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桓范曹魏 ? — 249
兖州刺史谢表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喜于复见选擢,惭于不堪所职,悲于恋慕阙廷,三者交集,不如所裁(《御览》二百五十五引《桓氏家传》)
管宁 其一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臣闻殷汤聘伊尹于畎亩之中,周文进吕尚于渭水之滨。
窃见东莞管宁,束修著行,少有令称,州闾之名亚故太尉华歆,遭乱浮海,远客辽东
于混浊之中,履洁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以箪食瓢饮,过于颜子;
漏室蔽衣,逾于原宪
臣闻唐尧宠许由虞舜礼支父,夏禹优伯成,文王养夷齐,及汉祖四皓之名,屈命于商洛之野;
史籍叹述,以为美谈。
陛下绍五帝之鸿烈,并三王之逸轨,膺期受命,光昭百代;
仍优崇之礼,于大夫管宁,宠以上卿之位,荣以安车之称,斯之为美,当在魏典,流之无穷,明世之高士也。
臣以为既加其大,不受其细,可重之以玄纁,聘之殊礼矣(《艺文类聚》三十七)
其二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正使病不能乘,养不驎羁栖凤,拂范戟之史(《北堂书钞》三十三。案:此条多误字,无从校正。)
徐宣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臣闻帝王用人,度世授才。
争夺之时,以策略为先;
分定之后,以忠义为首。
晋文行舅犯之计,而赏雍季之言;
高祖陈平之智,而托后于周勃也。
古语云:守文之代,德高者位尊;
仓卒之时,功多者赏厚。
窃见尚书徐宣,体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御览》作「坠」。)世俗,确然难动,有社稷之节,历位州郡,所在称职。
仆射缺,宣行掌后事。
腹心任重,莫宜(《魏志·徐宣传》,《长短经·任长》,《御览》六百三十一)
陈兵事 其一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善行兵者,因敌为资,故兵法从敌之意,千里杀将,如示其形,开其利路,潜设神策,使若响之应声,此为江中之鱼,御腐索,必可禽(《北堂书钞》一百十三、一百十六引《桓范集》)
其二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古人用兵者,以长击短,然吴舍舟涉陆,此为弃长用短也(《北堂书钞》一百十三引《桓范集》)
管宁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凿坯而处,养德显仁。
尧舜在上,许由在下。
箕山之志,于是复显。
严平郑真,未足论比。
清声远播,顽鄙慕仰。
思请见于蓬庐之侧,承训诲于道德之门。
厥涂无由,托思晨风(《艺文类聚》三十七)
为君难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晋文、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或曰:仲尼称「为君难」。
夫人君者,处尊高之位,执赏罚之柄,用人之才,因人之力,何为不成?
何求不得?
功立则受其功,治成则厚其福,故官人舜也。
治水禹也。
稼穑弃也。
理讼皋陶也。
尧无事焉,而由之圣治,何「为君难」邪?
曰:此其所以为难也。
夫日月光照于昼夜,风雨动润于万物,阴阳代以生杀,四时迭以成岁,不见天事而犹贵之者,其所以运气演,协和施化,皆天之为也。
是以天万物之覆,君万物之焘也。
怀生之类,有不浸润于泽者,天以为负;
员首之民,有不沾濡于惠者,君以为耻。
是以在上者,体人君之大德,怀恤下之小心;
阐化立教,必以其道;
发言则通四海,行政则动万物;
虑之于心,思之于内;
布之于天下,正身于庙堂之上,而化应于行里之外。
虽︻纩塞耳,隐屏而居,照幽达情,烛于宇宙,动作周旋,无事不虑。
服一采,则念女功之劳;
御一谷,则恤农夫之勤;
决不听之狱,则惧刑之不中;
进一士之爵,则恐官之失贤;
赏毫厘之善,必有所劝;
罚纤芥之恶,必有所沮。
使化若春风,泽如时雨;
消凋污之人,移薄伪之俗;
救衰世之弊,反之于上古之朴;
至德加于天下,惠厚施于百姓。
故民仰之如天地,爱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下盖有删节。)
佐治之臣,历世难遇,庸人众而贤才寡。
是故君人者,不能皆得稷契之干,伊、吕之辅,犹造父不能皆得骐骥之乘,追风之四(「四」即「驷」)也。
御踶啮必烦辔衔,统庸臣必劳智虑,是以人君其所以济辅群下,均养大小,审核真伪,考察变态,在于幽冥窈妙之中,割毫折芒纤微之间,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尽于此哉!
