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0b 页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四
译经證义讲经律论广演大师遇荣 集
【疏】士大夫六界者由诸有情似有力用转名士夫也
地水火风空识名为六界界者性义由此士夫六法
能持自性非如外道执我能持也。
【疏】此为正也者唯识为正生住异三皆居现在以现
存故灭居过去巳无体故过去名前属前位故未来
名后在向后故。
【疏】论有两解者彼云经说三相何不说四答有三解
一云如生名起灭名为尽如是应知异相名住住而
变异名住异相二云无为之法有自相住住相滥彼
经不说住三云经说住异总合为一名住异相合说
意者如黑暗女吉祥天荣辱相随令生厌离故合说
之其第一解释住异名其后二解明三相意故今疏
主指后两解。
【疏】无二常相者真性常有兔角常无此有为法无彼
二常之相故名无常。
【疏】刹那者时之极少也俱舍论说三极少义一者色
中极少谓一极微二者名中极少谓一字三者时中
极少谓一刹降于色法中至极微细名极微也生灭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0c 页 X26-0470.png
有二者瑜伽论说生及住异俱名生品灭名灭品令
诸弟子应观诸法刹那生灭而住其心所观生灭具
足四相然有二种一者刹那四相亦名细四相遍有
为法如此经说生灭空义二者一期四相亦名粗四
相依于情器一期住世分齐差别以分四相且如人
趣初生入胎住胎出胎皆名生相生巳住世一期寿
命皆名住相少年老年前后改变皆名异相于一刹
那正舍寿命及中有位皆名灭相慈恩法师引涅槃
说中有之身名为死苦故中有身灭相摄也生住异
灭亦名生老病死四相交侵应厌离之如下当说。
【疏】缘和等者俱舍第十二云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顿
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时名一刹那譬如壮士一弹
指顷有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初解可知
后解意说度一极微时是一刹那量婆沙一百三十
六引契经说佛告苾刍譬如四人皆善射箭各执弓
箭相皆攒立欲射四方有一捷夫来语之曰汝等今
可一时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坠于意云何此捷疾
不苾刍白言甚疾世尊佛言彼人捷疾不及地行药
叉地行药叉捷疾不及空行药叉空行药叉捷疾不
及四大王众天彼天捷疾不及日月轮二轮捷疾不
及坚行天子此是导引日月轮者此等诸天展转捷
疾佛告苾刍寿行生灭捷疾于彼刹那流转无有暂
停。
【疏】答然等者准次经文而积算之于一念中总有八
诸弟子应观诸法刹那生灭而住其心所观生灭具
足四相然有二种一者刹那四相亦名细四相遍有
为法如此经说生灭空义二者一期四相亦名粗四
相依于情器一期住世分齐差别以分四相且如人
趣初生入胎住胎出胎皆名生相生巳住世一期寿
命皆名住相少年老年前后改变皆名异相于一刹
那正舍寿命及中有位皆名灭相慈恩法师引涅槃
说中有之身名为死苦故中有身灭相摄也生住异
灭亦名生老病死四相交侵应厌离之如下当说。
【疏】缘和等者俱舍第十二云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顿
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时名一刹那譬如壮士一弹
指顷有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初解可知
后解意说度一极微时是一刹那量婆沙一百三十
六引契经说佛告苾刍譬如四人皆善射箭各执弓
箭相皆攒立欲射四方有一捷夫来语之曰汝等今
可一时放箭我能遍接俱令不坠于意云何此捷疾
不苾刍白言甚疾世尊佛言彼人捷疾不及地行药
叉地行药叉捷疾不及空行药叉空行药叉捷疾不
及四大王众天彼天捷疾不及日月轮二轮捷疾不
及坚行天子此是导引日月轮者此等诸天展转捷
疾佛告苾刍寿行生灭捷疾于彼刹那流转无有暂
停。
【疏】答然等者准次经文而积算之于一念中总有八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1a 页 X26-0471.png
万一千生灭也既尔如何分于生灭前后时极促故
答如以利刃于一刹那顿断九百重纸彼纸断时而
有前后生灭亦尔凡情识昧有而不觉唯大圣人现
量知之说示众生显有为法生灭故空也。
【疏】华严等者长风鼓水生于动势说名为波前前波
灭后后波生二波生灭各不相知生灭亦尔。
【疏】此中眼由眼空等者依龙树义心心所法四缘合
成根境等色二缘合成若离因缘无色心故一切皆
空也依慈氏义内空者内六根处而无所执实我法
故说名为空非无根体如说舍空舍中无人名为舍
空非舍体空通途义者摄相归性一切诸法皆即真
空如波依水不即不离故下经云一切法皆如也诸
佛法僧亦如也上下准此三义释经。
【疏】此中内六处等者内六处由所取外六处空故能
取内六处空外六处由能取内六处空故所取外六
处空相形待故内外俱空此三空义初别观内次别
观外皆悉是空若内若外总合观之亦皆空也。
【疏】云何空空者上之空言谓一切法所遍之处太虚
空也下之空言显彼无也意说十方虚空之相亦即
是无故曰空空故次便说十方器界物象皆无名为
大空显扬论云大空者器世间空。
【疏】由无为空者为之言作若法有彼生等造作名有
为法若法无彼生造作名无为法显彼无为亦不可
得故云无为空。
答如以利刃于一刹那顿断九百重纸彼纸断时而
有前后生灭亦尔凡情识昧有而不觉唯大圣人现
量知之说示众生显有为法生灭故空也。
【疏】华严等者长风鼓水生于动势说名为波前前波
灭后后波生二波生灭各不相知生灭亦尔。
【疏】此中眼由眼空等者依龙树义心心所法四缘合
成根境等色二缘合成若离因缘无色心故一切皆
空也依慈氏义内空者内六根处而无所执实我法
故说名为空非无根体如说舍空舍中无人名为舍
空非舍体空通途义者摄相归性一切诸法皆即真
空如波依水不即不离故下经云一切法皆如也诸
佛法僧亦如也上下准此三义释经。
【疏】此中内六处等者内六处由所取外六处空故能
取内六处空外六处由能取内六处空故所取外六
处空相形待故内外俱空此三空义初别观内次别
观外皆悉是空若内若外总合观之亦皆空也。
【疏】云何空空者上之空言谓一切法所遍之处太虚
空也下之空言显彼无也意说十方虚空之相亦即
是无故曰空空故次便说十方器界物象皆无名为
大空显扬论云大空者器世间空。
【疏】由无为空者为之言作若法有彼生等造作名有
为法若法无彼生造作名无为法显彼无为亦不可
得故云无为空。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1b 页 X26-0471.png
【疏】由毕竟空者前无始空明三世空此毕竟空明非
世空诸法实性非三世故。
【疏】由散空者色心诸法说名为散诸法实性名为不
散散与不散相形待故经但说散必对不散文影显
耳大般若中散空无变异空相翻说之无变异者是
不散义。
【疏】如是等者于处界皆有自相又摄三科为二谓有
为自相无为自相彼经复有共相空谓如苦是有漏
法共相无常是有为法共相空无我是一切法共相
诸如是等有无量共相此共相由共相空。
【疏】智论等者十八空中别观内根别观外境总观内
根外境此十二处摄尽诸法一切皆空于中重广差
别义类说次十一空谓十方虚空及器世界彼皆是
空故说空空大空对此世俗复说胜义明胜义空彼
二谛空归有为无为门亦即是空故说有为空无为
空有为堕世无为非世故说无始空毕竟空世法可
散非世不散故说散空彼世非世皆有自性及有自
相亦不可得故说本性空自相空总摄诸法世出世
间色非色等性相染净故说一切法空前十四种总
明诸法染净境智性相皆空次三别明出因果初通
因果次因后果以智照彼一切皆空以十七空对破
诸有然恐众生著能破空而生空病故说第十八空
空故空也第二空言是所遣空初后空言是能遣空
以此一空遣彼诸空能空亦空也如榍出榍(音屑)譬如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1c 页 X26-0471.png
木孔中有馀物碍以榍遣之物遣榍存榍亦是碍复
以一榍而遣彼榍二榍俱遣物碍皆除木孔虚通以
此一空而遣彼空二空俱遣执遣心通也然不可立
第三空义以无用故有病先除空病后遣智照实性
非有非无泯相绝待此经之大意也。
【疏】恐等者问众生执法有以空破于有众生著于空
应以有破空答此难不然如人有于病以药疗于病
虑恐药成病以药解药毒众生著有病以空破于有
虑恐空成病以空遣于空只可以药疗病不可以病
疗药也。
【疏】名集故有者以名呼召诠表诸法熏种子故而此
种子因名所集故说为有若非熏习新熏种子本体
无故。
【经】因集等者能集所集皆名为集烦恼及业为能招
集名因集故有有情及器为所招集名果集故有果
中有情六趣差别非无故有三句义中初一为因后
二为果果中初总后别。
【经】十地佛果者此明出世胜功德法唯取无漏十地
佛果福慧功德地前三贤有漏福慧非此所明或可
三贤略不说之。
【疏】又科等者标结同前释中三集通显世出世法而
皆是有因果六趣别显世间有十地佛果别显出世
间有随经可解。
【疏】迷杌谓人者由迷杌木妄谓是人若不迷杌不执
以一榍而遣彼榍二榍俱遣物碍皆除木孔虚通以
此一空而遣彼空二空俱遣执遣心通也然不可立
第三空义以无用故有病先除空病后遣智照实性
非有非无泯相绝待此经之大意也。
【疏】恐等者问众生执法有以空破于有众生著于空
应以有破空答此难不然如人有于病以药疗于病
虑恐药成病以药解药毒众生著有病以空破于有
虑恐空成病以空遣于空只可以药疗病不可以病
疗药也。
【疏】名集故有者以名呼召诠表诸法熏种子故而此
种子因名所集故说为有若非熏习新熏种子本体
无故。
【经】因集等者能集所集皆名为集烦恼及业为能招
集名因集故有有情及器为所招集名果集故有果
中有情六趣差别非无故有三句义中初一为因后
二为果果中初总后别。
【经】十地佛果者此明出世胜功德法唯取无漏十地
佛果福慧功德地前三贤有漏福慧非此所明或可
三贤略不说之。
【疏】又科等者标结同前释中三集通显世出世法而
皆是有因果六趣别显世间有十地佛果别显出世
间有随经可解。
【疏】迷杌谓人者由迷杌木妄谓是人若不迷杌不执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2a 页 X26-0472.png
为人也迷杌不了犹如法执不了法空执法实有也
妄执为人犹如我执不了无我妄执有我也迷杌谓
人人杌俱迷迷法执我我法俱迷理定然也故佛告
言若菩萨住于法相即非菩萨住者著也由著法故
必起我执汝等不应住著法相。
【疏】沤和者方便义未始者未曾义此显菩萨具般若
门观于法空具方便门涉行于有胜馀凡夫二乘之
行也般若观空方便涉有此二有何胜耶答方便涉
有未曾迷空故虽处有而不染有不同凡夫迷空处
有而染有也无相般若而不厌有以观于空故虽观
空而不證寂不同二乘厌有生死而趣寂灭。
【疏】如三器异空界不别者能盛三器异所盛空界一
况法如文。
【疏】如实行对治者有馀师解或约文定数或约义定
数显彼说非指此正义故云如实如实正义约所治
障有八万四千能对治行数量亦尔如不净观对治
贪等如来说法诠显彼行法数亦同故彼颂云牟尼
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八十千者八万也此就全数具
足应云八万四千。
【疏】十种烦恼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
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禁取一一皆以馀九为方
便足成一百言方便者方法便宜为因之义如贪为
头馀九助成谓由嗔故起贪由痴故起贪乃至由戒
禁取故起贪十种烦恼更互为头十十成百小乘中
妄执为人犹如我执不了无我妄执有我也迷杌谓
人人杌俱迷迷法执我我法俱迷理定然也故佛告
言若菩萨住于法相即非菩萨住者著也由著法故
必起我执汝等不应住著法相。
【疏】沤和者方便义未始者未曾义此显菩萨具般若
门观于法空具方便门涉行于有胜馀凡夫二乘之
行也般若观空方便涉有此二有何胜耶答方便涉
有未曾迷空故虽处有而不染有不同凡夫迷空处
有而染有也无相般若而不厌有以观于空故虽观
空而不證寂不同二乘厌有生死而趣寂灭。
【疏】如三器异空界不别者能盛三器异所盛空界一
况法如文。
【疏】如实行对治者有馀师解或约文定数或约义定
数显彼说非指此正义故云如实如实正义约所治
障有八万四千能对治行数量亦尔如不净观对治
贪等如来说法诠显彼行法数亦同故彼颂云牟尼
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八十千者八万也此就全数具
足应云八万四千。
【疏】十种烦恼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身见七
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禁取一一皆以馀九为方
便足成一百言方便者方法便宜为因之义如贪为
头馀九助成谓由嗔故起贪由痴故起贪乃至由戒
禁取故起贪十种烦恼更互为头十十成百小乘中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2b 页 X26-0472.png
说未来名前过去名后前后时长有相资义现在时
促无相资义未来之法有法前得过去之法有法后
得现在之法有法俱得由于能得有势力故所得之
法常存不灭所以烦恼皆有巳起未起者也。
【疏】虽真等者取彼法数以释此经一心真见道位具
多功德虽真见道无此多品然所治障有此数类能
治圣道数量亦尔故云圣智现前最初一念具足八
万四千波罗蜜多。
【疏】贤劫等者由依贪等十种烦恼一一为头引生馀
九十十成百容三世起谓过去一百资成一千未来
亦尔现在一百以时促故无相资义合成二千一百
依四大六尘一一皆起二千一百合成二万一千多
贪多嗔多痴及等分者四人各起二万一千故总合
成八万四千尘劳根病如来宣说八万四千清净法
药治彼根病谓如布施治悭贪等贤劫经说始从兜
率下阎浮提名光曜度乃至双林分布舍利度总三
百五十度一一皆说六波罗蜜合成二千一百波罗
蜜门(馀如疏说)。
【疏】又解等者前解世尊出世于一切时说此此法治
彼彼病所合大数八万四千通途对治烦恼病行义
如常说不归此经见道法数此又解者准彼释此见
道德数由彼二障障覆净慧性相功德所障功德随
能障说有多品类今至见道刹那智起顿断八万四
千障染顿显八万四千清净功德其犹磨镜一分尘
促无相资义未来之法有法前得过去之法有法后
得现在之法有法俱得由于能得有势力故所得之
法常存不灭所以烦恼皆有巳起未起者也。
【疏】虽真等者取彼法数以释此经一心真见道位具
多功德虽真见道无此多品然所治障有此数类能
