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废庄论 晚唐 · 李溪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三
王坦之作废庄论一篇。非庄周之书欲废之。其旨意固佳矣。而文理未甚工也。且秖言其坏名教。颓风俗。而未能屈其辞。折其辨。是直诟之而已。庄周复生。肯伏之乎。其终篇又同其均彼我之说。斯鲁卫也。然则庄生之书。古今皆知其说诡于圣人。而未有能破之者。何哉。则圣人果非。而庄周果是矣。既庄生云非。圣人云是。是何为不能胜非哉。余甚憎之。或有曲为之说。使两合于六经者。或有称名实学与元奥不同。欲两存者。皆妄也。故荀卿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则异术必宜废矣。余既悟荀卿言。嘉王生之用心。而怜其未尽。故为广之云。
世多以庄子为元奥。吾独以为粗见理而未尽耳。汪洋七万馀言。然撮其大旨。举类而證。其得失可见矣。且观其体虚无。而不知虚无之妙也。研几于天命。而未及天命之源也。乐言因任。而未知因任之本也。穷极性情。而未尽性情之变也。何以知之。夫虚无用之心也。必凭于有者也。有之得行也。必存于虚也。是以有无相资。而后功立。独贵无贱有。固已疏矣。且所谓无者。特未明也。惠子以其言之无用。而应之曰。知无用。始可与言用矣。今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侧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尚有用乎。此言假四旁之无用也。以自喻其虚。辞则敏矣。然无用之说有三。不可混而同一。有虚无之无用者。有有馀之无用者。有不可用之无用者。虚无之无用者。则老子埏埴凿户之说。其用在所无也。有馀之无用者。则侧足之喻。其用必假于馀也。不可用之无用者。苗之莠粟之秕也。今庄之坏法乱伦。是秕莠之无用矣。而自同于有馀之无用。不亦谬乎。此所谓体虚无而未知虚无之妙也。称屠牛而善刀。牧羊而鞭其后。指穷于为薪。皆在生得纳养之和寿矣。故讥灭裂卤莽者。责衽席之上。设食之间。而不知灭者。然而卫灵公石椁之铭。修短必有天数矣。岂在鞭与不鞭。养与不养哉。其理自乖舛。此所谓研几于天命乃未及天命之源也。夫因任者。因偫才可任而任之耳。而庄生欲天下而不理。曰闻在宥天下。不闻理天下也。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树木固有立矣。禽兽固有偫矣。以为上古至德。同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而人性得矣。自悬仁义礼乐。而人好知。争归于利也。斯甚不然。夫天地日月树木禽兽。不假理者也。人则假理者也。人生必有欲。有欲之心。发于自然。欲不能无求。求不能无争。争不能无乱。故圣人立仁以和之。陈义以禁之。而反以为害之者。则今戎狄之相劫杀。鱼鳖之相啖食。孰行仁义礼乐于戎狄鱼鳖之间哉。含气之类。莫灵于人。物有知也。有欲也。而人反无之。何如。且果无知也。果无欲也。则凡是非好恶。分别贤不肖。宜皆起于人也。而称厉之人夜半生子。遽然取火而视之。汲汲然恐其似已者。言人皆欲好善而恶恶。故可放之而自理也。夫厉之有是心也。岂非圣人之分别驱动使之然乎。安可放之耶。如曰天机非由于圣人。则人固自有知有欲矣。仁义礼乐何罪哉。此所谓乐言因任而未知因任之本也。自生人以来。莫不有争上好胜之心。未为之法。则争归于义。先王知其然也。故高为之法训而峻为之行。而人竞学之。亦是争胜已而争胜之循道也。犹火之燎上也。因为之灶以炀之。水之趋下也。因凿之沟以注之。是亦燎注之得宜也。燎与注者得宜。则无焚溺之忧矣。争与上者循理。则无暴乱之祸矣。由知其本而顺理之也。然则无灶焉。火固自燎矣。无沟焉。水固自流矣。将坏灶以绝燎。毁沟以息注。势必不可也。徒使燎与流者失宜耳。无贤圣焉。人固有所希慕矣。不尚贤。殚圣法。削曾史之行。以绝人之好慕。果不可绝。徒使所慕所好在于非理耳。由不知其本而逆施之。庄生徒知好高慕上之离其本。而不知好慕之心发于天机。欲绝圣贤。使天下各止其知。安其分而无所慕。何异于毁沟坏灶。以止水火者乎。其术一何迂。此所谓穷极性情而未尽性情之变也。用是以观。彼于虚无焉。天命焉。因任焉。性情焉。譊譊然道之。而无一洞明者。不知元奥者固如是乎。故曰粗见理而未尽者也。虽根源老氏。而诡圣败法尤深。王生欲废之宜哉。或曰。庄子皆寄言尔。以名实按之。不亦疏乎。夫寄言者。若大鹏斥鴳肩吾连叔云将鸿濛渔父盗蹠。求其理者不可责以事也。诫惠子以嗜鼠。曹商以舐痔。违其趋者可谓之忿也。如是吾岂不鍊哉。若理之所塞。趋之所壅。则托以寄言而免也。至于称至人得酿气之守。潜行万物而不空。得道者挈天地骑列星。外死生而色若孺子者。公为虚诞。无足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