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御试策 其一 策题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
问:礼所以辨上下,法所以定民志。
三王之时,制度大备。
朝聘、乡射、燕享、祭祀、冠婚之义,隆杀、文质、高下、广狭、多少之数,至于尺寸铢黍,一有宜称。
贵不以偪,贱不敢踰。
所以别嫌明微,释回增美,制治于未乱,止邪于未形。
上自朝廷,下逮闾里,恭敬樽节,欢欣交通,人用不踰,国以无事。
降及后世,陵夷衰微,秦汉以来,无足称者。
庶人处侯宅,诸侯乘牛车。
贫以不足而废礼,富以有馀而僭上。
宫室之度,器服之用,冠婚之义,祭享之节,率皆纷乱苟简,无复防范。
先王之迹,因以熄焉。
《传》曰:「礼虽未之有,可以义起也」。
而后之学者,多以谓非圣人莫能制作。
呜呼,道之不行也久矣,斯文之不作也亦已久矣,抑将恣其废而莫之救欤?
将因今之才而起之也?
其二 策一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
臣闻致道则求诸人,以人者善之所在也;
及其行道也,不可以求人,惟人求道。
置法则从诸人,以人者情之所在也;
及其行法也,不可以从人,惟人从法。
圣人之为天下,合众善以为道,合群情以为法。
其为教也,则宜民下无异习;
其为政也,则宜臣下无异说。
若夫蠡管之见,涓埃之善,奚足以致哉?
圣人以为物态有新故,民情有好斁,俗有盛衰,时有彼此,事有变常,道有升降,法有损益。
以道应时,以法制俗。
当与万物之理相得于无穷,则夫善之所在未可以废也。
当与万物之变相适于无常,则夫情之所在未可以废也。
陛下所以三岁一诏,旁集天下之士,亲降圣问,而使一介草莱,类得发其涓埃之情,以助太山崇高,沧溟之深远。
如臣之愚,何足以与此!
然而臣闻大道之世,「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则俗之于物轻矣;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则俗之于我轻矣。
不以我累道,不以物累我。
天叙之中,夫妇之情,父子之性,君臣之义,兄弟之序,所谓有物者也。
天秩之中,父厚于义而薄于仁,母厚于仁而薄于义,君无为而尊,臣有为而累,所谓有则者也。
方是之时,上下之分,乌用辨哉!
不必持衡与之为轻重,而人自以为平;
不必探筹与之为得失,而人自以为公。
其正不必规矩,而天与之为方圆;
其信不必符契,而天与之为取与。
方是之时,上下之志,乌用定哉!
以故天之象,地之器,鸟兽之文,土地之宜,未有仰观而俯察者,则象与器其孰制而用哉?
法无所始,亦无所成,礼无所益,亦无所损。
道之下降,在乎众器之间而已。
人能轻物与我,而相与为天游,未有过礼而踰,不及礼而偪者,圣人盖未有患也。
然而污尊而饮,捭豚而食,遂以为礼;
搏土为桴,筑土为鼓,遂以为乐。
营窟橧巢,羽皮毛血,圣人恶其鄙野太甚。
贵贱之分,长幼之序,饮食居处,几与鸟兽草木无以异焉。
以故圣人作为礼法,以文其实。
营窟橧巢未利于居也,为之台榭宫室;
草木血毛未利乎食也,为之炮燔烹炙;
羽皮未利于服也,为之丝麻布帛;
污尊抔饮未利于饮也,为之范金合土。
网罟之利佃渔,耒耜之利稼穑,刳剡之利于川,服乘之利于涂,弧矢之利禦寇,击柝之利待暴,利用之法,详于此矣。
然后制礼之文,施于饱食逸居之时,使远于禽兽。
朝聘之礼,所以和君臣;
冠婚之礼,所以正男女;
祭祀之礼,所以交鬼神。
为之射礼以观其志体,为之乡礼以辨其齿位。
合其欢也,为之燕礼;
致其钦也,为之享礼。
虽然,昔时鄙野之风稍趋于文,而文之弊使人役有涯之生,随无穷之情,忘不可乱之分,徇不可必之物。
其性失中,其心失性。
以菲废礼也偪,以美没礼也僭,遂丧天礼之自。
尔者性命之情日入于衰薄,有如横流之冲,失其大防,汗漫而难制。
是以朝聘之礼不足以和君臣,冠婚之礼不足以正男女,祭祀之礼不足以交鬼神,乡射之礼不足以仁州乡,燕飨之礼不足以乐宾客
然则礼之数,岂可废哉?
