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自动笺注)
般若綱要卷九
南沙通門閱正
七空居士提綱
*○大般若經第七會曼殊室利分序
聞夫即相無覩。
真如壯觀
慮無知。
種智
默識
但二塵且落時。
逐見以輕濃
五瞖將披復。
因疑
聚散
是以驟明空道
給孤總旋憇之場。
歷選時徒。
吉昇對揚之重。
忽無覲以瞻仰
俄不聆以䬸悟。
泯修而造修
絕學以趣學。
狀其區別
菩提萬流
斷其混茫
則涅槃一相
一相則不生死
萬流則無
佛法
不壞假名繁總
而開實相沈寥
正明如
來法無。
菩薩法。
菩薩法無。
二乘法。
二乘法無。
凡夫法。
法尚不有
何有菩提
尚無菩提
云何可趣。
無可趣。
何有證得。
尚無證得。
何有證者。
是故有之斯
殊。
無之斯貫。
洞之斯遠。
沮之斯局。
豁爾夷蕩而無懈。
熾然翹厲而不精
惱祲與慈渰。
分華劒林。
玉毫
色。
其所也。
何以易諸。
觀其假言以便便。
真宗
止止
奕奕珠轉。
冷冷玉振
起予聖旨
莫尚於慈。
法王
不亦宜矣。
然則探其義也。
發秘藏之玄。
局味
其談也。
密語殊轍
詞婉而旨密。
舊文般若
矣。
雖雙軸成部。
警策備彰。
七眾所歸
較然無遠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四(曼殊室利分)
曼殊室利白佛言。
我觀如來即真如相。
以此等觀
如來
名真見佛。
亦名禮敬親近如來
實於有情
利樂故。
佛告曼殊室利
汝作是觀。
為何所見
曼殊
白言
世尊
我作是觀。
都無所見
於諸法相
亦無所
取。
舍利子曼殊室利言。
仁能如是親近禮敬
如來
甚為希有
雖常慈愍一切有情
而於有情
無所得
雖能化導一切有情令趣涅槃。
無所執。
為利諸有情故大甲冑。
而於其中不起積集
方便
曼殊室利舍利子言。
如是如是
為利
諸有情故
大甲冑。
令趣涅槃。
實於有情及涅槃
所化所證。
無得無執
所以者何。
諸有情界。
無增無
減。
雖有爾所諸佛世尊
經爾所時。
說爾所法。
度脫
所有情。
皆令證入無餘涅槃。
有情界亦無增減
以故
諸有自性離故。
無邊際故。
不可增減故。
利子言。
諸有情無增減者。
何緣菩薩求大菩提
為有情常妙法
曼殊室利言。
有情不可得
何有
菩薩求大菩提
欲為有情常說妙法
何以故。
諸法畢
不可得故。
佛告曼殊室利
諸有情都不可得
施設諸有情界。
曼殊室利白言
世尊
有情界者。
施設
曼殊室利
有問汝。
有情界者。
為有幾何
云何答。
世尊
我作是答。
佛法數。
彼界亦爾。
曼殊
利。
設復問汝。
有情界者。
量云何。
云何答。
世尊
作是答。
有情界量。
如諸佛境
曼殊室利
有問言。
有情者。
為何所屬
云何答。
世尊
我作是答。
彼界所
屬。
如佛難思
曼殊室利
有問言。
有情界者。
何所
住。
云何答。
世尊
我作是答。
若離染際所應住法。
有情界所應住法。
曼殊室利
汝修般若波羅蜜多。
何所住。
世尊
我修般若
無所住
曼殊室利
無所住
者。
云何能修。
世尊
我由無所住故能修。
曼殊室利
般若波羅蜜多。
善於惡。
何增何減。
世尊
善於
惡。
無增無減
一切法亦無增減
世尊
般若波羅蜜
出現世間
不為增減一切法故。
修學甚深般若
蜜多
不為棄捨異生等法。
不為攝受一切佛法
以者何。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為捨法得法故起。
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不為厭離生死過失
不為
樂涅槃功德
所以者何。
修此法者。
不見生死
況有厭
離。
不見涅槃。
況有欣樂
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見諸法有劣有勝。
有失有得
可捨可取
修學甚深般
波羅蜜多。
不得諸法可增可減。
所以者何。
真法
界有增有減。
佛告曼殊室利
佛妙法豈亦不勝
尊。
佛妙不可取故。
不可言是勝是劣。
如來
不證諸法空
離相空中有何勝劣。
佛告曼殊室利
汝巳親近供養幾佛。
世尊
我巳親近
供養數量幻士心心所法。
一切法皆如幻故。
曼殊室利
汝於佛法豈不趣求。
世尊
我今不見有法
佛法者。
何所趣求。
曼殊室利
汝於佛法成就耶。
世尊
我今都不見法可名佛法
何所成就
曼殊室利
豈不得無著性耶。
世尊
我今即無著性。
豈無著性
得無著。
曼殊室利
不當菩提座耶。
世尊
諸佛
菩提尚無坐義。
况我能坐。
何以故。
一切法皆用
實際定量故。
實際中。
座及坐者。
不可得
曼殊
室利。
實際者是何增語。
世尊
實際當知即是偽身
增語。
曼殊室利
云何偽身可名實際。
世尊
實際無去
無來
非真非偽。
身非身相
不可得
偽身亦爾。
是故
偽身即是實際
佛告曼殊室利
汝觀何義
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
我於無上正等菩提
無住心。
況當欲證。
我於菩提
無求趣意。
所以者何。
菩提即我。
我即菩提
如何求趣。
佛言。
汝能巧說甚深義處。
汝於先佛。
多種善根
久發
大願
能依無得
修行種種淨梵行。
曼殊室利白佛
言。
於諸法有所得者。
可依無得淨梵行。
我都不
有法可得。
無所得
如何可言能依無得淨修
行。
舍利子言。
曼殊室利
佛於法界豈不證耶。
不也大德
所以者何。
佛即法界
法界即佛。
法界不應還證法界
舍利子
一切法空說為法界。
即此法界說為菩提
法界菩提俱離性相
舍利子
若造無間
當知即造
不可思議
造實際。
何以故。
不可思議五無間。
實際
性無差別
無有造實際者。
是故無間
思議亦不可造
由斯理趣
無間者非墮地獄。
思議非得生天
無間者亦非長夜沈淪生死
思議者亦非究竟能證涅槃。
何以故。
不可思議與五
無間
皆住實際
性無差別
真法界中。
若持若犯。
平等無別
佛告曼殊室利
頗有因緣
可說菩薩菩提座。
不證
無上正等菩提
世尊
亦有因緣可說
菩提中。
無有
少法可名無上正等菩提
然真菩提性無差別
非坐
可得。
不坐便捨。
無相菩提不可證故。
曼殊室利復白
佛言。
無上菩提五無間。
五無即此菩提
所以
者何。
菩提無間
俱假施設
真實有。
菩提之性。
非可
證得。
非可修習
非可現見。
五無亦復如是
又一
法本畢竟不可現見。
於中無覺
無覺者。
無見。
見者。
無知
無知者。
無分別。
無分別者。
離相平等
名為
菩提
五無間性亦復如是
由此菩提非可證得。
言可
證得修習現見大菩提者。
是增上慢語。
佛告曼殊
利。
汝今謂我是如來耶。
不也世尊
不謂佛是實如
來。
所以者何。
來者
以微妙智
會真
妙智
二俱離相
真如離相
非謂真如
妙智亦然
非謂
智。
既無妙智及無真如
是故如來亦非真實
何以故。
真如
妙智
俱假施設
如來亦爾。
非二不二
不謂
實如來。
佛告曼殊室利
如來豈不出現世間
不也
世尊
真法出現世間
可言如來出現於世。
非真
法界出現世間
是故如來亦不出現
曼殊室利
汝謂
殑伽沙數諸佛入涅槃不。
世尊
豈不見諸佛如來
不思境界相。
曼殊室利白佛言。
今佛世尊
住世不。
如是
曼殊室利便白佛言。
世尊
住世者。
殑伽沙等世尊亦應住世
何以故。
一切
如來不思一境相故。
不思議相無生無滅。
如何
諸佛有入涅槃。
是故世尊
未來佛當有出世。
一切
如來當出世。
過去佛巳入涅槃。
一切如來皆巳
滅度
現在佛現證菩提
一切如來應現證。
何以
故。
不思議中。
去來現在所有諸佛無差別故。
曼殊室利白佛言。
有情心及一切法
若皆平等
不可思議
今諸聖賢求涅槃者勤行精進豈不唐捐
所以者何。
不思議性。
與涅槃性。
既無差別
何用更求
若有說言此異生法
聖者法。
有差別相。
令諸有情
二法異。
沈淪生死
不得涅槃。
佛告曼殊室利
如來
有情類最為勝不。
世尊
若有真實有情
我願如來
於彼最勝。
有情類實不可得
曼殊室利
成就
思議法耶。
世尊
若有不思議法
實可成就
我願如來
成就彼法。
然無是事
曼殊室利
如來說法
調伏弟子
眾不。
世尊
諸有情類。
皆住無雜真如法界
於此界中。
異生聖者
能說能受。
不可得
卷五百七十五
舍利子白佛言。
曼殊室利所說法相
不可思議
佛告
曼殊室利
汝之所說
難思議。
曼殊室利白佛言。
我所說法
不可說可思議
不可不可思議
所以
者何。
不可思議思議性。
俱無所有
但有音聲
以一
切法自性離故。
作是說者。
乃名為說不可思議
佛告
曼殊室利
汝今現入不可思議三摩地耶。
世尊
我不
現入此三摩地
所以者何。
我都不見三摩地性異
於我。
不見有心思惟及此定。
不可思議三摩
地者。
非心性俱不能入。
云何可言我入此定。
世尊
我昔初學作意現入此三摩地
於今時復作意
現入此定。
如射初學
