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自动笺注)
五分卷第十六(彌沙塞)
罽賓三藏佛陀
竺道生等譯
第三分初受戒法中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各各分部遊行
間,多有賢善受教誡者。
吾今獨往優為
欝鞞迦葉所,而開化之。
』諸比丘受教分部
而去,世尊便到迦葉所。
迦葉事一毒龍,著別
靜室無敢入者,唯除迦葉
佛故投暮往到其
所,求索寄止龍室中宿
答言:『甚不愛也,中
毒龍恐相害耳!
』佛言:『無苦,龍不害我
答言
若不畏者,隨意入宿
』佛即持草入室敷座
坐,作是念:『我當稍化龍身,使形如櫡,內於
鉢中,以調伏彼。
』適坐須臾,龍大瞋忿,身皆烟
出,佛亦出烟;龍舉身火然,佛亦舉身出火
二火俱盛,龍室炯然
「時迦葉諸弟子來
龍室悲歎言:『可惜
沙門不用我語,為龍所
害!
明旦佛以鉢盛龍而出,語迦葉言:『此鉢毒
龍,眾人所畏,今以降矣!
迦葉心念:『是大沙門
雖神,不如道真
世尊即以神力,如力士
伸臂頃,持龍著世界中間,還迦葉所。
迦葉
佛:『龍著何所
答言:『置世界中間
迦葉復念:
『是大沙門極神須臾之間持龍乃著世界
間!
雖然故,不如我已得阿羅漢道!』
迦葉白佛:『願大沙門住此,我自供養
』佛言:『汝
若能日日自來請我,當受汝請!
答言:『甚善!』
「去
迦葉不遠有一茂林,佛於中止,夜四天王
侍衛,并欲聽法
四天王光明,猶四火聚
迦葉夜起,見佛邊有似四大火聚不知何等
明日請佛,白言:『食具已辦,願見顧食!
』又問:『昨
此間有四光聚,似火而非,為是何等
』佛言:
昨夜四天王來下供養聽法,是其光耳!
迦葉
復念:『是大沙門極大威神,乃使四天王
供養
雖然故,不如我已得阿羅漢道!
』佛語
迦葉:『汝且前去,吾隨後到!
迦葉適去,佛如
屈伸臂頃,到閻浮提樹,取其果還,迦葉未至,
已在其坐。
迦葉後至,見佛問言:『我不從餘道
還,亦無經過處,不見沙門
沙門為復
何道來?
』佛言:『汝適去後,我至閻浮提樹,取
其果還,香美可食。
今以與汝,可試食之!
』迦
葉復念:『大沙門大神力,然不如我已得阿
羅漢道!』
「佛食已,還彼林中。
釋提桓因自下侍衛,并
聽法
帝釋光明遍照林中,倍四天王迦葉
夜見亦復不知何等光?
明日復來請佛,白
食已辦,并問光意。
佛言:『昨夜釋提桓因供養
聽法,是其光耳!
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
矣,乃使帝釋自來供養然不如我已得阿羅
漢道
』佛語迦葉:『汝且前去,吾隨後到。
迦葉
去,佛到閻浮提訶梨勒林,取其果還,迦
葉未至,已在其坐。
迦葉後至如上而問,佛言:
『汝適去後,我到閻浮提訶梨勒林,取其果
還。
香美可食,今以與汝,可試食之!
迦葉
如上念。
「佛食已,還彼林中。
娑婆世界主梵
天王自下侍衛,并欲聽法
梵王光明倍於帝
釋,迦葉夜見亦復不知何等光?
明日復來
請佛,白食已辦,并問光意。
佛言:『昨夜梵天王
來下供養聽法,是其光耳!
迦葉復念:『是大沙
門神則神矣,乃使梵王自來供養然不如我
已得阿羅漢道!
』佛語迦葉:『汝且前去,吾隨後
至。
迦葉適去,復到閻浮提邊阿摩勒林,取
其果還,餘如上說。
「佛食已,還彼林中。
爾時世尊須水澡洗,尼連
禪河自然曲流,經佛邊過,令佛得用
明日
葉復來請佛,白食已辦,見河曲流,即問:『誰曲
此流?
』佛言:『我昨須水,水自曲來!
