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5c 页
般若纲要卷九
古南沙门 通门 阅正
七空居士 葛䵻 提纲

*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闻夫即相无睹。挺真如之壮观。即虑无知。成种智之
默识。但二尘且落时。逐见以轻浓。五瞖将披复。因疑
而聚散。是以骤明空道。给孤总旋憩之场。历选时徒。
妙吉升对扬之重。忽无觐以瞻仰。俄不聆以餐悟。既
泯修而造修。亦绝学以趣学。状其区别。则菩提万流。
断其混茫。则涅槃一相。一相则不见生死。万流则无
非佛法。不坏假名之繁总。而开实相之沈寥。正明如
来法无。况菩萨法。菩萨法无。况二乘法。二乘法无。况
凡夫法。法尚不有。何有菩提。尚无菩提。云何可趣。尚
无可趣。何有證得。尚无證得。何有證者。是故有之斯
殊。无之斯贯。洞之斯远。沮之斯局。豁尔夷荡而无懈。
炽然翘厉而不精。恼祲与慈渰。分华剑林。将玉毫比
色。皆其所也。何以易诸。观其假言路以便便。仰真宗
而止止。奕奕珠转。冷冷玉振。起予圣旨。莫尚于慈。晞
体法王。不亦宜矣。然则探其义也。发秘藏之玄。局味
其谈也。包密语之殊辙。词婉而旨密。即旧文殊般若
矣。虽双轴成部。而警策备彰。庶七众所归。较然无远。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四(曼殊室利分)

曼殊室利白佛言。我观如来即真如相。若以此等观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6a 页 X24-0156.png
于如来。名真见佛。亦名礼敬亲近如来。实于有情为
利乐故。佛告曼殊室利。汝作是观。为何所见。曼殊室
利白言。世尊。我作是观。都无所见。于诸法相。亦无所
取。时舍利子谓曼殊室利言。仁能如是亲近礼敬。观
于如来。甚为希有。虽常慈悯一切有情。而于有情都
无所得。虽能化导一切有情令趣涅槃。而无所执。虽
为利乐诸有情故擐大甲冑。而于其中不起积集散
坏方便。时曼殊室利白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我为利
乐诸有情故。擐大甲冑。令趣涅槃。实于有情及涅槃
界所化所證。无得无执。所以者何。诸有情界。无增无
减。虽有尔所诸佛世尊。经尔所时。说尔所法。度脱尔
所有情。皆令證入无馀涅槃。而有情界亦无增减。何
以故。以诸有情自性离故。无边际故。不可增减故。舍
利子言。若诸有情无增减者。何缘菩萨求大菩提。欲
为有情常说妙法。曼殊室利言。有情都不可得。何有
菩萨求大菩提。欲为有情常说妙法。何以故。诸法毕
竟不可得故。佛告曼殊室利。若诸有情都不可得。云
何施设诸有情界。曼殊室利白言。世尊。有情界者。但
假施设。曼殊室利。设有问汝。有情界者。为有几何。汝
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如佛法数。彼界亦尔。曼殊室
利。设复问汝。有情界者。其量云何。复云何答。世尊。我
作是答。有情界量。如诸佛境。曼殊室利。设有问言。诸
有情者。为何所属。复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彼界所
属。如佛难思。曼殊室利。设有问言。有情界者。为何所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6b 页 X24-0156.png
住。复云何答。世尊。我作是答。若离染际所应住法。即
有情界所应住法。曼殊室利。汝修般若波罗蜜多。为
何所住。世尊。我修般若。都无所住。曼殊室利。无所住
者。云何能修。世尊。我由无所住故能修。曼殊室利。汝
修般若波罗蜜多。于善于恶。何增何减。世尊。于善于
恶。无增无减。于一切法亦无增减。世尊。般若波罗蜜
多出现世间。不为增减一切法故。修学甚深般若波
罗蜜多。不为弃舍异生等法。不为摄受一切佛法。所
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舍法得法故起。修
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为厌离生死过失。不为欣
乐涅槃功德。所以者何。修此法者。不见生死。况有厌
离。不见涅槃。况有欣乐。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
见诸法有劣有胜。有失有得。可舍可取。修学甚深般
若波罗蜜多。不得诸法可增可减。所以者何。非真法
界有增有减。佛告曼殊室利。诸佛妙法岂亦不胜。世
尊。诸佛妙法不可取故。亦不可言是胜是劣。如来岂
不證诸法空。离相空中有何胜劣。

佛告曼殊室利。汝巳亲近供养几佛。世尊。我巳亲近
供养佛数量同幻士心心所法。以一切法皆如幻故。
曼殊室利。汝于佛法岂不趣求。世尊。我今不见有法
非佛法者。何所趣求。曼殊室利。汝于佛法巳成就耶。
世尊。我今都不见法可名佛法。何所成就。曼殊室利。
汝岂不得无著性耶。世尊。我今即无著性。岂无著性
复得无著。曼殊室利。汝不当坐菩提座耶。世尊。诸佛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6c 页 X24-0156.png
于菩提尚无坐义。况我能坐。何以故。以一切法皆用
实际为定量故。于实际中。座及坐者。俱不可得。曼殊
室利。言实际者是何增语。世尊。实际当知即是伪身
增语。曼殊室利。云何伪身可名实际。世尊。实际无去
无来。非真非伪。身非身相。俱不可得。伪身亦尔。是故
伪身即是实际。

佛告曼殊室利。汝观何义。欲證无上正等菩提。世尊。
我于无上正等菩提。尚无住心。况当欲證。我于菩提
无求趣意。所以者何。菩提即我。我即菩提。如何求趣。
佛言。汝能巧说甚深义处。汝于先佛。多种善根。久发
大愿。能依无得。修行种种清净梵行。曼殊室利白佛
言。若于诸法有所得者。可依无得修净梵行。我都不
见有法可得。及无所得。如何可言能依无得净修梵
行。

舍利子言。曼殊室利。佛于法界岂不證耶。不也大德。
所以者何。佛即法界。法界即佛。法界不应还證法界。
又舍利子。一切法空说为法界。即此法界说为菩提。
法界菩提俱离性相。又舍利子。若造无间。当知即造
不可思议。亦造实际。何以故。不可思议与五无间。俱
即实际。性无差别。既无有能造实际者。是故无间不
可思议亦不可造。由斯理趣。造无间者非堕地狱。不
思议者非得生天。造无间者亦非长夜沈沦生死。不
思议者亦非究竟能證涅槃。何以故。不可思议与五
无间。皆住实际。性无差别。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7a 页 X24-0157.png

真法界中。若持若犯。平等无别。

佛告曼殊室利。颇有因缘。可说菩萨坐菩提座。不證
无上正等菩提。世尊。亦有因缘可说。谓菩提中。无有
少法可名无上正等菩提。然真菩提性无差别。非坐
可得。不坐便舍。无相菩提不可證故。曼殊室利复白
佛言。无上菩提即五无间。彼五无间即此菩提。所以
者何。菩提无间。俱假施设。非真实有。菩提之性。非可
證得。非可修习。非可现见。彼五无间亦复如是。又一
切法本性毕竟不可现见。于中无觉。无觉者。无见。无
见者。无知。无知者。无分别。无分别者。离相平等。名为
菩提。五无间性亦复如是。由此菩提非可證得。言可
證得修习现见大菩提者。是增上慢语。佛告曼殊室
利。汝今谓我是如来耶。不也世尊。我不谓佛是实如
来。所以者何。夫如来者。以微妙智。證会真如。妙智真
如。二俱离相。真如离相。非谓真如。妙智亦然。非谓妙
智。既无妙智及无真如。是故如来亦非真实。何以故。
真如。妙智。俱假施设。如来亦尔。非二不二。故不谓佛
是实如来。佛告曼殊室利。如来岂不出现世间。不也
世尊。若真法界出现世间。可言如来出现于世。非真
法界出现世间。是故如来亦不出现。曼殊室利。汝谓
殑伽沙数诸佛入涅槃不。世尊。岂不见诸佛如来。同
一不思议境界相。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今佛世尊现
住世不。佛言如是。曼殊室利便白佛言。若佛世尊现
住世者。殑伽沙等诸佛世尊亦应住世。何以故。一切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7b 页 X24-0157.png
如来同不思议一境相故。不思议相无生无灭。如何
诸佛有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未来佛当有出世。一切
如来皆当出世。若过去佛巳入涅槃。一切如来皆巳
灭度。若现在佛现證菩提。一切如来皆应现證。何以
故。不思议中。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无差别故。

曼殊室利复白佛言。佛有情心及一切法。若皆平等
不可思议。今诸圣贤求涅槃者勤行精进岂不唐捐。
所以者何。不思议性。与涅槃性。既无差别。何用更求。
若有说言此异生法。此圣者法。有差别相。令诸有情
执二法异。沈沦生死。不得涅槃。佛告曼殊室利。如来
于有情类最为胜不。世尊。若有真实有情。我愿如来
于彼最胜。然有情类实不可得。曼殊室利。佛成就不
思议法耶。世尊。若有不思议法。实可成就。我愿如来
成就彼法。然无是事。曼殊室利。如来说法。调伏弟子
众不。世尊。诸有情类。皆住无杂真如法界。于此界中。
异生圣者。能说能受。俱不可得。

