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隋
大隋 第 169c 页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五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南北朝


* 南

* 陈(陈氏霸先。受梁禅。都建康。自丁丑尽已酉。五主。三十三年)
* 后梁(萧察。都江陵。三主。三十八年)
* 北

* 齐(高氏洋丞受东魏禅。都邺。自庚午尽丁酉。五主。二十八年)
* 周(〔字〕文觉。受西魏禅。都长安。自丙子尽辛丑。五主。二十五年)

陈高祖武帝受梁禅。九月即位。改元永定。帝膺宝历
以君临。起会昌而司牧。身长九尺。须长三尺。垂手过
膝。神明高放。戡剪多难。复梁旧政。崇重释氏。金陵旧
来七百馀寺。侯景焚荡几尽。帝既登极。悉皆修复。翻
经讲道。不替前朝。越六日出佛牙于杜姆宅。设大会
上。出阙前膜拜。次年大会。供僧布施。放生宥罪。弘宣
十善。汲引四民。写经度僧。铸像造寺。并皆宏丽。为国
庄严。爰逮群灵。五月幸庄严寺。舍身。群臣表请还宫。
己卯帝崩(卞正论)

周孝悯帝。自丙子十二月。受西魏禅。帝明裕研机。疏
通弘达。天纵神武。民归狱讼。握金镜以居。尊齐玉衡
大隋 第 170a 页 X76-0170.png
而建极。大弘像化。广辟慈门。海内名德。咸慕义归仁
焉。惜乎天不假其寿矣。丁丑九月崩。

丁丑 九月。世宗孝明帝。毓即位。帝上奉三乘。内亲
九族。乃至本枝维翰。列辟庶官。五向十行。俱识归依
之道。外观内觉。同登解脱之门。岁戊寅。为先皇造卢
舍那织成像一躯。并二菩萨。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
一十六躯。各二菩萨。及金刚师子等。丽极天成。妙同
神制(卞正)

己卯 陈高祖将欲修葬。造温凉车。文帝欲取梁武
帝重云殿中佛帐珠佩。以饰送终。人力既足。忽见云
气拥结。大雨洪澍。雷震电烨。烟张殿表。火烈云中。欻
见重云殿影金银二像。八部神王。及帐座一时腾举。
烟火挟之。忽然远逝。观者倾国。晴后覆看。故所唯础
存焉。是日人见殿像乘空飞于海上(感通录)

庚辰 周高祖武帝邕即位。为文皇帝。造释迦像一
丈六尺。并菩萨圣僧。金刚师子。周回宝塔二百二十
躯。仍于京下。造宁国会昌永宁三寺。以追冥福焉(卞正)
齐文宣帝。暇日尝对稠禅师曰。朕欲睹佛之灵异。稠
曰。非沙门之所宜。帝强之。稠乃投袈裟于地。帝使十
人举之不动。稠命沙弥取之。无难焉。因尔笃信。劳赐
优渥。帝每年元日。问稠师一岁吉凶。至天保十年。师
云今年不好。帝不悦。复问何如师云。贫道亦不久。是
夏师示寂。至冬帝崩(本传)

辛巳 周武帝保定元年。凉州御谷山上。年雷雨震
大隋 第 170b 页 X76-0170.png
岩。挺出石像。高丈八尺。无首。至周初。州城东涧有光
发。视之乃像首也。奉安像身。宛然符合。计四十年。灵
像方足。是年立为瑞像寺。建德将废教。像首自落。帝
令安之。次早如故。遂有废教灭国之谶。周虽灭法。不
及此像。灵异非一(感通)

壬午 齐世祖武成帝。笃敬佛乘。创营寺塔。脱珍御
服。并人檀财。转大品经。月盈数遍。层台别观。皆建伽
蓝。壁玉珠玑。咸充供具。筑坛于内。请上法师。授归戒
法师。发于地。合践升座。受毕。令八座重臣及后妃戚
属。皆受归戒。创报德寺。移上法师主之○上法师者。
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轨人。威能肃物。虽当大统
位国师。而衣布褐。未尝乘肩舆。世益以此重之。故魏
齐之世。历为统都。僧尼将二百万。而上纲纪将四十
年。当文宣时。盛行释典。上统担荷缉谐。内外阐扬。黑
白成允(僧史)

已丑 周天和四年。武帝。三月召名儒僧道百官于
正殿。帝升御座。亲量三教优劣。至四月初。敕广召僧
俗。令极言陈理。又敕大夫甄鸾。详佛道二教定其先
后浅深。鸾上笑道论三卷(出大藏)。五月又集群臣。详鸾
之论。九月法师道安慨之。乃作二教论十二篇。以救
形之教。教称为外。济神之教。教称为内。若论内外。则
该彼华夷。若局命此方。则可云儒释。以儒道九流。同
属儒宗为外教。以释之穷理尽性为内教。详阐正义。
奏之于朝(全文出大藏)。帝为张宾搆谮。意在排斥佛教。及
大隋 第 170c 页 X76-0170.png
览安论。其议遂寝○道安法师。风韵疏通。雅调翔简。
仁被朝贵。儒宰知名。善流天下。草偃从之。武帝礼敬。
敕住大中兴寺(僧史)

庚寅 周武帝制二教钟铭。有云。五月丙寅。造钟一
口。弘宣两教。同归一族。九宫九地。遥彻洞玄。三千大
千。远闻边际。延法侣而琼楼应供。侯仙冠而金阙降
真云(弘明集)○是年陈宣帝重为太妃建灵刹一十五
丈。下安佛爪长二寸阔一寸。藏诸宝箧或光五色焰
起一寻。神变不穷。睹者生信(陈史)

辛卯 陈天建三年。宣帝诏国内。初受戒者。未满五
夏。皆参律部。可于都邑大寺。广置听场。仍赐瑗律师
总知监检。明示科举。有司给衣俸。又敕瑗为国大僧
正。

壬辰 周建德元年。释僧勐。以邪正相参。乃著难道
论十八章。以三科释之。贤圣既序。凡位皎然。其序略
云。勐以老子与尹喜化胡出家。又称鬼谷先生撰。啇
山四皓注。乃无识异道所作也。然教有内外。用生疑
似。人有圣贤。多述本迹。故班固汉书。品人九等。以孔
丘之徒。为上上类。例皆是圣。以李老之俦。为中上类。
例皆是贤。何晏王弼云。老子未及于圣。魏文帝敕云。
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此圣贤天分。优劣自显。今依
内经外典。区别真假。使一览便见也(僧史)

