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仁王经随抄音切¶ (自动笺注)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卷第
譯經證義講經律論廣演大師榮集
【疏】士大夫六界者由諸有情似有力用名士夫也
地水火風空識名為六界界者性義由此士夫六法
能持自性非如外道執我能持也。
【疏】此為正也者唯識正生住異三皆居現在以現
存故滅居過去無體過去名前屬前位故未來
名後在向後故。
【疏】論有兩解者彼云經三相何不說四答有三解
一云如生起滅名為盡如是應知異相名住住而
變異名住異相二云無為之法有自相住住相濫彼
經不說住三云經說住異總合一名異相合說
意者黑暗吉祥榮辱相隨生厭離故合說
之其第一解釋異名其後二解三相意故今疏
主指兩解
【疏】無二相者真性常有兔角常無此有為法無彼
二常之相故名無常
【疏】剎那者時之極少也俱舍論三極少義一者
中極少謂一極微二者名中極少謂一字三者時中
極少謂一剎降於色法中至極微細極微生滅
有二者瑜伽論說生及住異俱名生品滅名品令
諸弟子應觀諸法剎那生滅而住其心所生滅
四相然有二種一者剎那四相亦名細四相遍有
為法如此經說生滅空義二者一期四相亦名麤四
相依於情器一期住世分齊差別以分四相且如
初生入胎住胎出胎皆名生相生巳住世一期
命皆名住相少年老年前後改變皆名異相一剎
那正捨壽命及中有位皆名滅相恩法師引涅槃
說中有之身名為死苦故中有滅相攝也生住異
滅亦名生老病死四相交侵厭離之如下當說。
【疏】緣和等者俱舍第十二云眾緣和合法得自體頓
或有法行一極微時一剎那譬如壯士一彈
指頃有六十五剎那如是名為一剎那初解可知
解意說度一極微時一剎那量婆沙一百三十
六引契經說佛告苾蒭譬如四人善射箭各執弓
箭相皆攢立欲射四方一捷夫來語之曰汝等今
一時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墜於意云何捷疾
苾蒭白言疾世尊佛言彼人捷疾不及地行
地行藥叉捷疾不及行藥叉空行藥捷疾
及四大王眾天彼天捷疾不及日月二輪捷疾
及堅行天子此是導引日月輪者此等諸天展轉
疾佛告苾芻壽行生滅捷疾於彼剎那流轉無有
停。
【疏】答然等者准次經文積算之於一念總有
萬一千生滅既爾如何分於生滅前後時極促故
答如以利刃一剎那頓斷九百重紙彼紙斷時而
前後生滅亦爾凡情識昧有而不覺大聖人現
量知之說示眾生顯有為法生滅故空也。
【疏】華嚴等者長風水生動勢說名為波前前波
滅後後波生二波生滅各不相生滅亦爾。
【疏】此中眼由眼空等者依龍樹義心心所四緣
根境等色二緣合成若離因緣無色心故一切
空也依慈氏內空者內六根處而無所執實我法
故說名為空非無根體如說舍空舍中無人名為舍
空非舍體空通途義者攝相歸性一切諸法皆即真
空如波依水不即不離下經一切法皆如也諸
佛法僧亦如也上下准此三義釋經。
【疏】此中內六處等者內六處由所取外六處空故能
取內六處空外六處由能取內六處故所取外六
空相形待故內外俱空此三空義初別觀內次
觀外皆悉是空若內若外總合觀之亦皆空也。
【疏】云何空空者上之空言一切法所遍之處太虗
空也下之空言顯彼無也意說十方虗空之相亦即
無故空空故次便說十方器界物象無名
大空顯揚論云大空器世間空。
【疏】由無為空者為之言作若法有彼生等造作名有
為法若法無彼生造作名無為法顯彼無為不可
得故云無為空。
【疏】由畢竟空者前無始空明三世空此畢竟空明
世空諸法實性非三世故。
【疏】由散空者色心諸法說名為散諸法實性名為不
散散與不散相形待故經但說散必對不散文影顯
耳大般若中散空無變異空相翻說之無變異者是
不散義。
【疏】如是等者於處界皆有自相又攝三科為二謂有
自相無為自相彼經復有共相謂如是有
法共無常有為法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
諸如是等有無共相共相共相空。
【疏】智論等者十八空中別觀內根別觀外境總觀內
外境十二處攝盡諸法一切皆空於中重廣差
別義類說次十一空謂十方虗空器世界彼皆是
空故說空空大空對此世俗復說勝義明勝義空彼
二諦空歸有為無為門亦即是空故說有為空無為
空有為墮世無為非世故說無始畢竟世法
非世不散故說散空彼世非世皆有自性有自
相亦不可得說本性空自相總攝諸法世出世
間色非色等性相染淨故說一切法空前十四種總
明諸法染淨境智性相皆空次三別明出因果初通
因果次因後果智照一切皆空以十七空對破
諸有然恐眾生著能破空而生空病故說第十八空
空故空也第二空言是所遣空初後空言是能遣空
以此一空遣彼諸空能空亦空也如榍出榍(音屑)譬如
木孔中有餘物礙以榍遣之物遣榍存榍亦是礙復
以一榍而遣彼榍二榍俱遣物礙皆除木孔虗通以
一空而遣彼空二空俱遣執遣心通然不可立
第三空義無用故有病先除空病後遣智照實性
非有非無相絕待此經之大意也。
【疏】恐等者問眾生執法有以空破於有眾生著於空
應以有破空答此難不然如人有於病以藥療於病
慮恐藥成病以藥解藥眾生有病以空破於有
慮恐空成病以空遣於空只可藥療不可以
療藥也。
【疏】名集故有者以名呼召詮表諸法熏種子而此
種子因名所集故說為有若非熏習新熏種子本體
無故
【經】因集等者能集所集皆名為集煩惱及業為能招
集名因集故有有情及器為所招集名果集故有
中有六趣差別非無故有三句義中初一為因
二為果果中初總後別。
【經】十地佛果者此明出世功德法唯取無漏十地
佛果福慧功德地前三賢有漏福慧非此所明或可
三賢略不說之。
【疏】又科等者標結同前釋中三集通顯出世法
皆是有因六趣別顯世間十地佛果別顯出世
間有隨經可解。
【疏】迷杌謂人者由迷杌木妄謂是人若不迷杌不執
為人也迷杌不了猶如法執不了法空執法實有也
妄執為人猶如我執不了無我妄執有我也迷杌謂
人人杌俱迷迷法執我我法俱迷理定然也故佛告
言若菩薩住於法相即非菩薩者著也由著法故
必起我執汝等不應住著法相
【疏】漚和者方便未始未曾義此顯菩薩般若
門觀法空方便門涉行於有勝餘凡夫二乘
行也般若觀空方便涉有此二有何勝耶答方便
未曾迷空故雖處有而不染有不同凡夫迷空
有而染有也無相般若不厭有以觀於空故雖觀
空而不證寂不同二乘有生死而趣寂滅
【疏】如三器空界不別者能盛三器異所空界
況法如文。
【疏】如實對治者有餘師解或約文定數或約義定
數顯彼說非指此正義故云如實如實正義約所治
障有八萬四千能對治數量亦爾如不淨觀對治
貪等如來說法詮顯彼行法數亦同故彼頌云牟尼
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八十千者八萬也此就全數
足應云八萬四千。
【疏】十種煩惱者一貪二嗔三癡四慢五疑六身見七
邊見八邪見九見取十戒禁取一一皆以餘九為方
便足成一百言方便方法便宜為因之義如貪為
頭餘九助成謂由嗔故起貪由癡故起貪乃至由戒
禁取故起貪十種煩惱更互為頭十十成百小乘
未來前過去名後前後時有相資義現在
無相資義未來之法有法得過去之法有法
現在之法有法俱得由於能得有勢力故所得之
法常不滅所以煩惱皆有巳起未起者也。
【疏】雖真等者取彼法數以釋此經一心真見道位具
功德雖真見道無此多品然所治障有此數類能
聖道數量亦爾故云聖智現前最初一念具足