有数而无义,则其制礼也不足以因情;
有义而无数,则其制礼也不足以定分。
朝聘、乡射、燕飨、祭祀、冠婚之义,高下、隆杀、文质、广狭、多少之数,所以见于圣问,而臣以为礼法之行,自圣与贵者始。
贤者先王以率愚,贵者先王以率贱者也,数度存焉。
其在宫室也,庙各有数,堂各有尺;
其在衣服也,冕各有章,旒各有寸;
其在车旗也,常各有斿,车各有乘;
其在器皿也,所食之豆,所献之爵,其数有多寡,其用有贵贱。
虽然,礼数之于天下,岂特进其不及之才,敛其不平之气,以就绳约,然后以为得哉?
有以多为贵者,以文为贵者,以大为贵者,以高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
有以少为贵者,以质为贵者,以小为贵者,以下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
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
是故先王之礼不可多也,故常不丰;
不可寡也,故常不杀,惟其称而已。
天下之人顾其教则谨其分,明其义则进其德,此其所以致治于未乱,止邪于未形欤!
不然,而礼之近者适人之情,礼之远者明德而反本。
刍豢、庶羞酸咸以养其口,兰芳苾以养其鼻,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养其目,钟鼓管磬、琴瑟笙竽以养其耳,疏房安车、越席床笫以养其体,此适其情者也。
圣人以此救上古之鄙野,不能使后世无文之弊。
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口之于味,四肢之于安佚,未有能克己复礼以为仁焉,则礼之近者适足使人流而为淫泰,乘而为诈伪耳。
山藻之僭,浣濯之陋,岂可废哉?
是故圣人之制礼也,酒醴之美而玄酒明水之尚,黼黻文章之美而疏布之尚,莞簟之美而蒲越槁秸之尚,丹漆雕镂之美而素车之尚。
是故礼虽道德之下及忠信之薄,而道德忠信所以不丧者,礼实明之也,礼之近者适人之情,而人情之适未常放者,礼之所尚不在乎美者而已。
二帝三代以法趋时,以义起礼,不能有异于此,特其详略未可同耳。
故臣尝言道无常也,未始有弊焉,必有升降者,礼法为之也;
时无止也,未始有弊焉,或有彼此者,习俗为之也。
继道以致用者善也,制善以致治者法也。
异法者彼此之时,异时者盛衰之俗,异俗者新故之物。
物之新故,俗之盛衰,未始有常也,则以法趋时,以义起礼,岂有一定之论哉?
是故圣人之在下者,或清或和,以矫一时之俗,而救其弊焉,则有三子之行;
圣人之在上者,或损或益,以应一时之俗,而救其弊焉,则有三王之礼。
然而道失而后德,则二帝之趋时也,致隆于德,未能以为皇。
德失而后仁,仁失而后义,义失而后礼,则三代之趋时也,致隆于业,未能以为帝。
道也、德也、业也,皆圣人所能有者也,其用之异者,以制俗异之也。
皇也、帝也、王也,皆圣人所能为者也,其名之异者,以应时异之也。
臣谓有成与亏者法也,无成与亏者道也。
无成与亏之中,注之不盈,酌之不竭,万法之造,费之弥多,资之愈有。
唐而后成,周而后备,于形色名声,不可以为量数。
若夫制于礼者为之,非特不可以致治也,必待数百岁,其智足以相备者而后全。
若夫休道者虑后而致隆,则尧之所成,周之所备,伏羲旦暮而陈之,奚必俟唐与周哉?
臣谓时之所缓,圣人不以为急;
俗之所恶,圣人不以为好。
是故五帝而上,其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二帝而下,其书谓之《二典》,言常道也。
然而常道之用,又其大道之降者欤!