甲午 陈天建六年○后梁天保十三年○齐武平
五年○周建德三年。此夷佛灭僧之第二武也。
大隋 第 171a 页 X76-0171.png

是年五月。周武帝邕。惑于道士张宾等妖言恶黑衣
之谶。乃欲遍废释教。因大集百僚。命沙门道士。辨其
优劣。且云。长留短废。道士张宾。预令其徒饰诡辞。以
挫释子。冀其义负而挤之。于是华野高僧。方岳道士。
千里之外。有大术者大集京师。于大极殿。陈设高座。
帝躬临。敕道士先登。道士张宾最为首长。登座唱言
曰。原夫大道清虚。淳一无杂。祈恩请福。上通天曹。白
日升仙。寿与天地同毕。风教先被中夏。无始无终。含
生赖之。以得长生。洪恩厚利。不可较量。岂如佛法虚
幻。言过其实。不容本土。客寓中华。百姓无知。信其诡
说。今日欲定臧否。可出头来看。襄城公何妥。自行如
意。座首少林寺行禅师发愤而起。诸僧止曰。师为佛
法大海。众咸仰知。可令末座对扬。共推如意付智炫。
安详而起。徐升论座。坐定执如意。谓张宾曰。先生向
者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又云。风教先被中夏。未
知风教起自何时。所说之教。于何处说。又言。不容本
土。客寓中华。可卞道是何时生。佛是何时出。宾曰。圣
人出世有何定时。说法兴行有何定处。道教旧来本
有。佛法近自西来。炫曰。若时无时。亦应无出。若无定
处。亦应无说。旧来本有。非复清虚。上请天曹。岂得无
杂。寿与天地同毕。岂得无始无终。宾曰。道人浪语。为
前王无识。留汝等辈。得至于今。今日圣帝尽须杀却。
帝恶其理屈。令舍人唤宾下座。帝自升座言。佛法中
有三种不净。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此主不净一也。
大隋 第 171b 页 X76-0171.png
经律中。许僧食三种净肉。此教不净二也。僧多造罪
过。好行淫妷。佛在世时。徒众不和。递相攻伐。此众不
净三也。主法众俱不净。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道教
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厂@?)*页]谓炫师曰。能解此
三难。真是好人。炫应声曰。阶下所陈。并引经论。诚非
谬言。但见道教之中三种不净犹甚于此。案天尊处
紫微宫。恒侍五百童女。此主不净。犹甚于耶输多罗
一人。道士教中章醮诸福之时。必须獐哺百柈清酒
十斛。此教不净。又甚于三种净肉。道士罪过代代皆
有。千古乱常。姜斌犯法。此尤甚于众僧。僧众自造罪。
乃言佛法可除。犹如至尊亨国。严设科条。不妨逆子
叛臣相继而出。岂以臣逆子叛。遂欲空于大宝之位
耶。大宝之位。固不以臣子叛逆而空。佛法正真。岂得
以众僧犯罪而废。帝愕然良久。谓炫曰。所言天尊侍
五百童女。出何经。炫曰。出道教三皇经。帝曰。三皇经
何曾有此。炫曰。陛下自不能见。非是经上无文。今欲
废佛存道。犹如以庶代嫡。帝动色而下。因入。群臣众
僧皆惊。语触天帝。何以自保(周武庶生)。炫曰。主辱臣死。就
戮如归。有何可惧。乍可早亡神游净土。不与无道之
君同生于世乎。至十七日。诏下二教俱废○时朝贵
仍相器重。许以婚姻。期以共政。法师雅调抑扬。志操
愈励。与同学三人赴齐。时周齐之界。皆被枪布棘。彼
有富姓张者。铺毡三十里。令炫得过至齐。盛为三藏。
名振东国○张宾罔上。蝇飞黄屋。潜进李宗。欲废释
大隋 第 171c 页 X76-0171.png
教。与前僧卫元嵩。唇齿相副。然帝精悟朗鉴。内烈外
温。召僧入内。七宵礼忏。欲亲𠎝犯。帝亦七宵同僧不
眠。为僧诵呗并诸佛事。经声七转。莫不清靡。事讫设
会。公陈本意。有猛法师。躬抗帝旨。言颇激切。帝但述
怀。曾无赦退。法师静蔼诣阙上表。谈叙正义。据證显
然。所谓报三宝慈恩。酬檀越厚德。帝虽惬其词理。而
毁灭之情巳决。既不纳谏。又不见遣。蔼又进曰。请索
油镬殿庭身两宗人法俱煮。不害者立可知矣帝乃
引遣。事既不济。乃携门人三十四人。终南山东西。造
寺二十七所。依岩附崄。使逃逸僧得游游。及法灭之
后。帝遂以关东西。数百年来。公私佛法扫地而巳。融
刮圣像。焚烧经典。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并
赐王公充第宅。五众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
编户。三宝福财。其赀无数。簿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
荡尽矣(僧史)

建德三年五月行虐。至六月十五日罢朝。有金城公
民部侍郎任君。于所治府。忽见五六段物。飞腾青霄。
大如小斛围。自馀数段小者。其色黄白。舒卷空际。一
最小者如幡坠于重墙。及取视之。乃摩诃般若经第
十九卷。取而秘之。后宣帝复教。任乃奏上。盖帝年十
九云(北史)