萬四千波羅蜜多。
【疏】賢劫等者由依貪等十種煩惱一一為頭引生餘
九十十成百容三世起謂過去一百資成一千未來
亦爾現在一百以時促故無相義合成二千一百
四大六塵一一皆起二千一百合成二萬一千多
貪多嗔多癡及等分者四人各起二萬一千故總合
成八萬四千塵勞根病如來宣說八萬四千清淨
藥治彼根病謂如布施慳貪賢劫經說始從兜
率下閻浮提光曜乃至雙林分布舍利度總三
百五十度一一皆說六波羅蜜合成二千一百波羅
蜜門(餘如疏說)。
【疏】又解等者前解世尊出世一切時說此此法治
彼彼病所合大數八萬四千通途對治煩惱行義
如常不歸經見道法數此又解者准彼釋此見
道德數由彼二障障覆淨慧性相功德所障功德
能障說有品類今至見道剎那智起頓斷八萬四
障染頓顯八萬四千清淨功德其猶磨鏡一分
盡一分明乃至多分盡多分明二障麤重
總相顯示分別二障名為麤重非唯習氣
【疏】一切智智者慈恩三番一云一切智者佛也又
言智根本後得此二是用智實即是如若
用若性合名為智一切智人之智名一切智第二
同疏三云一切智智用菩提重言智者智性涅槃
今顯此二悉皆無上嘆勝令忻。
【疏】維摩等者隨所見覺知作佛事維摩經
上方香積世界無有文字說法菩薩眾坐香樹
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或有佛土而無言說
意思佛事見色聞聲如疏。
【疏】噁啊者(上人下上聲如前巳釋)。
【疏】義翻為句者詮差別究竟意故章句也。
【經】七寶無量壽經金銀瑠璃頗梨珊瑚瑪瑙
恒水經云金銀珊瑚真珠硨磲明月珠摩尼珠
地論云一金二銀三吠瑠璃頗胝迦五牟呼娑羯
洛婆當硨磲也六遏溼摩羯婆當瑪瑙也七赤真珠
三文不同隨方愛樂差別有異列名別也。
【疏】此有彼四三聞一思者受持讀誦此三聞慧解一
句者是思慧也略舉此四例六行應行之。
【經】文字性離者因緣空義文字緣生本性空故由
性空無文字相也歸勝義諦文字性離泯文字
真性也。
【疏】不增等者彼經之意隨相以說性謂清淨法身
眾生身中隨諸眾生往來生死說往來相名為眾生
彼眾逆生死流返本還源歸於本性依舊而住
名為成佛猶如伎兒轉變形容還復本身也。
【疏】欲界者欲謂三欲所謂婬欲食欲欲界者擊義
分義下至風輪上至他化自在天五有情器世
間齊此彊分擊屬三欲故名欲界又此欲界五趣
雜居地色四靜慮無四空成九地(隨文可知)。
【疏】四空等者謂無色界四空處天名無色四空也婆
沙一百四十一云何故此四說無色超過一切
有色法故色法於此無容生故八十四云謂初習業
者先住思惟虗空取此相巳假想解觀察
了無空相而修加行展轉引起初無色定故說此
定名空無邊處第二空者謂修業先應思惟六種
識相餘准前說第三空者無我所故名無所若爾
諸地皆然何獨此地無我所耶答我及我所勢力
劣滅減更無如此地者故第四空者謂此地無明
了相不無相故名非想非非想處四名處者皆是
生長諸有之處生長種種煩惱處破諸妄計彼為
涅槃故佛說為生有處處體是定從境彰名空無
邊之處依主釋也餘三准此問入二界定相云何
云何別答靜慮定俱其中相狀處室依於
故入無色其中相狀如處虗空無色依故。
【疏】依此近分等者俱舍論世俗無間解脫道如
次能緣下地上地為麤苦障及靜妙離謂無間道緣
下地諸有漏法作麤苦障三行相中一行相若
解脫道緣彼次上地諸有漏法作靜玅離三行相中
一切相非寂靜故說名為麤由大劬勞方能越故
美妙故說名為苦由多麤重違害故非出離
說名為障由此能礙越自地故靜玅離三翻此可解
意云厭麤忻靜或厭苦忻玅或厭障忻離隨一行
伏於下地俱生煩惱即生上地謂厭欲界初禪
初禪二禪乃至有頂今明無色四空處業三行
中隨修一行得定為因生彼為果眾同分慈恩
云眾者種類義同者一義分相似即是多法一
相似眾同分無色界天無色身故唯依命根
眾同分四類各各相似各立一同分。
【疏】第六等者第七識俱恒行無明發業故非此正
第六識俱迷理無明正能發業迷事起者能助
取此無明正發助發福三業緣生之首名為根
本或此無明三界苦果根本也。
【疏】起信枝末者即彼論中根不覺枝末不覺
彼說從真起妄本末五重唯一心謂本源第二
一心二門一者真如門謂心性不生滅二者心
生滅門謂如來藏生滅合名阿賴耶識第三依此
識明二義一者覺義謂心體離念虗空界二者不
覺義謂不如實知真如法故不覺起第四依不覺
義而生三一依不覺故心名業相二依動故能
見名轉相三依見故境界妄現名現相第五現相
而生六麤一智相(依境分別即俱生法執也)二相續相(起念不斷分別
執也)三執取相(心起著故俱生我執)四計名字相(分別我見上四皆惑)五起
業相(因業)六業繫苦相(苦果)當知無明能生一切名三界
根本
【疏】枝末相等依心生滅門開為二義謂覺義不
覺義此不覺義有二一者根本不覺對於真如無始
本覺此名有始不覺最初一念迷背本覺名根本不
覺也二者枝末不覺本覺為因不覺緣生三細
業相二轉相三現相此三即是第八識也能變現
故名為現識依此現識現起前七事識六麤之相如
是六麤總名枝末不覺
【疏】楞伽者頌云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
無有間斷藏識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
現前作用轉海水起波浪現前展轉作用無有
藏識如海起轉識浪境等緣擊前七轉隨緣
現前引於後後續於前前作展轉生死相續無有
間斷
【疏】猶如等者譬如有人剏至山川或入聚落迷亂
故以東為西既一方迷餘方俱轉正迷之時方亦不
忽然醒悟亦是舊方反推此迷無有蹤跡唯有
方若迷若悟皆依方也眾生亦爾最初一念背本
覺既迷本覺覺隨迷轉正迷之時覺亦不轉忽然
解亦是舊覺若迷若悟皆依本覺即是不覺
迷迷相對以辨行相今取最初一念不覺起名
根本不覺即是此經三界根本無明
【疏】聖位等者舊仁王經唯說八九十地受變易身就
普等說八地巳上頓漸悟普等皆受變易身故
依此經聖位諸地文寬通即顯二乘有學無學
心向大受變易十地菩薩皆是得人總論變易
二乘不得菩薩菩薩二類一者頓悟二者漸悟
初地分為三類謂悲增智悲智平等且悲增
者入八地後空觀品長時相煩惱不起無留
潤生不受分段須入變易若智增者入初地後永伏
煩惱變易身若悲智平等者隨彼菩薩樂行不同
從初一地二地乃至七地滿心隨其意欲煩惱
先入變易不怖煩惱後入變易二者漸悟五果
皆受變易有差別謂二乘無學迴心大便
變易無後有故有學迴心有後有故現身經生
聖者意隨應皆得受變易身。
【疏】大慧等者二乘迴心見道前而未證得法無我
理然以生空無漏定願之力資於故業不思議變
易身也。
【疏】夫人經等者經說二乘是巳迴心漸悟菩薩
舊名故彼說三乘皆受變易三種意生身於相及
土得自在無性攝論第七云第八地中所證法界
是二自在依止處謂所求相欲現前如其勝解
即能現前名相自在若所希求金寶等土隨其勝解
即能現前名土自在
【疏】楞伽第三等者彼云一者三摩跋提樂意生身
摩跋提此云等至通有心無心定也此位菩薩依三
昧力受變易隨意而生亦名意生身今云意成身
隨意願成故以非新起不名生也經說三四五地靜
自在而得此身以後該前初地二地得之也二
者覺法自性意生觀察了如幻等法悉無所
名覺法自性八地菩薩得無相觀能覺法如幻無
體然六非長時七加行彼經偏說八地得之實通
六七八地得也三者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種類
俱生者隨諸眾所有種類菩薩皆能現同類身然
