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36c 页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五
长水沙门 怀远 录

二明修行方便一总结前文。

△答最初方便竟者约
解论方便竟也。

▲二叙今来意此下约行论方便也
圆觉经中信解真證为本起因即文殊章次则依解
修行随根證入即普贤也下十章经正同此下经文
也然彼有三根初通明观行上根修證次别明观行
中根修證后道场加行下根修證斯皆被圆机也若
寻今经亦有斯三何则如前七处徵心破心破见及
破十八界七大性等皆了本空元如来藏及四性推
捡无生若上根利智入心成观即会藏心苟或于兹
未入更须此下别明止观(观音观门)等被之方入得非中
根耶次后建立坛场六时行道诵持神咒等正助相
兼即下根也今论即解之行不别而别即中根也然
更复知前所明解未必全解行在其中今所明行未
必单行解亦兼之但约旁正以分经也。

初经家总叙。

△轻安者今阿难疑消心怿似得支林
功德故也喜悟藏心即喜极故流涕恨无行法即伤
叹故成悲也。

▲二阿难别叹。

△方便者梵云沤和俱
舍罗此云善权方便以善巧方便提携奖导出生死
暗冥故云引出沈冥胡云摩尼此云如意。

△赈给者
赈惠贫乏给济孤独也。

△永覆无明者无始至今汩
无明海不遇如来孰由开晓。

▲初正叙。

△含育者性
具十界故曰含能随缘变造十界事法故曰育。

△彰
卷五 第 137a 页 X11-0137.png
得失者巳悟为得未修为失。

▲二喻显。

△天王即天
子也春秋时周室衰弱诸候僣滥称王仲尼正名称
周为天子王以别之也。

▲二正请修路。

△本发心路
者本时发心所修之行是趣涅槃之道路。

△得陀罗
尼即请一心三观故曰总持。

△入佛知见即一心三
谛之理眼智开发故云知见。

经家叙意。

△未自在不达一法界妙止观而修名未
自在又未入初住名未自在。

▲二举义许宣。

△二决定
者三世诸佛决定须修止观二法取无上果也。

▲疏
初略示经意。

△真如观者实相观也占察经中明二
种观法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实相观理唯
识历事从理则唯达法性更无馀途从事则专照起
心四运叵得亦名本末相映事理不二今经首楞严
定体达九界即是佛界名事究竟然必含二种观法
如今经直观三谛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唯达法性
更无馀途即实相观历彼三科七大四生推捡无生
方显藏性即唯识观专照起心四性叵得也此二种
观法皆是圆修但发轸有异分二种也今观如来藏
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故云真如观也然复应知止
观通于大小权实若在今经即是圆顿止观仍通五
即初心虽则双学未能相即名为随顺即名字止观
修成法尔相即名为俱运即观而止即一止而三止
全止为观即一观而三观非三而三体即一故不一
而一三义宛然三一互融方成一妙止观以止止散
卷五 第 137b 页 X11-0137.png
则无法而不寂以观观昏则无昏而不朗斯止观成
即是观行相似止观若眼智开发谛观一如法界独
朗名真三昧即前云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下云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又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此分
真究竟止观也。

△一切所依赖者一切诸佛皆以止
观而成正觉也下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巳成就(云云)

▲初止。

△起随顺行者了法皆空起无相行顺寂灭
理因心果心悉无相故向理心绝是相皆泯也如众
器入于炎炉混而为一也。

△止一切境界者唯心之
外更无一法可得也。

△奢摩他是止结云观者显即
观之止也然止观俱以观结者盖显旁正也天台云
断惑之时观慧为正止但旁助永嘉云惺惺为正寂
寂为旁皆此义也。

▲二。

△观烦恼根元者欲要断除
先须识知分齐一一明白方能破断如人捉贼须知
贼之居处面貌等方可捉获。

初标义劝。

△因地发心者即最初行所依心即初起
觉悟智也起信云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
不起即制令此心成不生灭与果相应也。

▲二约义
显非。

△普贤观者即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也既云因
果皆是实相岂得以生灭为因心耶。

初举喻总彰生灭。

△疏妄心如器等即暗立比量也
应云妄心是有法定是坏灭为宗因云以是因缘所
作性故同喻如器世间异喻如虚空又云真心是有
法定无坏灭故为宗因云非所作性故同喻如虚空
卷五 第 137c 页 X11-0137.png
异喻如器界空非所作故无坏灭然今云空无坏灭
且约一期不随物有凋变故也如下云一人发真归
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即非究竟不坏也。

▲初示其
浊因。

△坚相为地者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

△四缠
者经云二上二下即交缠也由此四大交缠故分一
真成六根也。

△为觉者鼻舌身也。

△为察即意根也。

▲二喻其浊相。

△真妄等性相违背者真本清净寂
无相故妄唯染污相差别故。

初劫浊。

△汝见虚空者见即妄见虚空即无明遍迷
法界所成也。

△成住坏空各二十增减从十岁时百
年增一年增至人寿八万岁从百年减一年至人寿
十岁名一增减(云云)意云虽长亦不离时分所摄。


非劫末之劫浊者拣异三灾坏时劫浊也寻常所论
见以五利为体烦恼以五钝为体众生但览见慢果
报立其假名也命以连持一期色心为体催年促寿
曰命劫但四浊聚在其时名劫经云劫浊乱时众生
垢重今此但取妄初起时名为劫浊即业转也。

▲二
见浊。

△抟聚也依六触因缘生六受境有违顺等别
故一一受有苦乐等不同四大本非留碍由见闻觉
知拥令留碍妄见本非六根由四大旋伏令成见闻
觉知也由此交织诸相炳然见境领纳故云见浊四
微形相者色香味触也。

▲三烦恼浊。

△忆识诵习者
意识缘三世境也能分别识性从见闻觉知所发故
云性发知见所分别相从六尘现故曰容现六尘离
卷五 第 138a 页 X11-0138.png
六尘无所忆识诵习之相故曰离尘无相离见闻觉
知无能忆识诵习之性故曰离觉无性。

△六识分别
三世遍缘者意识能缘三世依正之境复能执受忆
过去境即独散意识缘落谢尘。

△识现在尘即明了
意识随前五所取缘现量境。

△诵习未来即未形非
事预思念也即独敬意缘比量境想像所取之境亦有
六想扰乱真性名烦恼浊前四粗即二障烦恼也。


四众生浊行以迁流造作为性若以妄情所著唯惟
久住世间业行变移巡环诸界故曰迁流国土。

△行
者六思思即业也业具善恶不动等别去动被业牵
住留但情执情业相参故云交织。

▲五命浊。

△元无
异性者总报之主唯一本识故云无异六尘隔别见
听爰分根尘异故识乃分离取六尘境。

△性中相知
者唯一本识为体故。

△用相背者眼唯了色且不别
声等故曰背也。

△命是报法者由前世业法之所感
故遂有脩短之殊夫受身者由命煖识三不相离也
命即气息报风连持不断色心可久命不连持色心
则变煖即遗体之色识即心主也。

△同异失准者同
不定同用相背故异不定异性相知故。

△业系苦相
者即果报相也由业系缚妄识受苦乐报也。

初劝拣妄依真。

△远契者凡圣因果悬殊故云远。


先当择去生死根本者生灭妄心即生死本圆满湛
然无生灭性即常乐本然无生之心亦非远求但了
一念即是藏性三千具足咸空假中离一念外更非
卷五 第 138b 页 X11-0138.png
别有真心可得方是妙行之基也虽云择去但能体
达现前一念事理相即即真修本此则体远名择也。