丁酉 陈大建九年。宣帝闻南岳思大禅师道风之
盛。俄有道士。生妒害心。密告帝诬师。乃以北僧受齐
国劵。斸断岳心。钉石兴妖。帝遂遣使追师。使至石桥。
大隋 第 172a 页 X76-0172.png
忽见二虎跑愤。大蛇当路。使惊乃誓曰。我见思禅师
当如佛想。若起恶心。任汝所伤。蛇虎乃退。使见师再
拜。以事白师。师曰。使先去。贫道续来。使未至之前。师
见一小蜂。来螫其面。即为大蜂咬杀。衔至师前。师入
定观之。知是宿冤。欲相挠害矣。师七日后。乃飞锡而
往。四门关吏。齐奏师入。帝巳惊异。及师朝见。帝遂下
迎。复问左右。卿等见此僧何如人。对云常僧。帝曰。朕
见其踏宝华乘空而至。迎师入殿供养。其道士罪以
欺罔。欲尽诛之。师恳帝曰。此宿冤。愿陛下赦之。乃可
其奏。敕彼道士。以供师役。师奏辞还山。帝饯以殊礼。
师还未几。道士诬师者。一人暴死。一人为犬所啮而
毙。应蜂兆矣。自是陈主。每年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
盛莫加。而神异难测。遇雨不湿。履泥不污。或现形小
大。或寂尔藏身。是年六月二十二日。屏众泯然而逝。
小师灵辨号恸。乃开目曰。何惊动吾耶。痴人出去。言
讫长往。寿六十四。有著述行五部及偈颂并戒文。行
于世。师名思慧。避其下字。称思大和尚(有问。何不下山教化众生。
目视云汉作么。师云。三世诸佛。彼我一口吞尽。有何可化)。

智者大师智顗。字德安。荆州陈氏。眼有重瞳。七岁闻
诵法华。便能记忆。十八出家。往大苏山。谒思大禅师。
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便悟法华三昧。思游
南岳。顗欲从之。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便诣
金陵瓦官寺。创弘禅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明时贵
望。并禀禅旨。尝梦登高山见一僧。以手招之。门人曰。
大隋 第 172b 页 X76-0172.png
天台山也。陈宣帝大建七年九月。领徒至天台山。定
光出迎曰。忆昨相招否。师惊异而礼之。光曰。此处金
地。吾既有之。佛陇北峰螺溪银地。宜居行道。师开山
创庵。光曰。随宜安堵。至国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
为立寺矣。陈宣帝以师为国之望。割始丰县调。以充
众费。蠲两户用供薪水。夏讲。空中见宝阶三道。数十
梵僧乘阶下。入堂礼拜。围绕而去永阳王百智。出抚
吴兴。请戒习观。愿世世归依。陈主七使诏师还都。礼
迎讲法。百僚尽敬。移居光宅。帝幸寺修行大施。请讲
仁王经。帝殷勤到拜。储后巳下并崇戒范。请为国师。
师以施金。买临海四百馀里。曲为放生池。表闻。帝敕
严禁。不得采捕。仍为立碑(僧史)

高齐六主。二十八年中。翻译六人。所出经论五十二
卷。度僧二百馀万。寺院四百馀所。

丁酉 承先元年正月。幼主即位。方八岁。与后主如
青州。为周所灭○是岁周既灭齐。据邺都。集僧道。宣
废教之旨。略曰。世弘三教。其风弥远。考定至理。多愆
陶化。六经儒教。文通治道。于世有宜。故须存立。且真
佛无像。遥敬表诚。而崇节塔庙。无能恩惠。既虚糜费。
不足以留。凡是经像皆从毁灭。父母恩重。僧道不敬。
并宜反服。以崇孝养。朕意如此。卿等若别有理可对。
无退有谤言。法师惠远出对曰。陛下既统临大域。宪
法三教。而明诏曰。真佛无像。诚如纶旨。然耳目苍生。
赖经闻佛。藉像表真。若将废之。无以兴善。帝曰。虚空
大隋 第 172c 页 X76-0172.png
真佛。咸自有之。何假经像。远曰。汉明以前。经像未至。
何故不知真佛。帝无答。又曰。若不藉经。三皇以前。未
有文字。人何不知五常。帝无答。远又曰。若以泥像无
情。事之无益。国家七庙。亦是敬顺之道。讵可废耶。又
诏旨。遣僧反服。以崇孝养。孔曰。立身行名。以显父母。
即是孝行。何必还家。帝以远抗旨。怒见词色。远坦然
无惧。复曰。陛下纵势力毁大教。佛言幽冥之报。不拣
贵贱。贫道切为陛下惜之。帝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
不辞地狱之苦。远曰。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
共陛下同趣阿鼻。何处有乐。帝理屈。伹云僧等且还。
乃敕左右引退。不怿而罢。齐境僧尼。并令反服(僧史)

戊戌 陈大建十年○周宣政元年五月。大举兵北
伐。六月帝疾。还崩于道。太子即位 周武帝自毁佛
法后。疠气内蒸。恶疮外发。业相巳显。无悔可消而崩。
年三十六(论衡)○戊戌六月宣帝赟即位○卫元嵩毁
法之后。身著热风。痿顿而死。

已亥 六月。周高帝传位于太子静帝。高祖自称天
元皇帝。

释僧明。初见岸有异光。寻见涧有大石趺。又远望高
岸。卧石如像。掘之。乃佛相高三丈。纯如铁矿。召人举
之。不起。乃誓曰。若佛法重兴。愿现威灵。像忽轻举。径
趣趺孔。不假扶持。卓然峙立。因以奏闻帝为嘉瑞。乃
改元为大像焉。自是佛教渐弘。明之力也。寻敕明所
住。为大像寺。遇暗。像即放光(僧史)。○大像元年九月。终
大隋 第 173a 页 X76-0173.png
南紫盖山沙门法藏。削发具僧仪入都。有司以闻。帝
忻然曰。朕欲兴复释氏。而僧自紫盖来。召见问曰。朕
巳处分修陟岵寺。将复释教。而朝议以为先朝所行
未易遽革。师今远来。何以教朕。藏奏对有理。帝大悦。
敕令长发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法师道琳先与
周武议论。二十馀日。酬酢七十番。周武不能屈。尝许
复教。会其崩弗果。至是道琳伸请尤力。帝从之○十
月天元幸道会死。大醮以高祖配醮。初复佛像及天
尊像。天元与二像。俱南面坐。大陈杂戏。令长安士民
纵观(北史)

庚子 大像二年二月。诏曰。佛法弘大。前古共崇。讵
宜隐沉舍而不行。自今应王公下逮黎庶。并悉修事。
知朕意焉(北史)○四月复诏曰。教义幽深。神奇弘大。虽
广开化仪。通其修事。而崇奉之徒。勿俱剪发。宜规菩
萨仪范。权服冠缨。所司条为仪注。于是琳等妙撰。旧
沙门名德者。百二十人。入陟岵寺。仍旧住持(同上)○五
月天元帝殂。帝造像四龛一万馀躯。写般若经三千
部。六斋八戒。诵念不替(卞正论)