同類身百千萬類俱時能現而無加任運起名
無作行意生身猶如鏡中頓現多像鏡無加九地
十地現身亦爾。
【疏】三文皆同者舊仁王四卷楞伽夫人經也楞伽
第四及夫人經皆說二乘無學迴心大地前亦得
變易身況登地者也三種意生身通十地得同此
經云聖位諸地也。
【疏】障有二等者有煩惱障為發潤緣感分段身得變
易者無煩惱故唯所知障迷執緣為所斷緣感
易身
【疏】此有三名一名不思變易身變麤身為細質
短命長年由體細妙下位不測不思議故
識云由悲願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妙用
難測名不思議(餘二名疏引)。
【疏】依欲色身隨諸界地者初二果人欲界迴心第三
果人迴心通欲色界二乘無學欲界迴心或第四果
色界迴心向大此等諸聖隨應在彼欲界四禪
即依彼身而受變易諸佛菩薩教化緣故頓悟
勝所依生第四禪廣果天中資此下地現身
變易改轉五蘊成細玅故非無色界身也由細
玅故唯自同類自互相見後後勝位諸佛菩薩見下
身下位劣聖不見上位變易菩薩等者等於
佛也非劣等境者等凡夫也皆顯下位不見上位
變易身故名細妙慈恩又解以同類下位亦得見
上變易。
【疏】自證菩提利樂他故者為欲成辦此二事所以
無漏願力冥資故業感變易身也如延壽法資
現身之因業使殊勝令業長時與變易相續
絕覺其勢盡而復資之如數數感變易依變易
趣證菩提有情乃至成佛金剛道後解
道中變易身與金剛道俱時而捨如燈光滅永
無蹤跡言延壽法者如阿羅漢決定性不再受生
無後有身欲留此身久住世間先捨衣[錳-子+犮]施作眾善
發願要期使於靜處邊際以定願力冥資
現身昔時故業故業被資功能強盛分段身
延年住世然彼定願體是有漏資於故業今取冥資
故業行相相似舉彼為喻。
【疏】既未等者由所知障執法為有見有菩提可以
證見有有情可以濟度故說此障名之為緣依此緣
故意久住菩提行度有情類然以因業力微故
無漏定願資於能感現身故業令業殊勝變易
久住於世求大菩提有情類反釋如疏。
【疏】又所等者以所知障障大菩提為斷彼障留身
漸漸之如留身久住斷障應以無漏定願之
力資於故業感變易身變易身漸斷彼障圓證菩
提。
【疏】楞伽等者謂憶往昔弘誓上求菩提下度
由此因緣感變易依變易身滿本願心。
【疏】聖教等者有聖教無漏變易三界無漏
願為能助有漏故業為所助因以此二因感變易
果隨其根本能助之因說變易果出過三界非果無
漏出三界也問無漏之法破壞三有如何無漏感有
漏身答不然但以無漏定願之力思慕資助現身
業令殊勝與果不絕其實能感是有漏業如世樹
木藉於水等資助於根殊勝故枝茂盛
【疏】佛地論等者若諸菩薩五八識變是有漏土屬三
界繫六七二識無漏位中所變淨土體是無漏非三
界繫隨能變識一分無漏淨土出過三界例此變易
約其一分能助之因體是無漏三界也。
【疏】如何等者如何等覺猶有分段因果疏有三解
云俱生惑種是彼分段潤生之因猶觀相續不容
生若觀間斷必能潤生受分段身故等覺位猶有分
因果勢分云變因果本是分段由以無漏
故業延改分段變易身約盡處論二死永盡方
大覺故等覺位猶有二死因三云本覺為因
本無明為緣而生三三細生六麤合此三六名枝
無明即是二種生死如是為從本向末若能發
修行趣聖從末向本改分段身變易來歸
覺名為如來今等覺位但有變易若因若果分段
有因無果總相而說故有死因果。
【疏】三身三德者二滅法界為法二智為報性相
平等通法報身應用化身法化身如次斷智恩
三德也。
【疏】兩句明人者今詳三句明人修學般若之人觀
其說者聽者譬如幻士似有動轉說聽自性
故。
【疏】流轉三世者諸有為法剎那生滅而體流轉謂從
未來流至現在復從現在流至過去巳往名前未來
稱後對此前後名為現在法行三世者行(平聲)四相
猶如行人所依色心猶如道路生住異滅依法
行名為法行(三世如疏)。
【疏】婆沙論者彼云一趣田謂傍生鬼等二苦田謂行
路人病人等三恩田父母法師四德田謂佛寶
等此四境中生長福利名福田
【經】非見等者眼見耳聞離取色聲故名見聞鼻舌身
三合中知總名為覺意識取境了別法通離合
取說名為知。
【疏】唯修有行以非空者非空之言釋上有行有行
故著有妄心而更增長教示菩薩滅於著有妄想
令修空行但修空行而非有者非有之言釋上空
行修空行故滯著空中真無漏心無因不生教示
發起真心令修有觀於有觀中聞思修慧熏習
種發起聖真無漏心由此教示空有雙修。
【疏】三種玅觀厭離有為妙觀為斷德因證法身
果求菩提玅觀為智德因得報身果悲愍情心
妙觀恩德成化身果。
【疏】伏忍等者五中伏是有慧忍忍可印持之
義自餘四忍通漏無漏察印證之義且伏
折伏分別二障不起故所伏之能伏即
名為伏忍者近信故名為信隣近釋也
忍者順之能順即名為順無生忍者自
無生三無生之無生忍寂滅忍者初解
依主(云云)後解意云此能寂生死能滅障染名寂
同依持業釋。
【疏】如來藏即是法爾無漏種子為法亦名依
因力也藏是因性義從於當來現行佛果以彰其名
如來藏名如來藏
【疏】一體三寶者亦名同三寶佛法僧同一真如
體性真如與覺為實性故名為佛寶軌持義故
為法無違義故名為僧寶別相三寶亦名別
三寶體性行相各別三身如來名為佛寶
無漏教理行果為法三乘聖眾具理事和名
僧寶以具無漏戒見等故方名僧住持三寶
舍利遺形及餘佛像名為佛寶滅度後法三時
正像其中有漏教行及貝葉文字皆名法寶無
之者真法寶故示道命道二沙門中異生具戒見
正像末法住持者名為僧寶(三寶如法菀)。
【經】發於十信者發此十心信為初首餘九助成總名
十信。
【疏】必不退轉等者必不退信起上品邪見普斷善根
善根邪見皆分九品逆次斷善乃至上上邪見
下下善根名為斷善善根盡故然所斷善唯是有
有為生得善法唯是現行非斷善種闡提者此云
無性無性有二一者無有三乘無漏種性二者現無
修行善因種性明斷是後無性
【疏】入正定聚者起信論云十善位中厭生死苦求
上覺遇佛菩薩承侍供養彼行諸行經十千劫信乃
成就而能發心發心巳入正定畢竟不退住佛
種性勝因相應發心者謂信成發心初入內凡
位故名入正定總攝凡聖立為三聚瑜伽論說
闡提人名邪定聚初地上名正定地前及餘名
不定聚又云無涅槃性為邪定聚於十住中第七不
退住巳前名不定聚巳後為正定聚今依此經及起
信論信不退位名正定聚斷善根輩名邪定聚所餘
有情不定聚四不退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
退心自後不退邪見故二不退十住七名
退住自後不退二乘三證不退初地上巳
理智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巳上名不退有為
無為皆修證故法駛流任運轉故。
【疏】瓔珞經等者十心一一各有少分多分全分少時
多時盡形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十十成百行也或此
十信一行起時餘九助之十十相資百行百行
法是諸學者明智依止趣入上上位故名曰明門修
百行時常無量有相行願願利眾生無相行願
真常如是修行得入習種性位。
【疏】十住為初無別十信者十信即是發心住攝十住
巳去名為內凡習種性位入正定下品伏忍也。
【疏】勤學十法等者初之四法一句文後六各兩句
文隨義可知
【疏】八相成佛一入胎相二嬰兒三童四苦行五
成道降魔七轉法輪八入涅槃相如是名為八相
成佛諸有情(廣如大般若說)。
【疏】乾慧地資粮位中定水少故聞思二慧名乾慧