迦葉復念:
『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發心念水,水為曲流;然
不如我已得阿羅漢道!
』佛語迦葉:『汝且前去,
隨後到。
迦葉適去,佛到俱耶尼,取彼牛乳
如上說。
「佛食已,還彼林中。
爾時有斯那婆羅門婢死,
棄衣塚間,佛取持還,念:『當於何浣?
』適發心時,
釋提桓因來下,以手指地,水出成池,白佛言:
『可於此浣!
』阿毘釋迦山神大石瓫,亦白
佛言:『可用浣之!
』復念:『我拄何物,用浣此衣?』
去池不遠有柯睺樹,其神曲枝令佛攀之。
浣衣竟,於虛空中曬。
迦葉明日復來請佛,白
食已辦,見浣衣事,皆以問佛。
佛具以答,迦
葉心念如前。
佛語迦葉:『汝且前去,吾隨後到。』
迦葉適去,佛到欝單越,取自然粳米,餘如上
說。
「佛食已,還彼林中。
爾時迦葉明日節會,念
言:『今不請佛,若眾人見者,必當捨我,競奉事
之!
』便止不請
佛即遙知,復到欝單越取食而
食。
過其日已,迦葉復來請佛,白食已辦,又問:
『佛昨不來,竟於何食?
』佛言:『汝昨節會,念言:「佛
來者眾人共見,必當捨我,競奉事之!
是故
到欝單越,取食而食。
迦葉復念:『是大沙門
神則神矣,乃知人念;然不如我已得阿羅漢
道!
於是佛與迦葉俱到其家,食已還彼林中。
爾時迦葉五百弟子皆共破薪,而斧不舉,以
事白師,師言:『恐大沙門所為,汝往問之!
』即以
問佛,佛問:『欲使舉不?
答言:『欲舉!
』佛言:『可去,斧
自當舉!
』既舉,復不肯下。
復以白師,師教問佛,
佛問:『欲使下不?
答言:『爾!
』佛言:『可去,斧自當下!』
既下,斧皆著薪,又不得舉
復以白師,師教
佛,佛問:『欲使舉不?
答言:『爾!
』佛言:『可去,自舉
得用
』即皆得用
復欲然火,火不肯然。
復以白
師,師教問佛,佛問:『欲使然不?
答言:『爾!
』佛言:
『可去,火自當然!
』火即自然
既然,復不肯滅。
以白師,師教問佛,佛問:『欲使滅不?
答言:『爾!
』佛
言:『可去,火自當滅!
』火即自滅。
復欲瀉水滅
炭,水住瓶中,終不肯出。
復以白師,師教
佛,佛言:『欲使出不?
答言:『爾!
』佛言:『可去,水自
當出
』水即自出
既出,復不肯止。
復以白師,師
教問佛,佛言:『欲使止不?
答言:『爾!
』佛言:『可去,
自當止!
』水即自止。
爾時黑雲大雨七日,佛
所住林,及迦葉家浩成一水
迦葉恐佛為水
所漂,乘船來視,乃見世尊在尼連禪河水上
經行
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水大
瀑漲,不為漂沒,乃方在上經行然不如我已
阿羅漢道!』
於是世尊飛昇虛空,告迦葉言:『汝非羅漢
虛妄自稱得道
迦葉白言:『實爾。
世尊
實爾。
世尊
』復白佛言:『願得於大沙門所,出家受具
足戒!
』佛言:『報汝弟子未?
答言:『未!
』佛言:『可先
報之!
迦葉受教,即還語弟子言:『汝等知不?
欲於大沙門所,淨修梵行。
汝等從我為善,不
隨意
』五百弟子同聲言:『我等見佛降龍,已
信心,但待師耳!
願皆隨從
於是師徒共往
佛所,白佛言:『我等師徒俱欲出家具足戒!』
佛言:『善來,比丘
具足戒,於我善說法律,能
一切苦,淨修梵行!
迦葉及五百弟子鬚髮
自墮袈裟著身鉢盂在手。
受戒已,以先
服事火之具,皆棄尼連禪河中,是為迦葉
五百弟子具足戒
迦葉二弟大名那提迦葉小名伽耶
葉。
大弟有三百弟子小弟有二百弟子,去兄
由旬,居在下流;見兄事火之具,隨水來下
恐兄為惡人所害,大水所漂。
二弟即將五百
弟子逆水而上,見兄師徒皆作沙門,怪而問
之:『何故如此
答言:『此道最勝,出要之無有
過者!