▲初正示用心。

△以湛旋者湛即定也旋即伏也以
定旋伏虚妄动乱之法成本真性故曰伏还元觉若
得此性为发觉心即可修證取常乐果。

△境界不生
见闻不起者若无境牵分别自息。

△由澄诸念等者
由定澄寂诸杂念虑则觉知妄识烦扰动乱动乱才
息寂静妙慧自然发生故曰静慧发生。

△于中显现
者于观心中现也。

▲二举喻贴释。

△一切变现者水
澄则万像此鉴真證则现用自在寂而常照法尔如
然然亦兼观行相似如天台智者观行位人于大苏
道场了了见于灵山听众俨在日前但以出观有间
故也。

△永断无明之言通分真究竟分真言永断者
拣异伏惑未断也。

初标义总劝。

△先止后观法应如是者圆人虽则止
观俱运不别而别则止伏观除法尔如是以止如缚
贼观如杀贼故又初心学时未能相即法尔止先观
后功成之后自然寂照常俱然亦随机其或昏沈多
者亦通先学于观故知初学乍先乍后不妨大途但
期功成相即为要耳小乘亦说止观齐修不应便是
圆顿。

△无明发业者分别无明也由无明故即发诸
业即十二有支中无明支也。

△爱取即贪惑也。

△六
识能作者六虽通作第六正作前五助作。

△第八能
受者八为总报故受善恶报也又能纳受善恶种子
卷五 第 138c 页 X11-0138.png
故初正显六根六尘为烦恼本。

△则不能知虚妄根
尘者不知烦恼本即便是不知虚妄根尘也以是烦
恼处故光明云六入村落结贼所止。

△云何降伏者
贼处不知云何捉获。

初释名辨相。

△众生世间者众法和合中生故曰众
生即假名世间。

△器界即依报国土。

△五阴即实法
世间。

▲二简位方定。

△上下无位者指著上下莫非
皆是四方之上下无别上下也。

△中无定方者四维
也维角也维在两方相接之中间本无定位如东南
维若以东方南方夺之即无维之正位可得其可定
准者唯四方也。

▲三反成功。

△宛转十二者以世涉
方方方皆具三世三四即成十二也以方入世世世
皆具四方即四五亦成十二也亦可四三是结数意
云若将三世涉于四方即方方具三世即有四个三
世故云宛转十二疏三初指古释壳公资中金陵皆
有义释又證真抄以方世相涉为一叠又十二中一
一皆具十善成百二十为第二叠又一一善皆具性
相体力等十如是成千二百为第三叠又码碯以两
始一圆释之三明今意今云六根取境有千二百者
(六根取境不离三世四方一念之心三世具足)一念既不过三世三世之境
不离四方由是方世相涉任运世数有千二百以为
取境功能之极数也今疏祇将算法之喻为能表法
尔取境之数成千二百是所表也何故祇三变止千
二百耶以约三世论变故也以轮回之法不出三世
卷五 第 139a 页 X11-0139.png
以世涉方既成十二即第一叠约圆数变第二世法
尔成百二十第三一变自然成千二百国清慧光大
师以世涉方成十二次约每方三世各具九世谓过
去过去过去现在过去未来现在过去现在现在现
在未来未来过去未来现在未来未来三世既各具
九即每方三九成二十七世加本每三即每方各具
三十世四方成一百二十次每方三十世中一一各
具九世成二百七十世加本三十每方即有三百四
方成一千二百一十百千出律历志(云云)

△当为百
千者现未也。

▲三显异同彼约持经功德是圆教相
似位人因经之力有胜根用未发真故犹名肉眼虽
称肉眼有天眼用故见大千内外彼有二释一约三
业安乐行有十善一善具十即成百善每善具十如
是即成一千又兼化他即有二千约如来室衣座各二
千即成六千二约一心具十法界界皆有十如即成一
百六根即有六百约定慧庄严即千二百根根皆悉由
定慧二严故各千二百也有优劣者显其能盈能缩能
盈故千二不为多能缩故八百不为少盈缩自在不
可数局也今明凡夫取境虚妄功用故名功德然迷
成世间用悟成出世用迷悟染净虽殊皆本具故也
二约优劣别示初眼根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
观三分之二约疏注成图子令人易晓。
卷五 第 139b 页 X11-0139.png



每方二百全每维
二五十见不见以
图子照之左右旁
观三分之二合云
三分之二半以左
右各见二百五十
故盖经文略举全
数故也。

▲二耳。

△动若迩遥者耳取动境似有近远其实无
远近境使之然。

▲三鼻。

△阙中交者出时不能入入
时不能出故阙一分。

▲五身。

△合有违顺离但舍受
故曰离一合双。

▲六意。

△默容者但北度生解也下
云意如幽室见遍缘十方三世世出世法故曰容容
即含摄也。

△三性者偏计依他圆成实也或小三性
亦通。

三令简圆根修證初总劝详择。

△反穷流根者穷到
欲流之根本即三谛妙理是流之根或即真流义通
浅深根即唯究竟也。

△六受用根者受领六尘造作
善恶之业也。

△谁合者须境与根合方觉知也鼻舌
身三并合中知眼耳意三是离知也。

△深即意根造
业最深。

△浅即前五眼鼻身为不圆通据下文殊料
简唯耳根为圆通也。

▲二别示功能。

△织妄业流者
空见相织结成根尘造虚妄业也。

△日劫相倍者圆
根一日修习胜不圆根一劫也。

▲三许为发明。

△六
卷五 第 139c 页 X11-0139.png
湛圆明者约本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

△发
明者随汝所欲之根我即为汝开发明示令汝轨则
修之取上果也。

▲四须简所以。

△一一修行皆得圆
满者妙智修之无不获證何须简择下云顺逆皆方
便。

△自在慧者实相智也此智照法无不真实不为
物拒故云自在初申请阿难意问六根若实一体不
合更有六根之异若六体别云何入一馀皆解脱一
况显未亡法执。

△须陀洹此云逆流即初果断八十
八使见惑也。

△见所断者见道门中所断也。

△修所
断者修道门中所断俱生惑也。

△何况下正况自乘
根中修惑尚在况此根中根本无明分齐数量耶。


生住异灭即微细惑不达一法界性谓六谓一即微
细法执初破一。

△履行也。

△奚何也。

▲三结。

△非一
终六者亡一存六也。

△非六终一者亡六存一也一
六俱亡方为至说以圆常性中本非一六故曰终不
汝根元一元六或可意云不应言非是一终是六亦
不可云非是六终是一。

一释成。

△非一非六者约名约体俱非一六一以对
六而称六亦待一而立一六相形名言罔息体则不
当是一是六而亦能一能六寂照同时拟议叵及。


执一者闻说解六根结又执六根是一体性。

△四流
一见二欲三有四无明。

△虽得六销疏中三解初六
根虽亡一体实有次境空故六销根有故存一三惑
亡故六销执理故犹一初眼。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卷五 第 140a 页 X11-0140.png
者妄见初起明暗未形斯约惑性冥具说也向下见
精映色方彰明暗之相也。

△粘者和合执著之义由
妄执故动觉湛性发成妄见也。

△见精即第八见分
最细故曰精。

△色即第八相分由能见故境界妄现
由相织故结成六根。

△觉明相杂者强觉影明也。


清净四大者染中说净也能照境发觉有增上胜力
非同染碍粗相故曰清净。

△眼体者眼谓胜义体即
浮尘即胜义所依之体也。

△浮根奔色者即胜义在
浮尘中流趣奔色也。

△舌根恬变即动静也。

△身根
疏二具八法者能造地水火风所造色香味触然根
根皆具八法也。

△意根疏以六根等四句是作比量
成立意根亦是色法也以经文云根元且为清净四
大故应云意根是有法定色摄故宗因云以是六根
中随一摄故诸所摄根皆色法故同喻如前五根前
五二具八法是色法故意根亦具八法亦应是色。