治圣道数量亦尔故云圣智现前最初一念具足八
万四千波罗蜜多。
【疏】贤劫等者由依贪等十种烦恼一一为头引生馀
九十十成百容三世起谓过去一百资成一千未来
亦尔现在一百以时促故无相资义合成二千一百
依四大六尘一一皆起二千一百合成二万一千多
贪多嗔多痴及等分者四人各起二万一千故总合
成八万四千尘劳根病如来宣说八万四千清净法
药治彼根病谓如布施治悭贪等贤劫经说始从兜
率下阎浮提名光曜度乃至双林分布舍利度总三
百五十度一一皆说六波罗蜜合成二千一百波罗
蜜门(馀如疏说)。
【疏】又解等者前解世尊出世于一切时说此此法治
彼彼病所合大数八万四千通途对治烦恼病行义
如常说不归此经见道法数此又解者准彼释此见
道德数由彼二障障覆净慧性相功德所障功德随
能障说有多品类今至见道刹那智起顿断八万四
千障染顿显八万四千清净功德其犹磨镜一分尘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2c 页 X26-0472.png
尽一分明现乃至多分尘尽多分明现二障粗重者
总相显示分别二障名为粗重非唯习气。
【疏】一切智智者慈恩三番释一云一切智者佛也又
言智者根本后得此二是用二智实性即是真如若
用若性合名为智一切智人之智名一切智智第二
同疏三云一切智者智用菩提重言智者智性涅槃
今显此二悉皆无上叹胜令忻。
【疏】维摩等者随所见闻觉知皆作佛事也维摩经说
上方香积世界无有文字说法诸菩萨众坐香树下
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或有佛土而无言说
意思为佛事见色闻声如疏。
【疏】恶啊者(上人声下上声如前巳释)。
【疏】义翻为句者诠差别义究竟意故名章句也。
【经】七宝者无量寿经云金银琉璃颇梨珊瑚玛瑙砗
磲恒水经云金银珊瑚真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佛
地论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牟呼娑羯
洛婆当砗磲也六遏湿摩羯婆当玛瑙也七赤真珠
三文不同者随方爱乐差别有异列名别也。
【疏】此有彼四三闻一思者受持读诵此三闻慧解一
句者是思慧也略举此四例馀六行皆应行之。
【经】文字性离者因缘空义也文字缘生本性空故由
性空故无文字相也归胜义谛文字性离泯文字相
唯真性也。
【疏】不增等者彼经之意随相以说性谓清净法身在
总相显示分别二障名为粗重非唯习气。
【疏】一切智智者慈恩三番释一云一切智者佛也又
言智者根本后得此二是用二智实性即是真如若
用若性合名为智一切智人之智名一切智智第二
同疏三云一切智者智用菩提重言智者智性涅槃
今显此二悉皆无上叹胜令忻。
【疏】维摩等者随所见闻觉知皆作佛事也维摩经说
上方香积世界无有文字说法诸菩萨众坐香树下
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或有佛土而无言说
意思为佛事见色闻声如疏。
【疏】恶啊者(上人声下上声如前巳释)。
【疏】义翻为句者诠差别义究竟意故名章句也。
【经】七宝者无量寿经云金银琉璃颇梨珊瑚玛瑙砗
磲恒水经云金银珊瑚真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佛
地论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牟呼娑羯
洛婆当砗磲也六遏湿摩羯婆当玛瑙也七赤真珠
三文不同者随方爱乐差别有异列名别也。
【疏】此有彼四三闻一思者受持读诵此三闻慧解一
句者是思慧也略举此四例馀六行皆应行之。
【经】文字性离者因缘空义也文字缘生本性空故由
性空故无文字相也归胜义谛文字性离泯文字相
唯真性也。
【疏】不增等者彼经之意随相以说性谓清净法身在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3a 页 X26-0473.png
众生身中随诸众生往来生死说往来相名为众生
若彼众生逆生死流返本还源归于本性依旧而住
名为成佛犹如伎儿转变形容还复本身也。
【疏】欲界者欲谓三欲所谓淫欲食欲睡欲界者击义
分义下至风轮上至他化自在天五趣有情及器世
间齐此彊分击属三欲故名欲界又此欲界名五趣
杂居地色四静虑无色四空共成九地(随文可知)。
【疏】四空等者谓无色界四空处天名无色四空也婆
沙一百四十一云何故此四说名无色答超过一切
有色法故色法于此无容生故八十四云谓初习业
者先住思惟诸虚空相取此相巳假想胜解观察照
了无边空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初无色定故说此
定名空无边处第二空者谓修业者先应思惟六种
识相馀准前说第三空者无我所故名无所有若尔
诸地皆然何独此地无我所耶答我及我所势力羸
劣灭减更无如此地者故第四空者谓此地中无明
了相不无相故名非想非非想处此四名处者皆是
生长诸有之处生长种种业烦恼处破诸妄计彼为
涅槃故佛说为生长有处处体是定从境彰名空无
边之处依主释也馀三准此问入二界定相状云何
复云何别答静虑定俱其中相状如处室中依于色
故入无色定其中相状如处虚空无色依故。
【疏】依此近分等者俱舍论云世俗无间及解脱道如
次能缘下地上地为粗苦障及静妙离谓无间道缘
若彼众生逆生死流返本还源归于本性依旧而住
名为成佛犹如伎儿转变形容还复本身也。
【疏】欲界者欲谓三欲所谓淫欲食欲睡欲界者击义
分义下至风轮上至他化自在天五趣有情及器世
间齐此彊分击属三欲故名欲界又此欲界名五趣
杂居地色四静虑无色四空共成九地(随文可知)。
【疏】四空等者谓无色界四空处天名无色四空也婆
沙一百四十一云何故此四说名无色答超过一切
有色法故色法于此无容生故八十四云谓初习业
者先住思惟诸虚空相取此相巳假想胜解观察照
了无边空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初无色定故说此
定名空无边处第二空者谓修业者先应思惟六种
识相馀准前说第三空者无我所故名无所有若尔
诸地皆然何独此地无我所耶答我及我所势力羸
劣灭减更无如此地者故第四空者谓此地中无明
了相不无相故名非想非非想处此四名处者皆是
生长诸有之处生长种种业烦恼处破诸妄计彼为
涅槃故佛说为生长有处处体是定从境彰名空无
边之处依主释也馀三准此问入二界定相状云何
复云何别答静虑定俱其中相状如处室中依于色
故入无色定其中相状如处虚空无色依故。
【疏】依此近分等者俱舍论云世俗无间及解脱道如
次能缘下地上地为粗苦障及静妙离谓无间道缘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3b 页 X26-0473.png
次下地诸有漏法作粗苦障三行相中随一行相若
解脱道缘彼次上地诸有漏法作静妙离三行相中
随一切相非寂静故说名为粗由大劬劳方能越故
非美妙故说名为苦由多粗重能违害故非出离故
说名为障由此能碍越自地故静妙离三翻此可解
意云厌粗忻静或厌苦忻妙或厌障忻离随一行成
伏于下地俱生烦恼即生上地谓厌欲界忻初禅厌
初禅忻二禅乃至有顶今明无色四空处业三行相
中随修一行得定为因生彼为果众同分者慈恩释
云众者种类义同者一义分者相似义即是多法一
类相似立众同分无色界天无色身故唯依命根立
众同分四类各各相似各立一同分。
【疏】第六等者第七识俱恒行无明不发业故非此正
要第六识俱迷理无明正能发业迷事起者能助发
业取此无明正发助发福等三业缘生之首名为根
本或此无明是三界苦果之根本也。
【疏】起信至枝末者即彼论中根本不觉枝末不觉也
彼说从真起妄本末五重初唯一心谓本源第二依
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灭二者心
生灭门谓如来藏与生灭合名阿赖耶识第三依此
识明二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二者不
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故不觉心起第四依不觉
义而生三细一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动故能
见名转相三依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第五依现相
解脱道缘彼次上地诸有漏法作静妙离三行相中
随一切相非寂静故说名为粗由大劬劳方能越故
非美妙故说名为苦由多粗重能违害故非出离故
说名为障由此能碍越自地故静妙离三翻此可解
意云厌粗忻静或厌苦忻妙或厌障忻离随一行成
伏于下地俱生烦恼即生上地谓厌欲界忻初禅厌
初禅忻二禅乃至有顶今明无色四空处业三行相
中随修一行得定为因生彼为果众同分者慈恩释
云众者种类义同者一义分者相似义即是多法一
类相似立众同分无色界天无色身故唯依命根立
众同分四类各各相似各立一同分。
【疏】第六等者第七识俱恒行无明不发业故非此正
要第六识俱迷理无明正能发业迷事起者能助发
业取此无明正发助发福等三业缘生之首名为根
本或此无明是三界苦果之根本也。
【疏】起信至枝末者即彼论中根本不觉枝末不觉也
彼说从真起妄本末五重初唯一心谓本源第二依
一心开二门一者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灭二者心
生灭门谓如来藏与生灭合名阿赖耶识第三依此
识明二义一者觉义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二者不
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故不觉心起第四依不觉
义而生三细一依不觉故心动名业相二依动故能
见名转相三依见故境界妄现名现相第五依现相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3c 页 X26-0473.png
而生六粗一智相(依境分别即俱生法执也)二相续相(起念不断即分别法
执也)三执取相(心起著故俱生我执)四计名字相(分别我见上四皆惑)五起
业相(因业)六业系苦相(苦果)当知无明能生一切名三界
根本。
【疏】枝末细相等者依心生灭门开为二义谓觉义不
觉义此不觉义有二一者根本不觉对于真如无始
本觉此名有始不觉最初一念迷背本觉名根本不
觉也二者枝末不觉本觉为因不觉为缘生三细相
一业相二转相三现相此三即是第八识也能变现
故名为现识依此现识现起前七事识六粗之相如
是六粗总名枝末不觉。
【疏】楞伽者颂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
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
浪现前作用转海水起波浪现前展转作用无有间
断藏识如海起转识浪境等缘击前七转识随缘而
现前引于后后续于前前作用展转生死相续无有
间断。
【疏】犹如等者譬如有人创至山川或入聚落心迷乱
故以东为西既一方迷馀方俱转正迷之时方亦不
转忽然醒悟亦是旧方反推此迷无有踪迹唯有四
方若迷若悟皆依方也众生亦尔最初一念迷背本
觉既迷本觉觉随迷转正迷之时觉亦不转忽然悟
解亦是旧觉若迷若悟皆依本觉觉即是悟不觉是
迷迷悟相对以辨行相今取最初一念不觉心起名
执也)三执取相(心起著故俱生我执)四计名字相(分别我见上四皆惑)五起
业相(因业)六业系苦相(苦果)当知无明能生一切名三界
根本。
【疏】枝末细相等者依心生灭门开为二义谓觉义不
觉义此不觉义有二一者根本不觉对于真如无始
本觉此名有始不觉最初一念迷背本觉名根本不
觉也二者枝末不觉本觉为因不觉为缘生三细相
一业相二转相三现相此三即是第八识也能变现
故名为现识依此现识现起前七事识六粗之相如
是六粗总名枝末不觉。
【疏】楞伽者颂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
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
浪现前作用转海水起波浪现前展转作用无有间
断藏识如海起转识浪境等缘击前七转识随缘而
现前引于后后续于前前作用展转生死相续无有
间断。
【疏】犹如等者譬如有人创至山川或入聚落心迷乱
故以东为西既一方迷馀方俱转正迷之时方亦不
转忽然醒悟亦是旧方反推此迷无有踪迹唯有四
方若迷若悟皆依方也众生亦尔最初一念迷背本
觉既迷本觉觉随迷转正迷之时觉亦不转忽然悟
解亦是旧觉若迷若悟皆依本觉觉即是悟不觉是
迷迷悟相对以辨行相今取最初一念不觉心起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4a 页 X26-0474.png
根本不觉即是此经三界根本无明。
【疏】圣位等者旧仁王经唯说八九十地受变易身就
普等说八地巳上顿悟渐悟普等皆受变易身故今
依此经圣位诸地文意宽通即显二乘有学无学回
心向大受变易类十地菩萨皆是得人也总论变易
二乘不得唯菩萨得菩萨二类一者顿悟二者渐悟
入初地后分为三类谓悲增智增悲智平等且悲增
者入八地后生空观品长时相续烦恼不起无留惑
润生不受分段须入变易若智增者入初地后永伏
烦恼受变易身若悲智平等者随彼菩萨乐行不同
从初一地二地乃至七地满心随其意欲怖烦恼者
先入变易不怖烦恼者后入变易二者渐悟五果回
心皆受变易然有差别谓二乘无学回心向大便受
变易无后有故有学回心有后有故若现身若经生
随圣者意随应皆得受变易身。
【疏】大慧等者二乘回心在见道前而未證得法无我
理然以生空无漏定愿之力资于故业受不思议变
易身也。
【疏】夫人经等者经说二乘是巳回心者渐悟菩萨呼
旧名故彼说三乘皆受变易名三种意生身于相及
土得自在者无性摄论第七云第八地中所證法界
是二自在所依止处谓所求相欲现前时如其胜解
即能现前名相自在若所希求金宝等土随其胜解
即能现前名土自在。
【疏】圣位等者旧仁王经唯说八九十地受变易身就
普等说八地巳上顿悟渐悟普等皆受变易身故今
依此经圣位诸地文意宽通即显二乘有学无学回
心向大受变易类十地菩萨皆是得人也总论变易
二乘不得唯菩萨得菩萨二类一者顿悟二者渐悟
入初地后分为三类谓悲增智增悲智平等且悲增
者入八地后生空观品长时相续烦恼不起无留惑
润生不受分段须入变易若智增者入初地后永伏
烦恼受变易身若悲智平等者随彼菩萨乐行不同
从初一地二地乃至七地满心随其意欲怖烦恼者
先入变易不怖烦恼者后入变易二者渐悟五果回
心皆受变易然有差别谓二乘无学回心向大便受
变易无后有故有学回心有后有故若现身若经生
随圣者意随应皆得受变易身。
【疏】大慧等者二乘回心在见道前而未證得法无我
理然以生空无漏定愿之力资于故业受不思议变
易身也。
【疏】夫人经等者经说二乘是巳回心者渐悟菩萨呼
