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募疏¶ (自动笺注)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十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門人正印重編
*募疏
**募造檀香佛疏
南上師原西域天竺過我支那國有年矣在
京師光日庵住閒五臺山多在羅㬋寺度夏羅㬋
寺亦梵僧寺也娑南上三奉欽差藏經于闐
往來備歷艱險善全其事又通諸國鄉語精於
書可謂有能之士因南詢訪五臺中病僧離五
臺二十餘󵊮罕見梵相一見如舊契喜留度歲夜談
之次娑南上師曰某意之粵東檀香乞師一疏
何如病僧上師之國金像銀像最多今在京師
栴檀像亦不少何復造像上師曰某非因無像
造像亦非待像而歸依既為佛子報佛豈可
人天供養為山水之行必隨方應化令人發心
續佛慧命方為佛子世人非相不能攝心非勸難
發意今之造像者乃借像以勸發心發心而成
佛種化人造佛意在化人成佛法華經若人
為佛故建立形像刻雕眾相皆已成佛道乃至
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漸漸
積功德皆已成佛道是可為證病僧合爪讚曰是真
菩薩是真阿羅漢是真報佛恩蓋諸佛法身充遍一
虛空大地土木金石無非佛身華嚴經唯一
密身一切塵中無名亦無相普現于諸國是也若
夫造金像金身佛若造銀像即銀身佛若造栴檀
像即栴檀身佛若塑泥像即泥身佛即此金銀土木
肉身佛智身佛等無差別若捨此金銀土木別求
能動止能說法為真佛者是以音聲色相求佛不免
落于邪道不以色相見佛無相不是佛相但不以
音聲求佛無聲不是佛聲斯乃真見如來會此造佛
即此金銀土木真法身是真佛可以真心禮敬
尊重讚嘆供養即此真心便是佛心既是佛心非佛
而何疑哉是以勸者造者皆佛也。
**募化藏經
釋迦如來從三阿僧祇劫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法無量無邊自受蓮花臺世界千華上佛所囑
閻浮提示成正覺廣長舌普告人天經四十九
󵊮所說法藏未幾一毛頭許耳然如說法一即一
一切即一雖一毛頭許法門義備無量無邊皆不
出此也四十九󵊮所說法藏備在西域龍宮天上
支那國中所來法藏止有五千四十八卷千萬億
恒沙分中未及一分是亦毛頭許中一毛頭許耳
佛法初入我支那始興於秦晉漸于蜀楚弘于吳
然後流天從古至今隆替多端久不可考至
明時佛法甚衰而偏方僻域不知三寶為何物者
有之世宗皇帝御世以來法運略起高僧出禪
達觀大師憨山先師教有雪浪大師空印大師
蓮池大師無盡大師自此大老力弘宣暢之後
禪講律法席遍于諸可謂佛日重輝大地唯楚
南與黔粵猶寥寥焉近十󵊮以來地脈稍轉人才
出科名勝高僧亦隨至有講師融公乃雪浪大師
嫡脈遊講席二十餘󵊮後受具古心和尚三昧
和尚開律堂於東林遠公道場有年法運南行
所使三昧和尚忽有歸隱南嶽之志遂同之衡山
講師融公因訪守明上座敬中淨虛二新戒而
邵郡四眾見其律儀清尚識見超然議請主其講
席雖處寶華王座至於湯果不給蔬飯粗糲恬然
自在縱有內外乖違歡喜調順此非具大忍力大
精進不能有此摩訶迦葉問經比丘城邑
聚落不為名聞利養但為教化眾生讚揚佛法觀講
師融公甘此澹薄始終法席可謂親承佛囑是真法
師也法席將罷深慨聽眾雖有其得旨者少皆佛法
薰習之緣淺耳因留心此地一佛法因緣念諸方
都有藏經此地未有從未有者建立受法