卷五百七十五

舍利子白佛言。曼殊室利所说法相。不可思议。佛告
曼殊室利。汝之所说。实难思议。曼殊室利即白佛言。
我所说法。不可说可思议。亦不可说不可思议。所以
者何。不可思议可思议性。俱无所有。但有音声。以一
切法自性离故。作是说者。乃名为说不可思议。佛告
曼殊室利。汝今现入不可思议三摩地耶。世尊。我不
现入此三摩地。所以者何。我都不见此三摩地性异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7c 页 X24-0157.png
于我。不见有心能思惟我及此定。故不可思议三摩
地者。心非心性俱不能入。云何可言我入此定。世尊。
我昔初学作意现入此三摩地。非于今时复更作意
现入此定。如射初学。注心发箭。久习成就。不复注心。
如是我先初学定位。要先系念在不思议。然后乃能
现入此定。久习成就。不复系心。任运能住。所以者何。
我于诸定。巳得善巧。任运出入。不复作意。舍利子言。
曼殊室利。岂今此定亦不可得。大德。此定实不可得。
所以者何。谓一切定可思议者有相可得。不思议者
无相可得。此定既曰不可思议。是故定应实不可得。
又舍利子。不思议定。一切有情无不得者。所以者何。
一切心性皆离心性。离心性者。皆即名为不思议定。
故有情类无不得者。佛赞曼殊室利。汝依无得发言
皆说甚深义处。汝岂不以住深般若波罗蜜多。能一
切时说甚深义。曼殊室利即白佛言。若我由住甚深
般若波罗蜜多。能如是说。便住我想。及住有想。若住
我想及住有想。则深般若波罗蜜多亦有所住。若深
般若波罗蜜多有所住者。则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以
我想及以有想为所住处。然深般若波罗蜜多。远离
二想。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微妙寂静。无起无作。无动
无转以为所住。不住有法。不住无法。故此所住不可
思议。不思议界。与如来界我界法界。无二无别。

当知佛智。无法可知。名不知法。所以者何。此智自性
都无所有。无所有法。云何能于真法界转。此智自性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8a 页 X24-0158.png
既无所有。即无所著。若无所著。即体非智。若体非智。
即无境界。若无境界即无所依。若无所依即无所住。
若无所住即无生灭。若无生灭即不可得。若不可得
即无所趣。既无所趣。此智不能作诸功德。亦复不能
作非功德。所以者何。此无思虑不可思议。即是佛智。
无馀智类此可得。故名无等等智。又无馀智对此可
得。故名无对对智。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妙智不可动
耶。世尊。如是妙智。久修成熟。无作无證。无生无尽。无
起无没。安固不动。曼殊室利。谁能信解如是妙智。世
尊。于生死法。不起不堕。于诸圣道。不离不修。彼于此
智能深信解。

大迦叶波白佛言。如来善说闻深般若波罗蜜多。信
解修行诸行状相。

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摩地者。疾證无上正等菩提。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即是不思议界。

曼殊室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等。来至我所。作是问
言。仁与如来尝所谈论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请为说
之。我当告彼。汝等欲闻。勿起听心。勿专系念。当起如
幻如化等心。如是乃能解我所说。如是教诫教授。以
无相印。印定诸法。令求听者离取著心。然后为说相
应之法(第七会竟)

* ○大般若经第八会那伽室利分序

载维清规。外涤乃照晋于襟。灵神理内。康俄发挥于
事业。若不讯诸动寂。将或谬以随迎。是故妙祥资舍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8b 页 X24-0158.png
卫之禀。龙祥扣分卫之节。挫举下而迂足。措屈伸而
矫手。虑不虑以思惟。行无行以发趣。食夫幻食。反类
悬匏。资以无资。翻同冽井。俄而纵观空术。澄襟海定。
孕生灵为水性。罄功德为珍府。晏六动而不摇。走三
乘以终驻。无宰不宰。黜心王而利见。无亲不亲。恢善
友而遥集。是令近事取钵。骇循臂之不存。应供投襟。
兀抚心其巳灭。譬蜃楼切景。知积气以忘跻。鸾镜含
姿。悟惟空而辍揽。故能自近而鉴远。由真以立俗。识
危生之露集。知幻质之泡浮。电倏青紫之辉。云空轩
盖之影。文约理赡。昔秘今传。虽一轴。且单译而三复。
固多重味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六(那伽室利分)

妙吉祥欲入室罗筏城乞食。龙吉祥言。尊者。今于食
想犹未破耶。妙吉祥曰。吾于食想。都不见有。知何所
破。所以者何。一切法本性空寂。犹若虚空。无断无坏。
我何能破。龙吉祥言。颇有能證菩提者不。妙吉祥曰。
若无名姓施设。以无表心。无见心等。能證无上正等
菩提。龙吉祥言。以何等心当得菩提。妙吉祥曰。我无
所趣。亦非能趣。所以者何。诸法无动。不可破坏。不可
摄受。毕竟空寂。我以如是非趣心等。当得菩提。龙吉
祥言。菩提何谓。妙吉祥曰。言菩提者。遍诸时处一切
法中。譬如虚空。都无障碍。于时处法无所不在。如是
菩提。最为无上。仁今欲證何等菩提。龙吉祥言。欲證
无上。妙吉祥曰。无上菩提。非可證法。汝欲證者。便行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8c 页 X24-0158.png
戏论。何以故。无上菩提。离相寂灭。仁今欲取。成戏论
故。诸佛世尊。说一切法不可分别。皆如幻事。汝今欲
證无上菩提。岂不便成分别幻法。然一切法皆不可
取。亦不可舍。无成无坏。非法于法能有造作及有灭
坏。无法于法能有和合及有别离。宁可于彼起分别
心。龙吉祥言。我今由此定得菩提。由尊为我说深法
故。妙吉祥曰。我于今者。曾未为汝有所宣说。若显若
密。若深若浅。云何令汝能得菩提。所以者何。诸法自
性。皆不可说。以一切法皆如幻事。毕竟性空。尚不可
知。况有宣说。尔时无能胜菩萨。求至其所。赞言。正士
大士。能共宣说甚深法门。时妙吉祥语无能胜言。正
士大士。为说何法。作是念者。便行戏论。若行戏论。流
转生死。彼于一切如响法中。不如实知。起诸乖诤。心
则动摇。多诸迷谬。是故世尊亲于昼夜。教诫教授。汝
等苾刍。勿行戏论。于我所说寂灭法中。常应思惟。审
谛观察。精勤修习。无得法忍。如是能寂大圣法王。说
诸法空。本性寂静。无染无得。无所依住。能如实知。解
脱生死。定当證得菩提涅槃。

诸有情类。本来皆有诸佛妙法。一切巳有无退佛智。
故诸有情。咸可安立于佛妙法。龙吉祥言。诸佛妙法。
谁能信解。妙吉祥曰。诸佛真子。皆能信解。巳善安住
毕竟空法。无所得法。所以者何。是诸菩萨妙菩提座。
巳现在前。能对世间天魔梵释等前。大师子吼。我于
此座结跏趺坐。乃至未得无上菩提。终不中间暂解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9a 页 X24-0159.png
斯坐。何以故。菩萨巳善安住毕竟空法。无所得法。一
切有情不能倾动。令离觉所觉及菩提座处。