然此下总结示初结由迷发现。

△有明明觉者本有
真明之明觉非满慈所执之明觉也既执所明性明
即隐故云失彼精了下云所立照性亡或可有明指
真明觉属妄谓本有性明故妄执影明妄觉也六根
皆有照用故云发光。

三正示入一之门。

△随拔一根者但于六根之中随
除一根系著达见性海馀皆一时解脱不循尘境即
脱粘也反照心性不起妄用故云内伏伏归真元。


发本明曜者既能反照不巳即破无明三谛开发智
卷五 第 140b 页 X11-0140.png
光自显也。

△曜性发明者理智俱发也。

△一脱圆消
者一根见性诸根遍旋也。

初略标示。

△不由等者不逐缘生不由境起即本性
知见也疏意云不是因前尘所起妄知见也。

△明不
循根者明显发也此本性知见不从六根显发但是
寄六根而显发又明者性明也此性觉真明寄根发
也。

△互相为用者根根皆具六用也。

▲二约人辨用。

△四大净色者修观系缘四禅四大净色观成从肉
眼处发也。

△言半头者大论云得天眼人中最第一
者阿泥卢头色界四大造色半头清净佛天眼四大
造色遍头清净是为差别头分也(云云)

△见障内外
者障内障外所有细色无不见也。

△为目连所降者
佛欲上天此龙吐黑云暗雾隐翳三光以身绕须弥
七匝尾挑海水头枕山顶目连化龙绕十四匝尾出
海外头枕梵宫龙瞋雨金刚沙被目连变为轻软宝
华又被化细身入龙身内从眼出从耳入等钻齧其
身于是降伏。

△天堂来者因张骞寻河源至昆崙山
见仙灵所居谓是天宫便谓此河从斯山出故翻天
堂来。

△无热恼池者阿耨达池也此池在南瞻部洲
从中向北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次有香醉山于雪
山北香山南有此池广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满其
中于四面各出大河东名殑伽河绕池一匝流入东
海南信渡河西缚刍河北徙多河各流入海。

△既为
风质者主空之神如风之无形也亦可风字笔误应
卷五 第 140c 页 X11-0140.png
云空质。

△随其所主者所主空既无碍能主之神亦
无相也。

△久灭意根者巳断见思不起三界惑染故。

△圆明了知者圆明之性周遍了知一切境界不假
缘虑故曰不因心念。

△修意不同者大乘作求功德
想小乘作止息想。

△盖染分者留净分不断要持种
也。

△修得即那律迦叶牛呞馀悉业报若约实说三
人俱是发真。

▲二就法融体。

△内莹发光者自性用
显也。

△如是浮尘者指有情世间也器界即无情世
间。

△变化相者情无情类皆可变坏也念除即觉故
曰应念化成也。

疏斥谬解。

△无情不能起行者此不了万法唯心一
切唯识依正平等同是一念念即全真岂有不成之
理若谓不成何异待华结果。

▲三举事例显。

△若令
急合等者虽急合其眼若以手摸一一了知是头是
足等故知不可云见在眼也或约二人谓一人急合
却眼并不见他人头在何许足在那边以手扪摸一
一了知故云头足一辩一辨者一一明辨也。

▲四指
妄结真。

△缘见因明者缘生之见须因明有不假明
境为缘自性所发之见故曰不明自发。

初举果常住。

△常住不坏者简权宗也彼说大圆镜
智菩提皆是有为四智心品所成不能即理今皆常
住岂同彼耶。

△离倒圆成者远离遍计依他之倒执
即是圆成实性也。

▲三进退成疑。

△循环者进退推
寻似环之不绝然终不见常心可得。

▲四结难求示。
卷五 第 141a 页 X11-0141.png

△蒙吝者蒙暗也吝鄙也易曰困蒙吝。

二问答所以中。

△斥成矫乱者问声问闻但随言答
并不决定不体声自有无闻性元无起灭故被斥成
矫乱也。

初破其执断。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有或无者分
别有声无声自是境之有无非是闻性有有无也。


谁知无者者闻性若逐声境将何为知知无闻性耶
若有知性知无声境验知闻性不曾断灭结斥垂劝。

△声闻无辨者于声于声不能甄别谁生灭不生灭
也。

一引睡人中睡人应无闻性者今举睡人以验闻性
不灭若作喻说须是睡人全无性可得也今显人自
或睡或窹闻性不尝断灭睡尚不曾暂无岂可寤时
却有断灭耶。

▲二例死者。

△命光者命存则六根发
照命谢则诸根闭塞又命在则息风恒起命谢即息
不连持故曰命光。

▲三结斥迷倒。

△不循所常者不
顺所有常住妙性也。

三结劝中。

△常光者本性智明显也。

△法眼者照十
界法皆实相也。

△障翳般若者智明不显全明作暗
(此下入第五经)

初述巳犹迷生之与死不离无明故曰俱灭俱生。


隔日疟者巳除我执如好日未除法执似发曰。

△全
界无明者通指五住惑也即根本枝末总含故曰全
界。

△二障见思者烦恼障为界内见思亦名通惑所
卷五 第 141b 页 X11-0141.png
知即界外见思此根本无明亦名别惑也。

△名破烦
恼障者分破也尚有八十一品思惑。

▲二请示结解。

△免轮回者二死轮回也。

△三有者细分二十五有
然有界内界外三有若秪断界内与小不殊。

初世尊摩顶。

△将来眼者眼能照了喻智能达俗證
真。

△手喻智顶喻理智会理时无明即明诸妄咸泯
又顶喻无明欲破无明根结必须智照也。

▲二诸佛
放光。

△六种震动者表破六根也即动踊震起吼击
摇飏不安名动[嶙-山+土]垄凹凸名踊隐隐有声名震自下
升高曰起砰(披莇切)(苦盍切)发响名吼打搏警物名击
然各有三直动名动四天下动名遍动尽大千动名
等遍动馀皆效此(云云)

▲疏初正释本文。

△诸佛标
示者即十方佛同说六根缚脱也。

△此佛释成即释
迦释成其义也即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也。

▲二
问答。

△四度放光初如来顶上放百宝光光中出生
千叶莲华有化如来宣说神咒此说秘密首楞严破
登伽邪心。

▲二从口放光表从说显理经云尔时世
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昱如百千日等三从
胸放表从心发见见即智也文云即时如来从胸万
字涌出宝光其晃曜有百千色遍灌十方所有宝刹
诸如来顶等令十方如来却放宝光灌此佛顶表彼
此道齐也。

▲三同说结根。

△觉明初起者真觉妙明
初起迷妄之时也又强觉影明始起时也。

△自在解
脱等悟之成德也。

△安乐即乐德。

△解脱即我德我
卷五 第 141c 页 X11-0141.png
即自在为义。

△寂静即净德无烦恼垢染所喧杂故。

△妙常即常德。

△气动移等者气寒则冰喻无明故
九界气煖则水喻智照故唯真湿即一性无差也。


五佛为释通初双标。

△疏故云为缚者云当为名字
之误耳。

△绮互相影者织绮之互现其纹也形必有
影形存于彼影现于此根尘必有识识必须根尘意
云根尘识三同以真为源缚之与脱唯一六根故
云缚脱无二根尘识体本自空寂若空中华初总显
无性三茎之芦交加而立故曰交芦。

△喻根境识者
然有二义一外虽具相中间本空喻根境识从缘似
有体性元空。

▲二由三茎相依故得成立一茎若倾
馀皆不立以喻根境识三互相假待而立随缺一缘
三皆不成也何故得知芦具三耶以根境识不可缺
一故知须以三茎为喻如杂阿含云摩诃狗絺罗告
舍利弗知者因譬喻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
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等。