三十人同心普化大藏經供養此地為光明幢
使見者聞者隨喜讚歎搜閱受持者漸薰漸習漸
染漸深同下菩提種子同抽菩提芽長菩提苗成菩
提樹開菩提花結菩提果也此非乘宿願而來何能
有此勝舉因求病僧為疏某自知不文見其利生願
弘法心切聊書此語以通高賢更希嘉題同成勝
云爾
**募齋僧
修幻上座病僧舊識也今欲之滇南齋僧佛事
余曰趙州有言至道無難惟嫌揀擇經云飯一千須
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乃至十方諸佛不如飯一
無心道人還是揀擇不揀擇若辨得出上座
有分即可於無陰陽地上無影樹下無底鍋炊
米飯煮無虀羹接納十方一任千足萬足個個
三頭六臂巨口剛牙吞吐佛魔縱橫自在於此
不出須臾接人一粒施主昇都史陀天受
百千萬億劫如意快樂然後仗此因緣成等正覺
怕猶有算帳在上微笑而已過三日遺此卷
不辭而往尋書此語追贈之。
**募
盧仝七碗千載共仰嘉名趙老一盃萬古常沾法味
入口雙睛電掣濡唇者兩腋風生昏沉聞風
誰敢交鋒疲倦鬼望影失魂豈能共戰鳳髓初生
滋潤高山雲霧鵲舌纔吐宜藏深谷陰林天生瑞艸
清香不讓幽蘭地長靈根奇味休言甘露消食如妙
醒酒神丹如斯珍品堪以供佛法供若此
清奇可以修福修慧修壽無所化功行周法界
無所福德遍乎虛空拈來一葉生前覺樹抽條
飲到三杯劫外曇花瑞木侍者殷勤催化童子
仔細烹煎施受勿分緇白論萬般皆光明心地
等是清淨道場
**古攸報恩寺藏經
南雲之地青原南嶽往來咽喉自古佛法流通
處擬當時雲堂巨剎必星布鄉城異人湮沒
考茲報恩寺古寺荒廢多󵊮有皮公乃篤厚
士從病僧優婆塞發心修復此寺約同去六興
二公建造觀音大士閣請大藏經同食其間
圓通大士博覽大藏靈文共發耳根圓通同遊
提智海請病僧一語為募疏乃為囑曰三公之舉乃
菩提妙行先堅固其心自利利人一切具足佛性
人人有緣所習所染下劣故名眾生眾生假名
性真如其日對觀音妙像所習所染勝妙廣大
如日法藏海所薰所入光明智慧何如又一切
佛相菩提之光也一切法菩提之智也能助能施
之福菩提之行也能修能悟之心菩提之性也是則
三公此舉無論募者施者修者悟者見者聞者同一
菩提心同菩提同一菩提智同菩提
菩提見聞隨喜宜各歡喜踴躍圓成菩提妙道
自性莊嚴也如肯信性分之所當為者應爭前不可
後之。
**匡山五乳寺募米疏
佛出世本為一大事因緣善知識傳持亦唯佛心
而已佛性人人本有非善知識無因發明若不
遇真善知識天魔外道所惑雖本有佛性即轉成
種種異類誰之過歟是師友不可不慎也而三界
不可不知歸三寶三寶不可不親近真善
知識是為出世正因緣也憨山先師密乘佛囑示生
末法真人天正眼真大善知識大扶宗教神宗
公元1581年
年間中興曹溪疏通祖道脈不十年內而諸方
說法行腳山居真實參悟不可數誰知
先師之力耶曹溪整頓之前此道絕聞若亡也
曹溪法源一開祖道場法脈貫通禪道乃有今
日之復興天下不論緇素深得此道受用者誰之與
是則善知識住世或出或處語默動靜皆非已
有總為一切有情受用受用者知之鮮矣匡山
乳寺乃憨先師衣缽塔之處其法屬奉塔精修多不
下山涉外緣其常住未免淡薄大眾亦多甘苦
先師五世法孫慈彥慮常住空虛大眾苦難
忘身心之勞為眾募以為善知識護塔供奉
行普叩十方緇素高賢有見過者有聞名者或未見
未聞從今日始知者同發向上心念善知識饒益
間心於自已受用中分一升一斛善知識功德
海中廣積無量無邊同結菩提之因共證菩提之果
行無虛設語不妄傳請高明諦信爭先施之。
**募米疏
如來住世持缽天上人間諸祖開山亦投疏於
高人達士一麥一麻共下菩提種子一粥一飯咸資
