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自动笺注)
No.232
*大方廣佛華嚴經演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演義鈔序釋文
將釋此序大文分三初明題目次辨撰人後解本
初中經疏鈔題具如下釋序者由也始也陳教
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故名為序又序因鈔起
鈔因疏起疏因經起三重次第展轉相由疏主仰
聖德而有述作故通序之冠於鈔首故名序也。】
「▲清涼山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次撰人清涼山華嚴寺寺者即所依處也清
涼者瑞靉凝空茂林森聳夏仍飛雪冬積堅氷
無炎暑故曰清涼山者峙也地踴層巒眾峯齊峙
岷峨拂漢峭嶺倚天名山也大華嚴寺者一藍
之局號亦名華園寺前園地方數名華
瑞草時敷有異常境故名華園沙門正舉
能述人也梵語云室囉末拏此云懃息經云息
達本故號沙門然有勝義世俗示道污道
之異如十輪經次二字即疏主號也唐歷九宗
世而為七帝門師特賜清涼之號廣如碑傳述
疏主自謙不作也意云我但撰述古人之義為
此鈔文非新製作也。】
「▲至聖垂誥一心玄極大士弘闡燭微言之幽
致。」
至聖三本文中二初教起源流後鈔興本末
中二初通明諸教後別指當經又初中四一明如
說經二明菩薩造論三縱奪遣妨四出經意
今初明如來說經就二段中具彰三寶至聖佛也
垂誥法也大士僧也三寶吉祥故我經初說至
者極也聖者正也為如來能以正智證窮法界
無過者故名至聖又至揀因位聖揀凡夫玄記
聖者生也視物之生知終始智通大道
變而無窮故名至聖然諸教不同分為初小
乘教以五分身為法身丈六身為報身隨類為化
身名至聖二大乘始教中有二宗破相宗中以
勝義諦中離一切相非蘊界處為法身智隨物
為報化身至聖二立相宗中以清淨法界為法
四智相應心品所現為報化身至聖三終
起信論以體大為法身大為受用身用大為
他報化身至聖頓教不分三異絕待離言
一實之性為至聖圓教即以法界無盡雲真
應相融一多無礙圓滿十身至聖若具實為論
圓教方名至聖垂誥者即所說之教也垂者
布也垂布典誥宣揚法化利益眾生云垂誥又
尚書大誥康誥等篇告上曰告發下曰誥有云
王言為誥皆不定也今謂如演說三乘十二部
利益有情云垂誥鏡一心等者鏡者喻也鏡
照鑑之功喻能詮教法鏡中之像喻一心玄極
所詮之法也清涼云以聖教明鏡照見自心
以自心為智燈照經幽旨即斯意也今依五教
一心初小乘教中實有外境假立一心由心
業所感異故二大乘始教中以異熟賴耶一心
無外三終教以如來藏性具功德故說一
心四頓教泯絕無寄故說一心圓教總該
萬有事事無礙故說一心良以如來隨機設教
有千差殊途同歸一致玄極深妙也又玄
者幽也遠也極者盡也謂至理幽奧深遠難測
老子云杳冥之內眾妙存焉皆不思議之境也又
慧禪師森羅萬象至空而極百川眾派至海
而極一切聖賢至佛而極一切教法至圓而極故
云玄極。
大士菩薩造論筆削云發大心
大法大教大行證大果故名大士大士
有德之稱也此通凡聖若論弘闡亦兼餘疏鈔主
也是西域東夏造論釋經或則地上菩薩或則
當代英賢皆思拔群位智出眾弘道利生名大
弘闡者弘者大也闡者開也或分宗立教或顯
正推邪或高建法幢或廣揚聖化皆為弘闡也燭
燈燭照了義故下經譬如暗中寶無燭不
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然云鏡者在明
即見如對上根見經生解也言燭者在暗即見如
諸下根覩疏鈔文方乃生解亦如起信之說四根
法華之明三品皆其意也微言微妙之法故名
微言唯識云激河辯而贊微言孝經序夫子
沒而微言絕皆以聖教微言幽致者幽者遠
也致者趣也即上玄極之理幽遠深邃故云幽致。】
「▲雖忘懷詮旨之域而浩汗文義之海。」
【雖忘懷下次縱奪遣妨二初縱法離言後奪不
言說今初雖者縱其無言應有云上理趣
玄極微言幽隱忘懷絕慮方可契會何用陳言
教翻欲擾人故縱云雖忘懷詮旨之域忘懷
忘情絕慮謂之忘懷詮旨所詮理也域者疆
域謂能詮三藏包含義故今皆超之故云爾也。
▲而浩汗下奪其無言不碍言也謂諸佛菩薩
大智故上契無為大悲下垂言教浩汗者大
水之貌疏序云湛湛忘言而教海之波瀾浩汗
大經文廣理深故喻如海。】
「▲蓋欲寄象繫之迹窮無盡之趣矣。」
【蓋欲下四出經意二初舉例設教後因悟入
今初舉例設教蓋者承前起後發語之端欲者將
也寄者託也象繫者象謂爻象繫者繫辭周易
十翼之文謂一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
下繫六文七說卦八序卦雜卦鄭學
並同此說皆孔子所作讚明易道發揮至頤有
菩薩造論釋經之意跡者蹤跡如尋其兔先尋
其跡得兔忘跡得象忘言假託言象之跡以契
言絕之理下經了法不在言善入無言際而能
言說如響遍世間即其意也。
▲窮無盡下因言
悟入窮者盡也易云窮理盡性以至於無盡
趣者即上一玄極之理謂假託言象以契無言
非有無言可為棲託下經雖復不依言語道亦
不著無言說也故知文字性離雖終日言而無
豈可緘言而守默哉。】
「▲斯經文不可得而稱也。」
【斯經下別顯當經以伸旨趣分二初標指後嘆勝
初也謂此大經文言廣博非心可測就言象中略
三本上本經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
四天微塵數品中本經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
偈一千二百品下本經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今所
傳者是略本經有四萬五千偈豈況此經一字法
門海墨書不盡也理者所詮義也橫該三藏
十宗六相十玄重重妙用無盡教體海印發揮
菩薩猶迷聲聞不測豈非經文不可得而思
議矣。
不可得而稱也者後歎勝也。】
「▲晉譯幽祕賢首頗得其門。」
後晉譯下鈔興本末二初依經製疏後請集鈔文
初文分三初晉譯先彰二唐翻後闡三疏成廣播
初中初旨玄微後賢得旨初旨玄微
公元418年
譯者東晉安帝義熈十四年覺賢三藏所譯六
十卷譯者傳也傳梵為華故言翻譯幽者隱也
祕者密也晉經文隱奧取悟無由故云幽祕
賢首後賢得旨纂靈記云僧法藏賢首
真宗深窮法界探玄解釋晉經雖有古德
多家疏文唯賢首一人多得其妙故云頗得其門。】
「▲唐翻靈篇後哲未窺其奧。」
【唐翻下唐翻後闡二初新經罔傳後刊定迷宗今
初也唐翻靈篇者正譯時即當則天設正改唐為
周至中宗却復舊號為大唐今云唐翻者據復
為言靈篇靈妙篇章又多靈感故云靈篇
後哲刊定宗哲者智也即指淨法苑公造刊
定記二十卷以解唐經未窺者窺者視也未窺者
不見刊定釋義多失經旨所以未見經中之玄
奧也論語叔孫武叔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
仲尼子景伯以告子貢子貢譬如宮墻賜之
墻也及肩闚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
門而入不見室家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寡矣
今借其文以喻華嚴之室深奧刊定未達故云
未窺玄奧清涼嘆曰大哉新經而無得意之疏
安可指南乃興述作之意也。】
「▲不揆膚受輙闡玄微。」
不揆膚受下三疏成廣播二初陳謙後疏遠流
通今陳謙述也揆者度也膚者皮也皮膚之受
云膚論語膚受之愬馬融曰膚外語受非
內實東京賦云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也濟曰
所受膚薄貴於耳而賤於目意云我不自度膚淺
之學輙便解釋此經是自專也。】
「▲偶溢九州遐飛四海。」
【偶溢九州疏遠流通偶者不期而會溢者盈滿
之義九州通典云雍荊青豫冀幽兗楊徐是為
九州遐飛者遐者遠也飛揚四海東夷西戎
南蠻北狄為之四海主謙我所造疏自備
教示童蒙敢望於遠布怱然盈溢九州
揚於四海之內也觀其噬像之夢而飛龍之瑞實
乃洞契佛心使之然也。】
「▲講者盈百咸叩余曰大教趣深疏文致遠親承指
髣髴近宗。」
【講者下後請集鈔文四初學咨請二冀遠重宣
三法師承領四述作體式初中四初標眾二陳
詞三按定四謙承且初標眾講者解也論也解釋
文義論量邪正教示學徒名為講者或則當代
或則聽習之者盈滿百人同時伸請
▲咸叩下
二陳詞咸者皆也叩者擊也余者我也意云講者
百人皆詣我所用言擊勵勸造鈔也。
大教下三
按定大教非泛常之典乃如來不思議大威德
法門故云大教趣者旨也深也既所釋之經洪深
故能釋之疏幽遠
▲親承下四謙承即當時聽習
之者口傳心授啟悟真宗髣髴相似之義唯識
疏云雖則髣髴糟粕未能曲盡幽玄意云我等非
洞明幽趣親蒙指訓相似近宗也。】
「▲垂範千古慮惑高悟希垂重剖得覩光輝。」
垂範下二冀遠重宣二初慜後後正請且初慜後
垂者布也範者儀範千口所傳為古今千古
萬世之津粮矣慮者思慮惑者疑也慮恐傳之
後世疑惑高遠之悟。
▲希垂下二正希望再作
