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七年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 南朝宋 · 刘义隆
押尤韵
逆虏乱疆场,边将婴寇仇。
坚城效贞节,攻战无暂休。
覆沈不可拾,离机难复收。
势谢归途单,于焉见幽囚。
烈烈制邑守,舍命蹈前修。
忠臣表年暮,贞柯见严秋。
楚庄投袂起,终然报强仇。
去病辞高馆,卒获舒国忧。
戎事谅未殄,民患焉得瘳。
抚剑怀感激,志气若云浮。
愿想凌扶摇,弭旆拂中州。
爪牙申威灵,帷幄骋良筹。
华裔混殊风,率土浃王猷。
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宋书》索虏传。)。
北伐诗 南朝宋 · 刘义隆
押纸韵
《宋书》曰:元嘉二十三年。诏群臣曰:吾少览篇籍。颇爱文义。自缨绋世务。情兼家国。徒存日昃。终有惭德。而区宇未一。师馑代有。永言斯瘼。弥干其虑。属思之功。与事而废。残虐游魂。齐民涂炭。乃眷北顾。无忘私拯。思总群谋。扫清逋逆。感慨之来。遂成短韵。卿等体国情深。亦当义笃其怀也。《诗》曰:
季父鉴祸先,辛生识机始。
崇替非无徵,兴废要有以。
自昔沦中畿,倏焉盈百祀。
不睹南云阴,但见胡尘起。
乱极治方形,涂泰由积否。
方欲涤遗氛,矧乃秽边鄙。
眷言悼斯民,纳隍良在己。
逝将振宏罗,一麾同文轨。
时乎岂再来,河清难久俟。
骀驷安局步,骐骥志千里。
梁傅畜义心,伊相抱深耻。
赏契将谁寄,要之二三子。
无令齐晋朝,取愧邹鲁士(○《宋书》索虏传。又《类聚》五十九、《诗纪》四十五并引始、以、祀、起、否、鄙、己、轨八韵。)。
登景阳楼诗 南朝宋 · 刘义隆
押词韵第十一部
崇堂临万雉,层楼跨九成。
瑶轩笼翠幌,组幕翳云屏。
阶上晓露洁,林下夕风清。
蔓藻嬛绿叶,芳兰媚紫茎。
极望周天险,留察浃神京。
交渠纷绮错,列植发华英(○《类聚》六十三。《诗纪》四十五。)。
士女眩街里,轩冕曜都城。
万轸杨金镳,千轴树兰旌(○《御览》三百五十八。○逯案。两篇当为一首。)。
听讼诏(元嘉元年八月)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政刑多所未悉,可如先二公推讯(《宋书·徐羡之传》,太祖即祚,有司奏车驾依旧临华林园听讼,下诏。)。
追复庐陵王义真诏(元年八月)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前庐陵王灵柩在远,国封堕替,感惟拱恸,情若贯割。王体自至极,地戚属尊,岂可令情礼永沦,终始无寄。可追复先封,特遣奉迎,并孙脩华谢妃一时俱还,言增摧哽(《宋书·庐陵王义真传》)。
追崇临川王道规诏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褒崇道勋,经国之盛典;尊亲追远,因心之所隆。故侍中、大司马临川烈武王,体道钦明,至德渊邈,睿哲自天,孝友光备。爰始协规,则翼赞景业,陵威致讨,则克剪枭鲸。逮妖逆交侵,方难孔棘。势踰累棋,人无固志。王神谟独运,灵武宏发,辑宁内外。诛覆群凶,固已化被江汉;勋高微管,远猷侔于二南,英雄迈于两献者矣。朕幼蒙殊爱,德荫特隆。丰恩慈训,义深情戚。永惟仁范,感慕缠怀。今当拥移寝祏,初祀西夏。思崇嘉礼,式备徽章。庶以昭宣风度,允副幽显。其追崇丞相,加殊礼,鸾辂九旒,黄屋左纛、给节钺、前后部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侍中如故(《宋书·临川王道规传》,初太祖少为道规所养,高祖命绍焉,咸以礼无二继,太祖还本,而定义庆为荆州,庙主当随往江陵,太祖诏。)。
诏征载颙宗炳(二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新除通直散骑侍郎戴颙,太子舍人宗炳:并志托丘园,自求衡荜。恬静之操,久而不渝,颙可国子博士,炳可通直散骑侍郎(宋书戴颙传。)。
