹貢八州
見成寺庿出四十千。
王公第宅
五眾釋子滅三百萬。
皆復軍民
還歸
編戶
三寶福財。
其貲無數
簿錄入官
登即賞賜
分散
蕩盡矣(僧史)。
建德三年五月行虐。
至六月十五日罷朝
金城
民部侍郎任君
於所治府。
忽見五六段物
飛騰青霄
大如小斛圍。
自餘數段小者。
其色黃白
舒卷空際
最小者如幡墜於重墻。
及取視之
摩訶般若經
十九卷
取而秘之。
宣帝復教。
任乃奏上
蓋帝年十
九云(北史)。
丁酉大建九年
宣帝南岳大禪師道風
盛。
俄有道士
妬害心。
密告誣師。
乃以北僧受齊
國劵。
斸斷岳心。
釘石興妖。
遣使追師
使至石橋
忽見二虎跑憤。
大蛇當路
使驚乃誓曰。
我見禪師
當如佛想。
若起惡心
任汝所傷
蛇虎乃退。
使見師再
拜。
以事白師。
師曰。
使先去。
貧道續來。
使未至之前
一小蜂。
來螫其面。
即為大蜂咬殺。
銜至師前。
師入
定觀之。
知是宿冤
欲相撓害矣。
七日後。
飛錫
往。
四門關吏
齊奏師入。
帝巳驚異
及師朝見
帝遂下
迎。
復問左右
卿等見此僧何如人。
對云常僧。
帝曰。
見其踏寶華乘空而至。
迎師入殿供養
道士罪以
欺罔
欲盡誅之。
師懇帝曰。
宿冤
陛下赦之。
乃可
其奏。
勑彼道士
以供師役
師奏辭還山
帝餞以殊禮
還未幾。
道士誣師者。
一人暴死
一人為犬所嚙而
斃。
應蜂兆矣。
自是陳主。
每年三信參勞。
供填眾積。
盛莫加。
神異難測
遇雨不濕
履泥不污。
現形
大。
寂爾藏身
是年六月二十二日
屏眾泯然而逝。
小師靈辨號慟
開目曰。
驚動吾耶。
癡人出去
長往
壽六十四。
著述五部偈頌并戒文。
於世。
名思慧
避其下字
稱思大和尚(有問
何不下山教化眾生
目視雲漢作麼
師云。
三世諸佛。
彼我一口吞盡。
有何可化)。
智者大師智顗
字德安
荊州陳氏。
眼有重瞳
七歲
誦法華。
便能記憶
十八出家
往大蘇山
思大禪師
即示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便悟法華三昧
思游
南岳
顗欲從之。
思曰。
汝於陳國有緣。
往必利益
便詣
金陵瓦官寺
創弘禪法
僕射徐陵
尚書毛喜
明時
望。
並稟禪旨
甞夢登高山一僧
以手招之。
門人曰。
公元578年
天台山也。
陳宣帝大建七年九月
領徒至天台山
出迎曰。
憶昨相招否。
驚異而禮之。
光曰。
此處金
地。
既有之。
佛隴北峯螺溪銀地
宜居行道
開山
創菴。
光曰。
隨宜安堵
至國清時
三方總一
當有貴人
為立寺矣。
陳宣帝以師為國之望。
始豐縣調。
以充
公元574年
眾費
蠲兩戶用供薪水
講。
空中寶階三道
數十
僧乘階下
入堂禮拜
圍遶而去永陽王百智。
出撫
吳興
請戒習觀。
世世歸依
陳主七使詔師還都
講法
百僚盡敬
移居光宅
幸寺修行大施
請講
王經
殷勤到拜。
儲后巳下並崇戒範。
請為國師
師以施金。
臨海四百餘里。
曲為放生池
表聞
帝勑
嚴禁
不得採捕
仍為立碑(僧史)。
高齊六主
二十八年中。
翻譯六人
所出經論五十二
卷。
度僧二百餘萬。
寺院四百餘所。
丁酉承先元年正月
幼主即位
八歲
後主
青州
為周所滅○是歲周既滅齊。
鄴都
僧道
廢教之旨。
略曰。
世弘三教
其風彌遠
考定至理
多愆
陶化
六經儒教
文通治道
於世有宜。
故須存立
且真
無像
遙敬表誠
崇節塔庿
無能恩惠
虗糜費。
不足以留。
凡是經像皆從毀滅
父母恩重。
僧道不敬
並宜反服
崇孝養。
朕意如此
卿等若別有理可對
無退有謗言
法師惠遠出對曰。
陛下統臨大域
三教
明詔曰。
真佛無像
誠如綸旨
耳目蒼生
賴經聞佛。
像表真。
若將廢之。
無以興善
帝曰。
虗空
真佛
咸自有之。
何假經像
遠曰。
漢明以前
經像未至。
何故不知真佛
帝無答。
又曰。
若不藉經。
三皇以前
文字
何不五常
帝無答。
遠又曰。
若以泥像
情。
之無益。
國家七庿
亦是敬順之道。
詎可廢耶。
