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自动笺注)
華嚴懸談玄記卷第十一
蒼山再光寺比丘普瑞
「疏七說勝行者以所說勝行為因說言教為果若
不修行成無日如數他寶自無其分說與人
不能飽匪知之艱而行之艱經云不如說行於佛菩
提則為永離故君子下君子大人賢智有德
君子敬尊長如臣事下恤萬民如父育子
君子彼疏云不憂無祿位但憂無立身才學
以況行人不憂圓融行布之位但憂巳德行不立。」
【鈔包氏者後漢儒林傳云包咸子良會稽曲阿
人也少為諸生魯詩論語孝康郎中建武
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夫
五年大鴻臚彼疏云不憂無人知見於巳求
善道而行之使巳才學可知重則人知巳也今
引上二句行成得位證此由行得位也求為可
知者行成得名行為立名與位皆所立人為
立行為所立故云及所能立皆是行也下兩句
行成得名非今所用今為下疏欲證前由行得位
故但引前兩句耳。】
「疏一頓諸行者新經疏云此復有二義一約心觀
二約性融今初謂一念相應頓具故謂知此心即
佛智佛智即是無念無念心體內外無著一諸過
自防(二)忍可諦理(三)離身心相(四)寂然不動(五)了見
性空(六)善達有無(七)進詣妙覺(八)是真信習(九)決斷
分明(十)十度具矣十度既具餘行例然故一行
一切行二約性融者以修一行法性故性融攝故
令此一行如性普收無行不具
十住云下言等者次云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
一切展轉成此不退人應為說又彌勒大眾言餘
菩薩無量百千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行願
乃至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剎乃至則能具
普賢諸行一行一切行義也。」
【鈔等取一障一切障等者問今證一行一切行何
證以斷障修證耶答以此皆行中別義障是行之
斷斷行為能斷修正約行證則行之所證故
也。
▲鈔初說十句等者此指一斷一切斷等文也
經云欲疾滿足菩薩行應修十種所謂心不
棄捨一切眾生於諸菩薩如來想(二)永不誹
一切佛法(三)知諸國土無有窮盡(四)於菩薩
深生信樂(五)不捨平等虗空法界菩提之心(六)觀
菩提如來力(七)精進修習無礙辯才(八)教化
眾生無有疲厭(九)住一切世界無所著(十此即初說十
句也)次有五十句謂十種清淨十種廣大十種
十種勝妙十種佛法善巧智(即今頓成五十種勝行有本云
五十二種二字似剩也)下疏云能治深妙(若所治即下百萬障是也)後五
展轉依初十是為初即攝後一治一切治(即今云一
一切斷此唯約能斷也)說有前後得即一時評曰別是一斷
一切斷并一修一切修通一行一切行也。
▲鈔
一念嗔心下即所斷也經云佛子不見一法
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嗔心何以故佛
子若諸菩薩於餘菩薩嗔恚心成就百萬障
故所不見菩提障不聞正法乃至遠離
世諸佛菩薩種性下疏云決定毗尼經云寧起百
貪心不起一嗔以捨眾生違起大悲莫過此故
既一惑成百萬障則一障一切障義惑惑皆然
從重說雖標百萬略列百門古人位分五(謂十信行
十住十行行十向行十地行此五約所障惑是能障)是知通一切信尚
不起諸位耶又所障法界帝網重重能障同
所亦無盡故知百萬猶是明問上之斷惑約何
位斷答准教章云準上下經文有四種一約證謂
十地中斷二約位斷十住巳去斷三約行十信終
心斷四約實無可斷以本來清淨故。
▲鈔故偈中
下約所依顯能依行時既延促自在行亦一多圓
融妙嚴品約法顯行可知。】
「疏乃至等覺中行者問前彰地位中直至妙覺此說
勝行至等覺其故何耶答位是所得通因及果行
為能得唯至因圓以等覺因圓便能至果故行不說
妙覺淨行品疏鈔說約行修有障等但四十一位行
妙覺位是所求無障非行故。」
【鈔體即三心者是起信文疏一體直心大智
無所執著能所念名念真後二心以其為本
深心者樂修諸善謂四弘願等雖發此願而無
分別契前直心諸行相中不可稱量故名深心
大悲心者見受苦眾生方便救拔見得眾生
不失雖發此心而無愛見即無緣悲故曰大悲
順直心又以前二心皆為眾生無心非悲以
悲直二心皆順深心行願無涯說即三心次第