般若真光法輪轉食輪先轉食即是法輪未修
佛道先修人道佛道不離人道菩薩喫飯個個
那非者個阿闍黎洗缽去頭頭總是一頭舉匙處粒
入口先知簸米時顆顆著眼莫錯舟運肩挑大開
無窮寶藏裝背同歸常住珍鄉斫吹火飯熟
香遍十方敷坐同堂足飽一切人人真實
事事滿足神通法身周遍無壞無雜慧命圓成
同修同證欲佛乘早就法號先登
**德山乾明寺藏經
德山舊稱枉山為崇善卷之隱德而名善德山人
略但呼德山自無相律師開為蘭若郡主公請
見性鑒大師補其居大弘禪道有雪峰嵒頭諸大老
從其門雪峰後出雲門法眼二宗慧燈已爭明矣
此德山之名遍聞宇宙山源龍潭龍潭祖于天
皇天皇宗石頭始青原原發于曹溪可謂源遠
流長也茲山自無相律師經始無聞聰禪師
百代皆以自性而為莊嚴穢土中一淨土也此
山雖已經百代住持稱德皆知鑒大師之名
百代之後住持者非大解脫即聞見高遠非聞
高遠即行德精決無常品見山之靈無猶存
近聞性天和尚久住山金佛像靈宗開士
接踵而至開士南京寧國府人年二十歲入此山今
六十有二重大雄寶殿刱造毘盧精舍補砌垣牆
山門整頓僧行規矩鐘鼓梵唄聞遠儼然德山
主人常住於世開士有功於此山較之百代之間虛
其左亦不多蓋天祖席甚多如此綿遠者亦
未多見是知開士鑒大師化現而來鑒大師
使護持此山以為人天出世眼目不然何能住此山
中四十餘年只知有聖地可嚴不知有身心之累耶
山中所應作者咸已作成昔宋米顛寶藏二字
虛其名未見藏之所在昔我憨山先師副憲馮公
遊此見米蹟可珍慨祖地而缺法藏欲補所有而未
有乃建寶藏閣於法堂上嗣藏經未果二哲
已為先覺開士二大老之願未成寶藏閣又為虛
設抑尋米蹟之所留藏閣之所廢難得始末但耳
藏經蠹食狼籍前人收入佛臟中矣藏閣舊基
失所開士欲克其成以填二大老之願并壯祖
公元1094年
骨之靈又恐年老微難成就蘊之久矣甲戌冬
觀衡特來鑒大師塔居開士丈室每夜談次
藏經一事為語中骨脈但以老為慮因而勸之曰
身有老少性無童耄汝我為佛弟子但以性為主
可以幻身為慮耶大抵放下身心便能頓超佛地
生死有何老少豈不是大解豈不是大變化而
生死老少豈不是自性神通妙用開士聞其說歡
喜踴躍曰某甲方見真性方悟大道再不老少
來作障礙從今已去莊嚴佛土本分受用先以
藏經一事竟成願以盡法界為無盡佛事衡喜其垂
老而明自心境界自愧拙守殘病不能為開士一助
其成揀缽籠中只得舊衲一件以助其端普告檀門
有久信佛法知祖地非自心外不待勸而應前有
未入佛法者見善亦應隨喜各捐一滴世財共成大
法藏有益無益高見自明有漏無漏因達
自鑒不敢多語聊就浮淺蹤跡說此其餘山水
源流禪教同別幽旨又候高明發揮
**山西大同府白衣庵募造佛疏
出世間惟佛乃究竟大事也夫造佛作佛學佛成
禮佛敬佛贊佛念佛一佛心也金佛銀佛銅佛
鐵佛土佛木佛應佛報佛一佛身也身似有相
無所相心似有知實無所知無知即真知無相即真
相蓋真相不異真知真知不異真相能所一如身心
皆等也禪人性寶原山西大同府人依本地白衣庵
披剃從師南海遍參諸方知識回錫中途為舊
識相議晉地多銅像泥像佛而檀香不多既然
行腳一番游歷大方豈可空手而歸應造幾尊香像
佛迎歸本供養不虛行腳一番草鞋錢二令本
地諸上善人得瞻仰希有相好豈不是自利利人
上妙行耶禪人之師踴躍身心檀香一伯觔收於
舊識檀越願造西方三聖護法二尊將欲開木其師
偶為風寒不調而逝禪人追慕師恩無可為報又念
師志未遂成因遍叩檀門同興佛事助銀助米不
多少佛因佛果速期圓成禪人成師志以報師恩
檀越佛心成佛果勸者施者等一佛道心也相
無二菩提如欲速圓佛果願請早注佛名真語