▲二别明缚
脱。

△知见立知者若于见闻觉知定执实有见闻觉
知即生死本此则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为物所转故
于是中观大观小不二门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若
能体达见闻觉知本无见闻觉知可得即是涅槃此
则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
界等无明即明也不二门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偈文初标举。

△相望五对者经云是名妙莲华金刚
王宝觉偈中有长行无偈云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
卷五 第 142a 页 X11-0142.png
脱即略长行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此则
涅槃是广长行先说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后说相见
无性同于交芦偈中先说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后说解结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偈云解结同所因是
合长行云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流转唯汝六根
更非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證安乐解脱
亦汝六根更非他物即离也偈云结解同所因等即
隐长行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则涅槃
即显。

初此量正破上二句一量破有为下二句一量破无
为意云一真性中遮故三谛俱泯故有为无为悉皆
亡遣又破有为显即俗之真破无为显即真之俗不
二三谛圆融方为秘妙。

疏三初略标示。

△执为无为实有体者若执有为是
实有此不达法空即若不见般若则被般若缚若执
无为是实有即若人见般若亦被般若缚也。

▲二别
解文。

△真性有为空者此显如来藏体本空有为之
法也。

△通第二量转者真性之言贯下无为也量云
真性有为是有法(因明家〔积〕此为前陈)定元空故为宗(此名后陈应合
云空即有为有为即空名为谄宗也)因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然有
今古二合若于同下便合因云从缘生故诸从缘生
体即空故同喻如幻事此名今合若陈那巳前古师
合即于喻后合云幻事从缘生幻事体即空有为从
缘生有为体即空(云云)次量例知。

△标拣分明者既
卷五 第 142b 页 X11-0142.png
标真性即显非是权小及外宗教中作如此说故不
相违也然准因明家说真比量宗上须离九过一现
量相违如云声是有法非所闻性为宗(世间共许声是所闻却云
非所闻性故相违也)二比量相违(瓶本无常今却云常故相违也)三自教相违
(如佛弟子立空华是实有)四世间相违如说怀兔非月有世间尽
知月中有兔今反言非有故相违五自语相违如云
我母是石女六能别不极成如佛弟子对数论立声
有法灭坏宗(声虽共许能别灭坏数论不许故不极成)七所别不极成如
入正理论曰数论师对佛弟子立我有法思为宗(思惟
共许我即不许小巳破我故也)八俱不成如胜论对佛弟子立神我
法和合宗(神我和合成佛弟子俱不许故)九相符极成如云声有法
所闻宗人皆许故即符他也。

因有十四过(因须两家共许方能成立未共许宗)一两俱不成如云声
是有法无常宗因云眼所见故(彼此俱不许故)二随一不成
如佛弟子对胜论立声无常宗因云所作性(此所作因〔亡〕者
虽许敌者不许)三犹预不成如疑烟是雾等(既不决定即不能生敌者智也)
四所依不成(前陈有法是因所依性故)如胜论对经部师立虚空
实有宗(经部不许虚空是实有故)五共不定(若立因于同异品上皆有名共不定)
不共不定如立声有法常宗因云所闻性同喻如空
异如瓶(所闻性于同异品上俱无则不能成声上常等义也)七同品一分转异
品遍转如云声有法非勤勇所发宗因云无常性同
喻如电空异喻如瓶(无常性于同品电上有空上无于异品瓶上却遍有)八异
品一分转同品遍转如云声有法是勤勇所发宗因
云无常性同喻瓶异如电空(无常性于同品瓶遍有于异品电有空无)
卷五 第 142c 页 X11-0142.png
俱品一分转如立声常宗因云无质碍故同喻虚空
极微异如瓶乐(今无质碍于同品空有微无于异品上乐欲有瓶无)十决定相
违如云声是所声性(但自成得常宗决定违于所作性无常宗)十一法自
相相违(常无常是相违)如声常宗因云所作性同喻如空(此由
因不令云所作性故类宗成相违也)十二法差别相违(诠言为自相诠言外各自意许
名差别)如云眼等有法必为他受用为宗因云积聚住
故喻如卧具(此数论对佛弟子意欲成立神我是常能受用眼等根若立神我为有法以佛
弟子不许有神我即犯所别不极成故矫立云眼等为他受用他即神我意许神我是实有积聚他用眼等是
役我无积聚明既不许后陈眼等有积聚即无同喻也以卧具是有积聚性故)十三有法自
相相违(此胜论师立六句法第四名大有是一是常能有实德业三法五顶弟子不信别有大有
体意云实德业便是能有岂更有大有体此以有性非有性为相违)立云有性是有法
非实有宗因云有一实故喻如同异性(意道唯有实等一实)
四有法差别相违(师见弟子不信离实等法外有性乃不离彼一实因立作有缘性成
立有射意道有是境能牵生心性是所有心即有之性也其弟子由能违量云)有性是有法
非有缘性宗因云有一实故喻如同异性(师意许性属大有弟
子意道境当体是性此以有缘性非有缘性为相违)。

同喻五一能立法不成如声论对胜论立声有法常
为宗因云无质碍故同喻如极微(极微虽常奈有质碍声胜二师共许
声无质碍故不成也)二所立法不成如云声有法常宗因云无
质碍喻如觉(觉即心心所法虽无质碍于所常宗即不成以心心所才生即灭故)三俱
不成如声常宗无碍因同喻如瓶(瓶有质碍是无常故于宗因俱不成)
四无合(无配合也)五倒合(若合云诸无常皆所依故即倒应云诸所作皆无常故即不倒)
异喻五一所立法不遣如云声常宗异喻如微尘(微尘
是常于宗不遣也)二能立法不遣如立声常宗无碍因异喻
卷五 第 143a 页 X11-0143.png
如业(彼计业无质碍故于能成不遣)三俱不遣如云声常宗无质碍
因异喻如空(空于宗不无常性于因不无无碍性)四不离(不离是不相属著义)
云异喻如空见常性故有无㝵性(合云空若是常定非所作)五倒
离如云诸无㝵性皆是常性(合云诸有常性见彼无碍大抵异喻离则先宗
后因)。

比量者藉立诸论主能立众相而观于义智也凡立量
宗前因后者将巳极成成未共许也缘此三十三过
起信记主备列在文而不解释后学以为一家难文
故于彼论疏中撮要略示之耳。

△掌珍论中取为善
立者掌真论即清辩菩萨于佛灭后一千一百年中
于南天竺造中观心论及掌真论等于掌真立二比
量都为一偈半破有为菩提涅槃半破无为菩提涅
槃清辨与护法诤于胜义谛法然此比量对护法立
则有一分相符之过以护法于世俗胜义谛中皆许
亦空亦不空若清辨总立为空即符他亦空破得他
亦不空故有一分相符过也今经对一向执有以破
则非过也。

△先因等者应云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
华然此一颂或但约性宗义消可亦言真性有为空
者意云一真法界由无明不了妄执所明从斯变生
有情无情一切有为之相斯有为法既是因缘假有
即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犹如幻事一般故曰缘生故
如幻。

△无为无起灭等者意云一真性中菩提涅槃
皆如昨梦对有为故强立无为之称以不实故无无
为可生可灭如同空华无起无灭病者妄见可耳。
卷五 第 143b 页 X11-0143.png

二显过况破。

△言妄显诸真者诸之也因言说破妄
所显之真亦即是妄以对待故故龙树云若法为待
成是法还成待故妄与真同虚妄也。

△疏以是遍计
所缘境者既执实有即是遍计所执取故非正智冥
契也故圆觉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二颂。