注心發箭
久習成就
不復注心
如是我先初學定位
先繫念在不思議
然後乃能
現入此定。
久習成就
不復繫心
任運能住。
所以者何。
於諸定。
巳得善巧
任運出入
不復作意
舍利子言。
曼殊室利
豈今此定亦不可得
大德
定實不可得
所以者何。
一切定可思議有相可得。
不思議者
無相可得。
此定既曰不可思議
是故定應不可得
舍利子
不思議定
一切有情無不得者。
所以者何。
一切心性離心性。
離心性者。
皆即名為不思議定
故有情類無不得者。
佛讚曼殊室利
汝依無得發言
皆說甚深義處。
豈不以住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一
時說甚深義。
曼殊室利白佛言。
若我由住甚深
般若波羅蜜多。
如是說。
便住我想。
及住有想
若住
我想及住有想
則深般若波羅蜜多亦有所住。
若深
般若波羅蜜多有所住者。
則深般若波羅蜜多。
亦以
我想及以有想為所住處
然深般若波羅蜜多。
遠離
二想
無所住
如諸佛住。
微妙寂靜
無起無作
無動
無轉以為所住。
不住有法
不住無法
故此所住不可
思議
不思議界。
如來界我界法界
無二無別
當知佛智
無法可知
名不知法
所以者何。
此智自性
都無所有
無所有法
云何能於真法界轉。
此智自性
無所有。
即無所著。
若無所著。
即體非智。
若體非智。
即無境界
若無境界即無所依。
若無所依即無所住
無所住即無生滅
若無生滅不可得
不可得
即無所趣。
無所趣。
此智不能作諸功德
亦復不能
非功德。
所以者何。
此無思慮不可思議
即是佛智
無餘智類此可得。
故名無等等智。
又無餘智對此可
得。
故名無對對智。
佛告曼殊室利
如是妙智不可
耶。
世尊
如是妙智
修成熟。
無作無證。
無生無盡
起無沒。
安固不動。
曼殊室利
誰能信解如是妙智
尊。
生死法。
不起不墮。
於諸聖道
不離不修
於此
智能深信解。
大迦葉波白佛言。
如來善說聞深般若波羅蜜多。
解修諸行狀相。
能正修行一相莊嚴三摩地者。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即是不思議界。
曼殊室利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等。
來至我所
作是問
言。
仁與如來嘗所談論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請為說
之。
我當告彼。
汝等欲聞。
勿起聽心。
勿專繫念
當起如
如化等心。
如是能解我所說。
如是教誡教授
無相印。
印定諸法。
令求聽者離取著心。
然後為說相
應之法(第七會竟)。
*○大般若經第八那伽室利分序
維清規。
外滌乃照晉於襟。
靈神理內。
康俄發揮
事業
若不訊諸動寂
將或謬以隨迎
是故妙祥資舍
衛之稟。
龍祥扣分衛之節。
挫舉下而迂足。
屈伸
矯手
慮不慮以思惟
無行以發趣。
食夫幻食。
反類
懸匏
資以無資
翻同冽井
俄而縱觀空術。
澄襟海定。
生靈水性
功德珍府
六動而不搖。
走三
乘以終駐。
無宰不宰
心王利見
無親不親
恢善
友而遙集
是令近事取鉢。
駭循臂之不存
應供投襟。
撫心其巳滅。
蜃樓切景。
積氣以忘躋。
鸞鏡
姿。
悟惟空而輟攬。
故能自近而鑒遠。
由真以立俗。
危生之露集。
幻質之泡浮。
電倐青紫之輝。
雲空
葢之影。
文約理贍。
昔秘今傳。
一軸
且單譯而三復
多重味矣。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六(那伽室利分)
吉祥入室羅筏城乞食
吉祥言。
尊者
今於食
想猶未破耶。
吉祥曰。
吾於食想。
不見有。
何所
破。
所以者何。
一切法本性空寂
猶若虗空
無斷無壞。
我何能破。
吉祥言。
頗有能證菩提者不。
吉祥曰。
若無名姓施設
無表心。
無見心等。
能證無上正等
菩提
吉祥言。
何等當得菩提
吉祥曰。
我無
所趣。
亦非能趣。
所以者何。
諸法無動。
不可破壞
不可
攝受
畢竟空寂
我以如是非趣心等。
當得菩提
龍吉
祥言。
菩提何謂
吉祥曰。
菩提者。
徧諸時處一切
法中
譬如虗空
都無障礙
於時處法無所不在
如是
菩提
最為無上
仁今欲證何等菩提
龍吉祥言。
欲證
無上
吉祥曰。
無上菩提
非可證法。
汝欲證者。
便行
戲論
何以故。
無上菩提
離相寂滅
仁今欲取。
戲論
故。
諸佛世尊
一切法不可分別。
皆如幻事。
汝今欲
無上菩提
豈不便成分別幻法
一切法不可
取。
不可捨。
無成無壞。
非法於法能有造作及有滅
壞。
無法於法能有和合及有別離
寧可於彼起分別
心。
龍吉祥言。
我今由此定得菩提
由尊為我說深法
故。
吉祥曰。
於今者。
曾未為汝有所宣說
若顯若
密。
若深若淺。
云何令汝能得菩提
所以者何。
諸法自
性。
皆不可說
一切法皆如幻事。
畢竟性空
不可
知。
況有宣說
爾時無能菩薩
求至其所
讚言。
正士
大士
能共宣說甚深法門
時妙吉祥無能勝言。
大士
為說何法。
作是念者。
便行戲論。
行戲論。
轉生死。
彼於一切如響法中
不如實知。
起諸乖諍。
動搖
多諸迷謬
是故世尊親於晝夜
教誡教授
苾蒭
行戲論。
於我所說寂滅法中
常應思惟
觀察
精勤修習
無得法忍
如是能寂大聖法王
法空
本性寂靜
無染無得
無所依住。
如實知。
脫生死。
定當證得菩提涅槃。
諸有情類。
本來皆有諸佛妙法。
一切有無退佛智
諸有情。
咸可安立佛妙法。
龍吉祥言。
佛妙法。
誰能信解
吉祥曰。
諸佛真子
皆能信解
巳善安住
畢竟空法
無所得法。
所以者何。
是諸菩薩菩提座。
現在前。
能對世間天魔梵釋等前。
師子吼
我於
此座結跏趺坐
乃至未得無上菩提
終不中間暫解
斯坐。
何以故。
菩薩巳善安住畢竟空法
無所得法。
有情不能傾動
令離覺所覺及菩提座處。
吉祥言。
菩薩無得法忍
豈無差別
龍吉祥曰。
菩薩眾於少分法執著者。
是則為行所得
菩薩不行所得故。
無得法忍非有差別
吉祥言。
若爾
菩薩云何修學菩提行。
龍吉祥曰。
菩薩
於諸法中無所取著。
是為修學菩提行。
菩薩
雖有所行而無行想。
是為修學菩提行。
吉祥言。
如是如是
如人夢中
雖謂遊止種種方所
而無去來
行住坐臥
亦無真實遊止處所
菩薩亦爾。
雖住寤時。
有所修行
無行想。
觀所行行
本性皆空。
於諸法中
無所取著。
如是行。
無所執取。
離諸戲論
天人
淨福田。
堪受世間恭敬供養
爾時龍吉歡喜
躍而作是言。
我今欲往寶羅筏城乞食
吉祥曰。
汝意往。
然於行時
得舉足。
勿得下足
勿屈勿伸。
起於心。
勿興戲論
生路想。
勿生城邑聚落大小
女之想。
勿生街巷園林舍宅戶牖等想。
遠離所有
想。
是為菩薩所趣菩提
龍吉祥既承教威力
入海
喻定。
此定威力廣深
神明難思
三業安靜
具功德寶
攝養含識
時有菩薩
名曰善思
為欲令彼速出定故。
設大加行
觸動其身。
雖令三千大千世界諸山大地
六反變動
龍吉身心宴寂
安固不動。
妙高山
後從定起。
善思問言。
仁在定中。
覺地動不。
龍吉祥曰。
善思當知。
若諸身心動轉者。
大地等亦有傾搖
諸佛菩薩
大獨覺。
阿羅漢
身心安靜
遠離動搖
於諸法中
不見不覺有動有轉有傾有搖。
時妙吉祥
見聞此巳。
歡喜讚歎
善哉善哉
今者隨意入城乞食
龍吉祥曰。
我今巳證海喻勝定無上法食。
於諸段食。
不復希求
我今惟求布施
淨戒
安忍
精進
靜慮
般若
方便
善巧
妙願。
力。
波羅蜜多。
及餘無邊菩薩勝行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妙法輪。
有情生死大苦
令住究竟清淨涅槃。
棄捨諸行
不欲資養雜穢身心
今我由尊真淨善友哀愍我力。
獲勝定。
我今頂禮
吉祥言。
善哉仁者
能得如是海喻勝定。
了達諸法。
汝今應求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大慈大悲
大喜大捨
并十八佛不共法等。
無量無邊
無上法食。
自資益。
解脫法身
一切如來正等覺。
由此食。
所以者何。
如是法食
無漏無繫
能永解脫執著世間
不出離法。
一切菩薩摩訶薩眾。
皆希此食。
龍吉祥曰。
我今聽尊所讚。
如斯無上法食。
巳為充足
得食耶。
我食當來得斯法食
即以無食而為方便
充足巳。
復持充足一切有情
吉祥言。
汝能充足虗空界不。
汝能充足響。
像。
夢。
幻。
陽焰
光影
變化事。
尋香城不。
汝頗能以眾流充足大海不。
答曰不能
吉祥言。
諸法亦爾。
云何汝欲充足一切
汝欲充足一切者。
充足大虗空界
亦欲充足響像夢等。
亦欲充足
大海
亦欲充足一切法空無無願
無造無作
生無滅。
亦欲充足遠離
寂靜
離染。
涅槃。
畢竟解脫
充足無色無見。
無對一相
虗空等。
不可執取。