妙吉祥言。诸菩萨众无得法忍。岂无差别。龙吉祥曰。
若菩萨众于少分法有执著者。是则名为行有所得。
菩萨不行有所得故。无得法忍非有差别。妙吉祥言。
若尔。菩萨云何修学趣菩提行。龙吉祥曰。若菩萨众
于诸法中无所取著。是为修学趣菩提行。若菩萨众
虽有所行而无行想。是为修学趣菩提行。妙吉祥言。
如是如是。如人梦中。虽谓游止种种方所。而无去来
行住坐卧。亦无真实游止处所。菩萨亦尔。虽住寤时。
有所修行。而无行想。观所行行。本性皆空。于诸法中
无所取著。能如是行。无所执取。离诸戏论。是天人等
真净福田。堪受世间恭敬供养。尔时龙吉祥欢喜踊
跃而作是言。我今欲往宝罗筏城乞食。妙吉祥曰。随
汝意往。然于行时。勿得举足。勿得下足。勿屈勿伸。勿
起于心。勿兴戏论。勿生路想。勿生城邑聚落大小男
女之想。勿生街巷园林舍宅户牖等想。远离诸所有
想。是为菩萨所趣菩提。龙吉祥既承教诫威力。入海
喻定。此定威力广深。神明难思。三业安静。具功德宝。
摄养含识。时有菩萨。名曰善思。为欲令彼速出定故。
设大加行。触动其身。虽令三千大千世界诸山大地
六反变动。而龙吉祥身心宴寂。安固不动。如妙高山。
后从定起。善思问言。仁在定中。觉地动不。龙吉祥曰。
善思当知。若诸身心有动转者。见大地等亦有倾摇。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9b 页 X24-0159.png
诸佛菩萨。及大独觉。大阿罗汉。身心安静。远离动摇。
于诸法中。不见不觉有动有转有倾有摇。时妙吉祥
见闻此巳。欢喜赞叹。善哉善哉。今者随意入城乞食。
龙吉祥曰。我今巳證海喻胜定无上法食。于诸段食。
不复希求。我今惟求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
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萨胜行。
疾證无上正等菩提。转妙法轮。拔有情类生死大苦。
令住究竟清净涅槃。弃舍诸行。不欲资养杂秽身心。
今我由尊真净善友哀悯我力。證获胜定。我今顶礼。
妙吉祥言。善哉仁者。能得如是海喻胜定。了达诸法。
汝今应求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
大喜大舍。并十八佛不共法等。无量无边。无上法食。
用自资益。解脱法身。一切如来应正等觉。皆由此食。
所以者何。如是法食。无漏无系。能永解脱执著世间
不出离法。一切菩萨摩诃萨众。皆希此食。龙吉祥曰。
我今听尊所赞。如斯无上法食。巳为充足。况得食耶。
我食当来得斯法食。即以无食而为方便。自充足巳。
复持充足一切有情。妙吉祥言。汝能充足虚空界不。
汝能充足响。像。梦。幻。阳焰。光影。诸变化事。寻香城不。
汝颇能以众流充足诸大海不。答曰不能。妙吉祥言。
诸法亦尔。云何汝欲充足一切。汝欲充足一切者。则
欲充足大虚空界。亦欲充足响像梦等。亦欲充足一
切大海。亦欲充足一切法空无相无愿。无造无作。无
生无灭。亦欲充足远离。寂静。离染。涅槃。毕竟解脱。亦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59c 页 X24-0159.png
欲充足无色无见。无对一相。与虚空等。不可执取。真
如法界。龙吉祥言。如尊所说。食及食者无不皆空。则
诸有情应不资食。妙吉祥曰。法及有情。皆如幻化。是
故一切无资食者。若不能了达诸法皆如幻化。则于
诸趣。生死轮回。虚妄执为有所资持。然彼资持。都不
可得。龙吉祥言。我今欲住断除饥渴。妙吉祥曰。饥渴
尚无。何有能断。诸法本来自性充足。都无饥渴。何所
除断。龙吉祥言。尊者说诸法要。如是如是。法界出现。
妙吉祥曰。非真法界。有出有没。有屈有伸。真法界者。
离相寂然。无出无没。不可分别。不可戏论。诸法亦尔。
自相本空。性亦非有。相不可得。若诸法相有可得者。
巳般涅槃。佛应可得。故一切法本来寂灭。是故诸佛
虽巳般涅槃。而无一法般涅槃者。诸有欲令般涅槃
位有法灭者。即为欲令太虚空界彼位亦灭。所以者
何。一切法性。本来寂灭。自性寂静。最极寂静。不可更
灭。诸愚夫类不如实知。般涅槃时。方起灭想。谓我我
所。今时乃灭。彼由执著我及有情。及由执有无自性
法。般涅槃时一切永灭。我说彼类。皆不能解脱生老
病死愁叹苦忧恼。

尔时善现来至其所。言二大士何所谈论。妙吉祥言。
诸法如响。皆非真实。其响岂能有所谈论。善现闻是
语巳。入无所得三摩地门。时舍利子来至其处。问妙
吉祥。大士。颇知善现今者入何等定。妙吉祥言。大德
善现。不违少法。由此常入不违法定。无所住定。无依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0a 页 X24-0160.png
法定。无执藏定。害执藏定。非住此中有言有说。有来
有往。有住有卧。何以故。信解诸法自性皆空。不可得
故。善现尔时便从定起。妙吉祥曰。食时将至。宜速入
城。善现对曰。我今不复入城乞食。我巳远离一切城
邑村落等想。亦巳远离诸色声香味触法想。妙吉祥
曰。若远离者。云何现有游履往来。善现诘言。如来变
化。云何现有色受想行识等诸法。云何现有游履往
来屈伸顾视。妙吉祥曰。且止斯事。奉请大德设希有
食。令获善利。舍利子言。今者欲为我辈设何等食。妙
吉祥曰。我今所设食者。不可分段。不可吞咽。非香味
触。非三界摄。亦非不系。如是妙食。是如来食。非馀食
也。舍利子。言我等闻希有食名。悉巳饱满。况当得食。
妙吉祥曰。我此食者。肉。天。慧眼。皆不能见。尔时善现。
及舍利子。闻如是语。俱入灭定。善思菩萨问妙吉祥
言。今二上人。食何等食。入何等定。妙吉祥言。此二尊
者。食无漏食。入无所依。无杂染定。诸食此食。住此定
者。毕竟不复食三界食。

善现乞食近事女因缘(第八会竟)

* ○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序

窃寻浩汗其源者。必总灵怪之储。纷糺其峰者。自动
郁冥之观。况冲照倬存。逸韵遐举。规真附体。纽玄立
极。根大衍于初会。革小成于后心。蓄灵蕴福。信哉宜
矣。故其承闲。语要三问。桀其标节。理情两涂。如肃其
致。穷非想以布想弘不济之大勋。摄众度以檀度。励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0b 页 X24-0160.png
无行之广德。愿侔皦日。格虚空而未量。信异随风。泛
声香而不住。忘法身于相好。岂见如来。分刹土于微
尘。谁为世界。河沙数非多之多福。山王比非大之大
身。法性绝言。谓有说而便谤。菩提离取。知无授而乃
成。皆所以拂霭疑津。剪萌心径。尚触类而不极。吝缘
情而必尽。然金刚之锐。赏二物之可销。对除之猛。虽
一念其无挂。词必举凡。故率言每约。理好钩𧷤。故属
意多迷。前圣由之著论。后贤所以殷学。非直有缘震
旦。实亦见重昌期。广略二本。前后五译。无新无故。逾
鍊逾明。然经卷所在。则为有佛。故受持之迹。其验若
神。传之物听。具如别录。尔其刷荡二边。彰明九观。云
飘丝𩯭。愁含变灭之影。电转珠目。荣迁倏忽之光。星
夜编而晓落。则邪见难保。露阴泫而阳晞。则色蕴方
促。以有为之若此。加无相之如彼。宁不荷付嘱之遥
恩。躬受行之美證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七(能断金刚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较流通本为详)(阅至此诵全经一过)

* ○大般若经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序

般若理趣分者。盖乃覈诸会之旨归。绾积篇之宗绪。
眇词筌而动眷。烛意象以兴言。是以瞬德宝之所丛。
则金刚之慧为极。晞观照之攸炫。则圆镜之智居尊。
所以上集天宫。因自在而为心表。傍开宝殿。寄摩尼
而作说标。明般若之胜规。乃庶行之渊府。故能长驱
大地。抗策上乘。既得一以仪真。且吹万以甄俗。行位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0c 页 X24-0160.png
兼积。耸德山而秀峙。句义毕圆。吞教海而澄廓。尔其
摄真净器。入广大轮。性印磊以成文。智冠嶷以腾质。
然后即灌顶位。披总持门。以寂灭心。住平等性。涤除
戏论。说无所说。绝弃妄想。思不可思。足使愉忿共情。
亲怨等观。名字斯假。同法界之甚深。障漏未销。均菩
提之远离。信乎心凝旨夐。义皎词明。言理则理邃环
中。谈趣则趣冲垓表。虽一轴单译。而具该诸分。若不
留连此旨。咀咏斯文。何能指晤迷津。搜奇密藏矣。


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八(般若理趣分)

世尊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
法门。此门即是菩萨句义。云何名为菩萨句义。一切
法空寂清净句义。是菩萨句义。所以者何。以一切法
自性空故自性远离。由远离故自性寂静。由寂静故
自性清净。由清净故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清净。
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知即是菩萨句义。诸菩萨众
皆应修学。

复依遍照如来之相。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
寂静法性甚深理趣现等觉门。依调伏一切恶法释
迦牟尼如来之相。宣说摄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
趣普胜法门。复以性净如来之相。宣说一切法平等
性观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净法门。依一切三界
胜主如来之相。宣说一切如来和合灌顶甚深理趣
智藏法门。依一切无戏论法如来之相。宣说甚深理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1a 页 X24-0161.png
趣轮字法门。依一切如来轮摄如来之相。宣说入广
大轮甚深理趣平等性门。依一切广受供养真净器
田如来之相。宣说一切供养甚深理趣无上法门。依
一切能善调伏如来之相。宣说摄受智蜜调伏有情
甚深理趣智藏法门。依一切能善建立性平等法如
来之相。宣说一切法性甚深理趣最胜法门。依一切
住持藏法如来之相。宣说一切有情住持遍满甚深
理趣胜藏法门。依究竟无边际法如来之相。宣说究
竟住持法义平等金刚法门。复依遍照如来之相。宣
说得诸如来秘密法性。及一切法无戏论性。大乐金
刚不空神咒金刚法门。初中后位最胜第一甚深理
趣无上法门。

