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自动笺注)
經文私志記卷第八
石皷沙門釋智雲撰
通序竟下別序疏釋此文大略有二初重舉章門
文為五下次正科釋初別序前文巳釋而諸先
於此文更廣論雖復廣論至於宗要未可領會
知徒煩無益今亦不能更述直附上下文聊申
意於中為三初通明五義次明其所以後結以顯今
初中所言別者對通之名謂通序通證信諸教別序
別在發起當部故也又通序通證一部別序發起
內之別義又通序名通而體別別序事別而義通
且從一邊云爾也又通序通證一部妙法別序
別發起部四妙從此以為言故云別序又通
序通證信二門別序發起迹門以本門無證信別
發起故初三通約一切經次後二番別約此經
所以爾者義勢應爾故欲簡通顯故所以別有
二番義者正由前科此經有單複之三故初重即單
別次重即複別今此言別義雖含五既從要兩三
消文正當後之二義然至第四一對起時前三寶物
悉皆之無異體是則一切莫非妙物從此義故
為別若不如此釋者與前兩科不相應故不
能顯此要妙旨故還同尋常所釋不足顯佛意故此
是此經之要義古今諸釋而竟不論一宗雖明而彼
所釋乃未融顯故今雖略知爾亦未能全暢且略以
為可思之地後宜善詳而盡之嘉祥云此下第
明開發序亦有六章謂集眾說經入定現瑞疑問答
問序六也并前證信之六合十二序由眾集故說經
說經故入入定故現瑞不了瑞故疑問疑問故有
由此六事開發正宗故名開發序今謂談於三義
將有勝於光宅至於開合隱沒則甚不如宜委詳而
辨之所未暇矣(云云)。
次下正科釋者於中有三初科文次通釋意別解
科文有二初標數次列為名五者前通序有五事
今此序亦有五事故也列名可知
下通五之意也於中先述後正釋初中述異辨
異義即有二別初中有標其二述其二之相狀
逆順生起者能生為生所生為起即緣由次第
前生後為順由後生前為逆次正述中初是順也
次是逆也雖此二物文義無二物若由後後起於前
乃可別思之下是辨其未了但成異解文有三
意先判與奪次總全奪三正釋初且與者翻即逆緣
起覆即順緣起又舉喻顯之如鉤鏁等次明其未了
此意明明釋此文須具二義初當分次表報表報
正要以是發起正說故也若直述其當分緣不明
表報正意在何名為別發起之序故為未了是以
是用正意而全奪之則其當分緣起亦未為了
故是全奪之也(云云)何者此一五表於二四須先明
五因由次束以明表報之意而今雖有生起之由而
無表正之意於因緣四中尚未了況更餘三以都
不言意故致此失此直論因緣四中一義不成
更能具其四故三四下更著緣字若以二三四為餘
三釋者最下緣字況難消會如此所釋則別發起
都無結云了無趣向故全不可應知此五之
含於三義五發起序五是別為四故發起功能
故序是對正說故對通顯別故五為對證信故云發
起為對正說故名為序彼雖逆順生起都無三之
一故不可今只一言即具此三思之。
是正釋具四緣因緣中此四即四悉之異名
對光無意故直從正意以言也所言一者同也
發起正說開會四異皆令歸同故言一也亦名實也
亦名妙也但言四者約經通論三略四中則十
具則一切就經文多說於四即從要略故也今順
文要故云爾四中一一皆有能所上三字能也下
二字所也能中皆有體用即敘一字為能用也
眾是所會之異人也是異故一人也瑞表理一
要而言之現瑞正表開權顯實實即顯本有之理故
經為令開佛知見等即理一也疑念即行由此
致一問答顯當說妙由此得說妙教故敘教一總
言敘者因緣發起義也人即世界以人是世間果報
眾多和合之名大論世界故有人即其義也理是
勝義知行為人令其進善故若准餘文多以行
對治各隨義便故教即是治疑除正由於此故也
表異當成一四故也言此因緣者應四妙機感
而作令得四種妙之利益故也此從大略通論一一
皆具四意亦如玄文一一悉皆具四也應知五即四
四即因緣也然因緣是能四一即是所起也此既表
一則能所皆妙而更約教者對異以簡顯也且約相
待以說故云非圓正即四一也約本迹者若約當時
即從密意若約說滅後即從顯說以相即故也即本
而迹即迹而本故也如前科文謂雖言從近消文而
言皆具四釋文別義通今從義通意也以三世正要
不過四一故也次約觀者記云一心三諦理一也一
三觀行一也作是觀者人一也能詮觀境教一也
更有多釋不能具述今謂亦可但能修一圓觀行
自具於四一何者了諸心法一實相所了之境
異而無異即理一也能了之心無異即行一也能了
之者即人一也能作此觀正會始教之旨即教一也
又能體一切果報之心皆同實相故即理一能達一
諸行之心皆同一實相即行一了一切宰主
心同一切音聲語言之心皆同一妙語一段
即人一了言之心即教一前通此別前三發起正說
之要此一起妙道之要宜善思之未備悉
就眾以下第三別釋五序文也兩文並言眾集又
並各有威儀如何取別言對此前應言集眾今謂
不然前為滅後證信略說正論現在發起廣說又
前別能結此經此通無量義也思之。
若準無量義經於列眾末經云各與眷屬百千萬數
而自圍繞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迊燒香散華
種種供養供養巳退一面坐彼文乃廣初至佛所即
諸眾集也頭面巳下即屬威儀而此兩文並不
言集直言威儀論亦直從此以立名名為威儀如法
住今疏並言集從義正應爾也正由集巳有此威
儀既舉威儀知巳集也故經論明威儀今仍加之
以集然眾有二一常隨二因召集而此兩經並直列
不明集因集因有二謂顯與密密感應法爾神通
大權接引如次明據理應有顯召力即如大經
今文略無本當有亦如光明新舊可別初經文
四謂時主眾儀文當有但解下不釋上二。
云爾時者下文釋云謂當爾之時也此當無量義經
別序之初眾既集巳而行威供養正當此之時也
丹丘觀音廣釋中云爾說即也謂即眾集巳儀供
之時更非異時故云即也世尊發起之主也即十
中第十號薄伽梵六義中第六尊貴義也應具
二義世間最尊故云世尊經云我為世尊無能及者
也又舉世凡聖莫不尊奉名世尊即經下文云一
眾生無不宗奉者也佛地論云具一切德常能
利樂一切有情故名尊貴疏文先引標名論明此
七成就中第二明眾成就中有四一數二行
功德四威儀如法成就即是此文故云爾也論
於此文中又開為四故論云此中四種示現一眾
繞二前後供養恭敬四尊讚歎並如經所說
知論直如此無更別釋論雖此四義只是二故今束
要為論二之科目正當初文攝名歸實故以通名
入初別也雖通是威儀奢而不切故今為此二義
要矣言威儀威儀容止合度為儀能令他敬畏
威各當來集佛所之軌則故云如法住。
次釋四眾正是所集所被之人眾數亦是威儀之人
也於中初述舊解次明未審然後釋初四名
中常故以為也有云由名局故則意不周謂無發
起等名必不周意義未可會今名局者
丘等四名只在聲聞不通菩薩雜眾故也意不周
者此之四眾言意兼該一切前列三眾
言其四直依此名初一未稱其實況餘之二故都
不可又總立數意兼一切若直此以四眾其實
不得其權故云意不周縱依餘之四名於文雖通於
義亦未周矣祥述他云天有二眾有魔梵舉色欲
天之大者也人有二眾謂沙門婆羅門智論云智慧
人開為二分在家婆羅門出家沙門佛是天人
師故舉此四眾也今就此經有二種四眾一者聖有
二眾謂聲聞菩薩凡有二眾即容客二為四眾也就
後文列者即出處各二是也復有云聲聞菩薩二聖
眾龍神人二凡眾雖有如是種種四名要自收義
不遍諸經尚未在於此故於種種四名必須今之
四名方盡其義次下正釋於中有五初標數次列名
三正解釋四結五舉往類顯成今義初標不直言
今謂四者固有深意欲以一而貫諸眾故此言也
亦明意含二四故也非直於此前諸橫竪皆爾故是
一貫諸義次列通有附傍此文謂影響為嚴會指
歸(云云)總四義不出於二謂二權兩實也以相待
則不可又化主既有權實輔化之眾不得然此是
法王治化之安綱此經之極致於此中明之古今
強異於此者良以未曉其深要故也然應知其二意
若隨經文前所種種諸四若求要義必須此四
諸釋唯求其文不論要義此非達其深要況今所釋
文義曉然而謂無文註巳其矣釋中初釋發起有三
謂法譬結釋法中自有三義初二句此眾之體次一
句是其義三一句正是功能亦是意也初權謀智鑒
歎美其內體知機知時別明其照外之能權是權
能謀是謀度智是其主鑒深察善能謀度計慮
始終智用明察事之可不此是總明內體下句別明
二能謂善知機知時眾內具此德故能發發起雖
是其德正是言其體也下明義者此是總明內體
別約外以顯其能如何智鑒知機知時機謂宿種
可發者也時謂可發之時節也然權謀無別只是
智鑒權鑒無別只是知機知機可發在於此
時知於此時應發之也此眾如是故能發起雖是
德正明其體以發起是其用故也。
名義者記云發機令起故云發起初文釋發成辦
以下釋起亦可前四字正釋次四字功能多重
巳又云扣佛大悲故名擊諮啟聖旨故名揚令聞
未聞故名發動使聞者果遂故言成辦遂必獲悟故
利益今謂此是釋其名義內具如上德體外能如
擊動故名發起言有通別通即通是二字之義發
即起也別則擊揚釋發發動釋起發開發於序起
即起於正說能所合言故言發起又擊即發也揚謂
舉也擊之令發揚之使動即起也發序正下四字
功能亦是意意在於利益當機結緣二也應知
發起大要發起發起佛眾即令修供養佛
發令現瑞正說發眾令集修供即是發起佛也
思之譬中具譬法中三也大象正喻前眾體德躃樹
喻前名義使象子下喻功能利益大象大體力喻
前有內具大體用躃樹使高從下喻發起極果大悲
赴於因也使子得飽前利益意也所謂以下皆以
合譬觀文之與義都非合也何者發起義兼能
所問雖釋能未言其所不知發起何物故此釋而出
以此故是釋下是合也正謂發起五法故也此
五是序故今前言擊發於序也若發五序即起四一
故今前云起正說前言二字義含通別今從通
說故皆言發起也又五即是四發即屬五起即屬四
一言以顯二義故通而即別矣結云皆者四文
結此一此獨言皆者以此能所二義餘文不然故
獨言之矣此義恐無從矣然此一文要有其二一
釋成前發起之義二釋眾集之因釋前之義巳略如
向集之因者諸釋並不言者良以不疑故也今積疑
之而不能巳聊誡言之且以自遣何者此經眾集
都有七處此中多寶分身龍女下方妙音普賢多寶
本誓願故來分身由召而集龍女由文經命證及
二土緣感故致下方赴師命以顯本故妙音
赴召流通而來普賢亦以本願而至則皆有由然
而此集居二經之首各但言其集儀並不語其因
致者何耶今正為彰此義故舉此五事矣正由大權
發起故也雖有機感要似旁發適謂知機知時等也
由此初一而後四因之而起文雖有五要感應
初一感也次一應餘三共成感應也感中當機結緣
即實也正也旁發起影響即權也正助也正以此
立此四名及此次第若得此意無所不可古今諸釋
不得此意封文守採傷矣此意豈非甚要者耶若以
為合前譬者全失此之二要思之思之。
次釋當機此正發起所為故次明之機者主發之
要也故易云樞機一發榮辱之主也謂此一眾正當
此教之所發故故當機若纔聞教即便發悟與教
會更不異時故即復有當機然次雖用義釋當彰名
正從平呼有謬謂當之一字有其二音不可文亦有
法譬合今謂初二釋機下釋當也言宿殖等者此中
正約此會不得更從通釋即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
道又二萬億佛所聞無上道大通所聞妙法
植謂種即聞也即下了因種也謂往世曾聞妙道
世世薰修兼資現在調熟緣合即機會成就
開發如患將潰可決潰時如機有可發之時故是
正釋機義不起即得故是經當義矣不起異別
聞即簡異思修正以此顯當義不得無量義釋此
將當義釋當義也即三周領解是也
次言影響者對形聲以為名以由形聲故有影響
影響則知形聲是從助以顯正而為名也於中亦
有法譬合今謂初出此眾隱其以下是釋影響有法
有譬雖無以下釋成此眾之能不知此眾是何等人
故舉二類以顯之也即是圓因圓果二種人也次
正明影響諸佛蔽本果示種種因迹之形是隱其極
菩薩弊其圓頓示於偏漸是隱其圓此即隱形聲而
影響正要圓極本而示偏因迹也或圓極
不必別屬二人思之思之匡輔法王明隱現之
所以顯正於此也此即巳之形聲而為影
顯發正形聲之化此即互為主伴之義矣匡正
輔助也儒云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謂以正直之道
輔助主治化於世也今此示居種種迹地而用平
正直之道而助佛法主之化於法界也此從正
義亦兼助餘三也眾星喻隱圓本而示諸要迹也遶
即喻匡輔也月即喻法王也雖無為作是簡異於形
聲即化主之用也而有大益正明影響功能也或
可雖無為作簡異發起思之思之言大益者能令妙
會當結緣之眾得成就也故仲尼云有顏回則門
人益親以為肯附之友等彼且猶況於此乎故論
化道將行必待於伴此其一也。
結緣者記云結謂結搆立機之始緣即緣助能成
之終則為未來得三德之先萌也今謂結者繫綴
亦屬著也此故下文云以無價寶珠繫著內衣裏緣
因緣望後成就果為名也即以初聞妙法信解
於經體名為繫結能為後時一聞得脫由此
緣故結緣此結即種也能為熟脫而作因緣
結緣是此一類眾多人故云眾也當機是現是
結緣是種是當者也具如上文於中初明無前
眾之義後明以無前三但成結緣初言力者應具三
智慧神通音聲此即三密力也前文具含此三今
文但合言其二謂形聲下文身平也二必具三前