二弟及其五百弟子共議言:『我兄智
第一而今樂之此道必勝
皆當相與,同兄
出家
』即共詣佛,頂禮佛足,白佛言:『願與我等
出家具足戒
』佛言:『善來,比丘
乃至鉢盂
在手,亦如上說。
於是世尊作是念:『何處多有飲食臥具,於中
教誡此故梵志比丘僧?
伽耶山多有飲
食、臥具
』念已,將千比丘往到彼所,以三事
誡:一者神足教誡;二者、說法教誡;三者、教
勅教誡。
何謂神足教誡
神通中說
何謂
說法教誡
言:『比丘
當思是,不可思是!
當憶
念是,不憶念是!
當修是,當斷是,當依是行!』
何謂教勅教誡
言:『比丘
一切熾然
云何一切
熾然
熾然、色熾然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
受亦熾然,以何熾然
欲火熾然,瞋欲、癡欲熾
然;乃至意法,亦如是
弟子聞如是法,生
厭離無有染著,便得解脫
解脫智生,所作
已辦,梵行已立,不復受有!
說是法時,千比丘
漏盡心得解脫也!
爾時世尊作是念:『吾昔與瓶沙王要,得道度
之,今應詣彼!
』便與千比丘前後圍繞漸漸
行向王舍城
瓶沙王聞佛成道,度優為迦葉
兄弟三人及千弟子今來此邑,即勅國界
萬二千聚落一聚落出豪傑二人,出共迎佛。
八萬四千人象馬車,前後導從
爾時春末
月,熱已極盛眾人各念:『願得微陰
』時釋提桓
因知彼念,即化作雲蓋涼風微起。
自化為梵
天,著黃色衣,執七寶杖、七寶柄拂,離地一肘,
於佛前導
摩竭人欲當佛前,帝釋驅逐,悉
皆嫌之,而說偈言
「「『形如梵天像,
 執杖躡虛
 口宣柔軟語,
 是誰之給使
』」
「時釋提桓因以偈答言
「「『解說一切縛,
 最上調御士
 應供已善逝,
 我為彼給使
』」
「時瓶沙王作是念:『佛止宿處,我當即以此
施佛,立於精舍
』佛知其意,暮宿迦蘭陀竹園
于時大眾生疑念:『不知佛與優為迦葉,誰
弟子
』佛知眾念,便向優為迦葉而說偈言
「「『優為汝何見,
 而捨事火法?
 吾今親問汝,
 汝可如實答。
』」
優為迦葉以偈答言
「「『常貪於美味
 心馳聲色中,
 我見有斯垢,
 故捨事火業。
』」
爾時大眾雖聞佛與迦葉各說一偈,未悟義
旨,猶有疑慮
佛知眾心,復以偈問:
「「『五味人口
 聲色悅人心,
 汝見此為垢,
 於何得無
』」
優為迦葉復以偈答:
「「『我見休息道,
 一切無有著,
 不異可異
 於此捨火祠。
』」
爾時大眾雖重聞偈,猶懷猶豫
佛知其心,便
迦葉:『汝起扇佛!
』即受教起扇。
又語迦葉:『現
神變
』即復示種種神化分身百億,還合
為一;石壁皆過,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臥
中,如鳥飛翔;舉身炯然,烟若雲起;手捫日
月,平立至梵,自在無礙;或身上出水,身下火
然;或身上火然身下出水
然後來下稽首
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師
我是世尊弟子
如是三白已,語大眾言:『吾之
所知,下及神變,皆大師恩!
於是大眾始知迦
葉是佛弟子便於佛所,喜敬無量
諸佛常法
人心未轉,不為說法
佛知大眾既已喜敬,為
種種妙法示教利喜,及說佛常所說法:苦
集盡道。
瓶沙王及八萬四千人,即於坐上
離垢得法眼淨。
見法得果已,受三自歸及
五戒
於是瓶沙王稽首,請佛及僧明日中
食,佛默然受。
歡喜還宮,勅辦種種美饍,明旦
竹園敷座自出白:『食具已辦!