詔旨
遣僧反服
崇孝養。
孔曰。
立身行名
顯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還家
帝以遠抗旨。
怒見詞色
坦然
無懼。
復曰。
陛下勢力大教
言幽冥之報。
不揀
貴賤
貧道為陛下惜之。
帝曰。
但令百姓得樂。
朕亦
不辭地獄之苦。
遠曰。
陛下邪法化人
現種苦業
陛下同趣阿鼻
何處有樂。
理屈
云僧等且還。
乃勑左右引退
不懌而罷。
齊境僧尼
並令反服(僧史)。
戊戌大建十年周宣政元年五月
大舉兵北
公元578年
伐。
六月帝疾。
還崩于道。
太子即位周武帝自毀
法後。
癘氣內蒸。
惡瘡外發
業相巳顯。
無悔可消而崩。
年三十六(論衡)○戊戌六月宣帝贇即位衛元嵩
之後
身著熱風
痿頓而死。
已亥六月
高帝傳位太子靜帝
高祖自稱
元皇帝
僧明
初見岸有異光
尋見㵎有大石趺。
遠望
岸。
臥石如像
掘之。
乃佛相高三丈
純如銕礦
召人舉
之。
不起
乃誓曰。
佛法重興。
願現威靈
像忽輕舉
趣趺孔。
不假扶持
卓然峙立
因以奏聞帝為嘉瑞
改元為大像焉。
自是佛教漸弘。
明之力也。
尋勑明所
住。
大像寺
遇暗。
像即放光(僧史)。
○大像元年九月
紫蓋山沙門法藏
削髮具僧儀入都。
有司以聞。
忻然曰。
朕欲興復釋氏
而僧自紫蓋來。
召見問曰。
處分陟岵寺。
復釋教。
朝議以為先朝所行
未易遽革。
師今遠來。
何以教朕。
奏對有理
大悅
勅令長髮菩薩衣冠
陟岵寺主法師道琳先與
武議論。
二十餘日。
酬酢七十番。
周武能屈
甞許
復教。
會其崩弗果。
至是道琳伸請尤力。
帝從之○十
月天元幸道會死。
大醮高祖配醮
初復佛像及天
尊像
天元與二像。
南面坐。
大陳雜戲
長安士民
縱觀(北史)。
庚子大像二年二月。
詔曰。
佛法弘大
前古共崇。
宜隱沉捨而不行
自今應王下逮黎庶
並悉修事
知朕意焉(北史)○四月復詔曰。
教義幽深
神奇弘大
開化儀。
通其修事
崇奉之徒。
勿俱剪髮
宜規菩
儀範
權服冠纓
所司條為儀注
於是琳等妙撰。
沙門名德者
百二十人
陟岵寺。
仍舊住持(同上)○五
月天元帝殂。
造像四龕一萬餘軀。
般若經三千
部。
六齋八戒
誦念不替(卞正論)。
靜帝幼冲
楊堅輔政
封隨公
大弘佛教○六月釋
法藏下山
與隨公對論三寶經宿。
即蒙剃髮
法服
還山釋道二教
沙門道士精志者。
簡令入道
○七月召法藏下山
更詳開化
至十五日
令遣藏檢
校。
度僧百二十人
並賜法服各還所止(並通鑑)。
法師智炫城都徐氏子。
少小出家
入京聽學。
擅名
洛。
周武詔對。
辯論超群
言音朗潤
還鄉
大隋開
運。
長史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謂曰。
炫法師
和耶。
宣明莫知所對。
文帝曰。
一國名僧
卿遂不識
檢校
宣明稽首陳謝
及還。
先往入寺參禮
師住福
勝。
後入三學山
自感賦詩曰。
秀嶺接重烟。
嶔岑上半
天。
絕岩更舉
危峯斷復連。
側石傾斜㵎。
迴流瀉曲
泉。
野紅知草凍。
春來自傳
樹錦無機織。
猿鳴詎假
絃。
葉密風難度
踈影易穿。
抱帙依閑沼。
䇿杖戲芳
田。
游心清漢表。
置想白雲邊。
榮名非我願。
息意且蕭
然。
喧楊覺倦。
歸隱焉。
怡笑而逝。
壽一百二歲。
後周五主。
二十五年中。
宇文泰
大冢宰宇文護
並崇佛法
西域三藏十餘人
譯經百餘卷(辛丑大定
年)○北朝元魏。
東西
北齊
後周
五國一百六
八年
禪于隋。
虞世南通曆
有問曰。
武夷㐫剪暴。
克成帝業
面君臨。
五十餘載。
文武之道焉。
至於留心釋典
門此行。
萬乘之君。
匹夫之善。
熏修不染。
危亡
及。
豈其梁之非耶。
何福之無効。
先生對曰。
釋教
出世津梁
絕塵軌躅
運於方寸之間
超於無有
之表。
塵累既盡。
攀緣巳息。
然後入於解脫之門。
至於
化俗之法。