故臣有立小忠以售大不忠,效小信以成大不信,可不虑之以诈乎?
臣有貌厉而内荏,色取仁而行违,可不虑之以虚乎?
臣有害同侪以专朝,塞下情以壅上,可不虑之以嫉乎,臣有进邪说以乱是,因似然以伤贤,可不虑之以谗(本误作奸,依《长短经·臣行》改。)乎?
臣有因赏以偿」(偿字依《长短经》加。)恩,因罚以作(本误作「佐」,依《长短经》改。)威,可不虑之以奸乎?
臣有外显相荐,内阴相除(「除」字依《长短经》加。)
谋事托公而实侠(《长短经》作「挟」,「侠」与「挟」通。)私,可不虑之以欺乎?
臣有事左右以求进,托重臣以自结,可不虑之以伪乎!
臣有和同以取谐,苟合以求进(本作「荐」,依《长短经》改。)
可不虑之以祸乎?
臣有悦主(本作「君」,依《长短经》改。)意以求亲,悦主言以取容,可不虑之以佞乎?
此九虑者,所以防恶也。
臣有辞拙而意工,言逆而事顺,可不恕之以直乎?
臣有朴騃而辞讷,外疏而内敏,可不恕之以质乎?
臣有犯难以为上(本误作「士」,依《长短经》改。),离谤以为国,可不恕之以忠乎?
臣有守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长短经》作「欲」,当误。)
可不恕之以公乎?
臣有不曲(《长短经》作「屈」。)己以求合,不耦世以取名(本作「容」,依《长短经》改。)
可不恕之以贞乎?
臣有从侧陋而进显言,由卑贱而陈国事,可不恕之以难乎?
臣有孤特而执节,介(本误作「分」,依《长短经》改。)立而见毁,可不恕之以劲乎?
此七恕者,所以进善也(「也」字依《长短经》加。)
接下之理(本有「也」字,以意删。),御臣之道,岂徒「七恕」、「九虑」而已哉(《群书治要》)
臣不易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孔子言「为臣不易」,或人以为易,言「臣之事君,供职奉命,敕身恭己,忠顺而已。
忠则获宠安之福,顺则无危辱之忧,曷为不易」哉?
此言似易,论之甚难。
夫君臣之接,以愚奉智不易,以明事暗为难,唯以贤事圣,以圣事贤为可。
然贤圣相遭稀,又周公之于成王,犹未能得,斯诚不易也。
且父子以恩亲,君臣以义固,恩有所为亏,况义能无所为缺哉?
苟有亏缺,亦何容易!
且夫事君者,竭忠义之道,尽忠义之节,服劳辱之事,当危之难(句有脱误,疑作「当危难之时」。)肝脑涂地,膏液润草而不辞者(疑当有「诚欲」二字。)
以安上治民,宣化成德,使君为一代之圣明,己为一世之良辅,辅千乘则念过管、晏,佐天下则思丑稷、禹,岂为七尺之躯,宠一官之贵,贪充家之禄,荣华嚣之观哉(当有「是」字。)
以忠臣之事主,投命委身,期以成功立事,便国利民,故不为难易变节,安危革行也。
然为大臣者,或仍旧德,藉故势,或见拔擢重任,其所以保宠成功;
承上安下,则当远威权之地,避嫌疑之分,知亏盈之数,达止足之义;
动依典礼,事念忠笃,乃当匡上之行,谏主之非,献可济否,匪躬之故,刚亦不吐,柔亦不茹。
所谓大臣,以道事君也。
然当托于幽微,当行于隐密,使怨咎从己身,而众善自君发,为群寮之表式,作万官之仪范,岂得偷乐容悦而已哉?