發必不得單行四弘等者等一切願也貞元
云以大願為主然願無量而多說四弘對於
四諦理故一眾無邊誓度者度於苦源二煩
無邊誓斷者斷於結三法無邊學者
於道諦四佛無上誓成者證於滅理言作者
不同小乘有生滅謂造境即中無不真實陰入
如無苦可捨煩惱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
無道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無苦無集即無
世間無滅無道即無出世間不取不捨直趣真實
更深入應知一苦一切苦則一度一切事事
無礙故一惑一切惑則一斷一切一道一切
則一修一切萬行一體一佛一切一成
切成等然此深義是上圓融行之願也上圓融雖
行說此約願說思之。
▲鈔七十八經云者即慈
氏章中文也言大悲為油者約喻即油不盡而燈
不滅約法大悲無盡大願無窮智光不息恒照
法界行願云是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
菩薩終不能成無上菩提上求直心下化
悲願照理起行亦然故云不出此故。
鈔言相者下釋疏中相字有四一無相為
者以發心文云今所發覺心遠離諸性相故二
法界相者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故三
無分相者無分齊頭數行相稱量四無
齊限相者貞元云若悲願二心無齊限盡
眾生盡修諸行故約直心齊限下無眾生可度
上無菩提可求中無萬行可修亦無真如而為所
淨名云捨分別菩提之見菩提不可以
不可以心得寂滅菩提諸相故若融上三
則度無度修而無修故光明覺品經云若
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所生當獲大名
言功德下釋疏中功德字言無德不收者貞元
云經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安住
是以語其智等虗空非類論其德碎塵剎而難
量極念劫之圓融盡法門之重顯初心契於佛智
豈有邊涯微滴入於天池無終始。
▲鈔發心
十種大喻下經佛子假使有人一切具供
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終於一劫然後
令淨持五戒西北方四上下亦復如是乃至
教令辟支佛果比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乃
優波沙陀分亦不及一此第一利樂
生喻也二速疾步剎喻三知成壞四善知勝
解喻五善根性六善知欲樂喻七善方便
喻八善知他方喻九善知業相喻十善煩惱
十一供佛及生喻隨一喻而十者十門校量顯勝
總有一百一十門今云十喻百門者約大數耳亦
寄顯圓義故問如第十一喻中云有人以不可說
不可供具念念不可說佛及眾生經不可說
劫此之功德全比容許不齊何以不及少分答有
三義一無處齊故二法性三事無礙
故問此發心功德既爾豈是行布行耶答是即
融之行布故。
▲鈔獨覺聲聞下問一念二乘
退菩提心(智論中說有一阿羅漢領一凡夫沙彌沙彌隨從行忽作念大乘羅漢
便於沙彌身上衣鉢自擎令沙彌前行行經數里間沙彌心念菩薩苦行成佛果遂却擬修小乘
羅漢又觀知却過與衣鉢還令隨後沙彌不知意而羅漢羅漢方與說其意也)何以
菩提心出二乘安樂答由佛出世二乘法方
二乘得道佛因菩提心得據本為言亦從菩提心
出有解云菩薩發心非但出生如來亦令二乘
公元515年
心向大得大乘安樂之果者非也今云二乘之安
樂故問獨覺悟出無佛世豈由佛出答說得
時云無佛世必前世巳見佛聞法推本亦由佛出
故又佛昔依一乘菩提心今於一乘分別說二
乘亦依菩提心出也故十住婆沙論第二一切
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
鈔此上三事下貞元疏云體相德三不相捨離
如日輪體是珠寶其相圓明無不成熟糓稼
廓徹虗空三無離理言為萬行之本者離世間品
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善財求友
陳巳發菩提心者是法器彌伽翻禮於初心
白月之新吐(法界差別論云敬禮菩提心者如人禮白分初月不禮滿月以希
現故滿月由此故又寶積如是迦葉世間月初出時恭敬禮拜至其盛滿時而不恭何以從初