△中间无实性者根境识三和合似有自性元
无故如茭芦不实也。

△同所因者即六根也能因即
结解也或所因即一真性也。

△将何遣有者汝观如
茭之性若有实体则可用无以遣之既无所遣之有
亦无能遣之无。

▲三颂生起下文。

△入流即亡境照
性也下经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四颂无明
习气。

△三位者一是我爱执藏位即通一切凡夫二
乘七地菩萨破此位时断灭异二相二善恶业果位
通凡夫二乘菩萨造善恶因受异熟果三相续执持
位通一切众生乃至诸佛执持种子起现行故习气
种子也。

▲五颂遣幻非幻。

△不取即不分别也。

△非
幻即真也若执有非幻即是存无也。

▲六颂赞法令
欣。

△妙莲华者妙即法莲华喻也妙者中道正观不
著二边垢染似莲华开敷不染泥水又喻妙观所显
诸法实相永无九界之染似华开莲现也。

△宝觉者
性觉真空能破微细无明如金刚之摧物妙假体虚
犹如幻事此三即绝待灵心观泯相澄神观起幻消
尘观如次配上三句即一体而有三义三一微妙即
首楞严定三智三谛也。

△超无学有三义初则一念
卷五 第 143c 页 X11-0143.png
不生便超因位直至果海次从然至觉时亦无自果
是泯绝果相故名超。

三亦即下显速疾故名超。

△对向者智冥理时也。


自在者于十界中得自在故。

△炽盛者炽盛智火烧
烦恼薪故。

△端严者诸根相好皆无边故。

△名称者
有大名闻遍法界故。

△吉祥者生时九龙吐水七步
乘莲宝树低枝金河辍浪。

△尊贵者十界中尊德无
过上。

初叙庆所闻。

△伽陀即孤起颂。

△祇夜即重颂。

▲二
正陈疑意。

△结无前后者一念不了六根顿萌故无
前后。

△解亦不伦者了之即真更何伦次。

一结巾初问。

△涅槃僧此云内衣正云泥缚些(桑个切)
那此云裙。

△揽七宝几者揽犹倚也。

△劫波天即髑
髅天四天王太子所奉也。

△叠者布也汝曹者曹辈
也史记曰十馀曹循之云曹辈也意问初结可名为
结第二三等何以亦名结耶。

初问答。

△六结乱名者既妄成六六用不同故不可
乱也然此意显六根既殊必有优劣欲依反本须选
圆根故兹问也。

△循顾本因者循历也顾观察也。


是非锋起者刘伯伦酒德颂曰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言如剑戟之锋刃相竞逐而起也是非相敌若锋刃
之相竞也意云知见立知六根妄隔是非对待于是
纷然知见无见一六俱亡恁时是非自然息矣。

二贴喻释成如劳下举喻。

△湛精明者即清明空也
卷五 第 144a 页 X11-0144.png
或约喻指法谓如空华之妄法从湛精明性忽然变
起也初二边俱非。

△此劳同结者大地山河生死涅
槃等虚妄劳相恰同巾结之义又生死等同一无明
妄结也右喻空者右则施为宛便若空之无碍也。


非同世间粗相因缘者如父母为缘生子水土为缘
生芽等。

△知其本因者知十界法皆以实相为因前
云一切因界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随所缘出者随
无明缘现九界随教行缘现佛果下云从闻思修入
三摩地。

△非馀境界者皆实相也。

△皆了元由者一
切诸法唯心所现如来巳證故了法无难也。

初就事问答。

△非谓六根相望者非谓先解眼根次
解耳根等但为六根不能总解须先于一根修观观
断故名次第若得一根解时馀根皆脱下云一根既
反源六根成解脱此正同天台止观去释就寸之义。

▲二约法合显。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等者此是圆
修一心三观圆伏五住烦恼圆断诸惑但是智力有
厚薄故任运惑落成前后也故然师云秪由亡智亲
疏致使迷成厚薄迷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
智浅深观音观门亦复如是。

△得人空者破见惑也。

△法解脱破思惑也。

△俱空不生破无明也又对天
台三惑谓人空空俗谛破见思惑法解脱空真谛破
尘沙惑俱空不生空中谛破无明惑二引净名贴释
然净名是通相三观荆溪云解虽虚通就观除惑不
无前后今疏所引秪是空观破见思也虽则一空一
卷五 第 144b 页 X11-0144.png
切空假中亦空作意唯断见思从初至即除我想是
体众生假空从当起法想至是二皆空是体实法假
空从得是平等至空病亦空是体平等假空其馀二
观更自有文。

△众法合成此身者阴入法也。

△即是
颠倒者无法而起法想也。

△不念内外者能念所念
也生死名界内涅槃名界外二边皆空故名平等。


我等涅槃等者能起法想为我此我即空故云我等
涅槃为所想此所即空故云涅槃等。

△乃至得是平
等者生死有为涅槃无为二法皆空无二相异名为
平等平等亦空故名空病亦空也疏云三空观即如
上所列之三空也。

△次第观者非别教次第但是人
空菩萨总相别相而观也总相即但体三假皆如幻
化别相则分别众生实法平等一一无谬以作出假
方便。

△自然粗执先断者此显一心三观圆修圆断
不同通相作意次第断也如浣衣之法心但祈净任
运粗者先去也。

三广引修證初述解申疑。

△慧觉圆通者蒙佛开示
于一六义巳得智慧开觉通达无滞也。

▲二叙迷遇
佛。

△飘零者飘飏零落在生死之旅久背本性之乡
也。

△孤露者礼曰老而无子曰孤少而无父曰露。


何心何虑预佛天伦者我积劫何尝心念思虑希觊
佛为我兄今曰天然际会得为兄弟系辞云天下何
思何虑。

▲三结愿彰益。

△还同本悟者禀言达理了
妄无妄若不曾迷故曰本悟然此通名字巳还疏约
卷五 第 144c 页 X11-0144.png
分真有似太局(云云)

△则与未闻等者未犹无也则
与无见闻觉知同也或可悟本常也虽则闻法与未
闻法时其性无别故曰有何差别以迷悟性一故也
道成之言亦该四即(云云)

▲四请示法门。

△退藏密
机者机即动也易曰机者动之微也吉凶之先见者
也即静心受法也。

△冥授者望佛冥察我心而授与
法门也。

二如来询诸圣众。

△从口生者从佛八音四辨言教
生也。

△从法化生者因佛法故革俗从真化凡成圣
也得佛法分者受佛气分也。

△总摄不离十八者七
大亦根境识如前说。

初陈如三初遇佛获悟屈(音泪)曰吒阿蓝摩此云鸡园
即无忧王初信佛法时建此精舍。

△其先者其先祖
也。

△三转等如前说。

△妙音密圆者达音声性微密
圆妙常住周遍也。

△音声为上者了唯声法门离声
更无一法一切法趣声也馀皆效此。

二尼沙陀因观微尘见尘实性故名尘性。

△观不净
相者于依正生贪故作此观对治谓多贪众生作不
净观也此即九相谓胀想青瘀坏血涂漫脓烂啖散
骨烧等然有大小广如禅波罗蜜中又如十相中不
净观身总有五种不净如上记如是观巳即不计身
尊贵恃巳凌他也。