不然而忠质之过也,周以极盛之文而救之。
盖自夏、商之末,仁义失尽矣,则周之所以救其弊者,其有礼欤!
尽仁之数以制礼,尽礼之数以制法,辨等之仪,教节之度,尤详于二代,则大道之降者,未足以为怪也。
后世之难治,惟其物我大重,我重而踰,物重而偪,无穷之欲,不测之变,不可以略制也。
行法之吏,至于三百六十而后已,岂其好详哉?
礼以义起,法以时行而已。
臣观三代之盛,忠质文之不同道,服器官之不同法,相沿以情,相革以迹。
朝聘之勤,燕享之欢,祭祀之诚,婚姻之好,欢然有恩以相爱,粲然有文以相接。
彰之以车服,扬之以声音,光之以《诗》、《书》,明之以藻色,其犹一元之散,遂华万物而为春欤!
和气之中,声色万类,飞者翔,走者伏,潜者跃,并行而不相悖,并育而不相害,莫知为之者。
三皇之世,未著于德义,其犹一元之含万物欤!
二帝之喻,则向乎春矣。
陛下体道在上,造化群材,因革庶政,教令刑禁,下行上施,其犹天道之运四时欤!
作者使复,枯者使荣,则春之风雷;
散者使敛,华者使实,则秋之霜露。
将与有生之类,还淳反一,而为太古之游,固陛下之志也。
若夫宫室之度,器服之用,冠婚之义,祭飨之节,率皆纷乱苟简,未复三代之遗法,岂可望哉?
念此宜圣策之所及也。
臣闻不能以礼趋时,则其为法也无功;
不能以义起礼,则其为法也无道。
礼乐之情同,明王以相沿,知礼有所因。
三王异世,不相袭礼,则礼有损益。
商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损其文而益之以质故也。
周因于商礼,所损益可知也,损其质而益之以文故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文弊则质救之,质弊则文救之。
文质相代而趋于中,盖虽百世不能易也。
伪者文之过,野者质之过。
继文之过,必过于质而救之,此孔子所以欲从先进欤!
时也,惟夏之从;
车也,惟商之从;
服也,惟周之从;
乐也,惟舜之从。
郑声之淫,非所可欲者也,文弊之俗皆溺于此乐,则惟舜之从,然后郑声可以放焉。
自秦继周,礼之情不能有所,乃滋法令,以酷天下;
礼之文不能有所损,乃极奢侈,以穷其欲。
不能以智出义,以义明德;
不能以仁出礼,以礼明分。
苟以徒法而制天下,礼之近者又从而充之,古远而难行者类弃而不为,遂使天下之俗流而为淫泰,乘而为诈伪,淫为郑声,殆为佞人,则其制天下也适足以为乱焉,岂能辨上下,定民志,使恭敬樽节,欢欣交通,以戴其上哉!
若夫诸侯乘牛车,庶人处侯宅,贫以不给而废礼,富以有馀而僭上,宫室之度,服器之用,冠婚之义,祭飨之节,率皆纷乱苟简,未足以为怪也。
汉文帝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皆罢去之,专务朴素。
然而文帝岂能监周之弊而致然哉?
会其所好,适近圣人继周之意。
故其屋壁得为帝服,倡优得为后饰,卖僮婢妾,富人大贾,皆得以上僭,莫之制焉,斯亦文帝不能以义起礼之过也。
呜呼!
文帝畏甚高论,而释之与言秦汉间事而已。
唐太宗好三代之礼乐,房、杜不能对者,故其为礼也,沿秦故以为汉,沿隋故以为唐,其治卒愧乎三代,而使三代本数末度寂寥数千载间,未有能振之者,可胜惜哉!
陛下慨然有志于此,将欲贫者不至于废礼,富者不至于犯义,文不至于野,趋乎文质之中,非特天下后世受其赐也,斯文不亦幸乎!
臣闻有其德而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为其无行礼乐之权也;
有其位而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为其无立礼乐之道也。
而今陛下尊为天子,有其权矣;
德为圣人,有其道矣,何惮而不为?
