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募疏¶
募疏¶ 第 708a 页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 募疏

** 募造檀香佛疏

娑南上师原西域天竺国人过我支那国有年矣在
京师光日庵住閒游五台山多在罗㬋寺度夏罗㬋
寺亦梵僧寺也娑南上师三奉钦差送藏经之于阗
国往来备历艰险善全其事又通诸国乡语精于梵
书可谓有能之士因南询访余五台庵中病僧离五
台二十馀󵊮罕见梵相一见如旧契喜留度岁夜谈
之次娑南上师曰某意之粤东造檀香佛乞师一疏
何如病僧曰上师之国金像银像最多今在京师五
台栴檀像亦不少何复造像上师曰某非因无像而
造像亦非待像而归依既为佛子当报佛恩岂可虚
受人天供养徒为山水之行必随方应化令人发心
续佛慧命方为佛子然世人非相不能摄心非劝难
以发意今之造像者乃借像以劝发心因发心而成
佛种某化人造佛意在化人成佛也法华经云若人
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乃至
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渐渐
积功德皆已成佛道是可为證病僧合爪赞曰是真
菩萨是真阿罗汉是真报佛恩盖诸佛法身充遍一
切虚空大地土木金石无非佛身华严经云唯一坚
密身一切尘中现无名亦无相普现于诸国是也若
夫造金像即金身佛若造银像即银身佛若造栴檀
像即栴檀身佛若塑泥像即泥身佛即此金银土木
与肉身佛智身佛等无差别若舍此金银土木别求
能动止能说法为真佛者是以音声色相求佛不免
落于邪道但不以色相见佛无相不是佛相但不以
音声求佛无声不是佛声斯乃真见如来会此造佛
募疏¶ 第 708b 页
即此金银土木是真法身是真佛当可以真心礼敬
尊重赞叹供养即此真心便是佛心既是佛心非佛
而何疑哉是以劝者造者皆佛也。

** 募化藏经疏

释迦如来从三阿僧祇劫修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法无量无边自受莲花台藏世界千华上佛所嘱
下阎浮提示成正觉以广长舌普告人天经四十九
󵊮所说法藏未几一毛头许耳然如来说法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虽一毛头许法门义备无量无边皆不
出此也四十九󵊮所说法藏备在西域龙宫天上而
我支那国中所来法藏止有五千四十八卷千万亿
恒沙分中未及一分是亦毛头许中之一毛头许耳
佛法初入我支那国始兴于秦晋渐于蜀楚弘于吴
越然后遍流天下从古至今隆替多端久不可考至
我明时佛法甚衰而偏方僻域不知三宝为何物者
有之 世宗皇帝御世以来法运略起高僧间出禅
有达观大师憨山先师教有雪浪大师空印大师律
有莲池大师无尽大师自此数大老力弘宣畅之后
而禅讲律法席遍于诸方可谓佛日重辉大地唯楚
南与黔粤犹寥寥焉近十󵊮以来地脉稍转人才踵
出科名胜前高僧亦随至有讲师融公乃雪浪大师
嫡脉游讲席二十馀󵊮后受具于古心和尚因三昧
和尚开律堂于东林远公道场有年矣法运南行龙
天所使三昧和尚忽有归隐南岳之志遂同之衡山
而讲师融公因访守明上座及敬中净虚二新戒而
来邵郡四众见其律仪清尚识见超然议请主其讲
席虽处宝华王座至于汤果不给蔬饭粗粝而恬然
自在纵有内外乖违亦欢喜调顺此非具大忍力大
精进力不能有此摩诃迦叶所问经云比丘入城邑
聚落不为名闻利养但为教化众生赞扬佛法观讲
募疏¶ 第 708c 页
师融公甘此澹薄始终法席可谓亲承佛嘱是真法
师也法席将罢深慨听众虽有其得旨者少皆佛法
薰习之缘浅耳因留心此地作一佛法因缘念诸方
都有藏经独此地未有乃从未有者建立劝受法弟
子三十人同心普化请大藏经供养此地为光明幢
使见者闻者随喜赞叹者搜阅受持者渐薰渐习渐
染渐深同下菩提种子同抽菩提芽长菩提苗成菩
提树开菩提花结菩提果也此非乘宿愿而来何能
有此胜举因求病僧为疏某自知不文见其利生愿
重弘法心切聊书此语以通高贤更希嘉题同成胜
事云尔。

