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音释¶
音释¶ 第 160b 页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一
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七说胜行者以所说胜行为因能说言教为果若
不修行成道无日如数他宝自无其分说食与人终
不能饱匪知之艰而行之艰经云不如说行于佛菩
提则为永离故君子下君子者大人也贤智有德谓
之君子上敬尊长如臣事君下恤万民如父育子故
曰君子彼疏云不忧无禄位但忧无立身之才学耳
以况行人不忧无圆融行布之位但忧巳德行不立。」

【钞包氏者后汉儒林传云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
人也少为诸生习鲁诗论语举孝康除郎中建武
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拜谏议大夫永
平五年迁大鸿胪彼疏云不忧无人知见于巳求
善道而行之使巳才学有可知重则人知巳也今
引上二句行成得位證此由行故得位也求为可
知者行成得名以行为能立名与位皆所立人为
能立行为所立故云及所能立皆是行也下两句
行成得名非今所用今为下疏欲證前由行得位
故但引前两句耳。】

「疏一顿成诸行者新经疏云此复有二义一约心观
二约性融今初谓一念相应能顿具故谓知此心即
音释¶ 第 160c 页
是佛智佛智即是无念无念心体内外无著一诸过
自防(二)忍可谛理(三)离身心相(四)寂然不动(五)了见
性空(六)善达有无(七)进诣妙觉(八)是真信习(九)决断
分明(十)十度具矣十度既具馀行例然故修一行成
一切行二约性融者以修一行称法性故性融摄故
令此一行如性普收无行不具。

疏十住品云下言等者次云文随于义义随文如是
一切展转成此不退人应为说又弥勒告大众言馀
诸菩萨经无量百千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行愿
乃至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乃至则能具
足普贤诸行皆一行即一切行义也。」

【钞等取一障一切障等者问今證一行一切行何
證以断障修證耶答以此皆行中别义障是行之
所断断以行为能断修正约行證则行之所證故
也。
▲钞初说十句等者此指一断一切断等文也
经云欲疾满足诸菩萨行应修十种法所谓心不
弃舍一切众生一于诸菩萨生如来想(二)永不诽
谤一切佛法(三)知诸国土无有穷尽(四)于菩萨行
深生信乐(五)不舍平等虚空法界菩提之心(六)
察菩提入如来力(七)精进修习无碍辩才(八)教化
众生无有疲厌(九)住一切世界心无所著(十此即初说十
句也)次有五十句谓十种清净十种广大智十种普
入十种胜妙心十种佛法善巧智(即今顿成五十种胜行有本云
五十二种二字似剩也)下疏云能治深妙(若所治即下百万障是也)后五
音释¶ 第 161a 页
十展转依初十是为初即摄后一治一切治(即今云一
断一切断此唯约能断也)说有前后得即一时评曰别是一断
一切断并一修一切修通一行则一切行也。
▲钞
一念嗔心下即所断也经云佛子我不见一法为
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嗔心者何以故佛
子若诸菩萨于馀菩萨起嗔恚心即成就百万障
门故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乃至远离三
世诸佛菩萨种性下疏云决定毗尼经云宁起百
万贪心不起一嗔以舍众生违起大悲莫过此故
既一惑成百万障则一障一切障义惑惑皆然今
从重说虽标百万略列百门古人寄位分五(谓十信行
十住行十行行十向行十地行此五约所障惑是能障)是知通障一切信尚
不起况诸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能障同
所亦无尽故知百万犹是略明问上之断惑约何
位断答准教章云准上下经文有四种一约證谓
十地中断二约位断十住巳去断三约行十信终
心断四约实无可断以本来清净故。
▲钞故偈中
下约所依显能依行时既延促自在行亦一多圆
融妙严品约法显行可知。】