静帝幼冲。杨坚辅政。寻封随公。大弘佛教○六月释
法藏下山。与随公对论三宝经宿。即蒙剃发。赐法服
等还山 释道二教。旧沙门道士精志者。简令入道
○七月召法藏下山。更详开化。至十五日。令遣藏检
校。度僧百二十人。并赐法服各还所止(并通鉴)

法师智炫城都徐氏子。少小出家。入京听学。擅名京
大隋 第 173b 页 X76-0173.png
洛。会周武诏对。辩论超群。言音朗润。后还乡。大隋开
运。蜀长史周宣明。入朝赴考。隋文帝谓曰。炫法师安
和耶。宣明莫知所对。文帝曰。一国名僧。卿遂不识。何
成检校。宣明稽首陈谢。及还。先往入寺参礼。师住福
胜。后入三学山。自感赋诗曰。秀岭接重烟。嵚岑上半
天。绝岩低更举。危峰断复连。侧石倾斜涧。回流泻曲
泉。野红知草冻。春来鸟自传。树锦无机织。猿鸣讵假
弦。叶密风难度。枝疏影易穿。抱帙依闲沼。策杖戏芳
田。游心清汉表。置想白云边。荣名非我愿。息意且萧
然。喧杨觉倦。遂归隐焉。怡笑而逝。寿一百二岁。

后周五主。二十五年中。初宇文泰。及大冢宰宇文护。
并崇佛法。与西域三藏十馀人。译经百馀卷(辛丑改大定元
年)○北朝元魏。东西魏。北齐。后周。五国凡一百六十
八年。禅于隋。

唐虞世南通历。有问曰。梁武夷凶剪暴。克成帝业。南
面君临。五十馀载。盖文武之道焉。至于留心释典。桑
门此行。以万乘之君。为匹夫之善。熏修不染。危亡巳
及。岂其梁之非耶。何福谦之无效。先生对曰。夫释教
出世之津梁。绝尘之轨躅。运于方寸之间。超于无有
之表。尘累既尽。攀缘巳息。然后入于解脱之门。至于
化俗之法。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类
为六波罗蜜。与夫仁义礼智信。亦何异哉。盖以所脩
为因。所报为果。人修此六行。皆多不全。有一缺焉。果
亦随灭。是以鬷明丑于貌。而慧于心。赵台高于才而
大隋 第 173c 页 X76-0173.png
下于位。□褒富而无文。原宪贫而有道。其不同也。如
斯悬绝。兴丧得失。咸必由之。下士庸夫。见比干之剖
心。以为忠直。不可为也。闻偃王之亡国。以为仁义。不
足法也。若然者。盗蹠高枕于东陵。庄蹻悬车于西蜀。
考终厥命。良足贵乎。又问。周武毁灭二教。是耶非耶。
先生曰非邪。或曰。请问其说。先生曰。释氏之法。则色
空无滞。人我兼忘。超出生死。归于寂灭。此象外之谈
也。老氏之仪。则谷神不死。玄妙长存。长生久视。腾云
驾鹤。此区中之教也。至于止恶尚仁。胜残去杀。并有
功益于王化。无乖俗典。今之常僧犯律。道士违经。便
谓其教可弃。其言可绝。何异责梼杌而废尧。怨有苗
而黜禹。见匏子泛滥。远塞河源。昆岳方阳。遽投金燧。
曾不思润下之德。有利巳深。变腥之用。其功甚博。井
蛙观井。躅于所见。轮回长夜之迷。自取沉溺之苦。疑
误后学。良可痛哉。文中子周公篇云。诗书盛而秦世
灭。非仲尼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
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或问佛子。曰圣人
也。其教何如。曰西方之教也。又问易篇程元曰。三教
何如。子曰。政恶多门久矣。曰废之何如。曰非尔所及
也。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子读洪
范。皇极谠议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嘻易不云乎。苟
非其人。道不虚行。

* 大隋
扬氏。名坚。都长安。自辛丑至戊寅。三
主。三十七年。
大隋 第 174a 页 X76-0174.png

辛丑 隋开皇元年 周大定元年二月。静帝禅位
于高祖○梁世宗天保二十年○陈宣帝大建十三
年。

高祖文帝。二月受周禅即位。帝君临亿兆。庶政更新。
薄赋轻刑。省徭减役。含齿戴发。俱喜太平。既清廓两
仪。即兴复三宝。由是佛日还曜。法水流通。三月诏。于
五岳之下。各置寺一所。崇奉三宝(三宝纪)

帝以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生于同州般若尼寺。
时赤光照室。紫气满庭。有神尼。曰智仙。谓太祖曰。此
儿佛天所祐。身如金刚。不可坏也。遂名帝曰那罗延。
又曰。儿来处异伦。俗家秽杂。可就寺养三岁。大祖乃
割宅为寺。以儿委尼。后皇妣来抱。忽化为龙。惊惶堕
地。尼曰。何因妄触我儿。遂令晚得天下。及七岁。尼告
帝曰。儿后大贵。当自东方来。佛法将灭。赖汝而兴。尼
沉静寡言。时言吉凶。莫不符验。帝年十三。方始还家。
及周武灭教。尼隐于帝家。未几而逝。至是帝果自山
东入为天子。大兴佛法。皆如尼言。及登位后。每顾群
臣。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又云。朕兴由佛法。而食麻
豆。前身以从道。人中来由。少时在寺。至今乐闻钟磬
之声。后于寺塔。立神尼之像。仍命史官。为尼作传(释道论衡)
七月制曰。伏惟太祖武元皇帝。间关三代。造我帝基。
追仰神猷。事冥真寂。思广崇宝刹。经始伽蓝。增长福
因。微副幽旨。其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并宜立寺一所。
建碑颂德。庶使庄严宝刹。比虚空而不坏。导扬茂实。
大隋 第 174b 页 X76-0174.png
同天地以久长。自是每年至国忌日。废务设斋。造像
行道。八关忏法。奉资神灵○八月制曰。昔岁周道既
衰。群凶鼎沸。朕出车炼。卒荡涤妖丑。节义之徒。轻身
忘死。干戈之下。每闻徂落。永念群生蹈兵刃之苦。有
坏至道。兴度脱之业。思建福田。法力冥助。庶死事之
臣。菩提增长。悖逆之侣。从暗出明。并究苦空。咸拔生
死。鲸鲵之观。化为微妙之台。龙蛇之野。永作玻瓈之
境。可于相州战地。建伽蓝一所。又民犯法处尽之人。
率为营斋(开皇三宝记)