**長干大報恩寺三藏殿募田疏
田之為物乃有生大本諸有形神生命無不賴之
蓋世出世法依報正報互相安立依報為正報依託
正報乃依報主是正非依則不生育依非正則
不能顯揚又則依正親疏之色為所緣相分依正
攝持之識為能緣之見分若於所緣香味不起
分別不生憎愛其所緣境即一真法界真如性即
三諦一如大寂滅田也其能緣識名正遍知即煩
惱成菩提三觀智實般若命也若於所緣
香味分別取捨耽著留礙其所緣境即差別分相
浮塵幻化生死海也其能緣識名顛倒想即清淨
智化為煩惱賊也然色香味觸之境本寂是一而正
倒在人分別不分故有聖凡迷悟之殊耳如遇倒
想時不病人而病於境是所病亦不真也諸方叢林
之有田有因能廣作佛事接引眾生護持道場
常住因此發明自性成就慧身登無上覺者不可
以數知也此田之利益何如有因田以生貪
取捨不公至于惡罵捶打干犯王法致有破和合眾
壞滅招提往往有之此田之害亦又何如哉蓋田亦
一也成壞在人而不在田如不病人而病田之有無
此亦所見未至也佛初制比丘日中一食樹下一宿
凡夫比丘不能活佛隨開二食於辰午二時是佛
自制佛仍自開無乃隨順眾生保持身命增長
非獨貪生為事見法無定法明矣佛在世時尚
不可至於末法又豈以定法為常法震旦諸道
開山置田未必不是釋迦化身未必不是堅固
護念法久弊弊在人而不在法也金陵大剎
皆有供給莊田三藏殿向以藏經板頭錢資其眾
需比末世儉薄一方便尚不足日月期年
主人皆符亦少年中白眉也舉念募田攝持大眾
以護裝大師之塔良哉斯舉因發揚其意以廣其知
成就如願當名慧命可也
**北京栴檀庵募造栴檀像佛疏
栴檀像佛者乃釋迦佛像栴檀造成故稱栴檀像
佛非異釋迦別佛之號也蓋因如來忉利天為母
說法數月未還時人間久不獲瞻仰優填王闊思亦
切召三十二匠用栴檀香修佛之像以慰懸慕匠用
精工多次不成目犍連尊者神力攝三十二匠昇
忉利天諦觀佛光往返三次乃始就觀之仰之
儼然釋迦在目如來住世滅後所造金銀珍寶
甚多惟此居首此像亦可謂佛之分身亦可謂佛
長子也及佛還復人間時合國王大臣長者居士
遙空迎佛此像先往空中佛佛摩頂記曰吾
滅後汝當代行化諸國佛滅後此像始自西域
漸至龜茲東至涼州次至長安次至江左次至淮
公元1131年
南次至江南北汴京宋高宗紹興元年辛亥
太宗迎至燕京建水陸道場安奉憫忠寺迎奉
公元1157年
積慶閣中次迎還燕宮內殿大元丁丑歲三月會內
公元1538年
殿火尚書石抹公迎於聖安寺至我朝嘉靖十七年
因寺回祿表聞內奉迎於鷲峰寺至今一百六
優填王造像始成之歲至今二千六百餘載得瞻
禮敬菩提心登無上覺者恒河沙恒河沙
足較其數之多少最後色身住世不過七十餘年
其像垂化以來二千六百餘載將來行化未知底止
如來說法四十餘年其年有限所說三藏十二部其
言詮亦有盡此像法身不說之說其義無量論根
大小觀之仰之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
智其饒益普被恒遍亦不可以思議得也有云報化
真佛亦非說法者此像乃佛自性法身也如能觀
如來法身報化二身不外此如見一佛法身
見諸佛法身有云十方三世佛同證一法身可證既
禮敬佛法身諸佛報身化身亦得矣此像既是
佛法身亦是一切眾生法身瞻仰禮敬此像即
禮敬瞻仰人人自性法身也若視此像為目前之境
心外之相不惟昧卻自性法身亦昧卻諸佛法身亦
不見十方世界面目不見三世海面是則
仰此像者幸勿當面錯過則不孤此栴檀像佛行化
深慈也有禪人慮此像能從西域行化我國
或從我國轉化餘國設有此豈不我國頓失瞻仰
請欲迎恐不及再至故預依此像別造一像務求
無二像少栴檀像對佛之像不二於佛再像對此