** 募斋僧疏

修幻上座乃病僧旧识也今欲之滇南为斋僧佛事
余曰赵州有言至道无难惟嫌拣择经云饭一千须
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乃至饭十方诸佛不如饭一
无心道人此还是拣择不拣择若辨得出许上座斋
僧有分即可于无阴阳地上无影树下支无底锅炊
无米饭煮无齑羹接纳十方一任千足万足个个皆
是三头六臂巨口刚牙吞吐佛魔纵横自在若于此
辨不出须臾接人一粒米令他施主升都史陀天受
百千万亿劫如意快乐然后仗此因缘成等正觉只
怕犹有算帐者在上座微笑而已矣过三日遗此卷
不辞而往余寻书此语追赠之。

** 募茶疏

卢仝七碗千载共仰嘉名赵老一杯万古常沾法味
入口者双睛电掣濡唇者两腋风生昏沉魔闻风落
胆谁敢交锋疲倦鬼望影失魂岂能共战凤髓初生
滋润高山云雾鹊舌才吐宜藏深谷阴林天生瑞草
清香不让幽兰地长灵根奇味休言甘露消食如妙
剂醒酒似神丹如斯珍品堪以供佛供法供僧若此
募疏¶ 第 709a 页
清奇可以修福修慧修寿化无所化功行周乎法界
舍无所舍福德遍乎虚空拈来一叶生前觉树抽条
饮到三杯劫外昙花现瑞木侍者殷勤催化石童子
仔细烹煎施受勿分缁白莫论万般皆光明心地一
等是清净道场。

** 古攸报恩寺募藏经疏

南云之地青原南岳往来之咽喉自古佛法流通之
处拟当时云堂巨刹必星布乡城代异人非湮没失
考兹报恩寺亦古寺也荒废多󵊮有皮公乃笃厚之
士从病僧受优婆塞戒发心修复此寺约同去六兴
化二公建造观音大士阁请大藏经同食息其间顶
礼圆通大士博览大藏灵文共发耳根圆通同游菩
提智海请病僧一语为募疏乃为嘱曰三公之举乃
菩提妙行先坚固其心自利利人一切具足盖佛性
人人本有缘所习所染下劣故名众生众生假名佛
性真也如其日对观音妙像所习所染胜妙广大何
如日游法藏智海所薰所入光明智慧何如又一切
佛相菩提之光也一切法藏菩提之智也能助能施
之福菩提之行也能修能悟之心菩提之性也是则
三公此举无论募者施者修者悟者见者闻者同一
菩提心同一菩提愿同一菩提智同一菩提行同成
菩提道见闻随喜宜各欢喜踊跃圆成此菩提妙道
自性庄严也如肯信性分之所当为者应争前不可
后之。

** 匡山五乳寺募米疏

诸佛出世本为一大事因缘善知识传持亦唯佛心
印而已盖佛性人人本有非善知识无因发明若不
遇真善知识为天魔外道所惑虽本有佛性即转成
种种异类谁之过欤是师友不可不慎也而三界中
不可不知归向三宝于三宝中不可不知亲近真善
募疏¶ 第 709b 页
知识是为出世正因缘也憨山先师密乘佛嘱示生
末法真人天正眼真大善知识大扶宗教于 神宗
年间中兴曹溪疏通诸祖道脉不十年内而诸方上
堂说法者行脚山居真实参悟者不可数计谁知憨
山先师之力耶曹溪未整顿之前此道绝闻若亡也
而曹溪法源一开诸祖道场法脉贯通禅道乃有今
日之复兴天下不论缁素深得此道受用者谁之与
耶是则真善知识住世或出或处语默动静皆非已
有总为一切有情受用但受用者知之鲜矣匡山五
乳寺乃憨先师衣钵塔之处其法属奉塔精修多不
下山少涉外缘其常住未免淡薄大众亦多甘苦有
先师五世法孙慈彦虑常住空虚恐大众清苦难堪
自忘身心之劳为众募缘以为善知识护塔供奉胜
行普叩十方缁素高贤有见过者有闻名者或未见
未闻从今日始知者同发向上心念善知识饶益世
间心于自已受用中分减一升一斛于善知识功德
海中广积无量无边同结菩提之因共證菩提之果
行无虚设语不妄传请高明谛信争先施之。