鈔文剖拆疏義燦然明白故云得覩光輝。】
「▲順斯雅懷再此條治名為隨疏演義昔人云人在
易人亡則難今為此釋冀遐方終古皆若面會。」
【順斯下三法師承領三初明製鈔意次引古釋成
後出製鈔意且初明製鈔意雅者正也懷者情懷
順斯雅正之懷重啟利生之念再謂條貫義理
無盡法門宛如在目尚書云如網在綱有條而弗
紊注云如網在綱有條而不亂也故名隨疏演義
鈔。
昔人引古釋成纂玄等述楊子造船
事而未見不敢依憑今依楊子法言問經之難
易曰存亡不敏請益則曰人在則易有所請
益人亡則難無所請益
▲今為下出製鈔意今為
順請重釋此疏冀望遠方流通後世凡有覩斯
鈔文皆如與我面對即疏主普現色身三昧之謂
也。】
「▲然繁則倦於章句簡則昧其源流顧此才難有慚
折衷意夫後學其辭不枝矣。」
【然繁則下四述作體式三初正顯次謙陳後出
且初正顯為離廣略二過云文尚然翳理繁
豈不亂心故知作則不易也。
▲顧此下次
才難論語泰伯孔子才難不其然唐虞
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九人而巳注云國才難
得當唐虞盛世十人內有婦人九人所以
折衷才難故疏主謙云我無折衷之才輙述
文實慚愧
▲意夫下後出理若離繁簡二失
注述鈔文庶使學者其詞無枝蔓矣釋鈔序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演義鈔卷第一
清涼山華嚴寺沙門澄觀撰述
題目撰人亦如前釋。
▲隨疏演義云將釋此
大分為四一總序名意二歸敬請加三開章釋
文四謙讚迴向為順經文有四分故若順序正流
通則前二序分開章為正宗謙讚為流通
三分今初總序名意即是疏序亦云教迹麤
有四細科為十言有四初通法界佛法
宗。
▲二剖裂下別敘此經以申旨趣
是以菩薩
搜祕下慶遇由致激物發心
四題大方廣下
略釋題目令知綱要亦為順經四分故。】
「▲往復無際動靜一源眾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迥
出者其唯法界歟。」
往復下言細科為十者為順無盡故一標舉宗體
二別歎能詮三教主難思四說周普五言該本
六旨玄微七盛益頓超八結歎宏遠感慶
逢遇十略釋名題今初往復無際至其唯法界
文有五句言意多含略為四意一約三大釋二約
本末釋三明法類別四總立意今初約三大
釋者意明法界具三大故初句明用次句明體次
句明相次句融拂末句結屬今初用大往復
是也往者去也起也動也復者來也滅也靜也
無際有二一約廣多無有際畔就事用二約絕
邊際即事同真何法往復略有三義一雙
迷悟說二唯約就妄說返本還源說今初謂迷
法界而往六趣去也動也悟法界而復一心來也
靜也法界用也迷則妄生悟則妄滅然真有二
義一約隨緣迷則真隨於妄則真滅妄生悟則妄
歸真則真生妄滅二約不變迷悟生滅來往
真界湛若虗空無生滅此義在下體中言無
際者迷來無始故無初際悟絕始終即無際二
唯約就妄說復有二義一竪去來過去無始
無終無初後際二約橫說妄念攀緣浩無邊際
上二皆約廣多無際若約絕際妄無妄源竪無初
際既無有豈得有終故絕初後際中論大聖
所說本際不可得生死無有亦復無有終若
無有始終中當云何是故於此先後共亦無
橫尋妄心不在內外故亦無際是以遠公云本端
竟何從起滅有無一毫涉動境成此隤山勢
更相承觸理自生滯因緣雖無生開途非一
即其義也三約返本還源說對其初義初義是總
第二約妄唯往非來今唯復復本源故斯即靜
義故復卦云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然往者必復
故泰卦云無往不復天地際也然此一義自有往
復故文殊師利所說不思佛境界經中善勝天
子問文殊云云何名修菩薩文殊初說雙行
行次復次天子有往有復名菩薩云何
為有往有復觀諸眾生心樂欲名之為往隨其
所應而為說法名之為復自入三昧名之為往令
諸眾生得三昧名之為復自行聖道名之為往
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為復自得無生忍名之
為往令諸眾生皆得此忍名之為復自以方便
生死名之為往又令眾生而得出離名之為復
心樂寂靜名之為往常在生死教眾生名之為
復自勤觀察往復行名之為往為諸眾生說如
法名為復空無無願解脫名之為往為
令眾生斷於三種觀心故而為說法名之為復
發誓願名之為往隨其誓願拯濟眾生名之為
復發菩提心願道場名之為往具修菩薩所行
行名為復是名菩薩往復道釋上來
對皆上句自利往往涅槃故下句利他為復
生死眾生故雖有往復總為返本還源復本
心矣此中無際亦有二義菩薩海廣無際
二一一稱真深無際也然上三義皆法界用矣。
動靜一源法界體也對上三義迷悟者動
往也靜即復也動靜迷悟雖有二門所迷真性
一源莫二莫二之源即是一體也二對唯妄者動
往復去來故靜即體虗相待寂故不釋動以
求靜必求靜於諸動必求靜於諸動故雖動而常
靜則動靜名殊其源莫二莫二之源即一體也三
返本還源自利靜也利他動也二利相導
而無化則不失一源為法界體也若對上二種
廣多無際動也際即無靜也動靜無礙為一
源也際與無際當體寂也。
▲三含眾妙而有餘者
法界大也杳冥之內眾妙存焉清淨法界
杳冥以為能含恒沙德微妙相以為所含
相依乎性性無不包故稱為性體無外相德有
有名之數不能無外之體故云有餘則恢恢
焉猶有餘地矣下阿僧祇品云於一微細毛孔中
不可說剎次第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
毛孔即斯義也以毛約稱性剎約不壞相故廣相
不能遍小性也然此相大略二義一約不空
沙性德即同教意二約事事無礙十玄之相本自
具足即是別教之意也然眾妙兩字老子意彼
道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無名天地
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
觀其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釋曰然彼意以虗無自然以為玄妙
拂其迹故云又玄此則無欲無欲萬物由之生
故云眾妙之門今借其言而不取義意一真
法界玄妙體即體之相為眾妙矣。
▲四超言
逈出者融拂上三也融則三一互收拂則三一
雙寂云何超耶謂理圓言偏言生理喪法無相
思則亂生並皆超之故云逈出故肇公云口欲辨
而詞喪心將緣而慮息則逈出言象之表矣何
者欲言相用同體寂欲謂之寂相用紛然即一
三相不同即三而一體無二三一無礙互奪雙
亡存泯莫覊豈言象之能到故云逈出又借斯亡
絕以遣言思非有無言可為棲託下經雖復
不依言語亦復不著無言說況言相本寂亡絕
亦亡斯則言與亡言相待亦寂故遐逈出之稱以
拂言亡之迹矣。
▲五其唯法界歟者結法所屬屬
法界也謂具上諸德獨在於法界矣。
第二約本
末釋者此上五句初句從本起末即不動真際
立諸法。
▲次句攝末歸本即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第三本末無礙性相歷然
▲第四句本末
雙寂則言思無寄
▲末句結屬通四義焉。
第三
明法類別略有三意一者三法界初句事
法界
▲次句理法界。
第三句無障礙法界
▲第
四句融拂上三
第五句結屬屬上三法界也。
二者會四法界往復無際事也。
動靜一源具三
義也動即是事靜即是理事一源即事無礙
法界也。
▲含眾妙而有餘事事無礙法界也。
▲超
言思而逈出融拂四法界
▲其唯法界歟亦結屬
四法界也。
▲三者會五法往復與動皆有為也。
▲靜無為也。
一源有二若互奪雙亡一源
非有為非無為法界。
▲若互融雙照一源則亦
有為無為法界。
▲含眾妙而有餘即無障礙
界。
超言思而逈出總融五法界。
▲其唯法界
結屬五法界。
▲第四總立意所以最初敘法
界者應有問言諸家章疏多先敘如來為物示生
先小後大無像現像無言示言今何最初便敘
法界故今答云以是此經之所宗故又是諸經之
通體又是諸法之通依故一切眾生迷悟本故
一切諸佛所證窮故諸菩薩自此生故初成頓
不同餘經漸次故然最後一意正答初問而
前諸意共成後意耳。】
「▲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窮理盡性徹果該因汪洋
廣大悉備者其唯大方廣佛華嚴經焉。」
第二剖裂玄微下別歎能詮意明此經詮於法界
難思議文有七句於中分四初二句總明能詮
言玄微者即指前法多義幽玄微妙之旨剖
分裂在乎此經謂於無障法界剖為心境
門故下句云昭廓心境云何部裂謂一真法界
無內不屬一多佛自證窮知物等有欲令物悟
義分心境境為所證心為能證故下引裕公云心
則諸佛證之以為法身境則諸佛證之以為淨土
則二皆所證智為能證所證之境即大方廣能證
之心即佛華嚴文中廣說故云剖裂言昭廓心
境者心境即上所開昭廓即是此經昭者明也照
也廓者空也張小使大也云何明心境耶謂此經
昭明顯著若凡若聖若因若果能觀之心所
之境無不畢備故如出現品云說佛境界即佛境
也說如來心即佛心諸位心境例此可知云何
心境耶謂此經中教觀察心若如云
知諸佛心當觀佛智慧佛智無依處如空無所依