旧名故彼说三乘皆受变易名三种意生身于相及
土得自在者无性摄论第七云第八地中所證法界
是二自在所依止处谓所求相欲现前时如其胜解
即能现前名相自在若所希求金宝等土随其胜解
即能现前名土自在。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4b 页 X26-0474.png
【疏】楞伽第三等者彼云一者三摩跋提乐意生身三
摩跋提此云等至通有心无心定也此位菩萨依三
昧力受变易身随意而生亦名意生身今云意成身
随意愿成故以非新起不名生也经说三四五地静
虑自在而得此身以后该前初地二地亦得之也二
者觉法自性意生身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
名觉法自性八地菩萨得无相观即能觉法如幻无
体然六非长时七有加行彼经偏说八地得之实通
六七八地得也三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种类
俱生者随诸众生所有种类菩萨皆能现同类身然
同类身百千万类俱时能现而无加行任运而起名
无作行意生身犹如镜中顿现多像镜无加行九地
十地现身亦尔。
【疏】三文皆同者旧仁王经四卷楞伽夫人经也楞伽
第四及夫人经皆说二乘无学回心向大地前亦得
受变易身况登地者也三种意生身通十地得同此
经云圣位诸地也。
【疏】障有二等者有烦恼障为发润缘感分段身得变
易者无烦恼故唯所知障为迷执缘为所断缘感变
易身。
【疏】此有三名者一名不思议变易身变粗身为细质
易短命为长年由体细妙下位不测名不思议故唯
识云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妙用
难测名不思议(馀二名如疏引)。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4c 页 X26-0474.png
【疏】依欲色身随诸界地者初二果人欲界回心第三
果人回心通欲色界二乘无学欲界回心或第四果
通色界中回心向大此等诸圣随应在彼欲界四禅
即依彼身而受变易诸佛菩萨教化缘故其顿悟者
托胜所依生第四禅广果天中资此下地感现身业
受变易身改转五蕴成细妙故非无色界身也由细
妙故唯自同类自互相见后后胜位诸佛菩萨见下
位身下位劣圣不见上位胜变易身菩萨等者等于
佛也非劣等境者等凡夫也皆显下位不见上位胜
变易身故名细妙慈恩又解以同类故下位亦得见
上变易。
【疏】自證菩提利乐他故者为欲成办此二事故所以
以无漏定愿力冥资故业感变易身也如延寿法资
现身之因业使之殊胜令业长时与变易果相续不
绝觉其势尽而复资之如是数数资感变易依变易
身趣證菩提度有情类乃至临成佛时金刚道后解
脱道中此变易身与金刚道俱时而舍如灯光灭永
无踪迹言延寿法者如阿罗汉决定性者不再受生
无后有身欲留此身久住世间先舍衣[锰-子+犮]施作众善
发愿要期使于静处入边际定以定愿力而冥资彼
感现身因昔时故业故业被资功能强盛令分段身
延年住世然彼定愿体是有漏资于故业今取冥资
故业行相相似举彼为喻。
【疏】既未等者由所知障执法为有见有菩提可以求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5a 页 X26-0475.png
證见有有情可以济度故说此障名之为缘依此缘
故意欲久住修菩提行度有情类然以因业力微故
以无漏定愿资于能感现身故业令业殊胜感变易
身久住于世求大菩提度有情类反释如疏。
【疏】又所等者以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断彼障留身久
住渐渐断之如何留身久住断障应以无漏定愿之
力资于故业感变易身依变易身渐断彼障圆證菩
提。
【疏】楞伽等者谓忆往昔发弘誓愿上求菩提下度众
生由此因缘资感变易依变易身满本愿心。
【疏】圣教等者有圣教说无漏变易出三界者无漏定
愿为能助因有漏故业为所助因以此二因感变易
果随其根本能助之因说变易果出过三界非果无
漏出三界也问无漏之法破坏三有如何无漏感有
漏身答不然但以无漏定愿之力思慕资助感现身
业令业殊胜与果不绝其实能感是有漏业如世树
木藉于水等资助于根殊胜故枝叶茂盛。
【疏】佛地论等者若诸菩萨五八识变是有漏土属三
界系六七二识无漏位中所变净土体是无漏非三
界系随能变识一分无漏净土出过三界例此变易
约其一分能助之因体是无漏出三界也。
【疏】如何等者如何等觉犹有分段因果疏有三解一
云俱生惑种是彼分段润生之因犹观相续不容润
生若观间断必能润生受分段身故等觉位犹有分
故意欲久住修菩提行度有情类然以因业力微故
以无漏定愿资于能感现身故业令业殊胜感变易
身久住于世求大菩提度有情类反释如疏。
【疏】又所等者以所知障障大菩提为断彼障留身久
住渐渐断之如何留身久住断障应以无漏定愿之
力资于故业感变易身依变易身渐断彼障圆證菩
提。
【疏】楞伽等者谓忆往昔发弘誓愿上求菩提下度众
生由此因缘资感变易依变易身满本愿心。
【疏】圣教等者有圣教说无漏变易出三界者无漏定
愿为能助因有漏故业为所助因以此二因感变易
果随其根本能助之因说变易果出过三界非果无
漏出三界也问无漏之法破坏三有如何无漏感有
漏身答不然但以无漏定愿之力思慕资助感现身
业令业殊胜与果不绝其实能感是有漏业如世树
木藉于水等资助于根殊胜故枝叶茂盛。
【疏】佛地论等者若诸菩萨五八识变是有漏土属三
界系六七二识无漏位中所变净土体是无漏非三
界系随能变识一分无漏净土出过三界例此变易
约其一分能助之因体是无漏出三界也。
【疏】如何等者如何等觉犹有分段因果疏有三解一
云俱生惑种是彼分段润生之因犹观相续不容润
生若观间断必能润生受分段身故等觉位犹有分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5b 页 X26-0475.png
段因果势分二云变易因果本是分段由以无漏资
于故业延改分段为变易身约尽处论二死永尽方
成大觉故等觉位犹有二死因果三云本觉为因根
本无明为缘而生三细三细生六粗合此三六名枝
末无明即是二种生死如是名为从本向末若能发
心修行趣圣从末向本改分段身成变易身来归本
觉名为如来今等觉位但有变易若因若果其分段
身有因无果总相而说故有二死因果。
【疏】三身三德者二灭法界为法身二智为报身性相
平等通法报身应用为化身法报化身如次断智恩
三德也。
【疏】两句明人者今详三句明人谓修学般若之人观
其说者听者譬如幻士似有动转无说听相自性空
故。
【疏】流转三世者诸有为法刹那生灭而体流转谓从
未来流至现在复从现在流至过去巳往名前未来
称后对此前后名为现在法行三世者行(平声)四相迁
流犹如行人所依色心犹如道路生住异灭依法而
行名为法行(三世如疏)。
【疏】婆沙论者彼云一趣田谓傍生鬼等二苦田谓行
路人病人等三恩田谓父母法师等四德田谓佛宝
等此四境中生长福利名为福田。
【经】非见等者眼见耳闻离取色声故名见闻鼻舌身
三合中知故总名为觉意识取境了别诸法通离合
于故业延改分段为变易身约尽处论二死永尽方
成大觉故等觉位犹有二死因果三云本觉为因根
本无明为缘而生三细三细生六粗合此三六名枝
末无明即是二种生死如是名为从本向末若能发
心修行趣圣从末向本改分段身成变易身来归本
觉名为如来今等觉位但有变易若因若果其分段
身有因无果总相而说故有二死因果。
【疏】三身三德者二灭法界为法身二智为报身性相
平等通法报身应用为化身法报化身如次断智恩
三德也。
【疏】两句明人者今详三句明人谓修学般若之人观
其说者听者譬如幻士似有动转无说听相自性空
故。
【疏】流转三世者诸有为法刹那生灭而体流转谓从
未来流至现在复从现在流至过去巳往名前未来
称后对此前后名为现在法行三世者行(平声)四相迁
流犹如行人所依色心犹如道路生住异灭依法而
行名为法行(三世如疏)。
【疏】婆沙论者彼云一趣田谓傍生鬼等二苦田谓行
路人病人等三恩田谓父母法师等四德田谓佛宝
等此四境中生长福利名为福田。
【经】非见等者眼见耳闻离取色声故名见闻鼻舌身
三合中知故总名为觉意识取境了别诸法通离合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5c 页 X26-0475.png
取说名为知。
【疏】唯修有行以非空者非空之言释上有行修有行
故著有妄心而更增长教示菩萨灭于著有妄想心
故令修空行但修空行而非有者非有之言释上空
行修空行故滞著空中真无漏心无因不生教示菩
萨发起真心令修有观于有观中闻思修慧熏习本
种发起圣位真无漏心由此教示空有双修。
【疏】三种妙观者厌离有为心妙观为断德因證法身
果求菩提心妙观为智德因得报身果悲悯有情心
妙观为恩德因成化身果。
【疏】伏忍等者五中伏忍是有漏慧忍谓忍可印持之
义自馀四忍通漏无漏忍谓忍察印證之义且伏忍
者忍能折伏分别二障令不起故所伏之忍能伏即
忍名为伏忍信忍者忍近信故名为信忍邻近释也
顺忍者所顺之忍能顺即忍名为顺忍无生忍者自
然无生即忍三无生之忍名无生忍寂灭忍者初解
依主(云云)后解意云此忍能寂生死能灭障染名寂
灭忍同依持业释。
【疏】如来藏者即是法尔无漏种子名为法力亦名依
因力也藏是因性义从于当来现行佛果以彰其名
如来之藏名如来藏。
【疏】一体三宝者亦名同体三宝佛法僧宝同一真如
为体性故真如与觉为实性故名为佛宝轨持义故
名为法宝无违义故名为僧宝别相三宝者亦名别
【疏】唯修有行以非空者非空之言释上有行修有行
故著有妄心而更增长教示菩萨灭于著有妄想心
故令修空行但修空行而非有者非有之言释上空
行修空行故滞著空中真无漏心无因不生教示菩
萨发起真心令修有观于有观中闻思修慧熏习本
种发起圣位真无漏心由此教示空有双修。
【疏】三种妙观者厌离有为心妙观为断德因證法身
果求菩提心妙观为智德因得报身果悲悯有情心
妙观为恩德因成化身果。
【疏】伏忍等者五中伏忍是有漏慧忍谓忍可印持之
义自馀四忍通漏无漏忍谓忍察印證之义且伏忍
者忍能折伏分别二障令不起故所伏之忍能伏即
忍名为伏忍信忍者忍近信故名为信忍邻近释也
顺忍者所顺之忍能顺即忍名为顺忍无生忍者自
然无生即忍三无生之忍名无生忍寂灭忍者初解
依主(云云)后解意云此忍能寂生死能灭障染名寂
灭忍同依持业释。
【疏】如来藏者即是法尔无漏种子名为法力亦名依
因力也藏是因性义从于当来现行佛果以彰其名
如来之藏名如来藏。
【疏】一体三宝者亦名同体三宝佛法僧宝同一真如
为体性故真如与觉为实性故名为佛宝轨持义故
名为法宝无违义故名为僧宝别相三宝者亦名别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6a 页 X26-0476.png
体三宝体性行相而各别故三身如来名为佛宝三
乘无漏教理行果名为法宝三乘圣众具理事和名
为僧宝以具无漏戒见等故方名僧宝住持三宝者
舍利遗形及馀佛像名为佛宝佛灭度后法有三时
谓正像末其中有漏教行及贝叶文字皆名法宝无
漏之者真法宝故示道命道二沙门中异生具戒见
等正像末法能住持者名为僧宝(三宝义如法菀)。
【经】发于十信者发此十心信为初首馀九助成总名
十信。
【疏】必不退转等者必不退信起上品邪见普断善根
善根邪见皆分九品逆次断善乃至上上品邪见断
下下品善根名为断善善根尽故然所断善唯是有
漏有为生得善法唯是现行非断善种阐提者此云
无性无性有二一者无有三乘无漏种性二者现无
修行善因种性令明断善是后无性。
【疏】入正定聚者起信论云十善位中厌生死苦求无
上觉遇佛菩萨承侍供养彼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
成就而能发心既发心巳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
种性胜因相应言发心者谓信成就发心初入内凡
位故名入正定聚总摄凡圣立为三聚瑜伽论说一
阐提人名邪定聚初地巳上名正定聚地前及馀名
不定聚又云无涅槃性为邪定聚于十住中第七不
退住巳前名不定聚巳后为正定聚今依此经及起
信论信不退位名正定聚断善根辈名邪定聚所馀
乘无漏教理行果名为法宝三乘圣众具理事和名
为僧宝以具无漏戒见等故方名僧宝住持三宝者
舍利遗形及馀佛像名为佛宝佛灭度后法有三时
谓正像末其中有漏教行及贝叶文字皆名法宝无
漏之者真法宝故示道命道二沙门中异生具戒见
等正像末法能住持者名为僧宝(三宝义如法菀)。
【经】发于十信者发此十心信为初首馀九助成总名
十信。
【疏】必不退转等者必不退信起上品邪见普断善根
善根邪见皆分九品逆次断善乃至上上品邪见断
下下品善根名为断善善根尽故然所断善唯是有
漏有为生得善法唯是现行非断善种阐提者此云
无性无性有二一者无有三乘无漏种性二者现无
修行善因种性令明断善是后无性。
【疏】入正定聚者起信论云十善位中厌生死苦求无
上觉遇佛菩萨承侍供养彼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
成就而能发心既发心巳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
种性胜因相应言发心者谓信成就发心初入内凡
位故名入正定聚总摄凡圣立为三聚瑜伽论说一
阐提人名邪定聚初地巳上名正定聚地前及馀名
不定聚又云无涅槃性为邪定聚于十住中第七不
退住巳前名不定聚巳后为正定聚今依此经及起
信论信不退位名正定聚断善根辈名邪定聚所馀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6b 页 X26-0476.png
有情名不定聚四不退者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
退心自后不退生邪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
退住自后不退入二乘故三證不退初地巳上巳證
理智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巳上名不退地有为
无为皆修證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
【疏】璎珞经等者十心一一各有少分多分全分少时
多时尽形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十十成百行也或此
十信一行起时馀九助之十十相资成百行也百行
法是诸学者明智依止趣入上上位故名曰明门修
百行时常发无量有相行愿愿利众生无相行愿愿
證真常如是修行得入习种性位。
【疏】十住为初无别十信者十信即是发心住摄十住
巳去名为内凡习种性位入正定聚下品伏忍也。
【疏】勤学十法等者初之四法各一句文后六各两句
文随义可知。
【疏】八相成佛者一入胎相二婴儿三童子四苦行五
成道六降魔七转法轮八入涅槃相如是名为八相
成佛度诸有情(广如大般若说)。
【疏】乾慧地者资粮位中定水少故闻思二慧名乾慧