然而不能因俗,则礼失人;
不能制俗,则人失礼。
礼失人也无情,人失礼也无分。
陛下以义起礼,而臣言其所以因俗、所以制俗而已。
寒暖燥湿异气,刚柔轻重异齐,器械异制,衣服异宜,饮食异和,此天理之所异者,俗之所宜,先王之所因。
析言破律,乱名左道,淫声异服,奇技奸色,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有疑于众;
圭璧金璋,锦文珠玉,或不中度,或不中幅,或不中量,或不中仪,有行于市。
此人伪之所异者,俗之所病,先王之禁。
因其所宜而弗禁其所异,天下之人心与物化,志逐利往,譬如新生之犊,猖狂而趋,未知其所向,则虽以义明法,以数定分,敛其放肆以就绳约,亦已劳矣!
是故大司徒施十有二教,所以因俗者一,所以制俗者四。
太宰以八则治都鄙,以礼驭其民,则其制俗者也;
以俗驭其民,则其因俗者也。
盖惟圣人以道出法,以德制行,然后能为因俗而与之同,能为制俗而与之异。
其因俗而与之同也,则能使之欢欣交通;
其制俗而与之异也,则能使之恭敬樽节。
礼之远者使之知所尚焉,则能明德反本,而不溺于忠信之薄,道德之下衰,三代之礼可得而终始也。
此臣之计也(《演山集》卷三七。)
下:疑作「升」。
谢赐诗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五
赐臣等之第,其名已显;
赐臣等之服,其身已荣。
赐燕以尽臣之欢,赐金以加臣之幸。
重重宠数,佩服难忘;
亹亹宸心,优隆未已。
俄闻星使,疾驱灵囿之中;
忽见天章,荣照清章之上。
辞掩金玉,翰生风云。
拜受战兢,怀归荣耀中谢。)
窃念臣等下肩一介之贱,内服四端之荣。
未输犬马之劳,先享云天之乐。
岂意更玷仙藻,益光凡流。
恭惟皇帝陛下道贯三才,德通万类。
忘言而复,则朴之以皇质;
肆笔而书,则雕之以唐文。
生于沚中者则使发为殊英,出于山下者则使流为巨浸。
然后形见乐育之意,咏歌作成之才,垂圣训之文华,惇士风于高美。
瑞光四座,蔼蔼春空之云;
欢意一声,呦呦苹野之鹿。
臣等方筮以仕,宜书之绅。
慎守士规,勉从官计。
动静役思于帝作,死生誓报于天临。
谢赐燕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五
唱名中禁,既霈皇恩;
锡燕上林,又将睿意。
诞膺荣幸,祗宠灵中谢。)
恭惟皇帝陛下,常叹才难,不忧道远。
推至诚而乐与,开数路以兼收。
尧心所宅,则如轻重之在权;
舜目所过,则如妍媸之在鉴。
将欲驱驰其行艺,且先镵刻以龙光。
广推湛露之恩,微及菁莪之品。
声具阴阳之和气,乐通天地之至情。
待之以献主,则盏斝交飞;
陪之以从臣,则金朱相照。
恩袍色动,迷芳草之依依;
仙籍香浮,引薰风之拂拂。
窃惟臣等之卑贱,何幸圣朝之优隆。
云上于天,果沾茂渥;
鱼在于藻,莫测殊欢。
相与尽心,佩服《鹿鸣》之礼;
各思报上,讴歌《天保》之章。
论性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臣闻圣人之职,既以裁成天地、长育万物、居率鬼神、统制四海为大,故其所学不宜滞于离析章句、辨说义理焉。
志必有以见天地之大,万物之象、鬼神之幽、四海之远,不能出吾大道之中,然后其学可以绝焉。
而上自天子之尊,下至匹夫之贱,皆有是道,曾无馀欠。
悟在俄顷之间,苟或不悟,盖虽多岁月,窥陈编,博古以究无穷之理,譬犹捕月于水中,终不可得。
臣谓陛下能体此道,推其绪馀,足以陶铸
臣今辄言其端,而用陛下聪明睿智,俄顷之间,自然顿悟默契,反本复始,然后出供万物之来,无不可者。
章句之义,可以不讲而自解;
物事之变,可以不思而兼应。
孔子曰:「神无方,《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夫通天地万物一神,通天地万物一《易》,通天地万物一道。
无方之神,无体之《易》,无乎不通、无乎不由之阴阳。
三者混成,未常相离。
一切幽明之理乎其中,得之以为帝,文、武得之以为王,仲尼得之以为圣,老子得之以为仙,释氏得之以为佛。
天下之人日用而不知,有知之者未必能见之,有见之者未必能为之。
方外之士,寓于形声动用之间,以接学者,盖发其不知耳。
臣愿陛下时于万机之暇,宴坐之间,遗外物我,内视而反听,当见此道非内非外,无近无远,含容管摄天地之大,万物之众。
寂然不动,则其孰可名?
