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大唐西域记赞 唐 · 释辨机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七
大矣哉法王之应世也。
灵化潜运。
神道虚通。
尽形识于沙界。
绝起谢于尘劫。
形识虽尽。
应□生而不生。
起谢虽绝。
示寂灭而无灭。
岂实迦维降神。
娑罗潜化而已。
固知应物效灵。
感缘垂迹。
嗣种刹利。
绍允释迦
继域中之尊。
擅方外之道。
于是舍金轮而临制法界。
摛玉毫而光抚含生。
道洽十方。
智周万物。
虽出希夷之外。
将庇视听之中。
三转法轮于大千。
一音振辩于偫有。
八万门之区别。
十二部之综要。
是以声教之所沾被。
驰骛福林。
风轨之所鼓扇。
载驱寿域。
圣贤之业盛矣。
天人之义备矣。
然后忘动寂于坚固之林。
遗去来于幻化之境。
莫继乎有待。
匪遂乎无物。
尊者迦叶。
妙选应真。
将报佛恩。
集斯法宝。
四念总其源流。
三藏括其枢要。
虽部执兹兴。
而大宝斯在。
粤自降生。
洎乎潜化。
圣迹千变。
神瑞万殊。
不尽之灵逾显。
无为之教弥新。
备存经诰。
详著记传。
然尚偫言糺纷。
异议舛驰
原始要终。
罕能正说。
此指事之实录。
尚众论之若斯。
况正法幽元。
至理冲邈。
研覆奥旨。
文多阙焉。
是以前修令德。
继轨译经之学。
后进英彦。
踵武缺之文。
大义郁而未彰。
微言阙而无问。
法教流渐。
多历年所。
始自炎汉。
迄于圣代。
传译盛业。
流美联晖。
元道未摅。
真宗犹昧。
匪圣教之行藏。
固王化之由致。
我大唐临训天下。
作孚海外。
考圣人之遗则。
正先王之旧典。
阐兹像教。
郁为大训。
道不虚行。
宏在明德。
遂使三乘奥义。
郁于千载之下。
十方遗灵。
闷于万里之外。
神道无方。
圣教有寄。
待缘斯显。
其言信矣。
夫元奘法师者。
疏清流于雷泽
派洪源于妫川
体上德之祯祥。
蕴中和之淳粹。
履道合德。
居贞葺行。
福树曩因。
命偶昌运。
拔迹俗尘。
閒居学肆。
奉先师之雅训。
仰前哲之令德。
负笈从学。
游方请业。
周流燕赵之地。
历览鲁卫之邦。
三河而入秦中
步三蜀而扺吴会
达学髦彦。
遍效请益之勤。
冠世英贤。
屡申求法之志。
侧闻馀论。
考厥众谋。
竞党专门之义。
俱嫉异道之学。
情发讨源。
志存详考。
属四海之有截。
会八表之无虞。
贞观三年仲秋朔旦
褰裳遵路
杖锡遐征。
皇化而问道。
乘冥祐而孤游。
出铁门石门之阨。
踰凌山雪山之险。
骤移灰管。
达于印度
宣国风于殊俗。
喻大化于异域。
亲承梵学。
询谋哲人。
宿疑则览文明发
奥旨则博问高才。
启灵府而究理。
廓神衷而体道。
闻所未闻。
得所未得。
道场之益友。
诚法门之匠人者也。
是知道风昭著。
德行高明。
学蕴三冬
声驰万里。
印度学人。
咸仰盛德。
既曰经笥。
亦称法将
小乘学徒。
号木乂提婆唐言解脱天)
大乘法众。
号摩诃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斯乃高其德而传徽号。
敬其人而议嘉名。
至若三轮奥义。
三请微言。
深究源流。
妙穷枝叶。
焕然慧悟
怡然理顺。
质疑之义。
详诸别录。
既而精义通元。
清风载扇。
学已博矣。
德已盛矣。
于是乎历览山川。
徘徊郊邑。
出茅城而入鹿苑
游杖林而憩鸡园。
回眺迦维之国。
流目拘尸之城。
降生故基。
与川原而膴膴
潜灵旧址。
对郊阜而芒芒。
览神迹而增怀。
仰元风而永叹。
匪唯麦秀悲殷。
离悯周而已。
是用详释迦之故事。
印度之茂实。
颇采风壤。
存记异说。
岁月遄迈。
寒暑屡迁。
有怀乐土。
无忘返迹。
请得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六寸。
拟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影像。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三尺三寸。
婆罗痆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五寸。
拟憍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二尺九寸。
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降履宝阶像。
银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四尺。
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像。
金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三尺五寸。