地种性地者加行位中种类族姓渐尊贵故八人地
者四向四果从胜至劣数之当第八故即是见道初
果向也具见地者谓即初果具见谛故薄地者即第
二果巳断六品烦恼馀下三品极微薄故离欲地者
即第三果离欲證故巳办地者即第四果果巳满故
退心自后不退生邪见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
退住自后不退入二乘故三證不退初地巳上巳證
理智不退失故四行不退八地巳上名不退地有为
无为皆修證故法驶流中任运转故。
【疏】璎珞经等者十心一一各有少分多分全分少时
多时尽形自作教他赞励庆慰十十成百行也或此
十信一行起时馀九助之十十相资成百行也百行
法是诸学者明智依止趣入上上位故名曰明门修
百行时常发无量有相行愿愿利众生无相行愿愿
證真常如是修行得入习种性位。
【疏】十住为初无别十信者十信即是发心住摄十住
巳去名为内凡习种性位入正定聚下品伏忍也。
【疏】勤学十法等者初之四法各一句文后六各两句
文随义可知。
【疏】八相成佛者一入胎相二婴儿三童子四苦行五
成道六降魔七转法轮八入涅槃相如是名为八相
成佛度诸有情(广如大般若说)。
【疏】乾慧地者资粮位中定水少故闻思二慧名乾慧
地种性地者加行位中种类族姓渐尊贵故八人地
者四向四果从胜至劣数之当第八故即是见道初
果向也具见地者谓即初果具见谛故薄地者即第
二果巳断六品烦恼馀下三品极微薄故离欲地者
即第三果离欲證故巳办地者即第四果果巳满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6c 页 X26-0476.png
(馀文可知)。
【疏】同性经者彼下卷说声闻十地者一三归地二信
行地三法行地四内凡地五学信戒地六八人地七
预流地八一来地九不还地十阿罗汉地缘觉十地
者一苦行具足地二自觉因缘地三觉了四圣谛地
四甚深利智地五八正道地六觉了法界虚空界众
生界地七證寂灭地八六通地(谓六善巧)九微细秘密地
十习气渐薄地菩萨十地如常佛果十地者一甚深
难知性地能离习气故二威严明德地为诸菩萨说
深法故三自性实相地说三乘法故四神通智德地
说八万四千法门降四魔故五火轮明德地降外道
故六无垢涅槃地现八相成道故七广胜法界地于
三十七分法无所有无所著故八普觉智通地与菩
萨授记故九回向照明地为诸菩萨示现善巧方便
故十毗卢遮那智德地为诸菩萨说一切法本来寂
静大涅槃故。
【疏】净法界者界是性义因义法性为因平等流出十
二分教所流教法似法界故名等流法也闻法熏习
资无漏种增长异本养育令胜如养胎子于见道位
现生圣智如胎出生所證法性有依止义从喻名家
圣智依證名生佛家今明见道巳前说为圣胎圣之
胎故名圣胎也。
【疏】性种性者无漏智种种即是性也上言性者听闻
正法闻等熏习本无漏种增长异本说名为性性是
【疏】同性经者彼下卷说声闻十地者一三归地二信
行地三法行地四内凡地五学信戒地六八人地七
预流地八一来地九不还地十阿罗汉地缘觉十地
者一苦行具足地二自觉因缘地三觉了四圣谛地
四甚深利智地五八正道地六觉了法界虚空界众
生界地七證寂灭地八六通地(谓六善巧)九微细秘密地
十习气渐薄地菩萨十地如常佛果十地者一甚深
难知性地能离习气故二威严明德地为诸菩萨说
深法故三自性实相地说三乘法故四神通智德地
说八万四千法门降四魔故五火轮明德地降外道
故六无垢涅槃地现八相成道故七广胜法界地于
三十七分法无所有无所著故八普觉智通地与菩
萨授记故九回向照明地为诸菩萨示现善巧方便
故十毗卢遮那智德地为诸菩萨说一切法本来寂
静大涅槃故。
【疏】净法界者界是性义因义法性为因平等流出十
二分教所流教法似法界故名等流法也闻法熏习
资无漏种增长异本养育令胜如养胎子于见道位
现生圣智如胎出生所證法性有依止义从喻名家
圣智依證名生佛家今明见道巳前说为圣胎圣之
胎故名圣胎也。
【疏】性种性者无漏智种种即是性也上言性者听闻
正法闻等熏习本无漏种增长异本说名为性性是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7a 页 X26-0477.png
增长成就义故性即种性名性种性。
【疏】本性住种性者下言种性者本有无漏种子体性
也唯识疏中作此姓字类也体性姓类俱得谓本来
有此种子体性姓类差别非今有故而此种性有其
二义一简新熏名为本性本有体性故二简巳熏名
之为住守本而住不增长故习所成种性者谓发大
心后听受正法闻等熏习法尔种子增长异本转名
习所成种性而此种性亦有二义一习义三慧熏习
令增长故二成义熏习殊胜性成就故。
【疏】论约本种者本有种子未曾修习名本性住种性
若巳修习增长异本名习所成种性是故性先而习
后也经文唯约发心巳去修习种性立于二名谓初
修习名习种性巳久修习习巳成性名性种性是故
习先而性后也。
【疏】十度行者于六度上加方便愿力智共成十度意
令十行位菩萨随所爱乐而修习之释三十心如奉
持品。
【疏】观过去业起曾因忍者且如过去所作善业体虽
巳灭然曾为因招感今世善趣异熟审谛观察印彼
因业名曾因忍现在异熟是前世中曾因业所感之
果即此现身复造因业感未来果审谛观察双印忍
之名因果忍现在善因必感未来善趣异熟审谛观
察印忍当果名当果忍。
【疏】虽唯等者问现在因果可说是有过去巳灭未来
【疏】本性住种性者下言种性者本有无漏种子体性
也唯识疏中作此姓字类也体性姓类俱得谓本来
有此种子体性姓类差别非今有故而此种性有其
二义一简新熏名为本性本有体性故二简巳熏名
之为住守本而住不增长故习所成种性者谓发大
心后听受正法闻等熏习法尔种子增长异本转名
习所成种性而此种性亦有二义一习义三慧熏习
令增长故二成义熏习殊胜性成就故。
【疏】论约本种者本有种子未曾修习名本性住种性
若巳修习增长异本名习所成种性是故性先而习
后也经文唯约发心巳去修习种性立于二名谓初
修习名习种性巳久修习习巳成性名性种性是故
习先而性后也。
【疏】十度行者于六度上加方便愿力智共成十度意
令十行位菩萨随所爱乐而修习之释三十心如奉
持品。
【疏】观过去业起曾因忍者且如过去所作善业体虽
巳灭然曾为因招感今世善趣异熟审谛观察印彼
因业名曾因忍现在异熟是前世中曾因业所感之
果即此现身复造因业感未来果审谛观察双印忍
之名因果忍现在善因必感未来善趣异熟审谛观
察印忍当果名当果忍。
【疏】虽唯等者问现在因果可说是有过去巳灭未来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7b 页 X26-0477.png
未有如何复说过去之因未来之果起因果忍故此
释之。
【疏】缘生等者瑜伽论说十二缘生总为四种谓无明
行为能引识等五为所引爱取有为能生生老死为
所生于此因果审谛观察而印忍之名过去因忍等
也。
【疏】等取等者此之五名皆是外道所计我之异名计
我来世更有寿故名为寿者计我现今能造作故名
为作者我命常住而不灭故名为命者计我胜用譬
如壮士名为士夫计我美妙胜用绝伦名为儒童儒
者美也童者少也神我美妙而少健故。
【疏】言倒想者四倒俱时之想也瑜伽论云于无常等
中起于常等妄想分别故名想倒于彼妄想所分别
中忍可乐欲建立执著故名见倒所执著中起贪等
惑名为心倒四倒想应有此三种共成七倒惑经意
云外道颠倒忘想拨无不坏菩萨正行也。
【疏】由观等者诸经论说五蕴功德一戒蕴别解脱戒
二定蕴九次第定三慧蕴缘有为慧四解脱蕴即胜
解数五解脱知见蕴缘无为慧菩萨分得如来圆證
彼五蕴德是此五忍所印可法此位菩萨修习忍行
印可趣向圣位五蕴胜功德故五蕴之忍名五忍也。
【疏】解脱知见忍者了證名知观照名见体即是慧亦
知亦见名为知见缘无为解脱之知见名解脱知见
地前菩萨修忍趣向證彼圣位知见德故解脱知见
释之。
【疏】缘生等者瑜伽论说十二缘生总为四种谓无明
行为能引识等五为所引爱取有为能生生老死为
所生于此因果审谛观察而印忍之名过去因忍等
也。
【疏】等取等者此之五名皆是外道所计我之异名计
我来世更有寿故名为寿者计我现今能造作故名
为作者我命常住而不灭故名为命者计我胜用譬
如壮士名为士夫计我美妙胜用绝伦名为儒童儒
者美也童者少也神我美妙而少健故。
【疏】言倒想者四倒俱时之想也瑜伽论云于无常等
中起于常等妄想分别故名想倒于彼妄想所分别
中忍可乐欲建立执著故名见倒所执著中起贪等
惑名为心倒四倒想应有此三种共成七倒惑经意
云外道颠倒忘想拨无不坏菩萨正行也。
【疏】由观等者诸经论说五蕴功德一戒蕴别解脱戒
二定蕴九次第定三慧蕴缘有为慧四解脱蕴即胜
解数五解脱知见蕴缘无为慧菩萨分得如来圆證
彼五蕴德是此五忍所印可法此位菩萨修习忍行
印可趣向圣位五蕴胜功德故五蕴之忍名五忍也。
【疏】解脱知见忍者了證名知观照名见体即是慧亦
知亦见名为知见缘无为解脱之知见名解脱知见
地前菩萨修忍趣向證彼圣位知见德故解脱知见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7c 页 X26-0477.png
之忍名解脱知见忍馀四准知。
【疏】此二等者由此二忍引生真相二见道也行相云
何观俗谛假知法无常得无常忍而此所观依安立
谛由此引生十六心相见道安立谛观观真谛实知
一切法空性不生得无生忍而此所观依非安立谛
总观一真如理或观二空理由此引生一心真见道
及三心相见道非安立谛观。
【疏】四證信者由无漏信与本后智同證真理三宝尸
罗清净四境名为證信此能證信于四境名四證信
亦名四證净信以净心为自性故證净境故。
【疏】欢喜地者释十地疏皆唯识论也此欢喜地三义
得名一初获圣性舍凡性故二具證二空非如小乘
證生空故三能益自他修二利故庄严论云见真见
利物皆名为欢喜根本后得二位皆欢喜也地者理
智为体是诸圣者众行依止故任持功德令不失故
发生妙行增长胜故具此三义故名为地故唯识云
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欢喜之地
名欢喜地(馀地准释)。
【疏】尸罗者清凉义戒之果也二地菩萨性戒成就非
如初地思择护戒名离垢地。
【疏】烦恼障中等者十烦恼疑及邪见见取戒禁取此
四唯分别起贪嗔痴慢身见边见此六通俱生分别
总十分别迷理起故见道顿断其六俱生迷事起故
修道位中分分断之若所知障唯识论中例烦恼说
【疏】此二等者由此二忍引生真相二见道也行相云
何观俗谛假知法无常得无常忍而此所观依安立
谛由此引生十六心相见道安立谛观观真谛实知
一切法空性不生得无生忍而此所观依非安立谛
总观一真如理或观二空理由此引生一心真见道
及三心相见道非安立谛观。
【疏】四證信者由无漏信与本后智同證真理三宝尸
罗清净四境名为證信此能證信于四境名四證信
亦名四證净信以净心为自性故證净境故。
【疏】欢喜地者释十地疏皆唯识论也此欢喜地三义
得名一初获圣性舍凡性故二具證二空非如小乘
證生空故三能益自他修二利故庄严论云见真见
利物皆名为欢喜根本后得二位皆欢喜也地者理
智为体是诸圣者众行依止故任持功德令不失故
发生妙行增长胜故具此三义故名为地故唯识云
与所修行为胜依持令得生长故名为地欢喜之地
名欢喜地(馀地准释)。
【疏】尸罗者清凉义戒之果也二地菩萨性戒成就非
如初地思择护戒名离垢地。
【疏】烦恼障中等者十烦恼疑及邪见见取戒禁取此
四唯分别起贪嗔痴慢身见边见此六通俱生分别
总十分别迷理起故见道顿断其六俱生迷事起故
修道位中分分断之若所知障唯识论中例烦恼说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8a 页 X26-0478.png
迷理迷事法数皆同(依此消疏广如下说)。
【疏】此经等者于此三地各断一障而此三障多发身
语色故多缘色境起故名色烦恼拘系菩萨难登上
上胜地位故说名为缚然此所断有三类法一烦恼
障习气二所知障种三所知障习气经依通相总名
色烦恼缚初地布施正违贪故二地修习四无量心
正违瞋等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
光明违痴暗故(馀准可知)。
【疏】十缠者俱舍颂云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
举昏沉或十加忿覆五盖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掉举
恶作五昏沉睡眠由此五种覆理不显覆慧不生立
以盖名又见修二惑烦恼所知缠缚有情盖覆理智
如是等障誓愿断之。
【经】利益安乐者显扬论说八义有异一济后世名利
益济现在名安乐二利益现在安乐后世三摄善离
恶四离恶修善五拔苦与乐六与出世善与世间善
七与智与福八与小乘果与大乘果八义如次利益
安乐。
【疏】焰慧地者初二三地相同凡夫修施戒忍四五六
地相同二乘此第四地相同声闻修菩提分法观对
前所修行殊胜故三十七中有非慧体助慧断障烧
烦恼薪第六识中身见等法是所烧故。
【疏】难胜地者依唯识论极难胜地无分别智證真谛
境有分别智缘俗谛境初二三四地前后而起五六
【疏】此经等者于此三地各断一障而此三障多发身
语色故多缘色境起故名色烦恼拘系菩萨难登上
上胜地位故说名为缚然此所断有三类法一烦恼
障习气二所知障种三所知障习气经依通相总名
色烦恼缚初地布施正违贪故二地修习四无量心
正违瞋等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
光明违痴暗故(馀准可知)。
【疏】十缠者俱舍颂云缠八无惭愧嫉悭并悔眠及掉
举昏沉或十加忿覆五盖者一贪二嗔三痴四掉举
恶作五昏沉睡眠由此五种覆理不显覆慧不生立
以盖名又见修二惑烦恼所知缠缚有情盖覆理智
如是等障誓愿断之。
【经】利益安乐者显扬论说八义有异一济后世名利
益济现在名安乐二利益现在安乐后世三摄善离
恶四离恶修善五拔苦与乐六与出世善与世间善
七与智与福八与小乘果与大乘果八义如次利益
安乐。
【疏】焰慧地者初二三地相同凡夫修施戒忍四五六
地相同二乘此第四地相同声闻修菩提分法观对
前所修行殊胜故三十七中有非慧体助慧断障烧
烦恼薪第六识中身见等法是所烧故。
【疏】难胜地者依唯识论极难胜地无分别智證真谛
境有分别智缘俗谛境初二三四地前后而起五六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8b 页 X26-0478.png
七地加行俱起八九十地任运俱起此第五地加行
作意證真达俗同时起故能令二智互不相违能合
难合名极难胜地。
【疏】现前地者此第六地观十二缘起名住缘起智复
能引生最胜般若令现前故名现前地。
【疏】三障如次与三慢俱者一者我法慢谓执我执法
而起慢故此通二障二者身净分别慢分别者执著
义此由修习菩提分法观故对治障染便于其身谓
净起慢三者染净分别慢染谓苦集净谓灭道此位
菩萨观察四谛著相起慢此等多是所知障品从我
慢说名为烦恼同此三种□□所知障以烦恼名说
名心烦恼。
【疏】皮肉心等者缘六□浅而易知故如皮也若缘内
身执著人我法我起我□□□□难知故如肉也若
迷真理执真俗异微细法执深□□□□如心也。
【疏】在皮粗重等者种现习气通名粗重□□□□中
品稍难下品微细极难断故如先损皮次损于□□
□□骨等实也。
