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6a 页
No. 232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序释文」

【将释此序大文分三初明题目次辨撰人后解本
文初中经疏钞题具如下释序者由也始也陈教
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故名为序又序因钞起
钞因疏起疏因经起三重次第展转相由疏主仰
遵圣德而有述作故通序之冠于钞首故名序也。】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次撰人者清凉山大华严寺寺者即所依处也清
凉者瑞叆凝空茂林森耸夏仍飞雪冬积坚冰曾
无炎暑故曰清凉山者峙也地踊层峦众峰齐峙
岷峨拂汉峭岭倚天故名山也大华严寺者一蓝
之局号亦名华园寺寺前有园地方数顷名华间
发瑞草时敷有异常境故名华园寺沙门者正举
能述人也梵语具云室啰末拿此云勤息经云息
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然有胜义世俗示道污道
之异如十轮经次二字即疏主号也唐历九宗圣
世而为七帝门师特赐清凉之号广如碑传述者
疏主自谦言不作也意云我但撰述古人之义为
此钞文非新制作也。】

「▲至圣垂诰镜一心之玄极大士弘阐烛微言之幽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6b 页
致。」

【至圣下三本文中二初教起源流后钞兴本末初
中二初通明诸教后别指当经又初中四一明如
来说经二明菩萨造论三纵夺遣妨四出示经意
今初明如来说经就二段中具彰三宝至圣佛也
垂诰法也大士僧也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至
者极也圣者正也为如来能以正智證穷法界更
无过者故名至圣又至拣因位圣拣凡夫集玄记
云圣者生也视物之生知其终始智通乎大道应
变而无穷故名至圣然诸教不同略分为五初小
乘教以五分身为法身丈六身为报身随类为化
身名至圣二大乘始教中有二宗一破相宗中以
胜义谛中离一切相非蕴界处为法身智随物现
为报化身名至圣二立相宗中以清净法界为法
身四智相应心品所现为报化身为至圣三终教
依起信论以体大为法身相大为受用身用大为
他报化身为至圣四顿教中不分三异绝待离言
一实之性为至圣五圆教即以法界无尽身云真
应相融一多无碍圆满十身为至圣若具实为论
唯圆教佛方名至圣垂诰者即所说之教也垂者
布也垂布典诰宣扬法化利益众生故云垂诰又
尚书有大诰康诰等篇告上曰告发下曰诰有云
王言为诰皆不定也今谓如来演说三乘十二部
经利益有情故云垂诰镜一心等者镜者喻也镜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6c 页
有照鉴之功喻能诠教法镜中之像喻一心玄极
即所诠之法也清凉云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
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即斯意也今依五教略
明一心初小乘教中实有外境假立一心由心造
业所感异故二大乘始教中以异熟赖耶为一心
遮无外境三终教以如来藏性具诸功德故说一
心四顿教以泯绝无寄故说一心五圆教中总该
万有事事无碍故说一心良以如来随机设教故
有千差殊途同归皆一致也玄极者深妙也又玄
者幽也远也极者尽也谓至理幽奥深远难测故
老子云杳冥之内众妙存焉皆不思议之境也又
海慧禅师云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派至海
而极一切圣贤至佛而极一切教法至圆而极故
云玄极。
▲大士下菩萨造论笔削记云发大心信
大法解大教修大行證大果故名大士又大士者
有德之称也此通凡圣若论弘阐亦兼馀疏钞主
也是以西域东夏造论释经或则地上菩萨或则
当代英贤皆思拔群位智出众情弘道利生故名大
士弘阐者弘者大也阐者开也或分宗立教或显
正推邪或高建法幢或广扬圣化皆为弘阐也烛
谓灯烛有照了之义故下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烛不
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然上云镜者在明
即见如对上根见经生解也言烛者在暗即见如
诸下根睹疏钞文方乃生解亦如起信之说四根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7a 页
法华之明三品皆其意也微言者微妙之法故名
微言唯识云激河辩而赞微言等孝经序云夫子
没而微言绝皆以圣教为微言也幽致者幽者远
也致者趣也即上玄极之理幽远深邃故云幽致。】

「▲虽忘怀于诠旨之域而浩汗于文义之海。」

【虽忘怀下次纵夺遣妨二初纵法本离言后夺不
碍言说今初虽者纵其无言应有问云上言理趣
玄极微言幽隐忘怀绝虑方可契会何用广陈言
教翻欲扰人耶故纵云虽忘怀于诠旨之域忘怀
者忘情绝虑谓之忘怀诠旨者所诠理也域者疆
域谓能诠三藏有包含义故今皆超之故云尔也。

▲而浩汗下夺其无言不碍言也谓诸佛菩萨有
大智故上契无为有大悲故下垂言教浩汗者大
水之貌疏序云湛湛忘言而教海之波澜浩汗谓
此大经文广理深故喻如海。】

「▲盖欲寄象系之迹穷无尽之趣矣。」

【盖欲下四出示经意二初举例设教后因言悟入
今初举例设教盖者承前起后发语之端欲者将
也寄者托也象系者象谓爻象系者系辞即周易
十翼之文谓一上彖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
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
徒并同此说皆孔子所作赞明易道发挥至颐有
类菩萨造论释经之意迹者踪迹如寻其兔先寻
其迹得兔忘迹得象忘言谓假托言象之迹以契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7b 页
言绝之理下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
示言说如响遍世间即其意也。
▲穷无尽下因言
悟入穷者尽也易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无尽之
趣者即上一心玄极之理谓假托言象以契无言
非有无言可为栖托下经云虽复不依言语道亦
复不著无言说也故知文字性离虽终日言而无
言岂可缄言而守默哉。】

「▲斯经文理不可得而称也。」

【斯经下别显当经以伸旨趣分二初标指后叹胜
初也谓此大经文言广博非心可测就言象中略
标三本上本经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
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经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
偈一千二百品下本经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今所
传者是略本经有四万五千偈岂况此经一字法
门海墨书而不尽也理者所诠义也横该三藏竖
贯十宗六相十玄重重妙用无尽教体海印发挥
菩萨犹迷声闻不测岂非斯经文理不可得而思
议矣。
▲不可得而称也者后叹胜也。】

「▲晋译幽秘贤首颇得其门。」

【后晋译下钞兴本末二初依经制疏后请集钞文
初文分三初晋译先彰二唐翻后阐三疏成广播
初中二初旨趣玄微后贤首得旨且初旨趣玄微
晋译者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觉贤三藏所译六
十卷经译者传也传梵为华故言翻译幽者隐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7c 页
秘者密也晋经文多隐奥取悟无由故云幽秘。

贤首下后贤首得旨纂灵记云僧法藏字贤首洞
悟真宗深穷法界造探玄记解释晋经虽有古德
多家疏文唯贤首一人多得其妙故云颇得其门。】

「▲唐翻灵篇后哲未窥其奥。」

【唐翻下唐翻后阐二初新经罔传后刊定迷宗今
初也唐翻灵篇者正译时即当则天设正改唐为
周至中宗立却复旧号为大唐今云唐翻者据复
号为言灵篇者灵妙篇章又多灵感故云灵篇。

后哲下刊定迷宗哲者智也即指净法苑公造刊
定记二十卷以解唐经未窥者窥者视也未窥者
不见也刊定释义多失经旨所以未见经中之玄
奥也论语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
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如宫墙赐之
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
门而入不见室家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寡矣
今借其文以喻华严之室深奥而刊定未达故云
未窥玄奥故清凉叹曰大哉新经而无得意之疏
安可指南乃兴述作之意也。】

「▲不揆肤受辄阐玄微。」

【不揆肤受下三疏成广播二初陈谦述后疏远流
通今初陈谦述也揆者度也肤者皮也皮肤之受
故云肤受论语云肤受之愬马融曰肤外语受非
内实也东京赋云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也济曰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8a 页
所受肤薄贵于耳而贱于目意云我不自度肤浅
之学辄便解释此经是自专也。】

「▲偶溢九州遐飞四海。」

【偶溢九州下疏远流通偶者不期而会溢者盈满
之义九州者通典云雍荆青豫冀幽兖杨徐是为
九州遐飞者遐者远也飞扬也四海者东夷西戎
南蛮北狄为之四海疏主谦云我所造疏自备遗
忘教示童蒙非敢望于远布匆然盈溢于九州远
扬于四海之内也观其噬像之梦而飞龙之瑞实
乃洞契佛心使之然也。】