* ○大般若经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序

盖万德相照。统之者三身。万行相资。都之者六度。若
中虚之六翮。伺尘之六情矣。故每因别会。各彰其分
焉。至如利物之基。舍著之渐。详其要也。无出施乎。但
施有沦升。良资诱折。所以室罗复集。檀那肇唱。欲令
三坚失守。十度成津。即当蹑四誓之修期。排七空之
秘键。铄二乘之直上。摧三轮以遐骛。糺以唯识。何国
城之可依。斥以假名。岂头目之为我。推之以随喜。则
不植而自滋矣。终之以回向。则不劝而自覃矣。控之
以菩提。则不迁而自致矣。权之以方便。则不念而自
融矣。故不患物之少也。患夫用心之不弘。不患施之
难也。患夫忘取之不易。其有严心以为净。是未臻其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1b 页 X24-0161.png
严矣。趣寂以为真。是未会其寂矣。又况名誉福乐之
求。王贼水火之虑。其于致极。不亦弥远。然则大觉之
士。弘愿所归。其财施也。毕生品以充足。其法施也。罄
含识而出离。然后忘其所以为之。失其所以利之。洎
乎无感矣。巍乎有成矣。惟斯文之允被。欣此念之方
恢。虽卢志之不拔。卜商之难假。亦冀慈音渐染。鄙吝
推移。自此而还。孰能毋变。其文句赡溢。诲喻殷明。凡
勒成五卷。非重译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七十九(布施波罗蜜多分)

世尊敕舍利子宣说布施波罗蜜多。

不以回向二乘地心而行布施。应怖声闻独觉地故。
声闻行施。回向涅槃阿罗汉果。菩萨行施。回向菩提
一切智智。

若菩萨欲證无上正等菩提。一切行中。应先行施。作
如是念。我今所造此惠施业。施十方界一切有情。令
永解脱恶趣生死。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速发心。巳
发心者。令永不退。巳不退者。令速圆满一切智智。如
是菩萨思惟外境。不离内心。摄诸善根。令其渐次皆
得增长。是诸菩萨若时若时。摄受善根。护令不退。此
诸菩萨尔时尔时。展转邻近一切智智。是诸菩萨若
时若时。渐得邻近一切智智。此诸菩萨尔时尔时。善
根圆满。趣向无上正等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菩萨修行布施。生如是心。我施善根。勿招馀果。唯證
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回向。乃名布施波罗蜜多。普令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1c 页 X24-0161.png
一切波罗蜜多皆得圆满。

菩萨随喜之心。超诸世间所行施福。十方有情所行
施福虽无量无边。而为菩萨随喜心。所引善根之所
映夺。

菩萨修行布施。应起是心。我今惠舍如是财物。诸所
引发殊胜善根。普施十方诸有情类。在地狱者。速出
地狱。住傍生者。速脱傍生。居鬼界者。速离鬼界。人天
趣中有忧苦者。愿彼一切诸苦永息。厌生死者。速出
三界。是诸菩萨若时若时。舍诸善根施有情类。此诸
菩萨尔时尔时。摄受布施波罗蜜多。乃至展转亲近
一切智智。如是菩萨方便善巧。虽少用功而获多福。

菩萨能舍一切色非色物。能舍一切自他所有殊胜
善根。乃至能舍一切智智。施诸有情令同證得。如是
菩萨大师子吼。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我于一切有色
无色内外诸物亦无所见。虽无所见而皆能舍。由诸
菩萨能舍一切。是故證得无上觉时。于一切法能究
竟舍。由舍究竟。于一切法无不现證。无不遍知。如如
于法。无所不舍。

修行布施波罗蜜多。先应修习方便善巧。

菩萨虽经河沙数大劫恒舍无量无数珍财。普施有
情。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愿与有情同證一切智智。如
是菩萨。多行布施。摄受少福。虽经少时施有情类少
分财物。而能回向无上菩提。愿与有情同證一切智
智。如是菩萨。少行布施。摄受多福。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2a 页 X24-0162.png

卷五百八十

菩萨求一切智。非初心起即能證得。亦非后时坐菩
提座最后心起独能證得。然由初心相续。乃至坐菩
提座最后心起。展转相资。得一切智。初中后心无不
皆能引一切智。證得无上正等菩提。要由诸心展转
相续。伏断障法。方成办故。

满慈子。欲疾證得无上菩提。不应今心有所间杂。时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齐何名为心无间杂。舍利子言。
若诸菩萨非理作意现在前时。能正观察。此能随顺
一切智智。非为违逆。此菩萨能如实知。我今所起非
理作意。于一切智能为助伴。谓我所起非理作意。能
引有身。令于生死。相续久住。饶益有情。我身若无非
理作意。资引令住。即便断灭。尚不能令自行圆满。岂
能饶益他诸有情。齐此名为菩萨心无间杂。又满慈
子。若诸菩萨能观诸法若顺若违。皆能助引一切智
智。不为顺违。心无间杂。能于违境心不生瞋。于顺境
中心不起爱。若违若顺。皆能正知为资助缘。引一切
智。于一切时。一切境中。心无间杂。菩萨求一切智。虽
如是住。无间杂心。精进修行。趣菩提行。能速圆满菩
提资粮。馀菩萨众经无数劫。有间杂心。修菩萨行。乃
得无上正等菩提资粮圆满。何以故。是诸菩萨求一
切智。诸馀作意。无容暂起。于中间杂大菩提心。故无
杂心修菩提行。不经百劫即能圆满。有间杂心。多时
相续。不能成办。无间杂心。少时相续。即能成办。刹那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2b 页 X24-0162.png
刹那。常增进故。满慈子问舍利子言。无间杂心。以何
为性。何等作意。能间杂心。云何避之。舍利子言。菩萨
方便善巧求一切智。无馀作意于中间杂。无间杂心。
以此为性。若声闻乘作意。若独觉乘作意。皆能间杂
大菩提心。俱名菩萨非理作意。所以者何。二乘作意。
违害无上正等菩提。若起彼心现在前者。不能圆满
菩提资粮。欣乐涅槃。厌背生死。菩萨于彼应远避之。
作是思惟。二乘作意。违一切智。顺般涅槃。我心不应
为彼间杂。是故菩萨应作是念。贪瞋痴等相应之心。
于大菩提虽为障碍。而能随顺菩提资粮。于菩萨心
非极间杂。如求独觉声闻地心。所以者何。贪瞋痴等。
能令生死诸有相续。助诸菩萨引一切智。谓菩萨众
方便善巧起诸烦恼。受后有身。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依之修学六种波罗蜜多令得圆满。乃至修学无量
无边诸佛功德。令得圆满。如是烦恼。能助菩萨。令證
无上正等菩提。非诸声闻独觉作意。由彼作意。障大
菩提。亦碍资粮令不圆满。是故菩萨众。起彼作意间
杂心时。无上菩提则为更远。是故间杂诸菩萨心。无
如声闻独觉作意。求大菩提。应远避之。无令暂起。烦
恼作意。顺诸有身。于菩萨心非极间杂。何以故。菩萨
求大菩提。为度有情。被精进铠。久住生死。作大饶益。
不应速断烦恼作意。由此作意现在前时。令诸有身
长时相续。依之引摄六种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
佛法皆得圆满。菩萨众不应于中极生厌恶。所以者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2c 页 X24-0162.png
何。由诸有结未永断故。我能修行。因斯引发一切智
智。是故菩萨未坐妙菩提座。不求灭除。由是菩萨诸
作意中。唯除二乘相应作意。诸馀作意皆不厌舍。以
于證得一切智智。无不皆有助伴之力。时满慈子便
问舍利子言。岂不二乘于一切智亦有助力。舍利子
言。声闻独觉相应作意。于二乘地有胜助力。于诸菩
萨所求无上正等菩提。及此资粮。极不随顺。谓厌生
死欣般涅槃。舍大菩提及有情类。故诸菩萨定不应
起独觉声闻作意。由彼作意。于诸菩萨所求佛果。所
益有情。俱不随顺。

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虽有弃舍珍财等事。而于彼事
无取相想。若不舍相回向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
终不能得一切智智。

诸有相法。皆有数量。有数量法。有分限故。缘彼不能
證无分限一切智智。菩萨能舍内外一切种相。心无
所著。求證一切智智。当得如顶无上菩提。

卷五百八十一

满慈子白佛言。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行布施时。
为何所舍。当證无上正等觉时。为何所得。佛言。如布
施时。于一切法都无所舍。当證无上正等觉时。于一
切法亦无所得。诸有智者应正了知。是故菩萨行布
施时。虽有所舍而不生忧。当證无上正等觉时。虽有
所得而亦无喜。知所舍得如幻化故。

十方世界菩萨行施。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3a 页 X24-0163.png

卷五百八十二

舍利子白佛言。云何菩萨最初发心。云何菩萨第二
发心。云何菩萨住不退地。云何菩萨坐菩提座。佛告
舍利子。若菩萨最初发心。超阿罗汉。应受一切世间
天人妙供养故。若菩萨第二发心。超独觉地。普觉一
切我空。法空。所显平等真法界故。若菩萨住不退地。
超未授记。不定菩萨定当證得大菩提故。不为烦恼
间杂心故。若菩萨坐菩提座不起。定得一切智智。以
诸菩萨坐菩提座。若未證得一切智智。无处无容起
斯座故。又舍利子。过去未来现在菩萨坐菩提座。定
无未得一切智智。于其中间起兹座者。应知菩萨坐
菩提座。即是如来坐菩提座。所以者何。如是菩萨定
證无上正等菩提。号为如来应正等觉。如实利乐诸
有情故。

