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复友生论文书880年5月 唐 · 陆龟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辱示近年作者论文书二篇。使仆是非得失于其间。
仆性虽极顽冥。亦知惴息汗下。
见𧥮诃之甚难。招怨患之甚易也。
况仆少不攻文章。止读古圣人书。
诵其言思其道而未得者也。每涵咀义味。
独坐日昃。案上有一杯藜羹。
如五鼎七牢馈于左右。加之以撞金石万羽籥也。
未尝干有司对问希品第。未尝历王公丐贷饰车马。
故无用文处。江湖间不过美泉石则记之。
耸节概则传之。触离会则序之。
值巾垒则铭之。简散诞放。
无所讳避。又安知文之是欤非欤。
生过听。德我太甚。
苟嘿嘿不应。非朋友切切偲偲之义也。
故扶病把笔。一二论之。
曰我自小读六经。孟轲杨雄之书。
颇有熟者。求文之旨趣规矩。
无出于此。及子史。
则曰子近经。经语古而微。
史近书。书语直而浅。
所言子近经近何经。史近书近何书。
书则记言之史也。史近春秋。
春秋则记事之史也。六籍中独诗书易象与鲁春秋经圣人之手耳。
礼乐二记。虽载圣人之法。
近出二戴。未能通一纯实。
故时有龃龉不安者。盖汉代诸儒争撰而献之。
求购金耳。记言记事。
参错前后。曰经曰史。
未可定其体也。按经解则悉谓之经。
区而别之。则诗易为经。
书与春秋实史耳。学者不当浑而言之。
且经解之篇句名出于戴圣耳。王辅嗣因之以易为经。
杜元凯因之以春秋为经。孔子曰。
学诗乎。学礼乎。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
知我以春秋。罪我以春秋。
未尝称经。称经非圣人之旨也。
盖出于周公谥法。经纬天地曰文故也。
有经书必有纬书。圣人既作经。
亦当作纬。譬犹织也。
经而不纬。可成幅乎。
纬者且非圣人之书。则经亦后人强名之耳。
非圣人之旨明矣。苟以六籍谓之经。
习而称之可也。指司马迁班固之书谓之史。
何不思之甚乎。六籍之内。
有经有史。何必下及子长孟坚
然后谓之史乎。孔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又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又曰。董狐古之良史也。
此则笔之曲直。体之是非。
圣人悉论而辨之矣。岂须而后言史哉。
以诗易为经。以书春秋为史足矣。
无待于外也。谓经语古而皆微。
则易曰履霜坚冰至。初筮告。
再三渎。渎则不告。
苦节不可贞之类。果纯古而微乎。
谓史语直而浅。则春秋书考仲子之宫。
初献六羽。及齐师战于乾时。
我师败绩。辛巳有事于太庙。
仲子遂卒于陲。壬午犹绎万入去籥之类。
果纯直而浅乎。经不纯微。
史不纯浅。又可见也。
言文之不可立论。则曰春秋不当言无使滋蔓。
又曰春秋举军旅会盟。岂非叙事耶。
引左氏传语。徵左氏叙事。
悉谓之春秋可乎。春秋大典也。
举凡例而褒贬之。非周公之法所及者。
酌在夫子之心。故游夏不能措一词。
若区区于叙事。则鲁国史官耳。
孰谓之春秋哉。前所谓自小读六经颇有熟者。
求文之旨趣规矩不出于此。妄矣。
又一篇曰。某文也。
某辞也。文既与辞异。
是文优而辞劣耳。易之翼曰系辞。
系辞曰。齐小大者存乎卦。
辨吉凶者存乎辞。故卦有小大。
辞有险易。又曰。
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易之辞非文耶。书载帝庸作歌。
皋陶乃赓载歌。又歌五子之歌。
皆辞也。书之辞非文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春秋之辞非文耶。礼有朝聘之辞。
娶夫人之辞。乐有登歌荐之辞。
礼乐之辞非文耶。法言曰。
往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
廓如也。孟轲之辞非文耶。
太元曰。元之辞也。
沉以穷乎下。浮以际乎上。
杨雄之辞非文耶。是知文者辞之总。
辞者文之用。天之将丧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不当称辞。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不当称文。文辞一也。
但所适者有宜耳。何异涂云云哉。
又曰声病之辞非文也。夫声成文谓之音。
五音克谐。然后中律度。
故舜典曰。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声之不和病也。
去其病则和。和则动天地。
感鬼神。反不得谓之文乎。
犹绘事组绣中有精觕耳。太凡辞人之说。
不敢避墉垣援肤爪而自矜于堂奥心府也。要在引学者当知是事以明之而已矣。
师道不行。后生多泥于所习。
有陷而溺者。力能援之可也。
如或不同。请观过而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