像之像不二於此像是再像亦像佛之像也庶當來
見聞隨喜瞻仰禮敬即親見釋迦老子真面目其功
饒益不敢預為宣明如有心作佛成佛不可不
勇於前而速其成也再像一成自性法身光明
滿亦可謂海印發光若謂此像是假相外相又不
何為真也身是真耶心是真耶菩提涅槃是真耶
身心菩提涅槃不可言真則一切處俱非真也若
一切處無真可指則無不真也若然者像耶形耶假
耶真耶總不可名言豈容以真假內外分別戲論
又則所造之佛無揀金石土木自性法身能造
之人乃金石土木手眼妙慧又則造佛成佛禮佛
敬佛實則佛造佛成佛敬佛禮也有外此像佛別修
別證以為自佛真佛者佛則佛矣恐未極全佛也若
不以心境自他二其佛即為十方諸佛歡喜讚歎
**募三衣
塵幻質全憑四事資生出世威儀須藉三衣具足
佛佛授受祖祖傳持以有相之衣表無相之法以離
俗之眾遠居俗之身形跡既不混同心光自然超越
如來出世法服之本致也此衣持之者高出
天服之者迥別魔外龍眾一縷尊崇能免金翅鳥
之難獵人片時假藉不為金毛獅子之傷黃梅密付
無所就中未有纖毫曹溪中止無所即今
何曾欠缺七斤方成十虛頓一絲不掛萬象齊彰
性相融通自它俱利出家雲鶴自適超方衣食
隨緣一絲一縷植福檀那一線一鍼不求安于
私已欲受諸佛淨戒先乞三品法衣大發普遍慈悲
稱為踴躍喜捨有生寶藏無上福田施者
受者功德無殊勸之造之解脫不二總之淨本
相續佛慧命大周遍法界圓成有法身。
**寶集林募揀骨普度
有云菩提所緣緣眾生若無眾生則無菩提可得
菩薩眾生為性命審矣然眾生之苦通乎三界
四禪以上行苦三禪以下六欲天通壞苦人道
苦苦兼之三途中多苦苦地獄中為苦苦之極
非非想為行苦之最清處又則行苦通乎三界
壞苦通下二苦苦通人道並四惡總之三界
情皆苦眾生也緣此苦眾生興起大悲智圓明
無上是則諸佛菩薩眾生為最勝福田能生諸
菩薩慧命蓋人受生本是苦苦眾生癡迷
為樂一期所求稱意頓忘有身累及刀兵疾疫
饑饉到來方知為苦此亦苦苦中之壞苦也連年
刀兵疾疫饑饉聚於一時眾生十分已去其半髑
髏與瓦礫交雜枯骨艸苴狼籍貂錦之身腐為蟻
金玉之軀戲於犬口行客難於措足達人何忍舒
如斯慘境最動悲傷緣此苦因大興愍念大觀
自家本體密照那非多劫親緣此則正是菩薩
命中性命最勝痛惜茲有禪人幻愚乘菩薩願廣
菩提心觀不忍觀之苦境悲此不勝悲之業因
十方大檀越欣增長菩提心者同垂接引共運
慈航雖未普遍諸方暫及耳目所到上至安慶下至
鎮江沿江兩岸之里不分新舊胔骼髑髏均拾
細揀歸一處以火茶毘使本骨神識無執愛之
物幽靈絕依附之想所依既失自覓生方共為啟
建水普濟大道場四十九晝夜一切白骨皆化為
大寂滅場諸有幽魂同登入普光明殿又則活骨易
通達死骨難於開發一方便乃拔苦之末後
便此一妙行實度生之最勝妙行活骨佛視死骨佛
為自巳性命死骨佛恃活骨佛實自已神通死骨活
骨共一法有漏無漏同登正覺四通八達還歸
故鄉南往北來仍蹈風光舊路度生至此十二類
無有遺餘是謂究竟無上菩提是謂清淨法界
莊嚴淨土自他無礙大解脫語不虛馳信當踴躍
*機緣
僧問久聞和尚教人楞嚴經是否云是進云
如何大佛頂師即低頭示之進云與麼則聖凡平
等因一如去也師云汝未知大佛頂在進云師
如何師云無汝見處進云既無見處低頭何為師云
若有見處低頭何為
僧問如何大佛頂師即舉一足示之進云和尚
學人好師云豈敢欺汝僧復理前問師又以足示
之進云不會師云向後逢人切忌錯舉
問和尚一生教人首楞如何是首楞嚴師
殺人見血斬草除根進云與麼一切究竟去也師
切忌隨語生解復以偈示曰大道無相言說
是空。
為君顛倒想。
聊作耳邊風
僧問。
