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序 宋 · 褚伯秀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二、《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六
张湛列子释文》载:庄子,宋之蒙城人,为梁漆园吏,著书五十二篇。
郭象合为三十三篇,注之。
一云向秀先注《庄子》二十八篇而卒,郭象得其书足成之,以行于世。
后向氏别本出,故向、郭二注文义一同。
碧虚子陈景元注,卷首叙云:庄子长桑公,受其微旨,著书十万馀言,目曰《南华论》,内篇三字标题者是其旧,外、杂篇则为郭象所删修。
今通计正文,止存六万五千九百馀字。
唐开元十九年侍中裴光庭请册四子,天宝元年诏册《庄子》宜依旧号曰《南华真经》,义取离明英华、发挥道妙也。
窃详南华之号其来久矣,似是上天职任所司,犹东华、南极之类,不可以人间义理臆度,故诸解无闻焉。
谨表出以备解题一难,俟博识考订之。
按:《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首,正统道藏本。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跋咸淳六年 宋 · 褚伯秀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二、《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卷末、《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六
南华著经,篇分内外,所以述道德性命、礼乐刑政之大纲,内圣外王之道有在于是。
而立言超卓,异乎诸子,卒难阶梯,见谓僻诞。
然而渊雷夜光,不可泯也。
《杂篇》则凡人间世之事,旁譬曲喻,具载无遗。
虽经郭氏删葺,遗文叙事,盖仍其旧。
至于末篇叙天下道术,皆不免于有为,趋尚或偏,未有久而无弊者。
乍读若纷乱,莫究指归,夷考分章,截然有理:一儒道,二墨教,三明治,四论法,五赞老,六叙庄,其论天下古今道术备矣。
继之以自叙,明其学出于老聃也。
立言既多,虑学者以辞害意,故以评惠终焉。
载其雄辩而辟其舛驳,使后人知所趣舍也。
愚初读是经,终卷至惠施多方以下,莫窥端涯,与《列子》载公孙龙魏王之语绝相类,难以措思容喙,横于胸臆有年矣。
淳祐丙午岁,幸遇西蜀无隐范先生游京,获侍讲席几二载,将彻章,窃谓同学曰:「是经疑难颇多,此为最后一关,未审师意若为发明,度有出寻常见闻之表者」。
暨举经文,众皆凝神以听。
师乃见问诸友,以此论为何如?
谢不敏,愿开迷云。
师曰:「本经有云:恢恑谲怪,道通为一,存而勿论可也」。
众皆愕然,再请明训。
师默然良久,曰:「若犹未悟耶?
此非南华语,是其所辟,以为舛驳不中之言,焉用解为?
自『至大无外』至『天地一体』,皆惠子之言。
『鸡三足』至『万世而不竭』,乃从学者相应之辞。
时习佞给,务以谲怪相誇,肆言无轨,一至于此。
或者不察,认为庄子语,愈增疑议,皆不究其本源故也。
郭氏知此而不明言,使观者自得。
世有好奇之士,为彼怪语所惑,遂苦心焦思,生异见以求合其说,虽勤何补」?
于是众心豁然,如发重覆而睹天日也。
窃惟圣贤垂训,启迪后人,义海宏深,酌随人量。
笺注之学,见有等差,须遇师匠心传,庶免多岐之惑,否则死在惠施句里,无由达南华向上一关。
虽多方五车,不过一辩士耳!
古语云:「务学不如务求师」。
至哉师恩,昊天罔极!
兹因纂集诸解,凡七载而毕业,恭炷瓣香,西望九礼,俨乎无隐讲师之在前,洋洋乎南华老仙之鉴临于上也。
所恨当时同学南北流亡,旧聆师诲,或有缺遗,无从质正,徒深嘅叹耳。
师讳应元字善甫顺庆人
学通内外,识究天人,静重端方,动必中礼。
经所谓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者,是也。
江湖宿德,稔知其人,不复赘述,聊志师徒庆会之因于卷末,俾后来学者,知道源所自云。
咸淳庚午春,学徒武林褚伯秀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