【疏】经论等者善戒瑜伽断障地位与□□□□皮肉
等所喻法体皆通二障依彼显此色心烦恼□□□
□。
【疏】皆说三性名曰无生者一本性无生谓遍计所□
□□□执有都无体性本性不生名本性无生二自
然无□□□□起性色心等法从因缘生而无自然
作意證真达俗同时起故能令二智互不相违能合
难合名极难胜地。
【疏】现前地者此第六地观十二缘起名住缘起智复
能引生最胜般若令现前故名现前地。
【疏】三障如次与三慢俱者一者我法慢谓执我执法
而起慢故此通二障二者身净分别慢分别者执著
义此由修习菩提分法观故对治障染便于其身谓
净起慢三者染净分别慢染谓苦集净谓灭道此位
菩萨观察四谛著相起慢此等多是所知障品从我
慢说名为烦恼同此三种□□所知障以烦恼名说
名心烦恼。
【疏】皮肉心等者缘六□浅而易知故如皮也若缘内
身执著人我法我起我□□□□难知故如肉也若
迷真理执真俗异微细法执深□□□□如心也。
【疏】在皮粗重等者种现习气通名粗重□□□□中
品稍难下品微细极难断故如先损皮次损于□□
□□骨等实也。
【疏】经论等者善戒瑜伽断障地位与□□□□皮肉
等所喻法体皆通二障依彼显此色心烦恼□□□
□。
【疏】皆说三性名曰无生者一本性无生谓遍计所□
□□□执有都无体性本性不生名本性无生二自
然无□□□□起性色心等法从因缘生而无自然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8c 页 X26-0478.png
生性名自□□□□□三惑苦无生性谓圆成实性
自性清净惑苦不生名惑苦□生以□印證三无生
故名无生忍。
【疏】即忍之忍者三□□□中□分自然无生体是智
故无生体即忍名无生忍三无□□□□无生忍。
【疏】远行地者三义得名一者至无相住□□□□后
边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中有相观少无相观
多□□□中纯无相观乃有加行远离有相行无相
故二者□□□□巳前诸地修习妙行皆有功用至
此地中是功用□□□三者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初
二三地相同世间凡夫行□四五六地相同二乘修
观行故第七地中远离彼故能于□□□有胜行名
远行地。
【疏】不动地者无分别智任运相□□□不断故由斯
此地若有行若功用行若诸烦恼皆不□□□不动
地。
【疏】色心习气者俱生二障总为二类一多□□□名
色烦恼缚二多缘心起名心烦恼缚此二各二谓□
□□缘色而起上品粗者初二三地各断一分缘心
而起上□□者四五六地各断一分缘色心起二类
下者细而难遣七八九地地双断名色心习气此习
气言通种及现并馀粗重现行为能熏习种子为所
熏习由此能习所习皆微细故是彼粗障馀习气分
故名习气二障粗重无堪任性正名习气。
自性清净惑苦不生名惑苦□生以□印證三无生
故名无生忍。
【疏】即忍之忍者三□□□中□分自然无生体是智
故无生体即忍名无生忍三无□□□□无生忍。
【疏】远行地者三义得名一者至无相住□□□□后
边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中有相观少无相观
多□□□中纯无相观乃有加行远离有相行无相
故二者□□□□巳前诸地修习妙行皆有功用至
此地中是功用□□□三者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初
二三地相同世间凡夫行□四五六地相同二乘修
观行故第七地中远离彼故能于□□□有胜行名
远行地。
【疏】不动地者无分别智任运相□□□不断故由斯
此地若有行若功用行若诸烦恼皆不□□□不动
地。
【疏】色心习气者俱生二障总为二类一多□□□名
色烦恼缚二多缘心起名心烦恼缚此二各二谓□
□□缘色而起上品粗者初二三地各断一分缘心
而起上□□者四五六地各断一分缘色心起二类
下者细而难遣七八九地地双断名色心习气此习
气言通种及现并馀粗重现行为能熏习种子为所
熏习由此能习所习皆微细故是彼粗障馀习气分
故名习气二障粗重无堪任性正名习气。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9a 页 X26-0479.png
【疏】法云地者圣智如云以此智云證法身故起大法
故是法之云云之地名法云地故唯识云大法智云
含众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等觉者等是相
似义觉与佛等名等觉少解脱道故未名佛。
【疏】有说至下广明者下云□起信论唯灭心相非心
体灭灭者断也乃至云今□觉□□□无明尽时动
相随灭但灭心相不灭心体□□□□□悲者诸经
论说有四胜德唯如来有馀圣所无□□□□□□
□无痴□□为体二大悲无痴不害为体三大喜无
痴□□□□□大舍无痴善舍为体此四各三一有
情缘二法缘三无缘□说大悲缘真如起名无缘大
悲馀准知故。
【疏】汝等者汝等众生先因惑业招感五蕴生死舍宅
故言来入此宅慈恩二义释于入宅一云不出义名
入不修妙行沉没不出名为入宅二云居处义名入
居生死不求出故非先出苦后入宅处也父睹火起
恐烧子以惊魂佛见惑兴虑损生而悲意为利众生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如彼长者惊入火宅救诸子也。
【疏】我本等者本立二愿一自利愿求證菩提二利他
愿普化众生昔自利愿今巳满足复欲利他故化众
生皆入佛道。
【疏】一切烦恼者分别迷理俱生迷事迷理事故发业
润生分别正发俱生助发俱生正润分别助润发润
既俱生死轮回。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9b 页 X26-0479.png
【疏】异熟果者因通善恶果唯无记异类而熟名为异
熟又前世造因今世异熟今世造因后世果熟异时
而熟名为异熟异熟即果名异熟果。
【疏】二十二根者瑜伽五十七云何等是根义□增上
义是根义何故唯二十二根以二十二法增上用□
□□(□结颂疏引之)谓于取境有增上用故立眼等六根续
家族故□□□二根由命于活有增上用故别立命
根由受业果□□□□□别立五受根忧苦二根受
恶业果喜乐舍三受善□□□可爱通能受用善恶
业果六趣有故于世间净有增上用故□□眼等五
根出世间净有增上用故立三无漏根□□□□□
立二十二根馀法不然无此胜用故不立根三□□
□□□相见道所有信等九根名未知当知根其相
见□□□最后刹那唯识论云始从见道最后刹那
所有信等□□□是巳知根性诸无学位无漏九根
是具知根。
【疏】色与□□眼等五根男女二根色法为体然男女
二根续家族□□□□根少分建立一百法中更无
别体命根以不相应行□□根为体意根总以八识
心王为体信等五根各如自名□□法中一法为体
五受根以心所中受数为体三无漏□□云三体性
随应言性者体义不欲重言故云性也三无□□□
性随应以见道修道无学道中信等九根为体谓意
□□□及信等五成九也又解此后句意显三无漏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79c 页 X26-0479.png
根体及□□□□应分别二十二根三体如前□□
□□□□七色□□□□此八唯无记性意根五受
根□□□□□□□□□□□根此八唯善性或可
忧□□□□□□□□□□颂云唯善后八种忧通
善不善意□□□□□□□□□□。
【经】诸佛示导等者报佛起用开示引导应十地身及
食□□诸功德法所依止故皆名法身疏约应化随
所依性名为□身示居三界随顺众生故云亦不离
此。
【疏】外道等者成功之末人寿无量有外道出名嗢路
迦此云鸺鹠形容丑恶昼藏山谷夜行教化时人谓
似鸺鹠鸟故故以为名从所造论以立其名名胜论
师旧云卫世师新云吠世史迦此翻为胜胜人造论
故其论胜妙故名为胜论胜论外道说六句义第四
名大有句经诠彼义名大有经也六句义者谓实德
业大有同异和合(如别处说)。
【疏】若尔者二乘无学巳出三界分段火宅彼等岂非
出三界耶十地菩萨受变易者出此三界居彼报土
岂非界外耶答二乘无学后有分段永不续故名出
三界现居分段仍非界外受变易者细异熟果亦属
三界非界外也。
【疏】有说至智智者依起信论真如本觉名一切智返
妄归真还源始觉故重言智智体本觉而为法身智
用始觉而为报身体用合论名一切智智。
□□□□七色□□□□此八唯无记性意根五受
根□□□□□□□□□□□根此八唯善性或可
忧□□□□□□□□□□颂云唯善后八种忧通
善不善意□□□□□□□□□□。
【经】诸佛示导等者报佛起用开示引导应十地身及
食□□诸功德法所依止故皆名法身疏约应化随
所依性名为□身示居三界随顺众生故云亦不离
此。
【疏】外道等者成功之末人寿无量有外道出名嗢路
迦此云鸺鹠形容丑恶昼藏山谷夜行教化时人谓
似鸺鹠鸟故故以为名从所造论以立其名名胜论
师旧云卫世师新云吠世史迦此翻为胜胜人造论
故其论胜妙故名为胜论胜论外道说六句义第四
名大有句经诠彼义名大有经也六句义者谓实德
业大有同异和合(如别处说)。
【疏】若尔者二乘无学巳出三界分段火宅彼等岂非
出三界耶十地菩萨受变易者出此三界居彼报土
岂非界外耶答二乘无学后有分段永不续故名出
三界现居分段仍非界外受变易者细异熟果亦属
三界非界外也。
【疏】有说至智智者依起信论真如本觉名一切智返
妄归真还源始觉故重言智智体本觉而为法身智
用始觉而为报身体用合论名一切智智。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0a 页 X26-0480.png
【疏】从末等者下如实知真如实知真如法故不觉心
起妄幻轮回生死为末从生死末向于本觉历五忍
位返妄归真故此本觉是佛菩萨之行本也。
【疏】见前后际百劫中事者此约一类顿悟菩萨入初
地时不断俱生任运能知百劫中事法华疏云二乘
能知过未八万劫事初地菩萨能知百劫之事劣于
二乘其馀功德胜于二乘不可一准百法明门者此
如百法论所说百法也门者无拥义入解之所由教
理为体明慧之门名为明门以其明慧依教理门入
解百法性相体用本智入性后得入相。
【疏】广初地百为千法明门者十数同前故不言之千
等异前故偏言也十地论第六云于初地中一念證
得百三摩地二地千三昧三地百千三昧四地百亿
三昧五地千亿三昧六地百千亿三昧七地百千亿
那由他三昧八地百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昧
九地于一念间得阿僧祇百千佛国土微尘数三昧
十地菩萨于一念间得十不可说百千万亿那由他
世界微尘数三昧(见百如来等准此可知具如彼论)。
【疏】转法轮者依法华疏法轮之义于五门分别一出
体二释名三转相四差别五三乘出体有五一轮自
性谓择法觉支正见正智瑜伽九十五云正见等法
所成性故说名法轮自他三转通见及修无学道故
诸圣慧眼能摧烦恼说名轮故或体唯取八圣道支
具毂辐辋圆满义故二法轮因谓能生后圣道诸教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0b 页 X26-0480.png
闻思修等诸经论中说佛教法名法轮故瑜伽论说
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故前为后因合为
果因名为方便三轮眷属谓诸圣道助伴五蕴(有色蕴者
即道共戒也馀四蕴可知助于慧故)四法轮境谓四圣谛十二因缘三
性等法五法轮果瑜伽论说四沙门果所摄受声闻
菩提独觉菩提诸佛如来无上菩提是法轮果(此言菩提
通性相也)是故菩提涅槃名所得果然此五体不过四种
一教二理三行四果具摄五体释名者法者可轨持
义正见等法所成性故说名法轮轮有四义一圆满
义具毂辐辋正见正思惟说名为毂是根本故正语
业命说名为辐因毂有故正念勤定说名为辋摄录
馀故此八圣道别修行相虽在修道体实通馀见无
学道不尔世尊应无八圣道故二摧坏义此四种法
若伏若断若助断若正断未断烦恼皆能摧故三镇
遏义巳伏烦恼令势远故四不定义从自见至自修
从自修至自无学从自无学发言教他他从言教解
于谛理他从谛理起于正行他从正行起于果智如
是展转复为他说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降未伏诸
烦恼故能镇巳伏诸烦恼故往复往故瑜伽论说当
知世尊转所解法置于阿若憍陈如身中此复随转
置馀身中彼复随转置馀身中如是展转随转义故
说名为轮法即是轮持业释也转者动也显也运也
起也动宣言教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
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所转即法轮法轮之转二
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故前为后因合为
果因名为方便三轮眷属谓诸圣道助伴五蕴(有色蕴者
即道共戒也馀四蕴可知助于慧故)四法轮境谓四圣谛十二因缘三
性等法五法轮果瑜伽论说四沙门果所摄受声闻
菩提独觉菩提诸佛如来无上菩提是法轮果(此言菩提
通性相也)是故菩提涅槃名所得果然此五体不过四种
一教二理三行四果具摄五体释名者法者可轨持
义正见等法所成性故说名法轮轮有四义一圆满
义具毂辐辋正见正思惟说名为毂是根本故正语
业命说名为辐因毂有故正念勤定说名为辋摄录
馀故此八圣道别修行相虽在修道体实通馀见无
学道不尔世尊应无八圣道故二摧坏义此四种法
若伏若断若助断若正断未断烦恼皆能摧故三镇
遏义巳伏烦恼令势远故四不定义从自见至自修
从自修至自无学从自无学发言教他他从言教解
于谛理他从谛理起于正行他从正行起于果智如
是展转复为他说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降未伏诸
烦恼故能镇巳伏诸烦恼故往复往故瑜伽论说当
知世尊转所解法置于阿若憍陈如身中此复随转
置馀身中彼复随转置馀身中如是展转随转义故
说名为轮法即是轮持业释也转者动也显也运也
起也动宣言教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
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所转即法轮法轮之转二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0c 页 X26-0480.png
释皆得(持业释后二训依主释初二训)转相者佛自三转如彼具陈
他三转者云何三转十二相行自得道巳复为于他
三转法轮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是名初
转谓此应遍知乃至此应修习是第二转此巳遍知
乃至此巳修习是第三转如次显示见道修道无学
道初名示相转显示四谛相故次名劝修转劝修四
谛行故后名作證转为作證明知彼满故一一转时
令陈如等于一一谛生四行相谓眼智明觉为即于
中所有现量圣智能断见道所断烦恼尔时说名真
圣慧眼即此由依去来今世有差别故如其次第名