則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是類
六波羅蜜
與夫仁義禮智信。
亦何異哉。
盖以所脩
為因
所報為果。
人修此六行
皆多不全
一缺焉。
亦隨滅。
是以鬷明醜於貌。
而慧於心。
臺高於才而
下於位。
□褒富而無文
原憲有道
不同也。
懸絕
興喪得失
咸必由之。
下士庸夫
比干之剖
心。
以為忠直
不可為也。
偃王亡國
以為仁義
足法也。
若然者。
盜跖高枕東陵
莊蹻懸車西蜀
考終厥命。
良足貴乎。
又問。
周武毀滅二教
是耶非耶。
先生曰非邪。
或曰
請問其說。
先生曰。
釋氏之法。
則色
空無滯。
人我兼忘
超出生死
歸於寂滅
象外之談
也。
老氏之儀。
谷神不死
玄妙長存
長生久視
騰雲
駕鶴
區中之教也。
至於止惡尚仁
勝殘去殺
並有
功益於王化
無乖俗典。
今之常僧犯律
道士違經
便
謂其教可弃。
其言可絕。
何異檮杌而廢堯。
有苗
而黜禹。
匏子泛濫
遠塞河源
崑岳方陽。
投金燧。
曾不潤下之德。
有利巳深。
變腥之用。
其功甚愽。
觀井
躅於所見
輪回長夜之迷。
自取沉溺之苦。
後學
可痛哉。
文中子周公篇云。
詩書盛而秦世
滅。
仲尼之罪也。
玄虗長而晉室亂。
老莊之罪也。
戒修梁國亡。
釋迦之罪也。
或問佛子
聖人
也。
其教何如
西方之教也。
又問易篇程元曰。
三教
何如
子曰。
政惡多門久矣
曰廢之何如
曰非爾所及
也。
真君建德之事。
適足推波助瀾
縱風止燎
子讀洪
範。
皇極讜議曰。
三教於是乎可一矣。
嘻易不云乎
非其人。
道不虗行。
*大隋
揚氏。
名堅
長安
辛丑戊寅
主。
三十七年。
辛丑隋開皇元年周大定元年二月
靜帝禪位
公元581年
高祖梁世宗天保二十年陳宣帝大建十三
年。
高祖文帝
二月受周禪即位
君臨億兆
庶政更新
薄賦輕刑
省徭減役。
含齒戴髮
俱喜太平
清廓
儀。
即興復三寶。
由是佛日還曜。
法水流通
三月詔。
五岳之下。
各置一所
崇奉三寶(三寶紀)。
公元541年
帝以魏大統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同州般若尼寺
赤光照室。
紫氣滿庭。
神尼
智仙
太祖曰。
佛天所祐。
身如金剛
不可壞也。
遂名帝曰那羅延
又曰。
來處異倫
俗家穢雜
可就寺養三歲
大祖
割宅為寺。
以兒委尼。
後皇妣來抱。
忽化為龍。
驚惶
地。
尼曰。
何因妄觸我兒。
遂令晚得天下
七歲
尼告
帝曰。
後大貴。
當自東方來。
法將滅。
賴汝而興。
沉靜寡言
時言吉凶
莫不符驗
帝年十三。
方始還家
周武滅教。
尼隱于帝家
未幾而逝。
至是帝果自山
東入天子
大興佛法
皆如尼言。
登位後。
每顧群
臣。
追念阿闍梨
以為口實又云。
朕興由佛法
而食麻
荳。
前身從道
人中來由
少時在寺。
至今樂聞鐘磬
之聲。
後於寺塔
神尼之像。
仍命史官
為尼作傳(釋道論衡)
公元581年
七月制曰
伏惟太祖武元皇帝
間關三代
造我帝基。
追仰神猷
事冥真寂
廣崇寶剎
經始伽藍
增長
因。
微副幽旨
襄陽隋郡。
江陵晉陽
並宜立寺一所
建碑頌德
庶使莊嚴寶剎
虗空而不壞。
導揚茂實
同天地以久長
自是每年國忌日。
廢務設齋
造像
行道
八關懺法
奉資神靈○八月制曰。
昔歲周道
衰。
群兇鼎沸
出車煉。
蕩滌妖醜。
節義之徒。
輕身
忘死。
干戈之下。
每聞徂落
永念群生兵刃之苦。
至道
度脫之業。
建福田。
法力冥助
死事
臣。
菩提增長
悖逆之侶。
從暗出明。
並究苦空
咸拔生
死。
鯨鯢之觀。
化為微妙之臺。
龍蛇之野。
永作玻瓈
境。
可於相州戰地
伽藍一所
又民犯法盡之人。
率為營齋(開皇三寶記)。
公元582年
壬寅六月隋詔。
龍首山
宜建都邑
因即域城曰
大興城
殿曰大興殿。
及門園。
皆曰大興善。
帝昔龍
潛。
所經四十五州。
至是同時大興善寺
詔境內之
民。
任聽出家