此令觀佛心也又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
虗空此教觀佛境菩薩凡夫所有心境觀照
例知云何空廓心境如云法性空寂無取
見性即是不可得思量空心境也無取
即無境無見即無心又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
其意如虗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空心境也又云若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
分別有無通達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空心
境義也云何小使大謂張心無心外之境張
境則無境外之心以隨舉其一攝法無遺無涯
故故下經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
能證於如上張心下句張境也真心真境本自
無涯即妄同真則小使大矣經云如來境界
其量等虗空佛境大也又云佛智廣大同虗空
大也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皆張妄心即無際也因果萬法心境
收隨一一事皆可張廓。
窮理盡性徹果該因者
二有二句別顯深廣也理謂理趣道理廣也性謂
法性心性深也若極其理趣則盡其體性今此經
中意體性窮究也此借周易說卦之言彼云
窮理盡性以至於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
性命之理注云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能即以
能字解性性者能也各任性能若窮其理數盡其
性能則順於天命故次云以順性命之理今語
用之取意則別言徹果該因者兼於深廣徹究五
周之果該羅六位之因則廣也故廣說地位因果
莫逾此經若云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二互交徹則
顯深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該果也雖得佛道
不捨因門果徹因也上約廣義徹果屬果該因屬
因即明能詮之教該徹彼因果也今約深釋徹
屬因以因彼果故該因屬果以果彼因故即
因果自相唯屬所詮而能詮具明義然
果海因源是古人之言今欲其含深廣
云徹果該因耳
汪洋冲融廣大悉備三有
二句結歎深廣上句深廣相下句出深廣
之由汪汪深貌也洋洋廣貌也冲亦深也亦云中
也亦曰冲和故老子云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
融通深廣也故肇公云汪哉洋哉何莫由
哉八師經梵志闍旬云吾聞佛道厥義弘深
無涯無不成就不度生等即深廣義也亦如
冲和之氣生成萬物不盈滿融通萬法無障
礙言廣大悉備者即出深廣由以無不故此
言亦出周易繫辭彼云易之為書廣大悉備
天道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六者非他三才之道也今若取意就經亦可喻
三世天道智正覺也人道有情地道器世間
也此經廣說三世間故亦可天道深理也地道
相也人道諸佛菩薩修行者也此強配之本意
包含而巳謂此根本法輪之內何法不備未有
一事一理不極一因一果而不備五周因果
五十二位之昭彰九會文則難思教海而可覩
真妄凡聖昭昭而交徹語法界則事理歷歷
相收知見一偈開示無遺大涅槃一章
盡其體用六百卷般若不出三天偈文大藏
契經並攝於七字之內是謂罄諸佛之智海竭
相之洪源故云廣大悉備矣。
▲其唯大方廣佛華
嚴經焉者四結所屬也上之勝事唯我華嚴。】
「▲故我世尊十身初滿正覺始成乘願行彌綸
虗空體性富有萬德蕩無纖塵。」
第三故我世尊教主思文六句義分為四
初二句標果滿二一句語因深三一句明體玄
二句彰德備初云我故世十身初滿者總標十
該下兩段正明難思以是十身無礙佛說非三
身故而言故我者由上所詮能詮深廣玄妙為諸
教本故我世尊始成正覺頓說此經言十身者次
下當列言初滿者成正覺時身方滿故故下經
爾時世尊處於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
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
國土等是初滿也正覺始成者別菩提之身以
是總故始覺同本無復始本之異名曰始成下當
廣釋。
▲乘願行彌綸者二語因深此有二因一
乘願因經云毗盧遮那願力法界二乘行因
主山神偈云往勝行無有邊等乘昔願彌綸
果用即是願身言彌綸周遍包羅之義亦出周
易易繫辭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道釋
曰既準天地而作易易所說與天地理同故能
彌綸天地之道以況如來起行願意周遍
物今得如其願行周遍法界是曰彌綸
▲混虗
空為體性三有一句體玄也云有二義一約
世尊身上自具十身法身也以法性身為法身
故故下經云性即是不可得思量又云佛以
為身清淨虗空二者約外虗空以融三世
而為佛身則外虗空是虗空身故云混虗空為體
混融無礙故。
富有萬德蕩無纖塵者四有二
彰德備也上句無不下句無不萬者
總相大數也實具無盡之德故下經云剎塵心
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虗空可量風可繫無
能盡說佛功德無盡之德總名萬德塵沙無明
習氣故云蕩無纖塵總即二障二障有三一現
二種子三習氣習氣微細況之纖塵細中之細
無況麤中之細等若總配三德萬德含於智
下句即是斷德又混空為體即法身萬德
般若無塵解脫萬德之句為總上下諸句
皆是別德上之二句福德十身巳具四矣餘
在後段中。】
「▲湛智海之澄波虗含萬象性空之萬月頓落
不起樹王七處法界無違後際九會於初
成盡宏廓幽宗被難之海會圓落落十剎
而頓周主伴重重十方齊唱。」
【第四湛智海之澄波虗含萬象下說周普文有
七對即為七義一明所依定二明能說身三說
四說經時五所被眾六說經本七別敘說儀今
說經所依三昧說法華依無量義處三昧
般若經依等持王三昧涅槃經依不動三昧
說諸經多依三昧今說此經依何三昧海印
海印是喻從喻受名賢首品疏當廣說之今略
示其相謂香海澄停湛然不動四天下中色身
像皆於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猶澄波萬頃
晴天無雲列宿星月炳然齊現無來無去非有非
無不不異如來智海識浪不生澄停清淨至明
至靜無心頓現一切眾生心念欲心念根欲並
在智中如海含像故下經云如海普現眾生身以
此說名為大海菩提普應諸心行是故正覺名無
非唯智現物心亦依此智頓現萬形普應諸類
賢首品云或現童男童女形天及以阿修羅
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
同行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
威神力然此文中言含法喻智即是法海即是
識浪停云湛智海無心頓現故云虗含能應所
應皆為萬像。
▲皎性空滿月頓落百川第二
對明能應之身此之兩句唯性字是法餘皆是
以性該之皆含法喻謂若秋空朗月皎淨無瑕
百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性滿月實報
智圓百川即喻物機影落便為變化故佛之智月
全依性空惑盡德圓無心頓應故出現品云譬如
淨月在虗空能蔽眾星盈缺一切水中現影
諸有觀贍悉對前如來身月亦復然能蔽餘乘示
修短普現人天淨心一切皆謂對其前智幢菩
薩偈云譬如淨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
未曾如是無礙成就正覺普現一切
佛體亦無二則水亦喻剎若準離世間品亦喻菩
薩偈云譬如淨日月皎鏡虗空影現於眾水不
為水所雜菩薩法輪當知亦如是現世心水
不為世所雜則亦以月喻所說法上皆空月不同
若以相歸性則空亦名佛故一切菩薩法性
空寂無取亦無見性即是不可得思量
空色照水影落晴天天猶空也。
不起樹王羅七
處於法界者第三明說經之處意取七處故言樹
王者菩提樹謂畢鉢羅樹此樹高特出眾樹
稱為王言不起者謂不起菩提樹而昇忉利天
等故下經云爾時世不離一切菩提樹而上
須彌帝釋殿法慧菩薩佛子汝應觀如來
自在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見佛住
須彌十方亦然如來自在三天皆有不
起而昇之言故成四句不起一切菩提樹而昇
一天前經文二不起一處而昇一切處三不起
一處而昇一處不起一切處而昇一切處二四
兩句取其結例之文謂十方亦然前一切閻
浮提對一切忉利亦然則是四句但取一閻浮
一切忉利第二句其第三句易故文無義必