壬寅 六月隋诏。以龙首山。宜建都邑。因即域城曰
大兴城。殿曰大兴殿。县及门园。皆曰大兴善。帝昔龙
潜。所经四十五州。至是同时起大兴善寺。诏境内之
民。任听出家。仍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于是时俗从风
而靡。民间佛书多于六经。数千百倍(通鉴)

癸卯 三年下诏曰。朕钦崇圣教。念存神宇。其周朝
所废之寺。咸可修复。京兆太守苏感奉敕。于京城之
内。选形胜之地。安置伽蓝。于是合京城内。无问宽狭。
有僧行道处。皆许立寺○帝又以生同州般若寺。以
其故基。为太祖武元皇帝元明太后。造大兴国寺(卞正)
○降敕云。好生恶杀。王政之本。佛道垂教。善业可凭。
禀气含灵。唯命为重。宜劝励天下同心救护。其京城
及诸州官立寺之所。每年正五九月。常起八日至十
五日。当寺行道。其日远近民庶。凡是有生之类。悉不
得杀(三宝记)
大隋 第 174c 页 X76-0174.png

甲辰 四年关辅旱。帝引民就食洛州。先是律师灵
藏。与帝为布衣交。至是命藏陪驾。而趍向藏者极盛。
帝闻之。手敕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
有乐离俗者。任师度之。藏由是度人。前后数万。晚以
事闻。帝大悦曰。律师化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虽
有异。意则无殊。师多处内禁。与帝同伦。坐必同榻。行
必同舆。荣莫加矣(僧史)

乙巳 五年。帝请经法师。受菩萨戒。仍下诏曰。朕夙
膺多祉。嗣恭宝命。方欲归依正觉。钦崇胜果。今请经
法师。于大兴善寺。受菩萨戒。然菩萨之教。以解脱为
先。戒行之本。以慈悲为始。今囹圄幽暗。有动于坏。自
流罪以下。悉可原放。计天下轻囚。预得放者。二万四
千九百馀人。其死罪降等者。三千七百馀人。有生之
类。同知迁善○其年敕云。佛以正法。付嘱国王。朕是
人尊。受佛付嘱。自今以后。讫朕一世。每月常请二七
僧。随番上下转经。经师四人。大德三人。于大兴善殿。
读一切经(卞正)

丁未 隋开皇七年。后梁广运二年。梁主琮入朝。文
帝命立封为莒国公。后陈文帝命废其国。梁三主三
十八年。

法师昙迁。以齐入陈。隋兴教法。迁携论渡江。道俗钦
承者众。是年诏曰。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承勤精
道教。利益无边。承风餐德。实怀虚想。愿即来仪。以沃
劳望。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但道法初兴。触途
大隋 第 175a 页 X76-0175.png
草创。弘奖建立。终藉通人云。迁应诏至京师。大弘法
化焉(僧史)

己酉 开皇九年。陈祯明三年正月。后主降。封为长
城公。叔宝于祯明元年时。江南妖异特异。临湖草久
塞忽开。帝恶之。乃自卖身于佛寺。为奴压之。至是年
国为隋所灭 隋开国至此。天下混一。遣使召阇那
崛多至。敕于内史省。翻古梵书。敕专主翻译(隋史)

薛𤀹字道赜。开皇初。擢尚书虞部侍郎。寻转考功侍
郎。儿时与宗中诸儿。戏于润滨。见一黄蛇有角及足。
召群儿共视。了无见者。以为不祥。归大忧悴。母遇问
之。𤀹以实对。时有僧诣宅求斋。母以事告之。僧曰。此
儿之吉兆。早有名世。然寿不过六七耳。言讫不见。后
入朝崇信佛法。终于四十二岁。四七之言验矣。

庚戌 十年。帝幸晋阳。敕迁法师随驾。既达并部。又
诏。令僧御殿行道。至夜召迁入内。与御同榻。帝曰。弟
子行幸至此。承大有私度之僧。意欲度之。迁曰。昔周
武灭法。众僧遁迹。陛下统临大运。更阐法门。无不歌
咏。有归来投圣德。虽屡蒙引度。而来有先后。致差际
会。且天地覆载。莫非王民。至尊汲引万方。宁止一郭
蒙庆。帝沉虑少时。方乃允焉。因下敕曰。自十年四月
以前。诸有僧尼私度者。并听出家。故率土蒙度。数十
万人。迁之力也。寻下诏。为第四皇子蜀王秀。于京置
胜光寺。敕请迁之徒众住寺中。受王供养。仆射公卿。
朝务之暇。皆执卷承旨(僧史)
大隋 第 175b 页 X76-0175.png

是岁旱。有旨命昙延法师祈雨雨不降。帝问其故。对
曰。陛下君臣。虽通治体。然尚愆玄化。欲雨不雨。事由
一二也。帝识其意。敕有司。择日于正殿设仪。命延受
八戒。群臣以次受讫。炎威如焚。而大雨沛然。帝大悦。
自是每入朝。必亲奉御膳供之○是年。诏赞皇山智
舜禅师。诏曰。皇帝敬问赵州章洪山智舜禅师。道体
清胜。教导苍生。使早成就。朕甚喜焉。朕弘护正法。夙
夜无怠。今遣开府卢元寿。指宣往意。并送香物。如别
(僧传)