「▲讲者盈百咸叩余曰大教趣深疏文致远亲承指
训髣髴近宗。」

【讲者下后请集钞文四初学徒咨请二冀远重宣
三法师承领四述作体式且初中四初标众二陈
词三按定四谦承且初标众讲者解也论也解释
文义论量邪正教示学徒名为讲者或则当代英
贤或则听习之者盈满百人同时伸请。
▲咸叩下
二陈词咸者皆也叩者击也余者我也意云讲者
百人皆诣我所用言击励劝造钞也。
▲大教下三
按定大教拣非泛常之典乃如来不思议大威德
法门故云大教趣者旨也深也既所释之经洪深
故能释之疏幽远。
▲亲承下四谦承即当时听习
之者口传心授启悟真宗髣髴者相似之义唯识
疏云虽则髣髴糟粕未能曲尽幽玄意云我等非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8b 页
敢洞明幽趣亲蒙指训相似近宗也。】

「▲垂范千古虑惑高悟希垂重剖得睹光辉。」

【垂范下二冀远重宣二初慜后后正请且初慜后
垂者布也范者仪范千口所传为古今云千古者
乃万世之津粮矣虑者思虑惑者疑也虑恐传之
后世疑惑高远之悟。
▲希垂下二正请希望再作
钞文剖拆疏义灿然明白故云得睹光辉。】

「▲顺斯雅怀再此条治名为随疏演义昔人云人在
则易人亡则难今为此释冀遐方终古皆若面会。」

【顺斯下三法师承领三初明制钞意次引古释成
后出制钞意且初明制钞意雅者正也怀者情怀
顺斯雅正之怀重启利生之念再谓条贯义理令
无尽法门宛如在目尚书云如网在纲有条而弗
紊注云如网在纲有条而不乱也故名随疏演义
钞。
▲昔人下引古释成纂玄等述杨子书造船之
事而未见文不敢依凭今依杨子法言问经之难
易曰存亡或不敏者请益则曰人在则易有所请
益人亡则难无所请益。
▲今为下出制钞意今为
顺请重释此疏冀望远方流通于后世凡有睹斯
钞文皆如与我面对即疏主普现色身三昧之谓
也。】

「▲然繁则倦于章句简则昧其源流顾此才难有惭
折衷意夫后学其辞不枝矣。」

【然繁则下四述作体式三初正显次谦陈后出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8c 页
且初正显为离广略二过疏云文华尚然翳理繁
言岂不乱心故知所作则不易也。
▲顾此下次谦
陈才难论语泰伯篇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
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巳注云国才难
得当唐虞盛世欲十人内有妇人只九人矣所以
折衷之才难得故疏主谦云我无折衷之才辄述
钞文实为惭愧。
▲意夫下后出理若离繁简二失
注述钞文庶使学者其词无枝蔓矣释钞序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演义钞卷第一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题目并撰人亦如前释。
▲随疏演义钞云将释此
疏大分为四一总序名意二归敬请加三开章释
文四谦赞回向为顺经文有四分故若顺序正流
通则合前二为序分开章为正宗谦赞为流通为
疏三分今初总序名意即是疏序亦云教迹粗分
有四细科为十言有四者初通序法界为佛法大
宗。
▲二剖裂下别叙此经以申旨趣。
▲是以菩萨
搜秘下庆遇由致激物发心。
▲四题称大方广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9a 页
略释题目令知纲要亦为顺经四分故。】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馀超言思而迥
出者其唯法界欤。」

【往复下言细科为十者为顺无尽故一标举宗体
二别叹能诠三教主难思四说仪周普五言该本
末六旨趣玄微七盛益顿超八结叹宏远九感庆
逢遇十略释名题今初往复无际至其唯法界欤
文有五句言意多含略为四意一约三大释二约
本末释三明法界类别四总彰立意今初约三大
释者意明法界具三大故初句明用次句明体次
句明相次句融拂末句结属今初用大即往复无
际是也往者去也起也动也复者来也灭也静也
无际有二一约广多无有际畔此就事用二约绝
于边际据即事同真何法往复略有三义一双约
迷悟说二唯约就妄说三返本还源说今初谓迷
法界而往六趣去也动也悟法界而复一心来也
静也皆法界用也迷则妄生悟则妄灭然真有二
义一约随缘迷则真随于妄则真灭妄生悟则妄
灭归真则真生妄灭二约不变迷悟生灭来往纷
然真界湛若虚空体无生灭此义在下体中言无
际者迷来无始故无初际悟绝始终际即无际二
唯约就妄说复有二义一竖论去来过去无始未
来无终无初后际二约横说妄念攀缘浩无边际
上二皆约广多无际若约绝际妄无妄源竖无初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9b 页
际既无有始岂得有终故绝初后际中论云大圣
之所说本际不可得生死无有始亦复无有终若
无有始终中当云何有是故于此中先后共亦无
横寻妄心不在内外故亦无际是以远公云本端
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毫涉动境成此隤山势惑
相更相承触理自生滞因缘虽无生开途非一世
即其义也三约返本还源说对其初义初义是总
第二约妄唯往非来今此唯复复本源故斯即静
义故易复卦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然往者必复
故泰卦云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然此一义自有往
复故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中善胜天
子问文殊云云何名修菩萨道文殊初说双行之
行次云复次天子有往有复名修菩萨道云何名
为有往有复观诸众生心所乐欲名之为往随其
所应而为说法名之为复自入三昧名之为往令
诸众生得于三昧名之为复自行圣道名之为往
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为复自得无生忍名之
为往令诸众生皆得此忍名之为复自以方便出
于生死名之为往又令众生而得出离名之为复
心乐寂静名之为往常在生死教化众生名之为
复自勤观察往复之行名之为往为诸众生说如
斯法名之为复修空无相无愿解脱名之为往为
令众生断于三种觉观心故而为说法名之为复
竖发誓愿名之为往随其誓愿拯济众生名之为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89c 页
复发菩提心愿座道场名之为往具修菩萨所行
之行名之为复是名菩萨往复之道释曰上来十
对皆上句自利为往往涅槃故下句利他为复复
于生死化众生故虽有往复总为返本还源复本
心矣此中无际亦有二义一菩萨行海广无际也
二一一称真深无际也然上三义皆法界用矣。

二动静一源者法界体也对上三义约迷悟者动
即往也静即复也动静迷悟虽有二门所迷真性
一源莫二莫二之源即是一体也二对唯妄者动
即往复有去来故静即体虚相待寂故不释动以
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
静则动静名殊其源莫二莫二之源即一体也三
对返本还源者自利静也利他动也二利相导化
而无化则不失一源为法界体也若对上二种无
际广多无际动也际即无际静也动静无碍为一
源也际与无际当体寂也。
▲三含众妙而有馀者
法界相大也谓杳冥之内众妙存焉清净法界杳
杳冥冥以为能含恒沙性德微妙相大以为所含
相依乎性性无不包故称为含性体无外相德有
名有名之数不能遍无外之体故云有馀则恢恢
焉犹有馀地矣下阿僧祇品云于一微细毛孔中
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遍
毛孔即斯义也以毛约称性刹约不坏相故广相
不能遍小性也然此相大略有二义一约不空恒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0a 页
沙性德即同教意二约事事无碍十玄之相本自
具足即是别教之意也然众妙两字亦老子意彼
道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
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释曰然彼意以虚无自然以为玄妙复
拂其迹故云又玄此则无欲于无欲万物由之生
故云众妙之门今借其言而不取其义意以一真
法界为玄妙体即体之相为众妙矣。
▲四超言思
而迥出者融拂上三也融则三一互收拂则三一
双寂云何超耶谓理圆言偏言生理丧法无相想
思则乱生并皆超之故云迥出故肇公云口欲辨
而词丧心将缘而虑息则迥出于言象之表矣何
者欲言相用即同体寂欲谓之寂相用纷然即一
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体无二三一无碍互夺双
亡存泯莫羁岂言象之能到故云迥出又借斯亡
绝以遣言思非有无言可为栖托故下经云虽复
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况言相本寂亡绝
亦亡斯则言与亡言相待亦寂故遐迥出之称以
拂言亡之迹矣。
▲五其唯法界欤者结法所属属
法界也谓具上诸德独在于法界矣。
▲第二约本
末释者此上五句初句从本起末即不动真际建
立诸法。
▲次句摄末归本即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第三句本末无碍则性相历然。
▲第四句本末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0b 页
双寂则言思无寄。
▲末句结属通四义焉。
▲第三
明法界类别者略有三意一者会三法界初句事
法界。
▲次句理法界。
▲第三句无障碍法界。
▲第
四句融拂上三。
▲第五句结属属上三法界也。