时舍利子。及诸大众。佛神力故。即见东方无量沙等
世界。无数菩萨。坐菩提座。證大菩提。无数菩萨正信
出家。能舍种种难舍。施诸有情。无数菩萨作转轮王。
行菩萨道。无数菩萨为欲化度有情。殷勤劝诲。为诸
有情说微妙法。令勤修学一切法。无数菩萨虽勤精
进。无间访求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无数菩萨修行种
种难行苦行。无数菩萨降伏无量天魔怨敌。令退散
巳。證得无上正等菩提。复见十方无量沙等世界无
数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众。宣说色蕴。乃
至受想行识蕴。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3b 页 X24-0163.png
相亦不可得。宣说眼处。乃至耳鼻舌身意处。常无常
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亦不可得。宣说色处。
乃至声香味触法处。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
寂静相亦不可得。宣说眼界。乃至耳鼻舌身意界。常
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不可得。宣说眼
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耳鼻舌身意触为缘所生诸
受。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亦不可得。
宣说地界。乃至水火风空识界。常无常相不可得。乃
至寂静不寂静相亦不可得。宣说因缘。乃至等无间
缘。所缘缘。增上缘。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
静相亦不可得。宣说无明。乃至行。识。六处。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常无常相不可得。乃至寂静不寂静相亦
不可得。复见无数如来应正等觉。为欲饶益诸菩萨
故。多俱胝劫不般涅槃。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其发
心。巳发心者。令永不退。巳不退者。令其圆满一切智
智。为欲饶益诸声闻故。经多劫住。方便成熟。令其證
得阿罗汉果。为欲饶益诸独觉故。经多劫住。方便成
熟。令其證得独觉菩提。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经多劫
住。方便成熟。随其种性。得般涅槃。或令脱恶趣苦。得
人天乐。以神通力。往馀无量无边世界。方便善巧利
益安乐无量有情。

时舍利子见如是事欢喜踊跃。甚奇世尊。成就如是
大威神力。令我得见东方无量沙等世界无数菩萨。
行菩萨行种种差别。无数如来应正等觉。种种方便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3c 页 X24-0163.png
饶益有情。能令菩萨发心趣求诸佛所成广大妙法。
尔时世尊告舍利子。由此能修资粮圆满。疾能證得
一切智智。乃至复见十方。悉亦如是。

卷五百八十三

舍利子白佛言。颇有初心胜后心不。世尊告曰。善哉。
能问如来如是深义。亦有初心胜后心义。谓阿罗汉
独觉。诸无漏心。虽离自身一切烦恼。而不能化无量
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
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
烦恼。展转饶益无量有情。是为初心胜后心义。

菩萨所发大菩提心。威力殊胜。若善修习。疾證无上
菩提。能授有情无颠倒记。非诸声闻独觉能授他记。
设有能记。皆从佛闻。是为初心胜后心义。

舍利子复白佛言。云何菩萨心。胜诸独觉及阿罗汉
无漏之心。世尊告舍利子。汝谓菩萨心。尚有贪有瞋
有痴。及有慢等随烦恼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世尊
复告舍利子言。汝谓独觉及阿罗汉心。巳离贪离瞋
离痴。及离慢等随烦恼不。舍利子言。如是世尊。世尊
复告舍利子言。汝谓独觉。及阿罗汉。诸漏永尽。有时
能入慈悲无量。普缘无量。能令诸有情类。真实得乐。
及离苦不。舍利子言。不尔世尊。彼诸独觉。及阿罗汉。
其心都无方便善巧。云何能入慈悲无量。普缘无量。
令有情得乐离苦。唯暂假想。作如是观。诸菩萨众。发
菩提心。决定趣求一切智智。为欲利乐一切有情。穷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4a 页 X24-0164.png
未来际常无间断。是故菩萨入慈悲定。欲令无量无
边有情。皆得安乐及离众苦。无重障者。即此刹那。实
皆得乐及离众苦。况得无上正等觉时。而不能令诸
有情类实皆得乐及离众苦。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
诸菩萨心。于诸独觉及阿罗汉无漏之心。为最为胜。
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又舍利子。假使
十方一切有情。皆尽诸漏。成阿罗汉。具六神通。八解
脱等。种种功德。一一化作百亿魔军。如是无数魔军。
颇有力能暂时令一不退菩萨心转变不。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如是魔军。不能令一不退菩萨心有转变。
佛言。如是。应知菩萨心力。胜诸漏尽阿罗汉心。舍利
子。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普能映夺一切独觉声闻之
心。不退菩萨慈悲俱心。能使有情得乐离苦。声闻独
觉慈悲俱心。但有假想而无实用。又舍利子。有阿罗
汉永尽诸漏。具神通解脱种种功德。能以神力掷此
世界置于馀方。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能以
神力涸大海水。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能以
神力吹碎殑伽沙数世界。其中一切妙高山王皆如
灰粉。而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能以神通力。能
吹殑伽沙数世界。大劫火聚。猛焰炽然。皆令顿灭。而
不能令不退菩萨心有转变。由此缘故。不退菩萨心。
于诸声闻及诸独觉。为最为胜。

舍利子言。不退菩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除一切智
智相应之心所有神力。无能及者。由此因缘。不退菩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4b 页 X24-0164.png
萨摩诃萨心所有神力。唯佛能知。唯佛能说。于馀神
力。为最为胜。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唯有如来应正
等觉。知彼菩萨不退转心。为诸有情如实宣说。尔时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因缘故不退菩萨不可转变。
舍利子言。如诸菩萨行布施时。无不皆缘一切智智。
其心坚固不可倾动。如是證得不退转时。心不随缘
而有转变。是故菩萨欲不退转。常应依止一切智智。
修菩萨行。勿乐馀乘。满慈子言。何等菩萨为诸独觉
声闻所胜。舍利子言。闻说独觉声闻胜事。心生欣慕。
赞二乘教。由起如斯非理作意。便为独觉声闻之所
胜伏。满慈子言。何缘说此作意名非理耶。舍利子言
此能障碍一切智智。能令引发一切智心渐微渐远。
故名菩萨非理作意。满慈子白舍利子言。若诸菩萨
发起二乘相应作意。便为二乘之所胜伏。当知不入
诸菩萨数。何以故。菩萨唯求无上正等菩提。若起二
乘相应作意。违本所欲。不能證得一切智故。如预流
者烦恼现行。便违所求若智若断。勤求智断。故名预
流。非烦恼行有勤求义。何以故。夫预流者。求二遍知。
一智遍知。一断遍知。烦恼现行。二求俱坏故。预流者
常应精勤求智遍知。灭诸烦恼。如是菩萨若起二乘
相应作意。便违菩萨本所希求。一切智智。则不名为
真实菩萨。

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菩萨欲證无上菩提。当起
何等相应作意。舍利子言。应正发起一切智智相应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4c 页 X24-0164.png
作意。住此作意。修行布施。即能回向一切智智。若不
能回向一切智智所行布施。不名布施波罗蜜多。是
故菩萨欲不障碍一切智智。应离分别思惟。应平等
施。又满慈子。菩萨欲證无量一切智智。应当发起无
限量心而行布施。我当修行无限量施。乃至未證无
上菩提。于诸有情。且行财施。若證无上菩提。于诸有
情。当行法施。尔时佛告阿难陀言。汝应受持舍利子
等所说。菩萨被大愿铠。趣大菩提。具胜善巧。增上意
乐。修行布施波罗蜜多。舍法舍财。无染无著(布施波罗蜜多
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二会净戒波罗蜜多分序

夫欲储净法。先涤身器。将越爱流。前鸠行楫。居其选
也。特有戒焉。所以复指名区。更申玄集。切身口而流
训。则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动静以妍机。则举足下
足。斯道场矣。诚险道之夷隥。闇室之凝缸。度疾之仙
丸。出苦之神驭。鉴德者之明镜。严心者之宝鬘。涉象
季之大师。处尘俗之善友。虽目之无朕。搏之不触。而
芬郁布写。类迷迭之盈空。洁映澄华。比醍醐之洞色。
含灵所以埏埴。法界所以弥纶。善逝法王。抗之以为
明足。具寿尊者。养之而为净命。但简以行处。或非处
而难遵。格以正乘。或他乘而致爽。十七群之喧俗。尚
动王讥。五百生之掉影。仍贻佛诫。矧复嗅莲馥而为
盗。分钏响以成淫。涅槃为求。保专精而尚犯。菩提入
愿。欲受乐而犹持。轻嫌与重性同科。意防与身遮共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5a 页 X24-0165.png
品。谛故住故。能行所行。导以随喜。融以法性。岂止草
系情殷。木叉义远。毒龙卷毒。怖鸽忘怖。将被之黎蠢。
栖之常乐。使八寒流煦。五热浮凉。薜荔失其炎河。轮
围发其闇渚。行门允备。种智克圆。其五轴单译。一如
施分。凡息心之士。岂不诹焉。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八十四(净戒波罗蜜多分)