至滿故等又涅槃三十八云發畢竟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欲度他是故敬禮初發心)
海雲驚其初發青松之始萌(下經中善財先陳巳發心海雲
善男子汝巳發心善財言唯巳發心然後海雲讚歎等下疏云先讚法器發心者難故若不發心
不堪受法非法器故如青松之始萌人愛彼美大依此成故)不有凌雲之心豈
垂天之翼若無等佛之志豈成妙覺之尊長流
生死凡夫初發此心為後萬行本言即此發心
便名為行者問此中說勝行何言發心故此
也十信巳上即此發心便名為行乃至十度萬行
名行相問淨行品疏云夫行者統惟無念
萬行疲役身心當為道答若斯見者離念
無念尚未得於真無念況念無念之無礙耶。】
「疏此二無礙者問圓融行布復說無礙即可如實
行云何答始則圓布別修淳熟自然雙具亦猶前之
地真別觀五地中真俗雙運若爾何殊有作
之修終成敗壞善用其心不巳故能無心體極本
不以有作為是則認賊為子也問既無心體極
須斷惡修善但以無心體極善惡無礙行之復何礙
耶答為實無心體極謂如渡水之人逆順出入
在者得無礙行之其有力未任者心雖欲得逆順
自在無礙以力未任入必沉沒難得出離幸須冷
暖自知慎欺心而巳故圭山云世有非法之人假
菩薩之行誑惑愚夫說空無相之言不拘齋戒
麤行大乘真修小教愚人不曉却敬彼麤人
不知弟子擇師之分既聞彼說巳仍須勘以聖教
合者名正不合者名邪又須日夕體之心在佛道
利生方堪歸依無得杜順和尚食肉便乃食肉
却食臰屍汝何不誌公食魚吐之水盆跳躍
食鴿口中飛出(誌公就人求生人為辦之致飽乃至還視盆中游泳如故令弟子煑鴿一
隻而自食之忽於時弟子先食彼鴿一足之肉誌公既覺曰汝無慚弟子背面竊訟之曰我食一足便謂
無慚和尚每日吞取全身德行如何誌公知巳復告之曰汝所食者與我不同乃自張口據所食鴿從口中飛
最後一鴿落之在地乃令看之唯無一足於是時人咸皆驚異)汝等為如此
在否若更縱無知之心阿鼻地獄何門可逃。
疏八示真法者所示真法為因能示言教為果欲成
下躡前起後不體下我等無始至今亦曾修善云何
不出離良以未能深心達理事真實之法所
修之得人天果皆生死之業也今仍不求學通達
如何解脫故言故兜率下上二句眾生無始來生
死久流轉(即法幢菩薩偈)言此亦下貞元疏云示四法界
略言二也。
疏九開因性者開即開說顯示之義以所開因性為
能開言教為果言上因理事者因即第六第七
果即第五理事第八既皆性有不唯但具性功德
行願鈔徵云如何開耶答如出現品云佛子如來
智慧無所不在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
慧等即開因性也若性非下喻上性有可知
疏良以下為我具足包含恒沙功德體性
本有涅槃全依本覺佛智之海以為根源即本有菩
義分理智實無二體(此釋因性二字也)。」
【鈔初明因義下恒沙性德即舉所具德顯能具體
即涅槃也本覺佛智約自體說即菩提也此無二
體又本覺因性與佛果智本新似異然佛果智亦
有故故云無二故疏因果理事皆由眾生
有問此何舉同教沙德本覺之因性耶答此性
德智海實通別教今且約同一分以釋相也或
可然在眾生有之故非同教因性之義問何以
引涅槃法華為證答用涅槃法華文成華嚴
義引同入別眾生全包為身故眾生與理智
無二體。】
「疏但相變下但真性隨緣五趣身名改變執此
相謂別有體性以是虗妄情執既生本智斯隔而
非(先覺不覺故圭山云譬如福德端正之人忽然夢見貧賤病苦之身即相變不見本身即體殊也執
病身我身者情生也不信自身福德智慧即智隔也)。」
【鈔覆彼因義者雖具理智之因由相變生全
覺知即隱覆義故說經開示迷真如下以楞
五法釋此二段文也以瑜伽七十二亦有五法
一相二名三分四真五正分別即是妄想
異名下疏云迷如以成名妄想是生悟而名相
本如執翻成智如外無智智體即如此二猶空寂
無礙上對約境者迷真境以成妄境下對
約心者失真心以成妄心故本唯一遂成五法
既知如此開示之此釋開字之因也。
鈔今令下正釋開字以能開言教為果言知心
寂者經中顯說令我等知妄心空寂無所變名
相之境故合體也言達本下通達本智慧元不
於境住著則妄想亡滅而正智生如前睡夢之人
有覺者警之令寤即夢見惡身便是好身即合體
豈有能合所合是聖說真智證理之時無能
所相故。
▲鈔真本下重上文真本約性深源約
智亦可反此如前作夢之人好身何假功成覺
則亡功本就故正智何假外求作夢之人不
顛倒心何假功用成覺如行盡源成言若寂照
