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褚皇后东晋 324 — 384
蔡谟等奏请临朝诏建元二年九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帝幼冲,当赖群公卿士将顺匡救,以酬先帝礼贤之意,且是旧德世济之美,则莫重之命不坠,祖宗之基有奉,是其所以欲正位于内而已。
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
先后允恭谦抑,思顺坤道,所以不距群情,固为国计。
岂敢执守冲暗,以违先旨。
辄敬从所奏(《晋书·康献褚后传》)
振恤诏永和元年九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今百姓劳弊,其共思详所以振恤之宜,及岁常调非军国所急者,并宜停之(《晋书·穆帝纪》)
蔡谟为庶人诏永和六年十二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谟先帝师傅,服事累世。
且归罪有司,内讼思愆。
若遂置之于理,情所未忍。
可依旧制,免为庶人(《晋书·蔡谟传》)
殷融等重议敬父诏永和九年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典礼诚所未详,如所奏,是情所不能安也。
更详之(《晋书·康献褚后传》,《通典》六十七。)
何充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具所启旧典,诚无以相易,然此实所悚惧不宁者也(《通典》六十七)
蔡谟光禄大夫永和十年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司徒谟,以道素著称,轨行成名,故历事先朝,致位台辅
以往年之失,用致黜责。
自尔以来,阖门思愆,诚合大臣罪己之义。
以谟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晋书·蔡谟传》)
归政诏升平元年正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昔遭不造,帝在幼冲,皇绪之微,眇若赘旒。
百辟卿士率遵前朝,劝喻摄政。
以社稷之重,先代成义,僶俛敬从,弗遑固守。
仰凭七庙之灵,俯仗群后之力,帝加元服,礼成德备,当阳亲览,临御万国。
今归事反政,一依旧典(《晋书·康献褚后传》)
归崇德宫手诏群公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昔以皇帝幼冲,从群后之议,既以暗弱,又频丁极艰,衔恤历祀,沈忧在疚。
司徒亲尊德重,训救其弊,王室之不坏,实公是凭。
帝既备兹冠礼,而四海未一,五胡叛逆,豺狼当路费役日兴,百姓困苦。
愿诸君子思量远算,戮力一心,辅翼幼主,匡救不逮。
未亡人永归别宫,以终馀齿。
仰惟家国,故以一言托怀(《晋书·康献褚后传》)
琅邪王奕大统兴宁三年二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帝遂不救厥疾,艰祸仍臻,遗绪泯然,哀恸切心。
琅邪王奕,明德茂亲,属当储嗣,宜奉祖宗,纂承大统
便速正大礼,以宁人神(《晋书·废帝纪》)
会稽王昱大统太和六年十一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丞相、录尚书、会稽王体自中宗,明德劭令,英秀玄虚,神栖事外。
以具瞻允塞,故阿衡三世。
道化宣流,人望攸归,为日已久。
宜从天人之心,以统皇极。
主者明依旧典,以时施行(《晋书·简文帝纪》)
答群臣奏请临朝诏咸安二年七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王室不幸,仍有艰屯。
览省启事,感增悲叹。
内外诸君,并以主上春秋冲富,加蒸蒸之慕,未能亲览,号令宜有所由。
苟可安社稷,利天下,亦岂有所执,辄敬从所启。
但暗昧之阙,望尽弼谐之道(《晋书·康献褚后传》)
拯恤诏宁康二年四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顷玄象或愆,上天表异,仰观斯变,震惧于怀。
夫因变致休,自古之道,朕敢不克意复心,以思厥中?
又三吴奥壤,股肱望郡,而水旱并臻,百姓失业,夙夜惟忧,不能忘怀,宜时拯恤,救其雕困。
三吴义兴晋陵会稽遭水之县尤甚者,全除一年租布,其次听除半年,受振贷者即以赐之(《晋书·孝武帝纪》)
赐米穷民诏宁康三年十二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顷日蚀告变,水旱不适。
虽克己思救,未尽其方。
其赐百姓穷者米人五斛(《晋书·孝武帝纪》)
归政诏太元元年正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皇帝婚冠礼备,遐迩宅心,宜当阳亲览,缉熙惟始。
今归政事,率由旧典(《晋书·康献褚后传》)
于法开升平五年五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帝小不佳,昨呼于公视脉,但到门不前,种种辞惮。
宜收付廷尉(《高僧传》四)
琅邪王丕大统升平五年五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帝奄不救疾,胤嗣未建。
琅邪王丕,中兴正统,明德懋亲。
昔在咸康,属当储贰
以年在幼冲,未堪国难,故显宗高让。
今义望情地,莫与为比,其以王奉大统(《晋书·哀帝纪》)
以废帝奕为东海王太和六年十一月 东晋 · 康献褚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王室艰难,穆哀短祚,国嗣不育,储宫靡立。
琅邪王奕亲则母弟,故以入纂大位。
不图德之不建,乃至于斯。
昏浊溃乱,动违礼度。
有此三孽,莫知谁子。
人伦道丧,丑声遐布。
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且昏孽并大,便欲建树储藩。
诬罔祖宗,倾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怀!
今废东海王,以王还第,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
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殁,心焉如割。
社稷大计,义不获已。
临纸悲塞,如何可言(《晋书·废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