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自动笺注)
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五
長水沙門懷遠
二明行方便一總前文
△答最初方便竟者約
解論方便竟也。
▲二敘今來意此下約行論方便
圓覺中信解真證為本起因文殊章次則依解
修行隨根證入即普賢也下十章經正同此下經文
也然彼有三根通明觀行上根修證次別明觀行
中根修證後道加行下根修證斯皆被圓機也若
尋今經亦有斯三何則如前七處徵心破心破見及
十八界七大性等皆了本空元如來藏四性
無生上根利智入心成觀即會藏心苟或於茲
未入更須此下別明止觀(觀音觀門)等被之方入得非
根耶次後建立壇場六時行道誦持神呪等正助相
兼即下根也今論即解之行不別而別即中根也然
更復前所明解未必全解行在其中今所明行
單行解亦兼之但約旁正以分經也。
初經家總敘。
輕安者今阿難疑消心懌似得支林
功德故也喜悟藏心即喜極流涕恨無行法即傷
歎故成悲也。
▲二阿難別歎。
方便梵云漚和俱
舍羅此云善權方便善巧方便提擕獎導生死
暗冥故云引沈冥胡云摩尼此云如意
賑給
賑惠貧乏給濟孤獨也。
△永覆無明無始至今
無明不遇如來孰由開曉
▲初正敘。
含育者性
十界故曰含能隨緣變造十界事法故曰育。
△彰
得失者巳悟為得未修為失。
▲二喻顯。
天王即天
子也春秋時周室衰弱諸候僣濫稱王仲尼正名
周為天子王以別之也。
二正修路
△本發心路
者本時發心所修之行是趣涅槃之道路
△得陀羅
尼即請一心三觀故曰總持
△入佛知見一心
諦之理眼智開發故云知見
經家敘意
△未自在不達一法界妙止觀修名
自在未入初住名未自在
二舉許宣
△二決定
三世諸佛決定須修止觀二法無上果也。
▲疏
初略示經意
真如觀者實相觀也占察經中明二
觀法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實相觀理唯
歷事理則唯達法性更無餘途從事則專照起
四運叵得亦名本末相映事理不二經首楞嚴
定體九界即是佛界名事究竟然必含二種觀法
如今直觀三諦清淨本然周徧法界即唯達法性
更無餘途即實相觀歷三科七大四生推撿無生
方顯藏性即唯識觀專照起心四性得也二種
觀法皆是圓修但發軫異分二種也今觀如來藏
體清淨本周徧法界云真如觀也然復應知止
觀通于大小權實若在今經即是頓止觀仍通五
初心雖則雙學未能相即名為隨順名字止觀
修成法爾相即名為俱運即觀而止即一止三止
全止為觀即一觀三觀非三而三體即一故不一
而一三義宛然三一互融方成一妙止觀止止
無法而不寂以觀觀昏則無昏而不朗斯止觀
即是觀行相似止觀若眼智開諦觀一如法界
朗名真三昧即前云我以不生不滅如來藏下云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此分
究竟止觀也。
一切依賴一切諸佛皆以止
觀而成正覺也下云過諸如來斯門巳成就(云云)。
▲初止。
△起隨順行者了法皆空起無相行順寂滅
因心果心悉無相故向理心絕是相皆泯也如眾
器入於炎爐混而為一也。
△止一切境界唯心
外更無一法得也
奢摩他止結云觀者顯即
觀之止也然止觀俱以觀結者蓋顯旁正也天台
斷惑之時觀慧為正止但旁助永嘉惺惺為正寂
寂為旁皆此義也。
▲二。
△觀煩惱根元者欲要斷除
先須識知分齊一一明白方能破斷如人捉賊須知
賊之居處面貌等方可捉獲
初標義勸。
因地發心者即最初行所依心初起
覺悟智也起信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
不起制令此心成不生滅與果相應也。
▲二約義
顯非。
普賢觀者即觀普賢菩薩法經也既云因
皆是實相豈得生滅為因心耶。
初舉喻總彰生滅
疏妄心如器等即暗立比量
應云妄心是有法定壞滅宗因以是因緣
作性故同喻如器世間異喻如虗空云真是有
法定壞滅故為宗因非所作性故同喻如虗空
異喻如器界非所作故壞滅然今云空壞滅
且約一期不隨物有凋變故也如下一人真歸
十方虗空悉皆消殞即非究竟不壞也。
▲初示其
濁因。
△堅相為地者髮毛爪齒皮肉筋骨等。
四纏
者經云二上二下即交纏由此四大交纏故分一
真成六根也。
△為覺者鼻舌身也。
△為察即意根也。
▲二喻其濁相。
真妄性相違背真本清淨
無相故妄唯染汙相差別故。
初劫濁。
△汝見虗空者見即妄見虗空即無明徧迷
法界所成也。
成住壞空各二十增減十歲時百
年增一年至人壽八萬歲從百年一年至人
十歲一增減(云云)意云雖長亦不離時分所攝。
非劫末之劫濁者揀異三災時劫濁也尋常所論
見以五利為體煩惱以五鈍為體眾生覽見慢果
報立其假名也命以連持一期色心為體催年促
曰命劫但四濁聚在其時名劫經云劫濁亂眾生
垢重今此但取妄初起時名為劫濁即業轉也。
▲二
見濁。
摶聚也依六觸因緣六受境有違順等別
故一一受有苦樂不同四大本非留礙見聞
知擁令留礙妄見本非六根四大見聞
覺知由此交織諸相炳然見境領納故云見濁四
形相者色香味觸也。
▲三煩惱濁。
憶識誦習
意識三世境也能分別識性見聞覺知所發故
云性知見分別相從六塵現故曰容現六塵
六塵無所憶識誦習之相故曰離塵無相見聞
知無能憶識誦習之性故曰離覺無性
六識分別
三世徧緣者意識能緣三世依正之境復能執受憶
過去境即獨散意識緣落謝塵。
△識現在塵即明了
意識隨前五所取緣現量境。
誦習未來未形
事預思念也即獨敬意比量想像所取之境亦有
六想擾亂真性煩惱濁前四麤即二障煩惱也。
四眾生濁行以遷流造作為性若以妄情所著唯惟
久住世間業行變移巡環諸界故曰遷流國土
△行
者六思思即業也業具善惡不動等別去動被業牽
住留但情執情業相參故云交織。
五命濁。
△元無
異性者總報之主唯一本識故云無異六塵隔別
聽爰分根塵異故識乃分離六塵境。
△性中相知
唯一本識為體故。
△用相背者眼唯了色且不別
聲等故曰背也。
△命是報法者由前世業法之所感
故遂有脩短之殊夫受身者由命煖識三不相離也
命即氣息風連不斷色心可久命不連色心
則變煖即遺體之色識即心主也。
同異失準者同
不定同用相背故異不定異性相知故。
△業繫苦相
者即果報相也由業繫縛妄識受苦樂報也。
初勸揀妄依真
△遠契者凡聖因果懸殊故云遠。
先當擇去生死根本生滅妄心生死圓滿
無生滅性常樂本然無生之心亦非遠求但了
一念即是藏性三千具足空假中離一念外更非
別有真心可得方是妙行之基也雖云擇去但能體