若诸菩萨安住声闻独觉作意。是名菩萨非所行处。
决定不能摄受净戒波罗蜜多。是为菩萨犯戒。

若诸菩萨虽处居家。而受三归。深信三宝。回向无上
正等菩提。是诸菩萨。虽复受用五欲乐具。而于菩萨
所行净戒波罗蜜多。常不远离。亦名真实持净戒者
虽多发起五欲相应非理作意。而起一念无上菩提
相应之心。即能摧灭。

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若菩萨求一切智智而修行
布施。岂不执著一切智智。若起心执著成戒禁取。云
何名为持菩萨戒。舍利子言。一切智智。远离众相。非
方处摄。一切智智。非色蕴。不离色蕴。非受想行识蕴。
不离受想行识蕴。乃至非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离
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智智。远离众相。无法可得。
无所得故。不可执取。是故菩萨修行布施。受持净戒。
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虽求證得一切智智。而不名为
戒禁取摄。若回向声闻独觉地。执取净戒。是诸菩萨
失菩萨戒。应知名为犯戒菩萨。满慈子言。违犯菩萨
所受戒。为有因缘可还净不。舍利子言。回向声闻独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5b 页 X24-0165.png
觉地巳。未见圣谛。未證实际。或有因缘。易可还净。若
见圣谛。證实际巳。异见深重。难可还净。

修行净戒波罗蜜多。不应受持二乘净戒。由彼净戒。
不能摄受一切智智。不能引发一切智智。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名为菩萨持戒。舍利子言。
菩萨随所护戒。一切回向无上菩提。与诸有情作大
饶益。穷未来际无间无断。应知是为菩萨持戒。若诸
菩萨虽经殑伽沙数大劫。修行净戒。令得圆满。而心
回向声闻独觉。是诸菩萨。不能摄受净戒波罗蜜多。
虽多受持二乘净戒。而可名为犯净戒者。何以故。应
知名为行于非处。言非处者。即二乘地。非诸菩萨所
行处故。云何名为菩萨行处。舍利子言。布施。净戒。安
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应知是为菩
萨行处。乃至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应知是为菩萨行
处。若诸菩萨谛故住故。行此行处。应知是为菩萨持
戒。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若诸菩萨心作分限。我当精勤。
经尔所劫。定当證得一切智智。如是期心。有何过失。
而不能得一切智智。舍利子言。是诸菩萨厌怖生死。
速求菩提。由心速故。便作分限。由作分限。不能成熟
殊胜善根。若诸菩萨。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决定不应
心作分限。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若时若时。
六处生死修菩萨行。尔时尔时。所修布施乃至般若
波罗蜜多。渐善成熟。堪能證得一切智智。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5c 页 X24-0165.png

菩萨成就广大妙法。普胜独觉及诸声闻。

卷五百八十五 卷五百八十六

舍利子告满慈子言。若菩萨修行净戒波罗蜜多。见
有少法名为作者。当知虽住菩萨法中。而名弃舍诸
菩萨法。是为非理作意。名为犯戒。满慈子复舍利子
言。若不见少法名为作者。是诸菩萨受持净戒波罗
蜜多。无所违犯。何法于此净戒波罗蜜多为益为损。
舍利子言。无法于此净戒波罗蜜多。为益为损。若见
少法为益为损。当知执取菩萨净戒。不能摄受。若不
见少法名为作者。是诸菩萨能正摄受。若受持净戒。
回向趣求一切智智。乃名净戒。不能回向一切智智。
虽得戒名而非净戒。或求世间二乘果故。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随所行施。随所护戒。随所修忍。
随所精进。随所静虑。一切智用大悲为首。常能发随
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心。是名具戒菩萨。若诸菩
萨随所修行甚深妙慧。皆为于法远离颠倒。得诸善
巧。谓蕴善巧。若界善巧。若处善巧。若谛善巧。若缘起
善巧。若是处非处善巧。如是菩萨于诸蕴等应修善
巧。由善巧故。为诸有情如应说法。令永断灭有情想
等。菩萨如是起殊胜心。为利自他。修诸妙慧。一切皆
用大悲为首。常能发起随顺回向一切智智相应之
心。是名具戒菩萨。菩萨以此六种波罗蜜多。回向趣
求一切智智。是诸菩萨由此净戒。普胜一切声闻独
觉。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6a 页 X24-0166.png

满慈子言。尊者说何等法名为第八。令我了知义趣。
如理受持。舍利子言。若于诸法平等性中。以如实智
知平等性。證平等性。由此智故。所作巳息。我于此中
不见第八。亦复不见知平等智。此中无我我所故。满
慈子言。尊者前说一切第八所有净戒。于发无上正
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
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今复说言于此中不
见有第八及智。舍利子言。我先所说。为初学者。不为
巳入平等性者。欲使有情知大乘行出过二乘。欲使
有情如实觉了佛乘大乘净戒殊胜。故作是说。当知
欲令声闻独觉所有净戒胜菩萨戒。则为欲令声闻
独觉所有净戒胜如来戒。彼类欲与如来共争胜劣。
而诸菩萨法不可胜。菩萨是真法王子故。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声闻
缘觉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唯求自利。回向
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菩提。
是故能胜。所以者何。菩萨净戒。能引无量无边有情。
解脱生死及诸恶趣。由此因缘。菩萨净戒。于诸异生
声闻独觉所有净戒。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
妙。为上为无上。

舍利子白佛言。若有欲胜菩萨戒者。当知彼欲胜如
来戒。所以者何。除如来戒。定无能胜菩萨戒者。若修
菩萨净戒圆满。即名如来应正等觉。

卷五百八十七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6b 页 X24-0166.png

又满慈子。一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疾證无上正等
菩提。一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迟證无上正等菩提。
当知宁为菩萨迟證菩提。不堕声闻或独觉地。若速
求无上正等菩提。应知此中容有二事。如火宅中。有
众宝聚。有人求宝入此宅中。其人尔时容有二事。一
者若无方便善巧。死于火宅。二者若有方便善巧。持
宝而出。如是菩萨速求无上正等菩提。一者若无方
便善巧。便證实际。堕二乘地。如死火宅。二者若有方
便善巧。疾證无上正等菩提。如持宝出。是故宁为菩
萨迟證无上菩提。不为速求堕二乘地。时满慈子便
问舍利子言。速證实际。岂非菩萨方便善巧。舍利子
言。速證实际。非为菩萨方便善巧。所以者何。堕二乘
地。非为方便善巧等流。乃是无方便善巧等流果。退
失所求大菩提故。夫为菩萨求大菩提。饶益有情。不
求实际。故證实际。非巧便果。

若诸菩萨方便善巧修诸功德。若起如是种种思惟。
应知彼非方便善巧。何以故。菩萨不应欲胜菩萨。菩
萨不应轻慢菩萨。菩萨不应降伏菩萨。菩萨于馀诸
菩萨所。供养恭敬。应如供养恭敬如来。亦应敬馀有
情。心无差别。

大悲般若力所任持。不怖法空。不證实际。方便善巧
成就圆满净戒波罗蜜多。为所依止。于一切法应勤
修习时无间断。而于其中不应味著。

卷五百八十八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6c 页 X24-0166.png

舍利子白佛言。诸菩萨众。若暂起心。欣赞声闻。或独
觉地。应知毁犯净戒。若暂起心。厌毁声闻或独觉地。
应知毁犯净戒。所以者何。心生爱著。不能趣求一切
智智。心生轻蔑。即障所求一切智智。皆是行于非处。
是故菩萨于二乘地。但应远离。不应赞毁。

世尊。我谓烦恼于诸菩萨有大恩德。谓能随顺一切
智智。若菩萨能观烦恼能助发一切智智。于菩萨众
有大恩德。应知巳證于一切事方便善巧。

舍利子白佛言。菩萨回巳善根。施有情类。经几劫数
修行大乘。当得出离。佛言。五百大劫修行大乘。当得
出离。如是菩萨。当知巳住不退转位。

如来应正等觉。皆不弃舍一切有情。其心平等。

如来应正等觉。于诸菩萨最不弃舍。何以故。如来般
涅槃后。有诸菩萨精进修行一切法渐次圆满。与诸
世间作法明照。舍利子言。诚如圣教。如来般涅槃后。
十方世界有菩萨摩诃萨。绍先如来应正等觉。宣说
无量法门。令勤精进。方便善巧。无倒观察。离诸戏论。
方便修行六波罗蜜多。及馀无量无边佛法。究竟證
得一切智智(净戒波罗蜜多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三会安忍波罗蜜多分序