如何是楞嚴意旨
師云。
不蓋
地不載。
進云。
便
究竟堅固否。
師云。
汝力大過天地
僧擬進語。
師云。
蓋覆了也
僧問。
何為佛子住持
師云。
近山莫費柴。
近河莫費水。
僧問。
如何佛子住持
師云。
鄰舍高打牆。
親戚遠來
香。
進云。
只如向上還有事也無。
師云。
栽松少栽
花。
半種青篁半種茶
進云。
請師別道。
師云。
博求不如
約守。
僧問。
何為常住真心
師云。
鼠糞尖。
羊糞圓。
進云。
何為
妄想
師云。
桃花紅。
李花白。
僧問。
甚麼人能用常住真心
師云。
黧駑白牯
進云。
麼人能用妄想
師云。
諸佛菩薩
進云。
為甚麼諸佛菩
卻不如黧駑白牯
師云。
怪得他。
僧問。
如何七處徵心的旨
師云。
鞭牛歸欄。
進云。
如何
師云。
行步平正
其疾如風。
進云。
既然如此
作麼
師云。
與麼撞墻頭。
進云。
如何見得
師云。
不唯墻頭
一畫過不得
進云。
恁麼某甲無問
尚無答也。
師云。
又是一頭
僧問。
如何是返聞聞自性
師云。
用返作麼
進云。
畢竟
如何是返聞聞自性
師擊桌云。
聞麼。
進云。
聞。
師云。
返是順。
茫然
師云。
病僧罪過
僧問。
如何是返聞聞自性
師云。
手執金剛杵
擊碎珊
瑚枝。
進云。
意旨如何
師云。
誰將秦時鏡。
照破野狐精
僧問。
聞聞自性
意旨如何
師云。
螳螂推糞。
螻蟻
腥。
進云。
不會
師云。
說個不會道理來。
僧擬答。
師搖
手。
僧有省。
僧問。
楞嚴經中五陰魔
如想陰魔云。
男女二根
菩提涅槃真處。
如是穢言
什麼有人信受
云。
穢多生草
水清返無魚。
僧無語
把住云。
汝作
麼生
速道。
速道。
僧云。
和尚善知識
能於非道通達
佛道
師拓開云
子般若根深。
乃能悟入
善自護持
僧問。
如何清淨法身
師云。
赤肉團。
如何圓滿
身。
師云。
六根具足
如何是千百億化身
師云。
四儀
礙。
進云。
究竟如何
師云。
衣食具足
逆順隨緣
進云。
麼則佛法在目前。
師云。
汝試指點著。
進云。
不會
云。
妄語好。
郡伯六來王公一日坐間言及吉州道學。
諸公一座
有謂天性無乎不在
有謂天性無乎不在
人生
背癰。
潰爛不堪
此時天性又在甚麼處。
一座無語
問師。
師云。
背瘡還覺痛麼。
王公云。
自然覺痛。
師云。
何在
公默肯。
少選王公又問。
不覺痛時如何
師云。
是誰不覺痛。
諸公大悅
玄印上座金粟來。
閱師語錄
坐間云。
觀和尚長篇
短篇
只具活人劍。
無有殺人刀。
微笑而已
又問。
尚引圓覺經云。
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不引唯除頓
覺人。
并法不隨順
師亦微笑而已
一日舒運使同上
茶話
詰論不已
上座向師云。
二人相打
和尚
不一解圍
師亦微笑而已
過後侍者問云。
每見玄印
上座問和尚
因甚麼只是笑而不答。
師云。
子曾讀過
世書麼。
者云。
也曾讀過
師云。
中庸曰。
不怒而民威于
鐵鉞子。
作麼生會。
者云。
和尚元來殺人用刀
師笑
云。
低聲
僧問。
諸方善知識棒喝交馳
和尚為什麼不用
師云。
不是善知識
進云。
和尚作麼生
師展兩手
僧擬
議。
師云。
糠裏無油。
棒之何益。
僧問。
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
師云。
曾問幾人來。
進云。
即今問和尚
師云。
我實不知