現前一念事理即即真修本此則體遠名擇也
▲初正示用心
△以湛旋者湛即定也旋即伏也以
定旋伏虗妄動亂之法成本真性故曰伏還元覺若
得此性為發覺即可修證取常樂果。
境界不生
見聞不起者若無境牽分別自息。
△由澄諸念等者
由定澄寂雜念慮則覺知妄識煩擾動亂動亂
寂靜妙慧自然發生故曰靜慧發生
△於中顯現
者於觀心中現也。
二舉喻貼釋。
一切變現者水
澄則萬像此鑒真證則現用自在寂而常照法爾如
然然亦兼觀行相似天台智者觀行位人於大蘇
道場了了見於靈山聽眾在日前但以出觀有間
故也。
△永斷無明之言通分真究竟真言永斷者
揀異伏惑未斷也。
初標義總勸。
△先止後觀法應如是者圓人雖則
觀俱運不別而別則止伏觀除法如是以止如縛
觀如殺賊故又初心學時未能相即法爾止先觀
後功之後自然照常俱然亦隨機其或昏沈多
者亦通先學於觀故知初學乍先乍後不妨大途但
期功成相即為要耳小乘亦說止觀齊修不應便是
圓頓。
無明發業分別無明也由無明故即發諸
業即十二有支中無明支也。
△愛取即貪惑也。
△六
能作者六雖通作第六正作前五助作。
第八
受者八為總報故受善惡報也又能納受善惡種子
故初正顯六根六塵煩惱本。
則不能知虗妄
塵者不知煩惱即便不知虗妄根塵以是
惱處故光明六入村落結賊所止
云何降伏
賊處不知云何捉獲
釋名辨相
眾生世間者眾法和合中生故曰眾
生即假名世間
器界即依報國土。
五陰即實法
世間
二簡位方定。
上下無位者指著上下莫非
皆是四方上下無別上下也。
△中無定方者四維
也維角也維在兩方相接之中間本無定位東南
維若以東方南方奪之即無維之正位可得其可定
準者唯四方也。
三反成功
宛轉十二者以世涉
方方方皆具三世三四即成十二也以方入世世世
皆具四方即四五亦成十二也亦可四三是結數意
云若三世涉於四方方方三世有四箇三
世故宛轉十二疏三初指古釋殻公資中金陵
有義釋又證真抄以方世相涉為一疊又十二中一
一皆十善成百二十為第二疊又一一善皆具性
相體力等十如是成千二百為第三疊又碼碯以兩
一圓釋之三明今意今云六根取境有千二百者
(六根取境不離三世四方一念之心三世具足)一念不過三世三世之境
不離四方由是世相任運世數有千二百以為
取境功能極數也今疏祇將筭法之喻為能表法
取境之數成千二百是所表也何故三變止千
二百耶以約三世變故也以輪迴之法不出三世
以世涉方既成十二即第一疊約圓數變第二世法
爾成百二十第三一變自然千二百國清慧光大
師以世涉方成十二次約每方三世各具九世謂過
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現在
未來未來過去未來現在未來未來三世既各具
九即每方三九成二十七世加本每三即每方各具
三十世四方成一百二十次每方三十世中一一各
九世成二百七十世加本三十每方即有三百四
方成一千二百一十百千出律歷志(云云)。
當為
千者現未也。
三顯異同彼約持經功德圓教
似位人因經之力有勝根用未發真故猶名肉眼
肉眼天眼用故大千內外彼有二釋一約三
安樂行有十善一善具十即成百善每善具十如
是即成一千又兼化他即有二千約如來室衣座各二
千即成六千二約一心十法界界皆有十如即成一
百六根即有六百約定莊嚴即千二百根根皆悉
定慧二嚴故各千二百也有優劣者顯其能盈能縮能
盈故千二不為多能縮故八百不為盈縮自在
可數局也今明凡夫取境虗妄功用故名功德然迷
成世間用悟成出世迷悟染淨雖殊皆本具故也
二約優劣別示初眼根前方明後方全暗左右
三分之二約疏注成圖令人易曉。
每方二百全每維
二五十見不見
子照左右
三分二合
三分二半以左
右各見二百五十
蓋經文略舉全
數故也。
▲二耳。
△動若邇遙者耳取動境似有近遠其實
遠近境使之然。
▲三鼻。
△闕中交者出時不能入入
不能出故闕一分
▲五身。
△合有違順離但捨受
故曰離一合雙。
六意
△默容者但北度生解也下
云意幽室見徧緣十方三世出世法故曰容容
即含攝也。
三性者偏計依他圓成實也或小三性
亦通。
三令簡圓根修證初總勸詳擇
△反窮流根者窮到
欲流之根本三諦妙理是流之根或即真義通
淺深根即唯究竟也。
六受用根者受領六塵造作
善惡之業也。
△誰合者須境與根合方覺知也鼻舌
身三並合中知眼耳意三是離知也。
△深即意根
業最深。
△淺即前五眼鼻身為不圓通據下文殊料
簡唯耳根圓通也。
二別功能
△織妄業流者
空見相織結成根塵虗妄業也。
△日劫相倍者圓
一日修習不圓一劫也。
▲三許為發明
△六
圓明者約本說元依一精明分六和合也。
△發
明者隨汝所欲之根我即為汝開發明示令汝軌則
修之上果也。
▲四須簡所以
△一一修行皆得圓
滿者妙智修之無不獲證何須簡擇下云順逆皆方
便。
自在慧者實相智也此智照無不真實不為
物拒故云自在申請阿難意問六根若實一體
合更有六根之異若六體云何入一餘皆解脫
況顯未亡法執
須陀洹此云逆流即初果斷八十
八使見惑也。
△見所斷者見道門中所斷也。
△修所
斷者修道門中所斷俱生惑也。
何況下正況自乘
根中修惑尚在況此根中根本無明分數量耶。
生住異滅即微細不達法界性謂六謂一即微
法執初破一。
履行也。
△奚何也。
三結
非一
六者一存六也。
△非六終一者亡六存一也一
六俱亡方為至說以圓常性中本非一六故曰終不
根元一元六或可意云不應非是一終是六亦
不可非是六終是一。
釋成
非一六者名約體俱非一六一以對
六而稱六亦待一而立一六相形名言罔息體則不
當是一是而亦一能六寂照同時擬議叵及。
執一聞說六根結又執六根一體性。
四流
一見二欲三有四無明。
△雖得六銷疏中三解初六
根雖亡一體實有次境空故六銷有故存一三惑
亡故六銷執理故猶一初眼。
△由明暗二種相形
妄見初起明暗未形斯約惑性冥具說也向下見
精映色方彰明暗之相也。
△粘者和合執著之義由
妄執動覺性發妄見也。
△見精即第八見分
細故曰精。
△色即第八相分由能見故境界妄現
由相織故結成六根
△覺明相雜者強覺影明也。
清淨四大者染中說淨也能照境發覺有增上勝力
非同染礙麤相故曰清淨
△眼體者眼謂勝義體即
浮塵勝義所依之體也。
浮根奔色者即勝義
浮塵中流趣奔色也。
舌根恬變即動靜也。
身根
疏二具八法者能造地水火風所造色香味觸然根
根皆具八法也。
意根疏以六根四句是作比量
成立意根亦是色法也以經文云根元且為清淨
大故云意是有法定色攝故宗因以是六根
中隨一攝故諸所攝根皆色法故同喻如前五根
五二具八法是色法故意根亦具八法應是色。
然此下總結初結由迷發現
有明明覺者本有
真明之明覺非滿慈所執之明覺也既執所明性明
