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题十七帖 北宋 · 郭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硬黄本在此为第一,江南郭祥正题。
按:《余靖斋法帖》卷一,日本影印本。
繁昌建御书阁记治平三年六月 北宋 · 郭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康熙《太平府志》卷三六、乾隆《太平府志》卷三四、乾隆《繁昌县志》卷二九
圣宋御天下,垂百有馀年,滋煦生息,内恬外安,民不知兵,可谓极治无为之时矣。
皇帝乃留神翰墨,龙踪天画,充盈内府,或赐近臣之家,或颁名山洞府之寺。
太平州隐静山普惠寺所藏,百有二十轴,岁久寺圮,兼主者非其人,御书所藏,几不蔽风雨。
太守集贤刁侯约、县令君希道观瞻之馀,咨嗟省惧,遂下主者于狱,命达观禅师昙颖主之。
大葺舍宇,工未既,以疾求去。
弟子怀贤者,是为圆通大师,代厥寺事,益肆其力。
七八年间,高甍巨栋罔不新者,于是御书之阁,尤甲于诸屋。
属工课督,实县之大姓杨氏绪也。
深原,穷茂林,择材之美,至于瓦甃漆雕之工,无不求尽其妙。
阁成,凡三十有六楹,栱、桷、榱、栋称之,总用钱一百三十万,积工二千五百八十,役历日一百四十八而竣,实惟嘉祐三年八月既望也。
后八年,治平三年六月,求文刻石以记之。
绪性倜傥,喜赴人之急难,客至无不满其意而去,是以来请予文,余因乐为之记。
按:《青山集》附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青山 北宋 · 郭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八一六、《青山集》附录、乾隆《太平府志》卷三四、光绪《太平府志》卷三六
当涂有山曰青山,又曰谢公山,齐谢玄晖宣城时建别宅于此山,而每往游焉。
废地遗址,隐隐尚存。
左丹湖,右长江,穹窿盘礴,延数十里,为当涂诸山之表。
山之东南,脩夹径,而上几二百丈,依岸立屋,曰巢云亭
亭之阴甃甓为磴道,又十馀丈,三门翼然临于亭上,曰白云之院。
院之中亭有石窟,渟泉深三十尺,色若粉乳而味甘益,岁或大旱不竭。
因窟累石为方池,跨池为飞桥以登于殿。
殿之北为堂,环以廊庑。
东为斋羞之厨,西为待宾之所。
堂之北为槛,面圃植金沙荼蘼,延蔓而为洞;
佳花美竹,交干而成林。
当涛明花敷之时,游人无日不来,虽太守亦有时而至也。
由巢云而望,则春空晴明,千里一碧,良田沃壤,高下而相连;
长溪深沟,回旋而交映。
行人往来,飞鸟出没,盖不可以目力穷也。
而或云烟晦冥,雷雨震作,窗户之下,咫尺莫辨。
居僧恬然,见以为常,则院据山之高处槩可知矣。
始谓之南峰院,载于《图经》,而无碑志可以考其建置之迹。
嘉祐中改赐今额。
我先君金紫当祥符间为进士,结友习课于南峰者久之。
吾母同安郡太夫人张氏,又家于此山之下。
予晚仕于朝,或进或退,数过是院。
登高远望,而思吾先君之遗风,思无可得者,欹椽破瓦,不蔽风雨,未尝不感慨太息而去。
至熙宁中,有僧希仁始来住持,未果兴搆遽卒。
弟子怀式者继之。
式有才略,不求于人而求于己,一金而积,积至数千万缗,历二十馀年,而所谓殿堂廊庑、三门池亭之屋,一切新之。
又召良匠塑佛菩萨侍卫凡九躯,金碧焕耀,冠缨飞动,为一山之镇焉。
呜呼,盛哉!
盖院之废兴系乎主者之才否,抑亦有其时耶?
宋受天命,神圣继位,皆以仁治天下,好生而恶杀,戢兵而惠民,是以时和岁丰,民阜于财。
而浮屠氏求取于民者无厌,然民亦喜为之施也。
于是列刹相望,争以侈大为胜事。
若式师则不然,因山而为屋,因泉而为池,壮而不僭,朴而不陋,聚景物之佳趣,资衣冠之盛游,其兴作之费,一出于己而不求于人也,得不谓之才乎?
浮屠氏闻式师之风者,亦可以愧矣。
予故为之叙其事,刻于碑,使后之人可以考焉。
白鹿洞书院 北宋 · 郭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祥符初,直史馆孙冕以疾辞于朝,愿得白鹿洞以归老,诏从之。
未及归而卒。
皇祐五年,其子比部郎中琛即学之故址为屋,榜曰「书堂」,俾子弟居而学焉,四方之士来者亦给其食。
按:四部丛刊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白鹿洞赋》原注引。又见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六,同治白鹿书院志》卷一二。
含山县 北宋 · 郭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舆地纪胜》卷四八、《方舆胜览》卷四九、康熙《含山县志》卷四
至魏关则思大禹治水之功,而观魏、吴、齐、梁用兵之处,其遗台废址隐约尚在,何其壮也!
方用兵时,而含山为内险之地,当江淮水陆之冲,故锐师宿将尝屯营于此。
净众寺法堂记 北宋 · 郭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舆地纪胜》卷一三一、万历《漳州志》卷一、乾隆《福建通志》卷九
闽之八州,漳最在南,民有田以耕,纺苧为布,弗逼于衣食,乐善远罪,非七州之比。
为守令者,得婆娑乎山水之间。
端和尚塔铭 北宋 · 郭祥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九、《罗浮野录》卷四
师之道,超佛越祖;
师之言,通今彻古。
收则绝纤毫,纵则若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