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宣城黎山人滁上琅琅山居序 中唐 · 苻载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
有沃田。
有良耜。
土膏脉发。
凌春而耕之。
播穜稑之种。
极耘耨之力。
其或七年旱。
九年水。
穫不登于秉庾者。
此天时也。
非为农之不精也。
用聪明。
端思虑。
古先典籍。
钻研而求之。
以道德为冕弁。
以仁义为组绶。
其名不光。
其位不及。
身尚婴于贫贱者。
此人时也。
非为学之不至也。
山人尧舜之言。
尧舜之行。
四十年矣。
鬓毛斑白。
龙钟布褐。
得不曰命之水旱欤。
山人名复
气清骨植。
凡态不入。
揖让应对。
甚有素士之风。
探赜以知章
居易以安贫。
立诚以守晦。
服勤以树善。
始结茅于滁上
琅琊山
青泉白石。
罗在户牖。
耕渔之暇。
时时开素卷。
饮浊醪。
以云霞为宾友。
以林籁为箫管。
颓然竟岁。
不知其他。
顷有好事者。
日抵其庐舍。
莫不丛口一意。
颂我中丞崔君之贤明。
山人闻风。
裹足于蓬户。
斋心于宣城
手持短书。
候献铃阁
中丞厚德如山。
爱敬士大夫。
降千乘之严贵。
纳缝掖之憔悴。
相与谈话。
惠其气色。
枯株旱草。
霢霂膏雨。
嗟夫。
古人云。
国士遇我。
正在此耳。
何必他感。
然后捐躯乎。
况复与其文艺之优赡。
慨其羽毛之颓弱。
将欲借搏扶之力。
鸿渐之势。
拔自泥滓。
化穷为通。
黎君心肠。
得不快然哉。
中丞下车日久。
政成俗阜。
仓廪实。
义立
府中清净。
白昼无事。
遂甘心于宾客焉。
朱轩洞开。
四壁风凉。
弹弦清歌。
络绎行觞。
簪裾惠。
陶然一醉。
居无何。
山人有归欤之兴。
中丞乃抽妙思。
动高韵。
以大雅之什贶之。
文人幕客联和。
琼璧组绣。
鄙夫知到山之日。
猿鹤顾迎。
视有喜色也。
呜呼。
幽兰生于大泽
香薰芬馥。
过时不采。
摧于蓬蒿矣。
黎君隐于滁上
蕴才蓄力。
是行不偶。
老于风尘矣。
去矣自爱。
谨候休问。
卑客也。
才识短陋。
猥以叙述冠于偫什。
如处泰山之上。
兢惶惴恐之不暇也。
敢为首乎。