』佛與大眾
次而坐,王手自斟酌,歡喜無惓。
食已行水,在
一面立,白佛言:『今以此竹園奉上世尊
』佛言:
可以施僧,其福益多!
』王復白佛:『願垂納受
』佛
言:『但以施僧,我在僧中!
』王便受教,以施四方
僧;然後小床,於佛前坐。
為說隨喜呪願偈,
如為毘蘭若所說;說已,更為種種妙法,遣
還所住。
從坐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而退。
爾時世尊在羅閱祇竹園精舍,彼有一邑
那羅陀有故梵志名曰沙然,受學弟子
百五十。
門徒之中,有二高足,一名優波提
舍,二名拘律陀。
爾時頞鞞著衣持鉢入城
乞食顏色和悅諸根寂定衣服齊整,視地而
行。
優波提舍出遊遙見頞鞞威儀庠序,歎
未曾有,待至便問:『何所法像衣服反常
寧有
師宗,可得聞乎?
』頞鞞對曰:『瞿曇沙門是我大
師,我等所尊,從而受學
優波提舍言:『汝等大
師說何等法?
』頞鞞言:『我年幼稚,學日初淺,豈
能宣師廣大之義?
當為略說其要。
我師
所說法從緣生,亦從緣滅;一切諸法,空無有
主。
優波提舍聞已,心悟意解,得法眼淨,便
還所住,為拘律陀說所聞法。
拘律陀聞,亦離
塵垢得法眼淨,即問言:『如來遊化,今在何
住?
答言:『今在迦蘭陀竹園
』拘律陀言:『如來
我等師,便可共往,禮敬問訊
優波提舍言:『二
百五十弟子,師臨終時,囑吾等成就
豈可
不告,而獨去乎?
二人即往弟子所,語言:『我等
欲從瞿曇沙門修梵行,汝等各各隨意
樂。
』時二百五十弟子皆悉樂從二人便將弟
子俱詣竹園
世尊遙見,告諸比丘:『彼來二人
一名優波提舍二名拘律陀。
二人者,當
於我弟子中,為最上首智慧無量神足第一。』
須臾來到,佛為漸次說法布施持戒生天
論;訶欲不淨讚歎出離
即於坐上,漏盡意
解,皆前白佛:『願得出家,淨修梵行!
』佛言:『善來,
比丘
於我法中修行梵行,得盡苦源!
』即名出
家受具足戒。」
爾時世尊遊羅閱祇,欝鞞迦葉兄弟及千
弟子舍利弗、目揵連及二百五十弟子,皆出
家學道;羅閱祇諸豪貴族姓長者居士,亦皆
出家大眾圍繞集於彼國,而為說法
佛在王舍城
爾時世尊未教諸比丘和尚
阿闍梨
和尚阿闍梨故,威儀失節,著上
下衣,皆不如法不知淨、不淨事;不繫在前
不善諸根
聚落乞食,受不淨食;自手取
食,不從人受;人授食時,就彼手中抄撥而取;
手捻鉢緣,不擎鉢受;食時高聲亂語。
不信
佛法者,譏訶言:「此諸沙門甚於外道無有
儀,乃至高聲亂語!
沙門行,破沙門法!
其所
不經過處,皆得善利。」
復有一病比丘,無瞻視
者,由此命過
長老比丘聞,種種訶責以是
白佛
以是事集比丘僧,問諸比丘:「汝等實
爾不?
答言:「實爾。
世尊
佛種訶責言:「汝等云
散亂其心,行止坐臥皆不如法
」訶已,告諸
比丘:「若披著上下衣不如法乃至食時
聲亂語,皆突吉羅。
從今十利故,聽諸比丘
和尚!」
和尚自然生心愛念弟子如兒,弟子
自然生心重和尚如父,勤相教誡更相
難,則能增廣佛法使得久住
和尚法:應偏袒右肩,脫革屣胡跪兩手
和尚足,作是言:「我某甲,今求尊為和尚,尊
為我和尚,我樂尊為和尚依止,尊為和
尚故,得受具足戒
如是三求
和尚應答言:
「可爾!