文智鑒也此用依體其未得體何能此用故云無也
引集佛所擊起現瑞等三也德非者前正約用故
力此就體故云德德者得也得道之用其未得道
何有此能故云非也言伏物等者此中應有三義
不能伏物不能鎮文三不能莊嚴諸惡永盡故能
伏眾普會故能發道顯體周故能鎮惡盡即斷德
善會即智德體法身德此即三德言德也即前
所隱之圓極也今此類之人全無居三道之位何能
有此三德用故云非矣又能令畏也愛也專一無
異也此人自未此三焉能他故云非也有先德
本乃作鎮羅之用便謂是大經中鎮頭加維廿毒二
果喻其永生善滅惡二能謂為獨得其要直非直言
說亦傳筆墨後學孰謂不然今謂固不然矣如向略
明次簡無前當機釋義便故此次第初明往習因
不成三慧之機次明以往無三現無四益言根淺
者於圓妙道無深信解即影顯前宿植深厚也覆漏
以下正明無三慧機即對前緣合時熟是有機也無
聞慧不堪受於正說故覆器無思慧機不能審慮
何即告失其猶漏器故云漏下文云而尋渡忘儒典
不思則罔無修慧機不能去非精一猶如汙穢
惡之器故云汙雜三機三慧不生者解也聞
不解是聞非慧思修亦爾三慧不生明無當機益
也雖得見聞以不解故不名聞慧聞慧既無思修何
三慧無故四益單言未盡當機之益故
更加四方盡其義記云通六根五品別即起去
之流準此分位四悉俱得名為當機故五品以來
界益也六根以來治二益初住以去第一義益無
聞思修即次第名無三悉益無修故無第一義益故
第一義亦有通別通於五品別在初住故得度之言
亦有通別即第一義之通別也今觀此意別則三悉
在凡一義在聖通四義俱通凡聖今文含此二義
今謂通論名字以去屬當機別則正定以去名當
機益不定之位名為結緣故今從通說故取三慧
悉之益並名當機在得信解故是下釋心懷悔恨
云悔昔不動教令入內凡內凡即正定聚也又觀心
文中義正如此是則名字即當聞慧觀行即思慧相
似即修慧若言名字聞慧者何名為即若聞能了
即是何故拂廗而退斯則是非之義明矣但作
等者正明結緣義也以往所習不成三因現在無其
四益但作未來三四因緣故此一類以此義名結
緣眾也。
次下是結緣一例顯餘三及示都數前云約一更
開為四則四皆四前巳釋一四竟今結例顯故云餘
亦然餘三若今今徵文出其事狀則繁但通知
有本迹權實意義即足然眾有三此四但在聲聞
二何不言或云但言此四餘二攝在其中若爾
故前云名局今謂聲聞既然餘二例爾此意自顯不
繁文不言也必欲知者今例而言若略論二眾
四則八并前十六則二十四若雜眾八番四則
三十二并二十四則成五十六眾若更四輪王并諸
國王國大長者又是六眾亦各有四則二十四
眾并五十六則八十眾此亦大略若委論者其數非
限若得此意諸經種種四名終不越此四數之內如
要妙何有智而謂不然必謂不然必得不然無智
者矣。
次下是五舉昔類況於今於中有二初明彼時有一
四類顯今一四次明彼義亦有四四況顯今佛道
故有四四所以不言影響既有三必此有一可
以影知不繁文也初應言請說而言覆講者諸本皆
爾有先德云文誤今謂此亦影略互顯也此有二義
化主機緣若言說是發起化主若言覆講
發起機緣經有二文今亦不欲繁文舉發機緣
影顯於化主云爾也謂覆講發起有機者今即
得妙未有機者為作有之因緣故是發起眾也此
彼時有今之一四也彼時既有今固不無次況
彼時既有聲聞復有向之四眾則一一眾皆有權
實各二故即有四下文四部眾聲聞四眾也故
有一四四故直於一四以明十六此文含有二義
舉劣況勝二明佛道同況者彼時時處機三事
勝尚有十六況今三劣而不有二明佛道同彼
既有今佛故不無也寧者安也安者何也若明一
不應時尚復言道同故知又是顯應知此中
一文有四影略一者通明三影顯其一二者初中
覆講影顯請說三者但舉彼尚即影知況今四者
但舉今同即顯彰彼諸皆有故是有四故此一文
少而有此四異常體學者不可不知此從既明教
等三釋此前故是因緣四義如前巳略說當機
緣中明應發起此四影響此四當機正得此四利
結緣四是諸四之因緣思之。
上五重釋四眾因緣竟約教直言圓者以向直約此
五序以釋並是發起正妙故言三例亦爾者約昔
相待巳說若至此會滅後無復餘三即是此經圓義
次本迹不釋云若且約體用即本住尊極或深位
法身迹為四教一十六眾今謂亦可准下文成道
久遠說法華則一一說彼皆有一十六眾過去中
間所被一十六眾則是今日所被一十六眾即是
迹此義易知故不釋直云可解若作餘釋則不可
解觀名字者聞其本妙決定其所以是此位也如
觀照間斷觀行位前釋別義正依此也當機
之中應知通上且從位始故云此也分真位中既得
妙體即具二用故即能為二應知此位二義一是
當機即是二位也(云云)之意略爾。
圍遶者前釋所集之眾此正釋眾之威儀也論釋
文云一眾圍遶前後他云今經文前後應云
四眾後前圍遶方具足今謂論經多有不同疑是
文闕而義巳足何者圍遶不獨二邊即具前後之義
無量義中亦無前後之文故巳盡矣不可以加矣
文中釋初但釋其元由次二釋中兼釋其一義
因緣四義者記云淨天下即世界化為人
即為人人以為揩即對治禮巳聽法第一義今恐
此乖文義今謂世界總談法之體相天垂人為
世界右旋表於信順為人禮敬者慢對治也
聽法悟道第一義矣依文次第義又分明不敢異也
次約教中初具消文四儀之中此具行坐住三即向
云到巳旋禮坐此即三也今從初說彰其意義云何
旋實通二也迴為圍旋環為遶合於禮度威儀
方土不同方重禮彼方貴遶或三或七或復百千
無量義云遶百千迊事儀如此意在何者有引大
云為顯佛德尊人受道如諸天等也今釋意者表
圓理也四面故表四門行遶故是動所遶是佛圓妙
之身表當聞正說於一一門皆得見妙道也如開示
四句四門皆會佛知見即圓理也言對偏者約
相待說絕則唯一無復更三以待顯絕故云爾也然
偏圓皆四何以異方圓別也思之次觀者為因
明本迹故於先也初明遶旋瞻觀由言周迊
相好圓滿四旋皆觀妙觀如下龍女偈說由此
旋遶瞻仰由此旋仰故得深定如般舟三昧正名
為行定也此即旋遶之觀也本中意者即相而達性
即用而達體也即體用本迹也此是圓觀之力用故
後明之。
上釋集儀竟下釋既集供養之事此中疏文有三初
依文略釋次引無量義經廣明體相三明彼此
意初者經有四句疏作通別兩釋初通三等者意
通此供養文有此四句不出三業通論皆是供養
則初之一句似但通標無別體也若別論四句
各別有體義則通是供養不出三業則初二句
是身業也次是意後是口業以故言通也下別釋
卑謹恭䖍釋敬文中別釋而合結也或云修
謹曰恭崇仰有云謙遜畏難為恭推其智德為
次言至心等者盡心一意向佛妙境故也有云一
眾中無如佛者曰尊恃怙之心過於覆載名重
云敬甚曰尊尊深曰重發言等者二字義分別雖
小異通足讚美之詞如次引經但是義故今直
合說云爾也有云美其實為讚讚猶不足
稱揚之曰歎有是理談美曰讚觸事論德曰歎言其
依報者向之三句言別而義通此句名義俱通而體
有別前巳標其通竟今更顯其別體故更於此言之
依報之物如次所出施字亦可平呼即行用也謂行
用其依報各物以供養也有云天華香等名之為供
資養於佛目之為養有云進財行為供有攝資名
有云依地供養有三一利養四事二敬謂香華
三行謂信戒等行今謂通論如前菩薩德中別論
如此次文所出亦名事亦二即是法並為法故皆如
故故論名如法住論即具此二種義矣。
次下引廣顯其體狀初出供具體狀彼文雖廣不出
五云天華色天樂即聲天香即香天百味即味天
衣服等即觸故即五也外事供養之物不出五意
之運想即成法塵故具六也今文略舉其二三總等
取其五六故云等也此並身業供養體狀也次是
恭敬經但言胡跪合掌叉手言義必須爾故言之
也此是身業恭敬體狀也經但言一心亦無瞻仰
言亦義必須爾故置之也但一心瞻仰即是尊是重
也此是意業供養之狀也言七言者即大哉大悟
文有五十一行初偈但成二十五半注家以為五十
一偈此即以行為偈義恐不然經云說偈讚言故通
稱美為讚歎也此即則口業供養相狀也六
塵之資可得是供養三業如何得是供養彼供
養是別三業如何得然供養順奉所須佛無世
所須唯要在物從道若能如是三業精誠順奉則是
得道因緣稱聖乃懷故妙供養矣故皆是供養
五塵皆言天者世間勝美眾有權實故得皆言
天尚有過天何但等天且順世間也。
次釋彼此意者有徵釋結兩經有異有同達者無此
微釋或多不達據異生疑故有此釋應知兩經二序
有同有異通序五事全同別序五事異同有眾集
一事則與彼同餘之四事則與彼別彼之別序總唯
眾集三業供養以為發起則彼別發起序盡此眾集
序矣故餘四不同此別初一全與彼別體故此
而彼廣以彼廣釋此略以理固其然何咎之有據經
末云大眾佛說歡喜作禮受持而去既云持去
豈云不散今謂此之一會說益有二一說出生益二
收入益雖有其二正在於收入前說出生益訖
勸命流通眾有奉命散演之懷為明一說始終之體
又為末代有緣專一部者結集之士故云持去本
於此經說彼以彼正意未暢故便入其定雨華
地主不起眾寧有散今從正說故云儼然是故
知彼序復為此序彼正望彼序故為正望此正復為
序彼流通對彼序正故為通望此正通故亦為序
故彼當分具三對至此並為序義明矣思之思之。
下釋現相序者疏文有二一指經分齊標示章門
二科文別釋初所以委示文分齊者以古今不以
此並為現瑞之文今不同故尅示其起盡以此
表發事故也亦名現瑞序經文具有二名亦名
表發序文自當會釋大要而言前是感此明應使
感益深也彼之三事共成二也。
次下正科釋者即有二別初科次釋初科中二先述
異次評意初意兩家家示開二土二土合論
云七也他一只放光餘並因照因見也若後正釋此
不當義自顯故不言次家先述其標數此師開二
土各為六此數當也下是述其列釋但且此土之六
他土之六在後自見於此六中仍束為三雙一一皆
三義名文義且初動是名也說法度人是其文
體又即是其義也此即初三也下之五事皆爾準以
公元684年
可破不繁文也次評異中但評光宅初義易知故
繁也於光宅中可許有不初許其數及文次奪其
名義及所表意許其數者謂為二又各為六也文者
二於六之文各得其起盡也此則其當故許之也
奪中名即其所六名也義則其所六名下之義
也如前所明所明便易謂何便易表顯於當所說
義報正說之意並未明也故是不當奪破之也
意義既爾正意如何
自下正科釋於中有二先列六名次釋其義文之
與數並與光宅是同故不復論名之與義則與其
故直列名釋其義矣即前與奪之意也初列六名
六名不同也可知亦為三雙者並是偶對之名
故也應知若直依文立名者可知不直依文而必
此名者正欲以六名即表於正六義故也光宅
之名全無表正之義既無所表何名為序正又含雙
二義故也(云云)。
次釋中有三初釋別名義此六以下通名義略
以下合釋通別名義亦可但為二意初二釋名義
便易對其前奪其名義不便易也後一名所表報之
義對前奪其不明表報意亦可初釋別通二名
何所釋表報義思之初於六中一一皆具二義
體義也智言說者正指說經瑞也說是智用說是
智說況指一說多即妙智矣指亦是說謂說從一出
多法之義處即前一專任一體故是妙定也此二
相成故為一對因即雨華四既並華又從天降故是
四位妙因四上加二即是果即妙果因果
故為一雙感即眾喜以歡喜故即妙機發起感而
摛此光故即妙應感應因緣契會故為一雙
六名義聞即了會天表當說六法故是便易不同
何不直依文名而必立此名耶為表正宗之意若
不爾者何名別序若如光宅都無所以只得當分之
文並無起正之義今之所名序今正義二俱了矣應
知此之一六須含三義謂此六也此次第也思而出
之。
下是釋其通名者謂瑞相也以經文有此二名古今
呼亦不定故須辨之起後表報之釋也於中初明體
同次明義三明異之所以據經說既言如本則
一物六種也次明就義分別之亦可有其二
義言人情者向據聖言實理一也此約世俗人情
分別故亦強為二也下出二義一物之上有此
二義密是讚報正說之法就功德也奇異就當體即
六事體皆非常奇異之狀能密報故為密報
奇異故為相此異而常同同而常異也相何所
是釋瑞相所以有徵釋結準於釋結初徵應云眾
既集巳便應即說何須更以異相表報而後方說若
略而言應云相何所以下約釋之以釋驗之殊不相
應若相應者正應在次略明六瑞文之上今謂此徵
似含二意一者徵其瑞相所以有何所以而用此
相而表報二徵此相何所表報釋中先釋初意略
以下是釋次意似含此意故云爾釋初意中
二句瑞相之由句明所說之道絕於常談非其
不可虗授所受之人尋常等閑不能信受非常
以是故次二句明須先現異相而駭變之既而
生警仰然後乃可為說以此故有二義以是
二為釋妙理所說之道即妙法道理也玄頤歎妙
法道深遠形聲之外絕常之境易云探頤索隱約
深致遠皆深遠至極之稱也說之至難者若但讚佛
眾生罪苦四十餘年未顯真實豈非至難人情
等者說難之由也悠悠者於事不切尋常等閑也總
此意者其道非常機緣尋常尋常不能受於非常
道故先以非常之事警發之令其變動有常之志
乃可授與非常之道以此故以二義釋之下釋所表
者別論相似警駭物情瑞以表報正說六事發起
之表總此二意
向巳釋相今約此所表釋成瑞矣亦標釋結言略明
者准下文說廣則一切中則妙略則四一雖此三
別一一皆通一前對光宅五表四今於瑞六而
表於十則四一一皆具於十亦具一切意明六瑞
論表一切今且略論表十故名為略是對一切
以為言非對四略名為略也前五表四此瑞當其四
中之一謂表第一義此是極略次開為六以表正
之六此是中也今表於十即是廣也欲顯十攝一切