下百济王馀映诏(二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皇帝问使持节、都督百济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累叶忠顺,越海效诚,远王纂戎,聿脩)先业。慕义既彰,厥怀亦款。浮桴骊水,献琛执贽。故嗣位方任,以藩东服。勉勖所莅,无坠前踪。今遣兼谒者闾丘恩子、兼副谒者丁敬子等,宣旨慰劳,称朕意(《宋书·百济国传》)。
诛徐羡之等诏(三年正月)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爱敬同极,岂惟名教,况乃施侔造物,义在加隆者乎。徐羡之、傅亮、谢晦,皆因缘之才,荷恩在昔,擢自无闻,超居要重,卵翼而长,未足以譬。永初之季,天祸横流,大明倾曜,四海遏密。实受顾托,任同负图。而不能竭其股肱,尽其心力,送往无复言之节,事居阙忠贞之效,将顺靡记,匡救蔑闻;怀宠取容,顺成失德。虽末因惧祸,以建大策,而逞其悖心,不畏不义。播迁之始,谋肆酖毒,至止未几,显行怨杀,穷凶极虐,荼酷备加,颠沛皂隶之手,告尽逆旅之馆,都鄙哀愕,行路饮涕。故庐陵王英秀明远,徽风夙播,鲁卫之寄,朝野属情。羡之等暴蔑求专,忌贤畏逼,造构贝锦,成此无端,罔主蒙上,横加流屏,矫诬朝旨,致兹祸害。寄以国命,而剪为仇雠;旬月之间,再肆酖毒,痛感三灵,怨结人鬼。自书契以来,弃常安忍,反易天明,未有如斯之甚者也。昔子家从弑,郑人致讨,宋肥无辜,荡泽为戮。况逆乱倍于往衅,情痛深于国家,此而可容,孰不可忍。即宜诛殛,告谢存亡。而于时大事甫尔,异同纷结,匡国之勋实著,莫大之罪未彰。是以远酌民心,近听舆讼。虽欲讨乱,虑或难图。故忍戚含哀,怀耻累载。每念人生实难,情事未展,何尝不顾影恸心,伏枕泣血。今逆臣之衅,彰暴遐迩,君子悲情,义徒思奋,家雠国耻,可得而雪,便命司寇,肃明典刑。晦据有上流,或不即罪,朕当亲率六师,为其遏防。可遣中领军到彦之即日电发,征北将军檀道济络驿继路,符卫军府州以时收剪。已命征虏将军刘粹断其走伏。罪止元凶,馀无所问。感惟永往,心情崩绝。氛雾既祛,庶几治道尔(《宋书·徐羡之传》)。
追恤庐陵王义真诏(三年正月)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故庐陵王含章履正,英哲自然,道心内昭,徽风遐被。遭时多难,志匡权逼,天未悔祸,运钟屯险,群凶肆丑,专窃国柄,祸心潜构,衅生不图。朕每永念雠耻,含痛内结,遵养奸慝,情礼未申。今王道既亨,政刑始判,宣昭国体,于是乎在。可追崇侍中、大将军,王如故。为慰冤魂,少申悲愤(《宋书·庐陵王义真传》)。
追赠张约之诏(三年正月)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乃者权臣陵纵,兆乱基祸,故吉阳令张约之。抗疏矢言,至诚慷慨,遂事屈群丑,殒命遐疆,志节不申,感焉兼至。昔关老奏书,见纪汉策,阎纂献规,荷荣晋代。考其忠概,参迹前踪,宜加旌显,式扬义烈。可赠以一郡,赐钱十万,布百匹(《宋书·庐陵王义真传》)。
遣大使巡行昭(五月)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夫哲王宰世,广达四聪,犹巡岳省方,采风观政。所以情伪必审,幽遐罔滞,王泽无拥,九皋有闻者也。朕以寡薄,猥纂洪绪。虽永念治道,志存昧旦。愿言傅岩,发想宵寐,而丘园之秀,藏器未臻,物情民隐,尚隔视听。乃眷区域,辍寝忘餐。今氛祲祛荡,宇内宁晏,旌贤弘化,于是乎始。可遣大使巡行四方。其宰守称职之良,闺荜一介之善,详悉列奏,勿或有遣。若刑狱不恤,政治乖谬,伤民害教者,具以事闻。其高年鳏寡,幼孤六疾,不能自存者,可与郡县优量赈给。博采舆诵,广纳嘉谋,务尽衔命之旨,俾若朕亲览焉(《宋书·文帝纪》)。