「疏乃至等觉中行者问前彰地位中直至妙觉此说
胜行秪至等觉其故何耶答位是所得通因及果行
为能得唯至因圆以等觉因圆便能至果故行不说
妙觉净行品疏钞说约行修有障等但四十一位行
妙觉位是所求无障非行故。」
音释¶ 第 161b 页

【钞体即三心者是起信文疏云一体直心即大智
无所执著绝能所念名念真如后二心以其为本
二深心者乐修诸善谓四弘愿等虽发此愿而无
分别契前直心诸行相中不可称量故名深心三
大悲心者见受苦众生方便救拔见得乐众生护
令不失虽发此心而无爱见即无缘悲故曰大悲
亦顺直心又以前二心皆为众生则无心非悲以
悲直二心皆顺深心则行愿无涯说即三心次第
发必不得单行言四弘等者等一切愿也贞元疏
云以大愿为主然愿无量而多说四弘者对于无
作四谛理故一众生无边誓度者度于苦源二烦
恼无边誓断者断于结集三法门无边誓学者学
于道谛四佛道无上誓成者證于灭理言无作者
不同小乘有生灭谓造境即中无不真实阴入皆
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
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无苦无集即无
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间不取不舍直趣真实
若更深入应知一苦一切苦则一度一切度事事
无碍故一惑一切惑则一断一切断一道一切道
则一修一切修万行一体故一佛一切佛一成一
切成等然此深义是上圆融行之愿也上圆融虽
约行说此约愿说思之。
▲钞七十八经云者即慈
氏章中文也言大悲为油者约喻即油不尽而灯
不灭约法则大悲无尽大愿无穷智光不息恒照
音释¶ 第 161c 页
法界行愿品云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
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菩提言上求即直心下化
即悲愿照理起行亦然故云不出此故。

钞言相者下释疏中相字而有四义一无相为相
者以发心文云今所发觉心远离诸性相故二同
法界相者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故三
无分量相者无分齐头数等行相可称量故四无
齐限相者贞元疏云若约悲愿二心无齐限尽度
众生尽修诸行故约直心无齐限下无众生可度
上无菩提可求中无万行可修亦无真如而为所
念净名云舍于分别菩提之见菩提者不可以身
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若融上三
心则度而无度修而无修故光明觉品经云若于
一切智法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
钞言功德下释疏中功德字言无德不收者贞元
疏云经云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安住故
是以语其智等虚空而非类论其德碎尘刹而难
量极念劫之圆融尽法门之重显初心契于佛智
岂有边涯微滴入于天池齐无终始。
▲钞发心品
十种大喻下经云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
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终于一劫然后教
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乃至
云教令住辟支佛果比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乃
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此即第一喻利乐众
音释¶ 第 162a 页
生喻也二速疾步刹喻三知劫成坏喻四善知胜
解喻五善知根性喻六善知欲乐喻七善知方便
喻八善知他方喻九善知业相喻十善知烦恼喻
十一供佛及生喻随一喻而十者十门校量显胜
总有一百一十门今云十喻百门者约大数耳亦
寄显圆义故问如第十一喻中云有人以不可说
不可说供具念念供不可说佛及众生经不可说
劫此之功德全比容许不齐何以不及少分答有
三义一无时处齐限故二称法性故三事事无碍
故问此发心功德既尔岂是行布行耶答是即圆
融之行布故。
▲钞独觉声闻下问起一念二乘意
退菩提心(智论中说有一阿罗汉领一凡夫沙弥沙弥随从行忽作念发大乘心罗汉观
知便于沙弥身上取衣钵自擎令沙弥前行行经数里间沙弥心念菩萨苦行难成佛果遂却拟修小乘
法罗汉又观知却过与衣钵还令随后沙弥都不知意而问罗汉罗汉方与说其意也)何以
菩提心出二乘安乐答由佛出世说二乘法方有
二乘得道佛因菩提心得据本为言亦从菩提心
出有解云菩萨发心非但出生如来亦令二乘回
心向大得大乘安乐之果者非也今云二乘之安
乐故问独觉自悟出无佛世岂由佛出答说得果
时云无佛世必前世巳见佛闻法推本亦由佛出
故又佛昔依一乘发菩提心今于一乘分别说二
乘亦依菩提心出也故十住婆沙论第二云一切
声闻辟支佛皆由佛出若无诸佛何由而出。

