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导东晋 276 — 339
麈尾铭 东晋 · 王导
四言诗 押纸韵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道无常贵,所适惟理。
(《艺文类聚》作「勿」。)谓质卑?御于君子。
拂秽清暑,虚心以俟(《北堂书钞》一百三十四,《艺文类聚》六十九,《御览》七百三。)
陈耽谢鸾教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丹阳从事陈耽,器局弘正,可转主簿
吴兴从事谢鸾,才干正直,可转西曹(《御览》二百六十五引《王丞相集》)
卫玠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卫洗马明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民望,可修三牲之祭,敦旧好(《御览》五百五十五引《卫玠别传》)
别驾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顾和理识清敏,劭令端古,宜得其才,以为别驾(《通典》三十二引《王丞相集》)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臣乞得除中书监持节,专壹所司,竭诚保傅,惟力是视(《御览》二百二十引《王导表》)
上疏论谥法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臣闻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则实称不诬而已。
近代以来,惟爵得谥,武官牙门,有爵必谥,卿校常伯,无爵悉不赐谥,甚失制谥之本。
今中兴肇建,勋德兼备,宜深体前训,使行以谥彰,岂可限以有爵(《书钞》九十四:「王导上疏」。《艺文类聚》四十引《中兴书》作「王遵」《御览》五百六十二引《晋中兴书》作「王遵上疏」。案:「王导谥文献」,《御览》下条引《宋书》:「王俭卒,礼官欲依王遵谥为文献。」证知是「王导」之误,东晋初无王遵也。)
上疏请自贬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徐龛叛戾,久稽天诛。
臣创议征讨,调举羊鉴
暗懦覆师,有司极法。
圣恩思降天地之施,全其首领
然臣受重任,总录机衡,使三军挫衄,臣之责也。
乞自贬黜,以穆朝伦(《晋书·王导传》)
请建立国史疏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帝王之迹,莫不必书,著为令典,垂之无穷。
宣皇帝廓定四海,武皇帝受禅于魏,至德大勋,等踪上圣,而纪传不存于王府,德音未被乎管弦。
陛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上敷祖宗之烈,下纪佐命之勋,务以实录,为后代之准,厌率土之望,悦人神之心,斯诚雍熙之至美,王者之弘基也。
宜备史官,敕佐著作干宝等渐就撰集(《晋书·干宝传》)
上疏请修学校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夫治化之本,在于正人伦。
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
庠序设而五教明,则德化洽通,彝伦攸叙,有耻且格也。
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
《易》所谓正家而天下定者也。
故圣王蒙以养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习以成性,有若自然,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
行成德立,然后裁之以位,虽王之嫡子,犹与国子齿,使知道而后贵。
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于学。
故《周礼》,乡大夫「献贤能之书于王,王拜而受之」。
所以尊道而贵士也。
人知士之所贵,由乎道存。
则退而修其身,修其身以及其家,正家以及于乡,学于乡以登于朝。
反本复始,各求诸己,敦素之业著,浮伪之道息,教使然也。
故以之事君则忠,用之莅下则仁,即孟轲所谓「未有仁而遗其亲,义而后其君者也」。
自顷皇纲失统,礼教陵替,颂声不兴,于今二纪,《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而况如此其久者乎?
先进渐忘揖让之容,后生唯闻金革之响,干戈日寻,俎豆不设,先王之道弥远,华伪之风遂滋,非所以习民靖俗,端本抑末之谓也。
殿下以命世之资,属当倾危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兴,将涤秽荡瑕,拨乱反正。
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校,阐扬六艺,以训后生,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
方今《小雅》尽废,戎虏扇炽,节义陵迟,国耻未雪。
忠臣义士,所以扼腕拊心,礼乐政刑,当并陈以俱济者也。
苟礼义胶固,纯风载洽,则化之所陶者广,而德之所被者大,义之所属者深,而威之所震者远矣。
由斯而进,则可朝服济河,使帝典阙而复补,王纲弛而更张,饕餮改情,兽心革面,揖让而蛮夷服,缓带而天下从,得乎其道者,岂难也哉。
故有虞舞干戚而三苗化,鲁僖作泮宫而淮夷平,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后战。
今若聿遵前典,兴复教道,使朝之子弟,并入于学,立德出身者咸习之而后通。
德路开而伪涂塞,则其化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矣。
选明博修礼之士以为之师,隆教贵道,化成俗定,莫尚于斯也(《宋书·礼志》一:建武初骠骑将军王导上疏;又《晋书·王导传》作上书,有删节。)
议复肉刑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肉刑之典,由来尚矣。
肇自古先,以及三代,圣哲明王所未曾改也。
岂是汉文常主所能易者乎!