合有是則不起法界菩提樹遍昇法界七處今言
七處法界略有二意一令法界中皆有
七處令一一處皆遍法界且初義者若約自狹
之寬說遍應如下處中十重之內遍於中八以
初一是能遍七處第十是例餘佛故然十重
約佛遍於處今明處遍於處自有二義耳所依之
處既遍法界能依之身居然遍也今直就遍法界
略有五重一遍法界同類剎中亦有七處二遍
法界異類剎中亦有七處三遍法界微塵剎中亦
七處四遍法界虗空容塵之處剎亦有七處
法界帝網剎中亦有七處令一一處遍者如
菩提場遍法界普光中亦有菩提忉利中亦
菩提場夜摩兜率七處一一皆有菩提場如
七處亦遍非七處之處如化四王色界十八
等非說經處今菩提場亦皆遍滿菩提場既遍
法界其餘六處一一皆遍七處乃至法界此亦有
五一遍一一同類剎二遍異類剎三遍法界塵四
法界虗空容塵之處五遍法界帝網之剎更細
而論非但一一處遍隨一一塵皆遍法界五重
是則處中一切處上二重釋遍皆遍五類
五類中前三約法界一通事理理空事空
後一事事無礙法界由事即理事無礙故以
理融事遍於重重皆是如來說經之處。
無違
際暢九會於初成者四明說經時即始成正覺
然有兩說各是一師義故無違兩字會通
菩提留支則以前五會是初成即說以經初云始
正覺三天皆云不起故第六會巳下是第
二七日後說以別行十地經初云婆伽婆成道
久第二七日故例此則第九一會在後時說以有
身子祇園等故賢首則以初成頓說九會文今
疏會云賢首既旨歸云常恒之說前後際而無涯
在後無過故云無違後際後際即通第九會
在後時說不妨後際宣暢九會在於初成上
來分於三時約所表故初成頓說圓融故又分
三時者法就機故能頓說者約佛德能能頓演故
以初後相即故無違後際不妨初成頓彰九會
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故晉經十住
云過無量劫安置未來未來無量劫迴置過
去世非長亦非短解脫人所行多劫不乖剎那
成豈妨後際上之二段廣如教緣中辨。
▲盡宏廓
幽宗被難之海會者五明所被眾也然上句
明經以為能被義在旨趣之中今為成所被
故略舉耳宏者大也廓者空也幽者深也下句
海會即是所被言海會者以深廣故謂普賢
德深齊佛數廣剎塵稱為海深超情表是
可思數廣難量亦不可思即深而廣不可深思
即廣而深不可為廣思真應權實類例多端又不
可思該徹果海不可思故初會云有十佛剎
塵數菩薩所共圍遶略列四十二眾皆以剎塵
量而為其量況口光所召一一菩薩各領世界
微塵菩薩以為眷屬來至此會毛光重現周入
剎塵依正作用該攝三際諸大菩薩不能思豈
凡情測其涯際故云難思海會
圓音落落
十剎而頓周者六明說經本也本即圓音落落
疎遠之聲也十剎者謂樹形等異類之剎經列
二十結有十佛剎塵舉十以彰無盡故云十剎
音之義下當廣說略而言之一音之中具一切
名曰圓音一切音聲即是一音亦名一音一多無
礙總曰圓音經云佛演一妙周聞十方剎眾音
具足法雨皆充遍一切言詞一切隨類音一
佛剎中轉於淨法輪圓音義也十剎齊聞無
前後故名為頓法十剎無所不聞故名曰周。
▲主伴重重十方齊唱者七別敘說儀也謂
通方之說舉一為主十方為伴諸佛菩薩皆有
主伴遞互相望盡於十方隨一為主十方為伴隣
次相押故曰重重相猶難明重復略示言諸佛
菩薩皆有主伴者略有三句一果主果伴謂遮那
為主十方佛為伴十方為主遮那為伴二因主
因伴謂如法慧菩薩為主十方法慧為伴十方
為主此方菩薩伴等三果主因謂如來為
普賢等為伴此一亦名輔翼亦得稱伴彼佛為
主此方菩薩為伴如法慧說法十方佛證但名證
法諸佛不名因主果伴設爾為伴自望本佛而為
主也言隣次相狎故曰重重略有二義一此
互望如遮那為主十方諸佛為伴此界之東阿
如來為主此遮那與十方諸佛為伴次東第二佛
為主遮那與東第一佛十方佛為伴則隨一佛
有法界諸佛重數十人為主遞互相望便為
十重主伴如佛佛既爾佛主菩薩亦然主因
亦然故此一義自有三義矣二者如遮那一佛
為主十方菩薩為伴主佛既遍伴亦隨遍謂遮那
普光東方佛剎塵數界外金色世界
而來為伴十方菩薩皆去十剎而來若此主佛
向東一界蓮華金色文殊來亦不相還去
佛剎塵數界外長空明月列宿圍遶萬器
星月炳現月如主佛列宿如伴一一水中遠近
皆現也義當金色近東一界西蓮華色世界
菩薩亦移近東一界如是八方皆移近東
如是主佛至東一佛剎塵界外蓮華藏師
子之座正當金色界處由主佛至彼其金色界
近東佛剎塵數界外西方蓮華世界
正當娑婆之處如是主佛極於東方金色等伴
亦極東方終不見文殊師利西向東來近主佛
不見文殊從佛前過西近如是主佛極於
西方不見西方菩薩東向西來近主佛亦不
西方菩薩從佛前過東近十方亦爾如人
十錢布地錢心為主錢緣為伴若第一當中
則以第二錢押第一上近一緣地則開元
通寶等皆亦近東一緣之地如是錢錢重重相押
漸近東如近東既爾十錢近西亦然說一十
信則巳重重周於十方如是三會十住時亦
如說信重重遍於十方行向地等皆然九會
九重重如第一重重法界第二重重還在
第一重重上則九會自為九箇重重若四十
八會為四十八重重若無盡會有無盡重重此一
為主菩薩為伴重重如是十方為主菩薩
為伴重重亦然如是諸佛重重互相遍故云主
重重十方齊唱餘義至下教緣中辨然上
七對有其六身所依海印三昧即是智身湛智海
故二說法之身為化身如水分千月故三說經處
意生隨意遍於法界處故四說經時力持
身持令永久故五被海會即威勢菩薩眾中
光赫弈故六圓音七主伴皆相好莊嚴圓音
一相主伴即座蓮華藏師子之座具相好此段
六教難思有四身則十身具矣意云十身
初滿即說此經故然本意正示說儀等異含具
十身故有三兩身名不全昭著。】
「▲雖空空絕迹而義天之星象燦然湛湛亡言而教
海之波瀾浩汗若乃千門潛注與眾典為洪源萬德
交歸攝群經眷屬。」
第五空空絕迹下言本末也文有兩重本末
一事相望二諸教相望今初也亦是遮於伏
恐有難言大象無形大音無聲希微絕朕難思
之境豈有形言者哉則心絕動搖言亡戲論自入
真趣何用陳言相翻欲擾人故今釋云非言
以知乎無言非相何能顯乎無相十忍品了法
不在言善入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遍世間
即以言顯無言也又云佛以法為身清淨虗空
所現眾色形令入此法中斯即以相顯無相也又
云色非是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
通力上三法華亦云諸法寂滅不可以
宣以方便故為五比丘說斯則以言顯無言也
金剛經云若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亦以相顯無
相也淨名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又云夫說法
如法說又云無離文字說解脫也又云雖知諸
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國
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群生等皆言與無
相與無相不相離也十住品云欲以寂靜一妙
音普應十方隨類如是皆令淨明了菩薩以此
初發一切眾生語言一言演說無不盡悉欲
了知自性菩薩以此初發世間言音不作
悉令其解證寂滅欲得如是妙舌菩薩以此
發心皆即言無言其文非一今疏文中但略明無
礙之義文有二對初對無相不礙相後對無言不
礙言今初對也雖空空絕迹法性空空無諸
緣生之法無性故空復有何相借空遣有有去
空亡故曰空空淨名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中
云諸佛說空法為離於有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
不化故知非有非無非有即空非無空空也經
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三界一切是則
佛見此即空也次云凡夫無覺解佛令住正法
無所住悟此見自身則空亦無所住矣又上無
無有二空無二亦復無空空也三界一切
成真空也又迴向品云諸法無二無不二故等皆
空空言絕迹者空有斯絕心行滅絕絕滅
故迹不可尋謂若有有可有則有無可無今無有
可有亦無無可無以無遣有無即是迹以空空
空空空亦迹以有遣故遣之又遣之以至於無遣
若以無遣遣遣無遣亦迹有所得故如鳥履沙若
無所得當句即絕故出現品云了知法性寂滅
鳥飛空無有迹故云空空絕迹以空空不礙
相故致雖言雖字生下義天之星象燦然也謂依
晴空不礙星象燦爛晴空即是義天依第一義
不礙法門星象以不星象方知是空不礙
法門為真第一義空矣上即以空為本法門為末
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瀾浩汗者二約無言不
礙言也則以無言為本言即為末湛湛者海澄之
相意明動依於靜無言不礙言下經云雖復
言語亦復不著無言說若礙於言則身子
不礙於言則文殊所讚況文字離即亡言
故雖無言而教海之中波浩汗大波曰瀾是以
佛證離言八音於聽表法本非說演大藏於龍
故知至趣非遠心得之則甚深言象非近虗
懷體之而目擊言絕之理而非絕繁興之籍而非