俄然有感,则无乎不在。
谁无此者,惟圣人为能。
不以物累形,不以形累心,不以心累德。
其心常静而虚,常虚而明,故能独体此道,以驭天下,物来而应,事起而辨。
何则?
万物之情、庶事之理,起于一体故也。
惟贤人能常斋心诚意,澡雪疏瀹,不使纤埃微垢有玷乎光明,然后日进而体之。
惟下流以物累形,以形累心,以心累德,伤怀染污,遂至丧失,与一物无以异。
陛下生而知之,岂待愚臣所言然后悟?
然而臣幸在陛下左右,不敢默默。
思所以为献者,莫先于此。
惟陛下怜其志而恕其狂妄之罪,不胜幸甚。
取进止。
辞免太常少卿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臣顷者误被采擢,历守二史,行及一年,陈述拘文,不敢思出其位。
时有论奏,方愧无补政事之万一。
复蒙圣恩进次太常
窃惟此选,艺通礼乐,职典天地,参定论著,必资成学。
如臣之愚,岂足以当之?
所有试少卿诰一道,未敢祗受。
谢除兵部侍郎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佥奉帝俞,恩及九卿之贰;
特闻天语,服加三品之章。
宠擢疲驽,光华侧陋中谢。)
窃以武部总五兵之政,昔列中台
夏官持九伐之权,今归西府
以长属处德之小大,以权正辨资之浅深。
闻命既优,俯躬益愧。
臣谓仕贵行义,故忘乎势利;
学必为忠,故略乎绪馀。
虽乏高明之资,稍知内外之分。
但务穷通而从道,岂移去就以随人?
义弗苟容,理当顺受。
上瞻尧彩,俯逮一期;
下典汉仪,仅周三季。
涖职虽縻于廪秩,积功何补于涓埃?
乃被纶言,更超兰省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酬万变以渊静,承六圣以忧勤。
发天光而继明,作人才而辅治。
薪槱皆用,浮沉弗遗。
误容一介之颛蒙,辄率四曹之豪俊。
兵机不典,虽无杨氏之战功;
时事可言,当有韦生之论谏。
惟恐中亏于至识,未能上答于洪私。
无任感天圣激切屏营之至。
谢除正任兵部侍郎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率属二卿,愧无智术。
正名赐诰,忝被恩光。
弗俟两周,微贱遽登于法从;
岂期一介,光荣辄辱于宸知。
拜宠若惊,揆才非称中谢。)
窃以古人之有为也,趣时而不趣人;
君子之见用也,仕道而不仕禄。
道合则从,而无得丧忧虞之态;
义在则守,而无低昂观望之心。
不得已则通之有权,无奈何则安之有命。
惟知古意之可适,不问时情之所趋。
是故名利之境,位要而毁来;
权贵之门,迹疏而谤往。
宁复希慕,已甘退藏。
待罪未蒙,苟容非据。
何幸大明之旁烛,乃更弱植以重荣。
内省疲驽,仰惭宠数。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运大功而造物,操要术以临人。
谓其偶出于殊科,亦以屡更于要路。
果使循常而进秩,安能劝学以移风
姑捐三月之常程,聊示一人之眷意。
进才能于不倦,知名分之非虚。
岳言未奏于明庭,特奉舜举
春信自回于寒谷,岂待邹吹?