** 募米疏

如来住世曾持钵于天上人间诸祖开山亦投疏于
高人达士一麦一麻共下菩提种子一粥一饭咸资
般若真光法轮未转食轮先转食轮即是法轮未修
佛道先修人道佛道不离人道菩萨子吃饭来个个
那非者个阿阇黎洗钵去头头总是一头举匙处粒
粒入口先知簸米时颗颗著眼莫错舟运肩挑大开
无穷宝藏车装背负同归常住珍乡斫松吹火饭熟
香遍十方敷坐同堂味足饱餐一切人人获真实功
德事事具满足神通法身周遍无坏无杂慧命圆成
同修同證欲佛乘早就宜法号先登。

** 德山乾明寺募藏经疏
募疏¶ 第 709c 页

德山旧称枉山为崇善卷之隐德而名善德山人从
略但呼德山自无相律师开为兰若次郡主雪公请
见性鉴大师补其居大弘禅道有雪峰岩头诸大老
从其门雪峰后出云门法眼二宗而慧灯已争明矣
此德山之名遍闻宇宙德山源于龙潭龙潭祖于天
皇天皇宗于石头头始青原原发于曹溪可谓源远
而流长也兹山自无相律师经始至无闻聪禅师相
传百代皆以自性而为庄严是秽土中一净土也此
山虽已经百代住持今称德山皆知惟鉴大师之名
又百代之后凡住持者非大解脱即闻见高远非闻
见高远即行德精严决无常品亦见山之灵无犹存
近闻有性天和尚久住此山金饰佛像而灵宗开士
接踵而至开士南京宁国府人年二十岁入此山今
六十有二重修大雄宝殿刱造毗卢精舍补砌垣墙
山门整顿僧行规矩钟鼓梵呗清闻远近俨然德山
主人常住于世开士有功于此山较之百代之间虚
其左亦不多数盖天下祖席甚多如此山绵远者亦
未多见是知开士非鉴大师化现而来即鉴大师所
使护持此山以为人天出世眼目不然何能住此山
中四十馀年只知有圣地可严不知有身心之累耶
第山中所应作者咸已作成昔宋米颠题宝藏二字
虚其名未见藏之所在昔我憨山先师同副宪冯公
游此见米迹可珍慨祖地而缺法藏欲补所有而未
有乃建宝藏阁于法堂之上嗣图藏经未果二哲人
已为先觉开士惜二大老之愿未成宝藏阁又为虚
设抑寻米迹之所留藏阁之所废难得其始末但耳
传藏经为蠹食狼籍前人收入佛脏中矣藏阁旧基
竟失所考开士欲克其成以填二大老之愿并壮祖
骨之灵又恐年老力微难以成就蕴之久矣甲戌冬
观衡特来礼鉴大师塔居开士右丈室每夜谈次唯
募疏¶ 第 710a 页
以藏经一事为语中骨脉但以老为虑因而劝之曰
身有老少性无童耄汝我为佛弟子但以性为主岂
可以幻身为虑耶大抵放下身心便能顿超佛地有
何生死有何老少岂不是大解脱岂不是大变化而
生死老少岂不是自性神通妙用耶开士闻其说欢
喜踊跃曰某甲方见真性方悟大道再不与老少去
来作障碍从今已去以庄严佛土为本分受用先以
藏经一事竟成愿以尽法界为无尽佛事衡喜其垂
老而明自心境界自愧拙守残病不能为开士一助
其成拣钵笼中只得旧衲一件以助其端普告檀门
有久信佛法者知祖地非自心外不待劝而应前有
未入佛法者见善亦应随喜各捐一滴世财共成大
海法藏有益事无益事高见自明有漏因无漏因达
人自鉴衡不敢多语聊就浮浅踪迹说此其馀山水
源流禅教同别幽旨又候高明发挥。