即隱故云失彼精了云所立照性亡或可有明
明覺屬妄謂本有性明故妄執影明妄覺也六根
皆有照用故云發光。
三正示入一之門。
△隨拔一根者但於六根之中隨
一根繫著達見性海餘皆一時解脫不循塵境
脫粘也反照心性不起用故云內伏伏歸真元。
發本明曜者既能反照不巳即破無明三諦開發
光自顯也。
△曜性發明者理智俱發也。
△一脫圓消
一根見性諸根徧旋也。
初略標示
不由等者不逐緣生不由境起即本性
知見也疏意云不是前塵所起妄知見也。
△明不
循根者明顯發也此本性知見不從六根顯發但是
六根顯發明者性明也此性覺真明寄根發
也。
互相為用者根根皆具六用也。
▲二約人辨用。
四大淨色者修觀繫緣四禪四大淨色觀成從肉
眼處發也。
△言半頭大論得天人中第一
阿泥盧頭色界四大造色半頭清淨佛天四大
造色徧頭清淨為差別頭分也(云云)。
△見障內外
者障內障所有細色無不見也。
△為目連所降者
佛欲上天此龍吐黑雲霧隱三光以身繞須彌
七匝尾挑海水枕山目連化龍繞十四匝尾出
海外頭枕梵宮龍瞋雨金剛沙被目連變為輕輭
華又被化細身龍身內從眼出從耳入等鑽齧其
於是降伏
天堂來者張騫河源崑崙山
仙靈所居謂是天宮便謂此河從斯山出翻天
堂來。
無熱惱池者阿耨達池也此池在南瞻部洲
從中向北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次有香醉山於雪
山北香山南有池廣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滿
中於四面各出大河東殑伽河繞一匝流入東
海南信渡河西縛芻河北徙多河各流入海。
△既為
風質者主空之神如風之無形也亦可風字筆誤
云空質。
△隨其所主者所主空既無礙能主之神亦
無相也。
△久滅意根者巳斷見不起三界惑染故。
圓明了知圓明之性周徧了知一切境界不假
緣慮故曰不因心念
修意不同大乘作求功德
小乘作止息想。
△蓋染分者留淨分不斷要持種
也。
△修得即那律迦葉牛呞餘悉業報若約實說
人俱是發真。
▲二就法融體。
△內瑩發光自性
顯也。
如是浮塵者指有情世間器界即無情世
間。
變化相者無情類皆可變壞也念除即覺故
曰應念化成也。
疏斥謬解
無情不能起行者此不了萬法唯心
唯識正平等同一念念即全真豈有不成
理若謂不成何異待華結果
三舉事例顯。
△若令
急合等者雖急合其眼若以手摸一一了知是頭是
足等故知不可見在眼也或約二人一人急合
却眼並不見他人頭在何許足在那邊以手捫摸
一了知故云頭足一辯一辨者一一明辨也。
四指
妄結真。
△緣見因明緣生之見須因明不假
境為緣自性所發之見故曰不明自發
初舉果常住
常住不壞者簡權宗也彼說大圓
菩提皆是有為四智心品所成不能即理今皆常
住豈同彼耶。
△離倒圓成遠離徧計依他之倒執
即是圓成實性也。
三進退成疑。
循環進退
尋似環之不絕然終不見常心可得。
四結難求示。
蒙悋者蒙暗也悋鄙也易曰困蒙悋。
二問所以中。
△斥成矯亂者問聲問聞但隨言答
不決不體聲自有無聞性元無起滅故被斥成
矯亂也。
初破其執斷。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有或無者分
有聲無聲自是境之有無非是聞性有有無也。
誰知者者聞性若逐聲境將何為知知無聞性耶
若有知性知無聲境驗知聞不曾斷滅結斥垂勸。
聲聞無辨者於聲於聲不能甄別誰生滅不生滅
也。
一引人中睡人應無聞性者今舉睡人以驗聞性
不滅若作喻說須是睡人全無性可得也顯人
或睡或窹聞性不甞斷滅睡尚不曾暫無豈可寤時
却有斷滅耶。
▲二例死者
命光者命存則六根
照命謝則諸根閇塞又命在則息風恒起命謝即息
不連持故曰命光
三結迷倒
△不循所常者不
所有常住妙性也。
三結勸中。
△常光者本性智明顯也。
法眼者照十
界法皆實相也。
障翳般若智明不顯作暗
也(此下入第五經)。
初述巳猶迷生之與死不離無明故曰俱滅俱生。
隔日瘧者巳除我執好日除法執似發曰。
△全
無明者通指五住惑也即根本枝末總含故曰全
界。
二障見思煩惱障為界內見思亦名通惑所
知即界外見思根本無明亦名別惑也
名破煩
惱障者分破也尚有八十一品思惑
▲二請示結解
△免輪迴者二死輪迴也。
三有者細分二十五有
然有界內界外三有若秪斷界內與小不殊
初世摩頂
將來眼者眼能照了智能達俗證
真。
△手喻智頂喻理智會理無明即明諸妄咸泯
又頂喻無明欲破無明根結必須智照也。
▲二諸佛
放光
六種震動者表破六根也即動踊震起吼擊
搖颺不安名動[嶙-山+土]壠凹凸名踊隱隱有聲名震自下
昇高曰起砰(披莇切)磕(苦盍切)發響名吼打搏警物名
然各有三直動名動四天下動名徧動盡大千動名
等徧動餘皆傚此(云云)。
▲疏初正釋本文。
△諸佛標
示者即十方佛同說六根縛脫也。
△此佛釋成即釋
釋成其義也即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也。
▲二
問答
四度放光如來頂上百寶光光出生
千葉蓮華有化如來宣說神咒此說祕密首楞嚴破
登伽邪心
▲二從口放光表從說顯理云爾時世
尊從其面門種種光其光晃昱如百千日等三從
胷放表從心發見見即智也文云即時如來從胸萬
涌出寶光晃曜有百千色徧灌十方所有寶剎
諸如來頂等令十方如來却放寶光灌此佛頂表彼
此道齊也。
三同說結根。
△覺明初起者真覺妙明
初起迷妄之時也又強覺影明始起時也。
自在
脫等悟之成德也。
安樂樂德
解脫即我德我
自在為義。
寂靜淨德無煩垢染喧雜故。
△妙常即常德
氣動移等者氣寒則氷喻無明
九界氣煖則水喻智照故唯真濕即一性無差也。
五佛為釋通初雙標
△疏故云為縛者云當為名字
之誤耳。
△綺互相影者織綺之互現其紋也形必有
影形存于彼影現於此根塵有識必須根塵
云根識三同以真為源縛之與脫唯一六根故
云縛脫無二根塵識體本自空寂空中華初總顯
無性三莖之蘆交加而立故曰交蘆。
△喻根境識者
然有二義一外雖具相中間本空喻根境識從緣似
有體性元空。
▲二由三莖相依故得成立一莖若傾
餘皆不立以喻根境識三互相假待而立隨缺一緣
三皆不成何故得知蘆具三耶以根境不可
故知須以三莖為喻如雜阿含云摩訶狗絺羅告
舍利弗知者譬喻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
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等。
二別明縛