計口出錢
營造經像
於是時俗從風
而靡。
民間佛書多於六經
數千百倍(通鑑)。
癸卯三年下詔曰。
欽崇聖教
存神宇。
周朝
所廢之寺。
咸可修復
京兆太守蘇感奉勑
京城
內。
形勝之地。
安置伽藍
於是京城內。
無問寬狹
僧行道處。
皆許立寺○帝又以生同州般若寺
故基
太祖武元皇帝元明太后
大興國寺(卞正)
降勑云。
好生惡殺
王政之本。
佛道垂教
善業可憑。
稟氣含靈
唯命為重。
勸勵天下同心救護
京城
及諸州官立寺之所。
每年正五九月。
常起八日至十
五日
當寺行道
日遠民庶
凡是有生之類。
悉不
得殺(三寶記)。
甲辰四年關輔旱。
帝引民就食洛州
先是律師
藏。
與帝為布衣交
至是命藏陪駕。
而趍向藏者極盛
帝聞之。
手敕曰。
弟子俗人天子
師是道人天子
有樂離俗者。
任師度之。
由是度人。
前後數萬。
晚以
事聞。
大悅曰。
律師化人為善弟子
人為惡。
言雖
有異。
意則無殊
師多處內禁
與帝同倫
坐必同榻
同輿
榮莫加矣(僧史)。
乙巳五年。
帝請經法師
菩薩戒
下詔曰。
朕夙
膺多祉。
嗣恭寶命
方欲歸依正覺
欽崇勝果
今請經
法師
大興善寺
菩薩戒
菩薩之教。
解脫
先。
戒行之本。
慈悲為始。
囹圄幽暗
有働于壞。
流罪以下
悉可原放
天下輕囚
預得放者。
二萬四
千九百餘人
死罪降等者。
三千七百餘人
有生
類。
同知迁善○其年敕云。
佛以正法
付囑國王
朕是
人尊。
受佛付囑
自今以後
訖朕一世
每月常請二七
僧。
番上下轉經。
經師四人
大德三人
大興善殿。
一切經(卞正)。
丁未隋開皇七年
後梁廣運二年
梁主琮入朝
帝命封為莒國公
陳文帝命廢其國。
三主
十八年。
法師曇迁
以齊入
興教法。
携論渡江
道俗
承者眾。
是年詔曰。
皇帝敬問徐州曇迁法師
勤精
道教
利益無邊
承風餐德。
實懷虗想
願即來儀
以沃
勞望。
當與師崇建正法
刊定經典
道法初興
觸途
草創
弘獎建立
終藉通人云。
應詔京師
大弘
化焉(僧史)。
己酉開皇九年。
陳禎明三年正月。
後主降。
封為長
公元587年
城公。
叔寶禎明元年時。
江南妖異特異
臨湖草久
塞忽開。
帝惡之。
乃自賣身佛寺
為奴壓之。
是年
國為隋所滅隋開國至此
天下混一
遣使召闍那
崛多至。
勅於內史省
翻古梵書
專主翻譯(隋史)。
薛𤀹字道賾
開皇初
尚書虞部侍郎
尋轉考功
郎。
兒時與宗中諸兒。
戲于潤濵。
一黃蛇有角及足。
群兒共視。
了無見者。
以為不祥
大憂悴。
母遇問
之。
𤀹以實對
時有僧詣宅求齋。
母以事告之。
僧曰。
兒之吉兆
有名世。
然壽不過六七耳。
言訖不見
入朝崇信佛法
終于四十二歲。
四七之言驗矣。
公元582年
庚戌十年。
帝幸晉陽
勑迁法師隨駕
既達并部。
詔。
令僧御殿行道
入內
與御同榻
帝曰。
行幸至此
大有私度之僧。
意欲度之。
迁曰。
昔周
武滅法。
眾僧遁跡
陛下統臨大運
更闡法門
無不
詠。
歸來聖德
雖屢蒙引度
而來先後
致差際
會。
天地覆載
莫非王民。
至尊汲引萬方
寧止一郭
蒙慶。
帝沉慮少時
方乃允焉。
因下勑曰。
自十年四月
以前
諸有僧尼私度者。
並聽出家
率土蒙度。
數十
萬人
迁之力也。
下詔
為第四皇子蜀王秀
於京置
勝光寺。
敕請迁之徒眾住寺中。
受王供養
僕射公卿
朝務之暇。
皆執卷承旨(僧史)。
歲旱
有旨命曇延法師祈雨雨不降。
帝問其故。
曰。
陛下君臣
通治體。
然尚愆玄化
欲雨不雨。
事由
一二也。
帝識其意。
有司
擇日正殿設儀
命延受
八戒
群臣以次受訖。
炎威如焚。
大雨沛然
大悅
自是入朝
必親奉御膳供之○是年
贊皇山智
舜禪師
詔曰。
皇帝敬問趙州洪山智舜禪師
道體
清勝
教導蒼生
使早成就。
朕甚喜焉。
朕弘護正法
夜無怠。
今遣開府盧元壽。
指宣往意。
送香物。
如別
幅(僧傳)。
辛亥十一年。
帝制曰。
如來設教
義存平等
菩薩
心。
本無差別
故能津梁庶品