是廣故名為略此則成重略中廣義思之正說妙法
此是妙瑞表說妙法法有十故表十妙玄義正釋妙
中巳說相狀廣如彼明故指於彼記云文神通
中言更道者猶言也謂更說也多有後學不曉道之
一字義改以為通又更加之字不應也慎之慎
所以道者玄文約義次第及通取自他二土
偈頌之文合論十妙此中直約自土長行次第以
論十故二文義次第不同又彼通取故以十文
於十今此既別直以六事表於十故有兼單之異為
通別互現故作此說恐後學不知其由須更言之故
云更道其異略爾。
下正明其相狀說法是序即能表也下二是所表正
說也一表二者用必有體不相離故即表二能
非常故皆妙也定即是行故即表也亦通因果具於
能所此能定行非常故亦即表於妙也華有其四故
即表於四位雨並自天故皆妙也地動一事而表二
者正表破惑顯理約所顯邊故屬境能所破顯俱有
其六該於運之自他始終故是乘也然理惑相即始
終不異故皆是玄文三法此前名為果此中名
為乘所以三者將顯義多故若依此中文義便易
者乘或即是果字也眾即是人權當成實人所得
法當妙法二是喜之由也故只一喜是表於二
放光是對感而施正是神力作故一只表此二既
中道皆是妙或云感屬眾喜此中正應言應相
從而來故云感也今謂一體二義不妨出結者正
由表此十種義故六俱名等也。
上是總釋六章竟自下第二別六瑞之文即有
六別初釋說法序此含二義一為詡前序故即正說
二為起後故即為序經文五句初一句所被之人也
四句能被之法此二即感應也文但釋次四不解
初一為人簡異二乘故云菩薩此經具為三乘
菩薩諸說不同為何人故簡異二乘故云菩薩
能繁述今謂若從當分正舉其正若為序意雖復
三乘但為教菩薩法華之意含此二意云爾也次
約法有四句者或云體名因果或云初一總次三別
今謂次既云名初即是體次三並是體上之名即論
十七名中之三名也且初既唱為諸菩薩故須說大
乘經大乘語通故便更別既敘一化故有三也疏文
有三初引經解次結經要顯名是從後將所釋會
之義初釋大乘大乘義或經自釋顯論解經
即如善戒大集論解即如十二門地持無著般若
對法論大集廣明名義善戒但約七義以釋十二
門論約六義地持等三並得約七義以解諸家皆約
論七以解今此約經義以釋今更先述門論龍樹
六義以解然後正釋今文初六義者一出二乘
故二者佛最大此乘能至故三者諸佛大人之所
乘故四者能滅眾生大苦大利樂故五觀彌勒
大士之所乘故六能盡諸法邊底故故大乘
謂此中束要言不出法體以此大故名為大
乘此與經及餘論解有異顯義與方故略述之次疏
文者此經七義與地持論同與餘論七有同有異
初法大地持論名同論云大乘經此云十二部以十
二部言通故更以毗佛略簡之即方廣方等也般
若論名同對法論名境大以前大教化之法為所發
故其義是同二心大謂因前境法發菩提心也般若
論同對論名行大謂具二利故此不同三解大地
持名解行大謂道種菩薩行成今文直言解義
兼行般若名信解大其義全同淨心對治名知大
性了二無我略同四淨大者地持謂淨心大即初
菩薩與此見道同般若名是同對法名精進大
性謂三大無數修習難行故此不同五莊大地
持名眾具大謂福慧二種具足名少異義全同般若
資粮大對法名方便善巧大性由是悲智不住
死及涅槃故此稍亦異六時大中地持名義並同
若名果大性對法名論得大性謂成就十力四無
等諸功德今謂此兩論是同與經及地論不同也第
具足大中地持名果大謂大菩薩故名異義同般
若名時大法名業大性謂窮生死際建佛事故兩
同與經及地持名異義同地持既與經同且依此
二為釋。
下是結束要顯名立之所從因果之義可知
依餘兩論釋結要甚便易也如經七義要而言之
因果謂前六後一所可知若依餘之兩論此結
於文次第不便所以先此結束者起後會十妙也應
知七之與二並且是其體未彰其義不知何故名大
名乘應知此七語因則萬行悉包語果則萬德斯備
故名為大自運他故名為乘體用合論故名大乘
說此大乘體用以教菩薩能所合名故云大乘經也
下是將自所釋妙義以會經之大義所以然者正明
妙大皆有十義故經云說大乘經名妙法華彼雖方
義通今取圓義通大邊故得將妙釋大言捒經
者捒字(所句反)謂莊捒相屬配也雖十以七數意義
出於因果向先束為因果正以此以後五即果上
用故對法論第七名業大性盡未來際建佛事
即具後五也但順疏文要會即足不繁別對故云可
若此即序正何別者若從當時序義即取十大
以表十妙以大義妙義別故若至正說巳後大
相即具有二義無所妨又應知大是體乘是用
涅槃釋體即兼用若大集即體用別釋如信論疏
知之。
下釋體上之名者然大乘語通無量等名則別故前
是總此下三名是別故諸釋皆以為總別也初釋無
量義中有二初辨舊釋次引正初中先別後總初
中約人有六就義但五一一皆先述後難明其理有
未當五解中一一要唯有二謂釋經名及為序義
此名本為序作釋名若當序義自成如其不當則不
序文所出或但釋名或但為序正以此不得
此要徒繁解釋終非宗旨思之思之。
初師雖直明為序之意而即帶其名義此師正以無
相解無量空理釋義字意明此經正說無相空理故
無量何故先說此然後說法釋云無相
理是大乘行之本將欲會末歸本必先本然
會歸即以無量義談本故為序法華會末故為正也
有人云此非生師之言旨也乃傳述他人述生師之
義今謂不然今先具述彼疏本文然後會今之要彼
疏云說大經三乘外順迹與理反執文乖旨則何
能可一乘之唱將說法華故先導達其情說無量
義經其滯迹日久忽聞無三頓乖昔好昔好若乖則
望崖望崖而反而反者則大癈焉故須漸也名無量
義者是相皆無無多少淺深也唯說赴佛之行耳
言有實謂之義也彼疏所釋文於此於中不過
意初釋先說之意即為序之義也須釋名文繁
而迂今文直撮其要逕無相空理即撮其次仰名要
封三來久即撮其初滯迹以下文也謂彼經明本法
華會末將明會有相之末須先明無相本然後會
歸故談本為會末作序此所舉者盡其要旨非全其
文故非傳他說也觀與生同師於什義意與生同也
次難意者以此等經皆明無相空理故以此責次彼
通意者雖通明無相前二隔遠非無量義隣接
故獨為序言五時古人初時不定或人天提謂為
初或阿含為初餘準可知又難意者無量義與前
諸經皆須有序無量義經復以何經為序又前前起
於後後法爾之事不必要以無量義為序理固不爾
都由釋名不當故序義不成
次基師者即會稽法華寺基法師生師之門人也故
釋義及意並與前同難不異其所釋云若是
法則有分限名為有量空義深廣稱為無量舊有難
云若爾與第二時大何異彼答云前教明空為三
行本不得為序此中明空為大乘行本故得為序
雖有此判無以為據此亦以釋名不當序義未立。
次印釋初無相善等者記云意云十二年前是
有相教非成佛因指無相有成佛義云至法華
中一無不皆成佛道所言義者謂可成也故以
佛義一乘經序又云等者若爾方等般若亦明無
相亦應以方等般若為法華序印師預防此難故更
無量義與大品對辨大品無相猶說有三無三無
量義中無相不說三之有無大品無相非法華中
無量義經無量義未翻譯故此三失錯解
義經說有無二謬謂其經未譯三妄破古師以
大品無量義初者彼經既說二三從無相何謂
說有無為異今謂此印師文為二初述次破述其
釋中應有四義釋名次為序三結四顯是破中
略破彼二初云無相者恐相字誤應云無量何以
者以三義知之一者諸家所引其說皆云無量
二者諸述其執不信舊作無相定理之說故三者光
宅親承其門所釋與其義同皆云無量萬善以此
三義無相者故不相應或抄寫誤或晚人改故致
如此也故嘉祥引其釋云印師此經辨無萬善
也以現在無量萬善未來成佛故也此但是其情
斟酌非有據也又云等者辨異顯成序義初云有無
等者謂無量義既說無相故不說有三未破會故不
說無三(云云)嘉祥又述云若萬善成佛法華
異彼答云此中但覆翔明萬善成佛不言萬善之外
無別三乘之義此但是顯實未開權也故與法華
異稱之為序及彼見經本基師覽經便謂解與經符
而印師固執不移云明空無義經者別是餘時說
非法前所說者也法華前所說者正明萬善
佛其文未來此土乃至光宅法師猶存印師之解今
據此文義具有其義初是釋名三易知從彼答
以下乃至稱之為序即今文彼經不說至有異也明
為序義從空無量義下乃至非法前所辨者也
簡非即今大品非法法華所指者也從法華前
所辨者乃至未來此上是顯是即今文指者不來
地也據此文義初名不應無相次序中正
應云彼經不說無三為異則剩二字及誤一字謂有
三二字及下為之一字誤為有字謂不說無三與法
華為異故得為序次簡非中大二字誤又欠字正
云若空義非法華所指以其見經巳情執不
信謂自是別時無量義經非是法華序中所指故是
簡非也前非無相不應更言大品故知後人加改
於次文中自見若是法華所指者正明指萬善有成
佛義但文未來故是顯巳所釋為是若不得此意
此文終不可會。
下據經巳來略破其後二義雖義印兼破四而前
二義未正全破所以然者正以光宅將其二義次破
光宅則其二義自壞故不繁也此中所引經來之事
即劉氏注彼經序中之所明也南朝初得此經注釋
弘宣無其前者故以憑據彼序云有武當山比丘
公元481年
慧表以齊建元三年廣州亭寺天竺沙門
公元485年
摩伽陀耶舍受得此本還武當山以今永明三年
月十八日頂戴山見投弘通幸覩真文欣敬兼誠詠
不足手舞莫宣輙䖍訪宿解抽刷庸思謹是序注
公元424年
(云云)文中云齊宋建元元嘉三年齊即南齊接於
宋朝元嘉建元齊有建元元嘉今乃云齊
建元元嘉此都不曉時代次第不明年號有無先釋
不言之後如何取會此皆曉人造次專輙致使
如之以此證知前之四義是非益明豈不信哉又文
中朝庭寺序中作今文或作庭或作廷正應作亭
有因不能具述今文其字並不依本此亦晚人
專輙諸謬例然經既等者責破其謬然此中應為二
若其不知經巳來則直可以此責之據如前說
其親見經排棄不受自是別經非法華中指者則
但應責其順巳凡情乖背聖道不應以此責然正
應雙責之一責順情不信聖說二責其謂別有經
未來文略故但一也故嘉祥先明其經巳來以此
同次以五義責其謂非此指不肯信受此義應爾五
義者一者處同二者眾同三者時同兩經皆云四十
餘年故也四者義同前經雖未彰言開顯而旨趣
密開顯一乘五者翻經人中沙門云是法華
前說應用理應知此今意如後正釋。
次破光宅即印師親所授者也於中先述其釋次
釋其非初中先述其釋兩經明要義破三以下
其結判故為正初先牒名以萬善下是釋義以萬
善釋無量同歸成佛道是釋義字之義此即前經
要義以此故名無量義此二言有微異意義與
前印師無別次釋法華要義此即經云無二亦無
三也宗要在此故言正明意明無即破也前經未言
今正無言故也言破三與一等者正明兩異故
為序後為正也言破等者指前無也釋者皆云法華
三權一實與前直明同歸異故為序正今
亦可言法華正明破三歸一與無量義直明同歸
道為異故即為序為正此意明直歸與破顯為異故
也思之。
以下是次難破於中有二初奪後縱亦初直破其前
釋次是破其救義亦是更探取意而破之也今直
為三初以其正難其序今序正不成次以其序難其
正今正序不成三難其雙救令義亦不成三文
三句一並責其令同二結定同三既同序正不成
文中初闕中一具有三初何不同歸例責之也此
例者若不同歸乃成有量何謂無量結云既為無
量故並歸無二三也文闕此句下一句明序義不成
並同歸佛道舉體為正何更有序故序義定不成
亦何有故不成次難其正初牒例責此責意數
向明二三同為無量萬善之數歸既並同破亦皆
等況二三是體勝勝且被破劣豈應存以是定知既
破二三則無二三既無二則是破無萬善也若從
要結只應云若破二三故則定破萬文兼顯破是無
而略破萬或傳寫誤言無序同歸全皆被破故
前明無正全是同歸故後明無序全歸破故夫序
正相待得名既無二何有亦名故為序正俱不成
矣思之思之。
次是破其救者此中道理亦應三句初出其救義謂
並同歸亦皆是破而各舉一邊故得為異故得為
序正也次責云不成異者同歸無可破可破無同歸
況巳同歸不應更破既須更破何謂同歸同歸
是破物破物還是同歸都無二物何所異故異不
三結異義無序何有故並不可次難第六
家二先述其解次責其非初中或云此文所引非全
其言今謂其注有二一注無量義經所釋二注法華
無量義名合而言之總有五處大意是同言有少
異今此所引皆是注彼經中之言先釋既不會通後
不知其由多生僻謬有人云注中無此言此以
不知見也今先總述其釋後明此文所引便後學
不為偏帶何者其注彼經自有四處初序中云
量義者取其無相一法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
量次明漸頓中云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次亦釋名云)
無量義者自道樹初說迄于今文辭不二得名
有殊將融差別之在物以非真極之所存無相一法
所含之義不貲故曰無量義(次釋中正釋名之文)經云如是
無相(註云)舉無相之本也昔言三乘所登各以有限
源今明萬行所歸乃以無量為極將去對教之迷先
融適化之本教參差無別趣欲表三非而一是
且說流殊而源合義所歸不以深淺為厓故名無
量義(彼文所釋要盡於此)此前述其所二處五文三是釋名
今文正引其注彼經中兩釋之義正釋名義以正
故然其注中有兩處無相為本之言其意正爾今
取其意彰其不當故合取其釋有人云注無此釋者