惟夫擅等觉之灵根。膺广慈之奥主。冯闇海而利往。
笼苍品以遐征。则忍波罗蜜为无与竞。是以玄朋踵
萃。神谟继阐。将夷道梗。为沮心怨。播亲亲于蠢徒。辟
荡荡于情路。虽毁甚矛箭。害穷齑粉。必当内蠲我想。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7a 页 X24-0167.png
外抵人相。目邻虚之有间。投刃曷伤。念机关之无主。
触舟奚若。我无自我。物复谁物。譬夫大浸稽空。而空
无溺惧。积洿归泽。而泽无垢忿。况巳谢之声。毁誉一
贯。既迁之色。损益同科。大欲饶之以乐。岂复加之以
苦。不有来损。则摄受之路无从。不有往慈。则菩提之
行无主。翻为善友。更领深恩。闻罪剧丝竹之娱。得捶
踰捧戴之悦。太子之二目兼丧。曾靡二心。仙人之七
分支解。方酬七觉。其感通也。则百矛集体。百福之相
开。万恼婴身。万德之基立。其致用也。则远契无生。俯
远尘于證净。遥资大舍。均左涂而右割。比惭愧而为
衣。则龙兖不侔其丽。禦烦恼而成铠。则犀渠有谢其
坚。语其大力。则拔山无以喻。谈其无畏。则贾勇弗之
伦。始即事而为三。卒阶行而成五。莫不具依方便。斯
著圆音。词旨殷勤。理义详覈。一轴单译。比于勤分。规
弼之美。不其要欤。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八十九(安忍波罗蜜多分)

舍利子问满慈子言。诸菩萨众所修安忍。与声闻众
所修安忍。有何差别。满慈子言。声闻所修安忍。名为
少分行相所缘。非极圆满。菩萨所修安忍。名为具分
行相所缘。最极圆满。是故声闻安忍。唯为弃舍自身
烦恼。非为有情。非如菩萨安忍无量。不离安忍波罗
蜜多。

舍利子复问满慈子言。菩萨修安忍时。有二人来。至
菩萨所。一善心故。以旃檀涂。一恶心故。以火烧身。菩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7b 页 X24-0167.png
萨于彼。应起何心。满慈子言。是菩萨欲證无上正等
菩提。于第一人。不应起爱。于第二人。不应起恚。应于
彼二。起平等心。俱欲毕竟利益安乐。如是菩萨能行
安忍波罗蜜多。能住安忍波罗蜜多。如是有情。来至
我所。欲与斗诤。当为宣说。所有诸法。皆如幻化。毕竟
性空。毕竟空中无所诤竞。令彼闻巳。斗诤心息。由斯
感得大士夫相所庄严身。见者欢喜。互相饶益。乃至
證得清净涅槃。离诸戏论。毕竟安乐。舍利子问满慈
子言。菩萨声闻二种安忍。应知何者广大微妙清净
殊胜。满慈子言。声闻乘人。所有安忍。唯观色蕴乃至
识蕴。无我有情乃至知者见者之所引发。菩萨乘人。
所有安忍。亦观色蕴乃至识蕴。都无自性。无生无灭。
无染无净。无增无减。本来寂静之所引发。是故菩萨
安忍殊胜。

菩萨欲證无上正等菩提。应修其身。令如大地。大水。
大火。大风。虚空。无所分别。虽以可爱色香味触掷置
其中。而都不生高欣喜爱。虽以非爱色香味触掷置
其中。而都不生下蹙忧恚。安忍净信。常现在前。犹如
大地。乃至虚空。平等而转。

舍利子问满慈子言。虚空无为。诸菩萨众。岂无为摄。
满慈子言。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观察身心与虚
空等。摄受安忍波罗蜜多。假使恒时地狱猛火刀杖。
及馀苦具。逼迫其身。亦能忍受。其心平等。无动无变。
即是安忍波罗蜜多。如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7c 页 X24-0167.png
重苦触时。便作是念。我从无始生死以来。虽受身心
猛利众苦。而由此苦。尚不能得若预流果。若一来果。
若不还果。若阿罗汉果。若独觉菩提果。况由此苦。能
證无上正等菩提。今我身心所受众苦。既为利益诸
有情故。定證无上正等菩提。应欢喜受。如是菩萨观
此义故。虽受众苦。而能发生增上猛利。欢喜忍受。

菩萨恒不舍离一切智心。于诸有情欲饶益故。假使
身受百千矛䂎。而无一念报害之心于彼常生净信
安忍。所以者何。菩萨宁以自身具受生死无边大苦。
而不爱著声闻独觉自利。退失自所行处。行他行处。
起声闻作意。或独觉作意。是菩萨行他行处。修行六
种波罗蜜多。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菩萨行自行处。

若菩萨于此六种波罗蜜多。随一现行。不能忆念一
切智智。不能回向一切智智。是为虚费时日。损时日
果。若能忆念回向一切智智。名为有时日果(安忍波罗蜜多
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四会精进波罗蜜多分序

观夫至运无动。妙警伊寂。梵轮冥退转之规。慈航虚
下济之影。斯进德所以为贵。勤音所由而作也。其有
揭情区而远荷。指觉地以高骧。比擐甲之精坚。同策
驷之遄夙。则必任善以为。轭引之无穷之路。委身而
作。隶驱之罔极之期。微五欲之宴安。乃三涂之酖毒。
从四修之劳悴。实万德之光敷。惟夫浅溜穿石。小滴
盈器。钻燧之勤。断干之渐。皆积微不巳。故在著可观。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8a 页 X24-0168.png
蚓弱质而饮泉。蟹壮容而寄穴。骅镳怠巳。驽驾先之。
矧乎摩诃衍心。波罗蜜行。其于勉刻。岂忘动静。故能
千界如燬。询一句以投之。万流方割。拯一命而派之。
假使驻补处以三祇。终竞勇于初发。虽复澹即空于
万行。乃均炽于昔耽。不端倪其所欲行。不翘伫其所
当證。抚尘劫之修如瞬。仍如渴日。视沙界之赴若邻。
犹殷夙夜。故精进之于诸度也。若衔捶之在群驭焉。
正勤之于道品也。若盐梅之资列鼎焉。正法源底由
之而至。圣人能事于兹而毕。然后闻舍利之谈。觉支
则辍赏无地。忆底沙之流。赞颂则勃兴斯在。三练之
业允该。六意之修奚极。缅惟景躅。岂遑宁处。载咏玄
章。益荷昭趣。文乃单卷。事非重译。庶将[卯/贝]寸阴以尺
璧。甘夕死于朝闻矣。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九十(精进波罗蜜多分)

满慈子白佛言。云何方便安住精进波罗蜜多。世尊
告满慈子言。欲證无上正等菩提。初发心时。应作是
念。我诸所有若身若心。先应为他作饶益事。当令一
切所愿满足。依止精进波罗蜜多。誓为有情作所应
作。不随巳心而有所作。将护他心。随他意转。为作种
种利益安乐。如巳事业。常无厌倦。是为安住精进波
罗蜜多。

菩萨为疾證得一切智智。与诸有情作大饶益。常勤
修学一切法。心无退转。

菩萨观经一年所作事业。生长久想。当知名为懈怠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8b 页 X24-0168.png
菩萨。观经一年所作事业。谓如一日。当知名为精进
菩萨。安住精进波罗蜜多。

菩萨修菩提行。不应思惟劫数多少。若思惟劫数而
作分限。精勤勇猛修菩提行。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当
知名为懈怠菩萨。作是思惟。设经无量无边大劫。精
进勇猛修菩提行。方證无上正等菩提。我定不应心
生退屈。勤求无上正等菩提。当知是为精进菩萨。安
住精进波罗蜜多。修行精进波罗蜜多令速圆满。远
离生死。疾能證得一切智智。与诸有情作大饶益。

满慈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如是精进。我谓非难。所
以者何。佛说诸法。皆如幻事。乐受苦受。及助受法。既
如幻事。菩萨巳能通达诸法实性。精进何难。世尊告
满慈子言。当知菩萨虽知诸法皆如幻事。而能发起
身心。安住精进波罗蜜多。求大菩提。常无萎歇。由此
菩萨精进最极为难。时满慈子便白佛言。希有世尊。
善说菩萨精进。当知菩萨能为难事。虽知诸法都无
所有。而求无上正等菩提。为有情类说能永断无智
正法。然诸无智实无所有。亦无实法。能令无智取之
为我及我所。亦无有情。能作是念。此是真实我及我
所。如是无智。缘合故生。而实无生。缘离故灭。而实无
灭。若菩萨虽如是知而心无退。当知名为精进菩萨。
若作是念。诸法皆空。我今何为发起精进。当知名为
懈怠菩萨。若菩萨作如是念。以一切法毕竟空故。我
求无上正等菩提。觉诸法空。为有情说。令脱五趣生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8c 页 X24-0168.png
死众苦。当知名为精进菩萨。若作是念。生死无际。我
岂能令皆得灭度。当知名为懈怠菩萨。佛告满慈子
言。我观世间天人等众。无有成就希有功德如诸菩
萨。唯除如来应正等觉。满慈子言。若无菩萨。则无诸
佛出现世间。若无诸佛出现世间。则无菩萨及声闻
众。要有菩萨修菩萨行。乃有诸佛出现世间。以有诸
佛出现世间。便有菩萨及声闻众。譬如大树。由有根
茎。便有枝叶。由有枝叶。便有华果。由有华果。复生大
树。佛赞满慈子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精进波罗蜜多分竟)