下融理智也若寂然絕相朗鑒居懷行者能爾
因性開矣由教令人開故或眾生亦具開義言性
知見者即上因性之理智即佛知見也本有涅
知見性也本有菩提知見相也既能寂照雙流
所以並皆顯現言故談下顯教能開也。
鈔如示貧女下涅槃云如貧女舍內多有金藏無
有知者時有一人知方便語貧女言汝舍內有
真金藏等彼疏云凡夫德稱貧能生真解名女
五蘊名舍即蔭有性故言舍內有多金不覺
有如來性名無知者善知造修顯勝之法名
方便故經合云眾生佛性亦復如是無有知者
來普示眾生諸覺寶藏所謂佛性此但知有佛性
未見未證則教能指示知故云唯明示義。
二使其下釋疏第二義中具開示悟入四義使
行者修行義通開示二義能銓教法使其修行
如令寶藏示義也能令行者佛性開義
說名開即開示二義俱是能詮言行者先來
分明了知明了知之名悟因悟證達名入即悟
二義俱是行人顯現言下即教開說朗然
顯現四義中開示義也或眾生悟入因性顯現
分明對上能詮開顯故顯現之言等。
鈔經云如有大經卷下證上開示義下疏釋云
經者佛智無涯德圓滿故潛入一塵略有
義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
者無一眾不具佛智故有聰慧下出經益
物喻上離妄現前佛智如是下合佛智合上
大經眾生身及妄想合上塵諸佛下合出經益
可知
鈔唯以一大事因緣下解疏文一句鈔文分二。
*初指他經(疏唯)
*二正解釋(二)
*初依慈恩解事字(大乘)
*後自清涼具解一句(二)
*初解大事(今略)
*後解因緣家(二)
*初因緣無別屬於如來通於因果解(言因)
*後因親緣疎屬大事因緣唯因解(二)
*初具釋(二)
*初屬大事(又因)
*後解因緣(正因)
*後料揀(斯則)
大乘法師者即玄贊疏也言隨應皆得意者此
大意但釋知見大事亦可約義曲配事物等四
義也次文又云為大事因緣所以出現世間
事體知見(總出大事體也)真如證義理境界俱名為
義證智能證能知義理真境即能證所證能所知
見並名知見(上約理智解也此上理為事義教所詮名義理智所證名境界上智為道
理以能證真境能知義理故)或知正體智見後得智此二是用
二本即是真如合名知見(即依本後解也上二句應配前事
義本後一異別故言此二是用者是智體家用故下三句配上體事也以難云二智有為非法性
故此通也)菩提是有為本有種多聞熏習因修
增長體即四智其涅槃性體無為本來有自
清淨後逢善友斷障所顯雖一真如逢緣證別
名四涅槃(約菩提涅槃釋開知見也前當因性此當開字)。
鈔今略釋下絕待名一佛佛果者真菩薩正行
為因如來實報名果故稱為因果並有幹事
能(周易曰貞者事之幹也有幹即能有為事)所謂令物皆得究竟解脫
▲鈔言因緣下謂因由緣由所以之義不分二別
但為前絕待因果幹能故佛出現耳。
▲鈔又因緣
下此因緣屬法分其疎親言屬大事者以狹即寬
因緣大事中因義故言正佛性等者此出
涅槃經今引祖據知彼經文次釋今鈔彼經二十
八云善男子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
述者是名生因燈能照物為了煩惱諸結是
名生因眾生父母為了糓子生水土名了
六度阿耨菩提為生佛性阿耨菩提為了
因復有了因謂六度波羅蜜佛性有生因謂
首楞三昧阿耨菩提有了因謂八正道阿耨
菩提有生因謂信心六度又云善男子因有二
種一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緣因
如酵暖等又云正因者名為佛性緣因者發菩提
心又云正因者謂眾生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
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緣
佛性亦常是故我說僧有佛性(清涼云前有六對生了二因前三
因為因緣為了因此就能生後三對以因望果以論生了)下疏云然緣因
即是了因了因未必是於緣因有親疎故(疎者是了亦是
緣因親者是了非是緣因)善友是於緣因而必是了(善友是疎亦緣亦了
如酵暖等是酪了因亦是緣因)佛性為了未必是緣此約智
慧性故(以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本有真實識知等義當體名了又約有性居然是了)若
第一義空為佛性者唯是正因而非了因但為