此人不盡見其文故致謬妄具如前引既以相一
法為其本則知無量是其末即本含於末無相含有
相一以含多也從此以為名故云無量義次下責難
者此有二過一者違於經說二者自語相違都由含
一言致此兩失何者雖言無相而具含一切豈非
相違云出生而以含為釋豈非違經況都非為
之義何者言從一出多密表收多入一故得為序
若言其含何以為序又若以一含多為序法華應是
從一出多為正由本先然後出故又若前以一含
多而為序者法華應明多含於一為正亦是有含於
無未含於本正以為正矣以故都為不當釋名
當則為序義任自不成故文但破其釋名非即自顯
其為序之義不立不言其中字音髭與資音
相近其義亦同謂財貨也非此中意由來借為玼音
而訓為盡此有得失亦未全當學者云文字釋中
並無此音亦無此義多生疑諍並依本音而收盡二
義今謂此見其近未知其遠就近以論則知所言從
遠以論古人借用其字以為玼音而訓為齊(去去)也
限也故前漢嚴君平老子指歸十卷其中數用
此字皆取齊限之義又文選中亦時有用此字音義
亦同又謝南池傳云靈越不貲義皆同也又明了
論中釋量字義齊限也此義切當並非義言
者釋無也貲者釋量也其意正言含義無有齊限
無量若作不盡如何以釋無量故其注云義之所
不以淺深為厓故云無量以此故知從來謬矣而
有迷者難云若如此者其釋巳當何以破之今問引
文所破者破其何義義巳如前後學宜須審思無為
雷同謬妄
上來別述破竟下總結是非有標釋結標言諸師
即前六也一種後三也釋中束前六家只成三義
以釋前偏一種義也有相即四五兩家以其但言萬
善對前無相言有不分故當此義以此教三六百劫
之善並有漏有相故也次無相即初三家以無量
無相故也其言通而不辨故只成此義以此萬事
皆幻化故次家中含有空中有假有假即是恒沙
佛法故當此教之義並他等者結是非也他經或謂
即前四時今謂只是前之三教也既只是不能
圓妙不是意故非此序此序之義如次正釋。
上來所述並是舊來聲名手爾矣然以次嘉祥
亦先述前諸家解也次自釋云今明無量義者凡有
二種一者實相之體不可限量謂體無量二者從實
相一法出一切教謂無量此之體用並有深致所以
稱為義如彼經說始從華嚴會終法華前集
若大若小世間一切法教皆從無相一法所出生也
次釋菩薩法佛所護念(云云)次明為序之義云問
說法何故前說無量義經法華一切乘同
一乘將明收入前明出生從一生一
法故一切法還歸一法所以將辨收入前明生是
前說出生收入序下問答料簡極為繁碎
非文正要又全不用釋若慈恩云名無量三句
所說大乘經之別名正法華中唯有二句論牒經
有十七名(云云)次引論釋巳後云其論不唯所生
教理名為無量無量之體即真智境體能成就成就
字義故次依論釋餘十六名後問答料簡前後
名名蓮華同異巳而結判云彼無量義經唯以二
義名為無量一法二義論云成就字義故字者教法
義者所詮即經所云說法無量義亦無量即二義
(云云)今謂古今諸釋雖多盛者不過前六及向二者
然說彼經本為此經作序故佛自唱名委釋其義勢
數永異餘經謂舉一法出生無量義之一字通於能
所不然名收體不盡理與文相乖前初三字但得所
生之名仍將能義以釋所名之與序義俱不成次二
家亦直從所生之義為名仍將正義以釋序故序正
二義皆並不成第三一家雖具能所二義而將含義
以釋生故當體及序亦不成嘉祥雖明體用所以
名而以能所同名無量不能即名而顯序而更
標外建立為序之義博而寘要體用安在慈恩雖亦
約於體用依論依經廣釋而亦於此名之上顯為
序之義若依論至時成就以明先說之意而於佛先
廣釋其名集者牒置此經之首其意終未可會於次
正釋之中其義自彰不繁多述而於此中有先輩
學者引文約義建立經論所為名謂彼經具說
之無相理及所生之無量法而約所生之法以立
名約能生之理以彰觀道故經今觀察一切諸法
性相空寂等也又云所以從所以為名者顯能生之
功也今謂此人順情背義違經乖疏強破古人還為
所破覩為不可觀於先釋豈徒其一咸共如此不知
所以然幸宗此者宜熟詳之無造次舊解竟。
自下第二正釋於中有二初正釋後因釋序明舊
釋正之謬初正釋中自復有二初會通論解次依經
正釋既有經論所釋故須依約今古諸義或依或不
不則不可依須會要今文所釋於斯二途取其中
後學宜善詳之於此二文各有其二初文二者先會
釋名申論序言法華異名者宗有先達破此
文云准論並以為無量義之異名今乃以法華之異
名此全乖論文既然無勞消釋章安筆誤也今
謂此人不達論之深旨不達疏之遠意乃是
何關於他於次釋自見初會中文三句
但為二初二句通會一句別會所以然無量
通名大乘別有十七法華通名大乘固當有十
七二者序尚得有十七況正而不然所以更別會
者正緣論以法華為彼十七別中之一故無量義任
自是法華之別一彼若不然此則不得正以彼然故
自爾勢數自然非人強立不達此數便謂不當
其昧哉所言十七名者論云此大乘修多羅有十七
種名顯示深功德應知一名無量二名最勝經
三名大方四名菩薩五名佛所護念六名
切諸佛祕密七名一切諸佛之藏八名一切諸佛
祕密九名能生一切諸佛十名一切諸佛道場
十一名一切佛所轉法輪十二名一切諸佛堅固
利十三名一切諸佛大巧方便十四名說一乘十五
第一義住十六名妙法蓮華十七名法門有說云
上法門此十七也論釋云無量義者成就字義
以此法門說彼甚深妙境界者諸佛如來最勝境界
故論中所釋直盡於此應知論中此釋與經佛自所
同異如何古今不明今應辨之(云云)論又約總別
判云此十七句法門者是總餘句是別今謂若望大
乘句此十七俱是別論意即於別中自論總別故云
爾也又應知旁正無量義是其宗主餘是旁義故
若既為宗主正應為總餘是別義思之巳不彼略然
彼經中但有一名更無餘名應知三義一者故二
者或此本略餘本具故三者准例例如勝鬘經一卷
而有十六名亦一總十五是別故古人但呼為十五
況此經聚一化教門故義有其十七此經有其三名
然釋此通別應以多方乃盡其勢大為初通次別
初通應有其五謂何故會何故何者十七經
既不列論據何義知有十七論解彼經有十七名今
何以知並為此經之異名此是通中五義三巳
前初二思之思之。
次論別者且明二義何故更此別會論據何義得以
正名為序之別名今以何義得以序別為正異名
以更別會者由論以此一名為彼別名故須別會然
二名既別為序為正名別體異據何道彼此互為
古今釋會乃有多途不能具述一宗所明有異於
彼然此學中亦自不同既未文旨不能更述今
且先明論意者釋蓮華二義一出水義二華開義
出水二義一出水義以不可盡出離小乘濁水
故復有義蓮華出水喻諸聲聞如來大眾中坐
菩薩蓮華上聞無上智慧清淨境界得證如
深密故二華開者眾生大乘中其心怯弱不
能生信是開示諸佛如來妙法身令生信心
釋法華盡只如此慈恩釋云論有二釋一出水義
所詮名華二華開義以能詮教名華即證智甚
深阿含甚深也初出水有二義一出不可出離
小乘泥濁故此法華頓悟菩薩性離泥水法體
常故不可盡此即二乘未迴心前談一乘理性
二乘故名出水二復有義下乃至深密藏者此意
說言菩薩聞說入聲迴心以者亦得入得聞
亦證密藏前解菩薩頓悟體出此解漸悟後時同出
正以教理化菩薩旁化二乘故作此說華開義
眾生大乘中起懸崖心怯弱故不能生信開示
如來清淨法身令生信故今謂此若名正以法喻而
立而論但解喻以顯法不復更別釋於法今謂妙法
既盡一切蓮華法義亦如之廣如玄義中釋今且
言其極要但取其清淨義經論皆多爾故而有二
種謂性以相性者謂染而不染本性清淨故論云
出水以不可盡即性常清淨也此即經中能生一切
名實相也所言相者謂相清淨達解性而修證
也會於本性事理離染名相清淨要盡於此論中所
不出於此分為二者初別約三乘二義次通
一切二義何以知者初有小乘菩薩之言故次
直言眾生故所爾者正明性相平等緣故有通
別謂序正也初是前經密表之意次是後顯露
初中更有二者初通明性淨而菩薩聞巳即得相
淨故云出小乘小乘二乘也即前經聞悟圓者
也雖菩薩巳悟而二乘未得相淨而密表其當得
聲聞菩薩二正前經分為益密表為後
序之義也次華開者即開權顯實之義正明說彼經
一切性相皆悉清淨正說義明矣又正顯性
清淨云出以不可盡即前所無相謂無生死
涅槃一切空寂無大無小等此是通談本性清淨
夫人性染而不染等也菩薩聞說即得悟證故云出
二乘泥水此即菩薩於彼聞性淨巳得相清淨
二乘未得密以表其當得故云復有義等此二並
前經正及序義也既有密表序故有正開顯示
一切眾皆得信解悟性相一切悉皆清淨也彼經
有如是義與法華同論從此故為異名而作是釋
諸釋雖廣未契其要今意略爾論為異名義既如是
今以何義復以彼為此異名中說不同不能
述今先曲辨次乃直明初應四義一者能生無量
一義二者所生無量中一義三者密表無量當入於
一義四者顯會無量巳入於一義彼經正及為序有
四義與此不別故得為此異名矣若直例後曲
有四義則前明蓮華應有四謂性本常淨故相待
相淨故有前所當得相淨故於後巳顯露清淨
故若直而要言只是二淨故直明二義而含於三收
一切盡依論合義又會經意即足故不必在於曲矣
思之思之然應知兩經皆有同有異各且取其同邊
應知更有不同之義不得一向前出入密顯為序
正義會論異名之意如是造次者能知而云誤
何自誤之甚也到此。
上來約會釋名竟自下是次會論明為序之
義彼經要有二義謂立其名義及以為序義向會巳
釋名義音故今更論為序之義然既以此為欲
法華時至成就故即為序之義既互為異名則體
是一更有何義而得為序故今申之然應知兩經
同有異同故互為異名異故為序為正不得一向
向明同今更明異彰其為序之義於中先申論
異名為序義次會經同名亦為序義初云申論意者
通論家為序之意義如下是也直說等者宗
中先學又破此文云經云佛說此經巳而入此定此
具足說經體訖方入此定而云直說此名而入此
違背經文特甚章安筆誤謂言未及言謂
之躁既不能有次知當須困學不能困學且應初
經文委悉疏文逕廷不能通會不能自知違經
乖疏而輙謂先釋誤違何其躁歟何其謬歟學者
此文能不謬者窂矣宜其宜其慎諸慎諸言直說
名者即對前十七名中直說此一名義也於此一名
之中復含二義出生收入而佛直說出生之名密
收入之義定名亦爾故云爾也也何故但此名者
名便故義足故總攝故(云云)而言說者答釋也謂問
解釋無量義名之義也其經命旨大莊嚴菩薩
如來何等法門能令菩薩疾成無上菩提佛言有
一法門若能修行則能疾得其又請云是法門者號
何等其義云何云何修行此有三問佛具答之先
答其名次超答其修後廣答其義初答名云是一法
門名無量義次答修云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
切諸法自本來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
非不動不進不退猶如虗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
於此理起種種見造諸惡業輪六迴趣受諸苦毒
菩薩諦觀是巳生憐愍心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
諸法又觀諸法性相差別種不同如是觀巳而入
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說法無量說法無量
亦無量下是廣答其義即正釋其名也無量義者從
一法生其一法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
無相為實菩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巳所發慈
悲明諦不虗真能拔苦說法與樂菩薩若能如是
一法無量義者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以下莊嚴
廣陳疑問佛廣答釋到此乃至得十功德並廣顯成
前說無量義名之義則此一經正說始終只是解釋
其所問名義顯特異餘經故言直說此經而入
此定此人迷此說之一字之義致令不收曉入序正
之義哀哉哀哉前明密表及彼顯說收入故為正今
取當顯說出生兼密表義故為序稱為法華
即此義矣。
上會論巳異名為序義竟下是會經所說同名亦為
義意異同俱得為序又前初會釋名中有通有
別今明為序中亦有別通即前通別之兩意矣思之
思之異名為序其意易知如何亦得為序異名則具
解釋其義非直名異其義亦異故得同為序同名
標其名而巳不論義故亦得為序故文前則云說
後直云唱所以各在一言之中不體斯旨以為文誤
何其昧哉於中有二初舉前後三經以為類次舉當
今古以明同初中三經序中唱名具在彼文不能
述言無妨者唱與說異因先唱後得說義序正
之義善成故無妨也次舉當經以明同者復舉無量
義者意明同異之名並皆得為序也言與論意同者
論意同異俱得為序異說同唱故俱得也
上是會論釋名及明為序義訖以下是次依經正釋
彼名及為序義於中亦二先述經自釋次釋經之義
初中有標正述標者謂依案彼經中佛自解釋此名
也經中佛自解釋此名其悉論中直略覽要義以釋
不消自解釋之文故今於前通會論巳更別依佛
正釋雖有經論兩釋古今機行未見其會今輙先消