教誡汝,汝莫放逸!」
弟子應承和尚
若不白和尚聚落,突吉
羅;若欲共餘比丘行,亦應白和尚
若不白、
若不聽而去,皆突吉羅。
若餘比丘呼共,亦
如是
若欲就餘比丘衣鉢革屣之屬,亦應
白;若不白、若白不聽而取,皆突吉羅。
欲與
比丘衣鉢,亦如是
若餘比丘欲為擔衣鉢
及為取,亦應白;若不白、若白不聽而輒作,皆
突吉羅。
若餘比丘請擔衣鉢及令取,亦如
是。
凡有所作,乃至剃頭若為人剃,皆應白。
大小便及用楊枝
若和尚麁惡罪,弟
子應勤作方便,令速除滅不作方便,突吉
羅。
僧應與和尚作別住、行摩那埵、
行本日、行阿浮訶那,弟子應懃作方便,求
僧速與作別乃至阿浮訶那;不懃作,突
吉羅。
若和尚出罪之日,弟子應為掃灑敷坐
辦舍羅籌、集僧、求羯磨比丘不爾,突吉羅。
僧與和尚訶責羯磨、驅出羯磨依止
羯磨、舉罪羯磨下意羯磨弟子應懃求僧
令莫作;若不求僧,突吉羅。
若僧必應作此諸
羯磨弟子應求違法若不求,突吉羅。
若和
尚病,弟子扶侍左右
若和尚有物,應白
取易隨病食、隨病藥;若和尚無物,自有應為
易;復自無,應為索。
又應朝暮為病和尚
說法和尚病未差,不得遊行不爾,突吉
羅。
若弟子犯麁惡罪,乃至病未差,和尚看視
亦應如是
爾時比丘一語授戒,言:「汝歸依佛!
」又有比
丘二語授戒,言:「汝歸依佛、歸依法!
」又有比丘
三語授戒言:「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以是
白佛,佛言:「不應一語、二語、三語授戒!」
又有比
作善比丘授戒,諸長老比丘訶責:「汝云
何如作善比丘授戒?
以是白佛,佛言:「不
作善比丘授戒!」
爾時比丘作是念:「但佛與比丘授戒,我等
亦得?
若得者,應云何授?
以是白佛,佛言:「今聽
汝等與比丘授戒,應作白四羯磨授。」
欲授
戒者,偏露右肩,脫革屣,禮僧,右膝著地,作是
白:「大德僧聽!
某甲,從某甲和尚具足戒
今從僧乞受具足戒
僧濟度我。
慈愍故!」
如是三白
眾中應一知法比丘,若上座、若上
座等,僧中白言:「大德僧聽!
某甲欲受具足
戒,某甲和尚
僧今與某甲具足戒,和
某甲
若僧時到僧忍聽。
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欲受具足戒某甲和尚
僧今與某
甲受具足戒和尚某甲
誰諸長老忍,默然
若不忍者,說。
第二第三如是
「僧已忍某甲
具足戒和尚某甲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
是持。」
時諸比丘便四人乃至九人,與一人
眾多人授具足戒
長老比丘訶責以是
白佛
佛言:「聽十眾具足戒
」諸比丘便以非
人、白衣、滅擯人、被舉人、自言人、不同見人、狂
人、散亂心人、病壞心人、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
沙彌尼足為十眾,授具足戒
以是白佛,佛言:
「應如法比丘十人,授具足戒。」
比丘授眠人、
醉人狂人散亂心人、病壞心人、異見具足
戒。
以是白佛,佛言:「不應授眠人乃至見人
具足戒
應如法十比丘,授如法具足戒。」
比丘以眠人、醉人狂人散亂心人、病壞心人為
和尚
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以此人為和尚!」
比丘復以二人乃至十人和尚
以是白佛
佛言:「應以一人和尚不應二人乃至
人!」
諸人欲受具足戒不能得集十如法
丘,作是念:「若佛聽我布薩時、自恣時、僧自
集時,受具足戒者,無如是苦!