辛亥 十一年。帝制曰。如来设教。义存平等。菩萨用
心。本无差别。故能津梁庶品。济度群生。朕位在人主。
绍隆三宝。永言至理。弘阐大乘。诸法豁然。体无彼我。
况于福业。乃有公私。自今凡是营建功德。普天之内。
混同施造。随其意愿。勿生分别。庶一切法门。同归不
二。十方世界。俱至菩提(开皇三宝纪)○法即昙延。临终上
表辞帝。托以外护。帝哀甚。葬日百僚缟服送。内史[廿/(师-(白-日))]
道衡文祭。略曰。往逢道丧。玄纲落纽。栖心幽宕。确乎
不拔。高位厚禄。不能回其虑。严威峻法。不足惧其心。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卓尔缁衣。郁为称旨。屈宸极之
重。申师资之义。三宝由之弘护。二谛藉以宣扬。信足
以追踪澄什。超迈安远矣(僧史)

癸丑 十二年十二月八日。隋皇帝佛弟子杨坚。敬
白十方三宝。仰惟。如来慈悲弘道。济度含生。断邪恶
之源。开仁善之路。自朝及野。咸所依凭。自周代乱常。
大隋 第 175c 页 X76-0175.png
侮蔑圣迹。寺塔毁废。经像沦亡。致愚者无以导昏迷。
智者无以寻灵圣。弟子往藉三宝因缘。今膺昌运。作
民父母。思拯黎元。重显尊容。再崇神化。颓基毁迹。更
事庄严。废像遗经。悉令雕撰。虽诚心恳到。犹恐未周。
故重勤求。今得显出。而沉顿积年。污毁非处。如此之
事。事由弟子。今于三宝前。志心忏悔。周室除灭之时。
公私上下。毁像残经。慢僧破寺。如此重罪。悉为忏悔。
敬施一切毁废经像。绢十二万疋。皇后亦施如前数。
王公巳下。爰及黔黎。又敬施钱百万。愿三宝證明。受
弟子忏悔。时台宫主将。省府官僚。州县佐史。诸寺僧
尼。京城宿德等。并相劝率。再日设斋。奉庆经像。百十
万人。

天台智者。重返卢山。晋王再请出城。著净名疏。偶萧
妃疾苦。王致书请救。师建斋七日。行光明忏。忽一鸟
飞入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师知妃当愈。翌日果瘳。
王大喜庆。至丁巳十一月二十二日。于石城寺。端坐
而逝。作书七纸。与晋王叙别。嘱以大法。释灌顶。奉遗
书与晋王。王遣司马王弘。到山为设千僧斋。造国清
(本传)

丁巳 十七年。翻经学士费长房。成都人。初为僧。周
废教返俗。隋兴乃习白衣。预参译笔受词义。是年十
二月二十三日。奏其所撰历代三宝纪十五卷。备载
历代翻译之经。与传译僧俗之人名字首末。下敕行
之入藏。
大隋 第 176a 页 X76-0176.png

戊午 帝与双林寺沙门惠则等书曰。朕受天命。君
临天下。抚育黎元。尊崇三宝。重兴教法。四生蒙福。十
方含灵。俱登仁寿。汝等普为群生。宣扬圣教。精诚苦
行。深慰朕怀。既利益处多。勿辞劳也(本传)

辛酉 仁寿元年。初帝潜龙时遇梵僧。以舍利一裹
授之曰。檀越他日为普天慈父。此大觉遗灵。故留与
供养。帝登极后。尝与法师昙迁。各置舍利于掌而数。
或少或多。竟莫能定。迁曰。诸佛法身。过于数量。非世
门取测。帝始作七宝箱贮之。至是海内大定。帝忆其
事。于是以岐雍泰华岳衡州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
○六月诏曰。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护众生。津梁庶
品。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共修福业。永作
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请解法相。堪宣导
者。各将二人。散官一人。薰陆香百二十斤。分道送舍
利。往三十州建塔。每州僧三百六十人。为朕及内外
臣民。七日行道。任人布施。限十文而止。所施之钱。以
供营塔。别外僧尼。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
时。同下石函。总管刺史以下。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
专检校行道。务尽诚敬。是月十三日。帝亲以七宝箱。
奉三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案。与诸沙门。烧香礼
拜。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众生。乃取金瓶
琉琉瓶各三十。琉璃瓶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诸沙
门各奉舍利而行。初入城。总管刺史诸官夹道步引。
四部大众。威仪齐肃。共以幡盖台辇。种种音乐。尽来
大隋 第 176b 页 X76-0176.png
供养。围绕赞呗。沙门对四部众。作是唱言。至尊以菩
萨大慈。哀悯众生。是故分布舍利起塔。共天下同作
善因。乃请忏悔文曰。菩萨戒弟子。大隋皇帝某敬曰。
三宝弟子。蒙三宝力。为苍生君父。今故分布舍利起
塔。愿为众生忏悔众罪。时大众闻之。舍施财贿衣服。
不可胜计。咸发誓言。从今巳往。修善断恶。虽屠猎残
贼之人。亦躬念善。至舍利将入函。沙门高奉宝瓶。巡
示大众。共睹光明。哀恋号泣。声响震地。凡安置处。悉
皆如是。帝于十月十五日午时。在大兴殿西南。执圭
而立。延请佛像。及沙门三百六十人。幡盖香华。赞呗
音乐。自大兴善寺来居殿堂。烧香礼拜。降御东厢。亲率
文武百寮。素餐斋戒。及舍利入塔毕。帝曰。佛法重兴。
必有感应。其后处处[袁-口]奏。皆瑞有应(弘明集)○十月内帝
及后。每因食次。于齿下得舍利。以金碗水浮其一。出
示百官。须臾忽有两粒。凡得十九粒。多放光明。王公
百僚。以舍利应感非一。上表奉贺。复下诏曰。仰惟正。
觉普盖众生。朕所以志心回向。思崇胜业。普及率土。
共为善因。故分布舍利。营建神塔。而大圣垂慈。频示
光相。宫殿之内。舍利降灵。斯实群生多幸。延此嘉福。
朕与王公等。及一切民庶。宜更加勉励兴隆三宝。今
真身舍利。犹有五十馀。有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内。庶
三途六道。俱免盖缠。禀性含灵。同登妙果○时高丽
百济新罗三国使者将还。各请一舍利。于本国起塔
供养。诏并许之(并隋书)○十二月二日。敕送舍利于京
大隋 第 176c 页 X76-0176.png
师大兴善寺起塔。僧俗万亿。仰引至寺。设无碍大会。
而礼忏焉(同上)