钞此上三事下贞元疏云体相德三不相舍离犹
音释¶ 第 162b 页
如日轮体是珠宝其相圆明德无不照成熟谷稼
廓彻虚空三无离理言为万行之本者离世间品
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善财求友先
陈巳发菩提心者是法器故弥伽翻礼于初心若
敬白月之新吐(法界无差别论云敬礼菩提心者如人礼白分初月不礼满月以希
现故满月由此故又宝积云如是迦叶世间人月初出时恭敬礼拜至其盛满时而不恭敬何以故从初
至满故等又涅槃三十八云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欲度他是故敬礼初发心)
海云惊其初发美青松之始萌(下经中善财先陈巳发心巳海云告
言善男子汝巳发心耶善财言唯巳发心然后海云赞叹等下疏云先赞法器以发心者难故若不发心
不堪受法非法器故如青松之始萌人爱彼美大松依此成故)不有凌云之心岂
展垂天之翼若无等佛之志岂成妙觉之尊长流
生死凡夫初发此心为后万行之本言即此发心
便名为行者问此中说胜行何言发心耶故此答
也十信巳上即此发心便名为行乃至十度万行
皆名行相问净行品疏云夫妙行者统惟无念历
修万行疲役身心岂当为道答若斯见者离念求
于无念尚未得于真无念况念无念之无碍耶。】

「疏此二无碍者问圆融行布复说无碍即可如实能
行云何答始则圆布别修淳熟自然双具亦犹前之
四地真俗别观至五地中真俗双运若尔何殊有作
之修终成败坏答善用其心不巳故能无心体极本
不以有作为是则非认贼为子也问既无心体极何
须断恶修善但以无心体极善恶无碍行之复何碍
耶答为实无心体极谓如能渡水之人逆顺出入自
音释¶ 第 162c 页
在者得无碍行之其有力未任者心虽欲得逆顺出
入自在无碍以力未任入必沉没难得出离幸须冷
暖自知慎勿欺心而巳故圭山云世有非法之人假
为菩萨之行诳惑愚夫说空无相之言不拘斋戒以
粗行为大乘以真修为小教愚人不晓却敬彼粗人
不知弟子有择师之分既闻彼说巳仍须勘以圣教
合者名正不合者名邪又须日夕体之心在佛道大
悲利生方堪归依无得杜顺和尚食肉便乃食肉彼
却食臭尸汝何不食志公食鱼鲙吐之水盆鱼跳跃
食鸽口中飞出(志公就人求生鲙人为办之致饱乃至还视盆中游泳如故日令弟子煮鸽一
只而自食之忽于时有弟子先食彼鸽一足之肉志公既觉曰汝无惭也弟子背面窃讼之曰我食一足便谓
无惭和尚每日吞取全身德行如何志公知巳复告之曰汝所食者与我不同乃自张口据所食鸽从口中飞
出最后一鸽落之在地乃令看之唯无一足于是时人咸皆惊异)汝等为能如此自
在否若更纵无知之心阿鼻地狱何门可逃。

疏八示真法者所示真法为因能示言教为果欲成
下蹑前起后不体下我等无始至今亦曾修善云何
犹不出离良以未能深心体达理事等真实之法所
修之善得人天果皆生死之业也今仍不求学通达
如何解脱故言故兜率下上二句云众生无始来生
死久流转(即法幢菩萨偈)言此亦下贞元疏云示四法界今
略言二也。