濟度群生
朕位在人主
紹隆三寶
永言至理
弘闡大乘
諸法豁然
體無彼我
況於福業
乃有公私
自今凡是營建功德
普天之內。
混同施造。
隨其意願
生分別。
一切法門。
同歸
二。
十方世界
俱至菩提(開皇三寶紀)○法即曇延
臨終
表辭帝。
以外護。
帝哀甚。
葬日百僚縞服送。
內史[卄(師-(白-日))]
衡文祭。
略曰。
往逢道喪
玄綱落紐。
棲心幽宕。
確乎
不拔
高位厚祿
不能回其慮。
嚴威峻法
不足懼其心。
聖皇啟運
像法再興
卓爾緇衣
鬱為稱旨
宸極
重。
師資之義。
三寶由之弘護。
二諦藉以宣揚
信足
追蹤澄什
超邁安遠矣(僧史)。
癸丑十二年十二月八日
皇帝佛弟子楊堅
十方三寶
仰惟。
如來慈悲弘道
濟度含生
邪惡
之源。
仁善之路。
自朝及野。
咸所依憑
周代亂常
侮蔑聖跡
寺塔毀廢
經像淪亡
致愚者無以昏迷
智者無以靈聖
弟子往藉三寶因緣
今膺昌運
父母
思拯黎元
重顯尊容
再崇神化
頹基毀跡。
莊嚴
廢像遺經
悉令雕撰
誠心懇到
猶恐未周。
重勤求。
今得顯出
而沉頓積年。
汙毀非處。
如此
事。
事由弟子
今於三寶前。
志心懺悔
周室除滅之時。
公私上下
毀像殘經。
慢僧破寺。
如此重罪
悉為懺悔
敬施一切毀廢經像
絹十二萬疋。
皇后亦施如前數
王公巳下。
爰及黔黎
又敬施錢百萬。
三寶證明。
弟子懺悔
時臺宮主將
省府官僚
州縣佐史
寺僧
尼。
京城宿德等。
並相勸率
再日設齋
奉慶經像
百十
萬人
天台智者
重返盧山
晉王再請出城。
淨名疏。
偶蕭
疾苦
王致請救
師建齋七日
行光明懺。
一鳥
飛入壇。
宛轉而死。
須臾飛去。
師知妃當愈
翌日果瘳。
公元597年
大喜慶。
至丁巳十一月二十二日
石城寺
端坐
而逝。
作書七紙
與晉王敘別。
囑以大法
釋灌頂
奉遺
書與晉王
王遣司馬王弘
到山為設千僧齋。
造國
寺(本傳)。
丁巳十七年。
翻經學士費長房
成都人
初為僧。
廢教返俗
隋興乃習白衣
預參譯筆受詞義。
是年
二月二十三日
其所歷代三寶十五卷
備載
歷代翻譯之經。
傳譯僧俗之人名字首末
下勅行
之入藏。
戊午帝與雙林寺沙門惠則等書曰。
朕受天命
天下
撫育黎元
尊崇三寶
興教法。
四生蒙福。
含靈
俱登仁壽
汝等普為群生
宣揚聖教
精誠
行。
深慰朕懷。
利益處多。
辭勞也(本傳)。
辛酉仁壽元年
初帝潛龍時遇梵僧
舍利一裹
授之曰。
檀越他日普天慈父
大覺遺靈
故留與
供養
登極後。
甞與法師曇迁
各置舍利於掌而數。
或少或多。
竟莫能定。
曰。
佛法身。
過於數量
非世
門取測。
帝始作七寶箱貯之。
至是海內大定
帝憶其
事。
於是岐雍泰華岳衡州等三十州。
各建舍利塔
○六月詔曰。
仰惟。
正覺大慈大悲
救護眾生
梁庶
品。
歸依三寶
興聖教。
思與四海
修福業。
永作
善因。
同登妙果
宜請沙門三十人
解法相。
宣導
者。
各將二人
散官一人
薰陸香百二十斤。
分道送舍
利。
往三十州建塔
每州三百六十人
為朕及內外
臣民
七日行道
任人布施
十文而止。
所施之錢。
供營塔。
別外僧尼
普為舍利設齋
十月十五日午
時。
下石凾。
管刺史以下
自非軍機
常務七日
檢校行道
務盡誠敬
是月十三日
帝親以七寶箱。
奉三十舍利
自內而出。
置於御案
與諸沙門
燒香
拜。
弟子常以正法
護持三寶
救度眾生
乃取金瓶
琉瑠瓶各三十。
琉璃瓶盛金瓶
舍利其內
諸沙
門各奉舍利而行。
初入城。
管刺史諸官夾道步引。
四部大眾
威儀齊肅
共以幡盖臺輦。
種種音樂
盡來
供養
圍繞讚唄
沙門四部眾
作是唱言
至尊以菩
薩大慈。
哀愍眾生
是故分布舍利起塔
天下同作
善因。
乃請懺悔文曰。
菩薩戒弟子
大隋皇帝某敬曰。
三寶弟子
三寶力。
為蒼生君父
今故分布舍利
塔。
願為眾生懺悔眾罪。
時大眾聞之。
捨施財賄衣服
不可勝計
發誓言。
從今巳往。
修善斷惡。
雖屠獵殘
賊之人。
亦躬念
舍利將入凾。