唯病為事
罔措
僧問。
金粟慣用棒。
博山非之。
都是善知識
為什麼
不一
師云。
汝莫謗他好。
進云。
豈敢謗。
師云。
金粟
山聻。
僧無語
給諫空空張居士訪師坐次
問云。
如何是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師指香爐云。
此是福窯裏的。
僧問。
如何毘盧師。
師云。
毘盧不如
進云。
何以不如
師云。
若如怎敢為師。
進云。
究竟如何
師云。
汝試親近
看。
僧問。
觀音菩薩即今什麼處。
師云。
咳嗽作麼
云。
不會
師云。
有麝自然香。
何必當風立。
僧問。
觀音大士即今什麼處。
師云。
汝名什麼
進云。
道足
師喚云。
道足
應諾
師云。
什麼處。
僧有省。
僧問。
觀音菩薩即今什麼處。
師云。
菩薩且置。
上座
即今什麼處。
進云。
現今覲和尚
師云。
病僧不受
進云。
某甲何曾
師云。
你那裏學得者虛頭
來。
進云。
和尚入海也洗不清
師云。
為甚如此
進云。
事不出門
惡事傳千里
師云。
到也有些氣息
僧問。
觀音大士即今什麼處。
師云。
你瞞我不得
云。
和尚還見某甲否。
師曰。
你瞞我不得
進云。
某甲
會和尚意。
師云。
我瞞你不得
進云。
積年老賊
師云。
我瞞你不得
僧問。
聞和尚常教入參觀音大士即今什麼處。
是否
師云。
上座那邊來。
進云。
金粟
師云。
金粟和尚
萬福
進云。
仗庇。
師云。
病僧無緣
未嘗一面
進云。
和尚
為什麼不答某甲話。
師云。
上座適來甚麼
進云。
士在什麼處。
師云。
強將帳下豈有弱兵
僧問。
和尚誰家兒孫
師云。
臨濟
進云。
臨濟兒孫
棒喝交馳
如雷電。
硬似剛鐵。
和尚為什麼綿軟
如泥
師云。
好兒不住爺屋。
僧問。
摩尼珠
不識
如來藏裏親收得
如何是藏。
云。
子親到五臺
進云。
到後如何
師云。
之無窮。
用之
不竭
進云。
如何是珠
師云。
子親見顓愚
進云。
見後如
何。
師云。
供養也好
毀罵也好
進云。
謝和尚慈悲
從後
再不敢向人前討衣食
師云。
你得何境界
進云。
清風
明月
萬古常閒。
師云。
也須親證始得。
僧便作禮。
師云。
露也。
侍郎朱玉居士來參。
問云。
聞說西方黃金為地
若然
此間土到西方
必貴過於金。
師云。
長者曾到西方否。
進云。
不曾到。
師云。
也要到過一番
好說貴賤
居士
默然
移時又問。
聞師勸人念佛
何不勸人尋真我。
云。
佛非真我耶。
進云。
既是真我
無處不是
何必耑往
西方
師云。
既然無處不是
何不一往西方
進云。
不是
不往。
在此亦是。
師云。
在彼又非耶。
進云。
彼此俱是。
我只願在此。
師云。
好個真我
久坐成勞
僧問。
如何是宗。
師云。
摩騰初來
進云。
如何是教。
師云。
達磨後去。
進云。
來去意旨如何
師云。
病僧今日失利
進云。
和尚為什麼自作退屈
師云。
對驢彈琴
浮漚上座一日辭師云。
音鎬事和尚三年
有舊行腳
賜一件。
以為後日信具
師云。
病僧只有一頂樺皮
帽子
不嫌收取去。
鎬云。
就請樺皮帽看。
師即舉一足
示之。
鎬便禮謝。
復印以偈曰。
禪人覓我舊行腳
一頂樺皮帽。
舉足眾前親付汝。
若陰若雨莫忘卻。
僧問。
淨土與修圓通是同是別。
師指香爐云。
是圓
通。
淨土
進云。
和尚也會作野狐精伎倆
師云。
明眼
衲子
進云。
和尚活埋人好。
師云。
伶俐不可使盡。
云。