種性地者加行位中種類族姓尊貴八人
四向四果從勝至劣數之當第八即是見道
果向也具見地者謂即初果具見諦故薄地者即第
二果巳斷六品煩惱餘下三品極微薄故離欲地者
第三離欲證故巳辦地者即第四果果巳滿故
(餘文可知)。
【疏】同性經者彼下卷說聲聞十地者一三歸地二
行地三法行地四內凡地五學信戒地六八人地七
預流地八一來地九不還地阿羅漢地緣十地
者一苦行具足地二自覺因緣地三覺了四聖諦
四甚深利智地五八正道地六了法虗空界眾
界地七證寂滅地八六通地(謂六善巧)九微細祕密地
習氣漸薄地菩薩十地如常佛果十地者一甚深
知性地能離習氣故二威嚴明德地為諸菩薩
深法故三自性實相地說三乘法故四神通智德地
說八萬四千法門四魔五火明德地降外道
故六無垢涅槃地現八相成道故七廣勝法界地
三十七分法無所有無所著故八普覺智通地與菩
授記九迴照明地為諸菩薩示現善巧方便
故十毗盧遮那智德地為諸菩薩一切法本來
靜大涅槃故。
【疏】淨法界者界是性義因義法性為因平等流出十
二分教所流教法法界故名等流法也聞法熏習
無漏增長異本養育勝如養胎子於見道
現生聖智如胎出生所證法性依止義從名家
聖智依證名生佛家今明見道巳前說聖胎聖之
胎故名聖胎也。
【疏】性種性無漏種種即是性也上言性者聽聞
正法聞等熏習本無漏種增長異本說名為性性是
增長成就義故性即種性名性種性
【疏】本性種性下言種性者本有無種子體性
唯識中作姓字類也體性姓類俱得謂本來
有此種子體性姓類差別非今有故而種性有其
二義一簡新熏名為本性有體故二簡巳熏名
之為住守本而住不增長故習所成種性者謂發大
心後聽受正法聞等熏習法爾種子增長異本轉名
習所成種性而此種性亦有二義一習三慧熏習
增長故二成義熏習殊勝成就故。
【疏】論約本種者本有種未曾修習本性種性
若巳修習增長異本名習所成種性是故性先而習
後也經文唯約發心巳去修習種性立於二名謂初
修習名習種性巳久修習習巳成性名性種性是故
習先而性後也。
【疏】十度行者六度上加方便願力智共成十度
十行菩薩隨所愛樂修習之釋三十心如奉
持品。
【疏】觀過去業起曾因忍者且如過去作善業體雖
巳滅然曾為因招感今世善趣異熟審諦觀察印彼
因業名曾因忍現在熟是前世中曾因業所感之
即此現身造因業感未來審諦觀察雙印
之名因果忍現在善因必感未來善趣異熟審諦觀
察印忍當果名當果忍。
【疏】雖唯等者問現在因果可說是有過去巳滅未來
未有如何說過去之因未來之果起因果忍故此
釋之。
【疏】緣生等者瑜伽論說十二緣生總為四種無明
行為能引識等五為所引愛取有為生生老死
所生於此因果審諦觀察而印忍之名過去因忍等
也。
【疏】等取等者此之五名皆是外道所計我之異名
我來世更有壽故名為壽者計我現今造作故名
為作者我命常住不滅故名為命者計我勝用譬
壯士名為士夫計我美玅勝用絕倫為儒童儒
者美也童者少也神我美妙而少健故。
【疏】言倒想四倒俱時之想也瑜伽論云於無常等
中起常等妄想分別故名想倒於彼妄想分別
忍可樂欲建立執著故名見倒所執著中起貪等
惑名為心倒四倒應有三種共成七倒惑經意
云外顛倒忘想無不菩薩正行也。
【疏】由觀等者諸經論五蘊功德一戒蘊別解脫戒
二定蘊九次第定三慧蘊緣有為四解脫蘊即勝
解數五解知見蘊緣無為菩薩分得如來圓證
五蘊德是此五忍印可法此位菩薩修習忍行
印可趣向聖位五蘊功德五蘊之忍名五忍也。
【疏】解脫知見忍者了證名知觀照名見體即是慧亦
知亦見名知見無為解脫知見解脫知見
地前菩薩修忍趣向證彼聖位知見德故解脫知見
之忍名解脫知見忍餘四准知。
【疏】此二等由此二忍引生真相二見也行相云
觀俗諦假知法無常得無常忍而此所觀依安
由此引生十六心相道安諦觀真諦實知
一切法空性不生得無生忍而此所觀依非安立
總觀一真如理或觀二空理由此引生一心真見道
三心相見道非安立諦觀
【疏】四證信者由無漏信與本後智同證真理三寶
清淨四境名為證信此能證信於四境四證
亦名四證淨信淨心自性故證淨境故。
【疏】歡喜地者釋十地疏皆唯識論也此歡喜地三
得名一初獲聖性捨凡性故二具證二空非如小乘
證生空故三能自他二利莊嚴論云見真見
利物皆名為歡喜根本後得二位歡喜也地者理
智為體是諸聖者眾行依止任持功德不失
發生玅行增長勝故具此三義故名為地唯識
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歡喜之地
歡喜地(餘地准釋)。
【疏】尸羅清涼義戒之果也二地菩薩性戒成就
如初地思擇護戒名離垢地
【疏】煩惱障中等者十煩惱疑及邪見見取戒禁取此
四唯分別貪嗔癡慢身見邊見六通俱生分別
十分別迷理起故見道頓斷其六俱生迷事起故
修道中分分斷之若所知障唯識論中例煩惱
迷理迷事法數皆同(依此消疏廣如下說)。
【疏】此經等者於此三地各斷一障而此三障發身
語色故多緣色境起故名色煩惱拘繫菩薩難登
勝地位故說名為縛然此所斷有三類法一煩惱
障習氣二所知障種三所知障習氣依通總名
煩惱初地布施正違貪故二修習四無量心
正違瞋等三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玅慧
光明違癡暗故(餘准可知)。
【疏】十纏者俱舍頌云纏無慚愧嫉慳并悔眠及掉
昏沉或十加忿覆五蓋者一貪二嗔三癡四掉舉
惡作昏沉睡眠由此五種覆理不顯覆慧不生立
以蓋名又見修二惑煩惱所知纏縛有情蓋覆理智
如是等障誓願斷之。
【經】利益安樂顯揚論說八義有異一濟後世名利
益濟現在安樂二利現在安樂後世三攝善離
四離修善五拔苦與樂六與出世世間
七與智與福八與小乘果與大乘八義如次利益
安樂
【疏】焰慧地初二三地相同凡夫修施戒忍四五六
相同二乘此第四地相同聲聞菩提分法觀對
前所修行殊勝故三十七中有非慧體助慧斷障燒
煩惱薪第六中身見等法是所燒故。
【疏】難勝地者依唯識論難勝無分別智證真諦
有分別智緣俗諦初二三四地前後而起五六
七地加行俱起八九十地任運俱起第五地加行
作意證真達俗同時起故能令二智不相違能合
難合名極難勝地。
【疏】現前地者此第六地觀十二緣起名住緣起智復
能引生最勝般若現前故名現前地。
【疏】三障如次與三慢俱者一者我法慢謂執我執法
而起慢故此二障二者身淨分別分別執著
義此由修習菩提分法觀故對治障染便於其身謂
淨起慢三者染淨分別慢染謂苦集淨謂滅道此位
薩觀察四諦著相起慢此等多是所知障品從
慢說名為煩惱同此三種□□所知障煩惱名說
名心煩惱
【疏】皮肉心等者緣六□淺而易知故如皮也若緣內
執著人我法我起我□□□□難知故如肉也若
迷真理執真俗微細法執深□□□□如心也。
【疏】在皮麤重等者種現習氣通名麤重□□□□中
品稍難下品微細極難斷故如先損皮次損於□□
□□骨等實也。
【疏】經論等者善戒瑜伽斷障地位與□□□□皮肉
等所喻法體皆通二障依彼顯此色心煩惱□□□
□。
【疏】皆說三性名曰無生一本無生謂遍計所□
□□□執有都無體性本性不生名本性無生二自
然無□□□□起性色心等法從因緣生而無自然
生性名自□□□□□三惑苦無生性圓成實性
自性清淨惑苦不生名惑苦□生以□印證三無
故名無生忍
【疏】即忍之忍者三□□□中□分自然無生體是智
無生體即忍名無生忍三無□□□□無生忍
【疏】遠行地者三義得名一者至無相住□□□□後
有相觀多無相觀少第六地中有相觀少無相觀
多□□□中純無相觀乃有加行遠離有相無相