那揭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
刻檀佛像一躯。
通光座高尺有三寸。
拟吠舍釐国巡城行化像。
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
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
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
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
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
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
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
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
因论三十六部。
声论一十三部。
凡五百二十夹。
总六百五十七部。
将宏至教。
越践畏途。
薄言旋轫。
载驰归驾。
出舍卫之故国。
背伽耶之旧郊。
葱岭之危隥。
越沙碛之险路。
十九年春正月
达于京邑
谒帝雒阳
肃承明诏。
载令宣译。
爰召学人。
共成胜业。
法云再荫。
慧日重明。
黄图流鹫山之化。
赤县演龙宫之教。
像运之兴。
斯为盛矣。
法师妙穷梵学。
式赞深经。
览文如已。
转音犹响。
敬顺圣旨。
不加文饰。
方言不通。
梵语无译。
务存陶冶。
取正典谟。
推而考之。
恐乖实矣。
有缙绅先生
动色相趋。
俨然而进曰。
印度之为国也。
灵圣之所降集。
贤懿之所挺生。
书称天书。
语为天语。
文辞婉密。
音韵循环。
或一言贯多义。
或一义综多言。
声有抑扬。
调裁清浊。
梵文深致。
译寄明人。
经旨冲元。
义资盛德。
若其裁以笔削。
调以宫商。
实所未安。
诚非谠论。
传经深旨。
务从易晓。
苟不违本。
斯则为善。
文过则艳。
质胜则野。
谠而不文。
辩而不质。
则可无大过矣。
始可与言译也。
李老曰。
美言者则不信。
信言者则不美。
韩子曰。
理正者直其言。
言饰者昧其理。
是知垂训范物。
义本元同。
庶袪蒙滞。
将存利善。
违本从文。
所害滋甚。
率由旧章。
法王之至诚也。
缁素佥曰。
渝乎斯言谠矣。
孔子在位。
听讼文辞。
有与人共者。
弗独有也。
至于修春秋。
笔则笔。
削则削。
游夏之徒。
孔门文学
尝不能赞一辞焉。
法师译经
亦犹是也。
童寿逍遥之集文。
住生肇融睿之笔削。
况乎刓方为圆之世。
斲彫从朴之时。
其可增损圣旨。
绮藻经文者欤。
辨机远承轻举之允。
少怀高蹈之节。
年方志学。
抽簪革服。
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弟子。
虽遇匠石。
朽木难彫。
幸入法流。
脂膏不润。
徒饱食而终日。
诚面墙而卒岁。
幸藉时来。
属斯嘉会
负燕雀之资。
厕鹓鸿之末。
爰命庸才。
撰斯方志。
博古。
文无丽藻。
磨钝励朽。
力疲曳蹇。
恭承志记。
论次其文。
尚书给笔札而撰录焉。
浅智能。
多所阙漏。
或有盈辞。
尚无刊落。
司马子长
良史之才也。
太史公书。
仍父子继业。
或名而不字
或县而不郡。
故曰一人之精。
思繁文重。
盖不暇也。
其况下愚之智。
而能详备哉。
若其风土习俗之差。
封疆物产之记。
性智区品。
炎凉节候。
则备写优薄。
审存根实。
至于胡戎姓氏。
颇称其国。
印度风化。
清浊偫分。
略书梗概。
备如前序。
宾仪嘉礼。
户口胜兵。
染衣之士。
非所详记。
然佛以神道接物。
灵化垂训。
故曰神道洞元。
则理绝人区。
灵化幽显。
则事出天外。
是以诸佛降祥之域。
先圣流美之墟。
略举遗灵。
粗申记注。
境路盘纡。
疆埸回互。
行次即书。
不在编比。
故诸印度
无分境壤
散书国末。
略指封域。
书行者亲游践也。
举至者传闻记也。
或直书其事。
或曲畅其文。
优而柔之。
推而述之。
务从实录。
进呈皇极。
二十年秋七月
绝笔杀青。
文成油素。
尘黩圣鉴。
讵称天规。
然则冒远穷遐。
实资朝化。
怀奇纂异。
诚赖皇灵。
逐日八荒。
匪专夸父之力。
凿空千里。
徒闻博圣望之功。
鹫山徙于中州
鹿苑掩于外囿。
想千载于目击。
览万里若躬游。
夐古之所不闻。
前载之所未记。
至德焘覆。
殊俗来王。
淳风遐扇。
幽荒无外。
庶斯地志。
补阙山经。
左史之书事。
备职方之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