▲一观成得道。

△白骨微尘者白
骨即九相中白骨观也复折此白骨归空也。

△骨锁
者观一身从眉间一点白骨渐至一身皆成白骨等
卷五 第 145a 页 X11-0145.png
即能对治形色显色威仪贪等。

▲二重指释成。

△真
善妙色者即三谛也真故非色善故即色妙故非色
非非色三义一体即如来藏。

三香严童子因香发智即以智定之香庄严法身也。

△童子者即證三德之后直至等觉皆名童子于三
谛法喜不生染爱如世童子于一切女色心无染故。

△宴晦者宴然安静于晦夕之时也。

四药王梵云俾沙周罗那此云药王昔名星光后于
尊者日藏所闻说佛慧以雪山胜药供养众僧愿我
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号曰药王又于
药于病得大自在了味法界故曰药王将来成佛名
曰净眼时弟名曰电光见兄发菩提心身心欢喜即
以家中醍醐及诸上药施僧及一切人以上妙药得
上气力亦闻上妙法药故因是名为药上将来成佛
名为净藏。

△分别性用者知药性冷热及病之所宜
用无虚也非有非金石草木等物上有也。

五跋陀。

△贤护者贤善也善能守护令妄不起妙触
发明也。

△中间安然者中间之水安然无为从兹见
水实相也。

六迦叶正云摩诃羯婆此云大龟此人上古修道感
龟负仙图而应之。

△名毕钵罗者树名因祷此树而
生也妻名婆陀其家千倍胜瓶沙王畏胜故唯有九
百九十双金牛犁最下细氎直百千两金以丁钉之
入地七尺氎不穿破身被无价宝衣截为僧伽梨衣
卷五 第 145b 页 X11-0145.png
奉佛此人头陀少欲第一此人涅槃之后所有衣钵
之馀货卖秪直三钱时天帝释以千两黄金赎将上
天供养。

△缘起如常者此紫金尼即昔为贫女捉得
金珠往锻金师所打金贴佛二人发愿愿我世世身
常金色共为夫妇经出别缘者常说事火身有光明
吞饮日月等云云(第五卷下)

初那律乐见照明者深忍乐欲发于智明照了一实
境界破无明暗故曰照明。

△金刚三昧即首楞严定。

△如意者亦云无贫过去因施辟支佛饭故得世世
无贫受如意乐。

△无灭者昔为猎师入佛鹿中以箭
排灯因果不亡今获天眼。

△精真洞然者照穷实际
也即不以二相见诸净土也。

二槃特。

△百日教一句者兄见其弟诵之不得乃谓
弟曰若不能诵何不还作白衣槃特闻巳诣祇桓门
泣佛问具答上事佛云成菩提由汝兄佛即以手牵
诣静室令诵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诵
得上口佛曰汝今年老唯诵一偈不足为奇须解其
义所谓身口意十观其所起察其所灭由之生天由
之入渊由之得道菩提自然因此心开得罗汉果。


蛇奴者母与奴私通走逃他国于路中产一子名路
边生思乡旋归于路又生一子因斯名奴过去曾生
蛇中今得人身身犹似蛇又云祷蛇神以生也五百
弟子本起经云我昔放猪躯令度水以绳系口猪不
得喘中流皆死故招瞢暗。

△数息者坐时鼻中息风
卷五 第 145c 页 X11-0145.png
出入若觉有声曰风虽无声若出入结滞不通名喘
虽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曰气须是不声不结不粗出
入绵绵微微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方名为
息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梵云安
那钵那此云出息入息经云安之言生般之言灭即
生灭息也然有约息约心之异若以息为门则但通
行心至四禅四空四无量十六特胜通明等即世间
禅若以心为门即用智慧反观自性能通行心至法
华念佛般舟觉意首楞严诸大三昧自性禅乃至出
世间上上禅等今见息实相约心明矣。

三憍梵钵提。

△口业者昔日师年老吃食迟钝云我
师吃食如牛噍草故招斯报此人为口相不善恐众
生讥笑损彼之福常居忉利受天供养解律过于波
离。

△一味心地法门者达了所尝之味本不可得能
尝之根从何而有能所既寂一味平等清净实相从
兹显现。

△灭心者心即性也能知味之性了不可得
也。

△大论缘异者彼说因摘一茎稻数粒坠地五百
世作牛偿他今虽人身犹作牛蹄牛呞之相也。

四毕陵。

△馀习者因过恒河水见流急云咄小婢驻
流河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令忏谢即合掌云小
婢莫瞋大众笑之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此实无故
心。

△虽觉觉痛者虽觉即虽观也虽观能觉知所觉
痛也。

△觉清净心者觉亦观也。

△无痛痛觉者无所
觉痛及能觉痛之觉也。

△双觉者两观也即能观观
卷五 第 146a 页 X11-0146.png
慧也。

△疏痛觉之念者观痛与觉之念也。

△净心之
觉者即净心之观也。

△能觉所觉者痛与知也。

△纯
觉遗身者唯一觉知无身可得也能痛剌也。

五须菩提。

△空生约法说则由心达空性以空为行
故曰空生。

△但空即小乘偏空也。

△性觉真空者毕
竟中空也。

△解脱性空者于空无著也。

△非所非尽
者能非所非俱泯药病都亡也。

十八界初舍利弗。

△三谛因缘生解者苦集灭三谛
根利故不说道谛也若约今经即圆三谛也。

△见觉
者体达眼识成觉湛圆明也。

△三智五眼如上说。

二普贤梵云三满多般刺啰此云普贤居众伏之顶
邻极妙觉故称普贤所修观法备如普贤行法经。

三孙陀罗鼻识孙陀罗此云艳艳即妻之美色也难
陀此云喜。

△兼妻为名者拣异放牛难陀是佛亲弟
由爱妻故不肯出家佛气食次接如来钵盛食奉佛
佛不接令自送至祇桓遂令剃头(云云)由散动故令
观鼻识也。

△犹在方便存白相故。

△明圆灭漏者智
明圆发消灭诸漏也。

四富楼那。

△四辨者法义辞乐说也法者一切法之
名字分别无滞分别三乘不坏法性义者诸法之义
了了通达知一切义皆入实相辞者言说名字随其
所应能令得解一切众生殊方异类男女三世九世
诸教诸门闻者悉解乐说者能于一字说一切字诸
法亦然随所说者无不真实十二八万随根所乐而
卷五 第 146b 页 X11-0146.png
为说之。

△随说法净等皆唯谈实相名说法净机缘
既净能说之人智慧亦净说法之人智既增惑转消
心深显也。

五波离。

△疏盖以初虽随佛后方得度者通难也既
云亲随侍佛合先得度何以先度五比丘耶答意云
初虽随佛缘未熟故如来知时知机后方得度。

△身
心寂灭者大乘持戒身心等持也。

△四仪即行住坐
卧也。

△二百五十即一千。

△三聚即摄善法戒摄律
仪戒摄众生戒。

△七支即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
舌恶骂一支三千合成二万一千。

△四分即贪瞋痴
等分共成八万四千也。

△性业者本是罪亦曰轮王
戒亦曰旧戒佛未出时王巳制故。

△纪纲者网上大
绳曰纲纲举则目整也。

六大目连意识。

△尼拘即因祷此树生也。

△木爪林
等亦皆约所祷神以立称或因所居近之而彰名也
或云木爪癃因胸有疾以字也。

△十方如来叹我神
力者因寻佛声至不动佛国于钵缘行众疑故彼佛
示云此释迦文上足弟子神通第一(云云)

初火头由观欲火为入道初门故云火头。

二持地。

△造世界者即依报国土是众生共业所造
故。

△不相触摩者既达平等唯一实相更无此彼之
相谁为相触以心平则一切平故。

△多因王请者西
国若人请得一人證罗汉果即生梵天故多被王请
如俱舍论主被王请入小果陈那菩萨在山放光被
卷五 第 146c 页 X11-0146.png
按达罗王请證小果将循王请文殊空中弹指告言
莫入小果当为佛法而演大乘从此造因明等大乘
论也。