故二者□□□□巳前諸地修習玅行皆有功用
此地中是功用□□□三者出過世二乘道故
二三地相同世間凡夫行□四五六地相同二乘
觀行故第七地遠離彼故能於□□□有勝行名
遠行地。
【疏】不動地者無分別智任運相□□□不斷故由斯
此地若有行若功用行若諸煩惱皆不□□□不動
地。
【疏】色心習氣者俱生二障總為二類一多□□□名
煩惱縛二多緣心起名心煩惱縛此二各二謂□
□□緣色而起上品麤者初二三地各斷一分緣心
而起上□□者四五六地各斷一分色心二類
下者細而難遣七八九地地雙斷名色習氣此習
氣言通種及現并餘麤重現行為能熏習種子為所
熏習由此能習所習皆微細故是彼麤障餘習氣
故名習氣二障麤重無堪任性正名習氣
【疏】法雲地聖智如雲以此智雲證法身故起大法
故是法之雲雲地名法雲地唯識云大法智
含眾德水蔽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等覺者等是
似義覺與佛等名等覺少解道故未名佛。
【疏】有說至下廣明者下云□起信論唯滅心相非心
體滅滅者斷也乃至云今□覺□□□無明時動
相隨滅但滅心相不滅心體□□□□□悲者諸經
論說有四勝德唯如來有餘聖所無□□□□□□
□無癡□□為體二大悲無癡不害為體三大喜無
癡□□□□□大捨無癡善捨為體此四各三一有
情緣二法三無緣□說大悲真如起名無緣
悲餘准知故
【疏】汝等者汝等眾生先因惑業招感五蘊生死舍宅
故言來入此宅慈恩二義釋於入宅一云不出義名
不修妙行沉沒不出名為入宅云居處義名入
生死不求出故非先出苦後入宅處也父覩火起
恐燒子以驚魂佛見惑興慮損生而悲意為利眾生
生三界朽故火宅如彼長者入火宅救諸子也。
【疏】我本等本立二願一自利願求證菩提二利
普化眾生自利願今巳滿足欲利他故化眾
生皆入佛道
【疏】一切煩惱分別迷理俱生迷事迷理事發業
生分別正發俱生助發俱生正潤分別助潤發潤
既俱生死輪迴
【疏】異熟果者因通善惡果唯無記異類而熟名為異
熟又前世造因今世異熟今世造因後世果熟異時
而熟名為異熟異熟即果名異熟果。
【疏】二十二根者瑜伽五十七云何等是根義□增上
義是根義何故唯二十二根以二十二法增上用
□□(□結頌疏引之)謂於取境有增上用故立眼等六根
家族故□□□二根由命於活有增上用故別立命
根由受業果□□□□□別立五受根憂苦二根
惡業喜樂三受善□□□可愛通能受用善惡
業果六趣有故世間淨有增上用故□□眼等五
出世間淨有增上用故立三無漏根□□□□□
立二十二根餘法不然無此勝用故不立根三□□
□□□相見所有信等九根名未知當知根其相
見□□□最後剎那唯識論云始從見道最後剎那
所有信等□□□是巳知根性無學無漏九根
是具知根。
【疏】色與□□眼等五根男女二根色法為體然男女
二根家族□□□□根少分建立一百法中更無
別體命根以不相應行□□根為體意根總以八識
心王體信五根各如自名□□法中一法為體
五受根以心所中受數為體三無漏□□云三體
隨應言性者體義不欲重言云性三無□□□
性隨應以見道修道無學道中信等九根為體謂意
□□□及信等五成九也又解此後句意顯三無
根體及□□□□應分別二十二根三體如前□□
□□□□七色□□□□此八唯無記意根五受
根□□□□□□□□□□□根此八唯善性或可
憂□□□□□□□□□□頌云唯善後八種憂通
善不善意□□□□□□□□□□。
【經】諸佛示導等者報佛起用開示引導十地身及
食□□諸功德法所依止故皆名法身疏約應化
所依性名為□身示居三界隨順眾生故云亦不離
此。
【疏】外道等者成功末人無量有外出名嗢路
迦此云鵂鶹形容醜惡晝藏山谷夜行教化時人
鵂鶹故故以為名從所造論以立其名名勝
師舊云衛世師新云吠世史迦此翻為勝勝人造論
故其論勝玅故名為勝論勝論外道六句義第四
大有句經詮彼義名大有經也六句義者謂實德
業大有同和合(如別處說)。
【疏】若爾二乘無學巳出三界分段火宅彼等豈非
三界十地菩薩變易者出此三界居彼報土
豈非界外耶答二乘無學有分段永不續故名出
三界現居分段仍非界外變易者細異熟果亦屬
三界界外也。
【疏】有說至智智者起信真如本覺一切智
歸真還源始覺故重言智智體本覺為法身智
用始覺而為報身體合論一切智智。
【疏】從末等者下如實真如實知真如法故不覺心
起妄幻輪迴生死為末從生死末向於本覺五忍
位返妄歸真故此本覺是佛菩薩行本也。
【疏】見前後際百劫中事者此約一類頓悟菩薩入初
地時不斷俱生任運能知百劫中事法華疏云二乘
能知過未八萬劫事初地菩薩能知百劫之事劣於
二乘其餘功德勝二乘不可一准法明門者
百法所說百法也門者無擁義入解之所由
理為體明慧門名為明門以其明慧教理門入
百法性相體用本智入性後得入相
【疏】廣初地百為法明門者十數同前不言之千
等異前故偏言十地第六云於初地中一念證
得百三摩地二地千三昧三地百千三昧四地百億
三昧五地千億三昧六地百千億三昧七地百千億
那由他三昧八地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微塵三昧
九地一念間得阿僧祇百千佛國微塵三昧
十地菩薩一念間得十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
世界微塵三昧(見百如來准此可知具如彼論)。
【疏】轉法輪依法華疏法輪之義於五門分別一出
體二釋名三轉相四差別五三乘出體有五一輪自
性謂擇法覺支正見正智瑜伽九十五云正見等法
成性故說名法自他三轉通見及修無學道故
諸聖慧眼能摧煩惱說名輪故或體唯取八聖道
具轂輻輞圓滿義故二法輪因謂能生後聖道諸教
聞思修等諸經論中說佛教法名法輪瑜伽論說
三周十二行相得所得之方便故前為後因合為
果因名為方便三輪眷屬謂諸聖道助伴五蘊(有色蘊者
即道共戒也餘四蘊可知助於慧故)四法輪境謂四聖諦十二因緣
性等法五法輪果瑜伽論說沙門果所攝受聲聞
菩提獨覺菩提諸佛如來無上菩提法輪果(此言菩提
通性相也)是故菩提涅槃名所得果然五體不過四種
一教二理三行四果具攝五體釋名者法者可軌持
義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輪有四一圓滿
義具轂輻輞正見正思惟說名為轂是根本正語
業命說名為輻因轂有故正念定說名為輞攝錄
故此八聖道修行相雖在修道體實通餘見無
學道不爾世尊應無八聖道故二摧壞義此四種
若伏若斷若助斷若正斷未斷煩惱皆能摧故三鎮
遏義巳伏煩惱令勢遠故四不定義從自見自修
從自修至自無學從自無學發言教他他從言教
於諦理他從諦理起於正行從正行起於果智如
展轉復為他說轉輪王所有輪寶能降未伏諸
煩惱故能鎮巳伏諸煩惱往復往故瑜伽論說
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如身中此復隨轉
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如是展轉隨轉義故
說名為輪即是輪持業釋也轉者動也顯也運也
起也動宣言顯揚玅理聖道於聲前起真智
言後圓摧障惱名轉法輪所轉即法輪法輪之轉二
釋皆得(持業釋後二訓依主釋初二訓)轉相者佛自三轉如彼具陳
他三轉者云何三轉十二相行自得道巳復為於他
三轉法輪謂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是名初