沙門高奉寶瓶
示大眾。
共覩光明
哀戀號泣
聲響震地。
安置處。
如是
帝於十月十五日午時。
大興殿西南
執珪
而立
延請佛像
沙門三百六十人
幡盖香華
讚唄
音樂
大興善寺來居殿堂
燒香禮拜
降御東廂
親率
文武百寮
素飡齋戒
舍利入塔畢。
帝曰。
佛法重興。
有感應。
其後處處[袁-口]奏。
皆瑞有應(弘明集)○十月內帝
及后。
每因食次
於齒下得舍利
金椀水浮其一。
百官
須臾忽有兩粒。
凡得十九粒。
放光明。
王公
百僚
舍利應感非一
上表奉賀
復下詔曰。
惟正
覺普盖眾生
所以志心回向
思崇勝業
普及率土。
為善因。
分布舍利
營建神塔。
大聖垂慈。
頻示
光相
宮殿之內。
舍利降靈
斯實群生多幸
延此嘉福
朕與王公等。
一切民庶
更加勉勵興隆三寶
真身舍利
猶有五十餘。
有司可依前式
分送海內
三途六道
俱免盖纏
稟性含靈
同登妙果○旹高麗
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將還。
各請一舍利
本國起塔
供養
詔並許之(並隋書)○十二月二日
勑送舍利於京
大興善寺起塔
僧俗萬億
仰引至寺。
無碍大會
禮懺焉(同上)。
壬戌二年正月
帝復分舍利
於秦陜恒杭等五十
三州
並建靈塔
總管刺吏以下
縣尉以上
常務
七日
請僧施錢。
一如前式
期用四月八日午時同
石凾
每州各有瑞應○陜州。
四度放光
內見華樹佛
菩薩等。
非一事○五月雍州京城內。
天雨銀華○六
月。
諸州送舍利使還宮。
慰勞訖。
九日慈善寺
為慶
光瑞齋。
復雨銀花勝光日日放光
禮者塞路
道心
模影像者。
放光○七月十五日
京城延興
寺。
丈六銅像
天雨銀花○元琬法師
丈六
成。
雨華如雲母。
天樂彌空。
次旦乃息(以上弘明集)○八月
献皇后崩。
空發音樂
因問闍提斯那
那曰。
皇后
彌陀淨土
諸天來迎也。
散騎常侍王劭上表曰。
佛經
云。
應生天及上品上生無量壽佛國之時。
天佛放
光明
香華伎樂來迎之。
伏惟
大行皇后
聖德
慈。
福善禎祥
符諸秘記
皆云妙善菩薩
八月二十二
仁壽宮中。
雨金銀之華。
次日大殿後。
有神光。
次日
宮北自然種種音樂
滿虗空。
至二十四日
五鼓
奄然如寐。
便即升遐
經文所說
事皆符驗
遐之日。
苑內夜有鐘聲二百餘杵。
此生天之應顯然
也。
上聞之。
且悲且喜(隋書通鑑)。
公元604年
甲子仁壽四年
帝又詔曰。
祗承肇命。
撫育生民
遵奉聖經
興善法。
如來大慈。
普覆群品
感見舍
利。
開導含生
造巳分布遠近
起靈塔。
其間諸州。
有未遍。
今請大德
奉送舍利
各往諸州。
依前造塔。
蒼生
同斯福業
敕法律師等。
舍利
往愽絳
公元597年
等三十餘州。
四月八日
同下塔。
皆有瑞應○七月
帝崩。
在位二十四年。
興心厝意
崇福基。
布令
言。
懷善誘。
寫經四十六藏。
及修故經。
金銅檀像
六千萬餘軀。
修治故像無數
織繡𦘕像。
五綵珠幡
稱計
崇建寺塔五千餘所○詳于斯時。
四海浪靜
九州無塵
番譯僧俗
二十四人
所出經論
五百卷
三寶慈化。
自是大興
萬國仁風
緣茲重闡。
伽藍鬱峙。
綺錯城隍
幡盖飛騰
莊嚴國界
法堂佛殿
既等天宮
震旦神州
還同淨土
沙門濟濟
六度熏心
信士
詵詵
十善為行
於是鼓腹黃齒。
爭買祗陀之園。
擊壤青衿
竟聚育王之土。
浮屠於焉間發
寶剎翕爾
星羅
天下混一
古所未有也。
嗚呼盛哉
是年太子
即位
乙丑煬帝
改元大業
臨朝
凝重發言
降詔辭義
可觀
而存聲色
其在兩都巡遊
僧道自隨
為內
道場
□造金銅釋迦坐像
又於龍山
彌陀坐像
百三十尺。
造寺七所
無遮會
文帝冥福
月克新羅林邑
梵書五百六十夾。
貝葉崑崙
之。
尋付釋經舘(並通鑑)。
公元606年
丙寅二年
倭國百濟新羅東南
水陸三千里。
大海中。
依山島而居。
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