了因所了而非生因所生(揀異智慧為性也然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義
第一義空名智慧此二不二以為佛性第一義空是佛性名為智慧佛性第一義不在
慧但名法由在智慧故名佛性也)若以智慧佛性即是了因
(結成上義生次文也)若以五蘊佛性者名為正因亦名生
因(五蘊是正是生不得名了五蘊名生者能生諸法故明生因今因五蘊能菩提豈非生因如乳生
酪如糓生芽皆生因故)然復生必對了正必對緣(以上疏文參用今依
涅槃明義有二對並如上引)又云五蘊相續即是正因亦名生
言正因者是中道中道即佛性(上引祖據訖)次
釋今鈔者此有二對初正緣對言正因佛性為因
者即上涅槃云正因者名為佛性中道佛性
六度行名正因(親故名因)緣因佛性者即六度
也(疎故名緣)言了因下二生了對也即般若為了因意
行者修學般若第一義空之性為因如燈了
物故(下疏云今以了因了被正因了即般若緣因也評曰了因為能了正因為所了所了從能了
以彰名了因之所了了因所了即因體即正因佛性若以本智為了因則了因即所了了因所了即因體
即本智也然今以六度般若為了因故亦即緣因也)言生因下即前五蘊為生
因也欲勵行人依今五蘊(五蘊名生因)發菩提心修菩
行為緣如種生現(上寂照義)若會解云生亦名正
因如穀生芽正因攝故今由佛種起成菩提故云
生因所生為緣也所生菩提此是果義今約以
所生目能生故屬因也評曰上二解前解以能生
緣因(五蘊正因發心等通緣因)後解能生唯正因前解為
正若單穀無土等不能生芽故。
▲鈔斯則下結
也通揀四字大事因果幹能故寬因緣但說大
事中因義故狹也。
▲鈔故彼經云下證也佛種
佛性萬行為緣通於緣了起斯佛種菩提
即是生因故一句四因皆具也問準下鈔引
此文釋之有因二種性今何但證於因耶答此
且說初義於初義內復分二種因緣但是
中後蓋影略以明也。
鈔廣釋如別者應指天文句慈恩玄贊亦未
詳定天台文句初廣引十餘家解次開法華
論意以為四釋一約四位釋開者即是十住初破
無明如來藏見實相理緣修惑破名使得清淨
示者惑障既除知見體顯體備萬德法界眾德顯
分明故名為示即是十行位也悟者障除體顯
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故名為悟即十迴
向位也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自在流注任運
從阿到入薩婆若海即是十地位也然圓通
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秪開即具示悟
入更非異心二約四智釋一道慧見道實性實性
中得開佛知見二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別
解惑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也三一切智知一切
一相寂滅寂滅悟佛知見也四一切種智
一切法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識即入佛
知見也又道慧理名開道種慧如量名示一切
智理量不二稱悟一切種智理量雙照為入此亦
實理淺深中而淺深分別三約圓教四門
橫釋四句空門一空一切空即開佛知見有門
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見也亦空亦有門一切
空亦有即悟佛智見也非空非有門一切非空非
有即入佛知見通則四所通則一開悟入
能通之門所知所見是所通之理也四約觀心
者觀於心性三諦之理不可思議此觀明淨為開
不可思議而能分別空假中心宛然無濫名為
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悟空
中心空假中而齊照空假中名為入是為一心
觀而分開悟入之殊也所以四釋者見理由
位立由智智發由門門通由觀觀故則門通門
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為理
一也(恐要知天台宗義故于此)言略釋如下者下鈔云古有
多釋一法華論云開無上義(論標名也)謂除一切智
更無餘事(即雙開菩提涅槃二無上果謂知見之性為涅槃知見相為菩提也)示
同義三乘法身故(別示涅槃即法身也)悟者不知義不