和尚要自重始得。
師云。
病僧罪過
僧來參。
作禮拜勢。
師將回禮
僧便高聲一喝
師即就
位而坐。
僧又喝。
掩耳視之
拂袖而去
向侍者
云。
幾乎嚇倒病僧
法璽禪人來參。
作禮
師便問。
病僧曾在洪都為汝
開關事。
即今記得麼。
進云。
怎敢忘卻。
師云。
試舉
看。
進云。
西山紅雨靜。
南浦白雲多。
師云。
猶有窠臼在。
進云。
昨離修水
今到雲居
師云。
還見個什麼
進云。
見和尚
師云。
要見病僧真面目始得。
璽便震聲一喝
笑云
又是諸方蝦蟆氣息
僧問。
婆子燒菴。
且道甚麼手段
師云。
諸供養中
供養為最。
進云。
未審菴主過在什麼處。
師云。
明鎗易
躲。
暗箭難妨。
僧問。
趙州自謂勘破婆子
未審什麼處是他勘破
意。
師云。
也是不知羞
進云。
請和尚某甲說破
云。
恐你到罵病僧
僧問云。
生時不知來處猶可
不知去處大好愁人
師云。
上座即今什麼處。
進云。
某甲即今在和尚
前。
師云。
病僧什麼處。
進云。
和尚即今某甲
前。
師云。
一處
兩處
僧有省。
僧問。
一口氣不來
未審什麼處去。
師云。
鏡面明。
背暗。
進云。
某甲不會
師云。
潮水還歸海。
擬議
師云。
參去。
僧問。
一口氣不來
不知什麼處去。
師云。
春到百花
香。
黃鶯柳上
僧有省。
僧問。
請和尚的確某甲安身立命處。
起座
云。
生一床。
一筐
進云。
究竟如何
師云。
草自青。
土自
黃。
進云。
與麼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去也。
師云。
作麼
僧問。
和尚百年後向什麼處去。
師云。
上座送我
什麼處去。
進云。
某甲豈能得和尚
師云。
汝既送不
得我
我豈指示汝。
進云。
某甲得和尚
師云。
你還
送到什麼處去。
進云。
不是天堂
便是地獄
師云。
勞子
太殺殷勤
方融監院呈偈入方丈
有甕裏不走鱉之句。
師閱過。
徵云。
汝喚什麼作甕裏鱉。
融咄。
師云。
莫是住山得
的麼。
融云。
從來不欠少。
師云。
觀音大士即今什麼
處。
融云。
家家門前雪滿堆。
師云。
雪消如何
融云。
渠成
師云。
不辜汝喫清粥澹飯。
法璽禪人一日方丈
作禮云。
謝師究竟
師云。
得何
消息便與麼道。
璽云。
從今受和尚欺瞞
師云。
一切
淆訛且置。
你道觀音大士即今什麼處。
璽便直前
打師一掌
師即把住云。
不要手忙腳亂
清楚道將一
句來。
璽云。
老漢猶嫌少在。
師云。
是古人用過的。
更須別道。
璽便托開云。
不與老漢說夢
大悅
雲谷座主一日同師蘇溪桂園中傘下坐次。
云。
和尚號傘居
傘杷卻在某甲手裏。
笑云
拿得好。
次日同坐
又問云。
和尚愛傘居。
什麼傘杷又在某
甲手裏。
師云。
公卻過於殷勤
 (遼東錦州松山所見
 浙江湖州府總巡廳信官余三瀛發心捐貲
 喜刻
顓愚和尚語錄十卷計字一萬一百九十七
 該銀六兩一錢八分敬為
慈母張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圓明
 般若而悟證真乘菩提安寧老稚謹意
公元1675年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楞嚴寺藏經坊附板)
紫竹林顓愚衡和尚語錄卷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