使
者曰。
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
故遣朝拜沙門
十人
就學焉。
國書曰。
日出處天子致書曰。
入處天子無恙(云云)。
帝覧之甚悅(隋書)。
公元607年
丁卯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皇帝菩薩戒弟子白三
寶。
謹於率土之內建立勝緣
別請僧。
七日行道
一千人出家
以此功德
普為眾生
清淨罪垢
同至
菩提(弘明集)○帝既定東都
復於上林園。
置翻譯館
達摩笈多羅譯經
文皇献。
后於長安造寺塔二
所。
治故經六百十二藏。
別立寺十所(隋書)。
大業三年四月
北巡恒安
白骨被野。
以問侍臣
侍臣對曰。
往者韓洪與虜戰處也。
憫然傷之。
收葬
骸骨
五部沙門
設佛供(隋書)。
戊辰四年始。
平令楊宏。
率道名儒
智藏寺。
義法筵。
命法師慧淨
道士余永通論義。
問道
士曰。
老子云。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不知其名。
字之
曰道。
且道體一故混耶。
異故混耶。
若體一故混。
正混之時。
巳自成一。
是則一非道生
若體異故混。
未混之時。
巳自成二。
則二非一起矣。
道士茫然
不知
所對。
無言而罷(僧史)。
己巳五年
帝大業初下令。
僧道有所啟請者。
並先
致敬
然後陳禮。
此令僧竟不行。
釋彥悰不忍其事。
乃著福田論以抗之。
總有七條(文在弘明集)帝後朝諸沙
門。
並無致敬者。
是年南郊張文物。
兩宗朝見
勑云
條式久行
因何不拜道流
聞命連拜不巳。
僧尼儼然
興善寺沙門明瞻答帝。
僧等據佛戒
不合禮俗
帝曰。
宋武之時。
何致拜。
曰。
宋武狂㪍
不拜便有嚴誅
陛下有道
不拜
不懼顯戮
問對僧名遂散。
然不
述。
乃勑下。
於西禪定寺
京城僧尼齋。
人別施錢帛
後帝西郊
[(厂@?)*頁]謂蘇威曰。
朕謂京師無僧。
南郊中。
亦有人焉。
事因寢(僧史)。
秦孝王俊
字阿祗
文帝第三子也。
上柱國河南
尚書
雒州刺史
恕慈□愛崇敬佛道
表請為沙
門。
帝許之(隋史)。
庚午六年
好食蛤。
忽有一蛤。
不開者異之。
之几下。
乙夜有光。
內乃自脫
一佛菩薩像。
帝悔。
自是不食蛤○蚌蛤事有三。
唐文宗
宋徽宗
李啇凝
式有詩云。
雖因雀變化
不逐月虧盈。
縱有天中像。
詎可成(詩話)。
壬申八年
法師道積
法化大行
先是沙門寶證。
普救寺
彌勒百丈
萬工才登其一。
證逝。
眾請積
繼之。
夢二師子
連吐明珠
財施不窮之讖。
修建
公元614年
十年
雕莊並畢。
道俗欣慶
河東楊素
議以沙門
城。
守固敢諫者斬。
積乃引法遜歷階
諫曰。
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運也。
存三虗怯
而能
濟乎。
漢欽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于本。
舉國大治
今狗
梵徒。
運役反天
常以會靈祇
不祥之兆耳。
[(厂@?)*頁]深
圖之。
無空肆。
一朝自傾。
為後天下笑也。
張目
視曰。
異哉斯人
心氣若是壯耶。
因捨而不問(本傳)○帝
遼東
王文同
隋之酷吏也。
令之巡察
河北諸郡。
同見沙門齋戒菜食者。
以為妖妄
收付獄。
此至河
間。
召諸郡官。
少有遲違者輙皆覆地
而箠殺之。
沙門相聚講論
長老共為佛事
會者數百人
文同
以為聚結惑眾
盡斬之。
僧尼
驗有婬狀。
童男
女者數千人
復將殺之。
中士女。
號哭於路。
諸郡驚
駭。
各奏其事。
帝聞而大怒
遣使達以善意
馳鎻之斬
河間
以謝百姓
讐人剖其棺。
臠其肉而噉之。
斯須
而盡(隋書)。
甲戌十年僧法喜
語默不常
皆為吉凶之兆。
帝幸維楊。
聞其異召之。