疏九开因性者开即开说显示之义以所开因性为
因能开言教为果言上因果理事者因即第六第七
果即第五理事即第八既皆性有不唯但具性功德
音释¶ 第 163a 页
尔行愿钞徵云如何开耶答如出现品云佛子如来
智慧无所不在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
慧等即开因性也若性非下喻上性有可知。

疏良以下盖为我等具足包含恒沙功德为体性即
本有涅槃全依本觉佛智之海以为根源即本有菩
提义分理智实无二体(此释因性二字也)。」

【钞初明因义下恒沙性德即举所具德显能具体
即涅槃也本觉佛智约自体说即菩提也此无二
体又本觉因性与佛果智本新似异然佛果智亦
本有故故云无二体故疏云因果理事皆由众生
性有问此何举同教沙德本觉之因性耶答此性
德智海实通别教今且约同教一分以释相也或
可然在众生有之故非同教因性之义问何以下
引涅槃法华为證答用涅槃法华之文成华严之
义引同入别众生既全包此为身故众生与理智
而无二体。】

「疏但相变下但真性随缘受五趣身名相改变执此
凡相谓别有体性以是虚妄情执既生本智斯隔而
非(先觉后不觉故圭山云譬如福德端正之人忽然梦见贫贱病苦之身即相变也不见本身即体殊也执
认病身是我身者情生也不信自身福德智慧即智隔也)。」

【钞覆彼因义者虽具理智之因由相变情生全不
觉知即隐覆义故须说经开示言迷真如下以楞
伽五法释此二段文也以瑜伽七十二亦有五法
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分别即是妄想
音释¶ 第 163b 页
异名下疏云迷如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悟而名相
本如执翻成智如外无智智体即如此二犹空寂
照无碍言上对约境者迷真境以成妄境故下对
约心者失真心以成妄心故本唯一体遂成五法
既知如此须开示之此释开字之因也。

钞今令下正释开字以能开言教为果言知心空
寂者经中显说令我等知妄心空寂则无所变名
相之境故合体也言达本下通达本有智慧元不
于境住著则妄想亡灭而正智生如前睡梦之人
有觉者警之令寤即梦见恶身便是好身即合体
也岂有能合所合是故圣说真智證理之时无能
所相故。
▲钞真本下重释上文真本约性深源约
智亦可反此如前作梦之人好身何假功成觉时
则亡功本就觉故正智何假外求如作梦之人不
颠倒心何假功用方成觉如行尽源成言若寂照
下融理智也若寂然绝相朗鉴居怀行者能尔则
因性开矣由教令人开故或众生亦具开义言性
即知见者即上因性之理智即佛知见也本有涅
槃知见性也本有菩提知见相也既能寂照双流
所以并皆显现言故谈下显教为能开也。

钞如示贫女下涅槃云如贫女舍内多有金藏无
有知者时有一人善知方便语贫女言汝舍内有
真金藏等彼疏云凡夫无德称贫能生真解名女
五蕴名舍即荫有性故言舍内有多金藏不觉自
音释¶ 第 163c 页
身有如来性名无知者善知造修显胜之法名知
方便故经合云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如
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此但知有佛性
未见未證则教能指示令知故云唯明示义。

钞二使其下释疏第二义中具开示悟入四义使
其行者修行义通开示二义能铨教法使其修行
如令掘宝藏示义也能令行者见佛性是开义开
说名开即开示二义俱是能诠言教行者先来不
分明了知今明了知之名悟因悟證达名入即悟
入二义俱是行人言显现之言下即教开说朗然
显现对四义中开示义也或众生悟入因性显现
分明则对上能诠开显故云显现之言等。

钞经云如有大经卷下證上开示义下疏释云大
经者佛智无涯性德圆满故潜入一尘者略有三
义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尘
者无一众生不具佛智故有一聪慧人下出经益
物喻上离妄现前佛智亦如是下合也佛智合上
大经众生身及妄想俱合上尘诸佛下合出经益
物可知。
音释¶ 第 164a 页