轉謂此應遍知乃至此應修習第二轉此巳遍知
乃至此巳修習第三如次顯示見道修道無學
初名相轉顯示四諦相故次名勸修轉勸修四
諦行故後名作證轉為作明知彼滿故一一轉時
令陳如等於一一諦生四行相謂眼智明覺為即於
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真
慧眼即此由依去來今有差別故如其次第
明覺此說一智總名法眼三行相名智明覺非
於一諦別起四智由真見道唯一剎那不同小乘
別觀依詮證滅說通三世非是滅諦通三世有(詮者詮顯
有為法依之詮顯無為性故無為法性雖非世攝能詮事相以是有為三世攝今隨相以說性故作是說
性相法爾不相離故)第二第三轉者亦四行相三轉竪論成十
二行如是四諦合四十八不過十二以數等故總名
三轉十二行由彼陳如最初悟解入見道巳佛問彼
言汝巳解耶彼答巳解故得解名第第三轉巳遂
阿羅果阿若憍陳起世間心我巳解法如來知巳
世間心憍陳巳證我法地神知舉聲傳告經於
剎那瞬息須臾其聲展轉乃至梵世又云世間心者
緣事之心非要散心差別者雖轉四諦法相不殊
乘之人各各證果聲聞性人巳於三生或六十劫先
修習巳聞佛所說依蘊處界修證四諦理名聲聞
輪獨覺性人巳於四生或於百劫先修習巳聞佛所
說依十二緣起修證四諦理名獨覺法輪菩薩性人
巳於一大阿僧祇劫先修習巳聞佛所說三性
修證四諦理名菩薩法輪不爾三乘俱觀四諦俱時
證聖有何差別故大般若世尊初於波羅柰國轉
四諦法輪爾時無量眾生發聲聞心證聲聞無量
眾生獨覺心證獨覺無量眾生發大菩提心證
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一生當得菩提故知鹿苑
三乘通行法輪若不爾者二七日十地經何
不名法輪也彼非三乘同所修故不與初轉法
輪之名乃是大乘別相法輪然實他身三時智起亦
經生證聖果名三轉者也今明解憍陳等佛於
鹿苑一時之間其次第得此三果名轉法(三果者三轉之
果不說一來故)三乘者佛及菩薩聲聞說法令他得智斷惑
名轉法輪獨覺不爾涅槃經緣覺說法不能令人
得煖頂等趣果道故然由聲聞不識藥病不與聲聞
法輪若理實能轉也。
【疏】懸河湕泠者(上居偃切水名也下郎丁切清冷水)今取水主之義如
懸河注水如雷等者智度論云五種音聲從佛口
出一甚深如雷二清遠聞聞者悅樂三入心驚愛
四諦了易解五聽無厭如是七辯四辯中第
辯也約智起言名為四辯智達境名四無礙解。
【疏】一音圓音者疏敘三義初是龍軍無性之義彼計
如來無身無說唯有大定智悲慜眾生故如谷響應
法利群生後二護法等說佛無漏純一雜名
一音此有二義轉名圓音一者以此一音圓應諸根
圓之音故名為圓音二者以此一音具文義一多
無礙故名為圓圓即是音名圓音
【疏】三密如來三業微妙深隱故名三密示此三密
諸眾生依之出苦入樂故名門也
【經】五忍功德者功謂功勞修行力用德謂道德福慧
之果故名功德
【經】唯佛一人能盡原者廣平曰原譬如山頂至極
處謂之山原唯佛一人而能行盡五忍至極之處名
能盡原或作源字水本曰源五忍體性為眾德本
泉源故唯佛一人而能證盡五忍本源問唯佛一人
者應佛世尊未出五趣即是二種生死身攝若出五
趣者應是非情何言人也答一切有為色心諸法世
出世間總為三類一有情二非情三非有情非不有
情佛是第三類也巳超五趣二生死非有情攝無
漏智品證真達俗非非情攝故佛世尊非有情非不
有情別是一類真無漏法巍巍獨立五趣稱尊
皎皎無倫四智垂範豈可以情非情物同類
者乎。
【疏】中下二等瓔珞經說大同此經皆說未入劫前
外凡位人修十善道分成三品下品十善人中
散王中品十善散王上品十善䥫輪王也
王者如以穀粟散之於地意小王數極多義又成
劫之末人有身各自照曜初食地肥地味
粳米生皮名為香稻食米便穢在身身光
菩薩慈悲日月星而照導之乃至有德人封
剎帝利此云田主義翻為王即共許王也王以穀
濟人民名散王賑(賑音軫散濟之也)。
【疏】然四等者俱舍頌云輪王八上金銀銅鐵輪
二三四洲逆次獨如佛他迎自往伏諍陳勝無害慈
釋云從增六萬至增八萬皆有轉輪聖王相次
出唯金輪王定增劫出餘三輪王出亦不定䥫輪
王名曰無憂滅度百年出也又金輪王名曰穰
佉出於增劫之末彌勒出於減劫之初輪王命長故
彌勒金銀銅䥫四王化境一洲二洲三四洲境逆
其次第為化境異又一界中唯一王如獨出
一佛是可教化一切眾生故四王威德七寶所領
國土勝劣有異謂如金輪而有千輻三輪輻半半
減少自餘諸寶亦復漸劣王於諸洲威定國土亦各
不同金輪出現世時諸小國自來迎請我等
國土安穩豐樂諸人眾唯願天尊垂教勅我等
皆是天尊翼從銀輪王王自往彼彼方臣伏若銅
輪王至彼巳宣威競德彼方欽伏此名諍勝若䥫輪
乃至列陣尅勝方止此名陣勝一切王必無傷
降伏彼巳以十善化之。
【疏】若王生等者正法念說輪王受職之時皆於白月
十五日齋沐陞殿父以白牛右角四大海水取一
種子安在角中灌王子頂於正灌時東方忽有金
輪寶現具足千輻出玅光明來應導王如是名為金
輪王受職位也餘三輪受軄皆爾。
【疏】七寶者起世經等廣說七寶略其要云一者輪寶
內外金色東西由旬南北十二由旬具足千輻
象寶身體潔淨純白六牙七枝柱地(四足尾根首為七枝)三
馬寶長毛清色騰空行日四天下四者珠寶
琉璃色出光照曜五者女寶進止妙樂無厭
六者主藏臣寶而得天眼見天下寶七者主兵
臣寶善治四兵象馬步行走集合於王心
有相七寶一者劒寶若有國土拒逆心劒寶飛
而降伏之二者皮寶其色鮮如日光明商人
王廣由旬長十由旬海龍皮水火風不能為
損能除寒熱隨王行處為屋覆王及覆軍眾一一隔
男女雜居不相見三者床寶柔軟滑王坐其
禪定思惟貪嗔婦人覩者心無染污四者林
寶王念遊林即入其中花菓茂盛集會懽娛彩女
一切如意五者殿寶王殿中見星月王即見
之見巳睡眠安樂無憂寒有煖相熱有凉相六者
柔軟離垢王著此衣無寒無熱亦無飢渴消瘦
倦火等不損七者履寶王著履水行陸皆悉
詳行百由旬不損威儀如是輪王七寶具足有如
相似七寶隨心受用四天千子滿足皆悉
健能破他軍十善報應有如是德餘三輪王雖漸漸
七寶具足准此可知
【疏】雖七等者如舍利弗曾六十劫修菩薩行欲入第
七住婆羅門來乞眼睛遂退大心如來方便化以
小垂彼依修學小乘法華會中迴心向大如是
等類迴心不久當得不退也。
【疏】又解等者得信心者顯是十信明信不退也必不
退者明位不退此位巳前容有退故瓔珞經說發心
修行一劫二劫乃至第六住滿入第七住畢竟不退
自此巳前為退分如法王子八萬餘人入第
七住由值惡因緣故退入不善法中亦入外道之中
一劫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五逆業又攝論十
信頌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勝進菩薩初修無數
三大劫論自釋云一清淨力謂信等善根二增上力
大願善友三堅固力隨遇惡緣種種方便破壞
不退轉大菩提現世當來運運增進此名修習
大劫若爾十信初心堅固不退瓔珞如何不同
答若有利根精進之者具此三力善友故即不退
轉大菩提心亦不生於邪見若有鈍根精進者不
善友惡因容可退失論約一類利根精進
說也由此中第二解勝巳得信利根精進必得
至於位不退故
【疏】住者安住依持之義能住所住俱名為住無分別
慧證實相理安住不動與功德法為依持故。
【疏】上句明境者無遍計相無因緣法真實性泯餘
二性唯圓成下句明智智達遍計無體相故了依
他法無自然生故一真如名無二照。