二者会四法界往复无际事也。
▲动静一源具三
义也动即是事静即是理理事一源即事理无碍
法界也。
▲含众妙而有馀事事无碍法界也。
▲超
言思而迥出融拂四法界。
▲其唯法界欤亦结属
四法界也。
▲三者会五法界往复与动皆有为也。

▲静无为也。
▲一源有二若互夺双亡为一源则
非有为非无为法界。
▲若互融双照为一源则亦
有为亦无为法界。
▲含众妙而有馀即无障碍法
界。
▲超言思而迥出总融五法界。
▲其唯法界欤
结属五法界。
▲第四总彰立意者所以最初叙法
界者应有问言诸家章疏多先叙如来为物示生
先小后大或无像现像无言示言今何最初便叙
法界故今答云以是此经之所宗故又是诸经之
通体故又是诸法之通依故一切众生迷悟本故
一切诸佛所證穷故诸菩萨行自此生故初成顿
说不同馀经有渐次故然最后一意正答初问而
前诸意共成后意耳。】

「▲剖裂玄微昭廓心境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汪洋冲
融广大悉备者其唯大方广佛华严经焉。」

【第二剖裂玄微下别叹能诠意明此经诠于法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0c 页
故难思议文有七句于中分四初二句总明能诠
言玄微者即指前法界多义为幽玄微妙之旨剖
判分裂在乎此经谓于无障碍法界剖为心境二
门故下句云昭廓心境云何部裂谓一真法界本
无内外不属一多佛自證穷知物等有欲令物悟
义分心境境为所證心为能證故下引裕公云心
则诸佛證之以为法身境则诸佛證之以为净土
则二皆所證智为能證所證之境即大方广能證
之心即佛华严也文中广说故云剖裂言昭廓心
境者心境即上所开昭廓即是此经昭者明也照
也廓者空也张小使大也云何明心境耶谓此经
中昭明显著若凡若圣若因若果能观之心所观
之境无不毕备故如出现品云说佛境界即佛境
也说如来心即佛心也诸位心境例此可知云何
照心境耶谓此经中教人观察若心若境如云欲
知诸佛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
此令观佛心也又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
如虚空此教观佛境也菩萨凡夫所有心境观照
例知云何空廓心境耶如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
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即空心境也无取
即无境无见即无心又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
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亦空心境也又云若有欲得如来智应离一切妄
分别有无通达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导师亦空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1a 页
境义也云何张小使大谓张心则无心外之境张
境则无境外之心以随举其一摄法无遗即无涯
故故下经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
能證于如上句张心下句张境也真心真境本自
无涯即妄同真则张小使大矣经云如来深境界
其量等虚空佛境大也又云佛智广大同虚空真
心大也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心佛与众生是
三无差别皆张妄心即无际也因果万法心境普
收随一一事皆可张廓。
▲穷理尽性彻果该因者
二有二句别显深广也理谓理趣道理广也性谓
法性心性深也若极其理趣则尽其体性今此经
中意趣体性皆穷究也此借周易说卦之言彼云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
性命之理注云命者生之极穷理则尽其能即以
能字解性性者能也各任性能若穷其理数尽其
性能则顺于天命故次云以顺性命之理今语则
用之取意则别言彻果该因者兼于深广彻究五
周之果该罗六位之因则广也故广说地位因果
莫逾此经若云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二互交彻则
显深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该果也虽得佛道
不舍因门果彻因也上约广义彻果属果该因属
因即明能诠之教该彻彼因果也今约深释彻果
属因以因彻彼果故该因属果以果彻彼因故即
因果自相该彻唯属所诠而能诠具明斯义然因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1b 页
该果海果彻因源是古人之言今欲其含深广之
义云彻果该因耳。
▲汪洋冲融广大悉备者三有
二句结叹深广也上句明深广之相下句出深广
之由汪汪深貌也洋洋广貌也冲亦深也亦云中
也亦曰冲和故老子云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融
者融通兼深广也故肇公云汪哉洋哉何莫由之
哉八师经中梵志阇旬云吾闻佛道厥义弘深汪
洋无涯无不成就靡不度生等即深广义也亦如
冲和之气生成万物而不盈满融通万法令无障
碍言广大悉备者即出深广之由以无不备故此
言亦出周易系辞彼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
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今若取意就经亦可喻
三世间天道智正觉也人道有情也地道器世间
也此经广说三世间故亦可天道深理也地道事
相也人道诸佛菩萨修行者也此强配之本意但
取包含而巳谓此根本法轮之内何法不备未有
一事一理而不极一因一果而不备五周因果则
五十二位之昭彰九会玄文则难思教海而可睹
说真妄则凡圣昭昭而交彻语法界则事理历历
而相收佛知见一偈开示而无遗大涅槃一章必
尽其体用六百卷般若不出于三天偈文一大藏
契经并摄于七字之内是谓罄诸佛之智海竭性
相之洪源故云广大悉备矣。
▲其唯大方广佛华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1c 页
严经焉者四结法所属也上之胜事唯我华严。】

「▲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
虚空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第三故我世尊下教主难思文有六句义分为四
初二句标果满二一句语因深三一句明体玄四
二句彰德备初云我故世尊十身初满者总标十
身该下两段正明难思以是十身无碍佛说非三
身故而言故我者由上所诠能诠深广玄妙为诸
教本故我世尊始成正觉顿说此经言十身者次
下当列言初满者成正觉时身方满故故下经云
尔时世尊处于此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
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
国土等是初满也正觉始成者别语菩提之身以
是总故始觉同本无复始本之异名曰始成下当
广释。
▲乘愿行以弥纶者二语因深此有二因一
乘愿因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二乘行因
主山神偈云往修胜行无有边等乘昔愿因弥纶
果用即是愿身言弥纶者周遍包罗之义亦出周
易易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释
曰既准天地而作易易中所说与天地理同故能
弥纶天地之道以况如来本起行愿意欲周遍利
物今得如其愿行故周遍法界是曰弥纶。
▲混虚
空为体性者三有一句明体玄也云有二义一约
世尊身上自具十身即法身也以法性身为法身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2a 页
故故下经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云佛以
法为身清净如虚空二者约外虚空以融三世间
而为佛身则外虚空是虚空身故云混虚空为体
性混融无碍故。
▲富有万德荡无纤尘者四有二
句彰德备也上句德无不备下句障无不寂万者
总相之大数也实具无尽之德故下经云刹尘心
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
能尽说佛功德无尽之德总名万德尘沙无明无
馀习气故云荡无纤尘总即二障二障有三一现
行二种子三习气习气微细况之纤尘细中之细
尚无况馀粗中之细等若总配三德万德含于智
恩下句即是断德又混空为体即法身德万德即
般若德无尘即解脱德万德之句为总上下诸句
皆是别德上之二句并福德身十身巳具四矣馀
六在后段中。】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万月顿落百
川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
成尽宏廓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圆音落落该十刹
而顿周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