興故即言亡言也融常心無所遣矣。
若乃
門下第二諸教相對而論本末即以華嚴根本
法輪文有二對上對為開漸本謂千門異義潛注
眾經如海潛流四天下地穿鑿無不得水
海水故海為眾水之華嚴為諸教之本源矣下
對為攝末本萬德交歸若百川歸海海能普收
即為其本故古人九流於是乎交歸眾聖於是
冥會約會歸涅槃此約會法界故論云無
不從法界無不還歸法界故故法華云於
一佛分別說三一乘即三乘本一佛乘者即
華嚴也會三歸一即攝末歸本第五經云始見
我身我所說即皆信受如來慧即指華嚴
根本也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即所流也我今亦令
得聞是經入佛慧即攝末歸本也是經即是
法華攝於餘經歸華嚴矣是則法華華嚴
根本其義分明如下說。】
「▲其為旨也冥真體於萬化之域顯德相於重玄
門用繁興以恒如智周鑒而常靜。」
第六其為旨也旨趣玄微此句標舉冥真體下
正顯於中二先明事理無礙後顯事事無礙雖此
中廣說於事及與於理而皆無礙故以障礙
法界而為旨趣總此一門義分中意初事
無礙中亦二先示三大後融真妄前中問初往
無際等巳明三大今何重說答略有三義不同
一前直就法界宗上約義以明三大今約能詮經
具說三大不同也二前辨三大之相今明三
所在謂體大在何在萬化等三前明三大融拂
為成巳宗此明三大互即為遮異釋辨不相捨離
無礙義如昔人云其為體也則不生不滅無去
無來以不滅為無生以不生為無滅等其為相也
同異類之殊體則微細容持同異類之別軀則
展轉重現微細之理難見況之以芥缾重現之理
易疑喻之以帝網等其為用也則不分而遍不去
而臻一多大小而互為延促靜亂無礙等斯即
別顯三大之相今但明其不離即是玄名事理
無礙初句明體體在萬化中非事外也故云冥
真體萬化之域冥謂冥契亦是冥寂萬化乃事
法之總名識真所在秪在萬化之中故曉公
起信疏序云原夫大乘之為體也蕭焉空寂湛爾
冲玄玄之又玄豈出萬象之表寂之又寂猶在
家之談非象表五目不能覩其容在言裏也四
辯莫能談其狀釋曰此明真體與一切法非一
異今疏但辨無礙無礙則與諸法非一非異矣肇
公云道遠乎哉觸事而真亦體即萬化矣言顯德
相於重玄門者明相相不礙體也重玄即是
明德相秪在體上若離體有相非玄微勝德
之相名為德相言重玄者亦即空空語借老子
子云之又玄眾妙之門彼以有名無名同謂之
河上公云玄者天也天中復有天莊子云天即
自然自然亦自然也御注云玄深妙猶恐
玄為滯不至兼忘故寄又玄以遣玄耳明無欲
無欲依此而生萬物故云眾妙之門今以空空
無德不備耳言繁興以恒如者明用用不離
體相繁多興起而常即如上體相用不相
捨離皆是所證所觀言智周鑒而常靜者即能證
能觀若當句明即止無礙鑒觀事理遍觀
靜止也惑相皆寂亦權實無礙周鑒權也常靜
實也若對上三句即為境智無礙由所觀境既體
無礙故能觀智亦寂照雙流若別對三大則各
具體用皆生止觀體上明真體體也止也萬化
之域用也觀也顯德相觀重玄門止也用繁興
觀也以恒如止也若作三觀釋者以智鑒空觀
也鑒用假觀也鑒相中觀也三諦齊觀故云周鑒
對此三觀常靜之止亦有其三一體真故靜即於
空觀成體真止二隨緣無取故靜即於假觀有方
便隨緣三離二邊分別故靜即於中道觀有離
二邊分別三止三觀融為一心契同三諦無礙
理則心境融即而常歷然。】
「▲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事理雙修依本智而
求佛智。」
真妄交徹下融真妄也文有二對初對正
明雙融後對不礙兩存今初真謂理也佛也妄謂
惑也生也亦生死涅槃言交徹者謂真該妄末妄
真源云交徹如波與濕此二交徹謂無有
濕之波無有不波之濕若依交徹亦合言即聖心
而見凡心如濕中見波故如來不斷性惡佛心
中有眾生等若依此義合云真妄交徹凡聖互收
云爾者若約理融實即真妄互有今約有不壞
相但明凡即同聖以即真故而不同凡無煩惱
故如波即濕而濕未必即波有靜水故故靜水
波有動之性無動之波中說濕動濕俱有又凡
即見佛於凡有益佛即是令人妄解是故但云
凡心而見佛心耳然其真妄所以交徹者不離
一心故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妄顯無別真故
真妄名異無二體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
真事無依故然或說妄空真有或說妄有真空
空俱有雙非兩是雖有多端並皆交徹此義云何
且說真妄自有二義一約三性圓成是真遍計為
妄依起他性通真通妄淨分同真染分為妄二者
二諦真諦為真俗諦為妄二諦多門下當
今且事理二門為真為真事為俗諦
妄設淨分之事妄未盡故如唯識論約遍計為妄
則妄空真有若染分為妄則真妄有若涅槃說
空者所謂生死不空所謂大涅槃則依他染分
為空淨分圓成皆有若依三論世諦故有真諦
故空若以妄為俗諦以真為真諦則妄有真空
隨俗二諦真妄俱空若約真妄二諦則真
妄俱通空有若約觸物中則真妄俱非空有言
並皆交徹者約宗以明唯識等宗不得交徹今就
華嚴則前諸義皆得交徹以具前即一心義故
如約遍計為妄者情有即是無妄徹真也理無
即是情有真徹妄也若染分依他為妄者緣生
性妄徹真也無性緣生真徹妄也若約生死涅槃
生死即涅槃妄徹真也涅槃即生死真徹妄也
中論云生死之實際即是涅槃際涅槃之實際
即是生死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即交徹也
此經云有諍說生死無諍說涅槃生死及涅槃二
不可得亦俱空俱有交徹義也若依三論以妄
俗諦以真為真諦言交徹者即俗而真即真
故故影公云然統其要歸會通二諦真諦
無有俗諦無無真故無有則雖無而有俗故
無無則雖有而無雖有而無則不累於有雖無而
有則不滯無乃至云寂此諸邊故名曰中即真
妄交徹義也真故無有則雖無而有則真徹妄也
俗故無無則雖有而無則妄徹真也餘可思準
隨俗真妄真妄本虗居然交徹真妄皆真
本末一味居然交徹若觸物中居然交徹問
真妄二法其猶水火何得交徹答此有多義一真
二法同一故以一貫之故得交徹故起信
云依一心法有二種一心真如二心生滅
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以此二門不相離故
故云不離一心得交徹二云妄攬真成無別
故者亦起信論勝鬘等意真如隨緣一切法
真徹妄也言真隨妄顯無別真故者妄徹真也若
無有妄對何說真如無緣生則無無性故三真
異體無二故者如向所引有諍說生死無諍說
涅槃等俱不可得則體無二也故彼次下文云若
假名字取著此二法顛倒非實不能正覺
明以無二為實豈非交徹四云真外有妄理不
遍故下反成二義此句徹妄下云妄外有真事
無依故者即妄徹此亦法性宗一切法皆如豈
外有真如一切外有妄是知真妄
徹亦不壞真妄之相則該妄之湛寂
之妄妄非妄雲興
事理雙修等者即第
二對不礙兩存上來交徹即不礙之義恐人誤
執謂泯二相故舉此言亦由惑者執禪則依本智
無作無修境本自明不拂不瑩執法則須起事
行當如來依他勝緣以成巳德並偏執故此
雙行依本智者約理而說無漏智性具足
而求佛智者約事無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鏡本淨
翳塵恒沙德並塵沙煩惱是故須以隨
法性慳貪等修檀等故諸佛巳證我未證故
又理不礙事不妨故事不礙理求即無求故若
此之修無修之修修即無修為真修矣。】
「▲理隨事變則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則千差
涉入無礙。」
【理隨事下第二明事事無礙法界為經旨趣
分齊中當廣分別今但略明亦分為初一對明
無礙所由所以事事不同而得無礙者以理融事
故於中初句明依理成事一與多互為緣起
猶是事理無礙躡前起後故舉之耳由事理無礙
得事無礙若事不即理事非理成則互相
今由即理故得下句以理融事故云事得理融則
千差涉入無礙此正辨事無礙所由上事
理成則無事非理故以理融事理既融通事亦隨
爾故得千差涉入無礙即事故而有千差為
理融故重重涉入即十所以中理融通門也餘
至下明。】
「▲故得十身歷然而相作六位不亂而更收廣大
入於無間毛包納而無外炳然齊現猶彼芥缾
同時之海滴一多無礙虗室千光隱顯
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暎帝網垂珠念念
融類夕夢經世法門重疊雲起長空萬行芬披
比華開錦上。」
【故得十身等者正顯無礙之相具十玄門以隨文
語便故小不次如下次第一同時具相應
二廣自在無礙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
相即自在門五祕密隱顯俱成門六微相容
立門七因陀羅境界門八託事法生解門
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圓明德門今文之次
在文可知唯主伴一門說儀巳具故不重出諸藏
純雜今古名異今文重出故亦有十門今初即諸
法相自在門文有兩句上句總明三世間相
故云故得十身歷然而相作言故得者由前事
理融之故便得具下十種玄門得二字文雖在
初義貫下十言十身者即第八地云此菩薩遠離