疏文後更會通論釋欲於二文無偏滯矣於次更述
經釋之中初有一句是牒名以標宗次有四句是釋
其義初者正緣經中佛先答其名竟次答解釋其義
將釋故先牒來也從一法生者正標其義宗然此名
既正從二義以得則此標應云謂無量法從一法
如此方與下釋義會而釋出經者從簡直述云爾
言雖偏一義常具二不然則難通會雙標二章
有四句是別釋二義初二句是釋能生之一義後二
句是釋所生之無量義初中經云其一法者即無如
是相也必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為實相初
一句牒上所標能生一法以標出其體次三句牒上
標體釋出其義後一句結示其名體今文以即字
所謂釋義便故次釋三中但牒一句省要
一句結示名體若例前體勢亦應云如是無相
為實相此亦經文從簡便故從此以下二句是釋其
所生之無量也亦有標釋此中文略闕為序義其義
如次釋中自見
今釋以下次釋經所釋之義文也於中有釋名
為序總結初中有三初釋能生一法義二法以下
所生無量此等以下是結其義以會其名及釋義
字之義向述經釋能生中有釋結今但釋前釋結
二也前經中文三句今文亦有三句但共釋前
中中一句雖於文但一句於義而即收盡二句
之義甚簡便也初正言無也下言不者亦是無也故
釋云涅槃亦無也此經四字二重能所大經
第一義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生死涅槃二邊之相
無故並言不見無此二邊之相即無一切諸相
無相故經二句只是二邊之義今釋上一句即收
下句之義此由譯者未盡巧故二句今盡其要
一備矣結為實相者即是無二之處是本有之真
物故名實即無相之當體也無相所以得名
相當體以受稱而注者云無相不相無所不相
無相不可而相名為實相者無所不相所謂
無不可而所謂非有非無無非有而有此實相
之名也今觀其所乃是表而非遮及結乃為遮表
遞而未善今文直雙遮二邊明中道則直而盡矣
次釋經中所生之無量義即前三科即是無量之法
經先明菩薩通達無相一法巳觀無量機說無量
名為無量義次明如來自證一無相法隨機無量
法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有此二三四差別故是無量
義也於中初標二名次別示二文及義易知次三但
標數次四直列名並易知二法通前之四時四時
之化法門雖多總貫而言二而巳矣舉二則攝餘六
八方盡矣華嚴方等並是經中自言三藏之言經雖
無此名而其義實具在文矣文中明說諦緣度三
乘之義明矣又明諦緣度及甚深空理則偏圓之義
彰矣又明聞巳而得四種利益四果之證明矣初
二並言一切者正明無量義也所生差別雖多不出
此二有此二即具有八八攝一切差別故言一切
無量義矣然初雖言頓而部中具談一切差別
化故攝一切三即約因四即就果雖是菩薩對聞吾
證其益故並為果此二並是攝漸中之法故不復
一切若言並具一切言而無體不應若言
中亦具能所者乖宗旨矣故經釋一法云無大小
前云皆為一實而作等或曰中華嚴之言乃在
般若之後今何得以為初今謂不然中說始從
至今分為三時初中後說皆含大小頓漸二法
聞巳得益亦爾無定前後今為釋其二義先言
後言非謂局定初時則乖文義嘉祥亦云漸頓二
法頓亦指華嚴或曰經云三法四果二道依注者
三謂三乘之法四謂聲聞四果二謂四果各有向
得今之所釋非直名義與彼不同亦乃次第與經顛
如何會通今謂此正釋無量義通今日以前
三時之化及以得益差別以彰無量義之相狀
直如彼所解乃漸中之微分而巳何足以顯無量
體相是以經文義謂須作如是名義解釋以是
意義復須作是次第如是方盡經之微旨故經云如
說法眾生根性法門解脫三事不可思議豈可
定作是說乃是思議之解豈不思議幸去恒情以順
無方之道乃為無量義矣。
下是第三結義會名兼釋義字之義言此等者結指
向所釋所生三科之義歸無量三科遍該四時
差別化益故是無量此明依此體而立名實
等者結前所釋能生一法之義會歸義字之名亦指
體上立此名也雖俱體名初是當體後是功用
(云云)正明從合此二為名故云無量義矣問何故
乃先能後所名則先所後能答義則顯談昔日從一
出多名則密表後當收多入一名義互彰為序之意
於是在矣思之思之於次釋中自顯或曰據經所釋
義屬所生無量古今皆爾今乃以為能生之一無
違經眾信其可乎宗本此下闕今總觀古今諸釋
皆以義字屬所唯嘉祥所解有異諸釋謂義字通
二處不違經文道理通微近此宗但以能所
無量則為未可而此宗學者莫不皆云義字屬所
無量處字方屬於生故經名無量處字入定
言處則此中未應置處言或云取後處字置此中今
謂此並乖背文義都為不可今謂義字實通於能所
何者前經說法無量義亦無量後經云諸法實相
義又云助發實相義據二文義固通矣又據論釋
義通二就文約義理固通二就立不名意去通從別
義字別當能生其故然耶名不盡其實故體則有二
名但召一故不可矣佛先唱名次委釋其義使物
知名出入皆具二義正序但成若但從一失其二
義故不可滯情日積更類以實之例如無常
有其義生滅無常不生不滅是常義彼亦能所
義通兩向以常義為無常義正謂是無常之義非謂
直是無常義矣義者所以也由致也豈生滅而能生
滅哉正由不生不滅而能致矣故以不為之矣今此
亦爾正謂於昔即是無量所從出處之義密表故當
會歸入於一處之義若於巳說法華經竟全表顯露
巳會入一義處故以名矣所以能無量者豈無量而
能致哉正由非而能致正明一無能為無量所以
故之義矣若對無量則之義處若於實相則即義處
此義即處豈容強分二義者又義者境也正當彼所
依之處故義即處此則名實無差今昔相會正序
理盡於是矣何復加於此乎(云云)。
上來釋名竟下是第二明為序義釋名本為彰序
故前巳名竟故下正明為序於中有三謂喻合
如是復以何義而得為序故釋之云爾不從一出
無由收會故敘從一出為收入之由敘次喻中四句
初一喻佛次一喻昔自一而多次一喻後會歸一
後一句喻今無量可知(云云)從一下合三句合於
前三可知無量義敘此開合故為序也(云云)。
如此等者總結會也謂如前消釋若論一一皆
有立名為序之義故不乖違又密表顯露故不違
二若純顯露救故合此經注(云云)者意略如是思之
是依經釋竟下次會通論釋上然通談論意則爾
而論中別釋無量義名則似全別如何不違古今
不會通今略言之大要而言在語雖異義不別也何
者論云一名無量義者成就字義故以法門說彼
深妙境界法故甚深妙境界者諸佛如來勝境
界故論釋此名盡只如此今觀論之所釋文三句
只是而後傳傳釋之初一通約教理釋字即
教也義即理也謂無量無量理也此約所生釋也
二句別約能生教理說即教也妙境即理也謂無
相一實相第三句重釋第二所生之理經言妙理
不知何者故約此釋比即佛自所證得法妙智
覺之法故是極甚深也所以先所者順經題也故知
經題是從能所為名亦知先所徒能亦知義通兩處
明序義故從通所明兩字而別從能以義是境是由
是所依故故知義字別囑能生以此故知一切皆合
無違背矣思之。
到此上是正無量義名及以為序義竟下是因前
序經所說及後流通之義以破舊中間正說之謬
舊釋即光宅也應知此下盡是破光宅也以其偏計
法華無常具如後文所出中有二初引序通兩說
責其釋中正說之非次破其難救所釋義初引前經
明身常次引後經國土常此明依正並常也初即
前經中大莊嚴菩薩歎佛之文於中有四偈半七
言頌初三頌廣讚如來法身一切相即文中所云
百非洞遣也次三句讚佛報身文略不言次有三句
應身文中應為等也此明三身並常淨也以百
非洞遣報智冥於法境感赴無窮故三並常淨也百
非之言通語一切不應定其數實知之此即一無
身出無量身亦如一法出無量法也次觀經者彼經
是後結要流通法華經故彼名經云釋迦牟尼
毗盧遮那一切處其佛住處常寂光常波羅蜜
所攝成處我波羅蜜安立處淨波羅蜜所滅有相
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此明依正不二俱備
德次結責破之也前明從真起應即一身無量
明應法身應無量身同入一身此則前後具皆
並常豈得中間正宗而更無常例首足雖美而身
心則惡不名好人此亦如是序及流通既常而正說
無常豈得稱為妙法又若況者前後正為中間中間
為本方便常正而更無常故無此理言中間者對
前後兩也言壽量者三世常也經云世間相者且常
況於如來本文自云常住不滅而云無常乃公
然抑毀佛豈謂抑揚至妙者哉此過莫大不可不
下是他難所破以救其宗他即光宅成其在時或
其徒有此難也遮拒於他申巳所立也。
此下並反質勢也此難意者今將序以況正其將序
以難正難云云明序巳常正無常也次反難者其向
將此所立之義以為難今還將其所立義以難之此
正是光宅作此判涅槃經大經意謂若爾者汝
釋涅槃以初為開宗為序後即是廣談釋成前宗
之義不然不名開宗此有二失違經文二自違背
義經文二段並明常故此雖難他反成自難此中
未用結難次又例難者此亦是光宅淨名第一
一卷並名序第二間方名為正故也即呵阿難
章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無為即無無數無終
即序中巳說常竟正說不復明常不明常者無其
言故也此謬更甚不二明中香積菩薩中道
妙用人意推功唯大涅槃餘皆不然故也如此
釋揚未為善矣未通涅槃之例破者其如初難無理
遂逐瀁之今[囗@(恙-心+皿)]𣫍之不受其瀁也而加將淨名以為
例便法華同於淨名我將涅槃使其無逃刑之地
其將淨名以瀁避過今專以大經以為固之下是結
難若涅槃正猶明常則序正皆常法華亦爾何須
惑而強為異根莫大之過哉此前兩番義含多勢當
委出之(云云)非真法華淨名亦立或曰既三並明常
豈有異乎曰可為此問曰若不應並常不異不應
三別曰此義並數巳於前何更此或必亦更為分別
序中顯明相待常密表絕待常法華正說絕待常後
流通絕待常也此之一釋雙融二或一切皆例之
不在詞費
上釋無量義竟下是釋第二菩薩既是大乘
無量經即是菩薩之法若依論解即無量義之
異名若約義釋只是美成無量義也論云四名教菩
薩法者為他根熟菩薩隨順法器成就故論釋直
只如此此約所化簡機從入以得名也觀經文意直
顯能被之法故今直從法釋更無別法只是前來
下之物故知別顯美無量出入之義處法也初句標
只是前法次釋二義何者是義處法何故用此
法化菩薩釋出其法諦即實相至極理理即主
極之分故即義處是其法也此約巳開會無量
一義處也後重牒來置於經初故作此別釋下釋第
二意所以必用此法化菩薩者以本誓故詡本願
所引二文次第即此二意也應知義處此道道一
也。
次下釋第三句依論即前異名依今所釋還是顯美
成前名義論云五名佛所護念者以依佛如來有此
法故論釋盡此論意明此是諸佛如來所有之法故
今文釋者正明即此無量義處是佛之所護念
護念二義一者自行自證得故二者化他護念
緣故總此二義故名護念文中約此二義以釋先自
次他皆有引證在文易見言久默者謂自證冥體故
云久默言斯要者即說無量所從一義處也若法
華即開會義處也一攝無量故名為要務者趣也向
在昔不妄造次輙爾向物說之令其墮苦故上來
約十二只共顯美無量義法則知餘之十四名義
爾義皆通於密顯可以意得不俟更言。
次下釋第二入定瑞經有四句謂時儀名狀時即結
前是其時也依何方法故明儀也儀有其四其中一
坐最勝分故(云云)所入何定故示其名入巳何相故
明其狀亦功用也疏文有四初意次第疑者以下
為序義身心以下三釋其文問答以下是四釋成
相之義今謂辨此中要應有其四五一者何故云入
定二者先後三者還入四者於前五者不入於後今
初意釋明前三次為序中兼明後二初中先釋入
定意即智以下先後初中有標有釋古今釋此
意蓋多今直標云相成者謂二互相成顯不二
釋云非禪等者不寂不能不照不能寂故餘文釋
慧無禪無以窮其照禪無慧無以極其寂故淨名
以定身子慧呵目連即其義矣今為成前慧深復
起於後說故入定矣今釋入定而言禪者有通有
別別而言之則禪通定別圓通言之則互融矣今從
圓通云爾入意如是先後之意如何即智以下
是釋之也初句明體相不無無後下句明用自
在故能先後無間礙矣以此亦即智體無出入用
隨緣而言出入第三意矣統而言之現瑞序中
不過二物定慧何者雨華動地眾喜放光皆因
定力定體用也故唯二矣下文自住度物亦以此
之二也約法名定慧約喻則名身手誓願則言神力
慧力佛之左右身子目連文殊普賢觀音勢至
定慧也此二不二三物自利利人於此矣故
唯論此二遍收一切宗要矣思之嘉祥以為衣裓
几案違背甚矣思之思之。
下是次釋為序之義兼釋後之二義初釋更入前定
次釋不入後定先設疑問可知釋中初明先入
前作序故可解次明正為後經作序故還入矣文
有標釋結可知次反釋後順結皆可解若作以下
是釋不言法華之意若先說義應須先入義定
若次說妙經應次入妙何故更入義定釋者若論
道理次第正應爾也而今何故不爾者下是釋其
義也其義云何以此一名含於二義顯為前正
為後序詞不繁而意無不真可謂妙矣文中
明即釋密為序之義也仍先反釋後方順結謂若使
明言妙定大眾不甚驚疑眾既不甚驚疑彌勒
亦不慇懃既不慇懃文殊亦無靳固無此三事
不能彰表於正說之法妙極不能今時眾致妙利益
