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豆圌山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绵州昌明县豆圌山。真人豆子明修道之所也。
西接长冈。犹通车马。
东临峭壁。陡绝一隅。
自西壁至东峰石笋如圌。
两崖中断。相去百馀丈。
跻攀险绝。人所不到。
其顶有天尊古宫。不知所制年月。
古仙曾作绳桥。以通登览。
而縆笮朽绝已久。里中有言曰。
欲知修续者。脚下自生毛。
相传如此。咸通中
山下有毛意欢者。幼而为道。
常持诵五千言。著敝布褐。
于市乞酒。醉而登山。
攀缘峭险。以绝道为桥。
山顶多白松树。系之绳。
横亘中顶。布板缘绳上。
善男女随而度焉。数年。
绳朽桥坏。无复缉者。
咸通岁。令与宾客醮山于西峰
时展礼毛师。他游人谓令曰。
此峰之侧。有小径抱崖。
才通人迹。无所攀援。
意欢常游此而去。逾旬不出。
令疑其隐在穴中。座内有广陵郭头陀者。
令请由此径往探求之。头陀惊眙不能语。
久之而后言曰。此径去约三十馀丈。
然到一穴口。才三五尺。
下去平地犹数百尺。穴内可坐十馀人。
中有巨木匮。缄锁极固。
意欢读经处石面平滑。有足膝之痕。
而经卷在焉。不知意欢之所。
其家有一妻一女而已。凝其得道者也。
意欢每多持灯碗度绳桥。山侧居人视之。
以为常矣。山多毒蛇猛虎。
里中人莫敢独往。意欢夜归。
亦无所畏焉。常有二鸦。
客将至。必飞鸣。
意欢整饰。宾阶坐榻。
未毕。客果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