【疏】具觀等者具觀一切身口業中諸法性本來清淨
智照皆圓。
【疏】順道愛者修福慧順道果法名
法道法名順道而此貪愛愛於彼故順道
法之愛也金剛經中教菩薩令離此愛修無相行
故云菩薩作福不應貪著。
【疏】無明相識俱轉者轉謂轉捨轉得無明習相與
熟識必俱時故金剛時異熟識無明習相爾
時亦在金剛心後轉捨異熟識得解脫道無明
相與識俱捨得佛果也。
【疏】寂照者下無與等貫於三德一者智德寂照無與
等佛無漏智照寂滅理名為寂照又此玅智能寂生
死能照理事名為寂照勝餘凡聖故言無等二者斷
無為真解無與無為玅理真勝解脫無比
等由二障顯此解脫名為斷德真理斷斷障顯
故三者恩德大悲應現無與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應物現身無比等怨親普濟恩及尊卑名恩德
經舉大悲例餘三身三德如次法化身。
安穩等者示現有餘馬麥等難殘苦之相勸人斷
故爾其實如來纖瑕皆盡坦然安穩受用法樂
論說世尊往昔作大婆羅門見佛及僧食諸美食
如是此等喫食馬食麥苗之聲因此墮於黑
繩地獄多劫受苦乃至成佛尚自三月食馬也四
分律云世尊遊於蘇羅婆國與比丘眾五百人俱至
那隣羅濵州一樹下時波闍國販馬之人將馬五
百疋來至此處時世飢饉乞食難得時毗蘭若婆羅
門請佛及僧三月安居都無供養時販馬人每日
馬麥人各五升與佛一斗五百比丘麤食巳生
離欲三月滿巳皆得聖果五百疋馬先因犯戒
畜生中佛以方便解脫故以布施也毗那云
調達以四千兩金雇四力士耆闍崛山共移大石
石室上□候如來石室時共推大石以壓世尊
時藥神立世□□□兩手接石擲向他方別有小
片□石周七十餘步來趁世尊世尊為眾示現宿
業以三昧飛騰虗空石亦在空眾皆□見東西南
北皆隨佛後佛大眾說石因緣(佛於過去異母弟名修耶舍以競)
□□佛以神力還至山中石室之內此石傷佛脚
血流大□□□振動皆來集佛為眾說宿世因緣
廣如彼文。
【疏】若身者內五蘊身正報之果外器國土依報之果
住者依止義□依聖賢所依國土隨本識變非淨無
十地菩薩六七二識無漏變之是淨無漏唯佛一
人能依所依皆淨無漏由此□居純淨國土
【疏】登金剛原常不動者廣平曰原譬如山□高平
故名為原金剛定居因位頂高廣平坦金剛
第二念中解脫道位證真常湛然不動所言常者
有其三種凝然常法無為凝然故二斷常
報身有為四相遷遷不斷三相續常化身利物
此滅彼生常相續莊嚴云凝然不相續如次
法報化身常住故。
【疏】後解意金剛定後證盡真原理故名登金剛原。
【經】獲大法利者總標也別有二類謂先未解者因聞
故而悟解悟解者得無生忍入正位發初
地也。
【經】如海一滴十地菩薩隨自智力讚忍功德百分
千分億分皆如大海一滴之水所餘功德深廣無窮
大海水讚說不盡
【經】不由門者由以此忍為趣入門三賢十聖從劣
至勝從下至上皆依此忍趣入究竟一切智是者
此也處者道理不由忍門得一切智者必無此道
理也。
【疏】八難三塗為三四生佛前佛後諸根不具
邪見攝世智辯聰七邊地北洲長壽即無
天也。
【經】阿耨等者法華云阿之言無耨多羅云上三云
正藐云等又三云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有四覺一無上覺總也即是菩提清淨法界
無上二正覺簡異外邪妄覺故三等覺簡異二
乘但了生空彼偏覺故四又正覺簡異菩薩未滿
位非圓正故此後三覺別顯菩提四智心品下一覺
貫通上四由具下三一切莫過超諸譬喻理所
覺名無上菩提然諸經論多說真理無上菩提
根本故而偏說之今此雙取佛果理智俱名無上
菩提若人聞此十四忍名能起信心近超苦難
如是三菩提果。
【疏】有說初識等者依法相宗續生第八識名為初
識謂死有後中有身中之本識也或中有後生有身
中本識也隨應五趣續生之位初一剎那第八
最先起故名初剎那識有了別有執受故異於木
石也。
【疏】楞伽等者返妄歸真從末向本而為次第先轉相
業相真相真如即是識實性故故總說識有
相也起信論意從本向末生次第先業相次轉相
現相也經以本覺為真相於相中義含現相
也依起信論從真起妄明一切法本末五重(如前巳引)五
中第不覺義有二一者根本不覺對彼真如無始
本覺此名有始不覺最初一念迷背本覺名根本不
覺亦名根本無明二者枝末不覺第二念後以時
生三相一業相本覺為因無明為緣擊
動起業識相二者轉相依動業故轉成能緣名為轉
相三者現相依於見故現諸境界幻相名為現
相。
【疏】楞伽等者譬如明鏡能現能持種種色像第八
識能持能現諸境界處。
【疏】又遠等者久遠劫來時無初始之相何以過去
未來無體故而現在熏習唯心熏習即是
妄念違真起故最初一念名初剎那識。
【疏】又熏等者根本無明熏彼本覺不思議體熏習
故客塵覆不思議體客塵中隨客塵動說名為
熏隨相以說性故云不思議熏也不思議變者本覺
真如常住不變體遍諸法為諸法性所謂因性果性
乃至器世間眾生世間性事相因緣而有變異
事以說性故云不思議變此不思議是現識因依不
思議現起三細麤識故。
【疏】又因緣本覺為因無明為緣現起業識如是
轉生一切法無量義經云義無量從一法生
一法即是真如從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
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無量無邊之義即顯
無明業皆是本覺所生義從真如界流出諸法
義說為生
【疏】是同類因生等流果者此有三類一種子引種子
前念為因後念為果二種子生現行種因現果三現
行熏種子現因種果如是三類善染無記各自相望
同等流類等流果。
【疏】有說第八等者第八識體白淨無覆無記性恒遍
無雜真異熟識五趣四生施設本故唯識論云覆
染法聖道故又能蔽心令不淨故此識非染故名
無覆記謂善惡有愛非愛殊勝果體可記別故此
善惡故名無記七識體亦恒相續有漏有煩
惱俱是有覆性無漏中善清淨前六染淨如常
可知
【疏】染淨熏習等者熏習種子異名亦是熏種之義
種子種子種子現行現行種子各自為因
自類果三類皆通新熏本有故經說生得染淨各
自能為無量無數染淨識本(於生得最初一念唯是本有第二念後通新
本也)。
【疏】有說業識等者此五類識是起信論文意也本覺
為因無明為緣擊動而生三細六麤差別(如前巳引)。
【疏】前之等者其第八識而為三細無明非無
俱以第八識淨無記後二類識染淨差別即前七
識皆從業展轉生故具攝六麤謂智識攝智相相
續識攝後五種由前七識相應分別事法六七
二識起我法執由執我法起惑造業感異熟果名相
續識。
【疏】第八識者諸法種子第八識相分攝第八
種識為能生因生前七識現行果故前七現行為能
熏因熏生第八種識果故所種子前能引後如是
三類久遠劫來展轉為因乃至金剛定位最後剎那
無間道俱時頓捨次第二念解脫道中名為如來
【疏】又因緣三性種子各自為因是因義現識者
第八識能變現故所變現各自為緣是緣義如是
自種為因境界為緣能令染淨諸識生起故名因緣
【疏】流注者謂第八生相住相滅相相續不斷名流
注生住滅且生相本覺為因無明為緣初起業識
為生相業識生轉識轉識生現識現識生六麤相
續長劫名為住相發心修行歷位伏斷至等覺末
一念斷除根本無明無明斷時業識頓捨名流
滅相
【疏】相生住滅者謂相生住相滅也前之七識對第
八識心若境麤顯事相名相生住滅問如第七識
第八識境為境第七微何故總說前七心識
麤顯耶答雖第七識第八識對前六識七識
然第七識俱有癡見慢愛四煩惱故變境麤顯故