如法界。
龍吉祥言。
如尊所說
食及食者無不皆空。
諸有情應不資食
吉祥曰。
法及有情
皆如幻化
一切無資食者。
若不了達諸法皆如幻化
則於
諸趣
生死輪迴
虗妄執為有所資持。
然彼資持。
都不
可得。
龍吉祥言。
我今欲住斷除饑渴
吉祥曰。
饑渴
尚無。
何有能斷
法本來自充足
都無饑渴
何所
除斷。
龍吉祥言。
尊者說諸法要
如是如是
法界出現
吉祥曰。
真法界。
有出有沒。
有屈有伸。
真法界者。
離相寂然
無出無沒。
不可分別。
不可戲論
諸法亦爾。
自相本空。
性亦非有。
不可得
若諸法相有可得者。
般涅槃
佛應可得。
一切法本來寂滅
是故諸佛
雖巳般涅槃
而無一法般涅槃者。
諸有欲令般涅槃
有法滅者。
即為欲令太虗空界彼位亦滅。
所以
何。
一切法性。
本來寂滅
自性寂靜
最極寂靜
不可
滅。
愚夫不如實知。
般涅槃時。
方起滅想。
謂我我
所。
今時乃滅。
彼由執著我及有情
及由執有無自性
法。
般涅槃一切永滅。
我說彼類。
不能解脫生老
病死愁歎憂惱
爾時善現來至其所
二大何所談論
吉祥言。
諸法如響。
皆非真實
其響豈能有所談論
現聞
語巳。
無所得三摩地門。
舍利子來至其處。
問妙
吉祥
大士
頗知善現今者入何等定。
吉祥言。
大德
善現。
不違少法。
由此常入不違法定
無所住定。
無依
法定
無執藏定。
害執藏定。
非住此中有言有說。
有來
有往。
有住有臥。
何以故。
信解諸法自性皆空。
不可得
故。
善現爾時便從定起。
吉祥曰。
食時將至。
宜速
城。
善現對曰。
我今不復入城乞食
我巳遠離一切
村落等想。
亦巳遠離諸色聲香味觸法想。
吉祥
曰。
遠離者。
云何現有遊履往來
善現詰言。
如來
化。
云何現有色受想行識等諸法。
云何現有遊履
屈伸顧視
吉祥曰。
且止斯事。
奉請大德希有
食。
令獲善利。
舍利子言。
今者欲為我輩何等食。
吉祥曰。
我今所設食者。
不可分段。
不可吞咽
香味
觸。
三界攝。
亦非不繫
如是妙食。
如來食。
非餘食
也。
舍利子
言我等聞希有食名。
悉巳飽滿
當得食。
吉祥曰。
我此食者。
肉。
天。
慧眼
不能見。
爾時善現。
舍利子
聞如是語。
入滅定。
善思菩薩問妙吉祥
言。
今二上人
何等食。
何等定。
吉祥言。
二尊
者。
無漏食。
無所依。
無雜染定。
諸食此食。
住此定
者。
畢竟不復食三界食。
善現乞食近事女因緣(第八會竟)。
*○大般若經九會能斷金剛分序
竊尋浩汗其源者。
必總靈怪之儲。
紛糺其峯者。
自動
鬱冥之觀。
況沖照倬存。
逸韻遐舉
規真附體
紐玄立
極。
大衍初會
小成後心
蓄靈蘊福。
信哉宜
矣。
故其承閑。
語要三問
桀其標節。
理情兩塗
如肅其
致。
窮非想以布想弘不濟大勳
攝眾度以檀度。
無行廣德
願侔皦日
虗空而未量。
信異隨風
聲香不住
法身相好
豈見如來
剎土於微
塵。
誰為世界
河沙數非多之多福
王比大之
身。
法性絕言。
謂有說而便謗。
菩提離取。
知無授而乃
成。
所以拂靄疑津。
剪萌心徑。
觸類不極
悋緣
情而必盡。
金剛之銳。
二物之可銷。
對除之猛。
一念其無罣。
詞必舉凡
故率言每約。
理好鉤𧷤。
故屬
意多迷。
前聖由之著論
後賢所以殷學
非直有緣
旦。
實亦見重昌期
廣略二本
前後五譯。
無新無故
逾明
經卷所在
則為有佛。
受持之跡。
其驗若
神。
傳之物聽
具如別錄
爾其刷蕩二邊
彰明九觀
飄絲𩯭。
愁含變滅之影。
電轉珠目。
榮遷倐忽之光。
夜編而曉落。
邪見難保
露陰泫而陽晞
則色蘊方
促。
有為若此
無相之如彼。
寧不付囑之遙
恩。
躬受行之美證矣。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七(能斷金剛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較流通本為詳閱至此全經一過)
*○大般若經第十會般若理趣分序
般若理趣分者。
葢乃覈諸會之旨歸。
積篇宗緒
眇詞筌而動眷。
意象興言
是以德寶之所叢。
金剛之慧為極。
觀照之攸炫。
圓鏡之智居尊。
所以上集天宮
自在而為心表。
傍開寶殿
摩尼
而作說標。
般若之勝規。
乃庶行之淵府
故能長驅
大地
抗策上乘
得一儀真
吹萬以甄俗。
行位
兼積
聳德山而秀峙
句義畢圓。
吞教海而澄廓
爾其
真淨器。
廣大輪。
性印磊以成文
智冠嶷以騰質。
然後灌頂位。
總持門。
寂滅心。
平等性。
滌除
戲論
無所說。
絕棄妄想
不可思。
足使愉忿共情。
親怨等觀。
名字斯假
法界之甚深。
障漏未銷。
均菩
提之遠離
信乎心凝旨敻。
義皎詞明。
理則理䆳環
中。
談趣則趣冲垓表。
一軸單譯。
而具該諸分。
若不
留連此旨。
咀咏斯文
何能指晤迷津
搜奇密藏矣。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八(般若理趣分)
世尊為諸菩薩說。
一切法深微般若理趣清淨
法門
此門即是菩薩句義。
云何名為菩薩句義。
一切
法空寂清淨句義。
菩薩句義。
所以者何。
一切法
自性故自遠離
遠離故自寂靜
寂靜
自性清淨
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
如是般若波羅蜜多。
當知即是菩薩句義。
菩薩
皆應修學
復依徧照如來之相。
宣說般若波羅蜜一切如來
寂靜法性甚深理趣現等覺門。
調伏一切惡法
牟尼如來之相。
宣說攝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
普勝法門
復以性淨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法平等
觀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淨法門
一切三界
勝主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如來和合灌頂甚深理趣
智藏法門
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
宣說甚深理
趣輪字法門
一切如來輪攝如來之相。
宣說入廣
大輪甚深理趣平等性門。
一切廣受供養真淨
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供養甚深理趣無上法門。
一切能善調伏如來之相。
宣說攝受智蜜調伏有情
甚深理趣智藏法門
一切善建立性平等法如
來之相。
宣說一切法性甚深理趣勝法門。
一切
住持藏法如來之相。
宣說一切有情住持徧滿甚深
理趣勝藏法門
究竟無邊際法如來之相。
宣說
住持法義平等金剛法門
復依徧照如來之相。
說得諸如秘密法性
一切法無戲論性。
大樂
不空神呪金剛法門
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
無上法門。
*○大般若經第十一會布施波羅蜜多分
萬德相照。
之者三身
萬行相資
之者六度
中虗六翮
伺塵之六情矣。
故每因別會。
各彰其分
焉。
至如利物之基。
捨著之漸。
詳其要也。
無出施乎。
施有淪昇。
良資誘折。
所以羅復集。
檀那肇唱。
欲令
三堅失守
十度成津。
即當躡四誓修期
七空
秘鍵
二乘直上
三輪遐騖
糺以唯識
何國
城之可依
斥以假名
頭目為我
推之以隨喜
不植而自滋矣。
終之以迴向
則不勸而自覃矣。
控之
菩提
則不遷而自致矣。
權之以方便
則不念而自
融矣。
不患物之少也。
患夫用心之不弘。
不患施之
難也。
患夫忘取之不易
其有嚴心以為淨。
未臻
嚴矣。
趣寂以為真。
是未會其寂矣。
又況名譽樂之
求。
王賊水火之慮。
其於致極
不亦彌遠
然則大覺
士。
弘願所歸
財施也。
畢生品以充足
法施也。
含識出離
然後忘其所以為之。
其所以利之。
無感矣。
巍乎有成矣。
斯文之允被。
欣此念之方
恢。
盧志不拔
卜商難假
亦冀慈音漸染
鄙悋
推移
自此而還
孰能毋變。
文句贍溢。
誨喻殷明。
勒成五卷
重譯矣。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七十九(布施波羅蜜多分)
世尊舍利子宣說布施波羅蜜多。
不以迴向二乘地心行布施。
應怖聲聞獨覺地故。
聲聞行施
迴向涅槃阿羅漢果
菩薩行施
迴向菩提
一切智智。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行中。
先行施。
如是念。
我今所造此惠施業。
十方界一切有情
解脫惡趣生死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
令速發心