脫。
知見知者若於見聞覺知定執有見聞覺
知即生死本此則無同異熾然成異為物所轉故
於是中觀大觀不二門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
能體達見覺知本無見聞覺知可得即是涅槃此
則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歇即菩提勝淨明心周法
界等無明即明也不二門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
偈文標舉
相望五對者經云是名妙蓮華金剛
王寶覺偈中有長行無偈云迷即無明發明便解
脫即略長行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此則
涅槃是廣長行先說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後說相見
無性同於交蘆偈中先說中無實是故若交蘆
後說解結同所因聖凡無二路偈云解結同所因是
合長行云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流轉唯汝六根
非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
亦汝六根非他物即離也偈云結解同所因等即
長行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則涅槃
即顯。
初此量正破上二句一量有為下二一量破無
為意一真性中遮故三諦俱泯故有為無為悉皆
亡遣又破有為顯即俗之真破無為即真之俗不
二三諦圓融方為祕妙
疏三初略標示
△執為無為有體者若執有為
實有此不達法空即若不見般若則被般若縛若執
無為是實有即若人見般若亦被般若縛也。
二別
解文
真性有為空者此顯如來藏體本空有為之
法也。
△通第二量轉者真性之言貫下無為也量云
真性有為是有法(因明家〔積〕此為前陳)定元空故為宗(此名後陳應合
云空有為有為空名為諂宗也)因云從緣生故同喻如幻事然有
今古二合若於同下便合因云從緣生故諸從緣生
體即空故同喻如幻事此名今合若陳那前古
合即於喻後合云幻事從緣生事體空有為從
緣生有為體即空(云云)次量例知。
△標揀分明者既
真性即顯非是權小及外宗教中作如此說故不
相違也然準因明家說真比量宗上須離九過一現
相違如云是有非所聞性為宗(世間共許聲是所聞却云
非所聞性故相違也)二比量相違(缾本無常今却云常故相違也)三自相違
(如佛弟子空華是實有)四世間相違如說懷兔非月有世間
月中有兔今反言非有故相違五自語相違如云
我母是石女六能別不極成如佛弟子對數論立聲
有法滅壞宗(聲雖共許能別滅壞數論不許不極成)七所不極成如
入正理論數論師對佛弟子立我有法思為宗(思惟
共許我即不許小巳破我故也)八俱不成如勝論對佛弟子神我
法和合宗(神我合成佛弟子不許故)九相符極成如云有法
所聞宗人皆許故即符他也。
因有十四過(因須兩家共許方能成立未共許宗)一兩不成如云
是有無常宗因云眼所見故(彼此不許故)二隨一不成
佛弟子對勝論立聲無常宗因云所作性(此所作因〔亡〕者
雖許敵者不許)三猶預不成如疑煙是霧等(既不決定即不能生敵者智也)
四所不成(前陳有法是因所依性故)如勝論對經部師立虗空
有宗(經部不許虗空是實有故)五共不定(若立因於同異品上皆有名共不定)六
不共不定如立聲有法常宗云所聞性同喻如空
如缾(所聞性於同異品上俱無則不能成聲上常等義也)七同一分轉異
品徧轉如云有法非勤勇所發宗因無常性同
喻如電空異喻如缾(無常性於同品電上有空上無於異品缾上却徧有)八異
一分同品徧轉如云有法是勤勇所發宗因
無常性同喻缾異如電空(無常性於同品缾徧有於異品有空無)九
俱品一分轉如立聲常宗因云無質礙故同喻虗空
極微如缾樂(今無質礙同品空有微無於異品上樂欲有缾無)十決定相
如云聲是所聲性(但自成得常決定違於所作性無常宗)十一法自
相違(常無常相違)如聲常宗云所作性同喻如空(此由
不令云所作性故類宗成相違也)十二法差別相違(詮言自相詮言各自意許
名差別)如云眼等有法必為他受用宗因云積聚住
故喻如臥具(此數論佛弟子意欲成立神我是常能受用眼等根若立神我為有法以佛
弟子不許有神我即犯所別不極成故矯立云眼等為受用他即神我意許神我是實有積聚他用眼等是
役我無積聚明既不許後陳眼等有積聚即無同喻也以臥具是有積聚性故)十三有法
相違(此勝論師六句法第四名大有一是能有實德三法五頂弟子不信別有大有
體意云實德業便是能有豈更有大有此以有性非有性為相違)立云有性有法
非實有宗因云有一實故喻如同異性(意道唯有實等一實)十
有法差別相違(師見弟子不信離實法外有性不離一實因立作有緣性成
立有射意道有是境能牽生心性是所有心即有之性也其弟子由能違量云)有性有法
非有緣性宗因云有一實故喻如同異性(師意許性屬大有
子意道境當體是性此以有緣性非有緣性為相違)。
同喻五一能立法不成聲論對勝論立聲有法常
宗因無質礙故同喻如極微(極微雖常奈有質礙聲勝二師共許
無質礙故不成也)二所立法不成如云有法常宗因云無
質礙如覺(心心所法雖無質礙於所常宗不成心心所才生即滅故)三俱
不成如聲常宗無礙因同喻如缾(缾有質礙無常故於宗因不成)
四無合(無配合也)五倒合(若合云諸無常皆所依故即倒應云諸所作皆無常故即不倒)
異喻五一所立法不遣如云常宗異喻如微塵(微塵
是常於宗不遣也)二能立法不遣如立聲常宗無礙因異
如業(彼計業無質礙故於能成不遣)三俱不遣如云常宗無質
因異喻如空(空於宗不無常性於因不無無礙性)四不離(不離不相屬著義)如
云異喻如空見常性故有無㝵性(合云空若是常定非所作)五倒
如云諸無㝵性皆是常性(合云諸有常性見彼無礙大抵異喻離則先宗
後因)。
比量者藉立諸論主能立眾相而觀於義智也凡立量
前因後者將巳極成成未共許也緣此三十三過
起信記主備列在文而不解後學以為一家難文
故於彼論疏撮要略示之耳。
掌珍論中取為善
立者掌真論即清辯菩薩於佛滅後一千一百年中
南天竺中觀論及掌真論等於掌真立二比
量都為一偈半破有為菩提涅槃半破無為菩提
槃清辨與護法諍於勝義諦法然此比量護法
則有一分相符過以護法世俗勝義諦中皆許
亦空亦不空若清辨總立為空即符他亦空破得他
不空故有一分相符過也今經對一向有以
則非過也。
△先因等者應云無為無有不起似空