** 山西大同府白衣庵募造佛疏

世出世间惟佛乃究竟大事也夫造佛作佛学佛成
佛礼佛敬佛赞佛念佛总一佛心也金佛银佛铜佛
铁佛土佛木佛应佛报佛总一佛身也身似有相实
无所相心似有知实无所知无知即真知无相即真
相盖真相不异真知真知不异真相能所一如身心
皆等也禅人性宝原山西大同府人依本地白衣庵
披剃幼从师之南海遍参诸方知识回锡中途为旧
识相议晋地多铜像泥像佛而檀香像不多见既然
行脚一番游历大方岂可空手而归应造几尊香像
佛迎归本地供养一不虚行脚一番草鞋钱二令本
地诸上善人得瞻仰希有相好岂不是自利利人无
上妙行耶禅人之师踊跃身心募檀香一伯觔收于
旧识檀越愿造西方三圣护法二尊将欲开木其师
偶为风寒不调而逝禅人追慕师恩无可为报又念
募疏¶ 第 710b 页
师志未遂其成因遍叩檀门同兴佛事助银助米不
论多少佛因佛果速期圆成禅人成师志以报师恩
檀越发佛心而成佛果劝者施者等一佛道心也相
也无二菩提如欲速圆佛果愿请早注佛名真语实
语。

** 长干大报恩寺三藏殿募田疏

田之为物乃有生之大本诸有形神生命无不赖之
盖世出世法依报正报互相安立依报为正报依托
正报乃依报主持是正非依则不能生育依非正则
不能显扬又则依正亲疏之色为所缘之相分依正
摄持之识为能缘之见分若于所缘色香味触不起
分别不生憎爱其所缘境即一真法界妙真如性即
三谛一如乃大寂灭田也其能缘识名正遍知即烦
恼成菩提即三观一智实大般若命也若于所缘色
香味触分别取舍耽著留碍其所缘境即差别分相
浮尘幻化即生死海也其能缘识名颠倒想即清净
智化为烦恼贼也然色香味触之境本寂是一而正
倒在人分别不分别故有圣凡迷悟之殊耳如遇倒
想时不病人而病于境是所病亦不真也诸方丛林
之有田有因田能广作佛事接引众生护持道场究
竟常住因此发明自性成就慧身登无上觉者不可
以数知也此田之利益又何如哉有因田以生贪著
取舍不公至于恶骂捶打干犯王法致有破和合众
坏灭招提往往有之此田之害亦又何如哉盖田亦
一也成坏在人而不在田如不病人而病田之有无
此亦所见未至也佛初制比丘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凡夫比丘多不能活佛随开二食于辰午二时是佛
自制佛仍自开无乃随顺众生保持身命能增长菩
提非独贪生为事亦见法无定法明矣佛在世时尚
不可定至于末法又岂以定法为常法耶震旦诸道
募疏¶ 第 710c 页
场开山置田未必不是释迦化身未必不是坚固之
护念第法久自弊弊在人而不在法也金陵诸大刹
皆有供给庄田独三藏殿向以藏经板头钱资其众
需比末世道俭薄此一方便尚不足供日月况期年
乎主人皆符亦少年中白眉也举念募田摄持大众
以护装大师之塔良哉斯举因发扬其意以广其知
识成就如愿当名慧命田可也。