然或为邪臣所谮、幸臣所乱,听一疑而不见信,事似然而不可释,忠计诡而为非,善事变为恶,罪结于天,无所祷请,激直言而无所诉(疑作「激直而言无所告诉」。)
深者即时伏剑赐死,浅者以渐斥逐放弃。
比干、龙逢所以见害于飞廉、恶来,孔子、周公所以见毁于管、蔡、季孙也。
斯则大臣所以不易也。
为小臣者,得任则治其职,受事(当有「则」字。)修其业,思不出其位,虑不过其职,竭力致诚,忠信而已。
然或困辱而不均,厌抑而失所,是以贤者或非其议,豫非其事,不著其陋,不嫌其卑,庶贯一言而利一事。
然以至轻至微,至疏至贱,干万乘之主,约以礼义之度,匡以行事之非,忤执政之臣,暴其所短,说合则裁自若,不当则离祸害;
或计不欲人知,事不从人豫,而已策谋适合,陈义偶同(当有「在」字。)
上者或显戮其身以神其计,在下者或妒其人而夺其策。
盖关思见杀于郑,韩非受诛于秦,庞涓孙膑之足,魏齐应侯之胁,斯又孤宦小臣所以为难也。
为小臣者,一当恪恭职司,出内惟允,造膝诡辞,执心审密,忠上爱主,媚不求奥灶而已,若为(有脱误。)苟若此,患为外人所弹,邪臣所嫉,以职近而言易,身亲而见信,奉公侠私之吏,求害之以见直,怀奸抱邪之臣,欲除之以示忠。
言有若是,事有似然,虽父子之间,犹不能明,况臣之于君而得之乎?
上官屈平爰盎晁错,公孙排主父张汤严助,夫数子者,虽示纯德,亦亲近之臣所以为难也。
为外臣者,盖力致死,其义一也。
不以远而自外,疏而自简,亲涉其事而掌其任。
苟有可以兴利除害,安危定乱,虽违本朝之议,诡常法之道,陈之于主,行之于身,志于忠上济事,忧公无私,善否之间,在己典主可也。
然患为左右所轻重,贵臣所壅制,或逆而毁之,使不得用,或用而害之,使不得成,或成而谮之,使不得其所。
吴起见毁于魏,李牧见杀于赵,乐毅被谗于燕,章邯畏诛于秦,斯又外臣所以为危也。
此举梗概耳,曲折纤妙,岂可得备论之哉(《群书治要》)
治本(《治要》连属上篇,审观之,别是一篇也。篇名当是《治本》)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夫治国之本有二,刑也,德也。
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矣,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
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
刑德相半者,三王也;
杖刑多,任德少者,五霸也;
纯用刑强(《初学记》二十、《御览》六百三十三无「强」字。)而亡者,秦也。
夫人君欲治者,既达专持刑德之柄矣,位必使当其德,禄必使当其功,官必使当其能:此三者,治乱之本也。
位当其德,则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
禄当其功,则有劳者劝,无劳者慕(有脱文。)未之有也。
凡国无常治,亦无常乱;
欲治者治,不欲治者乱。
后之国士人民,亦前之有也;
前之有,亦后之有也。
而禹独以安,幽、厉独以危:斯不易天地异人民,欲与不欲也。
吴坂之马,庸夫统衔,则为弊乘,伯乐执辔,即为良骥,非马更异,教民亦然也。
故遇禹汤则为良民,遭桀、纣则为凶顽,治使然也。
故善治国者,不尤斯民,而罪诸己;
不责诸下,而求诸身。
《传》曰:「罪己,其兴也勃焉;
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
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也。
若詹者,可谓知治本矣(《群书治要》)」。
政务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凡吏之于君,民之于吏,莫不听其言而则其行,故为政之务,务在正身;
身正于此,而民应于彼。
《诗》云:「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是以叶公问政,孔子对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又曰:「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
若君正于上,则吏不敢邪于下;
吏正于下,则民不敢僻于野。
国无倾君,朝无邪吏,野无僻民,而政之不善者,未之有也。
凡政之务,务在节事。
事节于上,则民有余力于下;
下有余力,则无争讼之有乎民(当有误。)
民无争讼,则政无为而治,教不言而行矣(《群书治要》)
节欲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夫人生而有情,情发而为欲;
物见于外,情动于中。
物之感人也无穷,而情之所欲也无极:是物至而人化也。
人化也者,灭天理矣。
夫欲至无极,以寻难穷之物,虽有圣贤之姿,鲜不衰败,故修身治国之要,莫大于节欲。
《传》曰:「欲不可纵」。
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
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
俭者节欲,奢者放情。
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尧、舜之居,士阶三等,夏日衣,冬日鹿裘。
禹卑宫室而菲饮食。
此数帝者,非其情之不好,乃节俭之至也。
故其所取民赋也薄,而使民力也寡;