智明觉此说一智总名法眼有三行相名智明觉非
于一谛别起四智由真见道唯一刹那不同小乘上
下别观依诠證灭说通三世非是灭谛通三世有(诠者诠显
即有为法依之诠显无为性故无为法性虽非世摄能诠事相以是有为属三世摄今随相以说性故作是说
性相法尔不相离故)第二第三转者亦四行相三转竖论成十
二行如是四谛合四十八不过十二以数等故总名
三转十二行由彼陈如最初悟解入见道巳佛问彼
言汝巳解耶彼答巳解故得解名第二第三转巳遂
得阿罗果阿若憍陈起世间心我巳解法如来知巳
起世间心憍陈巳證我法地神知巳举声传告经于
刹那瞬息须臾其声展转乃至梵世又云世间心者
缘事之心非要散心差别者虽转四谛法相不殊三
乘之人各各證果声闻性人巳于三生或六十劫先
修习巳闻佛所说依蕴处界修證四谛理名声闻法
他三转者云何三转十二相行自得道巳复为于他
三转法轮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是名初
转谓此应遍知乃至此应修习是第二转此巳遍知
乃至此巳修习是第三转如次显示见道修道无学
道初名示相转显示四谛相故次名劝修转劝修四
谛行故后名作證转为作證明知彼满故一一转时
令陈如等于一一谛生四行相谓眼智明觉为即于
中所有现量圣智能断见道所断烦恼尔时说名真
圣慧眼即此由依去来今世有差别故如其次第名
智明觉此说一智总名法眼有三行相名智明觉非
于一谛别起四智由真见道唯一刹那不同小乘上
下别观依诠證灭说通三世非是灭谛通三世有(诠者诠显
即有为法依之诠显无为性故无为法性虽非世摄能诠事相以是有为属三世摄今随相以说性故作是说
性相法尔不相离故)第二第三转者亦四行相三转竖论成十
二行如是四谛合四十八不过十二以数等故总名
三转十二行由彼陈如最初悟解入见道巳佛问彼
言汝巳解耶彼答巳解故得解名第二第三转巳遂
得阿罗果阿若憍陈起世间心我巳解法如来知巳
起世间心憍陈巳證我法地神知巳举声传告经于
刹那瞬息须臾其声展转乃至梵世又云世间心者
缘事之心非要散心差别者虽转四谛法相不殊三
乘之人各各證果声闻性人巳于三生或六十劫先
修习巳闻佛所说依蕴处界修證四谛理名声闻法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1a 页 X26-0481.png
轮独觉性人巳于四生或于百劫先修习巳闻佛所
说依十二缘起修證四谛理名独觉法轮菩萨性人
巳于一大阿僧祇劫先修习巳闻佛所说依三性等
修證四谛理名菩萨法轮不尔三乘俱观四谛俱时
證圣有何差别故大般若云世尊初于波罗柰国转
四谛法轮尔时无量众生发声闻心證声闻果无量
众生发独觉心證独觉果无量众生发大菩提心證
于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一生当得菩提故知鹿苑创
转三乘通行法轮若不尔者第二七日说十地经何
故不名转法轮也彼非三乘同所修故不与初转法
轮之名乃是大乘别相法轮然实他身三时智起亦
有经生而證圣果名三转者也今明解憍陈等佛于
鹿苑一时之间令其次第得此三果名转法(三果者三转之
果不说一来故)三乘者佛及菩萨声闻说法令他得智断惑
名转法轮独觉不尔涅槃经说缘觉说法不能令人
得煖顶等趣果道故然由声闻不识药病不与声闻
转法轮若理实能转也。
【疏】悬河湕泠者(上居偃切水名也下郎丁切清冷水)今取水主之义如
悬河注水也如雷等者智度论云五种音声从佛口
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惊爱
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如是七辩即四辩中第四
辩也约智起言名为四辩约智达境名四无碍解。
【疏】一音圆音者疏叙三义初是龙军无性之义彼计
如来无身无说唯有大定智悲慜众生故如谷响应
说依十二缘起修證四谛理名独觉法轮菩萨性人
巳于一大阿僧祇劫先修习巳闻佛所说依三性等
修證四谛理名菩萨法轮不尔三乘俱观四谛俱时
證圣有何差别故大般若云世尊初于波罗柰国转
四谛法轮尔时无量众生发声闻心證声闻果无量
众生发独觉心證独觉果无量众生发大菩提心證
于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一生当得菩提故知鹿苑创
转三乘通行法轮若不尔者第二七日说十地经何
故不名转法轮也彼非三乘同所修故不与初转法
轮之名乃是大乘别相法轮然实他身三时智起亦
有经生而證圣果名三转者也今明解憍陈等佛于
鹿苑一时之间令其次第得此三果名转法(三果者三转之
果不说一来故)三乘者佛及菩萨声闻说法令他得智断惑
名转法轮独觉不尔涅槃经说缘觉说法不能令人
得煖顶等趣果道故然由声闻不识药病不与声闻
转法轮若理实能转也。
【疏】悬河湕泠者(上居偃切水名也下郎丁切清冷水)今取水主之义如
悬河注水也如雷等者智度论云五种音声从佛口
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惊爱
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如是七辩即四辩中第四
辩也约智起言名为四辩约智达境名四无碍解。
【疏】一音圆音者疏叙三义初是龙军无性之义彼计
如来无身无说唯有大定智悲慜众生故如谷响应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1b 页 X26-0481.png
法利群生后二护法等说佛无漏音纯一无杂名为
一音此有二义转名圆音一者以此一音圆应诸根
圆之音故名为圆音二者以此一音圆具文义一多
无碍故名为圆圆即是音名为圆音。
【疏】三密者如来三业微妙深隐故名三密示此三密
令诸众生依之出苦入乐故名门也。
【经】五忍功德者功谓功劳修行力用德谓道德福慧
之果故名功德。
【经】唯佛一人能尽原者广平曰原譬如山顶至极尽
处谓之山原唯佛一人而能行尽五忍至极之处名
能尽原或作源字水本曰源五忍体性为众德本如
泉源故唯佛一人而能證尽五忍本源问唯佛一人
者应佛世尊未出五趣即是二种生死身摄若出五
趣者应是非情何言人也答一切有为色心诸法世
出世间总为三类一有情二非情三非有情非不有
情佛是第三类也巳超五趣离二生死非有情摄无
漏智品證真达俗非非情摄故佛世尊非有情非不
有情别是一类真无漏法巍巍独立超五趣以称尊
皎皎无伦圆四智而垂范岂可以情非情物而同类
者乎。
【疏】中下二等者璎珞经说大同此经皆说未入劫前
外凡位人修十善道分成三品下品十善人中小粟
散王中品十善大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也粟散
王者如以谷粟散之于地意取小王数极多义又成
一音此有二义转名圆音一者以此一音圆应诸根
圆之音故名为圆音二者以此一音圆具文义一多
无碍故名为圆圆即是音名为圆音。
【疏】三密者如来三业微妙深隐故名三密示此三密
令诸众生依之出苦入乐故名门也。
【经】五忍功德者功谓功劳修行力用德谓道德福慧
之果故名功德。
【经】唯佛一人能尽原者广平曰原譬如山顶至极尽
处谓之山原唯佛一人而能行尽五忍至极之处名
能尽原或作源字水本曰源五忍体性为众德本如
泉源故唯佛一人而能證尽五忍本源问唯佛一人
者应佛世尊未出五趣即是二种生死身摄若出五
趣者应是非情何言人也答一切有为色心诸法世
出世间总为三类一有情二非情三非有情非不有
情佛是第三类也巳超五趣离二生死非有情摄无
漏智品證真达俗非非情摄故佛世尊非有情非不
有情别是一类真无漏法巍巍独立超五趣以称尊
皎皎无伦圆四智而垂范岂可以情非情物而同类
者乎。
【疏】中下二等者璎珞经说大同此经皆说未入劫前
外凡位人修十善道分成三品下品十善人中小粟
散王中品十善大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也粟散
王者如以谷粟散之于地意取小王数极多义又成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1c 页 X26-0481.png
劫之末人有身光各自照曜初食地肥地味林藤粳
米粳米生皮名为香稻由食米稻便秽在身身光遂
灭菩萨慈悲兴日月星而照导之乃至立有德人封
为刹帝利此云田主义翻为王即共许王也王以谷
粟散济人民名粟散王赈(赈音轸散济之也)。
【疏】然四等者俱舍颂云轮王八万上金银铜铁轮一
二三四洲逆次独如佛他迎自往伏诤陈胜无害慈
恩释云从增六万至增八万皆有转轮圣王相次而
出唯金轮王定增劫出馀三轮王出亦不定故铁轮
王名曰无忧佛灭度后百年出也又金轮王名曰穰
祛出于增劫之末弥勒出于减劫之初轮王命长故
见弥勒金银铜铁四王化境一洲二洲三四洲境逆
其次第为化境异又一界中唯一轮王如佛独出一
王一佛是可教化一切众生故四王威德七宝所领
国土胜劣有异谓如金轮而有千辐馀三轮辐半半
减少自馀诸宝亦复渐劣王于诸洲威定国土亦各
不同谓金轮王出现世时诸小国王自来迎请我等
国土安稳丰乐多诸人众唯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
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王自往彼彼方臣伏若铜
轮王至彼巳宣威竞德彼方钦伏此名诤胜若铁轮
王乃至列阵尅胜方止此名阵胜一切轮王必无伤
害降伏彼巳以十善化之。
【疏】若王生等者正法念说轮王受职之时皆于白月
十五日斋沐升殿父以白牛右角盛四大海水取一
米粳米生皮名为香稻由食米稻便秽在身身光遂
灭菩萨慈悲兴日月星而照导之乃至立有德人封
为刹帝利此云田主义翻为王即共许王也王以谷
粟散济人民名粟散王赈(赈音轸散济之也)。
【疏】然四等者俱舍颂云轮王八万上金银铜铁轮一
二三四洲逆次独如佛他迎自往伏诤陈胜无害慈
恩释云从增六万至增八万皆有转轮圣王相次而
出唯金轮王定增劫出馀三轮王出亦不定故铁轮
王名曰无忧佛灭度后百年出也又金轮王名曰穰
祛出于增劫之末弥勒出于减劫之初轮王命长故
见弥勒金银铜铁四王化境一洲二洲三四洲境逆
其次第为化境异又一界中唯一轮王如佛独出一
王一佛是可教化一切众生故四王威德七宝所领
国土胜劣有异谓如金轮而有千辐馀三轮辐半半
减少自馀诸宝亦复渐劣王于诸洲威定国土亦各
不同谓金轮王出现世时诸小国王自来迎请我等
国土安稳丰乐多诸人众唯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
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王自往彼彼方臣伏若铜
轮王至彼巳宣威竞德彼方钦伏此名诤胜若铁轮
王乃至列阵尅胜方止此名阵胜一切轮王必无伤
害降伏彼巳以十善化之。
【疏】若王生等者正法念说轮王受职之时皆于白月
十五日斋沐升殿父以白牛右角盛四大海水取一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2a 页 X26-0482.png
切种子安在角中灌王子顶于正灌时东方忽有金
轮宝现具足千辐出妙光明来应导王如是名为金
轮王受职位也馀三轮王受职皆尔。
【疏】七宝者起世经等广说七宝略其要云一者轮宝
内外金色东西七由旬南北十二由旬具足千辐二
者象宝身体洁净纯白六牙七枝柱地(四足尾根首为七枝)三
者马宝长毛清色腾空能行日行四天下四者珠宝
毗琉璃色出光照曜五者女宝进止姝妙乐观无厌
六者主藏臣宝而得天眼见四天下宝藏七者主兵
臣宝善治四兵谓象马车步行走集散合于王心复
有相似七宝一者剑宝若有国土起拒逆心剑宝飞
去而降伏之二者皮宝其色鲜白如日光明商人奉
王广五由旬长十由旬海龙之皮水火风等不能为
损能除寒热随王行处为屋覆王及覆军众一一隔
别男女杂居各不相见三者床宝柔软细滑王坐其
上禅定思惟离贪嗔痴妇人睹者心无染污四者林
宝王念游林即入其中花果茂盛集会欢娱彩女歌
舞一切如意五者殿宝王居殿中欲见星月王即见
之见巳睡眠安乐无忧寒有煖相热有凉相六者衣
宝柔软离垢王著此衣无寒无热亦无饥渴消瘦疲
倦火等不损七者履宝王著此履水行陆行皆悉安
详行百由旬不损威仪如是轮王七宝具足复有如
是相似七宝随心受用王四天下千子满足皆悉勇
健能破他军十善报应有如是德馀三轮王虽渐渐
轮宝现具足千辐出妙光明来应导王如是名为金
轮王受职位也馀三轮王受职皆尔。
【疏】七宝者起世经等广说七宝略其要云一者轮宝
内外金色东西七由旬南北十二由旬具足千辐二
者象宝身体洁净纯白六牙七枝柱地(四足尾根首为七枝)三
者马宝长毛清色腾空能行日行四天下四者珠宝
毗琉璃色出光照曜五者女宝进止姝妙乐观无厌
六者主藏臣宝而得天眼见四天下宝藏七者主兵
臣宝善治四兵谓象马车步行走集散合于王心复
有相似七宝一者剑宝若有国土起拒逆心剑宝飞
去而降伏之二者皮宝其色鲜白如日光明商人奉
王广五由旬长十由旬海龙之皮水火风等不能为
损能除寒热随王行处为屋覆王及覆军众一一隔
别男女杂居各不相见三者床宝柔软细滑王坐其
上禅定思惟离贪嗔痴妇人睹者心无染污四者林
宝王念游林即入其中花果茂盛集会欢娱彩女歌
舞一切如意五者殿宝王居殿中欲见星月王即见
之见巳睡眠安乐无忧寒有煖相热有凉相六者衣
宝柔软离垢王著此衣无寒无热亦无饥渴消瘦疲
倦火等不损七者履宝王著此履水行陆行皆悉安
详行百由旬不损威仪如是轮王七宝具足复有如
是相似七宝随心受用王四天下千子满足皆悉勇
健能破他军十善报应有如是德馀三轮王虽渐渐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2b 页 X26-0482.png
劣七宝具足准此可知。
【疏】虽七等者如舍利弗曾六十劫修菩萨行欲入第
七住遇婆罗门来乞眼睛遂退大心如来方便化以
小垂彼依修学證小乘果法华会中回心向大如是
等类回心不久当得信不退也。
【疏】又解等者得信心者显是十信明信不退也必不
退者明位不退此位巳前容有退故璎珞经说发心
修行一劫二劫乃至第六住满入第七住毕竟不退
自此巳前为退分如法财王子等八万馀人欲入第
七住由值恶因缘故退入不善法中亦入外道之中
一劫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业又摄论十
信颂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无数
三大劫论自释云一清净力谓信等善根二增上力
大愿及善友三坚固力随遇恶缘种种方便破坏终
不退转大菩提心现世当来运运增进此名修习三
大劫若尔十信初心坚固不退与璎珞经如何不同
答若有利根精进之者具此三力逢善友故即不退
转大菩提心亦不生于邪见若有钝根非精进者不
逢善友遇恶因缘容可退失论约一类利根精进者
说也由此疏中第二解胜巳得信心利根精进必得
至于位不退故。
【疏】住者安住依持之义能住所住俱名为住无分别
慧證实相理安住不动与功德法为依持故。
【疏】上句明境者无遍计相无因缘法唯真实性泯馀
【疏】虽七等者如舍利弗曾六十劫修菩萨行欲入第