** 北京栴檀庵募造栴檀像佛疏

栴檀像佛者乃释迦佛像用栴檀造成故称栴檀像
佛非异释迦别佛之号也盖因如来升忉利天为母
说法数月未还时人间久不获瞻仰优填王阔思亦
切召三十二匠用栴檀香修佛之像以慰悬慕匠用
精工多次不成目犍连尊者以神力摄三十二匠升
忉利天谛观佛光相往返三次像乃始就观之仰之
俨然释迦佛在目如来住世灭后所造金银珍宝等
像甚多惟此居首此像亦可谓佛之分身亦可谓佛
之长子也及佛还复人间时合国王大臣长者居士
等遥空迎佛此像先往空中迎佛佛为摩顶记曰吾
灭后汝当代吾行化诸国佛灭后此像始自西域行
化渐至龟兹东至凉州次至长安次至江左次至淮
南次至江南北至汴京至宋高宗绍兴元年辛亥金
国太宗迎至燕京建水陆道场安奉悯忠寺次迎奉
积庆阁中次迎还燕宫内殿大元丁丑岁三月会内
殿火尚书石抹公迎于圣安寺至我朝嘉靖十七年
因寺回禄表闻于内奉迎于鹫峰寺至今一百六年
自优填王造像始成之岁至今二千六百馀载得瞻
仰礼敬发菩提心登无上觉者恒河沙之恒河沙未
足较其数之多少佛最后色身住世不过七十馀年
其像垂化以来二千六百馀载将来行化未知底止
如来说法四十馀年其年有限所说三藏十二部其
募疏¶ 第 711a 页
言诠亦有尽此像法身不说之说其义无量不论根
之大小观之仰之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
智其饶益普被恒遍亦不可以思议得也有云报化
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此像乃佛自性法身也如能观
察如来法身报化二身亦不外此如见一佛法身即
见诸佛法身有云十方三世佛同證一法身可證既
能礼敬诸佛法身诸佛报身化身亦得矣此像既是
诸佛法身亦是一切众生法身是瞻仰礼敬此像即
礼敬瞻仰人人自性法身也若视此像为目前之境
心外之相不惟昧却自性法身亦昧却诸佛法身亦
不见十方世界面目亦不见三世劫海面目是则瞻
仰此像者幸勿当面错过则不孤此栴檀像佛行化
之深慈也有禅人虑此像能从西域行化至我国亦
或从我国转化馀国设有此岂不我国顿失瞻仰欲
请欲迎恐不及再至故预依此像别造一像务求二
像无二像少栴檀像对佛之像不二于佛再像对此
像之像不二于此像是再像亦像佛之像也庶当来
见闻随喜瞻仰礼敬即亲见释迦老子真面目其功
德饶益不敢预为宣明如有心作佛成佛者不可不
勇于前而速其成也再像一成即自性法身光明遍
满亦可谓海印发光若谓此像是假相是外相又不
知何为真也身是真耶心是真耶菩提涅槃是真耶
如身心菩提涅槃不可言真则一切处俱非真也若
一切处无真可指则无不真也若然者像耶形耶假
耶真耶总不可名言岂容以真假内外分别戏论哉
又则所造之佛无拣金石土木皆自性之法身能造
之人乃金石土木之手眼妙慧又则造佛成佛礼佛
敬佛实则佛造佛成佛敬佛礼也有外此像佛别修
别證以为自佛真佛者佛则佛矣恐未极全佛也若
不以心境自他二其佛即为十方诸佛欢喜赞叹。
募疏¶ 第 711b 页

** 募三衣疏

居尘幻质全凭四事资生出世威仪须藉三衣具足
佛佛授受祖祖传持以有相之衣表无相之法以离
俗之众远居俗之身形迹既不混同心光自然超越
此如来制出世法服之本致也此衣持之者高出人
天服之者迥别魔外龙众一缕尊崇能免金翅鸟王
之难猎人片时假藉不为金毛狮子之伤黄梅密付
付无所付就中未有纤毫曹溪中止止无所止即今
何曾欠缺七斤方成十虚顿没一丝不挂万象齐彰
性相融通自它俱利出家者云鹤自适超方者衣食
随缘一丝一缕须植福于檀那一线一针不求安于
私已欲受诸佛净戒先乞三品法衣大发普遍慈悲
称为踊跃喜舍转有生之宝藏广无上之福田施者
受者功德无殊劝之造之解脱不二总之清净本然
相续诸佛慧命大概周遍法界圆成本有法身。