華然此一頌或但約性宗義消可亦言真性有為
者意云一真法界無明不了妄執所明從斯變生
有情無情一切有為之相斯有為法既是因緣假有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猶如幻事一般故曰緣生故
如幻。
無為無起滅等者意云一真性中菩提涅槃
皆如昨夢對有為強立無為之稱以不實故無無
可生可滅如同空華無起無滅病者妄見可耳。
顯過況破。
△言妄顯諸真者諸之也因言說破妄
顯之真亦即是妄以對待故故龍樹云若法為待
成是法還成待故妄與真同虗妄也。
△疏以是徧計
所緣境者既執實有即是徧計所執取故非正智冥
契也故圓覺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二頌
中間無實性者根境識三和合似有自性
無故茭蘆不實也。
△同所因者即六根能因
結解也或所因即一真性也。
△將何遣有者汝觀如
茭之性若有實體則可用無以遣之既無所遣之有
亦無能遣之無
三頌生起下文
入流即亡境照
性也下經云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
▲四頌無明
習氣
△三位者一是我愛執藏位即通一凡夫
七地菩薩破此位時斷滅異二相二善惡業果位
凡夫二乘菩薩造善惡因受異熟果三相執持
位通一切眾生乃至諸佛執持種子起現行故習氣
種子也。
五頌遣幻非幻。
不取不分別也。
△非
即真也若執有非幻即是存無也。
▲六頌讚法令
欣。
△妙蓮華者妙即法蓮華喻也妙者中道正觀不
二邊垢染蓮華開敷不染泥水又喻妙觀所顯
諸法實相永無九界之染似華開蓮現也。
△寶覺者
覺真空能破微細無明金剛之摧物妙假體虗
猶如幻事此三即絕待靈心觀泯相澄神觀起幻消
觀如配上三句一體而有三義三一微妙
首楞嚴定三智三諦也。
△超無學三義初則一念
不生便超因位直至果海次從然至覺時亦無自果
泯絕果相故名超
三亦即下顯速疾名超
對向者智冥理時也。
自在者於十界中得自在故。
熾盛熾盛智火
煩惱薪故。
端嚴諸根相好無邊故。
名稱者
大名聞徧法界故。
吉祥生時九龍吐水七步
乘蓮寶樹低枝金河輟浪。
尊貴十界中尊德無
過上。
初敘慶所聞
伽陀即孤起頌。
祇夜重頌
▲二
正陳疑意。
△結無前後者一念不了六根頓萌故無
前後
△解亦不倫者了之即真更何倫次
一結巾初問。
△涅槃僧此云內衣正云泥縛些(箇切)
那此云裙。
△攬七寶几者攬猶倚也。
劫波天即髑
髏天四天王太子所奉也。
△疊者布也汝曹曹輩
史記曰十餘曹循之云曹輩也意問初結可名為
第二三等何以亦名結耶
問答
六結亂名者既妄成六六用不同不可
亂也然此意顯六根既殊必有優劣欲依反本須選
圓根故茲問也。
△循顧本因者循歷也顧觀察也。
是非鋒起劉伯倫酒德頌陳說禮法是非鋒起
言如劍戟鋒刃相競逐而起也是非相敵若鋒刃
相競也意云知見立知六根妄隔是非對待於是
紛然知見無見一六俱亡恁時是非自然息矣。
二貼喻釋成如勞下舉喻。
△湛精明者即清明空也
或約喻指謂如空華之妄法從精明忽然
起也初二邊俱非。
△此勞同結者大地山河生死
槃等虗妄勞相恰同巾結之義又生死等同一無
妄結也右喻空者右則施為宛便若空之無礙也。
非同世間麤相因緣者如父母緣生水土為緣
生芽等。
△知其本因者知十界法皆以實相為因
一切因界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隨所緣出者隨
無明緣現九界隨教行緣現佛果云從聞思修入
三摩地
△非餘境界者皆實相也。
△皆了元由者一
切諸法唯心所現如來巳證故了法無難也。
就事問答
非謂六根相望非謂先解眼根
耳根等但為六根不能總解須先於一根修觀觀
斷故名次第若得一根解時餘根皆脫下云一根
反源六根解脫此正同天台止觀去釋就寸之義。
▲二約法合顯。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等者此是圓
一心三觀圓伏五住煩惱圓斷諸惑但是智力
厚薄任運落成前後故然師云秪由亡智親
致使迷成厚薄厚薄故強分三惑開六即名
淺深觀音觀門亦復如是
得人空者破見惑也。
△法解脫思惑也。
△俱空不生破無明也又對天
三惑謂人空空俗諦見思惑法解脫真諦
塵沙惑俱空不生空中諦破無明惑二引淨名貼釋
淨名是通相三觀荊溪云解雖虗通就觀除惑不
無前後今疏所引秪是空觀見思雖則一空
空假中亦空作意斷見從初至即除我想是
眾生假空從當起法想至是二皆空是體實法假
空從得是平等至空病亦空是體平等假空其餘二
更自有文。
△眾法合成此身者陰入法也。
即是
顛倒無法而起法想也。
不念內外者能念所念
生死名界內涅槃名界外二邊皆空故名平等
我等涅槃等者能起法想為我此我即空故云我等
涅槃為所想此所即空故云涅槃等。
乃至得是平
等者生死有為涅槃無為二法空無二相異名
平等平等亦空故名空病亦空也疏云三空即如
上所列之三空也。
次第觀者非別教次第是人
菩薩總相別相而觀也總相即但體三假皆如幻
化別相則分別眾生法平等一一無謬以作出假
方便
自然麤執先斷者此顯一心三觀圓修圓斷
不同通相作意次第斷也如浣衣之法心但祈淨任
運麤者先去也。
三廣引修證初述解申疑。
慧覺圓通者蒙佛開示
於一六義巳得智慧開覺通達無滯也。
▲二敘迷遇
佛。
飄零飄颺零落在生死之旅久背本性之鄉
也。
孤露者禮曰老而無子曰孤少而無父曰露。
何心何慮預佛天倫者我積劫何甞心念思慮希覬
為我兄今曰天然際會得為兄弟繫辭云天下何
思何慮。
三結願彰益。
△還同本悟者稟言達理
無妄若不曾迷故曰本悟然此通名字巳還疏約
分真有似太局(云云)。
△則與未聞等者未猶無也則
與無見聞覺知同也或可悟本常也雖則聞法與未
法時其性無別故曰有何差別迷悟性一故也
道成之言亦該四即(云云)。
四請示法門。
退藏
機者機即動也易曰機者動之微也吉凶先見
也即靜心受法也。
△冥授者望佛冥察我心而授與
法門也。
如來詢諸聖眾。
△從口生者從佛八音四辨言教
生也。
從法化生者因佛法革俗從真化凡成聖
也得佛法分者受佛氣分也。
總攝不離十八者七
大亦根境識如前說
初陳如三初遇佛獲悟屈(音泪)曰吒阿藍摩此云雞園
無憂王初信佛法時建此精舍
其先其先
也。
△三轉等如前說
妙音密圓者達音聲微密
圓妙常住周徧也。
音聲為上者了唯聲法門離聲
更無一法一切法趣聲也餘皆傚此。
二尼沙陀因觀微塵見塵實性故名塵性
△觀不淨
相者於依正生故作此觀對治多貪眾生作不
