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老君圣唐册号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四
夫所言太上者。统教之尊名。
證圣之极果也。太者大也。
上者高也。太者大也无大于太。
上者高也无高于上。乃修行證果。
极位之称也。世人修行。
自凡而得道。自道而得仙。
自仙而得真。自真而得圣。
圣之极位。升为太上。
太上者。六通万德
无不毕备。绍法王位。
统临万圣。即得居此尊名。
亦如代閒皇帝。代代绍位。
皆得称之。自元始天尊之后。
即有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太上高皇帝。皆极此位。
而太上丈人高皇帝。虽兼有尊极之名。
而不行教。其传祚行教。
为万天之主。惟道君老君耳。
元者深也妙也。亦云道也。
天也至高至妙。不可言诠。
约妙与深。以元为證。
言深妙元远。以明道体。
故谓之元。元者初也始也祖也。
尔雅云。肇道根源。
万物宗祖。处世出世之法。
皆为之本始。故谓之元
皇者大也。谓大道也。
道大曰皇。尚书序曰。
三皇之书。谓之三坟。
言大道也。帝者天也。
其德配天。次于道也。
德大曰帝。道德兼称。
故云皇帝。又云。
法道法天。谓为皇帝。
秦始皇既一统天下。垂法后代。
上取三皇之尊名。下取五帝之美号。
兼而称之。曰皇帝焉。
尚书序曰。五帝之书。
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内号者隐号也。老君千名万号
不可备穷。以当时天下所称。
谓之老子。亦乃道尊德贵。
不可斥名。天上人间。
咸称曰老子。是则以老子之内号也。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老子三十三代圣孙。大唐之第三帝。
太宗文皇帝之第三子也。承平嗣极。
握记垂衣。耀仙李之灵葩。
展升平之盛礼。回銮苦县
谒圣真源。表大孝于奉先
赞元元于圣号。以乾封元年岁丙寅二月二十八日下诏曰。
东台。大道混成。
先二仪而立称。至人虚已。
妙万物以为言。粤若老君
朕之本系。爰自伏羲之始。
暨乎姬周之末。灵应无象。
变化多方。游元气以上升。
感日精而下降。或从容宇宙。
吐纳风云。或师友帝王
丹青神化。譬阴阳而不测。
与日月而俱悬。属交丧在辰。
晦迹柱下。大宏雅训。
垂范将来。虽心齐于太虚。
而理归于真宰。若夫绝圣弃智。
安排寡欲。寂寞杳冥之际。
希夷视听之表。澹尔无为。
宛然自得。酌之不竭。
用之不盈。执大象而还淳
元览而遣累。邈乾坤以长久。
跨陶钧而亭育。至矣哉。
固无得而名也。况复大圣所资。
克昌宝祚。上德所履。
允属休期。朕嗣膺灵命。
抚临亿兆。总三光之明。
而夙宵寅畏。居四大之重。
而寝兴祇惕。尽孝敬于宗祧。
庆怀柔于幽显。行清净之化。
承太平之业。登介邱而展采。
坐明庭而受记。飞烟结庆。
重轮降祥。鹤应九皋
山称万岁。越振古而会休徵。
冠帝先而为称首。大礼云毕。
回舆上京。迂驾濑乡。
躬奠椒糈。仰瑞以延伫。
神泉而永叹。如在之思既深。
敬始之情弥切。宜昭元本之奥。
以彰元圣之功。可追上尊号曰元元皇帝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当县宗姓。
特给复一年。冀敦崇远之情。
用申尊祖之义。布告中外。
咸使知闻。主者施行。
永淳二年癸未十二月四日下诏曰。君崇于道。
宅紫微以垂衣。臣修于德。
罄丹心而作砺。若使上守于义。
下尊于礼。名教所以乖淳。
忠信由其渐薄。在昔胥庭连陆。
娲燧伏羲。不宰而天下化。
轩顼文武。
至公犹行。深仁尚积。
及秦居闰位。奢泰之渐聿兴。
汉袭霸图。元默之风已替。
遐观魏晋。近鉴周隋。
代益嚣浮。人踰僭侈。
穷百王之弊俗。极千年之否运。
以承大乱之后。方开大圣之期。
既逾交丧之辰。必兴交泰之绪。
高祖神尧皇帝受镳宫之景命。荡辔野之妖氛。
重悬日月。一匡宇宙。
太宗文皇帝披图汶水。杖钺参墟。
降斗极之神兵。涤怀襄之巨浸。
张四维而安赤县。劳百战而徇苍生。
声教遐覃。堤封远亘。
缅维洪业。无得而称。
朕以寡昧。忝膺丕绪。
未尝不孜孜访道。战战临人。
日慎一日。三十四载于今矣。
况下安则上逸。时弊则君忧。
虽身处九重。而情周万姓。
建本之怀愈切。抑末之念遽深。
今庶绩虽凝。而淳源未洽。
朕之绵系。兆自元元。
常欲远叶先规。光宣道化。
变率土于寿域。济苍生于福林。
属想华胥。载劳寤寐。
所冀内外寮寀。各竭乃诚。
敦劝黎萌。俱从质。
旧染薄俗。咸与惟新。
凭大道而开元。共普天而更始。
宜申霈泽。广被纮埏。
可大赦天下。改永淳二年宏道元年
仍令天下诸州置道士观上州三所。
中州二所。下州一所。
每观度道十七人。以彰清净之风。
伫洽无为之化。主者施行。
是则奉先尊祖。复朴还淳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