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御史台新造中书院记 中唐 · 舒元舆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王者执生杀之柄造天下。使百度顺而已矣。
其或不顺与顺而不得其度者。皆属于御史府
府之动静。为朝廷纪纲之职。
与百司绝类。盖百司坐其署。
但专局而已矣。入于朝与启事于丞相府
亦不出乎其位。是以朝罢而各复其司。
以无事于朝堂中书也。若御史台每朝会。
其长总领属官。谒于天子。
道路谁何之声。达于禁扉。
至含元殿西庑。使朱衣从官传呼。
促百官就班。迟晓。
文武臣僚列于两观之下。使监察御史二人。
立于东西朝堂砖道以监之。鸡人报点。
监者押百官由通乾观象入宣政门。及班于殿廷前。
左右巡使二人分押于钟鼓楼下。若两班就食于廊下。
则又分殿中侍御史一人为之使以莅之。内谒者承旨唤仗入东西閤门
峨冠曳组者皆趋而进。分监察御史一人。
立于紫宸屏下。以监其出入。
炉烟起。天子负斧扆听政。
自螭首龙墀南属于文武班。则侍御史一人。
尽得专弹举不如法者。由是吾府之属。
得入殿内。其职益繁。
其风益峻。故大臣由公相而下。
皆屏气窃息。注万目于吾曹。
吾曹坐南台则综覈天下之法。立内朝则纠绳千官之失。
百官有滞疑之事。皆就我而质。
故乘舆所在。下马成府。
釐朝廷之纲目。与坐台之判决者相半。
是以御史府故事。于中书之南。
常有理所。先时惟中丞得专寓于南舍一院。
若杂事与左右巡使。则寓于西省小胥之庑下。
遇大朝会时。吾属皆来。
则分憩于杂事巡使之地。既寓于小胥
则我实客也。每亡事而去。
则主人必坌而入。諠哗狼籍。
其态万变。向之霜棱。
尽为涕涶矣。岂吾君以天下纲纪属之于我意耶。
上元二年侍御史刘儒之作直厅记。
初拜仪云。谢宰相讫。
向南入直省院候端长。又入中书仪云。
到直省院。入门。
端公讫。各就房。
呜呼。以御史之贵重。
而前时作者之记。恬然以直省院为记。
君子未尝有非之者。神羊之神。
何其翳而不光耶。圣唐大和三年己酉岁
天子擢尚书吏部郎中河南宇文公为御史中丞。诏下之日。
不仁者相吊。御史府新例。
知杂事一人。中丞得以选于廷臣。
河南公既拜之日。上言请尚书司勋郎中琅琊王君以自辅。
识者曰。河南琅琊
同心异质之人也。心苟同。
虽坚金可断。于御史乎何有。
他日。杂事果以寓直省院为叹。
乃议于中丞中丞深乐之。
即时启于中丞曰。此前日之阙也。
中丞能革之。岂直柏署之光乎。
实羽卫吾府之多也。皆佐其意。
事得闻于上。上曰。
良有是乎。俞其请如响应。
即诏度支。出钱百万以资焉。
乃以政事堂直阡之南选地以作之。中书之南。
实天下会计之地。不容咫尺之隙。
非雄重清切之司。于此岂容足乎。
我是以得规制为之焉。旧中丞院在西。
西院相绝。遂以其地易大京兆院。
三院为一。东西四十六步。
南北四十步。由东为首。
其一为中丞。其二为杂事。
其三为左右巡使。若中丞升为大夫
改官不改院。若三院毕朝集。
台院附于杂事。殿察附于巡使
其名总号为御史台中书南院。院门北辟。
以取其向朝廷也。其制自中书南廊
架南北为轩。入院门分东西厢。
为拜揖折旋之地。内外皆有庑。
蟠回诘曲。瞩之盈盈然。
梁栋甚宏。柱石甚伟。
椽栾楶税。丽而不华。
门窗户牖。华而不侈。
名木脩篁。新姿如旧。
若升绿云。若编青箫。
以至于几案笔砚。帘幌茵榻。
果笾茗器。皆新作也。
从官胥士。役夫马走。
勾稽案牍。饮食休息之地。
皆得其所。若百官之请事。
偫吏之来谒。入吾门。
将祗伺于屏者。见吾轩堂阶闼之严。
固不俟戒而自肃焉。为此者何。
尊天子也。吾府为天子耳目。
宸居堂陛。未有耳目聪明堂陛峻整而天子不尊也。
天子尊。未有奸臣贼子而不灭也。
奸臣贼子尽灭矣。可以自朝廷至于海隅
荡荡然何所不理哉。吾之作。
岂是志小者近者之心耶。谨案高宗天皇大帝大明宫
将二百年矣。当时有司经度。
曾不自思将以待我而作。我之所以作。
盖前补二百年之遗事。后贻千万年之不朽。
缙绅观者命为御史北台。闻者谓之知言。
君子曰。移中丞杂事今之心于大柄。
天下岂有遗事哉。某备于寮属。
得闻君子之论。且承公命其记。
于是乎书。仍题中丞杂事洎三院主簿官封名氏于其后。
以为一时之盛事。大和四年岁次庚戌八月十六日丁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