唯一實事故(今令知成報身故即別悟菩提也)入者令證不退
地故即是因義(謂證初地巳上菩提涅槃因故登地證如為涅槃因能證地智為菩
提因清涼云論意即初深後淺以入約因故然上初三句約果中初句總第二第三句別約果也第四即
因也)二嘉祥云開示約能化悟入所化能化有大
開之與曲示(但說有性為大開言此是凡夫性此是聖人因果理行即曲示也)所
化有始悟之與終入(豁然了知故名為悟修行契證目之為入即始淺終深也)
然此天台破云經明四句云為令眾生語意為
主前機得益開化主應作所化人開悟那即分
兩句作能化開示耶今為通云如經第二句云欲
示眾生佛知見豈非佛為能示又法華論牒初
句云如經欲開知見令眾生知清淨第二
云欲示眾生佛知見故皆為約能開示說也若牒
第三句則云如經欲令眾悟佛知見故牒第四
句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此二句所化悟入
也故經論正意自約能所明義那忽破云四句
云為令眾生耶華嚴亦云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羣
生亦佛為能示也只由此故吾多引嘉祥此義
也又清涼釋云開除惑障顯示真理令悟體
空證入心體也又禪門釋者北宗智用知慧
用是見見一心不起名智智能五根不動名慧
慧能見是佛知見心不動是開開者開方便門
不動是示示者示真實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即萬
常寂南宗眾生佛智妄隔不見但得無念
本來自性寂靜為開寂靜體上自有本智以本智
能見本來自性寂靜名示既得指示即見本性
眾生本來無異為悟悟後於一切有為無為
佛無佛常見本性自知妄想無性自覺聖智故是
菩薩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即是入義上二各是一
理(上略釋是鈔主意由鈔中指故依會解繁引)。】
「疏十利今後貞元疏云諸佛設教起則有始用乃
無終雨滴滄溟與海俱竭一言稱性與性齊終
無終斯教何盡故廣利無邊然能利是經所利是
機今取能利為因不同機感其所也。
發心品云等者此品次前文中由法慧說此法時
諸佛證巳次經云汝說此法時萬佛微塵數菩
薩發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記於當來世過千不
可說無邊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興于世皆號清
淨心如來住世各各差別我等悉當護持此法
未來一切菩薩未曾聞者悉皆得聞下疏釋云
說下顯益證成通二世顯現在後我等下顯及
當來今初清淨心者以聞菩提心性故而經多劫
者然餘教說定僧祇此宗所明劫不定有四
一或展則無量不可不可剎塵如法界品
說(即瞿目波仙人暫時執手時經多劫等是也)二或千不可說或減或增
大威太子及此中說或一二生善財童子
兜率天子四初心即得如前文說(即發心前文以是發心得佛
并纔發心時即得一佛智慧等)所乘之法既自在圓融能乘之人
遲速不定念劫融故故彌勒一切菩薩無量劫
修善一生皆得起信則以若遲若速皆為方便
宗楷定為權並有聖言無煩固執不以時而生退
不以速證而起輕心若遲若疾誓要當尅是佛意
也(今以起信宗以遲速方便則定三祗故皆判為權今圓宗遲速四說並皆實也)。」
【鈔等取餘經者是疏引不盡餘經非是他經
云吞金剛喻喻智德智慧破惑金剛故以
智者無煩惱故不共住(彼有三喻喻於三德此即第一喻智德也
第二小火燒多喻斷德了惑本寂故第藥王徧益喻喻恩德種種利生故)。】
「疏設有菩薩等者如教迹中釋也言生如來家者下
疏云初住見心性故故名生家四地寄出世生道
品家八地無功用故無生法忍家今此通三兼顯
凡夫解心亦名生家因果無礙故。」
【鈔乃至深入下下云生如來家為總乃至所引
九句為別一以如境為家無性攝論云謂佛法
於此證會名為生家二以行法家具家法故(行是
如來家法故)三俗境為家世親攝論云由此佛種
斷故(謂由後得了達俗境觀機審法說教化生令生依行成聖佛種不斷故)四遠
非家(遠離世間不是如來家法故)五以佛行為家(第二菩薩行此說如來
行故不同也)十住婆沙論云初地菩薩如來相續
不斷故六菩薩法性家故(下疏云亦是佛種性故亦同如來一如
故)七當淨佛家(當來佛位所得自在上心無疑惑故淨也)八住本佛