钞唯以一大事因缘下解疏文一句钞文分二。


* 初指他经(疏唯)
* 二正解释(二)

* 初依慈恩且解事字(大乘)
* 后自清凉具解一句(二)

* 初解一大事(今略)
* 后解因缘家(二)

* 初因缘无别属于如来通于因果解(言因)
* 后因亲缘疏属于大事因缘唯因解(二)

* 初具释(二)

* 初属大事(又因)
* 后解因缘(正因)
* 后料拣(斯则)

钞大乘法师者即玄赞疏也言随应皆得意者此
段大意但释知见大事亦可约义曲配事物等四
义也次文又云为此大事因缘所以出现世间大
事体即知见(总出大事体也)真如所證义理境界俱名为
义證智能證能知义理真境即能證所證能所知
见并名知见(上约理智解也此上理为事义教所诠名义理智所證名境界上智为道
理以能證真境能知义理故)或知正体智见后得智此二是用
此二本性即是真如合名知见(即依本后解也上二句应配前事物
义本后一异别故言此二是用者是智体家用故下三句应配上体事也以难云二智有为应非法性知
见故此通也)菩提体是有为本有种子多闻熏习因修
增长体即四智其涅槃性体是无为本来而有自
性清净后逢善友断障所显虽一真如逢缘證别
名四涅槃(约菩提涅槃释开知见也前当因性此当开字)

钞今略释下绝待名一佛因佛果者真菩萨正行
为因如来实报名果故称为大因果并有干事之
(周易曰贞者事之干也有干即能有为事)所谓令物皆得究竟解脱。

▲钞言因缘下谓因由缘由所以之义不分二别
音释¶ 第 164b 页
但为前绝待因果干能故佛出现耳。
▲钞又因缘
下此因缘属法分其疏亲言属大事者以狭即宽
故因缘即大事中因义故言正因佛性等者此出
涅槃经今引祖据知彼经文次释今钞彼经二十
八云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
述者是名生因灯能照物名为了因烦恼诸结是
名生因众生父母名为了因谷子名生水土名了
六度阿耨菩提名为生因佛性阿耨菩提名为了
因复有了因谓六度波罗蜜多佛性复有生因谓
首楞严三昧阿耨菩提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
菩提复有生因谓信心六度又云善男子因有二
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
如酵暖等又云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
心又云正因者谓众生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
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缘常
佛性亦常是故我说僧有佛性(清凉云前有六对生了二因前三对
以因为生因缘为了因此就能生后三对以因望果以论生了)下疏云然则缘因
即是了因了因未必是于缘因有亲疏故(疏者是了亦是
缘因亲者是了非是缘因)善友是于缘因而必是了(善友是疏亦缘亦了
如酵暖等是酪了因亦是缘因)佛性名为了因未必是缘此约智
慧性故(以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本有真实识知等义当体名了又约有性居然是了)
以第一义空为佛性者唯是正因而非了因但为
了因所了而非生因所生(拣异智慧为性也然涅槃云佛性者名第一义
空第一义空名智慧此二不二以为佛性然第一义空是佛性性名为智慧即佛性相第一义空不在智
音释¶ 第 164c 页
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也)若以智慧为佛性者即是了因
(结成上义生次文也)若以五蕴为佛性者名为正因亦名生
因(五蕴是正是生不得名了五蕴名生者能生诸法故明生因今因五蕴能得菩提岂非生因如乳生
酪如谷生芽皆生因故)然复生必对了正必对缘(以上疏文参用今依
涅槃明义有二对并如上引)又云五蕴相续即是正因亦名生
因言正因者是中道义中道即是佛性(上引祖据讫)
释今钞者此有二对初正缘对言正因佛性为因
者即上涅槃云正因者名为佛性即中道佛性也
望六度行名为正因(亲故名因)缘因佛性者即六度行
(疏故名缘)言了因下二生了对也即般若为了因意
令行者修学般若了第一义空之性为因如灯了
物故(下疏云今以了因了被正因了即般若亦缘因也评曰了因为能了正因为所了所了从能了
以彰名了因之所了了因所了即因体即正因佛性若以本智为了因则了因即所了了因所了即因体
即本智也然今以六度中般若为了因故亦即缘因也)言生因下即前五蕴为生
因也欲励行人依今五蕴(五蕴名生因)发菩提心修菩
萨行为缘如种生现(上寂照义)若会解云生因亦名正
因如谷生芽正因摄故今由佛种起成菩提故云
生因所生为缘也所生即菩提此是果义今约以
所生目能生故属因也评曰上二解前解以能生
通缘因(五蕴为正因发心等通缘因)后解能生唯正因前解为
正若单谷无土等不能生芽故。
▲钞斯则下结拣
也通拣四字大事则因果干能故宽因缘但说大
事中因义故狭也。
▲钞故彼经云下證也佛种正
因佛性也万行为缘通于缘了起斯佛种成菩提
音释¶ 第 165a 页
故即是生因故一句经四因皆具也问准下钞引
此文释之有因果二种性今何但證于因耶答此
中且说初义于初义内复分二种因缘彼但是此
中后义盖影略以明也。