三月光。

△水性者太阴也从海涌现故曰浮幢。

△十
遍处者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此十一切处皆有
故如作青想一切处尽是于青然但自心假想尔经
云舍利弗新剃发竟正身端坐以衣覆头于时有二
夜叉一名为害二名复害尔时复害语为害言我于
今日欲以拳打剃发沙门为害云此有神德汝勿因
此受长夜苦时复害以恶炽盛故故以拳打打巳地
裂现身陷入地狱今云为害经举同时逢者也。

△病
缘者凡夫得病由十因缘一久坐二食不节三多忧
愁四疲极五淫欲六瞋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
上风十制下风今罗汉巳离此缘也。

△一味流通者
證唯水法门也。

四琉璃光于风了知本寂显发智光照平等理莹若
琉璃故以名焉。

△无量声者因观风声见风实性周
遍无涯也。

△远山宝者唯须弥有斯宝也。

△欲显无
动而观动者动即不动方真平等。

△世动时者世是
迁流现在过未迁流不停故。

△令十方佛者令应作
合意云我既證得本觉与十方如来所传妙心无异
下云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五空藏心性如空无所积聚故名空藏。

△手执四大
宝珠者手即能观智四珠即四大也四大明彻犹若
卷五 第 147a 页 X11-0147.png
宝珠。

△得大随顺者十界机缘受化无逆又能现十
界身随顺机宜作利益故。

△十身者一虚空身二智
三业报四众生五国土六声闻七缘觉八菩萨九如
来十法界然不离法报应也。

六弥勒此菩萨得无缘慈摄一切也又修慈心三昧
故贤愚经云国王见象师调象即慈心生因是为姓
唯遮境有识拣心无显心不是无也一切诸法唯心
所现离心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若知心外无法则驰
求自亡。

△不从他来者高下贵贱得失穷达皆唯识
定若分外求终无得理。

△初即相无性即遍计也由
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次
无自然性即无依他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后
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即圆成实性但于彼一切法
上远离前来遍计之法即是圆成也。

七势至悲华经云我愿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思
益云我投足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殿名大势至(势力取世
不违其志故名世志)净名疏云降制内外魔怨外道名得大势。

△疏不以念间者无邪念间隔也经云一心不乱是
(此下入第六经)

五观音。

△返闻真实證者返观闻性悟真实相也意
显馀圣所修多从权入唯有此门始行便修圆实故
也今以观音。

△最后说者凡有三义一以圆通义广
正是此方便宜故备显修證之门广演化仪之相也
二是庆说相继意欲观音说后即便庆赞以表正赞
卷五 第 147b 页 X11-0147.png
观音旁兼馀圣若于那律次说若不庆赞不彰观音
最优若便庆赞后说诸圣应非故留后说即庆赞正
旁自然著矣三敕拣连环观音说竟便敕文殊料简
连绵相接事无断绝故也初遇佛禀教梵云阿缚卢
枳帝室伐罗此云观自在唐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
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
境不能随动随不乱于真可谓无碍智慧者矣斯全
就能观得名观世音即能所合目也观即能观三观
世音即所观三种世间一切音声也妙智观之无不
即空假中也故云能所境智以立名也天台云能所
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世音自
行功著化他必然十界之苦菩萨弘慈悉能普救此
乃自行化他俱观世音大悲经云过去成佛号正法
明如来授记经云未来补弥陀处然此或权或实若
本若迹莫得而知也。

△皆其所师者所值佛所修观
皆观世音也。

△无有一佛不以音声化群品者据本
说也纵有理行二经皆藉言教诠辨纵不因声教自
然启悟者亦由宿昔闻教为种尔然亦是约此土化
生佛佛皆以音声故也下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
闻等。

二如教修观。

△初于闻中者始闻言教也。

△入流者
不随言教体言达理返观闻性也。

△所入既寂者所
达之理本来湛寂故无前尘动静二相可得故曰了
然不生。

△闻所闻尽者动静既无能亡动静之性亦
卷五 第 147c 页 X11-0147.png
尽尽间之后亦不住著思慧。

△觉所觉空者即能觉
闻慧之觉亦无也所即闻慧觉即思慧。

△空觉极圆
者空是修慧觉是思慧今空尽思慧修智深显故曰
极圆。

△空所空灭者能空修慧智所空思慧境一时
都泯也此之三慧闻则亡言达理思则言理俱亡修
则境智齐泯即證无生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若
论位则闻是名字观行观音思修即相似观音寂灭
现前即分真究竟观音疏远离为幻等者能远心境
之离亦即是幻故须离也。

△离远离幻者能离远离
之离亦即是幻亦须亡遣故曰亦复远离。

△二心前
心难者初證曰前究竟名为毕竟初證实相功难成
就證实之后入无功用过难不生自然流入一切智
地也故摩诃止观掇送行者但至初住耳。

△萨婆若
此云一切智。

△反照离缘者反照闻性离能所缘也。

△挟空义说者意云虽三观圆修就荡著边挟空义
说也。

初获果德断即法身智即报身恩即解脱应身自初
住去成就三身一切三法无不分显。

△自下现应皆
此二者以慈悲故现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令一切众
生脱苦得乐然所现应不离真应二身真身冥作利
益即十四无畏应身显作利益即三十二应。

二明妙用中初标举。

△闻熏闻修者以三昧力从于
闻根熏习修行故曰闻熏闻修。

△入国土者竖该三世
横遍十方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湛然应一切者由證
卷五 第 148a 页 X11-0148.png
平等理能普现身说法作利益也。

▲初圣身。

△第十
重他受用身者仁王云初地名阎浮提王王百佛土
乃至第十地四禅王王不可说不可说佛土。

△现上
位身者菩萨因人是本下能现佛身是迹高若现三
乘身是本高迹下菩萨现菩萨是俱下佛是俱高。


二独觉。

△麟角者三千界中独一而出似麟之头唯
有一角此观华飞叶落睹外境之无常例内心之亦
尔若然既本禀教何云现身说法耶答始虽自觉将
圆必假导成故不违也若值佛出则化火焚身入无
为界。

△资加二位者资粮外凡加行内凡。

▲三缘觉。

△缘断胜性者十二因缘断即證真性也。

△流转还
灭如前说。

△以集为初门者先观无明即是以集谛
为首声闻即苦谛为初门也十二因缘亦四谛也无
明行爱取有即集谛识名色等即苦谛能观智即道
谛所證理即灭谛。

△缘觉者缘即十二因缘声教觉
即觉悟智也。

▲四声闻。

△缩观观四谛者此有漏缩
观观四谛谓初观欲界苦集灭道四谛每谛各具四
行相(即十六行相辨上二界令)观亦十六行相即成三十二行相
缩者渐观渐缩令观境狭也此在中忍位作七周减
缘十二四周减行初观欲界苦谛下苦空无常无我
次观上界亦然又观欲界集谛下集因缘生次观上
界集谛亦然又观欲界灭谛下灭静妙离次观上界
亦然又观欲界道谛下道如行出次观上界亦然然
上界道谛但观道如行三不观出之一行也此是一
卷五 第 148b 页 X11-0148.png
周减一行也如是渐减唯留欲界苦谛一缘(云云)


见道十六心者此谛现观中说十六心即八忍八智
所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集法智忍
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知忍灭法智灭类智
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此十
六刹那心欲界四谛每谛一忍一智上二界合观亦
各一忍一智至道谛时生一忍名十五心次生一智
名十六心满见惑顿尽即證初果。

二释梵自在对。

△出入禅支者出一入一次第而修
每禅皆有支林功德梵云忉利此翻三十三释提桓
因能为三十三天主故翻为能天帝夜摩亦云须炎
摩此云时分亦云妙善睹史陀云知足梵言须洹密
陀此云化乐即自在天梵云婆舍跂提斯云他化自
在。