誓倾忠孝之怀,期报神明之造。
谢除礼部侍郎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被诰司戎,席犹未煖;
更书典礼,命复惟新。
庆谢交兴,恩荣继至。
还顾胸中之浅薄,仰惭分外之光亨。
但益战兢,莫知报称中谢。)
窃以六部之有礼,其犹四时之有春。
职名甚华,曹务尤简。
贡举所责,则慰俊选之望;
威仪所资,则开名分之门。
惟寅足以业官,惟清足以烛理。
岂意贰卿之要任,乃及承学之微材。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率由旧章,绍复先业。
质文救弊,乃欲仿唐;
道德同风,岂容在鲁?
节文仁义之实,润饰治功之隆。
但须宗伯之能承,乌用先王之难致。
如臣之愚,误当三礼之副,辄居四曹之先。
才未变通,恐作越樽之祝;
学虽孤陋,知非发冢之儒。
内著至诚,上酬洪造。
议北郊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臣切谓先王之礼,盖缘人情时事而制。
时事不同,人情或变,先王知其为礼,不可期人以定论也。
故曰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
三代之礼,应时而造,可则因,否则革,要之适宜而已。
周以夏日至有事于北郊,方是之时,惟诚之为主,惟质之为贵。
其戎路也,未闻有今日之兵卫;
其告庙也,未闻有今日之肆赦。
告庙朝飨,登楼肆赦,惟厥二事,最烦且劳。
臣谓王者之事天地,当有隆杀。
今日苟用南郊之岁,北郊摄事,北郊之岁,亦亲有事于天,则以宿庙朝飨,登楼肆赦,诸军之赏,百官之赐,归于南郊之时。
不为之北郊,奏告必简其礼,两宿于殿,一宿于郊,时其祭服,节其仪物,庶乎其可也。
不然,必以五月之炎炽,而详为是三者,则恐介胄军帅,法衣文武,流汗浃背,诚意倦怠,骤雨俄至,匆遽失所,诚非人情所安。
切恐北郊之礼一举而遂废,则复为合祭矣。
苟为合祭之无义,不若以义起礼,而用孟冬之愈也。
何谓以义起礼?
臣谓冬日至,一阳方生,天德用事,所以报天。
夏日至,一阴方生,地德用事,所以报地。
此其先王用二至之义欤!
苟谓盛夏之月,必难亲祠,则惟十月之义足以代之。
故说曰,十一月天与万物造始之时也,宜大报天。
十月,地与天代终之时也,宜大报地。
方是之时,天气上腾,则不复事矣;
地气下降,则代有终焉。
《昊天有成命》,二郊同歌一诗之辞,不言地。
盖夫无成而代有终者,地之道也,地不敢有其功,而归之天焉故也。
十月既不失义,而其八变为数,函钟为宫,其地用下,其坛用方,其牲用黝,其管用丝竹,其舞用《咸池》,其瘗用泰折,一切象类与夏至无以异。
然则合祭,岂足以议此哉?
何谓合祭无义?
祭地之礼,形色名声,皆天类,特使地从祀耳,地祇安得而至哉?
是未尝祭地也。
故曰合祭可罢,孟冬
或谓臣曰:唐孟冬有事于神州,今以之祭大示,不亦异乎?
臣曰:大示之有神州,犹昊天之有五帝。
孟冬祭大示,使之从祀可也,安用独祭?
或谓臣曰:孟冬之祭地,不见于经,果可乎?
臣曰:夏日至礼也,孟冬义也。
以义而节文,即所谓礼,何必见于经而后哉?
孟冬而无义,则与正月北郊,十一月合祭,复何难为,非臣所论也。
或谓臣曰:十月祭地,十一月祭天,先地而后天,古无是礼。
臣曰:夏至日祭地,冬至日祀天,是果先天而后地乎?