所以能彰能致者正由此名之功以此故知直言
名密為妙序豈不信哉靳固之事在後自見不俟
繁文
次下是第三消其文也文有四句略配如前今但釋
後名二句不釋前之二也所以不釋二者時義
知儀之義相仍在後出定釋出後明之於釋次
二句中仍先釋相次釋其名後明為序之義初中
謂身心不動義由定力即彰此定之功用也釋此有
初一句總標其二不動之由謂身心與此定境法
相應故即一實相也次有六句別釋於中初四句別
所緣定境之相有釋有證次二句別釋能緣身心
相後一句總結皆由其所故致其能爾身源
法身心理即心之天性同一天真為所住之方
無二物也次證二者彼其二時入定此即初時之入
明名別體狀是同其義亦然故以為證次二能
相狀如是身相心用攝相宜性同宜其體故也
總結彰其由致可知次釋名者定法既通故須示其
名也即體而用是從昔以為名若於今即照而常
寂收皈一也此名有通別文但釋別不釋通名舊云
正心行處調直定亦云正定新云等持其義可知
文中世間者似剩此二字也又若準文及義次第
應先釋此名句次釋不動接以明為序義故而今
不次第也次明為序義者前約通明入定為序此
是別約身心不動之義以明序也言運動分別等者
前約顯能此約能會所前明巳入今約未入
前與前不同又此即照用而寂之義表收諸皈一故
當為序之義似從此義故不依前文次第
料簡說定二瑞是非之義古今所釋皆不以說定
眾喜三為瑞相但取餘三唯光宅及今並取六以為
瑞今釋二竟對餘不以為者釋之明並皆為瑞也初
問先立為瑞之義寄異通是瑞相之義下明二非奇
異故不得以為瑞也答中先別明二義後引文說總
顯明並為奇異皆是瑞相不應言非而不以
爾雅肅肅敬也謂極恭敬之皃也形恭心敬特
希聞後說也言凡情凡人任情去取乖於聖道
也釋華瑞中前二瑞共通兩經說法是正是序入
定通為二序此下四瑞一向為此經序矣於中經
六句義有其八句可知仍有釋時之一餘六具
解在文知之嘉祥正是一雨二所從三其四別
(云云)義有八者一雨二所從三其數四別位名五
其色六所七通名華七散佛八及眾又於此八中
不釋時之一餘七具解在文知之嘉祥正是
眾聞經悟一乘時今謂此謬之甚矣於前於二俱
不可有識者知之不可今謂說義纔畢即入此定
之時故後經文云佛說此經巳即於法座上等明文
在茲何為謬妄下之七義文自解釋於中有二初辨
能表之華舊云以下次釋所表之法前二共通
經故說法是正是序入定通為二序此下四瑞一向
為此經序矣初有四義初翻名次異名總彰
體用為妙四別明色數仍多初中古翻如此就色唯
二約形故成四別其中二音摩訶故得有大小之別
翻異中亦爾祥云初二是白華後二赤色又引
河西道云並天華名也初二赤華次二白華釋初
二云其色似赤而黃如青而紫如綠而紅次二白者
色鮮白無白能喻注經云初二如意如意華次
柔軟華大音華也(今謂此應脫落或誤應云柔軟柔軟音華大音華也)光
宅云初二赤圓小大後二白圓小大此是嘉祥
述舊如此亦直依之無判釋新云初二適意
大次柔軟小大釋云適意者能令見者心適悅故
此從用也柔輭者華體柔輭亦令見者三業調柔
故此體用為名上來翻名古今如此異者既是
上妙華固含多義各隨所取或取訛殊經辨翻名異
言意者即適意也文略二適字次言博響者博是
廣博即響普響即前大音華也適意義也如前博響
者謂此華最勝聲名廣聞故也舊本皆作博浦響有
改作浦響者非美云妙者天華無量此為最勝無過
故也體用無方前所故為妙者非此妙物不能
彰其妙法故也次明色數仍多者非直前赤白二
種乃更有其五也若此尋常之五即五方之色也
或以紫代於黑若如前朗師所譯即六色也白仍在
所以引此經者成前從二色開為四也不直言四
五六但二而為四者為影所表如後自釋
上是釋能表之華名狀巳竟下是次釋所表之法於
中有三初述舊解今謂以下次辨舊未當言以
三正釋初述之中初明二四之所表表以下
句明並華之所表初意明約色有二所表故表於
出處二名小大二故表於四合以言之故是二巳
表於四法所以二色次第爾者意明初二形服
染法深故次二反是有男女之別故有大小
次二亦爾次言因未果者以華之故言此四眾昔雖
得果既未實果故但是故以表之此前即有三義
謂二四華所表之三法也。
自下是次辨其未當中有二初標其末次釋所以
初標有二末謂狹與不明數所表之法不周故是
明華所表非表昔是因故是不當前三所表三義
並未當也下釋二義皆各有結在文易見言直論
者謂若直論比丘等四故也言十六者謂四中一一
皆有發赴等四彼直云比丘等四而無發赴等四故
不盡三教權論故有四十八也此以其無約教
義故菩薩雜眾皆可以意達不可言顯次意若言
報果等者其無此言言假縱設言如此故應
果又儻言表昔因彰後果則應雙雨華不應單雨
華矣全云未契會正理不當明矣祥云但雨四華
者正表四眾成佛前之二華出家二眾成佛
後之二華在家二眾以成佛為表於此故但雨四
華初二是白華二乘無漏成佛後二赤華人天
有漏苦久亦成佛皆先小後大者表修行從小以至
大自淺以入深也今觀此釋正釋四華能表唯一
所表有二四也謂初四眾及次二乘人天也其華直
言表成佛者理都未用並在向釋挾而不當數內
非直一二觀多所釋不出於文所責二過數內
得前要意無異能感(云云)。
次下是今正釋於中有四初正釋次引證三釋疑
重簡顯初中復自有四初釋四華次釋天雨三釋散
佛四釋及四眾初中因前舊義未當顯其正義言正
義者正表昔三皆是偏因非是圓因顯今開顯皆同
得入一圓因也文即為二初表昔三非中以相待
因故但三偏言二乘者華極清淨此教菩薩猶未斷
惑同於人天故但言二乘通是三乘因同斷故別中
別次不同前後故是菩薩法故並是偏非圓
因也亦非一實妙因三教若皆得果如前義經
四果義也今何故但言固相形說也如方便門之義
也次下正顯是者所以華只一雨而能如此顯者
鄙由雨此天華妙者故也直雨天華巳是非情之表
況加妙昔者形兼顯圓數自彰矣初對前非標是佛
因者下是釋初言報者謂皆同得也佛是圓人自是
同法借以圓妙天上妙華故表佛因此且總明
天華所表未明別四之義下釋雖帶華義正是解其
四所表也釋中總標別釋通結標者既表圓因而
四者因有四位即表四位因也輪即喻於四位謂銅
銀金瑠璃輪也不出瓔珞經然有兩本一名菩薩瓔
經文十卷一名菩薩本業瓔珞經文兩卷
名同古人別之亦呼為小大瓔珞從簡便直呼
小本本業經文多用今向引用直依此名知
之今此即出少本是本業經也經中具明六輪於前
四上更加摩尼水精二也即次第喻住行向地等妙
六位也輪是表前體用之義即六位體用也即通
因果淺深不同故有其七六異即圓妙不異
而異矣彼經亦有鐵輪而釋中但明其六仍有多種
六義文多未及具述今華雨四表四位不論其果
故但取其四也因中雖自有六為表真因兼顯餘義
不論前後所以但真因者於昔巳斷通惑不更
令入似位也於下別釋四中有四別於一一中皆
五義初一牒能表之華下四明所表之位法於
所表位法之中皆初三會本業經所明後一會此經
後文所說於彼三中皆初一是喻次二所喻法以彼
經釋於六位約多種六以釋今略舉其三要應具出
之(云云)次言性者性習二性聖教先後互出不定
性而習因習成性以故不定此約因習而成故也次
言道者依彼經者能修中道通入聖性故也依此中
意於三諦融通深故也言聖性者能以三智
平等造極故名聖性開等四義如後委釋不須
論同喻因中四位此前白赤小大次第之義如前巳
釋但以圓為異也(云云)下通結者如此四輪彼以喻
四位故知今之四華正表於四位因與彼義同
四華是表因之四位故此二色四名次第義爾
若先亦後白義似不便若依適意等四次第名兼可
會之約四位四華也下釋從天而雨所表之義先
出所表之法天有多種此今用世天表出世中道
一義天能表世天所表可知圓妙因所依之處為
於此從天雨中字釋天生字釋雨雨字音通二
呼其義可知今正從去是降出義故生字釋之由
是等者相從以重釋也下釋散佛能所表之義散佛
是能表趣果是所表佛是極果人故表其當得也
因所起處名義天因終極義天之體名之為果果
妙覺本業名水精輪表其體用清淨妙極故及散
大眾事是能表也此大眾之人感尅因果所表之法
也尅者逐致得也然天雨以下三句諸釋雖暷言其
所表而多約事解謂諸天為聞法而為供養故雖旁
有此義非文正要今文所不論但語其要極
今總束之以彰其要者總前諸義不出三雙謂性修
因果也人法也自天而雨表依性以明修也而散
於佛表因以趣果也因果是法大眾是人表此因果
之法是此眾人之所感致如此豈非要極此義不
辨餘矣以為古今所釋非要用矣或曰是人
得云法此寄妙人以影妙果法也應知散之一字義
二處文初以趣釋次以感尅釋也如此之旨其
為要也豈不信矣思之。
下是次引此經三處文以證成前約四位以釋圓因
四義正說之要既爾明知序瑞正表於茲不為是釋
何以能會信矣言節節者謂三節華嚴皆以四方
表於四位今言遊於四方四方踊出皆與彼同故
真聖四位也其三文義並至文自顯。
下二問答是三料簡釋通疑妨初問意者以彼
本業中次不融餘文皆云明別位義此中開會
正明圓位之義而用彼以為豈得相應似近而遠
必須會釋故為問答中𨾱雖極簡顯而理至幽微
此舉劣況勝也言名通者即經所謂真聲聞真羅漢
經文略舉通別二名具足四總應言也所以
真經自釋此通前之兩教故云通義獨在圓故云
義圓也通名劣而又別尚得會於圓理況別勝而名
又同而義不得圓耶此中是序表仍且借名顯義
約開顯巳案位即是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一切人
無不妙人天之名尚即是況於別名如大經疏
所釋一切惡名皆即妙義況於別名者耶次問答
辨圓異別向用別為圓今明仍有異於別也初舉
別有問圓同不正以發同異也答中含二明雖同有
而復有異同謂有賢有聖異謂更有四句同異合論
則有六句其義相狀如前玄義巳辨從來釋此仍三
不同(云云)出之釋此應為三先玄義次舊釋後今意
雖有此三四至二文並未通會今須略述玄文然後
會通義玄義第九因因果漸圓之義而有兩重
四句料簡初謂漸圓圓漸漸漸圓圓等非此中意不
繁述次約六句明賢聖謂單互重各二故成六句
三十心雖同有賢聖之義而稱為賢伏多斷少故十
地者名為聖伏少斷多故此單也又十住名賢聖二
十心是聖賢此互也十地等覺是聖妙覺是聖聖此
重也此是玄義所說不用前四諸釋不如次為六句
以為四會釋今謂若直依玄義文及先諸所釋亦
以未能會通此中要旨玄義不全於此而指
彼者正令類例彼釋不即為同也若即彼者有二不
一者句數正當而名未便二者義亦不便以此
為用別顯圓也彼義不同於此故也既言今用彼句
轉借義勢顯此中令一切皆通遍無礙何者
者賢二者聖三者賢聖四者聖賢五者聖聖六者
賢初即十信次即初住以上至於妙覺三四二句即
三賢五即初地至於妙覺六即還是前初十信所
以然者權實教門明位雖多大要不賢聖二別
圓亦爾但標此二名大要斯盡而三十心位當分
即是賢家之聖又在別雖賢在圓即聖合二以論故
名賢聖又體雖即圓名不癈別又對於後此聖亦名
賢名合論故名聖賢自地以上由來皆聖而復對
前亦當分對他合論故名聖聖十信亦當分是賢又
對彼聖賢合論此賢是彼聖賢之漸故名賢既有
聖聖須有此句又准玄義既有漸圓圓圓故須有此
賢賢句也若直通論唯初二句別彰一家釋圓教義
故有彼之四句正由四句以表四句三賢並名
故有中間二句既有中間二句故有後之二句
有四也并前為六此則通別一切文義皆通在此六
句故指彼玄義類例會通不得專因於彼若專用
彼則十信不名為賢何殊別之教別教義何能顯於
圓義彼玄文明開顯故與此不全可以附傍類
例以顯於此故指於彼正以未全會此故從來所釋
有三亦不全同於彼雖不全同彼又末結會於此
今用彼名數義約開合會顯此中之意則通別文義
無所不通會矣思之思之更尋玄義位妙及四念處
文。
自下是彼重簡非顯是此由舊來有作此釋故更簡
文中三重一一皆有能所能所各有二義可尋
中復自有二謂出與未於此二中復各有三通中三
同一因故別中以菩薩語通雖簡二乘未簡次第
故未出別下總結非以顯是如前說者如前四位
也文並無四釋者非無其義不欲繁文若言之總言
能表所表即世界所表圓因果即為人從天而雨表
中理第一義圓位六句無方一切執即對治
此能表所表並妙非麤又表麤當成妙即教義本迹
義例前後可知
天雨中即妙觀義亦例可知故不繁矣。
次明地動瑞者准前次第前是表圓因此當成
以是故前四此六若爾只應一二此既通因前亦
果然前云而散佛上故亦通果為雨華故且言為
因為前因故此言果義通意別且從別也經文
句而義有三疏文具釋文亦有三初述舊次辨非三
釋初意者正表於此能所之義並在其中
繁言述也三人各執為實故云決定而實非實故也
即述便以當牒故便云三六而言者文從省略仍述
以為牒起下難破之意正謂若如此解者也。
次下是與而奪破之也所表之致未當且順其義故
云與也與三藏奪非通別未盡此瑞之意故也初
通中先標次釋十雙與奪釋中雖但釋奪義
須釋與謂何以是藏而未通以藏人法三執各定異
故又其不立更有後之二義故知只是初也次釋
者同謂體法涅槃意謂法正習盡不盡也俱
被破者並非真實故破不破者不知此同但言三異
故也次以別奪之也初明彼不破次明今須破所以
知不破者一者尚不知通況更知有此別方便二者
此無三六之名其言三六故知定不破也次明今亦
破既無三六將何以表所破之數又何所以而須破
釋者雖無三人因果而有三法因果義故表所破