【第四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下说仪周普文有
七对即为七义一明所依定二明能说身三说经
处四说经时五所被众六说经本七别叙说仪今
初说经所依三昧如说法华依无量义处三昧说
般若经依等持王三昧说涅槃经依不动三昧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2b 页
说诸经多依三昧今说此经依何三昧即海印三
昧海印是喻从喻受名贤首品疏当广说之今略
示其相谓香海澄停湛然不动四天下中色身形
像皆于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犹澄波万顷
晴天无云列宿星月炳然齐现无来无去非有非
无不一不异如来智海识浪不生澄停清净至明
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并
在智中如海含像故下经云如海普现众生身以
此说名为大海菩提普应诸心行是故正觉名无
量非唯智现物心亦依此智顿现万形普应诸类
贤首品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
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
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
威神力然此文中言含法喻智即是法海即是喻
识浪巳停云湛智海无心顿现故云虚含能应所
应皆为万像。
▲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者第二
对明能应之身此之两句唯性字是法馀皆是喻
以性该之皆含法喻谓若秋空朗月皎净无瑕万
器百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性满月即实报
智圆百川即喻物机影落便为变化故佛之智月
全依性空惑尽德圆无心顿应故出现品云譬如
净月在虚空能蔽众星示盈缺一切水中皆现影
诸有观赡悉对前如来身月亦复然能蔽馀乘示
修短普现人天净心水一切皆谓对其前智幢菩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2c 页
萨偈云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
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普现一切刹
佛体亦无二则水亦喻刹若准离世间品亦喻菩
萨偈云譬如净日月皎镜在虚空影现于众水不
为水所杂菩萨净法轮当知亦如是现世间心水
不为世所杂则亦以月喻所说法上皆空月不同
若以相归性则空亦名佛故一切慧菩萨云法性
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则
空色照水影落晴天天犹空也。
▲不起树王罗七
处于法界者第三明说经之处意取七处故言树
王者即菩提树谓毕钵罗树此树高耸特出众树
故称为王言不起者谓不起菩提树而升忉利天
等故下经云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
升须弥向帝释殿法慧菩萨云佛子汝应观如来
自在力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见佛住
于须弥顶十方悉亦然如来自在力三天皆有不
起而升之言故成四句一不起一切菩提树而升
一天如前经文二不起一处而升一切处三不起
一处而升一处四不起一切处而升一切处二四
两句取其结例之文谓十方悉亦然取前一切阎
浮提对一切忉利亦然则是第四句但取一阎浮
对一切忉利是第二句其第三句易故文无义必
合有是则不起法界菩提树遍升法界七处今言
罗七处于法界者略有二意一令遍法界中皆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3a 页
七处二令一一处皆遍法界且初义者若约自狭
之宽说遍应如下说处中十重之内遍于中八以
初一是能遍七处第十是例馀佛故然下十重是
约佛遍于处今明处遍于处自有二义耳所依之
处既遍法界能依之身居然遍也今直就遍法界
言略有五重一遍法界同类刹中亦有七处二遍
法界异类刹中亦有七处三遍法界微尘刹中亦
有七处四遍法界虚空容尘之处刹亦有七处五
遍法界帝网刹中亦有七处二令一一处遍者如
菩提场遍法界则普光中亦有菩提场忉利中亦
有菩提场夜摩兜率等七处一一皆有菩提场如
遍七处亦遍非七处之处如化乐四王色界十八
等非说经处今菩提场亦皆遍满如菩提场既遍
法界其馀六处一一皆遍七处乃至法界此亦有
五一遍一一同类刹二遍异类刹三遍法界尘四
遍法界虚空容尘之处五遍法界帝网之刹更细
而论非但一一处遍随一一尘皆遍法界五重之
处是则一处中有一切处上二重释遍皆遍五类
五类之中前三约事法界次一通事理理空事空
故后一事事无碍法界由事即理事理无碍故以
理融事遍于重重皆是如来说经之处。
▲无违后
际畅九会于初成者四明说经时即始成正觉时
然有两说各是一师之义故以无违两字会通谓
菩提留支则以前五会是初成即说以经初云始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3b 页
成正觉故三天皆云不起前故第六会巳下是第
二七日后说以别行十地经初云婆伽婆成道未
久第二七日故例此则第九一会在后时说以有
身子祇园等故贤首则以初成顿说九会之文今
疏会云贤首既旨归云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
则在后时无过故云无违后际后际即通第九会
在后时说故不妨后际而宣畅九会在于初成上
来分于三时约所表故初成顿说约圆融故又分
三时者法就机故能顿说者约佛德能能顿演故
以初后相即故无违后际不妨初成顿彰九会经
云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故晋经十住品
云过去无量劫安置未来今未来无量劫回置过
去世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多劫不乖刹那初
成岂妨后际上之二段广如教缘中辨。
▲尽宏廓
之幽宗被难思之海会者五明所被众也然上句
略明经义以为能被义在旨趣之中今为成所被
故略举耳宏者大也廓者空也幽者深也下句难
思海会即是所被言海会者以深广故谓普贤等
众德深齐佛数广刹尘故称为海深超情表是不
可思数广难量亦不可思即深而广不可作深思
即广而深不可为广思真应权实类例多端又不
可思该彻果海尤不可思故初会云有十佛刹微
尘数菩萨所共围绕略列四十二众皆以刹尘无
量而为其量况口光所召一一菩萨各领世界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3c 页
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来至此会毛光重现周入
刹尘依正作用该摄三际诸大菩萨尚不能思岂
况凡情测其涯际故云难思海会。
▲圆音落落该
十刹而顿周者六明说经本也本即圆音也落落
者疏远之声也十刹者谓树形等异类之刹经列
二十结有十佛刹尘举十以彰无尽故云十刹圆
音之义下当广说略而言之一音之中具一切音
名曰圆音一切音声即是一音亦名一音一多无
碍总曰圆音经云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刹众音
悉具足法雨皆充遍一切言词海一切随类音一
切佛刹中转于净法轮皆圆音义也十刹齐闻无
有前后故名为顿法界十刹无所不闻故名曰周。

▲主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者七别叙说仪也谓
是通方之说举一为主十方为伴诸佛菩萨皆有
主伴递互相望尽于十方随一为主十方为伴邻
次相押故曰重重然相犹难明重复略示言诸佛
菩萨皆有主伴者略有三句一果主果伴谓遮那
为主十方佛为伴十方佛为主遮那为伴二因主
因伴谓如法慧菩萨为主十方法慧为伴十方菩
萨为主此方菩萨为伴等三果主因伴谓如来为
主普贤等为伴此一亦名辅翼亦得称伴彼佛为
主此方菩萨为伴如法慧说法十方佛證但名證
法诸佛不名因主果伴设尔为伴自望本佛而为
主也言邻次相狎故曰重重者略有二义一此彼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4a 页
互望如遮那为主十方诸佛为伴此界之东阿閦
如来为主此遮那与十方诸佛为伴次东第二佛
为主遮那与东第一佛及十方佛为伴则随一佛
有法界诸佛重数如十人为主伴递互相望便为
十重主伴如佛佛既尔佛主菩萨伴亦然因主因
伴亦然故此一义自有三义矣二者如遮那一佛
为主十方菩萨为伴主佛既遍伴亦随遍谓遮那
处普光堂东方十佛刹尘数界外有金色世界文
殊而来为伴十方菩萨皆去十刹而来若此主佛
向东一界座莲华座金色文殊来亦不相近还去
十佛刹尘数界外如长空明月列宿围绕万器百
川星月炳现月如主佛列宿如伴一一水中远近
皆现也义当金色近东一界其西莲华色世界财
首菩萨亦移近东一界如是馀八方皆移近东一
界如是主佛至东一佛刹尘数界外座莲华藏师
子之座正当本金色界处由主佛至彼其金色界
亦近东十佛刹尘数界外其西方莲华色世界则
正当娑婆之处如是主佛极于东方金色等伴刹
亦极东方终不见文殊师利从西向东来近主佛
亦不见文殊从佛前过向西近佛如是主佛极于
西方亦不见西方菩萨从东向西来近主佛亦不
见西方菩萨从佛前过向东近佛十方亦尔如人
以十钱布地钱心为主钱缘为伴若第一钱当中
则以第二钱押第一钱上近东一缘之地则开元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4b 页
通宝等皆亦近东一缘之地如是钱钱重重相押
皆渐近东如近东既尔更十钱近西亦然说一十
信则巳重重周于十方如是第三会说十住时亦
如说信重重遍于十方行向地等皆然则九会为
九重重如第一会重重遍法界第二会重重还在
第一会重重之上则九会自为九个重重若四十
八会为四十八重重若无尽会有无尽重重此一
佛为主馀菩萨为伴重重如是十方佛为主菩萨
为伴重重亦然如是诸佛重重复互相遍故云主
伴重重极十方而齐唱馀义至下教缘中辨然上
七对有其六身所依海印三昧即是智身湛智海
故二说法之身为化身如水分千月故三说经处
是意生身随意遍于法界处故四说经时即力持
身持令永久故五被海会即威势身菩萨众中威
光赫弈故六圆音七主伴皆相好庄严身圆音即
一相主伴即座莲华藏师子之座具相好故此段
有六教主难思巳有四身则十身具矣意云十身
初满即说此经故然疏本意正示说仪等异含具
十身故有三两身名不全昭著。】