淨觀也此即九相謂脹想青瘀壞血塗漫膿爛噉散
骨燒等然有大小廣如禪波羅蜜中又如十相中不
觀身總有五種不淨如上如是觀巳即不計
尊貴恃巳凌他也。
一觀得道
白骨微塵者白
骨即九相中白骨觀也復折白骨歸空也。
△骨鏁
者觀一身眉間一點白骨漸至一身皆成白骨
即能對治形色顯色威儀貪等。
二重釋成
△真
善妙色者即三諦也真故非色善故即色故非色
非非三義一體如來藏
三香嚴童子香發智即以智定之莊嚴法身也。
童子者即證三德之後直至等覺皆名童子於三
法喜不生染愛如世童子一切女色無染故。
△宴晦者宴然安靜於晦夕之時也。
藥王梵云俾沙周羅那此云藥王昔名星光後於
尊者日藏所聞佛慧雪山勝藥供養眾僧願我
未來治眾生身心兩病舉世歡喜號曰藥王又於
藥於病得大自在了味法界故曰藥王將來成佛
淨眼時弟名曰電光見兄發菩提身心歡喜
以家中醍醐及諸上藥施僧及一切以上妙藥
上氣力亦聞上妙法藥故因是名為藥上將來成佛
名為淨藏
分別性用者知藥冷熱及病之所宜
用無虗也非有非金石草木等物上有也。
䟦陀
賢護賢善善能守護令妄不起妙觸
發明也。
中間安然中間之水安然無為從茲
實相也。
迦葉正云摩訶羯婆此云大龜人上修道
龜負仙圖而應之。
△名畢鉢羅樹名因禱此樹而
生也妻名婆陀其家千倍勝瓶沙王畏勝故唯有
百九十雙金牛犂最下細直百兩金以丁釘之
入地七尺不穿破身無價寶衣截為僧伽梨
奉佛此人頭陀少欲第一此人涅槃之後所有衣鉢
之餘貨賣秪直三錢時天帝釋以千兩黃金贖將上
天供養。
緣起如常者此紫金尼即昔為貧女捉得
金珠往鍛金師所打金貼佛二人發願願我世世
金色共為夫婦經出別緣者常說事火身有光明
吞飲日月云云(第五卷下)。
初那律樂見照明者深忍樂欲發於智明照了一實
境界無明暗故曰照明
金剛三昧首楞嚴定。
如意者亦云無貧過去因施辟支佛飯故得世世
無貧受如意樂。
△無滅者昔為獵師入佛鹿中以箭
排燈因果不亡今獲天眼
精真洞然者照窮實際
也即不以二相見諸淨土也。
二槃特。
百日一句者兄見其弟誦之不得乃謂
曰若不能何不還作白衣槃特聞巳詣祇桓門
泣佛問具答上事佛云成菩提由汝兄佛即以手牽
靜室令誦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誦
上口佛曰汝今年老唯誦一偈不足為奇須解其
所謂身口十觀其所起察其所滅由之生天
之入淵由之得道菩提自然因此心開羅漢果
蛇奴者母與奴私通走逃他國路中一子名路
邊生思鄉旋歸於路又生一子因斯名奴過去曾生
蛇中今得人身身猶似蛇又云禱蛇神以生也五百
弟子起經云我昔放猪軀令度水以繩繫口猪不
得喘中流皆死故招瞢暗。
數息者坐時鼻中息
出入若覺有聲曰風雖無聲若出入結滯不通名喘
不結滯而出入不細曰氣須是不聲不結不麤出
綿綿微微若存若亡資神安穩情抱悅豫方名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梵云安
鉢那云出息入息經云安之言生般之言滅即
生滅息也然有約息約心之異若以息為門則但通
行心四禪四空四無量十六特勝通明即世
禪若以心為門即用智慧反觀自性通行至法
念佛般舟覺意首楞嚴諸大三昧自性乃至
世間上上禪等今見息實相約心明矣。
三憍梵鉢提。
口業昔日年老喫食遲鈍云我
喫食牛噍草故招斯報此人為口相不善恐眾
譏笑損彼之福常居忉利天供養解律過於
離。
一味心地法門者達了所甞之味本不可得
甞之根從何而有能所既寂一味平等清淨相從
顯現
△滅心者心即性也能知味之性了不可得
也。
大論緣異者彼說因摘一莖數粒墜地五百
世作牛償他今雖人身猶作牛蹄牛呞之相也。
四畢陵。
△餘習者因過恒河水見流急云咄小婢
河神為之兩派神往佛佛懺謝合掌云小
婢莫瞋大眾笑之懺而更罵佛言本習如此無故
心。
△雖覺覺痛者雖覺即雖觀也雖觀能覺知所覺
痛也。
△覺清淨心者覺亦觀也。
△無痛痛覺者無所
覺痛及能覺痛之覺也。
△雙覺者兩觀也即能觀觀
慧也。
△疏痛覺之念者觀痛與覺之念也。
淨心
覺者即淨心之觀也。
能覺所覺者痛與知也。
△純
遺身唯一覺知無身得也能痛剌也。
須菩提
空生約法說則由心空性以空為行
故曰空生
△但空即小乘偏空也。
△性覺真空者畢
中空也。
解脫性空者於空無著也。
非所非盡
者能非所非俱泯藥病都亡也。
十八界舍利弗
三諦因緣生解者苦集滅三諦
根利故不說道諦也若約今經即圓三諦也。
△見覺
者體達眼成覺圓明也。
三智五眼如上說。
普賢梵云三滿多般刺囉此云普賢居眾伏之頂
極妙覺故稱普賢所修觀法備如普賢法經
三孫陀羅鼻識孫陀羅云艶艶即妻之美色也難
陀此云喜。
△兼妻為名者揀異放牛難陀是佛親弟
愛妻不肯出家佛氣食次如來鉢盛食奉
不接自送至祇桓遂令剃頭(云云)由散動故令
觀鼻識也。
猶在方便白相故。
△明圓滅漏者智
明圓發消滅諸漏也。
富樓那
△四辨者法義樂說也法者一切法
名字分別無滯分別三乘不壞法性義者諸法之義
了了通達一切義皆入實相辭者言說名字隨其
所應能令得解一切眾生殊方異類男女三世九世
諸教諸門聞者悉解樂說者能於一字一切字諸
亦然所說無不真實十二八萬隨根所樂而
為說之。
△隨說法淨等皆唯談實相名說法淨機緣
既淨能說之人智慧亦淨說法之人智既增惑轉消
心冞顯也。
五波離。
△疏蓋以初雖隨佛後方得度者通難也既
親隨侍佛合先得度何以先度五比丘耶答意云
初雖隨佛緣未熟如來知時知機後方得度
△身
寂滅大乘持戒身心等持也。
四儀即行住坐
臥也。
△二百五十即一千。
三聚即攝善法戒攝律
儀戒攝眾生戒。
七支即身殺盜婬口妄言綺語
惡罵一支三千合成二萬一千。
四分貪瞋癡
等分共成八萬四千也。
△性業者本是罪亦曰輪王
戒亦曰舊戒佛未出時王巳制故。
紀綱者網上大
繩曰綱綱舉則目整也。
六大目連意識
△尼拘即因禱此樹生也。
△木爪林
等亦皆約所禱神以立稱或因所居之而彰名也
云木爪癃因胷有疾以字也。
十方如來歎我神
力者因尋佛聲至不動佛國鉢緣眾疑故彼佛
示云此釋迦上足弟子神通第一(云云)。
火頭由觀欲火入道初門故云火頭。
二持地。
△造世界者即依報國土是眾生共業所造
故。
不相觸摩者既達平等唯一實相更無此彼之
相誰為相觸以心平一切平故。
多因王請者西
若人請得一人羅漢果即生梵天故多被王請
俱舍論主被王請入小果陳那菩薩在山放光被
按達羅王請證小果將循王文殊空中彈指告言
莫入小果當為佛法而演大乘從此造因明等大乘
論也。
三月光。
水性太陰也從海涌現故曰浮幢。
△十
徧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此十一切處皆有