一切身想分別住於平等菩薩眾生國土
業報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身智身法
虗空身言相作者次經云此菩薩諸眾生心
之所樂能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業報身
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國土身作
自身亦作眾生業報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
心之所樂能以業報身作自身亦作眾生國土
乃至虗空身又知眾生心之所樂能以自身
眾生國土乃至虗空身隨諸眾生所樂不同
於此身現如是形釋曰上之四番別顯末後
例即十身相作也言歷然者不壞相故壞相而作
非不思議其猶須彌本相如故七十七經云
是以一剎一切剎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云是一佛一切佛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
等五十六經云所謂以眾生身作剎身而亦不壞
眾生身是菩薩遊戲以剎身作眾生而亦不壞
於剎身是菩薩遊戲如是佛身與二乘身相作菩
薩身與成正覺身相作於涅槃示生死等皆不壞
其相故云歷然而相作六位不亂而更收者六位
三賢十聖等妙二覺則因果因因皆悉相攝如
初發心便成正覺不壞初心相若初心何名
初心正覺故十信攝於諸諸位十信歷然
住攝於諸諸位十住不亂不亂即行布更收即
圓融如下說因中辨此句亦是相入以下有相
故此一句但為相即如投水癈巳同他故
相即。
廣大入等第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上
大能入於小下句小能容大雖有即入意取廣
無間小小之則無內無有中間無外謂大
大之無外無外廣大之身剎即入無內之塵毛
故名廣狹無礙即若入皆得廣狹無礙晉經十
住品云金剛圍山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
至大小相菩薩以是初發至大小相即是
廣狹無礙也又云能以小世界大世界以大世
界作小世界等。
炳然齊現等者第三微細相容
安立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雜云安
炳者明也微細有三一所含微細瑠璃盛多
芥子炳然齊現不相妨礙前非後此即如來不
思議境界經說然有兩本一本云白芥子一本
但云芥子今依此本謂一法稱性含性皆盡故一
切法隨所依理現在一中緣起實德無礙自在
致使相容天人所作乃實德安立八相中一
一相內即具八相名為微細二約能含微細三約
知微細。
具足同時等者第四同時具相應
門如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十種之德故隨一
法攝無盡法及下九門以此門總故同時無先
具足無所遺言十德十地經云一次第漸
深二不宿死屍三餘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
五無珍寶六深難得底七廣大無量大身
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又經云如人入大
海浴則為巳用諸河之水稱此而修一行內德
不可盡。
▲一多無礙等者第五一多相容同門
一與多互為緣起力用交徹故得互相涉入
相容不壞其相故云不同如一室內千燈並照
燈隨盞異一一不同燈隨光通光涉入常別常
入經云一中無量無量中解一了互生起當
無所畏此之燈喻亦可喻於相即直就光看不
見別相唯一光故。
隱顯俱成等者第六祕密
顯俱成門如八九日夜月半半隱正顯即隱正
隱即顯不同晦日隱時無顯不同望日顯時無隱
以一攝多則一顯多隱以多攝一則多顯一隱一
毛攝法界則餘毛法界皆隱餘一一毛互相攝入
隱顯亦然然其半月非但明與晦俱而明下有
下有如東方入正定一半西方從定起
一半晦而東入處即於東起如明下有西方
起處即於西方入如暗下有明故稱祕密俱成
重重交暎等者第七因陀羅境界門如天帝殿
珠網上一明珠內萬像俱現諸珠盡然互相
現影復現重重無盡千光萬色雖重重
暎而歷歷區分亦如兩鏡互照重重涉入傳耀相
寫遞出無窮
念念圓融等者第八十世隔法異
成門即離世間品菩薩十種三世過去
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說過現在
平等現在未來未來說過未來現在
來說無盡三世一念前九為別一念為總故云
十世三世相因互相攝故一念十舉十以顯
無盡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普賢行品
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無念如是
世間如一夕之夢經於數世攝論云處夢謂經年
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離世間品
云如人睡夢造作種種事雖經億千一夜
終盡故莊生一夢身為蝴蝶注云世有假寐而夢
百年者然事類廣矣。
法門重疊等者第九託
事顯法生解門言重疊者意顯多不相礙故隨一
事名多法門以隨一事即是無盡法界法界無盡
故法亦無盡如下經云此華蓋等從無生法忍之
所生起等意明一切生一果一果即具一切
非是託此別有所表也。
萬行芬披等者第十諸
藏純雜具德門此門至相十玄中有此名也然有
二意賢首改為廣狹自在無礙一者若以契
理為純萬行為雜則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
菩薩大悲為純盡未來際唯見行悲餘行如虗
空若約雜門即萬行俱修者此二門異亦不成事
無礙二者如一施門一切萬法皆悉名施所以
名純而此施門即具諸度行故名為雜如是純之
與雜不相障礙故名具德者則事事無礙義成
一中具諸度諸度存即相入門若一即諸度復
似相即門故不存改為廣狹以至但但約行
小異此段略無主伴故復出之以成十義耳言
比華開錦上者意取五綵相宣華色雖異一一之
皆悉通過通喻於純異喻於雜故常通常異名
無礙不同繡畫但異不通上之十玄略陳大格
如下義分齊中。】
「▲若夫不可仰則積行菩薩曝鰓鱗於龍門深不
可窺則上德聲聞視聽嘉會。」
若夫下第七成益頓起文十義初有二義總顯
高深明權小莫測八正成益遍益頓圓又前
二高深反顯成益明權小莫測由昔無因反勸眾
生令信仰後入順顯成益謂能頓能圓令必受
故今初即第一高遠泰華倚天岷峨拂漢難
仰其頂故論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積行菩薩
出現品云設有菩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
六波羅蜜修集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如來
不思大威德法或時聞巳不信不解不順
不得為真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得
聞此如來無量不可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
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等如魚登
龍門若得登者即化為龍如入華嚴之機也若登
不過曝鰓龍門之下如彼假名菩薩權教
次第修者。
▲深不可下第二彰深妙也即法界
品初舍利弗等五百聲聞彼歎德云悉覺真諦
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離結使縛
無礙處其心寂靜猶如虗空於諸佛所永斷疑
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釋曰即上德也在逝多林
如來嘉會不見聞名視聽杜塞在目曰視
在耳曰聽雖在會下如聾如盲故云杜塞故經云
于時上首大聲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
離波多須菩提阿㝹樓䭾難陀劫賓那迦旃延
那等大聲聞在逝多林皆悉不見如來神力
如來嚴好如來境界如來遊戲如來神變如來
勝如來妙行如來威德如來住持如來淨剎亦復
不見不可思議菩薩境界菩薩大會菩薩普入菩
薩普至菩薩普詣菩薩神變菩薩遊戲菩薩眷屬
菩薩方所菩薩莊嚴師子座菩薩宮殿菩薩住處
菩薩所入三昧自在薩觀察菩薩頻申菩薩
菩薩供養菩薩受記菩薩成熟菩薩勇徤菩薩
法身清淨菩薩智身圓滿菩薩願身示現菩薩
成就菩薩諸相具足清淨菩薩常光眾色莊嚴
菩薩大光菩薩變化菩薩身遍十方
諸行圓滿如是等事悉皆不見何以故以善根