「▲虽空空绝迹而义天之星象灿然湛湛亡言而教
海之波澜浩汗若乃千门潜注与众典为洪源万德
交归摄群经为眷属。」

【第五虽空空绝迹下言该本末也文有两重本末
一事理相望二诸教相望今初也亦是遮于伏难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4c 页
恐有难言夫大象无形大音无声希微绝朕难思
之境岂有形言者哉则心绝动摇言亡戏论自入
真趣何用广陈言相翻欲扰人故今释云非言何
以知乎无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十忍品云了法
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斯
即以言显无言也又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
所现众色形令入此法中斯即以相显无相也又
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
通力具上三也法华亦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
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斯则以言显无言也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亦以相显无
相也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又云夫说法者
当如法说又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又云虽知诸
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佛国及
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等皆言与无
言相与无相不相离也十住品云欲以寂静一妙
音普应十方随类演如是皆令净明了菩萨以此
初发心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无不尽悉欲
了知其自性菩萨以此初发心世间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證寂灭欲得如是妙舌根菩萨以此初
发心皆即言无言其文非一今疏文中但略明无
碍之义文有二对初对无相不碍相后对无言不
碍言今初对也虽空空绝迹者法性本空空无诸
相缘生之法无性故空复有何相借空遣有有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5a 页
空亡故曰空空净名云唯有空病空病亦空中论
云诸佛说空法为离于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
不化故知非有非无非有即空非无即空空也经
云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三界一切空是则诸
佛见此即空也次云凡夫无觉解佛令住正法诸
法无所住悟此见自身则空亦无所住矣又上无
中无有二空也无二亦复无空空也三界一切空
成真空也又回向品云诸法无二无不二故等皆
空空也言绝迹者空有斯绝心行处灭绝灭绝灭
故迹不可寻谓若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今无有
可有亦无无可无以无遣有无即是迹以空空遣
空空空亦迹以有遣故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
若以无遣遣遣无遣亦迹有所得故如鸟履沙若
无所得当句即绝故出现品云了知诸法性寂灭
如鸟飞空无有迹故云空空绝迹以空空不碍于
相故致虽言虽字生下义天之星象灿然也谓依
于晴空不碍星象灿烂晴空即是义天依第一义
天不碍法门星象又以不碍星象方知是空不碍
法门为真第一义空矣上即以空为本法门为末
言湛湛亡言而教海之波澜浩汗者二约无言不
碍言也则以无言为本言即为末湛湛者海澄之
相意明动依于静无言不碍于言下经云虽复不
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若碍于言则身子被
诃不碍于言则文殊所赞况文字性离即言亡言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5b 页
故虽无言而教海之中波澜浩汗大波曰澜是以
佛證离言流八音于听表法本非说演大藏于龙
宫故知至趣非远心行得之则甚深言象非近虚
怀体之而目击言绝之理而非绝繁兴之籍而非
兴故即言亡言也融常心言无所遣矣。
▲若乃千
门下第二诸教相对而论本末即以华严为根本
法轮文有二对上对为开渐本谓千门异义潜注
众经如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则
皆海水故海为众水之源华严为诸教之本源矣下
对为摄末本则万德交归若百川归海海能普收
即为其本故古人云九流于是乎交归众圣于是
乎冥会彼约会归涅槃此约会归法界故论云无
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故故法华云于
一佛乘分别说三一乘即三乘之本一佛乘者即
华严也会三归一即摄末归本故第五经云始见
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即指华严为
根本也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即所流也我今亦令
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即摄末归本也是经即是法
华法华摄于馀经归华严矣是则法华指华严为
根本其义分明馀如下说。】

「▲其为旨也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
门用繁兴以恒如智周鉴而常静。」

【第六其为旨也旨趣玄微此句标举后冥真体下
正显于中二先明事理无碍后显事事无碍虽此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5c 页
经中广说于事及与于理而皆无碍故以无障碍
法界而为旨趣总此一门即义分齐中意就初事
理无碍中亦二先示三大后融真妄前中问初往
复无际等巳明三大今何重说答略有三义不同
一前直就法界宗上约义以明三大今约能诠经
中具说三大故不同也二前辨三大之相今明三
大所在谓体大在何在万化等三前明三大融拂
为成巳宗此明三大互即为遮异释辨不相舍离
为无碍义如昔人云其为体也则不生不灭无去
无来以不灭为无生以不生为无灭等其为相也
则同异类之殊体则微细容持同异类之别躯则
展转重现微细之理难见况之以芥瓶重现之理
易疑喻之以帝网等其为用也则不分而遍不去
而臻一多大小而互为延促静乱而无碍等斯即
别显三大之相今但明其不离即是故玄名事理
无碍初句明体体在万化之中非事外也故云冥
真体于万化之域冥谓冥契亦是冥寂万化乃事
法之总名欲识真体所在秪在万化之中故晓公
起信疏序云原夫大乘之为体也萧焉空寂湛尔
冲玄玄之又玄岂出万象之表寂之又寂犹在百
家之谈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在言里也四
辩莫能谈其状释曰此明真体与一切法非一非
异今疏但辨无碍无碍则与诸法非一非异矣肇
公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亦体即万化矣言显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6a 页
相于重玄之门者明相相不碍体也重玄即是理
体明德相秪在体上若离体有相相非玄微胜德
之相名为德相言重玄者亦即空空语借老子老
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彼以有名无名同谓之
玄河上公云玄者天也天中复有天庄子云天即
自然则自然亦自然也御注云玄深妙也犹恐执
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又玄以遣玄耳明无欲于
无欲依此而生万物故云众妙之门今以空空之
中无德不备耳言用繁兴以恒如者明用用不离
于体相故繁多兴起而常即如上体相用三不相
舍离皆是所證所观言智周鉴而常静者即能證
能观若当句明即止观无碍周鉴观也事理遍观
常静止也惑相皆寂亦权实无碍周鉴权也常静
实也若对上三句即为境智无碍由所观境既体
用无碍故能观智亦寂照双流若别对三大则各
具体用皆生止观如体上明真体体也止也万化
之域用也观也显德相观也重玄门止也用繁兴
观也以恒如止也若作三观释者以智鉴体空观
也鉴用假观也鉴相中观也三谛齐观故云周鉴
对此三观常静之止亦有其三一体真故静即于
空观成体真止二随缘无取故静即于假观有方
便随缘止三离二边分别故静即于中道观有离
二边分别止三止三观融为一心契同三谛无碍
之理则心境融即而常历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6b 页

「▲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
求佛智。」
【真妄交彻下融真妄也文有二对初对正
明双融后对不碍两存今初真谓理也佛也妄谓
惑也生也亦生死涅槃言交彻者谓真该妄末妄
彻真源故云交彻如波与湿此二交彻谓无有不
湿之波无有不波之湿若依交彻亦合言即圣心
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
中有众生等若依此义合云真妄交彻凡圣互收
今云尔者若约理融实即真妄互有今约有不坏
相但明凡即同圣以即真故而圣不同凡无烦恼
故如波即湿而湿未必即波有静水故故静水说
波有动之性无动之事波中说湿动湿俱有又凡
即见佛于凡有益佛即是凡令人妄解是故但云
即凡心而见佛心耳然其真妄所以交彻者不离
一心故妄揽真成无别妄故真随妄显无别真故
真妄名异无二体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
真事无依故然或说妄空真有或说妄有真空俱
空俱有双非两是虽有多端并皆交彻此义云何
且说真妄自有二义一约三性圆成是真遍计为
妄依起他性通真通妄净分同真染分为妄二者
约二谛说真谛为真俗谛为妄二谛多门下当广
说今且约事理二门理为真谛为真事为俗谛为
妄设净分之事妄未尽故如唯识论约遍计为妄
则妄空真有若染分为妄则真妄俱有若涅槃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6c 页
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谓大涅槃则依他染分
为空净分圆成皆有若依三论以世谛故有真谛
故空若以妄为俗谛以真为真谛则妄有真空若
随俗说二谛则真妄俱空若约真妄通二谛则真
妄俱通空有若约触物皆中则真妄俱非空有言
并皆交彻者约宗以明唯识等宗不得交彻今就
华严则前诸义皆得交彻以具前即一心等义故
如约遍计为妄者情有即是理无妄彻真也理无
即是情有真彻妄也若染分依他为妄者缘生无
性妄彻真也无性缘生真彻妄也若约生死涅槃
说生死即涅槃妄彻真也涅槃即生死真彻妄也
故中论云生死之实际即是涅槃际涅槃之实际
即是生死际如是二际者无毫釐差别即交彻也
此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
俱不可得亦俱空俱有交彻义也若依三论以妄
为俗谛以真为真谛言交彻者即俗而真即真而
俗故故影公云然统其要归则会通二谛以真谛
故无有俗谛故无无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俗故
无无则虽有而无虽有而无则不累于有虽无而
有则不滞于无乃至云寂此诸边故名曰中即真
妄交彻义也真故无有则虽无而有则真彻妄也
俗故无无则虽有而无则妄彻真也馀可思准若
约随俗说真妄者真妄本虚居然交彻真妄皆真
则本末一味居然交彻若触物皆中居然交彻问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7a 页
真妄二法其犹水火何得交彻答此有多义一真
妄二法同一心故以一贯之故得交彻故起信论
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
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
故云不离一心故得交彻二云妄揽真成无别妄
故者亦起信论胜鬘等意真如随缘成一切法故
真彻妄也言真随妄显无别真故者妄彻真也若
无有妄对何说真如无缘生则无无性故三真妄
名异体无二故者如向所引有诤说生死无诤说
涅槃等俱不可得则体无二也故彼次下文云若
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颠倒非实义不能见正觉
明以无二为实也岂非交彻四云真外有妄理不
遍故下反成二义此句真彻妄下云妄外有真事
无依故者即妄彻真此亦法性宗一切法皆如岂
妄外有真真如遍一切岂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
彻亦不坏真妄之相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
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
▲事理双修等者即第
二对不碍两存也上来交彻即不碍之义恐人误
执谓泯二相故举此言亦由惑者执禅则依本智
性无作无修境本自明不拂不莹执法则须起事
行当求如来依他胜缘以成巳德并为偏执故此
辨双行依本智者约理而说无漏智性本具足故
而求佛智者约事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镜本净
久翳尘劳恒沙性德并埋尘沙烦恼是故须以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7b 页
顺法性无悭贪等修檀等故诸佛巳證我未證故
又理不碍事不妨求故事不碍理求即无求故若
此之修无修之修修即无修为真修矣。】