七住遇婆罗门来乞眼睛遂退大心如来方便化以
小垂彼依修学證小乘果法华会中回心向大如是
等类回心不久当得信不退也。
【疏】又解等者得信心者显是十信明信不退也必不
退者明位不退此位巳前容有退故璎珞经说发心
修行一劫二劫乃至第六住满入第七住毕竟不退
自此巳前为退分如法财王子等八万馀人欲入第
七住由值恶因缘故退入不善法中亦入外道之中
一劫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业又摄论十
信颂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进名菩萨初修无数
三大劫论自释云一清净力谓信等善根二增上力
大愿及善友三坚固力随遇恶缘种种方便破坏终
不退转大菩提心现世当来运运增进此名修习三
大劫若尔十信初心坚固不退与璎珞经如何不同
答若有利根精进之者具此三力逢善友故即不退
转大菩提心亦不生于邪见若有钝根非精进者不
逢善友遇恶因缘容可退失论约一类利根精进者
说也由此疏中第二解胜巳得信心利根精进必得
至于位不退故。
【疏】住者安住依持之义能住所住俱名为住无分别
慧證实相理安住不动与功德法为依持故。
【疏】上句明境者无遍计相无因缘法唯真实性泯馀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2c 页 X26-0482.png
二性唯圆成故下句明智智达遍计无体相故了依
他法无自然生故一真如名无二照。
【疏】具观等者具观一切身口业中诸法性本来清净
智照皆圆。
【疏】顺道法爱者所修福慧顺趣道果能顺即法名为
顺法道之顺法名顺道法而此贪爱爱于彼故顺道
法之爱也金刚经中教示菩萨令离此爱修无相行
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疏】无明习相识俱转者转谓转舍转得无明习相与
异熟识必俱时故金刚心时异熟识在无明习相尔
时亦在金刚心后转舍异熟识转得解脱道无明习
相与识俱舍得佛果也。
【疏】寂照者下无与等贯于三德一者智德寂照无与
等佛无漏智照寂灭理名为寂照又此妙智能寂生
死能照理事名为寂照胜馀凡圣故言无等二者断
德无为真解脱无与等无为妙理真胜解脱而无比
等由断二障显此解脱名为断德真理名断断障显
故三者恩德大悲应现无与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应物现身而无比等怨亲普济恩及尊卑故名恩德
经举大悲例馀三身三德如次报法化身。
疏安稳等者示现有馀马麦等难残苦之相劝人断
恶故尔其实如来纤瑕皆尽坦然安稳受用法乐智
度论说世尊往昔作大婆罗门见佛及僧食诸美食
作如是言此等吃食如马食麦苗之声因此堕于黑
他法无自然生故一真如名无二照。
【疏】具观等者具观一切身口业中诸法性本来清净
智照皆圆。
【疏】顺道法爱者所修福慧顺趣道果能顺即法名为
顺法道之顺法名顺道法而此贪爱爱于彼故顺道
法之爱也金刚经中教示菩萨令离此爱修无相行
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疏】无明习相识俱转者转谓转舍转得无明习相与
异熟识必俱时故金刚心时异熟识在无明习相尔
时亦在金刚心后转舍异熟识转得解脱道无明习
相与识俱舍得佛果也。
【疏】寂照者下无与等贯于三德一者智德寂照无与
等佛无漏智照寂灭理名为寂照又此妙智能寂生
死能照理事名为寂照胜馀凡圣故言无等二者断
德无为真解脱无与等无为妙理真胜解脱而无比
等由断二障显此解脱名为断德真理名断断障显
故三者恩德大悲应现无与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应物现身而无比等怨亲普济恩及尊卑故名恩德
经举大悲例馀三身三德如次报法化身。
疏安稳等者示现有馀马麦等难残苦之相劝人断
恶故尔其实如来纤瑕皆尽坦然安稳受用法乐智
度论说世尊往昔作大婆罗门见佛及僧食诸美食
作如是言此等吃食如马食麦苗之声因此堕于黑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3a 页 X26-0483.png
绳地狱多劫受苦乃至成佛尚自三月食马麦也四
分律云世尊游于苏罗婆国与比丘众五百人俱至
那邻罗滨州住一树下时波阇国贩马之人将马五
百疋来至此处时世饥馑乞食难得时毗兰若婆罗
门请佛及僧三月安居都无供养时贩马人每日与
僧马麦人各五升与佛一斗五百比丘食粗食巳生
离欲想三月满巳皆得圣果五百疋马先因犯戒堕
畜生中佛以方便令解脱故以料布施也毗柰那云
调达以四千两金雇四力士上耆阇崛山共移大石
当石室上□候如来出石室时共推大石以压世尊
时药叉神立世□□□两手接石掷向他方别有小
片□石周七十馀步来趁世尊□世尊为众示现宿
业以三昧力飞腾虚空石亦在空众皆□见东西南
北皆随佛后佛为大众说石因缘(佛于过去有异母弟名修耶舍以竞)
□□佛以神力还至山中石室之内此石伤佛脚指
血流大□□□振动众皆来集佛为众说宿世因缘
广如彼文。
【疏】若身者内五蕴身正报之果外器国土依报之果
住者依止义□依圣贤所依国土随本识变非净无
漏十地菩萨六七二识无漏变之是净无漏唯佛一
人能依所依皆净无漏由此□居纯净国土。
【疏】登金刚原常不动者广平曰原譬如山□高平坦
故名为原金刚喻定居因位顶高广平坦名金刚原
第二念中解脱道位證真常理湛然不动所言常者
分律云世尊游于苏罗婆国与比丘众五百人俱至
那邻罗滨州住一树下时波阇国贩马之人将马五
百疋来至此处时世饥馑乞食难得时毗兰若婆罗
门请佛及僧三月安居都无供养时贩马人每日与
僧马麦人各五升与佛一斗五百比丘食粗食巳生
离欲想三月满巳皆得圣果五百疋马先因犯戒堕
畜生中佛以方便令解脱故以料布施也毗柰那云
调达以四千两金雇四力士上耆阇崛山共移大石
当石室上□候如来出石室时共推大石以压世尊
时药叉神立世□□□两手接石掷向他方别有小
片□石周七十馀步来趁世尊□世尊为众示现宿
业以三昧力飞腾虚空石亦在空众皆□见东西南
北皆随佛后佛为大众说石因缘(佛于过去有异母弟名修耶舍以竞)
□□佛以神力还至山中石室之内此石伤佛脚指
血流大□□□振动众皆来集佛为众说宿世因缘
广如彼文。
【疏】若身者内五蕴身正报之果外器国土依报之果
住者依止义□依圣贤所依国土随本识变非净无
漏十地菩萨六七二识无漏变之是净无漏唯佛一
人能依所依皆净无漏由此□居纯净国土。
【疏】登金刚原常不动者广平曰原譬如山□高平坦
故名为原金刚喻定居因位顶高广平坦名金刚原
第二念中解脱道位證真常理湛然不动所言常者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3b 页 X26-0483.png
有其三种一凝然常法身无为体凝然故二不断常
报身有为细四相迁迁不断故三相续常化身利物
此灭彼生常相续故庄严论云凝然不断相续如次
法报化身皆常住故。
【疏】后解意金刚定后證尽真原理故名登金刚原。
【经】获大法利者总标也别有二类谓先未解者因闻
法故而得悟解巳悟解者得无生忍谓入正位发初
地也。
【经】如海一滴者十地菩萨随自智力赞忍功德百分
千分亿分皆如大海一滴之水所馀功德深广无穷
如大海水赞说不尽。
【经】不由此门者由以此忍为趣入门三贤十圣从劣
至胜从下至上皆依此忍趣入究竟得一切智是者
此也处者道理义不由忍门得一切智者必无此道
理也。
【疏】八难者三涂为三四生佛前佛后五诸根不具六
邪见摄世智辩聪七边地摄北洲八长寿天即无想
天也。
【经】阿耨等者法华疏云阿之言无耨多罗云上三云
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此有四觉一无上觉总也即是菩提及清净法界名
无上觉二正觉简异外道邪妄觉故三等觉简异二
乘但了生空彼偏觉故四又正觉简异菩萨未满果
位非圆正故此后三觉别显菩提四智心品下一觉
报身有为细四相迁迁不断故三相续常化身利物
此灭彼生常相续故庄严论云凝然不断相续如次
法报化身皆常住故。
【疏】后解意金刚定后證尽真原理故名登金刚原。
【经】获大法利者总标也别有二类谓先未解者因闻
法故而得悟解巳悟解者得无生忍谓入正位发初
地也。
【经】如海一滴者十地菩萨随自智力赞忍功德百分
千分亿分皆如大海一滴之水所馀功德深广无穷
如大海水赞说不尽。
【经】不由此门者由以此忍为趣入门三贤十圣从劣
至胜从下至上皆依此忍趣入究竟得一切智是者
此也处者道理义不由忍门得一切智者必无此道
理也。
【疏】八难者三涂为三四生佛前佛后五诸根不具六
邪见摄世智辩聪七边地摄北洲八长寿天即无想
天也。
【经】阿耨等者法华疏云阿之言无耨多罗云上三云
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此有四觉一无上觉总也即是菩提及清净法界名
无上觉二正觉简异外道邪妄觉故三等觉简异二
乘但了生空彼偏觉故四又正觉简异菩萨未满果
位非圆正故此后三觉别显菩提四智心品下一觉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3c 页 X26-0483.png
字贯通上四由具下三一切莫过超诸譬喻真理所
觉名无上菩提然诸经论多说真理为无上菩提以
根本故而偏说之今此双取佛果理智俱名无上正
等菩提若人闻此十四忍名能起信心近超苦难当
得如是三菩提果。
【疏】有说初识等者依法相宗以续生第八识名为初
识谓死有后中有身中之本识也或中有后生有身
中本识也随应五趣续生之位初一刹那唯第八识
最先起故名初刹那识识有了别有执受故异于木
石也。
【疏】楞伽等者返妄归真从末向本而为次第先转相
次业相后真相真如即是识实性故故总说识有三
相也起信论意从本向末生起次第先业相次转相
后现相也经以本觉名为真相于转相中义含现相
也依起信论从真起妄明一切法本末五重(如前巳引)五
中第三不觉义有二一者根本不觉对彼真如无始
本觉此名有始不觉最初一念迷背本觉名根本不
觉亦名根本无明二者枝末不觉第二念后以时长
故生三细相一者业相本觉为因无明为缘击静令
动起业识相二者转相依动业故转成能缘名为转
相三者现相依于见故现诸境界妄幻相故名为现
相。
【疏】楞伽等者譬如明镜能现能持种种色像第八现
识能持能现诸境界处。
觉名无上菩提然诸经论多说真理为无上菩提以
根本故而偏说之今此双取佛果理智俱名无上正
等菩提若人闻此十四忍名能起信心近超苦难当
得如是三菩提果。
【疏】有说初识等者依法相宗以续生第八识名为初
识谓死有后中有身中之本识也或中有后生有身
中本识也随应五趣续生之位初一刹那唯第八识
最先起故名初刹那识识有了别有执受故异于木
石也。
【疏】楞伽等者返妄归真从末向本而为次第先转相
次业相后真相真如即是识实性故故总说识有三
相也起信论意从本向末生起次第先业相次转相
后现相也经以本觉名为真相于转相中义含现相
也依起信论从真起妄明一切法本末五重(如前巳引)五
中第三不觉义有二一者根本不觉对彼真如无始
本觉此名有始不觉最初一念迷背本觉名根本不
觉亦名根本无明二者枝末不觉第二念后以时长
故生三细相一者业相本觉为因无明为缘击静令
动起业识相二者转相依动业故转成能缘名为转
相三者现相依于见故现诸境界妄幻相故名为现
相。
【疏】楞伽等者譬如明镜能现能持种种色像第八现
识能持能现诸境界处。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4a 页 X26-0484.png
【疏】又远等者久远劫来时无初始之相何以故过去
未来无体相故而于现在熏习唯心此熏习心即是
妄念违真起故最初一念名初刹那识。
【疏】又熏等者根本无明熏彼本觉不思议体由熏习
故客尘覆之不思议体遍客尘中随客尘动说名为
熏随相以说性故云不思议熏也不思议变者本觉
真如常住不变体遍诸法为诸法性所谓因性果性
乃至器世间性众生世间性事相因缘而有变异随
事以说性故云不思议变此不思议是现识因依不
思议现起三细六粗识故。
【疏】又因缘者本觉为因无明为缘现起业识如是展
转生一切法故无量义经云义无量者从一法生其
一法者即是真如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
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生无量无边之义即显
无明业识皆是本觉所生之义从真如界流出诸法
义说为生。
【疏】是同类因生等流果者此有三类一种子引种子
前念为因后念为果二种子生现行种因现果三现
行熏种子现因种果如是三类善染无记各自相望
同等流类名等流果。
【疏】有说第八等者第八识体白净无覆无记性恒遍
无杂真异熟识五趣四生施设本故唯识论云覆谓
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
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殊胜果体可记别故此非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4b 页 X26-0484.png
善恶故名无记第七识体亦恒相续于有漏位有烦
恼俱是有覆性无漏位中善性清净前六染净如常
可知。
【疏】染净熏习等者熏习是种子异名亦是熏种之义
种子引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各自为因生
自类果三类皆通新熏本有故经说言生得染净各
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于生得中最初一念唯是本有第二念后通新
本也)。
【疏】有说业识等者此五类识是起信论文意也本觉
为因无明为缘击静令动而生三细六粗差别(如前巳引)。
【疏】前之等者其第八识而为三细由无明起非无明
俱以第八识净无记故后二类识染净差别即前七
识皆从业识展转生故具摄六粗谓智识摄智相相
续识摄后五种由前七识智相应故分别事法六七
二识起我法执由执我法起惑造业感异熟果名相
续识。
【疏】第八种识者诸法种子即第八识相分摄故第八
种识为能生因生前七识现行果故前七现行为能
熏因熏生第八种识果故所熏种子前能引后如是
三类久远劫来展转为因乃至金刚定位最后刹那
与无间道俱时顿舍次第二念解脱道中名为如来。
【疏】又因缘者三性种子各自为因是因义现识者谓
第八识能变现故所变现境各自为缘是缘义如是
自种为因境界为缘能令染净诸识生起故名因缘。
恼俱是有覆性无漏位中善性清净前六染净如常
可知。
【疏】染净熏习等者熏习是种子异名亦是熏种之义
种子引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各自为因生
自类果三类皆通新熏本有故经说言生得染净各
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于生得中最初一念唯是本有第二念后通新