班宣诏书(三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昔王者巡功,群后述职,不然,则有存省之礼,聘頫之规。所以观民立政,命事考绩,上下偕通,遐咸被。故能功昭长世,道历远年。朕以寡暗,属承洪业。寅畏在位,昧于治道。夕惕惟忧,如临渊谷。惧国俗陵颓,民风凋伪。眚厉违和,水旱伤业。维勤躬庶事,思弘攸宜;而机务惟殷,顾循多阙。政刑乖谬,未获具闻。岂诚素弗孚?使群心莫尽,纳隍之愧,在予一人,以岁时多难。王道未壹,卜征之礼。废而未脩,眷被氓庶,无忘钦恤。今使兼散骑常侍渝等,申令四方,周行郡邑。亲见刺史二千石官长,申述至诚。广询怡要,观察吏政。访求民隐,旌举操行。存问所疾,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俾朕昭然。若观览焉。大夫君子,其各悉心敬事,无惰乃力。其有咨谋远图,谨言中诚,陈之使者,无或隐遗。方将敬纳良规,以补其阙;勉哉勖之,称朕意焉(《宋书·裴松之传》)。
赐始兴太守徐豁诏(三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始兴大守豁,洁己退食,恪居在官,政事脩理,惠泽沾被。近岭南荒弊,郡境尤甚。拯恤有方,济厥饥馑。虽古之良守,蔑以尚焉。宜蒙褒赏,以旌清绩。可赐绢二百匹,谷千斛(《宋书·徐豁传》。)。
追封东汉沈戎为述善侯诏(三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东汉故臣沈戎,沈国嫡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论以至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屣。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己,邦家之光。沈氏积善,唯戎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沈麟士《述祖德碑》)。
蠲恤丹徒诏(四年三月)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丹徒桑梓绸缪,大业攸始,践境永怀,触感罔极。昔汉章南巡,加恩元氏,况情义二三,有兼曩日。思播遗泽,酬慰士民。其蠲此县今年租布,五岁刑以下,皆悉原遣。登城三战及大将家,随宜隐恤(《宋书·文帝纪》)。
答范泰诏(四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知与慧义论踞食,近亦粗闻。率意不异来旨,但不看佛经,无经制以所见耳,不知慧严云何?道生便是悬同,慧观似未肯悔其始位也,比自可与诸道人更求其中邪?祗洹碑赞,乃不忆相许。既非所习,加以无暇,不获相酬,甚以为恨(《弘明集》十二)。
求谠言诏(五年正月)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朕恭承洪业,临飨四海,风化未弘,治道多昧,求之人事,鉴寐惟忧。加顷阴阳违序,旱疫成患,仰惟灾戒,责深在予。思所以侧身克念,议狱详刑,上答天谴,下恤民瘼。群后百司,其各献谠言。指陈得失,勿有所讳(《宋书·文帝纪》。)。
赐徐豁营葬事钱布诏(五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豁廉清勤恪,若称所司,故擢授南服,申其才志,不幸丧殒,朕甚悼之。可赐钱十万,布百匹,以营葬事(《宋书·徐豁传》。)。
报师子国王诏(五年) 南朝宋 · 刘义隆
出处:全宋文卷二
此《小乘经》甚少,彼国所有,皆可悉为写送之。闻彼邻多有师子,此所未睹,可悉致之(□□□□□□□□引《宋元嘉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