** 宝集林募拣骨普度引

有云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可得
是菩萨以众生为性命审矣然众生之苦通乎三界
四禅以上唯行苦三禅以下至六欲天通坏苦人道
坏苦苦苦兼之三途中多苦苦地狱中为苦苦之极
处非非想天为行苦之最清处又则行苦通乎三界
坏苦通下二界苦苦通人道并四恶趣总之三界有
情皆苦众生也缘此苦众生兴起大悲悲智圆明登
无上觉是则诸佛菩萨以众生为最胜福田能生诸
佛菩萨慧命也盖人道受生本是苦苦众生痴迷认
苦为乐一期所求称意顿忘有身之累及刀兵疾疫
饥馑到来方知为苦此亦苦苦中之坏苦也连年以
来刀兵疾疫饥馑聚于一时众生十分已去其半髑
髅与瓦砾交杂枯骨并草苴狼籍貂锦之身腐为蚁
壤金玉之躯戏于犬口行客难于措足达人何忍舒
募疏¶ 第 711c 页
观如斯惨境最动悲伤缘此苦因大兴悯念大观尽
是自家本体密照那非多劫亲缘此则正是菩萨性
命中之性命最胜痛惜兹有禅人幻愚乘菩萨愿广
菩提心观此不忍观之苦境悲此不胜悲之业因普
告十方诸大檀越欣增长菩提心者同垂接引共运
慈航虽未普遍诸方暂及耳目所到上至安庆下至
镇江沿江两岸阔之里许不分新旧胔骼髑髅均拾
细拣运归一处以火茶毗使本骨神识无执爱之迷
他物幽灵绝依附之想所依既失自觅生方共为启
建水陆普济大道场四十九昼夜一切白骨皆化为
大寂灭场诸有幽魂同登入普光明殿又则活骨易
于通达死骨难于开发此一方便乃拔苦之末后方
便此一妙行实度生之最胜妙行活骨佛视死骨佛
为自巳性命死骨佛恃活骨佛实自已神通死骨活
骨共一法身有漏无漏同登正觉四通八达还归清
净故乡南往北来仍蹈风光旧路度生至此十二类
生无有遗馀是谓究竟无上菩提是谓清净法界是
谓庄严净土自他无碍大解脱语不虚驰信当踊跃。

* 机缘

僧问久闻和尚常教人读楞严经是否师云是进云
如何是大佛顶师即低头示之进云与么则圣凡平
等因果一如去也师云汝未知大佛顶在进云师意
如何师云无汝见处进云既无见处低头何为师云
若有见处低头何为。

僧问如何是大佛顶师即举一足示之进云和尚莫
欺学人好师云岂敢欺汝僧复理前问师又以足示
之进云不会师云向后逢人切忌错举。

僧问和尚一生教人究首楞严如何是首楞严师云
杀人见血斩草除根进云与么则一切究竟去也师
云切忌随语生解复以偈示曰大道元无相言说本
募疏¶ 第 712a 页
是空。为君颠倒想。聊作耳边风。

僧问。如何是楞严意旨。师云。天不盖。地不载。进云。便
是究竟坚固否。师云。汝力大过天地。僧拟进语。师云。
盖覆了也。

僧问。何为佛子住持。师云。近山莫费柴。近河莫费水。

僧问。如何是佛子住持。师云。邻舍高打墙。亲戚远来
香。进云。只如向上还有事也无。师云。多栽松柏少栽
花。半种青篁半种茶。进云。请师别道。师云。博求不如
约守。

僧问。何为常住真心。师云。鼠粪尖。羊粪圆。进云。何为
妄想。师云。桃花红。李花白。

僧问。甚么人能用常住真心。师云。黧驽白牯。进云。甚
么人能用妄想。师云。诸佛菩萨。进云。为甚么诸佛菩
萨却不如黧驽白牯。师云。争怪得他。

僧问。如何是七处徵心的旨。师云。鞭牛归栏。进云。归
后如何。师云。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进云。既然如此。用
归作么。师云。汝与么好撞墙头。进云。如何见得。师云。
不唯墙头。一画也过不得。进云。恁么则某甲无问。和
尚无答也。师云。又是一头。

僧问。如何是返闻闻自性。师云。用返作么。进云。毕竟
如何是返闻闻自性。师击桌云。闻么。进云。闻。师云。是
返是顺。僧茫然。师云。病僧罪过。

僧问。如何是返闻闻自性。师云。手执金刚杵。击碎珊
瑚枝。进云。意旨如何。师云。谁将秦时镜。照破野狐精。

僧问。返闻闻自性。意旨如何。师云。螳螂推粪。蝼蚁寻
腥。进云。不会。师云。说个不会的道理来。僧拟答。师摇
手。僧有省。

僧问。楞严经中五种阴魔。如想阴魔云。男女二根即
是菩提涅槃真处。如是秽言。因什么也有人信受。师
云。地秽多生草。水清返无鱼。僧无语。师把住云。汝作
募疏¶ 第 712b 页
么生。速道。速道。僧云。和尚真善知识。能于非道通达
佛道。师拓开云。子般若根深。乃能悟入。善自护持。

僧问。如何是清净法身。师云。赤肉团。如何是圆满报
身。师云。六根具足。如何是千百亿化身。师云。四仪无
碍。进云。究竟如何。师云。衣食具足。逆顺随缘。进云。恁
么则佛法即在目前。师云。汝试指点著。进云。不会。师
云。莫妄语好。