故如作青想一切盡是於青然但自心假想爾經
舍利弗剃髮正身端坐衣覆于時有二
夜叉一名為害二名復害爾時復害語為害言我於
今日欲以拳打剃髮沙門為害云此有神德汝勿因
此受長夜時復害以惡熾盛故故拳打打巳地
現身陷入地獄云為害經舉同時逢者也。
△病
緣者凡夫得病十因緣一久坐二食不節三多
愁四疲極婬欲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
上風十制下風羅漢巳離此緣也。
一味流通
證唯水法門也。
瑠璃光於風了知本寂顯發智光平等理瑩
瑠璃故以名焉。
無量聲者因觀風見風實性周
無涯也。
遠山寶者唯須彌有斯寶也。
△欲顯無
動而觀動者動即不動方真平等。
△世動時者世是
遷流現在過未遷流不停故。
△令十方佛者令應作
合意云我既證得本覺十方如來所傳妙心無異
云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空藏心性空無積聚名空藏
△手執四大
寶珠者手即能觀智四珠四大四大明徹猶若
寶珠
△得大隨順十界機緣受化無逆又能現十
界身隨順機宜利益故。
十身一虗空身二智
三業四眾五國土六聲聞七緣覺八菩薩九如
十法界然不離報應也。
彌勒菩薩得無緣慈攝一切也又修慈心三昧
賢愚云國見象調象慈心因是為姓
唯遮境有識揀心無顯心不是無也一切諸法唯心
所現離心則無一切境界相若知心無法則馳
求自亡。
不從來者高下貴賤得失窮達唯識
定若分外求終無得理
△初即相無性即徧計也由
彼徧計徧計種種物此徧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次
自然即無依他依他起自性分別所生
△後
遠離前所執我法性圓成實性但於彼一切法
上遠離前來徧計之法即是圓成也。
勢至悲華經云我願世界觀世音無有異思
益云我投足震動大千魔宮殿名大勢至(勢力取世
不違其志故名世志)淨名疏云降制內外魔怨外道名得大勢
△疏不以間者無邪間隔也經云一心不亂
也(此下入第六經)。
五觀音。
△返聞真實證者返觀聞性悟真實相也意
顯餘聖所修多從權唯有此門始行便圓實
也今以觀音
最後說者凡有三義一以圓通義
正是方便宜故備顯修證之門廣演化儀之相也
二是慶說相繼意欲觀音說後即便慶讚以表正
觀音旁兼餘聖若於那律次說若不慶讚不彰觀音
最優若便慶讚後說聖應非故留後說即慶讚正
自然著矣三敕揀連環觀音說竟便敕文料簡
連綿相接無斷絕故也初遇佛稟教梵云阿縛盧
帝室伐羅此云觀自在唐三藏云觀不住有觀
不住空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沒於相心不能動
不能隨動隨不亂真可無礙智慧者矣斯全
就能觀得名觀世音能所合目也觀即能觀三觀
世音即所觀三種世間一切音聲妙智觀之無不
空假中也故云能所境智以立名天台能所
圓融有無兼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觀世音自
行功著化他必然十界之苦菩薩弘慈悉能普救
自行化他俱觀世音大悲云過成佛正法
如來授記經云未來彌陀處然此或權或實若
本若迹莫得而知也。
△皆其所師者所值佛所修觀
觀世音也。
無有一佛不以音聲群品者據本
說也縱有理行二經皆藉言教詮辨縱不因聲教
啟悟者亦由宿昔聞教為種爾然亦是約此土化
生佛佛皆以音聲故也下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
聞等。
二如教修觀。
△初於聞中者始聞言教也。
入流
不隨言教體言達理返觀聞性也。
△所入既寂者所
達之理本湛寂無前塵動二相可得故曰了
然不生。
△聞所聞盡者動靜無能動靜之性亦
盡盡之後不住思慧
△覺所覺空者即能覺
聞慧之覺亦無也所即聞慧覺思慧
△空覺極圓
者空是修慧覺思慧空盡思慧智冞顯故
極圓。
△空所空滅者能空修慧智所空思慧一時
都泯也此之三慧聞亡言達理思則言理俱亡修
則境智齊泯即證無生故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論位則聞是名字觀行觀音思修即相似觀音寂滅
現前即分真究竟觀音疏遠離為幻等者能遠心境
之離亦即是幻故須離也。
離遠離幻者能離遠離
之離亦即是幻亦須亡遣故曰亦復遠離
二心
心難者初證曰前究竟名為畢竟初證實相功難成
就證實之後無功用過難不生自然流入一切智
地也故摩訶止觀掇送行者但至初住耳。
△薩婆若
此云一切智
反照離緣反照聞性離能所緣也。
△挾空義說者意云雖三觀圓修就蕩著邊挾空義
說也。
初獲果德斷即法身智即報身恩即解脫應身自初
住去成就三身一切三法無不分顯。
自下現應皆
此二者以慈悲故現三十二應十四無畏令一切眾
生脫苦得樂然所現應不離真應二身真身冥作利
益即十四無畏應身顯作利益即三十二應。
二明妙用中初標舉
△聞熏聞修者以三昧力從於
聞根熏習修行故曰聞熏聞修。
△入國土者竪該三世
橫徧十方應身無量度脫眾生
湛然一切者由證
平等理能現身說法利益也。
▲初聖身。
△第十
重他受用身者仁王初地閻浮提王王百佛土
乃至十地四禪王王不可不可佛土
△現上
位身者菩薩因人是本下能現佛身是迹高若現三
乘身是本高迹菩薩菩薩是俱下佛是俱高。
獨覺
麟角三千界獨一而出似麟之頭唯
一角此觀華飛葉落覩外境之無常例內心之亦
若然既本稟教何云現身說法耶答始雖自覺
圓必假導成故不違也若值佛出則化火焚身入無
為界。
△資加二位者資粮外凡加行內凡。
三緣覺。
△緣斷勝性者十二因緣斷即證真性也。
流轉
滅如前說
△以集為初門者先觀無明即是以集諦
為首聲聞即苦諦為初門也十二因緣四諦也無
明行愛取有即集諦識名色等即苦諦能觀智即道
諦所證理即滅諦。
緣覺者緣即十二因緣聲教
覺悟智也。
四聲聞。
△縮觀觀四諦者此有漏
觀觀四諦謂初觀欲界苦集滅道四諦每諦各具四
行相(即十六行相辨上二界令)觀亦十六行相即成三十二行相
縮者漸觀漸縮令觀境狹也此在中忍位作七周減
緣十二四周減行初欲界苦諦下苦空無無我
上界亦然欲界集諦下集因緣生次
界集諦亦然欲界滅諦下滅靜妙離次上界
亦然欲界道諦下道如行出次上界然然
上界道諦但道如行三出之一行也此是一
周減一行如是漸減唯留欲界苦諦一緣(云云)。
見道十六心者此諦現觀中說十六心即八忍八智
所謂法智忍苦法智類智忍苦類智法智
