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治论 五代 · 牛希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五
有国家者。
未尝不思治
孜孜焉求才。
汲汲焉用人。
官无旷位。
命不虚日。
多不至于治者。
何哉。
盖不知重其本也。
夫重其本。
莫若安人
安人之本。
莫先于农桑。
上自天子。
下至庶人。
未有不须衣食以资养其生。
此情性之欲一也。
故率公卿以躬耕于千亩。
非独致敬于粢盛也。
率嫔御以亲蚕于茧絮。
非独致美于黻冕也。
皆所以先民之教化也。
下之人必曰。
王者后妃。
尚勤于耕桑。
余何人哉。
若天下之人。
皆相率以耕织为务。
则谷帛可指期而取。
谷帛既贱。
人各足其所欲。
所欲之大。
唯衣食而已。
不饥不寒。
则时无怨嗟。
时无怨嗟。
则和风充塞。
则焉有不丰不稔之岁。
既庶且富。
然后仁义相及。
王道可行。
方困饥寒。
而能致于仁义者。
虽淳朴之世。
君子之人几希矣。
今天下之人。
非不耕也。
非不蚕也。
率九州之人。
一人耕而百人食。
一人蚕而百人衣。
王者之征赋在焉。
诸侯之车服剑器在焉。
职官之禄廪资焉。
吏人之求取往焉。
俾一人耕。
一人织。
足上下百人之欲。
不亦难乎。
仆尝客于山东
寓于民舍。
观其耕也。
候天时。
相地宜。
远求穜稑。
胼胝手足。
朝昏引颈。
以望膏雨。
借贷以成其馈饷。
筋力竭尽于硗确。
汗流污背。
忽以霢霂。
日炽其背。
无不黧黑。
又妇人之为蚕也。
发鬓如蓬。
晨昏憧憧。
高条长梯。
蹈险履危。
稚女婴儿。
目不暇顾。
岁时之成否。
斯在外矣。
其五稼登于场圃也。
未及簸扬。
蚕之为茧也。
择未盈筐。
犬吠喧哓。
悍吏绕于居。
烹茗饫食。
然后乃曰。
干官之常也。
若干岁之逋也。
我求之。
何以应执事之欲。
若不从我。
他日之役。
余无庇尔焉。
民由是惧其督责之急。
惮其恐胁之言。
无不强足其欲。
之熟也。
粝食未饱。
蚕之绩也。
家不及丝缕。
殆不旬五日。
皆己罄矣。
至有父子拱手屋壁。
相顾而坐。
向使不为盗。
不为非。
不鬻不时之物。
不犯及时之禁。
不受役于乡豪。
不为污诈之计。
以给其家。
可乎。
孟子曰。
父母妻子。
对之饥寒。
而不为非。
未之有也。
诚哉是言。
且古者四人各业。
以成其国。
士世其诗书。
农本其耒耜。
工传其绳墨。
商积其货财。
今士大夫以先王言行政事自守。
耻趋时捷急之辩者。
固获用于诸侯矣。
农人之家。
恒苦时弊。
工之属也。
亦受其役而不受其直。
唯贾之利。
独便于时。
若关禁之赋薄。
市井之不扰。
我取积其(疑)物以中之。
时如不我容。
舍而之他邦。
非劫取加诸之力。
不能为患。
农则不然。
父母存焉。
桑梓在焉。
妻子居焉。
怀土之恋。
居亦可知。
使尽室以往。
曰避烦赋。
他邦之政。
亦我邦也。
欲何以往。
所以今之世。
士亦为商。
农亦为商。
工亦为商。
商之利兼四人矣。
审利要时。
一中百得。
易于耕织。
人人为之。
故诸侯庶人。
亦争趋之矣。
且四人之中。
其一为农。
亦已为鲜矣。
加之浮食之众。
曷可胜纪。
其大者而有四焉。
自京达于闽岭。
豪右兼并之家。
或累思进达其身。
或求恃势以庇乡里者。
多以其子纳于黄门
俾为之侍。
北宫之中。
唯有四星。