發心者。
令永不退
巳不退者
令速圓滿一切智智。
菩薩思惟外境
不離內心
攝諸善根
令其漸次
增長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攝受善根
護令不退
菩薩爾時爾時
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
時若時。
得鄰一切智智。
此諸菩薩爾時爾時
圓滿
趣向無上正等菩提
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菩薩修行布施
如是心。
我施善根
勿招餘果。
唯證
無上正等菩提
如是迴向
乃名布施波羅蜜多。
一切波羅蜜多皆得圓滿
菩薩隨喜之心。
超諸世間行施福。
十方有情所行
施福雖無量無邊
而為菩薩隨喜心。
所引善根之所
映奪
菩薩修行布施
應起是心。
我今惠捨如是財物
諸所
引發殊勝善根
普施十方諸有情類。
在地獄者。
速出
地獄
傍生者。
速脫傍生
居鬼界者。
速離鬼界
人天
中有憂苦者。
願彼一切諸苦永息。
生死者。
速出
三界
是諸菩薩若時若時
捨諸善根有情類。
此諸
菩薩爾時爾時
攝受布施波羅蜜多。
乃至展轉親近
一切智智。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雖少用功而獲多福
菩薩能捨一切色非色物
能捨一切自他所有殊勝
善根
乃至能捨一切智智。
諸有情令同證得。
如是
菩薩師子吼
於諸都無所見
我於一切有色
無色內外諸物亦無所見
雖無所見而皆能捨。
由諸
菩薩能捨一切
是故得無上覺時。
一切法能究
竟捨。
由捨究竟
一切法無不現證。
無不徧知
如如
於法。
無所不捨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先應修習方便善巧
菩薩雖經河沙大劫恒捨無量無數珍財
普施
情。
不迴無上菩提
願與有情同證一切智智。
菩薩
行布施。
攝受少福。
雖經少時有情類少
分財物。
而能迴向無上菩提
願與有情同證一切智
智。
如是菩薩
行布施。
攝受多福
卷五百八十
菩薩一切智
初心起即能證得。
亦非後時坐菩
提座最後心起獨能證得。
然由初心相續
乃至坐菩
提座最後心起
展轉相資
一切智
初中後心無不
皆能引一切智
得無上正菩提
要由諸心展轉
相續
伏斷障法。
方成辦故。
滿慈子。
欲疾證得無上菩提
不應今心有所間雜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齊何名為心無間雜。
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非理作意現在前時
能正觀察
此能隨順
一切智智。
非為違逆
菩薩如實知。
我今所起非
作意
一切智能為助伴。
我所非理作意
有身
令於生死
相續久住
饒益有情
我身無非
作意
資引令住。
即便斷滅
不能自行圓滿
饒益諸有情。
齊此名為菩薩無間雜。
又滿慈
子。
若諸菩薩能觀諸法若順若違。
能助一切智
智。
不為順違。
無間雜。
能於違境心不生瞋。
順境
中心不起愛。
若違若順。
皆能正知為資助緣。
一切
智。
一切時。
一切境中。
無間雜。
菩薩一切智
如是住。
無間雜心。
精進修行
菩提行。
能速圓滿
資糧
菩薩眾經無數劫。
有間雜心。
菩薩行。
得無上正菩提資糧圓滿
何以故。
是諸菩薩求一
切智。
諸餘作意
無容暫起。
中間雜大菩提心。
故無
雜心修菩提行。
不經百劫即能圓滿
有間雜心。
多時
相續
不能成辦。
無間雜心。
少時相續
即能成辦。
剎那
剎那
增進故。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無間雜心。
以何
為性
何等作意
間雜心。
云何避之。
舍利子言。
菩薩
方便善巧一切智
無餘作意中間雜。
無間雜心。
以此為性
聲聞乘作意
獨覺作意
皆能間雜
菩提心。
俱名菩薩非理作意
所以者何。
二乘作意
違害無上正等菩提
若起彼心現在前者
不能圓滿
菩提資糧
欣樂涅槃。
厭背生死
菩薩於彼應遠避之。
作是思惟
二乘作意
一切智
般涅槃
我心不應
為彼間雜
是故菩薩應作是念。
貪瞋癡相應之心。
於大菩提雖為障礙
而能隨順菩提資糧
菩薩
非極間雜
如求獨覺聲聞地心
所以者何。
貪瞋癡等。
能令生死諸有相續
助諸菩薩一切智
菩薩
方便善巧起諸煩惱
受後有身
諸有作大饒益
依之修學六種波羅蜜多令得圓滿
乃至修學無量
無邊諸佛功德
令得圓滿
如是煩惱
能助菩薩
令證
無上正等菩提
非諸聲聞獨覺作意
由彼作意
障大
菩提
亦礙資糧令不圓滿
是故菩薩眾。
起彼作意
雜心時。
無上菩提則為更遠。
是故間雜菩薩心。
聲聞獨覺作意
求大菩提
應遠避之。
無令暫起。
作意
諸有身。
菩薩心非極間雜
何以故。
菩薩
求大菩提
為度有情
精進鎧。
久住生死
作大饒益
不應速斷煩惱作意
由此作意現在前時
令諸有身
時相續。
依之引攝六種波羅蜜多。
及餘無量無邊
佛法皆得圓滿
菩薩不應中極生厭惡。
所以
何。
諸有結未永斷故。
我能修行
因斯引發一切智
智。
是故菩薩未坐妙菩提座。
不求滅除
由是菩薩
作意中。
唯除二乘相應作意
諸餘作意不厭捨。
於證得一切智智。
無不皆有助伴之力。
時滿慈子便
舍利子言。
豈不二乘一切智亦有助力
舍利子
言。
聲聞獨覺相應作意
二乘地有勝助力
於諸
薩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及此資糧
極不隨順
謂厭生
死欣般涅槃
捨大菩提有情類。
故諸菩薩不應
獨覺聲聞作意
由彼作意
於諸菩薩所求佛果
有情
俱不隨順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雖有棄捨珍財等事
而於彼事
無取相想。
若不捨相迴向菩提
欲為有情作大饒益
終不能得一切智智。
諸有相法
皆有數量
有數量法
有分限故。
緣彼不能
無分一切智智。
菩薩能捨內外一切種相。
心無
所著。
求證一切智智。
當得如頂無上菩提
卷五百八十一
滿慈子白佛言。
一切法非實有。
菩薩行布施時。
為何所捨。
當證無上正等覺時。
為何所得
佛言。
如布
施時。
一切法都無所捨。
當證無上正等覺時。
於一
切法亦無所得
諸有智者應正了知
是故菩薩行布
施時。
雖有所捨而不生憂
當證無上正等覺時。
雖有
所得而亦無喜。
知所捨得幻化故。
十方世界菩薩行施
卷五百八十二
舍利子白佛言。
云何菩薩最初發心
云何菩薩第二
發心
云何菩薩不退地。
云何菩薩菩提座。
佛告
舍利子
菩薩最初發心
阿羅漢
應受一切世間
天人妙供養故。
菩薩第二發心
獨覺地。
覺一
切我空。
法空
所顯平等真法界故。
菩薩不退地。
超未授記
不定菩薩定當證得大菩提故。
不為煩惱
間雜心故。
菩薩菩提不起
定得一切智智。
菩薩菩提座。
若未證得一切智智。
無處無容
斯座故。
舍利子
過去未來現在菩薩菩提座。
無未得一切智智。
其中間起茲座者。
應知菩薩
菩提座。
即是如來菩提座。
所以者何。
如是菩薩
無上正等菩提
號為如來正等覺。
如實利樂
有情故。
舍利子
及諸大眾
神力故。
即見東方無量沙等
世界
無數菩薩
菩提座。
證大菩提
無數菩薩正信
出家
能捨種種難捨
諸有情。
無數菩薩轉輪王
菩薩道。
無數菩薩為欲化度有情
殷勤勸誨
為諸
有情微妙法。
勤修一切法
無數菩薩勤精
進。
無間訪求波羅蜜相應之法。
無數菩薩修行
難行苦行
無數菩薩降伏無量天魔怨敵
退散
巳。
得無上正菩提
復見十方無量沙等世界
如來正等覺。
為諸菩薩摩訶薩眾。
宣說色蘊。
至受想行識蘊。
無常不可得
乃至寂靜寂靜
相亦不可得
宣說眼處。
乃至耳鼻舌身意處。
無常
不可得
乃至寂靜寂靜相亦不可得
宣說色處。
乃至聲香味觸法處。
無常不可得
乃至寂靜
寂靜相亦不可得
宣說眼界
乃至耳鼻舌身意界。
無常不可得
乃至寂靜寂靜不可得
宣說
觸為緣所生諸受。
乃至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
受。
無常不可得
乃至寂靜寂靜相亦不可得
宣說地界
乃至水火風空識界。
無常不可得
寂靜寂靜相亦不可得
宣說因緣
乃至無間
緣。
所緣緣
增上緣。
無常不可得
乃至寂靜不寂
靜相亦不可得
宣說無明
乃至行。
識。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老死
無常不可得
乃至寂靜寂靜相亦
不可得
復見無數如來正等覺。
為欲饒益菩薩
故。
多俱胝劫不般涅槃
未發無上菩提心者。
令其發
心。
發心者。
令永不退
巳不退者
令其圓滿一切智
智。
為欲饒益聲聞故。