△乐自乐他者乐自即乐变化天乐自变化殊胜
乐事而受用乐他即他化自在天乐他变化而受用
也。

▲二统摄鬼神对。

△四王各二部者东持国天王
居黄金山所领二部一名犍闼婆二名富单那南增
长天王居琉璃山所领薜荔多鸠槃荼西恶眼天王
居白银山所领毒龙毗舍阇北多闻天王居水精山
所领即夜叉罗刹制此鬼神不令恼人故称护世。

初帝王臣佐对。

△四轮即金银铜铁也金轮王王四
天下乃至铁轮王王一天下。

△粟散三皇五帝尧舜
诸王为诸侯主也。

△五官者殷时立司徒司马司空
司士司寇。

△六官者周时立太宰司徒宗伯司马司
卷五 第 148c 页 X11-0148.png
寇司空也。

▲二出家在家对。

△五星即东岁星南荧
惑西太白北恒星中镇星。

△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
[邱-丘+伯]南赤西白北黑中黄。

△大小尸罗即菩萨声闻戒
也。

▲三女主童身对。

△曹慧姬者后汉时人徐令彪
女名照字慧姬嫁曹世叔十九寡居作女诫八篇善
于经藉汉明帝为马后召入宫内授五经为后妃师
尊而不名但称大家。

初天龙药叉对。

△乾闼婆云寻香行即帝释外乐神
此神在七宝山间忉利诸天意欲音乐即此人身上
有异相生即往作乐也。

▲二无酒疑神对。

△阿脩罗
亦云非天所行猜忌谄曲不正故曰非天。

△田蚊未
知所出。

△腹行即无足以腹而行也蛇蚓之类也。


三人非人等杂类对。

△见佛受化者人中苦乐相均
故易受化度故佛秪于人中出世也。

△天之著乐乐
事所萦也四恶多苦不遑进修唯于人中云乐人修
人也。

十四无畏初闻声离苦。

△不自观音者由我自能不
观音声返观闻性故曰以观观者者下观字即闻性
也。

△自既如是故令他观皆得解脱又不自观音者
由观世音以楞严妙定观照法界所有音声不从自
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有今略举不自生一句以
摄后三句也由此四处推捡声无生处唯照闻性本
周法界故曰以观观者孤山云由我不自观音者由
我亡尘合性也自既證性即起化他常观十法界内
卷五 第 149a 页 X11-0149.png
观音声之众生故曰以观观者。

▲初三灾恶国。

△知
见旋伏者由观闻性冥真实理馀根亦旋故曰知见
旋伏下云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火不烧者知
见照了如火明耀今知见既复故火不烧又见能现
瞋瞋则生火知见复故火自不生故使尘火皆不能
烧此并约根便宜说也然有三种火一果报火二业
火三烦恼火果报自地狱到初禅业通三界经云烧
诸善根无过瞋恚等烦恼始自凡夫终至圆教等觉
即五住烦恼火也由菩萨力悉便得脱良由菩萨深
證平等法界凡有火者即是性火即观世音等无有
异故得即念而三火顿亡也以火即法界无能烧所
烧故馀皆准此而知(云云)

△观听旋复者观于听根
亡尘复真也。

△水能漂鼓有声今既复真根尘俱泯
故逢水难即得免害然亦具三果报水至二禅馀同
上不说风灾者经家略也果报风至三禅馀亦同上。

△断灭妄想者总举诸根也由證平等理即无自他
可得谁当受害。

▲二鬼狱恶贼。

△性不能全者全暗
成明岂有暗可存耶。

△罗刹云可畏。

△鸠槃荼云大
形谓阴藏大也即魇魅鬼。

△毗舍遮云啖精气亦云
颠狂鬼。

△富单那云臭饿鬼饿鬼中胜者。

△音性圆
销者了声性本无故曰圆销。

△观听反入者反观听
根證真实性也。

△离诸尘妄者根境俱寂也。

△灭音
圆闻者消灭音尘圆显闻性也。

▲三三毒恶心。

△色
所不劫者随尘取著则被色劫返照离尘欲从何起。
卷五 第 149b 页 X11-0149.png

△纯音无尘者證唯声法门也一切诸法悉趣于声
也。

△销尘旋明者体尘本空旋复明觉也。

三随欲应求。

△不动道场涉入世界者即寂而照也。

△种性不断者佛种不断也经云佛种从缘起是故
说一乘。

△男表权智男德刚健复能干事权智干事
故生男也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方便即权
智也。

△女德坤仪者坤即地也地能柔和承受天阳
之气资生万物长养含育故表女德易曰至哉坤元
万物资生故以镜智表女德也。

四称名获福。

△修法垂范者自行他化也。

△圆通本
根者由从耳根圆通观门契入一心三谛之理故得
一多理齐也。

△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者法
身唯一应色则多故六十二等一法身也又六十二
洹偏菩萨等一圆菩萨也孤山云耳根此方最利故
受道之人极多馀圣不顺此方故入者甚鲜故称一
名敌六十二也然亦抑扬之道适时御物也。

△谁人
出不由户者正显从此根得道也以顺斯方机宜故
三四不思议。

△数有限者止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也
然兹四不思议所化之机亦不出此但显能化不思
议无作妙用有若是也。

▲初现形说法。

△或慈或威
结上法身法身性具性善恶也。

△或定即结手是解
脱德或慧即说法是结目般若德烁迦罗此云坚固。

▲二无畏众生。

△由我闻思脱出六尘者由闻思修
能转物故不为境缚也。

△等悲者同体平等大悲也
卷五 第 149c 页 X11-0149.png
四所求随欲疏通前对观由修一心三观发得三德
妙用也或可由即中故寂灭现前即空故十四无畏
即假故三十二应四不思议也。

初结答所问。

△圆照三昧者首楞严定一心三止圆
照一心三谛由此观照豁悟本心故云缘心自在。


一行三昧者常一其行更无馀次第行也所观理一
故能照行无次第也。

△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
实即所缘妙境。

△系缘法界即观之止。

△一念法界
即止之观能所尚一止观岂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方名缘心自在。

▲二叙叹得名。

△十方圆明者由观
听根违法界故故周遍十方圆满明妙也。

初诸佛交光林木演法也法法尘尘无非智体故智
光及处无不演妙也。

△五体放光者表馀五根一时
解脱。

△圆张大教者大教之网圆张漉十界鱼出生
死河至菩提岸也。

▲三雨华饰界。

△百宝华者万行
因华庄严本有法身方彰妙果也。

▲四合国宣音。


山河不现九界依正一念全空合成一界佛果圆显
也。

△梵摩呗匿此云净赞叹即梵天音曲咏赞三宝
也如陈思王作鱼山之呗陈思王即曹子建魏武帝
第四子十岁属文下笔便成初不曾改每读佛经辄
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因游鱼山忽闻空中
梵天音响清雅哀婉独听良久从者咸闻乃摸其声
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赞叹三宝传为后式也。

初指说显同。

△前后者迟速也。

△承佛威神者推功
卷五 第 150a 页 X11-0150.png
于师是礼也夫臣子之有作皆功归于君父也。

▲二
贴喻释。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者大觉理也理
能含容具足一切随种种缘而体不变非至大耶。


顽空无明事空不能有不能具一切法非至小耶如
镜与像镜能现方圆大小妍𡟎青黄非大耶像不能
尔非至小耶。

▲三返妄归真。

△沤灭空本无者如沤
之空若灭方知此空本不曾有起信云觉心初起心
无初相即此谓也。

首楞严经义疏释要钞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