其育物也广,而兴利也厚。
故家给人足,国积饶而群生遂,以(「以」衍文。)义兴而四海安。
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且夫闭情无欲者上也。
咈心消除者次之。
帝舜藏黄金于崭岩之山,抵珠玉于深川之底,及仪狄献旨酒而禹甘之,于是疏远仪狄,纯(当作「绝」。)上旨酒,此能闭情于无欲者也。
楚文王悦妇人而废朝政,好獠猎而忘归,于是放逐丹姬,断杀如黄,及共王破陈而得夏姬,其艳国色,王纳之宫,从巫臣之谏,坏后垣而出之,此能咈心消除之也。
既不能闭情欲,能抑除之,斯可矣,故舜、禹之德,巍巍称圣,楚文用朝邻国,恭王谥为恭也(《群书治要》)
详刑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夫刑辟之作,所从来(「来」字依《御览》六百三十六加。)尚矣,圣人以治,乱人以亡,是以古昔(本作「故古今」,依《御览》改。)帝王,莫不详慎之者,以为人命至重,一死不生,一断不属故也。
尧舜之明,犹惟刑之恤也。
是以后圣制法,设三槐之吏,肺石、嘉石之讯,然犹复三敕(本误作「判」,依《御览》改。)
佥曰「可杀」,然后杀之,罪(本作「罚」,依《御览》改。)若有疑,即从其轻,此盖详慎之至也。
故苟详则死者不恨,生者不忿;
忿恨不作,则灾害不生;
灾害不生,大平之治也。
是以圣主用其刑也。
详而行之,必欲民犯之者寡,而畏之者众。
明刑至于无刑,善杀至于无杀,此之谓矣。
夫暗乱之主,用刑弥繁,而犯之者益多,而杀之者弥众,而慢之者尤甚者何?
由用之不详,而行之不必也。
不详则罪不值,所罪不值则当死反生,不必则令有所亏,令有所亏,则刑罚不齐矣。
失此二者,虽日用五刑,而民犹轻犯之。
故乱刑之刑,刑以生刑;
恶杀之杀,杀以致杀。
此之谓也(《群书治要》)
兵要 其一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太古之初,民始有知则分争;
分争则群;
群则智者为之君长;
君长立则兵兴。
兵所从来久矣,虽圣帝明王,弗能废也。
但用之有道耳。
黄帝战于阪泉,尧伐欢兜,舜征有苗,夏禹殷汤,周之文武,皆用师克伐,以取天下焉(《御览》二百七十一)
其二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圣人之用兵也。
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
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
故不得已而用之耳。
然以战者危事,兵者凶器,不欲人之好用之,故制法遗后;
命将出师,虽胜敌而反,犹以丧礼处之,明弗乐也。
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夫兵之要,在于修政;
修政之要,在于得民心;
得民心,在于利之;
利之之要,在于仁以爱之,义以理之也。
故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致远;
臣民不附,汤武不能以立功。
故兵之要在得众,得众(本不重言「得众」,《御览》二百七十一加。)者,善政之谓也;
善政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
故政善于内,则兵强于外也(「则」字、「也」字并依《御览》加。)
历观古今用兵之败,非鼓之日也。
民心离散,素行豫败也;
用兵之胜,非阵之朝也,民心亲附,素行豫胜也。
故法天之道,履地之德,尽人之和,君臣辑穆,上下一心,盟誓不用,赏罚未施,消奸慝于未萌,折凶邪于殊俗,此帝者之兵也。
德以为卒,威以为辅;
修仁义之行,行恺悌之令;
辟地殖谷,国富民丰
赏罚明,约誓信;
民乐为之死,将乐为之亡;
师不越境,旅不涉场,而敌人稽颡:此王者之兵也(《群书治要》)
择将(篇各缺,当是「择将」) 其一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夫事之安危,实在于将,故曰将不知兵,以其主与敌;
主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
然择将者,不务求其策,而先索其勇;
不取于威严,而用之于软缓;
此所谓弃本而要其末也。
其二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霸王之战,策贵神胜,故曰上兵伐谋,而战胜也。
吴起临阵,虽剑不持,项羽初学剑,后学兵略:此勇难独用,况无勇乎?
其三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太公誓师,后至斩。
故云执桴鼓,立军门,有不可犯之危。
严,故能行其法;
威,故能著其令。
其四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今之择将,宜参准往古之数,说于当时之法,得其壮而责任之,所谓坐车上而御骐骥,不劳而致千里者也。
其五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古之论将者,言长于计策,则课以将敌;
言善于治军,则考以政事;
勇于奋击,则责以战斗。
若无此三者,则不委之以境外之任,付之以安危之事(已上五条,并《御览》二百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