钞广释如别者应指天台文句并慈恩玄赞亦未
可详定而天台文句初广引十馀家解次开法华
论意以为四释一约四位释开者即是十住初破
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缘修惑破名使得清净
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显
示分明故名为示即是十行位也悟者障除体显
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故名为悟即十回
向位也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
从阿到茶入萨婆若海即是十地位也然圆通妙
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秪开即具示悟
入更非异心二约四智释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
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
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
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
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即入佛
知见也又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
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此亦
约实理无浅深中而浅深分别也三约圆教四门
横释四句者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有门
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也亦空亦有门一切亦
音释¶ 第 165b 页
空亦有即悟佛智见也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
有即入佛知见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
能通之门所知所见是所通之理也四约观心释
者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为开
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名为
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为悟空假
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为入是为一心
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所以四释者见理由位
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
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
一也(恐要知天台宗义故笔于此)言略释如下者下钞云古有
多释一法华论云开者无上义(论标名也)谓除一切智
更无馀事(即双开菩提涅槃二无上果谓知见之性为涅槃知见之相为菩提也)
者同义三乘同法身故(别示涅槃即法身也)悟者不知义不
知唯一实事故(今令知成报身故即别悟菩提也)入者令證不退
地故即是因义(谓證初地巳上菩提涅槃因故登地證如为涅槃因能證地智为菩
提因清凉云论意即初深后浅以入约因故然上初三句约果中初句总第二第三句别约果也第四即
因也)二嘉祥云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能化有大
开之与曲示(但说有性为大开言此是凡夫性此是圣人性因果理行即曲示也)
化有始悟之与终入(豁然了知故名为悟修行契證目之为入即始浅终深也)
然此天台破云经明四句皆云为令众生语意为
主前机得益非开化主应作所化人开悟那即分
两句作能化开示耶今为通云如经第二句云欲
示众生佛之知见岂非佛为能示又法华论牒初
音释¶ 第 165c 页
句云如经欲开知见令众生知得清净牒第二句
云欲示众生佛知见故皆为约能开示说也若牒
第三句则云如经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牒第四
句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此二句约所化悟入说
也故经论正意自约能所明义那忽破云四句皆
云为令众生耶华严亦云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
生亦佛为能示也只由此故吾宗多引嘉祥此义
也又清凉略释云谓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
空證入心体也又禅门释者北宗云智用是知慧
用是见见一心不起名智智能知五根不动名慧
慧能见是佛知见心不动是开开者开方便门色
不动是示示者示真实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即万
境常寂南宗云众生佛智妄隔不见但得无念即
本来自性寂静为开寂静体上自有本智以本智
能见本来自性寂静名示既得指示即见本性佛
与众生本来无异为悟悟后于一切有为无为有
佛无佛常见本性自知妄想无性自觉圣智故是
菩萨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即是入义上二各是一
(上略释是钞主意由钞中指故依会解繁引)。】