「▲理随事变则一多缘起之无边事得理融则千差
涉入而无碍。」

【理随事变下第二明事事无碍法界为经旨趣义
分齐中当广分别今但略明亦分为二初一对明
无碍所由所以事事不同而得无碍者以理融事
故于中初句明依理成事故一与多互为缘起此
犹是事理无碍蹑前起后故举之耳由事理无碍
方得事事无碍若事不即理事非理成则互相碍
今由即理故得下句以理融事故云事得理融则
千差涉入而无碍此正辨事事无碍所由上事揽
理成则无事非理故以理融事理既融通事亦随
尔故得千差涉入而无碍由即事故而有千差为
理融故重重涉入即十所以中理性融通门也馀
至下明。】

「▲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六位不乱而更收广大即
入于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
足同时方之海滴一多无碍等虚室之千光隐显俱
成似秋空之片月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念念圆
融类夕梦之经世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万行芬披
比华开锦上。」

【故得十身等者正显无碍之相具十玄门以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7c 页
语便故小不次如下次第者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
相即自在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
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九
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今文之次
在文可知唯主伴一门说仪巳具故不重出诸藏
纯杂今古名异今文重出故亦有十门今初即诸
法相即自在门文有两句上句总明三世间相即
故云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言故得者由前事得
理融之故便得具下十种玄门故得二字文虽在
初义贯下十言十身者即第八地云此菩萨远离
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此菩萨知众生身国土
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
身虚空身言相作者次经云此菩萨知诸众生心
之所乐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亦作国土身业报身
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国土身作
自身亦作众生身业报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
心之所乐能以业报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国土
身乃至虚空身又知众生心之所乐能以自身作
众生身国土身乃至虚空身随诸众生所乐不同
则于此身现如是形释曰上之四番别显末后结
例即十身相作也言历然者不坏相故坏相而作
非不思议其犹芥纳须弥本相如故七十七经云
是以一刹入一切刹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又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8a 页
云是以一佛入一切佛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
等五十六经云所谓以众生身作刹身而亦不坏
众生身是菩萨游戏以刹身作众生身而亦不坏
于刹身是菩萨游戏如是佛身与二乘身相作菩
萨身与成正觉身相作于涅槃示生死等皆不坏
其相故云历然而相作六位不乱而更收者六位
即三贤十圣等妙二觉则因果因因皆悉相摄如
初发心便成正觉不坏初心之相若无初心何名
初心成正觉故十信摄于诸位诸位十信历然十
住摄于诸位诸位十住不乱不乱即行布更收即
圆融如下说因中辨此句亦是相入门以下有相
入故此一句但为相即如乳投水癈巳同他故名
相即。
▲广大即入等者第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上
句大能入于小下句小能容大虽有即入意取广
狭无间谓小小之则无内故无有中间无外谓大
大之则无外无外广大之身刹即入无内之尘毛
故名广狭无碍若即若入皆得广狭无碍晋经十
住品云金刚围山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知
至大有小相菩萨以是初发心至大有小相即是
广狭无碍也又云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以大世
界作小世界等。
▲炳然齐现等者第三微细相容
安立门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杂故云安立
炳者明也微细有三一所含微细知琉璃瓶盛多
芥子炳然齐现不相妨碍非前非后此即如来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8b 页
思议境界经说然有两本一本云白芥子一本则
但云芥子今依此本谓一法称性含性皆尽故一
切法随所依理现在一中亦缘起实德无碍自在
致使相容非天人所作乃实德安立如八相中一
一相内即具八相名为微细二约能含微细三约
难知微细。
▲具足同时等者第四同时具足相应
门如大海一滴即具百川之味十种之德故随一
法摄无尽法及下九门以此门总故同时明无先
后具足明无所遗言十德者十地经云一次第渐
深二不宿死尸三馀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
味五无量珍宝六深难得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
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又经云如人入大
海浴则为巳用诸河之水称此而修一行之内德
不可尽。
▲一多无碍等者第五一多相容不同门
由一与多互为缘起力用交彻故得互相涉入是
曰相容不坏其相故云不同如一室内千灯并照
灯随盏异一一不同灯随光通光光涉入常别常
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
成无所畏此之灯喻亦可喻于相即直就光看不
见别相唯一光故。
▲隐显俱成等者第六秘密隐
显俱成门如八九日夜月半显半隐正显即隐正
隐即显不同晦日隐时无显不同望日显时无隐
以一摄多则一显多隐以多摄一则多显一隐一
毛摄法界则馀毛法界皆隐馀一一毛互相摄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8c 页
隐显亦然然其半月非但明与晦俱而明下有晦
晦下有明如东方入正定为一半明西方从定起
为一半晦而东入处即于东起如明下有暗西方
起处即于西方入如暗下有明故称秘密俱成。

重重交映等者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如天帝殿
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诸珠尽然又互相
现影影复现影重重无尽故千光万色虽重重交
映而历历区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耀相
写递出无穷。
▲念念圆融等者第八十世隔法异
成门即离世间品菩萨有十种说三世谓过去说
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
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
来说无尽三世说一念前九为别一念为总故云
十世以三世相因互相摄故一念具十举十以显
无尽故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普贤行品
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
世间如一夕之梦经于数世摄论云处梦谓经年
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离世间品
云如人睡梦中造作种种事虽经亿千岁一夜未
终尽故庄生一梦身为蝴蝶注云世有假寐而梦
经百年者然事类广矣。
▲法门重叠等者第九托
事显法生解门言重叠者意显多不相碍故随一
事名多法门以随一事即是无尽法界法界无尽
故法亦无尽如下经云此华盖等从无生法忍之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9a 页
所生起等意明一切因生一果一果即具一切故
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也。
▲万行芬披等者第十诸
藏纯杂具德门此门至相十玄中有此名也然有
二意故贤首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一者若以契
理为纯万行为杂则是事理无碍非事事无碍设
如菩萨大悲为纯尽未来际唯见行悲馀行如虚
空若约杂门即万行俱修者此二门异亦不成事
事无碍二者如一施门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
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
与杂不相障碍故名具德者则事事无碍义成而
复一中具诸度诸度存即相入门若一即诸度复
似相即门故不存之改为广狭今以至但但约行
为小异此段略无主伴故复出之以成十义耳言
比华开锦上者意取五䌽相宣华色虽异一一之
线皆悉通过通喻于纯异喻于杂故常通常异名
为无碍不同绣画但异不通上之十玄略陈大格
广如下义分齐中。】

「▲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深不
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