以是白佛,佛言:
「聽因布薩時、自恣時、僧自集時,受具足戒。」
六群比丘與其和尚阿闍梨和合,便與
受戒作難
以是白佛,佛言:「受戒人若無難,
不應為生難;若為生難,突吉羅。」
復有諸比丘
以小似片事,強與受戒作難,或言似瞎,或
言以跛,見其短小便言未滿二十,或言父母
似未聽出家
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以小似片
事,與受戒作難;若作難,突吉羅。」
比丘
為作難,以是白佛,佛言:「若合和尚阿闍梨
意,應與受戒。」
復有諸比丘於界內,作別眾授戒。
以是白佛
佛言:「應出界外,白二羯磨作小界授戒。」
先應
比丘四方界相。
比丘白:「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所唱界相,今僧結作戒壇,共住、共
布薩、共得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如是。」
大德
僧聽!
某甲比丘所唱界相,今僧結作戒壇
共住、共布薩、共得施。
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
忍,說。
僧已結某甲比丘所唱界相作戒壇,共
住、共布薩、共得施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
持。」
比丘既結戒場,不捨而去。
以是白佛,佛
言:「應白二羯磨捨界而去。」
比丘白:「大德
聽!
此結界處,僧今捨是界。
若僧時到僧忍聽。
如是。」
大德僧聽!
此結界處,僧今捨是界。
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
僧已捨是界
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時諸比丘將欲
受戒人至受戒處,語上座言:「為作羯磨
答言
「我不誦羯磨
乃至下座亦如是不得受戒
以是白佛,佛言:「皆應誦羯磨,若十歲已後
誦,突吉羅。」
比丘將二欲受戒人至受戒處,
欲為受戒二人諍先不得為受。
以是白佛,佛
言:「先到受戒處者,應先與受戒;若二人俱到
年大者應先與受;若同年和尚大者,應先與
受;若和尚復同,應一時羯磨,先稱名者先受。
三人如是。」
優波離問佛:「餘事亦得羯磨
人不?
」佛言:「得!
」又問:「得與四人羯磨不?
」佛
言:「一切不得羯磨四人!」
比丘將欲受戒人至受戒處,欲為受戒,遇
賊被剝,殆死而還
比丘作是念:「若世尊
等於僧坊內立戒壇者,不遭此難。
以是
白佛,佛言:「今聽於僧坊內白羯磨結作受
戒場,應先白二羯磨僧坊界。」
一知法比丘
唱言:「大德僧聽!
一住處僧共住、共布薩、共
得施,先結此界今解。
若僧時到僧忍聽。
如是。」
大德僧聽!
一住處僧共住、共布薩、共
得施,先結此界今解。
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
忍者,說。
僧已解先所結界竟;僧忍,默然故。
如是持。」
僧坊界已,然後結戒場。
一比
丘唱戒壇四方相,更一比丘白二羯磨如上
說。
戒壇已,更結僧坊界。
應一比丘四方
界相,又唱除內地
更一比丘白:「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四方相及內地,今僧結作
大界,共住、共布薩、共得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如是。」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四方界相
及除內地,今僧結作大界,共住、共布薩、共得
施。
誰諸長老忍,默然若不忍者,說。
僧已結某
比丘四方相及內地,作僧大界,共
住、共布薩、共得施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
持。」
爾時一外道摩納,欲於正法中出家受
具足戒,到舍利弗所,白言:「與我出家具足
戒。
舍利弗不為受,如是遍至五百比丘所,皆
不與受,便啼哭還歸
佛以天眼觀見,問舍利
弗言:「此摩納何故哭啼而歸?
」具以事答。
又問:
「此人曾有一善言向諸比丘不?
答言:「有!
」又問:
有何善言
答言:「我先乞食,此人讚我言:『此沙
釋子善好有德,應與食。
』」佛言:「此恩應報,汝
可度之!
舍利弗受教,即與受具足戒
復有一
外道摩納,薄福乞食不能得,作是念:「沙門
乞食易得,病瘦醫藥人所樂與。
我今寧可
就彼出家具足戒
」念已,便到僧坊,白諸比
丘言:「與我出家具足戒
」諸比丘即與授
具足戒
薄福故,遇僧次請食斷,諸比丘語言
「汝可著持鉢乞食
答言:「大德
我畏乞食故,
佛法中出家;而今云何教我乞食
」諸長老
比丘呵責:「云何不能乞食人?
