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六
三教之垂万古也。
咸以师弟子授。
独释氏之师弟子。
削姓以名。
别为父子之流叶
东塔和尚叶真身大师
其道偕极。
不可思议。
以父子言。
克尽弓裘之善。
和尚法号志忠
俗姓陈
世居仙游
祖讳璠。
父讳筇继。
以好尚山水。
崇佛友僧。
生和尚
自于乳抱。
鼻逆膻辛。
九岁诣真身大师为童子。
一见之。
两如宿契。
年十五落发。
初大师之卜龟洋也。
云木之深。
藤萝如织。
狼虎有穴。
樵采无径。
俄值六眸之巨龟。
足蹑四龟。
俯仰其首。
如作礼者三。
逡巡而失。
遂驻锡卓庵。
名其地曰龟洋焉。
龟洋之泊也。
盂不及村。
畬不及菑。
山产菜号苦盖
以之充卯而斋。
惟大师和尚
俱岁移月更。
名驰迹漏。
檀信寻而施。
渔猎投而事。
时谓之二菩萨僧。
其他或来人之稍乖严洁。
则立有蛇虎惊吼之怪。
武宗皇帝乙丑之否。
弃之而绦帽潜匿。
大师允檀信之迎。
隐于数家。
和尚栖于岩穴之内。
不离兹山。
相伍者麋鹿。
驯伏者虎狼。
既而靡耕菑。
杜施丐。
还取苦莽之卯。
至今兹院之逢歉岁。
一邱之风不泯。
宣宗皇帝复寺之始。
议者以灵岩之奇胜。
非我菩萨僧不可以宏就。
由是都人环乞大师以居。
和尚独荐龟洋之址焉。
松堂揭而觉路喧天。
金磬敲而道花满地。
诚以上升道士不受箓。
成佛沙弥不具戒。
和尚且不之然。
旋将西游。
受具足戒于襄州龙兴寺
大中十二年东还。
庐陵草庵和尚值。
草庵曰。
来自何山
曰六眸山。
曰六通乎。
曰慧非重瞳。
和尚盖行高而言寡。
是日对答如流。
既及本山。
人地愈盛。
院落则不营而峻。
供舍则不化而来。
咸通三年
灵岩力圆乃迎大师返于兹。
八年。
大师坐亡。
法身不坏。
南北归敬。
阗然无时。
和尚以之烦。
十三年。
遂南五步里之山。
得峰之秀。
室而禅焉。
即今南畬也。
广明元年
弟子智朗元鉴藏辉景闲宏干鸿超。
悉以植性祇园。
分光慧炬。
以谓我大师承法马祖
亲得心印。
则和尚焉。
今以宿晓而晦。
辞烦即静。
不可使六眸灵感之地。
留形示灭之异。
叶其叶而不之大乎。
于是迓乞归于院。
将以宏
式救迷津。
其如感通虽然。
现没有数。
中和二年(是时公尚未登甲科)龙集壬寅三月十日示灭。
寿年六十有六。
二十有五。
后二旬之一日。
建窣堵波于东冈焉。
呜呼。
和尚之道。
不粒而午。
不宇而禅。
与虎狼杂居。
所谓菩萨僧信矣。
其三月之朔。
语其众曰。
至道之有显晦。
师弟之不欲双立。
大师之去也。
留形为之显。
今吾之行矣。
速藏为之晦。
故将仪貌若生而盖棺。
晦朔不逾而启土。
付嘱也。
其上足景闲宏干。
以凡纪道名。
须资词笔。
恳赍行实。
扣愚求文。
滔早访莲扃。
今悲松塔。
敢辞抽思
用刻贞铭
为之铭曰。
六眸献山。
二叶开莲。
号及菩萨
正真自然。
云林匿迹。
狼虎参禅。
仙花扑地。
智月悬天。
示灭之灭。
显晦岐焉。
布金左冈。
建塔开阡。
实归上界。
岂曰下泉。
松风雨。
空悲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