【若夫下第七成益顿起文有十义初有二义总显
高深明权小莫测后八正明成益遍益顿圆又前
二高深反显成益明权小莫测由昔无因反劝众
生令信仰故后入顺显成益谓能顿能圆令必受
故今初即第一明高远若泰华倚天岷峨拂汉难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9b 页
仰其顶故论语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积行菩萨
者出现品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
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
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巳不信不解不顺不
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
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
巳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等如鱼登
龙门若得登者即化为龙如入华严之机也若登
不过者曝鳃于龙门之下如彼假名菩萨即权教
次第修者。
▲深不可窥下第二彰深妙也即法界
品初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彼叹德云悉觉真谛皆
證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
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于诸佛所永断疑
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释曰即上德也在逝多林
如来嘉会而不见闻名杜视听杜塞也在目曰视
在耳曰听虽在会下如聋如盲故云杜塞故经云
于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叶
离波多须菩提阿㝹楼驮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
楼那等诸大声闻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
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
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净刹亦复
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大会菩萨普入菩
萨普至菩萨普诣菩萨神变菩萨游戏菩萨眷属
菩萨方所菩萨庄严师子座菩萨宫殿菩萨住处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699c 页
菩萨所入三昧自在菩萨观察菩萨频申菩萨勇
猛菩萨供养菩萨受记菩萨成熟菩萨勇健菩萨
法身清净菩萨智身圆满菩萨愿身示现菩萨色
身成就菩萨诸相具足清净菩萨常光众色庄严
菩萨放大光网菩萨起变化云菩萨身遍十方菩
萨诸行圆满如是等事悉皆不见何以故以善根
不同故本不修集见佛自在善根故本不赞说十
方世界一切佛刹清净功德故本不称叹诸佛世
尊种种神变故本不于生死流转之中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
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等上来先列人即是上
德声闻次明不见等即杜视听也何以故下释不
见因劣者不见犹未为深上德不知方知玄妙。】

「▲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解行在躬一生圆旷
劫之果师子奋迅众海顿證于林中象王回旋六子
道成于言下启明东庙智满不异于初心寄位南求
因圆不逾于毛孔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尽众
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

【见闻为种下文有八段正显成益圆遍之相此第
一段明见闻益亦名为种益即随好品地狱天子
三重顿圆及初地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
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不信
不闻翻显信则成益海水是龙畜生趣摄劫火是
天火灾及初禅生在二禅光音等天长寿天难于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0a 页
此得闻兼上地狱天子巳有三难佛会神鬼得闻
三途足矣火灾之时兼佛前佛后人天异道巳兼
辨聪亦不拣北洲聋者目视盲者耳闻故八难具
矣皆容见闻为种之义超十地之阶正在地狱天
子举重摄轻阿鼻地狱尚得顿圆忝在人流岂不
留所故随好光明功德品佛告宝手菩萨言佛子
菩萨足下千辐轮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随好名圆
满王常放四十种光明中有一光名清净功德能
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业
行种种欲乐皆令成熟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
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既生天巳天鼓广为说
法乃至云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
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故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
悔除一切诸重障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
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座放
大光明乃至以华散于佛上又云其诸香云普雨
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
安乐乃至八万四千烦恼了知如是悉是虚妄如
是知巳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释曰此
即第一重得十地次云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清
净金网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释曰此即第二重
得十地后文复云是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网转
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
皆得菩萨第十地位成就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0b 页
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具足无量甚深三昧释
曰此即第三重得十地也。
▲解行在躬等者第二
解行益七十八经慈氏赞善财云馀诸菩萨经于
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
能亲近诸佛菩提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
刹则能化众生则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则能成就
诸波罗蜜则能增广一切诸行则能圆满一切大
愿则能超出一切魔业则能承事一切善友则能
清净诸菩萨道则能具足普贤诸行及威光太子
亦是一生圆多劫之果上二皆明證速又此经宗
明三生圆满一见闻生二解行生即上二句三證
入生即下二句。
▲师子奋迅等者第三顿證益也
谓第六十经初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大
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
充遍虚空入师子频申三昧旧经云奋迅奋迅之
义就师子说其义便故至第六十一中普贤开发
后如来眉间放光照故时逝多林菩萨大众悉见
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一一微尘中各有
一切佛刹微尘数诸佛国土种种名种种色种种
清净种种住处种种形相如是一切诸国土中皆
有大菩萨座于道场师子座上成等正觉菩萨大
众前后围绕诸世间主而为供养等乃至云是故
皆得入于如来不可思议甚深三昧尽法界虚空
界大神通力或入法身或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0c 页
就行或入圆满诸波罗蜜或入庄严清净行轮或
入菩萨诸地或入成正觉力或入佛所住三昧无
差别大神变或入如来力无畏智或入佛无碍辨
才海即顿證林中也广说以十能入入此所入。

象王回旋等者第四超权益即六十一经末会之
初六千比丘会身子令六千比丘观文殊十德六
千请往奉觐文殊身子令见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无量自在菩萨围绕并其大众如象王回观诸比
丘故云象王回旋言六千道成于言下者比丘兴
愿文殊令发十种无疲厌心时诸比丘闻此法巳
则得三昧名无碍眼见一切佛境界得此三昧故
悉见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
有道场众会亦悉见彼十方世界一切诸趣所有
众生亦悉见彼一切世界种种差别亦悉见彼一
切世界所有微尘亦悉见彼诸世界中一切众生
所住宫殿以种种宝而为庄严及亦闻彼诸佛如
来种种言音演说诸法文词训释悉皆解了亦能
观察彼世界中一切众生诸根心欲亦能忆念彼
世界中一切众生前后十生亦能忆念彼世界中
过去未来各十劫事亦能忆念彼诸如来十本生
事十成正觉十转法轮十种神通十种说法十种
教诚十种辩才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
十千波罗蜜悉皆清净得大智慧圆满光明得菩
萨十神通柔软微妙住菩萨心坚固不动尔时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1a 页
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住普贤行巳入
大愿海入大愿海巳成就大愿海以成就大愿海
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
轻利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文
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具足
成就一切佛法释曰此即道成也一三昧中有十
通用皆圆益也。
▲启明东庙等者第五成智益启
明东庙者即第六十二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巳渐次南
行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教化
众生大塔庙处释曰此即东庙时福城人闻文殊
师利童子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无量大
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下别列中有五百优婆塞
优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善财是一下文殊师
利别观善财观察巳安慰开喻而为演说一切佛
法乃至说此法巳慇勤劝喻增长势力令其欢喜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忆念过去善根
作是事巳即于其处复为众生随宜说法然后而
去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所闻佛如是种种
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文殊师
利而说偈言等即启智明也言智满不异于初心
者即第八十经初智照无二相经云是时文殊师
利遥申右手过一百一千由旬按善财项作如是
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1b 页
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著于少功德便以
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
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
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所住如是境界若周
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
若分别若證知若获得皆悉不能释曰了知法性
下即是智满若离信心则不能得反显由信心故
得不离初心则信智无二若约不动智为初即前
后二智无二也。
▲寄位南求等者第六成位益谓
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位德云至瞿波寄三贤十
圣位摩耶巳下兼寄等觉至见普贤便得因圆不
踰毛孔文云时善财童子又见自身在普贤身内
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教化众生又云是善财童子
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于其中间所入一
切诸佛刹海今于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
刹海过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倍如一毛
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又云善财童子于普贤菩
萨毛孔刹中或于一刹经于一劫如是而行乃至
或有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如是而行
亦不于此刹没于彼刹现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教
化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是之时善
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
神通等法轮等辨才等言词等音声等力无畏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1c 页
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
等释曰此即毛孔中因圆也。
▲剖微尘之经卷等
者第七显因成果益即出现品大经潜尘喻经云
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悉
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
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
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
益诸菩萨又经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
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故念
念相应则念念成矣。
▲尽众生之愿门等者第八
成就行愿益谓菩萨发心化尽生界生界若尽大
愿方终生界无穷大愿无尽故十地品云若众生
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
根无有穷尽今生界虽无有尽而等有经卷故普
开之要令尽无尽之众生为大愿矣言尘尘行满
者菩萨大悲不可尽故心量难思为一众生于一
尘中经无量劫修行万行而心不疲倦尘尘皆尔
生生尽然方显愿行无穷尽也故文殊赞善财云
汝遍一切刹微尘等诸劫修行普贤行成就菩提
道。】