壬戌 二年正月。帝复分舍利。于秦陜恒杭等五十
三州。并建灵塔。令总管刺吏以下。县尉以上。停常务
七日。请僧施钱。一如前式。期用四月八日午时同下
石函。每州各有瑞应○陜州。四度放光。内见华树佛
菩萨等。非一事○五月雍州京城内。天雨银华○六
月。诸州送舍利使还宫。慰劳讫。九日起慈善寺。为庆
光瑞斋。复雨银花○胜光寺日日放光。礼者塞路。皆
发道心。模影像者。亦放光○七月十五日。京城延兴
寺。铸丈六金铜像。天雨银花○元琬法师。铸丈六像
成。雨华如云母。天乐弥空。次旦乃息(以上并弘明集)○八月
文献皇后崩。空发音乐。因问阇提斯那。那曰。皇后生
弥陀净土。诸天来迎也。散骑常侍王劭上表曰。佛经
云。人应生天及上品上生无量寿佛国之时。天佛放
大光明。以香华伎乐来迎之。伏惟。大行皇后。圣德仁
慈。福善祯祥。符诸秘记。皆云妙善菩萨。八月二十二
日仁寿宫中。再雨金银之华。次日大殿后。夜有神光。
又次日。宫北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至二十四日
五鼓。奄然如寐。便即升遐。与经文所说。事皆符验。升
遐之日。苑内夜有钟声二百馀杵。此生天之应显然
也。上闻之。且悲且喜(隋书通鉴)

甲子 仁寿四年。帝又诏曰。朕祗承肇命。抚育生民。
遵奉圣经。重兴善法。而如来大慈。普覆群品。感见舍
大隋 第 177a 页 X76-0177.png
利。开导含生。造巳分布远近。皆起灵塔。其间诸州。犹
有未遍。今请大德。奉送舍利。各往诸州。依前造塔。当
与苍生。同斯福业。乃敕法遵律师等。送舍利。往博绛
等三十馀州。于四月八日。同下塔。皆有瑞应○七月
帝崩。帝在位二十四年。兴心厝意。皆崇福基。布令吐
言。必怀善诱。写经四十六藏。及修故经。造金铜檀像
六千万馀躯。修治故像无数。织绣𦘕像。五䌽珠幡。不
可称计。崇建寺塔五千馀所○详于斯时。四海浪静。
九州无尘。番译僧俗。二十四人。所出经论。垂五百卷。
三宝慈化。自是大兴。万国仁风。缘兹重阐。伽蓝郁峙。
绮错城隍。幡盖飞腾。庄严国界。法堂佛殿。既等天宫。
震旦神州。还同净土。沙门济济。习六度以熏心。信士
诜诜。修十善而为行。于是鼓腹黄齿。争买祗陀之园。
击壤青衿。竟聚育王之土。浮屠于焉间发。宝刹翕尔
星罗。天下混一。古所未有也。呜呼盛哉。是年太子广
即位。

乙丑 炀帝。改元大业。帝临朝。凝重发言。降诏辞义
可观。而存声色。其在两都及巡游。以僧道自随。为内
道场。□造金铜释迦坐像。又于龙山。作弥陀坐像。高
百三十尺。并造寺七所。设无遮会。为文帝追冥福。十
月克新罗林邑。获梵书五百六十夹。并贝叶昆崙写
之。寻付释经馆(并通鉴)

丙寅 二年。倭国在百济新罗东南。水陆三千里。于
大海中。依山岛而居。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贡。使
大隋 第 177b 页 X76-0177.png
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
教十人。来就学焉。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曰。日
入处天子无恙(云云)。帝览之甚悦(隋书)

丁卯 三年正月二十八日。皇帝菩萨戒弟子白三
宝。谨于率土之内建立胜缘。州别请僧。七日行道。仍
度一千人出家。以此功德。普为众生。清净罪垢。同至
菩提(弘明集)○帝既定鼎东都。复于上林园。置翻译馆。
延达摩笈多罗译经。为文皇献。后于长安造寺塔二
所。治故经六百十二藏。别立寺十所(隋书)

大业三年四月。北巡至恒安。见白骨被野。以问侍臣。
侍臣对曰。往者韩洪与虏战处也。帝悯然伤之。收葬
骸骨。命五部沙门。为设佛供(隋书)

戊辰 四年始。平令杨宏。率道士名儒。入智藏寺。启
会义法筵。命法师慧净。与道士余永通论义。净问道
士曰。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
曰道。且道体一故混耶。体异故混耶。若体一故混。则
正混之时。巳自成一。是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且
未混之时。巳自成二。则二非一起矣。道士茫然。不知
所对。无言而罢(僧史)

己巳 五年。帝大业初下令。僧道有所启请者。并先
须致敬。然后陈礼。此令僧竟不行。释彦悰不忍其事。
乃著福田论以抗之。总有七条(文在弘明集)帝后朝诸沙
门。并无致敬者。是年南郊大张文物。两宗朝见。敕云
条式久行。因何不拜道流。闻命连拜不巳。僧尼俨然。
大隋 第 177c 页 X76-0177.png
兴善寺沙门明瞻答帝。僧等据佛戒。不合礼俗。帝曰。
宋武之时。僧何致拜。瞻曰。宋武狂勃。不拜便有严诛。
陛下有道。不拜。不惧显戮。帝问对僧名遂散。夷然不
述。乃敕下。于西禅定寺。设京城僧尼斋。人别施钱帛。
后帝至西郊。[(厂@?)*页]谓苏威曰。朕谓京师无僧。昨南郊中。
亦有人焉。拜事因寝(僧史)

秦孝王俊。字阿祗。文帝第三子也。拜上柱国河南行
台尚书。令雒州刺史。恕慈□爱崇敬佛道。表请为沙
门。帝许之(隋史)

庚午 六年。帝好食蛤。忽有一蛤。劈不开者异之。寘
之几下。乙夜有光。内乃自脱。有一佛二菩萨像。帝悔。
自是不食蛤○蚌蛤事有三。唐文宗。宋徽宗。李啇凝
式有诗云。虽因雀变化。不逐月亏盈。纵有天中像。神
功讵可成(诗话)