經多劫住。
方便成熟
令其證
阿羅漢果
為欲饒益獨覺故。
經多劫住。
方便成
熟。
令其證得獨覺菩提
為欲饒益諸有情故
經多劫
住。
方便成熟
隨其種性
般涅槃
或令脫惡趣苦。
人天樂。
神通力
往餘無量無邊世界
方便善巧
安樂無量有情
舍利子如是歡喜踴躍
甚奇世尊
成就如是
大威神力
令我得見東方無量沙等世界無數菩薩
菩薩種種差別
無數如來正等覺。
種種方便
饒益有情
能令菩薩發心趣求諸佛所成廣大妙法
爾時世尊舍利子
由此能修資糧圓滿
疾能證得
一切智智。
乃至復見十方
悉亦如是
卷五百八十三
舍利子白佛言。
頗有初心後心不。
世尊告曰。
善哉
能問如來如是深義。
亦有初心勝後心義
阿羅漢
獨覺
無漏心。
雖離自身一切煩惱
不能無量
有情
皆令發心捨諸煩惱
菩薩初發菩提心。
雖於
自身煩惱未斷。
而能普化無量有情
皆令發心捨諸
煩惱
展轉饒益無量有情
是為初心勝後心義
菩薩所發大菩提心。
威力殊勝
若善修習
疾證無上
菩提
能授有情無顛倒記。
非諸聲聞獨覺能授他記。
設有能記。
皆從佛聞。
是為初心勝後心義
舍利子白佛言。
云何菩薩心。
勝諸獨覺阿羅漢
無漏之心。
世尊舍利子
汝謂菩薩心。
尚有貪有瞋
有癡。
有慢等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
如是世尊
世尊
復告舍利子言。
汝謂獨覺阿羅漢心。
巳離貪離瞋
離癡。
及離慢等隨煩惱不。
舍利子言。
如是世尊
世尊
復告舍利子言。
汝謂獨覺
阿羅漢
諸漏永盡。
有時
能入慈悲無量
普緣無量
能令諸有情類。
真實得樂。
離苦不。
舍利子言。
不爾世尊
彼諸獨覺
阿羅漢
其心都無方便善巧
云何能入慈悲無量
普緣無量
有情得樂離苦
唯暫假想
作如是觀
菩薩眾。
菩提心。
決定趣求一切智智。
欲利一切有情
未來際常無間斷
是故菩薩慈悲定。
欲令無量
有情
皆得安樂離眾苦。
無重障者。
即此剎那
皆得樂及離眾苦。
得無上正等覺時。
不能令諸
有情類實皆得樂及離眾苦。
佛告舍利子
如是如是
菩薩心。
於諸獨覺阿羅漢無漏之心。
為最為勝。
為尊為高。
為妙為微妙
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
假使
十方一切有情
皆盡諸漏
阿羅漢
六神通。
八解
脫等。
種種功德
一一化作百億魔軍
如是無數魔軍
頗有力能暫時令一不退菩薩轉變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
如是魔軍
不能令一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佛言。
如是
應知菩薩心力
勝諸漏盡阿羅漢心。
舍利
子。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
普能映奪一切獨覺聲聞
心。
不退菩薩慈悲俱心。
能使有情得樂離苦
聲聞
慈悲俱心。
但有假想無實用。
舍利子
阿羅
漢永盡諸漏
神通解脫種種功德
能以神力擲此
世界置於餘方。
不能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能以
神力大海水。
不能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能以
神力吹碎殑伽沙數世界
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
灰粉
不能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能以神通力
殑伽沙數世界
大劫火聚
猛焰熾然
皆令頓滅。
不能不退菩薩心有轉變
由此緣故
不退菩薩心。
於諸聲聞及諸獨覺
為最為勝。
舍利子言。
不退菩薩摩訶薩心所有神力。
一切智
相應心所有神力。
無能及者。
由此因緣
不退
摩訶薩心所有神力。
唯佛能知。
唯佛能說。
於餘神
力。
為最為勝。
佛告舍利子
如是如是
唯有如來應正
等覺。
知彼菩薩不退轉心。
諸有如實宣說
爾時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何因緣故不退菩薩不可轉變。
舍利子言。
如諸菩薩行布施時。
無不皆緣一切智智。
心堅不可傾動
如是得不退轉時。
心不隨緣
而有轉變
是故菩薩欲不退轉
常應依止一切智智。
菩薩行。
樂餘乘。
滿慈子言。
何等菩薩為諸獨覺
聲聞所勝。
舍利子言。
聞說獨覺聲聞勝事
心生欣慕
二乘教。
由起如斯非理作意
便為獨覺聲聞之所
勝伏。
滿慈子言。
何緣說此作意非理耶。
舍利子
此能障礙一切智智。
能令引發一切智漸微漸遠。
故名菩薩非理作意
滿慈子白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
發起二乘相應作意
便為二乘之所勝伏。
當知不入
菩薩數。
何以故。
菩薩唯求無上正等菩提
若起二
相應作意
違本所欲。
不能證得一切智故。
如預流
煩惱現行
便違所求若智若斷。
勤求智斷。
名預
流。
煩惱行有勤求義。
何以故。
夫預流者。
求二遍知
一智遍知
一斷遍知
煩惱現行
二求俱壞故。
預流者
常應精勤求智遍知
滅諸煩惱
如是菩薩若起二乘
相應作意
便違菩薩本所希求
一切智智。
則不名為
真實菩薩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菩薩欲證無上菩提
當起
何等相應作意
舍利子言。
應正發起一切智相應
作意
住此作意
修行布施
即能迴向一切智智。
若不
迴向一切智智所行布施。
不名布施波羅蜜多。
菩薩欲不障礙一切智智。
離分別思惟。
平等
施。
又滿慈子。
菩薩欲證無量一切智智。
應當發起
限量心而行布施。
我當修行無限量施。
乃至未證無
菩提
於諸有情
行財施。
若證無上菩提
於諸
情。
當行法施
爾時佛告阿難陀言。
汝應受持舍利子
所說
菩薩大願鎧。
趣大菩提
勝善巧。
上意
樂。
修行布施波羅蜜多。
捨法捨財。
無染無著(布施波羅蜜
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
夫欲儲淨法。
先滌身器
將越愛流
前鳩行檝。
居其選
也。
特有戒焉。
所以指名區。
更申玄集。
切身口而流
訓。
一言一行
佛事矣。
動靜以妍機。
舉足
足。
道場矣。
誠險道之夷隥。
闇室之凝缸。
度疾之仙
丸。
出苦之神馭。
鑒德者之明鏡
嚴心者之寶鬘。
涉象
季之大師
塵俗善友
雖目之無朕。
搏之不觸。
芬郁布寫
迷迭之盈空。
潔映澄華
醍醐洞色
含靈所以埏埴
法界所以彌綸
善逝法王
抗之以為
明足。
具壽尊者
養之而為淨命。
但簡以行處
或非處
而難遵。
格以正乘。
或他乘而致爽。
十七羣之喧俗。
動王譏。
五百生之掉影。
仍貽佛誡。
矧復嗅蓮馥而為
盜。
分釧響以成婬。
涅槃為求。
專精而尚犯。
菩提
願。
受樂而猶持。
輕嫌與重性同科
意防與身遮共
品。
諦故住故。
行所行。
導以隨喜
融以法性
豈止
繫情殷。
木叉義遠
毒龍卷毒。
怖鴿忘怖。
將被之黎蠢。
棲之常樂
使八寒流煦。
五熱浮涼
薜茘失其炎河。
圍發其闇渚。
行門允備
種智克圓。
五軸單譯。
一如
施分。
息心之士。
豈不諏焉。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八十四(淨戒波羅蜜多分)
若諸菩薩安住聲聞獨覺作意
是名菩薩非所行處
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是為菩薩犯戒
若諸菩薩雖處居家
而受三歸
深信三寶
迴向無上
正等菩提
是諸菩薩
雖復受用五欲樂具。
而於菩薩
所行淨戒波羅蜜多。
常不遠離
亦名真實淨戒
多發五欲相應非理作意
而起一念無上菩提
相應之心。
即能摧滅
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菩薩一切智智而修行
布施
豈不執著一切智智。
起心執著成戒禁取
何名為持菩薩戒
舍利子言。
一切智智。
遠離眾相
方處攝。
一切智智。
非色蘊。
不離色蘊。
非受想行識蘊。
不離受想行識蘊。
乃至非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不離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智智。
遠離眾相
無法可得。
無所得故。
不可執取。
是故菩薩修行布施
受持淨戒
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雖求證得一切智智。