「▲真可谓常恒之妙说通方之洪规称性之极谈一
乘之要轨也。」

【第八真可谓下结叹宏远于中二先当相显胜后
对他显胜今初四句初句明常常恒之说前后际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2a 页
而无涯故二通方之洪规者明遍无有一国不说
此法故明是通方不同随宜之教有说不说三称
性之极谈者显深一一称理故一文一句即不可
尽故普贤语善财云我法海中无有一文无有一
句非是舍施无量转轮王位而求得者等四一乘
之要轨者明要谓于一乘中是别教一乘不共之
旨圆因之门成佛之妙故。】

「▲寻斯玄旨却览馀经其犹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
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

【寻斯玄旨下二对他显胜先法后喻。
▲文有二喻
初其犹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者智明映夺喻初
升之日谓之杲日丽者著明也此经犹如杲日杲
日既升众景夺耀景明也谓星月等光即大明流
空繁星夺曜斯经大阐众典无耀。
▲后须弥横海
落群峰之高者即高胜难齐喻须弥即是此经群
峰即是馀经设有七金铁围方馀高广比妙高之
出海并落其高以俯望群峰如培塿故。】

「▲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大贤阐扬于东夏顾惟正
法之代尚匿清辉幸哉像季之时偶斯玄化况逢圣
主得在灵山竭思幽宗岂无庆跃。」

【第九是以菩萨下感庆逢遇于中二一弘阐源由
二正明感遇今初谓龙树菩萨五百年外方入龙
宫搜求得斯奥典事如别传及纂灵记言大贤阐
扬于东夏者正取觉贤兼馀大德谓智严法业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2b 页
照实叉等阐扬斯典言于东夏者谓蒽岭之东地
方数千里谓之神洲大夏而上云是以者由上深
妙故搜之阐之故龙树入于龙宫广见无数偏诵
此经者以玄妙故故智论詺为大不思议经而诸
大德皆见此经一文一句竭海墨而莫尽一偈一
光破地狱之剧苦故尽命弘传耳。
▲顾惟正法之
代等者二正明感遇于中亦二先对昔自庆后对
今自庆今即初也谓五百年前即当正法斯经清
辉隐匿龙宫之内时人不闻何幸像法垂末之年
遇斯玄微之化生居像末应合悲伤反顾前不闻
经未惭正法之代故自庆也此依不减正法一千
年故今为像末以今去大师涅槃一千八百六十
年故又案大集月藏分第一五百年解脱牢固第
二五百年禅定牢固第三五百年多闻牢固第四
五百年塔寺牢固第五五百年斗诤牢固今居塔
寺之末将邻斗诤之时翻闻难思之经碎身莫酬
其庆。
▲况逢圣主下等二对今自庆此庆此有三
一庆时二庆处三庆修初即况逢圣主谓明时难
遇今值圣明天子敷陈五教高阐一乘列刹相望
钟梵交响使得闲居学肆探颐玄门斯一幸也二
得在灵山者庆处也清凉灵山三千之最文殊大
圣诸佛祖师金色虽在东方住处即为金色大圣
虽周法界摄机长在此山应感普周若百川影落
清凉长在犹素月灯空万圣幽赞于五峰百祇传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2c 页
庆于千古况大孚灵鹫标乎圣寺之名一介微僧
得在居人之数此之庆幸爰愧多生斯再幸也三
竭思幽宗者庆所修也大方广佛华严经即毗卢
遮那之渊府普贤菩萨之心胸一切诸佛之所證
一切菩萨之所持包性相之无遗圆理智而特出
不入馀人之手何幸捧而持之积行菩萨犹迷何
幸探乎幽邃亡躯得其死所竭思有其所归幸之
三也岂无庆跃结上三也其犹溺巨海而遇芳舟
坠长空而乘灵鹤庆跃之至手舞何阶故感之庆
之唯圣贤之知我也。】

「▲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
世主妙严品第一者即众篇义类之别目。」

【第十题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下略释名题以下
第九门广释故此云略于中三先双标经品二双
释二目三双结今初上标经目谓从略至广展演
无穷难思教海不离七字故云无尽修多罗之总
名后世主妙严品第一即众篇义类之别目者标
品目也众篇即三十九品品者义类不同今当其
一故云别目。】

「▲大以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广则称体而周佛
谓觉斯玄妙华喻功德万行严谓饰法成人经乃注
无竭之涌泉贯玄凝之妙义摄无边之海会作终古
之常规。」

【大以旷兼下二双释二目先释总题后释品目今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3a 页
初下有十门释其七字字各十义今但略举当字
释之然此七字略有六对一经字是教上六是义
即教义一对二严字是总上五是别即总别一对
三华为能严上四皆所严即能所一对四佛是所
严成人上三是所严之法即人法一对五广者是
用上二是体即体用一对六方者是相大者是性
即性相一对故此七字即七大性大者体大方者
相大广者用大佛者果大华者因大严者智大经
者教大则七字皆大七字皆相等今各以二义释
之大以旷兼无际者旷兼明其包含约广遍释大
故涅槃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下经云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
有馀亦无形相而可得也二无际者约其竖论则
常故名大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下经云法
性无作无变易犹如虚空本清净诸佛境界亦如
是体性非性离有无然渊府不可以拟其深妙故
寄大以目之实则言虑斯绝下经云法性不在于
言论无说离说恒寂灭诸佛境界不可量为悟众
生今略说耳方以正法自持者亦有二义一方者
正也二方者法也并持自性通上二义谓恒沙性
德即是相大并无偏伪故称为正皆可轨持目之
为法下经云凡夫无觉解佛令住正法诸法无所
住悟此见自身广则称体而周者此即用大用如
体故无不周遍然亦二义由体有二义故一者能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3b 页
包二者能遍犹如虚空包含万象遍至一切色非
色处今用称体一称体之包则一尘受世界之无
边二称体之遍则刹那弥纶法界而无尽上之三
字即体相用无有障碍为所證之法界也佛谓觉
斯玄妙者亦有二义一者能觉佛陀梵言此云觉
者故二者所觉即大方广斯为玄妙之境故云觉
斯玄妙斯即此也即此上大方广耳若别说者觉
上用者觉世谛也觉上体者觉真谛也觉上相者
觉中道也三谛相融三觉无碍为妙觉也华喻功
德万行者此亦二义一感果华喻于万行成佛果
故或与果俱或不与俱俱如莲华表因果交彻故
不俱如桃李华不坏先因后果故二严身华喻诸
位功德必与修果俱故下经云神通等法如华开
敷众相如华具三十二严谓饰法成人者严亦二
义一以万行饰其本体即严上大方广如莹明镜
镜虽本净非莹不明二以万行功德成佛果之人
若琢玉成像又饰本体如铸金成像以行成人如
巧匠成像经乃注无竭之涌泉下唯经举四义然
亦唯二谓贯与摄涌泉即是所摄义味常乃通于
上三一注无竭之涌泉此言犹通诸教二贯玄凝
之妙义以总就别别贯华严玄妙义故凝谓凝湛
严整之貌也三摄无边之海会者即是摄义无边
海会局此经众拣馀众故四作终古之常规者即
是常义馀处释云常乃道轨百王今亦以通就别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3c 页
别属此经法眼常全无缺减故常恒之说非随宜
故终古无忒可得称常释总题竟。】

「▲佛及诸王并称世主法门依正俱曰妙严分义类
以彰品名冠群篇而称第一。」

【佛及诸王并称世主下释品名此释世主世谓世
间即三世间谓众生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主
谓君主即诸王及佛地神水神主林主山等神即
器世间主天王龙王夜叉王等即众生世间主如
来即是智正觉世间主亦总化上二遍统前三故
云并称世主法门依正俱曰妙严者此严亦说三
世间严法门为能严唯局于主依正所严通三世
间众生及佛俱称正故谓诸世间主得别法门自
严巳众即众生世间严并用严佛亦智正觉严佛
成正觉是自法门是故能令其身充满一切世间
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菩萨众中威光赫奕等即智
正觉世间严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
妙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等即器世间严器世间
严通二法门一佛力令严是佛自严二感者观见
是众海法门严是故总云法门依正俱曰妙严三
世间严并胜馀教故标妙严以为品目用当诸经
之序分也馀如下说。】

「▲斯经有三十九品此品建初故云大方广佛华严
经世主妙严品第一。」

【后斯经下双结二目用当诸经序分馀如下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 第 704a 页

上来大分中初总序名意巳竟。

自下第二归敬请加。】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