以是白佛,佛
言:「不應度此人,度者突吉羅。
若度人時,應先
問:『汝為何出家
若言飲食故,不應度;若
言為求善法,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者,此應
度。
若授具足戒時,應先為說四依:『依糞掃衣、
乞食依樹下坐、依殘棄藥,能盡壽依此四
事不?
若言能,應為授;若言不能,不應為
授。」
大長婆羅門厭患世間,作是念:「沙
釋子等行正法廣修梵行,於彼出家得盡
苦際
」念已,即到僧坊,求出家具足戒
諸比
丘言:「如來應供、等正覺四依,汝若能盡壽
依此,當與汝出家具足戒
婆羅門言:「云
何為四依
」諸比丘即為說。
婆羅門言:「此四依
世所薄賤,我等不能依此!
復言:「若大德先
與我授具足戒然後說者,我不獲已,或能行
之!
於是還歸
比丘念言:「佛若聽我等受
具足戒已,然後為說四依者,不使此人於佛
法退。
以是白佛,佛言:「聽受具足戒已,然後
四依。」
爾時比丘具足戒已,在前還歸,新受戒
人於後,見昔私通婬女
婬女言:「汝不能生活
故入道耶?
答言:「我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欲
盡苦源故,於此中等正法廣修梵行
」彼女
復言:「若如汝語,交會無期,今可共我作最後
行欲!
」即共行之,際暮乃還。
比丘問:「汝何故
住後
」彼以實答,諸比丘便驅出,言:「汝出去,汝
滅去!
比丘法中,若行此事,非沙門、非釋種子!」
比丘聞,悶絕躄地,作是言:「若受戒時語
者,正使失命,豈當犯此!
」諸比丘以是白佛,佛
言:「受具足戒竟,便應為說十二法、四墮法、四
喻法、四依法。」
爾時佛未聽諸比丘阿闍梨諸比丘和尚
喪,以無和尚阿闍梨故,披著上下衣不如法
乃至食時亂語,皆如上說。
長老比丘以是
白佛,佛言:「從今十利故,聽諸比丘阿闍
。」
阿闍梨自然生心弟子如兒,弟子自然
生心阿闍梨如父,事事和尚中說
佛既
聽有阿闍梨不知有幾種阿闍梨以是白佛
佛言:「有五種阿闍梨出家阿闍梨教授阿闍
羯磨阿闍梨受經阿闍梨依止阿闍梨。」
比丘不知云何出家乃至依止阿闍梨
以是白佛,佛言:「始度受沙彌戒,是名出家
闍梨;受具足戒時,教威儀法,是名教授阿闍
;受具足戒時,為作羯磨,是名羯磨阿闍梨
受經乃至一日誦,是名受經阿闍梨;乃
依止一宿,是名依止阿闍梨。」
佛既聽有
依止阿闍梨,便依止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
沙彌尼狂心亂心、病壞心人、被舉人、滅擯人、異
處住人、別住人、行摩那埵人、行本日人、應出罪
人、自言人、多人語人、諸羯磨人。
以是白佛,佛
言:「不聽依止如上諸人
唯聽依止如法
丘。」
此中有成依止,有不成依止有成與依
止,有不成依止有成依止,有不成受依
止。
不成依止者:若比丘比丘尼依止
若從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乃至羯磨人乞
依止,是名不成依止
若從如法比丘乞依
止,而不作是語:「我某甲,今求尊依止,尊為我
依止,我依止尊住。
尊當教誡我,我當受尊
教誡
」是亦不成依止
成乞依止者:從如法
比丘如上乞,是名成乞依止
不成依止者: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
彌尼,乃至羯磨人,與比丘依止,是名不成
依止
若於如法比丘如法乞竟,彼不語言
「汝莫放逸
」是亦不成依止
是名不成與依
止。
成與依止者:於如法比丘如法乞竟,彼言:
「汝莫放逸
」是名成與依止
不成依止者:若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乃至羯磨人受依止,皆不名
依止
若於如法比丘不作如上語:「我某甲
今求尊依止乃至我當受教誡。
」亦不成
依止
是名不成依止
成受依止者:於
法比丘如上語:「我某甲,今求尊依止,乃
至我當受尊教誡
」是名成受依止
爾時諸比
丘便隔壁障受依止,或不恭敬覆頭、覆肩、著
革屣坐臥依止
長老比丘以是白佛,佛
言:「應偏袒右肩、脫革屣胡跪合掌面前
如上語:『我某甲,今求尊依止乃至我當受尊
教誡
』」
爾時六群比丘敬和尚阿闍梨,不敬戒,諸
比丘亦有効者。
長老比丘以是白佛
六群及諸比丘:「汝等實爾不?