不名
戒禁取攝
迴向聲聞獨覺地。
執取淨戒
是諸菩薩
菩薩戒
應知名為犯戒菩薩
滿慈子言。
違犯菩薩
受戒
為有因緣可還淨不。
舍利子言。
迴向聲聞
覺地巳。
未見聖諦
未證實際
或有因緣
易可還淨。
聖諦
實際巳。
異見深重
難可還淨。
修行淨戒波羅蜜多。
不應受持二乘淨戒
由彼淨戒
不能攝受一切智智。
不能引發一切智智。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云何名為菩薩持戒
舍利子言。
菩薩隨所護戒。
一切迴向無上菩提
諸有作大
饒益
未來無間無斷
應知是為菩薩持戒
若諸
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
修行淨戒
令得圓滿
而心
迴向聲聞獨覺
是諸菩薩
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多受二乘淨戒
而可名為犯淨戒者。
何以故。
知名為行於非處。
言非處者。
二乘地。
非諸菩薩
行處故。
云何名為菩薩行處
舍利子言。
布施
淨戒
忍。
精進
靜慮
般若波羅蜜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
行處
乃至一切智相應作意
應知是為菩薩
處。
若諸菩薩諦故住故。
行此行處。
應知是為菩薩
戒。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若諸菩薩作分限。
我當精勤
經爾所劫。
定當證得一切智智。
如是期心。
有何過失
不能一切智智。
舍利子言。
是諸菩薩厭怖生死
速求菩提
由心速故。
便作分限
作分限。
不能成熟
殊勝善根
若諸菩薩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決定不應
作分限。
修行布施
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若時若時
六處生死菩薩行。
爾時爾時
修布乃至般若
波羅蜜多。
漸善成熟
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菩薩成就廣大妙法
普勝獨覺及諸聲聞
五百八十五卷五百八十六
舍利子告滿慈子言。
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
有少法名為作者。
當知雖住菩薩法中
而名棄捨
菩薩法。
為非作意
名為犯戒
滿慈子復舍利子
言。
若不見少法名為作者。
是諸菩薩受持淨戒波羅
蜜多
無所違犯
何法於此淨戒波羅蜜多為益為損。
舍利子言。
無法於此淨戒波羅蜜多。
為益為損。
若見
少法為益為損。
當知執取菩薩淨戒
不能攝受
若不
見少法名為作者。
是諸菩薩能正攝受
受持淨戒
迴向趣求一切智智。
乃名淨戒
不能迴向一切智智。
雖得名而非淨戒
或求世間二乘果故。
又滿慈子。
若諸菩薩隨所行施
隨所護
隨所修忍。
隨所精進
隨所靜慮
一切智用大為首
常能發隨
迴向一切智相應之心。
是名具戒菩薩
若諸菩
薩隨所修行甚深妙慧
皆為於法遠顛倒
得諸善
巧。
謂蘊善巧
若界善巧
處善巧。
若諦善巧
緣起
善巧
是處處善巧。
如是菩薩於諸蘊等應修善
巧。
巧故
諸有情如應說法
令永斷滅有情
等。
菩薩如是殊勝心。
為利自他
修諸妙慧
一切
用大為首
常能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相應
心。
是名具戒菩薩
菩薩以此六種波羅蜜多。
迴向
一切智智。
是諸菩薩由此淨戒
普勝一切聲聞
覺。
滿慈子言。
尊者何等法名為第八
令我了知義趣
如理受持
舍利子言。
於諸法平等性中。
如實
平等性。
平等性。
由此智故
所作巳息。
我於此中
不見第八
亦復不見平等智。
此中無我我所故。
滿
慈子言。
尊者前說一切第八所有淨戒
於發無上
覺心
菩薩眾。
初發心時一菩薩戒
百分不及一。
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
今復說言於此中不
見有第八及智。
舍利子言。
我先所說
初學者。
不為
巳入平等性者。
欲使有情大乘行出過二乘
欲使
有情如實覺了佛乘大乘淨戒殊勝
故作是說。
當知
令聲獨覺所有淨戒菩薩戒
則為欲令聲
獨覺所有淨戒勝如
彼類欲與如來爭勝劣。
而諸菩薩法不可勝
菩薩真法王子故。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云何菩薩有漏淨戒
能勝聲聞
緣覺無漏淨戒
舍利子言。
聲聞獨覺
唯求自利
迴向
涅槃。
菩薩淨戒
普為度脫無量有情
迴向無上菩提
是故能勝。
所以者何。
菩薩淨戒
能引無量無邊有情
解脫生死諸惡趣。
由此因緣
菩薩淨戒
於諸異生
聲聞獨覺所有淨戒
為最為勝。
為尊為高。
為妙為微
妙。
為上為無上
舍利子白佛言。
若有欲勝菩薩戒者。
當知彼欲勝如
來戒。
所以者何。
如來戒。
無能菩薩戒者。
若修
菩薩淨戒圓滿
即名如來正等覺。
卷五百八十七
又滿慈子。
一有菩薩有方便善巧故。
疾證無上正等
菩提
一有菩薩無方便善巧故。
遲證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寧為菩薩遲證菩提
不墮聲聞獨覺地。
若速
無上正等菩提
應知此中容有二事
火宅中。
寶聚
有人求寶入此宅中。
其人爾時容有二事
者若無方便善巧
死於火宅
二者若有方便善巧
寶而出。
如是菩薩速求無上正等菩提
一者若無方
便善巧
便證實際
二乘地。
如死火宅
二者若有方
便善巧
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如持寶出
是故寧為菩
薩遲證無上菩提
不為速求墮二乘地。
時滿慈子便
舍利子言。
速證實際
豈非菩薩方便善巧
舍利子
言。
速證實際
非為菩薩方便善巧
所以者何。
二乘
地。
非為方便善巧等流
乃是無方便善巧等流果。
退
失所求大菩提故。
夫為菩薩求大菩提
饒益有情
求實際。
故證實際
巧便果。
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修諸功德
若起如是種種思惟
應知彼非方便善巧
何以故。
菩薩不應欲勝菩薩
不應輕慢菩薩
菩薩不應降伏菩薩
菩薩於餘諸
菩薩所。
供養恭敬
應如供養恭敬如來
亦應敬餘有
情。
心無差別
大悲般若力所任持
不怖法空
不證實際
方便善巧
成就圓滿淨戒波羅蜜多。
為所依止
一切法應勤
修習時無間斷
而於其中不應味著。
卷五百八十八
舍利子白佛言。
菩薩眾。
若暫起心
欣讚聲聞
或獨
覺地
應知毀犯淨戒
若暫起心
厭毀聲聞獨覺地。
應知毀犯淨戒
所以者何。
心生愛著。
不能趣求一切
智智。
心生輕蔑
即障所求一切智智。
皆是行於非處。
是故菩薩二乘地。
應遠離。
不應讚毀。
世尊
我謂煩惱於諸菩薩大恩德。
謂能隨順一切
智智。
菩薩能觀煩惱能助一切智智。
菩薩
大恩德。
應知巳證於一切方便善巧
舍利子白佛言。
菩薩迴巳善根
有情類。
經幾劫數
修行大乘
當得出離
佛言。
五百大劫修行大乘
當得
出離
如是菩薩
當知巳住不退轉位
如來正等覺。
不棄一切有情
心平等。
如來正等覺。
於諸菩薩最不棄捨
何以故。
如來
涅槃後。
有諸菩薩精進修行一切法漸次圓滿
與諸
世間作法明照
舍利子言。
誠如聖教
如來般涅槃後。
十方世界菩薩摩訶薩
紹先如來正等覺。
宣說
無量法門
勤精進。
方便善巧
無倒觀察
離諸戲論
方便修行六波羅蜜多。
及餘無量無邊佛法
究竟
一切智智(淨戒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三會安忍波羅蜜多分
惟夫擅等覺之靈根
廣慈奧主
馮闇海而利往。
籠蒼品以遐征
則忍波羅蜜無與競。
是以玄朋踵
萃。
神謨繼闡。
夷道梗。
為沮心怨。
親親於蠢徒。
蕩蕩於情路。
雖毀甚矛箭。
害窮齏粉
必當內蠲我想。
外抵人相
鄰虗有間
投刃曷傷。
機關之無主。
觸舟奚若
我無自我
物復誰物。
譬夫大浸稽空。
而空
無溺懼。
積洿歸澤。
而澤無垢忿。
況巳謝之聲。
毀譽
貫。
既遷之色。
損益同科
大欲饒之以樂。
豈復加之以
苦。
不有來損。
攝受之路無從
不有往慈。
菩提
無主
翻為善友
更領深恩
聞罪劇絲竹之娛。
得捶
捧戴之悅。
太子二目兼喪。
曾靡二心
仙人之七
分支解。
方酬七覺
感通也。
則百集體
百福之相
開。
萬惱嬰身。
萬德之基立。
致用也。
則遠契無生
遠塵於證淨。
遙資大捨
