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芦川老隐幽岩尊祖事实跋宣和二年二月 宋 · 洪刍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四、《芦川归来集》卷一○
扫除先远之丘墓,掇拾祖宗之手泽,真子孙职也。
而又能以文字翰墨发明之,仲宗之于是举也,于是为得矣。
退之欧阳詹慈孝最隆,其为文章善自称道,吾于仲宗亦云。
宣和二年二月廿七日豫章洪刍驹父书。
东坡画天籁堂壁靖康元年六月 宋 · 洪刍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四、《永乐大典》卷六六九八
东坡先生顷作枯木怪石于天籁堂壁间。
有力者负之而走矣,独留其影于琢石坊,李氏因刻之琬琰。
靖康元年六月癸丑豫章洪刍书。
信州岩洞记 宋 · 洪刍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四、《古今游名山记》卷一一下、《名山胜概记》卷二三、康熙《广信府志》卷二
山有穴曰岫,信之山大抵皆岫也。
葛溪门二十五里,西游至月岩,自石梁望之,正如半月形。
空洞通达,大树中生,又如月之影也。
穿岩胁,登石磴,傍山缭行百步,得西林院。
浮屠导余行月岩之背,缭西而北转,有大山,前后有田,耕者或闻穴中有笙箫轮毂音。
由山后别过一大山,其底洞透,遂与皂隶十馀辈俯首而过。
既出穴,循山行又数百步,至一山崦,仰视有大棺阁岩中,上为鹿顶状,自下望之,目可睹足不可到,乡民坛其下以祷雨焉。
又循山行,深入一源,路穷处得幽岩,余所名也。
岩有泉溜泠泠然。
出山循道行三里许,隔大田望远岩极峻,上又有棺,正犹人间所用匣也。
又二里至云洞,山形截然如城,世谓之仙人城
相传仙人蜕骨葬于此,有三棺,或坏,因大风雨雷电则复完如初,疑有鬼神云。
复出大道十里,至灵岩吴赤乌中开山。
浮屠导余登重阁,余以朝阳名之。
又五里至待省岩,梁大同中开山,有鹤衔木、石出钱、水漂木之异。
黄藤五里至了头岩,若仄大瓮然,山形岐首也。
又南行三十三里而近至黄岩,石壁黄赤色。
自汭口望之,有大山截然向水者,章岩也。
自弋绝水行五里至双岩
又五里至南岩,岩最大,旁有响石,人呼其下,其上应答。
唐开成太和中人所题名俱存。
又十五里至吉岩,距宝峰镇七里。
宝峰镇东行至黎家步得狮子岩,僧居口中。
未至贵溪二里许,又得月岩,在水之南,山顶正平,如城如门。
自县步直渡至招真观得仙岩,正在三山下。
昔有王仙者隐居于此,后仙去。
三岩相属,有会昌中唐人大篆题名,形如碧落碑也。
其岩无人居,其下有石底泉,色正碧,俗号天井。
岁旱,则郡县取水求雨辄应,余欲游不果。
永丰县三十五里灵鹫院得光相洞,亦岩也。
入洞行百馀步,穴塞不可进。
相传旧两浮屠同入洞中,一人不复出云。
出沙溪四十五里至黄云岩,窈窕邃深,前后通达。
自道傍望之,半山白垩者是也。
又深行二十里至扶竹岩,山形如覆钟,两岩重复,上下皆可容数百人。
复出大道行二十里馀至星子岩,予所名也,亦曰仙岩
岩峦仰缀,白石甚黟,夜秉烛则昭然如群星丽天然。
玉山县东门三十五里至洞岩
初至一岩,石乳下垂,彩色绚绿,遍一岩中,如世所作普陀岩。
又至一岩,有石蜿蜒如龙形。
岩后复有水泉,前后皆相见。
广信之域中,岩洞之美无出其右者,余名曰章岩。
自岩洞上山又二里许,复得一岩穴,口甚窄,其中黮黯。
秉烛而入,乃极宽广,两壁隐出十六大阿罗汉,中有释迦、两菩萨像,衣文相皆具,瑰玮绝特如此,然予不及见也。
又五里至韩岩,溪漱其根,或隐或现,僧居附焉。
此皆余身见而足历者也,土人多不及知,故具列之以俟幽讨者有考焉。
按:《西渡集》附录,四库全书本。
石井 宋 · 洪刍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四、《西渡集》附录、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一
信之山富于岩岫而啬于水泉,故其石苍顽,无濯泽秀润之气,草木生之亦不畅茂。
譬诸身,地其肉,石其骨,水泉其血脉也。
今有人丰肉坚骨而血不滋焉,则其为人外槁而中枯,发悴而毛擢固宜。
铅山为县,在郡西南,距州治八十里。
未及县二里所,道左有佛祠,背负小山,石山而戴土者也。
有泉滃然,发于石罅间,上有󲑜岩覆,若神施鬼设者。
水汇为井,其深数尺,其轮广倍之,其色正碧,其清烛须眉,湛然盈坎,不耗不溢,冬夏水旱,不改其度也。
惠嵩为余言,泉有龙,菩萨宅之,时鱼服出游泉上,或显或晦。
庆历中,有民濯手足泉上,井中有声如雷,泉涌出,流溢堂殿,昼漏下数十刻不止。
僧大惧,集其徒作梵呗祈悔,水乃缩如故,其洁如此。
余季以职事行县过其庐,必徘徊泉上,久乃得去。
其山石碧鲜,其草木幽茂,如庐山间佳处。
余习庐山泉石之胜,如开先之瀑布,栖贤之三峡康王之谷帘,卧龙之悬水,缟练飞而雷霆吼,可谓壮观矣,然其泓澄停蓄满而不溢若石井比者无有也。
寺僧以石渠行之,日供漱濯溉灊夏畦之用,沛若有馀,下流犹溉田数百亩也。
院无金石刻,旧称石井院,相传大义禅师驻锡于此,今号资福院者,天圣元年所赐额也。
余爱斯泉,岂易所谓井谷者耶!