盖上以备左右洒扫之用。
国家自开元天宝以来。
中官之盛。
不下万人。
出诏旨使于四方。
或恃宠锡之命。
宣慰劳之恩。
千里伺其声尘。
候骑从其所欲。
绝情于亲爱。
抗礼于君父。
不蚕不农。
爱顽愚之施舍。
亦有积蓄宝货。
争名竞利。
出入乃权倖之门。
指挥愈仆隶之中。
□庸夫者一也。
道德之士。
反为谤议。
实可显加甄别。
用永其道。
此为弊之深者二也。
即有衣紫带金。
形貌魁伟。
酒食以招于交游。
仆马以溢于巷陌。
樗博击毬以为之业。
自六军遍于四方。
或击毬一入于门中。
天子喜悦。
拜为上将
都城会府
总统繁多。
阿党小人。
挠于王法。
其目儒者。
势欲吞食。
窃比仇雠。
曰我武也。
文武之事坠于地。
及问其日月风云。
孤虚向背。
镡锷之所。
干戈之别。
三和六钧之制。
一沉一浮之财。
九地之所宜。
五行之制变。
攻守之难易。
进退之是非。
莫我知也。
己失其为武。
然用之为将。
欲寄国家之成败。
生人之性命。
其可乎。
况复喜怒以刑人。
视人如草芥。
严暴以及物。
唯物之利己。
以至于流亡。
以至于败乱。
此为弊之深者三也。
复有制儒者之冠服。
习儒者之威仪。
语不知书。
百行无取。
亦有耳剽心记之学。
多背毁于冠盖之士。
其诳不达。
我能是也。
又道不是者。
以胜谤之。
败俗倨傲之仪。
咸致游宦于州里。
其官也用刑为严。
纳贿为能。
狡谲之行为长。
其行也总佞媚之术。
轻折朋友。
交结邪僻。
附近左右。
炫酒令之奥。
恃博奕之精。
诸侯遇之曰。
奇才也。
能狎宴昵。
吾与之私焉。
车服器用。
无所爱焉。
或引之于宾佐
委之以纪纲。
授之以守令。
必尽刻削之能。
致聚散之力。
亦有薄通文艺。
尤饰狂妄。
升之于府。
政可知也。
荐之于朝。
时可知也。
冠章甫
处同行。
望之君子哉。
乃小人也。
大凡小人之属。
非高名厚禄贵冑之家而无之也。
负贩之列。
行君子斯君子也。
轩冕之上。
行小人斯小人也。
率是小人在位。
为法必苛。
为政必僻。
肉食之外。
耗蠹齐人。
此为弊之深者四也。
吁。
皆游惰无业。
残于国。
害于农之大者。
自馀琐琐。
亦易驱除耳。
然无士不可以为治世。
无民不可以为国。
唯明王择君子之人。
有辅相之才。
深治理之道。
与之为政。
先简其事。
则□省其吏。
则人易以安。
且今吏属太广。
实扰于时。
古者以十羊九牧。
不知所从。
今十羊百牧矣。
啖食之不足。
何从知事
夫事简吏省。
然后可以爱惜农人。
尽归其时。
什一之外。
除其赋敛。
驱彼浮食游手之众。
使归田穑。
即仓廪必实。
天下之民。
食斯足矣。
冠婚丧祭。
车马第宅。
尊卑之制。
皆归诸令式。
豪民富室。
不得衣文组金玉。
帏幕不得用缯䌽。
茵褥不得施锦绣。
自宫中至于王公之家。
咸遵俭约。
无使枉费尺帛。
则天下之民。
衣斯足矣。
夫如是。
化之以道。
孰有不从。
或曰。
斯论也。
乃耳目之常。
夫儒者之言。
犹人之食。
若今日之食。
明日以为常。
欲不之致而不之食。
可乎。
高祖太宗得天下之初。
魏文公之言。
以王道为治。
不三年而化成。
立国之基。
斯为远矣。
今复用其道。
莫若用贤良。
远邪佞。
重农桑。
禁游惰。
废不急之务。
可以丕复祖宗之耿光。
岂远乎哉。
何独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