七識心境麤且相生者依現識中自種為因諸境
為緣和合生前七識名為相生如是種因境緣
長劫熏習因果相續名為相住若發心修行返妄歸
真從末向本歷位伏斷至七地滿滅麤分段說為相
滅即入八地受變易修行成佛此說直往悲增者
也智增悲智平等二乘迴心分段身盡處即為相
滅。
【疏】依前等者准楞伽經真如流注生住滅而為所
依名迷悟依真如與相生住滅而為所依名染淨依
前長後短行相可知
【疏】然今等者然諸有情於久遠劫初剎那識異於木
最初剎那業識始起爾時名迷未起巳前本來
悟即顯真如迷悟依又云生得染淨各自能為
識本依於真如有染淨故即顯真如為染淨依此
云從剎那不可說劫乃至金剛一剎那前生
住滅以長攝短相生住滅在其中矣。
【經】生諸等者准起信業相為初而起轉相依於轉
相而起現相依現相而起六麤乃至境界差別
為色法分別差別名為心法所以經云有不可說不
可說識生諸有情色二法
【疏】現識現境等者識能現境名為現識所現色境因
前六識五塵色熏五塵種在現識中此色種子
生色現行非是現識生彼色法譬如明鏡現諸物像
非謂明鏡生諸物像問意云豈以本識現於色境便
是色境從心而生應鏡中物從鏡生耶鏡不生像心
不生色如何說心而生色法疏答意云眼五識
五塵皆是性境五俱意識與五同緣亦是性境此
五塵三類種謂見分相本質見分是心熏心
種子相是色熏色種子相分中熏色種子彼色
種子因心熏生屬於識相分攝故色從本識相分
生故心法生於色法(三境之義如別處釋)。
【疏】緣慮等者問意前七能熏第八能持所熏所持
種子各自生現心法種子生心現行有緣義色
種子生色現行質礙如是色心皆自類生豈
心法所熏所持即是色耶心法不應熏持色法
慮礙別故疏二義釋初云熏種持種皆由於心故說
法從心而生心若不生質礙色者何名唯識以唯
識者一切諸法皆由識故心生於色順契唯識中道
之義。
【疏】楞伽第三等者楞伽意說彼於實性流出有為
是妄幻於妄幻中有四大妄想心熏妄想心持名
妄想大種堪能者火有熟物壞器之堪能故。
【疏】若礙等者若執礙慮色法心法別體云何
行而斷法執得無漏智所變色法同能變心亦成無
漏既所變色同能變心亦成無漏由此心法生於色
法順教理
【疏】又諸佛等者凡夫等類不斷法執謂色質礙謂空
不礙法執被色拘礙色空互違不自在轉諸佛
菩薩巳斷法執礙解所知障故證不思無礙理故
被色色空互容自在而轉故能示現不思議事
毛端孔中容大海芥子中納須彌山大小互入
無礙自在諸如是等名不思議事若有問言為展毛
孔令其寬廣大海耶為縮大海令其細小毛孔
耶若展毛者毛端尖小本相如如何展之若縮海
大海深廣本相如故如何縮之須彌為問
請示行相答若有如上展縮行相顯示道理即是
有可思議也由不可思惟展縮行相不可議論舒捲
所以是故名為不可思議(餘如疏說)。
【疏】五塵等者對法論說色有二十五種今作頌曰謂
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麤細高下若正若不正光
影與明闇烟雲塵霧異逈色表色殊及空一顯色
觸塵有二十六頌曰謂地水火風并澁滑輕重
緩急飢飽力劣悶癢老病死疲息勇殊小
乘俱舍繁故且止。
【疏】持攝長者地能任持水能攝聚火能成熟風能
生長如是名為四大業用文中大堅義辨體持義
顯用並列名也水火風三辨體列名文闕業用文取
穩順故有具闕。
【疏】望前等者瑜伽第三地水火風四大種其性
大故種生故立大種大有四義一所依大一切
皆依能造有故二體大遍所造故三形大眾
地等遍一切處故四起用大地生一切物故
者因義此四為因眾色虗空雖大不能與餘為
因體故彼不名種地水火風亦大亦種名大種也法
第六云依增上緣辨六因造者大造望色唯有
一能作因能與彼力不障礙故二同類因令增長
故三俱有因大種造色必俱生故非心心所不是
相應因非善惡不是異熟因非煩惱性故不是
行因故無三因也造色望大亦為三因一能因此
故二有因不相離故三異律儀律儀
及定俱戒能招大故無三可知造巳緣造云何
大造望色唯增上緣現行相望非心等故無餘三緣
若諸大種同聚所有一切色相依有者皆可名造
互得造義瑜伽第三說有色聚中唯有一大如末尼
珠江河燈無塵之風或有具二或具三四隨應不
定。
【疏】然五等五蘊瑜伽皆說眼等五根以所造淨色
為性意取所造色香味觸為五根體聲體虗疎多間
故故不取之有說能造所造八法為體瑜伽據顯
相故唯說所造然五義說名為根一莊義眼
莊嚴有情身故二相續義一期中常相續故三依
義識所依故四發義能發識故五遍義遍與王所為
依止經據顯勝以發生名根也根有二種一者
勝義根體勝玅聖智所知故二世俗根根依
處故亦名扶塵根勝義根在扶塵根如珠瑩淨
照境發識說名根取境離合者眼耳離取色聲二
境說名見聞鼻舌身三對香味觸合取名覺並四大
五塵分別瑜伽第三諸色中略有十四種
事謂四大五根五境如是色聚從自種生本識頓變
於中復有能造所造多緣所成眼等根境約類分別
種種差別如彼廣說界地有無五根色聲觸在欲
色界五地有遍四禪香味二種二界二地初禪
有故能造四大遍所造故隨所造色以辨有無
【疏】五蘊假者總名受蘊者由受領納順違俱非起惑
造業感蘊果故此受有彼五蘊法故名受蘊也。
【疏】雖想等者問妄相取像妄念憶持體非是如何
名為觀受假耶疏釋意云雖想與念體非是受然以
受領境生想念故由受想念同聚相應受領
總名受也。
【疏】雖業等者問作業是思受果是識異熟識故何名
觀受疏釋意云雖業與果體是思識然由於受領
境界作業受果故名受也
【疏】剎帝利者此云田主義翻王種謂劫初時競於香
分田土各定疆界有德人為許王封為田
主次有厭家樂居閑精修淨業因名婆羅門此云
淨行云淨志次有吠舍此云坐收坐而收利即賣
賈也次有戍陀羅此云耕田本於田中香稻生後
不生故耕田種之此四為初自後因事立種種姓如
瑜伽說。
【疏】唯識等者夢中有種境界覺巳頓遣知夢境
菩薩道真起時頓遣妄想生死一切
返照從來生死妄執我法顛倒謂有也。
【疏】名詮諸法自性共相自性亦名自相此自
相法為所依體其共相法為能依義義依於體而非
法體法體自相離言故帶言詮法名為共相如言
水火但得帶詮濕熱之義不得離言濕熱之體言不
得彼自性故濕性熱性所得故帶詮共相是意
所緣餘長(去聲)之法謂法體上餘長義也由不得彼離
法體一切名皆假施設(自相共相相形類如別處說)。
【疏】出世言教離相解故者由諸有不解出世性相
因果故佛菩薩於彼無言法中假設言教顯示
復教亡言離相解修因證果故諸言教一切不實
猶如谷響
【疏】第二月者由眼病故本月邊見有幻月於幻月
上復青黃赤白等解其實無之眾生執病於真性
上見有幻事於幻事上復生有無一異等解其實
之故諸幻事有無一異無實體。
【疏】前為等者前言法緣成謂蘊處界者如緣生
行支為增上緣而能招感生老死支立蘊處界此言
諸法因成等者識等五支為親因緣生成現行生老
死支名為有情理有情不離三科但以經文約增
上緣約親因緣各立一義也因緣三謂種子引種
引種現行現行熏種子初之一類異時因果
二類同時因果(如疏可知)。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卷第
**仁王經隨抄音切
(五忽切)。
(烏侯切)。
謇吃
(上居輦切下居乙切)。
沠灑
(上疋賣切下砂下切)。
(昌朱
美好也)。
(必隣切)。
(烏甲切)。
(北諍切)。
(刃刃切)。
(所六切)。
三藐
(古玉
篇亡略切)。
轉相
(轉通上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