遂书其异遗浮屠,使刻诸石以告来者。
奉安玉册记重和元年十一月 宋 · 洪刍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四
元丰四年神宗皇帝若曰:「惟江州庐山太平兴国宫九天采访使者,盖天之贵神,与世为福,而隆名徽称,历代置而不讲,甚非所以答赛神明之意,其进号『应元保运真君』,遣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廖维护送金书殿榜并敕文即赐焉」。
先是,本观道士智仙诛茅创宇,发地得殖瓴一,破之,以土实,厥土五色,获铜泉一,其文曰「应元保运」,初不知其何祥也。
后二年而明诏宠加,与泉文符,廖维即取其泉以献。
恭惟皇上南面,百神受职,天启其衷,幽冥同符,不其伟欤!
政和五年,今上皇帝临莅天下之十六载,以意承考,以道交神,而神祇祖考安乐之。
式瞻四方,靡神不宗,乃眷南顾,惟应元保运真君陟降庭止,在左右。
惟我神考,肇建鸿号而典册未备,遹追继承,其在我后之人,乃命有司备礼册命焉。
入内内侍省敦武郎黄京奉玉册以至,册文有皇帝名,且曰「谨再拜言」,其恭如是。
守土之臣与县令祠官,跪起荐进,惟谨厥册,刻以嘉玉,贯以金縢,藉以文锦,外匣下床,彤髹扣饰,光彩焜耀,穷工极丽,不可名字。
冠褐之徒,拭目荣观,欢呼鼓舞,动色相趋,既而奉安于别殿之阁以尊之。
后一年而祠吏臣刍实来奉香火,黄冠羽衣无虑二百辈,雁行而进曰:「主上原道德之意,崇黄老之学,寅奉明神,聿修阔典,礼重文蔚,绝后光前,而金石之刻不刊,无以铺张王灵,昭示来世,非老于文学者,其谁宜为」?
臣刍曰:「道士言是」。
谨按《录异记》:唐开元十九年明皇帝梦神人朱衣金冠,乘车而下,曰:「我九天采访使者,当馆我于庐山西北隅」。
明日又降于庭,命吴道子写之,遣内供奉使者真图建立祠庙于山之阴。
明皇帝亲书缪篆殿额以赐之,其文曰「九天使者之殿」,而无「采访」之称,其榜固在也。
建庙之初,祥异甚黟,事见李枇《庙碑》、潘观《祥验记》、张景述《续浔阳记》、陈舜俞《庐山记》。
故世谓使者之号、庐山之祠,皆权舆于有唐,发祥于明帝也。
臣刍考之不然。
按《五岳真形图》,其说曰五岳皆有佐命之山,崧、岱、华、恒,以少室、武当罗浮括苍、地肺、女凡、河逢、抱犊为佐命,分治四岳。
衡岳孤峙而无辅,故黄帝省方南至于江,请命上帝,乃建潜、霍二山为南岳储君,又拜青城山为丈人,庐山使者,则使者之名尚矣。
《真形图》虽兴于中古,然历世方士,祖袭授受,东晋之世,辑而成书,不可诬也。
开元中天台司马子微谓五岳皆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因敕五岳各立真君祠,其说盖出于《真形图》。
而《开元诏书》青城丈人庙、庐山使者庙,选道士奉香火,视五岳真君祠。
庐山房祀,意自司马子微发之,其肸蚃昭晰,见于梦寐,不可知也。
详考传记,使者之神,盖德镇之高真、祝融之夹辅云。
其说见于东晋之前,而九天采访之名盖后世所加,其庙于庐山之北,则自唐明皇帝始。
南唐改号通元府,本朝太平兴国二年,始以纪元赐今名。
世惑于俚俗肤浅之碑,齐谐志怪之说,弗加深考,以失事实,故并论其本末,以祛来者之惑焉。
重和元年十一月十日建,朝散郎提点太平兴国宫、赐绯鱼袋臣洪刍撰,草莽臣侍其倬篆额。
重和元年十一月十日道士思恭、臣陶知常、臣章安主、臣沈继彬、臣李仲恭、臣萧敏脩、臣高至道建。
按:《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六,正统道藏正乙部。又见《永乐大典》卷六六九八,《庐山纪事》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