「疏十利今后者贞元疏云诸佛设教起则有始用乃
无终若雨滴沧溟与海俱竭一言称性与性齐终法
界无终斯教何尽故广利无边然能利是经所利是
机今取能利为因不同前机感取其所也。

疏发心品云等者此品次前文中由法慧说此法时
音释¶ 第 166a 页
诸佛證巳次经云汝说此法时有万佛刹微尘数菩
萨发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记于当来世过千不
可说无边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兴于世皆号清
净心如来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我等悉当护持此法
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悉皆得闻下疏释云
汝说下显益證成通二世初显现在后我等下显及
当来今初清净心者以闻菩提见心性故而经多劫
者然馀教说定三僧祇此宗所明劫数不定略有四
类一或展则无量不可说不可说刹尘劫如法界品
(即瞿目波仙人暂时执手时经多劫等是也)二或千不可说或减或增
如大威太子及此中说三或一生二生如善财童子
兜率天子四初心即得如前文说(即发心品前文以是发心即得佛故
并才发心时即得一切佛智慧等)所乘之法既自在圆融能乘之人
亦迟速不定念劫融故故弥勒云一切菩萨无量劫
修善财一生皆得起信则以若迟若速皆为方便此
宗楷定为权并有圣言无烦固执不以长时而生退
怯不以速證而起轻心若迟若疾誓要当尅是佛意
(今以起信宗以迟速为方便则定三祗故皆判为权今圆宗迟速四说并皆实也)。」

【钞等取馀经者是疏引不尽自馀经文非是他经
疏云吞服金刚喻喻智德智慧破惑如金刚故以
有智者必无烦恼故不共住(彼有三喻喻于三德此即第一喻智德也
第二小火烧多喻断德了惑本寂故第三药王遍益喻喻恩德种种利生故)。】

「疏设有菩萨等者如教迹中释也言生如来家者下
疏云初住见心性故故名生家四地寄出世故生道
音释¶ 第 166b 页
品家八地无功用故生无生法忍家今此通三兼显
凡夫解心亦名生家因果无碍故。」

【钞乃至深入下下疏云生如来家为总乃至所引
九句为别一以如境为家无性摄论云谓佛法界
于此證会名为生家二以行法为家具家法故(行是
如来家法故)三俗境为家世亲摄论云由此令佛种不
断故(谓由后得智了达俗境观机审法说教化生令生依行成圣佛种不断故)四远离
非家(远离世间不是如来家法故)五以佛行为家(第二说菩萨行此说如来
行故不同也)十住婆沙论云初地菩萨行如来道相续
不断故六菩萨法性为家故(下疏云亦是佛种性故亦同如来一如境
故)七当净佛家(当来至佛位中所得自在上心无疑惑故净也)八住本佛
(住本有性不从师得之佛家也)九因果理事无碍家前六自分
(但就因位说通诸地)后三胜进家(约果位说也因是能胜进果是所胜进)。】

「疏良以有非等者镜心录云依八识生灭有作之心
修于万行则见有实惑可断实行可作当果可求名
为有作既依生灭有作心修故所修万行尽属有作
如木作器器器皆木若顿悟真心本净妄心本空故
所修万行尽是真心(既属真心则名无作)如金作器器器皆金
非谓全不修作名为无作若全不修作即是修外求
于无修乃外道见也言无心体极者既悟妄心本无
真心本净故所起心皆是无心何以故谓知巳所起
之心本无妄心元是真心也又若但无心亦未能体
极亦不能一念契證也如肇公破支慜度心无义云
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
音释¶ 第 166c 页
在于无虚今云一念契者若三乘望理为一念契佛
家今圆教中一念即无量劫故一念契时即巳究竟
生无生法忍家矣故新经序云失其旨也徒修因于
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于一朝言贤首品下上半證
有作之修下半證无心体极由信该果海故胜前福
也下疏云唯明诵持馀略不说亦显所行真行不可
校量也即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疏成见闻益者以成及益皆通能所能成能益谓法
尔常遍之因所成所益谓物之机见闻唯局所益谓
能成名成成之见闻所成名成成即见闻依主持业
二释如次益字例知下九亦然而皆言闻者望果闻
因故。」