郡伯六来王公一日坐间言及吉州道学。诸公一座
有谓天性无乎不在。有谓既天性无乎不在。如人生
背痈。溃烂不堪。此时天性又在甚么处。一座无语。众
问师。师云。背疮还觉痛么。王公云。自然觉痛。师云。天
性何在。公默肯。少选王公又问。不觉痛时如何。师云。
是谁不觉痛。诸公大悦。

玄印上座自金粟来。阅师语录。坐间云。观和尚长篇
短篇。只具活人剑。无有杀人刀。师微笑而已。又问。和
尚引圆觉经云。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不引唯除顿
觉人。并法不随顺。师亦微笑而已。一日舒运使同上
座茶话。诘论不已。上座向师云。我二人相打。和尚何
不一解围。师亦微笑而已。过后侍者问云。每见玄印
上座问和尚。因甚么只是笑而不答。师云。子曾读过
世书么。者云。也曾读过。师云。中庸曰。不怒而民威于
铁钺子。作么生会。者云。和尚元来杀人不用刀。师笑
云。低声。

僧问。诸方善知识棒喝交驰。和尚为什么不用。师云。
我不是善知识。进云。和尚又作么生。师展两手。僧拟
议。师云。糠里无油。棒之何益。

僧问。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曾问几人来。进云。
即今问和尚。师云。我实不知。唯病为事。僧罔措。

僧问。金粟惯用棒。博山非之。都是善知识。为什么举
措不一。师云。汝莫谤他好。进云。岂敢谤。师云。金粟博
募疏¶ 第 712c 页
山聻。僧无语。

给谏空空张居士访师坐次。问云。如何是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师指香炉云。此是福窑里的。

僧问。如何是毗卢师。师云。毗卢不如。进云。何以不如。
师云。若如怎敢为师。进云。究竟如何。师云。汝试亲近
看。

僧问。观音菩萨即今在什么处。师云。佯咳嗽作么。进
云。不会。师云。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

僧问。观音大士即今在什么处。师云。汝名什么。进云。
道足。师唤云。道足。僧应诺。师云。在什么处。僧有省。

僧问。观音菩萨即今在什么处。师云。菩萨且置。上座
即今在什么处。进云。现今亲觐和尚。师云。病僧不受
亲觐。进云。某甲何曾亲觐。师云。你那里学得者虚头
来。进云。和尚入海也洗不清。师云。为甚如此。进云。好
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师云。到也有些气息。

僧问。观音大士即今在什么处。师云。你瞒我不得。进
云。和尚还见某甲否。师曰。你瞒我不得。进云。某甲却
不会和尚意。师云。我瞒你不得。进云。积年老贼。师云。
我瞒你不得。

僧问。久闻和尚常教入参观音大士即今在什么处。
是否。师云。上座从那边来。进云。金粟。师云。金粟和尚
万福。进云。仗庇。师云。病僧无缘。未尝一面。进云。和尚
为什么不答某甲话。师云。上座适来问甚么。进云。大
士在什么处。师云。强将帐下岂有弱兵。

僧问。和尚是谁家儿孙。师云。临济。进云。临济儿孙多
是棒喝交驰。速如雷电。硬似刚铁。和尚为什么绵软
如泥。师云。好儿不住爷屋。

僧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师
云。子亲到五台。进云。到后如何。师云。取之无穷。用之
不竭。进云。如何是珠。师云。子亲见颛愚。进云。见后如
募疏¶ 第 713a 页
何。师云。供养也好。毁骂也好。进云。谢和尚慈悲。从后
再不敢向人前讨衣食。师云。你得何境界。进云。清风
明月。万古常閒。师云。也须亲證始得。僧便作礼。师云。
露也。

侍郎朱玉居士来参。问云。闻说西方黄金为地。若然。
此间土到西方。必贵过于金。师云。长者曾到西方否。
进云。不曾到。师云。也要到过一番。方好说贵贱。居士
默然。移时又问。闻师劝人念佛。何不劝人寻真我。师
云。佛非真我耶。进云。既是真我。无处不是。何必耑往
西方。师云。既然无处不是。何不一往西方。进云。不是
不往。在此亦是。师云。在彼又非耶。进云。虽彼此俱是。
我只愿在此。师云。好个真我。久坐成劳。