家(住本有性不從得之佛家也)九因理事無礙家前六自分
家(但就因位說通諸地)後三勝進家(約果位說也因是勝進果是勝進)。】
「疏良以有非等者鏡心錄云依八識生滅有作之心
修於萬行則見有實惑可斷實行可作當果可求
為有作既依生滅有作心修故所萬行盡屬有作
木作器器器皆木若頓悟真心本淨妄心本空故
所修萬行盡是真心(既屬真心則名無作)如金作器器器皆金
非謂不修作名為無作若全不修即是外求
於無修乃外道見也言無心體極者既悟妄心本無
真心本淨故所起心皆是無心何以故謂知巳所起
心本無妄心元是真心也又若但無心亦未能體
極亦不能一念契證也如肇公破支慜度心無義云
心無者無心萬物萬物未甞無此得在於神靜失
在於無虗今云一念契者若三乘望理為一念契佛
家今圓教中一念即無量劫一念契時即巳究竟
無生法忍家矣故新經序云失其旨也徒修因於
曠劫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賢首下上半證
有作之修下半證無心體極由信該果海故勝前福
也下疏云唯明誦持餘略不說亦顯所行真行不可
校量即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成見聞益者以成及益皆通能所成能益謂法
爾常徧之因所成所益謂物之機見聞唯局所益謂
成名成成之見聞成名成成即見聞主持
二釋如次字例下九亦然而皆言聞者望果聞
因故。」
【鈔所以辨異者亦為揀濫等者以此十因探玄
中義而此今後清涼新加恐人濫于順機感
故此辨異也(探玄十因者謂前六與今文全同第七云開發故即今第九開因性
第八見聞故今廣為第十利今後也第九云成行即今七說勝行故第十云得果故此中略無攝
在利今後中故今加利今後探玄第八第十也)言前但約時者問感者
善根豈非行耶何得言但約時答以善根約時中
說故言又順機多約於所等者謂順機約所順之
善根為因感能順教為果今此以順教上有
能利今後功用為因教法之體為果故不同
云多約有互通少分二世義故言又順機但是
別義者即利益總別也。
鈔此十種益出於旨歸者彼有十門此是第九門
明經中文言從淺至深者准旨歸意前五從
淺至深皆自利初見聞但泛爾故最淺二因見聞
發心故次深三由發心乃起眾行故復深四由
行成即攝於位更為深五由具位速證圓滿故最
深也他滅障(旨歸云地獄天子香雲普熏其蒙香者滅八萬四千煩惱等故
名利他也)七令他展轉得益上皆汎明(問如滅障巳指蒙香者何言泛
明耶答雖說香滅不的指是何人故云泛明)八如善財童子九如
比丘二別得益之人第十總具深淺(前五)自
他(前五自利六七利他)總別(第十為總前九為別)等義(等前七泛明八九別指)故
鈔云自利利他等而為其次等字亦等其總別汎
明別指六字也問造修起行何異頓得與速證
何殊答體雖無異而義不同造修對劣顯勝(旨歸云
菩薩無量劫善財一生皆得)起行直彰其妙(旨歸云若起一普賢行遍一切行位
一切功德一切法一切一切一切一切皆悉窮盡具足一切帝網等)頓得通
得諸益(旨歸云六千比丘頓見如來眼境界逝多林中菩薩得無自在法海)速
證則別明入地(旨歸云依此普門一證一切證速入十地如隨好品兜率天子頓起
十地等也)或可約自起行令他造修自速證令他頓得
(自利利他異也)又起行總指不揀何人造修別指善財
證總明不揀何人頓得別指六千等或可起行
修造修約成就則勝劣有異速證約疾頓得約
齊則寬狹有異(雖有四意初意為正旨歸有文故後之三意共成初意)。
鈔然見聞下通妨也妨云詳此十益隨舉一益可
十因或隨前一因可通成十益今何故以一因
為一益耶故此通也初二句領妨後二句通妨也。
▲鈔便能觸目對境者如不思議品云一一毛端
處有不可不可佛剎微塵世界一一世界
念念不可不可佛說等是何有不說
法之時處耶言常如法見者如猶稱也稱法而見
故言所引經文如前總中者即前法爾因中疏鈔
所引不思品第四十七卷中文也此言總者
意顯法爾因直談法性不待別因名總下九因各
別義不同前利益總別不爾何處明法爾常
說徧說為總耶(此有二義總別約法性初一為總後九為別利益則第十為總
前九為別思之)問十因中法爾為深十益之中見聞為
何以對深因而成淺益耶答理實法爾皆成十
深淺皆具今以常徧說上見問義顯且作是配
非不該於深也下九皆爾。】
華嚴懸談玄記卷第十一
*音釋
(古孝切酒酵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