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刑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刑罚之用。
盖将以革人之心。
劝之于善。
所以小罪轻刑。
以正其失。
大罪重罚。
以励其众。
将刑。
王者为之不举。
以示仁恕之心也。
弃人必于市。
明其罪之死也。
皆欲迁人于善。
岂图断其肌肤。
残其支体。
流其膏血。
尽其性命。
以逞于威怒者也。
三代之后。
五刑之用。
劓刖之属。
最可以为耻于众观者。
则知其所犯。
毁其父母之遗体。
罔不憯痛于心。
犯者不能讳其罪。
亦可以永戒其恶。
所谓有耻且格。
及笞杖之法。
易隐其迹。
行乡而无愧。
苟富贵而或得行者。
其暴犯者不以为耻。
诚哉免而无耻。
汉文帝缇萦之一言。
废肉刑用笞杖。
及后笞者多死。
文皇帝视明堂图。
亦轻其罚。
天下之狱几乱。
知刑罚者。
治之具也。
不可暂舍。
然罚无轻重。
杖无大小。
皆成之于胥吏之手。
断之于出没之文。
上之人其知乎。
夫鞫狱之法。
始于疑辨之中。
成于案牍之内。
吏与之者。
舍其罪而彰其是。
其不与者。
除其善而彰其恶。
又复刑律之中。
或一与一夺。
随其取舍。
以为出入。
官必不尽知。
此为弊之一也。
画灰为狱。
誓不愿入。
刻木为吏。
誓不愿对。
狱吏之尊。
声色之大。
桎梏之重轻。
搒掠之多少。
率由其意。
孰可与争。
此为弊之二也。
又或欲其伪而怒其真。
恶其轻而思其重。
或捽其首。
或批其颊。
诟辱殴击
无所不至。
又节其饮食。
严其徽纆。
外残其躯。
内胁其心。
壮士勇夫。
且必流涕。
孤弱之人。
敢不从命。
此为弊之三也。
或上下其手。
以取其信。
或点染富室。
以求资贿。
则众知其非。
不能即止。
此为弊之四也。
具狱既久。
改为疑谳。
远取支證。
广擒党与。
淹延岁月。
以伺赦宥。
此为弊之五也。
捶拷之下。
易以强抑。
人之支体。
顽非木石。
若加其残忍。
取其必然。
诚虽无罪。
百不能免。
盖不胜其楚掠之毒。
宁甘心于一死。
狡猾之吏。
断成其狱。
故戮死之后。
盗自他发。
众方知其无辜。
且桎梏之苦。
笞捶之严。
轻罪者愿重刑而获出。
无辜者畏残害而求死者。
狡猾之所能为也。
即平人孰敢与吏为敌。
公卿尊严。
察视不及。
台寺悬远。
诉讼无门。
死者不可再活。
亲戚焉能申冤。
何以感致和气。
平一水旱。
此为弊之六也。
复有众皆知非。
难加以法。
当炎酷之时。
秽其傍而成其疾疫。
夺其饷而致其饥饿。
圜扉严邃。
守者罗列。
亲戚之人。
胡能知其食与不食。
渴与不渴。
但成其困。
以取其毙。
此为弊之七也。
外府法司
又为不道。
或土囊以镇其腹。
或湿纸以蒙其面。
拘录所至。
号呼莫闻
瞑然而去。
孰知其由。
东海误杀贞妇。
致三年之旱。
今天下之刑。
昼常雨血。
尚未足以泄其冤愤。
且刑罚者。
远于人。
非近于人。
犯之者。
皆自求之也。
非刑之就于人也。
皆人就也。
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若为不道。
必归于法。
故商夏桀
悬首于白旗。
此天子之刑也。
则公卿之下狱。
黎庶之就戮。
又何足道哉。
是知上下皆有分。
故君子常怀畏惧。
夫厉声变色。
扬眉张目。
乐刑罚以毒物之性命。
殆非人类信豺狼之心也。
曾子曰。
如得其情。
则哀矜而勿喜。
于定国每岁决狱。
先自流涕。
悲哉仁者之心。
深知刑狱之本。
所以卫人。
非以虐人也。
今天下之大。
九州之众。
一岁决狱之多少。
皆由吏议。
岂能尽平。
莫若重明桎梏笞杖重轻之制禁。
计日月之远近。
寒暑静温。
其所处饘粥每给其饥渴。
决罪遍求于刑律。
察词必尽于疑辩。
庶几少塞其弊。
当不滥于无辜。
成王者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