均左塗而右割。
慚愧而為
衣。
則龍兗不侔其麗。
煩惱而成鎧。
犀渠有謝其
堅。
語其大力
拔山無以喻。
談其無畏
賈勇弗之
倫。
即事而為三。
卒階行而成五
莫不具依方便
圓音
詞旨殷勤
理義詳覈
一軸單譯。
比於勤分
弼之美。
不其要歟。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八十九(安忍波羅蜜多分)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菩薩眾所修安忍
聲聞
所修安忍
有何差別
滿慈子言。
聲聞所修安忍
名為
分行所緣
非極圓滿
菩薩所修安忍
名為具分
行相所緣
最極圓滿
是故聲聞安忍
唯為棄捨自身
煩惱
非為有情
非如菩薩安忍無量
不離安忍波羅
蜜多
舍利子復問滿慈子言。
菩薩安忍時。
二人來。
菩薩所。
一善心故。
旃檀塗。
一惡心故。
火燒身。
薩於彼。
應起何心。
滿慈子言。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
菩提
第一人
不應起愛。
第二人
不應起恚。
應於
彼二。
平等心。
俱欲畢竟利益安樂
如是菩薩能行
安忍波羅蜜多。
能住安忍波羅蜜多。
如是有情
來至
我所
欲與鬬諍
當為宣說
所有諸法。
皆如幻化
畢竟
性空
畢竟空中無所諍競
令彼聞巳。
鬬諍心息
由斯
感得大士相所莊嚴身。
見者歡喜
互相饒益
乃至
證得清淨涅槃。
離諸戲論
畢竟安樂
舍利子問滿慈
子言。
菩薩聲聞二種安忍
應知何者廣大微妙清淨
殊勝
滿慈子言。
聲聞乘人。
所有安忍
觀色乃至
識蘊。
無我有情乃至知者見者之所引發
菩薩乘人
所有安忍
觀色乃至識蘊。
都無自性
無生無滅。
無染無淨。
無增無減
本來寂靜之所引發
是故菩薩
安忍殊勝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應修其身。
令如大地
大水
大火
大風
虗空
無所分別
雖以可愛香味擲置
其中
而都不生高欣喜愛。
雖以非愛色香味擲置
其中
而都不生下蹙憂恚
安忍淨信
現在前。
猶如
大地
乃至虗空
平等而轉。
舍利子問滿慈子言。
虗空無為
菩薩眾。
豈無為攝。
滿慈子言。
菩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觀察身心與虗
空等
攝受安忍波羅蜜多。
假使恒時地獄猛火刀杖
及餘苦具。
逼迫其身。
亦能忍受
心平等。
無動無變。
即是安忍波羅蜜多。
如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重苦觸時
便作是念。
我從無始生死以來
雖受身心
猛利眾苦
由此苦。
不能得若預流果。
一來果。
若不還果。
阿羅漢果
獨覺菩提果。
由此苦。
無上正等菩提
我身心所眾苦
為利益諸
有情故。
定證無上正等菩提
歡喜受。
如是菩薩
義故
雖受眾苦
而能發生增上猛利
歡喜忍受
菩薩不捨一切智心。
於諸有情饒益故。
假使
身受百千鉾䂎。
而無一念報害之心於彼常生淨信
安忍
所以者何。
菩薩寧以自身受生無邊大苦
而不愛著聲聞獨覺自利
退失自所行處
行他行處
聲聞作意
獨覺作意
菩薩行他行處
修行
波羅蜜多。
一切智相應作意
菩薩自行處。
菩薩於此六種波羅蜜多。
隨一現行
不能念一
切智智。
不能迴向一切智智。
是為虗費時日
時日
果。
若能憶念迴向一切智智。
名為有時日果(安忍波羅蜜
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四會精進波羅蜜多分
觀夫至運無動。
妙警伊寂。
梵輪退轉之規。
慈航
下濟之影。
進德所以為貴。
勤音所由而作也。
其有
揭情區而遠
覺地高驤
擐甲精堅
同策
駟之遄夙。
則必任善以為
軛引之無窮之路。
委身
作。
隸驅之罔極之期。
五欲宴安
三塗酖毒
從四修之勞悴
萬德光敷
惟夫淺溜穿石。
小滴
盈器。
鑽燧之勤。
斷幹之漸。
積微不巳。
故在著可觀
弱質飲泉
蟹壯容而寄穴。
驊鑣怠巳。
駑駕先之。
矧乎摩訶衍心。
波羅蜜行。
其於勉刻。
豈忘動靜
故能
千界如燬
一句以投之。
萬流方割
一命而派之。
假使補處三祇
終競勇於初發
雖復澹即空於
萬行
乃均熾於昔耽。
不端其所欲行。
翹佇其所
當證。
撫塵劫之修如瞬。
仍如渴日
沙界之赴若鄰。
猶殷夙夜
精進於諸度也。
若銜捶之在群馭焉。
勤之道品也。
鹽梅之資列鼎焉。
法源底由
之而至。
聖人能事於茲而畢。
然後舍利之談。
覺支
則輟賞無地
憶底沙之流
讚頌勃興斯在。
三練之
業允該。
六意之修奚極。
緬惟景躅。
遑寧處。
載詠玄
章。
昭趣。
文乃單卷。
事非重譯
庶將[卯貝]寸陰以尺
璧。
夕死朝聞矣。
西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九十(精進波羅蜜多分)
滿慈子白佛言。
云何方便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世尊
告滿慈子言。
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初發心時。
應作是
念。
我諸所有若身若心。
先應為他作饒益事。
當令
所願滿足
依止精進波羅蜜多。
誓為有情作所
作。
不隨巳心而有所作。
將護他心
他意轉。
為作
利益安樂
如巳事業
無厭倦。
是為安住精進
蜜多
菩薩為疾證得一切智智。
諸有作大饒益
常勤
修學一切法
心無退轉
公元555年
菩薩觀經一年作事業。
生長久想。
知名懈怠
菩薩
觀經一年作事業。
謂如一日
知名精進
菩薩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菩提行。
不應思惟劫數多少
思惟劫數
作分限。
精勤勇猛菩提行。
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知名懈怠菩薩
作是思惟
設經無量無邊大劫
勇猛菩提行。
方證無上正等菩提
我定不應心
退屈
勤求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是為精進菩薩
精進波羅蜜多。
修行精進波羅蜜多令速圓滿
生死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諸有作大饒益
滿慈子白佛言。
世尊
菩薩如是精進
我謂非難
以者何。
佛說諸法。
皆如幻事。
樂受
及助受法
如幻事。
菩薩巳能通達諸法實性。
精進何難。
世尊
滿慈子言。
當知菩薩雖知諸法皆如幻事。
而能發起
身心
安住精進波羅蜜多。
求大菩提
常無萎歇。
由此
菩薩精進極為難。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
希有世尊
善說菩薩精進
當知菩薩能為難事
雖知諸法都無
所有
而求無上正等菩提
為有情類說能永斷無
正法
然諸無智實無所有
亦無實法。
能令無智取之
為我我所
亦無有情
能作是念。
此是真實我及我
所。
如是無智
合故生。
實無生。
緣離故滅。
實無
滅。
菩薩如是知而心無退。
知名精進菩薩
若作是念。
諸法皆空。
我今何為發起精進
知名
懈怠菩薩
菩薩如是念。
一切法畢竟空故。
無上正等菩提
覺諸法空
為有情說
令脫五趣
眾苦
知名精進菩薩
若作是念。
生死無際
豈能令皆得滅度
知名懈怠菩薩
佛告滿慈子
言。
觀世天人等眾。
無有成就希有功德如諸菩
薩。
唯除如來正等覺。
滿慈子言。
若無菩薩
無諸
出現世間
若無諸佛出現世間
則無菩薩聲聞
眾。
要有菩薩菩薩行。
乃有諸佛出現世間
以有諸
出現世間
便有菩薩聲聞眾。
譬如大樹
有根
莖。
便有枝葉
由有枝葉
便有華果。
由有華果。
復生
樹。
佛讚滿慈子言。
善哉善哉
如汝所說(精進波羅蜜多分竟)。
*○大般若經第十五會靜慮波羅蜜多分
夫心之用也。
大矣哉。
動之則舛競聿興。
靜之則眾
變幾息。
大之則充乎法界
細之則入於鄰虗
海嶽
寰區
心之影也。
形骸耳目
心之候也。
生死邅迴
心之
迷也。
菩提昭曠
心之悟也。
三界唯此。
實曰難調。
一處
制之。
無不辦。
所以給孤勝集
開等持之妙門
明夫定品克遷。
心源允晏。
沉掉雙斥。
止觀兩澄。
朋棲
欲界之表。
孤騫有頂之外
境焰滅而逾明
因枝翦而
更肅。
湛乎累盡。
動與德會
故統之則一如
權之則二
相。
敞之則三脫。
依之則四神
行之則五印
檢之則六
念。
聚之則七善
流之則八解
階之則九次
肆之則十
遍。
其餘四念四等之儔。
五根五力之類。
莫不互諸禪
地。
蒨萰乎根本
儲之定㶑。
磊砢邊際