祭时惟义之所在,不问其先后。
恭惟神考袛事天明,讲明千古之漏典,未之及行,以俟今日。
陛下长虑发于渊静之中,责其可行,恐其或废,故容群论,曲折从宜,不必执一。
愚臣辄谓夏日至苟不可亲祠,则惟十月犹有起礼之义可以进焉,以备陛下之采择。
干渎圣听,皇恐待罪。
乞外郡第三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恩未蒙于俞旨,义有愧于私心。
幸逢上圣之包含,容有小臣之冒渎。
然省己盖存于去就,奏言遂至于再三。
虽叨九列之恩荣,何补四方之风俗?
况臣徘徊京局,偶玷八迁,荏苒岁华,忽逾一纪。
白头兄嫂,海角相望。
笄冠满前,婚姻事起。
计方穷于桂玉,宠有望于旌麾。
不揆妄陈,庶几必得。
三刀作梦,虽向湖山;
四海为家,岂离云日?
伏望圣慈,再赐俞允。
谢除颍昌府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五章上达,屡渎天威;
一节下临,特承睿旨。
权领近藩之重,职加延阁之华。
闻命虽荣,省躬惟愧中谢。)
永惟微臣今日之遇,爰自神考昔时之知。
因缘接武于禁途,荏苒囗年于省闼。
以徇物则失道,故其学不为利名而用舍;
以趋人则失己,故其气不为权贵而低昂。
是以名利之地,居易而乐生;
权贵之门,取疏而间至。
虽负神考之顾遇,尤念古人之行藏。
况适病以妨贤,兼缘亲而避贵。
故渎天听,愿临郡封。
伏惟皇帝陛下至德兼容,大明旁烛。
聚众谋而为善,故不遗乎愚智;
合群情而为公,故不间乎亲疏。
吁俞常出于无心,矜察重违其有请。
幸令颁宣之任,难忘化育之恩。
广汉之得事情,用当尚恕;
延寿之依古礼,行必从宜。
内策疲驽,上酬神造。
谢除知青州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以分州,周辨方而同利。
始号东秦之奥壤,复更北海之雄都。
斥大封疆,广引诸公之土;
并吞海岱,远临八郡之权。
共民盖托以贤才,报政岂容于霸术?
责抚绥而尤重,对畀以非轻中谢。)
顽钝晚成,直方寡与。
分已甘于贫贱,时幸遇于亨嘉。
奚补攸司,费中台之日月;
乃知所欲,领东夏之旌麾。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以仁德守成,以孝思继志。
爰念元丰之造士,弗弃泰陵之从官。
名正上卿,恩留内服。
更膺出守之礼命,仍拜往谐之训辞。
入境观风,平易必先于政教;
下车颁诏,富饶当本于农桑。
中厉驽材,上酬洪造。
谢赐历日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五、《演山集》卷二六
史官推步,允协天行;
藩郡布宣,钦承诏示中谢。)
窃惟万化散殊,自冥罔而造;
五行终始,由元本而分。
月有小大之期,时有长短之刻。
理有衰盛,数有吉凶。
生乎二十四气之变更,存乎三百六旬之周复
明法既定,大端可推。
故先王造历于岁终,惟庶局授时于春首
妙算不差于毫发,逆知乃得于玑衡。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推黄策以迎祥,行夏时而颁朔。
天地失宜,则为之辅相;
阴阳错行,则为之裁成。
拜赐光荣,推行兢业。
当会人事,避害而就利;
仍与天时,致和而去乖。
其效微劳,以酬洪造。
谢赐神宗皇帝御集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六、《演山集》卷二六
国史移文,旁逮侯藩之远;
宸衷传旨,仰膺御集之新。
何殊《尧典》之文章,乃叹神宗之述作。
篆晓香而拜赐,涤尘虑以开缄。
云汉昭明,河图焕烂。
训示千古,荣生四方中谢。)
恭惟神宗皇帝学本六经,治超两汉
无情应物,运乎精神者一十九年