* ○大般若经第十五会静虑波罗蜜多分序

夫心之用也。其大矣哉。动之则舛竞聿兴。静之则众
变几息。大之则充乎法界。细之则入于邻虚。故海岳
寰区。心之影也。形骸耳目。心之候也。生死邅回。心之
迷也。菩提昭旷。心之悟也。三界唯此。实曰难调。一处
制之。斯无不办。所以仍给孤之胜集。开等持之妙门。
明夫定品克迁。心源允晏。沉掉双斥。止观两澄。朋栖
欲界之表。孤骞有顶之外。境焰灭而逾明。因枝剪而
更肃。湛乎累尽。动与德会。故统之则一如。权之则二
相。敞之则三脱。依之则四神。行之则五印。检之则六
念。聚之则七善。流之则八解。阶之则九次。肆之则十
遍。其馀四念四等之俦。五根五力之类。莫不互诸禅
地。茜萰乎根本。储之定潋。磊砢乎边际。譬泥之在均。
金之在锻。唯所用耳。岂有限哉。故能力味精通。神妙
挥忽。日月上掩。川岳下摇。身遍十方。声覃六趣。水火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9a 页 X24-0169.png
交质。金土易形。殚变化之涂。出思议之表。具微妙定。
不受快巳之胜生。关恶趣门。而甘利他之狱苦。至有
入禅分用。三昧异名。日旋星光。月爱华德。游戏奋迅。
清净照明。或百或千。难阶难极。咸资说力。具启嗣编。
凡勒成两卷。亦未经再译。挂入禅秘。其谁舍诸。

唐西
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九十一(静虑波罗蜜多分)

菩萨欲證无上正等菩提。应先入初静虑。应作是念。
我从无际生死以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
身心寂静。此复应入。此为功德所依。乃至入第二静
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巳。复应思惟。此四静虑。于菩
萨众有大恩德。与诸菩萨众为所依止。谓诸菩萨将
得无上正等觉时。皆渐次入此四静虑。依四静虑。引
发五神通。降伏魔军。成无上觉。此菩萨依如是静虑
波罗蜜多。随意所乐引发般若波罗蜜多。

又舍利子。一切菩萨。无不皆依第四静虑。方便趣入
正性离生。證会真如。舍异生性。无不皆依第四静虑。
方便引发金刚喻定。永尽诸漏。證如来智。如是菩萨。
虽能现入此四静虑。而不味著四静虑乐。及此等流
胜生妙处。

又舍利子。菩萨安住四种静虑。引诸功德。起空无边
处想。引空无边处定。依空无边处定起识无边处想。
引识无边处定。依识无边处定起无所有处想。引无
所有处定。依无所有处定起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引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9b 页 X24-0169.png
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菩萨。虽能现入四无色定。而
不味著四无色定。及此所得胜妙生处。尔时舍利子
白佛言。菩萨观何义故。虽能现入灭受想定而不现
入。佛言。菩萨怖堕声闻及独觉地故。不现入灭受想
定。勿著此定寂灭安乐。便欣證入阿罗汉果。或独觉
果。入般涅槃。舍利子便白佛言。菩萨虽现入如是诸
定。而于诸定不生味著。又虽现入如是诸定。能起胜
用。而不离染。佛言。如是如是。菩萨虽复现入四种静
虑。四无色定。寂静安乐。历观其中所起种种微妙寂
静殊胜功德。而不味著。还入欲界。方便善巧依欲界
身。精勤修学六种波罗蜜多。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
提。亦劝有情修诸善法。如是等事。甚为希有。

如来应正等觉。许诸菩萨舍胜定地寂静安乐。还受
下劣欲界之身。不许生长寿天。失本所愿。

舍利子。菩萨舍胜地身。还生欲界。起胜作意。虽观色
蕴常无常性都不可得。及观受想行识蕴。常无常性
亦不可得。而不弃舍一切智智。

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缘如来许诸菩萨入四静虑。
四无色定。不许久住其中。心生染著。舍利子言。若生
欲界。速能圆满一切智智。生色无色。无斯用故。

佛告满慈子言。菩萨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色无色。
亦不思惟。我由静虑及无色定。超色无色。但欲引发
自在神通。与诸有情作大饶益。亦欲调伏粗重身心。
令有堪能修诸功德。是诸菩萨受欲界身。于诸胜定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69c 页 X24-0169.png
亦无退失。不超三界。亦不染著。饶益有情。亲近诸佛。
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满慈子白佛言。如来应正等觉。一切智智超过三界。
观何义故。不许菩萨众于三界法究竟出离。佛告满
慈子言。菩萨求證无上正等菩提。安住静虑波罗蜜
多。如来若许超过三界。彼便退失菩萨誓愿。安住声
闻或独觉地。观如是义。不许菩萨众于三界法究竟
出离。勿舍本所誓愿。若菩萨坐菩提座。众行圆满。方
乃究竟舍三界法。由斯證得一切智智。又满慈子。菩
萨随所生起六种波罗蜜多。及馀无边菩提分法。随
所观察内空外空。乃至真如等。甚深理趣。一一皆发
无染著心。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萨于三界法。渐
舍渐远。展转邻近一切智智。

卷五百九十二

菩萨安住静虑波罗蜜多。摄受般若波罗蜜多。于诸
静虑。及静虑支。不生味著。亦不退转。

菩萨安住静虑波罗蜜多。超过欲界诸杂染法。还复
弃舍受欲界身。精进修行六种波罗蜜多。及馀无边
菩提分法。摄受精进波罗蜜多。

菩萨修学成就大慈大悲。于诸有情。欲作饶益。安住
静虑波罗蜜多。遇诸违缘。心无杂秽。摄受安忍波罗
蜜多。

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于诸声闻及独觉地。不生取著。
摄受净戒波罗蜜多。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70a 页 X24-0170.png

于诸有情。起大悲念。誓不弃舍。欲令解脱生死苦故。
作是念言。我当决定以大法施。摄受有情。常为有情
宣说永断一切烦恼真净法要。如是菩萨安住静虑
波罗蜜多。摄受布施波罗蜜多。

诸法无我。亦无我所。众苦生时。唯有苦生。无能生者。
众苦灭时。唯有苦灭。无能灭者。

世尊告满慈子言。若菩萨心无散乱。相续安住一切
智智相应作意。应知名为静虑波罗蜜多。若住声闻
地或独觉地相应作意。应知名为心常散乱。何以故。
修学二乘相应作意。障碍无上正等菩提。令菩提心
恒散乱故。

菩萨诸有所作。无不定心。如吠琉璃随所在处。于自
宝色。终不弃舍。

满慈子白佛言。齐何应知菩萨心定。佛言。菩萨见彼
有情。便作是念。我当精勤修菩萨行。證得无上正等
觉时。决定当令有情入无馀依涅槃界。或證菩提。乃
至方便劝导。修行一切法。安住此巳。即持如是所集
善根。回向趣求一切智智。齐此应知菩萨心定。若于
一切处心得定巳。应知名为安住静虑波罗蜜多。何
以故。常不远离一切智智胜作意故。二乘静虑。远离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故于菩萨静虑为劣。

时满慈子便白佛言。声闻住此静虑。證得法性。成声
闻果。即诸菩萨住此静虑。證得法性。离诸执著。得成
如来应正等觉。云何可说声闻静虑。决定远离一切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70b 页 X24-0170.png
智智相应作意。佛告满慈子言。诸声闻人。虽能现入
四种静虑四无色定。證得法性。成声闻果。而无如来
力无畏等殊胜功德。及诸相好。不名如来。由斯远离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由无佛德。说名声闻。满慈子便
白佛言。何等名为菩萨胜定。如是胜定。复有何名。世
尊告言。菩萨胜定。名不思议。威力难思。速能證得一
切智智故。如是胜定。亦名利乐一切有情。若现在前。
引发无边方便善巧。教诫教授无量有情。證真法性。
断诸烦恼。入无馀依般涅槃界。或證无上正等菩提。
满慈子白佛言。我谓声闻所得诸定。胜菩萨定。所以
者何。声闻具得九次第定。菩萨于中唯得前八。不得
灭受想定。世尊告言。菩萨亦得灭受想定。谓于此定
巳得自在。但不现入。所以者何。如来不许现入此定。
勿由现入退堕声闻或独觉地。所以者何。菩萨若入
灭受想定。便非时处。若菩萨坐菩提座。永害一切虚
妄相想。證甘露界。尔时方入灭受想定。时满慈子白
佛言。菩萨甚为希有。能作难作。谓虽有力引满尽智。
而为有情不證漏尽。以于有情所。长夜思惟利益安
乐。增上意乐恒现在前。尔时舍利子白佛言。菩萨安
住静虑波罗蜜多。云何方便还从定起。世尊告舍利
子言。菩萨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
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具足而住。于色无色静虑
等至。顺逆次第。超越串习。极善纯熟。游戏自在。复入
欲界。非等引心。所以者何。勿由定力生色无色长寿
○大般若经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序¶ 第 170c 页 X24-0170.png
天故。勿色无色静虑等至引起彼地续生之心。为护
彼心。令不现起。还入欲界。非等引心。由起此心还生
欲界。亲近供养诸佛世尊。引发无边菩提分法。生色
无色。无如是能。上二界生。身心钝故。由斯菩萨先习
上定。令善纯熟。后起下心。还生欲界。修集无量菩提
资粮至圆满巳。超过三界。證得无上正等菩提(静虑波罗
蜜多分竟)。

般若纲要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