法智類智忍集類智滅法知忍滅法智類智
忍滅類智法智忍道法智類智忍道類智此十
剎那欲界四諦每諦一忍一智上二界合觀
一忍一智至道時生一忍名十五心次生一智
名十六心滿見惑頓盡即證初果。
釋梵自在對。
出入禪支者出一入一次第而修
每禪皆有支林功德梵云忉利此翻三十三釋提桓
能為三十三天主故飜為能天帝夜摩亦云須炎
摩此云時分亦云妙善覩史陀云知足梵言須洹密
陀此云化樂即自在梵云婆舍跂提斯云他化自
在。
△樂自樂他者樂自即樂變天樂變化殊勝
樂事受用樂他即他化自在天樂變化受用
也。
▲二統攝鬼神對。
四王二部者東持國天王
黃金山所二部一名犍闥婆二名富單那南增
長天王居瑠璃山所薜茘鳩槃荼西惡眼天王
白銀山所毒龍毗舍闍北多聞天王水精
所領即夜羅剎制此鬼神不令惱人故稱護世
帝王臣佐對。
四輪金銀銅銕金輪王王四
天下乃至鐵輪王王一天下。
三皇五帝堯舜
諸王諸侯主也。
五官者殷時立司徒司馬司空
司士司寇
六官周時太宰司徒宗伯馬司
寇司空也。
▲二出家在家對。
五星即東歲星南熒
惑西太白北恒星中鎮星
五帝東方青帝靈威
[邱-丘+伯]南赤西白北黑中黃
大小尸羅菩薩聲聞
也。
三女童身對。
△曹慧姬者後漢時
女名照字慧姬嫁曹世叔十九寡居女誡八篇
於經藉漢明帝為馬后召入宮內授五經為后妃師
尊而不名但稱大家
天龍藥叉對。
乾闥婆尋香行即帝釋外樂
此神在七寶山忉利諸天意欲音樂即此人身
異相生即往作樂也。
▲二無酒疑神對。
△阿脩羅
亦云非天所行猜忌諂曲不正故曰非天。
△田蚊未
所出
△腹行即無足以腹而行也蛇蚓之類也。
三人非人雜類對。
△見佛受化者人中苦樂相均
故易受化度故佛秪於人中出世也。
△天之著樂樂
事所縈也四惡多苦不遑進修唯於人中樂人
人也。
十四無畏初聞聲離苦
△不自觀音者由我自能不
觀音返觀聞性故曰以觀觀者者下觀字即聞性
也。
△自既如是故令他觀皆得解脫又不自觀音
觀世音以楞嚴妙定觀照法界所有音聲從自
不他不共不無因有今略舉不自生一句以
後三句也由此四處推撿聲無生處唯照聞性本
法界故曰以觀觀者孤山云由我不自觀音者由
我亡塵合性也自既證性即起化他常觀十法界內
觀音聲之眾生故曰以觀觀者。
初三災惡國。
△知
見旋伏者由觀聞性冥真實理餘根亦旋故曰知見
伏下一處休復六用不成
△火不燒者知
照了火明耀今知見復故火不燒又見能現
瞋瞋則生火知見復故火自不生故使塵火不能
燒此並約根便宜說也然有三種火一果報二業
火三煩惱果報自地獄到初禪通三界經云燒
善根無過瞋恚煩惱始自凡夫終至圓教等覺
五住煩惱火也由菩薩力悉便得脫良由菩薩
平等法界凡有火者即是性火觀世音無有
異故得即念而三火頓亡也以火即法界無能燒所
燒故餘皆準此而知(云云)。
觀聽旋復者觀於聽根
亡塵復真也。
水能漂鼓有聲今既復真根塵俱泯
故逢水難即得免害然亦具三果報水至二禪餘同
上不說風灾者經家略也果報風至三禪餘亦同上
斷滅妄想者總舉諸根也由證平等即無自他
可得誰當受害
▲二鬼獄惡賊。
△性不能全者全暗
成明豈有暗可存耶。
羅剎可畏
鳩槃荼云大
形謂陰藏大也魘魅鬼。
毗舍遮云噉精氣亦云
顛狂鬼。
△富單那云臭餓鬼餓鬼中勝者。
△音性圓
銷者了聲性本無故曰圓銷。
觀聽反入者反觀聽
根證真實性也。
△離諸塵妄者根境俱寂也。
△滅音
圓聞者消滅音塵顯聞性也。
▲三三毒惡心。
△色
所不劫者隨塵取著則被色返照離塵欲從何起
純音無塵者證唯聲法門一切諸法悉趣於聲
也。
△銷塵旋明者體塵本空旋復明覺也。
三隨欲應求
△不動道場涉入世界者即寂而照也。
種性不斷佛種不斷也經云佛種緣起是故
一乘
△男表權男德剛健能幹事權幹事
故生男也經云智菩薩方便以為方便即權
智也。
女德坤儀者坤即地也地能柔和承受天陽
之氣資生萬物長養含育故表女德易曰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故以鏡智女德也。
四稱名獲福。
修法垂範自行他化也。
圓通
根者由從耳根圓通觀門契入一心三諦之理故得
一多理齊也。
△我一名號與彼眾名號無異者法
唯一應色則多故六十二等一法身也又六十二
洹偏菩薩一圓菩薩孤山云耳根此方最利故
受道之人極多餘聖不順此方故入者甚鮮故稱一
名敵六十二也然亦抑揚之道適時御物也。
誰人
不由戶者正顯從此得道也以順斯方機宜
三四不思議
△數有限者止三十二應十四無畏
然茲四不思所化之機亦不出此但顯能不思
無作妙用有若是也
▲初現形說法
△或慈或威
上法身法性具性善惡也。
△或定即結手是解
脫德或慧即說法是結目般若德爍迦羅此云堅固
▲二無畏眾生
△由我聞思脫出六塵者由聞思修
轉物不為境縛也。
△等悲者同體平等大悲
四所求隨欲疏通前對觀由修一心三觀得三
妙用也或可由即中故寂滅現前即空故十四無畏
即假故三十二應四不思議也。
初結答所問。
圓照三昧首楞嚴定一心三止
一心三諦由此觀照豁悟本心故云緣心自在
一行三昧常一其行更無餘次第行也所觀理一
故能照行無次第也。
△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無不
實即所緣妙境
△繫緣法界即觀之止。
一念法界
即止之觀能所一止觀豈異止觀二境冥一
方名緣心自在
▲二敘歎得名
十方圓明者由觀
聽根違法故故周徧十方圓滿明妙也。
初諸佛交光林木演法也法法塵無非智體故智
光及處無不演妙也。
五體放光者表餘五根一時
解脫
△圓張大教者大教之網圓張漉十界出生
死河菩提岸也。
三雨華飾界。
百寶華者萬行
因華莊嚴有法身方彰妙果也。
四合國宣音。
山河不現九界正一念全空合成一界佛果圓顯
也。
△梵摩唄匿此云淨讚歎梵天音曲詠讚三寶
也如陳思王魚山之唄陳思王曹子建魏武帝
四子十歲屬文下筆便成初不曾改每讀佛經
留連嗟翫以為至道宗極也因遊魚山忽聞空中
梵天音響清雅哀婉獨聽良久從者咸聞乃摸其聲
節寫為梵唄撰文製音讚歎三寶為後式也。
初指說顯同。
前後遲速也。
△承佛威神推功
師是也夫臣子之有作皆功歸於君父也。
▲二
貼喻釋。
空生大覺如海一漚發者大覺理也理
含容具足一切種種緣而體不變至大耶。
頑空無明事空不能不能一切法非至小耶如
鏡與像鏡能現方圓大小妍𡟎青黃非大耶像不能
爾非至小耶。
▲三返妄歸真
△漚滅空本無如漚
之空若滅方知此空本不曾起信覺心初起
無初相即此謂也。
楞嚴經義疏釋要鈔卷第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