有义建功,存乎篇章者八十八策。
虽去道揆,尤为绪馀。
文思之生,自乎杳杳冥冥;
体要之立,归乎浩浩噩噩。
秘以箧笥,传之子孙。
恭惟皇帝陛下考欲广声,学怀贻典。
深惜一言之散失,旁求百辟之收藏。
遂致成书,已名延阁。
莫能测海,休誇金鉴之文;
曾辱赐诗,如见琼林之使。
畏高明而百过,究微妙以三思。
虽默默以怀恩,但区区而望圣
贺元旦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六、《演山集》卷二六
三阳祐德之初辰,万宝逢春之始旦,举是盛礼,会于大庭。
东备藩垣,徒跂魁杓之下;
北瞻卿士,难陪仪卫之中。
思欲飞驰,喜从抃跃(中贺。)
恭惟皇帝陛下笃孝思而继统,谨礼文而守成。
朝色晦明,佩声登降。
周询风俗,同出一家;
交上图书,坐观四海。
曾拜寿觞而共庆,尚怀天语之同休。
上下雅音,想见清都之宫殿;
往来法服,梦游太古之门庭。
就尧日以形留,恭虞宾之贽贺。
太后受册贺皇帝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六、《演山集》卷二六
宝册具陈,肇称盛礼;
鸿名允正,式契群情。
凡在照临,率皆舞蹈(中贺。)
恭惟皇帝陛下道隆今古,德贯天人。
缵七圣之鸿图,膺万年之宝历。
念付托既承于哲圣,携持乃自于元符。
天下归仁,虽著讴歌之美;
禁中定册,实推赞助之劳。
恩既极于难酬,义必期于有称。
因心则友,用殚昭报之诚;
制礼有仪,曲尽尊崇之典。
益显曾沙之庆,永严长信之居。
命涣九重,欣交六服。
臣备员法从,远迹藩维。
仰望天庭,莫睹上仪之举;
伏膺诏旨,惟均庶类之欢。
贺太后受册表(刘)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六、《演山集》卷二六
宝册具陈,肇称于盛礼;
鸿名允正,式契于群情。
凡在照临,悉从鼓舞(中贺。)
恭惟太后殿下懿柔毓德,仁俭敦风。
日月齐明,早俪哲皇之圣;
熊罴应兆,继钟越国之祥。
广阴教于六宫,播徽音于四海。
暨圣神纂国之始,有廉帏定策之勋。
道既协于姜、任,位宜隆于马、邓。
因心则友,用殚昭报之诚;
惟帝念功,益尽褒崇之典。
丕显曾沙之庆,永严长信之居。
命焕九重,欢交六服。
臣备员法从,远迹藩维。
莫获观光,第劳颂德。
贺复湟州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六、《演山集》卷二七
继志事者,莫先乎成能;
缵基图者,尤戒乎蹙国。
俄闻诏旨,再收河湟。
遂振德威,旁怖夷狄(中贺。)
臣闻在昔汉、唐之旧境,乃今羌胡之遐陬。
自天宝盗据者凡三百年,至裕陵思复者盖十九载。
哲宗神断而往取,戎王诚服以招来。
方欣犬马之群,已参冠带之俗。
恭惟皇帝陛下神武行于不杀,道化通于无形。
述先志之未遑,追成功于既废。
取弗血刃,期以淹旬。
陇右扫除,已起秦人之烟火;
阁东舞蹈,空思魏阙之班联。
贺五星循轨表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四六、《演山集》卷二七
元英垂象,杳杳难谌;
睿德通神,昭昭易感。
果闻台上在衡之史,俄奏天中循轨之星。
迩遐叹呼,夷夏瞻仰(中贺。)
臣闻惟元气混而为一物,在天道散而为五星。
或视治乱而为妖祥,或缘得失而为逆顺。
今既不差于度数,兹乃有符于圣神。
迭播四时,曲成万物。
赞瑶图于有永,兆睿算之无穷。
显相自天,灵承惟圣。
恭惟皇帝陛下奉三无而寅畏,通九有以中和。
民望尧天,国齐圣政。
连珠环极,而无陵犯之道;
同晷昭德,而有赢缩之时。
作协气以横流,间灵光而下照。
百官称寿,遥思日下之班;
万国向明,俯唱海边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