之數不闕以縱橫故違理乖教乖教者經云非縱橫
故乖理者既縱既橫是麤非妙物故須破也言縱橫
者依儒所釋南北東西橫即長廣也依一家義前
後次第為縱一時具有為橫法身有緣般若
解脫因時縱也心識中含三法種子因時橫
也先有法身次得般若自為縛能令彼脫此果時
縱也既得三物常同一處此果時橫也此亦並通教
理非無方妙物並須破顯故動以表報大經疏(云
云)。
此前與奪破奪異釋竟自是正釋也準諸聖教
動有三謂六時六處六相六時謂入胎出生出家
成道轉輪涅槃於此六時地為之動則六時事為
之緣也別八相中除其二也若六方者即六方互踊
沒也若六相者即動踊等也此即三六動也今言即
當時六中一謂轉法輪時也此時動者總明其四悉
因緣也餘之二六文略義應具有若依證契大乘
亦有三動而數不同一言六動二言十二動三言
八動此即彼經三種動也但言有此三動不辨
名相輙言若言六者通言之謂說法時有六
動也即彼二也次言十二者即次六方踊沒更互
十二也言十八者即六相中各有三種相也更撿經
所表之義隨文自見今文中有初通六動
別約六方六動三別六相六動初是總後二
是別文但言六義舍於二故有總別釋也初中依文
三次二既云本觀初一文中不言義即當初
二義記云初似約教次似約因緣以文非的當故皆
云似今直為二謂初正釋次引證也初有標釋標中
初句總牒能表三事次表圓家下總標所表三法六
番釋六破是釋動無明釋地非圓無六故云圓家六
如彼說開六番則為四十二位即破四十二品無
明故大論無明重數甚多故處說破無明三昧
舉四十二猶語大綱況直云破十障顯十真如縱加
後二亦只十二因為未了文云大白牛乘寶乘
四方直至道場據此四文圓義六番明矣此之所釋
古今絕矣無明釋文三句初別釋動地所以
別釋普佛地動之後句別釋於六初所以動地
無明者何也故釋之云爾初言盤薄廣厚極牢
固之皃也然無明之言有通有別若別言之三教
來巳破四住此則別語無明住地通而言之昔未破
者全五住在總言無明即如十二緣中初無明是也
今此具含五義即表當並開破之也何故而言普佛
界動且就事者或云遍動此一佛土或引下文一切
佛土等今謂不用強論通局但取動與光義可以
齊矣文釋意者亦不易會此中結文雖通正意釋
世界義非釋普與動也何者會此佛土修德究竟
淨如前釋崛山中所明眾崛生本有此明淨體迷之
舉體全作無明暗穢之物今將為其開顯令其暗穢
全即明淨先動明淨之境表其當變而皆即是故
先動以表之思之下釋其六義巳如前可知下引證
此舉生時動地所表之意證今法輪時動表之
生時尚爾說法故云煩惱故而動故今所動表
無明信矣故云即此義也其中亦有能所能所
自他可知對下此中故當二釋謂初是教次是因緣
今謂既是釋文成道二義不可別也何者初總
即世界次三別對治第一義為人次第亦爾可
知次證雖但滅惑顯理而亦總別四義因緣也玄
文一悉具四此中正當對治而即具四意也既並圓
無方不定其次第矣此並圓絕待義即約教也
次本迹中言密得此意者此謂文殊之意也文殊
引皆顯密二意若直引昔佛如是類以顯今亦然
顯也若昔佛將說表發之事既爾則知釋尊成道
往昔將說之時其事亦然此是文殊當時密有此
意若能深達文殊此意則知引往顯今密表今往亦
爾此是因顯以知密寄他以表本云爾也前云別
序有顯密兩意即此是矣此之一釋通彰六瑞皆爾
不獨地動一也然釋六瑞而獨於此明本迹者表報
因果破顯之義極於此文具明三六之事最廣備
故又欲寄中類顯前後繁文故次觀行中文有標
釋標文雖略亦含表及所表各三義也謂地六動者
表觀行動六根執滯也地相下準此中義
六根水執未曾悟入大乘之道猶如相堅固今
動難動等也今文爾者隨便不次思之動難動
能表也淨未淨所表之義也此仍是何謂觀行
是表當聞巳得入真修六根清淨行也其有如上之
意故注(云云)。
次釋六方動者前之一番四釋但是通釋六動未即
出其六名體狀故此下二釋方是出也言六方者四
方及中邊也出大品及大般若經六更互則成十
二故證契大乘經中呼為十二動也然此有何所表
諸釋並皆不明不知中用何為縱如餘經所明
但是通義未明別義又非此中之意經論雖則無文
不可以無其義祥云六表六地當成佛也今謂此但
得六十二十八並無義今文所釋一一皆明能所
表報所中皆約圓妙方是此中之意此中並表時眾
當得此益非為觀行解幸請後學思之釋初六中
先釋東西次餘四方初中先釋東西次釋踊沒於二
文中復各有能表所表及各有其義在文可尋言生
滅者即踊沒二字也既互踊沒故是互生滅也不然
虗言何為次餘方者既以東西對眼鼻理以南北對
耳舌中央意也四方身也身具四根意遍緣四故以
中邊四方為能表四根為所表四方能所既爾
踊沒如何即通得互生滅矣六方之義雖爾十二之
義其復如何能表十二六方踊沒各六也所表十二
即通得生滅各六也若准次文既表淨十八界此亦
即表淨十二處並表根境當淨妙也亦須約通得互
生滅不然無踊沒義也。
次釋六根中有三初標列六次明十八後合結能
彰所初中新云動踊震擊爆擊即舊起爆即舊覺
四同二異今文依舊釋云搖颺不安為動磷礱凹凸
為踊或即六方踊沒名踊自下昇高為起新云有所
打搏為擊隱隱出聲為震砰礚發響為吼令眾覺悟
為覺新云出聲驚異為爆次十八者謂前六中一一
更有三相謂動等也新云動等動等極乃至覺亦
如是次釋三動之義如文新云小動名動諸處遍動
名等動遍大傾動等極動餘皆準知今文極總但
六動準十八中之震動也此即以下總結能以
彰所表之法正以表此故一一中更有三也何為
淨之方即於一一境中皆即三諦三觀故即十八圓
妙境觀其理要能盡於此矣彰有此意故注(云云)祥
大品就踊中開六則動等界各六成三十六今文
略舉震動二也(云云)。
次眾喜瑞一往理應在光瑞之後故頌中爾矣蓋
兩意若彰感應次第及通他土不欲繁文故須於
此若通彰其由及為瑞之意則宜在後為此二義
二文不同思之思之祥云四眾即前四華所表也八
部即動地所表六趣成佛也此意合二王不言
歡喜自昔以來巳說菩薩作佛故無瑞之所表
所以不明菩薩今謂此人情迂碎之甚矣文有兩釋
義有三初何者大眾何者心喜何者是瑞經文有二
而有三義其中三眾謂四八二仍略菩薩此即大眾
歡喜以下即心喜也仍此心喜即是義合此以
為言云爾或移此文向至此今謂前眾有三今舉
初後中自可知矣簡而能備何俟強斯臆度(云云)初
四中優婆等者清信清信女亦云清信士女言
在家而於佛法有清淨信心簡異前出家者也新
云鄔波索迦鄔波近也迦云事也索是男聲斯是女
聲以諸男女成就戒者堪可親近承事比丘尼眾故
近事男近事女八部中前巳釋者不論未者略
夜叉云捷新云勇健近譯云藥叉此云威猛
威力勇健故亦云盡謂能吞噉盡所食故仍略不
羅剎此並北方所以理應在故具言羅剎娑此
暴惡亦云可畏其義可知摩睺羅者此云大膓
神即大蠎蛇之類也新云莫呼洛伽所譯名與舊同
人非人等者舊云總結前二四眾是人八部非人
也有云八部鬼神本悉非人變作人形來聽說法
故此云也然依舍利弗問經更有別義出之(云云)下
二王者具如前文所敘無量中數也。
明心喜者祥云合掌表形無異一心明意無他
天喜交集實含渴仰之情異瑞並興疑有非常
之說也今謂得未曾有者總語得值非常瑞也喜之
由也合掌形生非常之恭也一心者心起非常
敬也觀佛者渴仰非常之應也即此表發當於妙說
同成一乘三德何者大眾何者心喜何者是瑞經
文有二而有三義其中三眾謂四八二仍略菩薩
大眾歡喜以下即心也仍此心喜即是義合
此以言故云爾也剩者大眾何者心喜何者是瑞經
有二而有三義其中三眾謂四八二仍略菩薩即大
眾也歡喜以下即喜也仍此心喜即是義合此以
言故云爾也文有兩釋初因緣中有於此明四悉
內外異是世界問答除疑是對治非常之喜是
為人一心觀佛第一義今問問答是誰便為經家三
意此至易而尚爾況於難者而可信耶今謂初是因
緣次問答釋成瑞義初明能表有由有結且從別說
云華甘露妙教妙理也忻是心踊是形也上
能表之喜望下所表仍屬世簡寄世明出世世界
意下所表中雖乃一言即含三義大機發即表大善
大惡大理顯此即三德正當三悉義也感勝應
即具三德之人能令三大開發者也此即四義何俟
謬妄釋成者以諸家不以三為瑞此其一也前
巳釋破其二非昔此因更釋以明皆是瑞也言人常
情者夫瑞固是非常之事此乃世間尋常情事何得
之為瑞儒家明情有六或七喜怒乃其中二故云爾
正取喜怒相從來耳答中明喜之由非常
非常非常之喜以下結責不得言非以由非常
喜喜非常非常故表當得非常之法獲非常
之利此固妙當瑞相之義如何以為非故不應
言昔雖有者謂昔說三教之前縱有不為也故文
四眾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而今等者釋為
瑞也即大機將所發也下約教者辨差會也有此四
別即差也應知於此四中皆有能所知今昔若於
今經皆動實相心表當同聞一圓妙也既言實相
復言動約心機非謂證體(云云)本觀並略可以
知。
次釋第六放光瑞他云文為三一放光二照境三所
見今約文且略為二一放光二所照然所照義雖通
此文即屬他土故不得二於自見經文有五謂
時人放處名此五也要唯在四謂時人放光四也時
祥云放光之時也今謂即正入定之時也亦即
雨華地動俱時也佛即能放之人也放即適機而
舒作也眉間以下即所放之光也文釋有二初釋放
光舊云以下次釋其文分齊初中有二初略標大意
正解釋初中記云應機標因緣設教標約教破惑
下明二事之意也現光本表斯二具二方疑惑
謂上牒能表下明所表意應機即放所表之意也設
教即光所表之意也下四字明表教之利用即光
之義也光有二義一能破暗二能顯示於物破暗即
破惑令物生解也示物實見即令物除疑生信也而
正是破權顯實令物得妙信解於是矣機即前
是也
白毫下是次正釋經文除時以外唯有三義文釋
有四初正釋放光次明所放不同三明不收之意若
丈六下四釋能放之人差別即兼釋佛字也初中
二初因緣次約教初因緣中有三先釋能表之毫毫
以下次釋所表之法三總明所表之意初中先總
標具德次釋出之初具眾德如下所釋而言眉者祥
放光之處也今謂此屬白毫所在非關放光
之處也言眉間者有云眉者媚也謂面首之媚也表
所說勝是大乘之宗媚也今謂眉是二邊今簡邊顯
中若便為表宗媚何為更復說於中間宜幸思之次
釋略三事以明種種初中諸釋皆云太子時
下時一丈四尺五寸成佛巳長一丈五尺不言
其所表此蓋通釋體狀下是別釋其白相白毫
相者簡顯也簡餘顯此此是如來三十二相中一
相故云相也即第三十相也毫者長毛南山云奇
毛也經亦作毫取即英毫之義即毛中最奇異也俱
得而本正作毫也云有十楞現中外通放之圓卷
如秋月滿晈淨分明色映珂雪圓如三寸經中或言
右旋宛轉如日正中如此下文及以觀經所明
(云云)次下一釋是總釋其功德文舉其三即攝一切
一乘因果功德也此相之狀如後所釋又初明體
狀即釋毫也次即釋其白也三是總釋其德用前標
種種功德此其義矣上是釋能表竟下是別彰其
所表也約四德以明之即表當所說教詮四德之義
也一一皆先舉其能之義次彰其所表之法也中無
始終故常柔軟無不稱適故樂。
上是別釋白毫相竟此下是通釋放此中光及照二
土之義於此二中亦各有表及所表也所以放此中
光者中簡二邊光能破暗表當說中道之教令物發
中道妙境智慧光明也然此文有三異一能
但言光所中則言中二者放光二義破暗顯物破暗
表破無明物表智明今文能所各但一者互舉
耳又中道二字須通兩處也如向所釋文但舉一亦
影略矣此三異善思次所二中以是自他
王之境故表於此即表當說此中道教令物於中覺
自他故為此故放此中光照二土也此前既是因緣
為四悉者記云初是世界其毫下為人放光對治
照下第一義此屬並未明其義今謂初釋能表
亦即具四以望所表故當世界次所四德所詮
妙德故即為人三正中境智故第一義四令破二
闇獲於二覺故是對治以是能所自證用利自他
次第微漸尋常又彰圓妙故也次約教中具明
教而即簡前三有無及具不具以顯成圓義有而具
要而言之所以放此妙正為簡偏顯圓故也初二
即前兩教以此二教不詮中道二故皆先約所者明
於此能表此正在圓故也別雖詮中而橫竪不融
非所表今特舉此中毫光者正以顯於圓矣準此
勢數前初釋白毫次是釋此光照後約教是釋眉間
不然難會思之。
釋放光訖次明所放不同只是顯成此中之意舉
此三者其意有三一者意表三密利用大品
大經面門是口此經定中又眉間故即意也二者
大品表行般若萬行之本從因至極故放多光又
足以頂大經表會五時之教故從口放五色
光(云云)此經正表中道實相之理故放眉毫光
者是表三德教大品般若大經解脫教此經法身
教初以互具三故次下二亦爾故三德亦爾緣亘作
此別所表是同也此三意中一一皆有九義以互具
故正以此特舉此三也以下一句釋其異意者既
所表皆同何故此異以緣亘故事有此別所表之意
同也應知般若約不共說(云云)。
次下明收光意者放必有收上巳釋放故下明收放
說教收表授記所以然者正表一會事始終也然
雖表化事始終而化事不同始終亦別故先述餘經
正顯今意初中差別有十三初三通記三世現在
一文經闕丹丘義例以加次三是記三惡趣次三是
記人天次四記四聖不言修羅是但言五趣也所
言記五趣三乘但是記其當分當有如果報
之事非謂記其作佛其中所以可以意得而經以下
是釋無收之意於中有二初標是略次釋略意初言
略者既放必收而無文故是略也此是略舉廣必