僧问。如何是宗。师云。摩腾初来。进云。如何是教。师云。
达磨后去。进云。来去意旨如何。师云。病僧今日失利。
进云。和尚为什么自作退屈。师云。对驴弹琴。

浮沤上座一日辞师云。音镐事和尚三年。有旧行脚
赐一件。以为后日信具。师云。病僧只有一顶破桦皮
帽子。不嫌收取去。镐云。就请桦皮帽看。师即举一足
示之。镐便礼谢。师复印以偈曰。禅人觅我旧行脚。只
有一顶桦皮帽。举足众前亲付汝。若阴若雨莫忘却。

僧问。求净土与修圆通是同是别。师指香炉云。是圆
通。是净土。进云。和尚也会作野狐精伎俩。师云。明眼
衲子。进云。和尚莫活埋人好。师云。伶俐不可使尽。进
云。和尚也要自重始得。师云。病僧罪过。

僧来参。作礼拜势。师将回礼。僧便高声一喝。师即就
位而坐。僧又喝。师掩耳视之。僧拂袖而去。师向侍者
云。几乎吓倒病僧。

法玺禅人来参。才作礼。师便问。病僧曾在洪都为汝
开关事。即今还记得么。进云。怎敢忘却。师云。汝试举
看。进云。西山红雨静。南浦白云多。师云。犹有窠臼在。
募疏¶ 第 713b 页
进云。昨离修水。今到云居。师云。还见个什么。进云。亲
见和尚。师云。要见病僧真面目始得。玺便震声一喝。
师笑云。又是诸方虾蟆气息。

僧问。婆子烧庵。且道具甚么手段。师云。诸供养中法
供养为最。进云。未审庵主过在什么处。师云。明鎗易
躲。暗箭难妨。

僧问。赵州自谓勘破婆子。未审什么处是他勘破的
意。师云。也是老不知羞。进云。请和尚为某甲说破。师
云。恐你到骂病僧。

僧问云。生时不知来处犹可。死不知去处大好愁人。
师云。上座即今在什么处。进云。某甲即今在和尚面
前。师云。病僧又在什么处。进云。和尚即今在某甲面
前。师云。是一处。是两处。僧有省。

僧问。一口气不来。未审向什么处去。师云。镜面明。镜
背暗。进云。某甲不会。师云。潮水还归海。僧拟议。师云。
参去。

僧问。一口气不来。不知向什么处去。师云。春到百花
香。黄莺啼柳上。僧有省。

僧问。今请和尚的确示某甲安身立命处。师起座笑
云。生一床。死一筐。进云。究竟如何。师云。草自青。土自
黄。进云。与么则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去也。师云。迷
在作么。

僧问。和尚百年后向什么处去。师云。凭上座送我到
什么处去。进云。某甲岂能送得和尚。师云。汝既送不
得我。我岂指示得汝。进云。某甲送得和尚。师云。你还
送到什么处去。进云。不是天堂。便是地狱。师云。劳子
太杀殷勤。

方融监院呈偈入方丈。有瓮里不走鳖之句。师阅过。
徵云。汝唤什么作瓮里鳖。融咄。师云。此莫是住山得
的么。融云。从来不欠少。师云。观音大士即今在什么
募疏¶ 第 713c 页
处。融云。家家门前雪满堆。师云。雪消后如何。融云。水
到渠成。师云。也不辜汝吃清粥澹饭。

法玺禅人一日入方丈。作礼云。谢师究竟。师云。得何
消息便与么道。玺云。从今不受和尚欺瞒。师云。一切
淆讹且置。你道观音大士即今在什么处。玺便直前
打师一掌。师即把住云。不要手忙脚乱。清楚道将一
句来。玺云。者老汉犹嫌少在。师云。者是古人用过的。
更须别道。玺便托开云。不与老汉说梦。师大悦。

云谷座主一日同师在苏溪柏桂园中伞下坐次。主
云。和尚号伞居。伞杷却在某甲手里。师笑云。拿得好。
次日同坐。又问云。和尚爱伞居。因什么伞杷又在某
甲手里。师云。公却过于殷勤。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捐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十卷计字一万一百九十七
 该银六两一钱八分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稚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 日楞严寺藏经坊附板)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
募疏¶ 第 71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