一日繞宮索羊頭
帝惡之。
廷尉
禁衛嚴甚。
喜曰。
丐于市飲食自若
有司以聞。
帝啟視之
唯見袈裟黃金鎻骨
白帝
詔以香
泥。
其骨塑之。
是夕泥像起行
言笑如故
遂釋其禁。
帝幸江都遇弑。
方悟喜索羊頭之驗。
一日置簣上
下。
熾炭炙身。
紅爛乃示寂
葬之香山寺
後數歲。
海上歸者。
見喜無恚。
其人發塚視之
唯空棺焉。
其壽。
巳三百餘歲矣(僧史)○煬帝在邸時。
送法藏禪師
靈壽杖
書云每䇿此杖時。
相憶
又賜敬脫大扇
講經論。
公元616年
丙子十二年
突厥國之先平涼雜胡也。
有佗鉢可
汗。
控弦數十萬。
中國憚之。
佗鉢益驕。
每謂其下曰。
在南兩兒
孝順
何患貧也。
齊有沙門惠琳。
被掠入
突厥
琳謂佗鉢曰。
國富強者
佛法耳。
遂說以因。
緣果報之事。
佗鉢聞而信之。
建一伽藍
遣使聘于齊
氏。
淨名涅槃華嚴等經。
十誦律。
佗鉢亦用躬行
齋戒
繞塔行道
恨不生內地。
在位十年而卒(隋史)。
公元617年
丁丑十三年
釋法進初在益州
修水觀。
家人見水。
以石投之。
進出定。
胷中痛。
家人云。
投石放水
令明日見可取石。
即愈
自是八十年不出山
皇中。
蜀王秀臨益。
妃患心痛
使諸毉不損
遣使
兩度請師。
不出
大怒
入山
將加罪焉。
既見進。
戰汗
王乃殷勤請行
令王先行兩日
一旦便
至。
徑入妃堂。
妃見進流汗即安
進辭還山
王與妃送
公元614年
出。
見進足離地四五寸。
是年正月示寂(本傳)○是年
帝孫越王侗立。
十一月改元義寧
未幾遜位王世充
世充使人齎藥。
詣侗所曰。
願王飲此酒。
侗知不免
與母相見
不許
布席
燒香禮佛
祝曰。
從今巳去。
不生帝王尊貴之家也。
謚恭帝(隋書)。
戊寅大業十四年。
恭帝義寧二年○帝南巡
以元
公元616年
太子之子代王侑
留守長安
丙子十一月
李淵
長安
為帝。
尊帝為太上皇
十四年戊寅。
煬帝
弑。
進封淵為唐王
是年五月
恭帝遜位于唐(李淵)。
宋山谷居士黃庭堅
吉州慈恩寺仁壽塔記云。
文帝
隱約時。
異人舍利一掬遺之曰。
以此
公元601年
蒼生
因忽不見
其後失御
隋文受命
仁壽改元
詔分舍利三十。
浮圖天下高爽之地。
發祥
公元603年
瑞。
三年又以所餘舍利五十有三。
分置五十三州。
有德行僧。
調護至其州。
卜吉地為浮屠
吉州發蒙
寺其一也。
僧之真偽
唯佛明之。
自餘凡小
卒未能辯。
良由導俗
化方。
適緣不一
權道難謀。
變現隨俗
不可以威儀取。
難得事理求。
通道為先。
故無常准
經云。
示眾有三
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如是
方便眾生
所以二十
四依
通三乘於季俗
一十六聖。
窮六萬而弘持。
又有
九十九億三達真人
四十七賢六通明士。
冥通佛性
顯蓋神功
遂使三有大州
釋門所統。
四輪圍內。
同稟
仁風
能使七眾歸依
四魔法身
三十八部弘護。
五翳當時
得代澆淳
時逢信毀。
淳信之俗。
感淳果而高昇
澆毀之徒。
受濁報而下沒。
斯並無辜
起惡。
憫冐精靈
佛於爾無嫌
凡於佛有障。
徒為謗訕
終難絕之。
故周魏兩武。
威伏諸侯
輕欺佛法
妄使滅
除。
自貽伊戚
禍及其身。
命窮政改。
吁嗟何巳。
復興
復更顯由來
興亡在人。
正法無沒。
良由前列眾聖
冥力住持
存廢自彼。
無不在。
豈得百年短壽。
而距
六萬之修期乎。
豈得人中之聖睿。
而抗天表之正
真乎。
豈得生死形儀
不格金剛寶質乎。
以四
據星殊不可也
彼周魏兩君明后辟。
萬歲之焉有。
百年不期
寶位由於非道
神識抱於愚蔽者。
自救無暇
焉能及人。
皆謂常住萬邦
鄙三五之稱聖。
威加四海
堯舜獨夫
遂使誅除
佛化非我
誰能
坐受天殃
賢愚同笑。
故集僧中。
住持之巨證乎(感通
錄)。
歷朝釋氏資鑑第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