應有又解以下更約義釋所以略之意也現在者序
中表開顯也將來正說授記既是傍正舉正
知傍不欲繁文故略之也次下一文言約教者不
知釋此一文何故兩重約教積疑未會況造次者今
謂經云佛放等佛即能放之人前巳解釋所放之光
未解能放之人今此正釋之也然此能人通於一切
今即簡通顯故約教以明之不然不知初教釋等
義前巳約竟今此復論此中雖似約四教正是約四
時也初即四含次即方等四機並見故次即般若不
通三藏同見尊特故為別即是今義也以開會
無有二相故經云牟尼名遮那故云即也今之能
放之人即此妙人也近有云神境智證通有十八
一振動二熾然二流布四示現五轉變六往來
卷八舒九眾像入身同類往趣十一隱十二顯十
三所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辨才十六能
憶念十七能施安樂十八放六光明今此雨四華
自在之變振六動振動之變此放光者流布之
變見六道示現之變下神力品當具顯示今明一
家所只是從體起於利用若此經者如之妙矣如
下方便及玄義感應中說
上來多義並釋能照之光巳竟下是第二釋光照文
分齊也於中初定文之分齊次正消文初中有
(云云)實論此中約義實通二土古人所以作此判
一者約義尚委照他方豈應舊過於當界又頌云
佛放一光見此國界種種殊妙不照何以見於種種
以是文義故屬此土今之意者以文既云照東方
即屬他土也但初一屬於此土光瑞然約義必須
通此約文則局在他文義相修不得相離今意實兩
在故前文云照二土自他覺也若從此文即局他
土若依頌文即通此土故云大光普照且各許一邊
道理從容言之文義雙單去取任適故云由人然若
文從義則屬此土則放光之文有六此即是光之
所照也若以義從文則屬他土(云云)言由人者亦未
全穩即是總瑞對次六別故亦是能現後是因致所
見故即此一文義雖通此文必屬他今且依文即屬
他土總相宜須依之釋文便故。
次正消文祥云東至萬八千是橫下至上天是竪
今謂此未為當今經文有三初總語東方方中
之數三數中之別於此差別中經云阿鼻等者此
無間大獄中此最居下受苦無暫間息故云無
間亦云捺洛迦此云苦器不可樂亦非法行處在
處處言地獄從本處為言耳梵阿迦抳瑟搋此
質礙究竟阿迦質礙義抳瑟搋究竟義亦云有頂
究竟有形之頂光可至處故不照無色無色
故詳云照地獄者明苦可愍照有頂者顯樂亦無常
苦樂無常令厭眾生悟入佛事故有云表有苦
而皆拔勸有樂者而求一慈悲普廣有緣皆照苦
者雖必容易不能至會亦照令其苦息也今謂正明
遍照六趣表說此教當遍開一切權顯真實相也文
中所釋於經三中釋前二也於中有三初述舊釋次
未當三正釋也初中通釋別通者據理合通
照而別者正以表此意義故意者正以東方表一
萬表因果正以東是諸方之首故以為表一乘
上之義萬八數之盈缺故以為表因果所以次難責
一乘因果一切盡但別自何俟更言通照
方二俱不可準其欲無過者正應微言通照盡十
方界何故但東又但言萬八次釋但釋其局而即該
通其標與釋相違二俱不成所不用祥釋仍有三
一明唯照一方唯一乘法二明照東所以三明
萬八千之義後二之義與向是同後有釋者但釋二
義亦與向者同並與今意不同也。
次正釋中具釋三文仍約三釋初釋但東一方即兼
十方之義又但釋方即兼數義初明東方標其能所
皆有所以迹門以下正明所表即開顯也方表位東
表初位之初如東方之首也下文華嚴皆爾即真
因位也舉初以下次明例初知後及引文成即表能
所皆周遍也能謂初與九所即初開四位謂示悟等
開即示悟入一位四位一一皆爾四即是十一一
位中皆有十故無不周遍之言密表於二義或曰
此但照東方義方八如何下雖別釋但是觀解誰
云表或曰文闕此義或云下雖觀釋而還是事
文云表也或云向但破他一乘不破因果義正
約數表意同故也今恐未爾何者既是圓缺
數正表此中是圓因之義所以知者以四皆是因位
又並言佛知見豈非是表圓因若非圓因不能初即
後一一切向云釋方即是釋數意在斯故知
方之與數只是表圓因之始終矣此中若四意者總
能所初後即世界別言舉始顯終即為人圓妙
方破於定執對治寄四常以顯無四之理即第一義
此是絕侍圓因即教義矣次約本迹者顯成圓因極
也初明能表謂將開近顯遠而四方佛集也下明所
即令四位增極可知言佛集者記云集即表增長
義迹門約光照本門約人集迹門約一本門約四今
謂前是佛光照今亦佛先召集俱是果人之事齊也
前明一即四前既會一即四竟故此便得言其四也
分身十方今乃言四以能從所故但言四菩薩踊出
何故言佛或言正取佛表圓妙義便故不取菩薩
言正菩薩不取於佛順經四方出故下疏釋云表
四位故又云皆是佛故或云既並為發起雙取
今謂雙取盡善美矣前言生身此言法身義自現
後文也而不明於果者今謂門即兼此義何者
並因光前光照處後以光召果人因集既是中光
所召復是果人集正表圓因增極圓果成就圓光
召表圓因能感圓果佛人集表圓果以酬圓因也聲
之所召亦爾(云云)如此所釋順經文不同舊人
今異釋雖多死興於此思而演之下更約觀釋其數
者於義便故於中初釋萬八千次釋十法初中
一界論數即有以下約十界合數初標即表十八
界約此數上以論一一皆具十法界即有一百八界
又約此界上天一一皆具十如即成一千八百如一
既有一千八百約十界即有一萬八千照一萬八
千界中一皆有如此差別之境也此等下是釋所照
之意佛慧者三圓妙三觀智也此雖觀解猶表當
時仍囑於事並所觀境故是觀解佛慧還佛知見
是表圓因果與前義不違既約十何者是耶故約
示此即十界明文也又引證者前證此人位此論此
位人只一言而含二義得兩引用祥云乘有十
相表一最上義以頭表之二中道義眉間
三顯明義以白表表四無翳義以毫表之五破
義以光表之六不二義以一方表之七根本義以東
表之八有果乘具足義以萬表九因乘未具足
八千表之十說因果理盡義以周遍表之(云云)東破
之久雖十義不攝今四德(云云)關淨樂故(云云)次即
當其分文如前巳論談義必通於此消文必屬他土
向既巳消文故不應在於此蓋似文不應也。
次明他土瑞者前既是總此即是別總謂一光所照
別謂顯示六種相也即能總而所別也又前是佛放
光照此是大眾因光所見故分六章皆云見也又前
是能現也此是所現也應知二文合此三名思之疏
文釋此大為二別正科六瑞之文若此下次
六瑞之所報初中有三先標章次科列三明次第
言科列者此是科章對上標數又是列名所以為三
六者盡其差別狀故六更重彰其要義故以
前此土六亦爾應知萬八千界一一皆具此之六
章矣初六經文三句初能見人即此大眾也故
於此等也次二所見境即總語萬八千及其中
別之數也論以其中四為三寶今明意有義而非正
意不主於此故文不約之也六趣名體開合等如
後文釋二即其中化主主是極聖趣中亦有聖迹
對上所化故故云下說法義有通別通從於始
終別且初頓義現於後四眾在文文修行行因
得道得果人法即能被所被且從通說也人應通
亦且從別行中經四句於後略釋此略不明
菩薩無邊略以二門總攝一切因緣過去
因為因外值善友為緣內因不同外緣非一故云種
信解者始名為信終名為解又鈍根名信利根
解上明入道各有由藉今明入道各有始終利鈍
信解門攝菩薩也相皃者菩薩修行有相皃表
身口之行外彰為相意業之行顯明稱皃故以
皃門攝菩薩行菩薩道者上三名行菩薩道故
論云以四攝攝取眾生名行菩薩道也其次有云
因緣者是所以義謂以求出生死速證佛果度脫
為此因緣菩薩道或為嚴淨佛土成就眾生
菩提分行菩薩道或為修四攝六度菩薩如是
種種所以信解者信而且住地前位未得聖
果相皃者三業相儀菩薩道貌儀也住於十地
得道果由種種所由菩薩道故二位本論云緣
外遇良緣值多善友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故信
解相皃是內修行修行之內心行名信解身語行
名相皃心觀妙理名信解捨頭目等名為相皃行菩
薩道者論云依四攝法教眾生方便攝取言信
解相皃是自利行行菩薩道是利他行見佛入滅
即入也亦云般涅槃那肇云無為亦名滅度古亦云
寂滅淨影入滅新云波利昵[口*傅]喃此云圓寂
圓滿寂靜也即德圓而累寂也依諸共說即示入無
餘一家所即是息用歸體故止觀名為歸大處
此中二句即令修道種福也如後所釋亦為能生
皆是為物應以得度為作得度因緣也諸釋開為
二文今合為一同是為物一示現耳而言始終者菩
薩初修故是行之始也佛是果人用故行之
合論云爾矣次是第三次第者此一文合有三
意謂何故但言六何故次第如此正謂教化之道不
逾於感應初雙即是應是應次雙是正應於感三雙
是感從性起修是應惠用歸體亦是能所之意三六
也是必此六不可過滅次第爾矣終要而言之不逾
感應道交而巳。
若此以下是次明表報者既云六瑞上雖明六瑞
未明故為表報表報即是正釋瑞之義矣於中有
謂略次廣略謂表於二別廣則明其五同且初中
明光二土之意以能現之光一所現之事有六
故也初中二句皆有能所在文易知前正明中此正
明覺以放中光故也思之次二別二土六之
初標道同者謂教化道同也諸佛即總語三世
方令物當聞必信故也雖總言同仍有二別謂二同
應有三同但言二者以文中無量義會未彰故闕
於今但明於二以起時眾疑文殊答之以明三同
既見巳同知當必同故但以事密表之及問答巳即
知是說此經大事巳終化道訖矣妙用難思以致
矣準前此表義中應明四意初表二覺即世界前表
中破二邊屬對治此表二土依正故屬世界(云云)
次總表同令物生信即為人巳同無惑即對治當同
第一義亦可除通取別巳同巳信為人當同破顯
第二義(云云)。
次廣明中有四先結標次正釋三總結四更約文
初中以文含二及五之義直一不了故須更廣方盡
其意文即有五此五並現於後頌中此中所釋皆取
後意初者六必五故至理無二二從緣生初從頓緣
故無而有次漸亦爾次二味具有漸頓第五義中
開之與收即是開會二義無量前之漸頓也故前
釋漸頓皆言一切即無量法也下總結初結
巳以同此次結此當以同彼始謂為出世終謂收
還息化起塔也散頌二文分明昺然然此意者今
眾見巳知必當然但仍隱密其二故雖有五猶為二
同使其疑請致三明顯妙功之絕其信矣哉此上是
廣釋所現表報意竟下是第四更約文顯即前六文
之中第五菩薩行行兩句文也以含多義故須更會
釋之於中先釋經三句後結明二同初中先單釋因
緣之義次合釋二句初中先通次別通者通諸教味
因緣義有通別今約別釋故分今昔一切皆爾不
獨今教束云昔王子所聞法華下種為因中間異方
便成就助之為疎緣今聞法華教為親緣即得開悟
等為所生法名為脫也今謂此人都不思渾是
語此文來處此乃泛爾通淡因緣之義以諸教味皆
有因緣義皆如是故也此四不可一者化土不涉此
間二者通談不應為別三者菩薩不聞二乘四者文
云行道而為脫果違文背義殊不可造次亦何
哉此意正謂往日曾習為因現在善友教法可能
助發昔為緣由是而得聽聞信解修行所生法正
聞信修法而作因緣通語一切故云種種此不
違經是疏之意(云云)次言別者對向通意別約親在
又別約中間二味三人故云別也此中不言方等
般若者或云文略今謂既言藏後即兼二味況
等之言亦全通也下頌中文分明不共出自
大論有云共即通菩薩不共即別圓今謂若尅實論
共即通別不共即圓此即般若為主為正故為
不得別取為般若教戒定等即五度助成為緣此唯
般若中二也上釋因緣釋種三人即三菩薩
經文正語菩薩故方等雖通後為顯別故言三人
三藏菩薩行相全別故但言三次下合二句者雖
雙牒二句但釋二種種言不復因緣相皃因緣
今昔親疏如前相皃者謂體狀容儀也即三業行行
體狀容儀二義既然如何是其種種一約四門
二三合說即有十二故二就十二中復各內外眾多
何者是耶下引經說是也言身因者身是果因即是
因言其感此身果之因故云也如大經五百羅漢
各說未悟道時各觀身因或無明為因煩惱或業
等為以此故而得解脫說巳問佛佛無非
說此意皆以得道故皆正也此雖藏教通是一分
義故借以為證此是略舉其共下例以明不共
欲證者淨名不二門是也文略不引故知下結
種種故是無量經有三句不釋中間信解信解
之義後文多處明之故不俟論若種種義還例向諸
門上皆有信解即是種種知故略不說下結亦同
初一句結前是與此巳同次二句結彼當與此同此
當與彼同也以隱無量義故但有二同於當同中但
以事表仍未即顯故致疑請問何不即現三同而便
起說而共隱密令其疑請然後說經云最第一
信解為難必須今古道同乃可說雖現東
現在未知過去皆同故須陰密待其疑謂以後
可又正說二門照東是橫乃表於迹未彰竪本將
密表於遠本故以令其疑問引往兼以表之然後
慇懃之旨豈徒爾哉思之思之然此中所表既是
因緣略廣應具四意且略四者照二土表二覺即世
界前為承中光所表之後雙照二土表破二邊之暗
屬對治今直為表覺於自他依正故屬世界各有
所以次明巳同既巳物則信而無或即為人當同密
表後當破權顯實即治義二意中文雖廣只是
同三意後約文中亦爾或以經有三文當前之三
因緣今昔正助為二所即世信解故為人三
業行行相不同對治巳既具三當唯勝義雖有
此義恐意不然今且如前略廣不同復以於此並此
經之意非餘教也本觀可以例知之(云云)。
經文私志記卷第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