时萧、曹已没,绛灌之徒不能正其义。
班固深论其事,以为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又死刑太重,生刑太轻,生刑纵于上,死刑怨于下,轻重失当,故刑政不中也。
且原先王之造刑也,非以过怒也,非以残人也,所以救奸,所以当罪。
今盗者窃人之财,淫者好人之色,亡者避叛之役,皆无杀害也。
则加之以刑。
刑之则止,而加之斩戮,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
此乃仁人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于政乎!
若乃惑其名而不练其实,恶其生而趣其死,此畏水投舟,避坎蹈井,愚夫之不若,何取于政哉!
今大晋中兴,遵复古典,率由旧章,起千载之滞义,拯百残之遗黎,使皇典废而复存,黔首死而更生,至义畅于三代之际,遗风播乎百世之后,生肉枯骨,惠侔造化,岂不休哉!
惑者乃曰:死犹不可惩,而况于刑?
然人者冥也,其至愚矣,虽加斩戮,忽为灰土,死事日往,生欲日存,未以为改。
若刑诸市朝,朝夕鉴戒,刑者咏为恶之永痛,恶者睹残刖之长废,故足惧也。
然后知先王之轻刑以御物,显诫以惩愚,其理远矣(《晋书·刑法志》,又见《群书治要》二十九引《晋书》,又《通典》一百六十八。)
议追赠周札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在石头,忠存社稷,义在亡身。
至于往年之事,自臣等有识以上,与情岂有异!
此言实贯于圣鉴。
论者见奸逆既彰,便欲徵往年已有不臣之渐。
即复使尔,要当时众所未悟。
既悟其奸萌,与臣等便以身许国,死而后已,亦寻取枭夷。
朝廷檄命既下,大事既定,便正以为逆党。
邪正失所,进退无据,诚国体所宜深惜。
臣谓宜与周顗、戴若思等同例(《晋书·周札传》)
重议周札赠谥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省令君议,必之开门与谯王、周、戴异。
开门,直出风言,竟实事邪?
使以风言定褒贬,意莫若原情考徵也。
论者谓知隗、协乱政,信敦匡救,苟匡救信,奸佞除,即所谓流四凶族以隆人主巍巍之功耳,如此,所以忠于社稷也。
后敦悖谬出所不图,亦阖门不同,以此灭族,是其死于为义也。
夫信敦当时之匡救,不图将来之大逆,恶隗、协之乱政,不失为臣之贞节者,于时朝士岂惟周札邪!
若尽谓不忠,惧有诬乎谯王、周、戴。
各以死卫国,斯亦人臣之节也。
但所见有同异,然期之于必忠,故宜申明耳。
即如令君议,宋华、齐高其在隗、协矣。
昔子纠之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若以死为贤,则管仲当贬;
若以不死为贤,则召忽死为失。
先典何以两通之?
明为忠之情同也。
死虽是忠之一目,亦不必为忠皆当死也。
汉祖遗约,非刘氏不王,非功臣不侯,违命天下共诛之。
吕后王诸吕,周勃从之,王陵廷争,可不谓忠乎?
周勃诛吕尊文,安汉社稷,忠莫尚焉,则王陵又何足言,而前史两为美谈。
固知死与不死,争与不争,苟原情尽意,不可定于一概也。
阖棺定谥,违逆党顺,受戮凶邪,不负忠义明矣(《晋书·周札传》)
请原羊聃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罪不容恕,宜极重法。
太妃忧戚成疾,陛下罔极之恩,宜蒙生存之宥(《晋书·羊曼传》)
迁丹阳太守上笺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魏武,达政之主也;
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
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
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
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
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
天官混杂,朝望颓毁。
导忝重任,不能崇浚山海,而开导乱源,饕窃名位,取紊彝典,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
雅俗区别,群望无惑(《晋书·王导传》,《通典》三十三。)
贺循书论虞庙 其一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王所崇惜者,体也。
未敢当正位入庙及毁废之所,不知便可得尔不(《通典》四十七。)
其二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戴若思欲于七庙立后别室(同上)
又与贺循书问即位告庙 其一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或谓宜祭坛拜受天命者,或谓直当称亿兆群臣告四祖之庙而行者,若尔当立行庙,主今固辞尊号,俯顺群情,还依魏晋故事,然魏晋皆禀命而行,不知今进玺当云何(《通典》五十五)
其二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得刁仆射书曰:如此,京兆是宣帝祖,章郡是父也。
惠帝为七庙,至怀帝京兆府君应落,想足下亦是识刁侯,不欲告惠、怀二帝,不知于礼云何(《通典》五十五)
答荀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意谓君位永固,无复暂还子位之理。
惠帝至先帝虽四君,今亦不以一君为一代,何嫌二代之中重四君邪?
今庙尚居上,祀何得居下?
若暂下,则逆祀也(《通典》四十八)
陶侃 东晋 · 王导
 出处:全晋文卷十九
默居上流之势,如有舰成资,故包含隐忍,使其有地,一月潜严,足下军到,是以得风发相赴,岂非遵养时晦以定大事者邪(《晋书·陶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