譬泥之在均。
金之在鍛。
所用耳。
豈有限哉。
能力味精通。
神妙
揮忽
日月上掩
川嶽下搖。
身遍十方
聲覃六趣
水火
交質
土易形。
變化之塗。
思議之表。
微妙定。
不受快巳之勝生。
惡趣門。
甘利他之獄苦。
至有
入禪分用。
三昧異名
日旋星光
月愛華德
遊戲奮迅
淨照明。
或百或千。
難階難極
資說力。
具啟嗣編。
勒成兩卷
亦未經再譯。
入禪秘。
其誰捨諸。
唐西
明寺沙門玄則製
卷五百九十一(靜慮波羅蜜多分)
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
先入靜慮
應作是念。
我從無際生死以來
數數曾入如是靜慮
作所應作。
身心寂靜
此復應入。
此為功德所依。
乃至入第二靜
慮。
第三靜慮
四靜慮巳。
復應思惟
四靜慮。
於菩
眾有大恩德。
與諸菩薩眾為所依止
謂諸菩薩
得無上正等覺時。
漸次入此四靜慮。
四靜慮。
五神通
降伏魔軍
無上覺。
菩薩如是靜慮
波羅蜜多。
隨意所樂引發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
一切菩薩
無不皆依第四靜慮。
方便趣入
正性離生。
會真如。
捨異生性
無不皆依第四靜慮。
方便引發金剛喻定。
永盡諸漏
如來智。
如是菩薩
雖能現入此四靜慮。
不味四靜慮樂。
及此等流
勝生妙處
舍利子
菩薩安住四種靜慮
引諸功德
空無
處想。
空無邊處定。
空無邊處定起識無邊處想。
引識無邊處定。
依識無邊處定起無所有處想。
引無
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定起非有想非無想處想。
非想非非想處定。
如是菩薩
雖能現入四無色定。
不味四無色定。
及此得勝妙生處。
爾時舍利子
白佛言。
菩薩何義故。
雖能現入滅受想定而不現
入。
佛言。
菩薩怖墮聲聞獨覺地故。
不現入滅受想
定。
勿著此定寂滅安樂
便欣證入阿羅漢果
獨覺
果。
般涅槃
舍利子便白佛言。
菩薩雖現入如是
定。
於諸定不生味著。
又雖現入如是諸定。
能起勝
用。
不離染。
佛言。
如是如是
菩薩雖復現入四種
慮。
四無色定。
寂靜安樂
歷觀其中所起種種微妙
殊勝功德
不味著。
還入欲界
方便善巧欲界
身。
精勤修學六種波羅蜜多。
乃至諸佛無上正等
提。
亦勸有情修諸善法
如是等事
甚為希有
如來正等覺。
許諸菩薩捨勝定地寂靜安樂
還受
下劣欲界之身。
不許生長壽天。
失本所願
舍利子
菩薩勝地身。
還生欲界
起勝作意
觀色
蘊常無常性都不可得
及觀受想行識蘊。
常性
不可得
不棄一切智智。
滿慈子問舍利子言。
何緣如來許諸菩薩四靜慮。
四無色定。
不許久住其中
心生染著。
舍利子言。
若生
欲界
速能圓滿一切智智。
生色無色
無斯用故
佛告滿慈子言。
菩薩不作是念。
由此定。
生色無色
亦不思惟
我由靜慮無色定。
超色無色
但欲引發
自在神通
諸有作大饒益
亦欲調伏粗重身心
令有堪能修諸功德
是諸菩薩欲界身。
於諸勝定
亦無退失。
不超三界
亦不染著。
饒益有情
親近諸佛。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滿慈子白佛言。
如來正等覺。
一切智智超三界
何義故。
不許菩薩眾於三界究竟出離
佛告滿
慈子言。
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
安住靜慮波羅蜜
多。
如來若許超過三界
彼便退失菩薩誓願
安住
聞或獨覺地。
如是義。
不許菩薩眾於三界究竟
出離
勿捨本所誓願
菩薩菩提座。
眾行圓滿
究竟三界法。
由斯證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
薩隨所生六種波羅蜜多。
及餘無邊菩提分法
觀察內空外空
乃至真如等。
甚深理趣
一一皆發
無染著心。
迴向趣求一切智智。
菩薩三界法。
捨漸遠。
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卷五百九十二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攝受般若波羅蜜多。
於諸
靜慮
靜慮支。
不生味著。
亦不退轉
菩薩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超過欲界諸雜染法
還復
棄捨欲界身。
精進修行六種波羅蜜多。
及餘無邊
菩提分法
攝受精進波羅蜜多。
菩薩修學成就大慈大悲
於諸有情
欲作饒益
安住
靜慮波羅蜜多。
遇諸違緣。
心無雜穢
攝受安忍波羅
蜜多
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於諸聲聞獨覺地。
不生取著。
攝受淨戒波羅蜜多。
於諸有情
大悲念。
誓不棄捨
欲令解脫生死苦故。
作是念言。
我當決定大法施。
攝受有情
常為有情
宣說永斷一切煩惱真淨法要
如是菩薩安住靜慮
波羅蜜多。
攝受布施波羅蜜多。
諸法無我
亦無我所
眾苦生時
唯有苦生。
無能生者。
眾苦滅時。
唯有苦滅。
無能滅者。
世尊告滿慈子言。
菩薩心無散亂
相續安住一切
智智相應作意
應知名為靜慮波羅蜜多。
若住聲聞
地或獨覺相應作意
應知名為心常散亂
何以故。
修學二乘相應作意
障礙無上正等菩提
令菩提心
散亂故。
菩薩諸有所作。
無不定心
吠瑠璃所在處。
於自
寶色
終不棄捨
滿慈子白佛言。
齊何應知菩薩心定
佛言。
菩薩見彼
有情
便作是念。
我當精勤菩薩行。
得無正等
覺時。
決定當令有情入無餘依涅槃界。
或證菩提
方便勸導
修行一切法
安住此巳。
即持如是所集
善根
迴向趣求一切智智。
齊此應知菩薩心定
若於
一切處心得定巳。
應知名為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以故
不遠一切智智勝作意故。
二乘靜慮
遠離
一切智相應作意
故於菩薩靜慮為劣。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
聲聞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
成聲
聞果。
即諸菩薩住此靜慮
證得法性
離諸執著
得成
如來正等覺。
云何可說聲聞靜慮
決定遠離一切
智智相應作意
佛告滿慈子言。
聲聞人。
雖能現入
四種靜慮四無色定。
證得法性
聲聞果。
而無如來
無畏等殊功德
諸相好。
不名如來
由斯遠離
一切智相應作意
由無佛德。
名聲聞。
滿慈子便
白佛言。
何等名為菩薩勝定。
如是勝定。
有何名。
告言
菩薩勝定。
名不思議
威力難思
速能證得一
切智智故
如是勝定。
名利一切有情
現在前。
引發無邊方便善巧
教誡教授無量有情
證真法性
斷諸煩惱
入無餘依般涅槃界。
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滿慈子白佛言。
我謂聲聞所得諸定。
菩薩定。
所以
者何。
聲聞具得九次第定。
菩薩於中唯得前八。
不得
滅受想定。
世尊告言
菩薩亦得滅受想定。
於此
巳得自在
但不現入。
所以者何。
如來不許現入此定。
勿由現入退墮聲聞獨覺地。
所以者何。
菩薩若入
滅受想定。
便非時處。
菩薩菩提座。
永害一切
妄相想。
甘露界。
爾時入滅受想定。
時滿慈子白
佛言。
菩薩甚為希有
能作難作
謂雖有力引滿盡智。
而為有情不證漏盡
以於有情所。
長夜思惟利益
樂。
上意樂恒現在前。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
菩薩
靜慮波羅蜜多。
云何方便還從定起。
世尊舍利
子言。
菩薩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
靜慮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
於色無色靜慮
等至。
順逆次第
超越串習
極善純熟
遊戲自在
復入
欲界
非等引心。
所以者何。
勿由定力生色無色長壽
天故。
勿色無色靜慮等至引起彼地續生之心。
為護
彼心。
令不現起。
還入欲界
非等引心。
由起此心還生
欲界
親近供養諸佛世尊
引發無邊菩提分法
生色
無色
無如是能。
二界生。
身心鈍故。
由斯菩薩先習
上定。
令善純熟
後起下心
還生欲界
修集無量菩提
資糧圓滿巳。
超過三界
得無上正菩提(靜慮波羅
蜜多分竟)。
般若綱要卷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