不同故本不修集見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讚說
世界一切佛剎清淨功德故本不稱歎諸佛世
尊種神變故本不於生死流轉之中發阿耨
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
能令如來種性不斷絕故等上來列人即是
德聲聞次明不見等即杜視聽何以故下釋不
見因劣者不見猶未為深上德不知方知玄妙。】
「▲見聞為種八難十地之階解行在一生圓曠
劫之果師子奮迅海頓證於林中象王迴旋六子
道成於言下啟明東廟智滿不異初心寄位南求
因圓不逾於毛孔剖微塵之經卷念念果成盡眾
生之願門則塵塵行滿。」
見聞為種下文八段正顯成益圓遍之相此第
一段明見聞益亦名為種益即隨好品地天子
三重頓圓及初地云雖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
必得聞其有生不信者永不得聞如是不信
不聞翻顯信則成益海水是龍畜生趣攝劫火
天火災及初禪生在二禪光音天長壽天難於
此得聞兼上地天子巳有三難佛會神鬼得聞
三途足矣火災之時兼佛前佛後人天異道巳兼
辨聰亦不揀北洲聾者目視盲者耳聞八難
矣皆容見聞為種之義超十地之階正在地獄
舉重攝輕阿鼻地獄尚得頓圓忝在人流豈不
留所故隨好光明功德品佛告寶手菩薩佛子
菩薩足下千輻輪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隨好名
滿王常放四十種光明中有一光清淨功德
照億那由他佛剎微塵世界諸眾種種
種種欲樂皆令成熟阿鼻地獄極苦眾生遇斯
光者皆悉命終兜率天生天天鼓廣為說
乃至云爾諸天聞說普賢廣大迴向得十
地故獲諸力莊嚴三昧故以眾生數等清淨三業
悔除一切諸重障故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剎
塵數七寶蓮華一一華上皆有菩薩結跏趺座
大光乃至以華散於佛上又云其諸香雲普雨
無量佛剎微塵世界若有眾生身蒙香者其身
安樂乃至八萬四千煩惱了知如是悉是虗妄
是知巳成就香幢雲自在光明清淨善根釋曰此
第一重得十地云若眾生見其蓋者種清
金網轉輪王恒河沙善根釋曰此即第二
十地後文云是菩薩摩訶薩清淨金網
輪王位放摩尼清淨光明若有眾生遇斯光者
皆得菩薩十地成就無量智慧光明得十種
清淨乃至十種清淨具足無量甚深三昧
曰此即第三重得十地也。
▲解行在躬等者第二
解行益七十八經慈氏讚善財云餘諸菩薩經於
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能滿足菩薩願行
親近諸佛菩提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
剎則能化眾生則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則能成就
波羅蜜則能增廣一切諸行則能圓滿一切
願則能超出一切魔業則能承事一切善友則能
清淨菩薩道則能具足普賢諸行威光太子
亦是一生圓多劫之果上二皆明證速又此經宗
三生圓滿一見聞生二解行生即上二句三證
入生即下二句。
師子奮迅等者第三頓證益也
第六十經初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
為身大悲門大為首大悲法而為方便
充遍虗空師子頻申三昧舊經奮迅奮迅
義就師子說其義便故至第六十一中普賢開發
如來眉間放光照故時逝多林菩薩大眾悉見
一切盡法虗空一切佛剎一一微塵中各有
一切佛剎微塵數諸佛國土種種名種種種種
清淨種種住處種種形相如是一切國土中皆
有大菩薩座於道場師子座上成正覺菩薩
前後圍遶世間主而為供養乃至是故
皆得入於如來不可思議甚深三昧盡法虗空
大神通力或入法身或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
就行或入圓滿波羅蜜或入莊嚴清淨行輪
菩薩諸地或入成正覺力或入佛所住三昧
差別大神變或入如來無畏智或入佛無礙
才海即頓證林中也廣說以十能入入此所入。
象王迴旋等者第四超權益即六十一經末會之
初六比丘會身子令六千比丘觀文十德
千請往奉覲文殊身子令爾時文殊師利童子
無量自在菩薩圍遶并其大眾象王迴觀諸比
丘故云象王迴旋言六千道成於言下比丘
文殊令發十種無疲厭心時諸比丘聞此法巳
得三昧名無礙眼見一切佛境界得此三昧
悉見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諸佛如來其所
有道場眾會亦悉見彼十方世界一切諸趣所有
眾生亦悉見彼一切世界種種差別亦悉見彼
世界所有微塵亦悉見彼世界一切眾生
所住宮殿種種寶而為莊嚴及亦聞彼諸佛如
種種言音演說法文詞訓悉皆解了亦能
觀察世界一切眾生諸根心欲亦能憶念
世界一切眾生前後十生亦能憶念世界
過去未來十劫事亦能憶念諸如十本
十成正覺十轉法輪十種神通十種說法十種
教誠十種辯才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
十千波羅蜜悉皆清淨大智圓滿光明得菩
十神柔軟微妙菩薩心堅固不動爾時
殊師利菩薩勸諸比丘普賢行住普賢行巳入
大願海入大願海巳成就大願海以成就大願
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身清淨身清淨身輕利身
輕利故得大神通無有退轉得此神通故不離文
殊師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佛所悉現其身具足
成就一切佛法釋曰此即道成也一三昧中有
通用皆圓益也。
啟明東廟等者第五成智益啟
東廟者即第六十二經云爾文殊師利菩薩
勸諸比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巳漸次
行至城東莊嚴娑羅林往昔諸佛教化
眾生大塔廟處釋曰此即東廟時福城人聞文殊
師利童子莊嚴娑羅林中大塔廟無量
眾從其城出來其所下別列中有五百優婆塞
優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善財一下文殊
別觀善財觀察安慰開喻而為演說一切
乃至說此法巳慇懃勸喻增長勢力令其歡喜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令憶念過去善根
是事巳即於其處復為眾生隨宜說法然後
爾時善財童子文殊師利所聞如是種種
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
利而說偈言等即啟智明也言智滿不異初心
者即第八十經初智照無二相經云是時文殊師
利遙申右手過一百一千由旬善財項作如是
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憂悔功行
具退失精勤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
為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
不為如來之所憶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
如是法門如是所行如是所住如是境界若周
遍知種種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說
分別若證知若獲得皆悉不能釋曰了知法性
即是智滿若離信心則不能得反顯由信心
得不初心則信智無二若約不動智為初即前
後二無二也。
▲寄位南求等者第六成位益謂
善財初見文殊寄十信位德雲至瞿波寄三賢
聖位摩耶巳下兼寄等覺至見普賢便得因圓不
毛孔文云善財童子又見自身普賢身內
十方一切世界中教眾生云是善財童子
從初發心乃至得見普賢菩薩其中間所入一
切諸佛剎海今於普賢一毛中一念所入諸佛
剎海過前不可不可佛剎微塵數倍如一
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又云善財童子普賢
毛孔剎中或於一剎經於一劫如是而行乃至
或有不可不可佛剎微塵數劫如是而行
亦不於此剎沒於彼剎現念念周遍無邊剎海
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是之時善
童子次第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普賢
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
神通法輪辨才言詞音聲無畏
佛所住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