本也)。
【疏】有说业识等者此五类识是起信论文意也本觉
为因无明为缘击静令动而生三细六粗差别(如前巳引)。
【疏】前之等者其第八识而为三细由无明起非无明
俱以第八识净无记故后二类识染净差别即前七
识皆从业识展转生故具摄六粗谓智识摄智相相
续识摄后五种由前七识智相应故分别事法六七
二识起我法执由执我法起惑造业感异熟果名相
续识。
【疏】第八种识者诸法种子即第八识相分摄故第八
种识为能生因生前七识现行果故前七现行为能
熏因熏生第八种识果故所熏种子前能引后如是
三类久远劫来展转为因乃至金刚定位最后刹那
与无间道俱时顿舍次第二念解脱道中名为如来。
【疏】又因缘者三性种子各自为因是因义现识者谓
第八识能变现故所变现境各自为缘是缘义如是
自种为因境界为缘能令染净诸识生起故名因缘。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4c 页 X26-0484.png
【疏】流注者谓第八识生相住相灭相相续不断名流
注生住灭且生相者本觉为因无明为缘初起业识
名为生相业识生转识转识生现识现识生六粗相
续长劫名为住相若发心修行历位伏断至等觉末
位一念断除根本无明无明断时业识顿舍名流注
灭相。
【疏】相生住灭者谓相生相住相灭也前之七识对第
八识若心若境粗显事相名相生住灭问如第七识
缘第八识境为境第七微细何故总说前七心识皆
粗显耶答虽第七识缘第八识对前六识第七识细
然第七识俱有痴见慢爱四烦恼故变境粗显故前
七识心境皆粗且相生者依现识中自种为因诸境
为缘和合而生前之七识名为相生如是种因境缘
长劫熏习因果相续名为相住若发心修行返妄归
真从末向本历位伏断至七地满灭粗分段说为相
灭即入八地受变易身修行成佛此说直往悲增者
也智增悲智平等二乘回心随分段身尽处即为相
灭。
【疏】依前等者准楞伽经真如与流注生住灭而为所
依名迷悟依真如与相生住灭而为所依名染净依
前长后短行相可知。
【疏】然今等者然诸有情于久远劫初刹那识异于木
石最初刹那业识始起尔时名迷未起巳前本来是
悟即显真如为迷悟依又云生得染净各自能为染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5a 页 X26-0485.png
净识本依于真如有染净故即显真如为染净依此
云从初刹那不可说劫乃至金刚终一刹那即前生
住灭以长摄短相生住灭在其中矣。
【经】生诸等者准起信论业相为初而起转相依于转
相而起现相依于现相而起六粗乃至境界差别名
为色法分别差别名为心法所以经云有不可说不
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
【疏】现识现境等者识能现境名为现识所现色境因
前六识缘五尘色熏五尘种在现识中此色种子
生色现行非是现识生彼色法譬如明镜现诸物像
非谓明镜生诸物像问意云岂以本识现于色境便
是色境从心而生应镜中物从镜生耶镜不生像心
不生色如何说心而生色法疏答意云眼等五识缘
于五尘皆是性境五俱意识与五同缘亦是性境此
缘五尘熏三类种谓见分相分本质见分是心熏心
种子质相是色熏色种子于相分中熏色种子彼色
种子因心熏生属于本识相分摄故色从本识相分
而生故说心法生于色法(三境之义如别处释)。
【疏】缘虑等者问意前七能熏第八能持所熏所持色
心种子各自生现心法种子生心现行有缘虑义色
法种子生色现行有质碍义如是色心皆自类生岂
以心法所熏所持体即是色耶心法不应熏持色法
虑碍别故疏二义释初云熏种持种皆由于心故说
色法从心而生心若不生质碍色者何名唯识以唯
云从初刹那不可说劫乃至金刚终一刹那即前生
住灭以长摄短相生住灭在其中矣。
【经】生诸等者准起信论业相为初而起转相依于转
相而起现相依于现相而起六粗乃至境界差别名
为色法分别差别名为心法所以经云有不可说不
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
【疏】现识现境等者识能现境名为现识所现色境因
前六识缘五尘色熏五尘种在现识中此色种子
生色现行非是现识生彼色法譬如明镜现诸物像
非谓明镜生诸物像问意云岂以本识现于色境便
是色境从心而生应镜中物从镜生耶镜不生像心
不生色如何说心而生色法疏答意云眼等五识缘
于五尘皆是性境五俱意识与五同缘亦是性境此
缘五尘熏三类种谓见分相分本质见分是心熏心
种子质相是色熏色种子于相分中熏色种子彼色
种子因心熏生属于本识相分摄故色从本识相分
而生故说心法生于色法(三境之义如别处释)。
【疏】缘虑等者问意前七能熏第八能持所熏所持色
心种子各自生现心法种子生心现行有缘虑义色
法种子生色现行有质碍义如是色心皆自类生岂
以心法所熏所持体即是色耶心法不应熏持色法
虑碍别故疏二义释初云熏种持种皆由于心故说
色法从心而生心若不生质碍色者何名唯识以唯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5b 页 X26-0485.png
识者一切诸法皆由识故心生于色顺契唯识中道
之义。
【疏】楞伽第三等者楞伽意说彼于实性流出有为皆
是妄幻于妄幻中有四大种妄想心熏妄想心持名
妄想大种堪能者火有熟物坏器之堪能故。
【疏】若碍等者若执碍虑色法心法定别体者云何修
行而断法执得无漏智所变色法同能变心亦成无
漏既所变色同能变心亦成无漏由此心法生于色
法顺契教理。
【疏】又诸佛等者凡夫等类不断法执谓色质碍谓空
不碍由法执故被色拘碍色空互违不自在转诸佛
菩萨巳断法执碍解所知障故證不思议无碍理故
不被色拘色空互容自在而转故能示现不思议事
毛端孔中容受大海芥子之中纳须弥山大小互入
无碍自在诸如是等名不思议事若有问言为展毛
孔令其宽广受大海耶为缩大海令其细小入毛孔
耶若展毛者毛端尖小本相如故如何展之若缩海
者大海深广本相如故如何缩之芥纳须弥为问亦
尔请示行相答若有如上展缩行相显示道理即是
有可思议也由不可思惟展缩行相不可议论舒捲
所以是故名为不可思议(馀如疏说)。
【疏】五尘等者对法论说色有二十五种今作颂曰谓
青黄赤白及长短方圆并粗细高下若正若不正光
影与明闇烟云尘雾异迥色表色殊及空一显色乃
之义。
【疏】楞伽第三等者楞伽意说彼于实性流出有为皆
是妄幻于妄幻中有四大种妄想心熏妄想心持名
妄想大种堪能者火有熟物坏器之堪能故。
【疏】若碍等者若执碍虑色法心法定别体者云何修
行而断法执得无漏智所变色法同能变心亦成无
漏既所变色同能变心亦成无漏由此心法生于色
法顺契教理。
【疏】又诸佛等者凡夫等类不断法执谓色质碍谓空
不碍由法执故被色拘碍色空互违不自在转诸佛
菩萨巳断法执碍解所知障故證不思议无碍理故
不被色拘色空互容自在而转故能示现不思议事
毛端孔中容受大海芥子之中纳须弥山大小互入
无碍自在诸如是等名不思议事若有问言为展毛
孔令其宽广受大海耶为缩大海令其细小入毛孔
耶若展毛者毛端尖小本相如故如何展之若缩海
者大海深广本相如故如何缩之芥纳须弥为问亦
尔请示行相答若有如上展缩行相显示道理即是
有可思议也由不可思惟展缩行相不可议论舒捲
所以是故名为不可思议(馀如疏说)。
【疏】五尘等者对法论说色有二十五种今作颂曰谓
青黄赤白及长短方圆并粗细高下若正若不正光
影与明闇烟云尘雾异迥色表色殊及空一显色乃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5c 页 X26-0485.png
至触尘有二十六颂曰谓地水火风并涩滑轻重及
软缓急冷饥饱渴力劣闷痒粘老病死疲息勇殊小
乘俱舍繁故且止。
【疏】持摄熟长者地能任持水能摄聚火能成熟风能
生长如是名为四大业用文中地大坚义辨体持义
显用并列名也水火风三辨体列名文阙业用文取
稳顺故有具阙。
【疏】望前等者瑜伽第三说地水火风名四大种其性
大故为种生故立大种名大有四义一所依大一切
皆依能造有故二体相大遍所造故三形相大众见
地等遍一切处故四起用大如地生长一切物故种
者因义此四为因起众色故虚空虽大不能与馀为
因体故彼不名种地水火风亦大亦种名大种也法
苑第六云依增上缘辨六因造者大造望色唯有三
因一能作因能与彼力不障碍故二同类因令增长
故三俱有因大种造色必俱生故非心心所故不是
相应因非善恶故不是异熟因非烦恼性故不是遍
行因故无三因也造色望大亦为三因一能作因此
因宽故二俱有因不相离故三异熟因律仪不律仪
及定俱戒能招大故无三可知辨因造巳缘造云何
大造望色唯增上缘现行相望非心等故无馀三缘
若诸大种同聚所有一切造色相依有者皆可名造
互得造义瑜伽第三说有色聚中唯有一大如末尼
珠江河灯烛无尘之风或有具二或具三四随应不
软缓急冷饥饱渴力劣闷痒粘老病死疲息勇殊小
乘俱舍繁故且止。
【疏】持摄熟长者地能任持水能摄聚火能成熟风能
生长如是名为四大业用文中地大坚义辨体持义
显用并列名也水火风三辨体列名文阙业用文取
稳顺故有具阙。
【疏】望前等者瑜伽第三说地水火风名四大种其性
大故为种生故立大种名大有四义一所依大一切
皆依能造有故二体相大遍所造故三形相大众见
地等遍一切处故四起用大如地生长一切物故种
者因义此四为因起众色故虚空虽大不能与馀为
因体故彼不名种地水火风亦大亦种名大种也法
苑第六云依增上缘辨六因造者大造望色唯有三
因一能作因能与彼力不障碍故二同类因令增长
故三俱有因大种造色必俱生故非心心所故不是
相应因非善恶故不是异熟因非烦恼性故不是遍
行因故无三因也造色望大亦为三因一能作因此
因宽故二俱有因不相离故三异熟因律仪不律仪
及定俱戒能招大故无三可知辨因造巳缘造云何
大造望色唯增上缘现行相望非心等故无馀三缘
若诸大种同聚所有一切造色相依有者皆可名造
互得造义瑜伽第三说有色聚中唯有一大如末尼
珠江河灯烛无尘之风或有具二或具三四随应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6a 页 X26-0486.png
定。
【疏】然五等者五蕴瑜伽皆说眼等五根以所造净色
为性意取所造色香味触为五根体声体虚疏多间
断故故不取之有说能造所造八法为体瑜伽据显
相故唯说所造然有五义说名为根一庄严义眼等
庄严有情身故二相续义一期身中常相续故三依
义识所依故四发义能发识故五遍义遍与王所为
依止故经据显胜以发生义名根也根有二种一者
胜义根根体胜妙唯圣智所知故二者世俗根根依
处故亦名扶尘根其胜义根在扶尘根内如珠莹净
照境发识说名根也取境离合者眼耳离取色声二
境说名见闻鼻舌身三对香味触合取名觉并四大
五尘总分别者瑜伽第三说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
事谓四大五根五境如是色聚从自种生本识顿变
于中复有能造所造多缘所成眼等根境约类分别
种种差别如彼广说界地有无者五根色声触在欲
色界通五地有遍四禅故香味二种二界二地初禅
有故能造四大遍所造故随所造色以辨有无。
【疏】五蕴假者总名受蕴者由受领纳顺违俱非起惑
造业感蕴果故此受有彼五蕴法故名受蕴也。
【疏】虽想等者问妄相取像妄念忆持体非是受如何
名为观受假耶疏释意云虽想与念体非是受然以
因受领境生想念故由受想念同聚相应助受领境
总名受也。
【疏】然五等者五蕴瑜伽皆说眼等五根以所造净色
为性意取所造色香味触为五根体声体虚疏多间
断故故不取之有说能造所造八法为体瑜伽据显
相故唯说所造然有五义说名为根一庄严义眼等
庄严有情身故二相续义一期身中常相续故三依
义识所依故四发义能发识故五遍义遍与王所为
依止故经据显胜以发生义名根也根有二种一者
胜义根根体胜妙唯圣智所知故二者世俗根根依
处故亦名扶尘根其胜义根在扶尘根内如珠莹净
照境发识说名根也取境离合者眼耳离取色声二
境说名见闻鼻舌身三对香味触合取名觉并四大
五尘总分别者瑜伽第三说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
事谓四大五根五境如是色聚从自种生本识顿变
于中复有能造所造多缘所成眼等根境约类分别
种种差别如彼广说界地有无者五根色声触在欲
色界通五地有遍四禅故香味二种二界二地初禅
有故能造四大遍所造故随所造色以辨有无。
【疏】五蕴假者总名受蕴者由受领纳顺违俱非起惑
造业感蕴果故此受有彼五蕴法故名受蕴也。
【疏】虽想等者问妄相取像妄念忆持体非是受如何
名为观受假耶疏释意云虽想与念体非是受然以
因受领境生想念故由受想念同聚相应助受领境
总名受也。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6b 页 X26-0486.png
【疏】虽业等者问作业是思受果是识异熟识故何名
观受疏释意云虽业与果体是思识然由于受领纳
境界作业受果故名受也。
【疏】刹帝利者此云田主义翻王种谓劫初时竞于香
稻因分田土各定疆界立有德人为共许王封为田
主次有厌家乐居闲静精修净业因名婆罗门此云
净行或云净志次有吠舍此云坐收坐而收利即卖
贾也次有戍陀罗此云耕田本于田中香稻自生后
不生故耕田种之此四为初自后因事立种种姓如
瑜伽说。
【疏】唯识等者梦中执有种种境界觉巳顿遣知梦境
空菩萨见道真觉起时顿遣妄想了生死梦一切皆
空返照从来处生死中妄执我法颠倒谓有也。
【疏】名诠诸法自性之共相者自性者亦名自相此自
相法为所依体其共相法为能依义义依于体而非
法体法体自相而离言故带言诠法名为共相如言
水火但得带诠湿热之义不得离言湿热之体言不
得彼法自性故湿性热性身所得故带诠共相是意
所缘馀长(去声)之法谓法体上馀长义也由不得彼离
言法体故一切名皆假施设(自相共相相形多类如别处说)。
【疏】出世言教离相解故者由诸有情不解出世性相
因果故佛菩萨于彼无言法中假设言教而显示之
复教亡言离相而解修因證果故诸言教一切不实
犹如谷响。
仁王经随抄音切¶ 第 486c 页 X26-0486.png
【疏】第二月者由眼病故于本月边见有幻月于幻月
上复生青黄赤白等解其实无之众生执病于真性
上见有幻事于幻事上复生有无一异等解其实无
之故诸幻事有无一异皆无实体。
【疏】前为等者前言诸法缘成谓蕴处界者如缘生中
行支为增上缘而能招感生老死支立蕴处界此言
诸法因成等者识等五支为亲因缘生成现行生老
死支名为有情理实有情不离三科但以经文约增
上缘约亲因缘各立一义也因缘有三谓种子引种
子引种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初之一类异时因果后
之二类同时因果(如疏可知)。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法衡抄卷第四
** 仁王经随抄音切
杌
(五忽切)。
沤
(乌侯切)。
謇吃
(上居辇切下居乙切)。
派洒
(上疋卖切下砂下切)。
姝
(昌朱
切美好也)。
滨
(必邻切)。
压
(乌甲切)。
迸
(北诤切)。
趁
(刃刃切)。
缩
(所六切)。
三藐
(古玉
篇亡略切)。
转相
(转通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