壬申 八年。法师道积。法化大行。先是沙门宝證。于
普救寺。营弥勒像百丈。万工才登其一。證逝。众请积
继之。梦二师子。连吐明珠。有财施不穷之谶。积修建
十年。雕庄并毕。道俗欣庆。河东守杨素。议以沙门登
城。守固敢谏者斩。积乃引法逊历阶。谏曰。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世之否泰。公之运也。岂存三五虚怯。而能
济乎。汉钦四皓。天下隆平。魏重于本。举国大治。今狗
梵徒。而运役反天。常以会灵祇。恐不祥之兆耳。[(厂@?)*页]深
图之。无空肆。一朝自倾。于为后天下笑也。素张目直
视曰。异哉斯人。心气若是壮耶。因舍而不问(本传)○帝
大隋 第 178a 页 X76-0178.png
幸辽东。王文同。隋之酷吏也。令之巡察。河北诸郡。文
同见沙门斋戒菜食者。以为妖妄。皆收付狱。此至河
间。召诸郡官。入少有迟违者辄皆覆地。而箠杀之。求
沙门相聚讲论。及长老共为佛事。会者数百人。文同
以为聚结惑众。尽斩之。裸僧尼。验有淫状。非童男童
女者数千人。复将杀之。郡中士女。号哭于路。诸郡惊
骇。各奏其事。帝闻而大怒。遣使达以善意。驰锁之斩
于河间。以谢百姓。雠人剖其棺。脔其肉而啖之。斯须
而尽(隋书)

甲戌 十年神僧法喜。语默不常。皆为吉凶之兆。炀
帝幸维杨。闻其异召之。一日绕宫索羊头。帝恶之。以
付廷尉。禁卫严甚。喜曰。丐于市饮食自若。有司以闻。
帝启户视之。唯见袈裟覆黄金锁骨。遽白帝。诏以香
泥。其骨塑之。是夕泥像起行。言笑如故。遂释其禁。及
帝幸江都遇弑。方悟喜索羊头之验。喜一日置篑上
下。以炽炭炙身。红烂乃示寂。葬之香山寺。后数岁。有
自海上归者。见喜无恚。其人发冢视之。唯空棺焉。计
其寿。巳三百馀岁矣(僧史)○炀帝在邸时。送法藏禅师
灵寿杖。书云每策此杖时。愿相忆。又赐敬脱大扇。入
内讲经论。

丙子 十二年。突厥国之先平凉杂胡也。有佗钵可
汗。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佗钵益骄。每谓其下曰。我
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齐有沙门惠琳。被掠入
突厥。琳谓佗钵曰。齐国富强者。有佛法耳。遂说以因。
大隋 第 178b 页 X76-0178.png
缘果报之事。佗钵闻而信之。建一伽蓝。遣使聘于齐
氏。求净名涅槃华严等经。并十诵律。佗钵亦用躬行
斋戒。绕塔行道。恨不生内地。在位十年而卒(隋史)

丁丑 十三年。释法进初在益州。修水观。家人见水。
以石投之。进出定。觉胸中痛。家人云。曾投石放水。进
令明日见水可取石。胸即愈。自是八十年不出山。开
皇中。蜀王秀临益。妃患心痛。使诸医治不损。乃遣使
两度请师。不出。王大怒。自入山。将加罪焉。既见进。不
觉战汗。王乃殷勤请行。进令王先行两日。进一旦便
至。径入妃堂。妃见进流汗即安。进辞还山。王与妃送
出。见进足离地四五寸。是年正月示寂(本传)○是年。炀
帝孙越王侗立。十一月改元义宁。未几逊位王世充。
世充使人赍药。诣侗所曰。愿王饮此酒。侗知不免。请
与母相见。不许。遂布席。烧香礼佛。祝曰。从今巳去。愿
不生帝王尊贵之家也。伪谥恭帝(隋书)

戊寅 大业十四年。恭帝义宁二年○帝南巡。以元
德太子之子代王侑。留守长安。丙子十一月。李渊克
长安。立侑为帝。尊帝为太上皇。十四年戊寅。炀帝遇
弑。进封渊为唐王。是年五月。恭帝逊位于唐(李渊)

宋山谷居士黄庭坚。撰吉州慈恩寺仁寿塔记云。隋
皇文帝。方隐约时。有异人以舍利一掬遗之曰。以此
福苍生。因忽不见。其后周失御。隋文受命。仁寿改元。
诏分舍利三十。置浮图于天下高爽之地。皆发祥现
瑞。三年又以所馀舍利五十有三。分置五十三州。皆
大隋 第 178c 页 X76-0178.png
撰有德行僧。调护至其州。卜吉地为浮屠。吉州发蒙
寺其一也。

僧之真伪。唯佛明之。自馀凡小。卒未能辩。良由导俗
化方。适缘不一。权道难谋。变现随俗。不可以威仪取。
难得以事理求。通道为先。故无常准。经云。示众有三
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所以二十
四依。通三乘于季俗。一十六圣。穷六万而弘持。又有
九十九亿三达真人。四十七贤六通明士。冥通佛性。
显盖神功。遂使三有大州。释门所统。四轮围内。同禀
仁风。能使七众归依。碎四魔于法身。三十八部弘护。
證五翳于当时。固得代有浇淳。时逢信毁。淳信之俗。
感淳果而高升。浇毁之徒。受浊报而下没。斯并无辜
起恶。悯冒精灵。佛于尔无嫌。凡于佛有障。徒为谤讪。
终难绝之。故周魏两武。威伏诸侯。轻欺佛法。妄使灭
除。自贻伊戚。祸及其身。命穷政改。吁嗟何巳。寻复兴
复更显由来。斯兴亡在人。正法无没。良由前列众圣
冥力住持。存废自彼。道无不在。岂得百年短寿。而距
六万之修期乎。岂得以人中之圣睿。而抗天表之正
真乎。岂得以生死之形仪。不格金刚之宝质乎。以四
据星殊不可也。彼周魏两君明后辟。知万岁之焉有。
审百年之不期。宝位由于非道。神识抱于愚蔽者。则
自救无暇。焉能及人。皆谓常住万邦。鄙三五之称圣。
威加四海。蔑尧舜之独夫。遂使诛除。佛化非我。谁能
坐受天殃。贤愚同笑。故集僧中。为住持之巨證乎(感通
大隋 第 179a 页 X76-0179.png
录)。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