釋曰此即毛孔中因圓也。
剖微塵之經卷
者第七顯因成果益即出現大經潛塵喻經云
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一切塵悉
然有一聰慧淨眼明見破塵出經卷饒益
眾生佛智亦如是遍在眾生妄想之所纏不覺
不知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出現
益諸菩薩又經云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
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故
念相應則念念成矣。
▲盡眾生之願門等者第八
成就行願益謂菩薩發心化盡生界生界若盡大
願方終生無窮大無盡十地云若眾生
界盡我願乃盡而眾生不可故我大願
無有窮盡今生界雖無有盡而等有經卷故普
開之要令無盡眾生大願矣言塵塵行滿
菩薩大悲不可故心難思一眾生於一
塵中無量劫修行萬行而心不疲倦塵塵皆爾
生生盡然方顯願行無窮盡也故文殊讚善財云
汝遍一切微塵諸劫修行普賢行成菩提
道。】
「▲真可常恒妙說通方洪規稱性之極談
乘之要軌也。」
第八真可下結宏遠於中二先當相顯勝後
對他顯勝今初四句初句明常常恒之說前後
無涯故二通方洪規者明遍無有一國不說
此法故明是通方不同隨宜之教有說不說三稱
性之極談者顯深一一稱理故一文一句不可
盡故普賢善財云我法海無有一文無有
非是捨施無量轉輪王位而求得者等四一乘
之要軌者明要謂於一乘中是別教一乘不共
旨圓因之門成佛之妙故。】
「▲尋斯玄旨却覽餘經其猶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
須彌橫海落群峯之高。」
【尋斯玄旨下二對他顯勝先法後喻。
▲文有二喻
初其猶杲日麗天奪眾景之耀者智明暎奪喻初
昇之日謂之杲日者著也此經猶如杲日
日既昇眾景奪耀景明也謂星月等光即大明
繁星奪曜斯經大闡眾典無耀。
▲後須彌橫海
落群峯之高者即高勝難齊須彌即是此經群
即是餘經設有七金鐵圍方餘高廣比妙高之
出海並落其高以俯望群峯如培塿故。】
「▲是以菩薩搜祕於龍宮大賢闡揚東夏顧惟正
法之代尚匿清輝幸哉像季之時偶斯玄化況逢聖
主得在靈山竭思幽宗豈無慶躍。」
【第九是以菩薩感慶逢遇於中二一弘闡源由
二正感遇今初謂龍樹菩薩五百年外方入龍
搜求得斯奧典事別傳及纂靈記言大賢
揚於東夏正取覺賢兼餘大德智嚴法業日
照實叉等闡揚典言東夏者謂蒽嶺之東地
方數千里謂之神洲大夏而上云是以者由上深
妙故搜之闡之故龍樹入於龍宮廣見無數偏誦
此經者以玄妙故故智論詺為大不思議經而諸
大德皆見此經一文一句竭海墨而莫盡一偈
光破地獄之劇苦故盡命弘傳耳。
▲顧惟正法
代等者二正感遇於中亦二先對昔自慶後對
今自慶今即初也謂五百年前即當正法斯經清
隱匿龍宮之內時人不聞何幸像法垂末之年
遇斯玄微化生像末應合悲傷反顧前不聞
經未慚正法之代故自慶也此依不減正法一千
年故今為像末以今去大師涅槃一千八百六十
年故又案大集月藏分第一五百年解脫牢固
二五百年禪定牢固第三五百年多牢固第四
五百年塔寺牢固第五五百年鬪諍牢固今居塔
寺之末將鬪諍之時翻聞難思之經碎身莫酬
其慶。
▲況逢聖主下等二對今自慶此慶此有三
一慶二慶三慶修初即況逢聖主明時
遇今值聖明天子敷陳五教高闡一乘列剎相望
鐘梵交響使得閑居學肆探頤玄門一幸也二
得在靈山者慶處也清涼靈山三千之最文殊
聖諸佛祖金色雖在東方住處即為金色大聖
雖周法界機長在此山應感普周若百川影落
清涼長在猶素月燈空萬聖幽贊五峯百祇
慶於千古況大孚靈鷲標乎聖寺之名一介微僧
得在居人之數此之慶幸爰媿多生斯再幸也三
竭思幽宗者慶所修也大方廣佛華嚴經毗盧
遮那之淵府普賢菩薩心胷一切諸佛之所證
一切菩薩所持性相之無遺圓理智特出
不入餘人之手何幸捧而持之積行菩薩猶迷何
幸探乎幽邃亡軀得其死所竭思有其所歸幸之
三也豈無慶躍上三也其猶溺巨海而遇芳舟
長空而乘靈鶴慶躍之至手舞何階故感之慶
之唯聖賢知我也。】
「▲題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即無修多羅總名
世主妙嚴品第一者即眾篇義類別目。」
【第十題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下略釋名以下
九門廣釋故此云略於中三先雙標經品二雙
二目雙結今初上標經目從略至廣展演
無窮難思教海不離七字故云無盡修多羅之總
後世主妙嚴品第一即眾篇義類別目者標
品目也眾篇即三十九品品義類不同今當其
一故云別目。】
「▲大以曠兼無際方以正法自持廣則稱體而周佛
謂覺斯玄妙華喻功德行嚴飾法成人經乃注
無竭涌泉玄凝妙義無邊之海會作終古
常規。」
【大以曠兼下二雙釋二目先釋總題後釋品目今
初下有十門釋其七字字各十義今但略舉當字
釋之然此七字略有六對一經字是教上六是義
教義一對二嚴字是總上五是別即總別一對
三華為能嚴上四皆所嚴即能所一對四佛是所
嚴成人上三是所嚴之法即人法一對五廣者是
用上二是體即體用一對六方者是相大者是性
性相一對故此七字七大性大者體大方
相大廣者用大佛者果大華者因大嚴者智大經
者教大則七字皆大七字相等今各以二義
之大以曠兼無際者曠兼明包含約廣遍釋大
故涅槃云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虗空下經
法性遍在一切一切眾生國土三世悉在無
有餘亦無形相而可得也無際者約其竪論則
常故名大涅槃云所大者名之為常下經云法
無作變易猶如虗空清淨佛境界亦如
體性非性離有無淵府不可以擬其深妙
寄大以目之實則言慮斯絕下經法性在於
言論無說離說恒寂滅佛境不可量為悟眾
生今略說耳方以正法自持者亦有二義一方
正也二方者法也並持自性通上二義恒沙
即是相大並無偏偽故稱為正皆可軌持目之
為法下經凡夫無覺解佛令住正法諸法無所
住悟此見自身廣則稱體而周者此即用大用
體故無不周遍然亦二義由體二義一者
包二者能遍猶如虗空包含萬象遍至一切色非
色處今用稱體一稱體之包則一塵世界之無
二稱體之遍則剎那彌綸法界無盡上之三
字即體相無有障碍為所證之法界也佛謂覺
玄妙者亦有二義一者能覺佛陀梵言此云覺
故二者所覺即大方廣斯為玄妙之境故云覺
玄妙即此即此大方廣耳若別說者覺
上用覺世諦也覺上體者覺真諦也覺上相者
中道三諦相融三覺無礙妙覺也華喻功
萬行者此亦二義一感果華喻於萬行成佛
故或與果俱或不與俱俱如蓮華因果交徹故
不俱如桃李華不壞先因後果故二身華喻諸
功德必與修果俱故下經神通等法如華開
敷眾相如華具三十二嚴謂飾法成人者嚴亦二
義一以萬行飾其本體即嚴上大方如瑩明鏡
鏡雖本淨非瑩不明二以萬行功德成佛果之人
琢玉成像又飾本體鑄金成像以行成人如
巧匠成像經乃注無竭湧泉下唯經舉四義
亦唯二謂貫與攝涌泉即是所攝義味常乃通於
上三一注無竭涌泉此言猶通諸教二貫玄凝
妙義以總就別別貫華玄妙義故凝謂凝湛
嚴整之貌也三攝無邊之海會者即是攝義無邊
海會局此經眾揀餘眾故四作終古常規者即
是常義餘處釋云常乃道軌百王今亦以通就別
別屬此經法眼常全無缺減故常恒之說非隨宜
終古無忒可得稱常釋總題竟。】
「▲佛及諸王並稱世主法門依正俱曰妙嚴分義
以彰品名冠群篇而稱第一。」
【佛及諸王並稱世主下釋品名釋世
間即三世間謂眾生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主
君主諸王佛地神水神主主山等神即
器世間天王龍王夜叉王等即眾生世間主如
即是智正覺世間主亦總化上二遍統前三
云並世主法門俱曰妙嚴者此嚴亦說三
世間嚴法門為能嚴唯局於主依正所嚴通三世
眾生及佛俱稱正故謂諸世間主得別法門自
嚴巳眾即眾生世間並用嚴佛亦智正覺嚴佛
正覺是自法門是故能令其身充滿一切世間
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菩薩眾中威光赫奕等即智
正覺世間嚴其地堅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
華清摩尼以為嚴飾等即器世間器世間
嚴通二法一佛力令嚴是佛自嚴二感觀見
是眾海法門嚴是故總云法門依正俱曰妙嚴三
世間嚴並勝餘教故標妙嚴以為品目用當諸經
序分也餘如下說。】
「▲斯經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廣佛華嚴
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後斯經下雙結二目用當諸經序分如下說。
上來大分中初總序名意巳竟。
自下第二歸敬請加。】
大方廣佛華嚴經演義鈔卷第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