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黄勉斋先生 南宋 · 郑文燏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八七
某幼在膝下,闻乡有御史黄公以直节著于时;
长稍知书,闻有建安晦翁朱先生以正学领袖后进。
既复窃知夫子实世御史公之业,而受朱先生之书,拔援朋侪,俯伏墙仞,有年所矣。
夫子语之以道体之精微,勉之以躬行之笃实,戒之以截世俗利欲之波流,教之以会文章雅正之源委,俾之与礼学讨论之初,而求《易》教象数之细。
难疑答问,窜削更定,谆谆乎不倦心口之受授而简牍之往来也。
某惴然不敢忘,顽然不少进。
早衰多病,又不能亲炙于函丈。
补山之乡饮,箕山之精舍,皆不获执鞭诸君子之后。
今年之春,往侍几杖,所以告语警悟者,盖详于平日。
呜呼,何其异也!
别未踰时,同门生以讣来告,抚几以叹,为位而哭,又忽闻启殡之期亟矣。
呜呼!
吾邦岂复有斯人也耶!
后学其将谁依归耶!
在耳之言,琅琅可覆,铭诸肺肝,何日而忘。
若乃莅官行事,无微不举,足以起惰习;
抽身勇退,无一不当,足以愧贪夫。
振名门之高风,绍斯文之正统,则当有百世之宗工钜儒,直笔大书,以范无穷,岂某浅露之词所能载?
薄酹永诀,用伸畴昔之义。
尚几明灵,有以鉴之。
按:《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附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潜采堂旧钞本(转录自黄彰健《跋国家图书馆本〈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新二七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