【钞所以辨异者亦为拣滥等者以此十因亦探玄
中义而此利今后是清凉新加恐人滥于顺机感
中故此辨异也(探玄十因者谓前六与今文全同第七云开发故即今第九开因性
第八云见闻故今广为第十利今后也第九云成行故即今第七说胜行故第十云得果故此中略无摄
在利今后中故今加利今后合探玄第八第十也)言前但约时者问感者
善根岂非行耶何得言但约时答以善根约时中
说故言又顺机多约于所等者谓顺机约所顺之
机善根为因感能顺教为果今此以能顺教上有
能利今后功用为因起教法之体为果故不同也
既云多约有互通少分二世义故言又顺机但是
别义者即利益总别也。

钞此十种益出于旨归者彼有十门此是第九门
音释¶ 第 167a 页
明经益中文也言从浅至深者准旨归意前五从
浅至深皆自利初见闻但泛尔故最浅二因见闻
而发心故次深三由发心乃起众行故复深四由
行成即摄于位更为深五由具位速證圆满故最
深也六令他灭障(旨归云地狱天子香云普熏其蒙香者灭八万四千烦恼等故
名利他也)七令他展转得益上皆汎明(问如灭障巳指蒙香者何言泛
明耶答虽说蒙香灭障不的指是何人故云泛明)八如善财童子九如六
千比丘此二别彰得益之人第十总具深浅(前五)
(前五自利六七利他)总别(第十为总前九为别)等义(等前七泛明八九别指)
钞云自利利他等而为其次等字亦等其总别汎
明别指六字也问造修与起行何异顿得与速證
何殊答体虽无异而义不同造修对劣显胜(旨归云一
切菩萨无量劫善财一生皆得)
起行直彰其妙(旨归云若起一普贤行遍一切行位
一切功德一切法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因一切果皆悉穷尽具足一切如帝网等)顿得通
得诸益(旨归云六千比丘顿见如来十眼境界逝多林中菩萨顿得无量自在法海)
證则别明入地(旨归云依此普门一證一切證速入十地如随好品兜率天子顿起
十地等也)或可约自起行令他造修自速證令他顿得
(自利利他异也)又起行总指不拣何人造修别指善财速
證总明不拣何人顿得别指六千等或可起行约
初修造修约成就则胜劣有异速證约疾顿得约
齐则宽狭有异(虽有四意初意为正旨归有文故后之三意共成初意)

钞然见闻下通妨也妨云详此十益随举一益可
具十因或随前一因可通成十益今何故以一因
为一益耶故此通也初二句领妨后二句通妨也。
音释¶ 第 167b 页

▲钞便能触目对境者如不思议品云一一毛端
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
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说法等是知何有不说
法之时处耶言常如法见者如犹称也称法而见
故言所引经文如前总中者即前法尔因中疏钞
所引不思议品第四十七卷经中文也此言总者
意显法尔因直谈法性不待别因名总下九因各
是别义不同前利益总别不尔何处更明法尔常
说遍说为总耶(此有二义总别约法性则初一为总后九为别约利益则第十为总
前九为别思之)问十因之中法尔为深十益之中见闻为
浅何以对深因而成浅益耶答理实法尔皆成十
益深浅皆具今以常遍说上见问义显且作是配
非不该于深也下九皆尔。】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一

* 音释



(古孝切酒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