答言:「實爾。
尊!
佛種訶責:「汝等愚癡
云何不敬師、不敬
戒?
」訶已,告諸比丘:「從今比丘若敬和尚
阿闍梨,不敬戒,突吉羅。」
比丘猶有不敬者,
以是白佛,佛言:「應作不共語法!」
比丘便與
作盡形壽不共語法,亦不相見,或驅出所住;
亦與癡比丘無罪比丘,作不共語法;復不語
其罪,作不共語法
以是白佛,佛言:「不應盡壽
與不敬和尚阿闍梨者,作不共語法癡人、無
罪人不應與作不共語法;亦不應不語其罪,
不共語法。」
不共語有五種一者語言:「汝莫共我語!
」二者、
「汝有所作莫白我!
」三者、「莫入我房!
」四者、「莫捉
衣鉢及助我作眾事
」五者、「莫來見我!」
諸比
丘便以小事,作不共語法
以是白佛,佛言:「不
應以小事不共語法若弟子成五事,師
應與作不共語法:於師無慚無愧不敬、不愛、
供養,是為五事
無此五事不應為作不共
語法。」
有諸比丘既與弟子不共語法還復
共語、共住,弟子倍更憍慢
以是白佛,佛言:「不
應作不共語竟,復還共語
我不欲令彼失
依止故,作不共語;為調伏休息,向泥洹故作
不共語法若還共語,突吉羅。」
復有諸比丘
弟子不共語法,餘比丘輒與共語弟子
此倍慢於師。
以是白佛,佛言:「不應他與弟子
不共語法,而共語。」
佛既不聽他人與共語,
便以此還俗作外道。
以是白佛,佛言:「若
欲教彼悔過於師者,聽得共語。」
時有師與弟
子作不共語弟子不肯悔過
以是白佛,佛言:
不應悔過
應作如是悔過偏袒右肩右膝
著地,以兩手捧師足,極自卑下,白言:『我小,我
癡!
不敢復作
』」
爾時有師不受弟子悔過
白佛,佛言:「若還慚愧敬愛供養,不應不
悔過;受悔過者,罪則除滅。」
爾時復有諸師不知子犯戒、不犯戒不知
悔過、不悔過;見弟子犯戒,不教訶。
以是白佛
佛言:「師應知弟子犯戒、不犯戒悔過、不悔過
犯戒應教訶。
若不知、不教訶,突吉羅。」
爾時常住比丘不禮來去比丘來去比丘
不禮常住比丘常住比丘亦不相禮
一比
丘到一住處,不禮比丘
比丘問言:「從何
處來?
答言:「某處來。
」諸比丘言:「當知汝住處
比丘,皆如此憍慢,我等不應共住。
以是白佛
佛言:「應盡禮
若不禮,突吉羅。」
復有諸比丘
隔壁障禮、或遙禮,或臥,口言:「和南
」或直舉
手、或小低頭
長老比丘種種訶責以是
佛,佛言:「不應如是禮!
一心恭敬,脫革屣
偏袒右肩兩膝著地,接足而禮。」
比丘
一禮諸比丘,便失伴。
以是白佛,佛言:「但禮師,
總禮餘人而去。」
爾時優波斯那比丘二歲,將一歲弟子到佛
所,頭面禮足却坐一面
弟子後次禮佛衣囊
墮佛膝上
佛問優波斯那:「此是誰弟子
答言
「是我弟子!
」佛問:「汝幾歲
」答:「我二歲
」又問弟
幾歲答言:「一歲
佛種訶責:「汝所作非法
云何自未離乳,而便乳人
」訶已,告諸比丘:「不
一歲乃至九歲授人具足戒十歲如法,然
後得授。
未滿十歲不如法授人具足戒
突吉羅。
九歲猶應依止他。」
五分卷第十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